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效果范文

2024-06-07

临床麻醉效果范文(精选12篇)

临床麻醉效果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52例外科手术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26例。观察组男71例, 女55例, 年龄最小17岁, 最大76岁;对照组男69例, 女57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7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术前0.5 h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 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 选择常规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对照组患者使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 实施穿刺, 成功后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4 cm, 调整为平卧位, 注入2%利多卡因3 ml, 确定无脊麻和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后, 再次注入0.5%罗哌卡因4 ml, 若麻醉效果不佳, 在追加1次, 直至麻醉平面满意, 术中每隔2 h追加1次罗哌卡因;麻醉平面固定后行静吸复合麻醉, 1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 mg/kg、舒芬太尼1μg/kg、丙泊酚1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 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 氧流量为1.5 L/min, 麻醉维持:吸入2%七氟醚, 持续泵注芬太尼、丙泊酚, 并根据具体情况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手术完毕前停止泵注舒芬太尼、丙泊酚, 停止吸入七氟醚, 并给予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 mg, 氧流量调为3 L/min, 患者自主呼吸、意识及呛咳、吞咽等反射恢复后, 吸空气5 min, 血氧饱和度 (Sp O2) ≥95%时拔除气管导管。

1.3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和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观察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疼痛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2结果

3讨论

目前手术麻醉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 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滴注、肌内注射或灌肠的方式将麻醉药物送至患者体内, 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效果, 让患者暂时失去意识, 没有痛觉感受, 可是无法让患者的低级中枢传导完全被抑制, 所以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会提升, 其血流动力学变得不稳定[3]。静吸复合麻醉属于全身麻醉, 该麻醉过程对患者的麻醉深度控制难度大, 镇痛不完全, 手术过程容易出现应激反应, 且用药剂量大, 患儿代谢能力差, 很难将药物及时代谢干净, 术后的苏醒比较缓慢, 血浆水平上升, 容易出现全身中毒反应[4]。

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物在患者的局部注射, 对附近的神经末梢产生阻滞效果, 患者的意识清醒, 被注射部位附近会失去感觉, 硬膜外麻醉是最常用的局部麻醉方式, 硬膜外的脂肪组织、血管丛、淋巴管等数量多, 药液扩散容易, 所以麻醉的效果比较突出[5]。硬膜外麻醉会让患者的交感神经被阻断, 应激反应急剧下降, 有肌松和镇痛的效果, 术后的麻醉作用也比较突出, 患者的疼痛少。

综上所述, 临床使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让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 术后恢复时间短, 拔管时间短, 躁动率低, 临床中推荐使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进行麻醉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静吸复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252例外科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26例。对照组使用静吸复合麻醉, 观察组使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皮、手术过程以及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呼吸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 疼痛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能够让患者的血气动力学保持稳定, 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短, 镇痛效果突出, 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血液动力学,镇痛

参考文献

[1]白全召, 刘清霞, 万树人.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胸科手术患者的效果.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3) :21-22.

[2]林子波, 纪浩聪, 高晓枫.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临床医学, 2008, 28 (9) :10-11.

[3]罗晓琴.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比较.医学信息, 2010, 12 (9) :2343-2344.

[4]李启, 郭掬华.静吸复合麻醉加持硬在上腹部手术中的研究应用.环球中医药, 2013, 6 (S2) :294.

眠乃宁对金钱豹麻醉效果的观察 第2篇

眠乃宁对金钱豹麻醉效果的观察

眠乃宁是一种在梅花鹿、马鹿和熊等草食、杂食野生动物上使用比较广泛的麻醉药.为了探索眠乃宁对金钱豹的.麻醉效果,进行了眠乃宁对金钱豹的麻醉试验.通过眠乃宁对金钱豹麻醉效果的观察和分析,表明眠乃宁具有较好的镇静、镇痛和肌肉松驰作用,其副作用小,效果确实、安全,适合用于金钱豹转移、采血、检查、治疗、手术等时的麻醉.

作 者:赵波 王强 陈维刚 牛李丽 邓家波 钟顺隆 ZHAO Bo WANG Qiang CHEN Wei-gang NIU Li-li DENG Jia-bo ZHONG Shun-long  作者单位:成都动物园,成都,610081 刊 名:四川动物  ISTIC PKU英文刊名: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年,卷(期):2006 25(3) 分类号:Q959.8 关键词:眠乃宁   金钱豹   麻醉  

急腹症患者临床手术麻醉的效果分析 第3篇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院,黑龙江,汤原,154703)

【摘要】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手术时麻醉用药的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2月-2008年2月,急腹症手术患者20例用药比较,对不同患者的病情麻醉效果、手术时间、身体情况给于适当的用药调整及针对性用药。结果:效果满意。结论:严格掌握各种类型急腹症患者的病情,是临床手术麻醉成功的依据。

【关键词】急腹症;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65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36-01

虽然急腹症病人常需尽快手术,但麻醉时仍应争取时间,对病情做更多的了解和评估,以便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采取防范的措施。

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在普外科住院的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36岁。发病时间6小时~2天就诊。

2麻醉前用药

对急腹症病人应重视麻醉前用药,以缓解腹痛和解除紧张、恐惧心理、但任何用药,以不加重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为前提。对呼吸、循环功能正常的急腹症病人,可按常规给药;对垂危、昏迷病人应免用镇静、镇痛药、但不宜省略抗胆碱药物;若病人体温高,抗胆碱药物可改用东莨菪碱;对处于休克状态的急腹症病人,应以静脉分次少量给药为原则。

3麻醉实施

3.1硬膜外麻醉适应症:硬膜外麻醉适用于呼吸、循环功能尚处正常或术前存在低血容量,但已基本上得到纠正的急腹症病人。

3.2常用药物1%~2%利多卡因、0.25%~0.33%丁卡因、0.5%~0.75%和0.5%~1.0%罗哌卡因均可使用。如无禁忌,局麻药中加1:200000肾上腺素,及每20mL药液中加0.1%肾上腺素0.1mL。对急腹症病人,为达到起效快和维持时间长的目的,常将两种局麻药物混合应用,最常用的给药方法是用利多卡因诱导,用布比卡因维持,或用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但后者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看并非十分合理。

3.3给药方法对急腹症病人,可按下列程序慎重给药:a注药前快速扩容;b注入试验量3-4mL根据出现的组织范围和血压波动幅度,了解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若给药后虽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征象,但血压下降的幅度较大,除给与快速补液和应用升压药物外应延长再次给药的时间;c给与试验量后5-10分钟,如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表现,血压稳定,可每隔5~10分钟注药3~5ml,直至阻滞的范围能满足手术要求;d术中根据病人反应、麻醉效果、手术时间和所用局麻药种类确定追加给药的时间和剂量,

4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临床麻醉师多使用两种方法判断:针刺法:一般用针扎或手掐病人的皮肤,询问病人的痛觉及有无和程度,来确定麻醉效果和阻滞平面,试温法,利用冷盐水或冰盐水棉球测试皮肤表面,询问患者对冷刺激有无的程度,判断麻醉平面。急腹症病人手术的麻醉维持应视病情而定。对心血管功能正常或术前低血容量已基本得到纠正的病人,麻醉维持用药与择期手术病人相同,但术中仍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尤其对心血管储备功能较差或伴有酸碱失衡或电解质紊乱的病人更应慎重处理,对处于休克状态的急腹症病人,由于其对全麻药物的耐量明显减少,不论吸入,静脉或静吸符合麻醉,仅需小剂量就足以维持麻醉,低浓度安氟醚或异氟醚对循环影响较小,可选用,异氟醚使心率增快、外周血管阻力降低、锌排出量增加,适合于休克病人。也可用0.05%~0.1%氯胺酮溶液静脉滴注,并结合肌松药或其他镇痛药,或氧化亚氮-氧维持麻醉。神经安定阵痛麻醉适合于某些危重病人,对高血压、心率的影响轻微,循环较易维持稳定,但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实行,因氟派力多有轻度a-受体阻滞作用,可引起血压下降。氟芬合剂-氧化亚氮-氧-肌松剂以广泛用于危重病人的麻醉维持。急腹症病人均要求充分的肌肉松弛,以避免因术中牵拉内脏引起腹肌紧张、鼓肠、恶心、呕吐和膈肌抽动而影响手术操作,可选用对心血管影响小的泮库溴铵、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维库溴铵主要是经胆汁排泄,堵塞性黄疸及肝硬化病人时效延长,维库溴铵仅15%~25%经肾排泄,肾功能障碍时经肝脏排泄增加,所以适用于肾功能障碍病人。泮库溴铵有50%经肝脏和肾脏排泄,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时,作用时间延长。急腹症病人由于肠胀气、组织水肿等增加了腹腔内容物的容积。因此充分的肌松,在关腹时尤为关键。这就要求在术中要精确计算肌松药的剂量。除某些危重的急腹症病人术后需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机械通气支持外,大部分病人要求在全身麻醉后及早清醒。这样既有利于病人重要脏器自主调节能力迅速恢复,又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术后护理。吸入麻醉药物绝大部分经肺脏排除,为加快苏醒手术结束后可采用较大通气量或采用回路内吸附装置以加速其排出。静脉麻醉药则按各自的药代动力学代谢排除,术中应讲究合理用药,以免苏醒时间延迟,必要时可应用拮抗药物催醒。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临床观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148例上臂和手部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74例患者,ASAⅠ~Ⅱ级,其中男47例,女27例;年龄14~62岁,平均(36.7±7.4)岁。对照组74例患者,ASAⅠ~Ⅱ级,其中男41例,女33例;年龄13~61岁,平均(36.2±8.1)岁。两组患者均排除影响麻醉效果的基础性疾病,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一般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改良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以锁骨中点上方2 cm处,颈外静脉内侧,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间为穿刺点(比传统肌间沟阻滞穿刺点低1~1.5 cm)。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大约进针2 cm时,可有明显的突破或异物感,注入0).17%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24 ml。注药剂量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

1.2.2 对照组

沿肌间沟向下,于锁骨上约3 cm处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注入0.17%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24 ml。注药剂量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

1.3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麻醉维持时间。

1.4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尺神经、挠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完全被阻滞。良:仅有1~2支神经未被阻滞。差:需要辅助应用其他镇静或麻醉药物完成手术者。无效:需要改用其他麻醉方法方可完成手术。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显著性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比较

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完全阻滞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肌间沟阻滞的定位以第6颈椎横突与环状软骨处同一水平,从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前、中斜角肌肌间沟的交点为穿刺点。此处臂丛神经分为上、中干和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下干,故在此点阻滞尺神经阻滞效果差。尽管注药时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部肌肉间使药液向下扩散,弥补尺神经阻滞,但尺神经阻滞仍不满意,尺神经阻滞不全又影响运动阻滞。锁骨上接近法为锁骨上缘中点1 cm处,颈外静脉外侧进针,而且进针方向为向内,向后及向脚端,而此处臂丛神经在解剖上已分为内、外及后束枝,在第1肋骨上寻找异感后推药,往往很难将尺、挠、正中、腋和肌皮神经完全阻滞,且有容易产生气胸或不慎使多量局麻药阻滞到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等弊病存在。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法,穿刺点较锁骨上进针法高且又较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低,此处从组织解剖学位置来看,正是臂丛神经的上、中、下干分股组合为内、外、后束枝的汇合处,各神经干、股、束的解剖位置集中,同时由于局麻药的扩散作用,故能较完善地阻滞臂丛神经[2,3]。

摘要: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结果 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肌间沟阻滞在上臂和手部手术麻醉中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改良,肌间沟阻滞,臂丛神经麻醉,效果,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张亮,吕志全,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718例效果分析.重庆医学,2001,39(15):2087-2088.

[2]杨立明,黄礼堂.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可行性临床分析.临床医学,2010,30(6):84-85.

2013年临床麻醉学杂志综述 第5篇

2013《临床麻醉学杂志》综述

临床麻醉学是麻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麻醉学专业中最重要的一门主干专业临床课,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及其他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但麻醉学理论课程及实习时间在整个外科学学习中学时又较少。临床麻醉风险极高,操作颇多,实践性很强。它既包含有基础医学各科中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又需要有广泛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因此临床麻醉学习方式与其他基础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要做到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它除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学习好各种电子信息知识,熟悉各种电子监测设备的使用,麻醉设备的保养,常规的故障排除。

临床麻醉效果 第6篇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镇痛

分娩疼痛不仅会给产妇身心带来巨大痛苦,还会对婴儿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随着医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产妇希望选择一种更为舒适的分娩方式,以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分娩痛苦。近几年,我国麻醉技术已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麻醉新药也不断出现,因此,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同时选择能使产妇清醒、无痛分娩、缩短产程的麻醉方法非常有必要。我院将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应用在分娩镇痛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足月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5例产妇平均年龄(25.5±4.2)岁,平均孕周(35.1±4.6)周,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对照组55例产妇平均年龄(26.3±4.1)岁,平均孕周(34.8±5.1)周,不用任何镇痛药物进行常规分娩。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孕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在产妇子宫开口长约3~4cm时实施麻醉,实施麻醉之前,使产妇右侧卧,经L2~3或L3~4椎间隙行硬膜穿刺成功之后,注入罗哌卡因2mg;取出腰穿针头,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将PCA泵与硬膜外导管紧密连接,改平卧位,调整麻醉平面在T10以下,PCEA泵设置;当腰麻作用开始消退,经硬膜外导管注0.15%罗哌卡因和芬太尼10~20ug,给药量控制在3~6mL?h-1,宫口全开关闭PCEA泵。对照组:不对产妇行任何镇痛方法,只实施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分娩之后对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分娩方式、产程进展、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情况进行比较。

1.4 判断标准。

以WHO标准对产妇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经过与临床表现的充分结合之后,将产妇疼痛评估分为4级。0级:无痛,活动自如,安静合作;1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微出汗;2级:中度疼痛,能忍受,合作欠佳,出汗伴肢冷;3级: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叫喊不安,无法配合[ 1 ]。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0级疼痛47例,1级疼痛5例,2级疼痛1例,3级疼痛1例。对照组0级疼痛1例,1级疼痛4例,2级疼痛19例,3级疼痛31例。观察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后,镇痛有效率高达98.18%,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47例,器械助产3例,剖宫产5例。对照组自然分娩30例,器械助产4例,剖宫产21例。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后出血1例,胎儿窒息1例。对照组产后出血2例,胎儿窒息1例。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胎兒窒息等不良症状的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娩疼痛是每个孕妇不可避免的,它主要是由子宫收缩引起的,子宫在收缩过程中,会引发产妇身体剧烈地疼痛,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胎儿头部不断下降,压迫盆底,会进一步加剧疼痛,导致产妇焦虑不安,精神高度紧张,分泌出过量的茶酚胺类物质,进而延长生产过程,使胎儿在子宫内滞留时间过长[2]。而通常情况下,难以忍受的分娩疼痛使孕妇无指征的选择剖腹产,这就会给母婴带来诸多潜在危害,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医疗资源,若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建议产妇进行剖宫产。

为消除产妇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恐惧,鼓励产妇自然分娩,我院在产妇产程活跃期宫口开3~4cm时,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无痛分娩,实施分娩镇痛的观察组产妇镇痛率高达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方法减轻了产妇身体上的痛苦,缓解了产妇精神上的紧张,使子宫收缩更加正常,有利于缩短产程和自然分娩。临床观察认为,在第一产程结束时及时停止硬膜外腔给药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有效避免镇痛药物给产妇腹肌、提肛肌等带来的抑制作用,有助于产妇正确用力[3]。本次研究结果还表明,腰-硬联合麻醉对新生儿影响甚小甚至无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低浓度时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明显,高浓度则可产生外科麻醉作用,其对心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很低,对子宫胎盘血流也无明显影响,胎儿对罗哌卡因有着很好的耐受性。另外,当经阴道分娩出现异常或紧急情况需要进行剖宫产时,可直接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以结束分娩。

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及时有效,易于给药,产妇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对用药进行调控,必要时追加局麻药可满足手术需要,良好的镇痛效果不会由于疼痛刺激导致孕妇宫缩严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这对于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要作用,对母婴影响也甚小,安全可靠。综上,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值得在产科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晔.无痛分娩中腰-硬联合麻醉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158-159.

阑尾炎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评价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72例, 其中男32例, 女40例;年龄18岁~35岁, 平均年龄27.5岁;病程1 d~7 d, 平均3.5 d;类型:41例单纯阑尾炎, 25例化脓性阑尾炎, 6例合并腹膜炎;所有患者均行阑尾切除手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术前30 min常规注射鲁米那0.2 mg/kg以及阿托品0.02 mg/kg[1]。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立即开放静脉通道, 通过鼻导管持续低流量给氧,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率。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 取侧卧位, 穿刺点选在L1~2间隙, 利用BD联合针进行穿刺, 先注入2%利多卡因3~5 m L对麻醉平面进行测试, 如果没有出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再分3次注入15 m L的2%利多卡因[2]。

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取侧卧位, 穿刺点选择为L2~3间隙, 经硬膜外在蛛网膜下腔进行穿刺, 待流出脑脊液后, 在30 s内注入0.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2.5 m L, 然后拔出腰穿针, 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 并固定导管, 待患者平躺后, 测定麻醉平面。完成手术后, 以2.5 mg氟哌利多和2 mg吗啡用于镇痛[3]。

1.3 观察指标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牵拉反应情况, 即在手术操作中医生对肌肉的牵拉反应;观察麻醉起效时间、辅助麻醉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观察术后患者恢复排气时间和出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生命体征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率为 (17.8±1.7) 次/min, 收缩压为 (95±2) mm Hg, 舒张压为 (65±5) mm Hg, 血氧饱和度为96.5%;对照组心率为 (18.2±2.2) 次/min, 收缩压为 (96±3) mm Hg, 舒张压为 (65±6) mm Hg, 血氧饱和度为95.8%。2组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2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为 (2.3±0.6) min,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5.2±1.3) min, 差异显著 (t=3.126, P<0.05) 。观察组患者出现牵拉反应的人数和辅助麻醉用药人数均少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2组患者术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为 (22.5±6.5) h, 对照组为 (28.5±9.5) 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397, 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 (5.7±0.5) d, 对照组为 (7.6±0.3)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402, P<0.05) 。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6例低血压、3例心动过缓,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中出现10例低血压、8例心动过缓,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 (χ2=5.290, P<0.05) 。

3讨论

阑尾炎手术是临床常见手术, 术前需要对患者实施麻醉处理。作为传统麻醉方式的硬膜外麻醉, 可控性较强、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镇痛效果良好, 但是麻醉后容易出现牵拉反应, 或者镇痛不全导致腹胀而对手术操作造成影响;此外, 硬膜外麻醉还会引起循环抑制或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增加了手术风险。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型麻醉方式的出现, 目前, 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这种麻醉方式结合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部麻醉的优势, 镇痛效果显著、起效快、放松肌肉效果良好、安全性高、麻醉药物用量较少, 在阑尾炎手术中应用不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但是, 腰硬联合麻醉方式也有其局限性, 临床实践发现, 这种麻醉方式容易造成麻醉药物向蛛网膜下腔渗透, 导致麻醉阻滞平面提升或使蛛网膜下腔负压消失, 需要医生格外注意。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2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观察组麻醉起效更快, 辅助用药量和牵拉反应发生率更少, 说明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有助于术后患者恢复胃肠功能, 缩短住院时间, 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可作为临床首选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 评价阑尾炎手术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行阑尾炎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 观察2组麻醉效果、患者生命体征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效果和患者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 对照组为50%, 2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2组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效果确切, 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对比

参考文献

[1]吕兰, 牟虹, 张莉, 等.两种麻醉方式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对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16) :29-30.

[2]胡兵.腰-硬联合麻醉技术在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9) :14-15.

临床麻醉效果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8月收治的7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8(5.38±1.26)岁。观察组中男2例,女14例;年龄2~7(5.43±1.24)岁。所有患儿均不存在药物过敏、精神系统疾病、肥胖、气管插管困难、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现象。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手术实施前均需禁食,取2mg/kg苯巴比妥、0.02mg/kg阿托品为患儿肌肉注射,常规监测患儿的血压、心率、心电图等变化情况,实施静脉穿刺,麻醉诱导药物:丙泊酚1mg/kg、0.1mg/kg咪达唑仑、0.1mg/kg顺阿曲库铵、2μg/kg芬太尼。对照组:利用异氟烷麻醉,给予异氟烷维持麻醉,于手术完成前30min,停止注射。观察组:利用七氟烷麻醉,给予2%七氟烷维持麻醉,于手术完成前30min,停止注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躁动哭闹发生情况,均由护理人员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躁动哭闹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躁动哭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七氟烷的基本特征

小儿身体构造与成年人存在一定差异,小儿的各个脏器器官并未发育完全,若需接受手术治疗,必须要合理选择手术麻醉药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与治疗依从性,确保患儿手术的顺利进行。小儿手术大多属于短小手术,一般而言,在小儿手术治疗过程中,因患儿年龄较小,一般需要采取麻醉药物,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提高治疗依从性[3]。小儿麻醉效果必须确切,且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还要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小儿手术治疗中,要合理控制拔管时间与麻醉深度,这对麻醉实施提出了较高要求。

近几年,七氟烷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该药物能够缩短苏醒时间,不会对呼吸道造成太大刺激,脑血分配系数为1.7,在小儿麻醉实施中有着较多的优势。针对年龄低于4岁的儿童,若使用七氟烷麻醉,则可取得明显肌松作用,为手术治疗提供有效条件[4]。对于婴幼儿而言,七氟烷给药浓度在2%~3%之间,便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防止因使用芬太尼、肌松药等药物所诱发的苏醒延迟现象[5]。七氟烷是一种有效的麻醉药物,该药物无色透明,有香味但不存在刺激性,给予面罩吸入后,在2min左后,患儿便会失去意识,同时可防止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的情况出现。

七氟烷具备消除快、溶解度低、苏醒时间短等特征,不会对气道造成太大刺激,具备保护心脏、支气管扩张的作用,给予常用浓度,不会出现心率增快的情况,在小儿诱导麻醉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6]。有相关资料表明,即便七氟烷吸入浓度为8%[7],患儿也不会产生喉痉挛、呛咳屏气、拒吸等情况,若患儿年龄超过9岁,则七氟烷浓度为7%,单次深呼吸诱导可取得较好的耐受性。国外有研究表明,12%七氟烷与8%七氟烷诱导患儿均会出现心率加快现象,不过两组并不存在太大差异,利用7%七氟烷为患儿实施麻醉诱导,可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性[8]。另外,七氟烷还有其他优势,例如该药物具备一定肌松作用,可使肌松药功效增强。

3.2 七氟烷的使用安全性分析

有研究表明,阻止返流误吸的主要屏障为食管下段括约肌,不过七氟烷的使用不会对小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造成太大影响,对其他功能的维持可以起到稳定作用,不过存在高度返流的患儿,不建议使用高浓度七氟烷。七氟烷的使用可以使手术应激减少,可以不与小剂量阿片类药物合用,能够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七氟烷的使用可以取得显著的麻醉效果,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不会对患儿微循环呼吸造成太大影响,且不会影响人体肾功能,可合理控制麻醉深度,对患儿手术的顺利实施可提供有利条件,是一种安全性非常高的麻醉方式,可以使患儿痛苦减轻。

与异氟烷相较,七氟烷不会对患儿心血管造成太大刺激,且停止药物的注射后,患儿能够在短时间内苏醒,效果非常显著[9]。儿科手术因受到其年龄的影响,患儿此时机体功能并没有发育完全,不能够在长时间内表现为麻醉状态,从本次研究可以了解到,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实施临床麻醉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儿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无患儿出现不良反应,这表明这种麻醉方式的安全性非常高,除此之外,观察组患儿的躁动哭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更加证明了该药物麻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七氟烷的显著优势表现为:起效快、苏醒快、对呼吸道无刺激、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气分配系数低等,从本次研究中也证明,七氟烷的使用可以将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不会诱发严重不良反应,这种药物麻醉的可靠性较高,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麻醉效果,不会对患儿身体造成太大损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丙涛.七氟烷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4):141.

[2]赵永军,仲伟娟,杜长黄,等.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临床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6):635-636.

[3]张亚东,张侃.七氟烷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9):2054-2055.

[4]郑应婕.小型猪七氟烷麻醉试验及其临床麻醉效果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张亮,徐志新.小儿七氟烷麻醉的苏醒期躁动及其预防与处理[J].医学综述,2009,15(21):3308-3311.

[6]米晓艳,李元海,陈珂.七氟烷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8):1037-1038.

[7]何倩雯,谭贤刚,唐双勇,等.七氟烷对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0):1184-1191.

[8]黄光梅.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4):747-748.

临床麻醉效果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对象是我院在2009年12月~2010年 12月期间收治的112例ASA分级为1~2级区域组织麻醉患者。其中男性有52例, 女性有60例, 年龄在16~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8.4岁, 体质量为48~78kg, 平均为54.6kg。所收治的患者中椎管内麻醉者有56例, 臂丛阻滞麻醉者有32例, 颈丛阻滞麻醉者有24例, 手术时间平均为2.12h。所有的患者中术前均无精神障碍, 无颅内占位病变或脑血管疾病[2], 既往无长期应用镇静药物史, 均为拟在区域阻滞麻醉下手术的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6例, 两组中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疾病种类、手术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首先所有的患者于术前要禁食4~8h, 并于入室前半小时肌肉注射0.5mg的阿托品和0.1g苯巴比妥钠, 麻醉之后帮助患者处于仰卧位, 先将静脉开放, 再将椎管内麻醉平面调至在T4以下, 可以使用0.6%的贺斯500, 以快速扩容。然后, 给予对照组中患者以常规剂量的1mg/kg的哌替啶和0.05mg/kg的氟哌利多, 给予观察组中患者以0.5mg/kg哌替啶、0.025 mg/kg的氟哌利多和0, 05~0.1mg/kg的咪唑安定, 两组患者使用的药物均经过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在给药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和心电图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给予患者面罩吸氧装置。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于用药后出现的临床表现和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 参考Ramsay镇静评分法对患者的镇静效果进行评价[2]。其中将镇静状态分为6个等级, 1级为焦虑、激动不安, 2级为可以平静的配合医务工作者, 存在有定向力, 3级为仅对指令性表述有反应, 4级为入睡但是呼吸反应还处于非常敏捷的状态, 5级呼吸反应已经处于迟钝状态, 6级为对外来的刺激没有反应[1]。每隔15min进行一次观察, 达到3~4级状态时即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级效果差, 2级效果一般, 3~4级效果良好。术后24h后对患者的记忆情况进行调查, 可以自己回忆起来者即为没有遗忘, 需要提醒然后对部分记忆回想起来者为不全遗忘, 在提醒之后还是不能回想起来者为完全遗忘。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的数据通过SPSS 15.0的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3]。

2 结果

经过对本组所有的患者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麻醉平稳, 各项生命体征也均平稳, 都取得满意了的效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相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镇静效果评分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术后24h后调查遗忘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遗忘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项指标比较均存在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区域阻滞麻醉是阻滞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沿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从而产生麻醉效果。其可以使患者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 感觉不到疼痛, 但是却无法完全阻止患者的大脑活动支配自身感知手术而产生的痛苦和不适, 也无法阻止手术对副交感神经的刺激而产生的恶心呕吐的情况, 严重者还会发生心跳骤停。因此, 在手术中除了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之外, 给予适当的记忆缺失药物可以对患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减少伤害, 提高手术麻醉效果,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

咪唑安定即咪达唑仑, 又名速眠按, 是一种水溶性的苯二氮类药物, 肌肉注射吸收迅速, 起效快, 一般在注射后5~100min便可以恢复较强的镇静作用, 20~45min达到最高血药浓度, 起到良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 且临床中的治疗指数宽, 安全性高[4]。咪唑安定可以激发苯二氮卓受体, 和GABAA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从而发挥GABAA受体对神经传递的抑制作用, 起到抗焦虑, 催眠, 抗惊厥, 肌肉松弛和顺行性遗忘的作用, 同样也起到了良好的镇静作用。另外, 有研究表明, 咪唑安定本身并不具有镇痛的作用, 但是其通过和其他药物的共同使用, 可以起到增强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2]。在本组研究中, 联合使用小剂量咪唑安定组中取得的顺行性遗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中, 比较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咪唑安定组中有89.3%的患者在手术中达到了完全遗忘的效果, 结果也就正说明了, 咪唑安定可以减轻患者的神经感知性痛苦, 弥补了区域阻滞麻醉药物的不足, 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 通过本组研究表明, 在使用区域阻滞麻醉药物的同时, 辅助以小剂量的咪唑安定, 不仅可以弥补区域阻滞麻醉药物的不足, 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 提高顺行性遗忘的效果, 增强镇静效果,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冬梅.咪达唑仑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 :96-97.

[2]仇艳华, 任利远.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阻滞麻醉的效果[J].现代实用医学, 2004, 16 (4) :234-236.

[3]谢晓阳.咪达唑仑在臂丛麻醉中的辅助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0) :2560-2562.

牙髓炎麻醉开髓的临床效果分析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2358例牙髓炎患者,本组患者全部符合牙髓炎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女966例,占40.97%,男1392例,占59.03%,年龄20~76岁,平均(37.92±11.43)岁;其中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259例,占10.98%,急性牙髓炎1202例,占50.98%,慢性牙髓炎897例,占38.04%。

1.2方法

对本组2358例患者均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具体的治疗方式为:以2%盐酸利多卡因每2 ml加入0.1%盐酸肾上腺素1滴,配制成1∶10万的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注射液,对患者实施麻醉,对麻醉及治疗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相关的麻醉判定指标进行疗效判定,不受耐痛:在患者接受麻醉之后,牙本质具有非常强烈的疼痛感,需要停止钻磨再次实施麻醉;可受耐痛:患者在接受麻醉后,刚接触到牙髓是会有轻度的疼痛感,但牙本质深层感受不到疼痛,可以继续进行开髓治疗;完全无痛:患者在接受麻醉后,开髓治疗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任何疼痛感[4,5]。

2结果

2358例在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中,2311例患者达到了完全无痛开髓,占98.01%。剩余的47例经麻醉处理后在开髓治疗过程中不耐受痛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由于长时间的服用大量的阿司匹林,故而对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中的麻醉效果不明显,未服用阿司匹林的45例患者经再次实施麻醉后也均达到了完全无痛开髓。

3讨论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使得近年来牙髓炎的发病率不断的呈现上升趋势发展,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方面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6]。目前在临床上对于牙髓炎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仍属于开髓治疗,但由于开髓治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故此寻求较好的麻醉方式在进行开髓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从而减轻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痛苦就显得极为重要[6]。文献[7,8,9]研究表明,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牙髓炎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够显著的帮助患者在开髓治疗中减轻痛苦,达到完全无痛开髓的效果,不仅麻醉的时间较长、且疗效较好安全性极高。

根据李欣等[10]的报道,通过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与利多卡因在口腔治疗中镇痛效果的比较得知,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与利多卡因麻醉镇痛效果较好,麻醉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本次研究对2009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2358例牙髓炎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牙髓炎麻醉开髓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中,2311例患者达到了完全无痛开髓,占98.01%,在剩余的47例经麻醉处理后在开髓治疗过程中不耐受痛的患者中,除2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外,剩余45例患者经再次实施麻醉后也均达到了完全无痛开髓。以此结果可进一步看出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牙髓炎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11]。牙髓炎形成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受感染,当牙组织受到破坏时细菌就会非常容易的侵入感染牙髓,最后会通过牙本质而感染到牙髓从而引发牙髓炎,若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会进一步导致牙损伤以及牙脱落等现象出现[12]。牙髓炎会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牙健康和生活方面,必须在一开始就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开髓治疗,但由于开髓治疗过程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为了避免患者在开髓治疗过程中牙钻冷水刺激,通过开髓治疗前的麻醉处理能够起到一定的封闭作用,从而有效的减少疼痛[13]。且通过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牙髓炎起到的良好效果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恐惧,减少了开髓治疗对患者的创伤性,对于伴有高血压以及心脏病的患者来说,在开髓治疗中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处理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并且极为有效的方式,能够通过避免牙钻冷水刺激来降低血压的波动,盐酸利多卡因对于心脏患者来说对心律失常有着较好的防控作用,故此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牙髓炎也可以成为高血压以及心脏患者的较佳选择[14,15]。

综上所述,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牙髓炎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在开髓治疗过程中牙钻冷水刺激,帮助患者减少在开髓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和创伤性,且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的麻醉时间长安全性高,是一种安全可靠且镇痛效果较好的开髓治疗过程中的麻醉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和运用。

摘要:目的: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对牙髓炎进行麻醉开髓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2358例牙髓炎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无痛开髓效果。结果:2311例患者达到了完全无痛开髓,占98.01%。剩余的47例患者经麻醉处理后在开髓治疗过程中有2例由于长时间的服用大量的阿司匹林,对麻醉效果不明显不耐受痛,未服用阿司匹林的45例患者经再次实施麻醉后也均达到了无痛开髓。结论:运用盐酸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麻醉开髓治疗牙髓炎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在开髓治疗过程中牙钻冷水刺激,帮助患者减少在开髓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和创伤性,且麻醉时间长安全性高,是一种安全可靠且镇痛效果较好的开髓治疗过程中的麻醉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和运用。

临床麻醉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37-01

随着医疗和护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生和护理人员技术越来越精湛,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和护理方法不断被推广到临床上,深受患者的好评。手术麻醉的应用十分广泛,麻醉苏醒后患者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干预会影响术后恢复[1]。所以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缓解病人的情绪,避免影响医生继续手术。2013年10月到2014年5月我院选取8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0例。进行不同的护理方式,现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5月8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患者和女患者各20例,年龄范围从14岁到84岁,平均年龄为(49.7±2.9)岁,手术所用时间为(12±1.2)小时;试验组患者40例,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年龄范围从9岁到92岁,平均年龄为(62.1±3.5)岁,手术所用时间为(10±3.5)小时。对两组腹部手术全麻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确保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所用时间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麻醉苏醒后接受临床常用护理处理;试验组在常用护理基础上采取术前预测和对症性护理。试验组护理内容为①术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和病情预估,对护理人员和患者说明可能情况和注意事项;②跟家人进行术前交流,大概讲述一下流程,对意外情况交代清楚;③对症性护理:若患者呼吸出现急促,频率和幅度发生变化,应监测血气变化和调节氧含量;若患者情绪或行为发生异常,护理人员应询问医生,选取相关镇静药和剂量;若患者感觉不适,应适当调节患者体位,防止患者体位不适压迫血管和神经[2]。④护理人员应时刻注意血压和心率,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和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 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 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腹部手术全麻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表1结果显示,在选取的8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中,进行不同的护理方式,试验组全麻患者苏醒后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腹部手术全麻患者苏醒后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X±s]

组别例数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脉压差(mmHg)心率(次/min)对照组40150.6±21.295.2±8.765.4±5.990.3±5.8试验组40136.7±20.983.5±8.953.2±5.675.5±6.8*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后出现躁动情况对比

表2结果显示,80例腹部手术全麻醉患者,接受不同的护理方式,试验组躁动发生率(5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躁动发生率(80.0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后出现躁动情况对比[n(%)]

组别例数患者出现躁动人数(例)发生率(%)对照组403280.00试验组402050.0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手术麻醉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麻醉患者苏醒后容易出现躁动,导致血压和心率出现异常变化。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理人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点轻微刺激因素都会干扰医生和医护人员的情绪[3]。患者苏醒后出现躁动不仅会影响医生术中判断和操作技术,还会因为随意乱动造成伤口缝合困难、腹部脏器发生移位、出血量增加。腹部手术是临床上常做的手术,麻醉是手术中必备的过程[4]。患者全麻苏醒后出现躁动的原因有①麻醉药的药效减弱,使患者的疼痛反射恢复。患者意识恢复后,不能忍受这种疼痛出现躁动;②麻醉药使呼吸肌功能受到抑制,患者苏醒后,麻醉药对呼吸肌的抑制作用没有消失,患者感觉呼吸困难,出现躁动;③医生手术过程中,对脏器的牵拉和器械的刺激使患者机体感到不适,引起防御性反射,出现肢体的不随意运动;④患者意识恢复后,面对手术室安静的环境难以适应,容易造成恐惧出现躁动[5]。所以,对于麻醉患者苏醒后有效地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患者躁动影响医生继续手术,还可以安抚患者的情绪,采取对症性护理缓解患者的痛苦[6]。因此,为了了解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临床效果,2013年10月到2014年5月,我院选取8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结果显示在选取的80例患者中,试验组全麻患者苏醒后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术前预测和对症性护理可以使护理人员对术中出现的意外从容面对,针对性解决患者出现躁动的因素。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护理方式,试验组躁动发生率(5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躁动发生率(80.0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具有很好的疗效,有效减少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避免患者随意运动影响手术的进程,值得广泛应用[7-8]。

综上所述,有效的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措施临床指导意义重大,为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临床上专业的操作规范的医护人员相对缺乏,护理理论知识经验掌握不足。所以,我院应加大研究力度,术前预测和对症性护理临床效果明显,临床使用价值非常高,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峰.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84-1886.

[2] 胡同慧.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5(6):1327-1329.

[3]卫静,卫小娜. 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 健康之路,2015,5(1):105-105.

[4] 柏晓庆. 手术室护理对降低手术患者苏醒过程中躁动的作用分析[J]. 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6(7):214-215.

[5] 李经纬,谭洪光,姚爱军,等. 地佐辛诱导对苏芬太尼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7):999-1000.

[6] 李烜,王艳,张光明,等. 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恢复的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2):246-249.

[7] 钱叶兰.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16(4):82-83.

临床麻醉效果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于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所用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 (60例) 和对照组 (50例) , 观察组男女比例36∶26, 年龄36~76岁, 平均年龄 (48.78±9.86) 岁, 体质量46~77 kg, 平均体质量 (56.78±7.15) kg;对照组男女比例31∶20, 年龄37~77岁, 平均年龄 (47.57±9.49) 岁, 体质量46~76 kg, 平均体质量 (58.18±8.03) 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全麻:诱导时, 静注0.2 mg芬太尼、2 mg咪唑安定、50 mg丙泊酚及8 mg顺苯阿曲库铵;3 min后, 若未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则行气管插管;持续应用诱导药物至手术结束, 术后给予镇痛药。观察组给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首先行硬膜外麻醉, 选择T8~T9椎间隙为穿刺点, 以正中法将穿刺针穿刺硬膜外腔;穿刺成功置管3.5 mm, 并注入4 ml的2%利多卡因;5 min后, 再注入8 ml的2%利多卡因;之后行全麻, 参照对照组。且术中加注4 ml的2%利多卡因, 每45分钟1次。维持期时监测生命体征, 并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芬太尼、顺苯阿曲库铵及丙泊酚用量, 记录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清醒时的MAC[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用药量比较

观察组麻醉用药量芬太尼 (0.31±0.12) mg、顺苯阿曲库铵 (11.51±2.43) mg、丙泊酚 (267.32±26.16) mg;对照组分别为 (0.73±0.32) 、 (18.53±2.33) 、 (354.02±25.23) mg;观察组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236、5.423、3.522, P<0.05) 。

2.2 两组临床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苏醒、拔管时间及清醒时的MAC分别为 (7.23±1.56) min、 (10.48±2.49) min、 (0.24±0.07) %;对照组分别为 (21.22±2.35) min、 (28.34±2.67) min、 (0.45±0.09) %;观察组临床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56、5.146、4.451, P<0.05) 。

3 讨论

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多消耗体质, 且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差。若术中麻醉的效果不理想, 将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使得交感神经信号的传导增强, 导致肾上腺系统的活性增强, 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加快甚至肾循环衰竭、死亡等现象[3,4]。当麻醉用药量过大时, 将引起患者心动过缓及血压变低, 从而对患者脑、心、肝及肾等器官的正常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进而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本研究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案的麻醉效果, 以期为临床探究出最佳麻醉方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苏醒、拔管及清醒时的MAC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胃癌根治术可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 并缩短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降低MAC, 麻醉效果满意。分析原因可能为:硬膜外麻醉可对交感神经起一定的阻滞作用, 从而促进血管扩张,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方便对麻醉药物用量进行调整, 从而起到迅速、有效的麻醉效果, 且进一步完善阻滞作用, 进而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同时, 两种麻醉方式联合使用, 可进行优势互补, 起到理想麻醉效果, 从而利于术中操作, 有效减少患者应激反应的发生, 进而促进患者内环境的稳定, 保证供氧充分及CO2的及时排出, 从而降低MAC, 进而提高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与司国宁[4]的研究相一致。

综上所述,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胃癌根治术可有效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缩短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降低MAC, 麻醉效果理想, 利于患者预后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寇鹏林, 贺勇, 白治虎.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胃癌根治术麻醉效果分析.吉林医学, 2014, 35 (5) :1035.

[2]谢力, 刘洁.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胃癌根治术34例麻醉效果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9) :1172-1173.

[3]傅杭祥, 曹志方, 张健.单纯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麻醉效果对比分析.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3) :239-240.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妙笔生花下一篇:中美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