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康复范文

2024-09-21

社会康复范文(精选11篇)

社会康复 第1篇

工伤康复体现了工伤保险的职能, 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由于工作意外伤害或职业伤害导致身体功能障碍或者残疾的工伤职工, 具有残疾人群的一般特征:生理上的障碍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等, 因此, 工伤职工的社会康复工作有别于一般的康复服务工作, 需要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 帮助工伤职工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 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工伤社会康复工作主要通过社会工作来进行, 基本目的就是帮助工伤职工解决职业伤病后的各种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强调的是工伤职工在社区生活中的适应、经济上的独立以及工伤职工的生活条件保障。社会康复伴随在工伤康复的各个阶段, 根据康复阶段的不同, 需要提供不同的康复内容和切入手法, 通过运用专业和非专业的综合措施,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协助解决具体问题, 改善工伤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提高其生活质量。

国内情况

20世纪末, 我国有6 000万残疾人。他们的医疗、教育、就业、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涉及2亿以上的家属, 同时也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 从残疾人的整体情况出发, 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关系、结构、发展变化及各种社会要求就日益迫切, 康复社会学应运而生。

在康复社会学的理论指导下, 近年来,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开始致力于开展在康复机构以及社区中的社会康复工作, 特别是康复机构中的个案工作, 取得了很大进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并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与方法, 为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回归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社会康复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且涉及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因此, 社会康复并不像其他的康复服务可以单独割裂, 分阶段进行, 社会康复服务的发展和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并不像其他康复服务一样成熟与普遍。

内容

工伤社会康复的核心是促进工伤职工的全面康复与社会回归。工伤社会康复的服务内容及措施必须符合工伤职工个体的康复需求, 通过发现、动员和利用现有资源, 沟通、协调与工伤职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通过适当地服务转介, 构建工伤职工社会支持网络, 寻找工伤职工重返工作的机会, 帮助工伤职工最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建功能、克服障碍, 帮助他们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 实现他们重返工作和社会的目标。以下是工伤社会康复的具体服务内容:

1.向社会提供工伤保险政策的宣传与辅导, 协助工伤职工了解工伤保险政策, 保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2.协助工伤职工获得适当的医疗康复, 帮助工伤职工建立恰当的康复目标, 以发展他们的自身康复潜力, 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增加他们学习与培训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3.协助工伤职工及其亲属适应残疾, 使工伤职工在家庭生活以及获得亲属的照顾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 保障工伤职工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

4.协助改善和消除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中的物理性障碍, 使工伤职工获得生活起居的方便, 共享社会的公共设施服务;

5.协助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或再就业, 实现或提高他们的经济自立能力, 保障他们在经济生活中不受歧视;

6.发展工伤职工社区支持网络, 组织和支持工伤职工参加社会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 通过交往, 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7.宣传、倡导和实行人道主义精神, 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 激励工伤职工自强、自立, 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工作流程与内容重点

入住康复中心第一周

通常工伤职工由临床医院转入康复中心的第一周内, 个案管理员会安排约见工伤职工进行面谈, 评估工伤职工目前因工伤而产生的具体问题或其面临的困难, 制定相应的康复辅导计划。

康复住院期间

按照目前《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工伤康复管理的暂行办法》的规定, 在工伤职工入院康复申请批准的同时规定其住院的时间。因此, 个案管理员制定的康复辅导计划是根据工伤职工的个别需要及住院时间来安排的。一般情况下, 骨折的工伤职工住院时间多数在1〜2个月内, 在此期间他们遇到的问题多数是伤口愈合、疼痛的影响、部分身体功能受限等;而对于脊髓损伤或烧伤等严重受伤的工伤职工, 他们住院时间相对较长, 由于受伤前后巨大的转变, 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涉及受伤后的生理功能严重受损带来的心理困扰、与单位的关系、工伤保险的待遇、家庭关系与角色的变化等。因此, 工伤职工的社会康复计划需要针对个人的不同需求, 个别化定制。

出院准备期

对于轻度受伤的工伤职工, 社会康复的重点内容是重返工作岗位的安置, 而对于严重伤残的工伤职工, 社会康复的重点则是未来社区家庭生活的安排。轻度受伤的工伤职工在这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多数集中在如何适应工作岗位, 对未来生活并没有太多担心。而中度或严重伤残的工伤职工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他们未来的生活都将受残障的生理功能限制, 他们会感到迷惘及不安。特别是中度伤残的工伤职工, 工作的调整安排对其生活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严重伤残的工伤职工, 由于国家提供终生的残疾津贴, 多数人在生活基本保障方面不会有担忧, 他们的挑战来自对未来新生活变化的接受与安排。

重返社会的适应期

此阶段的社会康复重点是关注并协助工伤职工回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 协助工伤职工在社区中重新开始生活。适应期持续的社会康复服务的提供, 充分体现了工伤康复流程是由医院—社区—工厂无缝链接的特性, 同时也体现了工伤康复的全面性。我们观察到, 工伤互助组对于工伤职工回归社区后的生活有结构性的归属感及正面的影响力。

康复案例

雷义, 一个朴实的湖南汉子, 32岁, 中专文化。看着外出打工的邻居全部住上了崭新楼房, 雷义的心动了。为了改善家庭生活, 他决定放下锄头, 与妻子一起南下广东打工。由于有电工基础, 雷义很快在东莞某外资企业找到了一份电工工作, 妻子也同时找到一份生产工工作。很快, 一年过去了, 雷义与妻子一起省吃俭用攒下了几万元。雷义心里盘算再工作几年, 就可以回家盖新房了。谁知在一次电路维修中, 发生连电, 巨大的电弧像一个贪婪的火兽扑向雷义, 他躲闪不及, 最后造成面部及双上肢16%电弧伤。伤后, 公司方面给予充足的照顾及支持, 多少对雷义有些安慰。

而受伤引起的问题, 远远超过雷义的预料。首先, 受伤令雷义面容改变, 由于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目光关注, 担忧面部病情的预后情况, 他较少外出;而且由于手功能灵活性受限制, 所以他认为自己的劳动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对再就业及未来生活存在担忧, 自我效能感低。其次, 雷义的家庭关系也遭受挑战:工伤后妻子停工照顾雷义, 两岁的儿子只能由在老家的岳父母照顾。由于妻子原先对雷义较为依赖, 所以, 工伤后妻子对雷义的关注及照顾较少, 情绪波动明显, 经常对雷义表达抱怨, 这让雷义困扰于家庭关系的变化, 对家庭关系如何处理表现担忧。而且雷义对亲子关系也表现担忧, 自工伤后就未见过儿子, 不知道自己形象改变后该如何面对儿子。

针对此情况, 社会康复工作人员为雷义制定了适当的辅导方案:

1.每周对雷义进行一次伤残适应辅导、情绪支持、亲子关系辅导、家庭关系辅导, 对其妻子进行照顾者情绪支持, 并与他们一起探讨未来生计的安排。

2.定期开展小组辅导, 邀请一些同样是烧伤的工伤职工, 以过来人的身份对伤残适应及病情预后作经验分享。

3.讲授残疾人创业的相关政策, 播放励志片, 并教雷义一些新技术, 比如热转印工艺等, 还安排雷义到专业的热转印公司进行参观学习, 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 也在外出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伤残适应的训练。

4.对雷义进行再就业的辅导, 传授其面试的技巧, 并进行实战演习, 带其到人才招聘市场参加面试, 为再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第2篇

一.精神疾病康复概论

康复医学及康复精神医学的发展史

(一).康复医学

1.初创期(1910以前)

2.形成期(1910—1940)

3.确立期(1940—1970)

4.发展期(1970以后)

(二).康复精神医学

西方:70年代开放式管理→ 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中途宿舍、日间看护中心、庇护农场)→ 70年代后期家庭干预+心理教育→80年代广泛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历管理、职业康复方案。

国内:50年代末起步,主要有:音乐治疗社交技能、绘画书法训练、行为矫正训练、就业技能训练。

我区精分患者四级动态康复程序

社 会 中 精 神 分 裂 症 患 者

↓↓

新患者慢性波动病人

↓↓

市级专科医院家庭病床

↓↓

区级精神病医院日间农疗

农疗康复中心

↓↓

镇村监护网

二.康复医学精神病人

分为二大类:住院和社区住院综合症

表现:

情感淡漠 始动性缺乏 兴趣丧失

顺从 不能表达感受  丧失个人的人格

个人的习惯、修饰及一般生活标准的退化

主要是住院环境和管理模式所致

产生的原因:

丧失与外在世界的接触强加的懒散

暴行、恐吓和戏弄病室的不良气氛

工作人员的专横跋扈药物作用

丧失出院的指望

丧失个人的朋友、财产和个人的事物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康复原则

生理、生物、社会功能训练的巧妙结合:

1、药物:

维持量:该病人有效治疗量1/2—1/

4提倡逐渐晚上顿服

出院后服药原则:新发病6个月以上,第二次发病三年,第三次以上发病终身服药。减少复发1/3—1/4。

2、改善环境和管理模式

环境设施—社区化病房—家庭化

善病室的环境气氛:病人和病人之间

工作人员和病人之间

管理模式:分级管理安全第一

3、始终贯彻心理支持与心理教育:

阳性强化===行为疗法===认知训练

4、康复程序:

病人从住院开始进行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把目标 制订康复训练计划  鼓励病人参加记录 定期评估 总结5、争取家属支持:

(三)医院康复的临床意义

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住院的精神病人与现实社会中人和事的接触机会,改善了精神面貌和心理处境,减轻精神症状,减慢了功能衰退。

(四)医院内的康复训练:

1、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行为疗法)—养成习惯

文体娱乐活动训练(工娱疗法)—培养兴趣

原则:症状缓解期的病人,内容因人而宜,循序渐进。

作用:

A 自然表达本性,一般不受症状制约——消除病态

B 抵消敌意和攻击性——减轻病情

C 推动和发展患者间的合作积极性及加强集体观念——改善社交能力

D 富有吸引力有愉快感和满足感——稳定情绪作用

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C训练、示范——介绍社交技能训练的基本语言、口语、问候语、对话、如何自我表达,赞扬别人

角色扮演:短句

指导:

2 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

——教育疗法

文化知识,卫生宣教和一般技能学习:

包括服饰,合理用钱,交通工具,烹饪等

3、职业技能训练——作业疗法

简单作业训练:

工艺制作训练——工艺疗法

就业前训练:

身体、心理、疾病情况

提供活动内容——病人有体验

谋求病人主动参与

人际关系

训练适度

集体活动

注意安全

总结和评估

4出院前训练

出院愿望和自信心

了解自己病的特点—自我批判

依从性: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家庭情况:人员、环境、人际关系

鼓励生活自力

社会环境

求助方式

5出院后追踪

 出院前与病人和家属征求意见

联系方式

有格式有记录有服务

谢谢!

2005.9

社会办医应指向康复医院 第3篇

中国目前的医院确实少。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公布的数据中,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中国是42张,巴西是24张,印度只有9张,发达国家能达到300?600张,世界平均水平为每万人30张。可见,中国这个指标的数值大于世界平均值和“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新兴工业国家在医疗卫生设施方面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关键是医护人员数量不够,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

除了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国际上最常用的衡量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的相关指标还有2个: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和每万人拥有护士数。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相关数据计算,中国“每万人拥有医生(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2人,“每万人拥有护士(注册护士)数”为21.35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计算,34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平均为30人,“每万人拥有护士数”平均是78人。这意味着,中国与OECD国家相比,在前一指标上相差1/3,后一个则相差3/4,差距非常大。

此外,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还有一个更大问题:现有卫生技术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8.5%,也就是坊间所言的“好医生”、“好护士”不够。

医疗卫生服务,归根结底是人对人的服务。如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把重点放在多办医院和增加医院床位数上,即便社会资本都来办医院,但只见物不见人,有硬件而没有软件,有何用?

社会办医要想获得生存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不能一味地去投资兴办高等级的大医院,而应把目光投向康复医院,并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通力合作。这样,不仅能提高社会办医投资回报的效率和效果,还能撬动整个医改。

发达国家医院的病床数是中国的6?12倍,医生却不过多出50%,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医院的病床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康复医院。其实,无论中外,“好医生”都是稀缺资源。要尽可能地让高水平的医生为更多的病人服务,就要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病床尽快轮换。可是,目前看来,中国医院的病床周转周期至少是美国的3倍。

社会康复 第4篇

1 社会康复工作的基本概念及涵义

社会工作的概念,源于西方社会,上个世纪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社会产生并逐渐成型。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工作实践有很大差异,西方社会不同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定义也存在差异,要给出一个周全的、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工作概念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尝试对他作出一个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这个定义指出了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是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的一种社会行为,它也不同于怜悯、不考虑受助人的现实需要及接受服务能力的配给式服务。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性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社会康复是对残疾人或残疾患者所做的社会工作,是医学社会工作的一部分。是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能够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就社会康复的措施而言,有些是针对残疾人个体的,如个案分析、个别指导等;有些则必须是社会整体性的,如法律政策保护、无障碍环境、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社会康复的工作内容,主要通过各种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工作来体现的。康复机构中开展的是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社区中的社会康复主要由社会工作者承担。目前所说的社会康复,主要是指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医务社会工作,康复对象以残疾人为主体,包括处于准残疾状态的老年人和慢性病人,一般不包括药物依赖者、酒精依赖者和青少年犯罪者的社会康复。

2 中国社会康复工作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社会康复工作的起步是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社会康复科的建立为标志的,从建立到发展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

2.1 起步阶段

1986年4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先生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上第一次提出开展残疾人“社会康复”的问题。1987年11月,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首届学术报告会上,康复专家缪鸿石先生郑重提出应该有“社会工作者”参与全面康复服务的团队中。邓朴方主席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在即将落成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设置“社会工作者”部门。1988年10月28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落成并开始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康复患者。同一时间,“社会康复科”也正式成立并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康复工作。

2.2 学习完善阶段

1988年~1996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社会康复科的同志,在马洪路主任的带领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到1996年已经基本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社会工作与残障社会工作相结合的专业服务模式。并开始在国内许多新闻媒体上介绍和传播这种社会工作服务,受到社会比较广泛的关注。同时,他们还积极向北大、香港、美国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学习,不断充实完善我国新形势下的社会康复理论和工作实践。

2.3 交流推广阶段

1997年~2000年。从1988年开始成立,到1996年经过近10年的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社会康复科在社会康复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工作标准以及专业规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

1997年9月,在民政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年会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专家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开展社会工作教学的一些高校师生就中国的社会康复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充分的交流,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社会康复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工作模式,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1999年11月,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办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第二届年会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社会康复工作被大会作为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代表在大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000年6月,中心的社会康复工作人员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同年,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等代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中心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基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社会康复工作的成功模式进一步开始全面向社会传播。

2.4 全面发展阶段

2001年以后,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社会康复工作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机,各级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大学院校开始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高级人才。2001年4月,北京市开始在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建立社区康复试点工作。2005年,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事部联合研究将“社会工作者”纳入国家新职业。截止到2007年,中国有近200家大学院校开设了社会学教育专业,每年有近10家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到中心进行社会康复学专业的实习。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康复工作向高层次、专业化方向的全面发展。

3 中国社会康复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社会康复科的工作对象大多数都是残疾人,所以工作方法和内容主要侧重于残疾人的社会工作,即残疾人的社会康复,由于残疾人有其自身的特殊需求,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的手段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社会康复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在各种医疗和康复机构开展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二是在残疾患者生活的社区直接进行相关工作。康复的宗旨是通过治疗及康复使残疾人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所以每一位残疾人的治疗小组都包括了医生、护士、运动疗法师、康复工程技术人员、心理治疗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等人员。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残疾患者解决在住院治疗期间影响治疗训练的社会问题及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合适的环境。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通过近2 0年的社会康复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康复的成功案例,总结了各类残疾患者的社会康复工作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后开展更有效的社会康复工作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这些经验和体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个案管理是做好社会康复工作的基础和主要模式

由于我国的社会康复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往往由非专业人员代替,不仅力量薄弱,而且初期的工作很不规范,所以社会康复科从成立初期就将工作模式定位于以康复机构中的社会康复个案工作为主,在工作中逐步探索其他途径的工作方法。社会康复个案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3.1.1

对医院患者的个人史、家庭情况和所在的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以便掌握患者存在的社会、家庭问题及问题的背景,帮助其解决住院期间的困难。

3.1.2

对患者致残原因或病因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从而对涉及的政治、法律、经济、生产劳动条件和家庭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干预。

3.1.3

与有关病区的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助医护人员解决他们在医学之外不能或不便解决的问题,如手术期间陪护、医疗费用的拖欠等事宜。

3.1.4

与心理工作者密切配合,了解病人心理负担的起因,对所涉及的家庭、社会问题积极加以解决。

3.1.5

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做好家庭康复器械的配备,以及病人出院时对残疾人家庭环境开展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

3.1.6

经常组织住院病人参与社会活动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如游览公园,到商业区购物,观看文体比赛、举行病人及医护人员之间的各种联谊活动等。

3.1.7

为病人、家属及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和康复资料。

3.2 社会化、全方位的工作方法是做好社会康复工作的有力手段

通过对近20年的个案管理、社区试点及理论研究等社会康复工作的全面总结,我们认为社会化、多元化、全方位的残疾人社会康复工作对于残疾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和工作岗位,是非常重要的,是实现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协助政府机构制定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来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使其享有同健全人一样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成果;(2)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须条件;(3)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4)消除家庭中、社区里和社会上的物理性障碍,使残疾人获得生活起居的方便,并享受社会的公共设施服务;(5)大力提倡实现人道主义精神,消除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激励残疾人的自强自立精神,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6)组织残疾人和健全人一起参加社会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支持残疾人自己的社团活动,通过交往,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7)采取措施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或提高其经济自立能力,保障其在经济生活中不受歧视,对于不能实现经济自立的重度残疾人,帮助他得到社会给予的经济保障;(8)鼓励和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保障其政治权利。

3.3 领导的重视及支持是做好社会康复工作的重要保障

从上个世纪8 0年代末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社会康复工作一直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为依托开展工作及从事研究,如果没有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爱,中心的社会康复工作就不会有现在的发展。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发展,给医疗机构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甚至于生存压力,而社会工作部门,不可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需要机构给予经济的支持和人员、条件的保证。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没有领导对这个专业发展的前瞻性及预见性并给予必要支持,我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果。

在我国,由于专业的社会康复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很难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体制,全面适应开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所以现阶段,不管是社会康复还是其他专业方面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相关的依托机构给予特殊支持,这是这项事业在起步探索阶段所不可缺少的。

4 关于中国社会康复工作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医学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体制及人员配备相对比较薄弱,再加上社会康复的直接经济效益比较差,各级康复机构在对于社会康复的重视程度上参差不齐。而作为现代康复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康复专业发展和普及的意义远远大于他所体现的经济价值。中国有近8300万残疾人,涉及到的家庭人口近两亿,发展社会康复工作,不仅可以帮助更多的残疾人通过康复以后重新找到人生的价值,树立新的人生目标,提高生活的信心和乐趣,而且,很多残疾人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还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工作,同样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而,大力开展社会康复工作是我国2015年全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多年的经验积累,要做好这方面工作,应该重点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4.1 尽快完成社会康复工作的“本土化”

所谓“本土化”原则,是借用大家可以理解的一个名词,确切地说应该是学习国外经验,中西结合,以我国内地实务为主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医学社会工作者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初步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实践经验,受到了众多残疾患者的欢迎,也经受了医疗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双重考验,这些经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4.2 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社会工作是一项学术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在国外有非常专业背景的人士才可以从事相关的社会工作,而社会康复工作要求更严,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医疗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文化背景,专业的社会工作在各地开展的较少,大量的社会工作由政府机构、党派团体或其他社会组织、社区人员等代替,缺乏规范的专业标准,工作随意性很大。从近几年的发展看,逐步设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团队从事专业的社会工作是一个趋势,所以专业学科的设立及发展是必须的。

4.3 全面解决体制配套问题

十几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康复这个专业的发展及具体工作的开展,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几方面:

4.3.1 在机构中没有相应的专业支持。

医疗体系中没有设立社会工作者这个专业,也不可能有相应的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团队的稳定。

4.3.2 法律、法规体系的空缺。

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没有相应法律、法规作为依靠,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做协调工作,游说于单位和患者之间,工作效率低,残疾人的很多本应可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

4.3.3 缺少政府部门的对口支持。

社会工作的成果,需要很多相关机构的配合才能完成。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如政府部门的社会工作部,来配合社会康复人员的工作,而象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地方政府都设有专门的落实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办公室。同样,其他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4.3.4 资金支持方面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绝大多数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对象更是这样,必要的专业资金支持对社会工作是必须的,而这方面资金的支持应主要依靠政府方面保障。我们所依靠的医疗机构,虽然在各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尤其在资金方面,支持是有限的,这也是社会工作者所遇到的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国家能够设立专门的资金来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将会给我国的社会康复事业带来一个巨大的推动,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社会康复工作的成熟经验。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尽早解决,社会工作和社会康复方面的工作将会得到一个大的发展,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4 开展教育工作,全面普及社会学知识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需要被帮助者的理解、接受和配合,准确地说应是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是被帮助者对社会工作的疑惑、不理解、甚至怀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社会工作者。甚至很多被助者根本不了解社会康复是做什么工作的,更不知道向他们寻求帮助,从而丧失得到帮助的机会。所以,应在全社会普及社会学知识,使每个人都了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并相信在必要时能够得到社会工作者的有效帮助。这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越是接受帮助的人士越多,越能够真正体现社会工作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中国的社会康复工作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通过几代社会康复工作者的努力工作,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和成果的取得,对于今后我国社会康复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制度、法律等各方面的不断进步,社会康复工作也一定能够迎来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发挥社会康复工作在残疾人士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重返工作岗位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真正成为康复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缪洪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

[2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社会康复 第5篇

首届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 主办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团委学生会承办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团委实践部 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该活动也逐步的成为了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焦点之一。自康复医学院2010年成立以来,我院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首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一些或悲或喜的事,并且每个人对于实践活动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了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为接下来的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特开展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让优秀的团队及队员将他们的收益和教训经验传给更多同学,共同进步。

二:活动主题:康复医学院首届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

三:活动目的:

1、提供给大家一个交流平台,让大家从中进一步了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2、分享经验,促进未来实践活动更加顺利

3、通过交流会,加强学院各届同学之间的交流

4、对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总结

四:活动对象:

邀请康复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历届各队代表;实践部委员干事;各班班委;两委干部

五:活动时间: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18:30~20:30 六:活动地点:教室2111

七:活动前期准备:(准备活动在活动开展前三天准备完毕)

1、召开部门会议,商讨活动各个细节

2、通知各队三下乡队长制作好ppt、视屏等演说材料。于10月24日发至实践部

3、请宣传部制作一张板块,于10月25日摆放在生活区扇形舞池

3、场地申请,于10月23日前申请完毕

4、邀请嘉宾(待定)

八:活动流程:

1、实践部各干事及委员于活动当天5:30到2111布置现场

2、康复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开幕仪式,奏团歌

3、由秘书组清点到场人员,安排茶水。由主持人说明活动内容和目的,维持交流会的秩序

4、请各届代表通过ppt、视屏等形式展示本队暑期社会实践经历,交流活动经验,提出活动不足之处,谈论解决方案

5、由实践部部长进行活动总结

4、拍照,交流会结束,清理现场

九:责任安排:

1、前期: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申请教室、秘书组负责通知参与对象交流会的时间和地点并向新闻部申请交流会拍照

2、中期:会议中秘书组对会议内容进行记录,新闻部负责拍照

3、后期:秘书组对会议记录、策划书、活动总结和照片进行整理存档

十:活动预期效果:

举办此次活动主要为了让本学院的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开发他们创新的实践想法。此次交流会中,我们邀请了历年社会实践队代表,共同交流经验,对明年有下乡意愿的同学进行辅导、指引。相信在这次交流会中,我们不仅贯彻了下乡的概念,不再迷茫于它,也有了动力和创新的想法,而且增进了友谊,对于我们学院社会实践的成长增添了色彩。开展这次交流会,我们坚持以老带新,实事求是,虚心受教的原则,邀请优秀代表队的学长学姐们为我们学院的社会实践指点迷津。

康复医学院团委实践部

社会康复 第6篇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给予护理干预措施的干预组和给予基础护理措施的常规组两组,于临床干预结束后评估效果。结果:干预组临床护理效果和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3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Methods 100 cases of schizophrenia into giving care interventions and basic nursing care routine of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assessing the effect after the end of the clinical intervention.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clinical care benefits and the indicators are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line for convalescent care interventions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significant role.

Keywords:Recovery; Schizophrenia; Nursing Intervention; Social Function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精神病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具有反复性发作的临床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虽经针对性处理后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自知力,但由于担心被家庭、社会所遗弃,逐渐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悲观厌世,危及生命安全[1]。因此,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以改善心理特征,加快康复进度[2]。為了进一步探讨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措施及效果,选择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两组。干预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4±1.4)岁;疾病史3至15个月,平均病史(9.1±0.1)个月;婚姻:12例未婚,30例已婚,7例离异,1例丧偶;文化程度:大学学历及以上8例,高中学历20例,初中学历19例,小学学历3例。常规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5.5±1.5)岁;疾病史4至16个月,平均病史(9.2±0.2)个月;婚姻:13例未婚,29例已婚,6例离异,2例丧偶;文化程度:大学学历及以上7例,高中学历21例,初中学历20例,小学学历2例。两组患者年龄段、疾病史、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100例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标准[3],症状评分均在30分以下;大多数患者自知力均恢复,可自行表达内心想法;②排除标准:脏器功能损伤、药物依赖等患者。

1.3 方法 两组都给予氯氮平(广东和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1921)常规治疗,75mg /次,3次/d。常规组给予基础护理措施,如:①病情观察,对患者定期观察,对发病周期、时间、表现做细致的记录,定期汇总;②给药指导,在前期病情观察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药量、服药时间做相应的调整;③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及时做相应的专业知识辅导。干预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3.1 心理护理 由于精神疾病患者长时间住院治疗,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担心被家人抛弃,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不利于临床后续治疗措施的实施。护理人员需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了解其心理特征,并制定个性化措施缓解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提高疾病治疗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利用日常时间耐心向患者讲解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与他人交流的技巧等,促使患者培养良好的心态,增强自我情绪防范、调整意识,便于保持平衡心态;从患者文化程度、病情变化等角度出发制定针对性学习计划,并给予知识点的讲解:个人讲解可每周2次,30min/次;集体讲解可每2周1次, 1h/次,此知识讲解需确保每位患者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进而加快康复进度。

1.3.2 自知力宣教 一般来说,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自知力,这是诱发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因此,需加强患者认知健康教育力度,可通过灌输医学知识的方法来提高疾病知识了解率,并通过疾病的分析、精神症状的评估等措施强化患者自知力,确保每位患者均能正确规避临床不良事件,以实现最终加快康复进度目的。

1.3.3 社会功能指导 临床资料显示,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训练是提高其工作、生活能力的主要措施,从根本上矫正患者不良行为,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①生活能力。从日常生活出发制定生活能力训练方案,如鼓励患者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舞蹈、打太极等),并叮嘱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强化日常生活主动性;②社交训练。通过演讲、讨论等方式让患者掌握和人们交往的相关技巧,确保每位患者均充分掌握如何进行自我意愿的表达、遇到紧急事件如何求救的方法;或每天安排专人带领患者进入社会,如带领患者到医院附近小卖部,让患者自行前去购买,便于提高患者实践能力,增强自信心;③社会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鼓励其多参加社会劳动,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工作,使患者在自身允许的情况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加快回归社会的进度。当然,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进而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加快机体康复进度;④家庭支持。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多到医院陪护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提高治疗疾病信心;此外,还需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可根据患者兴趣爱好布置病房,为患者播放喜欢的音乐、电视剧等,以消除患者孤独感,缓解临床不良心理,改善预后效果[7]。

1.4 评定项目 于临床干预结束后评估患者焦虑、康复、社会功能等评分,并统计、分析护理满意程度[4]。①焦虑评分:借助焦虑(SAS)量表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越焦虑;②康复和社会功能:通过MRSS、SDSS量表进行评定,得分越低说明效果越好;③护理效果评定:出院前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问卷,包括健康教育、医患沟通、技能水平、工作态度等4大项目、15个小条目,评分区间为2~7分,回收后统计总分。评定标准[5]:满意:总分在90分以上;基本满意:总分在61~90分之间;不满意:总分在60分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x±s)、百分率(%)表示,且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评分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两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结束后焦虑评分存在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康复、社会功能评分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两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康复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两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多发病,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压力越来越大,间接提高了精神分裂症疾病发病率。此类病症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的特点,长此以往降低患者生活质量[6]。调查数据显示,城市人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在8.3%左右,和农村发病率4.2%相比较高。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多发生于青壮年,感知、情感、行為障碍为疾病特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将出现社会功能缺损症状,致使患者无法正常生活。目前,临床均借助保守药物疗法治疗,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无法纠正其社会功能。因此,临床治疗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在加快康复进度的同时,提高社会功能。

本次研究干预组在基础治疗同时行护理干预措施,行社会功能训练干预,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功能训练初期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促使患者调整最佳情绪接受后续治疗和护理干预;其次,给予患者自知力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相关内容,并明确自身不良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以尽最大限度规范自我行为,为日后康复训练提供可靠依据;最后,给予患者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等训练,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进一步缓解不良心理;此外,通过对患者社交能力的培养,可增强患者快速回归社会的勇气,加快机体康复进度。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焦虑、康复、社会功能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表明护理干预措施可为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促进患者快速回归社会,进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符合马久华[16]临床护理论证。

综上所述,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作用显著,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加快社会功能恢复进度,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周勤玲,林素英,郑素燕,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1083-1085.

[2] 余黎波,王学庆,周玉英,等.家庭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8):1001,1008.

[3]马红.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364-365.

[4]华洁.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91-2415.

[5]邢海燕,张玉国.目标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2,31(29):173-175.

[6]Zhao Xiangying,colourful Feng,Wang Bin,et al.Friedman family assessment model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mental division disease in families of patients with application [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2010,26(19):54-55.

社会康复 第7篇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首先是整个治疗的大体运作过程。由于自闭症儿童康复这一领域的特殊性, 即每个孩子都需要独属于他们自己的训练方案, 因此各个自闭症康复机构基本上不约而同建立了一套相同的康复治疗运作程序。而这套运作程序可以说与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如出一辙。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1]六个步骤一步不少, 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最开始是机构与案主建立联系, 即社工工作中的接案步骤, 在自闭症儿童这一情况中, 其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步:一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机构的情况;二是家长向机构进行电话预约, 确定去机构参观的时间;三是在进行参观时达到现场咨询的目的, 进一步了解机构各方面的信息与情况, 以便家长决定是否与机构建立联系;在家长考虑好后, 即可进入建立联系的第四个步骤, 填写报名表并确立就班意向;第五步, 机构通知家长入学;然后进入建立联系的最后一个步骤, 即办理入学手续。

在完成了整个建立联系的程序后, 自闭症儿童就可以正式进入机构了, 但是在开始正式的康复训练之前, 必不可少的是2-4周的基本训练, 在这一过程中, 自闭症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训练环境, 为接下来开始的正式训练打好基础, 而老师们也可以大致了解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和不足。

接下来就进入正式训练过程了, 这一步是整个运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涉及到了相当多的自闭症康复理念与方法, 由于每个自闭症儿童患病程度不一, 情况复杂, 所以机构会为每个孩子设计与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 这个方案对孩子们更具有针对性, 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达到训练的目标。因此, 为了准确地制定属于每个孩子独特的训练方案, 目前各个机构都运用同一个方法, 即通过PEP-R (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Revised) , 又称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量来评估孩子们的患病程度。这份量表是香港协康会根据美国TEACCH PROGRAM (Treatment&Education of Autistic&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出版的有关量表翻译并修订。它的适用范围包括:1.处于6个月到7岁之间的自闭症儿童。2.能力及发展处于学前阶段的自闭症儿童。共有174项评估, 分为两部分:发展和行为。发展部分包括七个发展范围, 即模仿, 知觉, 小肌肉, 大肌肉, 手眼协调, 认知理解, 认知表达;行为部分包括四大项目, 即关系与情感, 游戏与对物件的兴趣, 感觉反应, 语言。3.自闭症、自闭症倾向或其他类同的沟通困难者;其评分标准有四个等级:A (Appropriate) 适当行为, M (Mild) 轻微异常, S (Severe) 十分异常, NA (Not Applicable) 此项不适用。[2]这份量表评估的结果, 可以有效帮助机构了解接受测试的自闭症儿童的实际情况, 包括能力、兴趣、个人长处、短处及特点, 并且可以决定其学习的需要, 作为编写其个别训练计划 (IEP) 的依据, 这一步, 即社会工作中的预估步骤。

在预估完成后, 就进入了整个治疗过程的灵魂部分, 计划部分, 即根据评估结果制订计划及目标, 设计教学或训练活动。机构通过评估结果可以绘出发展表现图, 然后通过各个方面的发展年龄及发展项目的能力, 确定训练范围及项目, 然后设计教学及训练活动;同时由记录测试及观察项目的表现, 总结行为表现, 绘出行为表现图, 订出行为目标, 增强儿童学习技能, 改善问题行为, 增加可接受行为等。然后, 机构服务人员将计划付诸教学与生活实践。

在实施完成计划训练后, 孩子们再次接受PEP-R评估, 确定完成最大目标后, 结案离开机构。

以上就是各个民营自闭症康复机构所共用的一套大体康复程序。这套程序与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程序一致, 有效帮助机构制订适合每个自闭症儿童的独特的康复训练计划, 成功地让许多自闭症儿童拥有生活自理的能力或自立能力, 同时这些成果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的最好肯定。

摘要:社会工作者在自闭症康复领域, 尤其是儿童自闭症康复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何将这两个对于中国来说都不太熟悉, 发展刚刚起步的事物结合起来, 使两者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应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根据目前社会工作介入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的实际情况, 探讨国内社会工作在儿童自闭症康复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深入了解其状况, 对社会工作介入儿童自闭症实务通用过程进行总结。

关键词:社会工作,儿童自闭症康复,介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6.

社会康复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笔者所在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11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1) 110例患者脑卒中的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经笔者所在医院TC检查确诊。(2)患者神志清楚,有一定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对量表的内容能正确理解,且自愿配合者。(3)偏瘫程度依据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方法[2],分为Ⅰ~V级。(4)均接受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师的康复训练指导。其中男66例占60%,女44例占40%。年龄42~78岁,平均54.5岁。他们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无明显差异,均为首次发病。

1.2 方法

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卧位时的抗痉摩肢体摆放,协调能力,桥式运动训练,坐立时的平衡耐力,上肢功能训练,站立时,重心转移,骨盆转移,平地步行,上下楼梯训练治疗每日5次,每次30 min。

1.3 评定方法

(1)110例患者治疗1周后在护士的统一指导下,填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不能填写者由护士阅读,患者选择)。应用消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包括客观支持(3项),主观指标(4项),社会支持利用度(3项)等,分数越高得到社会支持越多[3],在此量表中共10个条目,第1~4条、8~10条,每条只选1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测论记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总分即10个条目,计分之和66分,将得分≥44者为高支持组,而<44分者为低社会支持组。(2)治疗20 d后依据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的方法对患者偏瘫肢体康复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Ⅰ级:手、上下肢弛缓,无任何运动。Ⅱ级:手无主动手指屈曲,下肢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分。上肢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份不一定引起关节运动。Ⅲ级:手可做钩状抓握,但不能伸直,有时可由反向引起伸展。下肢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坐位和立位时,髋、膝、踝可屈曲。上肢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并有一定的关节运动。Ⅳ级:能侧方抓握及松开拇指,手指可随意做小范围伸展,下肢异常运动开始减弱,可做以下活动,包括下肢坐位屈膝90°以上,脚可向后滑动坐位足跟触地,踝可背屈,膝关节可伸展。上肢手背可触及腰后部,肘伸直,肩前屈90°,肩0°时屈曲90°,前臂旋前旋后。V级:用手掌抓握,能握圆柱状及球形物,但不熟练。能随意全指伸开,但范围大小不等。下肢从共同运动到分离运动,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立位,膝伸直,足稍后前踏出,踝能背屈,上肢痉挛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上肢外展90°(肘伸展,前臂旋前)。上肢前平举及上举过头(肘伸展)。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Ⅵ级:手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下肢协调运动大致正常。立位髋能外展超过骨盆上提的范围。坐位,髋可交替地内、外旋并伴有踝内、外翻。上肢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肢体运动功能上升2级以上;有效:肢体运动功能上升1级以上;无效:肢体运动功能无变化。

2 结果

高社会支持组治疗20 d偏瘫运动功能与低社会支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功能明显好转。详见表1。

3 讨论

3.1 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力,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已有广泛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资源存在损害身体健康[4]。近30年来,大量实验和调查资料证实,精神心理因素可以严重影响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5]。

3.2 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因身体上的残疾,加上负性情绪限制了患者与社会交往,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负担,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社会支持可以缓解躯体疾病产生的不良后果和不良情绪。社会支持可以使患者重新认识病情,增强信心,调整心态,在良好的情绪中完成康复治疗。因此要鼓励患者与社会充分接触,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要充分发挥护士群体在社会支持中的作用,通过心理应激、认同、暗示调动偏瘫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把同室病友介绍给患者,使患者尽快和室友熟悉起来,引导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锻炼;在康复训练中应用健康的观点带动和发挥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家庭成员能承担患者的各种需求,分担其痛苦,提供物质帮助,使患者得到有力的心理支持;同时介绍疗效好的病友现身说法,讲述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包括配合治疗、护理,坚持锻炼,指导克服焦虑、悲观情绪,缺乏主动性,急于求成,因畏惧困难,而中途放弃。同时还要给予患者疾病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信息,让患者知道,康复锻炼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而使每一个脑卒中偏瘫患者振作起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患者坚持锻炼,积极锻炼从而能够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重视患者生物属性的同时,更应重视社会属性和心理状况,应鼓励脑卒中偏瘫患者多与社会接触,充分利用社会网络,使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中锻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困难,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发挥最大潜能,使偏瘫肢体早日康复,减少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清棠.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379-380.

[2]贾子善,吕佩源,闫彦宁.脑卒中康复,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8.

[3]消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42.

[4]寇丽霞,钟杰琴,颜平元.循环心理健康教育对伤残患者生活质量的效应.护理学杂志,2003,18(5):385-386.

社会康复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精神分裂症,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3], 病程均≥5年, 且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疾病、影响脑功能的躯体疾病、智力障碍及药物滥用史等。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各56例, 对照组男31例, 女25例, 年龄22~66岁, 平均年龄 (36.42±6.11) 岁, 病程4.5~16年, 平均病程 (8.53±7.04) 年, 住院时间2.5~11年, 平均住院时间 (6.62±3.21) 年;观察组男29例, 女27例,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37.34±6.12) 岁, 病程5~17年, 平均病程 (8.32±6.83) 年, 住院时间3~10年, 平均住院时间 (6.37±3.03) 年。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片 (商品名:维思通, 批号:国药准字H20010310) 口服, 剂量为2mg/d;联合应用阿立哌唑片 (商品名:安律凡, 批号:国药准字H20061304) 口服, 剂量为5 mg/d。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调整剂量, 利培酮片最大剂量为4 mg/d, 阿立哌唑片最大剂量为25 mg/d。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护理, 加强病房秩序管理, 确保患者安全, 密切注意患者表现, 表现异常者应进行隔离处理。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 时间为1年。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素质训练通过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定期进行健康教育, 向患者详细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 内容主要包括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用药原则、注意事项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鼓励大家积极提问,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4]。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应以热切、诚恳的态度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给予鼓励、安慰, 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要求患者自主生活, 能做到整理床铺、换洗衣物、妥善摆放日常用品、按时服药等。安排人员定时检查患者完成情况, 进行评价总结, 表现优秀者可给予一定奖励, 帮助患者纠正不良习性, 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5]。

1.2.3文娱活动训练组织患者定期进行文体娱乐活动, 如跑步、广播操、下棋、打扑克、看电影等, 一方面有助于患者增强体质, 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 另一方面可丰富生活情趣, 帮助患者从娱乐活动中找寻到自信, 以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为回归社会做准备[6]。

1.2.4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患者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传授其沟通交流技巧, 定期组织集体活动, 鼓励患者之间交朋友, 提高其社交能力, 避免患者过于孤独而加重病情。引导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 向医护人员提问题和要求。

1.2.5劳动技能训练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及身体状况, 分配简单的劳动任务, 如烧饭、扫地、洗衣服、修剪花草等。并安排专人进行审核评定工作, 设定奖励机制, 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达到提升患者劳动能力, 改善衰退状态的目的[7]。

1.2.6社会适应训练社会适应训练是为了帮助患者恢复角色定位能力, 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从而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医护人员可以引导患者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进行详细分析研讨, 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帮助其纠正, 以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促进社会适应[8]。对于社会功能改善情况较好的患者, 可以安排家属协助进行社会适应性锻炼, 训练前应向家属详细讲解锻炼期间的一些应对技巧及注意事项, 嘱咐其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做好监护工作, 避免患者发生应激行为。

1.3 疗效评定

康复训练结束后, 评定两组疗效:选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及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 (IPROS) ,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进行评定分析, 将两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P<0.05。

2.2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IPROS评分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IPR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程迁延, 需要在相对封闭的医院内接受治疗, 期间患者的生活是在医护人员的管理安排下进行的, 长此以往, 患者的主动性会降低、兴趣缺乏、社会功能逐渐减退, 这大大增加了他们回归社会的困难。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及传统护理模式, 疗效并不理想, 只能一定程度缓解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 对于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并无作用。诸多研究表明[9], 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 给予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 可增强患者自主生活能力, 提高社会兴趣, 改善其缺损的社会功能。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P<0.05。

该研究中, 56例观察组患者经康复训练后, PANSS、ADL和IPROS各项因子分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可改善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状态, 提升其对抗疾病的信心与勇气;本着劳逸结合的宗旨, 合理安排劳动及文娱活动, 有助于患者扫除病态, 从中体会到了快乐和喜悦, 激发其对于回归社会的渴求;系统的社交技能训练, 可帮助患者提高社交能力, 结识好友, 避免患者治疗期间过分孤单而加重病情;最后, 综合的社会适应训练有效促进了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为其重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文结论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0]。

综上, 给予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训练, 在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重建, 取得疗效显著, 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薇, 常余善, 于侠, 等.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1, 17 (6) :486-488.

[2]程亮.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3, 19 (3) :212-213, 242.

[3]刘钦, 刘良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医疗研究[J].健康之路, 2013, 12 (2) :37-38.

[4]李拉珂, 张建芳, 黄晓华.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9) :255-256.

[5]于常湘.浅谈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23) :83, 88.

[6]乔玉荣, 王淑荣, 姜亚民.阳性强化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31 (35) :34-35.

[7]朱巧玲, 汪富军, 郗小玲, 等.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5) :93-95.

[8]丁振江, 蒋健昌, 杨宇, 等.社区康复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2, 18 (6) :537-538, 541.

[9]弓剑.综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5) :560.

社会康复 第10篇

残疾人事业是高尚、文明、进步、人道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 我国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 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由于我国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覆盖面有限, 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群由于受身体状况的限制, 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很弱, 生存处境仍然比较艰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他们期望社会加大帮助其康复的力度, 从根本上增强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 我们应当以全新的理念, 深刻认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残疾人康复工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我们认为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认识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残疾人康复既是一个社会问题, 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会建设, 是新形势下促进社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困难群体, 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如何, 不但关系着他们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 而且也直接体现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与成果。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和谐社会建设就无法实现其整体目标;如果没有残疾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是整体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目前, 甘肃省有187万残疾人, 其中, 百分之八十都有康复方面的需求。在甘肃省农村人口中, 从个体的绝对数量来看, 残疾人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似乎并不高, 但由于他们身体功能的损伤, 需要家庭的供养、帮助的程度较大。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残疾不仅仅是个体的残疾问题, 而会牵涉其家庭和亲属的富裕、和谐, 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 深刻认识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多种途径, 多种康复手段, 帮助他们恢复、补偿身体功能, 使他们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1)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导作用, 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 在社会资源的创造和利用过程中都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 残疾人的需求往往是关系到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从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角度,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在资源的配置和资金的支持中对残疾人群予以倾斜。

2) 要有大局观念, 政府各部门要在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中, 将残疾人纳入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 通盘考虑。残疾人康复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工作, 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仅靠残联一家是做不好的, 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与支持, 才能将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政府各部门要以解决群众的疾苦, 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 在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制定及资金分配中对残疾人的康复予以优先扶助, 对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通盘考虑, 为残疾人参与享受新农村建设提供帮助。

3) 残联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为残疾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争取利益。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社会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资源再分配, 再创造的过程。残联做为残疾人的娘家, 残疾人的代言人, 应当抓住和谐社会建设给我们带来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通过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社会的宣传, 通过帮助残疾人解决具体的康复、扶贫等问题, 为残疾人争取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 使更多的残疾人康复。

2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救助的保障措施, 建立残疾人康复经费筹措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救助等相关的保障措施, 建立残疾人康复经费筹措的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和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难题。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安全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帮助和保障, 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 社会发展的“减震器”, 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 尤其农村社会保障能力还很脆弱。能真正享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人口, 特别是农村人口还很少。我们要更多地从注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率, 特别要认识到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甘肃省社会保障工作很薄弱, 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目前在甘肃农村, 贫困问题尚未完全消除, 许多残疾人的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 残疾人及其家庭拿不出钱来解决自身的康复问题, 尽管, 这几年来, 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和康复项目的实施, 投入了一定资金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 但与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想获得稳定长久的资金投入, 按甘肃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 各级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残疾人的康复面还很窄, 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残疾人“因残致贫、因残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 阻碍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步骤, 影响到整个社会小康建设的步伐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因此, 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其实在某种程度是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 是解决建设小康社会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

1) 动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加入目前在全国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通过多种途径, 宣传动员残疾人家庭尽快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 让残疾人尽快分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种种实惠,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问题, 想方设法降低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门槛, 扩大残疾人康复医疗的就诊和报销范围, 使残疾人得到实惠, 受益康复。

2) 要积极稳妥地逐步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医疗救助制度, 使之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解除残疾人及其社会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 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

3) 加强残疾人康复项目的引进与实施, 缓和、补充甘肃省残疾人康复经费的短缺问题。这几年甘肃省先后通过与港方慈善机构、慈善人士及国内发达地区政府机构的合作, 引进实施了一些残疾人康复项目,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得到了残疾人的欢迎。但是, 从项目的规模和资金的数量来说, 都很不够。我们应该在保留、引进过去项目的基础上, 扩大项目引进范围和力度, 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实惠。

3根据甘肃省农村的具体实际, 走出符合本省特点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模式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不富裕是甘肃农村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让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方便快捷的康复服务, 这是我们要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客观地讲, 现在各基层残联通过康复机构的建设, 配置了一些康复设备, 这从康复示范及指导作用来讲, 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通便利的城区康复服务的辐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但在山区有许多残疾人因身体及经济的原因, 不可能长时间地离开他的居住地去进行康复训练, 解决他们的康复需求只能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去年, 笔者曾去甘肃的会宁县帮助实施香港嘉道理社区康复项目,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会宁县通过民政、卫生、教育多部门的联动, 培训县、乡、村三级康复骨干, 建立了以县康复中心为龙头的县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又通过乡、村、社 (康复员、村医、社长或家属) 的二级培训将具体工作直接落实到了残疾人的身上, 使残疾人的康复落在了实处。同时, 对部分现有条件下不能满足康复需求的残疾人, 又反过来通过社、村、乡、县逐级转介, 使问题得以解决。会宁县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立足村情社情家情, 坚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通过帮助残疾人制做简宜的康复训练器具, 制定训练方案, 教会残疾人一种方法, 给残疾人灌输一种理念, 使他们自信、自立, 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他们的这种做法在甘肃省的其他县区不一定实用, 但它对甘肃省残疾人康复工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为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创造健康向上的康复环境

在农村, 由于认识水平及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原因, 相当一部分人对残疾人康复知识的了解不多, 对残疾人不理解, 甚至存在歧视残疾人的现象, 使许多残疾人因为残疾而自卑, 失去了康复的信心和勇气。因此, 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环境, 对残疾人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具体的扶残助残行动, 通过残疾人康复知识的普及, 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理解、帮助、关爱、支持残疾人的社会新风尚,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残疾人康复并进而回归主流社会, 提供文明、健康的生存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芸哲, 张忠家, 孙艳, 等.PSW12型动力水龙头装置研制[J].石油矿场机械, 2011, 40 (5) :59-61.

[2]孙娟.SL675型高压重载水龙头设计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 2010, 39 (4) :74-76.

社会康复 第1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3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4-6周的佛山市城区户籍居民,病情稳定,处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37例。纳入标准:(1)符合CCMD-Ⅲ有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年龄18~50岁;(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够理解问卷内容并知情同意;(4)无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 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诊断、病情与病程、文化程度、住院次数、婚姻状况、住院次数和付费方式等。

1.2.1. 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

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共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从无、很轻、中等、偏重、严重分别计1-5分,评分越高表明身心症状越重。

1.2.1. 3 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该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社会关系的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有客观支持(即患者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主观支持(即患者所能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支持利用度是反映个体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包括倾诉方式、求助方式和参加活动的情况)3个分量表。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并将结果与全国常模[4]比较。

1.2.2 问卷调查方法

调查者和研究者经过专门培训,采用统一指导语向病人说明调查的意义和目的、过程和问卷的回答方法,取得患者的合作。所有问卷由调查人员在现场指导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40份,有效137份,有效率97.86%。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本组137例,男性57例,女性80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28.37±12.56)。病程2-13年,(平均病程5.38±8.72),住院次数2-7次。文化程度:初中75例,高中及以上62例。婚姻:已婚56例,未婚67例,离异14例。家庭史阳性13例,阴性124例。均与家人同住。付费方式:社保49例,居民医保88例。

2.2 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

表1显示,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SCL-90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或P<0.05);而强迫和敌对因子分均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P<0.01)。

3 讨论

3.1 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迁延反复,长期服药,工作能力降低,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普遍缺乏,社会偏见,使患者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障碍,尤以焦虑、抑郁、躯体化等表现最为突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逐步恢复,接触较好,能进行交流和学习,但此时患者自身的心理需要和接受心理康复治疗的需求较多[5]。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病情反复发作住院,长期用药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而精神疾病的反复发作,给患者家属产生连带的病耻感,家庭经济负担沉重,使家属内心苦闷,同样影响病人的心理。也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知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6]。患者发病时表现出来的肇事惹祸、滋扰社区等异样表现在康复期恢复自知力后会产生不良情绪,担心自己康复出院后的工作和生活,担心别人用奇异的眼光看自己,承受着家庭和社会巨大的心理压力。提示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除药物治疗外,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使患者自觉积极接受治疗,防止因心理问题影响疾病的康复,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3.2 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偏低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可利用的外部资源越来越受到身心医学领域的重视[7],社会支持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易受伤性,减少生活中外部刺激而影响患者的病情预后或导致病情复发。有研究表明,缺少或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在面对同样强度的应激时,心理和生理上反应较为显著[8]。从表2看出,患者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均较常模低,说明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同事等在患者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理解和援助不足,导致患者的心理问题过多,表现为突出的忧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提示护士在患者住院过程中要经常评估并充分利用患者的社会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情感支持,提高患者的自控力,缓解情感压力,并与探视患者的家属、朋友或同事沟通,介绍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及预后,动员他们关心、理解和支持患者,给患者提供合适的情感支持与帮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9]。

3.3 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焦虑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负担重,担心疾病不能彻底治愈,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婚姻、家庭及前途等,又害怕被人歧视,因此产生焦虑情绪[10]。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易受伤性,家庭成员对患者的不正确态度、生活中的不良心理应激均可影响患者的病情预后或导致病情复发[11]。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度低于常模,可能与患者病情反复住院,家属对患者的康复信心不足,出现厌烦情绪,流露出对患者的不满或过分指责,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关。因此,护士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根据政府日益重视精神病康复工程,帮助他们争取和利用社会支持,降低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长期治疗导致其生产质量和社会支持度较差。因此,护士应主动关爱患者,做好评估,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是家庭、朋友的支持。同时医务人员要通过网络呼吁政府、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增强患者对社会的支持利用度,让患者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本研究样本量少,只限于一个区域内,大量本的数据资料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季建林.精神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殷大奎.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4-5.

[7]张欢英,田建明,高班玲.社会支持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62-63.

[8]张金梅,宋亚兰,郭占茹,等.首次化疗肺癌患者心理反应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20-22.

[9]王丽芹,焦卫红.住院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22-324.

[10]李虹万,孔永彪.肇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5,11(3):24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会康复】相关文章:

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残疾儿童康复工作08-20

康复按摩05-07

康复方案05-11

康复问题05-19

康复作用05-25

康复策略05-27

康复护理06-19

康复观察06-21

物理康复06-24

脑瘫康复06-28

上一篇:网络登记下一篇:应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