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

2024-05-21

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精选11篇)

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 第1篇

2016年9月6日-10日,注定是中国品牌大放异彩的日子。届时,第11届亚洲品牌盛典将在北京隆重举行,无论是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活动,还是亚洲名优品牌展,抑或新举办亚洲品牌周,一定少不了中国品牌的身影。

2016年6月22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发布了2016年(第十三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总价值为132696.30亿元,比去年增加24564.74亿元,增加幅度为22.72%。我国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稳步发展,排名位居前列的一些品牌已经迈进世界级品牌的阵营。

与之相对应的是,100多万元的劳力士手表,30万的卡地亚胸针,500万的钻石均被疯狂抢购,国人出国“扫货”越来越疯狂,“北京镑”“北京元”令外国人咋舌。中国游客正成为欧美旅游市场拼抢的商战盛宴的主角,尤其是2016年的元旦、春节、五一期间,不少奢侈品生产商得到了来自中国的“红包”,中国消费者强大购买力,促成了欧美奢侈品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逆势上扬。

如此吊诡的现实差距几乎就是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要弄清这段差距有多远,需回顾一下“品牌概念”咒语:品牌的含义是消费者愿意花费更高的价钱,去购买某一个品牌的产品,因为该品牌的情感附加值和购买意愿是其他产品品牌无法取代的。这种高价格,必须建立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购买欲望之上。

构成品牌概念的诸要素在国内外也有不同待遇。国外优秀企业视品牌产权为生命,一直严格保护,小心翼翼,而国内很多人往往把品牌产权和注册商标混为一谈,山寨货、纺织品更是屡禁不绝;国外优秀企业始终认为品牌背后是大写的人,企业品德即是人的品德,一日三省,战战兢兢,国内企业大部分重利润而关怀,锱铢必较,终日算计消费者;国外优秀企业一直注重消费体验,通过商品放射出人文情怀,让消费者如沐春风;国内大部分企业只会闭门造车,从不知消费者感受。消费者认可度为何物;国外优秀企业对品牌视若珍宝,从设计要研发,力求尽善尽美,国内大部分企业虽高喊品牌口号,却往往虎头蛇尾,敷衍了事。

这就是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距离。

品牌产权保护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如果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不会诞生真正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品牌。

2004年底,苹果的部分高管和乔布斯终于同意启动iphone项目。

新项目启动之初,首先要解决操作系统问题,乔布斯希望在iphone上运行改良版的OS X(MAC电脑的操作系统),软件团队需要重新编写数百万行代码,把OS X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即时这样手机芯片也无法运行这样的软件,这需要不断的调整调试。

新手机使用的电容触控技术,是当时市场上所有的手机从没有接触过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以前是用在电梯或者ATM机上的,乔布斯这样做,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更让新产品的研发成本高得无法想象。因为将这一技术嵌入一片玻璃,即便是制造一个原型机,价格都是十分昂贵的,最主要的还不知道客户是否买账。

此外,为了保证iphone微型天线可以正常工作,苹果花了数百万成本配备了特种机器人的实验室。

为了保证iphone辐射不会过高,苹果还做了很多人头模型(内充黏性模拟大脑的密度),以测试对人体的辐射。

为了测试网络性能,苹果买了将近一打的服务器大小的射频信号模拟器,每台价值数百万美元。

2005年第一台iphone原型机诞生,是一台ipod上面装了一个老实的拨号键盘,这款iphone确实很容易进入市场,但是没有那么酷,乔布斯最终否定。

2006年第二台iphone原型机诞生,它把触屏和OS X系统结合起来,表面完全是拉丝铝处理的,比较接近现在的手机,乔布斯很自豪。但是苹果内部的无线电专家和乔布斯解释,无线电波无法穿透金属。

于是苹果很多顶级工程师被卷入iphone项目,其他项目被迫放缓,如果最后iphone是个废物,那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可能就没有其他产品了,可以说是孤注一掷了,很多的工程师为此疲惫不堪。

2006年9月,iphone将在4个月后公之于众。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乔布斯觉得用硬质玻璃一旦落地就会碎屏,于是用了塑料玻璃,但是发现i Phone和硬币放在一起会磨损的不成样。此时,苹果公司为了生产第一台i Phone已经花费了1.5亿美元……

虽然苹果公司为第一台i Phone手机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看似难以接受,然而新的i Phone手机一上市就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精美的设计、独特的营销手段、强大的产品功能迅速颠覆了手机市场格局,更改变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创造了活生生的商业奇迹。

所谓品牌附加值的奥秘就在于此,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且市场售价较高,却能带来更高利润率,彼时不再是简单地钱物交换过程,而是创意变现过程,至于创意的估价几何,不言而喻。

假如i Phone手机创意研发过程可以被任意复制,且这种复制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不会面临任何处罚,后果会是怎样?首先,i Phone之新不在那么独特,引以为傲的产品体验也就无从谈起,利润率也就不再那么亮眼;其次,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新产品的研发成本依旧高昂。利润走低,成本投入居高不下,苹果公司的人再有梦想也难免创新乏力。当真正的创新者开始乏力,而拷贝者们不受影响之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就开始显现:首个拷贝者以低于创新者的成本投入到新产品中,自然会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开始攫取本应是创新者的市场份额;见得拷贝有利可图,其他人必定会望风景从,创新者的利润持续下降,最后市场上充满了仿冒品复制品,产品差异化几乎无从谈起,此时,创新者早已泯然众人矣。

因此,要缩短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距离,首先要品牌产权保护着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品牌产权保护制度,对于仿冒行为,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打击,建立劣币驱逐良币的法治型市场,让创新者高枕无忧,让仿冒者望而却步。

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众多发展国家都有严格的品牌保护制度,换言之,发达国家的创业市场更为创新者所青睐。如果我国不能尽快建立品牌产权保护机制,只会让更多的国内创新者远走他乡,这样一来,中国市场不仅仅少了一个优秀品牌,更少了优秀品牌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品牌形象

在营销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搭建买卖双方的信任基石,只有双方建立互信机制,才能使接下来的销售活动顺风顺水。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和品牌形象是联系在一起的,信任品牌形象的同时就会信任该公司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因此,企业构建并维护优秀的公司品牌,意义深远。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距离之差,往往就差在品牌建设与维护上。

在营销史上,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战斗一共持续战斗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既是双方争夺市场的一百年,也是百事可乐不断建设、维护品牌的一百年。

上个世纪30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之际,大家手里都没钱,百事可乐推出低价策略,宣城花同样的钱,买双倍可乐,短时间内效果不错。当可口可乐也把价格降下来之后,百事可乐通过低价获得的短期优势再度丧失。1950年以前,百事可乐在美国被叫做"黑人的饮品",在加拿大则被说成是"法语人的饮品",言外之意,也就是说百事可乐是"低下阶层的饮料"。百事也曾三次上门请求可口可乐收购自己,均遭到了拒绝。百事可乐品牌形象一直与低价相连接,斩不断理还乱。

备受品牌形象困扰的百事可乐痛定思痛,从50年代开始重新思考品牌形象的定位问题,直到把百事可乐定位于"年青人的可乐"时,才从根本上获得对垒可口可乐的砝码。

1950年,斯梯尔担任了百事可乐的总裁,针对可口可乐的品牌形象,他首先把百事可乐的市场定位于战后年轻的一代。他选用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做广告,强势打出了"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的口号。这个广告含沙射影地指出可口可乐不过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古董,根本配不上当前年轻人的活力四射。

配合这一策略,百事可乐制作了一系列针对可口可乐的攻击性极强的广告。

一个小女孩要服务生给她一杯可乐,服务生给了她一瓶"红色包装"的可乐。小女孩突然变成了老太婆的声音,悲愤地数落起服务生来。服务生赶紧给她换了一杯百事可乐,这时,她又变回天真的小女孩了。紧接着电视字幕出现: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美国,小镇的公路边摆放着百事可乐和"红色包装"的可乐两个自动售货机。一辆红色敞蓬车停下,一位极为性感且高贵的红衣女郎走下车。将一枚硬币投入"红色包装"可乐售货机里,仰头便喝,微风吹动女子的薄纱长裙,性感动人。几个小男孩隔着一处栅栏,用羡慕的眼神望着女郎,忍不住咽着口水。红衣女郎表情傲慢,飘逸地将未喝完的"红色包装"可乐重重地放在路边的栅栏上。红色跑车逐渐远去,几个小男孩兴奋地跑向那罐喝剩的"红色包装"可乐。小男孩手里拿着那罐可乐,又忍不住咽了几下口水,旁边另几个小男孩也是迫不及待的样子。但接下来,另人大感意外的是,小男孩突然将剩下的"红色包装"可乐全部倒出,然后将罐子扔到地上,大伙儿争先恐后地用脚踩着。带头的小男孩将踩扁的罐子扔到一个透明的大袋子里,袋子里放着许多被踩扁的"红色包装"可乐罐。小男孩将手中的袋子递向一个男人,那人将一枚硬币交到了小男孩的手上。小男孩将这枚硬币投入百事可乐的自动售货机里,一罐被冰冻的百事可乐滚落下来。几个小男孩轮流喝着,每个都露出陶醉的表情,其中一个小男孩还忍不住打了个嗝。然后,画面虚化,叠加LOGO。字幕出现: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在品牌形象的发展战略方面,与可口可乐强调本土化的道路不同,百事可乐再次站到了它的对面,另辟蹊径,自建市场。在全球的扩张中百事可乐将"明星"策略和本土化的广告线路相结合,从"Ask formore(渴望无限)"到"Dare for more(突破渴望)",百事可乐始终将产品定位在国际品牌上,百事可乐无时无刻不在宣扬自己的新潮、流行,暗示可口可乐的老化、腐朽。

凭着准确的品牌形象定位和不间断的维护,可乐饮品市场最终形成了双雄并立的局面。

除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之外,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还能为企业带来其他意想不到不的收益。优秀品牌之于投资者和股东,是放心投资的前提;优秀品牌之于经销商,是经营及销售的信心所在。可口可乐公司的所有硬件、设备均可以摧毁,但消费者对可口可乐的记忆不会磨灭;诺基亚手机的霸主地位可以被颠覆,但投资者依然对诺基亚三个字情有独钟。

反观国内企业,花广告费、宣传费时出手阔绰,对企业品牌定位、维护却敷衍了事,凡此种种,都不及世界级优秀品牌那样精细,那样尽善尽美,那样面面俱到。

消费者体验

曾几何时,走在大街上触目所及之处,几乎都是各种各样不同品牌的体验店,在形式各异的体验店内,消费者通过试吃、试穿、试用等各种方式体验着品牌和商品带来的独特享受。体验经济时代,品牌是产品体验的保障,是消费者购买的价值所在。

咖啡是消费者在星巴克消费的有形产品,是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媒介,为了保证星巴克咖啡有一流纯正的口味,星巴克设有专门的采购部门,他们常年活动在拥有世界上最好品质咖啡豆的地区。他们与当地的种植户和出口商进行沟通、协商和洽谈,为的就是能够采购到一流的咖啡豆。购买后的咖啡豆会被及时送往炒制车间,熟练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高标准的方法进行混合炒制,随后咖啡豆会被密封包装送往星巴克连锁店。咖啡的调制几乎有着苛刻的要求,负责调制咖啡的员工都要专门接受“煮制极品咖啡”的课程,如每杯浓缩咖啡的煮制时间为23秒,拿铁的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150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度等等。星巴克的咖啡可以按照风味进行分类,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从咖啡豆的采购、炒制到咖啡的调制,每一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的就是能让消费者喝到纯正的一流的咖啡,这是星巴克体验营销的核心。

咖啡店环境是顾客体验咖啡的场所,而环境也是人们得到美好体验的来源之一。完美的体验塑造要带给消费者全面的感官刺激,在咖啡的嗅觉、味觉刺激之外,星巴克还追求对顾客视觉、听觉、触觉的全面的刺激,使人们的感受更加深刻。好的消费环境是完成这一切的必需,也是打造顾客难忘体验的重要因素。星巴克的美国总部拥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专门设计全世界的星巴克店铺。他们在设计每个连锁店的时候,会考虑当地那个商圈的特色和店址建筑物的风格,然后思考如何把星巴克融入其中,所以星巴克的每一家店,在品牌统一的基础上,还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人们来到一家咖啡店,不仅仅为了咖啡,更可能是为了摆脱繁忙的工作、休息放松或是约会,环境的营造使得星巴克咖啡店成为人们除家庭和公司以外的“第三生活场所”。这种生活场景的环境设置,让某些不喝咖啡的人,也会选择星巴克作为独处或会友的休闲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星巴克是在大城市中营造着小绿洲,远离尘嚣的氛围吸引人们前来体验。

星巴克的咖啡不仅口感好,而且种类繁多,在用品区,顾客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添加各式各样的调味品。如果想喝到属于自己的独有风味,调配师还会单独为顾客泡制,让消费者体会到独一无二的享受。星巴克咖啡的颜色可以模仿,但它的独特风味却无法模仿,通过每一杯优质的咖啡为顾客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针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星巴克还制定了不同的美食菜单。

星巴克通过设立会员俱乐部的方式让所有星巴克的粉丝可以交流互动。星巴克在给顾客提供店内的优质服务的同时,还会用电子邮件等方式和顾客进行互动,让顾客和星巴克的关系更加紧密。星巴克的会员期刊也是精心设计的产物:精心策划的期刊主题、雅致的页面、多元化的参与活动,打开电子刊物,星巴克店内的温馨气氛仿佛在其中得到了延续。在会员期刊中,铁杆星巴克顾客们看到的不仅有更新的产品信息、新的店内活动介绍和为会员量身打造的服务内容,更有为他们提供的参加店外活动的机会。从活动的设置上,可以看到星巴克营造体验时的良苦用心: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充分考虑星巴克顾客兴趣点的基础上设计的,为的是让顾客把来星巴克店后的美好体验延伸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里去。在这个时代,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营销模式和理念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服务型企业也越来越重视顾客的消费体验,而星巴克的体验营销策略给了我们很好很重要的启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将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有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因此,这将为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抓住消费者消费体验的个性需求,设计符合其体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体验到独一无二的消费体验,才能够得到他们的忠诚和青睐。

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的距离,其实就是品牌产权保护、品牌形象维护、品牌体验效果之间的距离,这一距离无法用刻度测量,却真实存在。所幸的是,很多企业、社会组织,甚至消费者已经感知到了距离的存在,也开始尝试着缩短这段距离。未来,我国期待中国品牌就是世界品牌!

中国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报告 第2篇

谭新政,褚峻,朱晓辉,张苏

1.2.2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据部分调查显示,我国企业中,超过20%的企业有专门的企业文化部,超过60%的企业文化工作分散在党委工会、人力资源部及策划部上。目前,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形成了各自的企业精神,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部门主要有人力资源部、宣传部和工会,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1)人力资源部:在员工的引进、培训、培养、使用和激励过程中,开展企业传统教育,并通过上岗资格控制,引导员工创造学习、创新的良好氛围;这是大部分企业现在采取的做法,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从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给予支持,有利于企业文化由形式到内容的转变;缺点是如果企业规模较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涉及面和深度就不是单靠人力资源部能够解决的,它必须从企业的全局考虑,由各个部门协调起来才能完成。

2)宣传部:对内宣传中进行企业传统教育;对外大力开展CI工作,宣传报道企业先进人物和事迹,提高企业知名度;

3)工会: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活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鼓励职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服从和服务企业中心工作,努力提高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水平。

就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已经普遍认识到企业文化是重要的管理方式,也是当前需要加紧解决的紧迫问题,很多企业正在将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事实上中国企业是从企业形象设计和品牌文化开始接触到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目前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方式,正处在被广泛认同的过程中。

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企业文化一般,超过40%的人认为自己企业文化还可以,但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企业文化很好,说明我们许多企业只是在表面上做企业文化,并没有落实到员工的心中去,员工从形式上是接受了企业文化,却对企业没有高度的认同感。特别是在企业中的中高层干部中,对自身企业文化满意程度普遍不高。

超过40%的人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超过50%的人认为企业文化是有作用的,说明有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工作本身存在模糊认识,思路与行动不明确,企业文化的落实机制及工作相对滞后。

有超过30%的企业文化工作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而40%的企业体现在企业形象上,另有少量工作体现在顾客和员工的满意度上。从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主要偏重在企业的形象战略CIS上,对内部的塑造及顾客的价值观上重视不够,因此企业文化工作体现在经营业绩上的比例比较少。

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 第3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生产方式,消费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主要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软件服务,更是取得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以电视剧产业和动漫产业两个典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来论述论述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数字内容产业以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出特色,如何提高文化竞争软实力。如何让我国的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一个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文化产业需要带上鲜明的民族特色,烙印上“中国符号”,渗透进“中国元素”。首先,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品牌形象工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融入到品牌建设之中。最后,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倡导自主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扬。

【关键词】

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传统文化

0 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以他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亲和力逐步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和大众生活。经济、社会和文化不断互动和融合,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为人们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网络文化,多媒体文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文化产业以其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可比拟的巨大经济驱动力的特征,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并以独特的产业内涵和演进轨迹,在市场经营化的大力推进下,以产业化的规模快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政策条件

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不久,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设和管理还很滞后,面对入世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挑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管理,弘扬主弦律,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传播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广电行业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同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投融资体制,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鼓励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完善影视制作,有限网络,新媒体等产业政策。促进广电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以产业化、市场化手段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2 传统文化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曲、赋、书法、国画、戏剧、传统节日、传统民俗、民族音乐、民族工艺、民族服装、民族饮食文化等。在如此浩瀚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如何发掘民族文化的发展潜力,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焕发活力,需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尺度,需要大智慧,更需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

日本和韩国在把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做得比较成功。韩国的电视剧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做得比较成熟,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3 韩国和日本文化产业对我国的借鉴

自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掀起强劲的“韩流”,韩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家庭生活剧、青春偶像剧、青春励志剧在我国及亚洲周边国家备受追捧。韩剧的成功是与充满着“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分不开的。

人文精神洋溢着人生理想和信念,是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和向往。韩剧中的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

3.1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尊重

韩国普遍关注平凡人社会生活的平常事,将能触动人性的人类普遍具有的爱情、亲情、友情和乡情演绎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容易接近平民大众的生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激发共鸣,让观众在回味中感受人家真情和人生哲理。我国在电视剧播放和影视作品的制作相关的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加以借鉴。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切入点,以真情、人性的温暖和朴实的风格接近观众。将精力放在“家庭剧”“校园剧”“都市剧”“乡村剧”的创作上,满足各个阶层人士的需求。最后,推向海外。

3.2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伦理道德的恪守

韩剧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韩国对本民族的文化保护、继承、发扬的比较好。一部《大长今》的走红带动了韩国饮食、旅游、服装、时尚行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韩剧里所反映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医道文化带浓郁的韩国民族特色。这为我国的影视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国在电视剧拍摄、影视作品创作方面,要充分渗透“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将优秀唯美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将电视剧、电影、动漫行业做成产业链。带动与影视行业相关的餐饮、服装、音乐、休闲娱乐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影视广电产业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

3.3唯美和对现代理念的倡导

韩剧崇尚纯真唯美,感人的亲情,烂漫的爱情,质朴的友情。韩剧中男女演员青春靓丽,演员服装优雅得体,充满着时尚元素,电视场景如诗如画,影视插曲唯美动人。这些我国都可以选择性的借鉴。把广电影视产业做得细腻、唯美、精致,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宣扬积极正面的东西,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益求精,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成品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日本动漫中,有着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日本动漫集中体现了日本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历史,道德观念,美学原则等。日本动漫中包含了日本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骄傲,对生活方式和对价值观的珍视。日本动漫技术相当成熟,总是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其制作的动漫,不知局限与只供儿童观众观看,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观看。这一点,值得我国的动漫产业借鉴。我国的动漫产业需要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开发老少皆宜的动漫作品,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电视研究》2013年第1期.曾文莉.张君昌.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赵彦云.余毅.马文涛.

[3]《企业经济》孔祥.宁2005年第7期.

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 第4篇

世界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 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依据世界成熟发达经济带、经济区的发展经验, 首先需要选择若干城市培育发展支点, 然后以点带面, 向外辐射, 带动经济带快速向前发展。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 具备深厚的古丝路印迹和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 同时在“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被定位于“世界城市, 文化之都”, 这些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都为西安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值得关注的是, 西安世界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规模不断扩展的虚拟化“塑形”, 以及试图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优势“依葫芦画瓢”般操办集聚其他世界城市各方元素的满载化“包罗万象”的建设困境。世界城市的发展轨迹已经从实业资本、金融资本走向创意资本, 如何利用文化和创意的力量构建特色的世界城市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世界城市形成的基本规律

“世界城市”的概念最早由Patrick Geddes于1915年提出, 从经济和商业两方面将世界城市描述为在世界商务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J.Friedman (1982) 总结了世界城市以全球经济体系的节点、全球资本的汇聚地、经济和社会高度交融的范围广阔的城市化空间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城市假说。与“世界城市”相近的概念还包括“全球城市”、“信息城市”。21世纪以来, 跨国境的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逐渐扩大, 世界城市开始注重结点的实物性联系结构, 分析所依据的是交通通讯设施等具有联系功能性质的属性数据。随着社会网络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引进, 世界城市系统向城市社会关系网络研究拓展, 更关注促进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能流等内在动因, 并通过建立城市之间的关系矩阵考察世界城市网络结构特点及其演化趋势。

世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都有着深刻的发展背景和原因, 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 较有代表性的是市场主导型与政府推动型两种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是强调国际化因素和依靠市场力量的自然发育模式, 国家在经济管治中为市场运行设立最小限制, 仅在定义财产权、强迫执行合同、检查竞争法规和保护国有财产时才行使国家权力, 在发展路径上属于资本吸收或资本管理, 伦敦和纽约属于这种模式;政府推动型模式是世界城市的后发模式, 主要依托国家崛起因素和依靠政府力量的规划推动, 政府关心的不是世界城市的概念及其构成, 而是世界城市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发展路径上属于资本供给型或产业中心型, 东京属于这种模式。总之, 无论哪种模式, 国家腹地发展背景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塑造完整功能与综合实力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要条件。世界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完整设计和综合实力的培育才能拥有可靠的地位。

三、西安世界城市品牌定位

城市品牌定位是消费者对一个城市包含城市自身资源要素、消费者要素和竞争要素的系统的全面感知, 并通过独特的名字、标识、符号等组合体现, 也是消费者对城市的全方位心理评价和综合印象。因此, 一个城市拥有的应该是一个品牌体系, 通过城市管理与顾客接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全部体验, 而不能将城市品牌定位简单等同于形象定位。

(一) 品牌定位原则

建立城市品牌的首要和核心任务是准确的定位, 从而使城市具备不可替代的个性, 为城市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基于此, 西安世界城市品牌定位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 文化性原则。所有城市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 也造就了城市不同的“灵魂”。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 其鲜明的时代烙印、风土人情、人文色彩等都是构建特色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2) 差异性原则。品牌定位是否成功取决于品牌能否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创造差异、创造特色。在整合城市历史文化、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 实现传统优势保持与特色创新发挥的双融合。只有城市的个性越突出, 其影响的范围才能越广阔。 (3) 价值性原则。城市品牌的独特性不能仅具有形象代表意义, 更需要注重其实际价值, 这是城市在商业社会存在的基本理由。

(二) 西安城市品牌定位

影响城市品牌定位的因素包括城市固有精神、历史文化、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水平、政治条件、重大事件以及其他城市的品牌定位。通过分析城市品牌定位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并征集外来消费者和本地居民的意愿, 城市品牌的开发模式可以通过城市企业品牌塑造、产业集群开发、高新科技打造、环境优化提升以及文化积淀提炼五个层面。针对西安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历史, 以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本文认为西安城市品牌的定位应该是“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化世界城市”。究其原因, 与北京、上海世界城市建设的区域资源、外界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 文化是西安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西安作为后发世界城市, 不可能建立全能型世界城市, 应着重考虑西安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根据此定位, 西安城市品牌可以划分为三个子品牌系统, 即“文化之都”、“创意之都”、“桥梁之都”。

1. 子品牌之“文化之都”

世界城市是一个承载和孕育经济同质化与地方多元化的博弈综合体, 其中文化是关键因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 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多年的国都史, 拥有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城墙等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遗址遗迹以及佛、道等宗教文化资源, 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是“天然历史博物馆”, 也是西方最认可东方文化的代表地, 这个特征具有不可替代性。西安世界城市的建设应该突显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 塑造代表中国社会演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贡献的西安城市特色文化, 因为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核心, 也是城市发展的指导理念。值得强调的是, 西安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 包含历史文化、精神风貌、价值准则、生活消费习惯等要素的城市文化, 需要以城市品牌为核心进行重新整合, 突出、放大体现城市品牌的文化资源, 弱化、舍弃与城市品牌相关性小的文化资源, 防止文化资源要素散落式堆积造成的缺乏个性化、整体化的“无心复制”城市。

2. 子品牌之“创意之都”

传统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在经历了产业外逃和旧区衰败之后, 以“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的概念为城市应对新经济发展要求和提高城市全球竞争力提供了发展目标和思路。如果说世界城市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均按照共同的国际规则和经济运行规律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共性, 那么, 西安世界城市在内涵、目标和发展路径等方面除了以世界城市体系为参照, 还必须适应并服务于西安城市独特的资源与区位优势, 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发展需要, 以创意塑造具有内在动力和外在吸引力的特色世界城市, 这对于引领西北黄河中上游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 提升整个西部发展水平和我国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安是全国重要的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 借助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众多的科研院所, 通过自主创新, 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创意型城市发展之路。其中, 创意产业是核心动力, 需要将西安特色本土产业与创意产业进行结合;空间布局是表现状态, 需要将创意产业呈片段式聚集延展而形成创意产业园区;创意特色是外在体现, 逐步形成以自身为核心, 带动城际互动的区域化创意中心。

3. 子品牌之“桥梁之都”

城市的相对重要性与其自身的绝对实力息息相关, 但世界城市从缘起、发展到分野并不是完全由其绝对实力决定的, 还应被放在世界城市网络的大背景下, 有明显的城际联系导向。也就是说, 一个城市的地位不仅依靠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存量资本堆积决定, 而且还由城市是否处于世界城市网络主要节点上的网络地位决定。西安世界城市的建设路径需要纳入国家发展的轨道上, 从单纯谋求自身建设努力拓展到依托整个城市——区域的整体崛起。为了更好的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 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力, 应该在沟通力和影响力两个方面强化西安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城际与区域联系能力。

四、西安世界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和建议

(一) 西安世界城市发展路径

基于对世界城市形成的基本规律的梳理和西安世界城市发展的品牌定位, 西安世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该以中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为主线, 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导向, 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 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强大推动力, 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为突破, 采取政府推动与城市区域发展相结合的西安特色世界城市发展模式。

(二) 西安世界城市发展建议

1. 以历史文化价值兑现, 打造西安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城市品牌建设可以通过独特的差异化文化产品体现出来。西安世界城市建设的文化主题应定为于大唐盛世文化, 从而全方位整合西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文化+项目+旅游”的方式, 实现文化项目带动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 以旅游提升城市价值, 最终突显西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魅力。在此基础上, 实施对陵墓、遗址、寺庙、建筑等文化遗址的修复, 塑造古都文化体验旅游, 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引发的对张骞陵墓及相关历史关注的文化体验。与此同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民俗文化可以作为另一张西安城市品牌的名片产品。西安应加大对民间音乐、曲艺、文学、戏剧、美术、手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推进世界遗产申报工作, 将这些特色的历史“活化石”转变为弘扬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2. 以科技激活历史, 塑造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目前, 曲江大唐芙蓉园、大明宫文化遗址公园等文化项目的建设以及《梦回大唐》、《长恨歌》等实景历史歌舞表演都呈现出西安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迅速发展的趋势。基于丰富文化资源和人才技术力量, 西安需要着力把隐性的文化资源以创意的方式转变为可直接感受、观赏、体验、消费的显性文化产品, 塑造自己特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一方面, 以曲江影视为主体, 完备影视产业链, 以及以图书、音像制品等为内容, 以信息网络为支撑, 建立现代立体出版发行产业体系, 从而产出丰富的反映西北风土人情的影视、出版物、动漫等文化产品;另一方面, 将以文化创意为手段的现代演绎方式与陵墓、宫苑、遗址等旅游资源无缝整合,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以及相对应的文化旅游产品。

3. 以城市区域联盟, 提升西安的区域中心度

世界城市建设在完善交通、通信物质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合理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同时, 需要推进节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 实现对外联络的畅通和有效, 从而突破多中心的形态, 形成有机的功能实体。作为网络化创新分析的一个重要度量标准, 区域中心度可以很好衡量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程度, 并反映西安在西北地区乃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和边缘化程度。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被赋予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以及重塑国家对外经济合作贸易新通道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清晰“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背景意义的同时, 从经济影响力、决策判断权威性、传输流量控制力、位置访问便利性、流行度等方面明确西安城市建设的作用和功能。首先, 放大西安“文化之都”的品牌效应, 以学术文化交流、城际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加大西安在区域城市间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其次, 发展会展经济, 实现区域信息、技术、人才的交流, 并将会展与文化、旅游、经贸相互融合, 发展相关产业。再次, 以更开放的政策环境, 建立西安自贸区协调中心, 实现自贸区建设发展的战略性、系统性和长期性。

参考文献

[1]Patrick Geddes.Cities in Evoluation[M], Williams&Norgate Ltd, 1915.

[2]J.Friedman, Goetz 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J].1982 (6) :209-344.

[3]王垚, 年猛.以自主创新促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路径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 2014 (1) :58-62.

浅谈中国酒文化与世界酒文化 第5篇

摘要:酒,如同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有时灼热似火,有时冷酷如冰;有时缠绵如梦影,有时狠毒似魔鬼;有时软如绸缎,有时利如剑刃。它能让人洒脱旷达,无拘无束,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能让人肆行无忌,放浪形骸,堕落到灵魂的深渊。酒文化是人类生活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酒文化,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甚至性格特色,均可从酒文化中得到反映。纵观中国与世界酒文化,则会使我们领略一幅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美丽画卷。

关键词:酒俗 名酒 差异

1.1中国酒文化

1.1.1中国诗人与酒的故事

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可就不管了。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也以善酿出名。他为官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他上任一年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人民群众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此风流传到近代。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1.1.2中国日常饮酒习俗

在我国古代,酒的使用,是用来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的。到后来逐渐形成了酒事活动的风俗。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形成了传统的酒文化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就是其中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为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

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致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喜酒:婚嫁中是少不得酒的。《礼记•(上民下日)义》中有“合卺而酭”,就是新婚夫妇以两个瓢,各执一片,盛酒漱口,以表示自此相亲相爱的结婚仪式,后来演化出“合欢酒”、“交杯酒”。婚嫁饮酒的风习,至今未变,比如向人家去祝贺新婚,还是讲“去吃喜酒”。喜宴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来宾敬酒,双方还要喝交杯酒。三天后回门,女方也要设宴待客,称“回门酒”。

丧酒: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1.2世界酒文化

1.2.1其他国家饮酒习俗

在东方,喝酒之王国当日本和韩国莫属。这两个国家的男人几乎没有不会喝酒的,日本的女酒客也多达50%以上。在日本,酒和个人事业密切结合。日本的男人如果拒绝上司的饮酒之邀,则他的饭碗便恐有不测,甚至可能永远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在韩国,每日白酒的消耗量已居世界第一。人们喝酒不用酒杯而用大碗,而且习惯一醉方休。

意大利是一个嗜酒的国度,意大利大餐世界出名,每宴必饮酒,而且一喝起来就不计较时间,往往痛饮至深夜。他们最盛行的酒是一种叫“维诺”的葡萄酒。

法国人可称得上是世界饮酒量的冠军。其人口虽仅占世界人口的1.3%,而喝掉的酒精饮料却占世界的30%。他们视酒为一般饮料,不分昼夜想喝就喝。

你到法国作客,只要主人把酒取出来就得喝。法国酒店遍布城乡,标志鲜明。陈设华丽,营业时间也长。

英国酒店也很多,数以万计,在高峰时酒店会爆满,后来的人没有座位,只能买酒随便站着喝,如果连站的地方也没有了,就干脆到酒店门前的广场上席地而饮,英俊的服务员穿梭其间,为你服务。但英国人从不劝酒,更不灌酒,宾主喝多喝少全凭自己。

俄罗斯人则喜欢饮不掺水的烈性酒伏特加,喝时还要“不醉非好汉”,常常醉得狂欢乱舞。据新闻周刊报道,现在每名俄罗斯成年男子平均年消耗烈性酒21.25加仑。俄罗斯人喝酒时习惯拍喉咙,据说这是彼得大帝时留下来的一个传统。不过现在的人拍喉咙不是要求免费,而是显示自己的海量豪饮。

希腊人无论午餐和晚餐都饮酒,并且喜好喝酒寻欢至深夜。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开怀畅饮,如痴如狂。同希腊人谈生意也免不了陪着喝浓厚的希腊咖啡以及希腊烈性酒(ouzo),如果贸然谢绝,会被认为是对对方的羞辱。他们还把稍醉微醺作为社交的风范。

波兰人通常习惯在饭前饮烈酒,饭后吃甜酒。

德国有啤酒王国之称,所产的啤酒远销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喝啤酒也是世界出名的,其规矩是吃饭前先喝啤酒,再喝葡萄酒,若饮酒次序反了,他们会认为有损健康。

世界上最爱喝葡萄酒的国家首推葡萄牙。在这个国家,人同葡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葡萄酒是每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饮料,男女老幼、饭前饭后都爱饮酒,也喜欢用酒招待人。让人称奇的是他们十分讲究的饮酒方式:饭前要饮开胃葡萄酒,饭后要饮助消化的葡萄酒,用餐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菜肴配不同的酒,如吃肉时喝红葡萄酒,吃鱼时喝白葡萄酒,吃点心时则配葡萄汽酒。

美国人历史上也以喜欢喝烈酒著称于世,但是后来他们的饮酒习惯发生了变化,即从烈性深色酒转向非烈性浅色酒,更多人则喜欢饮啤酒、葡萄酒和果酒。

据统计,1975 年,英国威士忌在美国的消耗量达13.6%,到1985 年则降为11%。相反,近20 年来,美国低度酒的销量却上升了约30%。美国人普遍认为:“浅色酒比深色酒有益于健康”。

1.2.2世界名酒代表

Absolut绝对伏特加

瑞典酿造伏特加酒的历史可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然而,直至上世纪后半叶才由瑞典的伏特加批发商拉尔斯.奥尔森.史密斯发展出一个完善的酿造方法,酿制出一种前所未见的纯净烈酒,史密斯将之命名为绝对净化伏特加酒。专家所作的分析显示,其纯度在市场上可谓无出其右,一次绝对的成功!Johnnie Walker尊尼获加

1820年,苏格兰人John Walker开始了第一杯调配威士忌的尝试。他将调制混合茶叶的经验运用到威士忌的调配中,并发现这种经过调配的威士忌有着更深邃而精致的口味。John Walker过世后,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子承父业,并调制出一种全新的调配威士忌,命名为“老高地威士忌”,即Johnnie Walker【黑牌】的前 Chivas芝华士

享誉世界的芝华士威士忌是最具声望的苏格兰高级威士忌。创始人詹姆斯.芝华士和约翰.芝华士兄弟开当时调配艺术风气之先,创造出芝华士这一代表了醇和、独特、出众的威士忌品牌。Moet Chandon铭悦香槟

拥有250年酿酒传统的Moet Chandon,曾因法皇拿破仑的喜爱而赢得“Imperial(皇室香槟)”的美誉。到目前为止,铭悦香槟已成为法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香槟。

Remy Martin人头马

人头马是世界四大白兰地品牌中唯一一个由干邑省本地人所创建的品牌。它创立于1724年,以创始人Remy Martin的名字命名。人头马也是四大白兰地品牌中唯一一家自己种植葡萄的公司。一切都从水土“Terroir”开始,这一很难确切翻译的词包含着特定地区的土壤特性、降雨、日照、风向、气温等所有能够影响葡萄风味的因素,挑剔的调酒师甚至能辨别出每个地区每种葡萄的细微差别。Bacardi百加得

早在18世纪初,加勒比海地区的海盗们就已经被同样野性十足霸气张扬的朗姆酒征服,朗姆酒因此获得“海盗酒”的绰号。BacardiBreezer色彩鲜艳、口味清醇的朗姆预调酒会令你瞬间神魂颠倒。独饮一杯,唇齿间纯正进口的洋酒精髓混合新鲜水果原汁的怡人口感 让你成为最独特最诱人的时尚人士。Cardhu家豪威士忌

在十九世纪末,尊尼获加公司购入了家豪,当时家豪所出产的单一威士忌,已成为调制红方和黑方的主要成分。酒质能保留原有特色,因而享有盛名。中国名酒:酒千杯诗万首,且从茅台唱起头——茅台。蜂醉蝶不舞,美哉柳林酒——西凤酒 老窖放光彩,衔杯“泸州好”——泸州老窖。相共举杯酹汾酒,腾为霖雨润林田——汾酒。卧薪尝胆 立志复国,以酒酬军破吴雪耻——绍兴老酒。弼士酿酒振国威,张裕美酒夜光杯——金奖白兰地。谁能品此胜味,惟有老杜东诗楼——五粮液。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古井贡酒。酒花仙女酿美酒,醇香清冽五味醇——董酒。齐鲁多甘泉,青啤甲天下——青岛啤酒。剑南飘香春送暖,太 白在世忘归还——剑南春。桂林山水甲天下,三花美酒誉大地——三花酒。

1.3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中国人主张“人造酒说”:仪狄、杜康。西方一贯主张“神造酒说”。如古埃及人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西里斯发明的;古希腊人则认为酒是酒神狄奥尼苏斯带到人间来的。上酒的规则、饮酒种类不一样 :在西方,餐桌上一般都很很多种类的酒,葡萄酒、香槟酒、鸡尾酒、威士忌、白兰地等等。在上葡萄酒时,如有多种葡萄酒,哪种酒先上,哪种酒后上,有几条国际通用规则:先上 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先上新酒,后上陈酒;先上淡酒,后上醇酒;先上干酒,后上甜酒。在中国,一般只饮一种酒,认为同时饮几种酒比较伤身。而且也没有什么上酒的规则。酿酒原料、工艺的差异 :西方的酒大都以水果为原料酿的。中国大多以粮食酿酒。在酿造工艺上,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西方重在料为核心、桶和窖为保障。中国采用固态与半固态、复式发酵方法;西方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方法。酒的味型差异:西方酒的味型远比中国多。中国酒香型多样(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兼香,但仅止于甜、辛两味。西方酒则有 甜、酸、苦、辛、咸、涩、怪味七种味型。外国人独酌,中国人群饮 饮酒方式不一样 :在中国,主张“饮”。酒杯在手,边品边饮,浅斟低唱,慢慢的喝。在西方,主张“喝”。通常是一口喝光。中国人注重小酌,西方人更倾向于牛饮。中国很早就有劝酒的历史,但西方人并不在酒桌上相互劝酒。酒与艺术的结合力不一样。酒在中国的“微醺”和在西方的“醉昏”的差别,让酒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天囊之别。西方人以牛饮但求一醉,所以他们的酒文化很难向外层渗透。而中国的“酒中有深味”与“醉翁之意不在酒”让酒文化广泛的渗透到文学、艺术、社会等众多文化领域中。宗教对酒的区别:外国的天主教是酒的传播者,修道院一般都有当时最好的酒。传教士有一项任务就是传播 酿酒的方法。但从马丁路德新教改革之后,很多清教徒开始旷日持久的禁酒运动。认为酒是和神沟通的,葡萄酒认为是耶稣基督的血。中西酒文化的核心差异 :在中国,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在西方,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

结语:酒的属性似乎注定了酒天生就是是非之物,酒中有乐,但乐极生悲。酒是人际交往中的催化剂,人们适量饮酒,可以起到调剂生活,振奋精神,增添喜庆情趣,和谐人际关系,没有酒的人生该是多么枯燥乏味!“花看半开,酒饮

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徘徊的境界。不醉、不困、不暇、饮酒有节,应是酒德的真谛,亦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 天龙《民间酒俗》 [2] 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

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 第6篇

张立奎的艺术人生,有着新时期中国军人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浸染了浓郁的人民军队特有的人文气息。中国的人民军队,素重文武互相陶淬,是钢铁之师,也是文明之师,一个强大的国家,少不了文化的强大。

作为国防大学专业画家,张立奎一直以中国传统的水墨语言,追求着人物画的更新、更高的境界。但他对这个更新、更高的境界的追求,不是以复古的方式进行的。他是在现代性的意义上,一方面,以传统水墨文化思想资源为其形式语言显现之本原,另一方面,则以当下国家意识主旋律为其终极价值旨归,将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包括现代、后现代)的视觉文化资源作为构成其画面的“物质性”元素,而完成其个性化的风格建构的。

张立奎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水墨人物画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水墨人物创作课题班,有明晰的“科班”背景。就艺术教育而言,中国的学院教学有两大功能:其一,是放眼世界,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崭新的文化创新理念;其二,是关注与国家现代化进程有关或与现实国计民生有关的思想人文文化建设。事实上,20世纪中国学院教育的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是一而二,二而一,互为因果的。所以,一旦当我们把张立奎先生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际艺术大展获奖的作品,以及他在汶川地震时期创作的那些感动人心弦的主题性作品放到20世纪中国美术学院教育成果的历史时空进行审视,就会发现,正是他在受业上述学院教育时所打下的扎实的现实主义写实功底,才使得他现在以水墨材质为形式语言载体的作品有了钢铁铸成的雕塑一般的效果,且由此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纪念碑的基本特征和特殊价值。

20世纪上半叶,通过学院教育引进的源自欧洲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写实手法,是与新文化运动引发的促使中国政治形态发生惊天动地大变化的启蒙思潮息息相关的。因为,正是这种写实手法与嗣后整个中国社会变革的精神诉求相联姻,才催生了影响整个20世纪乃至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变迁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以及此后的大规模发展。张立奎的水墨人物,有着清晰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手法的影子,甚至可以说,这是他的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的内在语言形态支撑。不过,这已经是张立奎在世界一体化时代语境,重新对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手法进行崭新的学术界定,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了。

正是这种现实主义,以及张立奎在这方面所达到的特殊的高度,使得他的水墨人物,第一,与世界一体化时代的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第二,因其具有当代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色,而因此具有了特殊的值得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学术价值。

在当代,画坛上软性的作品比较多,而张立奎的作品正相反,是刚性的。譬如,它以犷丽、瑰奇的笔墨,使他所画的《守望的人》(196cm×98 cm 2008),刚猛、威武,但绝不冷硬无情。在这幅作品中,他没有去润色、美化他所画的人物,而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和忧患眼光,来表现他所深深热爱着的人民。

这种襟怀和眼光,在当今也许只有人民军队中人才有。所以,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首师大美术系主任、著名画家刘进安先生才会说:“张立奎的作品,粗犷、雄浑、奇诡的艺术风格,传承着中国文化,转化着西方艺术,步入水墨大境界,俯瞰写意新视野,使人们感到非常惊异。” 张立奎的《守望的人》,是感性直观的,我们相信他画这幅作品的时候,并没有理性地多想什么,而是秉笔直书,纯任自然,以饱满的激情宣写了他对他所看到的这个世世代代生活在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的直觉感受。但是,就是在这个直觉宣写(不是宣泄)的过程中,一种中国人素有的“无心成化自然”,但“有心人文相天”式的“涵养功夫”,却使得他的这幅作品在“秉笔直书”的过程中具有了鲜明的人文内涵——这应该就是刘进安先生上述话语所指的符号学意义上的深层义理意蕴了。

张立奎的《守望的人》,以“原生态现实主义”的方式,所刻画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留在家乡守望的老人。而张立奎真正想表现的,是“这一个”经过中国近代数度苦难折腾之后,因时代转机而充满灿烂笑容的老人。看了,真的是让人悄然动魄,感慨不已。他的《老哥俩》、《失意的秋》、《沂蒙母亲》,都属于同类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以往服务于宏大叙事的现实主义艺术曾因成为意识形态附庸而失去艺术应有的人文价值而被许多人抛弃的时代,张立奎终于在现代艺术崇尚个性表达的技术性手法的再造之中,找到的突围的方向,从而使20世纪中国的学院式写实手法,在当代文化语境进入到高峰显现的层次。

也许,有人会问,张立奎为什么没有美化他的《守望的人》?其实,只要想想罗丹的《巴尔扎克》、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还有梵高画的《农鞋》,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梵高的《农鞋》,破烂、肮脏,丑陋不堪,但那“农鞋”却因寄寓了梵高伟大的悲天悯人思想而特别震撼心灵。著名画家、张立奎的导师刘大为先生说:“张立奎的画路很宽,在广阔的探索领域,他画出了很多让人们羡慕的画。”(笔者在写此文之前,曾拜访了大为先生)这不是溢美之词。以往,我们的一场又一场的运动,都是从文艺“负重批判”开始,而引发政治运动,最终以政治运动方式解决文艺失重问题,现在,我们汲取了历史的教训,艺术家的创作有了充分的自由,但是,艺术作品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却又成为极为严重的问题。于是,如何看待百年以降以至于今天的中国艺术历程中的启蒙和救亡、负重和失重、个性和群体、传统和现代、全球化和本土化等等问题,就成为坚持现实主义道路的画家必须直面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张立奎的《守望的人》中支撑着的“原生态”的现实主义,是有启迪意义的。

总之,作为一个军旅画家,张立奎能不受观念和题材的制约,用无拘无束的狂放之笔画出让我们惊心动魄的作品。但他的作品风格,并没有像现在许多受过学院教育的画家那样西方化,也没有像一些坚持复古的画家那样泥古不化。而是能立足现代中国文化语境,在不违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前提下,在风格创新方面,以他的大量优秀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典范性参照,作为一个新的方向,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深入研究。

20世纪中期,“现实主义”在“三突出”原则下,致使许多艺术家和理论批评家遭到了不应有的迫害,拨乱反正以后,一些人有情绪,抛弃了现实主义,以引进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观念技法来反拨以往的错误原则与方法,这之中,情绪化的探索和实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于是,对许多画坛学人而言,也就并没有特别注重有正确方向的文化建设,并因此而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事实上,现实主义艺术的功能价值,与社会因科技进步而引发的生产力及其相应关系的新变化所必需具有的人文精神建设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纵观张立奎的即兴式写生以及他的主题性创作,如前所述,他首先注重以感性直观方式刻画他所表现的对象,虽然,他深知艺术语言手法的形式美是思想、精神、观念的衍生物,但对他来说,技术就是思想,形式就是理想。绘画的社会意义,深刻的思想,应该是他所说的“绝活”,即形式美需求的特定产物。因为,在他看来,拙劣的技术与过时的技术在现代社会语境,是不可能表达真实的现实感受的。张立奎的这样的绘画思想,既来源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元语言”意识,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理论背后的“道”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人画理论中,“道”与“技”是从画家涵养而成的个性品质中一并以“无心成化”的方式迸发而出的不二之物。

nlc202309030502

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理论中,画家涵养成的个性品质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但这种涵养功夫却又不可能太快,一快就会出质量问题。它不仅需要画家长期坚持自己的文化信念,同时,也有一个他所处的群体普遍的涵养功夫高低的问题。仅仅是一两个人独立的坚持修为,是不可能达到多高的高度的。张立奎说:“我试图把狂草的激情和笔墨融入到现代人物画的造型中;我试图把现代学院派的理念和实践融入到传统的文人画中;我试图把现实人物传递给我的那种丰富的情感,用一种激越的、洒脱的、无拘无束的笔触书写出来;我试图把书法用笔,融入到我的画图的每一个局部,不留一点做作,不留一点装饰,不留一点妩媚,使它像泉水一样清澈。” 张立奎的这样的想法,是有天大的难度的,幸运的是,就在张立奎步入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处于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思想文化都已经高度发达并达到很高层次、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空间之中了。

《深秋》、《油田老兵》等作品,是张立奎不用费很大力气就画出来的精心之作。这些作品画得极“轻松”,但刻画却不失深刻。不仅表明了他手有“绝活”,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挥洒中将他所表现的对象的解析、结构、透视以致虚实、主宾、繁简等技术性手段表现得极为高妙,而且,还表明他是深明应该如何以“原生态”的现实主义方式在水墨材质上表达肖像画所应有的人文奥义之美的。这就是说,张立奎的这些作品,不仅准确地表现了他是如何充满情感地表现了他所感受到的那些人物的人生的真实境况,而且,他还以让这些人物一生经历过的多种人生状态展现在同一个瞬间的方式,既浓缩了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又在“无心成化”中表达了他对他所表现的那些人物的炙热的深情。于是,基于平时奠定下的敏锐捕捉人物性格、深刻洞悉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我们也就不难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不仅能在创作《一吼秦腔忘忧愁》那样的爽快淋漓的作品的过程中,能以近似“导演戏剧”的方式,让自己一直处于神采飞扬的在场状态,而且,即便是创作《英雄》、《我们都是汶川人》那样的大型的主题性作品时,他也能在淋漓酣畅、豪迈痛快的创作行为过程中,将众多的画面人物当做一个“团块”来一挥而就、气盖千军,并因此而将作品表达得动人肝胆、撼人心魄。

综上所述,张立奎的水墨人物个性化风格建构所达到的高度,既需要他有高屋建瓴式的战略襟怀,也需要他有正确的多种战术打法。前者(战略襟怀),主要是指他能够在宏观调控古今中外艺术发展史的过程中,在其多种发展线索的动态逻辑轨迹中,发现其可以借为我用的合力,后者(战术打法),则主要是指他能够在知己知彼(譬如对水墨材质物性的可能性的了解与把握)的前提下如何以“原生态”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自我表现。于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具有战略思想指导的多种战术打法,而最终使得他的感性的水墨人物中,有了逻辑理性的支撑。所以,我们相信,只要他把握好时代给予的特殊发展机遇,以及把握好时代对他们这一代画家的特有期待,他就不会浪费自己的大好年华,创作出与我们正是上升的泱泱大国相匹配的更多、更好的力作——在这方面,他的导师大为先生对他寄予厚望,我们也对他寄予期待。

总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美术向西方全面开放以后,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自己的艺术发展逐渐显现出亚品种化和跨品种化的趋势,事实上,中国的许许多多艺术家在才华、秉赋、悟性程度、感受能力、格调修养、文化厚度等方面,是绝不逊色他人的,于是,如何跳出日趋严峻的“殖民化”、“娱乐化”和“市场化”的陷阱,用艺术的方式促进中国人尽快实现在一百年前发端的走向现代强国的梦想,应该是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这个意义上,张立奎的现有成就,对21世纪的水墨艺术中国风格、中国标准的试验与美学建构而言,可以说已经率先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以他现有的技法能力和文化修养而言,他是可以画出超越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那些经典作品的恢弘大作的。为此,我们期待他将来还会有更加辉煌的成就。

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 第7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发掘是提高旅游品位的必由之路。2002年, 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表明:在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国 (地) 的动因中, 排名第一的是对旅游目的国 (地) 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感兴趣而前往的;而欣赏旅游目的国 (地) 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仅位列第二。这一报告充分说明了旅游文化资源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 用旅游文化开发旅游品牌符合了游客的心理需求, 是提升景区形象、提高景区品位、增强景区吸引力的有力工具, 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品牌的内涵及关系

旅游文化包含三个层面, 即旅游文化的最外层是物质文化, 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其中旅游物质文化载体分为旅游饮食文化载体、旅游住宿文化载体、旅游景区文化载体、旅游交通文化载体、旅游购物文化载体、旅游娱乐文化载体等六大类旅游物质文化载体。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制定的各种法律、规章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 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表现, 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旅游品牌由六大基本要素组成, 包括质量、服务、管理、文化、广告、形象。这说明, 旅游品牌的特殊性是由旅游产品的特殊性而引起的。对于成熟的旅游品牌来讲, 深厚的文化是品牌的依托。 (梁明珠, 2004) 而如何通过展现旅游文化来突出旅游地特色, 打造旅游品牌是本文的关键。因此进行有效的旅游文化载体开发与建设, 将是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笔者将根据旅游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旅游文化载体建设进行论述, 以此通过旅游文化载体的开发打造旅游品牌。

三、基于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品牌开发构想

(一) 旅游物质文化载体建设。

笔者将旅游物质文化载体分为旅游饮食文化载体、旅游住宿文化载体、旅游景区文化载体、旅游交通文化载体、旅游购物文化载体、旅游娱乐文化载体等六大类旅游物质文化载体, 以便使游客全方位感受地方文化的深刻内涵, 感受地方精华文化的品味, 使游客对地方文化形象有良好深刻的感受, 使地方文化形象通过游客的切身感受和口碑效应, 树立起良好的地方文化形象甚至树立起地方特有的地方文化品牌。

1、旅游饮食文化载体建设。

在旅游饮食文化也要通过美食和酒店、餐馆等场所展现出来。为了树立良好的旅游饮食文化形象, 一方面, 要充分挖掘开平碉楼与村落当地特色风味小吃和特色菜, 特别是有历史渊源和典故的地方特色菜, 如开平狗肉、豆腐等。此外还可以在餐具上面下功夫, 如在餐具上印上有系列当地著名侨胞故事的内容和图案, 使游客在饮食中感受地方文化, 感受碉楼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旅游饮食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积极学习地方旅游饮食文化, 积极为游客进行讲解、宣传, 同时在旅游饮食建筑上也可以突出开平碉楼特色, 如修建仿造碉楼的餐厅。

2、旅游住宿文化载体建设。

在旅游住宿文化载体方面, 主要是指地方住宿建筑风格要体现出地方特色和当地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理念。就宏观方面而言, 旅游住宿建筑要符合当地景区的总体形象, 如修建仿造碉楼的酒店, 就微观方面而言, 旅游住宿建筑的风格应充分当地文化特色、民俗特色, 使游客从建筑上感受到碉楼文化的特色。

3、旅游景区文化载体建设。

旅游景区是展现旅游文化的核心所在, 也是展现地方文化形象的集中所在。一是要充分挖掘开平碉楼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的文化形象, 因为它们体现着地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如广东通过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进行南海1号整体打捞、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申报、大遗址公园建设等重点项目, 带动了广东的省历史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 构建了独具魅力的岭南历史文化品牌, 打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岭南风格的地方文化品牌[2]。二是要充分挖掘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 因为它们代表着地方的文化品位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三是要充分挖掘碉楼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衣着服饰的习惯和道德伦理宗教文化, 因为它们代表着地方的社会意识形态, 能够深深吸引游客的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 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展示地方的文化形象。

4、旅游交通文化载体建设。

当前开平碉楼与村落公共旅游交通工具缺乏。因此开平碉楼与村落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工具。旅游交通工具是连接碉楼个景点的重要工具, 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也能够展示一个地方良好的文化形象。一方面要注重旅游交通工具外形的设计, 如在开平的公交车、的士上漆上开平碉楼四个代表性景点的照片, 使其颜色、风格符合大众心理需要, 甚至使交通工具如公交车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亮丽的风景线。另外一方面要注重旅游交通工具类型的选择, 如选择环保型的工具代步, 使游客感受到地方的良好的环保意识。

5、旅游购物文化载体建设。

旅游购物文化主要通过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而言,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旅游商品是一种包含旅游信息和旅游地文化特色商品。按照地域专属性, 旅游商品可分为遍布性旅游商品和专有性旅游商品。富有地方性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一种专有性的旅游商品, 在构思造型、原材料质地、工艺技巧流程和包装装潢的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地方性气息。因此地方性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体现开平碉楼地方文化内涵, 展示地方文化形象的有效载体。为此要打造出开平碉楼独具特色、高品位的旅游商品, 特别是游客容易带走的旅游纪念品。同时要加强销售人员的素质提升, 要求其能够很好地介绍展示旅游商品, 使游客感受到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 要营造出开平碉楼与村落良好的诚信购物的氛围。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导游, 不能通过购物索要回扣, 甚至通过虚假介绍, 欺骗游客购物, 或者购买价高质劣的旅游商品, 影响开平碉楼地方文化形象的树立。

6、旅游娱乐文化载体建设。

旅游娱乐活动是游客感受地方文化的重要环节。旅游娱乐文化载体通常有影视光盘、歌曲、诗词歌赋、文学作品、游戏等内容, 开平碉楼旅游娱乐活动节目应选取积极健康反映地方特色, 有品位的节目, 举办有影响力的娱乐文化活动, 创造出互动性、体验性强的娱乐文化活动。如作为《让子弹飞》的拍摄地, 在景区中可开发模仿《让子弹飞》的情景表演节目, 以增强娱乐性, 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景区周边的赤坎影视城, 大力发挥明星的光环效应, 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同时坚决剔除色情、低俗等不健康的娱乐节目, 进而通过寓教于乐, 起到宣传地方文化形象的作用。

(二) 旅游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载体建设。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制定的各种法律、规章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对此, 当地政府要制定出促进旅游文化宣传、积极推进良好的旅游环境的规章制度的制定, 建立有序、健康、包容的旅游秩序, 建立和谐的旅游文化氛围, 对于游客及当地居民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教育甚至罚款, 以促使大家形成良好的旅游行为, 使旅游文化载体的建设得到制度性保障, 保护好游客、地方居民的正当利益以及确保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旅游行为文化则指旅游主客体在旅游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 如礼俗、礼仪、民俗等。对此, 政府还应对碉楼居民进行和谐包容方面的教育, 要求有良好的言行举止, 使其明白自己的言行代表着地方的文化形象, 使游客感受到开平碉楼居民的热情及包容性。同时要求旅游从业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特别是一些窗口岗位, 要通过奖优罚劣的评比, 营造出良好的积极健康的地方旅游氛围, 进而展示地方良好的文化形象。如导游员是地方文化的无形载体, 更是地方文化的代言人。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大多是传统的、历史的、静态的物象, 只有通过讲解, 才能显示出文化意味, 由静变动, 才有鼓动性[3]。这要求导游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礼仪、娴熟的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 使游客感受到开平碉楼良好的文化内涵和地方形象。

(三) 旅游核心层文化载体建设。

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 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表现, 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 要积极开发健康有特色的开平碉楼地方旅游文化, 同时还应有对外包容的心态。同时政府应要求开平碉楼景区的从业者有良好的从业心态, 认同自身的旅游文化, 对自身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有自豪感和自信心。旅游开发商也应积极开发能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旅游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依赖一些旅游文化载体进行开平碉楼旅游文化的宣传, 第一, 可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 如电视、广播、报刊、张贴广告等进行宣传;第二, 要开发开平碉楼有标志性的物质景观, 因为物质景观是地方文化形象的外在物质表现, 可更好地展现一个地方的旅游文化形象, 可更好地激发当地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使游客感觉到旅游地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如在国家层面上, 我国的长城就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建筑, 代表着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既能激发民族自豪感, 也使游客有一睹风采的冲动。在地方层面, 如广东江门的小鸟天堂景点, 因为巴金的《鸟的天堂》而闻名海内外, 也使当地染上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品位和地方文化形象。因此开平碉楼与村落要加大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三门里等标志性景点的开发与形象塑造。

四、结语

旅游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部分, 而旅游文化载体则是传播旅游文化、地方文化的直接有效载体。对一个地区而言, 品牌就其拥有的文化精髓而言, 表征了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发展已步入品牌时代, 依靠品牌传播、品牌竞争、品牌制胜对于促进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促进旅游品牌发展的同时, 也使得游客通过对景区旅游文化的了解, 既增长知识, 又加深他们对景区的印象和感情, 也可以提高了景区甚至当地整体文化水平。同时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可不断促进对旅游地传统特色文化的挖掘, 增强民众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 做到保护与开发的相互结合, 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从而促进旅游品牌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地整体形象和品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泽斌.加强文化建设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以东井冈”打造“三色”文化品牌为例[J].党史文史, 2008, (8) :72.

[2]游慧冰.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初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10) :69.

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 第8篇

关键词:中国移动,品牌成长,文化,品牌价值

不久前,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Millward Brown公布了其全球品牌研究结果, 中国移动通信在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中脱颖而出, 以412.1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全球第五, 成为排名最高的非美国品牌。排名的主要依据包括在新兴市场的客户服务等方面。Millward Brown首席执行官伊莲-坎贝尔说, 排名显示了这些公司出色的企业领导、可靠的财务管理和有力的营销。

据了解, 中国移动通信的品牌竞争力已在国内外享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价值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简称“中国移动通信”) 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 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全资拥有中国移动 (香港) 集团有限公司, 由其控股的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在国内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设立全资子公司, 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目前,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是我国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 也是亚洲市值最大的电信运营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国移动通信在市场需求的驱动力下, 通过服务、业务、技术与管理创新在这几年内大大刷新了其经营业绩。这种以准确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创新, 促进了中国通信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品牌与文化是他们发展中必须要重视且依靠的两块基石。下面我就以中国移动品牌成长为例, 具体分析现代企业如何通过品牌和文化这两块基石来确保其成长。

1. 中国移动的品牌发展历程

中国移动是目前国内通讯业的龙头老大, 企业从建立伊始就始终将品牌路线贯穿全程。中国移动的品牌成长及培育可以概括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 中国移动对于自身品牌定位的诉求, 尤其是中国移动始终引以为豪的信号强、通话质量好的优势, 对国内的高端客户具有明显吸引力。

其次, 密集和大范围的广告宣传, 使得中国移动路人皆知。全国车站、码头、公交站台、航空杂志、时尚杂志等媒体广告铺天盖地。

第三, 包括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三大品牌“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

“全球通” (Go Tone) 是中国移动通信的旗舰品牌, 知名度高, 品牌形象稳健, 拥有众多的高端客户, 是国内网络覆盖最广泛、国际漫游国家和地区最多、功能最为完善的移动信息服务品牌。“动感地带” (M-Zone) 是中国移动通信为年轻时尚人群量身定制的移动通信客户品牌, 不仅资费灵活, 还提供多种创新的个性化服务, 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移动通信生活。“神州行” (Easyown) 是中国移动通信旗下客户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的品牌, 也是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客户数量最大的品牌。他以“快捷和实惠”为原则, 带着“轻松由我”的主张服务于大众。

第四, 完善服务。为了方便客户夜间交费, 在一些城市先后推出营业到晚上10点钟的通信营业厅, 为白天工作忙碌的客户提供晚间服务。针对高端客户个性和服务需要, 推出“一对一”客户服务项目, 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问题。同时, 在机场、火车站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推出了针对全球通高端客户的VIP服务项目等。

第五, 品牌活动造声势。中国移动长期以来都热衷于举行各种活动, 以在公众中引起注意, 来巩固其品牌形象。小至社区服务活动, 而大至各种公益活动、赞助活动等, 以去年7月为例, 中国移动在北京举行了以“点燃‘我能’时代”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 宣布为全球通品牌赋予全新的品牌理念--“我能”。中国移动这次将全球通品牌赋予的“我能”理念与过去的“专家品质”相比, 体现了企业在制订品牌传播策略方面将产品诉求点从自身转移到了客户身上, 将产品定位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2. 企业文化是品牌塑造的外在推动力

在2006年1月的工作会议上, 总裁王建宙先生提出打造“一个中国移动” (One CM) 的口号, 一个强调整体性、规模性和一致性的中国移动正在文化、战略、运营管理等诸多层面上实现“统一”。并且在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一个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非常引人注目, 那就是“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既体现了中国移动独有的特质, 又阐释了中国移动历来所尊奉的服务理念。“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就是要求以人为本打造以“正身之德”承担责任的团队, 要求成为以“厚民之生”兼济天下、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 就是要求培养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气质, 锻造勇于挑战自我, 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简言之就是:态度成就优秀品牌, 责任浇灌卓越业绩, 在这个舞台上彰现自身价值, 坚定、笃实、平和、沉甸甸……而其核心内涵正是“责任”和“卓越”。而“责任”与“卓越”联系的纽带就是———用心服务。

长期以来, 中国移动都在为履行对顾客的责任, 用心服务, 追求卓越而不断努力着, 并且收获颇丰, 众多的顾客都对移动的服务赞美有加。

3. 品牌文化的彰显

品牌的文化特征, 不但要具备精神内涵, 还要从营销策划、促销活动、广告宣传、客户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 让消费者能够体会到品牌的精神、个性和文化内涵, 还要具备典故、故事、仪式和人物等文化载体进行传播。而在中国移动旗下的三大品牌身上, 我们也可感受其分明的品牌个性:

“全球通”以“自我实现, 追求”的品牌定位, 品牌属性是“掌控”、“积极”和“品位”, 注重营造成功、进取、有活力、不老气、有阅历、享受生活的气氛的精英文化。近期的“我能”系列广告将精英风貌体现的淋漓尽致。“动感地带 (M-Zone) ”用创新的手段拓展了通信业务的外沿, 将无线通信和时尚生活融为一体, 为追求个性、创新和趣味的年轻人营造了一个心灵的家园。M-Zone文化代表着一种新的流行文化, 用不断更新变化的信息服务和更加灵活多变的沟通方式来演绎移动通信领域的“新文化运动”, 以及“神州行”以“实惠, 便捷”定位的老百姓文化。可以说, 中国移动的整个品牌文化都集中体现在其所属的“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这三大品牌上。

4. 品牌文化能够增加品牌附加值

在品牌塑造中与文化对接, 不仅能提高品牌形象, 还有重要一点, 那就是能提升品牌附加值。有市场调查显示, 在除了对产品品质和价值上的认同外, 有一种力量正在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 这就是品牌文化的作用。品牌文化与消费者内心认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一旦产生共鸣, 这种力量就显得非常强大。因为它是除了服务以外, 品牌所赋予产品的又一附加值。

在提升品牌附加值这点上, 中国移动也做得很好。其旗下品牌“全球通”, 专门为他们的客户成立了VIP俱乐部, 专为持有钻石卡、金卡、银卡的全球通VIP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 顾客可以享受到集“优质网络服务、优质客户服务、优质延伸服务”为一体的3A服务。俱乐部定期为会员们举办的活动包括高尔夫运动、理财论坛以及最近与凤凰卫视合作的凤凰大讲堂, 使得参与其中的人们有一种身份地位上高人一等的感觉, 同时更能体现全球通是针对高端人群所设定的这一品牌特点。

文化不仅支撑着品牌, 更长远的是支撑着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尽管他们的经营战略和经营业务总是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变化的外部世界, 却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核心文化理念, 这些也成了企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没有文化支撑的企业其发展是艰难的。中国移动, 将沿着这一思路精心培育品牌, 培育企业, 其发展可谓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魏林.品牌与文化[J].中国纺织, 2006, (7) .

[2]叶桂楠.中国品牌离世界最佳有多远?[J].周末画报, 2006, (14) .

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 第9篇

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布局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2]。“世界遗产”的得名, 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有人提议在此名目下开展与之有关的国际性合作行动。1965年, 美国的白宫会议建议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 以促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存的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0月17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则使“世界遗产”被公认为一个核心概念。该公约在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时, 反复强调“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从而为世界遗产规定了崇高的品位[3]。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 可列为文化遗产: (1)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4]。20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我国近年来通过对国际上“文化遗产”先进理念的吸纳并结合中国的自身实际情况, 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给予“文化遗产”以科学界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谈到的内容, 暂不涉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列出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的三大标准, 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与中国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息息相关, 其重要价值不容低估, 更不应忽视。截止到2010年8月, 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 列世界第3位[6]。中国的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分布在华夏大地的不同区域, 遍布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原以及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 是中华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出来的辉煌文明成就在当今最客观、最真实的反映,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和“见证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它凸显出来的文化品位、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 都非同寻常、意义重大。

因此, 笔者认为把中国的世界遗产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向外国学生进行讲授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将会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准确地认知、感悟和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导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都必然要依附于某种物质形态, 如现存的古代文化典籍以及古代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群等具体地反映出来。当然, 这其中还包括该民族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语言以及族群的行为表达方式。与此同时, 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外在表现形式, 都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价值追求来决定的。因此, 弄清楚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这个民族所展示出来的历史遗存、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将有利于我们对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向其他民族推介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也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话题。

1.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

髓, 必须将其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品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与包容以及对自身民族精神的历练浓缩和发扬光大。以“长城”为例, 迄今为止, 凡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包括各国的政要, 北京的长城无疑是一个必看的经典古迹。尽管它带给外国人的视觉惊叹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来清楚表述, 但如果要说到它真正承载和蕴涵的思想精华与文化精髓, 则远不是简单几句话或仅仅只是将其单纯表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长城是自秦汉以来, 中国四方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文化碰撞与交流、融合与共生的历史见证, 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血雨腥风的战火硝烟中铸就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和平共处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2.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视为人类共有共享的全球文化来定位。

当今世界发展总体走向的一大特点, 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一体化与多极化之间进行的博弈, 与这一态势相伴的文化发展则是“冲突与共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的世界文化报告题目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3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形式上看,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 但是,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文明的传统及特色与精华, 则是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共同遗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更为宽泛的世界眼光, 来研究、保护与推介它。可以肯定的是, 从古至今, 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迁徙、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彼此之间会在不断接触中相互碰撞、交流、借鉴与融合。如印度的佛教, 就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 日渐开始向本土化转变, 并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五台山, 以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河南登封历史建筑群等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合作与认同,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把在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和在沟通、交融过程中繁荣世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媒介恰好能够履行大学的文化使命, 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中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3.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置身于人类文化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去思考。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瑰宝的传承与保护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其次是对全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强调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进一步讲就是, 中华文化如果要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就必须把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呵护好, 并使之走向世界、惠及后人。文化自觉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它要求我们, 特别是我们的大学首先应当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心, 在引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有所担当。

举凡世界知名大学莫不如此, 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振兴都做过卓越的贡献;举凡世界知名大学同时也都是国际性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使”, 他们共处于一个学校, 进行着实质性的文化交融[7]。从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 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着眼未来, 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媒介, 推进世界文化的传承、创新, 使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驾齐驱, 这是大学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必然要求。

三、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重视实地考察与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是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实地考察 (旅游) 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 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如果教师能借助学校所在地域范围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优越条件, 把课堂延伸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体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味, 效果将会十分明显。因此, 教师应鼓励并有序引导留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有限时间, 通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去领悟中国文化精髓, 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汉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

但不可否认, 实地考察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 有必要通过其他现代教学手段, 如用互联网络、电影电视、多媒体动画、专题教学片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学手段的补充, 以弥补实地考察的局限性。

在实地考察 (旅游) 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 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尽管我们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建筑、园林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化, 但在气势恢宏、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体系当中, 它也只占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因此, 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当中, 必须认真研究、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方面, 要考虑中国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避免单纯借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来传授中国文化, 因为这样做既不科学, 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一旦把握不好, 不仅会让留学生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甚至会影响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又要考虑讲授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适用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精华, 在外国留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教师将其作为“活着的历史”及中国文化的精华与亮点设计包装到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当中, 并适时推出来给留学生讲授, 相信一定会使丰富多姿、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扎根于留学生心中, 使他们在掌握好汉语的同时, 主动去了解并喜欢中华文化。

2. 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18世纪的英国学者谢林认为:“从纯历史的角度看, 作为一个国家, 中华帝国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 中国是最古老的帝国。它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 显示了其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8]谢林的这番话,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 中华文明的历史最古老、最悠久、最绵长, 并以其五千年延续不断的超稳定发展态势而成为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还曾多次站在了世界文化的巅峰, 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等。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既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又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如中国的儒家, 流行了几千年,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但起着重大作用的并不是只靠当年孔、孟讲过的几句话, 而是由于历代贤哲为了适应他们的新时代所做出的新诠释。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影响了古代社会几百年;宋代有朱熹对儒学又一次新诠释, 又影响了中国社会几百年[9]。

毋庸置疑, 中国文化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至今, 自然会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地在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人身上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如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天人合一、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这些内容, 都是我们在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应当进一步把握好的。

3. 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 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 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0]费老关于“文化自觉”的深入思考, 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文化转型、中国的当代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自信稳步走向世界”的窗口。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也只有理解透、认识清、把握好“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 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舞台上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体现在历史的维度和现实需求当中的, 需要我们从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大小上去对中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行不断挖掘、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 并通过对它进行改革创新而促使它成功转型, 变成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文化, 同时变成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来推动世界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方面, 应主动弄清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空连接链———即历史的上下承接、不同支流的汇集以及不同时期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要搞清楚中国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即中国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今天的中国人正在进行怎样的文化选择以及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 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另外, 需看明白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即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多元,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并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全球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自觉”, 也才能确保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能信心十足、游刃有余、科学全面地讲授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外汉语教学诸多文化因素中可能只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下功夫将其凸显出来的文化和思想精髓不失时机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并不断挖掘出它在促进和完善对外汉语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潜在价值, 相信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巩固和提升高校作为面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化主阵地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阮静,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北京

100081)

参考文献

[1]方彦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J].新华文摘, 2009 (23) .

[2]世界文化遗产[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89.htm.

[3]冯天瑜.“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瑰宝[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02) .

[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EB/OL].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sjyc/tiaoyue/03.htm.

[5]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 (03) .

[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

[7]赵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C]//王小梅, 刘国瑞.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27.

[8]何兆武, 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9.

[9]任继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任继愈讲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274.

中国文化与世界品牌 第10篇

一、中国香河家具城概况

中国香河家具城建于1998年, 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京津冀都市圈金点之区, 距北京45千米, 离天津70千米, 京沈高速公路及多条省道穿境而过, 地理和经济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在发展过程中, 中国家具城建立省级家具检测站, 对进入家具城的家具进行检测, 实行市场准入、明码标价、合同售货、统一着装、挂牌上岗等制度;大胆改革物流机制, 实行免费送货、装卸、组装, 使顾客购买家具“一分钱不用花, 免费送货到家”;另外, 开通了北京、天津、唐山往返家具城的免费班车, 以方便消费者观光购物。为服务城内广大经营者, 香河家具城还建起了集中收费大厅, 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和闭环式管理。

目前, 香河家具城拥有红木家具、实木家具、家居套房、办公家具、宾馆套房家具、中高档沙发、软床、户外类、藤艺类、工艺品类等专业家具展厅39个, 面积120万平米, 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家具销售集散地、位居全国第二位。城内参展企业5000多家, 汇集了国内外名优品牌家具上千个, 并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格局。产品除畅销北方十余个省、市以外, 还远销至俄罗斯、蒙古、加拿大、西班牙、韩国、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日客流量达两万人以上, 年成交额100亿元人民币。

二、中国香河家具城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 中国家具城5000多家参展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与品牌管理一知半解或理解各式各样, 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管理尚处于较低层次, 具体表现为:

1. 许多参展企业重视有形外壳, 忽视内涵挖掘。

香河家具城许多参展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句话、一个标牌、一首歌、几次活动等,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认识不清, 本末倒置。企业的文体活动和形象设计只是企业文化表层的一些表现形式, 而非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这样没有实际内容作支撑的企业文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化, 缺乏群众基础。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存在着领导层轰轰烈烈, 基层冷冷清清的情况。虽然处于企业中心地位的领导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换句话说, 企业领导就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导, 但是不能就此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少数几个领导杜撰出来的文字口号, 使企业文化变成“企业家文化”。

香河家具城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能够推动本企业发展壮大的群体意识, 其企业文化应该来源于企业员工, 来源于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员工是企业的主人, 离开员工谈企业文化, 那只会使企业文化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3. 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管理缺乏持久性和对员工有效的教育灌输。

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者不能身体力行, 理念与行动脱节。比如, 现在香河家具城的许多领导只重视企业经济效益, 忽视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二是领导者缺乏贯彻的持久性, 突出表现在企业理念的不断变化上, 使员工无所是从, 企业文化建设也时冷时热。三是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与品牌的灌输和教育力度不够, 使得一些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感, 企业文化与品牌没有被员工所理解、支持和实践。

4. 品牌规划模糊不清。

在香河家具城的5000多家参展企业中, 真正了解品牌内涵的并不多。有的参展企业品牌形象甚至朝令夕改, 家具城管理层忽视品牌规划, 对品牌的核心价值不明确。由于香河家具城的品牌组合中的各个参展企业的品牌都有它的不同愿景, 经营模式也不同, 造成香河家具城的品牌组合无法形成共同的方向, 使品牌的规划模糊不清, 甚至空洞化的现象很普遍。难免在品牌的细分市场划分、产品定位、产品诉求、品牌整合传播等方面不准确, 很容易造成香河家具城的品牌组合中的各个品牌之间互相竞争, 特别是市场渠道上互相残杀。

5. 欠缺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

由于香河家具城的许多高层管理者不重视品牌的管理, 不利于品牌管理人才的培养, 造成了香河家具城品牌管理人才的稀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品牌经理的职务分工不明确, 很难在企业中发挥“专家”的作用;另一方面, 家具城内许多参展企业的品牌部门形同虚设, 再加上品牌经理人过于年轻、经验不丰富等原因, 造成许多方案无法执行。

三、对策建议

1. 处理好企业家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处于香河家具城中心地位的领导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竞争或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 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产品的竞争、劳务的竞争、科技的竞争, 但实质上也是企业家和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因为, 竞争的具体执行者是企业家, 企业经济实力的背后是企业文化力量在起着推动作用。成功的企业必须有成功的企业家, 必然有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如果没有松下幸之助、戴姆斯、盛田昭夫等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卓越才干的著名企业家群体就不会有松下公司、奔驰公司、索尼公司。

2. 用企业文化提升产品档次, 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又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许多企业在创名牌、追求名牌效应的同时都逐渐意识到:除了要提高产品质量、设计和包装外, 还必须注意到产品开发、包装和商标中的文化内涵, 必须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基础, 在打造市场空间的同时,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充分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市场的潜在需求, 变经营产品为经营企业文化, 去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香河家具城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就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要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 香河家具产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让员工建设企业文化, 让员工塑造企业品牌。

一方面, 中国家具城要重视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引进, 集思广益, 管理企业文化与品牌。另一方面, 也是尤为重要的, 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传播过程中, 员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素质的员工会在服务中主动积极地向顾客宣传家具城的品牌形象, 能使品牌在顾客内心塑造的过程中起到直接作用。香河家具城管理层应树立“员工第一”的观念, 应该把员工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活生生的人来理解, 为员工的成长营造理想的环境,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世界舆论探究中国品牌成功“秘诀” 第11篇

今年年初,世界十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明略行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23%的外国消费者能够至少说出1个中国品牌,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是3%。调查认为,中国品牌的成长与进步不言而喻,中国品牌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连日来,世界舆论瞩目中国品牌发展,报道中国品牌成就,探究中国品牌成功的“秘诀”。

改革红利提供绝好机遇

“中国政府释放改革红利的决心,给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绝好机遇”。美国《福布斯》网站4月11日刊文指出,最近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中国科技公司的动向引起投资者高度关注。文章称,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这个更大的基础和背景,才是影响中国公司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也是推动公司发展最重要的“单一动因”,中国科技公司将迈入一个新的良性竞争时代。

英国路透社近日关注阿里巴巴成立汽车事业部,依托其作为最大电子商务公司的大数据和生态网络,全面进入智能生活市场。分析指出,这样做的不只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多家科技公司正齐头并进,布局智能生活等市场。“中国政府深化改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拓展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

对于中国品牌的崛起,《福布斯》网站刊发署名文章认为,中国品牌的成功与中国消费者购买力增强、对商品审美和期待变迁同步。未来随着中国继续由生产向消费转型,中国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品牌也将在竞争中不断成长,获得更多认可。

科技研发成为增长动力

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的华为公司已经在170多个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中担任核心职位,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英国《金融时报》4月初对华为公司加大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投入进行了报道,称在中国4G网络不断发展的当下,华为也在不断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高研发带来了高收入”,文章称由于4G网络技术近两年在中国的普及运用,华为公司2014年的盈利额同比增长了32%。

文章尤其关注华为公司准备再投资6亿美元于5G网络的研发,以及一系列智能网络的推广,例如将无线网络技术同传统的银行、农业部门的工作有机集合,使其工作流程更加信息化、智能化。文章称,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高技术产业在中国逐渐凸显,呼应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期间提出的“互联网+”战略。“由于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的一个流行词汇”。文章提到,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实现同比增长49%,极大地将网络效率注入经济增长之中。

小米在刚刚过去的“米粉节”12小时之内售出130万台智能手机,创造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位于美国的“数字趋势”科技网站等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期待小米进军美国市场。本月23日,小米科技即将在印度发布的新品也引发关注,有分析认为,这是小米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新品发布宣传海报中说“i”来了,被认为是小米全面开启国际化时代。

《纽约时报》评论称,小米、中兴等中国智能手机崛起,并向国际市场挺进,对三星等传统智能手机生产厂商是一个现实挑战。“小米公司的新颖发展战略,依靠社交媒体和网络销售的全新商务模式,强调服务的理念,培养出的粉丝文化都为小米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015年将是小米国际化的重要试金石”。《华尔街日报》也认为,粉丝文化、消费者参与也是小米成为最成功初创公司的“秘诀”。

百强榜单显示巨大潜力

全球知名传播服务集团WPP旗下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公司年初推出了2015年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榜单,榜单显示中国品牌大有潜力,中国品牌价值呈现迅猛增长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增速第一。公司高管戴维·罗思在当天发布的报告中说,新榜单清晰显示了上榜品牌是如何“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期变得更为强大”,“那些对高速发展的技术、对消费者行为有深刻认知的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了品牌价值提升”。

路透社评论称,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小米等一批中国科技公司在电商、即时通信、搜索、零售、智能终端等方面各具优势,正在开展全面业务布局,品牌知名度不断增加。

不久前在德国开幕的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阿里巴巴展示了支付宝的最新支付技术“微笑支付”,并通过这一方式购买礼物送给展会。据了解,去年以来,英国、法国、韩国等相继与阿里巴巴接洽。在俄罗斯、巴西等地,阿里巴巴旗下的海外购物网站速卖通成了当地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投资者看好成长中的中国公司和中国品牌”,《雅虎新闻》注意到,2014年第四季度,基于对阿里巴巴的前景看好,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迈格尼塔资本增持阿里巴巴170万股股票,占到该公司管理资产总额的7.6%。

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负责人奥利弗·弗雷泽还提到,除了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外,参展的中国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本次参展的“小米科技”,该企业虽然成立仅四五年,但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的表现已名列前茅。

《金融时报》Lex专栏发表文章称,小米手机的一系列亮眼数据使得该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中被估值为400亿美元。“小米手机公司占据全球市场的份额超过5%,位居全球第四,而第三名是华为,第五名是联想。2014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量为1600万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00万部,在出货量的增量上,只有苹果公司的800万部与之最接近”。

上一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下一篇:预付费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