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2024-09-09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精选12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第1篇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需求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都在不断转变。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优秀代表,其思维方式,心理需求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当今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较我们的上一辈要便利得多,相应的,其思维方式也更加丰富和活跃。多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大学生人群规模不断壮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其各不相同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自然也就千差万别。当今的大学生已不再专心于追求学业的成功,而需要多方面的自我满足。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新一代大学生独立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的能力较低。脱离了家庭投入到大学的新环境后,由于不能及时对自我的心态加以调整以适应校园和集体环境,往往出现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使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为之苦恼,成为他们内心压力和困扰的来源[1]。而在这些压力和困扰面前,当代大学生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往往又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分析,心理承受能力和弹性不佳,导致难以有效地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为来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而往往采取消极逃避、自暴自弃等方式。其结果是非但没有解决原有问题,还造成网瘾、考前焦虑、情绪低落等新问题[2]。有研究者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发现大学生心理和情绪问题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等方面[3]。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态则不容乐观。心理承受能力不佳、消极逃避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人际交往、情感、学业等现实问题时的适应不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性强,独自承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步入大学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生活上不再有父母的照顾和料理;学习上不再有老师的督促和鞭策;新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而又朝夕相处,不再只是教室里的学伴,而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融入和适应;情感上有了波动也不再能够随时向家人倾诉,而常常需要自己解决和消化。这所有的改变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们需要更加完善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和处理以上方方面面的变化。然而与之对应的是,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仍较强,独自承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显不足,从而产生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

2、缺乏真正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我”准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自信的人对自我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都能够有良好的认识和把握,进而才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我的效能。然而与之不太相称的是,当代大学生对自信的理解较模糊,往往用单一的标准武断地对“自我”加以评价。例如,有些学生用学习成绩来评价自我,成绩好时过高地评价自己,显现出自负的倾向;而成绩不好时又否定自己,显现出自卑的倾向。在自负与自卑的两极之间转换,自身的情绪也随之上下波动。情绪过于乐观与过于低落又都不利于自我效能的发挥,使得他们更加难以对自身的特点准确认识,更加难以找到充分发挥自我效能的方法。在现实中的表现则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情绪不稳定等等。

3、对他人的宽容度较差

在大学的环境里,许多学生不再是家里或中学时代的焦点,而更多的是默默无闻。上了大学并不意味着成功的结束,而是一个新历程开始的第一步。在这里,每个人都像是一滴水,随着涓涓溪流,汇入江河湖泊,再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自己所看到和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丰富,但对于自身来说,需要的首先则是踏踏实实地度过和完成这一过程。所以,在大学里,没有轻易获得的关注和照顾,有的是平等和相互体谅与帮助。然而与之对应的是,许多大学生并未及时地调整心态,一方面想问题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乏集体意识;另一方面与其他同学相处时缺乏换位思考和包容,导致难以融入集体以及人际交往的困难。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成长过程中缺乏应对心理问题的磨炼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时代往往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学习成绩,父母们要求的是只要学习得好,其他事情都是父母帮忙处理。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则往往不需要面对学习以外的问题。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大多缺乏面对和处理身边各方面问题的锻炼。相应的,也就缺乏面对和处理由以上问题所带来的心理困扰的磨炼。因此,当需要由他们独立面对困难时则难免不知所措。

2、以他人和社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大学生缺乏真正自信,在自负与自卑的两极间转变的原因,在于对自我认识的评价标准不是来源于自身以及对自身特点的客观评判,而在于仅仅用他人和社会的评价方式片面地对自我的武断评判。当今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较他们的上一辈要便利的多,他们能够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知识,能够更加了解当前社会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他们甚至比他们的父母懂得更多的道理,他们对人生和对自我的审视和思考有时会显得更加合理而更具说服力。然而,当今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了解并不是在生活实践中建立和积累起来的,因此这些观点和道理缺乏切身体会和亲身经历的支持,并不是自己检验过并内化的真知灼见。所以,这些“拿来”的评价标准在对自己进行实际评价时便显得片面而缺乏稳定性,常常会得出摇摆不定的结果。例如,当大家都推崇学习成绩时,每当考出好成绩就自我感觉良好,而考试失败时就消极失落;当大家都推崇人际交往能力时,又仅仅从人际交往能力来对自己进行评价,或得意或失落,恰恰忽视了自己的学业也是一项能够反映自己能力的重要标准。像这样片面地评价方式往往使大学生得出对自我忽高忽低的认识,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影响了其自我效能的充分发挥。

3、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人和社会

大学生存在人际适应上的困难,许多来源于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同学和周围人。脱离了家庭的环境,周围的人们不再会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自己,而首先要求自己能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学会体谅他人。作用是相互的,如果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都以自己的意愿和标准来要求其他人,相互挑剔计较,那么必然会对这一集体中各个成员的人际沟通造成障碍。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鉴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及其成因,作为教育者,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课程计划,尤其是在新生入校之初,专门开设新生心理教育课程。消除新生对心理健康的神秘感和排斥感,也同时让新生们感受到大学对学生心理困扰的关注和关心。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使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够主动寻求支持与倾诉。

2、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对特殊人群的筛查

经济困难、学业压力、就业压力、遭遇家庭生活事件、情感受挫等等现实问题都能够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困扰,极大地影响情绪。开展特困生、考试失败学生、毕业生以及存在家庭变故和情感问题学生的筛查有助于在学生中筛选出重点人群,结合心理访谈等措施,挑选出最需要的学生并给予关注和支持。

3、推动人际适应不良的学生融入集体

辅导员则通过主题活动、班会以及日常工作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早发现人际适应不良的学生,并鼓励和推动其参与体育、文艺、班集体活动、团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带动学生,必要时辅以心理疏导以及团体心理训练,使其尽快融入集体当中。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心理需求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作为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应该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寻求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新途径。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任务,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靳晓玲.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与缓解.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6(27)增刊:5-6.

[2]李秀易.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123-127.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第2篇

我国正式开展素质教育已有20多年历史,各大中小学校也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取到了不错的成绩,但不能否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是有很多值得考究的地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主要矛盾,因为资源有限,大部分学校只能保证“教书”,而“做人”方面还是做的不够系统和彻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现实环境的压力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最近一则倍受关注的新闻:2012年19日,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赛阳中心小学三名10岁女生结伴手拉手跳楼后被摔伤送往医院,她们自杀的原因是“想跳楼死了,就再也不用写作业了”。一系列的案例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是有待提高的。

中学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游戏成瘾:

表现为:

1、不能控制网络使用时间;

2、在网络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一旦停止网络使用出现抑郁、焦虑、社交障碍如亲子关系危机等症状;依赖虚拟感受,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严重后果:重度网络成瘾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活动瘫痪,学习、工作、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乃至出现生活自理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

2、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表现为: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等。

3、自杀倾向:

主要原因:

1、抑郁等心理障碍;

2、家庭环境;

3、学校的强大压力;

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先兆:

1、严重抑郁症状;

2、梳理过去事件;

3、将自己财物整理并馈赠他人;

4、暗示话语。

4、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平均比例高达46%,年增加率超过5%。

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1、有些家庭环境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

罪的温床;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问题虽多,但这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能否解决和度过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了。因此,从小开始给予一个正确的心理引导和系统的心理健康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应该突破以往“亡羊补牢”的教育手法,尽量做到防范于未然,选择一个专业系统的素质教育模式,从小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青少年期的基本矛盾是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基于此,他们强烈要求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行事过程中又经常遭受挫折。这使他们情绪易波动,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甚至导致矛盾的激化。于是,他们在强大的诱惑和压力下,再加上心理抵御能力的脆弱,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走向歧途。

另一方面,青少年们因为叛逆心理,大多不愿意主动找老师,家长倾诉自己的困境。导致了父母、教师及学校心理工作室的教育工作很难开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真善美心理咨询有限公司设计了一套专业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方案,与学校,家长多方面配合,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一方面针对中学时期出现的常见问题设计专题心理辅导方案,争取做到防范于未然,给青少年一个晴朗的花季;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专题能力拓展发散思维的训练,开拓更多的能力,帮助青少年挖掘出自己的个性和潜力,更积极得面对压力,面对生活。

一切都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阳光的美好未来;给学校一个更加积极的学习环境;给家庭一个更加和谐的温馨氛围;进而让社会的明天更加朝气蓬勃。

中学生素质培养流程简介

本计划将按照“评估——宣传——援助——长期机制”模式规划。

一、评估

1.评估对象:学生

2.评估者:公司委派

3.评估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儿童行为量表》(CBCL)

《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卷》(16PF)

《自评抑郁量表》(SDS)

《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

4.评分标准

由本公司专业心理团队进行系统的统计评估,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专业性、权威性。

5.结果送达

评估结果送达过程中,注意方式的选择,尊重学生,以免让学生对评估产生反感,以致于对心理援助甚至是公司产生反感。

二、宣传

1.宣传对象: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

2.宣传方式:讲座、海报等方式。

3.宣传者:公司委派、学校配合。

4.宣传内容

针对评估结果选择宣传主题,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强调心理援助的必要性,引起学生及家长的重视。

三、援助

1.一对一援助

依据之前心理评估结果,学生特别是家长主动求助,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心理援助。

2.团体辅导

依据之前心理评估结果,针对班级内或校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四、长期机制

1.长期合作

公司可作为学校定点心理援助顾问,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个月进行一到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共同营造健康校园。

2.拓展援助

学习行为矫治,包括注意力训练、思维训练、记忆力训练等心理素质训练。开展团体训练,内容包括团队精神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情绪管理训练、压力管理训练等。

3.模式延伸

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3篇

一、培养学生的勇气

积极进取的动力便是勇气。因此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勇气的开发和培养,让他们形成这样的观念:勇敢和坚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胆小是被人瞧不起的,让他们认识到勇气的价值。笔者常对学生说“你能行”,让他们充满自信,有勇气去做任何事情。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就要放手让他们去做,哪怕是那些对他们来说有些困难的事情。这样就培养了他们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也增强乐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随时随地存在着,对学生来说,有些苦难很难避免,应学会去面对、去承受,因为学生成长后的生活环境,需要承受很多东西。碰伤的膝盖是容易愈合的,而受了伤的自信心和没被开发出来的勇气,是终身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的。因此,学生和成人一样能把事情做好,学生应随时随地学习生活的本领。其中的道理和成人学习做事一样,有成功也有失败,不能因为怕失败而不让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敢于面对失败,让自信和勇气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培养学生自信、独立和勇敢的精神是为了他们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

二、训练学生的自制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情感自我控制

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种基本素质,人人应该具有,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心理要素之一。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学会控制情感,必须以毒攻毒,用以情感为基础的办法来解决情感问题。笔者常用一种名为“平静下来”的游戏来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面对别人的干扰保持镇定。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要求参加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堆木棍中移走一根,不能碰其他木棍。在游戏过程中,用各种方法干扰他们,但从不碰他们。每取出一根木棍便得1分,如果对干扰毫无反应便得2分。内容很简单,但参加者必须集中注意力,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在学生受到干扰时,光告诉他们怎么做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告诉他们应该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感。

2.训练学生认识和了解情感在身体上的反应

這可以教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当人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时,姿势、面部表情和体态上都有所表现。而这种“平静下来”的训练方法是要学生首先认清这些异常信号,然后通过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必须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并且对周围的干扰保持镇定,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面对一切事情。这十分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提高应变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挫折是面对困难或失败时心理上的感受,这种感觉自然是很不好过的,因为它使你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难以得到满足。然而对不同意志品质的人而言,挫折的意义极为不同。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就要从小事着手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因此,一定要学会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在困难面前容易打退堂鼓,而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在重重困难中找到成功的途径。笔者注重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 从一开始就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地面对它、接受它。教育学生无论何时都不要走极端。有些爱走极端的学生,甚至用自残来逃避失败,因为他们害怕不能满足父母、老师的期望而焦虑甚至恐惧。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只要从小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的性格特征;采用理解、信任、鼓励、谈心的方式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

另外,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欺骗能力,所以笔者注重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进行思考。一个人只有面对现实,才会有所成就,很多人不能面对现实,整日沉浸在幻想之中,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心理。笔者的做法是:不管有多么痛苦,都要帮助学生正视现实。教学生处理问题时,他们就会渐渐明白:自己有能力面对和应对那些哪怕是最困难的处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4篇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等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由此可见,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当务之急。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就像修炼一门内功。只要我们日日修习, 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高度, 积极面对情绪的正负极, 拿出勇气, 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1 生活能力与交往能力弱, 导致暴躁、易怒、自卑心理

首先应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 家长过分溺爱, 刚进入大学,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不会与人沟通, 自闭倾向, 不愿与人交流。任性自私, 自由散漫, 不少学生因交流困难而在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寻找心理满足。极其缺乏起码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学生在宿舍平时为一些琐碎小事经常吵闹, 互不相让, 相互气氛紧张, 不能将自身融入集体, 不能适应环境, 处处抱怨, 遇事偏激, 不能有效的沟通。班上曾有赵辰同学早上没来上课, 班主任及时联系学生并向家长告诉学生情况, 本人只是在宿舍睡懒觉不起, 家长说服之后, 速来教室, 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内疚, 反而冲进老师办公室勃然大怒, 冲着老师歇斯底里起来, 就是嫌老师找他家长了, 智力能力还处于小学生阶段。没教养, 没素质, 起码做人都不会, 更谈不上做贡献, 可悲啊!

这种人平时不能与人正常沟通, 不能尊重长辈, 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抵触学校, 抵触老师, 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 压力多大, 都应学会接受现实, 适应社会。学会对自己负责, 对家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的思维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伦道德、法律法规, 脱离了真善美, 那么你怎样都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倘若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积累, 势必会导致人格障碍。我们应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思维, 善良, 积极向上。并及时整理自己的情绪, 领会幸福的滋味。

其次, 学生理解能力低下, 做事不细心, 不认真看通知, 老师说什么不明白, 不理解, 就会用嘴, 不用脑子, 一件事要重复说很多遍。每年学生征兵入武, 需填报名表, 身份证号竟然还能写错, 或少写家庭成员, 不认真检查, 还让老师反复修改。我们国家就是靠这种低能力、低素质的学生来保卫吗?对自己却不负责任, 更说不上对国家负责真是令人担忧。

2 关于专业学习定位不准, 缺乏学习积极性

学生应找准自己的定位, 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任何专业, 只要学的足够好, 热爱你的专业,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看自己喜欢的书, 是人生一大享受。只有少数同学参加专业技能大赛, 很多同学沉迷于网络、电脑、手机, 让自己时刻受到外界干扰。不妨在适当的时间把网络关闭, 让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读点经典, 专注做事, 无所谓是否成功, 起码对得起光阴。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你走向成功的阶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不夸张地说, 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影响人的一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 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

人的自主学习的程度是随着年龄增长, 经验的积累, 知识的提高, 文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断提高的。在大学期间, 一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越强, 水平越高, 意味着将来步入社会时自觉独立、自主学习的起点越高, 社会适应性越强, 更好的适应社会。

如今生活, 用实力说话, 一个人如果不想过低三下四的生活, 就得有让自己抬头挺胸的资本, 靠本事竞争。只是能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品味、眼界、价值观等, 这些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都是知识熏陶的结果。这样于外能赢得别人尊重, 于内得以心安, 你要抓住机会, 直面风雨人生, 迎接时代挑战。

当一个平凡人, 怀一颗平和心, 做一件平常事, 不好高骛远, 简简单单的生活, 抵挡各种诱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 压力多大, 人都要快乐, 调节自己不良情绪。如果处处跟自己过不去, 对看不惯的过分追究, 做人做事宽容些好, 古训“欲乐, 莫过于善”。“善”这是宽容的豁达的意思, 要宽严适度, 谨慎从事, 小事上不要太苛刻。即使遇到挫折, 也要积极分析, 调整心态。只有一切随遇而安, 顺其自然, 没有太多的欲望, 才能享受快乐和满足, 这其实是一种境界, 一种修养。

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使自己伤心难过的事情, 社会的压力会导致许多人患上焦虑或强迫症。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是个孤僻而不懂得交际的人, 但在他面对了这个事实之后寻找到了化解的方法, 成为一位人际交际大师。事实证明, 最痛苦的经历有可能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财富。所以当痛苦来临时, 是逃不掉的。暂时的逃避和埋怨并不能让痛苦减少分毫, 反而容易让痛苦变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只有勇敢面对, 迎刃而上, 寻找化解心中的恐惧的办法。可以寻求朋友的帮助, 寻求老师的疏导。我们无所谓草木皆兵, 畏手畏脚地无知应对, 正视并面对它才是光明之路。

如何让自己或他人从悲伤中走出来, 重新振作呢?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地微笑开始做起。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 给他人一个微笑。当一个人学会对他人微笑并对自己微笑时, 就已拥有了宽容与欣赏的力量。微笑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传递温暖。无论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如何, 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害怕的东西, 我们不能因为前面有阴影, 能否想到我们背后的阳光呢?世界本来就是黑暗和光明并存的。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 不妨去寻觅阴影背后的阳光, 不要等着阳光改变方向来照耀自己。不妨看看身边还有多少不幸的人, 但他们都在积极地生活, 相信阳光总会照耀在自己身上, 多与积极乐观的人交往, 努力吸收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重建你的自信。事实上, 摆脱了抑郁的情绪, 就是走到另一面这么简单地开始。

摘要: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 压力多大, 都应学会接受现实, 适应社会。学会对自己负责, 对家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5篇

谭娇媚

少年儿童正处于由幼稚向半幼稚半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孩子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成人忽视,置若罔闻,以至于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我们对此不能等闲视之,应及时发现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向他们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组织主题班会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因素只是为小学生心理个性差异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出生后的具体教育和环境影响对他们心理个性差异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而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一般都享受了过多的爱,不少父母对子女是百依百顺,娇生惯养,要怎样就怎样,养得孩子不是孤僻胆小,就是强横霸道、唯我独尊,有着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等不健康的心理,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要多组织主题班会,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例如,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每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暗暗地落泪,不知所措。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我就组织了一次《面对困难,我„„》的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在遇到困难时,一定要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我仔细地观察,发现这个孩子的眼圈红了。于是,我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问:“不如你来说说你的看法,好吗?”他点了点头,坚定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勇敢克服困难的人„„”他的话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创设一个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艺术性批评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逆反心理较强的年龄阶段,教师消极的训斥,往往会刺伤学生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反叛,形成对教师不满和逆反情绪,严重的会与教师对立起来,使教师教育学生的工作雪上加霜。相反,如果以鼓励、赞扬、尊重取而代之,则可以使学生从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可重新塑造一个新形象,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我一次在布置堂上书面作业后,发现有位男生伏在桌子上迟迟未动笔,坐在旁边的女孩子忍不住说:“老师,他趴在桌上什么也没有做。”这时,我委婉地说:“做作业前是要认真思考的,可能他正在想问题呢!相信他考虑成熟以后是会提笔做作业的。”那位男生慢慢地抬起头来,向我报以感激的目光,拿起笔开始做作业。

三、护自尊,细心除尘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进入高年级,学生在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强烈的自尊心,成人感逐步形成,有强烈的进取欲望和荣誉的向往。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十分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尤其是老师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最恨别人当众出他的丑,特别是班级中的优秀生挨了批评便会郁郁寡欢、记仇,有的一蹶不振。面对这个新课题,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善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尽可能少用“拥破窗户纸”的办法,要注意选择时机,用谈话法、故事法、健康人格教育法。记得前年,我班一位女同学把100美元“利是钱”给同学传看。当她放学回家背书包时发现钱不见了。我作了调查后,发现了可能拿钱的同学,便向同学们说:“我们的同学已经开始觉悟,老师收到‘诚实的信号’。你可以自己把钱主动放回丢钱同学的书包里,老师永远不追查,不告诉家长,并保密。欢迎同学早日放下包袱,迷途知返,更请同学们注意今后不要开此玩笑。”果然,在当天下午第三节课后,丢钱的同学在书包里找回了钱。过了一段时间,小东同学歉疚地主动找我谈心,我在维护他自尊的前提下,严肃地提出

了“一念之差”的危害性,并赠书签一枚共勉。

四、惩罚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惩罚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对错误行为产生羞耻感和负疚感,把惩罚看作是前进的鞭策力和进步的新起点。个别老师对课堂上走神、做小动作、说闲话或没完成作业的学生严厉惩罚,如罚打扫卫生,罚跑步,罚站,罚抄书,罚取消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甚至罚打等,诸如此类的惩罚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降低了学生的“内在惩罚”机制,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或威信,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负效应。

心理学的调查显示,47%的学生在受惩罚后产生反抗心理,如“记恨在心”、“想打人”、“发脾气”等。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有的还进一步有厌恶某老师的课程到厌恶学校所有的课程,甚至产生厌恶人生、仇视社会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认真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以便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认清所犯错误的危害,准确地把握惩罚的“度”,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动辙对学生采取严厉惩罚。这样,对犯错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惩前毖后,长善救失。

五、架起爱的桥梁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班主任要关心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自卑感比其他同学要强,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班主任要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与冷漠。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如我们班里有一位女同学,向来独来独往,害怕老师,不爱学习。于是我主动用放学的时间陪她聊天,并与她一起参加班里的篮球、排球、书法等兴趣小组活动。渐渐地,大家成了好朋友,她变得爱参加集体活动,笑声也多了。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在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机会。一天上数学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回答,竟意外的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我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摆脱闭锁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又如,一天我一进课室,课代表就告诉我:“谢乐没有做作业,还在作业里乱写乱画。”我看着谢乐,他低着头,脸一下子涨红了。我就说:“可能谢乐同学昨天发烧头晕,把作业本看成了草稿本。谢乐,等会把作业补做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欢迎来问老师。”谢乐给我投以感激的微笑。接着他上课特别专心,积极举手发言,我及时表扬他,并表扬他昨天带病还坚持上学。之后,我还针对他喜欢体育运动,在班里组织篮球比赛,让他当A组队长,结果A组大胜,他得到全场最高分,他的心情特别地开心。我就因势利导说:“谢乐,你是一个球技高、组织能力强的运动员,又是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对吗?”他低着头说:“以前是,现在我是学校最坏的学生。”“你以前的确做错了很多事,不要让别人瞧不起自己,努力改过,我相信你一定做好的!”他用力地点了点头。此后,谢乐同学没有再逃学、打架、偷东西等,渐渐地,学校违纪公布栏再没有他的名字。我就让他担任班的纪律、卫生委员,在他的检查、督促下,我们班每周在学校的卫生、纪律评比中都进入前三名,他的成绩由原来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我在班里大力表扬他。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之后,他告诉我:“老师,你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谢谢你表扬,你的表扬比严厉的批评还要厉害,激醒变质的我!以后,我会继续做好自己,绝不会令你失望!”

实践证明,凡是重视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教师,最能理解、体察孩子的心,也最能赢得孩子们的心。

如果教师的教学工作是鸟,那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平衡翱翔的翅膀;如果教学工作是船,那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把稳前进舵。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培养

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小学生愉快地学习,才能使教学工作取得成功,才能使祖国的教育事业繁荣昌盛。

注:参考文献:《教育学》

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6篇

我针对留守学生中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心理脆弱等问题,以信心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民主氛围,提供表现机会,改进评价方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培养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设民主氛围,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美好前途的信心和希望。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差,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们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及时评价,因此,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校内环境。

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要对留守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与他们多进行感情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与留守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自信。

帮助留守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我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让留守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同时也尽量让他们多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肯定性评价,体验学习快乐,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上有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教学统一要求的留守学生,只要他付出了努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及时给予表扬。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鼓励,少批评,当众不批评”和“批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坚持正面引导。课外,我经常和学生交心,了解他们父母的情况和他们在家的生活情况,疏导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切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使留守学生能和别的学生一样快乐生活。

二、提供表现机会,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生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留守学生,仅靠老师的表扬、鼓励,还不足以牢固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的,它有赖于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到自身的力量。

可能个别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暂时上不去,但他在某项活动中的成绩很突出,正是这种突出表现,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尽量给留守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班留守学生牛海敏,开始转到我们班时,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但跳绳跳得非常好。在七年级时,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我鼓励她参加,开始她还担心,怕影响班级成绩不愿参加,在我的再三劝说下她报名参加了,并且获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受到学校的奖励。我在班里表扬了她,并且课下和她交流,引导她认识到只要用心去做事情,肯定会有收获,希望她在学习上也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慢慢地,她的成绩有了起色,由不及格到及格,现在已能考到八九十分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她的自信心自然而然就找回来了。

我班的李涛同学,本来是独生子女,家里零食、玩具一向是独自享用,但自从父母外出打工以后,他就和伯伯、叔叔家的孩子一起生活,他的原有生活秩序被打乱了,生活习惯被改变了,热情开朗的性格也荡然无存,变得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我了解到情况后,经常和他谈心,并打电话和他父母交流,让他们想办法多关心孩子。在我和他父母的共同努力下,他现在已能和伯伯、叔叔、堂兄弟和睦相处,成绩也稳步提高,并且积极要求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三、改变评价方式,保护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惩罚就是评分。我在对留守学生评价上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给留守学生打不及格,如果留守学生成绩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暂时不打分,鼓励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成绩赶上来”。二是评价留守学生的表现,不单单看学业成绩,更注意看他们的自理能力。如我班留守学生张乾,开始奶奶跟着照顾他,到七年级时,他奶奶回老家了。此时他爸爸辞职去外地打工,他妈妈中午不能回家,只好早晨起来把中午饭准备好自己再去上班,让他中午放学回家后自己热饭吃。由于放学回家后就他一人在家,他的家庭作业渐渐不能按时完成,甚至放学后宁愿在班里多待一会儿也不愿回家。发展到后来,他放学后经常和同学在外面玩或把同学带回家去玩,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经常询问他中午的伙食问题,要求他妈妈尽量在中午打电话给他,而且在班里大力表扬他如何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力更生,理解父母的辛劳,不让父母担心……现在,张乾同学不仅自理能力很强,而且成绩良好,完全改掉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活泼、自信的他又回到了同学们中间。

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热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眼光放到了自主创业上。然而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受择业理念束缚、创业成功率低等因素影响,自主创业的学生并不多。“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活动普遍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创业活动兴盛,而国内的大学生创业还刚开始起步,与国外差距较大,所以冲破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创业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必然成为就业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江泽民同志早在1999年就强调,要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初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此后国家出台了大量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国的学生创业机制正逐渐确立和完善,在这种体系下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平等性、竞争性、规范性特点,为大学生主动立足市场、独立自主创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受传统就业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敢创业、缺乏进取精神,仍然幻想能如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企望通过国家机制获得就业机会,为此公务员考试等成了他们就业的首选,但公务员岗位僧多粥少的现象让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高校教育中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就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据统计,2008年有近100万大学毕业生尚未就业,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610万人,至2010年面临就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近160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以及受美国金融风暴冲击,企业倒闭、就业岗位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加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再有过去所谓“天之骄子”的优势,就业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社会现有的就业岗位要想消化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就很难,各级高校对培养出的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无能为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了国家、社会及家庭关注的一大难题。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而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所以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的创业素质,才能缩小和社会所需人才的距离,通过主动开拓创业之路来拓宽社会就业岗位,减轻总体就业压力。

(三)加强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现实要求

创业活动是通过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过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在影响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诸因素中创业心理素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比较差,他们既不能充分估计创业的风险,又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诸如管理领导才能、开拓创新能力、艰苦创业精神等。虽然现在很多大学生已经看到严峻的社会就业现状急需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校期间也能够去努力学习,并主动寻找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个人能力,但由于个人经验和水平的局限,很多大学生对如何走入社会还是比较茫然,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奋斗思路,看不到自己和社会的差距,还有些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但不知从何做起,个人创业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如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敏锐把握市场动向的能力,缺乏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抗压能力,诚信度不够,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对他们以后走入社会,顺利进入职业生活是极为不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学社的调查显示,学生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比较关心,其中性格与气质、人际交往、成功心理学等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心理话题。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创业心理素质辅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克服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健全大学生心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他们的就业思想由等、靠转为主动创业。国家“十二五”规划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将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创业型的大学,因此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一)自主创业的意识

长久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们往往觉得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才是他们就业的理想去向,自主创业被大学生们看成单纯的做生意,类似小商小贩,对自主创业的错误认识以及大学生的虚荣心迫使他们不愿意自主创业,所以近年来公务员报考愈来愈热,自主创业的大军里却很少看到大学生的影子。自主创业还仅仅停留在意愿层面上,就业、考研依然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自主创业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能挖掘自身潜力,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因此,自主创业意识是创业心理辅导的首要内容。

(二)自主创业的热情、自信和勇气

创业热情是创业者创业行为和创业思想的动力组织,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每个人都有热情,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自我实现的渴望,促使他们的创业热情更加强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目标明确,企望通过创业积累财富,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同时为社会作出贡献,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这种创业的热情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必要因素。创业是非常富于挑战性的,也是非常不易的,创业的成败并存是对大学生素质和人格品质的检验,更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中风险与成功并存,大学生要有独立、坚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要有迎接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要有敢于冒险以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意志,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耐挫力和寻求变革、大胆创新的意识,惟此方能创业成功。所以,自主创业的热情、自信和勇气是大学生心理教育辅导的重要内容。

(三)自主创业的能力

自主创业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创业理念要求很高。在当代的创业教育中,“创业”已经超越了“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而是具有开创事业、开拓事业、开拓业绩等广义上的含义,其内涵体现了创业者的困难与艰辛,体现了创业过程的开拓与创新,因此,创业活动对创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合理的结构,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税务、投资、法律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大学的心理教育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的人格品质,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以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来促进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

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创业教育,唤醒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创业意识。因此,高校应以现代创业教育理念为主体,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逐步将创业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教育大学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要让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的意识。目前,我国高校设置的课程较多,但主要倾向于知识传授,对技能的培养较为欠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有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因此加快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主动创业意识,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创业成功比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更广大的意义。高校应通过策划、设计、组织创业实践活动,使课内课外、集体个体活动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让那些思维活跃、信息灵通、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及早进行创业模拟实践,使其在毕业后顺利跨进大学生创业的行列,同时带动其他同学创业。高校应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但创业教育往往侧重于倡导,学校未能在创业实践方面探索出很好的途径。据调查,高校开设创业大赛的较多,且往往局限于比赛,活动结束后没有后续支持,获奖的创业计划大多因创业基金的欠缺而被束之高阁。所以,高校应建构科学合理的创业体系,在针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课程培训,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与社会上相关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的创业规划与企业开发搭桥,并大力筹建创业实习基地,广谋创业基金,组建创业信息咨询平台,为大学生的创业出谋划策,为大学生毕业后开创创业道路积累经验。此外,高校还要加大创新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可从大二学生起开辟专项基金创设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申报工作,以此激励在校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还要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与当地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共同举办科技文化节或学生创业成果展。或针对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生,把学校的服务机构管理机会优先提供给毕业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产、供、销相关知识,熟悉创业流程,为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自主创办、经营企业或实体公司,甚至从事科学技术发明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

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完全的人格品质,如自立、自强、创新等,以及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创新人格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创业心理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与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可以采取创业榜样激励大学生的创业人格养成。榜样示范和典型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崇敬,并在人格养成方面促进目标的具体和形象化。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创业环境熏陶,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因此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起到帮助作用。在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养成过程中,学校的创业心理教育应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加强全面、细致、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构筑创业思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有利于帮助学生遇挫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创业。因而,加强大学生创业人格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调整自己创业中面临的任何问题,从而消除各种心理不适,恢复平和心态,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为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学生开展创业心理辅导,指导心理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创新潜能。心理素质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一代,渴望获得创业成功的需求心理大,因此在大学既要对知识、事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要逐步培养较强的事业心;还要扩大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激活创新思维,学习创业过程中的各方面经验。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创业中不断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协调发展。

(五)加强大学生挫折耐受力的培养

失败或成功是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成长壮大的必然过程,勇于创新、乐观自信、团结合作、锲而不舍、不怕困难和坚定的信念等是大学生理当具有的重要品质。但目前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所以抗挫折能力较弱,踏入社会后,残酷的竞争会对他们的意志力造成很大影响。创业既富于挑战性,又成败并存,所以创业的历程更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验。大学生创业要意志坚定,要具有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够面对挑战和困难不退却,能够变逆境为动力。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很多困难,所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耐受力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大学教育中有目的的心理素质培养,就能把失败看做积累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就能超越失败迎来巨大的成功。

总之,自主创业正逐步成为大学生择业的新趋势,大学生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欠缺是导致大学生创业难、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毕业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毕业生良好创业人格的养成,并促使其真正成为创业型人才走向社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创新力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梅强,谢振宇,赵观兵.创业辅导体系建设及其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2):97-98.

[2]高跃.大学生生存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9-90.

[3]郭韶敏.高校创业心理辅导实践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126-128.

[4]张含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2011,(2):50-51.

[5]张楠.北京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如何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 第8篇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

所谓自信心,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具体地说, 就是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 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 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 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阶段,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 树立自信榜样, 活化自信心。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对榜样社会价值的精辟揭示。要用榜样的力量去鼓舞和激励孩子, 使孩子增强自信心。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 因此, 为学生树立自信的榜样, 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 增强自信心。

(1) 树立学生身边的自信榜样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有许多充满自信的人, 因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顽强拼搏, 终于取得成功。在学生身边, 也有一些活生生的例子, 虽然天赋平平却因为不甘平庸, 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而有所进步。教师还可以以身边的实例做榜样, 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 介绍给学生, 并注意引导, 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增强自信心提供依据。

(2) 树立名人自信榜样

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科学家爱因斯坦奠定了相对论的伟大基石, 然而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 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 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 这个不像样的板凳, 是他做的第五个, 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 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 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 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 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攀登, 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每接手一个新班, 都要给学生讲一讲爱因斯坦做板凳的故事,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 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 锻炼自我, 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自我的方式很多, 有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 老师均不参与, 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 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 从而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 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下, 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 也干不好班干部,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 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 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 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 他就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 老师最好不要插手。实践证明, 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 他们就会越做越好, 在锻炼中会不断增强自信心。

3. 集体荣誉, 增强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 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 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 我都会让学生知道, 这个荣誉来之不易, 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 给学生讲清楚, 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 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意识。

二、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环境

1.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 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 促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 绿草茵茵, 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 创设育人情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 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 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 同时, 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 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 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取得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 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心理认知暗示, 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 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 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 在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 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的高低。因此, 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3. 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应用赏识教育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第9篇

一、赏识教育的理念

赏识, 在词典中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能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愉快的感觉。在教育理论中的含义为:“它是一种思维视觉, 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 是一种凡事只要一发生, 总是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而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对于大部分人都适用, 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阴影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处于自卑状态下的孩子们更具有针对性。

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 没有赏识也就没有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 其本质就是爱的需求。学会赏识, 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赏识是人的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赏识, 教育就失去了魅力。

2. 赏识促进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

一般情况下,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 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 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而教育者怎样对待学生,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命运。赏识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好;抱怨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坏。

3. 赏识教育是无限激发学生潜在动力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距, 允许失败的教育。其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不断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点点滴滴, 并使之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也能行”的心态下, 激发其内在强大动力, 认准目标, 刻苦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

二、中专生心理特点和表现

人的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实践, 总结出中专生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中专教育的认可度低, 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

中专生大多是由于中考成绩不高, 不能被重点高中录取, 退而求次上中专。因此, 相当一部分学生并非完全自愿, 或是由家长决定的被动式的选择, 这种被动与无奈, 使他们对所就读的中专学校缺乏认可度和信任感, 再加上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认识不足, 而产生一定的排斥和逆反心理。具体表现是:学习缺乏动力, 上课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部分学生入学报到后, 有一段时期情绪不稳定, 欲返初三复读以求来年再考。

2.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学习信心不足

对于一些中专生而言, 认为没考上重点高中是较大挫折。对于这一挫折, 一部分学生能正视它, 变压力为动力, 提高信心, 努力学习, 不断进步;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经常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过去的同学相比较, 难免在心理上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挫折感,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一部分学生, 总觉得自己基础差, 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就想打退堂鼓而不思进取, 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学好, 甚至自暴自弃, 破罐破摔, 认为即使努力学习了也跟不上, 于是就干脆放弃了学习。具体表现是:上课不听讲, 甚至干扰别人学习, 即“我学不进去, 你也别想学好”。也有迟到、旷课行为, 直接影响到班风、学风。

综上所述, 我认为, 中专生的心理素质问题, 应从多方面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理念, 应用它能够培养和提高中专生的心理素质。

三、赏识教育在提高中专生心理素质培养实践中的探索

赏识教育既是理念, 也是方法, 如何将赏识教育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针对中专生的心理素质特点, 在我多年的中专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践中,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强化职业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观

针对中专生对中职教育特点、目标认识不清的现象, 教师要不断强化职业教育, 帮助学生尽快走出“上中专, 没前途”的误区。我曾这样启发他们:中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动脑又动手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即“灰领”阶层。它在人才金字塔中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阶层,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并不是靠少数“精英”人才能够担当的, 而必须是一个“数以千万计”的广大群体, 我们中专教育就是培养这个广大群体的教育。这个群体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能否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 关系到我国的GDP能否在不远的将来赶超日本、美国。

通过强化人生职业教育, 教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 使他们认清了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 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热爱专业的动力, 进而树立起“干一行, 爱一行,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信念, 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加强自律意识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中专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昭示着人生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然而, 很多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所以他们常常会出现迷失方向的茫然感, 使一些自律意识差的学生就有可能陷入自我懈怠的状态中。

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要真诚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深入了解并理解他们, 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欣赏他们个性所独具的优点。事实上, 在与学生真诚交流的过程中, 我发现好多学生的个性中所具有的品质, 竟是值得我们欣赏的独特品质。

总之, 赏识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培养和加强中专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主要是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内给予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引导, 以促其产生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内在动力, 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当然, 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容忍和放纵, 对于特殊的学生个体, 还应当灵活采用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方式, 尽量使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人、成才。

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 提高我们教育者的自身素质相当重要。首先, 我们要有相当的素养,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把握实施教育的切入点, 要学会从平凡乃至丑陋中发现美, 辩证地去看待学生及其行为, 得出正确的一分为二的结论。然后, 根据不同的对象, 实施恰当的赏识方法, 因材施教, 才能圆满达到教育的目的。

摘要:应用赏识教育的理论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特点, 探索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10篇

什么是心理素质?它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它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 而且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由此, 我们应当明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那么,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创造一种民主的空间氛围

现在的中学生对很多问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但是周围的人往往把他们看成孩子, 动辄就否定他们的见解。这时的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就把自己封闭起来, 当然封闭的目的就是保护自己, 但是给家长呈现出来就是不好交流, 孩子不听话的现象, 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但从孩子内心来说, 他们是渴望与人交流和沟通的, 希望听到大人对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的建议。在这样的状况下, 我们教师要抓住契机、走进学生、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 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 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这样, 教师会在学生心中塑造一个更完美的形象。

二、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约束的多, 鼓励的少。在家长和教师嘴里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不准……”, 再加之我们很多家庭对孩子的长期溺爱, 使孩子的独立意识很差, 久而久之, 造成了所谓的恐惧心理。例如, 怕回答问题、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试等等, 面对这样的状况, 我们教师必须要合理地予以引导, 帮助学生克服。一方面我们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活动, 如课上的背诵、朗读、演讲, 给每名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 在学生展现自己的过程中要及时地予以恰当的评价, 多鼓励、少批评,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尤其是很多教师都比较担心的考试问题, 首先告诉学生要正确认识考试:“它是对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检测, 只要我们平时踏实学习、认真准备, 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考得好坏都没关系, 只要你曾经努力过, 老师和爸爸妈妈不会责怪你的, 同学也会理解你的。”

三、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学生们渴望成功, 渴望成功后得到别人的认可, 但是很多学生发现自己被认可和肯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究其原因是学生走入学校后, 我们评价学生的尺度太单一了, 往往很多时候面对所有学生几乎只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学习成绩。但是, 学生之间存在这个体上的差异, 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 但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使有些学生很难获得一个令家长和教师满意的成绩, 尽管他可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但我们往往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这样, 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伤害他们自尊心, 长此以往, 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 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 失去信心, 甚至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

作为语文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要抓住一切机会, 及时对每一名学生以适当的鼓励, 哪怕他只是进步了一点点。但是, 教师的鼓励或表扬在他们的内心就可能产生波澜, 他们得到了肯定后信心会大增。这样, 他们的信心足了, 心情好了, 就会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某件事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兴趣会使他去探求、发现、深入钻研, 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这些优势时, 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四、正确纠正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现代的学生群体中是比较常见的, 它一般是出现在学习能力较差或家庭情况较差的学生身上, 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因为自己在每一方面不如别人, 从而想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排除或者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 有这样心理状况的学生, 往往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而且极容易在班集体中破坏团结。在这样的状况下, 教师要多走进这些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 并告知他们, 现在的差异可以通过自己扎实的努力而改变,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从小培养学生的“肚量”

学生的肚量小往往与学生的家庭有关系, 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孩子在家是皇帝, 很难对一些问题有客观的看法或认识, 平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 心里很少有他人和集体。对此, 我们教师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教育他们“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这样, 学生就会逐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了。

六、克服自卑感, 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学生, 他们总是向别人谈自己“怎么不行”, 这将使一般的自责转变成“自我失败主义”心理, 会严重压抑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另外, 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常常受到父母和教师的谴责, 同学的“白眼”, 使他们对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反应总是觉得自己“不敢”或“不是”, 因此变得非常胆小, 这也是造成学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原因。要培养学生的自信, 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解放”他们, 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 让他们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 甚至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 逐步使他们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当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一名语文教师, 更应该和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共同配合, 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用爱温暖他们, 启发、引导、提高他们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 增强自信心, 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使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

摘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大环境下, 各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改下, 学生需要全面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能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关键词:语文课堂,心理素质,成功,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

[2].《教育实践与研究》

浅议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

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他们与环境的交往变得复杂起来,情绪也随之日益丰富。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高兴、愉快、欢欣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格健全;而愤怒、恐惧、焦虑、忧伤等消极情绪则会使青少年失去心理平衡,长期积累还会形成神经活动功能失调以及机体的某些病变。“怒伤肝,忧伤肺”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应创设教育和教学适宜的紧张度,在紧张的学习中辅之以健康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而经常斥责、处罚和否定学生所导致的使学生“情绪饥饿”而形成冷漠、孤僻、自卑的性格特征,应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学习和生活。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并在引导他们正确交往时注重以下原则: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和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因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看着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由此获得心理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

三、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心理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其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会表现出惯常的行为方式的特征,即心理学所称的性格。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气质特点,应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去培养、发展学生性格中好的一面,矫正不好的一面;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还应特别注意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平等的社会成员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家庭背景和个性差异,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和自身良好的榜样作用启发引导他们,坚持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编制扎扎实实的训练步骤,应用心理学上的正强化原理,训练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注意避免使用一些违反心理规律和压抑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那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紊乱和障碍。

总之,教师应加强学习教育理论,加强自身修养,注重研究教育艺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培养刍议 第12篇

智力因素影响着人的认识过程, 非智力心理因素影响着人的意向过程。一般来说, 人才对社会发挥作用的大小, 根本上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但与智力层次有关, 而且与其非智力品质具有更密切的关系。非智力品质对于智力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和西尔济曾对一千五百多名智力超长儿童进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踪观察, 在一千五百多名被试者中, 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在成人后并没有取得突出的成就, 而这部分人与成就大的五分之一的人相比较, 二者之间显著差别不在于智力因素的强弱, 而在于个性品质的高低, 这就说明智力超长者其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也对其所能取得的成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 一是系统地、完整地向下一代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倾向。二是形成学生的成熟的人格。学校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智力因素的培养外, 还应该重视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的提高, 这是增强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所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对这一点, 我们目前仍重视不够。一是重视专业教学, 忽视心理品质的培养。这种偏向很容易造成无个性、无开拓精神、心理发展不健全、碰到挫折就无所适从的“书呆子”。而面对挫折困难, 没有一点积极乐观、坚韧不拔、敢于直视挑战的心理素质是很难成为我们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的。二是把政治思想教育等同于心理品质培养, 并往往以前者取代后者。我们经常急功近利地企图一下子使学生解决政治信仰的问题, 忽略以至取消心理健康工作和心理卫生教育, 用政治思想问题的解剖方法对待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缺陷疾病, 往往把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失误。脱离了对心理规律的认识, 缺乏心理科学的指导, 也难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铸造崇高的灵魂。

非智力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是一项艰巨复杂而且极需耐心的工作, 它包括多个方面:

一、多种能力的培养

首先,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指学生对外界环境, 尤其是社会的适应能力。其中, 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付挫折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 生活节奏愈益加快,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人际交往和社会对人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如今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交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因而更需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其次, 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指社会群体活动中的计划、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能力。其中, 计划能力、协调能力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文科大学生还是理工科大学生, 走上工作岗位后, 都有一个参与群体活动和管理的问题。所以, 组织管理能力的发展是需要在工作中积累, 在实践中锻炼的。再次, 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 大学生正处在一种创造意识大觉醒的时期。他们对参与创造活动有着很强的兴趣和愿望, 不少学生在创造活动中也初步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毅力。但总体来讲, 大学生的实际创造能力正处于潜在开发阶段, 针对这种情况, 大力支持和保护大学生的创造热情, 积极引导他们在刻苦学习、努力实践的过程中, 逐步养成发明创造所需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掌握必要的创造技能和技法, 便成为大学生心理发展咨询中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二、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 挫折承受力的培养实际上已经成为非智力心理素质的一个核心。挫折承受力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高低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挫折承受力的培养又被称为“挫折教育”, 从现有的条件来看,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 给学生传授相关的自助知识, 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其次, 应该尽可能以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一、角色扮演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增强对于挫折的应对技巧;第三, 可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等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个性。需要注意的是, 挫折教育不宜简单化为设置一些人为的挫折情境, 因为如果处置不当, 这种人为的做法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些伤害。

三、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确立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 传统的文化意识无时无刻不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重情轻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高校的学生, 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不能为金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如果把“利”看得过重, 早晚会做出损于国格和人格的事来, 那时, 再好的智力因素也只能成为其缺乏非智力心理培养的牺牲品。

四、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高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大学生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道德品质。这其中包括很多方面, 诸如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助人为乐、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勇敢顽强、不畏邪恶、诚实坦荡、待人真诚、严于律己、廉洁简朴等等。这些品质对大学生的以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如同人生行船路上的航标, 指引着人们向正确的目标靠近, 不管风浪多大, 都不会偏离了方向, 都不会触礁沉船而葬身大海。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 是迈向成功的阶梯, 没有人愿意在成功的路上止步不前, 更没有人愿意跌倒下来。但是, 的确有许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抑郁寡欢, 抱怨命运不公, 感叹人生的艰辛, 更有甚者在不得志时选择了死亡, 而枉费了祖国人民二十几年含辛茹苦的培养。可以说, 每一个能迈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智力因素都是很优秀的, 而差别就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可见, 大学生的非智力的心理因素的培养是何等重要而又何其势在必行!

摘要: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应从适应能力、挫折承受力、价值观、道德品质等做起, 而挫折承受力是当前非智力心理素质培养的一个核心。

关键词:非智力心理素质,挫折承受力,非智力因素

参考文献

[1]李道莹.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王娜, 徐进.浅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途径[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3]周治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4]许晓辉, 牛巨龙, 刘伟.高校中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农业与技术, 2005.

[5]欧阳剑波.关注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学习月刊, 2006.

上一篇:教学系统信息化论文下一篇:或有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