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发展范文

2024-09-12

科技合作发展范文(精选12篇)

科技合作发展 第1篇

宋绪钦: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有关各方正在着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只有科技金融的健康发展才能推进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需要强大的、持续的资金支持,直接的财政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其持续性、准确性受到体制的制约,利用金融手段支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市场在科技资源引导与配置方面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市场的决定作用”。

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过程中,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最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大量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方面既有科技管理问题,又有金融体系问题,而科技金融的健康发展又需要科技体制、金融体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的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实现。

本刊记者:可以说,发展科技金融意义重大,请问您认为河南省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状况如何?您认为我省在科技金融工作的开展情况方面在全国处于哪个层次?

宋绪钦:多年来,河南省在科技金融工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比如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科技与金融联系机制,先后两次建立地方性的资本市场:河南权证交易所、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广泛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工作,开设了一系列投资担保公司,各个银行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工作等。但总体而言,河南的科技金融工作在全国的发展程度不高,处于中等层次。

本刊记者:鉴于河南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的现实,您认为国外科技与金融融合工作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河南省开展科技金融工作有哪些优势资源?

宋绪钦: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更得益于科技金融的发展。由于其完善的市场机制,追逐超额利润的金融资本本能地会追寻有前景的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并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润。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这些行为制定规范,并再给一把力。

美国的科技进步是保持美国全球竞争力的关键,美国的科技金融也是全球最发达的。美国具有全球最发达的多次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建立了良好通道,并使优秀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得到来自市场的巨大的回报。并且还具有竞争充分的规模不等、服务对象各异的银行系统,具有全球最丰富的金融产品。美国政府主要以市场手段支持科技创新,如制定了《小企业法》,建立联邦政府一级的小企业管理局,为高技术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担保率为75%~80%。美国政府的“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计划,规定中小企业投资计划(SBICS)发起人每投入1美元到风险投资项目中,便可从小企业管理局(SBA)得到4美元的利率仅为2%的低息贷款。美国的硅谷银行是支持高新科技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支持。

因此,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发展层次丰富的资本市场,鼓励服务对象各异的金融竞争,发展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是我们需要汲取的重要经验。

河南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经济发展的后劲很大,正如上世纪后期国外资金蜂拥中国寻求投资机会的时期一样,河南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正是国内外资金寻求投资机会的良好区域,这是河南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体量巨大的经济规模、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河南本土企业的转型升级等,都将使河南成为金融资源聚集的焦点区域之一。国内正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日益放开的金融工具创新,也将为河南众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

本刊记者:请问宋教授我们河南省的科技金融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制约的因素主要是哪些?

宋绪钦:我们河南省的科技金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部分科技成果产业化前景欠缺,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高但市场前景不广阔,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不够。二是科技金融机构的实力不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如风险投资机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地方性商业银行实力弱,信贷产品单一,担保机构数量大,但规范性差,效率低,地方性资本市场两度开罗两度叫停的被动局面等。三是政府的支持与监管滞后,出现了支持不足与金融风险并存的局面。

制约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观念,金融创新的前提是观念更新,比如科技人员在“象牙塔”内搞研究,与在车间、田间地头搞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前景肯定不同。再如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对资本市场制度(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制度)的理解不同,直接影响到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河南省地方性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曲折,也是由于对资本市场发展环境的理解不透导致的,河南投资担保公司的畸形发展更显现出社会各界对金融市场的认知不全面。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人才,由于各方面原因,河南金融人才缺乏,一方面是高端金融人才云集一线城市不愿到河南来,另一方面,河南高端人才不断流失,直接影响到河南科技金融的发展。 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是,科技金融本身最需要的也是创新,对金融人才尤其是科技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更甚。

第三个制约因素是金融环境问题,河南出现过多次非法资金、违规金融经营问题,有不少有全国影响力的“事件”,政府监管部门都被动地地扮演了“救火者”的角色,监管不力、监管错位又往往导致监管过度。近期省内对投资类公司的“清查”又恶化了河南的科技金融环境,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刊记者:在科技金融工作中,科技部门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您认为科技与金融最有效的结合方式是什么?

宋绪钦:促进科技金融工作发展,科技部门大有可为,一是下大力气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培育出有价值、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二是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符合市场化规范的激励机制,在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转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等方面塑造更好的环境。三是广泛建立科技成果、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平台,促进科技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

本刊记者:请问宋教授,您认为针对河南省的情况,在科技金融方面应该有哪些创新之处?

宋绪钦:科技金融要基于市场原则发展,但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产权市场的综合、复合功能,全面推进科技信贷、股权投融资、科技保险等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是完善技术市场功能,在现有技术市场的基础上,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模式,为知识产权提供转让、评估、质押融资、托管登记以及其他咨询等一系列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是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搭建企业与资金的对接平台, 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便捷、畅通的通道。

三是支持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在税收、创业风险补助、制度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支持银行的业务创新,尤其是针对科技企业的业务创新,开展硅谷银行(科技银行)式创新。

五是支持科技担保业务,尝试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基金,为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支持。探索担保业与保险业的深度融合。

六是强化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提高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

宋绪钦,生于1965年2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博士,河南省资本市场学会秘书长,河南万国咨询开发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长期从事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与实际运作,多家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策划人,黄河旋风、林州重机独立董事。主持河南省社科基金、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政府发展中心、河南省教育厅等相关项目,著有《世纪之交我国资本市场研究》、《股票理论与投资分析》、《2001年选股新概念》、《外汇交易策略》、《套住庄家》等著作。

科技合作发展 第2篇

汇聚磅礴力量,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市发改委副主任)

对标国际一流,以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升级(集团公司董事长)

把握发展新机遇,让XX重新出发(经贸办主任)

努力建设XX综合性XX大城市(管委会党工委委员)

进一步推进XX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党组书记)

密切合作推动两地产学研用一体化

将“五个新城”融入XX区域城市网络

提升XX携手配置全球资源能力

了解各自优势在差异中寻找合作方向

不断提升金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总经理)

促进两地贸易金融便利化(董事长兼总裁)

加强XX两地科技创新务实互动(总经理)

汇聚磅礴力量,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市发改委副主任)

xx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于x月xx日经市xx届人大x次会议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在此介绍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第一,衔接远近,明确目标指标。结合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五个更”(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强大、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提出由xx个主要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比如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x%、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xx%等。

第二,强化功能,提升“五个中心”能级。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为方向,提升“五个中心”

能级。要求持续增强国际经济中心的综合实力,积极发展“五型经济”;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把握机遇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第三,打开空间,促进区域和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深化落实xx一体化

发展战略,优化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配置。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

两个关键,充分发挥xx龙头带动作用,xxx各展所长,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市域空间格局方面,要求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比如新城发力,按照新一轮新城建设要求,把“五个新城”,作为xx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xx未来发展具有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战略支点。此外,《纲要》还明确要持续提升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第四,做实民生,建设人民城市。紧扣“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要求,谋划推出一批“民心工程”,攻坚破解“老小旧远”民生难题。例如,在旧改方面,明确本届党委、政府任期内要全面完成约xxx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到2025年全面完成约xx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分类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xxxx万平方米等。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迈好第一步、呈现新气象。新的征程中,我们期待与xx进一步加强合作,期待与xx各界朋友携手并肩,凝心聚力,把宏伟的“十四五”规划蓝图转变为美好的现实图景。

对标国际一流,以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升级(集团公司董事长)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的重要时刻,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了xx、xx、粤港澳xx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xx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这也开启了xx合作的新时代。立足这样的一个站位高度,我就加强xx合作谈几点想法。

第一,xx要从世界第三次产业革命大变革中寻找合作的新方位。如今,我们正处于科学理论革命性的突破和核心技术创新完美结合的“元科技”时代。这不仅体现在生产力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变革,甚至世界的治理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元科技”已成为社会形态历史性新时期的原动力,还会改变国际化大城市的功能结构,甚至成为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基于此,xx合作的重心要放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上,以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升级。

第二,xx要对标国际最先进水平,从差距中共创新的优势。xx要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对标国际最先进的水平。目前,我们在基础研究、产业关联、创新协同、顶级人才、创新环境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应聚焦核心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造xx基础研究的共同体;要大胆探索攻坚克难的路径,特别是要开辟新路,掌握话语权和制定规则的权利;

应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举全国之力从源头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第三,xx合作应立足xx强大产业基础,打造世界级的新经济集群;

依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优势,共同打造世界上创新链、技术链、产

业链最完整的网络体系。

第四,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共同建设人才特区高地。为此,要设立核心技术新基金,全球科创研究基金,创立全球科技创新奖,支持颠覆性创新技术和人才快速发展;要为人才提供住房、交通等种种便利,并创建最开放的交流环境。

把握发展新机遇,让xx重新出发(经贸办主任)

xx是一个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经济体,享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航空枢纽和专业人才库。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下,xx将继续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发挥好这双重角色,将为xx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xx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再次表明,国家将在多个重要范畴支持xx的未来发展。《纲要》一如既往支持xx提升“四个传统中心”的地位: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以及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同时,国家也支持xx在“四个新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国际航空枢纽、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以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xx在“十四五”时期也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全面强化“四大功能”,全力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xx与xx两地交往频繁,人缘相亲,xx关系深厚而稳固,渊源深远而密切。20xx年,xx两地成立合作机制,双方一直本着互惠互利的精神,不断拓宽合作空间。xx是xx经济带城市群的领头城市,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方面取得显著成绩。xx在“一国两制”的优势下,一直是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和为国家把资金“引进来”的重要平台。基于此,“十四五”期间,xx和xx可深化在金融、创新科技、航运和物流、文化及创意等各方面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

xx过去两年面对不同的挑战。但去年的《国家安全法》立法,加上刚完成的完善选举制度决定,确立了xx的政治新秩序,让xx重回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守法有序的环境、让“一国两制”的实践行稳致远。这有利于整个社会聚焦全力,逐步解决xx的深层次问题,亦有利于xx更好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在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身经济创造新的发展动力。盼望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塑xx安全、守法、文明、多元和包容城市的形象,让xx重新出发,再创高峰。

努力建设xx综合性xx大城市(管委会党工委委员)

增设xx(xx)自贸试验区xx新片区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xx新片区的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及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鲜明旗帜,成为xx建设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的战略链接和枢纽的核心承载区。

当前,新片区重点开展的工作包括:以成为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为目标,努力形成全球最高水平的国际投资、贸易、服务自由化、便利化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制度创新体系;以集聚和配置全球高端要素及资源的核心能力为抓手,努力培育具有全球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开放型产业体系,力求成为xx世界级创新平台和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核心;以最现代、最生态、最文化、最便利、最具活力为目标,以最具国际范、海湖韵、未来感、低碳化、数字化为特色,努力建设xx独立的综合性重要节点xx大城市。

进一步推进xx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党组书记)

近期,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xx商务区全面推进xx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部分重点任务已经取得进展,包括:加快xx海外贸易中心能级提升,新引进一大批各国贸易机构和国际服务贸易商协会入驻,完善xx海外贸易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务空间建设;设立xx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价格发布中心,落实完善xx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保税货物展示、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功能的要求等。

xx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也将有力地推动xx合作向纵深发展。以xx商务区为核心,xx国际开放枢纽既有直达xx的国际航线,又有xx达海的枢纽口岸功能(太仓港、嘉兴港)。充分利用“进博会”这个国家平台、参与xx一体化国家战略、发展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提升高端要素配置功能,以及促进双向投资等方面强化各方合作,可让xx与xx的优势相叠加,有望产生良好示范效应,助推“双循环”新格局,促进xx和xx区联动,惠及国家发展。

密切合作推动两地产学研用一体化

xxx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也是国内五大城市群之首。xx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xx%,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未来,xx地区还可壮大生物医药集群(大健康产业支柱),改革公共管理体制机制;重视新基建、城市群、产业体系三者之间的联动;设立xx产业创新基金会,合作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等。

在xx合作方面,xx是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科教中心,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善的法律体制、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可推动xx科教合作,建设xxxx创新中心,密切两地高校、人才、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推动两地产学研用一体化。此外,可将xx资金、经营优势与xx区域一体化所形成的跨界(行政区界限)合作潜在巨大需求结合起来,联合设立xx产业创新基金会,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实现共同发展。

将“五个新城”融入xx区域城市网络

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是xx着眼大局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xx“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新城发展战略,承接主城核心功能;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新城建设要求,把“五个新城”设为xx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融入xx区域城市网络。

展望未来,应以新城更大区域空间全面拓展xx四大核心功能承载空间。xx应重塑城市发展格局,顺应超大城市多中心、郊区化的发展规律,跳出传统城市空间,打造市域都市圈新格局;拓展xx与xx各地的门户链接,丰富和发展xx城市体系。xx必须加快拓展对接xx各地的链接通道和门户功能,特别要发挥6400平方公里的市域空间优势,建设能够承载起xx核心功能,同时在xx城市群体系中具有重要节点功能的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国际化和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城、未来之城;要改变长期以来的郊区城镇思维定式,把新城建设放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高度来进行。

提升xx携手配置全球资源能力

xx是xx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xx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是xx连通世界最为开放的枢纽和平台。xx合作、优势互补,正逢其时,势在必行。我谈三点想法:

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国家发展重大的战略转变。构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xx和xx全力发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枢纽功能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功能,亦需全面提升xx携手配置全球资源的强大功能。

第二,与xx相比,xx最大的优势是境内关外贸易投资要素的中转优势;

xx最大的优势则是根植国内,依靠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科技、教育、人才、产业高度集中集聚,增长持续性好、韧性足。应科学把握xx各自优势特长,扬长避短。

第三,进一步加强xx合作,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共同推进xx和xx国际金融中心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更有效地集聚辐射国内外金融资源;共同推进xx和xx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国际大都市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共同推进xx和xx国际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

了解各自优势在差异中寻找合作方向

xx的区级政府有很大的行政权和财权。这方面我觉得对xx的启示是非常大的,因为经济网络化、科创区域化,政府主动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我认为,xx政府的功能和结构应该进行改革,这个改革迫在眉睫。当然,xx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国际货币的自由流通,这是xx在国家大局之内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优势。

在“双循环”的情况下,xx与xx两地有哪些互为借鉴的地方?我认为,xx应该积极向xx取经,了解跨城市合作方面的相关做法。xx在效率和环保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则很值得xx借鉴。此外,xx和xx都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都要提高国际物流枢纽的能力和水平,在这方面两地有很多值得共享、研究和共同探讨的地方。

不断提升金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总经理)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xx两地不断提升金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助力两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更大成就。xx两地需直面挑战,更要把握好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操作过程中,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监管体系和机制,构建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交易所一线监管合作。具体包括:xx两地需整合两地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各方面力量,明确和统一相关的法律法规、杜绝漏洞,对创新带来的变化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指引准则和监管标准以规范市场;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机制,保证两地监管协调顺畅;

在合法合规和保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不同层面的信息共享平台,化解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企图钻监管漏洞者无处可钻。可以首先从xx资本市场“黑名单”信息共享入手,扩展至舆情监控、风险预警等各方面;在跨境监管时两地在一线监管上需要有更紧密的合作和协调。

促进两地贸易金融便利化(董事长兼总裁)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与xx的合作应该视为xx把握xx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xx两地可以从多方面加强合作:为适应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两地货币监管局应定期沟通人民币流通情况,xx金融当局应建立相应的离岸人民币账户,并出台相关规定;发展商品期货市场方面,可以进行股权合作和业务与技术的合作;金融合作方面,两地可互派监管人员,两地监管部门应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备忘录;允许xx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在内地发行金融债、公司债,逐步放宽主体范围;允许xx机构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合伙人,参与投资xx内地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业务池试点,特别是在xx自贸区,要允许跨国企业集团,首先在境内外企业成员之间,集中开展外汇调剂和归集业务;建立本外币合一的银行账户体系,促进两地的跨境贸易、投资、融资结算的便利化;xx可以与xx联合发展人民币利率汇率外汇衍生品的市场,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加强对在岸人民币市场进行协调,可以考虑在xx设立与境外连通的离岸市场,由央行协同xx金融管理局,对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进行调控等。

加强xx两地科技创新务实互动(总经理)

作为身在xx的科技企业的从业者,我认为“十四五”规划对于xx、xx同胞,以及xx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的一分子,xx和xx市民都应该自觉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去,以xx的所长服务国家的所需。

在“十四五”规划中,创新的地位空前加强,将坚持创新摆在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战略支撑。国家下决心要在产业链的现代化、创新链的现代化,从新基建、新材料、新基础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号召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提升信息服务的全覆盖等。我相信,这对于xx两地从事科技创新的从业者带来了满满的信心。

如何加强xx和xx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务实互动?第一,两地可携手组织

专题的科技盛会,比如办好人工智能方面和生物科技方面的盛会,促进人才和

知识产权的要素流动等。第二,xx与xx都是国际知名的金融中心,在国家

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xx和xx一定会涌现出一批科技初创企业,目前

在两地,特别是在xx,对于创科产业的扶持还不够,应尽快实现早期耐心资

发展科技市场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3篇

首先,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法律上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检索、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应当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不得提供虚假的信息和证明,对其在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根据该条规定,科技中介服务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为技术及其知识产权的交易提供交易场所或信息平台的行为,如有形的技术市场:二是为促进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而对技术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或评估的行为;三是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买卖双方提供代理服务等的经纪行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能同时提供上述三种服务,也可能只提供上述一种或两种服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1996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18条规定:“在技术交易中从事代理或者居间等有偿服务的中介机构,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领取营业执照:在该机构中从事经纪业务的人员,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资格证书。”原国家科委于1997年印发了《技术经纪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该办法对技术经纪人资格的取得作出了明确规定,“从事技术经纪业务的经纪人事务所、经纪人公司、个体技术经纪人员及兼营技术经纪的其他经纪组织,其技术经纪资格的认定和具有技术经纪资格的从业人员数量,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但经过多年的实践,技术经纪人资格管理制度的运行并不理想,阻碍了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进行科技经纪服务,加之考虑到目前我国各种从业资格过多过滥的问题,科技部于2011年宣布《技术经纪资格认定暂行办法》失效。本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则删除了原第18条,从法律上彻底废止了技术经纪业务资格证书制度。

其次,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强调了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研究开发服务。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研究开发、市场分析、小试中试、工业性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等多个环节和步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小试中试和工业性生产试验是关键环节,也是非常容易失败的环节,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因此,很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就折戟在这个环节。考虑到中间性试验和工业性试验在产业内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如果由服务机构提供标准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有效降低单个市场主体的中间试验成本和工业性试验成本,因此,国家有必要在此环节给予一定支持。所以,该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支持根据产业和区域发展需要建设公共研究开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等服务。”

为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推动我国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效利用,改变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状况,减少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和浪费,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部门封闭、信息滞留和数据垄断的格局,2006年科技部成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中有关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六大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参与在建平台建设项目的综合配置、中期评估与考核监督等工作:参与对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运行服务情况开展的评估和监督工作,承担相关的考评、开放共享补贴费测算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平台建设取得很大的进展,初步建成了以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六大领域为基本框架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体系;同时,各地方结合本地科技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和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科技平台。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形成,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科技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系统优化,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虽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所管理或联系的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并非仅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而建设的,但是市场主体如果需要进行小试、中试或工业性试验等服务,仍然应该积极寻求相关领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帮助,因为这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不仅有义务提供相关服务,同时由于国家的资助和规模效应,这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的价格通常要远低于市场主体亲自进行小试中试或工业性试验的成本。同时,科技部或地方政府的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亦在加强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力度。例如: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2015年4月专门推出了“科技券”制度。“科技券”的功能是由政府免费向中小微企业或创业团队发放专门用于购买科研机构创新服务的权益凭证,每个企业和团队可获得的额度上限为10万元。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共有488家企业和创业团队,申领了2400万元科创新技券使用额度。在已经申请科技券的企业中,信息技术企业占比达35%,企业人数不超过20人的小微型企业占57%,科技券的补贴功能对小微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通过仪器共享服务和用户补贴,大量的中小企业可以节省动辄几百万元的仪器采购、保养费用,显著降低研发成本。为盘活资源存量,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奖励评估,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使用效率。截至2015年5月底,上海已有502家仪器管理单位完成了8161(台/套),总价值105.21亿元的仪器信息报送。其中,409家管理单位价值74 28亿元的仪器加盟研发平台,提供共享服务。

再次,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规定国家应支持科技企业孵化服务机构的发展。科技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很多科技成果转化就与科技企业的成立相伴,所以,孵化科技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市场形式。相应地,国家支持和帮助科技企业孵化服务的发展,提升科技企业孵化服务机构孵化科技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1996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特别增加了一条作为第三十二条,该条规定:“国家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发展,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等服务。”

我国历来重视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的发展。2010年,科技部印发了《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2010]680号)。根据该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辅导、咨询,提供研发、试制、经营的场地和共享设施,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和加速成长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该办法将科技企业孵化器分为国家级孵化器、地方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三类。国家级孵化器是指由科技部负责、并由各省级科技部门依据该办法所确定的标准具体认定的大型孵化器:地方孵化器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孵化器管理办法所确定的标准认定的孵化器:专业孵化器是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的围绕特定技术领域或特殊人群,在孵化对象、服务内容、运行模式和技术平台上实现专业化服务的孵化器。

科技合作推动经济发展 第4篇

1 国内科技合作综合发展

作为国内科技合作, 在国家科技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而且越来越显著。基于团队协作的科技合作活动已经成为重大科技研究的主流形式, 大型科技团队已形成规模, 成果显著, 各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科技团队建设正向新的科技战略导向型发展。同时,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在跨领域联合创新、可持续创新等方面的建设内容。围绕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通过设立科技合作计划、搭建合作平台、项目示范、人员培训等多种措施, 强化科技合作发展, 努力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难题, 提高我们科技人员的素质, 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合作创新, 以开展切实有效的技术供需对接服务, 以交流公共服务为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交流、产学研项目对接活动和科技会展, 构建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以公共服务示范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加强与国内外的科技技术交流与合作, 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 实现国内科技资源的互补共享。

在高科技的带动下, 国内的经济发展, 百姓的生活、工作、工业、企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等近几年突飞猛进, 不断进步。在这些过程中, 科技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至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 下至国家各大部委, 科研院所, 地方政府及各大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 以及相关企业科研机构, 强强联合, 不断发展, 实现产学研创新发展, 不断加强多方面科技合作, 使我国科技汇集民生, 全面带动经济发展, 国内科技合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而且科技合作成果巨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我国科技发展与国际科技发展接轨, 国内科技合作不断为科技的进步而服务, 科技合作不断服务于各行各业的科技发展, 科技运用。各个科研单位之间不断的交流合作, 服务于政府和企业, 使企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和效益, 平常百姓也从中受益。

国内科技合作最近几年突飞猛进, 比前些年发展的又好又快, 在军事科技、电子科技、农业科技、学术科技等等一系列科技合作, 都达到了国际科技先进水平, 与世界不同国家, 不同科研项目, 都有着密切的合作, 对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的技术交易活动日趋活跃, 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技术输出量均以成倍数量稳步增加, 开放我国国内科技合作市场, 吸引更多的国际科技技术, 与世界接轨。

2 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合作步伐

国际科技合作作为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合作工作, 对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突飞猛进, 国际科技合作在总体态势, 合作的主体, 合作的内容, 以及合作的形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在给中国的科技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更多的是对中国政府作用的发挥、科学研究本身及其环境、产业研发、知识产权与国家安全及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方向。面对新趋势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机遇, 积极迎接挑战,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意义, 审时度势, 构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与对策。同时, 从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 调整政府的作用, 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 重视和加强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讨应对新趋势挑战的战略与对策。进一步加强国际工作, 积极拓展科技合作渠道, 创新合作方式, 提升合作层次, 完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体系的重大举措。必将有效集聚国际科技合作要素,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 为政府和企业等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起到示范作用。

近些年来, 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以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为依托, 与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合作, 针对行业或区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跟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推动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科技合作。同时, 不断配合国家的总体外交工作, 保障国家安全, 促进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通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 参与多边或双边的重大科技台作计划, 提高我国国际科技声望和总体水平促进国内研究开发活动的开展, 形成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基地, 鼓励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援外项目, 吸引海外人才参与国内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 同时为我国忧秀科技人才走向国际舞台创造条件和机会。

3 港澳台科技合作不断创新

香港、澳门、台湾, 都是我国发达地区, 与内陆发展密切相关, 每年都与香港、澳门、台湾, 有活动周及其它合作交流和活动事项, 签署大量合作合同。政府间交流和在人员交流上与日俱增, 科技合作更是发展迅速, 带动全面科技经济合作交流, 不断完善两岸四地的全面科技提升, 两岸四地内外经济合作有着巨大的变化, 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国家的科技合作日趋增多, 经济、科技合作不断发展,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在市场经济原则下, 追求最佳利润或比较利益, 进行的一种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汇合。两岸四地以国家经济利益需要为动力, 以政府和民间企业协作为形式, 以产业分工和对接为内容, 逐步走向市场化与规范化的良性循环轨道。目前, 在港商、澳商、台商的投资的带动下, 两岸四地经济交流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 不仅贸易货值快速增长, 而且投资层次也进一步提高, 投资范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延伸, 逐步形成多元化、互补性的发展格局。

两岸四地在科技投入上, 侧重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研究人员主要分布于企业。各研究机构逐步向实际应用倾斜, 从而推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大陆的产业结构与科学技术体系独立性强, 基础理论实力雄厚, 科技人力资源充沛, 在各个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进步。因而, 两岸四地的高科技产业在合作层次、合作空间、合作内容等方面都极具开发潜力。未来通过积极的引导、组织, 使企业在产业调查、技术引进、市场开拓以及资金融通等各个层次上加强合作, 使生产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充分有效的结合起来, 将形成产业与科技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相配合的较完整体系。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发展需要和发展情况, 科技发展创新合作也有着不同的变化, 近几年合作数量不断增加。

世界进入了科技合作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科技合作创新成为一国发展的必要措施, 经济、科技发展全球化出现了新趋势, 科技合作创新, 竞争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加强科技合作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亮点, 科技合作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科技合作已成为推进科技进步与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高科技发展实力、促进更多的产业升级、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我国与国际之间关系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支撑。

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 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不管政治、经济形势如何发展, 我们的科技合作交流始终不会中断, 通过科技合作, 国内与国际市场不断的接触, 与国内外的不断科技交流, 我们的科技合作科技创新也最终得到推动和进步。通过科技合作与社会密切接触, 科技合作关系将会越来越实, 科技合作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在全国科技合作发展创新的推动下, 相信未来我国科技交流合作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我们的国家现在已成为科技强国, 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国家将会成为世界最强国家。S

科技为话题的作文:祖国的科技发展 第5篇

当你们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迷人的动画片,坐着飞快行驶的列车行进时,你是否意识到科学的力量。它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生活。因为,它无处不在。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杂交水稻、两弹一星、断手再植、歼六、歼七、歼八、歼十飞机连连升空……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腾飞的中国正在大步的前进着!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错,科学技术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主体育场——“鸟巢”,是最受世人瞩目的焦点,它形如孕育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由中国建筑师李兴刚设计,它使用了近400吨我国自主创新、具有知识产权的国产钢材。许多国外的建筑学家曾经说过,人类是不可能建出“鸟巢”的。可见我国的工程师是多么了不起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先进的.技术建出了“鸟巢”的。这伟大的成就,让世界震惊!令国人震撼!还圆了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梦!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9月27日,这是要载入中国史册的一天。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打开了神七的舱门,进行了20多分钟的太空行走。这是继美国、俄罗斯以外,第三个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这也标志着祖国向世界发达国家又靠近了一步!

如果说先辈们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那么我们就应该担起祖国的未来的重担。知识就是力量!我们首先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其次还要看一些关于科学的书籍。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动手做一些小制作,培养我们的兴趣,如此下去,我们一定能够热爱科学,让自己知识更丰富。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科学为我们祖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祖国因科技而强大!我们也要热爱科学的新一代,担起新世纪的重任,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诗篇!

在合作中发展 在发展中提升 第6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制为背景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班级所分成的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的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展开合作,发挥小组群体的集体智慧,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互相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和胆识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来。

(3)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探讨,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学习小组的组建

学习小组的设置:一般以4—6人为宜。

学习小组的分配:教师对分组要进行认真地研究设计,要按照异质分组,即每个组内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方面都要均衡,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用轮换制。

学习小组的创建:(1)创建组名:每个小组可根据本组的特点,创设本小组富有特色、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组名;(2)形成口号:学习小组成员通过收集讨论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等,形成本组的口号,激励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和凝聚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方案的实施

1.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1)每个小组每天轮流在黑板上写一句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格言、名句。

(2)借助家长会、校信通等平台大力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让广大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3)在班级内张贴布置一些有关合作学习的标语、口号等营造浓郁的合作学习的氛围。

(4)通过黑板报、墙报等栏目开展小组比赛大擂台,营造出快乐、高效、和谐的学习环境。

2.培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传授学生预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探究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如何互帮互助,以及当与同伴意见、观点不一致时,如何辩论,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展示、竞赛等。

3.课堂合作学习中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

(1)倾听:①听其他同学发言时一定要专心、认真;②要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而且要边听边思考他的发言是否正确;③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若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一定要听别人说完再提出疑问;④当听到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见解或理解不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求得到共同的进步。

(2)展示:①先准备后发言,不要信口开河;②发言时一定要围绕讨论的中心;③语言表达要做到言简意赅;④当别人提出质疑时,要有耐心和有针对性地解释。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课堂结构

1.情景导入新课

教材从学生经历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出发,从能引发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自然地出现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

在合作交流前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表达。

3.小组合作交流

首先学习新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目标性、层次性。其次在新的知识、技能形成时,小组讨论要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4.教师指导与评价

教师要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和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地小结与评价。

5.联系反思、回顾小结

主要目的是检测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以此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具体形式可根据所学教材内容灵活选择。

6.布置作业及课外合作学习任务

布置课外学习任务即为下一循环的开端。这样将学生的课外合作学习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交流,也是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六、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1.同伴之间的坦诚评价——学生发展的“润滑剂”

(1)组内互评。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发挥评价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评价的重点首先是从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态度开始,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

(2)组间互评。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并且将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表扬的依据,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局面,促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2.教师的鼓励评价——学生进步的“强化剂”

(1)对学生的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要用一种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赞扬的语言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充满自信。

(2)对合作状况及效果进行评价

精心组织、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要关注学生合作的状况,关注学生合作的态度,正确对待合作的效果,及时作出适当的评价。

万钢:中俄科技合作发展潜力巨大 第7篇

万钢在致辞中回顾了中俄两国人民和科技工作者60年来的深情厚谊和两国科技合作经历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科技和经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前苏联开展了对华援助的156项工程,帮助制定和实施了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从技术、设备、资料、人才培养以及资金方面给予新中国巨大的无私援助。

万钢说,中俄两国政治互信的不断加强,特别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中俄科技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经过多年发展,中俄科技合作已经成功突破磨合期,合作主体不断拓展,领域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成果不断显现,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科技成为中俄关系中互补性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一个合作领域。

万钢表示,希望鼓励和吸引青年科技人员参与中俄科技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推动中俄科技合作关系又好又快发展,为两国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论坛上,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等与会者纷纷发言。他们认为,中俄科技合作和交流大有可为,双方必须从战略高度,推动在创新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在开展政府间主渠道合作的同时,大力开拓民间各种形式、渠道的合作,加强地区、地方间的合作,重视培养年轻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部、外交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的180多位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了论坛。

杭州国际科技合作现状与发展对策 第8篇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城市国际化,境外投资

城市国际化是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的“两化”主抓手重要内容之一, 是杭州市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和重要引擎。杭州国际科技合作作为城市国际化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发展迅速, 但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杭州国际科技合作仍比较薄弱。

1 国际科技合作内涵及基本形式

1.1 国际科技合作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 不同国家联合起来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国际科技合作就是科技知识的共享,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公民在彼此接受的协议下进行知识的交换。依政府机构是否管理和规范这种合作关系, 可以将国际科技合作分为两大类, 即正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非正式的国际科技合作[1]。

1.2 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形式

目前, 国际科技合作主要包括国际合作研究, 国际共同开发、国际科技交流和国际技术转让等形式[2]。其一, 国际合作研究, 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技术人员为同一科学技术目标、同一研究项目, 在统一的计划和组织下, 通过共同的工作或分工协作所进行的研究。其二, 国际共同开发, 包括联合调查、合作开发和实物交换三种方式。其三, 国际科技交流, 包括合作成立研究机构、科技考察、人才交流、科技信息交流、国际学术会议、科技展览会、科技咨询等。其四, 国际技术转让, 指以贸易形式进行的技术经济合作, 包括技术、技术产品与成套设备, 以及技术劳务的引进和输出、专利实施许可、专有技术转让等, 是现有技术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3]。

2 杭州市国际科技合作现状分析

2.1 科研园区建设

浙江省政府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 作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战略部署, 未来将建设14个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大平台。目前, 杭州主城及周边区域内布局有五大科技园区, 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 (青山湖科技城) 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 (未来科技城) 。它们位于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 是浙江省14个产业集聚大平台之一, 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创新要素富集, 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和发展, 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青山湖科技城有自己的独特定位, 是以工业的科技创新为主, 着眼于培育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17家科研院所签约入驻青山湖科技城。另外, 中国—以色列智慧谷、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浙江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机构项目正准备入驻青山湖科技城。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曾表示, 青山湖科技城要和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相媲美。

未来科技城着眼于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创业, 努力打造成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创业高地。自规划建设以来, 未来科技城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 目前科技城内已落户了阿里巴巴淘宝网、恒生科技园、易文赛、大运盈通等40余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成功引进或签订意向落户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有85名, 并成功申报国家“千人计划”1名、浙江省“千人计划”4名, 入选杭州“521”人才4名。此外, 未来科技城正在就浙江以色列科技园、中钢研金属新型材料研发中心、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检测平台等重大项目进行实质性洽谈。

2.2 国际性研发机构

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 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和浙江大学三方共建的独立研究机构, 以浙江大学为依托, 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美国安捷伦公司、俄罗斯塑聚体股份有限公司等国际一流机构广泛开展人才交流、科研合作和技术转移工作。纳米院奉行的是全方位开放式国际化的研发和国际技术转移体制, 目前与全球11个国家的多家高等院校、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与美国UCLA、沙特Hail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2.3 创新载体建设

2011年9月, 世界三大工业设计评奖机构之一的德国IF机构已将其在中国大陆唯一的分公司签约入驻杭州市经济开发区, 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国家重大服务业试点项目。余杭创新基地、余杭经济开发区以及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顺利推进。余杭创新基地已接待前来考察的海外高层次人400余批, 接洽项目220余个,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21名, 其中国家千人计划8名, 落户项目69个。高新区引进世方药业杭州研发中心、思科 (杭州) 研发中心,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5050计划”, 共征集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214个, 注册资本总量将超过10亿人民币。杭州市与海外合作的创新载体为浙江港科大先进制造研究所有限公司、日本千叶大学庭园设计研究实验基地、杭州康恩贝—爱的发中药研发中心、中揶国际 (MEMS) 联合开发中心、康爱一号研发中心、杭州安瑞普生物科技有限公 (美国安普—中国龙达新科联合共建科研工作站) 、香港科技大学杭州物联网智能技术中心等。

2.4 一般国际科技合作

城市的国际化首先是企业的国际化。杭州市企业国际化起步早, 十几年前已开始迈开“走出去”的步伐, 现已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国际市场。

2.4.1 临安市现代林业科技服务中心

临安市现代林业科技服务中心与太湖源镇白沙村签订了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合作协议, 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与临安太湖源观赏竹种园合作, 建立了以竹子丰产栽培和良种繁育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竹子培训基地;作为国际生态联盟 (澳大利亚) 的基地之一, 承担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为国际 (加拿大) 示范林中国网络临安伙伴, 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聘用国际竹藤组织的专家, 与国际组织成立专家联盟, 互为交流;共同为国际非木质林产品召开国际研讨会和国际培训班;现已与智利、菲律宾和卢旺达等国家建立合作基地。临安市现代林业科技服务中心对于杭州市林产品信息技术、珍稀林苗的引进以及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其关于竹子对于吸收二氧化碳作用的项目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2.4.2 万向集团公司

万向集团采用了“思考全球化, 行动本土化”的经营战略, 主张“产品走出去, 人员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1994年, 万向集团在美国注册设立万向美国公司, 在7个国家设立十多家境外公司, 收购英国AS公司、美国舍勒公司等数家海外公司, 建立起海外生产基地、海外研发中心和涵盖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向国际市场营销服务网路, 逐步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 缔造自身的品牌。2003年, “万向”在美国创建“万向制造基金”, 当地一批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成为其股东。2011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商定启动“十万美国学生在中国”计划—芝加哥万向合作项目。截至目前, 已有2批学生赴杭州学习。

2.4.3 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

西子联合“坚持走合资合作”的道路。在与美国OTIS的成功合作下, 西子联合先后与日本石川岛、通用电气、川崎重工等世界500强企业合资合作, 同国内知名的房地产企业之一———绿城房产合资成立绿城西子房产集团。西子联合的引进来工作较为成功, 比如引进日本研发团队分块管理各子公司、西子锅炉与法国长期合作等皆较为成功。同时, 西子联合进军航空领域, 聘用美国航空专家, 它是唯一一家入选2009年我国大飞机项目招标供应商的民营企业, 为中国未来的大飞机制造舱门。

2.4.4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控集团作为一家涉及自动化、信息化等多领域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与SUPCON已成为业内国际知名品牌。中控自动化DCS系统国内领先, 其产品主要销往第三世界国家。中控集团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表现为“走出去”, 市场与技术走出去。中控集团在伊朗拥有中石化的油田项目, 同时兼并海外公司, 在印度建立合资子公司。

2.4.5 浙江传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传化生物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种苗和高档花卉供应商之一。传化生物目前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还没有, 但有邀请我国台湾以及日本和韩国的相关专家常驻杭州进行技术指导, 目前占有4%以上的国内花卉市场和0.4%以上的国际花卉市场。

3 杭州国际科技合作与其他城市比较

选取上海、深圳、广州和宁波四个国内同类城市与杭州城市国际化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上海是国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领先城市, 广州与深圳是珠江三角州地区的创新型城市, 宁波是近年来境外投资迅速崛起的城市代表。与这四个城市相比, 杭州城市国际化略显逊色。

3.1 规模比较:杭州境外投资总体发展平稳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排名统计”, 杭州市境外投资首次位居国内城市第一位。2010年是杭州企业“走出去”跨越式发展的一年, 累计新批对外投资企业327家, 中方投资额占全省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六成以上, 是2005年的35.29倍。截至2010年底, 宁波全市累计批准境外企业和机构1 243家, 项目总投资约20亿美元, 海外投资企业数量超过深圳、厦门、杭州等城市, 在浙江省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居第一位。

杭州的进出口总额在5个城市中位居最后 (如表1) , 与其他4个城市的发展差距比较明显。

亿美元

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 (如表2) , 至2010年底, 累计批准境外企业和机构方面, 宁波为1 243家、深圳为847家、杭州为599家、广州为503家、上海为226家, 杭州位居第三。4个城市中, 杭州境外投资累计投资总额位居末位, 投资额较小。杭州企业无论在投资规模还是营业水平上, 均落后于深圳与宁波。

3.2 资本比较:杭州企业资本投入方式逐渐走向高端化

杭州企业对外投资中很大一部分为“绿地投资”, 即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2010年, 杭州市企业对外总投资17.61亿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额为16.94亿美元, 所占比例为96.2%;杭州市对外投资项目中, 独资项目91个, 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82.72%。截至2010年底, 杭州市累计批准对外投资项目599个。

相比之下, 上海2010年对外投资项目中, 并购项目达22个, 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额的45%。深圳的境外投资方式也逐渐走向高端化, 从以海外营销网络为主走向跨国并购、参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宁波企业作为后起之秀, 在2011年前三季度总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19个项目中, 境外并购项目达5个。广州企业对外投资中绝大部分仍属于“绿地投资”[4]。

在各种投资方式中, 跨国并购能直接利用东道国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 获得现有的市场份额, 无须投入新的生产力, 是参与国际经合作较为便捷的方式, 但由于受企业重组、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 跨国并购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杭州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较为慎重, 这从侧面反映企业实力尚未达到参与跨境并购的水平。

3.3 技术比较:企业科技投入相对较低,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虽然杭州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在逐年增长, 但所占比重偏低, 与国际大企业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2010年杭州市累计新批对外投资项目110个, 总投资17.61亿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额16.94亿美元。2010年深圳核准设立且运作正常的境外企业和机构847家, 累计协议投资总额42.22亿美元, 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37.59亿美元;核准设立的境外研发项目29个, 新增投资额在2亿美元以上。2010年, 上海共核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301个, 投资总额24.2亿美元, 其中28个项目对外投资金额都超过了1 000万美元。杭州的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差距明显。

3.4 人才比较:管理与技术人才缺乏, 高级人才成本高

跨国企业管理与技术人才缺乏是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杭州的企业也不例外。杭州企业集团涉及国际化经营的较少, 对本土国际化人才储备也相对不足, 在开展并购业务和公司重组等工作中无法适应东道国的社会文化氛围, 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由于国内外薪资的差别, 招聘高级的国际人才需要耗费高昂的费用, 直接增加企业研发成本进而影响国际化进程。上海境外投资企业已经开始融入当地文化, 接轨当地管理方式, 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

3.5 政策比较:管理衔接低效, 服务导向不明确

政府部门对企业境外投资行为进行多头管理, 管理衔接效率低下。政府一方面大力推荐和联系境外投资, 一方面对企业有关境外投资国投资环境与风险服务却相对滞后, 也缺乏境外投资的法律服务, 使企业产生投资意向后却不能高效付诸行动。宁波市外经贸局积极联合有关部门组建宁波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平台、宁波外经贸企业网上法律服务平台等, 为企业境外投资活动提供重要信息。上海争取到商务部的授权, 中方投资额在1 000万美元以上、1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 和能源、矿产类境外投资, 企业只需提交申请表即可在3个工作日获证书, 申请材料与核准流程大大精简[5]。

4 杭州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存在问题

4.1 高素质跨国人才缺乏, 人才引进难、费用高

对外研发活动最重要的技术资源即科技人才, 尤其是熟悉当地文化、法律和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的国际化人才。企业急需要加快科技人才本地化工作, 培训自己拥有的专有技术人才。

企业由于地域原因难以找到相关专业人才, 比如临安现代林业科技服务中心由于地处临安郊区, 专家居住生活条件有一定局限;中国水稻研究所也由于地处富阳, 因配套和资金等问题在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等人才难以与上海等城市抗衡。同时由于国内外薪金的差别, 对国际人才的招聘和应用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成本。

4.2 法律与服务体系相对滞后, 政策环境欠完善

杭州市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以支持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 但相关的管理体制、法律体系和支持服务措施还相对滞后。行政审批制度繁琐, 多头审批、审批过多。比如外来专家的工作签证问题, 一些企业需要专家频繁来杭州指导工作, 签证耗时长, 效率低;外汇额度管理严格, 影响了海外研发投资企业的国际、国内融资能力。因而需要缩短和简化某些审批流程, 开设区域的办理点, 为相关专家开设绿色通道。

相关扶持政策未完全落实, 操作执行力不够。比如政策仅支持国内企业而非国外全资控股企业, 高昂的专家费用得不到项目的认可, 不能进入技术研发开支进行审计, 企业由于专家研发费用处于亏损状态, 举步维艰。引进外来劳工政策缺失, 比如中控集团计划引进比利时的实习生劳工费用低, 但雇佣劳工工作签证遭遇拒签;尖端内窥镜计划引进巴基斯坦的劳工 (待遇仅需100美元/月) 同样遭遇困境。

4.3 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小

杭州市目前的国际化政策只零星散布于某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 尚未形成体系。企业研发费用的抵税比例不高、某些扶持政策未完全得到落实和具体操作力不够等[6]。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费用高昂, 现有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小。

针对杭州市中小企业而言, 资金紧张和融资难问题突出, 要持续走自主创新与国际化道路荆棘满布。海外项目专项贷款规模有限, 且贷款项目审批手续繁琐, 耗时长, 获取成本高。

4.4 城市国际化整体水平不高

杭州市城市国际化整体功能不够完善, 国际生活配套欠缺。许多国际专家来杭生活成本较高, 生活圈子小, 缺乏国际化的生活氛围。同时, 对引进专家的子女教育问题, 缺少像上海、北京等的与国外教育接轨的国际化学校, 因而产生了专家引进来杭工作后家庭两地分居问题。

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数量是城市对外交流频繁的重要标志。杭州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展览在数量和规模影响上还有待提高。城市国际化要求城市内部与外部交通衔接较好, 杭州在城市交通、国际航空运送、城市通信设施等方面水平尚待提高。

4.5 信息咨询不到位, 技术服务平台欠缺

在信息服务方面, 企业走出去主要依靠自己摸索, 通过国际会议、国际展览会和国外专家推荐等途径获取信息, 但目前信息资源少、邀请技术专家渠道少、中介服务机构少, 行业信息不对称。杭州市还未建立较为有效的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平台, 比如技术评估服务平台, 帮助企业进行引进项目的价值评估、技术是否必需、专家推荐和技术发展的预期等, 以降低引进项目风险, 减少企业国际化成本。

4.6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遭遇瓶颈

在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力度不够。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知识产权保护的瓶颈, 海外市场开拓困难。一方面, 企业自身存在侵权行为;另一方面, 企业商标、专利被海外公司抢注。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不够, 已有的海外品牌价值与海外大品牌相差甚远。

5 杭州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对策

加快融入全球化、全面推进城市国际化是杭州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杭州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杭州必须加快采取措施积极提升国际化水平。

5.1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高对外投资质量。充分发挥杭州市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的比较优势, 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设厂。鼓励相关行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 在海外设立科研机构, 直接吸引海外人才为我所用。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 拓展农业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 强化功能定位和产业选择。

增强“走出去”主体实力。鼓励杭州市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 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水平, 逐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优势, 支持中小企业加速境外产业集群发展。

5.2 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 更好“引进来”

扩大科技对外开放。鼓励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在杭州市设立研发机构。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拓展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成果的国际市场。引导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积极融入科技全球化进程, 在国外申请专利,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引进来”, 一是吸引海外科技人员到杭州创新创业, 二是吸引海外科技成果在杭州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是吸引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特别是全球500强在杭设立研究机构。

积极开展全球重大科技问题合作研究。加大杭州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的范围和力度。在杭州市具有优势的科技领域, 有目的、有重点地牵头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

深化多方面的科技合作。积极开展对外科技交流,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在政府间战略合作中的作用。深化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关系, 完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以推动先进技术转移和应用为重点, 积极拓展有利于当地民生的科技领域援助。

5.3 加强部门协调, 增强实施效果

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 加强对“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适时出台新形势下指导性文件, 实现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控制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完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 减少政府核准范围和环节, 加强动态监测和事后监管[7]。

提升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加强对外投资、承包工程的协调合作, 发挥行业协会和境外中资企业商会的作用, 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完善相关信息共享系统、多双边投资合作促进机制等载体平台建设, 扶持本土投资银行、法律、会计和评估等中介机构发展, 切实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化咨询、权益保障等作用。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形成通过政府间合作框架、部门协调、专家咨询等多元化项目产生方式, 提高选题的科学性。同时, 要进一步改革以项目为主要形式的资金投入模式, 逐步建立对人才、机构的长期稳定支持模式和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提高计划的实施效率。

5.4 强化国际协调意识,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模式是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在解决知识产权地域性和知识产权使用与转移的全球性之间的矛盾方面, 知识产权的国际协调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促进杭州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良性合作与配合, 积极推进国际协调也是加快杭州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 随着跨国公司间知识产权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知识产权壁垒的状况时有发生, 因而, 应加强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企业增强境外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可通过建立与完善杭州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鼓励涉外企业系统实施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建立诉讼预警机制以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诉讼的能力等措施, 加强对杭州企业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

5.5 加快国际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提供技术评估等服务

培育科技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如涉外的专利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科技转移服务机构等。健全国际科技合作研发投资的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 建立较为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对外投资国别地区项目库和企业信息库, 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和投资项目提供服务, 以降低引进项目风险, 减少企业国际化成本。

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研发需求, 联合驻外使馆和商会分支机构形成庞大的信息互动网络, 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开展更为积极的信息服务, 如通过组织会议、投资组团、国外考察等方式为企业海外投资决策提供支持, 并为企业决策前的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规划、人员培训等提供必要的资助。同时发挥各行业组织的作用, 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完善社会中介服务, 加大对提供规范服务的中介机构必要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李红军, 高茹英, 任蔚, 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6) :14-18

[2]DAVID N MCARTHUR, RONALD L SCHILL.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technology arrangements:Improving their role in competitive strateg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5 (32) :67-79

[3]何斌, 孙树栋.当代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2) :77-79

[4]尤建新, 卢超, 郑海鳌, 等.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11 (7) :82-92

[5]DUAN LIPING.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cientific publication in energy R&D in China[J].Applied Energy, 2011 (12) :4229-4238

[6]李华.杭州市开拓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1

[7]吕磊, 汤苍松, 姜永镔, 等.创新型城市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29) :75-79

科技合作发展 第9篇

日本为了达成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全面推进“创造立国”的战略理念,掀起了科技界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大科技体制改革浪潮。日本在历史上原本并不是一个科技强国,为何在近现代异军突起,文章从探究日本科技的起源和发展出发,着力梳理日本科技,并从中得出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有益启示。

1 日本科技之母体———中国科技

众所周知,日本文化是引进先进的中国文化和西欧文化加以消化,创造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也是如此。日本著名科学史家汤浅光朝的《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提到,公元3-6 世纪的350 年间,汉族受到文化极低的北方民族的压迫,中国北方文化地区不得不任凭五胡(匈奴、鲜卑、羌、氐、羯)少数民族的蹂躏。当时,日本是亚洲较为落后的国家,为了躲避上述五胡之乱而东渡并安居在日本的汉族人(归化人),在把中国古代文化移植到日本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间,大量的技术,如养蚕、纺织、刺绣、染色等相继传入日本,日本古代工业的跃进至此开始。由此可见,其实日本科学发展的基础比中国差很多。“大化革新”和“明治维新”被称为日本社会史上的两大变革,两大变革分别打破了氏族制度和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研读《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可以发现,导致明治维新的外力是出于东方的欧美资本主义,而唐朝大帝国主义则是招致大化革新的原动力。

除了引进新技术外,日本人还学习中国古代汉语,为后来接受西学夯实了基础。此外,日本人华冈青洲从中药里提取的麻醉剂运用西方外科手术方法成功进行了第一例乳腺癌手术,宇田川庵在日本第一本介绍西方化学的书籍《舍密开宗》里面也引用了不少中医知识。由此可见,日本的科学技术文化是以引进先进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吸收先进的中国科学文化和西欧科学技术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1]。

2 日本科技的发展和成熟

日本科技的发展萌芽于迈入近代进程的186年,成熟于二战结束之时。下面以1926 年昭和立年到1945 年二战结束这20 年为例:1926 年日本各大学理学部毕业生的人数为100 人,1930 年为133 人,193年为168 人,1940 年为202 人,1945 年为419 人,这一时期国家宣传鼓动科技为战争服务,日本大幅度增加了对科技研究的经费投入,这一切都为日本科学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重要保障[2]。

战后日本科技以美国科技为靠山,紧紧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坚持以民生为主的科技发展,战后的日本实施了经任何“技术引进国”都成功的技术引进,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民间企业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匠人精神”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源泉。军民两用高技术的发展,使日本科技实力成为冷战期及冷战后国际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砝码[3]。

20 世纪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定期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力图依靠科技重建经济实力,并在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3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滞后的原因

应当承认,中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日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英国以研究中国科技史而著名的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 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李约瑟难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当然也要看到,中国的科技水平长期落后于西方,一直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是因为中国是科技后发国家,当然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学习和积累过程。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政府对科研的投入甚微,因此科技进展非常缓慢。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近代中国始终未能建立强大统一的国家,列强的压迫和内忧外患仍没有能给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空间。科技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然而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仍然是军阀混战,日寇侵略,不安宁的社会环境和紧缺的科研资金氛围,只能使大量的科技人才流失,而此时的日本科技工作已经走向成熟。

(2)“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官僚体制长时期制约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才。知识分子求知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领域,而是官僚仕途,科技研究被视为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学而优则仕”使知识分子难以专注于科学研究,统治阶级还把科技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当作装饰,禁止在民间流传和应用,因此要从“小发明”到“大创造”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4]。

(3)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缺少市场支撑和激励。众所周知,市场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科技创新又促进市场繁荣,但在中国古代直至近代,由于长期官营经济对民营经济的压制和盘剥,民营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专制主义制度日趋完善,表现在经济层面则是官营经济的膨胀,而过于注重官营经济的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这就导致一方面官营经济没有科技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又低迷不前,中国科技难以取得重大突破[5]。

4 日本科技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4.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这项改革既涉及科技行政管理体制、科技研发体制,也涉及对科技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的市场机制,当然这就需要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只有通过科技立法才能真正完善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只有通过科技立法才能完善科技行政管理顶层设计。当前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在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方面确实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现实中往往其权威性和效力容易被削弱。而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由于对《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做出了明确的条文限制,即使面临频繁的政权更迭,其权威性基本没有受到影响[6]。

4.2 政府充足有保障的经费投入

日本政府对科技投入非常重视,下面一串数字就可以证明:2006 年,日本R&D经费投入为1485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3437 美元,位列世界第二位,但其占GDP的比重为3.39%,位列世界第一;同时日本企业支出的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的比例也是世界第一,日本在研发领域的大量基础性投入,直接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7]。

4.3 政府主导、出台扶持科技发展政策。

政府要加强决策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互联互通,根据需要设定扶持科技发展的特定计划,如日本在1948 年通过了《日本学术会议法》,1995 年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 年日本先后颁布了4 部为期年的《科学基本计划》等,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施严格的监督和跟踪,进行分层分级评审。中国需要大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独立的科技规划制定和金字塔式的实施机构。

4.4 坚持走重视民生科技的发展路径。

日本在处于美苏争霸夹缝之中时,恰恰可以尽兴地利用同美国紧密的同盟关系,将美国为军事目的开发的各种尖端技术(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等)转用于民生用品开发与生产,从而为其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当下中国对民生科技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凸显,民生科技对民众生活方式的变革力还较低,民生科技还存在重应用轻理论创新的现象,必须重视民生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处理好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之间的关系,抓好民生科技队伍建设。

摘要:日本科技的发展,是萌芽于迈入近代的1868年,成熟于二战结束之时,战后日本科技以美国科技为靠山,紧紧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科技发展长期裹足不前,当前中国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府主导出台扶持科技发展政策计划,要坚持走重视民生科技的发展路径。文章对日本科技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科学,中国科技发展,民生科技

参考文献

[1]汤浅光朝.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M].张利华,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2]岛尾永康.日本1868-1945年科学的发展[J].周建,陈晓燕,译.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3):219-239.

[3]冯昭奎.战后70年日本科技发展的轨迹与特点[J].日本学刊,2015(5):76-97.

[4]金文玲.中国近代科技滞后原因解析[J].晋阳学刊,2004(5):110-112.

[5]刘尚希,韩凤芹,申学锋.明清科技发展:政府作用与历史经济教训[J].地方财政研究,2015(5):83-89.

[6]刘海波,肖尤丹,靳宗振.日本科技法制与我国借鉴[J].中国软科学,2013(8):26-33.

科技合作发展 第10篇

中国目前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大国。2009年, 中国人均GDP是3 711美元, 在世界排名第99位;世界经济论坛《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对世界133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排名中, 中国综合排名比为第29名, 但与科技相关的一些指标排名较低, 如科技成熟度仅排名第79名, 高等教育及培训指标仅排名第61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决定了中国科技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而中国科技的跨越发展既要依靠自主创新, 也要注重国际科技合作,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的自主创新道路。

科技资源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近年来, 尽管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研发支出占世界研发支出的份额有所提高, 但发达国家的研发支出仍然占有绝对优势。2005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体占世界研发支出的份额为81.6%, 其中美国、欧盟、日本3个主要地区占世界研发支出的份额合计为73%。从专利情况看, 新兴经济体的专利水平呈上升趋势, 但授权专利仍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2006年, 全世界授予了727 000件专利, 其中73%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等一小部分国家。因此, 无论从科技投入还是从科技产出来看, 科技资源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充分吸收已有的世界科技成果, 尽可能地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

后起的发达国家走过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道路, 成功转型为创新型国家。日本、韩国等一些后起的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大都选择了走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道路。日本是采用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战略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它在不断地模仿过程中改进产品工艺和提高产品性能, 最终实现技术超越。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与世界汽车强国有很大差距, 但它准确把握汽车业发展趋势, 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模仿和进一步创新, 开发出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成本更低的汽车, 从而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世界汽车强国的行列。因此, 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 它反对只做简单的技术引进而不做消化吸收的工作。中国科技要实现跨越发展应该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 逐步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道路。

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加速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科技合作有利于我国掌握关键技术, 培养国际化人才,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华东光电研究所, 与俄罗斯合作研发特种显示亮度技术和特种平板显示模块技术, 与乌克兰合作研发特种彩色显示管技术和特种行波管, 与俄罗斯合作研发加固型OLED显示模块和特种液晶显示器, 与独联体某国合作研发空间行波管, 在系列合作中我国掌握了一批特种显示器核心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在芯片制造、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通信设备、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干细胞、奇瑞汽车公司在汽车制造、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型机械等方面与国际一流的企业、科研院所和科学家合作,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 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和核心研发能力, 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为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类型和特点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类型。现阶段, 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实质性合作研发比重逐步增大, 合作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按照合作功能导向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归纳为市场导向型、要素导向型和研发导向型三种类型。

1) 市场导向型国际科技合作。

市场导向型国际科技合作主要是通过合作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开拓国际市场来提高市场份额以及地位, 主要合作形式包括:以市场换技术, 以竞争换技术、技术入股、跨国兼并、建立专利池、组建技术联盟和标准联盟、联合研发等。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际化的研发战略、交叉专利许可战略和国际标准战略,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跨国兼并,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研发和研发外包战略等都属于市场导向型国际科技合作。通过这种形式的科技合作, 为这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拓国际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要素导向型国际科技合作。

要素导向型国际科技合作主要是整合国际科技人员、资本、设备、信息等各方面资源, 提升相应科研创新能力的跨国合作。主要合作形式包括:人才流动、科技合作交流、管理经验和模式借鉴、长期资金支持等。通过要素导向型国际科技合作, 更好地利用国际科研资源和引进高端人才, 能有效缩短自主研发的进程。如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英国伦敦和澳大利亚悉尼、意大利都灵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引进国外汽车技术专家、高级管理人才140多人, 深圳清华研究院引进50多名高端技术人才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引进30多名国外知名科学家从事教学科研及成果产业化。

3) 研发导向型国际科技合作。

研发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是对重大科技课题与国外进行联合攻关, 从而获得理论突破, 丰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随着科技发展的日益复杂, 许多重大科学研究课题已经无法通过一个或多个科学家完成, 其对基础设施和设备的需求甚至超过了一个国家所能负担的程度, 需要跨国投入和组织更多的研发人员进行攻关, 通过项目型合作以及计划合作、区域合作、机构合作等非项目合作实现。在调研中, 有很多企业、科研院所都曾参与到国际合作、区域合作、机构合作中。如华大基因从1999年开始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并负责中国部分的“1%”, 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 (10%) 等。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与剑桥Babraham研究所、俄罗斯国家抗生素研究中心、大正制药株式会社等在抗体结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抗生素的酶法制药技术、微生物药物研发技术和菌种选择性分离方法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1) 注重实质性科技合作。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已经从一般的人员交流、信息和经验互动等向以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为主的实质性科技合作转变。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科技合作以市场为导向, 以前沿关键技术为核心, 与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以特种光电技术为核心, 与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合作研发, 成功掌握了光电核心关键技术;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斯坦福干细胞研究小组合作, 掌握再生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关键技术专利等。通过实质性合作研究, 不仅提高了技术水平, 还锻炼了一批人才队伍, 为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重要基础。

2) 合作形式多元化。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科技合作以学习为主, 派出大量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出国学习交流, 同时也邀请大批国外专家来华讲学指导。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我国科技合作的形式逐步多元化, 实质性合作的比重不断提高, 在具体方式上有人才引进、合作研发、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参加国际组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参加大科学工程等;在人才引进上, 可以分为高端人才、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等, 在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回国、短期交流、临时工作等;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可以分为项目、联合实验室、独立研发中心等。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形式为我国科研更好、更快地融入国际科技发展大潮提供了更多选择。

3) “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 我国已经从以往的单纯引进技术、科技人员为主, 转向利用当地的科技研发人才和开拓国际市场, 实现“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效结合。龙芯、华为、奇瑞、中联重科、深圳清华研究院在高薪聘请海外高端人才回国的同时, 也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 以当地的工资标准聘请当地的技术人员从事技术研发, 实现了产品和技术研发的国际化。同时, 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越来越成为国内知名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4) 注重高端人才引进。高端人才的引进对企业、科研院所在某一技术和产业领域高起点地发展作用十分明显。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多支研发团队建立了气化采煤、光伏发电、生物能源等多个产业方向;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等公司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 初步建立了汽车产业集群;深圳清华研究院通过引进法国阿尔卡特、荷兰博士蔓、美国新思科等高端人才在电子信息、生物材料、微电子等领域形成了核心研发能力;此外,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等在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影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和深化的因素

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足。国际科技合作要求合作各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然而由于一些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足, 影响了合作的层次和效果。我国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仍然是以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等形式的技术学习为主, 合作研发处于从属地位, 一些重要的关键技术仍然依赖引进, 如在中联重科的调研中, 一些工程机械行业, 在电子系统和液压系统上仍然依赖进口, 急需国家组织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在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企业承接技术的能力不强, 导致形成所谓的“技术飞地”, 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

缺少大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近年来, 我国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推动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但由于这些基地规模小, 且缺乏稳定的支持, 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一些单位反映, 国家科技合作计划对企业和科研机构主要采用以项目为主的支持方式, 许多项目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因为缺少持续的支持而不能继续深入下去, 使许多优秀的成果得不到实际应用, 从而造成浪费。另外, 我国的科研体制和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计划与计划之间依然存在条块分割现象, 使得对外科技合作存在散乱、重复等问题, 不能集中资源开展有效的国际科技合作。

对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研发的政策支持需要进一步深化。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增强, 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 对国外企业实施技术并购, 已经成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 许多企业仍面临资金短缺、对国外环境不熟悉、相关信息不通畅、缺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等问题。此外, 我国还缺乏系统的、专门针对企业设立海外机构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过于注重核心关键技术的引进, 忽视了技术的整体性。注重引进核心关键技术可以突破我国的技术瓶颈, 节约技术引进的成本。但由于大多数企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都是一组技术的集成, 单项技术的引进有时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而从目前政府对企业或科研院所的支持来看, 大多是某个单项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引进, 在企业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往往会出现引进技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束之高阁的情况。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推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在科技全球化条件下, 国际科技合作不仅与自主创新不矛盾, 更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之一。我国要更加充分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具体措施包括:推动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制定、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明确合作领域、合作任务、合作方式和经费安排等内容;引导地方设立专门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使国际科技合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与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设, 集成相关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

建立一批大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国际科技合作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而且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必须通过对相关技术的整合, 才能真正满足实际需求。因此, 有必要在整合现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基础上, 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联盟, 积极承接国际技术转移, 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 发挥联盟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我国科技融入科技全球化进程中的载体作用。进一步改革以项目为主要形式的资金投入模式, 逐步建立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稳定支持模式和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效率。统筹协调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国际科技合作资源, 避免重复支持和资源浪费。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 不但能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还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 已有大量企业从国际科技合作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并逐步成为国际科技合作开展的有力推动者。为进一步发挥企业我国技术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作用, 要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机制, 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鼓励我国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使企业能有效利用当地科技资源, 紧跟国际技术前沿;鼓励我国企业走并购国外科技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使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科技实力和增强专利技术储备, 并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加强对国际顶尖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目前, 人才引进与交流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式, 应逐步建立以“为我所用”为核心理念的人才引进与交流新模式, 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加强对人才引进与交流的支持力度。比如, 设立专门的高级访问学者计划, 支持国外高水平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来华开展短期或长期相结合的学术研究, 这既不需要改变国籍, 也不影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研究环境, 而且能使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才能为我所用, 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同时, 实行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 打破国内科研体系中一些对非中国籍高端科技人才聘用和任职的限制, 执行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待遇, 并实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此外, 与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相关计划配合和衔接, 从中发现我国急需的顶尖人才, 支持其进入某个基地, 并给予足额经费支持。

沟通合作 共谋发展 第11篇

自去年以来,以H酸为代表的染料中间体价格一路飙升,H酸价格从3.5万元/吨上升至15万元/吨,同时染料价格也成倍上涨。在当前总体经济形势趋缓的情况下,引起全行业、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最近,H酸又呈现暴跌的势头。在此背景下,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组织召开对接会议是十分必要的。与会代表充分交流了各自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认真剖析了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今后产业链共同合作发展的措施。会议认为:产业链上下游加强沟通、加强合作对产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将损害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共同维护产业链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贾斌)

MACRO I 宏观

工信部出台工业节能标准化方案

明确纺织业重点领域标准体系

近日,工信部推出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了纺织等19个工业领域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标准体系,提出了标准化工作重点和难点,对纺织等行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重点领域和重点标准进行了梳理。

《方案》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划分为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清洁生产、温室气体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领域,并进一步划分为三级子体系。该标准体系涉及的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涵盖工业19个行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汽车、电子、通信、黄金、稀土等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既与各行业发展规划保持一致,又体现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和综合利用的特点和要求。

对于纺织行业,《方案》提出重点领域包括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清洁生产、温室气体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在资源节约领域,重点开展节水标准的制定。在能源节约领域,重点开展节能监测管理标准、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产品能效标准的制定。在清洁生产领域,重点开展生态设计、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标准的制定。在温室气体管理领域,拟制定标准176项。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重点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的制定。

《方案》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的标准制修订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并对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和标准制修订项目具有指导意义。据了解,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正在根据《方案》要求落实具体事项,有关标准申报事宜由中纺联产业部具体负责。(郝杰)

5家纺织集群成首批区域品牌试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15日发布通知,确定22家单位作为第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单位。

其中涉及纺织的有:清河县工业促进局,主导产业是羊绒产业;常熟市服装城管理委员会,主导产业是秋冬装产业;海宁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是皮革时装产业;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导产业是领带产业;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导产业是时尚产业(含内衣、服装、黄金珠宝、钟表等产业)。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域品牌是工业品牌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区域品牌有助于强化产业价值链,借助服务平台和行业组织,科学定位、系统管理产业发展,增强生产资料和顾客群体的聚集效应,提升产业及企业群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立武)

国家重点推广废聚酯瓶片回收直纺技术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共涉及纺织等12个行业的33项低碳技术,废聚酯瓶片回收直纺工业丝技术作为纺织行业低碳技术位列其中。

据了解,聚酯由于具有质轻、透明等特点,已经成为瓶装水、食品等包装材料最重要的原料。近年来,我国累计聚酯废瓶社会存量约1000万吨,其中多数为一次性使用,如果不回收利用,既造成资源浪费,也严重污染环境。该技术通过回收利用废旧聚酯瓶生产涤纶长丝,降低了生产化工合成原料的石油消耗,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该技术的应用开拓了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按目前1000万吨废聚酯瓶片计算,预计未来 5 年推广应用比例达10%,可形成年碳减排能力 350 万吨二氧化碳。

目前,应用该技术已在山东阳信建成1条年产5000吨生产线,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的发布旨在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加快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2020 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实现。(郝杰)

商务部出台新版《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日前,商务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负责人对《办法》进行了解读。该负责人表示,《办法》进一步简政放权,按照《核准目录》规定,改变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由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全面核准的方式,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并最大限度地缩小核准范围,大幅提高了境外投资的便利化水平。

发展公众科技保险,抵御科技风险 第12篇

科技风险, 狭义上来说, 指科技企业在研发、转化、推广科技项目过程中有可能遭遇的失败或损失;广义上来说, 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全体社会公众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风险。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说, 公众在面向和使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遭遇失败或损失不仅在可能性上更大, 在危害性上也更严重, 在影响上也更深远。因此, 从广义上关注科技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科技风险现状

1.1 特殊的社会转型期, 科技风险加剧

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 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的社会转型不同于资本主义早期的转型。我国的社会转型是时空高度压缩下的跨越式的社会转型, 它不是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线性转型, 而是由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跨越式的转型。这意味着, 科技风险在中国将进一步加剧:现代化还没完成, 中国社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更快地推动社会发展, 科技发展成为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生活政治、军事力量等力量交织在一起, 使科技风险在结构上更复杂, 使可能的科技风险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的灾难。在现实生活中, 后现代的种种问题 (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 已相继出现。

1.2 缺乏科技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 政府“被动挨打”

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 政府的态度和决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极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政府常常认为风险不是好东西, 总是尽可能的否认和回避风险, 风险意识不足。在发展经济和控制科技风险的双重任务之间, 我国政府长期将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 科技风险控制被有意无意地轻视了。结果, 政治家和专家对于科技应用层面上的新鲜东西缺乏知识与能力, 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结果与危害缺乏清晰的思考与考究, 政府缺乏预见性的、事故前的监控措施, 缺乏主动、科学的防范策略, 缺乏向公众及时、客观地披露相关信息的机制。科技风险在转变成科技危险之前基本没有进入政府视线, 转变成科技危险之后, 中国政府只能出演 “救火式”的事后诸葛亮角色。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现有的行政设置分部门、独立地采取行动。如果科技危机事件需要各种资源协同作用时, 便临时成立工作小组应付。没有独立常设的科技危机管理机构或部门,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应急运行规则, 缺损适应现代性、规范性、科学性管理的信息化网络。科技风险管理和应对机构的缺失, 使政府无法高效协调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协作, 不能快速有效地对危机做出反应, 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外公布信息, 不能够有效保留危机处理后的经验。中国政府在应对科技风险方面还存在公共政策与法制保障能力缺损、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优化职能结构的动力机制、大包大揽, 未充分调动起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积极应对科技风险、政府同企业、公众、媒体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1.3 民众科技风险意识淡薄, 抵御科技风险能力差

根据贝克的观点, 现代化的科技风险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积聚得更快, “在饥饿导致的有形的死亡威胁和有毒化学物质导致的无形的死亡威胁的竞争中, 战胜物质匮乏的愿望显然大获全胜。”[1]从物质匮乏中解放出来, 是谋求现代化的人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化工厂里错综复杂的管道和箱罐常被人们误认为是现代化的象征, 进而视而不见其中所带有的死亡威胁。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 民众缺乏科技风险信息, 常对于其身边的科技危机和科技风险浑然不觉。“科技万能论”还有很大的市场。科技风险意识的薄弱使民众缺乏对各类科技风险应有的基本心理准备, 不能理性面对科技风险。“没事时一切都好, 有事则一切都不好”的极端情绪普遍存在。

1.4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科技风险分配不公正

科技风险的分配在总体上暗含着一种能够打破阶级和民族边界的“飞去来器效应”, 即科技风险对所有人都有平等的。但在目前社会状态下, “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或“阶级社会”的财富分配机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重叠, 科技风险的不平等状态还是在大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就中国社会而言, 财富分配机制主导科技风险分配的规律日益显著, 无论是国际体系还是国家体系中都存在科技风险分配在不同阶级和阶层中的不平等状况。国际体系上, 中国是国际劳动分工中处于劣势的第三世界国家, 常不得不接受主要由西方国家为其自身利益量身定做的国际制度、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 承担许多转嫁于发达国家的生态和科技风险;国家体系中, 利益倾向的改革使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在中国目前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中, 财富流动的方向是由下自上的, 而科技风险则显示出完全逆向地自上而下流动, 最终形成“财富在上层聚集, 而科技风险在下层聚集”的分配状态, 处于社会分层结构底层位置的人将会遭遇最高强度的科技风险环境, 面临物质和精神的种种危机, 从而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威胁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实现。

2 公众科技保险在抵御科技风险中的作用

2.1 科技风险的不可消灭性

科学技术从自然属性来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 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成果, 带有人类认识的固有局限。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种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2]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决定了科学技术的知识内容总是有限的、相对正确的。从社会属性来说,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都会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呈现出来, 但科技创造者和发明者从事科技活动时并不总是十分明确其成果能产生何种效应, 即使是为了某种明确的目的而从事研究, 他们也只能从纯科技层面上期望其研究与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科技影响的滞后性, 使有限的、相对正确的科技在社会应用中既可能与人类的设想一致, 更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结果。纵观科技发展史, 科学技术在每个发展阶段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产生了超越科学技术本身目的以外的事与愿违的结果, 这是科技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随着科技规模的扩大, 科技与社会联系的日益紧密, 意料不到的科技结果给社会公众和整个人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远。

2.2 科技风险是一种“制造出来的风险”

许多学者将科技风险的产生根源归结为现代社会的“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断裂。那么, “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为什么会断裂呢?笔者认为, 这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利益问题。“追求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因,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人的利益需求是一个动态的有层次的系统, 如个体利益、团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区别、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不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差异。由于利益的主体相对性及复杂性, 不同主体在利益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极为困难。对科学技术市场的取舍、采用科学技术的方式、过程和效果、评价科学技术及其效果的得失、科技发展的方向、科技成果应用的目的等无不受制于利益及利益矛盾。而“利益就其本性说是盲目无止境的、片面的, 一句话, 它具有不法的本能。”[3]在特定的利益框架中, 科学研究机构、政府某些部门、企业都会借助科学理性的名义否认社会理性。“他们在市场里确证自己, 运用创造利润的规则, 进行科学和技术研究, 并且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改变了整个日常生活的状况。”[4]实际上, “在严格的科学实践与其助长和容忍的对生活的威胁之间, 存在一种隐秘的共谋。”[4]——为了追求特殊利益、短期利益而忽视或无视对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有可能的伤害。所以, 科技风险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它源于整个专家组织、经济集团或政治派别权衡得失后所做出的决策。德国著名风险社会理论专家贝克将专家组织、经济集团或政治派别为维护特殊利益, 往往基于特殊的考虑或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或缩小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从而暗中允许风险的增加的情况称之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2.3 风险制造者承担科技风险预防责任的制度设计

科技风险既然来自利益冲突, 来自“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处理风险的方案自然是利益协调。“利益协调是为了达到某种协调的目标而对人们的利益观念、行为和相互利益关系进行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调整过程, 以便人的利益实现活动能有序化和合理化。”[5]在科技风险的制造过程中, 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常常会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危险由工业制造出来, 被除数经济外部化, 被法制制度个体化, 被自然科学合法化, 且被政治变得表现上无害。”[6]随着工业化所导致的风险问题越来越多, 如何规范有权力、有能力对社会问题进行决策的主体力量, 让他们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思考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赞同, 就算是那些根据当前普遍认同的科研规律和法规法律来说允许出现探索性失误和差错的领域, 也应为其决策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科学研究机构、政府某些部门、企业自然应该为其科技决策负责。

笔者认为, 公众科技保险就是一种让科学研究机构、政府某些部门、企业等“科技风险的制造者”承担科技风险预防责任的制度设计, 是以科技活动对公众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标识的险种。比如排放污染物的化工厂应该为附近和下游的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承担一定的责任;科研机构应为其保存的特殊物质泄露给附近公众造成的精神和身体损失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某些部门应为其科技决策对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具体来说, 公众科技保险指由科研单位、科技企业、政府向保险人投保, 支付一定的保险金, 一旦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应用过程中对无辜公众造成损害, 则保险人向被保险人 (公众) 支付一定数量的赔偿金。

2.4 发展公众科技保险, 为中国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一个科技具有积极的人文形象的社会, 即对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价值有积极的态度和肯定的评价, 这种评价就能转化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 对科技发展的轨迹产生重大影响, 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动力作用。公众科技保险作为对科技保险事业在内容和模式上的一种创新, 将推动科技保险事业从风险分散技术的层面, 上升到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制度层面, 并最终升华至社会安全与和谐战略的哲学层面。其实质上是对科技发展的一种人文关怀, 其本旨在于抵御科技风险, 促进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1) 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长期以来, 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 公众只看到科技发展的正效应, 或者相信今后的科技可以处理和解决科技产生的一切负效应, 形成对科技的盲目崇拜。这种单一的认识一方面使公众缺乏对各类科技风险应有的基本心理准备, 不能理性面对科技风险, 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容易陷入恐惧和混乱, 甚至蔓延成群体性恐慌。另一方面使公众作为科技的消费者, 容易在消费中形成不正确的观念、提出不正当的要求、产生不正当的行为, 从而无意中加剧科技风险。比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 乐观地相信“以后的科技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狂捕滥杀各种野生植物、滥砍滥伐森林植被、滥开滥采矿产资源, 从而破坏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公众科技保险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公众认识到科技也是有负效应的, 从而破除其“科技万能”的迷信。公众增强对科技的理解后, 一方面将更加理性地审视自己的科技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更好地容纳科技进步的成果;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形成尊重而不是盲目迷信科技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支持而不是苛求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 影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科技、形成科技研究的竞争局面。

(2) 消解科技功利主义, 保障科技健康发展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7]“科技强国”的迫切愿望, 无意中助长了科学技术活动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而狭隘的功利主义最容易促使人们为谋求眼前利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 最终导致科技的异化。公众科技保险的推行, 将促进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在科技研究和推广过程中考虑得更加全面和长远, 主动预防、控制科技风险, 对科技进行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和远期评价, 从而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防止“科技异化”, 保障科技健康发展, 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3)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 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8]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决定了其发展科技是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公众科技保险制度的确立, 是致力于实现人民之间真正的平等合作关系, 既要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又要共担科技风险, 从而实现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一体化,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4)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障国家和民族利益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 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 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9]资本主义以科学技术作为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在资本国际输出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先进的科学技术则成为他们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富国愈富, 贫国愈贫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的根源在于财富和风险分配的不公正。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跨国公司, 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以谋求超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得到一些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和并非最先进的技术, 在艰难发展中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生存代价、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以强制性公众科技保险的方式, 让跨国公司向中国转让的技术承担连带责任, 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科技牺牲品。”

3 发展公众科技保险的社会条件

(1)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整个保险业在中国属幼稚产业。公众科技保险的成本和风险都很巨大, 商业保险、科学研究机构、企业绝不会主动承担。政府虽然已经看到了科技保险的重要性——中国保监会和科技部于2006年12月28日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科技保险产品, 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出口信用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等6个险种。这两年又增加了一些涉及科研设备保障、科研人员人身健康、新知识新技术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产业化、产品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险种, 但保险目的是为科技企业分担风险, 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关注点仅在于狭义的科技风险。而对于抵御广义科技风险的公众科技保险, 政府目前可能担心高风险使企业对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望而却步, 从而妨害科技创新, 从而未尝涉猎。事实上, 发展公众科技保险, 重视现代科技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用制度的力量从经济角度认真防范和治理科技风险, 并不是限制或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更不意味着排斥现代科技本身, 而是通过让科研单位和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科技的负面作用及其影响。因此,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大力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公众科技保险。

(2) 完善立法, 提供法律支持

健全的法律基础、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公众科技保险发展的前提。而在目前我国的法律系统中, 没有科学研究机构、政府某些部门、企业为公众在使用科技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害承担保险责任的规定。随着科技风险的日益增大, 为确保社会生活的安全, 应构建以安全保护为宗旨的法律体系——以行为的危险性为前提, 关注行为人所制造的危险, 在该危险变成现实之前提前介入。如按照原来的行政法设定, 行政机关以一种静态、僵滞的方式对待科技风险。一旦科技风险发生, 行政机关可以为自己开脱, 或说“我们与此毫无关系”, 或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个次要的参与者”。应当通过立法让政府为保护社会免于科技风险承担责任。——行政法除了明确各级政府在科技危机处理中的责任, 用法律保证科技危机处置的高效快捷之外, 还应以法律的形式鼓励政府或专家的积极行为, 引导其在科技危机产生之前介入管理。

(3) 开展国际合作, 共建和谐世界

公众科技保险是一项系统工程, 经常需要多部门、跨行业、多层面的立体协作, 能否取得成功, 除自身的因素外, 还涉及所有合作方, 包括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同时, 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相互依存的现实, 使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安全都与国际大环境息息相关, 都离不开与国际社会的协商与合作, 抵制科技风险也必须在国际协调和统一行动的框架内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还必须转变迄今为止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竭尽全力打造一个全球性的相互依存社会——对于人类社会集体面临的新问题, 只有作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方案才能解决, 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必须对自身利益重新审视、重新定位, 并自愿对其施加合理限制, 对于科技发展, 应尽量摒弃资本逻辑, 以满足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推动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ULRICK BECK,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2:42.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62.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2, 179.

[4]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226-227, 73, 74.

[5]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162.

[6]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M].刘小林, 梁云祥,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 2004:4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7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236.

上一篇:文理不分科下一篇:教务数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