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网络范文

2024-05-19

影像网络范文(精选10篇)

影像网络 第1篇

陆兴华 屏幕是个很大的话题。我想将屏幕与艺术史结合一下, 最早的屏幕只是一个画面一张纸, 或者是巫师手画的一个框, 伟大的诗人或艺术家讨论问题的时候, 总是手上拿个画, 大家遇到就一起讨论。后来, 人们被排斥在外面, 譬如画作被挂在卢浮宫, 甚至躲在防弹玻璃后面。经过很多演化后, 现在又可以拿在手上, 屏幕有个安全感, 虽然是个虚假, 但习惯还保留在这里。这值得琢磨。我觉得, 媒体大于社会, 因此用社会形容媒体是矛盾的。上世纪90年代末, 卢曼讲的大众媒体, 在今天我认为就包括网络。所以, 我们的讨论不要把网络和大众媒体分开, 网络就是大众媒体的一部分。卢曼追问, 为什么会有大众媒体和网络这样的东西呢?答案是, 因为我们失去了阶级社会的管制。本来小贵族统治的趣味和政治立场是很舒服的社会, 有很好的等级标准去遵守, 而现在等级社会瓦解了, 人们需要一个东西管理自己。网络不是机器带来的复杂的东西, 网络或者说大众媒体不是外界神秘技术控制我们, 其实都是从人的语言能力使用能力里面出去的, 是从人本身掏出的东西, 没有神秘或任何可怕的东西。

张英进 我想从屏幕和城市的关系来重新思考一下。早期电影其实和城市有直接的关系, 也和城市的生活有关系。人群在城市生活以后, 突然有了想到其他地方旅行观看的欲望, 这也是19世纪以后观看的欲望。这个欲望用屏幕表现出来, 所以一开始是静止的屏幕。我很同意陈传兴老师的观点, 从电影的大屏幕到电视的中等屏幕, 到电脑的小屏幕到现在手机更小的屏幕, 慢慢又大了, Ipad又大起来了, 这些变化从公共性慢慢转化为私人性。其实早期电影有相当的人机互动, 人和技术的互动。卓别林的早期电影很重要就是城市生活给人造成异化的表现, 就是人被机器吃进去了。如果回到摩登时代, 我们能看到无可奈何的被新的机械文明控制的城市, 但自己必须找到一个非常愉快的方式无可奈何的和他同乐。这是另外一个传统, 其实这后来被经典好莱坞边缘化, 所以我们从电影中与城市做更多的思考。电视的发展促成了大量城市人口退出城市中心, 退出到郊区生活, 成为城市新的生活。使得居住在郊区的这个城市居民, 并没有脱离城市, 它提供了一个社会的链接, 而且由于链接在郊区, 把城市在空间上整合了。

周诗岩 陈老师的讲座击中要害, 今天的视觉文化讨论更重要的东西, 就是媒介的意识, 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我们的讨论经常就被内容吸引过去了, 然后就忘记了后面他们生产机制的作用。因为生产机制是非常隐蔽的系统, 它不是可见的部分。但如果抛弃生产机制部分的考虑, 是很难将视觉文化深入下去的。还有就是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主体性和媒介意识, 这是视觉文化要特别面对的问题。

王家浩在建筑专业的讨论中, 通常更关注于空间及其布局的整体关系, 我认为其中光的调整机制是很重要, 比如电影屏幕是反射的光线, 电视机是自发的光线, 但是电影院中的观众并不是如通常理解的位于一个黑盒子里, 其实是在被反射的光线投向的位置上, 这里便有个倒置的关系。比如现在我们看电视里明星的报道, 其实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和地点上的, 但由于每天不停的定时播报, 其实他的身体恰恰是连续的, 而我们观者的日常生活却被这样的播报打碎了。

影像网络 第2篇

通过经小波压缩降噪后的`遥感影像,结合BP神经网络进行遥感影像模式识别,与未经小波变换的BP神经网络进行遥感影像模式识别结果对比,总结出影像经小波变换后对于提高神经网络识别效率有很好效果.

作 者:王翔 曾建潮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华北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 年,卷(期):2009 “”(1) 分类号:P27 关键词:小波变换   BP神经网络   遥感  

★ SIFT特征算子在低空遥感影像全自动匹配中的应用

★ 卫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 探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及其应用论文

★ 湖州市生态资产遥感测量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

★ 水文网络模型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 影像学临床实践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价值

★ Gash模型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截留研究中的应用

★ 一种在线神经网络在补偿飞机模型不确定性误差中的应用

★ 遥感图像在师范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影像网络 第3篇

1 影像采集系统 (Modalities)

影像采集系统是医学数字影像进入PACS的一个电子入口, 医学数字影像源主要包括两类。

(1) 数字化成像设备:

直接输出数字影像的设备如CR、DR、CT、MRI、DSA、US、PET等。

(2) 模-数转换设备:

将模拟影像转换为数字影像的一类装置或设备, 如胶片数字化仪 (Film Digitizer) 和视频转换系统 (包括视频捕获卡和配套的软件系统) 。

2 影像存储管理系统

实施管理PACS系统的网络通讯、影像数据的归档存储和工作流的系统单元, 可称为PACS数据或影像服务器。影像的归档存储和工作流控制是影像存储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

(1) 短期存储单元:

一般由磁盘阵列 (RAID) 构成, 其基本的功能是提供快速地影像提取的响应。

(2) 长期存储单元:

通常由具有自动装载和控制能力的大容量库类存储设备 (如CD/DVD光盘库、磁带库等) 组成, 提供医学影像数据长期保存和自动查询的功能。

(3) 影像数据流程管理:

由于医学影像应用的特点 (数据量巨大、响应速度要求苛刻、诊断过程常常要求多个既往检查地影像拷贝同时调用等) , 要满足诊断过程要求的PACS响应速度必须藉助于对系统工作流和影像数据流进行特定的管理和调控, 这就是所谓PACS的Workflow management, 这是PACS的一个特点。工作流的管理过程包括:Pre-fetching:自动将特定病人的历史影像数据迁移至优化的位置;Auto-routing:根据特定的规则和逻辑将影像序列自动地送往某一指定的位置;Pre-loading:依据预设的规则自动地将特定病人地影像序列调取到本地。

3 工作站系统

PACS应用和操作的界面, 以及装备数量较大, 而成为PACS系统较重要的组成部分。PACS工作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影像诊断工作站:

影像学部门医师执行医学影像诊断过程操作的人机界面和影像软拷贝显示界面, 其最关键性的要求是显示分辨率, 按ACR (America College of Radiology ) 标准其显示分辨率要求主要有两类:

(a) Large matrix images: 2048 x 2048 x 12 bits。适用于CR、DR以及胶片数字化仪产生的影响。

(b) Small matrix images:512 x 512 x 8 bits。适用于CT、MR、RF、US等影像。

(2) 影像后处理工作站:

用于医学影像后处理操作, 作为影像诊断或科研过程的辅助和支持。这类工作站对显示分辨率无特殊的要求。

(3) 影像浏览工作站:

应用于非诊断过程的医学影像浏览目的的工作站, 譬如应用于非医学影像检查科室 (如外科/手术室/急诊室等) 执行医学影像浏览的工作站。

4 DICOM标准

DICOM标准为解决医学影像学环境中不同来源的设备和系统间 (所谓mult-vendors环境) 兼容和通讯而制定, 由NEMA (National Electronic Manufacture Association, 美国国家电子制造业协会) 和ACR (America College of Radiology, 美国放射学院) 共同制定并于1993年正式发布。DICOM标准已成为PACS发展所遵循的国际工业化标准。

DICOM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标准集, 其规范目前已涵盖医院环境中大多数医学影像学类型, 以及部分常规医疗过程的信息类型, 其特殊的面向对象的结构为其扩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未来的发展将有可能成为整个医院信息化环境所采用和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5 影像硬拷贝输出系统

胶片作为PACS系统影像数据输出的方式之一, 会长期存在下去, 即使在医院环境内实现了无胶片化 (filmless) 存储管理, 外院会诊或患者其他目的的影像硬拷贝要求等因素, 均需要PACS系统内的影像有一个输出方式, 这是影像硬拷贝输出成为PACS的基本亚系统组成。输出方式通常有:激光胶片打印机/常规激光打印机 (纸拷贝输出) 。

6 网络及通讯系统

PACS主要是一个基于局域网的网络体系, 主要涉及:

(1) 网络拓扑结构: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星形总线结构 (Star-Bus) 。

(2) 网络架构:

Ethernet/Fast-Ethernet/GB-Ethernet/ATM。

(3) 网络传输协议标准:

TCP/IP, DICOM。

影像网络 第4篇

1、高仟伏摄影、软X线摄影的概念

2、数字X线摄影包括的内容

3、CR、DR、DSA概念

4、MRI的特点、限度(缺点)

5、T1WI、T2WI、PDWI概念

6、超声的主要用途、优点、缺点

7、胸部、脊柱、头颅常规位置X线摄影方法

8、放大摄影原理、公式计算

9、造影检查、对比剂、阳性对比剂、阴性对比剂概念

10、碘过敏试验方法

11、碘药物反应的临床表现

12、心血管造影必备条件

13、Seldinger技术常用穿刺设备

14、ERCP、PTC概念

15、静脉肾盂造影

16、CR与显示功能有关的后处理参数及意义

17、DR的图像后处理参数

18、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螺距概念

19、头颅、胸部、肝脏、脊柱的常规CT扫描方法

20、薄层扫描、重叠扫描、靶扫描、高分辨力扫描、图像堆积扫描

21、常规增强、动态增强、增强、延迟增强、双期和多期增强

22、CT-A、CTAP、CTA

23、螺旋扫描、多层螺旋CT的优点

24、CT的后处理MPR、MIP、SSD、CTVE

25、CT值、部分容积效应、边缘间隙现象、窗位、窗宽、CT空间分辨力

26、MRI序列:SE、FSE、IR、STIR、GRASS中英文名称、各序列的特点

27、SE序列T1WI、T2WI、PDWI扫描参数

28、MRI对比剂、增强原理

29、MRI的流动现象、MRA的成像方法。

30、影响MRI图像质量的因素

31、颅脑、胸部、腹部MRI扫描方法

32、超声检查的应用范围

33、超声的优点、缺点

34、超声类型

35、超声扫查基本方法

36、胶片特性曲线

37、显影药、定影药的成分。自动洗片机显影药与手显药的不同。

影像和影像 第5篇

李萌是河北石家庄人,在北京上学,寒暑假经常往返于两地,而北京西站则是这两座城市连接的缎带。在《北京西站》这件作品中,透过情侣慢悠悠地看着显示列车次的屏幕、好友搭肩走過,有说有笑、母亲和孩子依偎在角落等待父亲的回来、陌生男子低头忙发短信、在候车大厅里徘徊,等待上车的人们等等,来纪录和思考普通人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李萌把她在北京西站拍摄的图片连接起来,完成了《北京西站》这件影像作品。也许这些身影行色匆匆,但你怎么去判定什么是值得关注什么是值得忽略的呢?李萌的影像作品最接近我所认识的影像,《北京西站》是通过影像来表现和思考内在关系的,行为成分并不明显,影像作为媒介的成分低于影像本身。它既是艺术作品,也是艺术短片,它跟影像和媒介的关系都很模糊。随着李萌视角的不断延伸,《北京西站》这种创作方式必然会延续到她梦想的电影作品上去。

“2013年的某一天,我带着大学毕业之前创作的所有作品,来到潮白河边,一张一张的将他们投入火中,希望他们还能陪伴着那个已经死去的我,希望他们还能给那个死去的我带来快乐。”这是胡靖行为影像作品《醉生梦死—5》配以的旁白。不敢相信,胡靖将他之前所有的作品在潮白河边付之一炬,燃烧过后,只剩下了一堆灰烬。他把这个燃烧的过程通过影像的方式纪录了下来,取名为“醉生梦死—5”。这件作品不存在影像本身的任何实践和思考,而是胡靖本身的思考和切割,不管是以前的创作还是那个已经死去的 “我”。他的作品精准而且震撼,通过将作品付之一炬的行为,表现出自我的恐惧和对时代的迷茫,否定自我又惶恐不安,极力躲避又无处可逃。胡靖的影像作品最不接近我所认识的影像,它更偏重于行为,影像只是作为一种媒介,记录下了他的行为而已,影像本身是苍白的。所有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观点都通过行为来传达,不经过影像转换。而《醉生梦死》系列的前四部作品也并非影像作品。

方列丰带来“雪花”电视机,名为“唇”的影像作品。整件作品从头到尾都是“雪花”,看不出任何内容和图像。不过,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雪花”正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图像。只不过,在方列丰的数码转化下,呈现出了他们的原始状态:即统一码、万国码、单一码。陈明强带来的则是名为《起来……》的影像作品,通过天安门升旗现场和在不同地点演唱国歌的双画面对比,来对自己唱国歌这件事给予严肃正当的理由。张丽丹带来的作品则是《一颗名叫“张丽丹”的树》,他试图通过短暂的时间,让自己和树做一个本体的转换,即张丽丹成为几分钟的树,以此来对“存在”这个问题做一次非物理、非哲学的解读和验证。

毋宁说,他们在影像上的偶遇是必然的,因为不管任何媒介,他们终会相遇。YCEA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的存在是对艺术多样性的挑战,也是对当代艺术的挑战,不管他们使用的媒介是影像还是其他,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初衷始终坚定不移。

影像网络 第6篇

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系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重建,实现远距离的图像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和处理[1],达到远距离诊治疾病目的的一系列医疗活动。远程医学影像学一直是远程医学的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医学图像的传送速率、远程可视化水平、三维虚拟现实环境技术是衡量远程医学影像学会诊水平的重要指标[2]。

1 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网络平台的开发与构建

1.1 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网络技术平台开发

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网络基础技术平台是提供大规模用户访问,并具有良好扩展性的工作和交流平台。其软件系统开发和运行核心是依托Oracle 10G强大的后台数据管理能力以及对XML数据库的支持,构建数据层。基于.NET技术框架,采用C#、VB.NET等开发语言,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和系统开发。通过ADO.NET构架实现对Oracle数据库的存取访问。采用DICOM、HL7、FTP等标准通讯技术实现对文件库的存取访问,实现数据访问层。以XML作为系统接口的数据交换标准,通过XMLWebService方式提供业务应用服务。基于ASP.NET网络技术构建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采用B/S结构和C/S结构共存及互为补充的模式,B/S结构实现基本业务联系,C/S结构实现复杂应用。WebClient/Server会诊终端采用网络浏览软件访问Web。Web服务器软件采用Windows自带的IIS6.0,并配置为可以支持ASP.NET。Web页面采用网页设计软件设计网页(如MicromediaDreawweaver)。ASP.NET开发数据库应用,实现语言为VB[2]。

DICOM ImageService,会诊终端安装PACS服务器软件,如PACSWebView,实现DICOM影像的查询、调阅、诊断。

1.2 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网络技术平台构建

1.2.1 超声影像远程会诊平台组成

会诊中心和联网医院采用光纤接入,在节点配置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通过光端机就近接入网络运营商本地传输网。会诊中心配置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通过光纤接入中心节点同步数字传输设备SDH。通过SDH传输设备在光纤上直接接入本地传输网。这样通过骨干传输环网路由将分支节点的SDH电路汇聚到中心节点,实现中心与节点医疗机构的互联。E 1图像采集传输卡,采用CSN公司出品的E 1数据通信卡完成视频图像的编码解码功能,解析度达到CIF标准,在NTSC(Nationl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制下最高可达30帧/s刷新频率,在PAL(PhaseA lternatingLine)制下可达25帧/s刷新频率,同时该卡还具备2个视频输入端口可同时进行多通道视频处理,即1台工作站可实现与多台超声诊断仪的连接。

1.2.2 超声影像的PACS系统的构建

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一种利用医学影像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如CT、CR(计算机成像)MRI(磁共振成像)、US(超声成像)、X线机、DSA(数字成影)等所产生的数字化医学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诊断、信息处理的综合应用系统,具有影像质量高、存储和传输无失真、传送迅速、影像资料可享等特点[4]。为所有进行检查的患者建立了影像资料库,实现了影像资料共享。在显著提高医院科室工作效率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带入全数字化、无胶片化管理时代,从而为远程医疗会诊提供了最优质的图片并对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1993年美国放射协会(ACR)和电器制造协会(NEMA)在ACR-NEMA 2.0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通讯方面的规范,同时按照影像学检查信息流特点的E-R模型重新修改了图像格式中部分信息的定义,制定了DICOM 3.0标准,现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医学影像设备生产的工业标准。我国目前采用的PACS系统的集成方式主要包括:基于socket通信的简单集成;数据库级的集成技术;DICOM/HL7网关;单一厂商模式,但都存在一定的缺点。目前提出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它具有编码灵活性,支持多种客户类型,更易维护,更好的伸缩性及更高的可用性[5]。

1.2.3 超声图像会诊的分诊管理

远程客户端工作站将图像信息上传Web网站,数据存入数据服务器。Web网站管理是根据会诊医生专业特点将各类会诊图像进行分配并监测会诊经过,统计会诊信息。报告系统可以满足报告书写的各种要求,写完后可以与病人图像信息一起存入数据库中,为以后的查阅和修改提供了方便。会诊报告存入Web数据库服务器中,供被会诊医院调用。

超声影像工作站的设计研发要通过对用户的调研,考查用户需要,尔后制定具体目标和功能。主要围绕提高超声诊断工作效率这一总目标,在超声影像采集、存储、处理、管理和通信方面既具备与PACS互联互通功能,又要有自己的操作管理系统:

a)实现超声影像数据采集功能,其中包括动态影采集、静态图像采集和对非DICOM影像源的标准转化功能;

b)实现对DICOM影像存储,采取在线和备份二级存储方式;

c)在DICOM影像入库的同时,同时具备对数据库的管理功能,能完成超声影像特征库;

d)实现标准化,确保与PACS其子系统的通信,同时方便系统功能的扩充,交换、移植和维护;

e)工作站对软件设计要求:提供超声影像特征提取和匹配手段以服务于CBIR,用户可对超声影像数据库基于图像内容特征的检索,便于病例查询对比;提供超声设备显示与诊断监视器同步显示功能;提供基本图像处理如图像格式转换、图像增强、局部区域放大、图像对比度/亮度调整、窗宽/窗位调节、单幅/多幅显示、伪彩色、滤波、病理信息标记功能等;提供基于网络的影像和文本数据的通信、显示、查询及打印等服务功能。

2 会诊质量控制

2.1 医学会诊专家库建立

高水平有责任心的医学专家是保证远程会诊工作质量的关健,应把建好会诊专家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入库专家的选取办法是:入选专家具备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本专业内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骨干,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三年内未发生过医疗事故,经本人自愿原则,经会诊单位初审后推荐上报上级卫生部门终审批准,入选会诊专家库,并且对专家库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在每次会诊结束后,应对会诊专家按照会诊效果、会诊时间、会诊满意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评,评选出各专科会诊专家的优先选择等级,从而对于医疗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很强的专家在会诊时优先推荐采用。

2.2 加强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入到远程医疗的行列,因而需要更多的人才,同时要求远程会诊中心人员必须是既要熟悉医疗业务工作,了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又要精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重视和把好远程医学资料规范化管理的各个环节,积极研究和解决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医院领导要有长远的目光,加大投入,实现远程医学从业人员专职化。同时,远程医学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熟练掌握远程医疗操作技术,加强从业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3 完善会诊病例资料

远程医学会诊与传统的临床会诊不同之处在于会诊专家不可能直接接触到患者者,从而限制了会诊专家直接获取患者症状,体征等第一手信息,因此,申请会诊方提供的病历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会诊专家对病情的分析和判断,只有当申请方所提供的病历资料与会诊者的理解在专业标准上达到一致时,远程会诊质量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为了保证会诊的质量和效果,病例资料的准备是关健,要求经治医生在填写远程会诊申请书时,要详细整理患者所有相关的病历资料,并要求会诊病例资料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描述准确,图像清晰,会诊目的明确。

2.4 远程超声医学会诊流程的规范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涉及到各个环节。然而任何一环节发生故障都会直接影响会诊的正常进行。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对会诊流程各个环节的管理。降低错误、故障发生率。在1999年底,卫生部发了《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因此,必须严格按照《通知》精神要求,注重会诊资料收集多媒体化、病案标识和分类标准化、会诊病历管理信息化。

3 结束语

作为四大医学影像技术之一的超声影像技术,因其具有实时性好、无损无痛、可重复、低成本等独特优点,成为医院影像科不可替代的诊断手段,普及远程医学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有200多家医院可进行远程会诊(军队医院114家)。远程医学技术最适合在发展中国家应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交通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这一基本国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病人成本,远程医学将发挥出更大作用,目前远程医学已覆盖了多个学科,包括内、外、妇、儿、康复、护理、监护、影像、口腔、五官、精神病、皮肤心理以及医学教育等学科,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被运用到远程医学中,远程医学将在医学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生命质量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远程医疗也必将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针对远程医疗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大对远程医疗的更大投入,在原有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远程医疗的服务范围,如远程医学检索,远程保健资询,不断加强远程医疗的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远程医疗特别是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的利用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远程超声医学会诊会取得更大进步。

摘要:远程医学会诊网络系统基本包括3大系统:远程疑难病会诊系统,远程影像学会诊系统及远程病理学会诊系统。本文重点论述远程影像学会诊系统——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网络平台的设计、构建实施及会诊质量控制。

关键词:超声远程会诊,计算机网络,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孙晓琳,张喜雨.区域远程病理学会诊网络平台的构建[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5):94-95.

[2]吕旭东.IHE技术框架与医疗工作流集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26-31.

[3]孙晓琳,王卫鹏.援川远程医学影响像学会诊网络平台的建设[J].医学影像会杂志,2009,19(4):490-492.

[4]薄夫军,董海斌.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发展概况[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1):104-106.

影像网络 第7篇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出现“媒介融合”一说。目前, 美国媒介与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指出“跨域多个平台的信息流动, 多种产业间的沟通与协作, 以及多层媒介资本结构间相互流通与利用的探索”的媒介融合, 其包括“媒介技术、形态、内容、平台、终端的融合, 以及媒介生产者、信息消费者角色身份的自由转移等各方面的汇合与交融”。[1]由此得出, 媒介融合随着支撑互动和信息储存的互联网而高度发展, 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 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近年来, 以文字、音频、音像、图片形式呈现, 提供新闻、消息为主要目的拥有社交功能的传播新新媒介, 其中以网络视频形式出现的视听媒介传播为影像传播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它在传播主体和受众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媒介格局和传播方式, 使得屏幕之外的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参与的动态传播关系, 越来越多的用户生产的民间影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不仅有机会成为创作的主体, 更有机会成为传播主体, 从而获得更为丰富且带有大众视角的信息。

二、媒介融合时代性下民间影像生产方式的转变

网络视频纷繁多样, 主要是“以网络 (包括有形的互联网和无线网络) 为载体, 通过视频形式 (刺激视觉、听觉的感官) 来进行个人、公共或商业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2]它具有多样化、生活化、内容题材丰富化、传播快速化, 并且拥有经用户自己创作、自己上传发布的大众参与性;由专门机构组织拍摄提供, 甚至可以是通过其他途径转化成为网络视频, 而本文所研究的是在海量网络视频中由普通老百姓自己摄制, 目的在于记录与自我表达的“民间影像”。根据韩鸿在《民间的书写: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中指出:“民间影像, 则应从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广义上讲, 是与体制内的国营电影厂、电视台不同的主要由民间影视机构和个人生产的影像, 包括商业性影像与非商业性影像;从狭义上讲, 是指非商业的由民众生产的个人影像。”[3]因此, 这类由国家体制之外的个人制作与传播的民间影像在媒介融合的网络开发平台中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构筑了新型人际和群体间交流的生活空间。

(一) 生产民间影像工具的转变

民间影像作为现代媒介是现代科技与传播的产物, 在网络视频中占据半壁江山, 数码技术的发展进步, 大众化摄像机的产生成为了所有个人夺回话语权的武器。数字时代科技的介入使得民间影像在创作质量上更加精良。从前期拍摄设备多样:手机、IPAD、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多种工具, 到后期编辑上:声音制作可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声音素材、设定音乐旋律, 如Echo回声手机应用程序 (可录制作有声表情、分享音乐等) ;画面处理上使用, 如Adobe Photoshop、Corel Draw、Painter等以及视频编辑, 如Adobe Premiere、会声会影, 包括IPAD自带的Imove、Keynote等应用程序, 就连office2013版本的幻灯片也可以制作视频。技术上的支持让更多用户愿意通过这些设备表达自己的想法, “每个个人或群体确实拥有独一无二的感知与经验世界”, 民间影像的独特魅力正是在于民间影像是草根化视角的所“看”与所拍。这些带有民间化色彩的影像作品, 在这样一个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相互叠加、相互融合的背景下, 信息流动的自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间影像的传播也从家庭亲友、爱好者团体的小圈子人际传播, 走向了现代化的大众电视、网络媒介的传播, 形成了多元的影像信息传播渠道并存的局面, 带来了民间影像空前繁荣的发展状态。

(二) 民间影像生产与网络视频的信息建构的转变

在包容性新媒介下, 尽管大众媒体和文化传播机构组织存在着, 但这些机构组织再也无法垄断文化传播渠道, 民间影像的“分权”性能够“绕过现存制度化渠道的潜力, 似乎为大多数人民文化活动带来了机会, 并降低了他们对各种垄断性文化传播作品和传播来源的依赖”。[4]并且根据《2013年中国在线视频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乐视网堪称中国网络视频业的“五大霸主”, 这些网络新媒介为用户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来展现民间影像的个性。

我们所熟知的UGC (用户创造内容) 就是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网络视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在UGC的媒介生产模式下, 受众通过参与互动形式被赋予更多权力, 然而不仅仅是参与的权力, 更是民主与变革的可能性的增大使得UGC模式下的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形式获得重要发展空间。”[2]网络视频中的民间影像是UGC的重要代表, 网络视频平台需要资源的同时民间影像创作者需要施展的平台, 双向互动达成共识, 最终形成网络视频行业与民间影像的融合。这些可供民众发布其创作的视频网站, 都可以成为视频信息的发布主体, 建立自己的主页, 制作播放自己的视频影像, 以充分体现发布者的个性特征, 单个个人创作的影像则被收入为原创精品;而有些优秀且有需求的创作者创作的影像联合视频媒介推出一系列网络剧, 往往带有“某视频网站出品”字样。例如, 优酷土豆网联合推出的《青年导演扶植计划》六季微电影, 《嘻哈四重奏》四季、《万万没想到》两季等多部网络剧;网络红人成立各种原创视频工作室“笑工坊”、“何仙姑夫工作室”、“高铭脱口秀”等登入各大视频媒介 (如图1) 。回顾2014年, 视频网站的自制影像增多, 如“乐视网2014年推出700集精品自制剧、搜狐视频打造9部自制喜剧、优酷土豆集团也投入3亿加强网络自制。在这些网络视频平台运营商逐渐吸纳大量的视频用户资源, 并培养了他们观看甚至上传分享网络视频的使用习惯”。[2]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民间影像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渐渐挖掘出其商业化的潜质, 个性需求的表达迅速膨胀并逐渐扩大, 在满足自我表达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社会商业价值属性。

三、民间影像叙事内容的传播

在网络视频中, 信息的图像化和影像化表达成了人们记录生活和对生活的个人观念抒发的影像传播形式, 影像不仅是对客观真实世界的表述, 甚至是人们借助客观世界的视觉语意, 来传达自己内心的关注, 抒发个人的思考和情绪。民间影像大致分为:“第一, 家庭生活。”作为民间影像承担起反映民间和最大限度地贴近真实生活的使命, 作品中处处闪烁着朴素的生活之美。“第二, 有整故事情节的作品。”例如, 近年来, 颇为流行的“山寨”春晚、微电影等。“第三, 社会新闻。”通过手中的摄像设备记录, 反映大众的所见和所想。例如, 2013年12月网民拍摄的“习大大排队买包子”视频, 瞬间引发网友评论并出现各种经后期添加而成衍生意义的视频影像。“第四, 民生记录。”“这些作品的内容不再是闲适生活的影像记录, 而涉及了社会民生的教育、医疗、农村、城市建设等多个侧面, 记录了一些边缘群体的生活。”[5]更多以纪录片影像呈现出来。在网络媒介开放下, 民间影像在当下社会中虽然不只是片面的记录和反映, 有时简单的关注会引来大量的网民评论从而产生舆论效果。有时人们琐碎的拍摄也会与官方、商业影像机构共同构成大众信息影像的焦点, 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事情在经过添油加醋后意义延伸, 所以, 民间影像在传播中存在一定的影响。

(一) 舆论化民间影像的传播

“媒介技术都有自身的特征, 基于这些特征所引发的一些倾向, 就是媒介的传播偏向。”[4]那么民间影像的草根性、民主性特征也会引发一些倾向, 对于它的传播偏向更多是简单化、娱乐性强。“这类影像大多由非专业人员、设备制作出来的视听信息, 但经常成为舆论热点的起爆器。”[6]一方面, “人们有着再现现实的永恒冲动”, [7]群众愿意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并通过时下传播最为迅速的网络媒介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影像内容与传播平台的开放性促成话题的制造、舆论的产生。影像是“现实的拷贝”, 是对现实的再现, 由于民间影像多以一种原生态的、未精加工的粗糙面貌出现, 这种形式简单:可能是短小精悍的视频片段, 可能是一幅画面截图或者一张照片, 但它们包含着相当丰富的信息, 在极小的篇幅内, 这些信息被集中、浓缩, 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使其被迅速说服。影像不拘泥其故事的完整、镜头的组接等传统的叙事规则, “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 重要的是展现视觉事件的局部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反映事件的核心和本质特征的关键人物、情节、场景, 或者那些与关键人物、情节、场景有密切联系并且本身能给观众以视觉刺激的细节。但是根据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 公民借助媒介融合下的网络匿名性质使其成为部分意见表达的主要公共媒介领域。在这个抒发民众质疑与认同的平台上, 那些现实生活中“沉默”的群体可以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获得交流、认可, 从而越来越敢于表达, 最终形成“反沉默螺旋”, 民间影像的舆论性便更加突显。

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都处于开放状态, 网络传播信息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单元中线性地展开, 而是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一个文本中的超链接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传播者的分散和个体差异使得更多不同事件之间存在的联系被民众发现成为可能, “网络超文本传播所形成的‘集体记忆’也不断增长, 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 一件新的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发‘旧情绪’, 并成为这种‘旧情绪’新的表达”,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典型形象, 该典型形象再通过与现实社会场域的互动, 从而具有反映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功能, 即舆论主题形成;而新产生的舆论主题会重新影响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构成要素, 从而使原来的刻板印象得到补充和更新, 形成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冲突的循环体系”。[6]在媒介融合环境下, 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中民间影像被网民或者主流媒体接收, 随即在网络上掀起一系列热议, 尤其是“意见领袖”的关注和参与, 会使舆论影像瞬间增长, 根据“集体记忆”把过往相似影像进行对接, 然后网民对此评论、质疑受到主流媒体和官方的重视, 便又逆流向全国各地的主流媒体。

(二) 民间影像叙事格局与群体在网络媒介的信息交互分享

后现代时期的特点就是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 宏大叙事被无数小叙事取代, 一个人就是一种叙事, 或者说一个人就是历史叙事的一部分。网络视频的过程叙事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民众在表达个体小叙事的同时也是与其他网络个体分享信息的过程。每一段民间影像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端口, 既输出信息又输入信息, 信息的出入过程中产生交融互动, 从而变成网民个体叙事的源头。民间影像既然存活于各大视频网站, 它是通过自己的参与行为, 在视频网站的信息传播形式上是一个:视频上传者 (个人或团体) 、视频内容、观看者、收藏者、评论者这样的网状结构, 观看者、收藏者、评论者与上传者共同一个社群, 他们“主动寻求信息, 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完全由用户自己掌控, 而且所获得的必然是个性化的信息, 也就是自己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信息”。然后, 围绕视频影像这样一种信息形式, 以视频网站为媒介平台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影像传递出的信息变成抽象虚无的代号, 只不过进行了编排, 拥有自己的秩序。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确实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 各种媒介产品共同构成了媒介的推论模式、信息、意义, 正是这种强制模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世界进行剪辑和诠释的系统。因此, 媒介融合下的新新媒介, 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中的民间影像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了更多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利用“线下”创作, “线上”信息影像的上传、接收与分享, 达到传播与接收信息的目的, 实现了网络媒体的过程叙事和个体意义传达。

四、民间影像传播的制度建设

戴维·冈特利特曾在《网络研究:数字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中说道:“学界和普通用户中的网络狂热分子有一种倾向, 那就是强调网络的分权特质, 他们说网络的优点就在于天生的无政府结构。”因此, 信息影像的制造、传播及其意义的解读都由群众主动完成, 传统媒体生产出来的、主观的影像话语权力被分解到群众中去。如今, 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流传的视频影像、网民讨论的信息话题都体现了网络传播媒介的开放与传播文化的解放。不管是自主影像表现出的个人文化还是群体文化, 都具有自由平等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的机会和自由, 打破了现存文化传播的垄断和控制。但是网络视频对影像传播市场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 关于自主影像在网络视频爆棚泛滥中的生存问题。一些优秀的创意、构思往往会吸引别人窥视觊觎的目光。例如, “2014年11月29日一则名为《少年不可欺》的维权帖反映此问题。发帖者为一名19岁的网友NIKOEDWARDS.帖子称, 他们以‘追气球的熊孩子’为题, 通过4张城市高空的照片和4张在近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并记录了他们的策划和拍摄的过程, 但两大互联网品牌优酷和陌陌涉嫌通过欺骗手段, 抄袭其‘拍摄地球’的创意。一边是草根作者, 一边是互联网巨头, 关于保护青少年创意和维权意识的话题很快就在网上引发讨论”。[8]因此, 自主影像视频的创作者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其他网络视频网站的侵权行为, 要采取法律的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 进行维权诉讼, 惩罚侵权行为。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障网民的自主影像创意不被抄袭, 做好产权保护, 从而创造网络视频市场中影像传播的良好环境。

其次, 自主信息影像自由的产物, 它们借助网络开创的巨大传播可能性, 但是对于其带有负面效应的视觉文化, 其传播正在误导群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有些网民自拍影像所表达出的视觉文化由于内容低俗或者利用镜头嫁接手段使视觉说服转为视觉欺骗这类违背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做法, 影像与语境脱离所造成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 作为观众, 需要认清信息影像的真实性, 提高影像视频的准入权, 保证影像的安全与纯净化。

五、结语

开放与包容的网络新媒介提供更多民间影像传播的权利, 传播出的影像信息既贴近民众“接地气”, 又借助于媒介融合下的互联网平台, 使得一批符合主流媒体价值取向的民间影像向主流文化流动, 从而改变了民间影像现有的生态结构。网民在民间影像的分散传播中对其进行互动与交流产生舆论热点, 因此, 在当今社会, 民间影像不仅是提供给群众观赏的娱乐的信息产品, 更是大家抒发表达个人思想与情感的方式。所以, 要关注民间影像所叙事的内容, 利用数字化传播技术, 不断拓展民间影像的传播空间, 提升传播的文化价值。

摘要:媒介融合伴随着新兴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而产生, 不断涌现的各类新新媒介使得大量作为视听媒介的网络视频信息碎片化传播。网络平台渠道的拓宽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动使得媒介生产的权力不仅掌握在媒介机构手中, 同样存在于用户的技术赋权中。因此, 网络视频中的民间影像便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媒与通信、广播影视与互联网的融合互动中迅猛发展, 它们正在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 也为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创造提供了新空间和新舞台。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下民间影像传播方式的改变, 对民众创作的影像的叙事内容引发互动以及对其规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民间影像,网络视频,传播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 2014:234.

[2]朱旭光.网络视频产业的业态融合与行业治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003, 037, 097.

[3]韩鸿.民间的书写: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4]丹尼斯·麦圭尔.麦圭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16, 92-93.

[5]范美俊.新媒体文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289-290.

[6]周勇.影像背后:网络语境下的视觉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64, 75-78.

[7]黄云鹤.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 2004.

影像网络 第8篇

目前,随着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精度不断提高,产生的医学影像检查数据不断增多,特别是多排螺旋CT和双源螺旋CT的出现,一例检查产生的影像数据量可以达到GB级。这么大的数据量,一方面给医学影像存储服务器带来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传输网络带来很大的负担,这必将严重影响影像传输速度,进而影响医院工作效率。因此,提高影像的传输速度是医学影像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中心存储结构下医学影像传输分析

PACS是管理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的主要工具,目前大多数PACS主要采用中心存储结构模式[1],就是在整个PACS中只设置一个存储服务器,各种影像检查设备产生的医学影像全部存储在同一个存储服务器上,各个影像浏览终端也都从这个服务器上下载影像。在PACS中,影像浏览终端的数量通常会比影像检查设备的数量大上好几倍,影像数据从服务器传送到影像浏览终端的过程占据了整个PACS传输量的绝大多数。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影像下载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影像浏览终端下载影像数据时,影像数据将从服务器开始,经过主干网传向终端。并且任意一个终端下载影像都是这个过程,也就是说任意一次影像数据下载过程都要服务器和主干网全程参与。

然而,服务端的处理能力(包括服务器的I/O处理能力和主干网的带宽)是有限的,这样就会出现2种情况:

(1)当并发下载任务较少时,服务端的处理能力可以满足任务处理需求,则传输速度决定于终端的处理能力。

(2)当并发下载任务较多时,服务端的处理能力无法满足任务处理需求,此时各个终端只能分摊服务端的处理能力,从而服务端的处理能力成了系统传输的瓶颈,限制了传输的速度。

由于医院的业务比较集中(一般都在早上处理业务),而目前影像检查数据量急剧增多,服务器并发下载任务也随之快速增加,服务端的处理能力经常无法满足任务处理需求,从而限制了传输的速度。

针对这个问题,一般会有3种类型的处理方法:

(1)通过增加硬件投入提高服务器性能和主干网带宽,但这不但增加医院开支,还受到硬件发展的制约。

(2)通过压缩影像减少传输数据,由于医学要求只能通过DICOM无损压缩[2],压缩后数据量仍然较大。

(3)增加服务器数量,通过分流影像下载任务的方法提高传输速度,分级存储结构模式[3]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但是,增加服务器数量,不仅会增加医院开支,还会增加管理的难度,为此本文提出了应用对等网络技术的动态分布式存储的方法。

3 应用对等网络技术的存储和传输模式设计

对等网络(peer-to-peer,P2P)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技术。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中各个节点计算机的资源,弱化服务器的作用。应用P2P技术,就是要充分利用PACS各个影像浏览终端的资源来分摊中心服务器的负担,进而提高影像传输速度。

3.1 存储结构设计

在网络组织结构上,P2P网络一般划分为集中目录式[5]、纯分散式[6]和混合式[7]等3类。由于PACS要求影像数据传输必须有保障、准确和快速,而集中目录结构具有易于管理,搜索资源快速的优点,所以本文根据集中目录式设计动态分布式PACS存储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的动态分布式存储结构可以看出,影像数据的存储分布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所以是分布式的;而在整个结构中,除了服务的存储是长期的、静态的,其他各个终端的存储都是临时增加或减少的,所以是动态的;另外,这些临时存储的相关信息又是以索引的方式集中存储在服务器中,所以是集中目录式的。动态分布式存储主要包括了影像数据的存储、临时存储与资源索引的建立、影像数据下载等几个工作过程。

(1)影像数据的存储:如图2所示,结构中设计了一个中心服务器,用于长期保存影像数据,从而可以保障各个影像浏览终端至少能够有一个数据提供源。中心服务器提供DI-COM Store SCP服务[4],各种影像检查设备可以通过DICOM协议将影像检查数据直接存储到服务器上。

(2)临时存储和资源索引的建立:在原来存储结构中,影像浏览终端从服务器将影像资源下载到了本地计算机,但在医生浏览之后,这些影像资源就没有用了,而在动态存储结构中,这些资源将被用作系统的动态存储。其建立过程主要有以下4个步骤完成:

(1)存储资源:影像资源使用终端从系统下载所需影像资源,在医生浏览使用后将资源保存在本地计算机。

(2)建立索引:当影像资源正确、完整保存后,终端将其本身的计算机标识号(用CID表示,即能确认计算机唯一身份的编号,如网卡的MAC地址等)和资源的信息(如DICOM的STUDY标识号,影像的存储路径等)一起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收到这些信息后,根据其资源的索引号(用SID表示)将其整理到资源索引列表(用SList表示)中,以备影像下载过程使用。

(3)资源服务的启动:当终端接入网络后,一方面终端启动影像资源服务,向其他终端提供资源查询和下载服务;另一方面,终端将其本身的计算机标识号和网络服务信息(包括IP地址,服务端口等)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收到记录这些信息后将该终端记录到在线节点列表(用CList表示)中,从而该终端可以为其他终端提供资源服务。

(4)资源服务的退出:当终端断开网络时,终端向服务器发送断开消息,服务器则将该终端从CList中删除,从而该终端停止为其他终端提供资源服务。

(3)影像数据下载:由于网络中存在着多个影像存储源,所以影像数据下载不再只依赖于中心存储服务器,可以实现从多点并行传输,从而传输速度不再受到某一节点的资源瓶颈的限制。下文是具体的传输算法设计。

3.2 传输算法设计

动态分布式存储结构下的传输算法主要需要解决2个问题:一是确定影像数据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得;二是如何将一个下载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并同时从多个地方下载。于是影像下载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1)下载请求:由影像浏览终端向中心服务器发出下载任务请求,同时传递需要下载的影像资源的索引号SID。

(2)动态数据存储源的确定:服务器收到下载任务请求后,根据收到的SID,联合SList和CList查询得到存在终端所需资源的在线终端计算机信息列表(用ACList表示),并将ACLis发送给请求终端。由于服务器是静态存储源,所以ACList至少包含服务器。

(3)任务分解:从文件数据量的角度设定一个最小任务单位(用TMin表示),将一个数据量大的下载任务分成M个数据量不超过TMin的下载子任务,并组成任务队列(用TLis表示)。

(4)并行下载:根据ACList的数量建立多个下载线程,连接不同的在线临时存储,并分别从任务队列TList读取下载任务并完成下载,每读取一个任务则令M=M-1,当M=1时,表示整个下载任务完成。

(5)下载完成:当下载完成时,终端通知服务器建立资源索引,从而可以向其他终端提供资源下载。

4 实验与结果

服务器负担重是导致医学影像传输速度慢的重要原因,为了比较在服务器处于繁忙状态下,集中存储结构模式和应用P2P技术的动态分布式存储结构模式在服务器消耗和文件传输速度上的差异,作者找了一台服务器(CPU:XEON2.0 GB;内存1 GB;RAID5:SCSI76 GB×10;网络:100 MB)并人为让它处于繁忙状态(用一台PC不断从服务器下载文件),另外找4台普通PC作为影像浏览终端,选用一例包含257个DICOM文件(总的文件大小为135 535 KB)的CT影像检查作为传输实验病例。

(1)在集中存储结构模式下,让4个终端依次从服务器下载实验病例,并记录每个终端每次的下载速度,重复3次,并计算出平均速度,得到表1总的下载时间集中存储结构模式影像传输速度记录。

从表1的结果可见,在中心存储结构模式下,各个终端的传输速度都受到服务器的性能的限制,最快的终端的传输速度也只有1 604.82 KB/s,且完全消耗服务器资源。

(2)在动态分布式存储结构模式下,重复实验(1)的实验过程。为了比较服务器的负担情况,这里引入了一个变量叫服务器消耗,于是可以得需要下载的数据总量到表2动态分布式存储结构模式影像传输速度记录。

从表2的结果可见,在动态分布式存储结构模式下,如果该资源是第一次被使用,终端只能从服务器下载资源,则传输速度与中心结构模式接近;如果该资源曾经被使用过,则网络中存在的资源服务源的数量将会大于1,那么即使在服务器处于繁忙状态,传输速度也可达到8 179.14 KB/s,且平均服务器消耗只有0.07。但是,当终端的性能得到完全发挥时,资源服务源的数量太多反而会因为频繁切换线程降低了传输速度,这也是本文算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5 结束语

当前,对等网络技术在Internet传输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与实验说明,利用对等网络技术的动态分布式存储结构可以在服务器繁忙的时候保证传输的速度,可以适应影像检查数据量快速增长的需求。本文只是对该技术的初步探讨,在很多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严静东,艾育华.建立实用的医院医学影像网络系统[J].医学信息,2001,14(4):205-206.

[2]Weinberger M J.The LOCO2I Lossless Image Compression Algo-rithm:Principles and Standardization into JPEG-LS[J].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2000,9(8):1309-1324.

影像网络 第9篇

1 传统医学诊断设备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胶片管理混乱:

传统的医学图像成像之后,主要由胶片进行记录,需要在暗室进行冲洗、烘干与归档等措施,在诸多环节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为了能够提升胶片的利用价值,放射科需要建立大型片库储存数量庞大的胶片,这就是对“归档”或者是“存档”。同时,胶片的管理也存在很大难度,尤其是胶片作为一种易燃物质,在防火方面需要格外投入人力与财力。另外,由于胶片数量的上升,难度与数量会同步增长,包括费用与空间[1]。

1.2 图像传递慢,资料查询速度慢以及较低的分辨率:

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在使用之后,图像的传递速度与抢救危急重症患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图像传递速度加快,就为患者的抢救赢取了更多的时间。但是,传统的医学图像成像传递速度慢,需要大量的时间,效率低,对于临床急诊有着很大的限制。同时,采用X线摄影采用模拟技术,从而图像灰阶分辨率较低,不利于计算机的有效处理,也不便于储存于传输[2]。在当前远程诊断与电话会诊手术与治疗模式的逐渐推广的今天,较低的分辨率无疑会降低远程会诊的实际效果。

1.3 较易造成信息的丢失:

将CT、MRI等图像拷贝到胶片上时,固定的窗宽、窗位会造成大量的原始数据丢失,只保留医生认为有用的图像信息,图像无法采取后处理措施,丢失了对患者复诊以及其他医师认为有用的图像与诊断信息。

1.4 胶片不利于储存:

胶片的丢失、片损以及变质所引起的信息丢失难以解决,放射科对胶片管理一旦出现较大的疏漏,将会对胶片的储存带来较大不利因素。对于医生的会诊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降低患者的康复率。

2 放射科中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的重要性分析

2.1

医学影像设备设备的网络化有利于实现对医学影像信息的及时获取、存储、通讯与管理,进而能够对患者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提升了医院管理的效率。各种医学设备之间的协调互补,在网络化的环境下能够有效实现,形成了资源的有效共享。在同一屏幕上查看CT、MRI、DSA等医学图像,方便了医师诊断,提升了工作效率。

2.2

便于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在设置一定权限的基础上,使患者能够对个人信息进行查询,实现了对患者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医院全面数字化网络工程的推进。同时,实现网络化后,不仅仅为远程会诊与电话会诊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加强学术上的交流,将数字图像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资料,有利于发射科的发展[3]。

2.3 图像影响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有利于经费的节约,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与患者的医疗负担。

同时,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进步,存储成本也会进一步得到降低。避免了胶片的丢失与毁损,进而节省了胶片存储空间,使医学影像设备进入无胶片时代。

3 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的具体应用

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需要以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系统作为基本载体,实现对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与调取等。医学影像浏览及诊断报告系统的服务端大体可以分为4个模块,主要有图像浏览、图像管理、光盘数据库以及系统设置。

3.1 医学影像浏览系统:

图像浏览模块具有简单的图像浏览功能,图像管理模块包括存储、删除、图像输出等子模块,在这项模块中,建立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CT号、检查类型等个人信息的关键词,并实现在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查询所需图像进行有效处理。系统模块管理可以对输入的各项设备的IP地址进行有效管理;图像浏览软件能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能够对图像预处理与后处理,通过窗宽窗位、几何、显示格式等功能模块的设置,能够使图像得到最佳显示效果,也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调节。图像功能模块农业对图像继续拧放大与收缩,并进行对比度、旋转、RGB三色彩处理[4]。几何功能处理模块能够对图片进行垂直与水平的翻转、加网格、负片处理以及定量测量等,经过处理后的图像可以直接输送至诊断报告系统,并以不同格式进行存盘以供幻灯片的制作。

3.2 医学影像诊断系统: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在主体窗上输入患者的姓名、年龄、CT号以及检查序号等,便可以直接在数据库进行提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检查所见、印象两项则直接可以从诊断支持库中提取,多发病以及常见病的检查所见以及印象可以直接或者是经局部修改后形成诊断报告主体,程序提供了撤销、剪切等计算机操作基本功能。同时,用户可以通过1个或者是多个关键词段检索并调阅诊断报告。

4 放射科医学诊断设备网络化的应用效果

实现医学诊断设备的网络化之后,能够打出图文并茂的图像诊断报告。在诊断报告中,能够对病情的相关项目进行详细反映,备查项目也比较完善。同时,报告中的专业术语更加规范,内容表达清楚,主次分明,并遵循一定的程序,从而使描述部分与结论一致[5]。另外,报告格式的规范化,更加完整地保留主流各种影响以及诊断数据资料,有效避免了重复性劳动。报告格式字体规范,避免了手工书写报告字迹潦草的缺陷,有利于患者与其他医师的查询与分析。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能够使不同地域的医学研究者对特殊病例诊断资料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促进放射科与医学上的进步[6]。

5 结语

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为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创造了良好的医学影像诊断条件。同时,诊断设备的网络化也进一步提升了信息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放射科研究水平与医学水平的上升。因此,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建设应继续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瑞平,贺敬红,李健丁,等.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5):384-385.

[2]焦毅.PACS系统在我院设计开发与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4):23-24.

[3]刘嵩,姚德平,乔俊霞,等.X线数字化摄影中测量数据定位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0,29(31):176.

[4]董斌.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16-18,47.

[5]文勇,何云龙.小型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2):107.

影像网络 第10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传统行业之一的医疗卫生行业,如何面对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其信息化应用的管理水平,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获得双丰收,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医学图像信息数字化及其计算机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医学图像采集、显示、存储和传输的模式,为医学诊断、临床治疗以及医学研究提供了精确的医学图像信息,进而实现了医学图像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图像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为逐步建立无胶片医学图像系统创造了条件。

1 系统应用

基于INTERNET的远程传输系统可以让院外专家或医生对医院内部允许访问的病人影像资料、病人档案进行远程访问,以便进行异地会诊和远程教学。

医学影像图文管理系统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大容量存储器及网络技术。其应有三大优势:

(1)有利于优化医学影像管理。以数字化方式存储的医学影像,便于进行有效的管理,检索传输方便,可使其成为建立医院整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库,并有利于医院质量监控管理。

(2)有利于医学影像诊断信息传递,为医院现代化会诊,医疗保健创造条件。医学影像图文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局域网络,与门诊、病房相连接,方便各科室的临床医师调用,进行临床诊断、会诊及保健,实现资源共享。

(3)有利于科研教学。由于科学有效地管理医学影像资料,极大方便了数据的收集、检索、存档;有利于总结经验、开展科研教学等。

由上可见,建立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医学影像信息网络系统,已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2 系统功能

医学影像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旨在满足面向病人的医学影像信息管理,其性能优越、界面友好、不失真的图像存储能够快速方便地形成诊断报告,数据库结构设计科学并实现了模糊检索功能。在硬件方面通过局域网使服务器与多台超声图文工作站及临床科室相连。将应用程序和计算逻辑全部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保留浏览器,使客户端减肥,简化了配置,更便于集中管理。

本系统可以实现医学影像的采集、存储、显示、分析、传输和管理。通过图像采集卡将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为医学影像数字化奠定了基础。开放式的采集模式设计,使得本系统可以适合所有具有视频输出接口的医学影像设备。图像采集可以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对同一个病人而言,使用分时采集功能无论何时采集的图像资料,都可以追加到同一病历档案目录下,生成图文并茂的诊断报告。通过关系型数据库,使文档管理数字化,编辑报告的同时系统自动将病人的个人信息(姓名、性别等)及诊断信息(临床诊断、超声诊断等)存储归档;在档案管理中可以根据“姓名”、“年龄”、“ID号”、“诊断”、“医保号”等进行查询,并提供报表;诊断资料库按脏器、部位、疾病等分类。设有心脏、腹部、妇产、血管、小器官等百余种正常与其各种疾病的资料,以树状分枝排列。由于在病人档案、诊断报告的智能化管理方面采用了多级层式拓扑结构,系统脉路简捷、清晰。通过调用Win32API函数,实现了对图像采集模块的实时监控。实现图像自动定位、粘贴,自适应报告中图像区域的篇幅自动调整版面,以及图像的实时、分时采集、图文报告与数据库的相关联动等。

本系统已经在解放军323医院、解放军第三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稳定运行5年,经过不断地升级换代,具备了功能完善、使用简便、安全可靠的特色。

3 系统特点

能够以数字方式存储、传输、管理和阅读的医学图像包括:B超、CT、X光片、电镜等图像。可实现影像诊断的全数字化、无胶片化管理。由此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随时可以查找到任何一个病人的影像信息和诊断报告。

“医学图像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具有如下特性:

(1)适用性:系统按医院图像采集和文字录入工作流程进行结构设计。且具有通用、开放的特性,用户可以方便地扩充、添加、修改诊断库,通过系统设置和模板重置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医院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医疗信息数字化网络运行平台。

(2)准确性:保证病人信息、图像静、动态信息和报告记录的完整、准确的高度集成。

(3)方便性:先进技术与简易操作完美结合,用户很容易理解软件各元素对应的功能。人机操作界面友好,大部分功能实现了一键式操作。

(4)开放性:系统具备一个开放的系统结构,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耦合程度降低,任何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连接或分离而不影响其他的模块,性能扩充方便、易行,以充分满足用户变动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5)动态报表性能:能够根据各医院的医疗报告的格式和要求,由用户自己选择填充信息,动态生成各种报告。

(6)安全性: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方可进入管理系统,并根据权限的大小享有不同的数据库管理权利及系统管理权利。

(7)实时性:符合最新的信息交互及数据传输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越性,实现系统的实时性。

4 技术实现

“医学影像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和面向组件的技术摆脱设备硬件的束缚,轻松实现网络连接。由于采用了组件技术,使得系统的运行效率大为提高(组件是二进制代码),组件被编译后生成DLL文件或EXE文件,置于服务器端,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大为提高。

本系统以VB.NET为设计平台,以SQLServer数据库为后台支持,采用Client/Application Server/Database Server(C/S/S)模式。C/S/S三层体系结构,避免了以往采用C/S(Client/Server)模式下的一些弊病。

4.1 Client/Server模式的特点

由于C/S模式将应用逻辑、表象逻辑、数据存取、数据完整性控制、事务处理都交由主机集中完成,而工作站与文件服务器之间相互传输整体文件。当网络用户增加,超出网络响应能力时,便会产生数据传输瓶颈,整体网络性能严重下降,文件服务器方式不能根本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使得系统分布不够清晰。

4.2 Client/Application Server/Database Serve三层体系结构

C/S/S把客户端应用分为两部分,客户应用和服务器应用。客户应用是C/S结构客户应用的一部分,原来C/S结构客户应用的另一部分被分配到服务器中,新的客户应用负责用户界面和简单固定的业务逻辑;应用服务器存放并运行信息系统的业务逻辑;数据库服务器存放并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这样,其结构就变为了新的C/S/S结构。

三层结构解决了传统C/S的可扩展问题,既减少了客户端业务逻辑,又降低了客户端对硬件的要求。它区别于C/S结构的最大特征是,明确地划分了表达逻辑、业务逻辑和数据库系统,有着可伸缩性好,可管理性强,安全性高,软件重用性好以及节省开发时间等优点。

随着新的医改政策的不断出台,医院业务流程也会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者必须能够迅速地响应这些变化,而三层体系结构通过将逻辑集中到中间层,使得我们可以迅速更新业务逻辑而无需重新将应用递交到无数的桌面系统上。可以说,C/S/S体系结构的应用使系统的后期维护量几乎近于零。

4.3 ADO.NET(Active X Data Object.NET)的应用

本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数据库应用程序,通过合理组织数据,正确处理各表之间的关联,才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为了使数据处理和数据库的访问更加简捷流畅,系统中使用了ADO.NET技术。ADO.NET的两个核心组件:DataSet和.NET,后者包括一组Connection、Command、DataReader、DataAdapter对象在内的组件。DataSet的设计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实现独立于任何数据源的数据访问。DataSet中包含一个或多个DataTable对象的集合,这些对象由数据行和数据列以及主键、外键、约束和有关DataTable对象中数据的关系信息组成。Connection对象提供与数据源的连接,并使对DataSet中数据的更改与数据源保持一致。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医学图像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作为医院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信息网络的一个终端。通过信息网络,图文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图像及图文报告能够直接传送到临床医生的工作室,使医生对病人的影像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处理,以便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论。医学图像管理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影像科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基本可以实现无纸化、无胶片管理。为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摘要:本文介绍了“医学影像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技术实现、系统功能及应用。本系统在VB.NET(Visual Basic.NET)平台上开发,通过ADO.NET(Active X Data Object.NET)技术访问数据库,采用C/S/S三层体系结构实现数据的存储、通讯,实现了医学影像及文本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关键词:医学影像,计算机网络,VB.NET

参考文献

[1]周云,等.基于网络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4):34-35.

[2]张喜雨.医院数字化建设之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2004(12):39-40.

[3]张跃廷,顾彦玲.ASP.NET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郑玲.医学影像科综合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7(10):76-7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影像网络】相关文章:

网络化数字影像处理07-02

动态影像05-10

档案影像05-19

影像传播06-18

航空影像06-27

影像考试07-03

视觉影像07-10

运动影像07-10

实验影像07-12

影像定位07-22

上一篇:导电聚合物下一篇:森林资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