门急诊手足口病的护理

2024-09-16

门急诊手足口病的护理(精选10篇)

门急诊手足口病的护理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依据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1],经笔者所在医院门、急诊诊治手足口病162例,其中男94例(58%),女68例(42%);年龄5个月~6岁,其中<1岁8例(4.9%),1~2岁58例(35.8%),2~3岁61例(37.7%),3~4岁23例(14.2%),4~5岁9例(5.6%),>5岁3例(1.9%)。162例中发病于4~7月133例(82%),幼托机构群体性发病2次,共34例(21%)。

1.2临床表现162例中手、足、臀均有皮疹或(及)疱疹99例(61%),手、足均有皮疹而臀无皮疹41例(25.3%),只有手或足有少量皮疹或(及)疱疹22例(13.6%)。伴发热78例(48.1%),口腔或(及)咽峡部有疱疹或(及)溃疡155例(95.7%),伴咳嗽42例(25.9%),流涕40例(24.7%),呕吐31例(19.1%),精神差30例(18.5%),腹泻20例(12.3%),惊跳16例(9.8%),气促9例(4.9%)。白细胞增高63例(38.8%)。162例中合并佝偻病19例(11.7%),营养不良10例(6.1%),先天性心脏病2例(1.2%)。

1.3处置方法162例手足口病中有持续高热、呕吐、精神差、惊跳、气促、明显咳嗽、年龄小或(及)有基础病,认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者收住院治疗。年龄大,全身情况好,白细胞无明显升高,病情轻的患儿给予抗病毒中成药居家服药治疗。年龄3岁左右,无明显高热,精神等全身情况较好,家长有要求的,给予在门诊或急诊输液,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2结果

162例中161例治愈,1例死亡(0.6%),死亡患儿合并营养不良及佝偻病,平时体质较差,易患“肺炎”。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3护理

3.1规范流程,迅速应对(1)预检分诊宣传教育。在入院通道对就诊科室做出明显的行程标志,引导就诊患儿快速到达门诊分诊台,由预检分诊护士对其进行分诊,并将《手足口病防治》宣传单发放给患儿家长,以供了解相关知识。疑似手足口病患儿发放一次性口罩并指引到指定诊室就诊。(2)做好疫情监测,由专人负责登记并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统计、上报。

3.2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人群密切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等引起感染或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而造成感染。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必须加强环境管理和消毒隔离防护管理,才能有效的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包括:(l)保持病室环境整洁,对诊区用含氯消毒剂和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处理,及时处理各种垃圾;(2)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尤其要注意手部卫生,因肠道病毒对乙醇不敏感,对于不能用流动水洗手者,要直接用碘伏消毒剂涂擦消毒双手;(3)多次反复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卫生宣教。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

3.3心理护理(1)很多家长由于对此病了解少,容易恐慌;亦有个别家长不知道此病重症病例病情可进展迅速,甚至可危及患儿生命,将其当“感冒”对待,或不能很好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措施,或对不能迅速奏效表示不满。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在走廊、诊区等显要位置张贴防治手足口病的知识。并对家长按其年龄、文化知识、社会环境及心理需求进行个性化交流及针对性指导,使家长消除恐慌,了解此病大体的诊疗和转归,以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提高诊疗护理效率。(2)由于病痛及就诊环境陌生,患儿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常表现为见到医护人员即哭闹,不能安静接受治疗与护理。因此,护士在接触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要用患儿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流,减轻其紧张心理,使患儿放松和愉悦。

3.4严密观察病情对输液的患儿,每30~60 min巡视1次,观察液体滴入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的变化;呕吐患儿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观察面色,有无惊跳,精神状态,协助医生尽早识别重症病例。因手足口病临床未发现皮疹不宜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仔细检查寻找皮疹对临床诊断非常重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少而不典型,有时需非常仔细才能发现,尤其是夜晚急诊,光线较暗时更是如此,笔者体会在光线较暗处,用白色强光手电有助对不典型皮疹的检查。

3.5对症护理(1)高热护理。体温>38.5℃或37.9℃~38.5℃;既往如有惊厥史者,应遵医嘱用降温药,持续高热可物理降温。(2)皮肤护理。对抓破的疱疹要及时涂安尔碘或75%乙醇,注射时要避开皮破处。(3)饮食指导与口腔护理。大多数患儿有口腔疱疹或(及)溃疡,口腔护理可有效减轻疼痛。指导家长在患儿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漱口,局部可用棉签涂龙胆紫。如因疼痛不能或不敢进食者,可用2%利多卡因涂擦创面以减轻疼痛。饮食以温凉为宜,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

3.6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此病的认识。正确看待疾病,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做好皮肤护理。教育患儿及家长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自觉预防疾病传播,掌握在家中有效消毒的方法,少到公共场所,避免各种感染,指导家长学会观察患儿应警惕的表现:高热,面色苍白,呼吸加快,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头痛,呕吐等,一旦发现这些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复诊。

4讨论

4.1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患儿往往最先送至各医院的门(急)诊救治,使医院成为最早感知传染病的部门,且全过程参与传染病防治[2]。笔者所在医院门急诊在诊治手足口病患儿的同时,还负责非传染病患儿的救治工作。因此,合理的就医流程和疫情信息及时报告,可以减少人员流动,缩短患儿在院时间,为控制疫情、减少医院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维持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条件的医院可单设手足口病门诊,成立专门的诊疗小组,与普通患儿分开诊治。

4.2传染病早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强化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包括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疫点处理、流行病学调查、督导检查、效果监测与评价)和救治,对防止传染病通过医院传播是十分必要的[3]。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患儿是主要传染源。针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及传播途径,我们严格执行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通过口头讲解、文字宣传等方式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后,进行自我保护及自觉地保护他人,从而减轻了患儿的病痛,促进了患儿的康复,更有效地控制了此病的传播。在手足口病好发季节来临前,可在医院、托儿所等场所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家长对此病的防范意识,从而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4.3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手足口病治愈率的关键,治疗的成败在于早期发现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及时给予干预,预防神经源性肺水肿、周围循环衰竭发生[4]。多数普通病例预后较好,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起病4 d内应特别注意观察年龄<3岁,持续高热、易惊、呕吐、四肢抖动、头痛、嗜睡、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呼吸急促等高危因素。重症病例皮疹可少而不典型,仔细检查手足等部位的皮疹,尤其急诊夜班在暗光条件下创造条件查出皮疹对重症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很大意义。

4.4适当的心理干预及必要的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患儿的康复。对患儿家长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及针对性的指导,使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各种治疗和建议,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2008-11-19.

[2]索继红,邢玉斌,魏华,等.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1154-1157.

[3]陈静,斐红生,凌汉栋,等.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2):1385-1388.

手足口病的护理 第2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消毒隔离;健康指导

1 临床资料

84例患儿,男,52例,女32例,最大的为5岁零6个月,最小的为1岁零9个月,其中62例已上幼儿园。这说明幼儿园是一个易感群体。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致病病毒以柯萨奇A组(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多发生5岁以下的婴幼儿,好发于春夏,5—7月高峰期,据统计,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84例患儿有65例是5—6月份住院的。传染源为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但以患儿为主要传染源,传染源通过空气、唾液、粪便以及破溃疱疹液传播疾病。发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病初患儿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手指、足趾以及口腔出现小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84例患儿,其中一例合并有肺炎,在给予抗炎、抗病毒支持对症治疗及按传染病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平均在7—8天痊愈出院。

2 病 例

患儿陈奇文,女,3岁于2011年4月26日8时40分拟“手足口病待查”入院,体温:38.7℃,心率:102次/分,呼吸:32次/分,口腔未见异常,左手中指靠无名指指侧可见1—2个小丘诊,足趾未见丘诊,两肺呼吸音清析,医嘱给予按传染病儿科常规进行护理,并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但是第二天患儿的体温仍在38.5℃,下嘴唇内侧黏膜可见一个小疱疹,而且比较烦躁,呼吸较急,42次/分,右下肺可闻及少許湿罗音,并有咳嗽咳痰的症状,给予低流量给氧,继续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治疗,口腔疱疹处外涂了维生素B2粉剂,经过10天的治疗和护理,患儿于2011年5月6日痊愈出院。

3 护 理

3.1 消毒隔离 主要是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患儿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通过唾液、疱疹、粪便污染手、手巾、玩具、餐具等等各种日用品引起间接接触传染。因此,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至关重要。手足口病潜伏期通常2—7天,一旦确诊,即按传染病进行消毒隔离,一般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应彻底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日光下曝晒或紫外线照射,病室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每天用紫外线照射病房2次,每次30分钟至1小时,物品表面,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3.2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病情急,疱疹破溃所致疼痛,哭闹不眠,加上不善于表达,护士要有母爱之心,对他(她)们态度热情和蔼,多赞扬,多鼓励,使其配合治疗。此外,不能疏忽家属的心理工作,应指导他(她)们有关治疗和护理应配合的事项,减少患儿及家属的恐惧心理。

3.3 一般护理

3.3.1 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温度不宜过高,禁生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3.2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如高热者除物理降温外,鼓励患儿多饮水,有呕吐、腹泻者需适当补充盐水和营养,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3.4 口腔护理

3.4.1 患儿因口腔疱疹溃烂、疼痛而拒食、流涏、哭闹不眠。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可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的清洁口腔。

3.4.2 可用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或涂鱼肝油。

3.5 疱疹的护理

3.5.1 床铺保持清洁、平整、干燥、经常更换床单。

3.5.2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防感染。不宜用刺激沐浴露洗澡,用温水即可。

3.5.3 应修剪患儿的指(趾)甲,必要时戴棉质手(足)套,防止抓破皮疹。

3.5.4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有疱疹形成或破溃时,可涂安尔碘严重者可用1%的硼酸湿敷。

3.5.5 进行各种注射时尽量避开疱疹处。

3.5.6 臀部有疱疹的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对疱疹破溃处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外涂。

3.6 有并发症应按并发的疾病进行护理。

4 健康宣教

告诉家属疾病的相关知识,做好住院期间的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护理患儿时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其他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好丢入垃圾桶;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要洗手洗脸;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

参考文献

[1] 顾红英.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求医问药》,2011年第5期.

手足口病患儿急诊护理对策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急诊收治的手足口病临床患儿病例, 共82例, 其中有男57例, 年龄3个月~6岁, 平均 (2.6±1.6) 岁。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 并伴随有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疱疹甚至是溃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统计以上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急诊护理策略、分诊情况、治疗效果以及转归等。

1.2.2 急诊护理措施

(1) 首先应对急诊护理流程予以合理制订并积极完善。以国家以及我省卫生厅的要求为依据, 并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急诊接诊流程、急诊住院护送流程、急诊预检分诊流程、留观患儿的输液流程以及消毒隔离流程等各项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制订并积极的完善, 实现将责任划分到个人, 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 并有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解决, 保证急诊护理流程的有序进行。 (2) 对防控方案进行积极有效落实。首先应在急救中心对独立的手足口病患儿候诊以及就诊区域予以设置, 并且护理人员应通过系统培训后对患儿展开24h的专人导诊, 定时对患儿的体温进行测量, 并准确记录, 配合医师对患儿进行采血以及检验等工作。做好患儿就诊区域的消毒工作, 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合理实施二级预检分诊。到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均由资深护士展开一级的预检询问, 针对存在可疑患儿应分流至专科区域展开二级预检分诊, 并应由专人展开再次的筛查以及就诊。对接诊的患儿采取分层管理, 针对重症患儿应在医师以及护士的共同陪护下转送至重症监护病房;针对病情较轻者可由护士护送到儿科进行治疗, 对于留观急诊的患儿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做好患儿的随访工作。及时详细登记随访信息[2]。 (3) 强化专业知识培训。对急诊科的医师和护理人员应定期展开专业知识培训, 通过讲座等方式对专业知识进行宣教, 并采取相应的考核制度, 强化业务水平, 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 调动医师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自觉学习和强化业务水平。通过业务水平的强化, 能够增强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和消毒隔离要点等予以熟练掌握, 从而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为早治疗打好基础, 做好准备。 (4) 严密监控疫情及报告。应合理完善急诊科室的诊疗记录, 分诊护士应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一般资料以及相应的诊断和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做好存档工作[3]。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 抽取的82例手足口病患儿, 经急诊留观71例, 占85.59%;8例患儿由儿科收治住院, 占9.76%;3例重症患儿, 占3.66%。所有患儿均得到系统治疗, 疗效显著, 治愈后出院, 无死亡病例。患儿平均住院治疗时间 (12.84±1.76) d。见表1。

3 讨论

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一般其会经唾液、飞沫经呼吸道等进行传播, 并且还有经手、污染物等进行传播, 传播速度相对较快, 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便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一些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爆发流行。一般情况下,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在3~7d之间,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以发烧为主, 并且患儿的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疱疹甚至是溃疡, 具有比较明显的疼痛症状, 还会有部分患者合并流涕、咳嗽、恶心、食欲不振、呕吐以及头疼等症状[4]。急诊护理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和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急诊护理对策, 能够保证手足口病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效果, 从而改善预后。我院针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传染性等特点加强了相应的急诊护理管理, 对急诊护理流程予以合理制订并进行了积极的完善, 严格落实防控方案, 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进行了强化, 并严密监控疫情及报告, 使得急诊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患儿中, 经急诊的积极护理对策, 及时的分诊治疗, 所有患儿均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未出现死亡病例, 均治愈出院, 可见, 对于手足口病而言, 急诊护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对其转归产生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对其给予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程秋勤.非城区手足口病的防治和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9, 6 (2) :149-150.

[2]张荣枝.263例手足口病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8, 6 (11A) :2872-2873.

[3]张红梅, 高艳华, 贾丕梅.50例手足口病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6 (5B) :1277-1278.

手足口病的观察与护理 第4篇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98例,男116例,女82例,年龄8个月~17岁;住院3~11天,平均7天;发热87人,其中37~37.9℃ 54人,38~38.9℃ 24人,39~40.3℃ 9人。有明显流行病史。有44例并发心肌损害。有6例患儿出现脑膜炎表现,有重症倾向,转上级医院治疗。

护 理

一般护理:药物治疗:①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炎虎宁注射液、静脉注射。清热解毒在作用;②合并细菌感染者用抗生素治療,如阿奇霉素、氨曲南等;③皮肤疱疹可用炉甘石洗剂擦洗。口腔内溃疡,涂西瓜霜,也可以用维生素B12。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还可以口服给药。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为了减轻患儿痛苦和护理工作量,对需要输液的患儿,一般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1次成功率成为影响护士与患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使用留置针期间,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经常巡视观察有无渗漏,有无回血,由于患儿一般好动,应注意保护,一般采用头皮注射,用小弹力网固定,防止滑动和脱出。

病情观察:①一般病情观察:一般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不发热,少数患儿发热体温高达38.6~40.3℃,热程长达3~5天,常伴有乏力、恶心、咳嗽等症状。发病后1~2天,在患儿口腔黏膜可见红色斑丘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周围有红晕,引起疼痛,同时在患儿的手心足底可见红色丘疹疱疹,部分患儿在臀部及肛门可见同样的皮疹、疱疹不痛,可有部分患儿发痒,一般5~8天消退吸收不留瘢痕,绝大部分患儿愈后良好,极少数患儿病情加重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可引起死亡。②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37.6℃患儿每4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38.5℃每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39℃每20分钟测量体温并记录;严密监测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特别注意呼吸呼吸频率和节律的变化若患儿年龄<3岁,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应给持续心电监护。③重症倾向的观察: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血压高(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90mmHg),心率快(>180次/分),警惕呼吸循环衰竭,及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及神经系统症状,注意有无嗜睡、易惊、烦躁、肢体不自主运动等神经系统受累情况,患儿大声啼哭或伴有拍头抓发等动作,嗜睡,肌阵挛频繁或伴有抽搐,都提示病情较重,有并发脑水肿脑出血的危险。④观察患儿消化道症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是否呈喷射状,呕吐物的性质及颜色。如呕吐咖啡样物质表明应激性溃疡发生,提示脑损伤严重,并注意观察大小便性质及量。

消毒隔离: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时将患儿病室隔离,因为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安排同1天入院,同一地点发病的患儿在同一病室并限制儿童探视及患儿外出。病室应保持清洁,定时开窗通风,2次/日早晚,每次30分钟。紫外线照射1次/日,每次1小时应遮盖患儿,家长不要让患儿直视灯管,避免灼伤皮肤和眼睛。地面每天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病房床头桌、门把手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两遍,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换下的衣服、床单等放在双层塑料袋中密封,经高压蒸汽消毒后再清洗。护理和接触患儿前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按6步洗手法洗手并进行手消毒。

皮肤护理:患儿应穿宽大、清洁的棉质衣服,床铺应平整干燥。婴儿应使用棉质的尿布,不可使用尿不湿,以免刺激皮肤。勤为患儿洗手足。

口腔护理及饮食护理:鼓励患儿多饮水,每次餐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感染。口腔有溃疡时应让患儿口服核黄素。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2~3次/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合理饮食,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欠佳不愿进食应给温和可口易消化流食、半流食。如菜粥、牛奶、面条等,多喝温开水,禁食冰冷或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的酸中毒症状的患儿。按医嘱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高热的护理: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可让患儿多饮水,室内通风,无需特殊处理,发热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每4小时测体温1次。

心理护理:患儿由于处于陌生环境,加上害怕穿刺带来的疼痛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体贴和爱护患儿,取得患儿的信任,消除其恐惧心理。

健康教育:要针对住院患儿家属宣传预防隔离的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卫生保健尤为重要。要让患儿家属了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卫生防病意识和能力。

只要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早隔离,护理措施得当,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重症倾向,以免延误病情,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其传播、蔓延、流行。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加强对其家属做好疾病和健康知识宣教,发现有发热、皮疹口腔溃疡等不适症状及早就诊,才能防止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保证儿童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霍莉莉.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概况[J].新疆中医学,2005,21(2):50-52.

2 梁烜芝,王清学.手足口病23例临床分析.小儿急救医学,2006,10:116.

3 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8,5(9):135.

手足口病的护理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7例均为我科住院患儿, 男11例, 女6例。其中10个月至1岁4例, 2岁~3岁7例, 4岁以上6例。主要症状:手掌或足底外侧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膝盖、臀部和肛周等处也出现皮疹,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疼痛明显。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其中3例出现发热, 最高体温38.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17例, 其中15例基本正常, 2例白细胞增高, 胸片检查14例提示合并支气管肺炎, 3例未见异常, 13例合并心肌损害。所有病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2008年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诊断标准。

2 护理

2.1 隔离

本病的传染源为患儿和隐性感染者, 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因此将所有患儿安置在单独房间, 2~3人为宜, 房间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温度适宜, 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 h~2 h。患儿的粪便和剩余食品用生石灰以1∶1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后处置, 衣服、被褥阳光下曝晒6 h, 或用1 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 患儿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定期消毒。

2.2 饮食调理[1]

饮食以清淡、稀软、高营养食品为主, 勿食酸辣味浓、过冷过热、油煎干炸及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以免对口腔内的溃疡面有刺激作用。鼓励患儿多喝水, 对于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给予补液,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指导患儿不吃易变质的食品。

2.3 发热护理

发热患儿卧床休息, 体温38℃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每4 h测量体温1次, 必要时记录, 同时观察热型和发热时伴随症状, 如有无寒战、头痛、呕吐等, 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头置冰袋、温水擦浴等。效果不佳时遵医嘱给适量退热剂, 同时多喂温开水。3岁以下患儿防止高热惊厥。

2.4 皮肤护理

接触患儿的衣服、被褥要干燥、清洁、定期消毒。衣着要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洗澡时不用肥皂、沐浴露;剪短指甲, 必要时包裹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2.5 口腔护理

要保持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口腔有糜烂可用冰硼散兑水后漱口, 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或涂鱼肝油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对患儿所用奶瓶、奶嘴及餐具每次用后要煮沸消毒, 防止继发感染。

2.6 臀部护理

臀部有皮疹的婴儿, 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 局部可涂搽1%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

2.7 并发症的护理

合并有心肌损害的患儿, 应绝对卧床休息, 尽量少搬动, 保持病室安静,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合并支气管肺炎的患儿应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定时翻身叩背, 协助排痰, 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 多喂白开水。

3 体会

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定为丙类传染病。因此, 今年是我们感染科首次收住手足口病患儿, 在预防、护理上是一个新的课题。由于患者家属对疾病的恐惧, 我们首先自己学习有关预防护理知识, 用掌握的知识向家属宣教, 稳定情绪, 配合治疗护理。由于婴幼儿集中住院, 对我们的穿刺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让患儿熟悉病房, 减轻因陌生感而带来的恐惧心理;其次, 说服患儿配合治疗, 进针前告诉患儿这是最小的针头, 阿姨轻轻进针, 可以哭, 但不能动。或说进针时有点痛, 就像蚂蚁螫一下, 要勇敢, 做个勇敢的好孩子, 减少患儿的哭闹、出汗。争取找准部位, 破皮后要告诉患儿, 马上就好, 同时立刻贴胶布。这样做患儿配合较好, 从以前的大哭大闹、满身是汗到现在的主动配合, 不仅提高了一针见血率, 而且家属也比较满意, 这也是我们的经验。所有患儿经过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全部康复出院, 无1例出现继发疱疹感染和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手足口病的护理 第6篇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病人症状轻微, 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病人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 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 71型 (EV71) 和 A组柯萨奇病毒 (CoxA) 、埃可病毒 (ECHO) 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比例较大,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 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1 病原学概况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A组16型、4型、5型、7型、9型、10型, B组2型、5型、13型;ECHO和 EV71, 其中以EV71及Cox A16最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75%乙醇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 (高锰酸钾、含氯石灰等) 、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2 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 (或) 呼吸道飞沫传播,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 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 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为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内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4岁以内的发病率占85%~95%。

3 护理

3.1 预防

手足口病发于儿童, 做好预防是护理的关键。目前, 尚无特效疫苗预防手足口病。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 讲究个人卫生。在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 (主要是手心、脚心) 和口腔有没有异常, 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3.2 轻症手足口病患儿护理

3.2.1 消毒隔离

早发现、 早隔离、 早治疗。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 温度、湿度适宜的病房内, 紫外线定时消毒病房, 并固定房间收治病人[1]。护理不同疾病患儿时要严格消毒双手, 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3.2.2 发热护理

体温低热无需做特殊处理, 可多喂水。对体温持续超过38.5 ℃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防止小儿高热惊厥。

3.2.3 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元整洁、 干燥。穿棉质、 柔软、宽松的衣服。修剪指甲, 防止抓破皮肤皮疹处而引起感染。

3.2.4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口腔继发感染。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口腔已有溃烂者可用双料喉风散喷涂患处。

3.3 并发症患儿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炎、肠道感染、心肌炎、脑膜脑炎等, 其中以脑膜脑炎及心肌炎最为严重, 易出现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而导致患儿死亡。并发脑炎或心肌炎患儿早期常有精神方面的改变, 如患儿苦恼、易激, 或嗜睡不醒等表现, 皮疹多, 常伴有高热。要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改变, 除上述一般护理外, 还要注意患儿饮食, 饮食上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食物以温凉为主。观察患儿体温、意识等变化。如患儿持续高热、心率快、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等, 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等, 应加强巡视, 病人若出现上述精神、意识方面的改变, 应及时通知医生, 尽早做好抢救准备。

3.4 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 做好饭前、便后洗手, 对孩子用过的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居室内要保持定期通风, 注意孩子的合理营养。在本病流行期间, 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 减少感染的机会。

4 小结

本病为肠道病毒感染,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而且发病急, 潜伏期短, 传播途径广, 易引起暴发且无有效预防措施, 故如发现首发病例, 应立即予以隔离。对托幼机构发生病例者, 进行全面消毒, 包括厕所、玩具、用具、被褥及居室空气消毒, 并经常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加强托幼机构中有关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 防患于未然。对住院患儿, 在抗病毒的基础上, 应加强支持疗法, 对高热、惊厥者可对症治疗, 合并细菌感染者, 应加用抗生素, 对有脑膜炎及心肌炎表现的患儿, 也应对症治疗, 积极抢救, 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成人手足口病的护理 第7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收治成人手足口病4例。其中男3例, 女1例, 年龄18~40岁。诊断:2例为手足口病重症并发脑炎;1例是手足口病重症并发支气管肺炎, 1例是手足口病并发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为双手、双足、臀部出现散在的粟粒大小的暗红色斑丘疹及厚壁疱疹, 3例口腔有疱疹, 其中2例口腔出现溃疡;1例18岁病人在入院前半天出现四肢强直性抽搐, 持续时间约5min后自行缓解;4例病人体温均在38℃以上, 最高达38.8℃, 血压在110~130/70~80mmHg (1mmHg=0.133kPa) 之间;2例出现头痛、呕吐;2例偶尔出现咳嗽, 双肺X光均未见明显病变;4例病人居住地均有手足口病疫情流行, 并有接触史。经咽拭子培养, 3例核酸检测EV71阳性, 1例女性患者监测阴性, 但其女儿近期患有手足口病。

1.2 治疗与转归

经甲强龙、人免疫球蛋白抗炎, 20%甘露醇脱水、保护脑细胞, 奥美拉唑抑酸保胃, 复合辅酶保护心肌, 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及精心护理, 4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 住院天数3~7d, 平均5d。

2护理

2.1 消毒隔离

本病传染源为患儿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或通过唾液中的飞沫传播, 主要流行场所在托幼机构和家庭[2]。成人手足口病作为传染源易被忽略, 应加强管理, 当确诊后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 为降低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 要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 可每天开窗通风, 尽量减少探视人员。医务人员给病人诊治时应戴口罩、帽子, 接触病人应注意手卫生, 要做到一人一洗手, 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

2.2 心理护理

成人手足口病作为手足口病的特殊群体, 在就诊时易被漏诊, 一旦确诊, 病人往往感到很无助, 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护士应加强对病人的心理疏导,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自我防护措施, 尽量避免与婴幼儿同住一室, 以免影响休息, 从而缓解病人紧张情绪。还要注意医务人员所采取的隔离措施要妥当, 不要使病人感到恐惧, 而且对病人的咨询给予通俗、易懂、耐心的解释, 解除病人的心理压力, 使之更好地配合治疗。

2.3 发热的护理

本组病例均有发热, 入院后体温在38.5~38.8℃之间, 在发热期间应嘱病人卧床休息, 给予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 如体温过高, 可应用适当的退热药物, 将体温控制在比较适当的温度范围。并鼓励病人多饮水, 一般病人在入院后2~3d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2.4 皮疹的护理

4例病人双手、双足及臀部均散在有粟粒大的红色斑丘疹及厚壁疱疹。要注意保护皮肤清洁, 防止感染。特别要注意防止抓伤皮肤引起局部皮肤感染, 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衣服应柔软、宽大、舒适, 保护床单位平整清洁、无渣, 必要时局部按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软膏涂擦, 4例病人均无皮肤感染发生。

2.5 口腔护理

本组病例中3例病人口腔黏膜可见数个疱疹, 其中2例已破溃, 形成溃疡。因此, 应保持病人口腔清洁, 嘱病人在饭后用温开水漱口, 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 这样可以将疼痛控制在较轻的程度。如溃疡严重时可应用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部位早日愈合, 预防口腔细菌感染。

2.6 营养供给

由于发热、口腔疱疹、形成溃疡、胃口较差, 病人不愿进食, 在饮食上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半流质软食, 食物以温凉为主, 忌辛辣的食物, 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便于消化[3]。

2.7 监测病情变化

手足口病如无并发症, 预后一般良好, 多在1周内治愈, 但个别病人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要注意重症病人早期识别, 如:持续高热不退、病人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等应及时报告, 及时处置,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8 出院指导

病人康复出院后, 应嘱病人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 不喝生水, 不吃生冷的食物, 居室要经常通风, 要勤晒衣被, 不要到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3讨论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幼儿, 成人感染手足口病的报道较少, 但其传播途径都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在流行期间, 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成员中有发病聚集现象。成人手足口病的发生多是接触了手足口病患儿后感染的, 往往易被漏诊, 应引起重视, 做到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

[1]《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卫发明电〔2010〕38号.

[2]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病儿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9) :135.

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 第8篇

1 消毒隔离

将患儿及时隔离, 安置在空气流通, 温度、湿度适宜的病房。每天定时开窗通风, 用紫外线灯照射2 h, 或用空气消毒机消毒病室, 每天2次。重症病人每天至少4次, 每次30 min[2]。门诊、病房地面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湿拖, 并每天擦拭病房的床头柜、门把手、床单元等[3]。诊疗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要擦拭消毒, 体温计专人专用[4]。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处理。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 不宜煮沸或浸泡的物品可于日光下暴晒。患儿产生的生活垃圾, 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 按医用垃圾由医疗废物中心集中处理[5]。患儿大小便均排入专人专用便器, 经2 000 mg/L的有效氯浸泡处理30 min后再倒入厕所, 厕所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喷洒, 病人便器每天用2 000 mg/L的有效氯集中消毒1次[3]。患儿尸体用2 000 mg/L有效氯浸湿的尸单包裹, 尽快火化, 其病室彻底喷雾终末消毒[6]。病室门口放置含氯消毒液, 并教会家长接触患儿前、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严格消毒双手, 防止交叉感染。但不能用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 因免洗手消毒液所含的乙醇对肠道病毒无效。

2 口腔溃疡的处理

手足口病患儿大部分因口腔有疱疹出现溃疡或糜烂而致疼痛。因此, 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减少患儿疼痛, 促进患儿进食十分重要。在口腔护理过程中, 应考虑如何选用合适的口腔护理液。李洪芹报道[7], 应避免用刺激性或腐蚀性溶液漱口, 可用棉签蘸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的混合液涂在溃疡面上, 减轻疼痛。冯亚宁[8]报道, 用碘甘油、贯新克、开喉剑涂抹溃疡处以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对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含服华素片, 同时口服维生素促使糜烂早日愈合。另有学者报道[9], 口腔内溃疡者局部直接涂西瓜霜, 或口服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减轻疼痛。方静等[10]报道, 用维生素AD混合剂即维生素AD滴剂15 mL+利巴韦林0.1 mg+西咪替丁0.1 mg+维生素C 1.0 mg, 与西瓜霜喷剂比较可达到同样效果。对于严重口腔炎, 使用激光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 可有效缩短患儿的疼痛期, 且易接受, 无不良反应[11]。辛煜芳[12]报道, 采用康复新口服液在患儿口腔溃疡处外涂、含漱或用喷嘴将康复新直接喷洒在溃疡处, 每天4次~5次。采用康复新外涂和口服, 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血管新生, 迅速修复溃疡创面, 消除炎性水肿,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同时能激活创面的免疫活性细胞, 这种细胞还可以通过直接吞噬作用来抗感染, 释放自由基杀灭微生物, 或分泌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活性物质, 从而调节炎症和组织再生。用康复新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能迅速缓解疼痛, 缩短病程, 减少医疗费用, 且口服方便, 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值得推广使用。在护理患儿过程中, 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口腔护理液。对于年龄较小不会漱口者, 可于餐后直接在溃疡面涂擦, 年龄较大者清水漱口后再涂擦口腔护理液。

3 如何早期识别重症病例[13]

具有以下特征, 尤其3岁以下的病人, 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

4 重症患儿的观察和护理

根据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病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 即疱疹性咽峡炎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衰竭阶段和生命体征稳定期[14]。各阶段并无明显界线, 如未进行及时有效处理, 部分患儿可快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心肺衰竭阶段。早期发现异常, 早期干预, 防止疾病发展到第三阶段是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疾病初期重点观察神经系统症状, 如意识、精神状态、瞳孔、前囟张力、颈抵抗、头昏、头痛、呕吐、肢体抖动等, 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体温、心率、心律、呼吸、血压、末梢循环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有条件时转重症监护病房。重症患儿单独收住, 加强消毒隔离。加强病情观察及监测, 保持呼吸道通畅, 做好机械通气呼吸道的管理, 做好危重患儿的基础护理等[15]。确保重症患儿2条静脉通道的通畅, 采用输液泵或微量注射泵控制滴速, 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有无液体外渗, 及时处理。随时调整补液量[16]。

5 发热的护理

体温低热无需做特殊处理, 可多喂水。对体温持续超过38.5 ℃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防止小儿高热惊厥。降温措施包括乙醇或温水擦浴、冰敷头部及大血管处、头置降温贴、肛门放置消炎痛栓、静脉滴注赖氨酸阿司匹林等。张灵先等[17,18]报道有皮疹者不宜使用乙醇擦浴。嘱患儿卧床休息, 加强体温监测。高热者每2 h监测1次, 观察降温过程中患儿如有不适, 及时通知医生。

6 皮肤疱疹的护理

患儿避免使用沐浴露、肥皂及其他刺激性物品。保持皮疹及其周围皮肤干燥、清洁。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有皮肤损害处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患处[19]。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穿棉质、柔软、宽松的衣服。勤洗手, 修剪指甲, 防止抓破皮疹而引起感染[20]。尽量不穿鞋或穿软底鞋, 少活动。

7 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本身的疼痛以及对医院环境的惧怕, 患儿常哭闹、焦躁。护理过程中, 注意态度温和, 关心、体贴患儿, 可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 减少其恐惧、陌生感, 并尽量保证静脉穿刺一次成功[5]。年龄较大患儿可耐心解释, 争取配合治疗和护理。

8 小结

手足口病的护理主要从如何做好消毒隔离、口腔溃疡处理、早期识别重症病例、重症患儿的观察和护理、发热、皮肤疱疹的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着手。护理重点是认真做好消毒隔离, 防止交叉感染。早期识别重症病例, 及早给予治疗和护理干预,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降低重症患儿病死率。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护理;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36-01

手足口病多发于春夏季节,具有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等特点,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疾病。手足口病由肠道内病毒引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肠道病毒7l型和柯萨奇病毒A16,临床症状包括疱疹、口腔溃疡及发热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引发肺出血、肺水肿、循环衰竭、心肌损害、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及脑炎等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采取护理措施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2.4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肛周、口腔、手足部位出现斑丘疹和疱疹,伴随血压不稳、血糖增高、末梢循环不良、肢体颤动、惊跳、呕吐、精神差、持续高热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1.2护理方法

1.2.1呼吸系统护理观察患儿是否存在呼吸系统症状,定时清理口腔、呕吐物和气管分泌物,吸痰前应采用生理盐水超声雾化进行痰液稀释。通过正压机械通气减轻患儿心肺负担[1]。进行常规气道管理,按需进行吸痰,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吸痰前进行体位引流、叩背、翻身,帮助吸痰。

1.2.2心理护理由于手足口病采取的是无陪护管理制度,医院陌生环境会造成患儿的恐惧心理,使患儿行为退化,因此,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儿交谈,或通过肢体语言给予患儿安全感,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和陌生感,使患儿情绪稳定,以免患儿哭闹影响治疗[2]。应对患儿家属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并告知患儿病情,与患儿家属多进行交流沟通,消除家属的不安情绪和焦虑心理,向家属讲解疾病预防方法,增加家属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信心。

1.2.3皮疹护理确保患儿的被褥及衣物清洁,应选择柔软、宽大的衣服,床铺保持干净整洁,尽量避免皮肤刺激。在修剪指甲时,应将患儿双手包裹起来,以免抓破皮疹引起感染。在进行物理降温时,应保持动作轻柔,防止皮疹擦破,对于疱疹或皮疹破裂患儿,应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抗生素药膏,对于肛周皮疹患儿,应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皮疹发生感染。

1.2.4饮食护理给予无刺激性、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少量多餐,确保患儿的营养充足[3]。若患儿由于口腔溃疡疼痛造成的饮食困难,必要时应通过静脉补液补充营养,以免发生电解质紊乱。

1.2.5口腔护理口腔疱疹通常发生在硬腭、颊黏膜、舌尖等部位,少数发生在咽部、扁桃体、牙龈、软腭等部位,易发生溃疡,对于口腔溃疡患儿,可用思密达涂抹局部,减少食物对粘膜造成的刺激。涂药时应严密观察患儿口腔粘膜情况,注意有无发生溃疡或糜烂等症状。进食前应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进行口腔清洗,确保口腔清洁。

2结果

通过护理措施干预,46例患儿的治疗效果均得到提高,预后改善良好。其中,23例患儿的口腔溃疡经护理后症状明显好转,31例患儿的疱疹和皮疹经护理后症状改善,所有患儿经护理后治疗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讨论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较强,传染源为无症状带菌者、感染者以及患儿,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染,例如疱疹液、唾液、被污染的玩具、杯子和毛巾等。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直至水疱结痂、皮疹消退和热退,隔离时间为2-3周。病房每天应进行2次空气消毒,并开窗通风,采用氧化剂或碘酒进行物品消毒,对于接触患儿的物品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擦拭,进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及一次性手套,限制患儿出入。患儿入院后,应进行血糖监测,给予心电监护,密切留意患儿的体温、血压、心率等变化。高血糖是患儿发生肺水肿的重要判断依据,因此,对于高血糖患儿应定时进行血糖监测,1次/1h,严密观察患儿的血糖指标变化。在发病初期,观察患儿肢体抽动、颈部抵抗程度、前囟张力、瞳孔及意识等神经系统表现。根据患儿病情发展进行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监测,全面了解患儿的血压变化。在本研究中,患儿通过护理干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可见,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做好隔离消毒,防止疾病感染,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通过护理措施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慧琴.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1,08(07):164-165.

[2]郭艺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10(04):238-239.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第10篇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 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 EV71病毒是其中一种。往往先出现发热症状, 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疹子周围可发红) ,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 一般症状较轻, 少数症状较重。全年均有发生, 5~7月份为高发期。手足口传播途径多,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及用品等而感染。

1.1 临床资料:

自2014年4月至2014年8月, 我院隔离病区共收治313例手足口病儿童, 男196例, 女117例, 年龄6月龄~6周岁。患儿住院时间为5~11 d, 平均7 d。经过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 308例患儿痊愈出院, 5例因病情加重转重症监护室治疗。

1.2 临床表现:

313例患者均有发热、皮疹症状, 有易惊、肢体抖动或颤动102例, 呕吐84例。

1.3 治疗原则:

注意做好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交叉感染。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给与降颅压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医院成隔离病房专门收治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病房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温湿度适宜, 每日坚持通风换气2~3次, 每次半小时, 每天定时对空气采用紫外线消毒1 h或者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对患儿及家属经常接触的门把手、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物体表面及玩具, 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被患者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地面用2000 mg/L有效氯喷洒于污染面至湿润, 半小时后再擦拭, 或者用漂白粉覆盖2 h后清理干净。手足口病病房产生的所有垃圾均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回收处理, 专车密闭运送, 集中处理。医护人员在诊疗和护理患儿的时候要严格进行手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手足口病患儿所用的诊疗器具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房应设置方便的洗手及干手设施并配备可杀灭病毒的快速手消毒液, 患儿出院后应及时把使用过的被褥进行消毒处理。

2.2 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血压、心率、血糖、呼吸、体温) 变化情况。观察要点为: (1) 神经系统表现:观察患者的神志情况, 当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配合医师进行必要的检查与治疗, 如腰椎穿刺、脑电图检查, 并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 (2) 呼吸系统表现: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 有无口鼻周发绀, 咳嗽以及痰液的性状颜色,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作相应的处理。 (3) 循环系统表现: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 观察患儿皮肤有无花纹、指趾端有无发绀, 面色有无苍白、四肢有无发凉等, 持续血压明显升高者常预示病情凶险,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 监测血糖的变化, 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很高的相关性, 病情越危急, 应激越强, 其血糖升高越明显, 预后也越差。

2.3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为了保证药物应用准确及时, 所有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静脉留置针保留72 h左右, 在输注药物时注意观察各种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外渗。特别是在输注甘露醇等高渗液体时更要加强巡视:一旦发生渗漏, 应及时进行处理, 一般可采取50%硫酸镁局部湿敷、0.01%酚妥拉明溶液浸湿纱布湿敷、烫伤膏外敷等措施, 如处理不及时, 超过24 h多不能恢复, 对已发生局部缺血, 严禁使用热敷, 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代谢加快, 氧耗增加, 加重组织坏死。

2.4 发热的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体温在39℃以上者, 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冰袋、冰帽、冷敷、温水擦浴、冰水灌肠, 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 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减少产热, 加速散热。30 min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 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保持患者身体清洁, 按时擦浴, 及时更换衣服及被单, 并注意保暖使患者舒适。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其伴随症状, 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 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加强通风, 调整被盖, 限制活动等。

2.5 口腔、皮肤及饮食护理:

每日早晚应进行口腔护理, 饮食前、后均应漱口。口唇干燥者, 可涂以液状石蜡或稀甘油, 有疱疹者可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软膏.多喝温开水, 宜给宝宝吃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患儿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宜穿着棉质衣物, 及时更换被褥。为了避免患儿抓破皮疹部位, 应将患儿指甲剪短, 必要时戴手套或用棉布包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 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2.6 心理护理:

安抚家长的不良情绪,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根据患儿病情及性格特点, 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 做到微笑服务, 态度亲切和蔼, 与患儿及家属的及时沟通, 交流手足口病防护知识、治疗与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患儿用药的方法与用途, 消除患儿及家属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7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入院时、住院期间和出院时的健康教育工作。 (1) 入院时做好入院介绍, 包括住院环境、责任医师护士、一些住院期间的规章制度, 态度亲切和蔼, 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紧张感。 (2) 住院期间定时巡视病房, 与患儿及家属及时沟通, 交流手足口病的常识、一些病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治疗与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患儿用药的方法与用途, 让患者做到明明白白住院、踏踏实实看病。 (3) 出院时指导患儿及家属疾病预防常识及注意事项, 出院后暂不要叫孩子接触其他儿童, 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 要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 防止传染其他孩子。患儿的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热水煮沸3 min, 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按使用说明进行清洗, 不宜使用消毒液浸泡的应在在日光下暴晒。生病患儿的分泌物要正确处理, 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入垃圾箱, 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让患儿及家属明白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 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后及时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要经常通风, 保持屋内空气清新;勤晒衣被;不要让孩子吃生冷的食物。在手足口病高发期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每天为孩子勤测体温,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双手足及口腔有无疱疹。与儿童发育相比较而言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 成人亦可以感染病毒一般不发病, 而且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 所以为避免传染给孩子, 成人也应该做好防护。

手足口病易感者是3岁以下的儿童, 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 护士只有掌握了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 做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及早发现并发症,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 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论文通过对313例手足口患儿观察与护理, 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砚察, 治疗和护理要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早期干预。结果 经治疗及细心观察护理, 使病情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治愈率比较理想。结论 通过对31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 在护理措施上抓住了关健环节, 控制了患儿病情的进展,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间接地控制了手足口病的蔓延, 提高治愈率。

上一篇:幼儿服装下一篇:外国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