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进入资本时代

2024-08-20

艺术品进入资本时代(精选4篇)

艺术品进入资本时代 第1篇

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至今, 呈现集群式增长, 美术馆时代的到来也印证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在美术馆职能上, 越来越多的民营美术馆把观众放在了核心位置, 在对公众教育的普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并上升到美术馆发展战略的高度上。

在众多的民营美术馆日益重视并拓展自身公共教育功能的背景下, 第四届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聚焦“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与公共教育”主题, 深入探讨了如何使观众走进美术馆的布局策略及民营美术馆在公众教育中的职责和使命。

民营美术馆学术定位的多元化、差异化——迈向更多未知领域

论坛的第一单元围绕“民营美术馆学术定位的多元化、差异化”展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谈及该问题的现状时表示:“无论是民营美术馆还是公立美术馆, 都面临学术定位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问题,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很多美术馆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 但从总体上讲, 美术馆之间的相似性依然非常大。相较于欧美的美术馆, 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也有它突出的优势和人性化的特点。很多民营美术馆背后的支持来自于非常有经济实力的收藏家和投资者, 他们的收藏个性鲜明, 这样可以使得民营美术馆内的收藏、学术研究和展览推动等方面产生更有效、更个性化的差异。”

今年恰逢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成立50周年,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表示:“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新的视野关联三个层面:一是探索亚洲艺术与全球的关联;二是探索古代的亚洲艺术和当代的亚洲艺术产生关联;三是艺术无论是当代还是古代都该有它的生命力。我们对观众承诺是‘唤醒过去, 启迪未来’。学术定位也是基于我们博物馆对观众的承诺,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亚洲各个文化深层的研究和阐述;二是在全球背景下探索亚洲艺术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关联性。在博物馆藏品上, 一是对短期展览永久性的总结;二是对本馆的馆藏进行研究与发表;三是博物馆的影响与使命应该超越博物馆本身。”

而今日美术馆则通过建造“今日未来馆”来吸引公众的视线。“今日美术馆在艺术家个展的花费高到500万以上, 但我们发现年轻一代的观者, 对展览参观时间不超过20分钟, 让群众怎么走进美术馆是个问题。”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更畅谈了今日美术馆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规划, “第一个是实体展览, 第二个是虚拟展览, 第三个是呈现跟观众的互动关系, 给公众更好的体验感。让大众愿意走进今日美术馆, 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文化发展部负责人Kathryne Weir更是强调美术馆在定位上要有自己的特征, 她说道:“现在美术馆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艺术无形将工程学、社会学、艺术学、生物学、科技等很多学科进行了糅合, 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矛盾与争斗等现象, 我们在静下心来去挖掘历史的同时, 也要更好地展望未来。”

在该单元圆桌讨论环节, 宝龙美术馆馆长王纯杰认为民营美术馆在学术上缺少独特性源于对美术馆的研究薄弱, “无论是构建美术馆的文化价值、发展创意空间还是通过展览教育实现艺术普及, 这些全部要建立在学术的基础上。”昊美术馆在学术定位上十分独特, 馆长尹在甲介绍道:“昊美术馆是酒店和美术馆合起来做的综合体, 我们的概念是, 美术馆是一个展厅, 我们的艺术酒店是美术馆的仓库。一般大众不能进去看美术馆的仓库, 而我们的酒店却变成一个仓库, 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民营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与收藏——“艺术+”概念迸发

论坛的第二单元围绕“民营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与收藏”展开。舍曼艺术基金会总裁、英国泰特美术馆亚太藏品购置委员会联合主席Gene Sherman提出了“艺术+”的概念, 她说道:“我们的概念、时尚、设计等等因素都要融合一起, 所有视觉创意的实践都是在大的范围之内。我们也希望能够实现不同美术馆之间的通力合作, 产生更好的‘聚集效应’, 而不是相互之间的竞争性。”

英国萨奇美术馆则致力于在深耕学术的基础上把“艺术家”的视角转向“观众”的视角。包括通过科技手段来吸引公众。英国萨奇美术馆馆长Nigel Hurst表示:“观众在整个美术馆的氛围中是最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几年, 我们积极了解当下的艺术态势, 推陈出新, 通过IT的技术, 艺术展示呈现得更为宏大, 也可以让当下的人们更愿意参与进来。”

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托莱多艺术博物馆可谓历史悠久, 其在公众教育上发展的十分全面, 美国托莱多艺术博物馆馆长Brian Kennedy介绍道:“我们最关注的是教育, 比如进行了‘校园计划’、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当代艺术家驻地项目、公司员工的视觉培训以及等等艺术拓展项目。”

余德耀美术馆副总监Justine Alexandria说道:“在余德耀先生看来, 美术馆的机制很重要, 他希望可以建立起一种机制使美术馆与藏家联合起来。而在机制中最关键和基础的, 便来自于学术研究, 如果美术馆所有举动都有深厚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持, 有过的行为都真正体现了美术馆的公益性, 藏品就能在最广大的层面上能发挥社会效应, 服务公众, 一起推动艺术收藏的健康发展。”

对于当下美术馆发展的现状,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则总结道:“在今天这个时代, 美术馆所面临的语境已经与19、20世纪出现了巨大差异。我们的图像制作技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现代出版印刷术、电影、电视、再到今天的数码合成影像, 甚至基因变异生物——所谓的生物艺术等等, 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文化感官、历史感官、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个前提下, 美术、艺术或美术馆存在的前提和意义就特别值得关注, 也不断引发各种争议。”

在该单元圆桌讨论环节, 四方美术馆馆长陆寻希望自己的收藏家及美术馆管理者的角色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 以凸显美术馆的独特性;广东时代美术馆作为“研究的产物”, 馆长赵趄表示:“我们从地产华丽转身, 慢慢独立成一个学术独立的公众型美术馆”。近些年, 民营美术馆都在向“品牌化”发展,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翁云鹏则认为美术馆只是生产的产物, 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场, 如何进行学术定位和学术构架, 我们会持续不断地思考下去。

民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和社会责任——推陈出新、寻求跨界

论坛的第三单元围绕“民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和社会责任”展开。对于什么是公共教育, 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总监谢素贞表示, 对外, 要面向观众进行展览的教育、活动的教育, 例如, “银川双年展”“动漫双年展”以及“娃娃外传”“老照片·寻根”“中国制造”等;对内, 要进行对赞助人的教育, 告诉他们我们所做出的成绩和努力以及对馆员的教育, 让他们去爱美术馆, 关心他们的成长。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艺术总监长谷川祐子则认为, 我们都是在一个充满危机、焦虑的时代, 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建设, 我们希望艺术家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能汇聚一堂, 只有合作才能推陈出新、获取灵感。我们在实践中推出了很多跨界的展览、活动, 它们都会与与音乐、感官等各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同时, 我们也重视创意的构思与日本当地的传统历史、宗教等因素产生联系。

龙美术馆学术研究员认为民营美术馆开展公众教育必然也面对许多质疑和挑战。想要克服这些困难, 她认为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 建立不亚于公立美术馆的公众形象, 是顺利推行教育职能的必要条件。第二, 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概念日新月异, 相应的,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有新的要求。民营美术馆事业仍处在发展初期, 但可以预见的是, 在未来的美术馆职能中, 公共教育将会越来越重要。

在论坛的尾声阶段, 泰和泰律师事务创始人、当代艺术收藏家程守太阐述了对于中国民营美术馆的法律地位及发展的再思考, 他说道, 一个美术馆的法律定位是否完备, 是值得思考的。中国的现状是先有法律后有规章, 在2012年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文化建设”;2013年文化艺术产业快速发展, 200亿国家艺术项目成立;2015年《博物馆条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草案) 出台, 2016年有可能将正式出台, 国家政策提出, 到2020年要将文化艺术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目前, 民营美术馆的身份特征与制度缺位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包括, 法律主体地位模糊不清和缺乏完整、配套的运营制度。民营美术馆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美术馆人积极参与、积极提案。

他提到, 国外美术馆的制度保证和启示, 其一, 捐助或赞助“同额免税”政策支持;其二, 国家的支持与社会基金的完善;其三, 自身极强的透明性和社会公信力。并且, 知识产权体系、学术价值体系、规范化运作具有体制保障。

而对于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法治思考, 他认为:一, 要进行税法改革;二, 启动和完善文化产业的立法;三, 加快《文物保护法》等法律的建设。

在圆桌讨论环节, 北京尤伦斯CEO薛梅和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总监谢素贞都是站在城市的角度探讨美术馆与公众的关系。她们认为, 一个美术馆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脉搏, 通过更多的活动使美术馆和公众连接得更加紧密, 让城市更加活跃, 来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进程。相较于国内的美术馆,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在公众教育上更为系统, 其组建的专业教育团队通过一系列的跨界合作拉近了和公众的距离。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艺术总监长谷川祐子也十分肯定美术馆在城市与公众之间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中介者”来形容它所发挥的职能。

“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 (CPAMF) ”已经成功举办四届, 本届论坛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和公众教育出发, 力邀百余位美术馆资深人士进行深切探讨, 进一步夯实了论坛机制和学术成果, 也为在热潮中发展的民营美术馆提出了思考的余地。

我国环境产业进入资本时代 第2篇

发展之困

事实上,环境产业以往之所以不受资本青睐,和长期以来产业属性模糊、定位不够清晰有较大关系。虽然环境产业早就存在,但由于环保具备很强的市政公益事业性质,导致市场先天发育不足、产业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打开。

“环境问题的解决,没有政府是万万不行的,但仅仅靠政府也是远远不够的。”E20环境平台董事长、首席合伙人傅涛说,政府在市政公共事业和环保事业市场化过程中一直摇摆不定,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资本是为确定性投资的。产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战略、资源、资本的配置产生了动摇,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

“环保属于地方事权。在财税体制不对等的情况下,地方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缺钱不可能做好环保。”傅涛表示,地方政府或者污染企业没有从性价比的角度认真对待环保,造成了环境产业的弱小和“伪产业”的现状。

除了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矛盾之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也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企业数量约为4万家到5万家,绝大部分为小企业。这是因为早期的环境企业都是地域性的,通过与地方政府的特定关系获得项目;这也使得企业无法向区域外扩张,发展空间受限。环境产业“小、散、乱”的格局,影响了具备技术和管理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也使得资本望而却步。

“一个企业靠关系、靠信息不对称发展,不可能得到资本长期的认同。如果缺乏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就没有真正的环境产业,也就不能真正和资本市场对接。”傅涛举例说,早期很多房地产企业也是如此,虽然有十几亿元的规模,但一个项目做完公司就解散了;原先有1万多家企业,现在活下来的只有几十家。

资本之舞

随着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不断增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高度,环境产业市场化进程加速,数万亿元的市场蛋糕吸引资本竞逐。不仅是葛洲坝集团、中国中铁这样的大型央企开始跨界布局环保市场,一些从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领域退出的社会资本也盯上了环境产业。环境产业进入了资本时代。

“环境产业具有低收入、低风险、周期长、收益稳定的特点,过去不被喜欢赚快钱的资本市场看好,现在却成了黄金资产。例如,自来水和污水处理领域有8%到9%的收益率,同时签订了20年到30年的长期合同,这些BOT资产现在开始升值了。”傅涛说,如何面对资本、利用资本,大部分环境企业需要补上这一课。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发生环保并购案例上百起,涉及金额近600亿元。其中,以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启迪科技服务集团为主的4家公司,收购桑德集团持有的桑德环境29.8%的股份,交易涉及金额约70亿元,创下了内地环境市场的并购金额纪录。

资本的介入,既使得环境产业站上了梦寐以求的“风口”,发展加速;也使得原先的环境产业从业者面临跨界资本“野蛮人”的冲击。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认为,长远来看,大企业进来后将加剧行业的竞争和整合,加速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如果小企业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就很难改变困境。

最明显的变化是PPP项目中标价格一再“跌破底线”,引发对于恶性竞争的担忧,令业界惶惶不安。例如,三线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频频低价中标,中标价半年内几乎腰斩;最近江苏高邮项目创下新低:26.5元/吨。与不少业内人士测算的保守价格60元/吨至80元/吨相去甚远。

由于中标企业多为新进入环保领域的资本,技术实力、资质和信誉都难以考察;这些工程又多为10年以上的长期运营合同,未来是否会产生运营效果不达标抑或是后期再和地方政府讨价还价,甚至合同难以履行等状况,尚有待观察。由此可见,资本也是把“双刃剑”。

产业之变

过去20年,我国环境基础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污水处理厂从几十座发展到现在的四五千座,垃圾处理规模也呈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随着大规模建设逐步进入尾声,市场逐渐饱和,行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现象初露端倪。

“为什么在市政污水、城镇供水、垃圾焚烧等领域出现低价竞争?因为环境公共服务同质化,用户无法识别和区分服务的优劣,加上跨界资本的低价冲击,倒逼行业变革。”傅涛说,环境产业已由原来的工程、项目时代,逐步走向产品、品牌时代。

环境产业要走向产品、品牌时代,离不开资本“催化剂”。无论是BOT还是PPP,都需要环境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上市融资无疑是获取低成本资金的最佳渠道。一批优秀的环境企业,如桑德、首创、碧水源等,通过上市实现了飞速发展。

随着新三板市场的开辟,越来越多的环境企业看到了通向资本市场的曙光。“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国家战略。所谓多层次,既包括主板市场,也包括新三板市场。”华泰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邬煜说。

E20环境平台作为环境产业咨询服务机构,也在架起产业与资本对接的桥梁。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大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说:“我们有150家会员企业,14%在主板上市、9%在国外上市、9%在新三板挂牌;还有68%的企业没有上市,需要资本方和基金方为他们谋划打通资本市场的通道。”

艺术品进入资本时代 第3篇

8月20日,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资本”)方面发布消息称,其与元禾控股及招商局集团组成的财团共同投资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顺丰”),占后者不超过25%的股份,成为顺丰的新股东。自此,顺丰实现了和资本的强强联合,改变了延续多年的单一股东的身份。

一石激起千层浪,顺丰突如其来的引资动作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对此,顺丰速运副总裁王立顺告诉本刊记者,顺丰与三家机构属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发展,此次引资不会改变顺丰的战略方向和品牌主导权。

对于什么原因促使顺丰接受外部注资的问题,王立顺的说法是,中国快递行业目前保持每年20%的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快递企业不进则退,“市场是不等人的”,顺丰与资本结合是大势所趋。

去年以来,快递行业引入资本的动作不断,与顺丰构成直接竞争关系的EMS和“四通一达”等都在资本市场上有了不小的动作。业界普遍认为,顺丰引入外部投资者只是时间问题。而随着预言成真,国内快递业也正式步入拼资本的时代。

首次募股

本刊记者了解到,顺丰与三家投资机构此前接触多时,并于8月初签订了协议,“目前正在按协议流程推进”。对于投资金额,王立顺表示,由于签订了保密协议,不予评论。不过,据一位知情人士私下透露,顺丰融资金额远高于外界猜测的80亿元,实际融资金额接近百亿元,与去年中邮速递IPO招股书计划募集99.7亿元的资金相差不大。

20年首次以及数额庞大的募集金额确实颇为吸引眼球。据王立顺的介绍,三家机构与顺丰就未来发展战略已达成一致意见,“新融资金主要用来继续巩固并拓展顺丰现有的核心业务”,如顺丰信息系统、中转环节(场地、设备、车辆和运力)、航空枢纽、电商、物流仓储设施等,并非特别针对某一业务单元。并表示这在决定募资投向之前已形成共识。

前述知情人士还指出,“在入股之前,三家机构的高管已经与顺丰集团总裁王卫有多年的深入交流。”并称,“不仅是资金,他们为顺丰带来了非常契合业务发展的建议,所以王卫才愿意接受他们的入股。”

一直以来,顺丰以低调务实的风格深受资本方青睐,其直营模式、航空运输和高端定位使顺丰与其他民营快递业拉开距离的同时,也被资本方广泛看好。相比于“四通一达”等国内其他快递企业,顺丰的业务规模、市场份额等核心指标,均成为资本圈愿意对其投去橄榄枝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2010年顺丰的销售额达到130亿元,成为仅次于EMS的最大民营快递企业,市场份额约为20%;到2012年,顺丰的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市场份额有所扩大。王立顺表示,顺丰保持了30%—40%的年增长率,期望今年销售额能达到300亿元。

据了解,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的顺丰速运拥有30架全货运包机、5000多个自营网点、150余个各级中转站以及1万多台营运车辆,顺丰也从提供标准化的快递服务向定制化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转型。一家民营快递企业的主管对《IT时代周刊》评价说,“顺丰直营模式的发展和商业布局,降低了投资风险,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顺丰开始迈入提速期。”

联姻国资

据介绍,早在2004年,联邦快递(FedEx)进入中国展开业务之时即有意以50亿元左右的价格收购顺丰,但是被王卫拒绝,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仅为13亿元人民币。此后,也有不少PE和VC接触顺丰,但都被王卫拒绝。甚至有传包括花旗在内的很多投资商曾找到他,希望能够达到注资顺丰的目的,但顺丰仍保持“一个人的企业”多年。

江南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钟晓琳是率先公开表示“顺丰有融资意愿”的投行界人士,但他也声称“王老板(指王卫)只对国字号的PE感兴趣”。该观点得到了汉森世纪供应链管理咨询副总经理黄刚的认同,“面临全球快递巨头渗透中国,国进民退的经济环境,以及自身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顺丰最缺的不是钱,而是红色靠山。”黄刚认为此次融资是顺丰重要的“红色战略”。

相关资料显示,三个股东与国有资本均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

元禾控股和中信资本实力雄厚,元禾控股的前身是苏州创业投资集团,其核心业务包括与国开行合作成立的我国第一支国家级VC母基金,以及我国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基金和我国首家科技金融超市。

中信资本方面,其主要股东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和卡塔尔控股公司,中信集团下属企业占了两个位置,而中信集团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其核心业务包括直接投资、房地产基金、资产管理及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超过40亿美元。

招商局集团的加入,使得顺丰如虎添翼。据了解,招商局集团是驻港大型中资企业,业务主要分布在香港、内地及东南亚等地。作为三家中唯一能与顺丰业务搭上边的机构,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与服务(包括港口、公路、能源运输及物流)等业务。

“顺丰在海外6个国家开辟了业务,目前在美国遇到一些障碍,与招商局集团结盟,对于解决中建站、拿地方面有帮助,其他方面的资源也可以利用。”一位快递行业的资深人士分析。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借助这三家机构,顺丰在稳固国内业务的同时,可以拓展国际市场。

外界普遍认为,正是这三家投资机构的强大实力及国资背景,才能让一向独立的顺丰愿意合作,而顺丰看中的,则是他们背后的资源宝库。对此,王立顺表示,顺丰在资本结合的过程中与上述机构实现了战略性互补,多一些良性互动,希望在国际、国内供应链的拓展方面做得更好。

拼资本时代来临

近几年来,投资民营快递企业的PE一直比较活跃,但投资体量都不大,单个投资超过3亿元的比较少见。顺丰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全直营民营快递企业,接近400亿元的估值,一般的民营资本根本玩不转,而境外资本由于法律的限定暂时进不来。

2009年开始实施的《邮政法》明令禁止外商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而快递业务是顺丰的核心业务。对此,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说,“能拿出那么多钱,且不急于短期套现的国资机构成了与顺丰结缘的合适对象。”

在顺丰选择背靠国资企业“大树”之前,其他民营快递企业在资本方面的布局已经陆续展开。2012年8月,申通快递斥资1.6亿元从海航集团手中购买了天天快递60%股权,成为实际的控股方;今年2月,圆通速递聘请立信会计事务所为其发行股票及上市提供全方位的财务审计服务,据称,如果进展顺利,圆通有望在2015年底实现在A股上市的目标。最近,中通速递董事长赖梅松透露,红杉资本购买了中通速递其中一位股东的股权。而有快递“国家队”之称的EMS早已在IPO过程中募集了99.7亿元资金,用于业务的拓展。

种种迹象表明,经过价格战洗礼后的快递企业们,正在以资本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未来快递业的竞争将全面烧至资本层面。

艺术品进入亿元时代如何捡漏 第4篇

要捡漏就要有捡漏的资本,类似卖猫送“碗”的故事不会再有了,传统的捡漏观念需要更新与转变。与旧行当里单单靠眼力与运气捡漏不同,现时代的艺术品领域捡漏靠的是知识、资本和胆魄。当下的捡漏呈现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等众多特点。首先,还是靠专业知识捡漏,这也是最常见和最容易理解的,这往往存在于专家级玩家,新手与行外人碰到的话基本属于奇迹。

其次,是依靠信息的不对等捡漏。当下,我们常听说的情况是,在国外的某乡下小拍,一件某某瓷器以几千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几个月后这件瓷器出现在了国内某大型拍卖会上,打破某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具备公平竞争的要素不对等。但在其重新获得对等机会后,价格就回归了正常的水平。然而这样的机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的流通已经越来越少。通常是某国只有自驾车才能到达的乡下所举办的拍卖会,因为国人的到来热闹非凡,世界的拍卖成为国人的战场。

再次,是时间沉淀的捡漏。2011年秋拍北京某拍卖公司上拍的一件明代书法,以超过3000万元的高价成交。然仔细翻阅资料,其首次出现是在1997年北京另一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成交价格为70余万元。从70万变成3000余万,应该说是捡到了漏。然而我们回述15年前的70余万,再对比今天的3000余万,在作品真伪没有太大差异的前提下,是时间累积了这个大漏。换言之,如果只是5年或者10年,也许并没有这样的放大倍数。

第四,是文化与认识水平的漏。2012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的过云楼藏书成为焦点,超过2亿元的成交价,不仅刷新古籍善本成交的世界纪录,更引起我们的思考。是文化,是对作品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目前主流拍卖公司的拍品资料,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翔实,甚至发展成为一本专业论文,这说明文化内涵与附加值,逐渐成为市场认可的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价格要素。

最后,是“品牌”的力量。这里的品牌包括很多,既有拍卖公司的品牌,也有名家、名人收藏的品牌,还有展览、出版等的品牌。可以负责任地说,目前市场上受到热捧的,一定都是具有名家收藏品牌效应的作品。比如文房雅玩有《翦松阁》,中国陶瓷有《玫茵堂》,名家收藏有胡惠春、张宗宪、仇炎之等,出版有民国早期珂罗版、九十年代以前的出版等等,这些都在品牌的概念下,为作品价值的日后飙升做好准备。一个直接的例子,2011年秋北京某拍卖公司一件白玉臂搁以超过100万元的价格成交,然其刚刚于两个月前于香港购入,购入价格是40万左右。短短两个月的价格翻倍,只因为其是仇炎之旧藏。最后,是很多偶然的因素,成就了捡漏。包括市场状况、拍卖偶然性、行情的互相带动等等。

上一篇:冷冻水系统下一篇:中国代工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