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2024-05-09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精选12篇)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1篇

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我国肉类产量已达到7278.7万吨、禽蛋产量2701.7万吨, 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781.5万吨, 居世界第三位;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54.9、20.4和28.5公斤。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全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5%。畜产品供应充足, 为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现今畜牧业高排放、高污染, 难以可持续发展。对畜禽粪尿处理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 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露天堆放或直接排入河流, 造成家畜和环境污染, 也带来人畜疫病的发生。畜禽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畜禽排气和粪便发酵后产生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等大量有害气体, 危害人类健康, 加剧空气污染, 引起地球温室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6年的《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报告中指出, 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18%, 比交通运输业的排放还要多。肉类是碳密集型产品, 生产1公斤肉就会排放出36.4公斤二氧化碳。世界观察研究所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的《牲畜与气候变化》文章指出, 牲畜及其副产品实际上至少排放了325.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占世界总排放的51%, 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先前的数值。

由此看来, 畜牧业污染程度触目惊心, 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发展是畜牧业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畜牧业不仅是必然的, 也是可行的, 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 占我国陆地面积47.1%, 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全国草原平均超载牲畜34%, 草原长期得不到休养生息, 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的退化, 平均产草量较20世纪60年代初下降1/3~2/3, 单位面积畜产品产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 不仅可以增加草原碳汇, 改善生态环境, 还可以挖掘草原生产潜力, 增加畜产品产量, 改善牧民生活, 发展牧区经济。做好草原这篇文章对发展低碳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面积1.41亩, 约是美国的1/6, 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但猪粮安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喂猪离不开粮食, 我国是贫粮国生产了全世界50%的猪肉, 而美国是富粮国却只生产了全世界9%的猪肉。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畜牧业, 凡是农牧结构比较合理的国家, 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都在60%左右, 而且以反刍动物为主, 而我国情况正好相反。牧草、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都比稻谷、小麦、玉米籽粒营养价值高, 比它们全株的营养价值要高3~4倍, 因此,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开展种草养畜, 少养猪鸡, 多养牛羊等草食畜禽, 拉长产业链条, 也是发展低碳畜牧业的好思路。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年产约7亿吨, 目前只利用了2/3。利用部分也只有20%用于畜牧业, 而且大部分只进行简单的铡切, 未经进一步处理, 消化率低, 适口性差, 制约了草食畜禽的发展。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饲料资源, 将其科学处理, 大力发展草食畜禽, 是发展低碳畜牧业的又一途径。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2篇

夏清阳

〔内容摘要〕 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草-畜-沼-肥”畜牧业,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积极作用。〔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畜牧业 研究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畜牧局 高级畜牧师

畜牧业是边远农村的支柱产业,饲养农户建小型户用沼气池、规模养殖场建大中型沼气池,处理粪便,生产能源,既发展畜牧经济,又不污染环境。“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就是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牲畜生产畜产品,养畜过程中排泄的废弃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生成再生能源沼气,生产沼气过程中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又是种植农作物和追施牧草的优质肥料。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畜牧业发展,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生态链中的牧草

牧草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处于起始位置,选择种植好牧草对整个生态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世界上种植的牧草有许多,而以豆科作物苜蓿为优。

1、牧草的选择。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广泛的牧草之一,适应性广,耐干旱,抗寒力强,易栽培管理,被誉为“牧草之王”。苜蓿产品是养畜的好饲料,富含各种养分,适口性好,所含粗蛋白多为过瘤胃蛋白,可不经瘤胃分解而直接进入皱胃吸收,发挥较高的蛋白效果,可以代替部分精料使用,易消化,各种家畜均喜食。开花初期收割制成的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7-18%(其中叶片含有23-28%、茎杆10-12%),氨基酸占6%,赖氨酸、色氨酸、胱氨酸等含量比玉米相应高3-5倍,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饲养方面由于生物学价值高,素有“牧草皇后”之称。适时收割加工的优质苜蓿草粉、草颗粒等产品,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2-3倍,故又被人们誉为“金钱作物”。

2、苜蓿品种的选择。苜蓿秋眠性因品种的不同而不一样,秋眠性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选择适宜的秋眠级品种种植,是进一步提高苜蓿碳积累和生物产量的有效方法。在温暖地区引进秋眠品种,会因光能利用不足而减少产量,在寒冷地区引进非秋眠品种,会导致越冬死亡或降低草丛持久力。我们通过基地试验测产表明,六盘水市区域内适宜种植半秋眠和非秋眠苜蓿品种,由于我市地理和气候的复杂性,在引种前还需因地制宜的进行必要的试种筛选。

3、种植苜蓿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林-草”套种。苜蓿是豆科作物,实施林-草套种地中的苜蓿能把游离氮活化成氮肥供给幼树,能显著提高树苗的存活率,同时在幼林地内种植苜蓿,每年每亩可收鲜草6000公斤,从而实现生态协调发展。二是“粮-草”套种。实施玉米、苜蓿套种,能充分利用苜蓿、玉米生长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调节空气,增加二氧化碳流通,增强边际效应,充分合理利用土壤水分和光合作用,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

通过“林-草”、“粮-草”结合,种植示范,引导推广,逐渐达到用种粮土地改种苜蓿,生产优质苜蓿饲草饲喂商品牲畜,可实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收,一般情况下,种植苜蓿配达适量其它饲草饲料饲养普通商品牲畜,效益是种粮收入的2-3倍。

4、苜蓿的加工。苜蓿叶片含蛋白质丰富,占全株总重含量的75-80%,通过加工处理,可提高利用率,实现旺季补淡季,丰年补欠年。一般采用塑料袋青贮和加工草粉储存使用。

二、生态链中的牲畜

畜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的转化加工厂,以养猪为例。用优质牧草适当配搭其它饲料养猪,在喂养转化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是生产沼气的原料。

优质牧草养畜,可降低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据养殖推算,种植苜蓿喂猪,可减少精料60%,饲养一头肥猪出售,节约精料成本150元、煮熟成本60元,饲养周期缩短30天,效益约是种粮收入的3倍,高的可达5倍,同时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三、生态链中的沼气池

沼气池,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产再生产品中的发酵生产厂。把养畜排泄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进入沼气池生产清洁能源(沼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沼液、沼渣)变成再生产品。

现在利用沼气的方式有农村小型户和养殖场建大型沼气池。小型沼气池是解决农村处理粪便,生产能源,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技术已经成熟,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满足广大农民需求,解决治理畜禽粪便污染和燃料问题。通过沼气池的建设,把厕所、畜圈连接起来,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既治理了环境污染,又生产了能源和肥料,同时也能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大中型沼气池是大型养殖场处理禽畜粪便的有效途径。建议国家把发展大中型沼气列入发展计划,制定扶持规模养殖场建沼气池的优惠政策,调动他们处理粪便、生产能源的积极性,促进污染环境的治理。养殖场生产的沼气可输送供应附近村民,沼液可滴灌追施牧草,沼渣可卖给农民改良土壤。

四、生态链中的肥

肥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再生产品,它既是整个生态链的终端,同时也是另一次生态链的开始。

在一次“草-畜-沼-肥”循环中会产生沼液和沼渣。沼液是发酵生产沼气过程中的消化液,富含可溶性N、P、K,是优质肥料。沼渣是发酵生产沼气过程中的消化污泥,主要成份是菌体、难分解的有机残渣和无机物,是一种优良有机肥,有改良土壤功效。

五、“草——畜——沼——肥”生态循环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一是养猪收入,按一户农户种植0.5亩苜蓿,建一口10立方米沼气池,养4头猪计算:农村传统方法养猪,一头可获利100元,种草养猪与传统饲养方法相比,出栏一头可节约精料、煤钱等210元,降支增收计310元。年出栏3批12头,可获纯利3720元。二是能源节支,一口10立方米的新型高效沼气池,年可产沼气400立方米,可解决农村4-5口一家人的生活燃料和照明能源,节煤2000公斤,节电240度,合计节省开支920元。三是节省农药和化肥开支,施用沼液、沼渣可节省购农药、化肥等费用500元。三项共计可降支增收5140元。

2、生态效益。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作燃料,年可节柴2000公斤,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林木蓄积量,保护了森林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产生的沼液、沼渣是优质肥料,长期使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加强作物对营养的利用和吸收,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另外,人畜粪便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可杀虫灭菌,减少疾病发生。据贵州省卫生部门调查,由于沼气能集中灭杀蚊蝇和寄生虫卵,凡是集中连片建沼气池的村庄,蚊虫减少了70%,农民消化系统疾病减少了8-10%。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3篇

1.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首先,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一般在50%以上,高的达到80%,而我国的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仅为35%,大有潜力可挖;其次,发展畜牧业是我国农村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观念早已深入民心,家家有猪鸡,户户养牛羊已成为殷实人家的标志;第三,畜牧业是处在工业、农业之间的中间产业,具有承工启农的中轴作用,一头连着畜产品加工业,生产肉蛋奶、皮毛绒等产品,以满足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后越来越大的社会需求,一头连着饲料加工业、种植业,可以使农副产品层层转化增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四,畜牧业能够将无法直接利用的秸秆、糠皮、糟渣等变废为宝,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转化增殖,同时生产有机肥料反哺种植业,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我镇农民增加收入的项目较多,畜牧业在古龙镇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发展畜牧业因见效快、商品率高,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支柱产业。

2.畜牧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改善居民膳食结构的主要产业

首先,畜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现实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营养结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肉蛋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畜牧业已成为“菜篮子”工程的主体,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畜牧业的发展从百姓餐桌上就可窥见一斑,饭量小了,肉蛋奶等食品大大丰富了,这是大家的切身感受,肉蛋已成为寻常百姓家菜篮子中的常菜,过去消费不起的牛、羊、肉、蛋、奶,也越来越多地走上农民家中的餐桌;其次,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农民收入中,外出务工虽然能获得较好的收入,但也存在风险大,不稳定,“留守家庭”等问题,而畜牧业产业相对稳,既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源、是致富奔小康的捷径,也能使大量青壮年劳力就地创业致富,发展地方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从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两个关键指标可以看出,畜牧业效益在我乡远远高于粮、油种植业,作为资本、劳力双密集型产业,它还可以吸纳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从而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发展属于自己的,能够长期见效的产业;第三,畜牧业受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较小,抵制自然灾害能力较强,不同地域的农户都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增加收入。 第四, 畜牧业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我镇每年肉类产业基本可以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但是还不够,人们日常营养需求,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需要更为充足肉类补供给更为丰富的营养。现实来看,我镇畜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畜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首先,达到村容整洁,除了村庄整齐,道路畅通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畜禽动物的管理,改变人畜杂居,畜禽散养,畜禽混养的旧习。开展清洁养殖,即改散养为圈养、笼养、栏养的模式。改变鸡鸭满天飞,猪羊遍地跑,天晴臭气熏天,下雨污水横流的传统习惯。作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关键环节,畜牧业还可以延长自然界的生物链,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大力发展畜牧业可增加农家肥料,农家肥的利用可增加农田有机物,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肥力,增加粮食单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第三,通过畜牧业的发展,为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沼气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户的燃料问题,减少了森林砍伐,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还对减少资源浪费,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立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降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对改进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镇在着力抓好养殖污染治理的同时,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实现了粪便——沼气——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推动农村的改圈、改水、改厕、改灶、改厨工作,改善村民住居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畜牧业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的转化升值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首先,农产品加工时留下了大量的副产品,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作物秸杆和农副产品利用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农作物秸杆和农副产品和利用率,使农民变废为宝,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促进了农民增收;第二,农作物秸杆又通过牲畜过腹还田后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减少了农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降低了农民种值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第三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等企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劳动就业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4篇

云南省畜牧业稳步持续的发展,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畜牧产品产量提升迅速。2009年, 云南省全年生猪出栏达到2824.5万头, 牛出栏达到252.6万头, 羊出栏达到687.1万头, 家禽出栏达到17953.6万只。云南省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2009年云南省生猪、牛、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了103.2%、34%和78.29%。2009年云南肉类总产量为304.6万吨, 其中, 猪肉产量为230.8万吨, 牛肉产量为28.0万吨, 羊肉产量为12.1万吨。

与此同时, 云南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 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初步建成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体系, 主要有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蓬勃发展, 在全省范围内已经达到了5583个。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使云南广大农民的分散养殖的产业组织程度提高。龙头企业已经超过200家, 逐渐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知名品牌。

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为557.75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2.69%。畜牧业产值的不断提高使畜牧业的发展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对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1. 畜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自2000年至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总体呈增长的趋势, 由2000年的201.4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7.76亿元, 畜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也在呈上涨趋势, 从2000年的29.59%上升到2009年的32.69%。畜牧业总产值和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平稳、持续的增长体现了畜牧业经过的十年的发展, 重要性凸显, 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在2006年由于猪肉价格不稳定等市场因素, 造成畜牧业总产值增长缓慢, 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云南省在2009年遭遇了特大旱情, 因此畜牧业总产值有所减少, 造成所占比重下滑。

2. 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 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如图所示, 2000年至2009年农村住户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在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中所占比例30.41%至38.40%之间, 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在25.99%至32.70%之间, 占期内总收入的19.89%至24.11%之间。畜牧业现金收入在各总量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 且总体趋势稳定, 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2) 畜牧业发展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回归模型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中云南省1985年至2010年的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数据。

模型基本假设:模型中畜牧业发展总产值用income表示, 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用husbandary表示。我们认为畜牧业发展影响农户的纯收入。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工作文件, 创建序列 (或变量) 并将变量纳入一个组、输入数据。

建立模型输出结果, 通过观察大致确定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关系, 对数据进行OLS估计:

所得方程表达式为:

结果及分析:从估计方程来看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是正相关的, 这是符合经济事实的。

R2=0.98说明拟合程度高。

异方差的修正:对原模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最小估计 (WLS) 得到:根据误差最小建立起来的OLS法, 同方差下, 将各个样本点提供的残差一视同仁是符合情理的。各个ei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一致的。但在异方差下, 离散程度大的ei对应的回归直线的位置很不精确, 拟合直线时理应不太重视它们提供的信息。即Xi对应的ei偏离大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应打折扣, 而偏离小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则应于重视。因此采用权数对残差提供的信息的重要程度作一番校正, 以提高估计精度。这就是WLS (加权最小二乘法) 的思路。

得到加权最小二乘法模型方程为:

Income=275.7709+5.546218Husbandary

(69.33572) (351.9935)

R2=0.999806 D.W=0.463257 F=123899.4

可以看出, Husbandry的参数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有了一定的改进。

3. 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养殖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畜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正在加大。畜牧业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 如饲料生产与加工、畜禽药品、畜产品加工、畜牧机械等产业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由于种植业生产有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 农村劳动力工作的时间也具有阶段性, 畜牧业的发展为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提出了解决策略, 如农户发展家庭养殖。

4. 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使种植业中的秸秆等得到充分利用, 实现粮草增值, 降低农业成本。农业发展中使用了过多的化肥, 对土壤造成破坏, 如土壤板结, 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 改良土壤, 实现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

三、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建议

1. 携手共建畜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 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提高云南省畜牧业科学养殖水平。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保险体系, 预防和降低由于疫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 满足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的良种需求。云南省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 共有183个品种, 是云南畜牧业良种繁殖和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随时掌控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 指导畜牧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的生产工作, 降低由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给畜牧业生产、发展带来的风险, 为畜牧业生产者提供导向。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提高畜牧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及相关管理岗位的管理水平。建立便利、快捷、高效的农村金融信贷支持。

2. 加大对畜牧业投入。

云南省畜牧业在“十二五”期间继往开来, 就必须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 完善并增强畜牧业的服务功能和生产基础。保证畜牧业良种培育、研究科研经费、以及良种的推广经费, 健全畜牧业科技站网络建设、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等的投入, 为畜牧业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畜牧业防疫体系和保险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产业化发展中, 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等产业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3. 坚持不懈地推进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应采取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共同发展, 充分调动农民和相关单位、组织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 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多方利益在各自的生产、加工、贸易中得到保障。从而使产业链不断完善, 有效地解决生产和市场的衔接, 提高畜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云南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 解决畜牧业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有利于推动畜牧业迈向现代化, 有序地把农民引向市场经济, 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 发挥云南特色与优势, 打造云南自主品牌。

云南省地理、气候、资源、物种的多样性, 使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具有特色优势, 例如撒坝、大河乌猪、黑山羊、黄山羊、高峰黄牛、西门塔尔牛、短角牛等云南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提高产品加工水平, 巩固发展传统品牌, 使畜产品朝着品种多样、绿色生态、营养健康、包装精美方向发展。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根据特色的畜牧业生产制定相应的经营、营销策略。

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为观光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开发云南畜牧产品的游客市场。

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难得机遇, 以国际市场为舞台, 制定云南品牌发展战略。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毗邻, 为畜牧产品进入东南亚、南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加强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监督, 建立和维护云南省自主品牌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朱胜华, 陈汉熙, 程刚.畜牧业经济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2].魏时忠, 程清林.关于农区畜牧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 1982 (6)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5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决策,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名基层畜牧工作者认为应以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和主渠道,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前进,让畜牧业挑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梁。

1、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农民收入的增长源、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朝阳产业。首先,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为60%,高的达90%,而我国仅为40%-50%,发展潜力巨大。其次,畜牧业受耕地制约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非耕地得以发展,而且能够借用饲料等大量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创造出成倍甚至数倍于自有耕地承载力的产值和效益,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第三,畜牧业是承工启农的中轴产业,它上连畜产品加工业,下带饲料工业、种植业,可以使农副产品层层转化增值,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种、养、加梯次递进、层层增效的关键环节。第四,畜牧业作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关键环节,可以延长自然界的生物链,对改进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畜牧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优势产业。首先,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畜牧业比较效益高、商品率高、变现快,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其次,发展畜牧业,可以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充分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肉蛋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畜牧业是“菜篮子”工程的主体,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

2、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稳定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此我们应当站在更高层次来审视和谋划畜牧业,以更大力度去推动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现代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展现大作为,担当重任,挑起大梁。建设现代畜牧业,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农村生产快速发展。通过建设和改造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和落实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与农户联接机制创新上给予重点扶持指导,尽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带动机制好、带动农户多的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引导龙头企业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向跨地区、跨行业、跨集团化方向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建立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养加销一条龙和商工牧一体

化的龙型生产经营体系。

2.2积极搞好示范带动,确保农民生活更加宽裕。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围绕优势区域和主导品种,积极支持养殖专业大户发展,建立富有特色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养殖业。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出口外销基地,提升畜产品的竞争力,形成特色经济,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着力点,确保农民生活更加宽裕。

2.3切实加大畜牧科技推广,确保乡风更加文明。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崇尚科学,依靠科技,文明生产。同时大力推广现代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技能和农民应用实用技术的能力。重点在养殖小区培训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对规模养殖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水平,促进乡风更加文明。

2.4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确保村容更加整洁。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达到品种优良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达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产品绿色化,实现饲养方式与畜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畜牧业发展与环境和人类健康要求相和谐。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6篇

【关键词】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阜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交通便捷,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是皖北地区乃至黄淮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对外贸易、物流中心以及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旅游中心,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地级市之一。

随着我国畜禽生产规模愈来愈大,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愈来愈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人类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愈是突出。为促进畜牧业的良好发展和实现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针对阜阳地区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调查进行了研究和综合分析,对当地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以期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阜阳地区的畜牧业概况

阜阳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适合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适合广泛发展生猪、黄牛、山羊等畜牧业产业。2012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73.7万吨,实现畜牧产值161.3亿元,其中生猪存栏267.5万头,出栏527.9万头;牛存栏31.6万头,出栏30.2万头;羊存栏126万只,出栏217万只,全市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3%。通过畜牧发展的转型,规模化养殖场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和措施得当、有力,切实保障了畜牧养殖的健康和稳定。

2 畜牧业循环经济理论

畜牧业循环经济是“生态中国”、“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污染治理与经济一齐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契合党十八大提出的生态中国、美丽中国、低碳发展的主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现。

3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3.1 畜牧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畜禽养殖需消耗大量的植物性饲料,同时排放大量的污物,而废弃物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经相关处理就可以被制作成肥料、生产沼气、产生饲料和养殖其他生物等,有利于促进种植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一个循环经济模式。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在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兼顾污染处置和打造畜牧业循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畜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3.2 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粪便和恶臭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的随意排放也会导致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和板结,从而严重影响土质。在各种资源日趋紧张的同时,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新型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是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3.3 公共卫生的迫切需要

对于传统畜牧养殖产生的动物粪便以及废水等,89%的养殖户选择将其直接排入地下,35%选择暴露丢弃,用作肥料直接使用的有77%,而用于制作沼气和基料的分别只有14%和24%。污染物不能合理处置造成大量微生物繁殖和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暴发。此外,在投入品中过多地使用精饲料和添加剂、激素、抗生素也极大地危害到公共卫生安全。

4 阜阳地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畜牧业循环经济养殖基本模式是利用较少资源满足畜禽养殖的最大要求,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持续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对阜阳地区畜牧业现状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目前的规模化养殖模式,笔者结合区域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对本地区的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探索。

4.1 营养调控措施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使用绿色饲料,减少畜禽污染物的排放。世界先进水平肉猪的料肉比为2.4∶1,我国为3.5∶1;肉鸡的料重比为1.6∶1而我国为2~2.2∶1,这表明我国的养殖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大量的饲料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可明显减少粪中NH3等臭味气体的排放,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4.2 粪便的污物资源化措施

4.2.1 粪便的发酵

将粪便中温堆放20d以上,高温酵解后可作为有机肥料施于土壤,该模式对于土壤的改良、工业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阜阳市部分地区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利用辖区内养殖肉鸡的优势,把鸡粪堆肥然后用于种植草莓,实现了粪便的合理处理,也带领农民实现了产业多样的转变。还有的通过对粪便喷洒生物菌群,加速其发酵速度,然后供于鱼塘;或采用生物发酵床生产技术,既实现无粪尿排放,又能满足猪自身的生活条件和原有生活习性,从根本上提升了猪的健康活力。目前,阜阳全市有69家养殖场利用了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推广生物发酵床面积达6.1万平方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2.2 粪便的转化

制作饲料或者有机肥。该种模式主要是将畜禽产生的粪便通过加工后作为猪只的饲料原料,或者是通过发酵处理加工成有机肥。禽粪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的蛋白饲料源。另外,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原料加工成后也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

4.2.3 构建以沼气为纽带资源的利用模式

利用沼气池发酵,积极探索“养殖一沼气一种植”、“养殖一沼气一果园一鱼塘”、“养殖一沼气一蘑菇”等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能有效实现能量的转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我市有130多家养殖场均采用了该循环模式。

5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宣传。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建章立制。通过深度调研并结合地区养殖特色建立相应制度,帮助和扶持地方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到位,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来严格规范环境保护的法制环境;科学谋划。阜阳地区人多地少,养殖业规模较大,急需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有关部门应尽快把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精心谋划,循序渐进,科学发展。

5.2 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创新经济措施

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粪便再利用的能力,加大污染减排的督查力度。对畜禽粪便进行合理处置,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再进行填充还田、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在养殖业方面积极探索“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有能力处理污染物,进而树立循环、绿色、环保的理念,积极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5.3 完善政策保障,加大技术扶持力度

相关部门要研究和制定畜牧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政策,要求大中型养殖场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染物处理设备,推进规模养殖与规模种植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有机肥的使用比例,减少化学肥料使用,促进农牧良性循环发展。加强对生产使用有机肥的政策引导,对生产使用有机肥烦人给予财政奖补。加强畜牧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创新、试验、示范与推广,实施畜牧业生态养殖示范创建工程,不断提高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7篇

1 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1.1 畜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畜牧业作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 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一大批规模养殖场户依靠畜牧业发展经济, 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畜产品的同时, 也积累了大量资产。一些专业养殖乡村也出现了人均增收的典型, 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畜牧业仍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1.2 畜牧业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成为重要趋势, 各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在不断地出现, 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互结合, 互为补充, 畜牧业生产的肥料提供给种植业, 充分利用了资源, 也保护了环境。如近年来注重畜牧业生态养殖和环境治理, 把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有机结合起来, 养猪沼气蔬菜大棚三位一体, 使人畜混居的局面得以转变, 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也促进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 如何发展新农村的畜牧业

2.1 延伸优势产业链条

建设新农村, 经济是基础, 龙头是支柱。应坚持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富民产业来抓。按照“引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带一片农户、富一方经济”的思路, 相继扶持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引进并实施集种鸡饲养、饲料生产、鸡苗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的肉鸡产业化项目, 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运行水平。在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的基础上, 应大力推行订单畜牧业, 使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双方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互补、经济互惠的共同体, 使养殖业实现由小规模、小群体向市场化、产业化飞跃。

2.2 大力推广规模化经营

畜牧养殖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类畜禽养殖大户、专业养殖场应运而生,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数量逐年递增, 逐渐取代了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 专业户、专业村已成为当前农村畜禽生产的活跃骨干力量, 显示出现代畜牧业的某些特征。畜牧业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重头戏和主力军。基本形成了一户带多户, 带全村, 村连片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特别是专业户联合体和专业养殖公司的出现, 从资金、劳力、土地、技术等方面密切合作, 向较大规模经营的现代化畜牧业迈进, 走生态农业之路, 商品率高, 比较效益明显, 沟通了城乡交流, 带动了市场的发展, 成为农村生产和市场经济接轨的有效途径。

2.3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循环型畜牧业, 开展农村沼气建设, 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努力打造“家居能源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生态化”的新农村形象。

2.4 依据本地资源, 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

畜牧业结构调整, 不能脱离本地实际, 要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总的原则是宜牧则牧, 依据本地条件重点开发特色畜牧业。一是发展生猪生产, 改良品种, 发展优质瘦肉型猪, 突出质量;二是实施种草养畜, 大力发展牛羊, 加快发展肉牛和奶类生产;三是积极发展小家养畜, 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

3 存在问题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畜禽地区交流的日益频繁、疾病多发、市场不稳、品种退化、更新加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致使规模养殖业效益相对下降, 养殖户疲于奔波, 目标多变、转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逐渐暴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从业者综合素质相对不高

普遍缺乏点面配套资金、劳力设备等各个生产要素的能力, 不能从生产实际出发制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 确定适宜的生产规模、饲养方式及有关配套技术措施。

3.2 养殖品种落后, 更新步伐较慢, 盲目引种现象严重

3.3 科学管理水平不高, 技术推广到位率低

技术人员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 而基层技术力量相对缺乏, 从而导致规范防疫、环境控制、疾病防治等方面关键技术相对薄弱。

3.4 产销不配套, 市场化销售水平不高, 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3.5 产品深度加工体系不健全, 产品转化率低

4 建议及对策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对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进行调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 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 科学规划, 重点发展建成一批养殖小区, 以此打造畜牧业生产产业带。同时改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为畜牧生产、加工、销售创造良好环境。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 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 促进草畜平衡;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监控,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建立信息中介组织, 狠抓销售流通环节

提供适时的生产信息和销售渠道, 形成统一的销售网络, 无疑是链接生产与市场的有效途径, 不仅能节约生产资金, 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能促进企业、专业养殖大户主动出击, 把握市场行情, 安排生产, 树立市场观念, 生产出适合人们消费不同档次的产品, 增强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 实现产品销售多元化。

4.3 提高产品的深度加工经营能力

发展畜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多元化生产, 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可通过经济、政策等倾斜手段, 鼓励个体大户、国营集体单位, 积极开展适销对路的畜禽产品加工企业, 转化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 扩大销售渠道, 以带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4 搞好服务体系建设

合理优化基层社会服务体系, 是促进新技术新观念深入生产第一线, 实现生产与技术的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 因此, 要切实加强乡镇级畜牧兽医站建设, 关心基层技术人员的生活, 发挥乡镇级兽医站的优势, 改变现有的技术服务人员不抓服务, 而只抓销售收入的现象。要制定完善的畜禽生产技术承包责任制, 鼓励、支持基层站围绕服务办实体, 走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的道路, 逐步增强服务功能。建立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控工作, 从源头上提高畜禽健康水平。

4.5 强化技能培训, 开展科技创新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8篇

一、陇南的地域气候土地水生态资源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 是甘肃境内长江一级支流, 嘉陵江流域地区, 年降水量400~800 mm, 山清水秀, 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 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 气候垂直分布, 地域差异明显。陇南地形处在我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复合褶皱带的秦巴山区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的交汇区域, 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 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 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 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 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由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 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全区按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

第一类是东部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 主要有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三县, 其地形和海拔是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 形成南北高, 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 海拔在800~2 700 m。本区的北边为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 海拔一般在1 500~2 700 m, 为浅切割中山区, 地势平缓, 浅山已垦植为农田, 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 植被覆盖良好。本区的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 海拔一般在1 900~2 400 m左右, 为中切割中山区。在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 海拔在800~1 300m, 相对高差在200 m以下, 坡度多在20°以下, 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 土厚水丰, 这是陇南粮食的集中产地。

第二类是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部分相互交错地带, 包括康县、武都、文县全境, 海拔大多在900~2 500 m左右, 本区属亚热带边缘区。在这一区域中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 高山河谷交错分布, 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 土层较薄, 石块较多, 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 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 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 经济作物有粮食, 药材和经济林果业如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

第三类是北部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是宕昌、礼县、西和县, 海拔在968~4 100 m之间, 谷峰相对高差300~1 500 m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 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 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 相对高差小, 地势平缓, 河谷开阔, 土地连片面积大, 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 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 山地、旱地较多, 土地较为分散, 但耕地较多, 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

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 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 全区有两个热量高值区, 一个是在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 年平均气温12~14℃, ≥l0℃的积温4 000~4 800℃, 降水量在600 mm左右, 耕地面积约2万hm2, 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7%, 属一年两熟农业区。另一个是在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 年平均气温10~12℃, ≥10℃的积温3 500~4 000℃, 耕地面积约为11.33万hm2, 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7.8%, 为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包括全区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 海拔在1 100~2 000 m之间, ≥l0℃的积温2 100~4 000℃, 降雨量500~800 mm之间, 耕地曲积约10万hm2, 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3.3%, 为二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区的北部和西部地区, 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 武都县的金厂、马营、池坝, 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海拔一般在2 000 m以上, ≥10℃的积温小于2 100℃, 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 耕地面积约6.67万hm2左右, 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2.2%, 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在纵向分布上, 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 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 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120 m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气候的变化, 使土壤类型、植物种类以及生长品种布局季节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形成了典型的不同生态类型。

二、生态环境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陇南地区是甘肃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 大部分降水在500~800 mm之间, 山坡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 且53%的坡地坡度在15°~30°之间, 是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严重区, 水土流失面积2.19万km2, 其中泥石流滑坡也是我国主要的滑坡区之一, 滑坡面积约9 067 km2, 泥石流沟约有6 260条。滑坡的泥石流常常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 公路、通讯、电力中断、农田被毁、房屋冲埋等危害, 经济损失巨大, 年输入长江泥沙量为0.50亿t以上, 占长江总输沙的10%。由于水土流失, 泥石流、滑坡使大量泥沙随流而下, 不仅使河道淤积, 河床升高, 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分析造成的这些原因, 一是山高坡陡谷深, 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二是植被覆盖率不高, 分布不均。三是人口数量增加, 而土地资源减少, 过去以粮为纲, 盲目开荒, 毁林毁草造田, 山顶陡坡地被大面积人为开垦种粮。四是砍伐森林, 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始于50年代后期, 如白龙江、白水江林区自被定为林工林区后, 砍伐活动就未停止过, 从1953~1995年累计采伐面积超过6万hm2, 大面积的砍伐, 造成更新困难, 因此甘肃陇南嘉陵江上游的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的50%降到29%, 森林减少后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有些山区乱开采矿点, 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基于甘肃秦巴山片区贫困程度深、生态持续恶化现状, 国家在连片攻坚扶贫中要对重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区域实施发展扶贫攻坚规划, 甘肃陇南市9县区被整体纳入秦巴山区, 将作为重点扶贫的主攻点。

三、大力发展草业改善生态环境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 由于陇南有大面积山区的山坡地和较好的水气候资源条件, 其年降水量和气温都高于全省大部分地区, 因而植树成活率高, 这可使大量山坡地在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中取得明显的成效。客观来看, 陇南作为生态建设重要内容的一个子系统, 草地建设时至今日仍没有大量发展。当前, 如何遵循自然规律, 充分发挥草地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已显得十分紧迫与必要。尤其是在陇南这样一种气候条件及山大沟深、地陡土薄地质特征情况下, 种草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生长2年的草地看其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54%, 减少地表径流含泥沙量高达70.3%, 比3~8年的林地高20%。种草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 且有一定的优势。草地有“地球之肾”之誉,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 在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因此, 建议应在林下、路边、河谷、山梁等自然条件恶劣区大力开展选择适合本区生长的优良牧草进行种植, 草地相对易形成、投入低, 应遵循“草—灌—乔”自然演替规律, 在不宜种树地带先行种草, 尽快提高植被覆盖度形成稳定的草地生态系统。种草, 既有长远的生态效益, 又有近期的经济生态效益, 具有现实优势。因此, 只有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的原则, 进行林地、草地建设, 才能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草业是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改变陇南贫困面貌的现实途径。草地除具有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外, 还有一个基本功能是增加经济收益, 把种草和养畜结合起来走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的畜牧业发展之路。

四、大力发展农养草食畜牧业的产业化

畜牧业是陇南的五大区域特色产业之一。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要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突出规模化、专业化, 重点要在宕昌、礼县、武都等草原畜牧业和徽成盆地秸秆养畜两大基地抓好规模养殖和生态放养片带建设, 有效利用本区的自然特点, 大力种草, 利用秸秆技术发展农户养畜致富, 使生态效益与经济畜牧结合起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 以徽成盆地为重点, 辐射礼县、西和、两当等县粮食主产区, 建立秸秆养畜生产基地。在徽县、礼县、成县、西和、武都、宕昌、康县、文县根据农作物秸秆来源应大力建设青贮池, 扶持发展秸秆养畜示范户, 组建青贮氨化技术流动服务队。按照产业化开发模式扶持建设秸秆加工生产, 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和秸秆青贮氨化利用率。调整农业种植玉米品种结构, 重点发展饲料专用玉米, 推广玉米全贮技术。在宕昌、礼县、武都三县 (区) 交界地带有8个乡, 该区域天然草地总面积5.49万hm2, 且集中连片分布, 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的资源优势, 通过大力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 建立以犏牛、牦牛为主、肉羊以藏羊为主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

第二, 在沿川河谷地带应建立规模养殖基地。以海拔1 300 m以下地带各县区城关及沿川河谷区的62个乡镇为重点, 应充分发挥地域条件好、经济文化发达、靠近市场、交通便利等优势, 以肉牛、瘦肉型猪的畜产品加工营销为发展重点,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质量监管常态化的要求, 大力发展养殖小区、集约化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大户, 积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片带, 提升产业档次和效益。畜牧养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依靠市场驱动、行政推动和项目带动三大动力, 重点建设徽成盆地秸秆养畜和宕礼武草原畜牧业两大基地, 健全产业化经营、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牧科技支撑、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主推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平军.甘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9篇

1 举全旗之力, 把畜牧业做为一项大的产业来抓

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必须在“四大基地”建设上狠下功夫, 即奶牛基地、肉牛基地、大鹅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奶牛基地建设。目前, 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2kg, 发达国家为258.3kg, 亚洲人均消费也超过40㎏, 而我国仅为7.2kg。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内乳类产品消费将大幅度增加, 乳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此, 自治旗实际, 制定“一区三线”的奶牛发展规划布局, 以提供优质奶源为目标, 通过“奶牛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投入资金兴建“奶牛村”、“奶牛小区”, 壮大发展规模, 实施奶牛的标准化生产。不断满足旗内外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

肉牛基地建设。莫旗为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区, 进一步增设冻改站点, 以优质西门塔尔冻精为父本, 加强本地牛的改良。力争肉牛基地的所有能繁母牛百分之百进行人工改良, 进而打造莫力达瓦西门塔尔肉牛品牌。

大鹅基地。莫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部, 嫩江西岸, 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旗内有大小河流56条, 地表水资源占全区的40%, 占呼伦贝尔市的60%。对发展养鹅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因此自治旗将发展养鹅业做为畜牧业的一项主产业来抓, 力争实现全旗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鹅是大型草食水禽, 江河堤岸及滩沿是放鹅养鹅的好场所, 在放牧结合适当补喂精料情况下, 一般小型鹅种70日龄体重可达到2.5㎏, 中型鹅种达3-4㎏, 大型鹅种达5-6㎏。鹅肉由于瘦肉率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 不饱和脂肪含量高, 加上鹅是草食动物, 抗病力强, 产品不仅肉质风味好, 而且无污染, 其产品被人们称为是绿色健康美味食品。目前国内开发较多的特色鹅食品, 主要有烧烤鹅、腊鹅、成水鹅、鹅肉火腿肠、鹅肉香肠等, 鹅肉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鹅绒毛保湿性能好, 是出口的紧俏商品, 每吨出口价达4.5万美元以上。在我国鹅种中, 高产的年产蛋100枚左右, 中等的70枚左右。以中产鹅为例, 一只鹅一般每年可繁殖后代35只鹅苗, 可以生产100㎏活鹅。现市场种鹅鹅苗售价达6―8元/只, 种蛋2-3元/枚。农民养一只种鹅年可盈利80元左右, 加上活鹅拔毛, 共可收入110元左右。鉴于鹅生产成本低、出口创汇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今后莫旗养鹅业的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快步伐。蒙鹅公司产业化服务中心及畜牧业相关单位通过举办“科技讲座”、“技术培训班”发放光盘、参观学习等方式加强养鹅技术培训, 必将实现“户户懂技术、人人会饲养”的喜人局面。

细毛羊基地建设。细毛羊基地建设也要着重抓改良, 抓规模养殖。呼伦贝尔细毛羊有质量好, 产毛多, 个体大, 适应能力强, 群体质量优等特点, 使莫旗成为呼伦贝尔细毛羊的核心基地。在今后的发展中, 将继续以良种繁育和新品种开发为主, 以扩大羊群和生产优质羊产品为根本目标。科学制定细毛羊发展规划, 加大科技含量, 增加资金投入, 引入优质超细澳美种公羊进行鲜改扩繁, 建设细毛羊标准化养殖小区, 通过小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扩大养殖规模, 使之形成规模效益。

2 强化产、加、销一条龙, 培育畜产品加工企业

要提高养殖业效益, 必须强化加工业, 完善流通、服务业。其重点是放在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上来。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主动的招商引资, 重点引进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畜禽产品加工企业, 让养殖农户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共赢, 风险共担"协作关系, 促使企业重质量, 创名牌, 提高产品档次。使莫旗逐步成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禽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3 改变饲养方式, 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

大力发展畜牧业, 实现畜牧业经济大发展, 就要彻底转变“养畜即放牧”的陈旧思想。树立科学的“养畜观”, 改变靠天养畜、粗放经营模式, 加强棚舍建设, 积极推行永久性的暖棚暖舍饲养方式, 降低饲养成本, 缩短饲养周期, 提高商品率, 实现四季均衡出栏。畜牧业生产还要充分利用农区秸秆资源优势, 结合自治旗实际建立乡、村、组饲料加工体系, 通过“两贮一化”等加工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率, 并与草原开发利用和草原建设紧密结合, 实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 保护生态, 和谐发展”的目的。

新疆畜牧业经济发展浅析 第10篇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发展,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畜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新疆是传统的畜牧业大省,要实现新疆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必须首先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 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省级行政区。新疆天然草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草场类型丰富多样,植被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可利用草场面积72000万亩,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34.4%,居全国第3位 , 是全国畜牧业的生产基地和五大牧区之一 ;新疆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大区,具有悠久的畜牧业历史, 例如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民族都曾是游牧民族。资源禀赋和自然环境优越,以及悠久的历史为新疆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 新疆畜牧业发现的现状

截至2011年,据新疆统计年鉴得到从事牧业户数量达到343251户,占乡村户数的13.1%,从事牧业人口达到1392969人,占乡村人口数的12.7%。由此可见,新疆具有天然的草场优势,而且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多,所以畜牧业才能取得快速发展。如下表 :

据新疆统计年鉴整理。

由上表可以看出,1999年新疆牲畜出栏头数为2223.89万头,2011年出栏头数达到3450.77万头,相比1999年增长1.6倍。1999年,新疆肉、奶、禽蛋总产量为81.36万吨、70.43万吨、16.68万吨 ;2011年,新疆肉、奶、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120.04万吨、133.91万吨和25.60万吨,新疆肉、奶、禽蛋相比1999年分别增长1.5倍、1.9倍和1.5倍。畜牧业总产值加速增长,截至2011年,新疆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15亿元,比1999年增长3.8倍。从1999年到2011年的12年中肉、奶、禽蛋和总产值都取得了大幅度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三、 制约新疆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

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年降水量较少。新疆当前的生态环境特点是 :干旱少雨,多风 ;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 ;土地面积辽阔,但是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流动和半流动沙漠、砾质戈壁、裸岩倒石堆、高山寒漠、土地盐碱化严重等不可利用和难以利用土地总面积约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61.4%。新疆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沿边高寒地区,真正能够利用发展畜牧业的草场面积有限,冬季寒冷且时间长,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是严峻的考验。

( 二 ) 天然草场破坏严重,人工草场建设不足

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 近年来,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和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天然草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沙化和退化现象。从新疆的草地结构来看,天然草地面积占牧草地总量的99% 以上,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所占比例不足1%。受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过度放牧,目前新疆草地荒漠化、草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交通问题等制约着新疆畜牧业经济的 发展。

(三)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落后

游牧民族定居率低,以传统的放牧形式进行畜牧业生产,实行粗放型放牧模式,生产方式落后,没有形成专业的饲养基地,没有实行专业化养殖业,生产率和产值都比较低,而且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严重。

(四)畜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与畜牧业相关的水利设施、道路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新疆2010年畜牧业全社会固定投资为189623万元,而2011年畜牧业全社会固定投资为195970万元,占2011年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投资的8.2%。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成为制约新疆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畜牧业的风险承担体系不完善

畜牧业企业家承受的市场风险比较大,不仅仅是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影响,而且畜牧产品保质期短,受天气自然条件影响大。政府给予企业家的风险保障服务还不够完善,影响了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六)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一是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慢。从现阶段看新疆地区的畜产品加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是水平还比较低,主要的问题是畜产品的相关产业链比较短,加工能力还不是很强,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的加工领域,畜牧业相关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加工后产品的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还没有凸显。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且规模较小,带动力有限。仅有西域春、麦趣尔等几家龙头企业,带动力有限,不能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畜牧业经济产业化 发展的措施

(一)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龙 头企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作用,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转移富裕劳动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二)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促进畜 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系的机制,培养具有专业性的人才,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各方面素质,运用高新技术知识以及研发成果,发展畜牧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推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由粗放型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畜牧业产业化。

(三)以资源为依托,实现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

新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畜牧业历史,依托天然的草场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畜牧业,合理高效地发展畜牧业,促进经济发展。

(四)完善畜牧业产业化的相关服 务体系

1.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良好的政策服务,为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降低投资者风险,鼓励更多的人投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畜牧业的投资保险还不完善,由于畜牧业受到动物疾病、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畜牧业的产品保质期短,同样也会增加投资成本和运输成本,导致投资风险高、投资成本较大。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服务,为投资者降低风险,提供更多的保障,提供更好的服务。

2. 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 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八国接壤,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陆地边境线5742.2公里,对外开放口岸达17个,周边国家动物疫情复杂。加之有国内、区内的各种病原污染和传播,对于畜牧业受病原侵害,对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卫生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动物的防御体系建设。给畜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样也是给人民群众建设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五)加快牲畜品种的改良

新疆的畜牧业主要以牛、羊为主, 要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必须加快牛羊品种的不断改良,提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加大从国内外引进优良品种, 对生产效率低的黄牛进行改良,培育出适应新疆生态条件的乳产业肉产业两用型品种。

(六)保护生态环境 , 走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道路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11篇

关键词 三农 畜牧业养殖 扶持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1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鼓励项目做大做强

每年在省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中,都安排有专门的针对畜牧业养殖行业的无偿补助资金、无息贷款、以奖代补资金等等,作为地方农业部门、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国家和省级以上产业政策资金政策的研究力度,准确把握省级以上部门出台的每一项扶持政策,结合本地区畜牧业养殖实际,开展相关行业项目的资金申报工作,尽可能地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的扶持,将本地区畜牧业发展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扶持的盘子,切实有效地争取财政资金。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紧密协作、各司其职,通过扶持龙头重点和辐射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促进和示范作用。当前许多地区在发展壮大畜牧养殖产业规模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上级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这些财政性扶持资金在促进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成效,对于一个地区畜牧养殖产业的良性发展与壮大发挥了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加大对上级资金争取力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群众的资金难题,帮助群众将畜牧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2 给予手续程序审批便利,激发群众创业热情

在群众开展畜牧业养殖创业中,审批手续繁琐是制约群众创业热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畜牧业养殖项目,通常要涉及到国土、规划、建设、卫生、环保以及电力、自来水等多个部门,涉及到的审批手续和配合事项繁多,作为基层群众,无法快速高效地完成这些方面工作。对此,为了提升群众创业热情,可以探究尝试在各地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窗口,以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办理为主要方式。群众开展畜牧业养殖申请时,一次性告知审批所需的全部材料类型要求,在材料齐备后一个窗口办理,一定期限办结,对于规模较大、需要协调问题较多的养殖基地、企业,可以由政府农业部门牵头现场会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提高对群众的扶持成效,通过简化手续、协助办理等方式,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目前,在我国江浙沪等地,对群众畜牧养殖审批手续简化服务方面做得较好,农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预约服务、技巧指点、上门服务、代理服务等各种形式,方便了群众办理畜牧养殖审批手续,对于推动当地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保姆式服务效应。

3 帮助指导养殖科学技术,提高养殖产出效益

在传统畜牧业养殖模式中,许多群众还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品种陈旧、养殖方式不够科学,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产出效益,无法让科学养殖成为提升畜牧业养殖成效的重要增长级。对此,农业科技部门应当强化科学养殖技术的指导,一方面要通过光盘、宣传资料、网站、电视节目等方式,集中推荐一批投入小、回报快、效益高的畜牧业养殖项目,对于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改良要加大力度,同时,要针对本地区畜牧业养殖分布结构状况,将技术人员分片指导,挂钩到每一个片区,有条件地针对养殖户进行“一对一”的走访辅导,提供联系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养殖技术咨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科学养殖技术与群众生产实践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养殖产出效益,同时建立了新技术推广的绿色通道,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地区在推广畜牧养殖新技术的过程中,还创新了工作方式,以“技术入股、收益保底”等方式,将群众养殖风险降到最低,在新品种推广养殖中,收益抵御传统模式的,由推广部门承担补差部分,在超出收益部分实施按比例分成,将技术指导人员、推广单位与养殖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提高了新技术推广的力度与成效。

4 强化动物防疫指导工作,减少疫情灾害损失

多年来,动植物疫情一直是养殖户和企业闻之色变的方面,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等,让许多养殖户降低收益,甚至血本无归。因此,强化动物防疫指导工作是保障群众畜牧业养殖成效的一道重要防线,动物防疫部门要实现上下联动,对本地区畜牧业养殖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一方面要及时提供动物防疫服务,同时,要对群众开展动物防疫的技术指导,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资料宣传等方式,提高养殖户对疫情的了解,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寻求动物防疫部门支持,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为了强化动物防疫指导工作,主管部門还应当按照基层防疫人员包片、主管单位行业人员包线的方式,为群众的畜牧业养殖系上安全带。

5 引导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提升风险抵御水平

群众在开展畜牧业养殖中单打独斗闯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并且在饲料采购、产品出售等方面难以有效压降成本和提高效益。对此,地方农业农经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养殖户按照区域相邻、项目相近的原则,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尤其是建立当前各地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本地区同一畜牧业养殖类型或相邻区域的群众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采购原料,通过招投标、供应商洽谈等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进货价格,减少养殖生产成本,在畜牧产品出售过程中,以合作社名义在大中城市、重要集散市场设立信息窗口,通过上网销售、代理销售等方式进行批量销售,提高市场定价话语权,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当倡导品牌化生产战略,按照绿色产品生产流程共享绿色商标,提高产品价格。

终上所述,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群众畜牧业养殖扶持工作非常必要、势在必行,各级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应当将强化农村畜牧业养殖作为致富农村、发展农业、惠及农民的一项重要措施,从资金、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扶持,促进群众畜牧养殖业做大做强,成为农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 朱光道.安徽省含山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9)

[2] 蒋志峰.我国畜牧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08(12).

[3] 刘云.广德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21).

[4] 龙明秀,王芳.杨凌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西北农业学报,2005(4).

[5] 胡艳生.武汉市新洲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 第12篇

1 主要循环模式

1.1“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循环链

这一循环链以畜产品加工为龙头, 从粮食生产到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 不断转化增值,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物 (血、羽毛、骨骼等) , 通过加工, 又转化为饲料原料, 实现了物质能量闭路循环使用,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循环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全市已发展肉骨粉、血松、水解羽毛粉、菌体蛋白等单一饲料生产厂家25家, 年加工量达到9万t, 既保护了环境, 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1.2“畜禽养殖—粪便—沼气 (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

通过在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或通过畜禽粪便的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 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 既生成新的能源和资源, 又减少了面源污染, 净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同时又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源, 减少化肥施用量, 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全市规模养殖场共建100 m3以上的沼气池178个, 其中500~999 m3的16个, 1 000~1 999 m3的5个, 2 000 m3以上的2个;建成利用畜禽粪便加工有机肥厂35家, 其中年加工有机肥20万以上的2家。规模养殖场生产的沼气, 除免费向周围的500多户农民供应, 用来做饭、照明外, 还建成了时发电80 kw以上的沼气发电站5座, 基本满足了规模场自身用电, 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1.3“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循环链

这一循环链通过开发秸秆饲料资源, 发展生态型节粮型畜牧业, 变废为宝, 减少污染, 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 实现以农养牧, 以牧保农, 农牧并举, 推动了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市已建成永久性青贮氨化池900多个, 容积80万m3, 年青贮氨化农作物秸秆80多万t, 奶牛、肉羊等草食家畜的饲养量达到了180万头 (只) , 可饲用秸秆利用率达55%以上。

1.4 生态环保养猪模式

根据微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 在猪舍内铺设一定厚度的谷壳、锯末和生物制剂等混合有机物垫料, 猪饲养在上面, 其所排出的粪尿在猪舍内经微生物完全发酵, 迅速降解、消化, 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 养殖环节消纳污染物, 实现零排放, 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可节省劳力30%~50%, 节省用水75%~90%, 节省饲料10%~15%, 减少用药, 死亡率降低4%, 育肥猪可提前10~15 d出栏, 每头新增效益100元以上。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截至目前, 全市已建成生态环保养猪示范场10个, 发酵床面积达到1.5万m2, 在建23个。

2 主要做法和措施

2.1 科学规划, 发展规模养殖, 转变生产方式

一是对鹤壁市畜牧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分析问题, 总结经验, 并聘请有关专家科学论证, 制定了《鹤壁市畜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科学指导畜牧循环经济发展。二是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 以肉鸡、瘦肉型猪、蛋鸡等优势产业为主导,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转变生产方式。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上,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积极实施“退村入区”工程,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 示范推进, 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在规模场建设上, 鼓励支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联盟、股份合作、投资等多种形式, 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形成布局、结构比较合理的规模养殖企业群。三是把规模养殖与“沼气工程”、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对新建畜禽养殖加工企业,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 坚持污染防制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步”:即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 防止污染, 保护生态。全市规模养殖场户达到了8 900多个。其中, 年出栏30万只的商品肉鸡场210座;年出栏1 000头以上的瘦肉型猪场86个, 年出栏万头以上的28个;年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场95个;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203个。肉鸡、蛋鸡、瘦肉型猪的规模化饲养比重分别达到100%、93%、78%。形成了以淇县为主的绿色肉鸡生产示范基地, 以淇县、浚县为主的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以山城区、鹤山区为主的商品鸡蛋生产基地, 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 提高了资源、废弃物的利用率, 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2.2 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 实行产业化经营

畜产品精深加工, 科技含量高, 附加值高, 是整个畜牧产业循环链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环节, 不仅能够拉长产业链条, 有效配置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 而且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扩大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各项扶持力度, 精心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力度, 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三是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 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力度,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市培植了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6家、市级34家, 建成畜产品加工生产线46条, 加工能力达到90万t, 肉制品、奶制品、蛋制品等已发展到16大系列500多个品种, 大用公司、永达公司的“速冻调理禽肉熟食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永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初步形成了肉鸡、瘦肉型猪、肉羊和奶牛生产四大产业链, 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3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示点市, 为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树立起标杆”, 我市下发了《鹤壁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规定》, 在资金、税收、收费、土地等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 扶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的发展。作为我市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之一的畜牧业, 抢抓机遇, 科学引导, 充分利用各项扶持政策, 积极谋划实施了普乐泰公司鸡血加工、大用公司沼气发电、绿佳公司奶牛生态养殖、富邦公司牛粪立体种植双孢菇、中原生态肥料厂有机肥生产、立世集团生物酶蛋白饲料添加剂、裕丰公司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及沼气集中输送工程等一大批畜牧循环经济项目, 培植了大用、绿佳、裕丰等十几家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进一步完善了循环模式, 推进了畜牧循环经济的发展。

2.4 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提高发展畜牧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的发展时期, 我市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强良种繁育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全市建成了4个祖代种猪场和30多个父母代蛋种鸡场、肉种鸡场、种猪场、种羊场、奶牛场等, 引进优质高产品种28个, 建成了20个畜禽人工授精标准化站点, 大力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二是加大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大力推广规模饲养、疫病综合防控、配合饲料生产、秸秆青贮氨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 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2.5 大力推广生物环保养猪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畜牧局专门成立了生物环保养猪技术推广领导小组, 制定了《生态环保养猪法实施方案》, 分步实施, 对进展情况实行定期总结、通报, 达到一年试点示范、两年推广、三年普及的目的, 建成生物环保养猪基地。二是组织参观学习。组织各县区畜牧局局长、副局长、技术服务人员及全市大中型养猪企业负责人等200多人, 分别赴山东临沂、河南长葛现场参观学习生态环保养猪法, 提高大家对生态环保养猪的感性认识。三是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报纸、“畜牧业信息港”等媒体, 并采取科技下乡、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环保养猪的重大意义, 让更多农户积极采用该技术发展生猪生产, 迅速掀起生态环保养猪法的推广热潮。四是搞好技术培训。分别聘请山东、福建等地专家及郑州大学、河南农大教授举办了两期培训班, 对我市技术推广人员、养猪场技术人员200多人进行培训, 使其尽快掌握技术要点。五是抓好试点。在淇县、浚县、鹤山区、淇滨区挑选60个基础备件好、有代表性的养猪场户作为试点, 把技术要点编印成小册子、光盘分发给试点场, 并成立了环保养猪专家服务组, 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 对养猪场户进行全程现场指导和服务。六是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生猪生产扶持政策, 优先补贴环保养猪。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加大扶持力度。对新建的生态环保养猪示范场 (小区) , 按垫料面积给予资金补助, 加快推进环保养猪业健康发展。七是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市畜牧局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积极争取农业、发改委、财政、科技、环保等部门的支持, 充分争取和利用好各种社会力量, 共同促进生态环保养猪发展。

2.6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提高畜产品质量

无污染、无残留和无公害的绿色、安全、营养食品日益成为食品生产的发展方向。我市以畜牧业质量标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为重点, 不断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一是着力抓好标准体系建设, 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我市实际, 共制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1 262项, 编制了《标准化生产手册》, 并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二是在养殖环节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 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饲养过程、市场销售的全程监管, 夯实畜产品质量基础;三是在加工环节实施规范化管理, 畜产品加工企业, 尤其是出口龙头企业积极推行ISO9000、HACCP等质量保证体系, 在宰前加强检疫检测, 对各加工工序确立关键控制点, 对有可能发生危害食品安全的趋势及时纠偏矫正, 提高了产品安全系数;四是投资1 650万元建成了鹤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 畜产品年承检能力达到230个参数, 兽药和饲料产品1 000批次以上, 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可检率达90%以上。县区、加工龙头企业也相应建立完善了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目前, 全市有35家企业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 3家企业通过产品认证;5家企业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体系 (HACCP) 认证, 10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 (ISO9000) 认证, 主要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 出口畜产品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并远销日、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7 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在防控工作中,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构建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 坚决打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大会战, 不断完善组织指挥系统、预警预报系统、防疫监督系统、疫情控制系统, 狠抓以疫情监测、强制免疫、消毒灭源、检疫监督和疫情处置等为重点的五项措施的落实, 全面提高防控工作水平。

3 几点体会

3.1 规模化养殖是发展畜牧循环经济的基础

传统的养殖方式, 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 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 缺乏有效管理, 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 人畜混居, 畜禽粪便随意排放, 饲养环境复杂, 不仅给防疫带来很大隐患, 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 综合效益不高。因此, 要发展畜牧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进行合理规划, 发展规模养殖, 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 逐步减少饲养场户, 扩大单元饲养规模, 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2 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畜牧循环经济的关键

产业化是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进而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畜牧产业化经营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 一头连着千家万户, 使生产、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紧密衔接, 环环相扣, 可有效地将分散的个体生产与市场联结起来, 既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又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增值的自我良性循环, 解决畜牧业效益比较低的问题。

3.3 科技进步是发展畜牧循环经济的支撑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 既能降低生产成本, 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3.4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保护环境是发展畜牧循环经济的根本

上一篇:横向预应力混凝土梁下一篇:环境管理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