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础的素描

2024-07-24

作为基础的素描(精选5篇)

作为基础的素描 第1篇

素描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 当人类在岩壁上画下第一根线条时, 这种单色的表现形式就可以被称之为素描。但素描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语言则是在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它作为一门绘画科学在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等的带动下逐步完善起来, 这种用线条及明暗调子等来表达空间和体积的方式已成为我们脑海中长期固定的素描模式。但当我们很肯定地把这种素描看做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和起点时, 中国的绘画史却告诉我们古人从不知道素描是何物?更不曾将它作为进入绘画之门的基础。 这似乎很矛盾, 但如果我们将素描的含义扩展至最初的含义——单色画, 那么中国的宋代有白描 (纯线描无渲染) 如李公麟的 《无马图》和《维摩诘图》, 唐代有白画 (线描加渲染) 如韩干的《照夜白》都可以被归为素描一类, 尤其是后者堪与达芬奇的素描媲美。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素描, 或许我们会发现素描对于我们来讲就是一个最为熟悉的陌生人, 因为我们的笔墨本身表现的就是黑与白的世界。然而这样说并不是将中国画与素描直接画等号, 我们可以对两者进行一个客观的比较:如果仅就中西方古典单色画的技法特色而言, 中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和薄中见厚的渲染技法, 并由此达到“以形写神”的效果, 而西方的则是在表现光源的基础上强调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及氛围的经营和把握。那么这样看来, 是否表现光似乎成为了区分中西方艺术最为显明的界限。但这种界限并没有维持多久, 当对光的表达在印象派那里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后, 后印象派、立体派、达达主义、 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波普主义以及观念艺术等毫不留情地将对光源的客观表现抛之脑后, 而这一切仅在短短的两百多年里就得以完成, 由此西方古典式的素描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应该说出现了多少艺术样式就有多少风格的素描与之相呼应。相比起来, 我们的国画却没有这么幸运, 自六朝起开始独立的绘画直到今天只是在自身体系中进行着更新和改良, 却没有发生过一次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情况其实与今天的素描教学很相似。回顾中国素描教育的历史, 也可以看到近似的发展脉络:中国的素描教学始于1912年, 李叔同在任浙江高级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主任时首开素描课, 先后经过刘海粟、徐悲鸿等人的大力发扬, 素描逐渐固定为美术院校基础教育的一个必修环节。此时的素描教学或是基于中国画传统表现方法而提倡线面结合的描绘方式, 或是基于南齐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评价体系而提出的素描“新七法”论1, 都是从中西融合的角度去吸纳全新的素描方法。新中国成立后, 素描教育发生转折, 全国各高等美术院校开始引进“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从当时的经典教材《素描教学》从对素描教学目的的概述是:“素描首先就是在全面研究实物的基础上巩固专业知识的方法。在素描教学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眼睛的正确训练及描画方法的培养。”2这种教学方法的侧重点在于“写实”性训练, 这虽然也解决了一些造型问题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但由于思维模式的僵化, 总体上来说, 发展到后来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尽管之后在80年代也进行关于素描教学的讨论和改革, 但强大的思维惯性似乎并没有完全刹住车, 导致现在陈陈相因, 渴望变革但无处着手, 向大师学、向设计学、向摄影学, 似乎“借鉴”成为素描改革的唯一途径。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并不是一味的否定借鉴的作用, 只是在借鉴之前, 我们是否应该去力图了解素描的本性呢?

素描是基础吗?

所谓基础就是如盖房子的地基一样, 一方面它支撑的整个建筑但自身被深埋在地下, 另一方面它虽然被埋在地下, 但和整个建筑并不脱离, 而是与之紧密的构成一个整体。素描在当今众多的艺术院校教学中就似乎只有前者的角色, 而缺乏后者的作用。 它要么当进入各专业前的造型训练, 一旦进入之后, 它就不再被重视;要么成为各种创作或设计正稿前的草图, 用完就被抛弃。 这里并非反对这样使用素描, 但这显然不是素描的全部意义。素描的本性和所有艺术门类一样, 都是一种表达, 不管是偏技术3的表达、偏情感的表达还是偏观念的表达。作为表达就是要有源头可发, 它忌讳为表达而表达 (干瘪无味) , 同时也排斥为炫技而表达 (徒有形式) 。感受源自于发现, 当有发现时, 人就会有表达的欲望, 技巧训练在此只能依据个体需要来判断其方向和程度, 但与此相反的是, 现在的素描课堂仍唯以技巧论好坏, 这种观念不仅迂腐而且过时。我们或许应该问一下, 技巧对于今天的网络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在以前的农业时代甚至工业时代中, 技巧需要用很大的代价去学成的话, 那么在现代这个网络时代中, 自媒体、网络课堂等等都使技巧成为公开的秘密, 不仅如此, 技巧也不断被更新, 因为先进的科技已可以对人手所能达到的技巧做出最好的摹仿和替代。在这样的意义上, 人应该作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回答是观念和情感。观念是人的思考方式, 而情感是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具体到素描,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看待它时, 它就不再是基础而是作为它自身而存在, 因为它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 也是表达观念和情感的方式。作为如此, 我们不应当分什么是设计类素描、什么是绘画类素描, 因为当这样做出区分时, 已经预置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框架, 即素描就是一个进入各专业的梯子, 这设定了它作为工具的属性, 而使它失去了作为艺术表达的方式的最本源含义。

另外, 素描作为西方写实性绘画的产物, 在西方也发生了观念的转变。尤其在欧洲, 大小博物馆、街头雕塑、城市景观等等美的元素依然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这种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阶层培养出来的审美趣味已经全面渗透与民众的一般生活中, 这意味着艺术作为审美的完成。在这样的条件下, 丹托才有了 “艺术终结论”, 当然他和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含义是不同的, 后者认为艺术最终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当宗教和哲学能直接表达理念时, 艺术就会被取代。不论丹托和黑格尔在艺术终结的定位内涵上有什么差异, 他们相同的论调却导致了西方艺术的最深切的革命, 即艺术可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审美性的, 这直接导致了素描在西方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变革, 目前大部分欧洲艺术院校不开设素描课, 只有少数传统的美术学院开设素描课, 如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只将素描作为选修课, 而在意大利没有素描一词, 而是作为干性材料表示为disegno, 其根本含义是图示性, 这使得素描一词呈现出开放性的意义, 如光, 结构, 肌理, 空间, 质感, 甚至是观念都可以在表达之列。在这样的意义上, 国内的素描教学就显得单一而呆板。

那么, 素描该如何进行呢?

如果我们参考意大利将素描作为干性材料的图示语言的话, 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很开阔, 它是不仅可以是明暗的、线条的、 拼贴的、图表的、符号的、甚至是文字的。这并不奇怪, 因为古代的文人画就是诗书画印的结合, 他们写字不是为了炫书法而是直接表达绘画所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思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素描不存在“模式”和“标准”, 而判断它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它作为视觉图示是否确切传达出了画者自己的所思和所想, 这种视觉图示在表达这种思想情感时是否运用了最好的方式, 即简洁有力的方式。甚至“单色”这一概念都可以略为打破。“素描”在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内在含义要作根本性的突破, 它应该作为一门干性材料的实验课进行, 这种实验可以围绕空间、肌理、 质感、黑白等专题进行, 这里不过于强调观念, 是因为大学期间的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艺术理念, 那么此时的重点是在图示语言的训练过程中, 让学生们能逐渐感受到视觉符号所呈现出来的意义。老师可以设定主题与同学们商讨, 如通过阅读或听音乐表达或哀伤或愉快或沉静的情绪, 也可以用图示表达对一件现实事情 (如身边之事、新闻报道或网络传播) 的态度和看法, 也可以是对于未来或过去的幻想, 也可以是对于自己身体的疑惑等等, 于是画面出现粗糙与纤细、薄与厚、浊与清、颤动与明快、透明与覆盖、整齐与凌乱……在绘画的过程中重点在于体会笔 (铅笔、毛笔或其它工具材料) 与画纸不同的接触方式所构成的视觉意味与主题的呼应性。这种训练不需要过多的写实能力和描绘能力, 它可以完全通过材料本身去传达, 当然, 这并不是对以前写实性基础训练的完全抛弃, 而是将之转换为语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让具象表达在图示语言的视野下呈现出新的意义, 也只有在这样作画思想的指导下, 完善技法才是有价值的。

由此, 素描和其它绘画或专业训练一样都具有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当然素描由于材料的简便性和无过多的工具设定性 (如油画有油画的工具材料, 国画有国画的作画工具) 而使得自身具有更宽广的表现领域, 更具实验气质。如果非要称素描为基础的话, 也只能在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即将它视为对艺术思维的开发性训练和视觉语言敏感度训练的基础, 而绝不只是技法训练的基础, 更不是写实性技法训练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 素描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 不应该只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 而应该作为选修课一直陪伴在大学四年的整体过程之中, 当学生们需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和引导时, 随时都能找到它。

参考文献

[1]徐应枝.试论中国素描教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J].美术大观, 2006 (11) .

学习素描的意义及素描基础知识 第2篇

学习素描的意义素描被称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其他艺术的必然基础。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素描作为基础课,素描也作为中高考美术特长生必考的科目(素描、色彩、速写)之一。中高考美术特长生学习素描等于为另外两门基本科目打下坚定的基础。美术生可从事的职业很多,其中包括服装设计,画家,插画师,珠宝设计,建筑设计等。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如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无论是水彩,油画,版画,雕刻(浮雕),或是平面设计,都是需要有画素描草图的必要基础。素描虽然被视为是两度空间的艺术,不需要颜色及第三度空间,却也同时暗示这两者。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实用价值。素描基础知识

1、形体的点、线、面我们所描绘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球形、柱体与椎体。素描写生可从这四类形体出发,去研究主体构成的基本因素与形体塑造的关系点 点表示位置,是形体塑造的标记,对于造型有着特定的数量意义。先看位置点,找出它的基点与顶点、右点、左点、近点和远点,这些点规定着物体的整体范围和个面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再看转折点,这些点如同交通枢纽,联系着形体中的线与面。线 线由点的定向运动产生。线条是点运动的延续,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是线,任何一幅素描都是由无数的线组合而成。线是形体塑造的中坚,线有着无穷的魅力。辅助线 是指在形体塑造的过程中所借助的假设线。这些线,有助于我们把握形体的动势和形体的整体特征,有利于我们表现形体时能做到从整体到局部有序的进行。轮廓线 轮廓线反映的是形体转折部分。在绘画过程中,轮廓线的表现要求由直线到曲线,有外轮廓到内轮廓,从而形成物体的立体框架。面 无数点的组合或无数线排列后的效果,在视觉上形成了面,而面运动产生了体。在造型过程中,面可分为两类,即直面与曲面。直面 立方体在画面上一般是以正面、侧面、顶(底)三个面呈现。曲面 球体借助于光线,在画面上一般是以亮面、暗面、明暗交界线(面)、反光面和投影组合而成。任何一种复杂的形体,都可以由立方体、球体体面关系去理解和分析。

2、比例与分割比例是指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多少、窄宽、厚薄、面积风诸方面的比较。不同的比例关系形成不同的美感,观察与表现比例关系有个较好的方法,如先抓住相比关系因素的两极,再确定中间部分,依次分割下去,就可以确定出任何复杂的比例关系

3、特征与基本形物体的形体特征,是指物象都有自己的特征,使之相互之间得到区别。我们要对形状进行概括与归纳,形成了一个基本形的概念,如圆形:人脸、苹果、罐子、太阳;方形:课桌、书籍、电视机、房子等,因此可以这样说,抓住了基本形就基本抓住了形体的主要特征。从形体总体出发,对物体的原形进行简化,省去烦琐的细枝末节,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状。首先是抓住它的平面形,是方、是圆还是角;再看它的体积特征,属于立方体、球体还是柱体。在具体作画时,先目测高度,再目测宽度,最后作上、下的宽窄比较,就能把握住形体的基本特征。

4、转折与轮廓当构成物体的面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形体的面就出现了转折。方形物体转折明显,称为折,圆形物体转折缓慢,称为转。一般的物体的边缘可以看作是转折,立方体外缘内的棱为转折,叫内轮廓。球体内侧的明暗交界可视为转折,也属于内轮廓。在造型过程中,当我们以线去体现形体的转折处,即为轮廓线。根据形体转折内外的部位,轮廓线可分为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在作画起稿过程中,应集中表现物体的轮廓,抓住轮廓的方法可采取由外到里的方法。

5、结构与构成结构是指物体本身个部分组合和构造。物体都有内部和外部的构成因素和结构关系,个部分的互相连接穿插、重叠、相离等决定了物体的形体。在素描训练中,对结构加进一些主观成分和表现手法,反映在画面上的形体结构,可看作一种构成。

6、透视与空间一切物象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与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如画者与写生物的空间距离,被画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被画物本身前后的空间距离,被画主体与背景的空间距离。。在素描中,利用物体的透视变化产生距离感,表现空间的技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透视原理的运用。几何透视法几何透视法产成与数学原理,是把几何透视运用到绘画艺术表现之中,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法。它主要借助于远大近小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平行透视 当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一个面与画者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画者所看到的是它面产生的透视变化。成角透视 当立方体的一个角正对画者时,立方体所有的面都产生透视变化。几何透视法包括三个要素:视平线,一般是指画者平视时与眼睛高度平行的假设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心点,是指视觉中心。它位于画者的核心部位。在平行透视中,一切透视线引向心点。距点,视点至心点的距离叫距点,如果把视距移至视平线上心点的两侧,所得的点为距点。空气透视法空气透视法是借助空气对视觉产生的阻隔作用,表现绘画中空间感的方法。它主要借助于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其特点是产生形的虚实变化,色调的深浅变化,形的平面变化,形的繁简变化

7、明暗与调子物体的形象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明暗变化。光源一般有自然光、阳光、灯光(人造光)。由于光的照射角度不同,光源与物体的距离不同,物体的质地不同,物体面的倾斜方向不同,光源的性质不同,物体与画者的距离不同等,都将产生明暗色调的不同感觉。在学习素描中,掌握物体明暗调子的基本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物体明暗调子的规律可归纳为“三面五调”A:三面 物体在受光的照射后,呈现出不同的明暗,受光的一面叫亮面,侧受光的一面叫灰面,背光的一面叫暗面。这就是三面。B:五调 调子是指画面不同明度的黑白层次。是体面所反映光的数量,也就是面的深浅程度。对调子的层次要善于归纳和概括,不同的素描调子体现的不同的个性、风格、爱好和观念。在三大面中,根据受光的强弱不同,还有很多明显的区别,形成了五个调子。除了亮面的亮调子,灰面的灰调和暗面的暗调之外,暗面由于环境的影响又出现了“反光”。另外在灰面与暗面的交界的地方,它既不受光源的照射,又不受反光的影响,因此挤出了一条最暗的面,叫“明暗交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大调子”。当然实际画起来,不仅仅是这五的调子,还要更丰富。但在初学时,我们起码要把这五种调子把握好。在画面中树立调子的整体感,即画面黑、白、灰的关系,运用好这几大调子来统一画面,表现画面的整体效果。画面构成一张白纸无所谓空间,一旦画上了笔触,便破坏了纸面的完整与稳定,即出现画面构图分割现象。若是画上一个物体,纸面就形成了空间,再画上两个以上的物体,就得考虑形体的组合方式。绘画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大家如何把空间的物体转移到平面的画面上,解决画面构成问题。

1、形体组合与画面切割同属于绘画的构图问题,构图是画者根据表达的意图与主题的需要,对画面所进行的整体布局。在形体组合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注意:(1)不同位置的组合,(2)不同质的组合,(3)不同量的组合。

对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基础素描教学 观念 思维能力

素描教学作为高师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描教学的教与学关乎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多年来高师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一直沿用美术专业院校中的素描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造型素质高、素描基础扎实的美术人才。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也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这无疑对于高师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那么,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素描课教学该如何教?教什么?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社会的需要,二十世纪在西方日渐衰退的写实绘画及其教学体系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广大是不可否认的。基础素描教学体系主要是以传统的“写实造型”为主,就目前各个高校的美术专业招生而言,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考试普遍采取了默写形式的素描,针对这种考试方式,学生大多练就了一套适合考试的办法,如反复练习单一的静物、人像,基础训练弄成了素描技法的练习,这直接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描绘对象的狭隘和被动,甚至在素描练习中对物象形态的观察也变得麻木不仁。进入高校后,尽管教师努力引导,但相当多的学生在素描训练中依然逃离不开从前练就的典型的考试模式,而教学中又大多以培养学生真实再现客观物象的能力为主要训练目的,过分强调对客观事物模仿,从而失去了对所画的物象的本质的和直接的感受,也淡化了对艺术创造性的培养。

我们知道素描教学,往往是从几何体、静物、石膏像、人像、人物组合、人体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的,表面上看似乎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但实际上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是一致的,并未改变素描表现手法单一的状况。而在基础素描教学过程中因为过多的强调了学生的“写实”基本功和技法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过多地钻进了对线条的排列、空间的层次的追求以及模仿细节的真实性,而不知素描表现的“趣味”、“神韵”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所以,素描基础课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素描毕竟不是铅笔画或者木炭画的技法课。

毫无疑问,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会直接影响或决定他们后两年的专业课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在过去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毋庸置疑,已经与面向未来的社会与艺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冲突。

对基础素描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批判的眼光正确认识传统素描的作用。传统素描追求准确的透视关系和解剖关系的,在作画过程中对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表象与内部结构的反复调整,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整体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使前人创造的文化传统得到后来人的认同和继承;另一方面教育总是激励后人怀疑、批判、乃至超越这一传统从而进行新的创造。”①基础素描教学的改革也是在继承传统素描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传统素描教学中的合理因素进行不断的创新。无疑在照相机、摄像机、电视、网络等多媒体介入人们的生活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在高师美术教育中,素描在研究内容、艺术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应该要有相应变化,在素描造型训练中必须将对造型的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加入素描教学课堂。

首先,重视在素描课堂中加入对素描理念、观念的认识。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基本功与艺术创作的一致性,故而,将艺术中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形体结构意识、抽象意识、组合意识等的培养,以及学生在练习中对于线条、色调的认识。重在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在掌握素描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思辨能力。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要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象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情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精神化。”②塞尚被称为现代派之父,是因为他不再要求描摹的真实而是追求绘画的真实,追求物象在画面中更为紧凑的相互关系,从而在理性的路线上更接近了抽象。将现代艺术的新的观念、方法运用到基础素描教学中,在教学中延续传统素描的精华,鼓励寻求新的表现形式,体味对象的特质,领悟艺术的真实,更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表现法探索,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其次,重视学生对基本观念认识在实践中的反映,通过素描实践练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造型与审美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对物象客观的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提高表现技巧以及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法。无论哪种造型,都具有功能性和表现性。在基础素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提供知识,在认识上将学生从功能性引入表现性。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尝试各种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认识自然规律,学习如何运用艺术的表现规律调度明暗,创造空间,表现质感,组合画面;领悟对象的特质,表现对象的意味从而自如地表现个性。.素描的艺术语言因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差异,同时要求自由倾诉自己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熟谙多种材料、工具的性能,掌握各种(上接第234页)工具的特点,如材料方面,除一般的素描纸外,可尝试卡纸、宣纸、有色纸等;工具方面,除常用的铅笔外,可试用木炭条、炭粉笔等。

对不同专业倾向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在素描实践中对于物象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去观察和表现,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有选择性地学习不同的表现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艺术规律方面的知识去表现对象,如对比、统一,透视与变形等。教师在基础素描教学中,要避免用具体的方法去教学生如何画素描,更不能要求教师用自己的表现方法去教学生如何画。在进行具体素描与绘画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无论这种方法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理解表现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艺术认知力和想象力,以多种方式来探求艺术创造的规律。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只能限制学生的发展,素描教学不只是教学生技法而是要让学生自始至终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创造的主体,故而要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③基础素描训练不仅是造型训练,同时对于每个学生个性的艺术语言和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的塑造与发掘有重要的意义。时代在发展变化,素描基础教学的目的、方式也跟着在变,要使基础素描教学适应现实的要求,就必须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学习、探索多种表现方法,提高艺术表现能力。这对于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达个体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个不小的考驗。

注释:

①俞吾金.对“创造性教育”的前提性反思[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0,1,5.

②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25.

③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77.

参考文献:

[1]陈粤丹.素描教学的再认识[J].价值工程,2010(30).

[2]郭光武.谈设计素描教学中的造型思维[J].价值工程,2010(12).

[3]曾丽舞.设计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实践探索[J].价值工程,2011(11).

作者简介:

素描教学基础 第4篇

关键词:素描;教学;基础

一、几何形体写生训练

这一阶段有些人以为可以不画,可是他们不理解,正是这种训练在培养自己步入绘画大门。

许多人到后来才发现自己错了,但又不愿回头。因此越到后来就只能听懂道理而不具备技巧功夫。石膏几何体是从自然界中各种复杂形体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是构成其他万物最基本的形体,石膏几何体有着单一的色彩、简单的形体特征,明暗和结构都较为直观、一目了然,正因为几何形体单纯,因此更纯净,所以从中更容易体味什么叫空间感,什么叫塑造感,什么叫色彩感,什么叫和谐,什么叫整体以及如何把握住这些感受。对于刚刚接触绘画的学者来讲,可以从中学习与掌握最基本的作画工具、材料与技法。

二、在几何形体写生训练过程中,我们必不可少要学习透视

透视理论建立在人眼的生理结构以及眼睛在借助光线观察物体时所获得的透视感觉的基础上,由于眼睛的特殊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物象在人的视觉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处清晰远处模糊的变化规律,每一个具有空间感的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立体性质,当它呈现在画面上时,也能显示出三维空间。三维空间离不开深度,深度在二维画面中就产生透视现象,素描是把存在于立体空间中的物体表现在平面的画纸上。观众对画纸上的平面图形产生立体空间感的错觉。任何透视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你像绝大多数画家那样工作,你一定会尽力使一个平面看起来有纵深感,你看着面前的三维景象,想方设法要让它在你的画纸上显得真实,但有时候你会受挫,远方的物体在你的纸上看起来没那么远。或者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显得尺寸不对或一座建筑在纸上看起来歪斜了。

犯这种错误的并不仅仅是学生,在我们所有从事绘画专业的教师中,都想使自己的绘画更令人信服。那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学会“观察”,只有很好地去观察,才能很好地在画纸上表现出真实的现实,简单直接地讲,如果你会观察,你就自动地画得更好。观察意味着你观看自己打算去画的东西,并且把它作为一组形状、颜色、质地、黑白、强弱来分析。在这一环节里,你必须克服一种错觉,一种“知道”的概念。如果,我画自己真正看到的东西,而不是画自己“知道”的东西,那么我们画出来的就会更真实了。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总是留有事物通常的意向,这些意象是根据记忆重新建立起来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出土豆、马或一个好朋友的脸。然而,如果我们真要把记忆中的形象画下来时,我们很快意识到缺乏形象状、比例、轮廓的信息,而且我们凭着“知道”的“记忆力”中的信息画下来时,才发现大脑中的意向不过是现实的记号而已,大脑不可能存储完全真实的苹果所需要的一切信息,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眼睛仔细观察每一个圆形轮廓、随意的形状、光影的形状等等。在这样似乎感觉感觉很奇怪的过程中,透视“规则”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方形物体的透视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1.平行透视。方形物体只要有一个面和画面平行(即正对观看)表现在画面上的透视现象叫做平行透视。

2.成交透视(也叫余角透视)。立方体两对竖立方块面都不同画面平行,各自与画面呈一定角度。

圆形物体的透视。任何圆形物体都是由许多圆面重叠而成的,因此圆面的透视极为重要。圆面的位置不同,所显示的宽窄也不同,圆面的透视变化与方块面的透视相同,离视平线远的宽,离地平线近的窄,正在地平线上的成一直线。

透视是素描或绘画中帮助你获得纵深感的一种工具,重视它,掌握好它在绘画中的运用,将会神奇地让你画出一幅有感染力的作品。

对现代基础素描教学改革的探讨 第5篇

【关键词】素描;教学;美术

一、将设计因素采纳到基础素描教学

通过将设计因素引入到传统素描的尝试和训练,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可以使我们的素描教学更加生动,更有趣味性,比机械性的教授方法更能吸引学生。同时,素描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和遵循一定的思想方法和表现技法,拓展想象力和表现力,依赖有限的题材,进行无限的变异与创造,让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更全面和更广泛的培养。将设计因素纳入基础素描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把千姿百态的具象形态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概括、归纳、抽象为简约的物象结构的组合。具体步骤是:其一,简化式。将物象简化,以主观态度舍去非本质细节,从而达到造型的单纯化、意象化,以致升华到半抽象的形象。其二,解体重构式。运用多视点透视,将自然形体结构分解为点、线、面、体等视觉造型因素,并按秩序进行二次元素的结合,此时自然物象会失去了原有形态,而显现出新的有抽象意味的物体形态。其三,夸张、变形。可以说,任何客观物象本身都包含着潜在的“抽象形态”,并深深地启发着我们的想象。因此,通过对客观物象的简化和由解构到重构反复练习、以及夸张与变形这三个步骤就可以形成平面与立体转化,就会把握造型基本规律,为学生思维、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素描教学与艺术培养相辅相成

素描艺术反映出一定的思想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其自身的奥妙,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以何种方式组合表现;更要表现造型本身给人的感觉。也就是说,对同一物象造型的表现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可能大同小异,但绝非千人一面,只要忠实于自己的真实感觉,并且能够运用艺术语言发展这种感受,成为一种心灵的产物,表现出的对象就会丰富。这种不同的感受要求学生调动一切素描要素和手段去表达。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千人一面,对素描要素的深入探究使其对画面表达效果产生影响,最终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素描要素,有效地加强理解、感受、思想表达的强度,增强画面效果。对于一个当代画家,有什么样的绘画就必有与其画风相同的素描。假如素描无创造因素则绘画自然是一片死寂。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从基础素描的训练开始就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素,并从正面进行积极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物象作突破表面的造型反映;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造型规律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掘其自身对物象感兴趣的因素,使他们循序渐进地逐步探索出富有个性的造型。例如:我们在课堂上安排模特写生时,完全可以提倡学生在研究人物结构形体的同时,主动去发现每个人对模特不同的感受,并针对感受的差异寻找自己的表现方法,完成对规律的探索,而无需一定要求具体画法的统一。因此,对规律的掌握和艺术个性的培养切不可分别而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的绘画技能,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创造力。

三、素描教学与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

自远古始,素描就在人类造型艺术活动中以最基本的形式出现。原始人的洞窟壁画尽管也有黑、白、土红等色彩的运用,但基本上属于素描的范畴,从原始壁画中就能看出先人们在借助最单纯的颜色用点、线、面去表现有色的、立体的客观世界的努力,这些努力基本上均可称为广义的素描。这时期的描绘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大都是天然的矿物质材料,大概是人类最早的素描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初学者往往会认为素描的材料、媒介仅限于铅笔、炭笔、炭精棒,素描的工具只有橡皮、纸、擦笔。载体也只限于对纸张的使用,很难把油彩、水彩、水粉、色粉、墨计等认同为素描材料。不会想到可以用滚子、毛笔、排刷、剃须刀片等工具去制作素描。

素描的绘制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在选择素描材料时,必须注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首先应设法把材料的运用和表现的主题结合起来,然后则要考虑材料的物理性能、媒介的适合程度、耐久与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深思熟虑后,会本能地为每幅素描选取适当的媒介、工具和载体。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各种素描材料的可用性和局限性,并逐渐学会自觉地把有关材料的知识技法和美学敏感性结合起来。例如,拼贴画始于立体主义时期是一种把剪报、布片或其它材料粘贴在画布或其它载体上的构成技巧,后来又利用各种捡来的物件作为绘画媒介,发展成一种集合艺术的形式。20世纪初期,现代派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将现成材料(报纸或壁纸)引入拼贴画的创作中,使画面材质语言的表现突破了传统绘画语言的固有框架,把绘画空间和结构表现的概念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对素描特殊表现方法和效果的探索,使传统绘画相对单纯的形式语言受到了新的挑战。在现代素描艺术的创作中,画家对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法的发展和运用,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审美经验,也开拓了素描艺术表现的新领域,活跃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使素描这一古老而现代的艺术样式展示出无尽的表现状态和丰富的表现力。

在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今天,目前的基础素描教学在不同程度上不仅束缚了学生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更不利于他们今后在专业上的开拓性和创造性。而长此下去,其结果不只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更会造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学术氛围。所以说,如何通过素描的再认识,探寻基础素描的教学改革,去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已经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

参考文献:

[1]张德建著《基础的拓展》,《重塑基础》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

[2]吕风子著、《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9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4]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M].2009年2月版

上一篇:驾驭数学新课堂下一篇: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