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建设与开发

2024-08-19

资源建设与开发(精选12篇)

资源建设与开发 第1篇

信息资源开发活动, 古已有之, 经过一代代开发、积累、传承, 才有了现代璀璨的人类文明。毫无疑问, 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开发面对的是海量信息资源, 运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 和传统的信息资源开发已大不相同。但我们发现, 历史积淀的文明成果总能为我们现在进行的种种活动提供宝贵的启示, 甚至是警示。那么, 高度抽象的中国传统智慧《周易》, 对信息资源开发有什么启迪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保持民族特色, 吸收新鲜血液——从太极图看信息资源开发

信息资源是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 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因此无论是从外延上拓展信息资源, 还是从内涵上重组信息资源, 都涉及民族立足点问题。信息资源开发在引进外来信息资源时, 必须立足本民族文化,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信息资源选择上也要符合我国国情, 择其善者而用之。盲目引进, 生搬硬套, 不但毫无益处, 反而会贻害无穷。

对待信息资源的民族性, 可以通过太极图来分析。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代表两种民族文化, 它们共存于一个整体之中, 永远都处于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任何一部分的逐渐减少总是伴随着另一部分的逐渐增加, 正所谓“此消彼长”。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从物质世界的终极出发 (探索所谓道”) , 然后再推及具体事物, 是一个由上而下, 由普遍到具体的演绎过程。而西方走的是另外一条相反的道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一定范围内的实验结果归纳出一些具体规律或定理, 再通过严密的数理演算, 推导出更普遍的规律, 逐步向宇宙万物的本质靠近, 这是一个由下而上、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2]。

这两种文化静则相对, 动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并无优劣之分。它们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 但运动半周后就会相互到达对方, 从而互相汲取力量, 获得新生, 开始新的运动征程。这两个迥异的知识体系、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经过有规律的运动, 最终会融合在一起。他们互相从对方那里吸取养分, 完成自己的升华, 实现知识体系的创新。这种描述对两种信息资源的交流是完全适用的。

所以, 我们在信息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上, 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 摄取西方精华, 使其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外来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 以使其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得到新生。

二、拼接组合, 新信息资源生发的方式——从八卦中看信息资源开发

周易《系辞传》中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意思是说, 世界混沌之初, 浑然一体。而后一分为二, 生两仪即阴、阳;阴阳再一分为二, 产生四象, 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一分为二生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由此, 周易把世界万千事物划定为八种性质, 即乾健、坤顺、坎陷、离丽、震动、兑说、艮止、巽入。古人认为, 世上一切事物均包含在这八种性质之中。这八种性质反映了静态的世界, 而后八卦两两交错、一一重合, 构成了反映世间千变万化的六十四卦, 所谓“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 天下之能事毕矣”。

六十四卦的产生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也勾画出了人类理论知识体系由简入繁、由一到多的衍生过程。就像一棵大树, 主干为一, 主枝为八, 而后开枝散叶, 繁衍不断。这恰恰符合“易”的含义。东汉郑玄认为“易”有三义, 一简易, 二变易, 三不易。前两个含义得到后人广泛认同, 第三层含义却一直遭人质疑。依笔者愚见, 从六十四卦的产生看, 世界在不断变化, 生生不息, 但万变不离其宗。由旁枝散叶追本溯源, 最终会找到主枝主干, 乃为“太极”, 即所谓“道”。

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组合, 表现为多层次多维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 表现为横断学科与综合学科群的不断涌现。这和六十四卦的衍变有相似之处。

西方科学家克斯特勒总结道, 从把数学和几何学结合在一起的毕达哥拉斯到把伽利略的“抛射运动的研究”与开普勒的“量体轨道的均衡研究”结合起来的牛顿, 再到把“质”与“能”统一起来的爱因斯坦, 都可以发现一种统一的式样和说明一个同样的问题:创造力活动不是像上帝那样, 从无中创造出某物, 它只是将那些已有的但相互分离的概念、事实、知觉框架、联想背景等相结合、合并和重新“洗牌”[3]。

显然, 这给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混合拼接, 信息资源的外延得到拓展, 信息渠道增多, 而且不同领域内的信息内容经过重组、结合之后, 内涵上也发生了聚变, 新的信息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

三、混沌态孕育新生命——从“边缘”S看信息资源开发

在《周易》里, 所有相对的范畴在太极图中融为一体。这些对立面的交合之地就是那条无头无尾、无始无终的S形曲线, 这就是高度抽象了的“边缘”。所谓“边缘”, 滕守尧先生认为, “是将阻碍双方交流的界墙拆除后的边界, 可以容纳或包容敌对双方, 并促进交流和交融, 开放、繁荣、多样, 容易产生新事物”[4]。在这个神奇的“边缘”地带里, 两种异质的事物互相对立却又互相吸引, 碰撞交融中迸射出奇异瑰丽的火花, 生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孕育生命奇迹的地方, 就像中西文化融合的香港, 文化异彩纷呈, 经济高度繁荣;冷暖洋流交汇的北海道渔场鱼类繁多, 数不胜数;介乎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书画, 意境深远, 韵味无穷。

这种焕发旺盛生命力的“边缘”状态, 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中所谓的“混沌”态。混沌是万物相混的一种整体, 它既有混乱、无序的一面, 又内在地蕴涵着规则、有序的因素。它是指世界上那种不规则、不连续和不稳定的介于无序和有序之间 (或有序与无序混杂的) 复杂的不能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现象。在经典科学那里, 有序和无序无法共存;在量子力学理论未创立之前, 波动性与粒子性也是截然对立的;确定性与随机性两大体系之间的鸿沟似乎也是不可逾越的[4]。但混沌学使对立双方统一了起来, 它把“表现”的无序与内在的决定论机制巧妙地融为一体, 为诸多新理论的出炉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混沌状态里, 科学理论的发展也会永远新鲜、永远不同、永远生动、永远充满生命力。

信息资源开发者应该明白,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对立”, 在混沌态中矛盾的双方可以共生,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发展, 并且在相交的领域硕果累累。也就是说, 两种对立的信息内容, 碰撞交融的边缘很可能就是新的信息资源滋生的温床。

参考文献

[1]赖茂生, 杨秀丹, 胡晓峰, 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 (3) :229-235.

[2]王又青, 殷正坤.《易经》与中西方科学思维方式的融合[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1998 (3) :21-25.

[3]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1-2, 216.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2篇

一、总论

 旅游资源的概念: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

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对于这概念的理解: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的吸引物;可以是物质的或精神的,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具有一定的价值,能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范畴在不断扩大。旅游资源最核心的是其吸引功能,是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重要的特征。

 旅游资源的特征:

1.形式的复杂性。(受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影响。)

2.分布的区域性。(决定了旅游资源本身和旅游流的存在。)

3.生态的整体性。(是相互联系,依存,共同形成资源体,要素一旦被破坏,会影响整个旅游资

源的质量,甚至使其消失。)

4.地域的固定性。(是在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或是理事条件下的产物不可移置。)

5.季节的变动性。(主要是自然条件,气候的季节变化,其次是人为因素。)

6.吸引力的定向性。(只能吸引旅游市场的某一部分,且在不同时期的吸引力是不同的。)

7.开发的多样性。(不同的旅游开放者可对同样的旅游资源采用不同的开发战略和利用方式,产

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

8.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时代性。(其价值是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审美需要、开发能力、宣传促销

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估其价

值。)

9.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若开发得当,可长期利用,若不得当,则易被破坏,难以恢复。)

10.美学的观赏性。(因由美学特征,所以具有观赏价值。)

 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1.太阳辐射产生纬度地带性的差异。2.水分按海路位置不同产生经度地带性的差异。3.由于地表组成和结构不均产生的非地带性的差异。)②自然地理环境及要素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形、大气、生物、土壤和水文六要素构成。不同要素构成不同的旅游资源。)③地球自然演化的历史决定了自然景观资源的基本内容。(距今6亿年前无生命,6—4亿年前生物少,4—2.25亿年前森林繁茂。第四纪以来,奠定了基础。)④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对于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⑤气候条件对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形成有特殊意义。(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景观不同。)

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情、建筑等人文景观的形成。)②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原因。(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群众其社会形态、民族构成、生活方式、观念信仰、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等具有不同的特征,这种差异会长期存在,成为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永恒动力。)③历史遗存铸造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历史的产物通过各种形式遗存下来,成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④人文旅游资源也可因社会需要而人为创造。

 对于旅游资源的审美:审美视角,选择最佳欣赏点。)②散点法。(在运动中观察旅游资源,表现出旅游资源的流

动性。)③分离欣赏法。(将特定对象从周围的现实背景中抽取出来,被当做是一个独立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来观赏,从而获得满意的结果。)④联想想象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

方法,使旅游者享受到一种活化的形象。)⑤情景交融法。(包括触景生情和缘情择景。触

景生情是使旅游资源得到了情感形式,缘情择景是使情感得到了自然形式。)

二、分论

(自然类)

① 地貌:

 地貌的形成: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下以及地表物质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1)不可再生、不可复原(2)空间规模较大(3)是区域其他旅游资源的构成基

础。

1.冰山雪峰:是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海拔融雪线)的山地。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

地区。它的形成:(1)地壳运动活跃,是地壳强烈抬升,形成高大的山体。(2)山体迎风坡的降水丰沛,造成强烈的流水侵蚀切割,使山体沟壑纵横。(3)由于地势高,气温低,故发育生长出现代冰川和冰川地貌景观。它的价值:欣赏价值。给人高大险峻,气势雄伟的感觉和无畏奋发向上的鼓舞,领略到冰雪世界的晶莹、纯真和奇特的美感。利用价值。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2.风景名山:一般海拔不超过3500米。它的形成:是自然造化和人文化综合的产物。(我国的五岳:东岳山东泰山—雄、西岳陕西华山—险、北岳山西恒山—幽、南岳湖南衡山—秀、中岳河南嵩山—峻。)(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四川峨眉山—普贤、安微九华山—地藏、浙江普陀山—观世音。)它的价值:欣赏价值。不同山体给人们以不同的美感。山体和山石的形态造型美,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给游人增添乐趣,获得特殊享受。利用价值。主要有观赏游览、度假疗养、登山探险、体育锻炼、科学考察以及供人们从事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旅游活动。

特殊景观:花岗岩山地、丹霞地貌(形成:在低洼盆地中形成了透水性良好,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水平沙砾岩层,在这岩层形成后,盆地随周边地区一起整体抬升,不再有其他堆积物覆盖,在湿热气候下,经过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坍塌等作用,形成了此地貌。)火山熔岩地貌(有长白山火山群、黑龙江镜泊湖和五大连池、云南腾冲火山区。)

3.喀斯特地貌: 它的形成因素:(1)地质因素—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2)气候因素—降水(多)、温度(高)、气压(高)有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3)生物因素—可提供大量有机质。它的价值:欣赏价值。内部空间变化美,内部形象美。利用价值。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主要是观光旅游、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悬崖攀登、科学考察和考古。

特殊景观:地表喀斯特(形态多样,初期出现石芽、石林等,中期出现天生桥、峰丛和峰林,晚期出现孤峰。其中观赏值大的有:石林—峰丛—峰林—孤峰。云南路南石林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型热带石林。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热带峰林景观。)地下喀斯特(由地下水的溶蚀,冲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有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河湖。)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于全国南北,主要是广西、贵州和云南。

4.海岸岛屿: 它的价值:欣赏价值。利用价值。主要发展海上观光游览、开辟海滨浴场、发展海上运动、开展度假疗养旅游等。

特殊景观:海蚀景观(在海滨高潮与陆地接触的地方,因波浪的冲淘作用,造成的凹穴就是海蚀穴。海蚀穴不断扩大,致使其上的岩石发生坠落,形成海蚀崖。海蚀崖不断后退,在其前出现一个平台状的就是海蚀平台。)福建、广东、海南分布的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5.沙漠地貌: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它的价值:观赏价值。利用价值。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等。

特殊景观: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有沙丘、沙袭。)风蚀地貌(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柱。)

② 水体

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河川风景、湖泊景观、瀑布景观、泉景。

1.湖泊景观: 它的形成:是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它的价值:是自然风光的重要构景要素、与人文景观联系紧密、方便人类就近旅游。它的分类(按湖盆成因分类):河迹湖、构造湖(一般为淡水湖,湖水较深,湖岸平直,湖型多呈弯月型。)、堰塞湖(镜泊湖,五大连池。)、海积湖(西湖、太湖)、火口湖(一般湖水较深,湖岸陡峭,外形近圆形。长白山天池)、冰川湖(新疆喀纳斯湖)、风蚀湖、岩溶湖、人工湖(千岛湖、松花湖)。

2.河川风景: 它的旅游价值: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最适合观赏游览、属于走廊式观光,能够欣赏更多与水景有关的综合类、适合开展多种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河流:长江三峡段、桂林漓江、楠溪江、丽江、鸭绿江等。

3.泉景: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下水有关。它的价值:(1)观赏价值。不同形态,不同情趣的泉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2)医疗功效。泉水中含有多种的化学成分,再加上温度,压力,使其有较强的医疗功效。(3)与我国传统的茶文化、酒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分类:温度在20℃以下的是冷水泉。在20-37℃的是温泉。在37℃以上的是热泉。在43℃的是高热泉。而泉水温度超过当地沸点的是沸泉。

我国是世界上温泉最多的国家,以西藏、云南、台湾、福建为温泉密集区。“泉城”—济南。最著名的有趵突泉、珍珠泉、黑龙泉、玉龙潭四大泉群。

4.瀑布景观: 瀑布的成因类型:(1)构造型—黄河壶口瀑布(2)岩溶型—黄果树瀑布、牟尼沟瀑布(3)堰塞型—镜泊湖吊水楼瀑布(4)差异侵蚀型—多数瀑布属于此类(5)冰川型—黄螺沟瀑布。它的价值:以从天而降的气势,奔放勇猛的风貌和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别具一格的水体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③ 气象

1.大气:

由气体、固体杂质、液体微粒三部分组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地域性、速变性、季节性、配景性、动态性。

特殊景观:云、雾、雨(云和雾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而成的水滴、冰晶的组成。当云滴增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形成雨降落。它的旅游价值:贵在与山水、植被、古建筑等其他旅游资

源的组合,产生仙境般的虚幻和神秘的美感。)冰、雪(它的旅游价值:与高山森林冰川配合形成的景观更加具有吸引力。可发展冰雪雕塑。目前世界上三大艺术区: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雪雕、日本的札幌的冰雕和雪雕、中国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冰雕。)雾凇、雨凇(雾凇是在低于0度的附着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而松软的凝结物。雨凇是由过冷的雨滴或毛毛雨降落到0度以下的地物上迅速冻结而成的均匀而透明的冰层。吉林雾凇每年出现60天左右,每天20小时,从傍晚到第二天的午后,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旭日、夕阳(是由于大气的折射左右所产生的蒙气差,所造成的硕大的太阳光盘和跃然而出而没的动态。)霞(成因:因早晚太阳高度较低,阳光通过的大气层距离最长,光波较短的紫蓝绿等各色几乎全被水汽、尘埃等大气微粒散射掉,剩下光波长的红橙黄等色光映照在天空或云层上,所以,霞多呈现红橙黄色。)佛光(发生条件:空气潮湿薄雾或云层弥漫、天空中晴朗无风、阳光云层和人体三者同处于一条直线上。)蜃景(形成条件:无风或微风空气层结构稳定、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剧烈变化,使空气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很大差异,从而引起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所形成的影像。分为上现蜃景:主要出现在海边,呈正像,直立于空中。下现蜃景:主要出现在沙漠地区,呈倒像,倒立于地面。)

2.气候

它主要取决于气温、湿度、风效三个指标。气温是判断气候舒适度的主要指标。对于人体最佳的湿度在60%—70%之间。对人体适宜的风速为2米/秒。

适于旅游的舒适指数范围:+1到-1之间,其中0为最佳。适于旅游的风效指数范围:-a到-c之间,其中-b为最佳。综合来看,若两者分别在-1至+1之间和-c至-a之间,则属于旅游旺季,二者分别为0和-b便是最佳旅游期。

④ 生物

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

生物旅游资源具有构景、成景、造景这三方面的功能。按旅游功能分类(特殊景观):森林景观(我国的天然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地区。)草原景观(我国草原以温带、暖温带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为主。)古树名木(多分布在寺院、道观、名山)奇花异卉(四君子:梅、兰、竹、菊。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园中三杰:玫瑰、蔷薇、月季)佳果名茶(长江以北地区主要生产落叶水果,长江以南地区主要生产常绿果类。名茶有: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珍奇动物(温带的有丹顶鹤、东北虎、紫貂。温带草原地带等有野骆驼、野马、野秏牛等。高地森林草原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热带森林有长臂猿、孔雀、野象等。水生动物有扬子鳄、白鳍豚、文昌鱼等。)

自然保护区:自1956年在广东省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分为三大类:森林及其他植被类型、野生动物类型、自然历史遗迹类型。我国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十大自然保护区:(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是温带森林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2)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小熊猫等。(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季雨林。(4)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主要保护金丝猴和珙桐等。(5)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珙桐等。(9)盐城自然保护区:保护丹顶鹤为主。(6)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保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7)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主要保护濒危动物、森林、草原等。(8)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10)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热带生态系统和多种珍稀动物的综合自然保护区。

(人文类)

①历史古迹 它的特征:时代性、集中性、多样性、地域性、不可复制性。它的旅游价值: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反映古代科学技术的镜子、是耐人寻味的景观、寻求历史文遗存是当前旅游的一种风尚。

分类:

古人类遗址(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至距今250万年之间。有云南元谋猿人遗址、陕西蓝田猿人遗址、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等。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多年至距今1万年之间。有西安半坡遗址、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

历史文化遗址:包括古城和古城遗址、古道、古代伟大工程、古陵墓、中国古建筑、外国古建筑。㈠古城和古城遗址(它的价值:可通过对古城和古城遗址的考察来研究历史的发展,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特别是选择历史地位高、保存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古城和古城遗址进行旅游开发,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㈡古道(它的旅游价值:沿途形成了众多的城镇,关隘和风景名胜,还修建了许多寺庙、石窟等。沿途这些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有关历史故事、传说,吸引着旅游沿古道探古寻幽揽胜。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国际性道路,也是最早的欧亚大陆桥。)

㈢古代伟大工程(①长城:旅游价值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内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略而修建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的象征。②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坎儿井、京杭大运河。③桥梁工程)

㈣古陵墓(它的特点:建筑雄伟、辉煌,具有丰富的珍贵文物,优美的自然环境,名人的魅力。)㈤中国古建筑(它的旅游价值: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与建筑技术,而且为今天的新建筑和新艺术的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游览观赏价值。它的特征:①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②中轴对称的平面③以庭院为中心的设计思想④等级森严,体现封建伦理理念⑤木构架为主的框架结构⑥具有时代与地域特点的色彩⑦装饰多样,具有高度艺术性)

㈥外国古建筑(它的特点:罗马式,线条简单、浑圆、明确、造型厚重、敦实、稳重。哥特式,以动势取胜,直刺苍穹的垂直线条,锋利的尖顶是主要特征。巴洛克式,追求在建筑空间组合中产生复杂明暗变化的效果,圆形屋顶,柱子多,色彩以红色与白色为主调,窗子式样多且呈现波浪式曲线,整个建筑物充满活力。)

②园林

世界上的园林分为两大系统,西方园林,以18世界前的欧洲园林为代表。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特殊景观: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豪华富贵,建筑丰富多样,金碧辉煌,绚丽多彩,表现出帝王的显赫和富有,园内风景优美壮观,融汇了我国南北造园艺术的特色。典型: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私家园林—江南园林(特点:追求一种精巧素雅,玲珑多姿的风格,讲究山林野趣,朴实的自然美,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再现大自然的美景,以少胜多,小中见大,以精取胜。)

③风俗民情 居住民俗的主要类型及地理分布:(1)口袋式民居:东北。(2)四合院式民居:华北。(3)窑洞住居:黄土高原地区。(4)帐幕式居住: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5)砖瓦木结构民居:长江中下游等地区。(6)平栏式民居:西南。(7)碉房式民居:藏民族、四川羌族传统住房。

(8)土拱住房:西北干旱区。(9)平井式住房:东北、西南林区。(10)斜面式住房:吉林、黑龙江朝鲜族。我国四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调查的意义: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系统的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总结旅游资源及其他相关因素的信息与资料,以确定旅游资源的存量状况,并为旅游经营管理者提供客观决策依据的活动。

旅游资源调查的作用:1.描述作用(了解一个地区的存量状况,摸清家底)2.诊断作用(认清空间、时间、经济、文化特征,尤其是时代变异性)3.预测作用(充实和完善旅游资源信息系统,为预测奠定基础)4.管理作用(比较全面的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状,有利于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管理工作)5.效益作用(了解利用旅游资源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旅游资源调查的原则:双重身份原则、真实可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筛选性原则。

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一、资源环境调查(自然、人文、政策法规环境调查)

二、资源存量调查(类型、特征、成因、规模、组合结构、开发现状调查)

三、旅游要素调查(交通、住宿、餐饮、其他服务设施调查)

四、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旅游者数量、旅游收入、旅游动机调查)

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效益性、市场性、动态性、可达性、稀缺性原则。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①评价旅游资源的特征和特色、价值与功能,以及规律性变化,反映资源本身的质量品质。②鉴定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密度和承载容量,说明资源的数量构成与丰富程度,反映资源的规模水平③评价资源的区位、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投资市场、客源市场等开发利用环境条件,排列资源的开发先后顺序。

定性评价:“三三六”评价法。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条件: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客量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施工难易条件。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保护性原则(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特色性原则(要求尽量保持原始风貌,尽量开发特色项目,反映当地文化,突出特色,和多样化。)经济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需求倾向预测、市场容量预测)

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新建、利用(旅游资源是个发展的概念,其范畴在不断扩大,核心是吸引力,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开发出新的旅游资源)、修复、改造、挖掘提高。

保护与开发,是近期需要,政绩的关系。要利用人与自然共生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

陶瓷专业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第3篇

[关键词]陶瓷 网络资源 建设 开发

[作者简介]陆小荣(1963- ),男,江苏靖江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系主任,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职陶瓷专业教学。(江苏 宜兴 2142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度立项课题“陶瓷生产检测技术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R-23218)和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陶瓷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JSJG41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68-01

一、前言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教学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系统。陶瓷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平台、专业网络课程、专业资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是师生共享教学信息资源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组织网络教学、发布教学信息、监控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意见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进行灵活学习、自主学习,也是促进动态教学、实现双向教学的有效途径。建立专业网络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陶瓷专业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

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陶瓷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数量很少、质量不高。目前,我国陶瓷专业省级以上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只有8门,其中本科院校仅2门,高职高专院校仅5门。部分院校进行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就目前已有的精品课程来看,不仅课程数量很少,并且课程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重点是围绕教师如何教学,很少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资源静多动少,质量不高,更新速度也慢。

2.网络资源平台不健全,政校行企的信息交流不顺畅。目前,陶瓷专业的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媒体、企业单位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大多是宣传本单位的情况,发布企业的产品信息,只有少量是发布行业的动态等,而对网络教学、生产技术研讨、经验交流等很少有涉及,对网络教学缺少指导意义。同时没有专门的网络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无法实现政校行企的信息交流。

3.专业文献资源虽多但杂,分类不明,很难应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其信息量很大,但很难从其中找到实用的陶瓷专业信息,且不能提供免费服务,往往只限于一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使用。从内容来看也没有对陶瓷专业进行科学分类,一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很难应用。

4.教学资源不完整,自主学习网络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要进行系统规划,明确分类,进行不断完善,特别是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要保证最新信息畅通无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注重应用效果。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设备、技术和资金投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资源共享是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陶瓷专业网络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资源,将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行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相结合,近年来,我们从专业教学平台建设入手,加大精品课程与特色资源库建设工作的力度。

1.陶瓷专业教学平台建设。根据陶瓷专业的特点,进行专业教学平台的建设,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内容在平台上进行展示。

2.陶瓷专业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根据陶瓷生产的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式教学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网络课程网站的主要结构包括专业介绍、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特色资源、专题研究等。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总体设计、课程素材、教学环境、教学活动设计等。课程课件、教学参考资料、辅导资料、考核与测试系统、师生交流平台、试题库、试卷、习题解答等全部上网。

3.特色资源库。内容包括多媒体资源库、文献资料库、专业标准库、职业技能资源库及宜兴陶文化资源库等。(1)多媒体资源库:主要是陶瓷专业各课程教学所用的多媒体素材,包括各种教学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重点在各类陶瓷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介绍、产品应用等方面建立不同形式的资源。(2)文献资料:主要包括陶瓷原料、陶瓷坯料、陶瓷釉料、颜色釉、无光釉、乳浊釉、艺术釉、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电窑等相关文献、相关政策与法规等。(3)陶瓷相关标准,包括目前已经发布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多孔陶瓷、精细陶瓷、功能陶瓷等相关的原材料标准、生产工艺标准、产品技术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等。(4)职业技能资源:包括陶瓷原料工、陶瓷成型工、陶瓷模具工、陶瓷烧成工、陶瓷装饰工、陶瓷产品设计师、陶瓷工艺师等相关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培训教材、培训题库、考核题库等。(5)宜兴陶文化资源库:分宜兴紫砂、宜兴青瓷、宜兴均陶、宜兴美彩陶、宜兴精陶五个方面,包括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产品性能的介绍、生产工艺的展示及文化艺术的特征等。

三、陶瓷专业网络资源建设的方法

1.制定相关政策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建设开发。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配套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指导与检查,注重調动师生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进行相关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网络课程的建设,开发网络多媒体课件,使教师的各类教学文献资源逐渐向网络资源转化。

2.建立网络资源开发平台,方便教师参与建设工作。可采用精品课程开发软件平台,教师可方便地将自己积累的教学素材通过一些简单的处理加工后即可上传,供学生学习使用。也可成立相应的网络资源建设团队,由网站开发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发挥各人的特长,共同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

3.兄弟院校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须投入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员,而网络资源的共享是资源的交流、互动、完善和增值。我们与全国为数不多的陶瓷专业兄弟院校联系紧密,进行各种交流与合作,包括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做好统筹规划,注重整体设计,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

4.校企合作建立专业资源。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的组织、知识的讲授等方面离不开学校,而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建设具有实践意义的网络课程更加重要。我院地处陶都宜兴,各类陶瓷品种齐全,组织教师学生到企业一线收集整理陶瓷生产信息,将各种陶瓷生产的工艺过程、设备操作运转情况进行现场录像,用于教学过程。

5.建立导航网站,利用各类网络资源。一方面,利用万方、知网、维普等构成专业文献库。通过对网络上纷繁的电子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形成网络资源,建立陶瓷专业资源库,读者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获得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联合陶瓷专业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业媒体、企业单位等单位,建立专业导航网站,方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使用。

四、结束语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网络教学资源的积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注重建设与维护,同时,也应注意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辉.网络课程开发制作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4).

[2]刘珍芳.高校专业网络资源库建设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第4篇

课程网络资源制作完成后用WWW服务器进行管理, 客户端用IE等浏览器进行浏览, 并通过WEB页面进行交互式的学习, 实现在时空上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课堂教育方式相比, 新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地教学。在新的教学方式下, 学习人员充分发挥自主性,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 从而满足了教育的普及性和独立性的需要。

一、当今课程网络资源的发展方向

根据网络资源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应用方式的差异, 网络教学资源可分为如下五类:一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录制成电视录相, 用闭路电视网播放, 以模拟信息传输;二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以数字信息传输, 用视频宽带网传播;三是将第二类中得到的数字信息或第一类中的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 通过一般网络传输数字教学信息;四是利用各种网页制作工具将教学资料重新组织加工后做成网络资源在一般网络上发布。

第四类是目前实现网上教学较为理想的方式, 制作可简单可复杂、可实用可精致, 并且网上传播一般不成问题, 主要特征是交互性能好;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还可实现网上实践, 如在网上完成练习, 组织学习交流, 进行模拟测试, 甚至于模拟实验;还可实现网上教学管理等等。这类资源的使用更有助于教学相长, 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课程网络资源开发的方法与步骤

在制作网络资源时, 首先要弄清课程网络资源的设计制作流程,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课程的精心设计对于提高课程本身的质量和课程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分析教学对象, 结合课程特点选择课程内容

在制作网络资源之前, 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 进行教学对象分析, 确定本课程的设计指导思想、功能等, 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然后认真分析课程特点, 根据教学设计原则、教学需求和现有的技术条件来选定课程内容。农机液压系统检修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液压传动的认知、液压油的更换、液压缸的检修、齿轮泵的检修、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的检修、联合收获机液压操纵系统的检修、农机液压转向系统的检修、农机静液压驱动系统的检修等八个方面。

(二) 确定网络资源的系统结构

网络资源的系统结构设计定义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联系的方式, 反映了整个网络资源的框架结构和基本风格。设计时先将教学内容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形成对应的网络功能模块, 然后进行确定系统整体结构、界面设计、导航策略及交互设计等工作。

1. 整体结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 进行自上而下的设计, 形成非线性知识结构。采用引导的方法, 提出问题或呈现整体任务, 并提供相关的概念和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相关链接, 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习, 引导学者进行有目的的探索, 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进行研究性学习。

2. 界面设计

网络资源的界面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要做到结构清晰、风格统一、布局合理、简洁明了、色彩搭配协调。连贯、和谐、风格独特的友好使用界面, 给人层次分明、赏心悦目的感觉, 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激励作用。

3. 导航策略设计

网络资源一般以页面形式存在, 它的功能之一就是强大的导航性, 使查找信息非常方便。你是否设立了导航框架, 从页面中派生出许多链接, 就像树的分枝那样?你是否在每一页上都创建了菜单、图像链接和按钮等, 以便只单击一次就可转到与其相关的任意信息上?你是否建立了包括站点索引、帮助、查询功能在内的导航帮助……这些就是我们设计网络资源时要考虑的导航策略。在内容丰富、结构庞大的网络资源中, 良好的导航十分重要。

4. 交互设计

网络资源的交互功能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实时讨论、系统BBS、网上聊天室等交互单元来实现, 交互性是网络资源的生命之所在。学生可在课程提供的强大交互功能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人机交互的目的。

(三) 设计脚本的编写

在确定了网络资源的系统结构后, 根据每个页面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 确定其包含的素材种类、各个素材的具体内容及页面的布局方案, 写出设计脚本。它是制作课程的指导性原则和依据。脚本编写包括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知识单元的分析、链接关系的描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如何安排、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方式等方面。脚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制作水平, 因此脚本应尽量详细, 为课程制作提供尽可能多的参考。

(四) 素材的选择与收集制作

素材的选择与收集制作是网络资源中工作量最大、最烦琐、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要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素材形式, 如对于概括性强的内容, 利用文字表现较恰当;对于具有静态特征的内容, 可用图片、图像来表现;而抽象和动态的内容则需用动画和视频体现了。由于网络资源运行于网络环境, 所以素材的制作要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 尽量减小各种素材的数据量, 以保证网络资源具有较快的传输和运行速度。制作素材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1. 文本要使用规范化文字, 通盘考虑文字的排版、各种属性及其通用性, 提高文字的总体表达效果。

2. 静图的选择要符合网页特性。

一般网页中的图像为GIF和JPG两种格式, 它们具有压缩比高、跨越平台限制的优点, 在任何一个网络资源创作工具中都可调用。创建Web图片的要求是“小、快、好”。根据经验, 图片的大小一般不超过400×400pixel (像素) ;扫描的图片分辨率一般设为300dpi, 色深设为24bit左右;数码相机的分辨率设为800×600即可。

3. 采用流媒体技术压缩音视频素材。精彩的视

频、新颖的动画、和谐的声音是网络资源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它们可以增强信息的传播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一般的音视频文件都很大, 受网络传播速度的限制, 必须采用现今流行的流媒体技术对它们进行压缩。例如用Real Productor软件将普通的音视频文件转换为rm格式, 连接上网页后, 再通过流媒体播放器Real Player播放, 这样会使文件极大程度地缩小, 大大提高网络的浏览速度。

(五) 使用课程开发工具集成

素材准备妥当后, 就要根据脚本的设计, 使用课程开发工具进行制作了。网络资源的制作平台主要是一些网页制作软件, 如Front Page、Dream weaver、Flash等。网络资源生成的文件一般是网页格式, 所有的素材都可以依托它来运行。除了静态网页, 还可以采用ASP技术进行动态网页的设计, 对网络数据库进行管理。

(六) 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评价

课程投入使用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 要经常进行修改。课程开发人员经常阅读定性评价栏目中的评价内容, 特别要注意大家对自己所开发的那部分课程内容的评价建议, 总结大家的评价意见, 结合定量评价结果, 进行分析论证, 然后对课程进行合理修改, 以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

三、农机液压系统检修课程网络资源的特点

一是界面美观、导航清晰、操作方便、不存在迷航现象, 导航条完整齐全, 布局合理;二是网上传输速率大, 下载快, 制作时使用了小容量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三是需要的硬件、软件环境不高, 在服务器上安装时不再需要安装其他组件, 在一般网络浏览器上都可运行;四是管理功能完善, 容易扩展、扩充, 网页的直接更新较少, 有另开设的录入端口, 录入内容后就可以生成网页。

课程组成员们通过4年的开发与建设得到了全面锻炼, 也取得了较大的收获。本课程组开发的《农机液压系统检修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获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课程组开发的《农机液压系统检修》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摘要:与传统课程教育方式相比, 新的课程网络资源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地教学。在新的课程网络资源帮助下, 学习人员充分发挥自主性,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 从而满足了教育的普及性和独立性的需要。

关键词:课程网络资源,开发与建设,农机液压系统检修

参考文献

[1]黎玉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9) :36-38.

[2]许红梅.基于网络课程结构的教学探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 2007 (2) :97-99.

[3]茅育青.对高校多媒体课件创作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6) .

[4]崔晓燕, 张晓东.网络课件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7) .

南海群岛建设与开发规划 第5篇

一、概述:南沙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放弃美丽富

饶的每寸南沙国土,而南沙被外国抢占,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都心痛,为了保护我们祖先留下来财富和给我们子孙后代财富,我不能提供什么,只能以一篇未来规划和建议,来支持表达我对保护南沙的建议!

二、总体思路:

1、巩固渔民利益。成立中国渔业及海洋保护协会

2、政治方面:统一海洋管理职能,加强行政管理能力:在中央成立由农业部、海事局、海洋局、公安部、海关局五部加入的中国海洋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海洋事务,下设机构分别成立黄渤海委员会、东海委员会、南海委员会、远洋委员会分别管理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事务,以海警、海监为主整合各部门涉海单位,成立中国海岸警卫队,统一海上资源及部署,职责:负责保护中国海岛、海洋等相关海域内的资源,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海上贸易、油气合法开发,海上稽查,打击海盗、非法入侵等海上职能部门 成立南沙行特别行政区,行政中心设置:设立美济礁为中心建设南沙市,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南海海洋经济区,目标打造中国海洋科学与研究基地、中国海上石油基地、中国最佳海洋旅游目的地、先进海洋经济区试验基地,两岸三地共同参与的试验经济区。

3、经济方面:成立中华南沙开发与建设基金,欢迎全国各个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面向全体华人世界和国外关心南沙的人开放,有中央牵头,地方积极对口援建,社会各界参加的基金。

成立中国南沙石油天然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华南沙群岛旅游有限公司,中华南沙渔业有限公司,中华南沙海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南沙基础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南沙交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南沙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南沙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华南沙能源有限公司,中华南沙食品有限公司,中华南沙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中华南沙船舶维修有限公司

4、法律方面:在人大通过《中国海洋保护法》,特别成立南沙特别专委会,每年向人大递交《中国南海南沙形式与开发研究报告》,并向全世界陈述南海的过去以及当年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规划。

二、规划和未来解决方案:

鉴于当前的形式,我建议我国应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有条件的个别岛屿批准建市,初步选择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南沙群岛的美济礁、中沙群岛的黄岩岛为基础建立永兴市、黄岩市、南沙市,并以三市为基础建立中国南海海洋特别行政区,在国家发展规划上定性为: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试验区、国家海洋能源基地、国家海洋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的南大门、重要的商贸中转站、南海发展的支柱、国家重要的海洋海岛旅游基地、中国海运的补给基地其中南沙市规划如下:

南沙市建设和未来定位概述:中国南沙市位于中国南海南沙群岛的美济礁上,地处热带地区,气候属热带海洋气候,隶属中国海南省南海特别行政区,是南沙群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靠大陆面向东南亚,号称“南海十字中心”、“南沙明珠”、“中国的南大门”“中国海洋科技城”经济以:海岛海洋旅游、石油天然气基地、海洋科学研究基地、海上养殖基地、南海南部航空航海补给基地、国家海岛保护基地。建设上以美济礁为中心,采用人工填岛的方式建设完成,实施由国家为指导,以海南省为主体让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援建,全社会参与的形式,在中央成立南沙市建设开发委员会为总体指导,设立南沙建设基金,由国家财政部和各个省市为前期主要资金来源,向全社会开放,并允许各个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向全球寻求合作,有偿投资的形式,主要靠以后的贸易、石油、旅游、工业、海底资源收入偿

还,建设上设立南沙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为建设单位,由中央规划,允许两岸三地及东南亚各国共同参与建设

南沙市规划方案:总体上分为:行政文化区、港口物流区、海洋工业区、商业金融区、海洋科学城、商贸旅游区、居民区

1、行政及行政办公区:

进驻单位:南沙群岛管理委员会、南沙市政府下属南沙财政局、南沙商业与贸易委员会、南沙交通运输局、南沙海洋及海岛管理委员会、南沙科学与工业委员会、南沙旅游及文化局、南沙住房与建设局、南沙法院、南沙公安局、南沙规划及设计院

主要建筑物:南沙大厦、南沙行政管理大厦、南沙海洋大厦、南沙司法大厦、南沙中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沙分校、南沙小学

2、港口物流区:下分航空港区、港口贸易区、物流仓储区

进驻单位:南沙航空管理局、南沙港务管理局、南沙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南沙港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沙石油天然气集团海洋工程公司、海南航空公司南沙分公司、南沙物流有限公司、南沙远洋交通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南沙船舶检测维修中心、南沙渔业有限公司、中航直升机南沙分公司、主要建筑:美济礁军民机场、南沙停机坪、南沙航空管理大厦、美济礁10万吨货运码头、南沙客运码头、南沙渔业码头、南沙石油天然气补给码头、南沙海洋工程船舶码头、南沙船舶维修厂、南沙港务大楼、南沙航海大厦、3、海洋工业区:进驻单位:海洋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南沙供水有限公司、南沙电力集团有

限公司、南沙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南沙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南沙海洋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南沙建筑材料预制场、南沙渔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中核南沙分公司、中国电信南沙分公司、南沙市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建筑:南沙淡水库、南沙海水淡化厂、南沙自来水厂、南沙污水处理厂、南沙建筑预制场、南沙朝夕发电站、南沙风能太阳能综合发电场、中核海底核电站、南沙海底原油储备基地、南沙成品油库、南沙天然气石油加工厂、南沙渔产品加工厂、南沙海产品加工厂、南沙机车维修厂、南沙工艺加工厂、南沙化工厂、4、商贸旅游区:南沙海洋馆、南沙海洋公园、南沙海岛度假村、南海明珠商业城、南沙海

岛风情大酒店、国家热带海岛地质公园、中国工商银行南沙分行、南沙珊瑚大酒店、中国电信南沙营业厅、中国邮政南沙市营业厅、南沙海洋娱乐城、南沙海鲜城、南沙国际大酒店、海上游乐园、南沙影院、南沙步行街、大商集团南沙店、苏宁南沙店、海底科学馆、科技馆、海洋大酒店

5、海洋科学城:国家海洋科学研究院南沙研究所、中科院可燃冰研究院、中国工程院海洋

工程研究所、南沙综合水文气象地震观测站、中海油南沙石油勘探研究院、国家南沙群岛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海岛及海洋工程研究院、南沙海底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研究院、国家海上可再生资源南沙试验室、国家海洋及海岛生态研究院、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与规划研究院、中国水产及海洋养殖研究院南沙研究基地、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海上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院,农业部渔业及海岛种植研究院,环保部南沙海岛与海洋开发与保护研究所、中国交通部海洋及海岛交通研究所、中华南沙研究院、南沙海洋与海岛国际合作科研院、国家电动载具试验室、南沙号海底研究深海船

6、基础设施:

公路桥梁:环岛公路、通港路、航空路、海洋公路、跨海大桥

市政道路:明珠大道、南沙大道、珊瑚大道、中华路、郑和大道、科学大道、南洋大道、美济路、和平路、友谊路、中央路、北京路、上海路、香港路、广州路、台北路、复兴路

交通及交通设施:环岛有轨全电动线、全岛电车加电站、空轨旅游1号线、空轨2号线、海底隧道1号线、海底有轨一号线、海底有轨二号线。

市政公用工程:南沙市区供气管道网、南沙市汽油供油管道网、南海(南沙-永兴)海底石油管道、南海(南沙-永兴)海底天然气管道、南沙市全岛供电网、全岛雨水污水供水管道网、武装:设施:南沙军港码头、南沙军机仓、南沙潜艇码头、南沙防空反舰导弹基地、南沙武警基地

武装力量:南海舰队南沙舰队、中国海岸警卫队南沙巡逻队、中国空军南沙中队、中国武警南沙总队

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6篇

【关键词】社区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46-02

社区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的人力资源、社区的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及文化资源。我园地处陆家嘴街道,周围有丰富的社区资源,包括商业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资源、旅游资源。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感到幼儿对社会机构、社会成员、社会现象和社会规范的感知与理解无不通过具体的社会生活来实现。因此,我们将有效选择与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与环境资源,发挥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教育作用,深入研究把社区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社区这一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作用,以弥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不足。

一、社区资源的开发

1. 对社区资源的筛选原则

在社区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有效保障幼儿的活动能安全顺利开展。

(1)安全性原则

幼儿的教育安全是首要前提,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的下,我们才能开展相关活动。所以在开发社区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活动开展场地的安全性,幼儿出行的安全性等。

(2)教育性原则

我们开发的社区资源是要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发展,为了弥补幼儿园课程资源中有所欠缺的地方,如,场地的问题,环境资源的问题等而拓展的教育性活动,是围绕幼儿园的教育课程展开的,所以资源的开发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

(3)可操作性原则

所谓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社区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确保场地的使用是被相关管理者允许的,并不影响社区设施设备以及场地的正常使用。只有得到社区相关部门的有效支持,我们的活动开展才能顺利进行。所以每次活动前老师也需要做好各种相关工作,如与社区管理者联系,说明我们的教育目的,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合理规划出行路线等,确保活动是可是实施的。

2.对社区资源的筛选依据

(1)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在选择社会资源时,首先考虑的是幼儿的兴趣点。例如在《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在活动前期,老师开始预设了寻找春天的活动,引导幼儿在社区内四处寻找春天的特征,观察与感受春天花草树木的变化,但有的孩子看到花丛中的蝴蝶,马上兴趣就转移到蝴蝶上,为满足幼儿的需求,我们后续带领幼儿到我们陆家嘴昆虫馆参观,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得到进一步满足。因此,利用社区环境资源,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有效弥补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不足。

(2)幼儿的发展进程

幼儿是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个体。幼儿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来选择社区资源。如大班幼儿在每年在五六月份,是幼小衔接的准备阶段,为了让幼儿能顺利的渡过这个发展的关键期,我们选择了参观社区内的崂山小学、采访小学生、观摩小学生上课、参与升旗仪式等活动,全面了解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知道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学习方式都是不同,从而激发幼儿的入学欲望,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准备。

(3)课程内容

在落实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会依据幼儿学习的课程主题内容来筛选社区资源,实现社区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整合。如在《秋天》主题活动中,根据主题的核心经验,为了让幼儿多了解一些有关秋天的特征,我们带领孩子走入社区,来到了世纪大道、街心花园,观察秋天的马路、秋天的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与自然现象,了解秋天的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同时观察秋天人们的衣着等;来到了菜场和水果店,观察秋天的蔬菜和水果等,通过实地的观察,让幼儿全方位感受秋天的天气、植物、瓜果蔬菜等简单常识,在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中,感受与理解人与秋天的关系,形成一个从自然、社会与人相关联而又相对较完整的有关对秋天的认知。

二、社区资源的利用

1.对社区人力资源的利用

社区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在社区内工作的专业人士和家长,我们会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邀请不同的专业人士与家长来园为幼儿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如在小班《理发师》主题中,我们就邀请了社区理发师来担当老师的角色,在给幼儿介绍各种理发用具与功能的同时,边讲解,边示范,让幼儿直观地学习与理解了理发的全过程,同时理发师还教育幼儿勤理发,爱干净。幼儿学得既开心又直观,有效达成了学习目标。此外,我们还经常邀请社区中的警察、医生、画家、点心师等来园,走进课堂,与幼儿直接互动交流,使幼兒的学习变得灵活且有趣,扎实且生动。

2.对社区物质与环境资源的利用

(1)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对社区物质与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利用中,我们经常开展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走进周围熟悉的社区,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触摸他们周围的世界。所谓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幼儿到社区中,通过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与理解周围社会生活,自然习得相关知识与经验。

(2)幼儿社会实践活动的分类

1)幼儿学习型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已有的环境资源,开辟成幼儿的学习大课堂,使幼儿到真实的环境中学习。

案例:大班《购物》

为了让大班的孩子在《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中充分感受城市里不同商业设施的用途,我们设计了带大班的幼儿去超市《购物》这一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孩子用十元钱去买春游时候需要适用到的用品,如,纸巾,零食等。这对大班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是非常实用的,如何在有限的经费下买到自己正真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活动前,老师请幼儿自己制定购物清单,然后带领幼儿去超市在相应的货架前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准确的计算价格,这样在结账的时候才能顺利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有的孩子非常仔细的做好购物单并准确的计算价格,用十元钱買到所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在春游的过程中也都非常适用。也有的孩子只买了自己喜欢的,忽略的适用性,在春游的过程中也会发现问题。当然也有的幼儿因为计算失误,或者不会取舍没能顺利完成购物的任务,无论结果是怎样的,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些经验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活动后也得到家长们的好评,原来幼儿是可以尝试自己有目的的购买自己需要的用品。

2)幼儿感受型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社区环境,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如带领幼儿参观社区有名建筑、马路上的雕塑、滨江公园散步、乘坐地铁等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体验我们居住的社区环境是多么优美,感受现代都市的变化,从而增进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3.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

我们还关注我们陆家嘴社区中的一些文化活动,如在结合“垃圾不落地”的社区活动中,我们组织大班幼儿到社区去表演和宣传,参与社区文化站和社区居民一起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社区植树节、社区爱水日等活动,这些活动也得到幼儿的家长和社区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这些都有助于从小培养幼儿热心公益活动,从小养成环保意识。

三、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1.课程的资源库

在实施课程中,我们按照幼儿各年龄段要求与课程要求,着眼于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等基本主线,并结合各主题背景下,利用社区资源,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区域性以及鲜明的实践性等特点,有效弥补幼儿园内课程资源的不足,社区成为幼儿园课程的资源库。

2.幼儿的活课堂

幼儿的学习不仅仅在幼儿园内进行,社区环境与空间的开放性、真实性、生活性、情境性、现实性等特点,成为幼儿鲜活的学习大课堂。使幼儿在熟悉的周围生活环境中,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亲耳所听、亲眼所见、直接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主动询问、小组合作等方式,能满足不同幼儿个体的特殊兴趣与需要而开展的探究式学习,在主动合作与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习,不断地在适应社会环境中学习,使幼儿能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增长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以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

四、结论

旅游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 第7篇

1 提高旅游资源的竞争力是推进当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1.1 竞争力的提高是现代化建设的重点

提高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发展要求,尤其对于城市来说,发展更是自身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是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城市是需求享乐、资本、工具、生产、人口的集中”(马克思),“城市是前进的动力,是居民精神生活、政治、经济的中心”(列宁),在我国当下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旅游资源所在的城市一定要从各种层面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1.2 文化实力

人口素质是一个地区文化实力的最高审视角度,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求。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仅仅表现在高楼大厦或是先进的基础设施上,更表现在当地居民的教育程度和思想道德素养,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所展现出来的国民礼仪修养,是吸引外地居民到本地旅游参观的重要人文景观。

2 以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

休闲娱乐是人们永远的需求,他可以满足人们的享受需求、发展需求、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1992年世界旅游产业的收入超越汽车、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根据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一个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旅游产业就会开始迅速发展,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更加普及化、成人化。旅游产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可以吸引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具有强大的扩大内需的功能。除此之外,旅游产业扩大就业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一个国家的旅游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者,据有关数据统计,旅游产业中1个人的就业可以间接带动5个人的就业,旅游产业1元的收益可以间接带动其他产业8元的收益。

3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许多城市旅游产业的规划没有重视文化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江苏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大省,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昆曲是江苏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地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形式例如越剧、京剧、扬剧等民众文化,具有人文特点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文化活动等都对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品牌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旅游工艺产品进行大力发掘,创新生产新的旅游纪念品,对提升当地的旅游文化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旅游作为一个消费产品十分注重差异性,“美、特、奇、新”是它的本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一定要注意当地方文化特色的突显,着重塑造一个城市的个性,提供更多的旅游精品项目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加大当地旅游品牌的推广力度,提升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将更高档次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建设,体现更多的产品地域特色,提升服务水平和产品档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十分进步,旅游资源的推广一定要对原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目前国内有很多对旅游产业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基础设施例如车站、国际机场、城市广场、电视塔、剧院、国际展览中心、大型体育场馆、长江大桥等。相关产业部门可以依据发达的相关设施来设计相应的旅游线路,在方便的休闲享受中为欣赏当地的名胜古迹。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徐惠蓉.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城市现代化建设[J].《学海》2002,08(22):12-13.

[2]司祥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1,04(12):7-8.

[3]史开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0):132-133.

[4]马治鸾.成都地文景观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2010,12(01):43-44.

资源建设与开发 第8篇

1 新疆湖泊

新疆自治区有众多的湖泊。据初步统计, 全疆有大小湖泊130多个, 其中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30个, 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也有10多个。新疆的湖泊面积广大, 南北疆湖泊的总面积有1万多平方公里, 仅次于西藏、青海、江苏, 居全国第4位。其中构造湖有博斯腾湖;风蚀湖有艾丁湖;冰川湖有分为几类, 如新疆阿尔泰山区的喀纳斯湖 (冰蚀湖) , 新疆博格达峰北坡的天池 (冰碛湖) 等;河迹湖有新疆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天鹅湖;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是火山口湖。

以上湖泊皆是新疆的开发旅游较全面的湖泊。

2 湖泊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 湖泊环境的主要问题

2.1.1 水位下降, 面积萎缩

这类湖泊环境问题在西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如青海湖在1908年时, 湖水位为3205m, 湖面积4980km2, 至1986年湖水位下降到3193m, 湖面积仅为4303km2, 湖水位年均下降10cm。1990年可可西里地区的苟仁错湖面积2315km2, 平均水深113m, 至1998年已完全干涸, 玛多县境内原4077个小湖, 现已近半数干枯。

2.1.2 污染日趋严重

新疆的博斯腾湖、布伦托海、磨菇湖等水质都已达到五类或五类以上标准。而且这些水质污染有加剧恶化之势。

2.1.3 富营养化加剧

西部地区湖泊富营养化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湖区, 其中云南省的滇池、洱海和星云湖尤为突出。据1988年对滇池24个测点资料分析COD、TN在所有测点均超标, 超标倍数分别为015~313和017~15。TP除个别测点外也全部超标, 超标倍数016~16。在草海和外海局部水域连续3年 (1988~1990) 观察到“水华”现象。而星云湖富营养化更为严重, 湖泊由80年代初期的中富营养状态上升到90年代中期的中富营养状态, 并有进一步向富营养化演变的趋势。

2.1.4 开采无序, 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盐湖资源开采, 生产规模一般较小, 且普遍存在乱挖乱采的现象, 综合利用程度低, 资源浪费严重。盐湖地区, 气候干旱少雨,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致使一批盐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土地沙化, 流沙逐步向湖边推进, 直接影响到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经济效益。

2.1.5 围垦和水位下降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

湖泊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西部地区一些湖区由于强烈的人为活动, 再加上气候变化, 人为地围垦大量滩地, 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遭受损害。如洱海的大头鲤、滇池的海菜花, 以前都是常见品种, 现在已成为稀有濒危的物种。

2.2 湖泊环境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 自然因素

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我国西部地区气候的暖干化使得高山冰川大面积萎缩, 冰雪融水补给减少, 再加上植被和草场普遍出现退化, 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从而导致整个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2.2.2 人为因素

新疆地区人口增加, 工农业的发展, 人为驱动的拦蓄、引水等活动, 使得入湖径流逐步减少, 而出湖径流却不断增加, 从而造成湖泊水位持续下降, 湖面积日趋萎缩。再加上人为的不合理开垦、过牧和毁坏天然草地森林活动, 致使湖区生态环境遭受灾难性破坏。

2.3 湖泊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和建议

2.3.1 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水资源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在西部开发中, 要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通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控制耗水量大的产业和项目上马。同时加强节水技术研究, 提出节水新工艺、新方法, 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②控制盲目地从湖泊引灌溉水, 湖泊水资源管理要统一规划, 改进灌溉技术, 推广喷灌和滴灌。

2.3.2 改善湖泊生态环境

现在许多湖区的植被和草场已大面积退化和土地沙化, 如青海湖区至1987年底各类退化草场面积已占草场总面积的36%。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中, 国家要积极采取“退耕还草”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用于恢复湖区植被和草场, 同时要严格控制草场超载过牧, 防止自然和人为破坏草场。阻止滩地资源的过度围垦, 保护湖泊滩地湿地生态系统, 防止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而各省市、各部门应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 利用与建设同步的原则, 加强对湖泊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2.3.3 保护湖泊水质

必须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发模式。坚持内源和外源同治, 点源、面源并重控制的原则。外源方面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 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 进行入湖污染物总量控制, 主要指标包括TN、TP、COD等。内源治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分目标、分阶段实施湖泊综合治理, 使湖泊生态系统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从而实现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3.4 加强科学研究

湖泊科学研究是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结合我国湖泊研究基础和西部地区湖泊现状, 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①湖泊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各要素研究。②湖泊成因、演化规律研究。③湖泊富营养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④典型湖泊及其流域综合整治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3 喀纳斯湖旅游资源的开发

3.1 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最北端、布尔津以北90公里。喀纳斯湖长25公里、宽3公里、湖水深达189米、湖面海拔1347米, 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点) 之一。其水源主要来自发源于苏联、蒙古和中国边界的唐努山 (友谊峰4374米) 的二条小河。湖的两岸有狭窄莎草、禾草沼泽, 四周有欧洲、西伯利亚向南延伸的泰加林、云杉、新疆落叶松、新疆红杉、冷杉、五针松等, 林下有苔藓及羽衣草、水毛茛等。1980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成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已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由新疆林业厅主管。近年来已成为重要的科研、旅游、避暑胜地。

喀纳斯景区分为旅游中心区、民族文化旅游区、森林公园区、自然保护区及湖上旅游区等6个功能区, 包括三乡 (白哈巴乡、禾木乡和图瓦人村落) 、三湖 (鸭泽湖、黑湖和白湖) 和三湾 (卧龙湾、月亮湾和神仙湾) 。湖区通过进行系统、科学的功能分区, 形成一湖碧水, 清冽纯洁;小溪流水, 悬挂披绿, 置身其中, 趣意横生, 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觉。

3.2 喀纳斯景区的旅游活动形式

3.2.1 嬉水、游泳

在湖边的嬉闹、欢乐可以解脱人世间一切的烦恼, 足以获得身心上完全舒展。加之新疆的旅游季节差异较大, 喀纳斯景区是避暑的好地方, 玩水及嬉戏, 可以缓解忙碌的生活带来的压力。

3.2.2 摩托艇及游船

摩托艇是集观赏、竞赛和刺激于一体, 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高速水上运动, 也可以归入游艇。游船可以观赏风景。

3.2.3 漂流

漂流是一种体能与胆量的挑战, 在寻求刺激、享受快乐的同时, 要注意安全, 并掌握技巧。漂流过程中, 充满了刺激, 以及大自然的野性之美。

3.2.4 登山和冰川旅游

喀纳斯湖区总面积达5588平方公里, 境内多有高山, 适合于登山运动。同时, 冬季的喀纳斯景区境内多有终年不化的冰川, 适合于冰川旅游及研究, 是我国现代冰川中最低的, 可建立现代冰川公园。

3.2.5 品尝野味

喀纳斯湖内各种野生动植物众多, 以及山野间有很多野生菌类, 是品尝野味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董新光, 邓铭江.新疆地下水资源[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2]邓铭江, 王世江, 董新光, 等.新疆水资源及可持续利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王浩, 陈敏建, 秦大庸.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M].黄河水利出版社

[4]袁嘉祖, 张学培.三北地区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

资源建设与开发 第9篇

政务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提升服务效率、辅助支持决策的重要价值, 要求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必须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整合分散的、孤立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 形成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辅助决策的目标。但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往往忽视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政务信息资源的调查和目录体系建设滞后, 政务信息资源中的数据元素标准化基础建设薄弱, 导致数据架构规划及数据环境建设不完整, 影响信息资源的整合效益。所以,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性工作尚有拓展空间, 信息资源目录建设、数据标准化等数据环境建设工作仍需加强。

一、政务信息资源面临的问题

政府信息化建设初期, 为快速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始目标, 以实现单一功能的政务工作系统化为建设目标, 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迅速。但因系统建设初期缺乏全局规划、应用规划和数据规划支撑, 造成部门内部应用系统众多且各自孤立, 各政府部门的应用系统功能重复开发, 数据库异构严重, 数据格式、类型不一致, 数据质量和环境水平低,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问题, 直接制约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 甚至成为信息系统整合的瓶颈。

当前, 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向已从建设初期的网络建设、信息发布、政务系统化开始转向以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为主体、以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的应用阶段, 需要突出解决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问题。只有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应用和工作协同, 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宏观决策的重大作用。实现政府中各部门内或部门间的跨部门、跨地区和跨系统平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对组成信息流的数据元素的质量, 对交换或共享的数据进行无歧义的理解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数据元素标准化和信息资源目录建设对提高数据环境质量, 实现信息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信息资源目录是信息组织的一种方式, 是对所采集的信息资源实施序化的描述。它根据语法、语义和语用等规则对信息进行组织, 以方便信息的检索。

信息资源目录借鉴图书目录的概念, 按次序编排以供查询的图书或篇章的名目。元数据 (Metadata) 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关于数据的数据, 关于信息的信息, 即用数据解释说明数据, 从信息内容、载体形态、信息资源集合及其组织体系、管理与服务机制等方面去描述信息资源的特征和属性。借助元数据, 可以采集、组织、识别、定位、发现、评估和选择信息资源, 实现简单高效地检索、交换、管理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通过元数据与分类表、主题词表的结合, 可以方便地按应用需要组织信息资源分类目录、主题目录和其他目录, 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导航、检索、定位和交换服务。借助目录系统, 可以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识别、导航和定位, 以支持政府部门内部员工和公众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取和使用政务信息资源。

三、政务信息数据标准化

数据元素标准化是指对数据元素及其属性进行规范, 使不同用户对同一数据拥有一致的理解、表达和标识, 为实现和增进跨系统和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创造基础条件。信息语义共享是信息共享的基础, 基础数据标准化可以使信息共享的双方或多方对信息的语义达成一致理解, 实现各业务信息系统间、各异构系统间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在组织内多个应用系统中, 必然存在多个应用系统共用的共享数据元素, 这些数据元素就是基础数据或称为“核心”数据。由于信息化建设前期缺乏数据元素统一规范, 各应用系统数据歧义、同名异义、同义异名现象严重, 数据元素之间的转换必将成为日后信息资源整合巨大障碍。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基础, 实现信息资源辅助决策。因此, 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数据元素标准化工作必须先行, 同时必须通过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识标准和一致性标准来保证数据元素标准的科学性。

四、优化政务信息资源数据环境的工作措施

(一) 提高对政务信息资源数据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信息资源是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谓的“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十二分数据”对电子政务来说同样适用。尽管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 但是没有信息资源管理支撑, 没有强大的数据环境支持, 电子政务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政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有一定距离, 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理解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积极倡导和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前的基础数据环境建设, 以更好地发挥政务信息资源服务社会、便利大众的作用。

(二)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由于政务信息资源涉及到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政府工作部门, 涉及单位部门广泛, 组织机构层级多样。所以必须整体规划政务信息资源数据环境优化的总体框架, 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数据环境建设, 总体协调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内容和步骤, 避免造成新的条块分割;要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维护权限的纵横分配, 界定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范围和职责, 明确与其职能相关的信息资源目录制作的权利和义务, 才能有利于信息资源的长期开发、维护、管理和利用,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 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和数据标准化。

应用詹姆斯·马丁信息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落实“统一规划, 加强管理, 统一标准, 确保安全”的方针,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统一的标准, 达到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 总体共享的目的。标准的制定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必须以标准化为纽带, 实现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与应用。科学的标准和规范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是衡量整合结果是否符合目标的基准。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化, 只有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 才能更好的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 确保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

(四) 建立统一的领导与协调推进体制和制度。

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应用涉及各个领域、行业、部门, 行政体系复杂, 部门交叉重叠, 信息源分散程度高, 靠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是无能为力的。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地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地作用, 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协调管理机构, 通过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管理规划和规范标准, 建立起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协调机制。政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应用中, 要明确各类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检索、分析等应用过程中的法律地位, 使得各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能依法而行。要高度重视保障体系的建设, 贯彻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建设完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的安全保障体系。

五、总结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10篇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当务之急, 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比如,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教育形势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突出健康第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系, 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小学体育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

20世纪的体育教学,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其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许多学校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体育设施达到最大的使用效果。今天,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以前上了一个台阶, 但在教育投资方面还存在着“僧多粥少”的现象, 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还较差, 许多边远山区、农村的小学甚至没有体育设施和场地。这就需要学校努力挖掘校内外的体育课程资源, 以使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每次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新形势下, 原来的体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 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可以发挥体育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 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 为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提供了可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以下途径:

⒈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 开发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要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必须尊重有体育特长的各种人才, 挖掘人的潜能, 发挥人的多种作用, 体现人的多种价值, 使他们有展现能力的机会。在这里, 人力资源的开发, 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家长等。人力资源的开发, 主要有以下思路:

(1) 充分挖掘和利用儿童好玩的天性和生活经验, 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应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从课程和教学两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创造新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戏, 改造自己喜欢的“成人项目”, 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改造成游戏, 想方设法去玩。例如, 地面乒乓球、对墙单打乒乓球、栅栏羽毛球、护栏毽球、下腰比赛、用动作模仿童话故事的游戏等。

(2) 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使他们对课程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使他们具有课程标准要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建议各地利用岗前培训、学历后教育等继续教育的机会, 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3) 建议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尽快增加课程标准解读等短线课程, 尽快更新和设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法学法等长线课程, 使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这方面的专业教育和培养。

(4) 对于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 应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体育特长得以展现。如让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兼任体育课, 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当体育委员、“小辅导员”等, 交给他们带操、辅导、组织体育活动的任务。对于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应当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肯定。建议各地学校既要利用他们的特长, 又要爱护他们的积极性。只重视“使用”而忽略“爱护”, 则其特长便不能很好地发挥, 其积极性便不能持久。

(5) 对于班主任和校医, 应创造机会和条件利用他们的特长和工作特点, 使其帮助、配合、支持体育教师, 共同达成课程目标。如请校医做“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报告, 请班主任当体育比赛“解说员”、担任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员、组织安全运动的讨论等。

(6) 聘请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家长为校外体育辅导员, 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家长的特长和作用, 举行联谊体育活动、体育比赛, 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等。

(7) 调动学生的牵动作用, 发挥家长的督促作用, 通过组织“家庭运动会”“趣味运动比赛”“休闲体育活动”, 建立“家庭体育活动站”, 使学生与家长互动起来, 使家校体育活动协同起来, 使校外体育活动活跃起来。在这种“互动”中, 培养学生和家长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情感交流, 使全民健身得以实现。

⒉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国家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各地学校应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开发体育设施资源十分必要。有调查资料表明。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不仅东部、中部、西部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水平不一, 而且城市与农村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差别很大。特别是中国西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来说, 更具有重要的课程价值和意义。建议给予足够的重视, 大力开发。

(1)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 例如, 栏架可以用来跨栏, 也可以用作投射门, 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 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一物多用, 根据器材特点确定其多种用途, 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例如: (1) 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三人角力、夹抛绳、跳移动绳、绳球、绳投掷、跑蛇绳、二人三足、踩龙尾等。 (2) 接力棒———可以用作接力跑的传接器材, 也可以用作哑铃操的手持器材等。 (3) 标枪———可以用来投掷, 还可以在两根标枪之间拉上橡皮筋当作跳高架等;用标枪做蛇形跑、钻“洞”跑、图形移动练习、跳跃练习等。 (4) 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 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 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 (5) 小皮球———可以用来踢足球, 也可以用来投掷, 还可以用来打篮球。

(2) 制作简易器材。各地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 制作简易器材, 改善教学条件。例如, 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 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 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 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 用木块制作起跑器, 用树桩制作“山羊”, 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 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利用废物解决器材的短缺, 改善教学条件, 是一个“量材录用”、因陋就简的积极办法。另外, 以生活物品、生活设施和生产工具等作为器材替代物, 也是一个解决器材数量少的简单办法。例如: (1) 沙包——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废旧布和豆子或沙子制作沙包。 (2) 书包——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足球门。 (3) 上衣、手绢——可以用作传接物, 进行接力跑。 (4) 网兜和实心球——可以替代链球。 (5) 椅子、扁担——可以用作传接物, 进行合作跑、协同跑。 (6) 校园里的水泥道沿——可以替代平衡木, 让学生在上面做平衡走。

(3) 改造场地器材, 提高场地利用价值。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 这里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 降低排球网高度, 缩小足球门、排球、篮球的场地等。要把场地器材改造成中小学学生的运动乐园, 就要打破竞技化、成人化的场地器材规格限制,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 重新对学校场地器材进行规划、设计, 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例如, 可否将场地器材改造成: (1) 角形场地、三个球门的小足球场。 (2) 降低排球网高度的小型软式排球场。 (3) 降低篮球架高度、多向篮球筐。 (4) 降低排球网高度的沙滩排球场。 (5) 小型板羽球场地。 (6) 多功能活动区, 可供轮滑、放风筝等活动。 (7) 游戏区, 可进行拔河、“跳房子”等游戏活动。

(4)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 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 又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 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 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工作, 应当认真研究, 合理布局, 以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利用学校空地。主要有以下思路:

一是因地制宜, 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 设置适宜的场地器材。二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 一般都是综合性内容。为方便教学和体育活动, 必须布置成几个综合性场区。这些综合性场区建议做到以下各点:

(1) 在一堂体育课中变换教材内容时, 应当便于调动、观察学生。 (2) 体育活动时不互相干扰, 确保安全。 (3) 隔离通道, 以防发生伤害事故。 (4) 远离教室、图书馆、实验室。 (5) 靠近体育教研室或体育器材保管室, 并且附近要有水源设备和电源设备。

场地周围要绿化, 形成绿色环保场地。绿色植物的叶绿素, 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同水合成糖类, 并放出氧气, 有益于身体健康。茂密的树林能形成场地的“小气候”, 即夏季能使气温有所降低, 冬季能使气温有所上升。此外, 它还有防风、防尘、隔音的作用。

特别要注意的是, 应当充分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据调查, 小学和中学、男生和女生的运动兴趣有所不同, 而且城市、城镇、乡村的学生, 其运动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 综合性场区应充分考虑本校学生运动兴趣的特点。

(5)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 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 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 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 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 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 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 安装多向篮球架, 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 强调的是在“使用”上下工夫, 在最大限度挖掘使用的空间和时间的同时, 注意安全问题和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可以从以下考虑:

第一, 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 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周边环境, 处理好“利用”与“安全”、“使用”与“保养”的关系, 认真实地考查, 统筹合理规划。

第二, 校方在制订课表时, 除了考虑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外, 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 也应考虑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现状, 扩大使用的时间范围。

第三, 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场地器材使用的空间和时间, 应当制订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分配时间表, 按指定区域和时间进行教学和体育活动。

3.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 要大力开发, 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 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 主要是指简化规则、降低难度、改造器材等。

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有着十分丰富的应用前景。我们觉得重要的是要用整体健康观对运动项目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情绪, 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有利于增进学生“身、心”的整体健康, 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对现有运动项目改造的主要思路是:

一是简化规则——只保留能调动学生兴趣, 使学生能“玩”起来的简单规则。

二是简化技战术——只保留简单的基本的技战术。

三是修改内容——去掉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无兴趣的重复、复杂、陈旧的内容, 弱化竞技成分, 淡化“达标”终结性评价内容, 不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是降低难度要求——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 减轻器械重量, 改变器械功能等。

五是改造场地器材——使场地器材适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2) 新兴运动项目的选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街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新兴运动项目是中小学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新兴运动项目也有一个改造的问题, 应当使其成为学生健康向上、安全有益的课程内容。例如:

郊游、远足、野营等都属于野外活动。郊游是指从城镇到郊外去游玩, 地点可以是公园和风景地, 交通方式可以多样。而远足是指以步行的方式到野外去游览。野营与以上两者的不同点是要在野外宿营。

健美运动、街舞等, 需要对动作进行设计, 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 应做到简单、美观、大方、健康、活泼、参与性强。

攀岩是一种新兴运动项目。攀岩活动时应当介绍攀爬方法, 检查安全装置, 介绍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等。

旅游登山也是一种新兴运动项目。它包括:一般登山活动、登山夏令营、登山比赛。

(3)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如蒙古族的摔跤, 藏族的歌舞, 维吾尔族的舞蹈, 朝鲜族的荡秋千, 锡伯族的射箭, 傈僳族的射弩, 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键子、滚铁环、抽陀螺等。

多民族的国家应当具有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体育课程应当具有民族特色。课程标准没有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归入“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里, 是想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问题凸显出来。课程标准也没有罗列过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 这就给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更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和意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时, 有的需要改造, 不能拿来就用;有的则不需要改造。改造的目的是为了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经过改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 经过改造以后使其成为课程内容, 深受少数民族学生的喜爱, 汉族学生也很喜欢。这类课程内容可以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一种形象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使得民族古老文化得以复活重现, 从而以课程的形式得到继承和发扬。此外, 这类课程内容还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大体分为:

第一, 以嬉戏娱乐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这类课程内容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 虽有一定规则, 但不严格, 其嬉戏、娱乐的主旨不变。

第二, 以竞技能力为主导因素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这类课程内容在游戏娱乐中含有竞技心理, 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能为内容的娱乐体育活动。

第三, 以配合节庆习俗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节庆习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庆典活动, 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它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类课程内容在传统庆典活动中能使学生走向社会, 接触社会, 认识社会, 是适应当地社会环境的极好课程形式。

在设计、使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教育学生遵守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热爱自己的民族。

二是对不适宜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要进行改造, 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要选取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

三是在设计、使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时, 也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

⒋课外和校外资源的开发

(1)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各地要开展课前和课间体育锻炼活动, 可以把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 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 改变课前和课间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内容, 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新兴运动活动、游戏活动等内容。各地学校应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 应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班级、锻炼小组或课外体育俱乐部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组织单位。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 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过去, 我们只把体育课上学习的教材内容视为课程内容。我们应当把课外体育也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实际上, 学生一周的课外时间远远多于体育课时间。在这里不是说课外体育也需要教师去教学, 而是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或辅导。如成立锻炼小组和课外体育俱乐部、培养课外体育锻炼骨干、安排分配好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组织班级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检查评比等。

(2) 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校外体育资源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例如:传统节日中的元旦拔河、长跑, 春节的秧歌、舞狮, 元宵节的骑竹马、太平鼓、跳百索、抖空竹, 清明节的踏青郊游、放风筝, 端午节的旅游、赛龙舟, 重阳节的登高等;再如:学校假日中的体育夏令营、体育冬令营、春游等, 以及校定节日中的“体育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健康节”等。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思路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 活动场所越来越多, 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 必须加强引导、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例如, 家庭体育活动对全民健身、促进孩子的成长、亲子教育、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都有积极作用。学校可以举办家庭趣味游戏运动会, 设置一些比赛项目, 如移砖过河、穿衣接力、骏马奔驰、巨人投篮、步调一致、小燕子领头飞等, 以引导学生在校外和家长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又如, 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体育表演赛, 使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起来, 为那些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学生或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学生, 带领学生或由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去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与此同时, 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

⒌自然资源的开发

我国地域宽广, 幅员辽阔, 地况地貌千姿百态, 季节气候气象万千, 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应注意大力开发和利用。

(1) 利用空气, 可以进行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 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 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

(2) 根据季节特点安排大自然中的体育活动。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 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 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 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风天、雨天、雪天, 可以练习长跑;晴天, 可以练习骑自行车, 可以登高望远。

(3) 依据自然地理开发课程资源。利用江河湖海, 可以进行水上安全运动;利用荒原, 可以进行步行拉练、野营等;利用雪原, 可以滑雪、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 可以进行骑马、武术等;利用森林山地, 可以进行安全的定向运动、攀爬活动;利用山地丘陵, 可以进行登山运动和开展有氧耐力运动;利用沟渠田野, 可以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等;利用海滩或沙地, 可以进行慢跑、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利用沙丘, 可以进行沙疗、爬沙丘、滑沙等活动;利用戈壁滩, 可以进行远足、投掷等活动。课程标准没有把“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归入“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是想把“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突出强调一下。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不仅对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具有课程价值和意义, 而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更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和意义。空气、阳光、水, 春、夏、秋、冬, 江、河、湖、海, 草原、森林、山地、丘陵、沟渠、田野、海滩、沙丘等, 都可以作为我们的体育课程资源, 而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最经济最简便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应当走出校门, 到大自然中去,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活动, 在利用的同时保护这些绿色资源。在体育设施、场地器材不足的地方, 开发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更显得重要。

雪上活动是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体育课程内容, 以培养训练学生适应当地的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教师在组织实施这类课程内容时, 应当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如冰上活动要防止冰裂, 雪上活动要避开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 水中活动要了解水质是否污染、是否为血吸虫病传染区, 沙滩活动要注意涨潮时间, 沙丘活动要防止塌方, 雨天要提防泥石流等。

⒍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 获取体育信息, 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 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 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信息资源具有时代气息,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获取新的体育活动方法, 观赏体育比赛等, 不断充实课程内容。体育远程教育资源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远程教育方兴未艾, 它有助于体育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有助于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是提高课程适应性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与必经之路。而提高课程适应性和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课程、教材要有地方和学校特色。因此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应注意:

⒈反映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在我国, 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经济文化也有地方的特点。我们的体育课程只有符合了当地的实际、反映出地方经济文化的特点, 才能提高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各地的经济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 应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把那些反映地方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学生感兴趣的、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设置成课程的内容。

⒉反映学校的实际和体育运动传统

在我国, 城市、城镇、乡村的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 体育教学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 我们的体育课程也应当符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 同时应努力形成自己学校的体育运动传统和传统体育课程内容,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11篇

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通常我们说的是狭义上的教学资源,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背景

自从20世纪30年代视听教育兴起以来,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早期,教师被看成信息源,媒体只起单向传递作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到70年代,人们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媒体成为师生相互沟通的中介物,师生应该更多地交流;到了80年代,学习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媒体再也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通道”,而是构成认知活动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人们更加注意和关心媒体环境了;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

基本规律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地利用资源来满足。我们应该认识到,不仅教学媒体(中考资源网,小学资源网,高考资源网,中职教学资源网等) 是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完善的环境。

教育资源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其归属性质和管理层次区分,可分为国家资源、地方资源和个人资源;按其办学层次区分,可分为基础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按其构成状态区分,可分为固定资源和流动资源;按其知识层次区分,可分为品牌资源、师资资源和生源资源;按其政策导向区分,可分为计划资源和市场资源。制度作为教育资源,它既可以是市场导向的,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其他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可以是计划导向的,从而使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难以有所作为。古往今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因各自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对于教育资源的属性、价值、用途、利用方法和实现途径等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新资源观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教育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受教育者(公众)始终是受益主体。因此,自从有教育历史以来,教育资源便承载着人类理想和社会公德的重任,被视为厚德载物的载体。教育资源是公共社会资源和市场经济资源的混合体。教育资源在具备其他公共社会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的同时,也具备其他市场经济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就是按照市场运作规则,将教育资源的经营、管理、收益等权利,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赋予给教育主体——学校以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一般模式

教学资源的积累,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外部来获取。这类教学资源是显性的资源。比如,课前大多教师从网上下载视频资源,或制作课件,或下载图片,或自制教学用具等。这种方式获取教学资源,得到的信息准确,有效。二是,在课堂上自主生成的教学资源。这类教学资源,教师事先是不可预知的,是隐性的教学资源。然而正因如此,此类教学资源很珍贵。教师的成长,大多来源于正确、合理地处理这类教学资源,在课后写成教学随笔,反省自我。

现在,我重点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首先,对于第一类教学资源,我时常积累运用。但有一个原则,一定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装样子,摆架子而运用。下载或自制课件,都一定要为学生服务,若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为用而用,其结果适得其反。其次,对于第二类教学资源,我在课堂,时常有自主生成的资源。面对课堂上自主生成的资源,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处理的方式与方法,体现这位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他的学识及他个人的教学境界。我认为,若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此种情况,你应该庆幸,这是很多学生给了我们自身提升的机会,千万不可打击学生。这是其一。其二,教学相长,自己千万不可为完成教学目标,面对这样的教学资源,视而不见。其三,教师应该冷静下来,将问题抛向学生,这一时间,自己也思考,备课中自己没有想到的,学生反而能想到,学生真是太伟大了。第四,这样的教学资源,课后自己再写教学反思,有了很好的第一手材料,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因此,面对教学资源,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

相关资源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它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信息技术已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带给我们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变革。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教育也面临着迫切改革的要求,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它给我的语文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语文教堂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在教学《小蝴蝶花》一课时,导入时通过课件出示“小蝴蝶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蝴蝶花的美丽。再通过说句子进一步体会小蝴蝶花的美丽。学生根据小蝴蝶花的样子说出了小蝴蝶花的静态美、动态美。

nlc202309011528

本段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小蝴蝶花由骄傲到自卑又到心情舒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遵循这条情感线,先让学生通过课件观察小草地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样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结合课文思考:面对( )的小草,小蝴蝶花( )。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小蝴蝶花的骄傲。再通过课件展示名花奇葩的图片,面对( )名花奇葩,小蝴蝶花( )。让学生体会小蝴蝶花的自馁。课件的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蝴蝶花的情感变化。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写道:“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采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所以我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开放性和活动性,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和校内,必须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由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的实践活动,探索途径和方法等均可以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达成这一效果。教学形式将更加活泼,更能实现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形式将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接受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了《小蝴蝶花》一课后,我布置了一项有选择性的作业:课后可自行搜集信息,进一步研究小蝴蝶花的生长环境。也可以以“小蝴蝶花真美呀!”为总述句写一段话。这样的选择性作业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们成了电子阅览室的常客,浏览了大量相关的内容。学生轻轻点击小鼠标,上网查找,一切来得如此容易!看着孩子们的那份投入,那份自信,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我才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学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整合已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课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肯定,“整合模式”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我们现在倡导的新型教学结构则是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众所周知,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等。

《肥皂泡》的导语中,“一个小小的肥皂泡就代表自己的一个梦想,儿时的梦想就在这小小的肥皂泡中”这样入情入境的导语,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难点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又如在《太空人的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有关录像,提供了思维的材料。多媒体阅览室,这是让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并在计算机上进行阅读的场所,学生将学到的操作技术在机上操作应用,如遇到问题能及时向老师求助。这样,学生便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中自由查阅与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能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

另一方面,由于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也是诱导学生学习、自主构建的内因。我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中的内因和外因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诗词,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内涵、意境,这就需要老师来创造和该诗词相关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信息的资源提供也是这样。

《课标》指出的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在语文课中我借助课件及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学生此时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

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下进行一些图、文、声等等各种媒体的超文本链接。例如,语文教学目标通常有“听、说、读、写”四方面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包含文字、语言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

《笋芽》这篇课文介绍了笋芽成长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笋压破土而出的过程和不怕困难的勇气,首先,在初步感知课文的阶段,我第一次演示课件,让学生对笋芽破土而出有初步认识;在讲课文阶段,我又一次演示课件,让学生感受笋芽不怕困难的成长过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再次演示课件。最后再通过课件进行训练,不同媒体的信息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也有利于我对不同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在信息时代,要实现教学结构的改革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式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台湾油气资源开发与供给管理 第12篇

石油天然气规划与供应管理现况

自1999年开放燃料油、航空燃油及液化石油气进口后, 目前仅有台湾中油公司与台塑石化公司取得进口许可执照。2001年10月, 因应石油市场自由化以及全面开放油品进口政策, 由台湾“经济部能源局”研订的“石油管理法”发布施行, 其相关的18项措施也于其后3个月内陆续发布执行, 以作为管理岛内石油业的依据。

台湾天然气生产与进口企业目前仅有中油公司一家, 负责将天然气供应给工业用户、民生用户 (家庭、商业及服务业) 、汽电共生用户及发电用户。

鉴于台湾地区天然气的使用已渐普及, 为确保供气稳定安全与维护消费者权益,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1986年拟订“公用气体燃料事业法 (草案) ”, 及2003年拟订“天然气事业法 (草案) ”, 经“行政院”核定后送“立法院”审议, 但均未获通过。2008年复送“立法院”, 经过近3年审查协商, 终于在2011年1月通过, 2月3日生效。

“天然气事业法”规范了岛内天然气生产、进口事业及公用天然气事业的经营, 特别是与用户密切相关的天然气价格、管线设备收费、安全检查及营业章程等均有明确规定其方式与程序, 用户对该等事业的服务若有疑义, 除可申诉外, 主管机关也随时进行核查, 有违法情况可依该法规定处分。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在整个石油天然气产业自由化的发展中, 公营事业民营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如未来转化为民营事业, 原先其身兼石油天然气市场经营者与管理者双重角色的情况将大幅改观。因石油天然气业自由化及中油公司未来将民营化, 其原有与石油天然气业相关的业务多转由台湾“经济部能源局”承担, 包括加油 (气) 站的管理业务、一般石油市场管理业务、石油 (天然气) 安全管理、石油基金、石油法规及补贴政策管理业务等。为深化油品自由化程度, 针对石油业者进入市场门槛研究降低的可行性,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研议的“石油管理法部分条文修正案”于2008年1月16日修正公布, 将石油输入业的油品安全存量不得低于5000万升修正为10, 000万升, 增加岛内外业者进入市场意愿, 可进一步扩大自由化成果, 提高消费者福利并促进产业竞争。另外, 为将液化石油气中、下游供应业的经济交易行为纳入管理, “石油管理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于2011年1月26日修正公布。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为掌握岛内石油安全存量, 台湾石油业者必须每周定期申报石油存量, 同时, 由“经济部能源局”委托岛内专业机构对石油业者不定期进行安全存量查核。

为加强岛内石油供给安全,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于2007年1 0月完成储油2 8.3亿升的购储, 并委托岛内合格石油业者以记帐式代储管理, 其中原油16亿升 (占储油比例57%) 、成品油12.3万亿升 (占储油比例43%) , 约相当于岛内至少30日需要量的存量。

“油价合理化方案”

台湾原油供给99.9%以上依赖进口, 中油公司自2010年12月起实施减半调涨措施, 至2012年3月底止, 上述期间国际油价上涨43%, 但岛内92号无铅汽油与柴油税前价仅分别调涨8%及11%, 使岛内油品售价低于成本, 中油公司为民众负担无铅汽油每升新台币5.4元, 柴油每升新台币5.5元, 燃料油每1000升新台币4066元, 致中油公司2011年累计税后亏损达新台币361亿元。

2012年4月,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决定实施新的“油价合理化方案”, 原则是:合理价格、节能减碳及照顾民生。该方案收回中油公司先前为民众负担的60%, 剩余40%于4月9日起依机制计算应调涨时, 全额调涨, 应调降时, 减半调降, 待中油公司前为民众负担汽 (柴) 油、燃料油金额全数回收后, 再采全额调降。

该方案配套措施包括: (1) 液化石油气续减半调涨:中油公司液化石油气每公斤调降新台币2元后, 中油公司为民众负担金额为每公斤新台币7.1元。未来依机制应调涨时, 仍将采减半调涨, 以照顾桶装瓦斯用户, 跌价则适时回收所吸收的金额。 (2) 拉大92及98与95号无铅汽油的价差:92与95号无铅汽油价差由每升新台币0.7元扩大至1.5元, 95与98号无铅汽油价差由每升新台币1.5元扩大至2元。 (3) 继续执行特定族群油价补贴措施:以不增加已补贴对象的负担为原则, 以原方式继续执行并扩大补贴, 每3个月检讨1次。

结果自2012年7月起, 岛内汽油、柴油及燃料油价格机制恢复涨全涨、跌全跌方式办理, 每周依据国际油价变动反映成本, 受国际价格波动影响岛内油品价格有涨有跌, 仍持续维持亚洲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最低价。

台湾“交通部”对大众运输部分的油价补贴, 自2012年7月起由定额补贴 (每升补贴新台币5元) 改为差额补贴 (95号无铅汽油) 超过每升新台币30.5元即办理差价补贴, 以每升新台币5元为上限, 并持续就补贴基准、退场机制及配套措施进行动态检讨。

天然气价格由台湾中油公司依据当局核定的气价公式逐月检讨, 若单月调幅在3%以内及连续3个月累积调幅在6%以内, 由台湾中油公司自行公布调价结果, 若超出此范围, 则需陈报台当局“经济部”核定。

液化石油气价格是每月初依据沙特阿拉伯国营石油公司公告的当月期约离岸价、海运费、营运成本及国际现货市场行情检讨调价金额。若调价金额未达新台币0.25元/公斤则不调整。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投资

为掌握自主油源, 确保油气稳定供应,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自2002年起推动“石油基金奖励勘探开发石油及天然气计划”及“石油基金奖励石油开发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以增加新油气的供应, 提升其勘探的技术。为此制定了《石油基金奖励勘探开发石油及天然气计划申请作业要点》, 勘探计划最高可补助50%, 开发计划则最高可补助12%。2002年至2013年6月, 已核定补助岛内业者 (台湾中油公司、台塑石化公司) 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共新台币32.7亿元, 共新增天然气蕴藏量约18.88亿立方米及原油蕴藏量约3458万桶。

2013年度“石油基金勘探补助计划”有4个项目, 分别为台湾高雄市凤山3号探井油气勘探计划、台湾海域台潮石油合约区勘探计划、乍得Bocm、BCSH、blti矿区勘探计划及台湾台南市官田4号探井油气勘探计划, 平均核准补助比例约为41.5%。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目前岛内陆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作业由中油公司执行, 分别在台南市及高雄市进行官田4号井及凤山3号井钻探, 其中官田4号井钻获天然气, 油气生产潜能正在评估中。

海域勘探方面, 台湾中油公司与大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的台潮石油合约区勘探计划、南日岛盆地协议区联合研究协议及与加拿大哈斯基能源国际有限公司合作的台南盆地深水区等项目均在持续执行。

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方面, 台湾中油公司及台塑石化公司皆于海外矿区投入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台塑石化公司于2006年底在美国设立勘探分公司后, 开始进入勘探领域, 海外矿区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及路易斯安那州。而中油公司的海外矿区位于美国、厄瓜多尔、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利比亚、乍得、印尼等7国, 至2012年12月底止, 中油公司现有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合作矿区共计21处。

石油天然气业管理

台湾“石油管理法”明定对于炼制业、输出入业、汽柴油批发业申请要件、业务监督及违反的相关罚则, 另外还规定收取“石油基金”, 用于台当局储油、山地原住民族地区及离岛地区石油设施、运输费用的补助及差价的补贴、奖励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能源政策石油开发技术及替代能源的研究发展及其他稳定石油供应及维护油品市场秩序的必要措施。

截至2013年12月底止, 岛内取得石油炼制业经营许可执照者只有中油公司及台塑石化公司, 前者每日炼制产能77万桶, 后者为45万桶, 总计每日炼制产能为122万桶, 具备稳定供应的能力。自2001年开放汽、柴油批发业务经营以来, 至2013年6月底止, 已有204家公司取得汽、柴油批发业务经营许可登记证。另外, 为配合“石油管理法”的实施, 石油进出口业改用登记制。依现行规定, 进口原油、轻油、煤油、汽油、柴油、燃料油、航空燃油、液化石油气等项目时应获得台湾“经济部能源局”批准同意, 2013年“经济部能源局”共核发石油进出口批准文件累计为1685件。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自1987年6月许可民间设置加油站、经营汽、柴油销售业务起, 截至2013年6月, 全台湾已开业加油站共有2668座。其中, 台湾中油公司自营的加油站有636座, 加盟的有1475座;台塑系统加油站则有526座。此外, 渔船加油站共有42站, 其中台湾中油公司自营34座, 民营为8座。

全台湾营业中加气站总计60座, 其中新北市16座, 其次为高雄市9座, 台北市8座;桃园县及台中市各7座;台南市4座;基隆市、苗栗县各2座;新竹市、彰化县、嘉义县、屏东县及宜兰县各1座, 对于油气双燃料车加气及改善城市空气品质有相当助益。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台湾加油 (气) 站的申请以用地审查和营运设施检查为主。其中加油站设置用地应符合加油站设置管理规则、都市计划法规、区域计划法规、都市计划主管机关及有关特定区主管机关制定的加油站用地审查规定。而其营运设施应于核准筹建3年内完成, 并由直辖市、县 (市) 主管机关会同供油厂商设备查验合格, 以及经建管、消防及环保机关检查合格始得开始营业。营业后的加油站, 如遇变更营业主体、负责人或变更加储油设施, 均应报主管机关核准。

公用天然气事业管理

公用天然气事业是指在经台当局核定的供气区域内, 从事以导管供应天然气给家庭、商业及服务业用户的公用事业, 即俗称的导管瓦斯公司。目前除中油公司在新竹、苗栗一带的直营业务外, 从南到北尚有24家公用天然气事业, 向中油公司批购天然气, 转供应终端312万家庭、商业、服务业及部分工业用户。目前供气区域位于城市地区的公用天然气事业, 供气普及率大多在60%以上, 乡镇地区则供气普及率普遍偏低, 也有不及10%者。

由于天然气具有低碳、洁净的特性, 为顺应国际温室气体减量的趋势, 台当局近年拟定《促进天然气合理使用方案》, 希望藉由积极寻求天然气长约、中短期合约或现货来补足气源, 以及完成接收站及相关输储设备扩充供气设施能力, 达到液化天然气卸收量在2019年提高至1500万吨/年, 2030年以后达到2000万吨/年, 增加发电650亿度的目标。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公用天然气事业是在“天然气事业法”的规范下, 接受主管机关在一般营运及天然气售价方面的管制。有关公共安全的维护, 除台当局“内政部”制定的《燃气热水器及其配管安装标准》及相关建筑法规对于建筑物安装热水器、供气管路及排烟设备等的安全事宜均有详细规定外, “天然气事业法”规定, 天然气事业的输储设备, 其材质、检测、装置及其他安全事项, 应符合台湾标准、相关法令规定或其他发达国家标准;输储设备应依规定装置防灾相关设施。为确保供气安全, 公用天然气事业应雇用一定人数的专职天然气导管配管专业人员;公用天然气事业于用户申请供气时, 应检查天然气计量表以内管线, 确定安全无虞, 始得供气;供应的天然气应符合台湾标准, 并加入足资人类嗅辨的嗅剂。另直辖市、县 (市) 主管机关对于公用天然气事业的输储设备, 每年至少查核一次;必要时随时查核。

为加强油气管线的安全管理, 以便及时掌握全台岛各油气公司油气管线数据,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自2000年起与各公司合作实施“台湾地区油气管线图资管理系统”整体建设计划。目前已完成1.8万公里管线数据库建设工作。该系统提供功能包括: (1) 空间查询:依公用天然气事业、道路名称、交叉路口或重要地标查询管线与设施分布情形; (2) 管线管理:编制管线资料统计分析; (3) 紧急应变管理:公安灾害现场附近, 关阀位置与救援部门 (如消防、医院等) 位置资讯。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山地原住民族地区及离岛地区油气费用补助

为照顾山地原住民族地区及离岛地区民众,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于2002年2月制定《石油基金补助山地乡及离岛地区石油设施与运输费用及差价补贴申请作业要点》, 通过补助山地原住民族地区及离岛地区石油业者的石油设施设 (购) 置、扩增或更换、维护费用、运输费用及营运必要用人成本差价补贴, 有效降低石油业者相关营运成本, 使其能反映于当地零售价格, 以照顾当地居民福祉。

后因山地原住民族地区及离岛地区家用液化石油气 (以下称桶装瓦斯) 的零售价格与台湾本岛价差逐年显著, 为维护当地居民使用桶装瓦斯的权益, 于2010年8月19日修正作业要点, 开始补助山地原住民族地区使用桶装瓦斯的用户, 并扩大补助离岛地区液化石油气补助范围, 包括分装场及瓦斯行的陆运运输费用、离岛地区液化石油气分装场在台湾本岛灌装至海上运输油槽的灌装费用及相关石油设施的设 (购) 置、扩增或更换及维护费用, 期盼缩小山地原住民族地区及离岛地区桶装瓦斯零售价格与台湾本岛平均零售价格的差距。

上一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下一篇:马克思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