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广播技术范文

2024-08-05

公共广播技术范文(精选12篇)

公共广播技术 第1篇

1 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的主要特点

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在当前应用较为广泛, 具有明显的优势, 具体表现为:第一, 具有更加灵活性的特点。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管理, 与传统的广播技术相比, 拥有更好的灵活性;第二, 音质效果更好的特点。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弥补了传统广播技术的不足, 使其拥有更好的音质;第三, 拥有更高好的可靠性。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拥有更加合理的设计, 使系统出现故障以后, 能够快速的切换到应急系统, 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第四, 拥有更加简单的设备。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系统是该项技术的终端设备, 在使用时, 只需要将其嵌入到该系统之中便可以使用, 不仅简化了操作程序, 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 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的核心内容

2.1 组成部分

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系统主要由音频控制服务器、数字音频广播终端、以太网、实时语音采集终端几个方面的内容组成。音频控制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是分配音频信号, 然后将其输送到音频广播终端。数字音频广播终端是主要功能是存储、接收、解码音频信息, 将其输送至扩音系统当中。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是以太网, 它是信息广播进行传播的主要载体。实时语音采集终端是主要功能是量化现场语音, 并对其进行编码处理, 然后传输到网络[1]。

2.2 网络拓扑

在具体的应用当中, 以太网通常都会加入与其相关或者匹配的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系统, 并且存在多种结构的网络拓扑, 如环形结构、星型结构、混合结构等, 但在选择结构时, 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例如, 如果是广播点密集的小区域系统, 通常以星型结构为主, 如果是广播点稀疏的大范围系统, 则通常选择混合网络拓扑结构[2]。此外, 主要注意的是, 如果使用的音频广播是大型局域网的某一部分, 可以在逻辑上将其分类到虚拟局域网中, 对设备进行交换。

2.3 实时分析

音频可以根据音源将其划分为非实时音频和实时音频两个部分。实时音频主要是指现场音乐、现场发言等方面的内容, 具有实时性的特点。非实时音频是指对已经录好的音源, 如光碟、硬盘等。

实时语音编码。它主要是在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系统中, 对一些非实时性的音频以及实时性的音频 (主要是指对音质要求较低的) 进行编码, 包括ADPCM编码和PCM编码两种。

静态抖动与抖动缓冲。抖动是公共广播中一个比延时还要严重的问题, 它会对广播的音质造成重要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为此, 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 根据广播的实际情况, 缓冲语音数据, 确定缓冲的时间以及缓冲的范围, 并将最大化的降低延时。与抖动相比, 控制静态抖动缓冲更为简单, 由于在计算静态抖动缓冲控制时, 缓冲的区域是固定的, 因此控制较为简单,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3]。

网络延时传输。它主要是指音频信息在发出到接收的时间出现了延时, 延时一般分为排队延时、传输延时和发送延时三种。而避免出现延时的方法主要有对冲突发生的几率进行控制、使用网络交换机控制冲突和增加对时机制三种。

3 音频源的管理与采集

3.1 语音采集

语音采集主要是指实时语音采集终端设计, 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工作人员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 加强实时语音采集终端的硬件设计。实时语音采集的硬件设计与树枝音频广播终端设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为此, 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使用双核音频处理结构, 让主处理器对负责编码和交换网络数据的工作, 而从处理器负责对实时语音的采集, 从而做好对实时语音采集终端硬件的设计;第二, 加强实时语音采集终端的软件设计。设计人员在对软件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4]。首先, 对数据的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 从而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 注意对数据结构的设计。设计人员在对数据结构进行设计时, 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从而推动工作的高效开展。设计人员在完成数据流程及结构的设计以后, 那么对于实时语音书数据的采集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3.2 软件设计

该处的软件设计主要是指对音频服务器的软件设计, 音频控制服务器主要依靠计算机进行工作, 网络以太网是其工作的主要载体, 因此加强对音频服务器软件的设计对于公共广播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为此, 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音频服务器控制软件的设计:第一, 加强对通信模块的设计。通信模块对于广播信息数据的传输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格外注意通信模块的流畅性;第二, 加强人机界面的设计。人机界面对于工作人员操作各项程序, 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5]。为此, 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 应尽量设计简单、易懂的图标, 从而让使用者更够迅速明确其中的含义, 进而对其进行操作, 减少广播人员学习的时间, 提升工作的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之中, 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公共广播要想跟随时代的发展, 不被时代所淘汰, 也必须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通过将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应用到公共广播之中的方式, 提高公共广播的技术水平, 提升公共广播的工作质量, 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服务于人们。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传统的广播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 是当前广播技术使用的主要技术, 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群众对广播的需求, 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本文主要从网络数字音频公共广播技术的特点, 公共广播技术的主要内容, 以及对音频源的管理与采集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数字,公共广播技术,音频

参考文献

[1]曾浩, 毛雨, 陈伦等.网络数字广播在地铁车站PIS系统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 2011, 35 (19) :123-125.

[2]徐桂波.龙口水电站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设计与实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34) :1965-1966.

[3]周凯, 段晓明, 李炜等.采用网络数字音频传输技术构建发射台节目源传输系统[J].有线电视技术, 2014 (7) :93-96.

[4]2012宝业恒数字网络音频技术及产品交流会在深圳举办[J].音响技术, 2012 (6) :75-75.

广播发射与广播监测技术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广播;发射;监测

广播在人们生活中产生深远影响,为实现广播信息更清晰有效传播,需提高广播发射和监测技术,以此保证信号发射质量,降低其他信号影响。广播发射技术及其应用

1.1 广播发射技术

广播发射技术是由宽带及调制方式决定的。广播信号发射时,发射端会出现较大信号干扰。广播信号通过电磁波形式发射出去,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发射端影响造成信号减弱,甚至对电离层造成影响,造成信号失真难以被有效接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广播发射有更深了解,并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广播中,信号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记录,但数字转换仍旧存在一定困难。随着数据率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数字转换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用户可及时获取准确信息。

1.2 广播发射技术的应用

广播发射技术应用中首先需要了解发射信号类型,选用合适的发射机并掌握操作方法,如其中的调幅广播、抑制性单边广播等。根据发射范围选择合适频率及波长,如短波发射机频率为3.9~26.1 Hz。最后需要对输出到负荷的高频率进行分析。

当前广播发射技术在应用上仍旧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广播发射维护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广播发射设备维护管理意识不足。设备长时间无人管理维护将会出现问题,久而久之便转化为大问题难以解决。为保证广播发射质量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维护技术,确保广播发射活动能够有序展开。广播站管理人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维护体系,提高设备维护人员专业素养,加强对广播发射设备的检测,及时发现设备问题,排除设备故障,消除设备隐患,从根本上提高广播发射性能。广播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2.1 广播监测技术

广播监测技术是我国广播建设的基础,广播监测技术水平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广播信息已经覆盖大多数地区,但其覆盖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我国广播监测技术在一些地区信号较差,因此需要提高广播信号发射质量。广播发射时需要对其传输质量进行分析,通过对各个频段进行有效控制,实施广播信号动态监测,提高广播节目频道资源利用效率。广播站运行时需要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对其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广播质量,推动广播事业发展,让人民享受到良好广播服务。

2.2 广播监测技术的应用

广播检测技术在广播中的应用主要是为广播播出安全及播出质量提供保障。当前我国广播监测技术主要对电视台发射的信号进行检测,以此提高广播质量。广播监测技术实现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广播无线场强监测网,通过监测网进行信息收集,并对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得出有效结论进而作出有效决策,提高广播播出效率。广播检测系统核心是监控中心,通过监控中心对广播设备进行监控管理,并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相应信息传输到前端设备。此外,还可以通过前端设备获取信息,通过这些系统技术获取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及时传输。进行广播监测时需要通过多个监测点,运用与之相应的发射技术,提高信号发射准确性。广播监测系统可对广播全程进行动态监测,结合智能化控制系统对广播过程进行控制,及时应对广播过程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实现及时有效的调控。广播监测设置的监测点无需专人值守,只需在监控中心设置值班点即可,从而有效缓解用人压力。

广播监测中心需要建立在数据网络传输系统的基础上,只有建立该系统才可保证各个监测点信息均可被及时传输至监测中心。广播监测中心需要配合链路冗余技术及网络技术,共同配合建立数据传输网络。这些技术有效融合后便可将其连接到广播节目监测系统中,从根本上提高广播监测技术。该网络传输系统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网络管理中心,并对网络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维护,从而实现对传输网络以及广播现场的科学管理。广播监测中心对网络传输要求较高,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基于此,在数据网络传输过程中必须实现网络结构模块化,监测网络系统需要同网络技术发展同步深化。系统可靠性需得到保障,确保当网络中存在一些单点或多点故障时,整个网络系统并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广播站管理人员需要对现有情况进行需求分析调查,获得需求增长趋势,日后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建立需要同需求分析同步展开。

中波广播发送技术探索 第3篇

关键词:中波广播;发送技术;探索

中波广播发送技术作为我国目前信息传递中采用的主要发展技术,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中波广播技术主要通过地面波绕射以及电离层反射进行传播,这种传播途径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有利于后期的推广工作的实现。

一、中波广播发送技术应用的意义

20世纪初期,中波广播技术正式得到了应用,随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事实上,中波广播发送技术主要根据发送的波长的频率之间的长短来对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数据上的交换,中波广播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媒体传播技术的新的发展,这一技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互共享的平台。为了使得中波广播发送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技术进行创新。

二、中波广播发送技术在发展中的变化

中波广播发送技术作为人类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明发展的见证,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多次变化,各种阶段都有着独有的质的变化。

1、管理真空电子管的技术。在最早出现的时期,中波广播发送技术主要将真空电子管作为整个技术的核心内容,在模拟调节的环节中形成,在这期间经历了多次演变,在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也就暴露了真空电子管技术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浪费问题。

2、PWM技术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真空电子管技术存在多种缺陷,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人们在此技术上进行了改进,在20世纪70年代中波广播发送技术得到了改善,一种全新的脉宽调制技术出现了(PWM),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微处理器对模拟电路的输出进行管理和调制。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中波广播发送技术中的各种数据信息指标,使得中波广播发送技术的使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数字调制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电子行业的崛起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中波广播发送技术中全固态数字调制发射机已经融入了各种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将原有的模拟调制方式发展为数字调制方式。事实上,数字调制的技术本身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同时数字调制技术能够保证中波广播发送技术得到高效的应用。可以说,中波广播的发送技术的改良是一个关键的发展方向,值得人们对此进行广泛的研究。

三、中波广播发送技术的新形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中波广播技术也得到了完善,随着中波广播发送技术的更新,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中波广播发送技术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帮助。目前,中波广播发送技术的相关研究人员对其技术的更新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研究,随之而来的是创新理念的提倡。其中主要包括:

1、循环调制技术的重要性。循环调制技术主要通过射频模块的功能排序轮流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功放单元能够产生足够的热负荷,通过这一原理提高功效的效率,与此同时也有利的节约了成本,降低了成本上不必要的浪费。循环调制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对功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测和修复工作,通过利用循环调制技术能够有效地对每一个单元运行中检测到出现问题的设备。在发现问题的关键时,及时退出出现故障的单元,避免故障的扩散,确保中波广播发送技术能够的高效性,同时,循环调制技术也使得当中波广播发送技术中某一个单元存在问题时依旧能够正常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2、浮动载波技术。通过对浮动载波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循环调制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事实上,循环调制工作中发射机的成本较高,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成本问题,与此同时浮动载波技术也对条幅广播机存在的场地,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能源消耗问题,达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浮动载波技术的应用,解决调幅广播发射机在覆盖场强和收听效果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了电能消耗的问题,具有经济效益。

3、DDS技术。频率合成的技术在我国中波广播发送技术中主要应用的技术之一,事实上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这是由于其采用了大量的数字合成技术,同时采用了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晶体振荡器,这种晶体振荡器产生了基准的频率,输出的高精度频率信号通过倍频电路进行合理的处理,在通过数字频率合成,最后呈现具有一定频率的信号。目前我国使用的DDS技术中长且存在着频偏过大的现象,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频偏的甲级标准。最后采用了外部频率合成器,使得频偏达到零指标,达到了甲级标准。

4、数字音频接口。目前,我国数字音频广播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根据2007年我国线管工作部门发布的有关指标规定,数字音频接口技术已经能较好的实现规范要求的达成。数字音频结构技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将模拟音频信号结构和数字音频接口的信号相互转换,分别作为机器新品信号的接入口,最后与数字频率合成技术进行结合,实现了数字音频广播技术的实现。

5、智能化管理。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作为电控技术的前身,采用了单片机的处理器进行应用,应对中波广播发送技术,将智能技术和其相融合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的管理,实现了对中波广播发送技术的控制。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实现了信息发送中的智能化和多元化的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控制因此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中波广播技术作为最为常见的信息发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我国媒体技术的提升,就需要在原有的技术上进行改进,这还需要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乌尔娜.中波广播发送技术研究[J].品牌,2014,10:132.

[2] 王新华.中波广播发送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4,10:75.

关于广播发射与广播监测技术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广播发射技术,广播监测技术,探讨

广播发展至今, 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要想实现广播信号的良好传播, 还需要加强对广播发射技术和监测技术的研究, 充分保证信号发射质量, 建立全面的监管系统, 提升广播发射、监管业务能力, 避免不良信号侵入, 使广播能够顺利、安全播出, 为受众呈现出高质量的广播节目。

1 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相关概述

1.1 广播发射技术

广播发射技术主要由带宽和调制方式所决定[1]。在发射过程中, 发射端会产生极大的干扰, 并对处于发射状态的电波产生影响, 导致信号减弱, 甚至会对电离层非周期造成影响, 严重降低了传输的信号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针对广播发射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 并开始将数字技术运用在广播演播室之中, 以数字技术记录信号,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还存在着数字转化困难的情况。而数据率技术的创新发展, 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能够使用户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关信息。我国广播发射技术发展至今, 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并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

1.2 广播监测技术

广播监测工作是我国广播建设中基础工作, 广播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对广播监测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并能够改善我国广播覆盖效果, 提升发射信号的质量, 通过对广播节目传输质量的分析, 监测广播频段, 实现动态监测, 使频谱资源能够得到充分运用。因而, 在广播工作中, 应加强对广播监测技术的运用、研究, 提升广播事业发展的水准和广播节目质量。

2 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应用

2.1 广播发射技术应用

在广播发射技术的应用中, 首先, 需要对广播发射信号类型进行了解, 并良好掌握发射机的应用方法。尤其是调幅广播、抑制性的单边广播等;其次, 需要充分掌控发射机的工作范围, 例如, 短波发射机, 其全频率通常为3.9MHz~26.1MHz;最后, 还需要分析输出到负荷的高频率。

目前, 这一技术的应用中, 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 维护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维护意识较为缺乏等, 导致在广播发射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因而, 为保证广播发射技术的应用质量, 还需要在广播发射技术的应用中, 加强对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视, 保证发射工作的有序进行, 全面的考虑影响发射质量的因素, 建立健全广播发射技术维护管理体系, 注重对维护管理人员的培养教育, 提升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并加强对设备的检测, 排除故障和隐患, 从设备、人员环节保证广播信号发射质量。

2.2 广播监测技术应用

广播监测技术应用, 是保证广播安全播出质量、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 我国各广播电台主要是基于电视发射台所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监测。在广播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中, 首先需要构建广播无线场强检测网, 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管理, 充分保证广播的安全、高效播出。本系统的核心部分为监控中心。其能够对广播监测前端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 运用无线通信网络等, 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前端设备, 或是从前端设备获取相关信息, 充分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输。同时, 以多个检测点为基础, 运用先进技术, 大大提升了发射信号的准确性、快捷性。另外, 这一系统能够对广播进行全程动态、智能化监测, 检测内容包括广播安全、内容等, 可以及时应对广播播出时的突发事件, 实现准确、及时的调度, 且各遥控监测点无需人工值守, 有效缓解了人员压力。

其次, 应建立数据网络传输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 需要以当地无线管理中心安全播出监测平台为中心, 连接到各监测点[2]。通过链路冗余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运用, 构建出数据传输网络, 接入广播节目监测系统, 提升监控中心的信息化水平。这一网络传输体系, 主要为B/S、C/S混合架构。在系统维护管理上, 需要建立相应的网络管理中心, 配置相应的维护重点, 以便对传输网络和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管理。同时, 监测中心数据传输网络的要求相对较高, 需要传输大量的数据, 且要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因而, 在网络建设过程中, 应保证网络的物理结构等模块化、技术产品标准化, 所运用技术能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保证投资价值。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保证网络中所存在的单点故障、多点故障, 不都会对整个网络产生极大影响。并通过对现有需求情况的分析, 获得需求增长趋势, 并在网络建设中, 充分结合这一趋势。

随后, 建立安全播出监管管理平台。安全播出监测平台的核心控制部分为中心系统[3]。这一系统主要由中心控制管理软件、工作站、服务器等构成, 具有处理、查询监测数据等功能。中心系统能够按照功能和任务, 划分出相应的工作席位, 并在所有席位上都配置相应的设备, 利用发射台、网络等, 实现数据的传输, 最后运用相应软件对广播节目进行集中监测。通过这一系统, 工作人员能够清晰的看到监测点地理分布地图, 并利用其实时显示功能, 对广播节目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解。系统中的实时异态报警显示功能, 能够使用户运用图形、语言等多种形式发出警报, 并查询最近系统曾经发出过的报警信息。而其监测数据查询功能, 则能够实现对广播节目故障起始终止时间、监测站名称、频段等的查询, 并自动播放所查询的广播节目。运用其系统安全管理功能, 能够对密码、优先级等进行设置。在监测数据报表的打印上, 也能够实现个性化选择, 工作人员可以随意选择所需要的节目名称、年度故障持续时间、季度故障持续时间等所需要的项目进行打印。

最后, 还需建立移动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主要用于对调频广播信号强度、载波信号载噪比、音频信号幅值等进行准确的测量, 明确测试点时间、地理位置信息等。若是能够与相应的并准测试天线一起使用, 则能够对发射信号的接受、覆盖情况进行了解。在应用过程中, 系统各模块能够实现对信息的独立采集, 并由控制主机集中管理[4]。电子地图GIS的应用, 则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对车辆行驶轨迹进行跟踪, 从而了解与发射台之间的距离、信噪比等。通过LAN网络接口、RS232串行接口及两个USB接口, 远程控制、更新数据[5]。利用系统对所需要文件、报表等自动导出、生成, 从而了解场强影响情况。

3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保证广播信号发射质量, 还需实现对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的科学运用, 优化发射维护管理工作, 构建广播监测系统, 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实现对广播的全方位监测。并在不断的实践中, 加强对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的研究, 不断提升广播节目质量, 提高覆盖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武守刚.关于广播电视信号系统发射监控技术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1, 12 (12) :27-28.

[2]刘崇辉.广播信号的监测技术系统及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 2016, 3 (3) :14-16.

[3]宁建英.计算机技术在广播发射监控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 (1) :227-228.

[4]李孟军.计算机技术在广播发射监控中的应用[J].新媒体研究, 2015, 7 (14) :21-22.

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 第5篇

阿达里

(管理学院新疆班:1101101)

这个学期很快接近尾声,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自己有成为幸玛纳斯县赴闽培养班班的一员,带着玛纳斯人民嘱托,同事的羡慕和自己感觉到压力,再次走进校园,并且在莆田学院洗礼。三个月多里,接受莆田学院优秀老师的讲授的9门课程,走进社区、工厂、红色革命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 10余次。通过上课的认真听讲、互动,业余时间购买书籍、查阅资料,一方面使自己的眼界放宽,思路进一步清晰,另一方面,自己的知识半径延长,未知领域得到拓展,解一些世界前沿理论与科技知识,可以这样说,一朝培养终生受益。从内心里感谢学院领导的关怀与厚爱,今后我会结合实工作将所学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学习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这门对未来的工作岗位兮兮相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所学的知识的回顾

新公共管理运动给公共部门带来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企业管理的一系列的新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公共管理当中,使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行政效率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中同样要强调这些方法和技术的使用。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就是为了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用以进行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措施。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是一个由多种方法和手段所构成的方法体系。公共部门的方法与技术,知道这个方法体系包括了: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包括了系统分析方法、预测方法、决策方法、网络计划方法、人力资源的测评技术等等。鉴于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成效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种技术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应用。

二、学习体会

一是学到了前沿的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提高了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水平。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

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叨叨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

二是增强了对具体事务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意思是:事务的这一面也就是事务的那一面,事务的那一面也就是事务的这一面。通过对国学知识、人治与法治等知识的学习,聆听了大师们的教诲。特别是有的倡导道家,认为道家思想是当代领导必修之学问,有的又否定它,而独尊儒学。

四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了冷静的认识。在学习中,通过专家、学者对国情的分析和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层面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机遇与挑战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五是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政府管理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六是掌握了有效处理问题的工作和方法。通过学习,掌握了诸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对危机管理的学习,对自己分管的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基层宣传工作中,最难处理的就是负面新闻造成的影响。

信息技术:关注公共数据互联共享 第6篇

根据易观智库数据,2014年我国大数据营收规模75.1亿元,环比增长34.7%。预计未来5年,市场营收规模增速将平均保持在36%以上,2018年达到258.6亿元。而根据去年大数据市场行业投资结构来看,医疗和政府行业占比分别为9%和12.7%,未来投资空间较大。而大数据在医疗和政府公共事业的应用同时存在契合度和应用可能性较高,但是成熟度较低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认为此次行动纲要重点在于推动包括医疗在内的政府数据的开放和利用,而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也将有效促成企业业务和公共数据的对接,在企业自身发展上形成推动力。我们继续看好具有优秀成长空间的医疗大数据运营;同时关注优先将自身业务与政府数据对接的公司,随着政府数据的更为开放,产业链公司业绩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组合推荐:万达信息、启明星辰、超图软件、易华录、东土科技、东方国信。

公共广播技术 第7篇

2014年5月24日,由迪士普公司主持的公共广播国家标准《规范》中译英编制研讨会在北京798艺术园区举行。《规范》英译版初稿由迪士普公司提出,参与会议的各位专家对《规范》中译英编制工作进行热烈研讨,并将编制工作进行细分,明确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2014年9月19~21日,《规范》中译英项目编译组在宁波召开了第三译稿审改会议。迪士普公司首席研究员、编译组首席钟恭良教授在会上作了有关《规范》中译英工作的补充说明,其主要内容包括:《规范》中译英项目的立项依据;该项目立项以来的工作进度;中译英的指导思想;需要在会上进一步讨论、目前翻译工作中还存在或不能确定的一些问题。

IP广播安全技术 第8篇

IP广播安全技术项目是以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为背景, 以IP广播的业务经营模式及其技术体系为基础, 研究适合产业发展和国家监管需要的监测技术方法, 项目属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

项目分为软课题和技术课题两部分。

技术课题实现IP广播安全监管原型系统, 包括六个子课题:

1.授权审查子系统;

2.节目分类分级子系统;

3.标识嵌入子系统;

4.具有标记提取和节目过滤功能的监控网关;

5.具有标记提取和节目过滤功能的机顶盒;

6.监控点管理中心。

项目研究节目源、信号播出、数据传输到用户端接收各环节的监测方法和安全监控技术体制, 包括安全保密强度、内容防篡改、防止非法内容插入和授权认证等方面的内容。

项目原型系统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有效的安全标记嵌入技术

通过嵌入到IP广播中的包含节目版权、来源、拥有者、使用规则等信息的计算机码, 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利益, 并考虑政府监管部门监控媒体信息是否违规的安全需求。

2.具备标记识别功能的IP广播监控网关

研发具备标记提取和内容过滤功能的IP广播监控网关, 根据该过滤网关设定的安全等级来判断是否过滤该视频节目。

3.完整的端到端的IP广播信号监测

原型系统实现了端到端的信号监测, 即从IP广播内容源、播出端、传输层直到终端显示全部环节的信号监测。

项目软课题包含四部分内容:

1.《IP广播安全监管法规建议书》

该课题结合当前我国IP广播发展现状, 通过对已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深入研究和剖析, 从《安全监管和技术监管》、《市场监管和行政监管》、《起草依据和说明》三方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IP广播安全监管。

2.《IP广播安全监管技术体制研究报告》

该课题在介绍IP广播安全监管的背景及现状的基础上, 描述了当前国内外IP广播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了IP广播监测需求, 通过对IP广播监管体系架构、IP广播监管技术路线的研究, 提出了基于嵌入标识方案的技术架构及其安全信任体系。

3.《IP广播安全监管标准化建议书》

该课题在软课题2和技术课题——IP广播安全监管原型系统的基础上, 全面总结分析了IP广播安全监管体系中涉及需要规范的内容。

4.《IP广播安全监管项目立项可研报告》

该课题对整个项目的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提取和深入总结, 为下一步IP广播安全的实施部署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广播加密技术及其发展 第9篇

广播加密首先是由Berkovits[1]在1991年提出来的, 他在文中使用了基于秘密共享的机制。Fiat和Naor[2]则在2001年将广播加密形式化, 并提出了一种可以防止多人共谋的体制。随着多播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逻辑密钥层次”理论的推出[3], 广播加密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Dalit Naor等人[4]提出了两种基于“子集覆盖”的新体制, 分别为“完备子集树 (Complete Subtree) ”和“子集差分 (Subset Difference) ”, 促进广播加密技术步入了加速发展期。从此之后, 由于广播加密技术同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存在着天然联系, 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于该研究领域, 并且成为研究热点。

2 广播加密技术

2.1 广播加密技术简介

首先对广播加密原先采用的基础结构作一个描述, 然后再描述进行基础机构转换的方式。按照本领域的参数表示惯例, 设置所有用户的集合为N, 将撤销用户集合设置为R, 在广播加密中的合法用户集合就是NR。另外规定所有用户的数量|N|=n, 撤销用户的数量为|R|=r。在一般情况下, 撤销用户的数量远远小于所有用户的数量, 而广播加密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出现小规模通信撤销用户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传输。

一般来讲, 典型的广播加密系统包括3个部分:系统建立、广播消息和用户解密。

1) 系统建立

首先输入一个安全参数1k和完整用户集合N={u1, u2, …, un}, 生成多个用户子集合, 并且按照一定方式将用户集合组织起来。每个用户集合si=S{u1, u2, …, um}包含了多个用户, 各个子集的用户之和∪si=N, 每个用户uj∈{s1, s2, …, sm′}分属于多个用户子集。然后根据用户所属用户集合为其分配密钥集合{k1ui, k2ui, …, km″ui}=K1 (s1, s2, …, sm′, 1k) (ui∈{s1, s2, …, sm′}) (注意:m″可以同m′相等, 也可以不相等) 。

2) 广播消息

在这个阶段, 输入撤销用户集合R, 中心将合法用户集合NR分解成多个子集{s1, s2, …, sm}, 使得, 然后根据子集状态生成子集密钥{sk1, sk2, …, skm}=K2 (s1, s2, …, sm, 1k) (如果是私钥体制, 那么K1=K2, 公钥体制则不相同) 。广播中心随机选择一个会话密钥SEK, 将其用生成的子集密钥加密m次, 发送时再添加额外的子集描述信息Info, 也就是广播中心播发密文。这里的加密算法E可以是公钥算法也可以是私钥算法。

3) 用户解密

在用户接收到密文时, 合法的用户首先判断自己包含在哪个用户子集, 然后使用自己的私钥集合进行处理, 最终解密得到会话密钥

2.2 广播加密的衡量标准和参数

对于广播加密体制的衡量, 取决于3个参数:通信开销、用户端存储开销和计算开销。

1) 通信开销:通信开销指的是用于发送会话密钥的数据头 (header) 的长度, 也可以理解成用于覆盖所有授权用户的子集数量。

2) 存储开销:存储开销一般指的是用户存储在其防篡改设备中的密钥数量。

3) 计算开销:计算开销是用户端设备通过存储的私密信息计算出子集密钥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3 广播加密同现有DRM体制的关系

3.1 广播加密同CPPM和CPRM的关系

CPPM即为Content Protection for Prerecorded Media, 中文含义为预录媒介内容保护技术, 该技术一般用于DVD-Audio。CPPM只用于DVD-Audio光盘, 它是在CSS技术基础上经过改进的。密钥放置在导入区, 但与CSS不同, 在扇区标头中没有节目密钥。在控制区存有每集56位的“唱片集标识符”, 类似CSS的光盘密钥。媒体密钥数据块按行列罗辑排序, 在鉴定过程中从播放机密钥的专用集中生成解密钥。如果播放机密钥撤除, 则媒体密钥数据块将导致无效钥值。媒体密钥数据块可以更新, 以删除已泄密的密钥。鉴定方案与CSS相同, 因此现有设备无须任何改动。DVD音频/视频混合光盘可以同时包含CSS和CPPM内容。

CPRM即为Content Protection for Recordable Media, CPRM把可录媒体与录制相联系, 所有1999年后制造的DVD刻录机都支持这一方案。每张空白的可录DVD光盘上有唯一的64位盘片ID标识符, 放置在BCA上。在光盘上刻录要保护的内容时, 它可从盘片ID得到的56位C2密码对内容进行加密。播放时, 从BCA中读取盘片ID, 然后生成盘片内容解密所需要的密钥。如果该光盘的内容被复制到其他媒体, 那么盘片ID将会丢失或出错, 数据将无法解密。

CPPM和CPRM中使用到的广播加密技术还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方案, 采用的是一种矩阵方式。即实际用以加密媒体内容的媒体密钥是由设备密钥加密, 而每个设备密钥则是从CPRM的密钥矩阵中选取。比如在DVD可录方式中, 设备密钥矩阵是一个16列2 500行的大矩阵。如果设备具备了合法的设备密钥, 并且已知其在矩阵中的位置, 便可以解密媒体中的内容了。图1便是个示例。

在图1中, 每个设备所拥有的设备密钥由黑色的长方形表示出来, 任意设备所拥有的设备密钥集合均不相同。也就是说, 如果选取任意两个设备, 它们所拥有的设备密钥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在解密时, 设备只需从其拥有的设备密钥集合中任意选取一个密钥即可解密。当系统出现背叛者或者某些设备的密钥被泄漏时, 通过一定的检测方法 (即背叛者跟踪算法) , 挑拣出泄密的密钥, 即图中打叉位置的设备。未受影响的设备如果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设备密钥在某一行被打叉了, 直到它找到没有打叉的设备密钥, 即用这个密钥解密。这种基于矩阵的广播加密系统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最大可容纳的撤销用户数量有限, 二是在对待恶意制造商问题上有着漏洞。因此, 其方案逐渐被使用树型结构的广播加密方案所取代。

3.2 广播加密同AACS的关系

AACS是蓝光光盘和HD DVD新一代光盘采用的版权保护技术。由内容供应商美国迪斯尼、华纳兄弟, 计算机相关企业美国IBM、英特尔、微软, AV产品厂商松下电器、索尼和东芝总计8家公司共同成立的“AACS LA”正在制定相关标准。AACS技术将通过AACS LA提供授权。

AACS规格书在“Version 0.9”中分为3部分, 分别是包括不依赖介质种类的通用标准和加密方式等内容的“Introduction and common cryptographic elements”, 用于播放专用光盘的“Pre-recorded video book (format-independent) ”, 以及用于可记录光盘的“Recordable video book (format-independent) ”。

AACS的地位类似于播放专用DVD-Video光盘所导入的CSS和DVD-RAM与DVD-RW等光盘使用的CPRM。但其内容从基本部分开始都是重新制定的。提高加密强度自不用说, 还把保护对象范围扩展到了互联网、家庭网络和数字电视, 而CSS和CPRM则限于装置和光盘本身。光盘不依赖物理格式。还可用于小型存储卡等产品。

同时, 还将对CPRM等技术所具有的功能进行改进。比如, 不符合版权保护规定的非法终端将不能使用。作为CPRM, 在光盘中嵌入了二维矩阵格式的媒体密钥块 (Media Key Block, MKB) 。一旦发现非法终端, 就会对MKB进行处理, 使该终端使用的密钥数据变成无效, 通过将其嵌入到此后量产的光盘中, 就将无法再对加密内容进行正确的解码。不过, 如果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虽说概率很低, 但有可能将合法终端设置成无效。而AACS采用的名为“NNL tree”的二叉树结构的MKB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从原理上来说, 就是只从数量庞大的终端中选择一台, 将其设置成无效;反过来就是说, 只保留一台而将其他所有终端均作无效化处理。

而AACS中采用的“NNL Tree”即为广播加密中的里程碑式的方案——NNL方案[2]。笔者就NNL Tree所采用的子集差分方案做一简要描述, 如图2所示。

首先, 构造一棵二叉树, 将每个用户定义成树的叶节点, 将子集由二叉树的两个点来定义。比如在图中的sij包含了所有以点Vi为祖先节点但不以点Vj为祖先节点的用户, 即图2中左边图中所有用灰色表示的叶节点。sij也可看成是所有由点Vi生成的叶节点减去所有由Vj生成的叶结点的差集, 即图2中右图所表示的集合。

3.3 广播加密同PKI技术的比较

首先是认证撤销。在PKI体制中, 适时撤销部分失效和泄密的证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做认证撤销, PKI系统就会退化成一个全秘密系统, 即一点被攻破就导致全系统的攻破。所以, 在传统的基于证书的公钥系统中, 如果出现了漏洞而不及时补救的话, 就必将导致全系统的崩溃。而广播加密系统中, 撤销总是和新的数据内容分发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即使是短时的某个用户或设备被攻破, 也不会导致全系统的崩溃。

第二, 在传统的安全技术经常考虑的是系统外部的攻击者。这些攻击者主要通过不安全的通信信道来窃听并攻击系统。而在DRM环境下, 经常是需要“怀疑一切”, 即把参与的每一方都看成是潜在的攻击者, 必须指定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策略。在这种环境下, 无法辨别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而且由于用户设备的廉价和普及性, 也非常容易经由反向工程学等技术对用户端的秘密加以破解。

第三, 公钥体系需要双方在链路层进行密码学握手, 然后协商生成加密会话密钥。密钥值通常也是在链路层产生。这样就有两个缺陷:首先, 会话密钥很容易被发现;其次, 也很容易通过其他的接口获取尚未加密的数据。而广播加密中由于其单向性, 并不需要复杂的握手协议。而且, 传输给最终用户回放设备 (sink) 的内容完全可以是已经在原始制作方就已经加密好的, 这样就避免了在编程时多次调用接口带来的安全隐患。

4 广播加密在带宽受限环境中的应用

因为传统的条件接收系统在解决大用户群 (百万级) 授权动态变化的前提下经常会出现高昂的用户密钥更新开销, 因此, 其在带宽受限的环境中往往无法构建良好的系统, 满足实际运行的需要。而广播加密具备单向性和通信性能高的特点, 在信道带宽极端受限的环境下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实际中, 比以往的条件接收系统在通信开销上有指数级的提高。

目前广播加密可以用于IPTV, Mobile Phone TV等环境, 虽然根据Nokia所支持的项目得到的项目报告, 在手机上的实验并不是非常理想, 但是较之以往的方案仍然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5 小结

广播加密作为一种在近几年才在实验室中发展起来的技术, 由于其具备了多项优异的实际性能, 日益得到科学界和工业界的重视。本文着重从工业应用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广播加密同其他现实应用之间的联系, 并对其发展作出了乐观的估计。

参考文献

[1]BERKOVITS S.How to broadcast a secret[C]//Proc.EURO-CRYPT91.[S.l.]:Springer, 1991:536-541.

[2]AMOS F, NAOR M.Broadcast encryption[C]//Proc.Advances in Cryptology'93.[S.l.]:Springer-Verlag, 1993:481-491.

[3]WONG C K, GOUDA M, LAM S.Secure group communications using key graphs[J].IEEE/ACM Trans.Networking, 2000, 8 (1) :16.

中波广播发送技术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中波广播,数字调制,功率合成,发送技术

1 引言

中波广播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很长的一段过程。从二十世纪初开始, 中波广播技术的发展, 主要经历了真空电子管时代, 到使用脉宽调制技术时代, 再到如今先进的数字调制时代的过程。首先真空电子管时代属于纯粹的模拟电子时代, 采用的技术是依赖于真空电子管的模拟调制技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广播发射机存在着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 像失真、整机效率以及自激震荡等。而且由于电子管本身的使用寿命较短, 因此广播发射机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并且麻烦。脉宽调制技术出现以后, 发射机各项运行参数的技术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 使用寿命明显变长。目前很多广播发射站使用的技术还是那个时候的, 至今使用状态良好。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 数字调制技术出现, 使得广播发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并且发射机整机的效率、使用寿命以及运行时的各项参数指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2 全固态中波发射机原理介绍

本文研究的全固态发射机的组成部分, 分别是供电的电源部分、提供功率放大的射频功率部分、进行声音信号处理的音频处理部分及监测控制部分。

2.1 电源部分

主要由两个独立的供电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强电部分提供高压电, 保证射频和功率合成部分电路的工作;另外一部分提供弱电电源, 保证控制部分的工作。电源部分除了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外, 还需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性。

2.2 射频功率部分

该模块的主要工作过程是:首先由射频震荡器产生射频信号, 再经过放大器以及推动环节, 将信号放大到一定的范围, 然后在一定的功率作用下推动功放, 之后按照一定的信号处理原理进行相应的合成, 合成以后由具有带通滤波功能的电路进行处理, 最后由A/D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输出。但是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后, 必须使用相匹配的数字信号接收机接收广播信号。但是目前国内中播播出的仍然是模拟信号, 因为接收机很少能接收数字信号, 把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去调制功率模块的通断, 但最终输出的还是模拟信号。

2.3 音频处理部分

音频处理的一部分功能其实是上述射频处理的反过程。因为最终需要的是模拟音频信号。为了防止出现频谱噪音, 输入的模拟信号首先必须使用低通滤波器进行滤波, 主要是为了滤除信号中不需要的频率成分。利用基本的采样定律对转换过程进行采样, 采样成为有用的离散的数字信号。采样完成后再进行调制解调, 最终转换成有用的音频信号。

2.4 监测控制

主要对整机设备运行时的各项参数以及故障现象进行监测。

3 全固态发射机研究的关键技术

在全固态发射机的设计过程中, 最主要的问题音频信号的处理。在处理音频信号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经过功率放大模块, 再进行信号的合成, 此过程也是数字信号处理过程中较常见的技术, 就是数字调幅技术。数字调幅的主要步骤包含A/D模数转换、调制编码、功率合成、滤波输出。

4 新技术动态

4.1 循环调制技术

在功放工作过程中, 为了避免热负荷在整机内部分配不均, 延长功放以及整机的使用时间, 产生了循环调制技术。在应用过程中, 此技术还能够对功放单元存在的故障进行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以及自动记录。保证在功放单元出现问题时, 能够发现并解决故障, 并将备用的功放单元投入使用, 确保发射机在正常广播发射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2 浮动载波技术

浮动载波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循环调制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备用发射机成本较大的问题, 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同时也解决了调幅广播机存在的场所和广播效果不好的问题, 也较大程度地降低了电能的消耗, 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4.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 (DDS) 技术

频率合成技术在中波发生技术上应用较多, 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际使用效果。其中采用较多的数字合成技术即为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 其主要原理就是采用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晶体振荡器产生基准频率, 输出的高精度频率信号由倍频电路进行倍频处理, 再由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功能部分进行处理, 被处理成一定频率的信号。现阶段采用DDS技术存在的频偏大指标差, 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频偏≤ 1Hz的甲级标准。但是采用外部频率合成器, 频偏为零指标达到甲级。

4.4 数字音频接口

目前数字音频广播技术不断发展, 按照2007 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技术要求的规定, 数字音频接口技术能很好地达到规范要求。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与模拟音频信号接口相互转换作为机器音频信号的输入接口, 再与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相结合, 以此实现数字音频广播。

4.5 可编程逻辑门阵列技术

随着电子集成芯片技术的发展, 复杂的数字逻辑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随之出现的可编程门阵列为广播发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平台。采用可编程逻辑门阵列以及EDA技术设计的数字广播发射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的, 广播发射效果最好的技术。采用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对以前的数字发射技术进行改进, 解决了以往的芯片里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 也克服了分立门电路复杂且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4.6 微机智能控制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广播发射领域也在尝试使用计算机技术来作为发射机设计的主要载体, 采用计算机技术还可实现较为复杂的智能控制。与以往的控制广播发射机技术相比, 在各方面都比较有优势, 也是今后中波发射技术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全固态中波发射机原理以及中波广播发送新技术动态, 来对中波广播发射技术进行了阐述, 希望对中波广播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飞, 吕毅.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维护技术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

广播电视机房防雷击技术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防雷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4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46-02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机房设备也不断得以发展,设备集成度愈来愈高,体积愈来愈小,而其抗雷的能力却越来越弱。随着大量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由雷击和其他电涌造成广播电视机房设备受损事故也越来越频繁。雷电对现代电子设备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由此产生的间接损失和严重后果难以估计。

1雷电的危害

雷电的危害主要由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等造成。直击雷指雷电直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伤亡。直击雷的电压峰值很高,破坏性很强,主要原因是雷云所蕴藏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释放出来,其瞬间功率巨大。感应雷是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在放电区附近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缆线、设备间连接线或类似导体物上面产生强雷电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有线电视设备遭到损害。感应雷虽然没有直击雷猛烈,但其发生几率比直击雷要高得多。不论雷云对地闪击或雷云对雷云之间闪击,感应雷都可能发生并造成灾害。由于雷电流有极大的峰值和陡度,在它周围的空间出现瞬变电磁场,处在瞬变电磁场中的导体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刚开始时雷电流急剧增加,雷电陡度为di/dt,雷电陡度很快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雷电流逐渐衰减,雷电陡度随之下降,造成雷电流的剧烈变化。而在此瞬变过程中,电磁场会在空间不定期地产生电磁作用或电磁脉冲波辐射,而这种空间雷电电磁脉冲波是在三维空间范围内即雷电波对一切电子设备发生作用的范围内,因瞬变时间极短或感应的电压很高,以致产生电火花。

2防雷理论分析

广播电视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项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制度;还应定期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如雷雨过后,安装在电器设备电源上和信号线上的过压保护器应检查有无损坏,发现损坏时应及时更换。避雷技术首要的关键环节是接地,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最终都是把雷电流送入大地,如没有合理且良好的接地装置是不能可靠地避雷的。接地电阻越小,散流就越快,被雷击物体高电位保持时间就越短,危险性就越小。防雷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接地以及引下线路的布线工程,整个工程的防雷效果甚至防雷器件是不是起作用都取决于此。常规防雷电可分为防直击雷电、防感应雷电和综合性防雷电。防直击雷电的避雷装置一般由3部分组成,即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接闪装置在捕获雷电时,引下线立即升至高电位,会对防雷系统周围的尚处于地电位的导体产生旁侧闪络,并使其电位升高,进而对人员和设备构成危害。为了减少这种闪络危险,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均压环,将处于地电位的导体等电位连接起来,一直到接地装置。为使雷电浪涌电流泄入大地,使被保护物免遭直击雷或感应雷等浪涌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所有建筑物、电气设备、线路、网络等不带电金属部分、金属护套、避雷器以及一切水、气管道等均应与防雷接地装置作金属性连接。

3防雷击技术措施

3.1接闪

接闪器的作用是拦截雷闪,引导雷电流经规定的引下线向大地泄放而不危害被保护的设备。传统的避雷针、带、线、网经受了200多年的考验,至今仍是最简单、可靠、经济、有效的接闪器。

3.2接地

从雷电流引下线或其他防雷器件来的雷电能量最终是经接地装置释放到大地的。低接地电阻对降低地电位升高,减少反击危险性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接地需要有良好的接地系统,接地系统包括处于地下的接地装置、接地引下线、室内的接地汇集线、设备的接地引线等。接闪器、雷电流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是外部防雷3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内部防雷的前提和基础防线。

3.3泄流

将接闪器拦截到的雷闪电流经专设的或自然的雷电流引下线引向接地装置使雷电能量释放到大地。增加雷电流引下线的数量,安全地导引雷电流入地,对减少基站室内的感应都是有利的。

3.4屏蔽

屏蔽是减少雷电感应的一种基本措施,是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重要内容。金属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墙体就是一种初级防雷屏蔽。信号线上的感应与缆线是否穿铁管(或其他金属管、金属线槽),是否有屏蔽层、屏蔽层是否接地、布线路径是否形成感应环路等有关。金属丝编织网、金属软导管、硬导管、栈桥均可作为线缆屏蔽。

3.5等电位连接

环型封闭结构的等电位接地汇集排,在防雷等电位连接中,对防雷电波侵入、雷击电磁脉冲电涌最有效。

3.6限压

在电源线路和信号线路的关键部位、重要设备、敏感设备的端口设置电涌防护器,可以限制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过电压,泄放雷电流,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必要时做多级配置。在各种防雷措施的配置位置中,电涌防护器位于最后,是最后把关的。如果前面其他各种防雷措施有所疏漏,则接在被保护设备端口或附近的电涌防护器还能截住残余的雷电电压,使设备受到最后的保护。等电位连接、屏蔽和电涌防护器是内部防雷的必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广播电视机房的防雷是一项综合的技术工程,要实现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目标,就目前对于雷电现象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防护技术水平而言,采取以上措施可显著降低雷害的频率及程度。只要我们真正将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工作做细做实,就一定会降低雷击发生率和危害性,更好地保障广播电视机房设施的安全,保证广播电视节目顺利播出,同时也能提高有线电视行业的综合效益。

(编辑:王昕敏)

广播传输技术探讨 第12篇

广播传输技术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输当中的重要技术, 该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电视信息传播当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保证广播电视信号的稳定性, 提升信号的质量。在当前的广播传输技术当中, 大多是以无线框架作为基础, 在相应的广播信号发射设备当中设置部分的软件, 以及一些与广播信号设备相配套的硬件, 以维持设备自身的稳定运行, 本文通过对广播传输技术进行探讨分析, 从而对于广播传输技术的技术特点有一定的把握, 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优势分析

1.1 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安全可靠

在我国当前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以及发射当中, 大多是以无线框架作为基础, 并在该基础上进行硬件设施以及软件的搭设与植入。通过基础的无线框架, 能够有效的提升广播传输技术的技术水平。在软件方面, 诸多相应软件程序植入到发出广播信号的设备当中, 硬件方面, 除了基础硬件设施还包括无线体系框架当中的其他一些相应的辅助硬件设备, 通过这种设备与软件之间的结合, 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保证广播信号传输设备进行稳定运行, 保证相应的硬件不出现故障。在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当中, 将设置专用的网络传输通道作为前提条件, 能够避免其他信息传递通道的干扰以及信息冗杂。还能保证传递信息的稳定性与质量, 通过访问权限的设置保证不会被他人随意的入侵并进行修改, 保证传递信息的最优化, 提升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的层次。

1.2 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具有高层级智能特性

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的技能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它所采取的发射技术的高低。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的智能化是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的智能化速度与深度都会不断的加大。在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的智能化的表现上, 首先是实时监控。这一点主要体现对不同时段传递的不同的广播信号的监控上。并对信号的集中传递以及信号接收的整体态势进行监督调控。以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的实例来说明, 在当前广播电视台当中, 通过对计算机路径的实时模拟, 保证在进行广播信号传输, 节目播报正常的基础上进行各计算机房间的实时检查。及时排查有故障的计算机仪器并对其进行维护整修。

1.3 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可拓展适用范围

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需要地面硬件设施的支持。广播信号的发生是由一点发出向四面散开, 覆盖性很广, 内部的受众也具备多元性的特点。但是, 在广播信号的覆盖范围之内, 各个区域之间的频率资源并不都是十分充足的,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 就需要采取一些较新的广播控制系统, 这种新的系统需要具备稳定的态势与可靠的稳定性。通过这种稳定系统的采用可以满足广播覆盖区域的绝大部分受众。提升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 还可以增加传输信号的稳定性与质量, 进一步增加节目的收听质量, 降低其停播率。另外, 这样做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信号传播的预期成本。在进行广播传播中, 选用传播质量优良的广播信号, 这种信号的覆盖范围更广, 听众的接受也相对容易, 既能提升广播质量, 又能使听众具备较好的广播收听体验。

2. 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控制的有效途径

2.1 保证日常播出以及故障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若想要保证能够日常播出, 首先需要对其中四部分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这四部分分别是供电系统, 天线衔接分支部分, 区域信号源部分以及关联性冷却部分。为保证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顺利发出以及相应设备的顺利接受, 需要对这四部分系统进行仔细的检查与维护。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信号的稳定性与设备接受信号的质量, 保证广播节目的清晰, 增加听众的收听体验。要规划好相应的设备维修机制, 通过执行相应的维修机制可以及时的发现广播设备当中存在的漏洞, 相应的维修人员应该对漏洞进行严密的排查, 按照相应规划当中的时间表, 对广播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双面排查, 对于一些疑似故障的地方要进行多次检验, 不可轻视与忽略。对于在节目播放当中产生的突发性事故, 则需要进行两手准备, 既要准备相应的预防措施, 又要采取补救措施, 及时的补救可以保证节目的质量, 提升听者的收听体验。

2.2 消除积累隐患, 故障元件的维修案例

想要消除广播系统当中的隐患, 确保广播信息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就需要在日常的维护当中严密排查, 消除可能存在的各类隐患。例如, 在广播无线电传输技术的调频解码当中, 首先需要利用低通过的滤波器将复合信号当中的L+R主信道信号过滤出来。然后利用滤波器得到已经调试好的复信道信号 (L-R) M, 这不但能够解决信号的过滤问题, 还有效的提升了信号的质量, 同时降低外界其他信号因素对于广播无线电信号的干扰。再利用选频电路得到导频信号P, 同样可以降低外界其他信号因素对于广播无线电信号的干扰, 并提升信号的质量。再对 (L-R) M进行平衡解调, 从而得到副信道信号L-R。这能够实现广播传输的左右通路信号的平衡, 提升信号质量。最后将主信道信号与副信道信号这两种信号相加, 相减, 进而得到立体的左声道信号与右声道信号。

结语

广播传输技术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输当中的重要技术, 该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电视信息传播当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保证广播电视信号的稳定性, 提升信号的质量。本文通过对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优势以及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控制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 并在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安全可靠, 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具有高层级智能特性与广播传播及发送技术可拓展适用范围进行说明阐述, 从而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提供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毕卉琼.广播无线电传输质量的技术要点研究[J].信息通信, 2014, 02.

上一篇:总统演讲下一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