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格特点范文

2024-07-19

人物性格特点范文(精选12篇)

人物性格特点 第1篇

福尔摩斯具有的渊博的科学知识。他对植物学、地理学、解剖学、法律、体育、音乐等诸多学科都颇有造诣, 尤其是化学知识最为精深。他第一次在读者面前亮相就是做“血色蛋白沉淀”实验。他写过追踪脚印的专论, 写过论述各种职业手型的文章, 能分辨70多种香水的味道, 能区别所有报纸上的铅字, 甚至专门撰写了一篇如何培养观察能力的《人生通鉴》。华生初看此文的评价是“胡说八道, 满纸荒唐”, 可在福尔摩斯实际演示并解释之后一切豁然开朗, 华生还称赞说“你让我想起埃德加·爱伦·坡小说中的侦探杜宾来, 没想到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人”福尔摩斯智慧超群, 洞察力惊人, 他的大脑像一部飞快运转着的精确的计算机, 每次遇到案件, 甚至是最离奇古怪的, 他都能抓住被别人忽视的细节, 仅通过门窗的位置、家具摆设的变动、甚至最细微的一颗烟蒂、一片未烧净的纸屑, 再结合很有限的证据, 运用他所掌握的精确的科学知识迅速得出结论, 使案情柳暗花明, 以致那些不了解他做法的人们用疑问的眼光把他看成无所不知的超人。而实际上福尔摩斯不可比拟的探案功绩的取得与他的执着追求、不辞辛劳分不开。在《血字的研究》中, 小斯坦福为朋友华生介绍福尔摩斯时, 说:“他……有点怪, 属于那种科学实验狂。”福尔摩斯深居简出, 除了办案之外, 他整天在实验室做实验, 他的双手由于长时间被化学药品侵蚀而变了颜色。《四签名》中他对华生说:“侦探实际上是需要精确推算的科学, 要有冷静的态度, 不能感情用事。”在侦察时, 他亲自调查并深入最危险的地方搜集第一手资料, 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线索。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 福尔摩斯为了弄清传说中那只可怕猎狗的秘密, 一个人躲在人迹罕至的沼泽地, 忍受暴风雨以及孤独和寒冷的袭击。为了取证, 他时而装扮成白发苍苍、行走困难的老太婆, 或是醉醺醺的马车夫;时而装扮成亲切朴素的牧师, 濒临死亡的病人, 骨瘦如柴的鸦片鬼, 很多时候还要随时准备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他并不惧怕还以此为乐。然而福尔摩斯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他好吹牛, 自命不凡, 即使是对忠实的朋友华生, 也常常嘲讽。他有厌恶女人的怪脾气, 并且还有经常注射可卡因的坏毛病。但这些怪脾气、坏毛病与渊博的知识、超人的推理才华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集中在福尔摩斯这一个人物身上相辅相成, 恰恰使人物活灵活现, 真实可信。

二、鲜明的性格特点

对于福尔摩斯的性格分析应从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对于自己的事业, 福尔摩斯有满腔热情, 同时, 在无事可做时他也总是萎靡不振。还常常借助毒品消磨时光。虽以侦探行业为生, 福尔摩斯却对金钱不是很感兴趣。他处理案件只有一个终极目的---伸张正义。“华生, 一想到有莫里阿蒂教授这样的人在伦敦街头肆无忌惮地作恶, 我没法安心。”这是福尔摩斯在《最后一案》中对华生说的话, 简短却清楚地表明了他一向正义的作风。正是由于他对于自己事业的热爱, 在有奇特案件的时候, 他的精力总是好的惊人, 眼睛闪着欣喜地光芒, 精神焕发沉醉于研究犯罪。用洞悉一切的观察力寻找线索, 试图打开被警察认为毫无头绪而放弃的谜团。当他沉迷于自己的推理中的时候, 常常表现出冷漠的神情, 对人爱理不理, 如果有人打断他的思路他会毫不客气大发脾气。所有的热情都来自于他对消除罪恶伸张正义的责任感。“既然我们已经把握住了未来, 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九可以宽容一点。我并不代表官方, 所以只要正义得到伸张, 我就没有理由把我知道的一切都讲出去……”这是福尔摩斯在《修道院公学》中对霍尔德尼斯公爵所说的话, 在福尔摩斯眼中, 没有什么会比伸张正义来的更有价值。

福尔摩斯是个很奇特的人物, 他性情冷漠沉稳, 头脑冷静理性, 刻板, 沉着完全容不下情感, 但对于华生, 他却有特殊的感情。华生是福尔摩斯最初的合租人, 也是道尔安排的叙述者, 读者从华生这位虚拟人物的口中了解福尔摩斯的一切。华生是一位医生, 但是更像是福尔摩斯的助手, 他与福尔摩斯一同经历了很多不同寻常的案件。最初相处就使华生对福尔摩斯的职业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而福尔摩斯也并不排斥华生加入他的生活和工作。他常让华生把到手的资料, 线索从头给他讲述一遍, 帮助他更好的梳理思路。“这是邮差刚刚送过来的迷你大声念念看。” (《波希米亚丑闻案》) 对于华生的陪伴, 福尔摩斯总是很高兴, “看来我得告辞了, 福尔摩斯。”“哪的话, 华生, 你就呆在这里。要是没有你这个助手在这儿, 我将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案子很有趣, 错过它那就太可惜了。”“可是你的委托人-----”“不用理他。我需要你的帮助, 也许他也如此……”大多时候, 福尔摩斯是需要华生的参与的, 当然, 这最主要是因为道尔需要一个叙述者。而在福尔摩斯眼中, 华生无疑是很不错的助手。华生发自内心的赞美福尔摩斯很受用, 面对华生的称赞, 他总是得意洋洋。“我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太精彩了!’‘这很平常。’福尔摩斯说, 但从他的神情看得出, 他颇感自豪, 因为我表现出了对他的钦佩。”

同样是情感, 对于爱情, 福尔摩斯却根本没有兴趣。对于女人的聪明机智他总是不屑一顾, 大加嘲笑。“感情会影响理智的。一个我一生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 曾经为了获取保险金而毒死了三个孩子, 结果被判死刑;可是我认识的一个最讨人嫌的男子, 却是一位十分慷慨的人, 为救助伦敦的贫民而捐出了25万英镑。”“……我只是觉得爱情是心中的一种情感, 和我断案时冷静思考的理性是不相容的, 为了我的判断力不被影响, 这辈子我都不会结婚的。” (《四签名》) 而改变福尔摩斯对女人的看法的是艾琳艾德勒, 这个他总是给与“那位女人”这样的敬称。在他看来, 只要有她在场, 其他女人便会黯然失色。他不懂得含情脉脉, 讲话总是用讥嘲的语气。道尔把福尔摩斯刻画成这样的人, 或许和他自身有关。

如果说福尔摩斯是一个没有任何情感可言, 只是一味工作的机器的话, 也有失公平。福尔摩斯对伦敦社会治安, 对贫苦人民是有极深厚的情感的。他经常出入贫民窟, 几乎熟悉伦敦每一条街道, 对于每一件案子都熟记于心。他又自己的资料库, 为了更利于工作, 他按一定规律整理了伦敦社会人物的所有资料。对于社会安全问题, 他总是机警过人, 责任感极重, 憎恨罪恶。对于来找他解决困难得人, 他从不易贫富贵贱分等, 善良的穷人他总是不计较回报给与帮助, 而对于爱装腔作势的上流社会的人, 他则是毫不客气。“‘如果我没听错的话, 谁要是能告诉您您的儿子在哪里, 就可以得到5000英镑。’‘一点也没错。’‘如果能说出扣押您儿子的人的名字, 另外还有1000英镑。’‘没

论古代士大夫的处世哲学——“济天下, 善其身”

王涛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士大夫, 他们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他们是儒学的信奉者。他们渴望济世天下, 却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下生存。他们深受儒家“内圣外王”精神的影响, 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处世哲学:“达者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他们受儒家“忧患意识”的驱动, 不断在出仕与避世, 救济与隐逸, 济世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出入与徘徊。他们的人格意识贯穿于其文学作品, 他们是文学家, 也是哲学家。

关键词:士大夫;兼济天下;独善其身;儒学;隐士;出仕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有着众多的儒学信奉者, 在他们心中, 往往有着自己的理想人格, 如:君子, 圣人等, 这是他们心中的偶像, 社会上公认的权威。在这些人中, 有着一个特殊的阶层, 我们称之为“士”, 也即“士大夫”, 指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余英时认为, “其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1,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理想人格与处世哲学。

儒学大家, 如孔孟, 他们塑造了人伦之至——圣人, 但圣人境界太高, 离现实生活太远, 人们无法企及, 以至孔, 孟本人一生也在此痛苦中挣扎。于是, 在“士”这个阶层, 急需重塑一个偶像, 它需要适应现实生活, 方便仿效, 以便“士大夫”们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遇到难题时, 提供一个参考与解决方式。因此, 在儒家“内圣外王”说的启发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处世哲学便应运而生了, 渐渐被广大“士大夫”阶层奉若神明的, 俨然成为他们处世应人的哲学核心, 并为后世众多的士大夫们所笃信与仿效。

错。’我的朋友带着贪婪的神情, 搓着他那双干瘦的手。他这样子让我很吃惊, 因为我知道他一向索费很低。他说:‘我好像看见您的支票本就在桌上。请您给我开张6000英镑的支票。最好您再背签一下。我的代理银行是城乡银行牛津街分行。’……”“公爵瘫坐在椅子上。‘那么你要控告谁呢?’‘我要控告的人就是您, ’他说。‘公爵, 麻烦您开支票吧。’” (《修道院公学》)

福尔摩斯素来沉默寡言, 使人觉得他不近人情, 性格冷漠, 既不近女色, 又不喜交友, 而且对家人讳莫如深。但他坚信, 他的性格是遗传于他的祖母, 法国画家维纳的姐姐。他对于哥哥迈克罗夫的感情却是很深的, 其中包含着钦佩和信任。在他眼里, 哥哥的观察能力要比他强, 在福尔摩斯生死攸关的时刻, 他信任的人也只有迈克罗夫。《最后一案》中, 福尔摩斯与华生躲避莫里阿蒂的追杀时, 为他赶车的人正是他的哥哥迈克罗夫。“你认出车夫是谁了吗?”“没认出来。”“是我哥哥迈克罗夫。在这种时候, 不信任外人无疑是极为明智的……”

就福尔摩斯队警察同僚的态度来看, 他是不可能成为他眼中这些蠢蛋的朋友的。对警察格莱森和雷斯德他给与这样的评价:“格莱森是苏格兰场中数一数二的干练人物。他和雷斯德堪称是那些笨蛋中的顶尖级人物。”福尔摩斯会借助警察搜集的证据为自己的结论做支撑, 他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总是充满自信, 甚至在不了解他的人看来是在吹嘘自己。而事实是福尔摩斯的确称得上是专家。但他不在乎名利, 从不与警察争功。“如果格莱森或者琼斯碰到难事来向我请教的时候, 作为侦探的最高裁决机关, 我以专家的身分审查材料, 同时提供我的意见。可是我并不居功自傲, 报上也没有我的名字….”

三、人格魅力的影响

对福尔摩斯的分析, 离不开《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福尔一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它为历代众多士大夫所信奉, 并成为他们的现实人格与处世哲学, 它是从儒家“内圣外王”之说中变化而来。这两句话最早出自孟子, 他曾曰:

“故士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穷不失义, 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 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 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2 (《孟子·尽心上》)

这是一种可进可退的人生处世哲学。这之中, 达与穷是相对的。“达”指的是发达, 得势, 显赫的地位等, 但往往又不局限于此。在先秦时代, “达”除了指发达做官以外, 还有学说, 见解, 主张被君主所采纳, 以已之道兴利国利民之举等。如先秦诸家, 儒、道、墨、法等各家, 奔走于列国诸侯间, 其目的就是“各以其说以干世主”3“穷”除了有家境贫困、潦倒之意以外, 最主要是指:当人在遭遇打击, 身处逆境时, 不和旁人同流合污, 始终保持洁身自好, 保持一种高尚的道德与情操。“达”与“穷”的提出, 是先秦儒家, 在考察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后提出的人生理想, 目的是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笔者觉得, “达”与“穷”, 就以人格模式而言, 代表的是同一个人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境遇之下产生的双重人格, 即一旦个人仕途失意, 往往退一步, 隐居世外, 抒发出“就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感慨;而一旦环境趋好, 遇到明君求贤, 便会进一步, 出仕想有所作为, 济世利民。这种在空间上的位移, 其实体现的正是个人志向被掌权者接纳或者排斥时, 产生的不同心境与作为。

摩斯在柯南道尔的小说中可以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他不但聪慧过人, 有很强的观察力, 还风度翩翩, 精通各种体育项目, 福尔摩斯活在普通的社会里, 与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他是乡绅的后代, 祖母是著名画家的妹妹, 爱出没于雾都伦敦, 喜欢看每日电讯报等等。福尔摩斯既是大侦探却又贴近生活, 没有让读者感到遥不可及;充斥整本书的福尔摩斯总的说来是一个对生活懒散, 对事业热忱的人, 只对对侦破案件有帮助的学科感兴趣且到了精通的程度。不在乎自己的健康, 为了工作不知疲倦。同时, 他像一个侠客一样, 惩恶扬善, 忌恶如仇。冷漠的性格又使他朋友甚少, 且对爱情毫无憧憬。成熟沉稳的福尔摩斯虽被道尔刻画的很神奇, 却也不乏缺憾, 他有时很骄傲, 甚至可以说是自以为是, 也喜欢听到华生由衷地赞赏, 而且有时也会犯错。正是这些缺点, 使得福尔摩斯成了更为鲜活的人物。成了无数侦探小说迷心中的终极偶像。

摘要:福尔摩斯是英国著名作家柯南道尔一手塑造的著名侦探形象。福尔摩斯的首次亮相是在《1887年比顿圣诞年刊》中的《血字的研究》里。从此, 一个头戴软布帽, 托着一个烟斗, 手持放大镜, 身材消瘦而颀长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形象便深入人心。本文将分析福尔摩斯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从而解释福尔摩斯的人格魅力的影响。

关键词:福尔摩斯,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人格魅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洪庚.英美侦探小说选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2]歇洛克.福尔摩斯.大英百科全书.芝加哥.大英百科全书, 2010.

[3]李红英.《斑点带子案》中福尔摩斯的性格分析.安徽文学, 2010.4

[4]李洋.神探的诞生——福尔摩斯形象塑造浅析.文化与艺术.《新西部》2007.8

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 第2篇

3、现实主义:现代成语,中性词。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4、沉静寡言:古代成语,中性词。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5、阳煦山立:古代成语,含褒义。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6、义气相投:古代成语,中性词。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7、柔情侠骨:近代成语,中性词。温柔的情态,侠义的性格。

8、意气相倾:古代成语,中性词。意气:志趣和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9、意气相投:古代成语,中性词。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10、惺惺相惜:古代成语,中性词。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11、木强少文:近代成语,中性词。木强:性格质直刚强;少文:礼节少。形容为人质朴倔强,不讲文采和礼教。

12、动心忍性:古代成语,中性词。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13、潜濡默化:近代成语,中性词。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14、女大十八变:古代成语,中性词。指女子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容貌性格有较多的变化。

15、性情中人:近代成语,中性词。性情:性格。有性格和真情实感的人。

16、柔中有刚:现代成语,中性词。形容人的性格温柔中带有刚强。

17、血风肉雨:近代成语,含贬义。形容剧烈残酷的屠杀或性格刚强。

18、默化潜移:古代成语,中性词。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同“潜移默化”。

19、方头不劣:古代成语,中性词。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不劣:倔强不驯顺。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20、南鹞北鹰:古代成语,中性词。鹞、鹰:两种猛禽。在南为鹞子,在北为老鹰。比喻性格严峻的人。

21、铁腕人物:现代成语,中性词。用意志或性格的力量或军事手段进行领导或控制的人。

22、潜移暗化:古代成语,中性词。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同“潜移默化”。

23、意气相合:古代成语,中性词。意气:志趣和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24、姜桂之性:古代成语,中性词。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纪越大性格越耿直。

25、陶镕鼓铸:近代成语,含褒义。陶镕:烧制陶器;鼓铸: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26、习与性成:古代成语,中性词。性:性格。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

27、陶熔鼓铸: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28、傲骨嶙嶙:近代成语,含褒义。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比喻高傲不屈。

分析人物形象,彰显人物性格 第3篇

一、立足形象本身直接表现人物性格

“事实的自然呈现比华丽的辞藻重要的多。”《祝福》中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衣着的刻画,失子之后不厌其烦的讲述,捐过门槛后的轻松……所有这些无不入木三分地刻画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和生存状态的变迁;而《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刻画凤辣子,以语言和动作刻画“混世魔王”贾宝玉,而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林黛玉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

二、通过激烈的人物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存在不是静态的,他们性格的展示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加以强化,“动态比静态有生命力的多”,也正是矛盾的设定让人物自然本真地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进而彰显自己的性格。如苏教版选修教材《阿“Q”正传》中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通过“宣传革命——幻想革命——静修庵革命——幻想破灭”的演变过程,逼真地展示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则是以人力车夫和“我”对待撞倒老妇人的不同态度的矛盾对立为基础,叙述平常的小事,以小见大地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塑造一个善于解剖自己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于细微处见真情”,文学作品的感人,人物形象的鲜明独特往往归结于作者对典型细节的刻画。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可以说“一千个作者就可以塑造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文学作品,由于使用的文学手段不同,塑造的文学形象也就不同。因此其中的细节刻画显得更加重要。《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听到水生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其手指的震动,把手放到嘴里的吮吸,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她内心的震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故乡》中插着双手,叉着双腿站着的豆腐西施圆规状的姿势;《守财奴》中将死的葛朗台在看到祭器时奋力的一抓……所有这些人物能够经过长时间的淘洗仍然绽放光彩,无不归结于精雕细琢的细节刻画。

四、借助环境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上面提及的几个方面外,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营造的氛围,以及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也是我们感受和剖析人物情趣和心境的重要方面。从文本建构的层面看,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活动必须以具体的时空为依托,只有这样才会给人带来真实可感的艺术享受,而这些具体可感的时空存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衬托和渲染的作用。《社戏》中“月夜航船”和“月下归航”两处美丽恬静的江南水乡自然风景的描绘,在展示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衬托出此背景下活动的一群孩子快乐且无比喜悦的心情。而《边城》中对于“月夜寒江图”的描写,在展示一种美丽祥和之境的同时,更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无奈和遗憾。

人物性格特点 第4篇

关键词:秦可卿,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淫

在今存本《红楼梦》中,秦可卿是一个梦幻人物。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处于末位,在文中涉及之处也是用了很少的笔墨,可以说在曹雪芹笔下,有关秦可卿的情节、文字,不仅不如对黛玉、宝钗描述的多,甚至还赶不上晴雯、袭人,是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很多研究者认为“淫”是秦可卿的主要特点,他们的理由有二:一,认为秦可卿卧室的摆设集中的反映了她的精神面貌;二,认为她与贾珍私通。纵观红楼全文我们会发现,秦可卿是作者笔下一个封建社会悲惨女性形象,以“淫”字盖之有失公正。下面我就针对他们的各条理由,来逐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他们的理由之一。认为秦可卿卧室的摆设集中的反映了她的精神面貌。小说第五回中秦可卿首次登场。因为“宝玉倦怠,欲睡中觉,”所以秦可卿带他来到自己的房中,作者通过贾宝玉的视觉展现出秦氏房内的摆设:壁上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道是“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塌,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这一系列古代“香艳故事”中的器物,反映了秦可卿的淫荡么?我不否认秦氏房内的摆设是在突出一个“淫”字,不错,借物写人,寓以褒贬,这是文艺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秦可卿是贾府里的重孙媳妇,在封建社会大家庭里,她的卧室是不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去布置的,秦可卿作为贾府的重孙媳妇,上面不仅有公婆,还有一祖母,如果她的卧室摆设不被认可的话,那么,她早就会因犯“七出”之条而被休了。由此,秦氏卧室的摆设是被大家认可的。那么如此说来,秦氏丈夫公婆也都不是什么“安份守理”之人,既然是这样,我们就不能笼统地认为这种摆设仅仅反映了秦可卿的精神面貌,它应该是对宁府被淫污所染的艺术写照。

说秦可卿与公公贾珍私通,这是有道理的。书中写焦大耍酒疯,先数落贾蓉,接着“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哪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这里,“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指的就是他“爬灰”。史料有载: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最后总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自有魂托凤姐后事两件……,其事琐未漏,其言其意则另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又:“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也,叹叹”。[1]同回正文“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下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贾珍哭的泪人一般”下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之笔也。”“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下批:“删去却是未删之笔。”“尽我所有罢了”下批:“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待之!故前此有恶奴酒后狂言(指焦大疯骂),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名唤贾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批:“补天香楼未删之文。”[2]这一切都说明了秦可卿并非死于病。作者还为这位少妇的死安排了一个巨大的丧礼,在全书故事中,也只有以后“元春归省”那一件事的规模盛大能和秦氏之丧相比拟,无情的暴露出贾珍和秦可卿的特殊关系。可是仅此就以“淫”字来概括秦氏为人,我认为有失偏颇。诚然,《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是个青云直上的人物,合家上下对她都是颂扬之声,可她的“青云直上”并不是借力于什么风,而是借力于自己的花容月貌。可紫鹃说的好:“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回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搁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拎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要是娘家无人无势,就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秦可卿便面临着“蓉大奶奶”的位子与她娘家的家世不相称的问题。其父秦业不过“营缮郎”,年事已高,且“宦囊羞涩”,为秦钟筹办二十四两束修还得“东拼西凑”,而贾府呢,“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蓉大奶奶”的位置并不像“琏二奶奶”那样牢靠,她的容貌使她成为“蓉大奶奶”却并不能保证她不被贾蓉遗弃,不受歧视,紫鹃想到的,要强心细的可卿当然让也想到了,所以,在贾府,她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在梅芳园里,秦可卿扶侍宝玉睡觉是为了博贾母欢心;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在里间畅叙,忙近来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尚或言语上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万一使宝玉扫兴;凤姐初三到贾府,秦氏抱病在身,犹“强挣扎了半天”,直陪凤姐回去,为的是怕万一怠慢了凤姐让她见怪;秦氏病重之日,贾府走动一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冒着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礼仪不周落人非议。秦氏的这种“会行事儿”,正反映了她的细心和要强,反映了她不求与人一挣高下,只求不开罪人,不落人口舌,只求保住自己“蓉大奶奶”的位子,平平稳稳过日子。她言谈带笑,行事恭谨,原以为可以过平稳日子的,可殊不知,为秦氏博得贾府上下一片疼爱和器重的优点,也为她带来了不幸。贾蓉父子是把聚囿当作风流事的衣冠禽兽,对娘家无权无势又年轻貌美、合家一片赞扬的儿熄,他当然不会放过。其妻尤氏是一个遵循“三从四德”的封建妇女,她对其妹尤二姐“与贾珍,贾蓉素日有聚囿之诮”,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兼之出身寒门庶族,所以对丈夫唯命是从。因此,秦氏面对贾珍的威胁便陷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要么以死抗拒,要么委身顺从,二者只能选其一,因此贾珍的每一次挑逗,都把她推入了忧虑的深渊。然而秦氏不是尤三姐,她依恋她一直为之努力的“蓉大奶奶”的位置,因而逐渐的滑向了后一条路。如果据此就片面的给秦可卿冠以“淫”的罪名,实在是有失偏颇。

秦可卿是作者笔下第一个着重塑造的女性。作者在第一回中自己说明:“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可见他也是只谈情而避释淫。作者对秦可卿这一人物的塑造的意图,我认为不是在批判秦的“淫”,而是在揭露整个贾府的肮脏淫乱,道德败坏,同时借以揭露封建阶级的腐朽性。作者以“宿孽总因情”来说明贾府何以会“箕裘颓堕”、“家事消亡”,这又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3]。

参考文献

[1]《红楼梦——秦可卿之死释秘》, 方瑞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5, p134图10。

[2]《红楼梦悬案解读》, 胡邦炜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1, P1881。

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作文 第5篇

好,我们就先从孙悟空说起。唉!如果让我说说孙悟空,我就有一大堆话要说。比如说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机智过人、敢于斗争、有勇有谋……反正让我说上几小时也不会完哩!那我们先看看前几回写主人公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吧,它写了悟空他稀奇古怪的出生,他拜师学艺的过程真可以称得上是机智过人呀!最有趣的还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这片段了!他过五关斩六将打败了天庭所以能手,简直神了。所以我最喜欢他。

再说唐僧给你第一印象准是善良、仁慈,可是你细细观察可以发现他是一个一意孤行、是非不分、人妖颠倒的人。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呢?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就可以看出来了。他三次被妖怪欺骗,三次责怪悟空,还把他赶回了花果山。

嘿,说起八戒,他是个搞笑的角色,同时又表现出他的自私、忠厚又好色。在故事的开头结尾都体现出活灵活现的样子,有时也有点调皮。

沙河尚吗?更是忠厚了,把师父照顾得一丝不苟,对大师兄和二师兄的话更是听了,体现出文静的沙和尚的模样。

找寻人物的性格定位 第6篇

关键词:潮丑;表演艺术;性格;情绪;演绎;塑造

潮丑是潮剧舞台上的一朵奇葩,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以其诙谐滑稽的面部表情和自如流畅的形体动作而闻名于世。戏谚云:“无丑不成戏”、“老丑呾白话”等,这些都是赞叹潮剧丑角的表演,可见“丑”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潮剧丑角的表演可谓又细又精,潮剧的行当跟中国戏曲是一样的,可是潮丑它还分为十类,各种类型都有各自的表演程式。

我是一名潮剧的丑角演员,在学校老师和单位前辈的指导和同行的帮助下,曾在潮剧舞台上饰演过《王茂生进酒》的王茂生、《无品官》的曾康永、《程咬金智救忠良》的程咬金、《龙凤呈祥》的黄辛、《包公会李后》的郭海寿、《锦香亭》的安庆绪、《刘秀复国》的马家驹、《双驸马》的曹一彪、《继祖中状元》的刘洪、《玉鸳鸯》的刘玉雷等等丑行角色,在演出实践中时刻记住老一辈的教诲——“不做作、不卖弄、一切从人物出发,简洁明了、情绪饱满”。因此得到了较高的评价。我想这是在演每一台戏是,找准人物性格,准确把握情绪的缘故,下面我谈谈我对几个人物的塑造:

传承剧目《王茂生进酒》中的王茂生。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一个能很好发挥表演技能的机会,更是对我表演艺术的一个挑战。因为这是一台受观众喜爱的传统剧目,以前有林明才老师主演的电影版本,后有方展荣老师主演的舞台版本,它们都是潮剧的名家,他们演绎的王茂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当拿到剧本的时候,我就认真研读、仔细揣摩分析,参考老一辈的表演,尽量提高自身身段、步法、唱功,要求演得更贴近现实生活,通过潮丑艺术的表现手法,用不同的方法去诠释人物的性格特征,从细节抓起,让演出其真实、亲和的感觉。剧中第四场,王茂生内心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的挣扎。首先为帮侄儿寻求医药费求借无情况下,我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滑稽诙谐的动作来诠释出人物此时内心的无助,悲哀和忧怨的情感。随着剧情层层推进,与妻子发生强烈冲突这些小细节的铺排,让王茂生这个小人物回归普通人柴米油盐酱醋茶,此时一大段活三五调的唱腔,我是采用叹气和哭腔唱法来完成,以情带声,把人物演绎得眼中有泪,泪中传情。把对人物的深刻理解用生动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成功地刻画了王茂生这个鲜活而又独特的艺术形象,让观众感到“王茂生”就在身边,赢得观众的共鸣。

潮剧《无品官》也是以潮丑为主演的剧目,该剧情节跌宕起伏,我饰演一名关爱百姓的无品地方官曾康永;通过研读剧本和剧中的情绪发展,我决定用我们潮丑中的“裘头丑”来塑造,我想,要演出人物的个性,不能简单用耍丑或丑化的方式来表演,而是要把握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深入其内心世界,让观众在丑中见到美的一面。为演好嵩口巡检司曾康永一角,我特地把头剃光,设计了一根直直的鞭子粘在脑袋中央,营造出斗笠脱掉时鞭子突然“弹”出来的喜剧效果。整台戏突出表现角色人物关爱吏事、关爱百姓的特色,颂扬关爱百姓的官员,贴近生活的草根主题思想。该剧参加2014年“欢乐广东”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回演出。

《程咬金智救忠良》中, 程咬金作为唐朝开国元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更以一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俗语为世人所耳熟能详,历代的戏剧舞台上,“程咬金”的形象更是五花八门、深入人心。我通过用潮丑中“老丑”的一系列表演程式,深入体味角色特点,加入了潮丑提须、起脚时而抖须、捋须造型亮相,时而身体摇摆、双袖舞动,以各种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诙谐、机智的一面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风趣幽默、活灵活现的程咬金形象。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受!

人物性格特点 第7篇

简·奥斯汀是一位特别擅长描绘人物形象的小说家, 在她的作品中, 每一位人物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特征, 特别是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 简·奥斯汀总是能把人物性格写得具有多面性, 不是一条线索地发展下去, 而是让人物性格的发展丰富而又在意料之中。《傲慢与偏见》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作之一, 她虽是一位善良写女性情感的作家, 但是文中达西这一形象的性格塑造却是十分成功的, 能够让读者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 体会别样的人物性格。达西是是上流社会的一个代表, 有着显赫的家世, 因而他自身有着高于别人的优越心理, 他对人待事是十分傲慢的;可是他也是一个有着爱心的年轻人, 并非像其他的贵族子弟那样没有人性与善良, 他是一个性格两面性的结合体;他的性格的两面性, 也体现在他傲慢的外表与善良的内心上。本文将通过对达西性格的两面性, 从两个方向来进行分析, 希望能对正确认识这部作品有所帮助。

一、表现出来的傲慢

达西人物的塑造是围绕着他与伊丽莎白的感情纠葛而展开的, 因而, 要想从根本上理解达西, 首先要理顺他与伊丽莎白情感的来龙去脉。

班奈特夫人, 是五个女儿的母亲, 她是一个世俗的妇人, 在她的眼中, 她五个女儿的婚嫁就是最大的事情。班奈特夫人甚至把自己门族的希望, 都寄托在了女儿的婚事上面, 这位世俗的母亲最大的心愿, 就是能够为五个女儿找一个好的归宿, 因而在作品中, 班奈特夫人就围绕着几个女儿的婚事与恋爱展开, 而达西与伊丽莎白只是其中的一对, 当然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两位人物。

达西, 身材魁梧、相貌十分英俊潇洒, 而且英气逼人, 但是他的性格却是不善于言谈的一类, 性格较为内向, 他出身显赫, 是一个有着上层社会良好家教的男子。也正是由于他拥有显赫的家庭背景, 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无限大的权力, 加之他内向的性格, 他被人认为傲慢也没有奇怪而言。按理来说, 班奈特夫人整天梦想着将自己的女儿嫁入豪门, 而达西却又正好是这样的人选, 班奈特夫人理应对他十分热情才对, 但是, 事实并非如此, 当班奈特夫人第一次在舞会上见到他时, 就十分的不喜欢他, 原因只有一个:他太过傲慢。班奈特夫人之所以这样认为, 是因为在舞会中男客并不多, 而他明明自己跳舞很好, 却一人在旁傲慢的坐着, 也不肯和女客跳舞;他就一个在那里坐着, 不肯和别人说话。当班奈特夫人看到这一幕时, 就己经开始对达西没有什么好印象了, 虽然这可能是班奈特夫人对达西的误解,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 达西在接人待事上, 确实也太过傲慢了。

当达西与伊丽莎白第一次见面时, 达西给伊丽莎白的印象也是十分傲慢的。宾利先生在舞会上想把伊丽莎白引见给达西时, 达西却冷冷的把说伊丽莎白的漂亮不足以吸引他, 达西明明知道他所说的话, 伊丽莎白能够听, 但是他没有丝毫隐晦, 由此可见, 达西在上流社会所学会的趾高气扬已经很严重了。其实, 达西在第一次看到伊丽莎白的眼睛时, 就己经被她所吸引, 但是他仍旧能够十分高傲的面对伊丽莎白, 面部表情上, 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达西的傲慢, 也有伪装的成分。

魏肯是达西家里管家的儿子, 当达西与相别多年的魏肯相遇时, 达西却像没有看见一样, 一句话也没有说, 而是转身离开了。受上流社会熏陶的达西, 认识到他与魏肯不属于一类人, 没有与他说话, 但是在舞会上, 他离开之前, 却都没有与其他人打个招呼, 这是达西傲慢的表现之处。

当达西意识到自己爱上了伊丽莎白的时候, 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决定要向伊丽莎白求婚, 但是, 就是在求婚这件事上, 达西给人的感觉还是十分傲慢的:他对伊丽莎白说, 她身份与地位都不及达西高, 因而, 伊丽莎白能够与达西结合, 是达西屈尊降贵。当遇到达西这般求婚时, 伊丽莎白十分气愤, 并且拒绝了他。当伊丽莎白拒绝了他之后, 达西的自尊心受到了挫折, 也正是在这之后, 达西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醒悟。

从以上达西为人待事的种种表明:达西是一个受英国上流社会长期熏陶的结果, 在他的观念里, 他就是优等, 像魏肯与伊丽莎白这样阶层的人, 就不应该与他在一起平起平坐, 虽然达西对待他们十分傲慢, 但是从中我们也能发现, 达西是受传统的观念所控制的, 并不是他本质上的就如此的。此外, 还有一个因素是, 达西是上层社会的绅士, 他把自己的面子与尊严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当他与伊丽莎白等人相交往时, 他的自尊心理占了很重要的成分, 这也是他表现出来的傲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内心的善良

上文己经论述过, 达西的傲慢并不是由于他内心的邪恶造成的, 而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的教育与他强烈自尊心的结果。如果达达仅仅是一个傲慢无礼的人, 那么他也不会受到上层社会的尊敬。其实, 在他傲慢的外表之下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与敢于面对自己的勇气, 正是由于他能够知错能改, 他才与伊丽莎白最终走到了一起。

当达西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时, 他虽然冷冰冰的面对伊丽莎白, 但是他去在第一次见到她时, 就被她的美目所吸引, 他虽然外表傲慢, 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 他还是有一颗温暖的心, 以及对于女性的柔软的心, 这是达西第一次将自己的内心的柔软表现出来。这就证明, 达西虽然表面上看着冷冰冰的, 但是他并不是真正的没有渴望爱情之心, 只是他所属的社会阶层的教育, 让他不屑于表示, 也不会表示出来, 这也是他的外表看起来极其傲慢的原因之一。

当面对管家的儿子魏肯时, 他一句话也没有和魏肯说, 而是转身离开了。在当时身边的人看来, 达西是十分傲慢无礼的, 但是, 其实这是有着原因的。魏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恶棍, 达西对于魏肯的为人是很清楚的, 但是在其表示不愿担任神职时, 他还是原谅并屈从了魏肯, 而且还给了他一笔钱。在这件事情上, 我们可以看出, 达西对魏肯己经仁至义尽了, 达西并没有看魏肯的笑话, 当他遇到困难时, 他还是帮助了魏肯。可是到了最后, 魏肯却想又拐骗达西的妹妹, 这件事被达西知道之后, 他完全可以将他诉之于法律, 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达西认为魏肯的父亲在他们家里的那么多年十分忠心, 他念其旧情, 而且达西从小又与魏肯一直在一起玩, 于是就放了魏肯。在对待魏肯这件事上, 达西完全没有任何阴暗的想法, 而是极其宽容的面对魏肯, 他是一个情深意重的人。当后来, 他在面对与妹妹莉迪亚与魏肯私奔这件事上, 达西真是倾尽一切为妹妹着想, 他还十分自责, 认为自己如果早些把魏肯的为人告诉她, 就不会出现现在的事情了, 当他千辛万苦的找到他们时, 达西还给了他很大一笔数目钱等等, 从此, 我们可以看出, 达西内心深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

对于达西内心的善良的一个有力证据, 是伊丽莎白第一次来到达西的庄园时, 家里的管家妇人对伊丽莎白说了一些话, 他告诉伊丽莎白, 达西是一个内心十分善良、心肠厚道的人, 他表面上有些傲慢与不可一世, 那都并不是真实的他, 只是达西的性格是内向的, 他不喜欢在社交场合, 与所有人都左右迎合, 他认为那样是在哗众取宠, 他不想成为那样的人。从管家妇人的一席话, 我们可以看出, 达西是一个有着爱心的人, 他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样冷冰冰的, 那些都是他想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借口。

综上所述, 达西是《傲慢与偏见》这部小心最为突出的角色, 他由之前的极度傲慢, 到后来的虚心改正, 达西的性格里善良的一面逐渐显露了出来。其实达西本就是一个善良的男子, 他只是将傲慢当作自己的挡箭牌, 以防自己被那些哗众取宠的社会交往所同化。由此, 可以看出, 达西这个人物, 很大程度上是当作一个正面来塑造的。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早期作品, 是以男女两性的爱情与观念为中心的作品。达西是这部作品的男主人公, 他是一个性格具有两面性的人物, 他为人傲慢却又富有爱心, 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达西,傲慢,性格,善良

参考文献

[1]韦少华.傲慢外表下的细腻温情——浅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特征[J].作家, 2012 (2) .

[2]王哲.浅析《傲慢与偏见》男女主人公性格特征[J].消费导刊, 2008 (07) .

《飘》中的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 第8篇

As is known to all that everyone has his own destiny.Many factors will influence a person's destiny, such as education chance and personality.In the writer's opinion, personality is the determinative factor of a person's destiny.Many famous literatures reveal this truth.One example might be Jane Eyre of Charlotte Bronte.Another example could be Emma Bovary o Flaubert"Madame Bovary".Gone with the Wind is a typical o novels in describing personality and destiny of characters.The author, Margaret, was born in Atlanta.In her hometown, the Civi War was always the topic of daily talks at the time, and the heroes and stories impressed her deeply.This paper intends a two-fol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destiny of the main characters: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business, and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l life.

2 Personality and Business

As is referred to above, a person's personality can determine his destiny, and business is one aspect of his destiny.So a person's personality can determine his business.

Scarlett O'Hara, the chief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se people.She almost surpasses all the other contemporary south women in making a great success in business.Her success is determined by her personality.

Before the Civil War, Scarlett is a spoiled and willful 16-year-old southern belle, the daughter of a plantation owner.She does not need to worry about life.She is taught to be a gentle cultured lady by her mother and mammy just like other southern girls, and she looks forward to a romantic love with a Mr.White However, the war has changed all her dreamed life.After the war, the southern slave owners have lost their wealth.Everyone is facing a new choice of living, and so is Scarlett.Her old way o life has gone like the wind.She is faced with starvation, crisis o living, competi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strongest.Unlike other southern women who just sob at home, Scarlett struggles for living on stubbornly in the strange and harsh reality.She is brave strong-mined and optimistic, and these qualities support her to go through the different period in her life.During the Civil War Scarlett delivers a child for Melanie by herself, and saves Melanie and her son back to Tara.When they go back home, her mother has died, her father stunned, and her sisters ill.Worse still, all the fortune has gone, Negroes gone, acres desolate, barns ruined, and all members of Tara looking up to her.Facing these she does not give up.She sees things with new eyes."She was a woman now and youth was gone.She could not let an O'Hara live out their lives in their aunts'homes as poor relations, living on charity bread and sufferance.The O'Haras did not take charity.""When she arose at last and saw again the blank ruins of Twelve Oaks, her head was raised high and something that was youth and beauty and potential tenderness had gone out of her face forever.What was past was past.Those who were dead were dead.The lazy luxury of the old days was gone, never to return And, as Scarlett settled the heavy basket across her arm, she had settled her own mind and her own life.There was no going back and she going forward."Scarlett has inherited the unyielding spirit of her Irish ancestors.She cannot be broken by the crash of war or loss of fortune.She could rather fight than whine.Scarlett has possessed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success.

Besides, Scarlett is as shrewd, selfish and hardhearted as a businessman should be.For making more money, Scarlett employs convicts with little pays, hires Johnnie Gallegher because he is tough, hard and cool to the laborers."Everyone said it was wrong to take advantages of the miseries and misfortunes of others.But, as usual, opposition had the effect of making Scarlett more determined on her course."If any means can help make more money for Scarlett, she would not care about what kind of means it is.

Doing business, running out for money, employing convicts make other south censure her.She has a bad reputation among her neighbors.However, Scarlett does not care about it.She is so rebellious and realistic that she does not want to be unobstructed by impractical notions of honor, sacrifice, or high belief in human nature.She can always make a practical choice that is beneficial to living.

Scarlett is rebellious, ambitious and competitive.She has her own ideal, and wants to realize it.Doing business can give Scarlett sense of security and success, so she does it even if she has to go against her mother's instructions and morality of her class.So when most of the southern women stay at home and starve genteelly and with pride, like Melanie, Scarlett runs out, and struggles for her ideal.

Rhett Butler and Ashley Wilkes are quite different.Rhett is the richest man in the story, while Ashley cannot even support his wife and son.Rhett is a realist.He never believes morality, and does not want to be bound by any rules.He has the courage to speak out what he thinks and to do what he wants to do.He even says he has no interest to be so charming a little patriot to the Confederate Cause, and blockading is a business with him and he is making money out of it.He does not care how others think about him when he believes what he does is necessary.When he is thrown out of his home, he does not starve to death but put his poker playing to excellent advantage and supports himself royally by gambling.Later, when the war starts, he runs blockading, makes speculative enterprise.

In the new world Rhett is able to summon wind and call for rain.He is such a man that could always be cool and casual in any situation.He can save Scarlett through the fire and explosions when Atlanta falls.He can get away from the prison of the Yankees.He can make a well-conceived stratagem to save Ashley and other Klan.

Ashley is an idealist.He cannot move a step in the reality.He is loyal to the old days and the morals of the southern nobles.He does not want to lose his good reputation to do something that Rhett has done.Ashley is conservative, weak and irresolute.He lives in the old dreams and dares not face the reality.He cannot adapt to the new world.When the war ends, Ashley comes back to Tara, where Melanie and Scarlett and other 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starvation and poverty.When they have to pay the high taxes for Tara, Scarlett goes to him for help, but he does not have any ideas to help her.Ashley has been used to living in a carefree way.He has no sense of crisis and no ability to overcome crisis.So he has to accept Scarlett's charity.After they go back to Atlanta, he operates Scarlett's sawmill, but loses much money.He is not good at business.Ashley cannot live in this brutal world.He loses his world–the world he is raised in.So he is"like the fish out of water or cats with wings.He is raised to be certain person, to do certain things, to occupy certain niches.His hands were not made for work or his body for anything but broadcloth and fine linen.God intended him to sit in a great house, talking with pleasant people playing the piano and writing things which sounded beautiful and made no sense whatsoever."

Rhett represents the reality, and Ashley is a representative of ideality.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ir destiny, it is clear that the author has given her sympathy to the southern nobles she loves.However, she has found the weakness of them.In the sudden change of the world, they keep the useless reputation, morality and family, fear to face and fight for the real life, so they are not worthy to have a better destiny.On the contrary, the author regards positively of Scarlet and Rhett, or people like them.They can break up from old customs, conquer difficulties and sufferings in the turbulent society, and adapt to the new way of life.They are the stronger of the jungle.From Scarlett and Rhett, we can see some American values like indomitable spirit,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pioneering spirit.These qualities are the necessary ingredient of a person if he struggles for existence.So there is a determin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success and their personality, and Ashley's failure is determined by his personality, too.

3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l Life

Emotional life is another component of one's destiny.In Gone with the Wind, the author also portrays 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characters, and shows different choices of emotional life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Scarlett pursues two things in her life, "Ashley and to be rich enough to tell the world to go to hell."She sacrifices all her love to him.During the war.She thinks, "She'd cut up her heart for him to wear if he wanted it."When Ashley asks her to take care of his wife, "her heart sank with bitter disappointment."However, she agrees to his request.For keeping promise to Ashley, she restrains her miss to her parents, stays in the war-ridden Atlanta to take care of Melanie.After the war, she supports his family.Scarlett's infatuation to Ashley comes from her willful and childish character, as she always wants something she cannot get.She forms a habit when she is a little girl, that the more impossible for her to get something, the more eagerly she wants it.Because she cannot get Ashley, she keeps lusting him all the time.When Melanie is dying, she finds that Ashley is so weak and helpless.She realizes that Ashley is not the man she really loves, and that he is just an imagination of her.She never really understands him.She has thought that he is strong, unyielding, and implacable, just like herself, but he is absolutely not."I loved something I made up, something that's just as dead as Melly is.I made a pretty suit of clothes and fell in love with it.And when Ashley came riding along, so handsome, so different, I put that suit on him and made him wear it whether it fitted him or not.And I wouldn't see what he really was.I kept on loving the pretty clothes–and not him at all."Ashley is only a childish fancy, no more important than her spoiled desire for the aquamarine earbobs she had coaxed out of Gerald.If she has ever"had the satisfaction of refusing to marry him, he would have become cheap."Scarlett consumes all her feeling to Ashley, but at last finds out it is a waste of time.It is caused by her childishness and self-will.

During the time when Scarlett keeps her love to Ashley in her heart, she has ever married three men, Charles Hamilton Frank Kennedy and Rhett Butler.All these three marriages are not for love, but what is the reason of her marring?It is he character that works as a determinative factor.

She marries Charles because she wants to take revenge o Ashley, and to defend her self-respect."He has a lot of money and he hasn't any parents to bother me and he lives in Atlanta and if I married him right away, it would show Ashley that didn't care a rap–that I was only flirting with him.And i would just kill Honey, she'd never, never catch another beau and everybody'd laugh fit to die at her.And it would hurt Melanie because she loves Charles so much.and it would hurt Stu and Brent."This marriage reflects egoism, selfishness, and practicalism of Scarlett.

She marries Frank, her sister's fiancé, just for money.A that time she needs money for Tara's taxes.Between the choice of love and living she chooses living.She wants to get him and his store and mill.When the struggle betwe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things like money comes out, the practical side in Scarlett will always win.

The main reason that she marries Rhett is his money.She said, "well, money does help, you know, Rhett, and God knows Frank didn't leave any too much."In facts, Rhett is the only man who really knows Scarlett and still loves her, but he cannot make her know it because Scarlett is"so brutal to those who love her and take their love and hold it over their heads like a whip."Scarlett's attitude to others is always cold and selfish.She is hardly thoughtful for others.During the six years of her marriage with Rhett, she never tries to understand him, or show any concern for him, but takes his love for granted.For twelve years Rhett endures Scarlett, loving her, understanding her and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He lends her money to do business, marries her to take care of her, to protect her, and to pet her, but she never values it."Did it ever occur to you that I loved you as much as a man can love a woman?Loved you for years before finally got you?I knew you didn't love me when I married you.knew about Ashley.But, fool that I was, I thought I would make you care.I wanted to marry you and protect you and give you a free rein in anything that would make you happy.No one knew better than I what you'd gone through and I wanted you to stop fighting and let me fight for you."However, these things canno make Scarlett love Rhett.At last, Rhett's love wears out, and he leaves with a word,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Scarlett"had never understood either of the men she had loved and so she had lost them both.Now, she had a fumbling knowledge that, had she ever understood Ashley, she would never have loved him;had she ever understood Rhett, she would never have lost him."Scarlett's tragedy of love results from her childishness, egoism and selfishness.

In the novel, another tragic love determined by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haracter himself is Ashley's love.Ashley Wilkes is so irresolute and weak that he cannot distinguish the woman he really loves.So for many years, he haunts between Scarlett and Melanie.On the one hand, he could not stand Scarlett's charm,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doesn't want to be unfaithful to Melanie.Before the war, on the party at Twelve Oaks, Scarlett tells Ashley she loves him, but Ashley refuses.Although he thinks he loves Scarlett, he cannot marry her.He tells Scarlett"Love isn't enough to make a successful marriage when two people are as different as we are…And you would be hurt, and then you would come to hate me–how bitterly?You would hate the books I read and the music I loved–"

The love stories in Gone with the Wind mainly focus on Scarlett and Rhett and Melanie and Ashley.Their relationship is complicated.Scarlett is addicted to Ashley while Rhett loves Scarlett crazily.Ashley is attracted by Scarlett's charm while Melanie is loyal to her husband.Margaret describes love and emotional life of these chief characters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Scarlett's three marriages, Rhett's leave from Scarlett, Ashley's hesitation and collapse.Facing the choice of love, these characters have made different decisions and from the decisions we can see clearly the determin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personality and their emotional life.

4 Conclusion

"After being washed away by the literary critics for many years, Gone with the Wind makes people accept its depth of thought, which is covered by the name of a best seller, and at long last, it is admitted as a masterpiece in world literature."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this novel can become a classic work is the vivid personality and soul-stirring destiny of the characters.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great value of this novel is its revealing the determin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erson's personality and his destiny.Taking a broad 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many works have reflected that the characters'destiny is determined by their personality.Gone with the Wind is a typical novel that can show this truth, and personality of the chief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has been a symbol of a person's personality.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literature for portraying literary characters.

参考文献

[1]Mitchell, Margaret.Gone with the Wind[M].Beijing:Contempo-rary and Chinese Press, 2002.

[2]刘建军.20世纪西方文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张家平.一部毁誉参半的畅销书─美国小说《飘》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 1995 (1) .

[4]刘小勇.斯佳丽.奥哈拉:一位日益成熟的南方新女性[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3.

[5]孙玉.《飘》与《斯佳丽》的计算文体学分析——对比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03.

[6]张代生.《飘》的原型意象与主题意蕴新探[D].吉林:吉林大学, 2004.

[7]赵峻.《飘》的主题意蕴解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0 (3) .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性格走向 第9篇

一、圆形人物性格是多面的, 扁平人物是单面的

好比一个立方体, 你会看到它有六个面, 圆形人物就是这样, 有许多不同的面呈现。比如娜塔沙, 从正面看呈现的是纯洁善良, 从侧面看是任性无知, 从后面看又是对爱情的盲目。所以这个人物就像个多面体。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也是多面的。她与人相处时时小心处处谨慎, 又总是去揣度别人话里、行动里是否有对她的讥讽和轻视。例如周瑞家的送宫花, 最后一个送给她。本来是抄便道, 不分高低贵贱, 偏偏黛玉认为是把别人挑不了要的给了她。这是她极强自尊心的体现。当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与她有点像时, 她更是震怒了:“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些情节让读者看到一个既是小心谨慎又自尊心极胜的林黛玉。大观园里, 她将史湘云和薛宝钗当成了情敌, 总不免对她们酸言冷语, 显得小家子气;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她从来也是毫不遮掩的表露自己的情感想法, 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 这也只是就事论事, 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又让人不得不对她心生喜爱。对宝玉她既关心却又不喜欢听他的表白, 我们看到一个大家闺秀对爱情执着却又矜持的一面。细细分析, 林黛玉这个人物有血有肉, 时而令人嗔怨时而惹人怜爱, 多面的性格让读者将这个人物形象不自觉的铭记于心。

相较于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性格则会单一些, 作者在刻画的时候是为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 其他的性格基本不会呈现。比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文中围绕他对一条狗时而夸赞, 时而辱骂的变化, 来表现这个人物见风使舵, 阿谀拍马, 趋炎附势, 欺下媚上的丑态。他的这一性格被夸大, 被渲染, 很有典型性, 就像是一个标签一样贴在他的脸上。因此奥楚蔑洛夫就成了见风驶舵, 趋炎附势的一类人的代表。扁平人物适合于塑造类型化的人物, 用来赞扬或批判某一类型的人。

二、圆形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 扁平人物是单一的

通常我们看的电视剧中, 好人永远完美无暇正义凛然, 连偶尔的一点坏念头都不会有的;而坏人则是坏事干尽无所不为。这时我们会产生错觉, 觉得剧中的好人就是观音转世, 佛祖的化身。坏人就是恶魔的灵魂附体, 撒旦投胎。其实现实中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人, 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 也只能当是场戏一样去看看而已。真正的现实中人物性格都是矛盾的, 所谓善恶一念间, 好人也会有选择恶的时候的。我想这一点, 大家应该都会认同。所以优秀的小说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都会顾及到这一点的。

比如娜塔沙, 她是一个对爱情充满向往的纯洁女孩子, 但是她又没能禁受住阿那托尔的甜言蜜语的诱惑而背叛了爱人。一个追求真爱的人最后却背叛了真爱, 这就是人物性格中矛盾的体现。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GO WITH THE WIND》 (又名《飘》) 中的女主角思佳丽。她很任性自私:她视善良纯洁如天使般的梅兰妮为情敌, 深爱的艾希利娶了梅兰妮后, 她恼怒之下嫁给根本不爱的查尔斯;查尔斯死时她一点也不关心还去跳舞。但是当艾希利把梅兰妮托会给她后, 她又尽一切努力保护她, 坚守承诺;经过战火洗劫, 家人都在无助哭泣, 不知该怎么活下去的时候, 她毅然挑起大梁, 甚至亲自下地去干活使得手上长满了粗茧。这些是她无私有责任心的美好品质的展现。后来她为了钱去骗瑞德, 为了钱又抢走了亲妹妹的未婚夫, 为了钱她非法雇佣黑奴, 似乎是一个嗜财如命, 不择手段的女人。但是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她要保住庄园, 保护家人, 照顾梅兰妮。为别人她宁愿牺牲自己, 其实又很伟大……很多这样的情节让我们看到这个人物身上有多重矛盾, 她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 但绝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是这样的形象。他身上矛盾重重, 人物性格也很复杂, 难以捉摸。比如他本是一个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人;但是杀杨修一事又让人看到他也有妒才忌能的一面。他这个人聪明透顶, 又愚不可及 (比如错杀蒋干) ;狡猾奸诈, 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 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 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 小人嘴脸;英雄气概, 儿女情怀;阎王脾气, 菩萨心肠。而恰恰正是这么多矛盾对立面才能让读者意识到曹操就该是这一样一个人—————像大海一样, 能容纳一切的人。

而扁平人物就只有一个角度的, 好人就是好人, 坏人就是坏人, 绝对界线分明。《三国演义》里的关羽, 这是一个忠心不二, 一心为主的正面人物形象。不管他的武艺高强, 还是他为人坦荡, 都是为这忠心护主服务。还有张飞, 赵云等都是这样的扁平人物。他们是正义的化身, 绝对不会有小人之心, 不做苟且之事, 不犯不伦之罪。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他是个吝啬鬼, 贪婪, 狡诈, 爱钱胜过一切。他身上没有一点闪耀人性的地方, 哪怕是对他的亲人。他做起生意来是个行家里手, 常装口吃耳聋, 诱使对方上当受骗而自己稳操胜券。他家财万贯, 但开销节省, 每顿饭的食物, 每天点的蜡烛, 他都亲自定量分发。为了钱他六亲不认, 克扣妻子的费用;幽禁女儿时, 只给她吃冷水和面包;用卑劣的手段骗得了女儿的财产;弟弟破产他无动于衷;侄儿求他, 他置之不理。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 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 临终前都不忘吩咐女儿看住金子。这个人物身上没有矛盾, 一切言行都是为了突现他的吝啬, 因此葛朗台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色”形象。

莫里哀最擅长塑造扁平人物, 这类人物非常具有喜剧性和批判性。

三、圆形人物性格是有空间感的, 扁平人物是平面化的

空间感即是说人物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情节的发展, 时间的流动, 人物的性格会一起发生变化。

娜塔沙的性格就是变化的。安德鲁死前对娜塔沙说:“你是如此平静, 如此高贵, 我真的很后悔失去你。”内心充满憎恨的安德鲁死前原谅了娜塔沙, 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是娜塔沙的改变才使得他有所改变。娜塔沙以前是一个单纯的对爱情充满憧憬和美好幻想的女孩, 免不了幼稚和任性。但是被阿那托尔诱骗后, 她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加上战争给她的触动, 使得她成熟起来。她放弃家里的财物带走伤员, 主动去护理照顾伤员, 她不再虚荣浮华, 她认识到生命里还有比舞会和爱情更重要的东西。最后娜塔沙和皮埃尔结婚, 不出去应酬, 在家带孩子, 管理家务, 即使身材发胖了也无所谓。和年轻时重视外貌身材、热衷于舞会交际的那个女孩子相比, 她彻底的改变了。情节在发展, 人物的性格会成长并成熟, 这是圆形人物的一个重要特质。

《西游记》中, 孙悟空的性格也是在成长变化的。刚开始大闹地府和天庭, 在众人眼里这就是一只顽猴儿, 他身上的兽性远远多过人性。后来被如来压了五百年, 让他有了教训;于是他接受了护送唐僧取经的重任, 只不过希望能早点完成任务然后回花果山做他的大王。这时的他遇到妖魔和坏人时, 自然是痛下杀手。杀人对生性顽劣又艺高胆大的孙悟空来说简直如踩死一只蚂蚁样不值一提。偏偏师父就是一个连蚂蚁也不会踩死的人。师徒的矛盾就这样在“三打白骨精”中爆发。最后虽然圆满会师, 但是孙悟空以后再也不是杀人不眨眼的“畜牲”, 变成了做事也是会讲究方法, 顾及他人感受的有情有义的“人”。

《红与黑》中于连当然是这样一个有空间感的人物形象, 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则更明显。他本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纯朴善良, 只是想在巴黎谋一个前程。最后在巴黎的花花世界的腐蚀下, 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历练一番, 摇身一变, 成了一个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野心家。巴尔扎克也正是借助这个人物的成长发家史来深刻展示了法国上层社会的罪恶。

扁平人物则是不具空间感的, 因为其性格是稳定不变的。《西游记》中的沙僧, 从一开始到最后, 他就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 做为三师弟, 他永远会听从师父、师兄的话, 不会叫苦喊累。纵使经过了那么多年, 经过那么多事, 他自始而一。相比较于孙悟空, 这个人物形象会单一得多。

综上所述, 我们会发现圆形人物性格必然是千姿百态、血肉饱满而又真实可信的, 扁平人物则是“性格”人物, 漫画型人物或称之为类型人物, 他们性格特点分明, 一目了然, 极易辨别。我们在阅读和创作小说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合理运用才能使塑造的人物更深入人心, 将作品内涵发挥到极致。

摘要:艺术作品中, 人物形象分法中有“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之说, 一般来说, 圆形人物性格是多面的, 扁平人物是单面的;圆形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 扁平人物是单一的;圆形人物性格是有空间感的, 扁平人物是平面化的。在写作中与欣赏中, 人物性格的领会是很关键的。

简·爱人物性格简析 第10篇

在有关评论妇女写作的文章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夏洛蒂·勃朗特代表典型的19世纪中期愤怒、“受挫”的早期女性主义, 她本该平静的写, 却有太多的愤怒。在我看来, 愤怒的产生是跟人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正如“时势造英雄”一样, 环境的优劣造就了一个人性格的好坏。

一、简·爱的生活环境

1. 简·爱是个孤女, 幼小的她被寄养在舅父家。

舅父去世后, 舅母将其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反抗表哥的殴打, 被关进红房子, 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 使她大病了一场。之后, 舅母将她与自己的孩子隔离, 简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

2. 因为与舅母的对抗加剧, 简被送到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 生活艰苦, 院长是个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收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 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 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 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小姐的离开, 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 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3. 在登出广告后,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

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 偌大的宅邸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 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她就是简的学生。在这里, 简凭借她的才智获得了庄院里所有人的尊敬。也是在这里, 她遇到了一生的挚爱, 与罗切斯特先生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爱情篇章。

二、简·爱的性格分析

1. 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简·爱, 在寄居的舅妈家里, 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 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 并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 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 ——你像罗马皇帝。”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 可是你坏, 你狠心。”简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2.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罗切斯特后, 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 她却敢于去爱, 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 她愤怒地说:“你以为, 因为我穷, 低贱, 不美, 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基于此, 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 温柔的絮语, 更不是祈求, 诱惑或勾引, 归根结底, 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

3. 感情炽烈, 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简对罗彻斯特情感非常的追求非常的真诚和专一, 这主要表现在对她对罗彻斯特执著而强烈的爱情上。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 要她作为他的助手一起去印度传教时, 简·爱虽然认为”他是个好人”, 但还是拒绝了他的求婚, 因为她心里爱的仍是罗彻斯特。可是在得知罗彻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 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 她不愿做人情妇, 她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完整爱情。然而, 当简·爱离开了罗彻斯特后, 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 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 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 贫困时是这样, 富有后仍是这样, 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4. 意志坚强, 智慧过人。

在盖茨海德府, 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 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 是个”外来人”, 是个”异种人”, 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 残害她的天性, 扼杀她的成长, 但简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 她的精神却因粗粝的生活而锤炼得顽强, 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 非凡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 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 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畏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三、简·爱的性格总结及其启示

简·爱是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著、聪慧过人的女孩, 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 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 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 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 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 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简·爱一路走来, 我们不难发现, 她始终恪守着“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样的准则, 这个准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女人都希望拥有娇美的外貌与富裕的生活, 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往往认为前者是获取后者的资本。但简·爱既没有取悦他人的容貌, 又没有傲人的财富, 却能做到友情、爱情、亲情大丰收。她的法宝就是她独特的人格魅力—自尊自强。她看似“贫穷, 低微, 平凡, 矮小”, 但她的灵魂可以超越一切, 她的心可以包容一切。对朋友, 她无私的奉献, 丝毫不索取任何回报;对于爱情, 她全心全意地付出, 在不出卖灵魂的前提下, 与罗切斯特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她活的坚强, 活的真实, 自卑却不自怜, 自信却不自夸。如今的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来激励我们。不因自己出身低微, 没有美丽的面孔就妄自菲薄, 自卑自怜。我们可以像简·爱一样, 用知识, 用智慧来武装自己。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外貌和出身, 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以后的人生, 让它变得丰富多彩, 充满意义。先天的不足, 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改变的, 毕竟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同样, 小说中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真挚的爱情也让我很感动和向往, 很多人包括我都希望能收获这样真挚的爱情。然而时下, 在以金钱意识为主导的商品经济的社会浪潮中, 真挚的爱情日益稀少。当剥离了爱情的真谛, 而陷入情欲和金钱之中, 究竟当我们失去自尊和自爱而收获的所谓情感有几分值得心安和自得?当代女性应在独立自尊中收获爱情, 不要为了得到爱情而不择手段, 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我永远记得她的话“我关心自己, 越是孤独, 越是没有朋友, 越是无依无靠, 我就越是要尊敬自己。”

爱情固然是至高无上的, 但尊严更是不可践踏的。为爱情抛却尊严的做法是贬低我们人格的行为。爱要建立在同等的位置上, 这个同等不是物质生活和其他外在条件上的同等, 而是心灵上的平等。简·爱这不朽的形象时刻指引着我们, 不为丑陋自卑, 不为贫穷哀叹。只要你自尊自爱, 世间自有罗切斯特在爱的路上向你挥手!

参考文献

[1]简同, 《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2.

[2]田兆耀, 《西方文学鉴赏》.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3.

[3]梅子涵, 《经典女孩:世界名著中的少女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 第11篇

小说人物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我们把多愁善感的称作“林妹妹”,把多疑狡诈的人叫作“活曹操”,把性急刚猛的人称为“猛张飞”等等。这些本属于小说中的人物,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冉欲达在《文学描写技巧》一书中把人物的性格大致区分为三类:“美好的性格、有缺陷的性格和丑恶的性格”。美好的性格如:翠翠的淳朴天真、刘备的宽厚仁爱、赵云的英勇无畏、吴用的足智多谋、觉慧的向往自由、林黛玉的深情、欧也妮的善良、桑提亚哥的坚毅,等等。有缺陷的性格如:关羽的刚愎、薛宝钗的世故、觉新的怯懦、曹操的多疑、周瑜的心胸狭隘、阿Q的麻木愚昧,等等。丑恶的性格如:董卓的残暴好色、李甲的负心薄情、老葛朗台的贪婪狡猾,等等。

上述三类性格中,还可以举出很多词汇来表达。比如美好的性格还有聪明、机警、大方、豁达、率真、镇定、慷慨、忠义等;有缺陷的性格还有保守、鲁莽、冲动、犹豫、自私、颓靡、虚荣等;丑恶的性格还有冷酷、邪恶、荒淫、昏庸、阴毒、专制、谄媚等。

优秀的小说总能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读者要读懂小说或是鉴赏小说就必须把握人物的性格。这里介绍几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平台,人物的性格不可能在故事的一开始全都展现出来,复杂的人物性格一定是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显露,所以要据情论人。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反抗性格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在不断受到欺骗、陷害乃至家破人亡后,林冲才由最初的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在这一波三折的情节中人物的性格不断变化,越来越充分地表现出来。再如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万事通》,小说一大半的篇幅都在表现主人公柯拉达先生的精明过人、处处炫耀。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事件急转直下,人物形象也丰富起来。在小说的结尾,读者看到了在柯拉达“精明”的背后还有着理解、同情等美好的性格。

第二,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抢梳妆匣一节中,过了76岁的老葛朗台在看到妻子和女儿把玩查理留下的金梳妆匣时,竟抢过梳妆匣,举刀要撬梳妆匣上的金子。女儿以死相逼而妻子气得晕死过去时,他担心如果气死了太太,女儿按法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不得不放弃了金梳妆匣。父女、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激烈,老葛朗台的贪婪、嗜钱如命、不顾亲情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第三,从人物的描写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都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契诃夫小说《套中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的人。他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言行举止中都能看出来。例如外貌描写“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体现了别里科夫较为封闭。动作描写“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体现了他胆小多疑。再如海明威的小说《杀人者》,整篇小说由人物对话构成,故事情节由人物对话推动发展,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所以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项链》描写的是19世纪末的法国社会,当时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着整个社会。小说第一部分对玛蒂尔德“白日梦”的描写说明追求不劳而获、奢侈浮靡的生活已成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可见,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第五,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介绍,了解人物的相关信息,从而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们在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时应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人物的描写

一篇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人物形象是否丰满、典型、有个性。因此,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人物的技巧尤为重要。这里就常见的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做个介绍。

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它包括人物容貌、身材、衣着、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等。例如《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肖像描写简洁、明了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旧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

肖像描写的目的在于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在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表现人物内心变化的最好方法就是描写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先生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表现了她命运的变化。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只是顺着眼”,这反映了她温驯的性格,此时她刚失去丈夫,心境也较抑郁。祥林嫂二到鲁镇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时她丧夫,失子,被逐,遭遇了连续的打击。命运悲惨,内心痛苦,都折射在这眼角边的泪痕上,这一次祥林嫂所承受的精神折磨比前一次更加深重。祥林嫂临死之前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是:“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在长期的迫害和精神的打击下,祥林嫂已经完全麻木了,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犹如行尸走肉。

动作描写,是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了在贾府的家宴上,因为凤姐的捉弄、刘姥姥的逗趣,主仆众人表现出不同的笑态。作者还加上了一些动作: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主子们由于自己的地位,尽管虽有长幼之别,却都可以放纵一些。而奴才、丫鬟们则是:“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的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丫鬟们不忘自己的奴婢身份,忍不住笑的同时竭力地收敛、回避,以免失仪、失态、失责而遭致主子的责骂。同一场面,不同的动作表现,很好地反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

有所想有所为,人的行为受制于思想。而不同性格的人做出的行为动作又各不一样。所以人的动作往往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的性格。《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暴发户老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时,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抓”,送了暴发户的老命,充分体现了他的贪婪本性。《孔乙己》中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动作,既表现了孔乙己拮据而又穷酸的本相,又表现了他想表明自己是规矩人,不拖欠酒钱,有钱付账的得意和善良。

另外,精彩的动作描写离不开准确而有特色的动词,我们在阅读分析人物的动作时可以抓住这一点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语言描写,具体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等。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白就是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那么人物的语言就是构成小说的基本材料。鲁迅在《看书琐记》中提到:“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好的人物语言一定能使读者“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第一,人物的语言要能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经历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而又自恃清高的旧知识分子,所以他说话文绉绉,满口的“之乎者也”。当有人提到他偷书的事时,他回答“窃书不能算偷”。这样的话也只有孔乙己才能说得出吧。《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大骂新党,说祥林嫂“败坏风俗,不干净”,祥林嫂死后,说她“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些话正反映了他是个顽固的维护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人物的语言要能反映人物个性化的性格特点。《红楼梦》第三回写到了王熙凤出场时一番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样的语言把王熙凤精明泼辣、善于奉承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十分传神。再如“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样半文半白酸溜溜的语言表现了孔乙己迂腐滑稽的性格。“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反映的是李逵粗鲁、耿直的性格和反抗精神。

第三,好的人物语言要能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谓“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其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比如汪曾祺小说《祁茂顺》的结尾处金四爷两次说到“大酒缸没有了”,就很好地表现了金四爷的心理。第一处“大酒缸没有了”是疑问句,表现了金四爷对大酒缸已经消失的震惊和质疑;第二处“大酒缸没有了”是陈述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表现了金四爷确信消息后的追忆惋惜和惆怅落寞。

除此之外,好的人物的语言还要做到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内心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心理描写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解释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和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内心独白的方式,对人物内心想法直接叙写,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句子中常常会用“想”“觉得”“感到”等词引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能用“心里默念”“自言自语”等词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比如《阿Q正传》中:“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地得胜走了。”形象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心理。

间接描写心理的方法比较多,下面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第一,借助描写人物的一般方法来表现人物心理。这里所说的描写人物的一般方法主要指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外在的表现都可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通过梦境、幻觉表现人物心理。俗话说,“梦是心头想”“痴想生幻觉”。例如《边城》第十四章里写了翠翠摘虎耳草的梦境:“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到外公讲父母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梦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是表现她已暗恋傩送,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寄托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幻觉描写也能表现人物的复杂的心理。鲁迅在小说《白光》中,就借助一系列幻觉描写,揭示出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陈士成的内心世界,把他那颗被功名财利熏焦的心,解剖在读者面前,从而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第三,借助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托出来,做到寓情于景,自然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如小说《在酒楼上》,开头写到S城“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我”住处的窗外“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这些景致与人物懒散怀旧的心绪、消沉落寞的情怀相吻合,情与景交融营造了一个略带感伤色彩的抒情氛围。在第四段中,作者又描写了酒楼下废园的景象:“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斗雪盛开的梅花、明得如火的山茶与晶莹有光的积雪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透露出“我”的希冀,希望老友重新挺立起来,表达了悲观中奋起、绝望中反抗的战斗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必须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同时当心理描写和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电影《萧红》人物性格分析 第12篇

一、唯美凄婉的影像风格

电影《萧红》以其唯美凄婉、精准细腻、油画般的影像把观众带回生不逢时的萧红身边, 感受萧红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光影疏离间, 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梦魇般挥之不去的忧伤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情感。忧伤是影片的一个基调, 也是萧红一生的基调。电影中, 通过色彩、光影、构图等多元素, 把这种忧伤淡淡的但是很有力的准确呈现。

1. 色彩基调:昏黄色彩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影片或一个段落中, 以某种色彩为主导所构成统一、和谐的整体色彩倾向。色彩基调赋予影片某种特定的整体情绪氛围, 构成影片中重要的抒情手段。电影《萧红》运用滤镜过滤的昏黄色彩, 展现出一片模糊、浑浊、让人倍感冰凉而忧伤的现实世界。老家用手指戳破的窗子的屋子、东兴顺旅馆杂货顶楼天窗透进的昏黄的光、欧罗巴旅馆的昏暗、香港住宅里的封闭昏暗等等, 这一切昏黄一如萧红各个时期内心的挣扎和倔强。在那样一个盛产娜拉的时代, 青年萧红在那个昏黄的老家炕上勇敢坚定地抗争着, 最后勇敢的像娜拉那样出走。娜拉是勇敢的, 萧红也是。但是抗争是痛苦艰难的, 出走之后的道路更是曲折坎坷的。她与每个男人的生活经历, 都充满了伤痛, 这种种伤痛在东兴顺旅馆、在欧罗巴旅馆、在香港寓所接连上演着。电影选择以昏黄色彩为其色彩基调, 准确的传达出了电影的忧伤, 萧红的悲剧。

2. 光影:硬光为主

电影中, 从性质角度划分, 光可以分为硬光和软光。硬光通常为直射光, 明暗反差较大, 阴影明显, 往往用来表现男性的、有力的、动态的形象。萧红是一个女性, 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逃婚、写作、抗争等等行为都显示了作家的坚韧和倔强, 虽然是一个女人, 虽然在那个乱世经历了种种坎坷不幸, 但是她依然坚持写作, 依然执着的追求真爱, 这让她在忧伤的性格中又显示出一个强大的心, 这一颗强大的心, 在电影中几次用硬光为观众表现。与姓汪的同居后在东兴顺旅馆, 萧红拉开紧闭的窗帘, 一束强光照在她的身上, 她透过窗子看外面的世界, 虽然很短暂, 但是倔强的姿态预示着她与姓汪的分裂;东兴顺旅馆放杂物的顶楼, 与萧军相爱的萧红, 挺着大肚子, 靠在桌子上, 幸福的享受着破旧的天窗照在她脸上的强光;在香港的寓所里, 重病缠身的萧红还是让骆宾基拉开帘子, 一束光透过来照在她的身上。虽然电影中, 用硬光的次数不很多, 但都是在萧红关键的几次抉择和转折时出现的。她的几次转折很辛苦很关键, 强大的心是应对一切苦难的基石。所以, 几次硬光的适时使用, 为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二、时空交错的视听结构

人物传记电影的核心就是通过视听语言去表现主人公的一生, 在虚实拿捏之间, 对人物给出一个相对客观、完整、公正的交代。为了达到对萧红的尽可能客观表达, 电影《萧红》选择了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 这种视听结构的运用, 大大地提升了电影的现代性, 同时也很好地凸显了人物命运。

时空交错式结构, 也就是电影中的各个时空交替叙事进行, 每一个叙事时空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可以是故事叙事的暂时完结, 也可以是不同的叙事观点的呈现, 各个时空又有一个聚焦的核心。这种结构方式, 使得叙事故事本身呈现一定程度的多义性。在电影《萧红》中, 时空跳跃表现为:四十年代在香港寓所生命晚期的萧红与骆宾基交谈—— (回忆) 萧红二十年代在老家呼兰抗婚、逃婚、北平艰难求学、被迫同居怀孕这一段时空——四十年代的香港寓所, 骆宾基给她喂药——三十年代东兴顺旅馆顶楼遇见萧军并与之相爱, 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四十年代病中的萧红熟睡中被轰炸声惊醒, 发现桌上的钱和不知去向的骆宾基——三十年代萧红在上海与鲁迅先生的交情, 东渡日本归来, 遇见端木蕻良, 二人去武汉结婚, 接着去重庆来香港——四十年代香港的萧红病危, 战时在医院医治无效死亡。电影中的多次时空交叉, 能够带来两个效果:

1. 多次的不同时空交叉进行, 可以打破传统线性故事结构的戏剧性, 在观众刚刚沉浸于某一个段落叙事的故事中时, 把观众强行从剧情中拉回来, 这样可以避免观众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人物命运本身的观注和思考。因为是人物传记片, 关照人物命运是关键, 故事的曲折离奇或者极强的戏剧性并不利于对萧红这个历史人物交代的客观性。

2. 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 经历了多次的辗转流离, 她的经历的复杂性, 如果用一种单一的单线条的线性叙事结构, 很显然难以支撑起。影片选择了多钟时空的交叉进行, 让观众在多变的结构中体会萧红辗转的人生, 从而会去关注她的悲剧命运, 感叹她的倔强与美好。

影片这种时空交错式结构方式, 不仅尽可能客观、公正的交代还原了萧红的一生, 还为观众提供了读解萧红尽可能多的机会, 实在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三、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

电影《萧红》中, 萧红性格中的倔强、坚韧、脆弱、寂莫以及内心的强大与美好, 并不是通过剧中人物或者导演赤裸裸说教式的告诉我们的, 而是通过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准确呈现的。人物关系, 就是影片中为人物提供的活动和生存空间, 即人物环境。人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会对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凸显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影片中的自然环境, 对萧红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白山黑水的呼兰河, 养就了北方儿女的开阔与豁达;北方恶劣的冰冷的气候环境, 养就了北方女子的坚韧与刚强;上海的潮湿与温润, 让坚硬的北方女子柔软的相信美好并执着的追求爱情。萧红的传奇经历与她的性格呈现出矛盾性, 这或许和南北方的气候差异相似。上海的萧红是愿意柔弱的, 但最终选择离开萧军的勇气, 又再一次告诉我们骨子里的倔强和勇敢。

影片中的社会环境是造成萧红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社会环境包括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社会环境。大的社会环境主要指特定多个历史时期、社会现状的总情势。《萧红》中萧红所处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从军阀混战到抗战爆发, 政治上得混乱造就了思想上的大解放。萧红乘着思想解放的大潮, 勇敢的追求婚姻自由, 追求真爱, 追求一个旧时代女性的独立自尊, 追求一个人活着的尊严与价值, 这一切的一切, 都受到了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

大的社会环境使萧觉醒抗争追求, 但真正让其认清自我并坚定追求自我价值的应该是她所处的小环境。小的社会环境, 是指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 包括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爱人关系等。影片《萧红》以萧红一生的悲剧命运为经, 以她与几个男人的关系为纬, 为观众织就了一张命运的网。与姓汪的同居是生活所迫, 被遗弃的怀着身孕的萧红在狭窄黑暗的阁楼上积极地写信求助, 表现出了生存本能的坚韧;与萧军患难相知相爱, 用全身力气呵护着这份爱情, 在爱情的滋养下创作着, 幸福而脆弱。她就像奥菲利亚一样可以为爱而死, 但是萧军不愿意。离开又回来, 回来又离开又回来, 在一次次来回中, 萧红不仅仅是在追寻爱情, 也在伤痕累累的心里坚定着对女性尊严的坚守。所以, 她选择离开萧军, 虽然很痛, 但是很勇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并没有真正拯救需要爱情的萧红,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时刻, 虽然对端木蕻良失望, 但是并没有对爱情失望。所以, 当遇见骆宾基时, 她还是捋了捋头发, 真诚的说了一句:“真想自己没有病, 可以为你做点什么”。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 经历过几个人物影响的萧红, 依然相信爱情, 因为她相信美好。

四、结语

电影《萧红》虽然票房不佳, 但是作为一部文艺电影, 影片从影像风格、时空结构各个方面, 为观众成功讲述了萧红传奇的一生, 让观众感叹这位传奇女性悲剧人性的同时, 更感动于她对美好情怀和尊严价值的坚定追求。她的一生短暂而耀眼, 寂寞而美丽!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萧红》唯美凄婉的影像风格、时空交错的视听结构以及复杂多变的任务环境的读解分析, 梳理主人公命运轨迹, 探讨人物性格塑造凸显的方式, 进而追寻萧红这位传奇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萧红,影像风格,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1]王世杰主编.《影视剧作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雪著.《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宋家玲.李小丽编著.《影视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王国臣著.《影视文学脚本创作》.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媒体内容下一篇:病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