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学的文学特性

2024-07-22

博客文学的文学特性(精选5篇)

博客文学的文学特性 第1篇

(一) 网络载体之下的博客文学

1. 即时高效

博客文学因搭载于网络这一特殊媒介, 有着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点, 作者可以随时发表文章, 回复读者的评论, 形成即时的社会交流探讨, 传播的便捷迅速给博客文学打上了新时代媒介的烙印。

博客是一个综合的消息平台, 具有多角度, 多方面的信息来源, 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博客文学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优秀的博文, 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名人的博客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体, 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粉丝效应。例如徐静蕾、李承鹏等名人的博客, 只要一更新, 就有数以万计的阅读量、评论和转载。博客文学不再似从传统纸质文学一样, 其间省略了漫长的编辑、排版、印刷、上市发售过程, 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高速传播要求。

2. 持续更新

持续更新是博客生命的催化剂, 更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广阔的网络空间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存储量。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 信息传递速超级快速, 博客的更新就好像生物的新陈代谢, 博客如果没有了更新, 也就如同生物失去了生命。在文学品质的保证的前提下, 持续更新能吸引读者群体定期点击阅读, 相当于是定期的发表。

博客内容关涉到社会热点、学术问题、或者情感共鸣等共性话题, 或者博文的内容独具个性等因素, 都会吸引更多感兴趣的读者来点击阅读。那么, 不仅名家们拥有稳定的读者, 而且普通博主们也会在不断的更新之下, 相互之间形成有共同爱好的博客圈。

(二) 博客文学独特的写作与阅读

1. 自由地表达创作

博客创作不需要经过投稿编辑、出版发行, 尽管也会受到一些限制, 但与其他创作方式相比则显得非常自由, 因此给博客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挥洒自由的条件。

第一, 积极的社会认识:比如韩寒、司马南、李银河等人的时评类的博文, 反映了当代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思辨力, 提出鲜明的观点和表达独到的社会剖析见解;第二, 后现代主义化的文学敏感:比如当年明月等人的博客, 加入了无厘头元素, 写作技法也充满了后现代的气息, 他的观点“历史应该写得好看”赢得了众多粉丝的追捧;第三, 个人情感抒发, 以徐静蕾为例, 她的写作带有明显的散文化特点, 文字随性、自然、真实, 记录自己工作、生活的点滴, 语言清新、质朴, 图文并茂地展示她镁光灯下光鲜亮丽之外的真实生活, 随性自由, 真实动人;第四, 散文性的学术漫谈:主流文坛作家余秋雨、余华, 学术界李希光、冯骥才、傅佩荣、周国平等人纷纷加入并成为博客中的专栏作家, 在博客写作通过漫谈的笔调抒写自己的学术观点, 轻松自由, 能够被广泛接受。

2. 草根创作的独特存在

博客文学中, 既有唯美的纯文学, 也有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学。因此, 博客既是名家的舞台, 也是大众的小空间。博客的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从事多种职业的人, 因而也具有草根性的审美与文化特质。借助博客这一平台, 文学的平民化、个性化本质得到真正的实现, 文学写作从过去高雅的贵族化神坛进入了大众之家, “一批优秀的文学博客几乎是游刃有余地在传统媒体和现代两大领地上自由行走。”

在草根博客中, 网络的虚拟环境提供了展示自己密切相关生活或者内心独白的空间。草根文章内容十分丰富, 有心情记录、个人生活记叙, 也有草根们对时事热点或社会现象的评析, 当然其中不乏学识修养较高者或文学爱好者会发表自己的书评、影评、音乐鉴赏、原创文学作品等。草根文化比较关注自我的情感、生活状态、国家社会热点, 而不是纯粹的文学理性思辨类的博文, 更贴近草根阶层的生活, 就像是草根阶层的反光镜, 及时反映草根阶层的思想状况和心灵诉求。

3. 通俗日常化的写作方式

博客文学的通俗化, 表现在语言和内容两方面。

语言:草根阶层的博客, 由于贴近平凡人的生活圈子, 语言自然、幽默, 而且大多是散文化、杂文化, 通俗易懂。比如南派三叔、当年明月、步非烟、宁财神等, 他们的博文除了网络小说外大多为文化、杂谈类。许多学者名家, 也走出了“高处不胜寒”的境界, 比如哲学家黎鸣先生, 他一贯以思考哲学课题见长, 但其博文标题却十分醒目, 多采用通俗设问句和判断句。如《死书读蠢了“中国侏”, 中国人只会读死书》《创造中国历史系列 (共一百篇) 》, 《孔丘, 一位旷古典型的政治流氓而已》等, 通俗易懂又博人眼球, 仔细读来还充满了哲学思辨意味。

内容:不似传统文学那样大多关注人的精神层面, 博客文学拥有了更为广泛的题材, 大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热点, 小到人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科普知识。比如新浪博客里, 除了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大话题”, 还有情感、娱乐、财经、体育、家居、旅游、美食、杂谈、育儿等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 它们分类明确, 内容丰富, 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 适合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来阅读。

4. 互动影响的特点

博文主要是发表在网络上, 直接反映人的生存状态, 社会百态, 加之媒体有意炒作, 所以经常会造成博客的轰动效应, 伴随着受众的文学接受与文学批评即时发生。过去文坛把报告文学视为“文学的轻骑兵”, 曾经赞美杂文是文学的“匕首和投枪”。现在看来, 博客可以称为当代文学的新型武器, 只要有网络终端即可发布, 迅速传播。当代文坛的许多事件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博客中, 甚至直接在博客中引爆。例如网络上的论战, 大多是以博客作为阵地, 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 在博客上造成了极大轰动, 不仅是文坛, 甚至连整个社会都把目光投注于此。博客文学的互动影响的特性可见一斑。

二、博客文学价值

博客文学, 作为网络文学的一部分, 因传播媒介的特殊性, 与传统文学相比会有不同。博客文学并不完美, 与传统主流文学相较稍显浅显, 但我们不能完全以传统文学的要求来限制其发展, 应该让其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引导其突显其优势。

在网络丰富承载、即时高效特点之下, 博客文学的题材的多样, 内容的广泛、形式完备, 作者自由选择合适角度和写作方式, 即时通过接受主体的的阅读和接受完成博客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 这些条件让博客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其在新时代媒介背景之下的价值。

(一) 反观现实

网络媒介, 给予了人们匿名发表观点的机会, 虽偶有偏激, 但存在全新的解读视角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博客文学是文学对于现实社会的记录, 浸染当代文学的特质。其中有草根们呈现的生活观念价值, 也有作者名家深度的剖析。因此博客文学尤其具有反观现实的价值, 它的存在, 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网络随笔、短评小记、新闻评论、访谈记录等。作者多是社会媒体评论人、新闻人、民间草根。博文的取材来自于作者第一人称的所见所闻, 切身感悟, 是广大接受主体能眼观耳闻的事情。

每件时事的发生, 博客之中就即时有多视角和价值观的切入。例如2012年席卷整个网络的“方韩之战”, 就是在博客之中所拉开的一场网络论战。双方各执一词, 文化、企业、娱乐等多个行业的人也卷入其中。虽然整个论战的核心是韩寒作品是否有代笔、抄袭, 但随着整场战线的进行, 却涉及了教育、文化保护、道德法律等多方面。无疑这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百态。

(二) 寄寓情感

博客, 或者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自由地抒倾泻自身情感, 或者是网友聚集的沙龙, 可以彼此交心的探讨交流, 或者是一个辽阔的公共舞台, 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在网络面前。在这里, 人们的思想能够有一个平台上的交流, 交流的主体并不碰面, 而通过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换。在抒发情感时, 博客文学的语言是纷繁复杂的。除传统意义上的表达方式之外, 那些有特色的语言往往具有现代主义色彩, 特别是现代诗歌的表达, 象征和荒诞的运用, 在个人化阅读之下, 感到有些难以把握, 但总体可以察觉作者的情感的流露和发展, 为情感而诗, 为诗而诗。例如, 静川的一首诗, 会让人无法琢磨透其中具体的影子, 然而深深地陷入那种回忆感伤的中。

“是雪的飞舞, 让我错觉是落花的样子

我以为春天在梦里低回

一夜芳香的雪莲味

我和你都无法眠睡

在江边我呼唤着哑然的柳枝

那一夜我下意识地奔走, 你的名字

被我喊成北方的断句

诗如黎明的雪野, 大地洁白”

(节选于网络诗人静川《金色是木屋里的灯火, 黑暗是女人梦里的眼睛》)

(三) 形美意郁

博客文学在形式上, 常常伴随的有音乐与图片。与传统文学相比, 增强了人的感官感受, 博文中的图片与音乐常常与文字相关的记录图片, 或是与文风、思想情感想契合的图片。在整体上, 人的视觉、听觉都能加入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世界之中, 作者通过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方式, 试图表达自身的意图和心灵世界, 在旅游游记、抒情独白、短句小篇等博文中很常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达到更好的客观描述效果, 区别于传统的纸质体验, 融合了视觉, 听觉的体验来帮助、理解作品, 为接受主体带来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博客——当代文学新载体, 博客文学作为文学创作新的重要力量,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 雅俗共赏的审美方式, 个性化、自由化的写作与阅读, 赋予了博客文学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在网络之中的作用与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这一颗新星在文学天空里越来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文学开始席卷互联网, 而博客成为当前网络交流平台中高速发展、影响力逐步提升的新媒体平台之一, 博客文学便成为了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网络化日趋鼎盛。博客文学以其即时高效、丰富承载、自由等特点逐渐发展成为新时代网络文学中的重要力量, 富有科技时代气息同时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学, 具有独特的文学特性及价值。

关键词:博客,博客文学,博客文学的文学特性,博客文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CNNIC, 2007年12月;

[2]《大众文化下的资本争夺与文学场特征——从布尔迪厄理论看博客文化黄川栗》, 曾宏伟,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3]《论网络文学》, 贾玲, 四川大学, 2004年3月;

论中原文化独特性的文学表现 第2篇

“中原”这一地域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是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也有人认为禹定九州,九州即中原。本文讨论的中原文化,是指在广义的中原地域内产生的文化。

狭义的“中原文化”则主要指河南文化,如有学者说:

我们研究中原文化,则应从现代人理解的中原、中州出发,主要去考察古代中原腹心地区,即现在的河南这块土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诸种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的特点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探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

陈飞先生在《“中原文化”涵义概说》一文中,对中原文化的涵义有精当的评述。按陈飞先生的辨析,“中原文化”有层面高低大小之别。一、“中原的文化”:这是基础的层面,着重于中原“地域”的文化。二、“中国文化”:这是“地域”的扩大,认为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代表。三、“中原文化”:这是超越的层面,中原已不仅仅是“地域”概念,而是具有诸多象征的和抽象的涵义。主要有:(1)“传统文化”: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生活方式等等的主要发祥地和起源点,因而中原文化被认为是传统文化乃至正统文化的主流和代表。(2)核心文化:由于中原是区位上的中心所在和长期的王权所在,遂由现实的四方所归渐演化为天下所仰、万国所宗,于是中原文化也就具有了核心的地位;(3)“先进文化”:由于具备上述诸多因素,文化上的创造和创新也往往发生在这里,并且在这里率先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原文化被认为是先进水准的代表;(4)“根原文化”: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在中华民族的意识里,始终认为中原文化是“根本”和“原点”之所在,因此,不仅具有不断产生、再生和新生的生命力,同时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上的向往和归宿之所,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力地联系起来;(5)“和合文化”:中国人视中原为“中心”乃是将其视为“天下”的中心,因而这个“中心”同时也意味着“天下”,在其为天下所归的同时,也心怀天下,二者的统一便是“合和”:既关怀、开放、通达,又辐射、包容、和谐,所谓兼容并蓄,多元一体;(6)“寄托文化”: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中原文化包含着全面的、无限多的寄托因素,既是现实的寄托,也是理想的寄托,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精神的寄托;既是回归的寄托,也是发展的寄托;既是个人的寄托,也是群体的寄托。总之,中原文化既像太阳,给大地以生命和力量,也像月亮,引人无限思恋与向往。

河南文化的独特性,河南作家们已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在河南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表现。李准的《黄河东流去》中,写春义和凤英这对年轻的夫妻从黄泛区逃难到咸阳,咸阳男子张口闭口说脏话,不回避女人。而“在河南乡下,对着年轻妇女,男人们是不准说这些脏话的。”凤英开饭馆,就必须容忍陕西风俗,而春义不能“入乡随俗”,最后的结果是夫妻离异,春义随着一些乡亲回到河南黄泛区,重建家园,凤英则留在咸阳。以前的研究,往往从性格、心理的角度解释这对夫妻离异的原因,认为春义代表的是保守、落后,凤英代表的是先进、进取。其实,春义认为不可在年轻妇女面前说脏话,未必就是保守、落后,相反,春义尊重妇女的理念倒非常符合社会文明化的要求,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方向。至少说,春义顽固坚持的河南风俗和凤英能够很快适应的陕西风俗并没有高下之分。那么,要更合理更全面地看待春义和凤英的冲突,除了要看到春义株守农业、安土重迁的心理和凤英性格中的现代因素之外,还要注意这对夫妻冲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会解释得更符合情理一些。孙方友的《小镇人物(三)•小上海》也注意到了河南文化和上海文化的鲜明不同。上海知青朱阿歌下乡到颖河公社插队,他“每天穿四个兜的中山服,留着分头,一尘不染,一丝不乱”,吸烟从不让别人,父亲从上海寄来的香肠也是偷偷地独自享用,处处显出小市民的吝啬、个人本位,和“我们豫东那地方人穷归穷,但穷大方”炯然不同。由于地域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同性格,“小上海”和大伙格格不入,大伙提起“小上海”都咬牙切齿。在这种人际环境下,“小上海”被开除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派去挖河,出事故而死。表面上看,“小上海”之死,是一场事故,但从深层次看,可以说是地域文化冲突造成的悲剧。试想,“小上海”如果稍有入乡随俗的观念,对自己的行为和作人风格稍作变通,哪怕在微小程度上“向贫下中农学习”,何至于弄得自己如此孤立,被开除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呢?又何至于在挖河的繁重劳动中出事故而死呢?可见,尽管当时“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宣传盛行一时,而人们自小浸染于一定的地域文化内,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地域文化鲜明印记在短时间内是无论如何难以改变的。田中禾的《印象》写二哥娶了一位四川“蛮子二嫂”,在过年祭祀祖先时坚持用四川的做冥钱方法,她与二哥形影不离,即使在生病卧床的婆母的面前还与丈夫搂搂抱抱,亲热狎昵,表现出一个川妹子的火辣辣的性格,这是与河南女子不同的。周同宾的《皇天后土•榴花》写主人公黄小豆娶的四川“蛮子”,十年前到村里相亲时在十几个男青年中大胆泼辣地选中黄一豆,结婚闹房时不怯生,唱民歌“绕着弯儿骂那些娃子们”(想娶其为妻而不得的年轻人),也写出了川籍女子不同于河南女性的特点。张一弓的《东北情话》专门比较了中原人与东北人性格的不同,一位东北的南下干部,坦言他十三岁就在大车店与一位十六岁的女子的风流韵事,三位在酒店饮酒的年轻人真诚地邀请“我”一处共饮,并毫无保留地谈论他们的“相好的”,一位和“我”有着“艳遇”的表面温婉而内心火热的东北女子,都让张一弓体会到东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不同。东北人的祖辈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被迫闯关东,就顾不上包装自己;而中原人因为上千年的诗书驯化,包装得太多太厚太沉,故中原文化和东北文化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刘庆邦和张宇对河南人的独特性似乎有着更精细入微的体察。《到城里去》中,宋家银的丈夫在北京捡破烂被抓,她到北京找丈夫,遇到了很多拾破烂的。宋家银一看见那些女的,就知道是同乡。只有她那地方的人,才在头上包那样的毛巾,才是那样的包法。有两个妇女坐在地上啃干馒头,“这种直接把屁股坐在地上的坐法,也是她们那地方所特有的。”刘庆邦这里虽然写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也反映出作家本人对河南文化的地域独特性的精细体认。张宇反复读王钢的处女作《野花瓣儿》,“就觉得不像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写的”,果然,王钢祖籍河南,但生于湖北,长于江南。张宇第一次见到二月河,就直觉地认为二月河不是南阳人,因为南阳作家“一般来说大都是胸怀大志而认真刻苦的主儿,并且一定是言谈谦虚而谨慎的”,而二月河“却有啥说啥,还有点儿口满,甚至说他常常口出狂言也不为过”。阎连科是张宇的洛阳老乡,张宇能从其作品中读出“河南西部山区特有的生活气息,”“我能够听到我们贫困山区老太太拉响的风箱声,我能够听到冬天里饥饿的老牛的拉长的无奈的叹息声,我甚至能够闻到房前屋后粪堆的味道”,可见作为豫西老乡,张宇和阎连科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河南文化和其它区域文化的不同,在二月河这个“生在昔阳,幼居洛阳,老蛰南阳”的作家看来,更是明显。山西和河南在自然地貌、语言、人文景观、民风民性等方面的不同,二月河都注意到了。“昔阳县是土石岭式的地貌。这里多是旱天,你别想在这里观什么烟雨,树木最多的是荆和棘”。而“整个豫东是一马平川,连个小土包也难以见到”。这是自然地理方面的不同。简易的腊八粥,是山西的“百合饭”,河南的“糊涂粥”,这是吃食的不同。步行,昔阳人叫“步偏”,我们,山西人念作“俄蒙”,这是语言的不同。“冬天山西人下身穿得厚,上身宁肯薄一点,利索一点,这是既保暖又好干活的。河南人顾上不顾下则下身单,上身穿个厚棉袄。这很适合蹲在墙根晒暖。……倘论起勤劳这一条,山西人似乎强了一点。”“老家的窑洞住起来比河南的舒服”。“山西老抠能聚财”“吃呀!来山西,吃呀!”能聚财和会吃,是山西人显著的特点,与河南不同。这是风俗习惯和民性的不同。由于故乡是山西,又长期生活在河南,故二月河特别留意山西和河南的不同,他的确是道出了河南、山西的不同特点。

[1]刘乃和主编:中原文化与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二月河:佛像前的沉吟[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

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3篇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交际工具, 为现代外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它的很多特点与现代外语教学的诉求不谋而合, 成为现代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陈欣如, 2007:41) “博客”这种新型的网络日志, 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学习交流情景” (刘涛, 2010:115) 。因此对于“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蒋樟健, 2010:47) 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本论文将积极探讨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 并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内容及时更新于博客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博客内容, 提前进行预习工作, 就课堂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帖解答。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 不仅提问的学生本身可见, 其他的学生也都可以进行浏览和进一步提问, 这些问题的解答则可以供所有阅读博客的学生共同分享。因此博客的此种交流方式将有别于电子邮箱–电子邮箱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互动性有限。而博客这种“开放性”特点, 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对其他同学问题的回帖解答来增进学生自身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与提高。同时,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博客在文本与多媒体可交互使用方面的特点, 在保证英美文学电子文本材料输入的基础上, 结合图片、视频、影视等多媒体辅助手段, 一方面可克服纯文本材料枯燥无味的不足之处, 另一方面在增强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前提下, 极大地增加他们了解相关文学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兴趣。不仅如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 就某一相关内容, 在博客中提供某些链接和网址。学生可以依照博客中提供的链接、网址, 浏览、阅读相关的内容, 并为教师介绍更多的相关链接与网址。而教师则可以进一步根据博客中学生所反馈的信息, 不断更新博客中的链接与网址及相关文本、多媒体资料, 从而可大大提升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 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 把自己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感受、课堂收获和所遇到的问题如实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这些内容, 不仅教师可以进行阅读、回帖解答, 而且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阅读和解答。因此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开通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在解决学生上述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的效果。同样, 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 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同时, 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英美文学繁重阅读量方面的困难。

再次, 教师与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共同开通,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教师与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阅读与英美文学有关的博客内容, 可以为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课前、课后阅读教师的英美文学博客中关于某些作品的选段、作者生平、社会背景知识等信息, 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了解使得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活跃他们的思路并开拓他们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有所提高。而学生通过阅读教师英美文学博客内容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的行为, 必然会改善过去那种以教师授课为主、沉闷单调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大幅度地增加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英美文学课程阅读量大、强度高的特点, 教师可以阅读学生博客所反馈的意见, 就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建议的同时, 不断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以上对于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应用方面的探讨, 我们可以看出, 尽管教师与学生英美文学博客不能直接应用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 但是博客在课前和课后的使用,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觉形成语言输入—输出的过程。” (关长青, 2010:155) 博客把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作为语言输入过程与博客的写作当成语言输出过程, 两者能动地结合起来。同时, 学生的英美文学博客要面对教师和其他的同学, 这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输出进行监督和完善。” (杨思思, 2007:112) 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积极性、能动性及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会有大提高。因此, 一方面, 我们要努力尝试博客这种新型的网络日志并将其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中去;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正视和解决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应用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

网络信息量大, 其真实性未必完全可靠。网络中的信息也不乏许多未经验证、甚至是错误的信息来源。因此, 教师在博客中提供相关网址和链接时, 不仅要认真校对、验证网站内信息, 而且应多采用官方权威性较高的信息来源, 以免因为错误的网站信息而误导学生。

博客的推广使用及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依赖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支持。因此, 博客的推广使用应与校园局域网及信息平台建设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 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方式, 虽然并不能直接应用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去,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博客在课前与课后活动中的应用, 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推动相关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等方面, 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摘要: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课前与课后活动中的应用,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而且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进而大大提升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博客,英美文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欣如.博客—现代英语教学的新工具[J].双语学习, 2007 (4) .

[2]、关长青.从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角度看博客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3]、蒋樟健.多媒体应用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海外英语, 2010 (10) .

[4]、刘涛.博客与现代英语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6) .

博客文学的文学特性 第4篇

一、博喻的特性作用于文学语篇的理据

Werth (1999:324) 认为用语篇世界的概念诠释隐喻大概可间接地揭示出以下特性:

(1) 隐喻是参与者可以通达的;

(2) 源领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

(3) 关系的依据;

(4) 任何博喻;

(5) 在源领域和目标域之间来回转换的能力。

Werth在此明确肯定了隐喻性语篇中由隐喻概念组成的复杂网络形成语篇世界的实体, 其中本体和喻体的交替更迭或新成员的置换, 其特性成分的增加、衰减都会引起该网络的重组、伸缩和变动。这体现出隐喻以其特性建构语篇的客观实在。

二、博喻的语义特性及其对文学语篇的建构

若把上面五种对隐喻特性的本体描述与文本的言内和言外语境结合起来, 我们又可以从系统性、多棱性和完形性等主要方面探讨它们在建构语篇中的作用。

1. 系统性与语域内有序演绎

由于我们语言中的隐喻词语与隐喻概念的对应具有系统性,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隐喻性词语来研究隐喻概念的本质, 了解人类认知活动的隐喻特征 (Lakoff and Johnson, 1980:7;束定芳, 2000:79) 。既然隐喻义可以揭示隐喻概念及其相应的表达词汇的连贯的系统性特征, 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这一隐喻系统的解构去理解它所映射的本体的系统性, 进而可以认识该隐喻系统对文本的建构过程。对隐喻系统的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博喻的一个事件结构在语篇中的阶段性意义推进的过程 (魏纪东, 2006) 。因为在语篇中对延伸式博喻而言, 其喻化过程总是起始于一个根隐喻, 以此为基础, 语篇中不同的子喻体会围绕着这一基本隐喻作出渐进性的、有规律的、系统的描述, 使得不同子喻体间的语义连贯起来。这一隐喻系统往往都是由同一语域的常规概念转移而来, 所用的隐喻词汇也都借自该语域的同一语场, 并以此在该语域内进行有序的演绎推进, 由此形成文本中的延伸式博喻。如当把思想比作植物———IDEAS ARE PLANTS, 并对这一根隐喻在语篇中进行扩展时, 我们首先会谈到一个思想的“种子”被“种植”在某个人的脑中, 他有一个“肥沃的”或“贫瘠的”大脑, 然后, 这粒种子就会在那里“发芽”和“生长”, 其间可能会遭遇“干旱”或被“水淹”, 但它毕竟经受了这些困难并“活了下来”, 且生出了“枝杈”, 继而又“花丛满冠”, 直至最终“硕果累累”。为明确起见, 我们可以将这一系统性的喻化过程表示如下:

对这一隐喻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分阶段解构可以达到三个目的: (1) 能够充分理解博喻内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 能够以此阐释被其映射的本体的概念意义; (3) 能够更清楚地理解一系列子喻体分句中主述位信息的推进过程就是对博喻性文本的建构过程。

2. 多棱性与向日式映射

如果说博喻的系统性允许我们根据一个概念的一个方面去理解另一个概念的话, 这样就把与博喻不一致的其他方面隐藏了起来, 而其描述过程是将根隐喻延伸并详述, 主要用来对延伸式博喻和平行式博喻的分项进行描述。而平行式博喻在这一方面几乎与之相反, 因为它是从多侧面对文本主题进行的描述。组成每一侧面的隐喻称为“局部隐喻”。这一变项对目标域所作的多棱性阐释若被从反方向看待, 则正如对柏拉图所命名的“向日式隐喻”的聚焦映射。此种多棱性早在古汉语中就被视为博喻的“繁缛性”, 但在现代隐喻学中却并不认为它是一种繁缛或多余, 其原因有二:要么是作者欲借助博喻的这一多棱性尽情地排遣和抒发胸中被压抑的情感;要么是作者欲借助这一特性来达到描述的充分性。就前者而言,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Freud (包富华等编译, 1986:84) 认为, 宣泄在遭到压抑之后可能会原封不动地生存在人格之中, 或者冲出障碍, 或者通过移位而表现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是, 压抑得到排除。压抑阀门一旦冲破, 能量会像强大的洪水一样倾泻出来。因此, 从心理上分析, 诗学中向日式隐喻的所谓“繁缛性”运用正是诗人由感而发, 尽情宣泄被压抑的胸臆的表达方式。试以P.Shelley (Hiraga, 2005:63) 的诗《爱的哲学》 (Love’s Philosophy) 为例:

这首诗以题目给定的目标域“Love’s Philosophy”为映射对象, 使用了许多局部隐喻, 从不同的侧面对之进行映射。作者在此分别运用不同的子喻体对目标域进行聚焦映射:前三个认知隐喻属于Lakoff和Johnson (1980:25~32) 所谓的“本体隐喻”, 它们使我们能够将持续的事件, 处于进展中的现实, 不稳定甚至移动着的事物状态看做是可以量化的物体、实体和单位, 此所谓“自然现象/物体/感情是实体 (A NATURAL PHENOMENON/A NATURAL OBJECT/FEELING IS AN ENTITY) ”。由此, “fountains”“rivers”“winds”“sunlight”, 甚至“emotion”都成了具有边界和形状的实体。同时, 根隐喻“自然界是人类” (NATURE IS HUMAN) 使得一些实体被拟人化, 如:The“mountains”that“kiss”high“heaven”;the“waves”that“clasp”one another等。第9行的“see”在阐释“理解是看见” (UNDERSTANDING IS SEEING) 时融合了双重意义, 即它是身体的眼睛和心理的“眼睛”的融合。诗中也同样演示了为Lakoff和Turner (1989) 所区分的规约隐喻的非规约扩展, 如第11行和12行的“sister flower”disdaining its“brother flower”将NATURE IS HUMAN延伸到不仅包括男女之别, 还包括具体的兄妹亲情。诗中还使用了意象图式的非规约详述来表示“联系是接触” (CONTACT IS TOUCHING) 这一根隐喻, 如“the mountains kiss high heaven”和“the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等。诗中在表示隐喻“爱是匹配” (LOVE IS PAIRING) 时, 使用了成对的反义词体现匹配关系, 如“I”与“thou”“brother”与“sister”“sun”与“moon”等。诗人正是以这些局部隐喻对诗篇主体“Love’s Philosophy”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聚焦式描述, 才使得该诗篇在隐喻推进中形成, 也使得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

3. 完形性与博喻整体建构

“完形”的概念来自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所谓完形, 指的是对象本身原有的整体性。对象的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只有在整体之中方能确定。人对于事物的认识, 是人脑通过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整体性的完形 (陈明远, 1983:146) 。博喻的一系列子喻体在语篇中并非是以无序状态而任意存在的。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上, 它们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组成整个语篇组织的一部分。这样, 作为一个事件结构, 博喻在语篇中就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言语事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Piaget认为一个结构具有三种特性, 即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的调整性。其中整体性处于主导地位, 它是指一个结构总是由若干成分组成的, 但这些成分都服从于能说明该体系之成为体系的一些规律 (章士嵘, 1992:157) 。为了更好地说明博喻由其子结构构成的整体性和完形性特征, 我们再回到对上例的分析上:在分析博喻的多棱性特征时, 我们论及该诗是由一系列局部隐喻组成的。但若从文本的完形角度讲, 它们又共同构成诗篇的“整体隐喻”。前面曾指出, 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对规约隐喻运用了非规约的延伸和详述, 但最突出的还是他把多种规约隐喻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复合隐喻, 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更丰富更复杂的隐喻网络, 这样对它们的推理效果既超越了对单个局部隐喻的推理, 同时也超越了对这些局部隐喻总和的推理。因此, 该诗是对爱的哲学的整体概括, 是系统性地集以上诸因素于一体的一个完形性的博喻诗篇。

三、结语

作为隐喻的一个次类型, 博喻主要存在于并用来建构文学语篇尤其是诗歌文体。作为一个事件结构, 博喻的完形性在文本中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言语事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博喻就是以其以上语义特性承载着语篇深层的语义生成和对博喻性文本的完形建构。

摘要:博喻主要存在于并用来建构文学语篇尤其是诗歌文体。博喻的系统性能使借自同一语域的隐喻词汇围绕相关的目标域在语篇内进行有序的演绎推进, 由此形成文本中的延伸式博喻;而平行式博喻则能从多侧面对文本主题进行描述, 这一变项的多棱性阐释实属一种向日式的聚焦映射。作为一个事件结构, 博喻的完形性在文本中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言语事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博喻就是以其以上语义特性承载着语篇深层的语义生成和对博喻性文本的完形建构。

关键词:博喻,特性,文学语篇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4) .

[2]魏纪东.论博喻的非元功能对建构英语篇章隐喻的作用[J].外国语.2006 (1) .

[3]陈明远.语言学和现代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博客文学的文学特性 第5篇

조선어는우리나라조선민족이사용하는주요교제수단이다.조선족은중국에살면서도우리말과글을잊지않고잘갈고닦아왔을뿐만아니라조선어로된신문사와방송국을세워민족언어를보급하였다.본고는전시기소설문학에서사용된조선어와2006년연변소설문학에서사용된조선어의비교를통해이시기중국조선어의사용상의특성을고찰하려고한다.필자는주요하게통계적방법과대비적방법, 귀납의방법으로표기, 어휘, 문법등을구체적으로분석하려한다.

본론

중국조선족은과거북한평양말을표준어로삼았으나문화대혁명이후독자적인표준어를제정해사용하고있다.아래에2006년«소설문학»에서문장부호와수자표기의사용에대하여살펴보기로하자.

1.문장부호표기현상

현재사용하고있는조선말의문장부호들을보면대개비슷하지만다른점도존재한다.«2006년소설문학»에서쓰인문장부호와해방초기중국조선어에사용된문장부호를비교분석해본결과9개의문장부호가운데서 (?) , (!) , (?!) , ( () ) , (…) , (─) 는지금의문장부호와거의같게쓰였다.지금수자표기를한자수자와아라비아수자로표기하고있지만해방초기《연변문예》에서는대부분이한자수자로표기하였다.지금중국조선어는글말에서나입말에서두음법칙을준수하지않는다.

2.어휘사용의특점

한자어사용실태를보면중국조선족은한어의영향을많이받게되어어떤것들은어음까지변했고한자어라는감을조금도주지않는다.건국전오랜시기조선사람들이한자와의직접적인접촉이한개원인이되겠지만해방후중국조선족사이에서한자어의광범한사용은그특수한생활환경과갈라놓을수없는것이다.

다음혼종어사용실태를알아보면고유어와한자어, 한자어와외래어, 외래어와고유어, 외래어와한자어, 한자어와외래어와한자어, 고유어와한자어와고유어, 한자어와고유어와한자어로8가지로되였다.

소설중《충우 (宠物) 》라는단어는현재인터넷상에서자주활용되는캐릭터인형으로서중국조선족이현실생활에서보편적으로중국어와조선어를섞어쓰는대로표현을한것이다.어려운한자어와외래어는될수록알기쉬운말로바꾸어쓰는것을원칙으로한다.

3.문법적형태사용의특점

첫째, 체언형태의사용실태를보면«소설문학»에실린체언형태들로는“-가/이, -을/를, -에/에게, -는/은, -도, -까지, -부터, -조차”등이있고복수토“-들”등을사용하였다.체언형태에서다양한합성형태는다음과같다.“-과의, -들에는, -들은, -에서도, -에서만, -한테로”등이사용되였다.

둘째, 용언형태의사용실태를보면2006년《소설문학》에는용언형태가다양하게쓰이였는데용언형태의접속토로는“–거니와, -고, -며, -고도, -거나, -ㄴ바/는바, -으니, - (으) 므로, -ㄹ (을) 지라도”등이사용되였다.

하십시오체의사용형태를보면“-었슴까, - (이) ㅁ까, - (다) ㅁ다, -았/었슴다, -슴다, - (하) ㅁ다, -ㄹ/을겜다, -ㅁ까, -았/었겠슴까, -잼까, -ㅂ/습디다, - (이) ㅁ꺄, -십시오, -ㅂ니다”

하오체의사용형태를보면“-겠소, -재이요, -재이탄말이오, -ㄹ/을래기요, - (이) 잖아, - (이) 오, -이소, -았/었나”등이있다.

하게체의사용형태를보면“-더구만, -ㄴ (이) 게야, -겄나, - (이) 시구려, -ㄴ거네, - (이) 네”등이있다.

결론

이연구는중국조선족의언어적특징을살펴한국어와다른점을밝히고중국조선족의한국어언어정책의실상을파악하고고찰하는데그목적이있다.본연구의의의는아래와같다.첫째, 중국에살고있는조선어를모국어로사용하는조선어학습자들이조선어를학습하고번역할때중국어식조선어로직역하는현상을극복하고조선어혹은한국어다운살아있는번역이되도록하기위한데있다.둘째, 한국어에서빈번하게쓰이는관용어를학습하고실제생활에서이를적절하게활용함으로써보다높은차원의조선어구사능력을키우는데있다.따라서이연구는중국조선족이사용하고있는조선어와한국어가매우이질화되어있음을생각하여중국에서사용하고있는조선어를언어적측면에서분석해봤다.이러한분석의결과가한국과중국조선족간에존재하는언어의이질화문제를극복하는데보탬이되고자한다.

参考文献

[1]、«연변문예»1955년12월호.

[2]、이인모.문체론.선명문화사, 1973

[3]、최응구.조선어문체론.료녕인민출판사, 1979

上一篇:工程伤害事故原因分析下一篇:工业化“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