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总结范文

2024-05-16

实践与总结范文(精选12篇)

实践与总结 第1篇

某工程包括18幢5层住宅, 场地地形起伏较大, 发育南北向冲沟, 并贯穿整个场地, 其中有15幢楼位于冲沟上, 冲沟上部宽约30~40m, 深6~7m, 设计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要求夯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能达到220kPa, 加固地层为原有素填土和新近回填土, 加固厚度约7.5~8.0m。

工程场地较偏僻, 周边500m范围内无建筑物, 场地内未见架空电线, 地下无埋设管线、电缆等障碍物, 水电供应充足, 施工条件良好。拟加固地段地层条件如下:第 (1) 层素填土, 以砂土、碎石土混粘性土等为主;第 (2) 层粉质粘土, fak=120kPa, Es1-2=4MPa;第 (3) 层粉质粘土, fak=200kPa, Es1-2=8MPa;第 (4) 层砾砂, fak=220kPa, E0=12MPa;第 (5) 层粉质粘土, fak=220kPa, Es1-2=9MPa;第 (6) 层砾砂, fak=300kPa, E0=18MPa;其下为花岗岩强风化带。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冲沟底部, 为第四系孔隙潜水, 大气降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

2 作用机理

通过对以往工程实践和实测资料的分析, 强夯法地基加固的作用机理可认识如下:强夯加固地基主要是由于强大的夯击能在地基中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对土体作用的结果。夯击产生的冲击波按其在土中的传播和对土作用的特性可分为体积波和界面波两类。体积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或分别称压缩波和剪切波) , 从夯击点向地基深处传播, 对地基土起压缩和剪切作用, 可能引起地基土的压密固结。界面波从夯击点沿地表面传播, 对地基不起加固作用, 而使地基表面松动。因此, 强夯的结果是在地基中沿深度从上而下常形成性质不同的三个作用区: (1) 、在地基表层受到界面波和剪切波的干扰, 形成松动区; (2) 、在松动区下面一定深度, 受到压缩波的作用, 使土层产生沉降和土体压密, 形成加固区; (3) 、在加固区下面, 冲击波逐渐衰减, 不足以使土产生塑性变形, 对地基不起加固作用, 称为弹性区。

在强夯过程中, 根据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动应力和应变关系, 加固区内波对土体的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加载阶段, 即夯击的一瞬间, 夯锤的冲击使地基土体产生强烈振动和动应力, 在波动的影响带内, 动应力和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而动应力往往大于孔隙水压力, 动的有效应力使土体产生塑性变形, 破坏土的结构。对于砂土, 迫使土的颗粒重新排列而密实;对于粘性土土骨架被迫压缩, 同时由于土体中水和土颗粒两种介质引起不同的振动效应, 两者的动应力差大于土颗粒的吸附能时, 土中部分结合水和毛细水从颗粒间析出, 产生动力水聚结, 形成排水通道, 制造动力排水条件。 (2) 、卸载阶段, 即夯击动能卸去的一瞬间, 动的总应力瞬息即逝, 但土中孔隙水压力仍保持较高水平, 此时孔隙水压力大于有效应力, 因此土体中存在较大的负有效应力, 引起砂土液化。在粘性土地基中, 当最大孔隙水压力大于小主应力、静止侧压力及土的抗拉强度之和时, 土体开裂, 渗透性迅速增大, 孔隙水压力迅速下降。 (3) 、动力固结阶段, 在卸载之后土体中仍保持一定的孔隙水压力, 土体就在此压力作用下排水固结。在砂土中, 孔隙水压力消散甚快, 约3~5min, 使砂土进一步密实;在粘性土中, 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 可能要延续2~4周。如果有条件排水固结, 土颗粒进一步靠近, 重新形成新的水膜和结构连接, 土的强度逐渐恢复和提高, 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

3 设计与操作工艺

本工程于2003年11月14日正式开工, 于当年12月25日竣工, 处理总面积约40000m2。施工采用2台16t履带式夯机作为起重设备 (最大落距8.5m) , 自动脱钩装置落锤 (夯锤呈圆形, 直径2m, 铸钢结构, 锤重12t, 带有气孔) , 回填整平夯坑采用T3-100型推土机, 观测夯沉量采用DS3型水准仪。

3.1 试夯和强夯处理范围的确定

强夯正式施工前, 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试夯方案, 在施工现场选取代表性区域进行试夯。采用两次回填强夯施工, 每一次回填都进行了试夯, 且第一次回填试夯后一周进行检测, 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 检验强夯加固效果和确定强夯施工参数。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 并不宜小于3m (第一遍自建筑物外墙外放3m, 第二遍外放5m) 。

3.2 强夯施工参数的确定

3.2.1 强夯有效加固深度

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可用经验公式z≈m (M·H) 0.5估算。

式中z-强夯有效加固深度 (m) ;

m-经验系数, 与波在土中传播速度及土吸收能量的能力有关, 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 m值约为0.4~0.8之间, 碎石土、砂土等为0.45~0.50。

M-锤重 (t) 。

H-落距 (m) 。

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除了锤重和落距外, 还有地基土层的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地下水位以及其它强夯设计参数等。本工程加固土以碎石土、砂土为主, m值取0.50, M取12t, H取8.5m, 代入上式估算得, z≈5.0m, 确定有效加固深度约5.0m。

3.2.2 夯击遍数和间隔时间

本工程采用两次回填强夯施工, 每一层点夯2遍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 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多次夯击, 锤印搭接。两遍夯之间的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因加固土渗透性较好, 第一层夯后间隔时间为72小时, 第二层可连续施工。

3.2.3 单击夯击能和夯击次数

根据试夯结果, 确定点夯单击夯击能采用1000kN·m, 满夯采用600kN·m。夯击次数应按照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 (一般5~7击) 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 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 (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3.2.4 夯点布置

夯点采用梅花形布置, 第一遍夯点间距3.0m, 第二遍夯点位于第一遍夯点之间, 间距2.0m。

3.3 操作工艺及要点

3.3.1 用推土机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使场地达到承受夯击机械荷载和机械行走要求, 并应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

3.3.2 标识第一遍夯点位置, 并用DS3型水准仪测量原地面标高。

3.3.3 起重机就位, 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强夯机械必须符合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要求, 并设置安全装置。

3.3.4 测量夯前锤顶标高。强夯时应检查夯锤是否处于中心, 若偏心时, 可在锤边焊钢板使其平衡, 防止夯坑倾斜。

3.3.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 夯锤脱落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 测量锤顶标高。夯击时落锤应平稳, 夯位正确, 夯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若发现错位或因坑底倾斜度过大而造成夯锤歪斜时, 应及时用砂土将坑整平, 补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3.3.6 重复“3.3.5步骤”, 按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和终夯标准, 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强夯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技术参数进行控制。

3.3.7 换夯点, 重复“3. 3.3~3. 3.6步骤”, 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3.3.8 每夯击一遍后, 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 然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 并测量场地标高, 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实。

3.3.9 在允许间隔时间后, 按以上步骤逐次完成强夯夯击遍数, 最后用低能量满夯, 将表层松土夯实, 并测量夯后场地标高。

3.3.1 0 本工程强夯在雨期停止施工。施工期间正处冬季, 施工前将地表冰冻、冻土清除后再强夯, 夯击次数也相应增加。

3.3.1 1 强夯应分段、按从边缘夯向中央的顺序进行, 一定要在最后一遍点夯之后, 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必须高度重视表层土夯实问题, 有条件的满夯时宜采用小夯锤夯击, 并适当增加满夯的夯击次数, 以提高表层土的夯实效果。

4 常见问题与处理

4.1 产生橡皮土 (又称弹簧土)

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进行重锤夯实时, 由于原状土被扰动, 颗粒之间的毛细孔遭到破坏, 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 体积不能压缩, 受击区下陷而四周隆起、翻浆, 形成软塑状的橡皮土 (夏季气温较高时尤为明显) 。为此, 可在夯点下铺填砂石垫层, 以利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 可一次铺成或分层铺填。

4.2 夯击不密实。

导致夯击不密实达不到预期的夯实效果的原因有: (1) 、地基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 (2) 、重锤的落距未按规定执行, 忽高忽低, 落锤不平衡, 坑壁坍塌; (3) 分层夯实时, 土的虚铺厚度过大或夯击能量不足, 不能达到有效影响深度; (4) 、未按规定施工顺序进行。因此, 强夯施工必须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和有关规范要求。

4.3 软粘土弱夹层的影响。

加固深度范围内若存在软粘土弱夹层, 由于弱夹层吸收了夯击能量, 难以向下传递能量, 则加固只能达到弱夹层表面, 很难加固弱夹层以下的土层, 大大影响了加固深度和加固效果, 因此在软弱夹层地区应尽量避免采用强夯法加固地基。为减小软粘土夹层的不利影响, 施工过程中可采用加大夯击能量的方法解决

摘要:强夯法地基加固方法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 且具有施工简单、速度快、节省材料等优点。本文结合某工程实践简要介绍了这种地基加固方法的作用机理、操作工艺和常见问题。

关键词:强夯法地基加固,作用机理,操作工艺,常见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圈涧旧村改造一期工程强夯施工竣工报告》, 青岛地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2004.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2.

[3]地基及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4]地基与基础工程.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社工工作实践与总结 第2篇

-----社工工作实践与总结

我是一名社区工作者,首先针对我社区工作的特色方面及创新做一下调查和论述。社区工作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打破仅依靠政府的一元管理模式,发挥社区自治作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各种力量,形成多元参与管理的格局,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产出,以此来满足居民的需求,适应城市化的要求。近年来,河西区紧抓社区建设和服务这个关键,在发展社会组织、探索居家养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亮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社区管理有序,服务日趋完善,治安明显好转,环境明显改善,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提升社区老人幸福指数

我社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1638人,是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问题已成为社区工作重中之重,2010年开始河西区不断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为“设站”“铺线”“建院”。一是“设站”,通过设立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河西区从2010年试行之初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试点社区开展工作,从社区的下岗、低保及低收入的“4050”人员中聘请服务人员,实行培训上岗,为我社区多名孤寡老人提供免费服务。经过五年多的运营,形成了集清洁卫生、代购生活用品、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服务热线及时接听居民及老人打来的电话,可从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和主动关怀等方面为社区居民及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全方位呵护社区居民日常生活。

委托员工制服务企业,上门为老人开展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和全方位、全天候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老人只需依托一部电话,就能24小时享受如同住进养老院的标准服务。

我社区针对这些困难老人开展了1+1+1的志愿者助老帮扶服务,对独居、空巢困难老人实施一个好邻居,一个志愿者帮助一名困难老人,共动员了46名志愿者与老人结了帮扶对子,签订了帮扶协议,同时还动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内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参加帮扶队伍,做到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技术的出技术,并把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助老专业服务队,服务队专业人员的电话印在爱心助老服务卡上,困难老人人手一卡,家里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一个电话就会得到很快地解决,实现了对困难老人全面快捷服务,深受困难老人及子女的好评。1+1+1的社区助老服务,得到了市、区、街领导的充分肯定,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了我们的做法,荣获全国志愿者协会全国志愿者服务品牌项目奖和天津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创新项目奖。

我社区还配有综合活动室、老年配餐室、书吧、学雷锋基地、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等综合性服务设施,每日服务于社区老年人,每日活动人次达到数十人,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我社区还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充分的做到实处。

二、大力发展社会组织,营造和谐稳定社区环境

1、实施备案登记。友谊路街西园西里社区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在自治区率先推出社会组织备案制,创造性地开展社会组织工作,研究出台《河西区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实施办法》。对尚不具备登记条件,但能正常开展活动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如:合唱队、太极拳队、乐器队等),把大量的社会人转化为社区人,并使这些组织吸附在街道、社区党委周围,引导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娱乐,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占领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阵地,防止被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利用,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2、与“精街道、强社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通过成立社区党委(总支)、完善社区服务站、规范社区居委会,实施“一委一站一居”工作格局,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开展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让社区居委会依托社会组织,贴近群众就近服务,随叫随到广泛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幸福感和归属感。

作为友谊路街西园西里社区一名普通的社工,我在集体工作中又单独负责妇联工作,近年来我社区妇女组织在社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社区广大妇女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抢抓机遇,注重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为我社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妇女自身的发展进步。现将近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西园西里社区家园通过“魅力母亲”评选活动的开展,大力表彰在自强自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涌现出的最美女性典型和自强自立、教子有方、奉献社会等方面的魅力母亲。为单身母亲树立了一个又一个自强自立的优秀榜样。

二、在全区妇女儿童中开展“微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中,传播‘举手做公益、助人即自助’的理念,发掘社区中优秀的妇女儿童志愿者,每月上报两名微公益志愿者,最后将在此基础上推选出河西区“微公益之星”。

三、为迎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展现社区妇女美丽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西园西里社区居委会每年定期举办庆“三八”趣味运动会,设置了投沙包、踢毽子、跳绳、跳棋等五个项目,社区先后共有200余名妇女参加了运动会。让大家重温老游戏的同时,体验健身的乐趣,享受游戏的快乐。其中,2016年母亲节期间,我社区还联合天津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及交通广播、爱心花店开展 “鲜花速递”活动,在母亲节期间为我社区单亲困难母亲送去了鲜花。

四、进一步增强我社区妇女维权意识,提高妇女工作者维权工作的能力,探索新的维权普法形式,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化解家庭矛盾职能作用,促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家庭平安、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几年来,在街道党工委及妇联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社区妇联工作取得的点滴成绩,离不开广大妇女姐妹的支持和帮助,在总结成绩的同时,面对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社区妇联工作更要注重发挥社区妇联组织作用,提高服务社区妇女的能力,提升妇联组织动员妇女的能力,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宣传教育带动妇女参与社区建设,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创新工作载体,提高妇联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社区妇联工作的自身建设;要以“亲切、友善、和谐、共融”的社区理念为目标,脚踏实地的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向着新的目标迈进。社区妇联围绕社区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巾帼妇女风采,在社区的发展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配合相应职能部门完成工作的同时,我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下,也本着一名社工应有的职业素养,认真了解网格内民情、处理网格内事务、完成网格内任务。

一、为进一步改善社区消防安全环境,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迎接示范精品小区检查,西园西里社区在近期集中开展楼道堆物清理工作。为了本次清理楼道堆物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前期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充分地做好了宣传动员工作。为避免社区居民有用之物被清理,我作为第二网格负责人员提前在每个楼栋门口及各楼层堆物上方张贴通知,要求居民在一个月内自行清理,否则按无主处理。此次清理过程中,在各网格员积极协调作用下,得到90%以上居民的支持。清理出装修遗留物、砖头、花盆、木板、木柜等杂物垃圾等。

二、结合我区的“四百”活动,每天坚持入户走访社区空巢、独居、困难老人,帮助老人联系相关的部门为老人做好服务,使老人在和谐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其中,在我接触社工工作初期,在入户走访活动中了解到辖区网格内海建里59门全楼居民面临自来水管老化,用水吃水困难这一难题。经过与全楼居民长期接触,挨户走访,深入了解到海建里59门居民近年来自来水管严重老化、侵蚀严重,普遍存在漏水、高楼层用水困难等问题,但因为一楼居民拒绝破坏自家地面更换水管,导致全楼面临吃水用水难题。我了解问题的症结后,坚持每天入户,给一楼住户做工作,同时积极联系自来水公司,有的时候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由于制度拒绝我的要求,拒接我的电话,但是我本着为居民解难题的信念,每天一早赶到自来水公司,找负责人协商解决方案,就这样每天往返于居民及自来水公司之间。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及各方配合下,最终敲定了解决方案,在避免破坏一楼住户地面的前提下,通过自上向下引水的方式更换了全楼的破旧水管,为整栋居民解决了用水难题,拉近了居委会同群众的关系,真正体现了以民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

在日常工作中,我认真负责,对居民热情服务,站在居民群众的立场上,听取居民反映的各种为题,为他们排忧解难,我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群众的尊重与信任。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以服务居民群众为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宗旨,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与辖区居民融洽相处的能力,克服困难争取更大的成绩,为广大居民服务,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为建设和谐、美丽、魅力、包容、大爱、幸福社区而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实践;总结

一、为学生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当中

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不是光靠教师的讲解、灌输以及学生的机械记忆来完成的,这种方式是不牢固的,一个数学概念、定理的建立和形成,必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消化,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而且是终生难忘的,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实例:角的分类。《角的分类》这节课,主要以直角为主导,以活动角移动为方法,让学生经历角的分类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时,首先,幻灯出示角,让学生凭借直观图形将角分为三类,锐角、钝角、直角,然后,小组参与学习,学生出示圆形纸片、量角器,让学生动手用圆形纸片折一个直角、并量出角的度数,引出直角的概念,直角是90度,质疑两个直角呢?活动角的演示引出新知平角,学生回答平角是180度,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的回答真精彩,判断题:一条直线就是平角,学生齐声说:“错”,让学生再次理解角的概念,又让学生板演画平角,最后,周角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先指名让学生上台用活动角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在板演画周角,小结出周角是360度。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1周角=2平角=4直角,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本课的内容,在练习中看到生活中的数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培养空间观念,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当中。

上述过程中,《角的分类》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角的特征概括而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参与实验、主动探索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把参与主体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在课堂上,有效的“创设情境”,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实例:循环小数

(1)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课堂教学时,采用故事导入,如: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同时,从故事和生活现象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2)让学生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题1:400÷75=5.333……,出示竖式让学生观察余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这道题的教学是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题2:15÷16=0.9375,1.5÷7=0.214285714……,安排两道练习题,让学生从计算中辨析,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并用圈式图表示小数的分类,非常直观。

(3)让学生从巩固练习中,理解“循环”。上述问题的设置围绕“循环”展开教学,由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了知识体系。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实施分层教学,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一刀切”的教学不利于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把学生分成三组(基础组、提高组和竞赛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这样,基础差的学生不因听不懂课而丧失信心,优秀的学生也不因授课内容简单而乏味。

教学实例: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简单知识导入新课学习,集体参与,展开教学,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用手比划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老师出示图形生说出图形的面积。

(2)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多少?小组合作讨论算法,体现数学新课标下的算法多样化。解法①:在长方形上摆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生动手摆放了15个小正方形,得出面积是15平方厘米。解法②:面积公式计算,有一学生说:“在长方形上摆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时,我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5×3=15(平方厘米)。

(3)有利于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①尝试练习:计算图形的面积。②挑战练习:数学“门诊部”。③拓展练习:计算拼成后图形的面积。在组织教学上,让竞赛组的同学评价提高组同学的解法,而提高组同学评价基础组同学的解法,基础组的同学最后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得失,最后,大家一起总结解题的方法,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能使全体学生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信心。

四、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不能拘泥于形式,要以提高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己任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应用意识。教学实例:《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弧线,向学生介绍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感知抽象。小组成员参与量三角形的内角,并将量出的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相加,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培养严谨。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①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使之变成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发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正方形4个角内角和的一半,也就是360的一半,即180度,初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②拼一拼:学生动手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拼成一个平角,进一步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4)拓展升华。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参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尝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形成正确的表象。

实践与总结 第4篇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下,伪造、篡改和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屡见报端,造成很多还处于科研新兵阶段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不够端正,甚至有些学生在各类评奖和科技活动中,以身试“法”。这种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是学生对学术规范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自我控制力差,不能抵抗诱惑和道德缺失引起的。在当前学术规范制度不够完善、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惩罚制度不够严格的条件下,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1]。

有鉴于此,重庆交通大学于2012年开设了24学时的“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的课程,课程内容包含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两部分内容。科技活动包括文献的检索、科研选题、撰写及发表科技论文、专利申请与保护、学位论文及答辩等;学术规范包括学术引用的规范、学术注释的规范,学术成果传播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与学术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等内容[2]。本文结合作者在授课实践,以及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待对“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性规律

“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与其他课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力求不在已有的教学研究上浪费时间[3]。通过几年的授课实践,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性规律总结如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个体知识的获取有两种途径[4],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知识,又可以获得间接经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对直接经验的掌握,并尽力做到将两者有机结合。要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得的知识,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科技创新活动,其中包括专利申请以及科技论文方面的写作等,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并充分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虽然知识并不等于智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4.传统知识与学术道德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将知识教学与学术道德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避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5.了解学生兴趣和需求。理论上,得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需求的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是通过调查问卷。但如何才能得到学生最真实可靠的答案?

经课后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只有在保证自己的隐私不被泄露且问卷诉求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时,他们才愿意认真地去回答这份问卷。剩下的学生则认为问卷本身贴合学生心理需求采用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使整个问卷轻松、自然、风趣才会更让人有认真作答的欲望。

三、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课堂时间价值曲线规律[5]指出:在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起始时区为5分钟,兴奋区的15分钟是第一个黄金时区,学生的兴奋点已转移到主题上,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并尽可能延长兴奋时间,教学的密度、力度、难度,都应达到最大限度。接下来的五分钟调试时区是心理过渡期,是波谷。第四个时区是回归时区得15分钟,及第二个黄金时区,最后五分钟是终极时区。课堂时间价值曲线大致如图1[6]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实际上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却在中间时间段容易产生困意,从而影响课堂效率,并且在中间时间段并不会出现回归时区,这并不是说教学价值曲线是不合理的,只是在回归时区,需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现,从而抓住这个时间段,打破学生的倦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按照价值曲线教学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其局限性。比如,兴奋时区完全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缩短或者延长的,或者说,任意时段的时间长度和所处时刻位置都是可以变化的。 其变化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讲诉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感情是否真切,媒体辅助能否恰当。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尽量缩短调试时区,才能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帮助,而这个时区的位置和长短的变化都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握如下几个要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 将重要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的前面时间段,视教学内容(可用媒体恰当辅助提高兴趣点,如播放近期焦点新闻的视频)和同学上课状态对重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尽可能提起同学兴趣,并缩短调试时区。

2.在效率相对较低下的时区内,老师可以要求同学进行当堂讨论,或由同学自己在课前查找翻阅学术失德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对应的解决办法,最主要的是谈谈自己可能在什么情况下会犯这类错误,从而给自己敲响警钟。

3.教师应对学生观点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只有在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教学任务才可能得以高效地完成。

四、在学术规范引导下开展科技活动

一次成功的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来源于科技活动,动手实践则是灵感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需要创新人才,需要有生命力的创新精神。而对于学术规范的学习则能在人才培养的根源上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操守和专业素养。

通过调查发现,大约百分之九十的人选择在科技活动中进行分组,余下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选择自己一个人动手,并认为这样更能激发潜能。选择分组讨论的人大部分都是认为团队协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少数则是认为这种方式比较轻松,可以“偷懒”。

为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及避免学生“偷懒”,科技活动的最终考核成绩应包括小组作品和个人作品。

五、考试成绩的确定

考试最终成绩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期末考试的卷面分、创新作品(科技论文)得分和对学术失德实例的论述这三部分。

六、结语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术道德观还不完善的条件下,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术操守,而且在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教师应当把握教学规律,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高效教学。在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应当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的前提下,视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只有在以上两者相互协调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学术道德合格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颖.教育学的学术规范与建设:现状与展望[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2006,22(4):9-14.

[2]叶四桥,郑丹,王宗建,廖晓军,王林峰.研究生科研活动与学术规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江新华,吕良珊.论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危害[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56-58.

[4]庞莹.论教学过程的规律[J].现代交际,2011,(3):218-219.

[5]王仁甫.教学体验探路[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诚信教育与实践活动总结 第5篇

“立身诚为本,处世信为基”,诚信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诚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一环,是当代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立和谐校园,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石。为了增强我校全体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质,我校于4月开展了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主题为“做诚信学生,建和谐校园”,内容包括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墙报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诚信做人的优良品质,促进文明班风、文明校风、文明学风的形成,推动“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健康和谐校园建设。

实践与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需要与之配套的总结性评价体系

2007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同年秋季,省教研室根据《纲要》要求编写的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在全省使用,这标志着新一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不少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教法、学法方面进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从全局来看,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发展仍然是外力推动。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由于总结性评价效力的缺失,导致课堂教学失去有效监管,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发展。目前,建构一套比较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2.多年中考评价实践,为构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淮安市是江苏省唯一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中考的地区,六年的信息技术中考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管理、信息技术硬件配备、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构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其目前所采取的机考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却无法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问题解决水平和信息表达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

通过总结淮安市信息技术课列入中考后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立足本地课程发展现状,合理借鉴省内外成功做法,逐步完善全市总结性评价方案是可行的,也是可以进行实践检验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某项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明“总结性评价要强调对教学和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防止仅仅把评价当成对学生甄别或选拔的手段。”

在本研究中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段教学过程结束时,为检查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包含检查、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学效果做出比较全面的评定,旨在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指导教学。[1]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即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为中考、期末检测等。

三、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2]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

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

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

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 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

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

评价流程如下:

(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

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

(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

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

(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

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

(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

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

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3]

五、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多元评价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实施阻力较大。目前,实验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实验过程中曾试图将实验校扩大到乡镇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研究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

2.教师和学生作品评价的能力还需要提升。尽管课题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但由于评价能力对师生而言都是高层次的能力,因而在一些实验校还存在师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江榕春.作品评价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2).

我国“农超对接”实践总结与再思考 第7篇

关键词: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创新流通方式

“农超对接”是指连锁超市以订单方式从生产端直接采购农产品, 或者农业生产者直接向零售端供应农产品的一种流通模式。作为世界范围内一种产销结合的创新模式, “农超对接”一经提出就得到商务部、农业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 诞生以来得以迅速发展。[1]据商务部统计, 2 007年我国仅有9家超市参加“农超对接”, 到2011年, 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规模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已逾800家, 从业人员200余万人, 与超市对接的合作社己突破1.56万家, 社员总数超过100万人。从“农超对接”的交易主体发展水平上讲,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 大部分超市已经和对接合作社建立了利益互惠、风险共担的长效对接机制, “农超对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然而, 由于“农超对接”刚刚起步, 在全国农产品总销量中, 经由“农超对接”的比例还不高 (10%左右) 。[2]

一、“农超对接”发展的有利条件

“农超对接”在我国之所以能够获得初步成功, 是因为全国已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也成为今后“农超对接”全面推进的重要依据。

1. 超市方面

从1990年我国首家超市创建以来, 超市这种零售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 截至2010年底, 全国百强连锁超市门店数量和商品销售额分别达到15.02万个和1.66万亿元。超市布局由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渐转向中西部地区, 由一线城市逐渐转向二、三线城市, 超市零售网点逐渐覆盖全国各地城镇。我国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把超市作为主要的购物场所, 据2009-2010年IMI调查数据显示, 城市消费者中最近一个月内没去超市的仅占调查总数的7.6%, 一个月去一次的占25.1%, 两周去一次的占18.0%, 一周去一次及以上的占49.3%。然而, 随着超市发展速度加快, 超市商圈重叠现象越来越严重, 超市之间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不断加剧。据作者调查, 2 011年北京四环以内的超市门店数有4000多家, 平均每平方公里门店数约13家, 密度远远超过了法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各个门店为了吸引顾客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消费者更讲究食物的新鲜度, 购买生鲜农产品频率也较高。于是, 经营生产农产品成为超市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竞争越激烈, 超市越是需要采购和出售质优价廉、新鲜度高的农产品。因此, 许多超市热衷于“农超对接”, 也是出于提升自身竞争力考虑。[3]

2. 生产者方面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农产品产地集中化趋势明显, 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逐渐形成, 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的专业县、专业乡镇及专业村在全国涌现, 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有利于超市在这些地区建立稳定的采购基地, 保证货源。[4]同时, 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据农业部统计, 2 008年底全国在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11.09万家, 到了2010年底, 总数增加到37.91万家, 实有成员2900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约10%, 平均每两个村就有一个合作社。进入2011年, 平均每个月就增加一万余个合作社, 根据调查数据可预测, 未来几年内合作社数量仍将快速增长。合作社的发展突破了我国农民小规模种植的局限性, 更有利于超市大规模地集中采购。[5,6]

3. 政策方面

“农超对接”是由商务部负责人经过认真调研总结出的一种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模式, 可以说是政府的杰作。2007年,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召集家乐福等9家大型连锁超市的负责人座谈, 会上提出的“农超对接”想法立即得到这些超市的积极响应。2008年, 商务部和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强调了“农超对接”工作。2011年, 商务部和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 大力支持合作社和超市进行冷链、配送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 并在税收、信贷、用地、水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支持“农超对接”全面推进, 各地的“农超对接”培训活动也频频举办。

二、“农超对接”的实际作用

众所周知, “农超对接”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 但是从五年多的实践来看, “农超对接”的实际作用还远不止这些。

1.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

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 我国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流通方式, 对标准化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落后, 以及在标准化实行方面与国际接轨不畅, 有些农产品因没达标而被拒收、退货或索赔。而在“农超对接”当中, 超市制定采购标准, 并按此标准下订单和验收产品。为了提高产品的达标比例, 许多超市还对合作社及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因此, 随着“农超对接”范围扩大, 农产品标准化理念将会逐渐推广, 农产品标准化率将会不断提高。

2.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流通作为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必经环节和通道, 具有保障质量安全的重要职能。[7]与传统流通模式相比, “农超对接”产品实行较严格的检测制度, 一般而言, 农产品在放入超市货架前有三道安全检查关口:一是田间监控;二是超市物流配送中心检测;三是超市门店检测。而且在“农超对接”中, 流通环节较少, 更有利于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并且更容易建立安全可追溯体系。可追溯体系有助于明确农产品产供销各主体的责任, 实现快速处理和不合格产品召回。近些年, 建立可追溯体系一直是“农超对接”的主要任务之一, 譬如, 家乐福、家家悦等大型超市选择发展规范的合作社共同建立可追溯体系, 超市为合作社派遣技术人员对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培训, 指导农户社员做农事记录。

3. 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农超对接”实施过程中, 大多数超市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 建立采购基地;同时超市为合作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和销售渠道, 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农超对接”有助于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

4.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中, 由于各个环节主体之间有效沟通受阻或信息共享程度低, 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包括交易对象、交易时间、交易数量、交易价格、交易质量、安全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使各主体 (尤其是生产者) 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且流通效率低下。而在“农超对接”中, 产销端紧密地衔接起来, 有利于实现产销信息双向反馈, 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保障农业生产者利益。[8]近两年, 北京等地一些企业把电子商务和“农超对接”相结合进行模式创新, 更有利于实现市场信息双向反馈。

5. 有利于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人才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对通晓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几年在“农超对接”的合作、交流、培训和磨合的过程中, 历练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经验丰富的合作社负责人及社员。可以说“农超对接”是一所现代化农业经营人才的社会大学。

6. 有利于提升农业及流通技术装备水平

包括农产品生产、采收、清洗、分拣、分级、包装、冷藏、搬运装卸、运输、质量检测、信息处理等环节在内的技术装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条件。“农超对接”是提升农业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在“农超对接”深入实施过程中, 超市与合作社必然从提高农产品达标率、保障食品安全性,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提高经济效益等角度出发, 对现代技术装备产生强烈的需求, 并根据实际条件不断地引进和应用。[9]

三、现阶段“农超对接”面临的挑战

作为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 “农超对接”除了具有积极的一面外, 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众多挑战, 有些甚至是内部机制问题, 能否克服这些问题就成为“农超对接”成败的关键。

1. 农民合作社问题

“农超对接”全面推进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尽管在我国合作社的数量已经相当多了,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却很少。由于合作社注册门槛低, 并且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出台, 许多由老板或村干部成立的“翻牌”合作社大量产生。作者这些年接触过的合作社中, 大部分没有按照合作社法的原则组建, 导致普通社员很难从组织化中获得实惠, 只有“老板”能获得最大利益。另外, 即使是真正的合作社也很少有能够实现“盈余返还”的。因此,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亟待规范和整顿。

2. 农业技术与装备问题

“农超对接”在操作层面上出现的主要困难是超市制定的采购标准无法获得完整准确的执行, 很多农产品由于达不到超市标准而被折价销售、扣点, 甚至退货, 在给合作社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 超市本身也承受了成本、品牌及舆论的压力。导致农产品达标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 相应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欠缺。很多合作社,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合作社, 由于资金不足, 在实施“农超对接”的过程中, 配套的技术和装备没有迅速跟进。

3. 农业经营人才问题

“农超对接”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生产者和职业化的经营管理者, 特别是优秀的合作社管理人才。然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差, 对“农超对接”等新事物的认可程度较低, 而真正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合作社管理人才更是不容易找到。

4.“农超”双方矛盾问题

“农超对接”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 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农超”双方往往存在着一些矛盾。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仍属于买方市场状态, 同大型超市相比, 农民合作社的规模、经济能力有限, 其在同超市的谈判、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 一旦发生纠纷时,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农民利益是一个难题。如果纠纷处理不公平、不公正, 不仅损害了合作社的利益, 而且也损害超市的长期利益。

5. 供货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在现代零售业中也存在权力寻租现象, 权力寻租对于“农超对接”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可以看作是致命性的病毒。农产品供应者通过商业贿赂提高采购价格, 而采购人员获得回扣, 而经济损失要由超市企业来承担。提高采购价格, 不仅使超市和消费者利益受损, 而且使“农超对接”产品价格优势不强, 最终导致“农超对接”难以开展下去。因此超市内部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 铲除腐败的土壤。

6. 消费者认知问题

“农超对接”在我国实施已经五年多的时间, 但广大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仍然偏低。2012年, 我们在北京海淀区进行的居民消费问卷调查显示, 5 44名被访者中, 只有37.32%的消费者知道“农超对接”, 6 2.68%的消费者不知道“农超对接”。尽管媒体上经常有关于“农超对接”的报道, 但是广大消费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市场需求决定着超市采购, 这样的认知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超对接”的快速发展。因此, 超市在保证“农超对接”产品价廉物美的同时, 还需加强营销宣传, 提高消费者的认知水平。

四、对策建议

为应对上述挑战, 加快推进“农超对接”进程, 建议政府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 根据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运作进行跟踪审核, 严格区分私营企业和合作社, 取消“翻牌”合作社的资格, 并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第二,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 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 提高其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带动合作社发展。

第三, 继续积极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培训, 让他们到基层帮助当地合作社发展。

第四,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积极推行农用机械设备下乡政策, 重点对参与“农超对接”的合作社进行购机补贴。

第五, 健全和完善仲裁法律体系, 专设仲裁机构对超市与合作社之间的纠纷进行公平、公正的处理。

第六, 继续在税收、信贷、物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超市和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

参考文献

(1) 姜增伟.农超对接:反哺农业的一种好形式[J].求是, 2009, (23) .

(2) 胡定寰.“农超对接”怎样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 Dinghuan Hu, Thomas Reardon.The Emergence ofSupermarke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allenges andOpportunities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004, (05) .

(4) 周应恒等.中国蔬菜产地变动与广域流[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05) .

(5) 胡定寰等.“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 2009, (08) .

(6) 隋妹研, 大岛一二.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 2010, (08) .

(7) 古川等.“农超对接”模式中质量控制力度的研究[J].软科学, 2011, (06) .

(8) 安玉发.发展新型产销对接模式, 稳定鲜活农产品价格——“农超对接”及流通渠道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1, (08) .

实践与总结 第8篇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 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建筑工程的相关名词、术语, 掌握房屋的基本组成及其构造、建筑施工图识读等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和训练学生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 同时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学习过程中收获成果, 作为授课教师应紧密围绕建筑工程行业需求, 采用适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探索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目标, 改革教学

明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目标, “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施工企业从事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工作, 且企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识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针对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模块, 例如:民用建筑构造模块培养的是学生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构造的认知及综合素质能力;建筑工程图的识读模块对应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图识读与应用能力, 使得学生在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

为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应摒弃“填鸭式”教学,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 强调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资料和建筑实物, 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 举办建筑模型比赛, 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实践检验,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法选择, 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 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文字多、图多、应用性强等特点, 讲课过程中就需要将板书、多媒体、现场观看、学生实践相结合。知识要点进行板书, 教学课件以教材内容体系为框架, 插入工程实践中典型的影像资料, 针对高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学习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实践观看和操作来掌握理论知识。

高职学生基础较差,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学内容讲解的先后顺序有着重要的关联, 教学中按照房屋建筑基本构造组成→房屋建筑工程图的形成、识图步骤及识图方法的顺序, 由浅入深, 依次安排教学, 最后以一套完整的施工图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对于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 采用讲授式, 即复习旧课→提出问题、激发思维→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对于完成能力目标的教学, 采用实践探索式, 即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实景观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资源共享→展示点评。

三、行业交流, 适应岗位

教学过程始终与行业紧密联系, 拉近课堂与工程现场的距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工地学习, 以了解施工企业需求, 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工程一线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实际的知识。

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现场、参与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通过校内、校外的岗位综合实训, 将专业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岗位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后具备了岗位工作能力, 能够较快较好的融入工作中。

在授课过程中, 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然后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到施工现场进行验证, 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现场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本校新校区在建房屋工程作为教学实例, 如当讲解楼板时, 课堂上介绍了楼板的类型、楼地层的防水等内容, 然后把学生带到工地, 让大家观察新建教学楼的楼板类型、防水的做法;讲授识图部分内容的时候, 先给同学们看教学楼图纸, 然后带领学生到现场观看, 学生在现场观看的同时和施工人员交流学习。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 学生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 可更加深刻地领会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重点。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例、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 应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 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并应掌握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 能够通过授课、实训, 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 这样才能在《建筑与识图》课程教学中, 较好地实施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

笔者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以上所述教学观念的实践,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教学改革的深入, 建筑行业的日新月异, 还需要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不断地探索, 培养出能适应建筑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

摘要:作为一名高职教师, 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特点展开教学, 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适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实践总结。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学,技能培养,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明军.建筑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成功 (教育) , 2012, (12) .

[2]刘振奋.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实践与总结 第9篇

1粗放式管理 (1982年1月—2006年12月)

建院初期, 医院对药房药品实行金额管理、统计数量、实报实销。即用货币量来控制和核算药品的调剂、损耗、结存, 用处方实际消耗金额来确定库存药品金额。此种方法只要求药房药品销售与库存量在金额上相符, 很大程度上无法在数量上监管药品库存控制药品品种、数量与实际采购量相符。药品流向是从大库直接到调剂室 (门诊药房与夜间值班药房共用一个调剂室) , 白班与夜班人员交接班时不能做到按实际数量清点交接, 在调剂室虽设置药品逐日消耗统计表, 由当班人员按当日处方消耗统计数量后登记, 但无专人管理, 形成全科室人人有责, 责不罚众。

此种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严重弊端: (1) 由于只在金额上核算成本与消耗, 手工统计消耗数量, 核算员与统计员徇私情, 出现了药品的转借、互换, 更为自用药品提供了方便, 造成医院药品周转矛盾。 (2) 药房白班和夜班人员不分开管理, 调剂室充当值班室加快了药品的流失。 (3) 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因个人思想主义造成科室内部人员矛盾。 (4) 药房调剂人员工作量较大, 在完成正常调剂工作后还要兼职做统计工作。 (5) 药房管理人员与调剂员关系不好协调, 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2 精细化计算机网络管理 (2007年1月开展沿用至今)

2007年1月开始, 医院实行精细化微机网络管理, 在医院建立一个内部局域网, 上到院长下到各临床科室均在管理之中。医院药品从大库直接到调剂室。另外, 单独成立值班小药房, 药品由调剂室按基数配备, 每日按处方上药。

药库管理上实行账物分开管理, 分别设置药库管理员和药品会计, 药库管理员负责药品计划的申请、药品入库验收 (双人验收、调剂室人员参与验收) 。药品会计负责核对票据, 将药品数据录入计算机。

此种管理方式的优点: (1) 药库直接接触药品人员只负责药品验收、上架和日常维护, 双人验收在随货通行单上签字确认。 (2) 药品会计将药品品种、规格、产地、生产日期、失效期、供货商等信息在药库管理员双人签字确认无误后录入微机。 (3) 调剂室请领药品时填写请领单, 科主任签字后到药品会计处开出库单, 药库保管员按出库单付货, 双人签字确认。 (4) 在各临床科室配备电脑, 形成电子处方, 由医生录入各项收费项目。 (5) 收款室按医生录入的病人信息进行收费, 收费处理完成后药品信息直接传送到调剂室工作界面。 (6) 调剂室在发药信息界面将药品付给患者, 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7) 管理系统内设定了药品有效期管理, 可以按工作需要设定, 每天开机时自动提示近期药品信息, 杜绝了因管理疏忽造成药品过期, 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

3 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实践与总结 第10篇

学《葡萄沟》一课的时候,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做了巧妙的设计。层层开展, 步步推进, 有条不紊。

(一) 逐步诱导

1.展示葡萄沟图片, 色彩艳丽, 五光十色, 一看就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地方。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

2.播放视频, 学生兴高采烈, 寓教于乐,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3.让学生即兴表述葡萄沟的可爱之处。

(二) 设疑、解疑

1.问:“葡萄沟”的名字因何而来?分析课文。

2.师诱:葡萄沟出产什么水果? (生答葡萄) “葡萄沟”只产葡萄吗 (不是) , “葡萄沟”的名字有错误吗?——细读课文找原因。

(三) 理解课文大意。

1.朗读。牢记生字生词。

2.全文有几段?课文目的是什么? (生:介绍葡萄)

3.葡萄干是怎样产生的?哪段课文做了描述?

4.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生字词教学

1.看生字表认字。

2.跟随视频音乐教学写字、默写生字。

(五) 读讲第二段, 本段有几句话说到葡萄?

枝叶茂密形容什么?果实累累是什么意思?“一大串、一大串”说明什么问题?形容果实颜色的成语是什么?

1.用喜欢的表情、快乐的语调读课文。

2.葡萄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热情好客、摘下、吃个够。

3.读讲第三段:葡萄干的制作方法在哪些文字里有表现?

4.葡萄干的制作条件。

5.大家一起看视频——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原料选择——剪串——处理——阴干——回软——包装, 特点:口味甜蜜鲜醇, 不酸不涩。课文描述:颜色鲜、味道甜。

二、注重学生的德育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着力选择对少儿进行道德及传统文化引导十分有必要性。教师要有耐心, 品德教育就要从小抓起, 毕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 有些树苗已经歪掉甚至于烂掉了, 不管自己的用心如何, 要想将他给扶好, 只怕也是事倍功半。

欧阳修说, 文以载道, 职是之故, 语文教学就是弘道之路。记得有一次, 在面对学生讲授新学年最后一课时, 听完大家集体诵读的《总序》《品德篇》《为学篇》《惜时篇》《习惯篇》之后, 我让大家好好记住里面的内容及教师的讲解, 对照自己今后的行动, 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有益的人,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去实践“人间至宝是有德”的理念。“始终坚持, 不断努力, 你们能做到吗?”“能!”面对学生动情而又高声的呼喊, 我欣慰地笑了, 一年来的风风雨雨、汗水与艰辛、欢笑与冷眼……一切的一切, 都在学生认真的诵读之中,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深信, 一路走来, 这条弘道之路步伐虽然稚嫩, 路程虽然坎坷, 但只要我能发弘愿, 不断改进、不断坚持, 前方必将是一片光明!

三、通过故事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的学生都知道一个小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 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 他一边走一边注意到, 许多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 用不了多久这些小鱼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 他突然看见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在浅水旁弯下腰去--他捡起水洼里的小鱼, 并且用力把它们扔进大海,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 这水洼里面有几百几千条小鱼, 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 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 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其实这就是爱的力量, 这就是真正的善良。其实谁都不可能救到所有的鱼的, 正如我一直以来所作的努力, 如果只考虑学生素质如何、家长反应如何, 或是我所面临的困难如何等, 这条路便不能再走, 处处艰难、步步惊心。然而, 只要和这个孩子一样, 尽自己最大能力, 去做自己能做到能做好的事情, 结果如何、成效如何, 又何须计较?

我只能也必须去尽心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教好学, 全心全力, 不管大小, 不计结果。因为我知道, 这条鱼在乎, 这条鱼在乎, 我的学生在乎……

四、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写作要从心而出, 作文过分虚构, 是民族精神空心化的罪魁祸首!主张文从心出, 例自我历。文从心出, 发自肺腑, 字字含情, 行行有味, 感人至深, 胡编乱造, 徒为应付, 干瘪枯燥。作文过分虚构, 等于做人、道德、文化的自戕。但是现在的写作大多数都是无病呻吟。没有起承转合, 我看了好多次, 一次, 一位诗友给另外一个人提建议, 才引起我的高度注意。

我现在教给学生写作文, 每写一篇, 都考虑生动感人, 有一次, 有一个句子, 一位学生改了10余次, 最后感觉合乎“形象”, 才算告一段落, 对此我对她大为夸奖。我告诉学生, 多和同学沟通, 学习和交流是两个概念, 后者比较“形象”, 别人看得清, 自己当局者迷, 自己文章的缺点自己不容易看出来。起承转合在写文章中, 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有转折, 才显得有韵味, 写清楚自己的意思, 要求每句都要一目了然, 人人皆懂而有深意, 就是文简义富那种, 写作的精髓本是如此, 字字句句研磨, 才能得好句好文。有的学生, 以前写好一篇文章, 很自满, 觉得了不起, 给同学看, 说看不出什么好, 学生那时还怪同学没有品赏能力, 但过了几个月再看, 他自己也弄不清楚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具体是什么意思, 真是好笑, 所以, 交流很重要了。刚学写文章, 学生容易陶醉, 那是因为自己能“创作”了, 我向学生说, 譬如我写诗, 一字之易, 几日之功, 长至深夜, 如痴如癫, 因为一首诗歌反映时代信息, 如果是复制前人的东西那不叫诗, 诗贵在新。如果一首诗一年两年看都不错, 五年后看还很有味, 这诗定不错, 所以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写作也是如此。

总之, 教学破臼除窠, 教师带领学生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道德建设, 注重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巧于表达思想感情, 善于总结言语规律, 掌握语文的精粹, 熟练运用语文, 提升人生的价值。

摘要:本文从教学要引发情趣开始谈起, 分析了德育在教学中的影响, 解读了通过故事拓展学生的思维价值, 最后以探讨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结尾。教海无涯, 教学奥妙, 只能据个人体悟, 略述如下, 若益于同仁点滴, 则我至为欣悦。

实践与总结 第11篇

【摘要】“高效课堂下‘微经典阅读与写作训练实验教程探究与实践”课题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阅读经典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就该课题记叙文部分学生通过初次写作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微经典阅读后进行片段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的二次写作的情况进行探索,形成较为成功的“阅读提升写作”经验。

【关键词】微经典;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微经典”导读》的编辑以及《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编写,按照课题预设,本学期前半期进行了记叙文训练,包括记人与记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写作训练都是按照“摸底写作——问题诊断——‘微经典阅读——写作指导——片段训练——二次提高写作”的顺序来进行的,现将“记人”部分写作训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底写作

先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微经典的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人。他们或幽默风趣,或踏实勤奋,或珍视友情……他们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师长、同学、朋友,或者只是短暂闯进你人生的路人甲……但是,总有些人,他的外貌言语,或是举手投足,曾让你的人生之路铺满阳光,甚至把你的记忆装点得五彩斑斓……请选取你认识的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出现的问题

1.文体不明:议论文、抒情散文、记一件小事、青春派小说,名人传记……

2.无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淡薄,表现为段落太长,一逗到底,结构散乱。尤其开头,无关紧要的话太多,开篇就是一大堆关于环境、议论、抒情的话(首段或是题记);

3.对象选择不当:对象选择不合适,明星、科学家、不熟悉的人、小说里的主人公;

4.描写切入点不当:写人作文用第三人称会更加客观、容易,很多同学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样容易使文章走向单纯抒情;

5.塑造人物手段单一:人物外貌描写太大众化,没有特点;缺乏全面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大多数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对性格的提炼,更像在记事;

6.挑选事例不典型或不能证明其性格:带着逛逛校园、一起吃个早餐排个队就“生命不可或缺”;父母送伞、老师送宵夜、送医院等老套事件;开篇说“严格”,事例却是“关爱”等;

7.总体语言很平庸:朴实得不像是作文,有的同学方言化严重:头天、不会理钱、她背后到医院……低俗化语言也大有人在,如2B青年、屌丝、逗比等;

8.其他问题:残卷现象严重,甚至漏写标题,文面涂抹修改的现象严重(态度能力都有问题,文面差的扣了三分)

三、阅读经典(见《“微经典”导读》)

组织学生阅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以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名篇。

(一)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作者是用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潇洒自信与沉着睿智。第四段的开场白运用典型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风趣幽默与自信自负。第七段中的动作描写——“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记与学识渊博。第八段写梁任公的表演式演讲时,更是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方法写出了梁任公演讲时的自由洒脱、生动有趣与真情投入。由此可见,作者的确是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梁任公这一主人公的形象。

(二)从《老王》中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三送”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也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平通的“不幸者”的命运,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我们一家人与老王的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三)从《阿长与〈山海经〉》学到了以下方法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详略得当。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1—12段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13—29段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四、片段训练(见《教程》)

在精读了经典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分块训练: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描写等。每一块都是先有方法指导和示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如外貌描写:先有“方法点拨”,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然后是示例:

微经典片段1: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抓着黛玉的眉眼,面容,身姿,眼神来写,不但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也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微经典片段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着体现读书人身份,但是青白脸色,皱纹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胡子又可看出他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

微经典片段3: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主要的特征来写,并且还和以前做了比较,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请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写100字左右的文字 :

示例: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五、二次写作

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知道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微经典”篇目,有知识获得的情况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最后进行二次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个性和优缺点,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的闪光点或是让人思索的东西。请选取一个你认识或熟悉的人,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是要求写人,让学生在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进行了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次写作,以达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六、情况反馈

得分情况,以高一(17)(18)班为例,17班总人数有55人,有27位学生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黎展同学,提高了13分;18班有54人,有36人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汪世修同学,提高了9分。

本次作文是在上次讲评之后对上次作文的改正和巩固练习,因而大部分同学都避免了上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

1.大多数同学会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心理进行着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多),描写更细腻生动。优秀例文如《隔壁老王》,通过细腻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空巢老人深切的孤独,形神兼备。

2.只有少数学生文体不清,大多数学生能分清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在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叙事。(侧重记一件事或者抒情的文章明显减少了,但是也还有)

3.标题和开头有明显进步。标题能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明了,有的还包括了人物的特点或者对人物的情感,很少有学生写议论、抒情的标题。开头大多简洁明了,不重议论抒情,不绕山绕水。开头直接入题,大段议论或抒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少有绕弯子的情况。标题和开头就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鬼才”先生》《难忘笑面虎》《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佳挚友》《班上的“黑乌鸦”》《小胖子》《花一样的姑娘》《田埂上的舞者》。

4.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来表现,如“她很认真”“她很善良”“她很开朗”(出自《母亲》);“他很严厉”“他很慈祥”(出自《老谭》);“她是个很诚实的人” “她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是个很幽默的人”《“大妈”传记》。有的文章还将特点表现得很有文采,很生动形象,如:优秀例文《我的好姑娘》:“她像一只小精灵”“她是一个辣妹子”“她是一朵小白莲”。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刻画到位。

5.有同学学习了名篇《老王》的谋篇布局,通过三怕事件:怕女生,怕鬼,怕黑来刻画同学的胆小,呼应题目“胆小鬼”。

6.描写好的片段。

(1)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脖子上,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长大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让我充满欢乐;后来啊,父亲是用眼神嘱托着对我的担心,害怕我受到一点儿委屈,我关注的是他那稀稀落落的头发;而现在,变成了我不断叮嘱他,要多休息,那时,我注意到了他并不灵活的脖颈,注意到了他宽厚又粗糙的大手,注意到了饱含深情的双眸边的皱纹,注意到了再也藏不住的白发。岁月啊,你慢慢些走吧,别把父亲甩在后头。

(2)父亲的手显得很粗大,但是编竹子是如此的熟练,丝毫没有输给母亲那双织布的手。我这才发现父亲总是穿着前年母亲给他买的短袖,现在已经很旧了,上面还烂了几个洞露出黝黑的皮肤。

(3)那夜,他醉酒。我又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争辩了几句,他的情绪便如瓶中满溢的水,一下子爆发。他斜倚在床头,木讷地看着我,看着四周,似乎在寻找丢失了什么。他蠕动着嘴唇,似乎要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而他那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泪水一串串淌落,一如他手中杯里的水,一滴滴滚落,划出一道道透明的轨迹,接着,“嗒”的一声落到地上,不知砸在了谁的心里。

(4)其实老花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很幽默,但有时又十分古板。他的双鬓斑白,但永远充满活力。他拥有一对大耳朵,长有耳垂,再加上他胖胖的身体和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活脱脱一个弥勒佛。他爱笑,像个老顽童一样,要是他不开心,满脸都是阴云,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今天我格外不安,因为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满。

(5)他竟如此的瘦弱和单薄,犹如一根筷子般弱不禁风,流年在他脸上留下了痕,岁月抹白了他的双鬓,在他的手上,刻下了道道“年轮”,深陷眼眶的两枚浑浊的眼珠,干燥着的脸庞混着他喑哑的音调,还有他浑身简陋附带黄泥的穿着。感觉年龄并不太大的人竟会如此沧桑。

(6)他五官端正,鼻梁凸起,也算得上是眉目清秀,他头顶平平的,每时每刻都有着一张十分严肃的面孔,走路时挺着个大肚子。别看他肚子大,可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虽然他表面上显得严肃,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师。——《我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单一,不够立体,全面。写老师要么是管教严厉,要么是关爱学生,要么是幽默风趣,写学生要么乐观开朗,要么乐于助人,要么异常文静,要么异常调皮,只有一面,显得单一不真实。甚至有的为了突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的感觉。

2.所写事件不够典型或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老师上课,老师看学生上晚自习,妈妈做早餐,爸爸洗衣服,同学安慰我,同学与我相伴学习,这些都是作文老师、父母、同学应该或者常常出现的行为,不能体现一个特别的形象,加上写的同学又多,所以这样的文章并不突出。

3.语言不够精准凝练,往往干瘪平实,生动的不多。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不大,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的体验也不多,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经典是在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学习,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最主要的是学生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注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否则学生有了“炊具”,没有“食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七、关于课题

针对学生第一次作文中最主要的问题——文体不清,不能提炼人物形象特点,不懂得运用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没有谋篇布局等,我们精心选择了《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王》《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等微经典,进行了批注式导读,学生通过精读,学习到了“以小见大”“在事件中凸显人物形象”“正侧面结合”“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等记人的常见手法,在获得阅读体验以后又依照《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指导进行了片段式训练,然后进行二次写作,得到了全面的写作体验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从写作情况反馈来看,学生们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组课题预设目标——“微经典”阅读提高写作的目的初见成效。

实践与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微经典,阅读,写作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微经典”导读》的编辑以及《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编写,按照课题预设,本学期前半期进行了记叙文训练,包括记人与记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写作训练都是按照“摸底写作——问题诊断——‘微经典’阅读——写作指导——片段训练——二次提高写作”的顺序来进行的,现将“记人”部分写作训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底写作

先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微经典的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人。他们或幽默风趣,或踏实勤奋,或珍视友情……他们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师长、同学、朋友,或者只是短暂闯进你人生的路人甲……但是,总有些人,他的外貌言语,或是举手投足,曾让你的人生之路铺满阳光,甚至把你的记忆装点得五彩斑斓……请选取你认识的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出现的问题

1.文体不明:议论文、抒情散文、记一件小事、青春派小说,名人传记……

2.无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淡薄,表现为段落太长,一逗到底,结构散乱。尤其开头,无关紧要的话太多,开篇就是一大堆关于环境、议论、抒情的话(首段或是题记);

3.对象选择不当:对象选择不合适,明星、科学家、不熟悉的人、小说里的主人公;

4.描写切入点不当:写人作文用第三人称会更加客观、容易,很多同学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样容易使文章走向单纯抒情;

5.塑造人物手段单一:人物外貌描写太大众化,没有特点;缺乏全面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大多数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对性格的提炼,更像在记事;

6.挑选事例不典型或不能证明其性格:带着逛逛校园、一起吃个早餐排个队就“生命不可或缺”;父母送伞、老师送宵夜、送医院等老套事件;开篇说“严格”,事例却是“关爱”等;

7.总体语言很平庸:朴实得不像是作文,有的同学方言化严重:头天、不会理钱、她背后到医院……低俗化语言也大有人在,如2B青年、屌丝、逗比等;

8.其他问题:残卷现象严重,甚至漏写标题,文面涂抹修改的现象严重(态度能力都有问题,文面差的扣了三分)

三、阅读经典(见《“微经典”导读》)

组织学生阅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以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名篇。

(一)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作者是用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潇洒自信与沉着睿智。第四段的开场白运用典型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风趣幽默与自信自负。第七段中的动作描写——“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记与学识渊博。第八段写梁任公的表演式演讲时,更是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方法写出了梁任公演讲时的自由洒脱、生动有趣与真情投入。由此可见,作者的确是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梁任公这一主人公的形象。

(二)从《老王》中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三送”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也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平通的“不幸者”的命运,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我们一家人与老王的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三)从《阿长与〈山海经〉》学到了以下方法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详略得当。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1—12段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13—29段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四、片段训练(见《教程》)

在精读了经典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分块训练: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描写等。每一块都是先有方法指导和示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如外貌描写:先有“方法点拨”,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然后是示例:

微经典片段1: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肖像描写,抓着黛玉的眉眼,面容,身姿,眼神来写,不但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也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微经典片段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着体现读书人身份,但是青白脸色,皱纹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胡子又可看出他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

微经典片段3: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主要的特征来写,并且还和以前做了比较,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请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写100字左右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五、二次写作

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知道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微经典”篇目,有知识获得的情况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最后进行二次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个性和优缺点,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的闪光点或是让人思索的东西。请选取一个你认识或熟悉的人,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是要求写人,让学生在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进行了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次写作,以达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六、情况反馈

得分情况,以高一(17)(18)班为例,17班总人数有55人,有27位学生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黎展同学,提高了13分;18班有54人,有36人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汪世修同学,提高了9分。

本次作文是在上次讲评之后对上次作文的改正和巩固练习,因而大部分同学都避免了上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

1.大多数同学会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心理进行着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多),描写更细腻生动。优秀例文如《隔壁老王》,通过细腻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空巢老人深切的孤独,形神兼备。

2.只有少数学生文体不清,大多数学生能分清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在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叙事。(侧重记一件事或者抒情的文章明显减少了,但是也还有)

3.标题和开头有明显进步。标题能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明了,有的还包括了人物的特点或者对人物的情感,很少有学生写议论、抒情的标题。开头大多简洁明了,不重议论抒情,不绕山绕水。开头直接入题,大段议论或抒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少有绕弯子的情况。标题和开头就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鬼才”先生》《难忘笑面虎》《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佳挚友》《班上的“黑乌鸦”》《小胖子》《花一样的姑娘》《田埂上的舞者》。

4.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来表现,如“她很认真”“她很善良”“她很开朗”(出自《母亲》);“他很严厉”“他很慈祥”(出自《老谭》);“她是个很诚实的人”“她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是个很幽默的人”《“大妈”传记》。有的文章还将特点表现得很有文采,很生动形象,如:优秀例文《我的好姑娘》:“她像一只小精灵”“她是一个辣妹子”“她是一朵小白莲”。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刻画到位。

5.有同学学习了名篇《老王》的谋篇布局,通过三怕事件:怕女生,怕鬼,怕黑来刻画同学的胆小,呼应题目“胆小鬼”。

6.描写好的片段。

(1)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脖子上,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长大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让我充满欢乐;后来啊,父亲是用眼神嘱托着对我的担心,害怕我受到一点儿委屈,我关注的是他那稀稀落落的头发;而现在,变成了我不断叮嘱他,要多休息,那时,我注意到了他并不灵活的脖颈,注意到了他宽厚又粗糙的大手,注意到了饱含深情的双眸边的皱纹,注意到了再也藏不住的白发。岁月啊,你慢慢些走吧,别把父亲甩在后头。

(2)父亲的手显得很粗大,但是编竹子是如此的熟练,丝毫没有输给母亲那双织布的手。我这才发现父亲总是穿着前年母亲给他买的短袖,现在已经很旧了,上面还烂了几个洞露出黝黑的皮肤。

(3)那夜,他醉酒。我又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争辩了几句,他的情绪便如瓶中满溢的水,一下子爆发。他斜倚在床头,木讷地看着我,看着四周,似乎在寻找丢失了什么。他蠕动着嘴唇,似乎要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而他那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泪水一串串淌落,一如他手中杯里的水,一滴滴滚落,划出一道道透明的轨迹,接着,“嗒”的一声落到地上,不知砸在了谁的心里。

(4)其实老花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很幽默,但有时又十分古板。他的双鬓斑白,但永远充满活力。他拥有一对大耳朵,长有耳垂,再加上他胖胖的身体和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活脱脱一个弥勒佛。他爱笑,像个老顽童一样,要是他不开心,满脸都是阴云,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今天我格外不安,因为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满。

(5)他竟如此的瘦弱和单薄,犹如一根筷子般弱不禁风,流年在他脸上留下了痕,岁月抹白了他的双鬓,在他的手上,刻下了道道“年轮”,深陷眼眶的两枚浑浊的眼珠,干燥着的脸庞混着他喑哑的音调,还有他浑身简陋附带黄泥的穿着。感觉年龄并不太大的人竟会如此沧桑。

(6)他五官端正,鼻梁凸起,也算得上是眉目清秀,他头顶平平的,每时每刻都有着一张十分严肃的面孔,走路时挺着个大肚子。别看他肚子大,可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虽然他表面上显得严肃,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师。——《我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单一,不够立体,全面。写老师要么是管教严厉,要么是关爱学生,要么是幽默风趣,写学生要么乐观开朗,要么乐于助人,要么异常文静,要么异常调皮,只有一面,显得单一不真实。甚至有的为了突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的感觉。

2.所写事件不够典型或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老师上课,老师看学生上晚自习,妈妈做早餐,爸爸洗衣服,同学安慰我,同学与我相伴学习,这些都是作文老师、父母、同学应该或者常常出现的行为,不能体现一个特别的形象,加上写的同学又多,所以这样的文章并不突出。

3.语言不够精准凝练,往往干瘪平实,生动的不多。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不大,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的体验也不多,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经典是在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学习,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最主要的是学生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注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否则学生有了“炊具”,没有“食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七、关于课题

上一篇:VPN应用分析下一篇:细化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