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平衡

2024-05-05

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平衡(精选6篇)

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平衡 第1篇

一、呼吸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源泉。”这是很多声乐教育家都说过的话,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优美动听的声音,声乐的演唱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我国传统声乐著作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气者,音之师也,气弱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这充分说明了从古至今的歌唱者都非常注重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的呼吸位置位于丹田,气功中讲究要“气沉丹田”,声乐也是如此,利用横膈膜、两肋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说到控制,就得有个度的把握,对于声乐的初学者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呼吸位置把握不正确。由于人平时说话一般采用胸式呼吸,呼吸位置比较浅,初学者将说话时的呼吸运用到唱歌中,这样就容易造成喉头及颈部肌肉紧张,发出的声音紧、干、直并且缺乏弹性。另一种是呼吸位置正确但负责控制的肌肉过于紧张。简单说第一种情况由于位置不正确腰腹肌肉使不上劲,而这第二种就是使过了劲。由于腰腹肌肉过于僵硬,导致气息不够流畅,最终导致声音不够灵活,共鸣减少。在正确的呼吸位置基础上,腰腹肌肉的控制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太紧,这就是声乐学习者需要不断练习掌握的“平衡点”。

二、喉头

声音是从身体器官里的喉头发出的,喉头是发声的关键,所以在现代声乐教学中,都十分重视喉头的作用,并且把它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在声乐演唱中要求喉咙打开,喉头下方,因此喉头的位置成为了发声练习和声音概念是否正确的关键。

要想放下喉头首先要打开喉咙,在声乐的教学中通常打开喉咙的方法就是体会打哈欠的感觉,打哈欠从镜中观察可以看到是小舌上提,舌根方平的,这时的打开状态是自然的、舒服的不加任何外力的。歌唱时的喉头位置是以打开为基础,甚至还要下放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着音高的逐渐升高喉位再下降。对于初学者在演唱时喉头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喉咙根本没有打开。打哈欠的感觉稍纵即逝,把感觉抓住并保持好状态是需要思考和练习的。在没有打开的状态下,中低声区真声多的情况下也可以演唱,但一到高音区假声多于真声,不打开是完全没法唱的,这也许就是很多初学者高音上不去的原因。第二种,喉咙打开但是喉位偏高。这样的演唱者也许解决了高音的问题,但声音发散不集中,没有音色,共鸣腔体也没有完全运用。第三种,喉咙打开但过度压喉。很多美声的学习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为了模仿浑厚的声音,找低喉位就强制压喉,通俗讲是“扣着唱”,这样一来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声音沉重、不自然、没有穿透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喉头的位置既不能高又不能压,找到“平衡点”保持稳定是学好声乐的很关键的一步。

三、情感

情感是声乐演唱的灵魂,能够生动准确的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是声乐演唱者最高的追求。我认为对于情感的探究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是指用声音来表现,“外在”是指用肢体来表现。下面就从这两方面逐一进行说明。

(一)声音表现

技巧和情感之间的平衡是每个演唱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声情并茂”四个字做起来并非容易。在实践中既不能一味强调歌唱的情感忽视技巧,而导致音乐审美的缺失,也不能过分追求技巧而导致情感的苍白与空洞。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两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一个是因为只感受音乐缺少练习,一个是因为一心练习没有感受音乐,我认为只要用正确的方法练习,用心去感受音乐理解内容,技巧与情感之间的平衡是不难掌握的。

(二)肢体表现

一个作品的展现不仅是要唱的好,形体表演也是十分重要的。演唱者在台上往往只注意对声音的把握,对自己的体态动作考虑较少。然而表演时帮助我们演唱并充分抒发情感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歌者与听众交流的方式。音乐的盛宴不仅是用耳朵欣赏,也是眼睛欣赏,听众通过优美的歌声和自然大方的表演从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表演缺乏经验,不知道双手该如何放置,要不呆立如木桩,要不随意出手毫无章法。表演与演唱之间的平衡也是相互统一的,每个手势都是有含义的,是情绪的表达,是融合在内容里的,是值得我们付出精力去思考和研究的。

四、结语

企业追求利润和保护环境的平衡 第2篇

当前因企业发展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环境保护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环境放弃发展,如何在环境和发展之间如何抉择和求得平衡,这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一个难题。

早期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矛盾,从公众、政府到企业均认为企业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地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兼顾环境责任会违背其原则,带来负面效应。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越来越有一种共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应该是共存共荣,兼筹并顾之关系。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就像企业的两条腿,一条腿在朝前迈的时候,必然要有另一条腿在坚强地支撑;一条腿站稳的时候,另一条腿必须快速跟进,这样企业才能走的更远更快。

(一)承担环保责任(朝前迈步):

通过实施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比如积极资助环保科研项目、投放环保公益广告),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以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比方说:公司声誉好,就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顾客对声誉好的公司往往会更加忠诚,会购买公司更多产品和服务。

通过宣传和参与环保来提高公司声誉成了许多大型跨国公司进入新兴市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捷径。英国石油巨头BP公司在通过积极参与环保事业来提高公司声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BP在我国使用了其全球统一的绿黄白三色太阳花标志,象征着保护环境和尊重生命,使得公司的品牌标识与该公司需要推崇的企业文化高度契合,给人一种视觉上绿色自然的感觉。其次BP针对当今世界人民对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注,第一个开发出了名为“碳排放计算器”的工具,旨在提醒人们关注全球变暖,减少生活污染。最后,BP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和创新的环保工具斥巨资启动了一个以“超越石油”为主题的广告宣传活动。BP通过这些方式,扩大了自己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把自己树立成了一个环保先锋者的形象,取得了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积极的品牌影响力,而这也无疑为BP公司在中国开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环保产业(后脚跟进):

企业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往往意味着使用环保技术来降低污染或改变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而达到降低投入和减少无效产出的目的。日本企业通过环保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来改善产品质量或创造新的产品,长期掌握着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进而获得超额利润。以日本丰田公司为例:丰田公司为了适应美国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积极投身于汽车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于2006年推出了省油节能的混合动力车PRIUS。这种车使用汽油和电池双燃料,在汽车低速行驶过程中发动机使用电池驱动,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使用燃油驱动,这样就减少了汽车在低速行驶过程中过多的耗费燃油同时排放出大量尾气的情况。丰田新推出的这款混合动力车一经上市便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2007年在美国的销售量占美国所有混合动力型汽车销量的78%。这样绝对的优势无疑奠定了丰田汽车公司在混合动力车销售方面的霸主地位,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必定不菲。

平衡,全球治理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 第3篇

20世纪下半期发生的东亚经济奇迹,无疑是全球治理的一个极佳注脚。战后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日本、成立不过半个世纪的东盟和经历了“文革”冲击的中国等,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纷纷演绎了一幕幕重生、发展和崛起的大戏,其直接结果是使得这片曾经落后的土地变成了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开启新的合作模式、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10+3”机制和“10+1”机制应运而生。近年随着“10+6”机制和“东亚共同体”的先后亮相,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更趋多元。如今这些合作机制构成了东亚地区全球治理的主体,它们甚至被视为亚洲发展和振兴的重要标志。然而2011年11月,随着美国推出以开放的区域主义(对所有APEC成员开放)和高水平的自贸区协议为特点的TPP框架协议,东亚现存的治理机制一时间似乎面临着全盘崩溃的危险。有人认为,这是对东亚“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的有效治理。不能否认,相比合作层次较低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TPP内容更丰富,层次也更高。未来不管东亚选择哪种治理模式,如今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东亚地区治理的平衡状态正遭遇外部力量的巨大冲击,构建新的平衡将是东亚地区各种力量参与地区治理的共同战略任务。

实际上,平衡是全球治理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维持平衡的本质,是参与治理的各方能够在治理模式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国家利益得以体现)并能就具体治理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哪怕是妥协的)。然而,全球治理的不平衡却是一种常态。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历经半个世纪而形成的东亚治理模式愈发显得来之不易。事实上,东亚地区国家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缺乏领导力量这两个不利因素,使其现有治理模式变得较为脆弱,这也是出现“10+3”、“10+1”和“10+6”多重机制的原因。如今美国希望凭借TPP主导东亚乃至整个亚太的治理主导权,毫无疑问将对东亚现有的平衡格局造成冲击,甚至颠覆。美国坚持认为,TPP能够整合亚太各国的经济,并使这一地区继续保持繁荣与稳定。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中日韩等国能否在TPP的框架内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另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但汇集了美国政治、经济和战略意图于一身的TPP,能否推动东亚地区新的平衡的构建是值得思考的。

东亚如此,其他地区和领域的全球治理进程又何尝不是围绕着平衡这个主题展开的呢?即便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洲,在过去60年,也经历了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冷平衡”到冷战后的“打破平衡”再到现在的“构建新平衡”的曲折过程。在当前最热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下属的《京都议定书》所有条款的本义,也是希望世界各国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减排行动,其最终目的也是要达到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减排新平衡”。如何看待当前全球治理的失衡(或者说存在一种脆弱的平衡)状况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冷战后国际格局重建的反映之一。冷战的结束使国际格局陷入无序的状态,无论是霸权国家还是地区大国和国际组织,没有任何一方具备独自掌控世界的能力。为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维护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它们既要让渡一部分主权,但又不愿意在利益上做过多让步,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治理即使达到平衡状态也很脆弱的原因。尽管这些“理性的行为体”一直在努力构建新的平衡,但成效几何还有待检验。

追求语文教学的平衡 第4篇

关键词:失衡,平衡,幸福,语文教学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新理念让语文的课堂更富人文气息。然而,一方面不少教师面对新教育理念,面对不断翻新的教材,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面对现实生活中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无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短时无法调和的现实矛盾,评价制度的改革缓慢,应试之风愈烈。纵观整个语文教学的形势,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改革推进的步伐。

一、失衡现象

1. 迷茫:承受的重责与现实地位的失衡

语文教学责任重大,它要完成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的音、形、义,文学常识,古代诗词等;完成能力的提高——包括读、写、听、说、实践等;实现情感的丰富——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如感动、悲伤、快乐、坚强和正义等;能够灵活运用——融入社会和生活,形成正确的判断,学会处理多方面的关系,培养独具个性的气质等。更重要的是,语文是汉语,它承担着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它承载着感受时代强音与精神的重任。在人的一生当中,它无所不在。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一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平时的学习中,语文成绩不能形成明显的差距,于是乎,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在考分定“终身”的现实面前,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都把语文当成了二流学科。其所具有的地位与承担的责任形成了较大落差。

2. 遗憾:国家预设与实际生成的失衡

(1)新教材中难以平衡的尴尬。《语文课程标准》共列出十项总目标,从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到掌握方法,学会思考和运用等,涵盖了众多方面。而新教材确实能进一步挖掘语文学科的内在魅力,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但通过实践,总让人觉得“色尽而味不足,味至而香不够”。比如,语文应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重,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应当缺一不可。但语文教材在重视选择更富人文气息的作品时,却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奠基工作。而且,大部分新教材中也没能根据编排的特点而提供相应的评价建议,目标与评价间未能驾起合适的桥梁。学生的语言能力评价单单通过笔试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2)课堂教学中因片面泛化而失衡。现在的课堂更有民主气息、人文关怀,但在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却有泛滥化的趋势。从过程与方法角度来说,为了充分体现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合作探讨,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人物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精神?我们有什么启发?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然后该讨论时讨论,需要回答时就回答,只要学生答题的积极性稍高一些,一节课就在热闹中结束。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来说,思想教育得到充分张扬,课堂更像是政治、历史课,甚至是美术、音乐课,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更是让音乐、图画等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而让朗读、品味、想象退居幕后,“语文味”严重缺失,师生的情感共鸣被思想说教取代。而且,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多肯定学生的回答,导致学习风气伪科学化。

3. 反思:教书育人与专业成长的失衡

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要想上好课,不仅对其普通话、粉笔字这些基本功要求很高,而且对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其教学智慧要求同样很高,而想成为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对其理论水平、教学实践和写作能力等更是一个大的挑战。这些要求不能得到保证,那么语文教学也必将失去平衡。也许,正因为考试带来的评价简单化,才使得专业成长对教书育人不容置疑的决定性作用没能充分体现。

二、平衡策略

为改善语文教学中的失衡现象,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商榷。当然,教学中的平衡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取悦于每一个人,而是有原则的取舍、周到的集中。

(1)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学校要充分用好图书馆、阅览室,制订灵活的借阅机制,强化阅读实践,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担阅读培养的责任;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并定期作出必要的阅读指导。要开展必要的读书活动,如讲座的引导、辩论的启发、演讲的畅言等。在全校掀起读书的热潮,让书香浸润灵魂。从读书开始,摆正语文的位置;从读书开始,丰富精神追求。

(2)开发校本课程,弥补教材的不足。语文教材的相对不足,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实现平衡。钱理群先生主张在中学就开设四门选修课:一是《论语》和《庄子》,二是唐诗,三是《红楼梦》,四是鲁迅。我们当然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开设。同时,对于校本课程,应该怎样教?笔者认为,首先要注意多方面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在态度上要采取“对话”的姿态,尊重但不迷信;再次,要忠于原著的精神内涵,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最后,在方式上也要改革过去单纯的“诵读熟记”,更多地结合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给予诠释。

(3)勤于实践,推动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时间,导学设计、问题单等教学模式备受推崇,但很多教师在效仿之后却发现,这些模式在自己课堂上行不通。其实这并不是模式问题,而是缺少灵活运用而导致了思维的程式化。人们对教学模式所持有的不同态度正如专家所提出的一样:无论主张建构教学模式的人,还是主张解构教学模式的人,他们否定的都是教学研究中的“模式化”倾向,而不是反对模式结构本身。学情不同,教学内容、目的不同,模式也应不同,必须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4)教师应确立教与学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据学情,教师应有一个至少三年的全盘考虑,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有步骤地去进行。而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读哪些书,写什么文章,进行什么样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近期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只有认真对待,积少成多,才会有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勇敢取舍,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如讲授和探究、充实和灵活的关系,等等。虽然具体实践时,平衡中必然有偏差,但结合长远目标,偏差后必然追求平衡,学生和教师自我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享受幸福

语文教学中,失衡的现象有很多,在教学实践时,既有很多人在走着循环的历程:在希望中审视,在喜悦中欢腾,在现实中无奈,在自责中痛苦,最后在考分中“解脱”;也有不少人在“戴着镣铐跳舞”,遵循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肩负着为祖国未来的责任,这些行者是教育的智者和圣者,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和谐的社会离不开教育的和谐,社会的平衡离不开平衡的教育,也许,追求语文教学的平衡,并不能扭转乾坤,但定能够让更多的学子有更好的发展,就像这大自然,也许我们无法停止物种的消亡,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保持物种的平衡,让这自然的环境更加美丽怡人。

改革和激进的时代,有着无穷的诱惑,这也许会让我们心潮难平。但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物质的贫穷、精神的富有。在教育的生涯中,我们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面对教育教学,我们是探索者:只要行走,我们永远处于人生的最顶端。无数事实证明,只要能拒绝诱惑,保持独创,坚持实践,我们就能够永葆教育事业的生机。

追求教育公平并非寻求心理平衡 第5篇

1、地区、城乡、阶层差异在我国很长时间存在

我国是世界上地域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教育差距十分明显,而且最发达的地区和最贫困的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以1998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达到42.26%。由此可见,地域、城乡、阶层差异造成的教育的不平衡,不是教育本身所能改变的,它受制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人为的强制所能实现的东西。既然地域、城乡、阶层差异存在,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必然存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域、城乡、阶层差异的逐步缩小,教育不均衡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2、正确理解和对待教育公平

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教授顾明远说,我们现在提倡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但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发展优质教育不能只是一种模式,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差异性的教育。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才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进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第一,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第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在社会现代分配比例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实际上我国的教育体制就义务教育阶段看应该说是相对公平的。尤其是2008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全部由政府拨款,人人享有相同的入学机会、相同的教育过程,享有同等的教育成功机会和效果,当然这种公平是局部的,相对,是在同一地区、同一所学校的比较。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区域同样的学生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同一个学校享受同等条件的教育,同样的学生成绩有同样的结果。如果跨区域在全国范围内追求绝对的教育公平,目前是脱离现实的。

3、追求教育公平不能因噎废食

我国基础教育是优先满足大多数儿童的教育需求,还是通过竞争和筛选,使通过者受到较好的教育,我们选择的是后者,因为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就如改革开放初期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一样,一少部分学校慢慢成为当地的名牌学校,这些学校的成功除了政府的扶持外,教师的敬业奋斗则是重要原因。随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取消,一些学校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其特色也随之不见了。一些教育专家在2007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国际论坛上指出: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只讲统一,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此话很有道理,学生是有差异的,把有差异的学生用统一的一个教育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人人都进清华学习的话,清华也就不是清华了。因此,追求教育公平,学校的特长班也应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杀富济贫”式地推进教育公平,只能是进一步削弱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削弱。因为一所名校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学校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校多年来发展积淀的学校文化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杀富济贫”式地推进教育公平,只能是满足薄弱学校的心理平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进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选择学校首先看的不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而是学校的校风、校纪和教育教学质量。

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平衡 第6篇

一、即时创设白板环境下的数学情境———引发思维

利用白板技术创设情境的核心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进行思考.因此, 白板环境下的情境设计要将趣味性和思考性相结合, 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要逼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已经拥有的大量日常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知识储备“同化”和“顺应”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以知识以某种意义.

1. 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引发

一般的教学中不可能把某个真实的问题全方位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解决, 而必须通过教师的适当处理, 从中提炼出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 教“圆的认识”时, 教师先设计一个寻宝活动, 说宝物在距离你左脚3米的地方 (稍微停顿) , 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 这个红点就代表你的左脚, 想一想, 宝物可能在哪儿?用1厘米表示1米, 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画后, 请学生利用直尺和笔在白板屏幕上画出来, 画一个后, 问:还能在其他位置吗?教师顺势用笔点出2个点、3个点、4个点等, 直到连成一个圆, 问:这是什么?通过这样简洁的情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考, 从而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渐渐切入问题的本质.

2. 在已有认知水平上引发

学生学习新知识, 必须以已有知识或数学思想方法为基础, 因此, 正确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显得格外重要.如, 三年级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一条裤子28元, 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一套衣服多少钱?学生已经掌握了已知三个信息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而这种已知两个信息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还是第一次接触.两个信息中的一个信息要用到两次, 是新旧知识的生长点, 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先用电子白板出示问题, 让学生判断用什么方法计算 (加法) , 接着运用拉幕功能补充两个条件, 刚才大家都说用加法计算, 根据这两条信息, 解答这道题用28+3对吗?这样逐步显示问题和条件, 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应用题的结构, 从而既激发了解题兴趣, 又使学生思维产生了冲突, 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中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活动.

二、精心设计电子白板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建构主议理论也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 在活动中儿童需要对他们所看到的与他们所认为的加以比较和对比, 从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1. 在有序活动中展开

突出数学学习过程的思考性, 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活跃的状态, 是一节成功数学课的特征.在这过程中, 再辅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生动演示和互动操作, 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在生动的情境中不断走向深刻.如“平移”这部分内容中, 教学正确数出平移格数这个环节时, 为了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平移距离, 真正理解平移的距离, 只需数出点移动的距离, 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套软件设计成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 当学生对两个图形需要平移几个才能重合产生争执时:第一层次, 层层分解--由点到线, 教师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 边数出格子图中从一点平移到另一点需要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 并写上数字, 随之解决从一条线段到另一条线段的平移问题, 引导学生用化难为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的思维寻找新知建构的支点;第二层次, 层层深入———由线到面, 教师通过“我们解决了点和线段的平移, 这种方法可不可以用到小鱼的平移上来”这一问题, 将学生的思维作了进一步引导;第三层次, 通过质疑“数不在格子图的交点上可以吗”, 让学生在与白板的交互中, 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讨论中, 发现这样虽然可以, 但很麻烦, 从而明白这些点平移的格子数是一样的, 但我们要选择容易找的关键点, 至此, 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得到优化.

三、适时进行白板环境下的思维引领———逐步深入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要有韵味, 关键是把功夫用在点拨上.

1. 在评讲错误中深入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学的行进不可能按照教师的预设一成不变.但在实际教学中, 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生成问题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 或者虽然是注意到了, 却往往由于事先没有预设到, 因而无法及时用课件演示, 从而去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于是出现草草解释一遍的现象, 因此, 这反而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转化的策略中练一练: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每做到第三个图形时, 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学生误认为可以旋转得到9/16, 这时教师要把此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好材料, 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即时分割、平移、转化, 特别是利用刷新和局部放大以及保存痕迹的独特功能, 很好的帮助学生思考、辨析错在何处, 在错误辨析中加深对转化策略运用时要保证"变中不变"的本质的理解.

2. 在适度评价中深入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都能注意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及时反馈功能.如“分米、米的认识”, 在教1分米时, 传统做法就是拿一把尺子, 就放手让学生指一指, 说一说, 其弊端之一就是比较枯燥, 而且由于数字小而不易看清;之二就是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无序, 在这过程中, 老师的评价就是“你真棒”、“真聪明”之类的话, 使课堂互动不足、气氛沉闷.在白板环境下, 则可以选用白板显示一把直尺, 让学生先在白板上指、画、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 学生回答出从0厘米到10厘米是1分米时, 教师评价道:真棒, 从尺子的起点开始找到了1分米, 期间教师用感应笔在起点上再次描一下, 当学生说出从10厘米到20厘米是1分米时, 教师评价道:你听得很认真, 还能接着找到1分米;当学生说出从3厘米到13厘米是1分米时, 教师评价道:这个发现与众不同;学生又说出从23厘米到33厘米是1分米时, 教师评价道:看来大家很会玩接龙游戏啊.在这过程中, 教师有意在屏幕上保留学生的不同答案, 并结合充满机智、步步深入的评价, 使学生在不断观察和比较中, 师、生、机、学习内容有机融为一体, 不断向问题的纵深处探索, 使他们在观察中思、在动手中说, 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四、积极进行白板环境下的思想方法渗透———深化体验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活动和数学研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数学方法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手段和方式.可以说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解题, 而要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载体, 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其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预设、交互功能, 可以使学生在利用白板探索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 边动手边动脑, 亲身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有效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程度.

1. 在探究过程中渗透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能处理信息的人, 需要能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人, 因此让小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并不能靠单纯的讲授,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的渗透, 而小学教材中的许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要用到转化的思想, 在这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适时利用电子白板与其他手段相结合, 不断加深学生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如圆的面积计算, 用白板出示一圆后让学生说出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 随即画出一个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 问:“圆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猜一猜, 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从小正方形面积与圆面的包容比较中, 从小正方形比小扇形多的边角面积的4倍与半径的平方的权衡中……作出了各种猜想:圆面积小于4r2, 圆的面积大于2r2, 圆的面积在3r2左右……然后, 在学生利用纸剪、拼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利用白板进行操作反馈, 进一步加深理解.而教师则在课前充分预设, 把相关的素材资源放入资源库, 以备上课时随时调用, 最终学生得到多种转化方法, 从而推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证实了猜想.在这里, 学生在电子白板环境下亲身经历了转化过程, 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丰富的活动中经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像这样长而往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积淀其中了.

2. 在反馈应用中渗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平衡】相关文章:

追求完美的镜子05-09

追求流畅的教学06-14

追求深刻的简单07-04

广告的艺术追求07-15

素描教学的追求07-24

写追求的作文05-24

追求女生的句子07-08

心灵的追求作文07-08

我的师德追求07-09

追求可贵的作文07-27

上一篇:日常用品巧按摩下一篇:中学物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