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手法范文

2024-07-17

造园手法范文(精选9篇)

造园手法 第1篇

1.1 儒学

在中国古代,儒学所强调“礼乐”的思想去创建建筑和园林空间,给人以和谐秩序之美,却形成论资排辈的规则———各居其所。最为典型的是皇家园林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园林空间中的建筑群以其轴线、建筑体量、位置高低等外在特征,进而对其使用者的等级关系进行表述[1]。

1.2 道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形成对后世的绘画和书法乃至园林产生了影响。庄子和道家的审美理念与儒家的礼仪规范应用于园林中则截然不同[2]。中国人既存在着儒家修身养性的积极愿望———“齐家,治国”,也寻求道教“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如苏州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曰“沧浪亭”,表达了园主随遇而安的处世之道。苏州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1.3 禅宗

禅宗是融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宗派。禅在理论上、感情上、思想上超越的形而上是另一种精神追求,它指导着广大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艺术审美和创作,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佛教园林即体现了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中轴对称、建筑等级的审美要求,又追求道家文化风景名胜的自然天成,是二者的兼收。

2 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

2.1 叠山理水

叠山理水是传统园林艺术中经典的营造手法[3]。园林叠山理水包括对原有地形水体的利用改造,挖湖堆山,引泉凿池。郑绩的《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说得十分贴切。山石是有形的,是刚性,水泉是无形的,是柔性。山石赋水泉以形态,水泉赋山石以生气。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实现景物的刚柔并济,气韵生动,山高水长,仁智相形。

2.2 种植搭配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文化里,许多植物被拟人化,象征着文人们宏伟的想象、思想的趣味、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感情。孔子《论语·雍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自古以来受“君子比德”思想的影响,人们赏花识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园林植物配植既要满足绿化功能和造景功能,更要注重花木言志。例如,“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秋叶凌霜色愈红,莲出污泥而不染。借物写心,托物言志,古人对园林植物的搭配强调追求其精神的喻义。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如今,古典园林中“竹径通幽”艺术手法在现代园林休息区依然适用。

2.3 建筑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构园要素之一。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园林建筑更多的是以满足其居所的要求,而本身是不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旨在创造一个完整的空间意境[4]。这和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作为视觉观赏中心的造园手法恰恰相反,中国古典园林不是从建筑以外来单纯地观赏建筑的视觉美感,也不是在其内部感受建筑内部空间,而是欣赏包括建筑在内的整个园林空间组合的意境美。现代园林设计中,建筑不仅具有实际使用的功能,还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从而保证园林景观内涵的多样化。

2.4 空间序列

传统的古典园林空间中的空间序列是通过折线展开的,形成了灵活的布局,连续而节奏,组成了园林空间序列的抑扬顿挫。从留园整体的空间序列可以发现,其入口部分狭长、曲折、封闭,在这里人的视野被约束,但随着游客逐渐深入到园林的内部,画面和空间逐渐开阔,先抑后扬的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使园林空间趣味性更强。

3 巧于因借———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借鉴与继承

3.1 框景与借景

古典园林往往造园的面积和空间有限,园主为了促进自家园林的广度与深度的扩大,体验更为丰富广阔的园林之趣,以迂回曲折的造园手法,制造出变化多端的园林空间,日涉成趣。这些造园手法中常用的有框景,园林中的门、窗,树枝围合的景框,将园景框于其中。《园冶》中写到:“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借景也是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例如郭庄借西湖之景、颐和园远借玉泉塔、拙政园借景北寺塔,都是将园外美景借于园内,以丰富画面。

3.2 渗透与层次

渗透与层次在园林设计当中也经常用到。在园林中将2个空间有意识地连通起来,其间不采用分割的实体墙面,这样的做法达到了2个空间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景物互相构成2个不同层次空间的目的,2个园林空间彼此相对完整独立,却又互相贯穿、渗透,连通。如曲院风荷的亭桥恰到好处地将西湖与里西湖2个独立空间融合在一起,互为风景。

4 精在体宜———中国传统园林尺度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儒家“礼乐”思想的空间形式已不适合时代发展,园林由原来的私人享有变为如今的公共空间。对于“礼”的意义在现代园林设计时虽已较少运用,但中国现代园林立意依旧不能脱离文化的主题,例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方案中立意均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有的挖掘中国特有的龙的文化,有的挖掘风水与阴阳哲学,有的挖掘5 000年来的农业文明,都试图将传统文化植入现代园林之中。

园林之所以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当着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因为我国的古典园林宝贵遗产中的艺术风格与如今人们对于多样的室外环境的审美要求相符合。园林既是中国传统艺术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人们应该传承的部分,但对当代生活也有其不适合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代的时代特色与当代园林设计[5]。现代园林在设计时应主要解决园林的空间容量和尺度感的矛盾。苏州古典园林对外开放后,游人量过度使得古典园林的空间显得十分的拥挤不堪,古典园林私家园林的空间尺度完全被破坏,空间美感全无。现代园林多为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空间的尺度感与游人量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D].长沙:湖南大学,2005.

[3]赵滢.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周媛.中国造园艺术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借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造园手法 第2篇

1 园林设计和环境心理学的密切联系

1.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和人们心理的相互关系,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人们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所处环境等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人的心理在各种环境下发生发展的规律。

1.2 园林设计与环境心理学的锲合

造园手法 第3篇

【关键字】日式园林 室内设计 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名扬海外,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本文研究了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意境的创造、空间的布局和要素的构成,分析园林设计的技巧包括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迂回、尺度得当、远借邻借等,这些表现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運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内部空间,并且满足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得倒提升要求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既满足使用价值又是对室内设计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以居住型室内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将日式园林的精髓融入此类室内空间,目的在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丰富室内设计方式的多样性。从广义上说,室内设计就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性活动。

一、造园手法

所谓造园手法就是设计工作者在表现自己的造园思想和意境时,通过一种艺术手法进行表达。日式园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象,它基于自然,源于自然,是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了解,深入,加之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创造出来的。园林中涉及建筑,山水,池泉,铺路,林木都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手法组织起来的。要使这样的园林产生美感,就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造园手法。

二、日式园林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园林作为室内空间的延续,与室内起居空间相互协调,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由于人口,经济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复制的高层住宅代替了传统庭园宅邸。但是人们对大自然景观的渴求变得愈来愈强烈。日式园林是自然景观艺术性的再现,它的优雅不仅能让观赏者赏心悦目,更能给予观赏者一种静谧的沉思环境。提高人类精神生活。

在室内环境中,阳台是一个距离自然最近的区域,在这里,容易塑造较强的排水、给水系统。日式园林中,池泉的造园手法就以精,小,巧的水景系统重现自然。“水在景观中所蕴含的最深刻的意义体现在它对不同空间的交流和联系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池泉,顾名思意,有池,有泉池泉园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是自然景观的反映,阳台这样特殊的室内空间,可以取传统池泉之精髓,造池泉之精神,不必照搬某一名处,以水为心,树立精巧的石灯笼,再配以相应的松叶小木,便可临近自然,聆听自然。

在客厅,卧室等流动性较大的空间中,装饰手法上不必太多赘述,仅以几粒圆石,几束枯木,几尊钵盂,实木家具、雅致的墙壁就可塑造出一个禅意的世界。

三、枯山水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寻找与现代工艺相融合的发展形式,逐步形成极具现代感与日本民族特色的现代景观。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日本枯山水庭园发展的整个历程,总结归纳出从传统庭园到现代景观蜕变的历史进程和社会背景。并且以传统元素为研究脉络,通过对传统庭园中的实体传统元素与精神内涵传统元素的发展演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其中实体传统元素包括山石、植物、小品等,非实体的传统元素包括日本民族的文化思想以及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等精神内涵。在对古典庭园中传统元素演绎方式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还对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日本现代景观的设计理念与手法。 文章以日本枯山水庭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成功发展为借鉴,分析总结了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并探究了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比照枯山水庭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成功发展,再次审视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提出了一些对于我国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景观设计创新方法,并且展望了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未来之路。

由于室内空间的局限性,在狭小的空间以枯山水的手法进行景观配置时,围绕日式园林小,精,巧的特点展开。一地沙砾,几尊石组就是一方净土的诠释。在以活络某个墙角为目的时,内敷白沙、砾石,作海,为水。缀以石组,为山。配以小木,为林。再借以灯光,比起雪白的乳胶墙面或花纹精致高档的墙纸面,更加令人舒适,更有临山傍水的诗情画意和更加贴近自然的人文气息。

或在室内通向卫生间的走道、阳台的空地上用素雅的鹅卵石开辟出似海似水的可以温暖都市人繁忙的足心,不仅丰富了地面铺装的方式,也可愉悦身心。

四、日式园林造园手法之精髓是现代室内设计取之不竭的源泉

日式园林,不论使用何种造园手法,所传递出来的信息都离不开一个“禅”意。一个静谧不被打扰的世界,是繁忙嘈杂的都市人所追求的。总之,居住空间是人们栖息生养最重要的空间,在实现居住空间设计的合理化,提高使用率的同时,能够做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是室内设计工作者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天津大学出版社.

[2] 刘庭风.《日本小庭院》. 同济大学出版社.

古代景观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第4篇

古人希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达到一种“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的园林造园效果, 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

苏州园林中, 拙政园幽绝秀丽、网师园别饶情趣、留园雅致清净、退思园小巧玲珑, 造园艺术追求“多方景胜, 咫尺山林”的美学效果, 力求再现山水的自然美, 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巧妙地运用水、石、花木、建筑来构景布局, 采用“巧于借景”、“花街铺石”及“漏窗透影”等手法, 突破空间, 讲究景深和层次, 注重意境的创造, 引人探求回味。

在苏州园林里, 虽说四个园占地面积不大, 但由于造园师手法高超, 使人在园中永远走不到头, 达到一种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效果。造园师主要运用了借景, 框景, 抑景, 添景, 夹景及对景六种造园手法, 采用了“之”字形的游廊以及圆滑转角的设计使得整个苏州园林的道路设计呈环形曲折, 突破空间的界限。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 现代主义在其思潮的影响下, 吸收大量的设计方法, 使现代园林进入真正多元化的时期。中国现代园林是在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林精髓的基础上, 融入大部分西方的造林技巧, 形成了园林风格交融, 园林文化丰富, 园林形式多样的新格局。

三、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 利用造园手法营造空间意境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借鉴古典园林中借景、框景、障景、对景、添景等造园手法, 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 与古典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与寺庙园林的封闭性大不相同。

(二) 将人为景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美的意境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自然者, 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 为上品之下;精者, 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 为中品之中。”可见自然是评价园林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园林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其周围地理环境、地域文化, 尽量在少进行动土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改造。以叠石和植物种植为例, 在石块和植物的选取上, 应以本地特色盛产石块和植物为主, 不但可以体现当地特色, 还可以形成自己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 有利于长久的发展。

(三) 选取中国传统符号运用到景观细节的设计

苏州园林运用了许多古典装饰图案在漏窗、地面铺装及建筑小品的文案雕饰中, 是一种沉淀了千年的中华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巧妙结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亦是如此, 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四神兽图案, 宝相植物图案, 象征民族特色的生肖, 祥云, 福、禄、寿等吉祥文字, 通过一系列现代图案拼贴技法, 运用到各式各样的地面铺装、建筑雕饰之中。

(四) 植物空间的营造要体现出民族性与地域性

以苏州园林为例, 其中的树木多不应修剪成规则式, 树种中采用了芭蕉, 这在江南园林中常见。留园中部的大银杏、网师园“看松续画轩”前花台上的黑松、狮子林“指柏轩”前假山上的古柏, 均体现了植物的地域性。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亦是如此, 在设计中应充分把握当地特色植物树种, 选取能够代表当地历史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种植。

(五) 风水学说的沿用

风水学说在古代造园时十分讲究, 风水中将吉祥的地点称为“穴”, 最佳的风水模式要求“穴”周围有山环水绕, “穴”内的布局符合天人合一原理。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风水三要素”:“吉祥佳穴”、“藏风聚气”和“山环水抱”。苏州园林的主人在给园林选址时, 尽量选择偏僻的地方。艺圃位于苏州城西北角, 隐于静谧的文衙弄内, 通过园林曲廊、门、精美轩窗取景, 处处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在苏州各个园林之中, 将花园水池设计成浑然天成的形式, 采用自北向南狭长似带的模式, 再与园外的内城河相通。风水学认为, 水主财运, 水来则财来。水池配植被, 符合美的规律, 也有吉祥如意之说。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意境, 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等,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代园林在设计过程中, 要汲取古典园林所蕴含的精华部分, 补其短处, 创造出更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的现代园林风格。

摘要: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 两千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 园林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趋于完善。到了明清时期, 造园技术已经达到成熟, 园林数量规模空前巨大。如今进入了21世纪, 怎么将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 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古代造园手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敏.中国古典园林30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5.

[2]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4.

造园手法 第5篇

1.1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自然式山水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 具有本与自然而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意境含蕴、建筑美与自然美揉融的气质特征[1]。皇家园林讲究皇家气派, 私家园林追求文人情趣, 寺观园林介于二者之间。传世的代表作有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等。

1.2 意大利古典园林属于规则式台地园

意大利古典园林属于规则式台地园, 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别墅园和郊区别墅[2], 其中城市别墅园代表古罗马的造园的最高成就。意大利古典园林传承了古罗马园林, 作为欧洲古典园林造园成就代表之一。传世的代表作有兰特庄园、法尔耐斯庄园、埃斯特庄园等[2]。

2 透过造园手法解译中国古典园林与意大利古典园林的审美理想

手法意为处理材料的方法。造园手法是指园林中针对于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布置园路的艺术追求与工艺技巧。中国古典造园追求“本与自然而高于自然”, 故而遵循“师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意大利古典造园追求“严谨的几何构图”, 故而遵循“几何美学”与“人定胜天”的秩序法则。

2.1 园林筑山

广义上的园林筑山包括园林地形、假山与置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地形表现为随形就势、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自然美;在意大利古典园林中将山地修整改造为台地, 并与建筑的轴线相联系, 地形表现为极具理性的、规则的人工美。

2.1.1 中国古典园林地形讲究相地合宜、造山得体, 趣在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最初出于对山岳风景与海岛风光的模拟, 后升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 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相互渗透。例如, 始建与1703年的避暑山庄俨如巨幅的山水长卷, 择址之初康熙亲自策马进行实地踏查, 并题《芝径云堤》诗[1], 云:“命匠先开芝径堤, 随山依水揉辐齐;司农莫动帑金费, 宁拙舍巧洽群黎。”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不论是平面线性还是竖向线性均为自由曲线, 处处表现典型化和概括化的自然之美。

2.1.2 意大利台地园地形追求井然有序, 趣在雕凿美。

意大利台地园多建在风景秀丽的丘陵坡地上, 顺地势辟成若干个台层, 台层间用造型各异的台阶、坡道、跌水、洞窟、雕像等连接, 为了加强各层台层间的整体感通常有明确的中轴线贯穿与台层之间, 并与建筑联系。各个台层间的台阶、坡道、挡土墙通常用雕塑的手法处理成艺术品。

2.2 园林置石

石材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材料, 在中西古典园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中国和意大利园林中石材的应用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从材料的选用到艺术形象的表达都显示出极大的差异性。

2.2.1 中国古典园林的山石讲究寸山有致、片石生情, 借道于自然神力。

中国古典园林中假山和置石是承载着中国古典园林特征的主要符号之一, 并构成园林的主景。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 用石笋表春山;白太湖石大假山表夏山;黄石大假山表秋山;宣石表冬山。山石还经常与其他元素一起组景, 如山石踏跺和蹲配、抱角和镶隅、粉壁置石、尺幅窗、无心画、云梯、山石器设等。

2.2.2 意大利古典园林山石钟爱宗教偶像题材, 热衷于人工洞窟雕刻。

石制的造型各异的台阶、挡土墙、宝坎、水池、雕塑、洞窟等皆为意大利园林代表性的表现方式。玛达玛庄园[2]建于1516年, 其高高的挡土墙上面各镶嵌着精美的壁龛, 壁龛内有大象、创世神、丘比特的雕像。早期的壁龛采用天然石崖壁的样式, 到后来就演变为洞窟, 常采用钟乳石装饰洞窟的外部, 洞中的石雕用透雕、圆雕、浮雕等表现方式。石雕除了安放在洞窟中用来装饰挡土墙外, 还用在草地上、绿篱前、树林里、建筑旁、喷泉中等。石雕常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

2.3 园林理水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体追求的是神秘的、幽静的、感情细腻的、古琴韵般的意境, 其表现形式既有曲折幽深的小水面, 又有追求音韵之美的山涧、瀑布、涌泉的动态水景, 还有常盛不衰的表达着对长生不老的理想的追求的“一池三山”格局。在意大利古典园林中水体强调的是热闹的、激情奔放的、管风琴般的交响音效, 以及规则式的尺度宏大的大水面炫耀着人类的征服自然的能力, 展示出天光云影与镜面般的水面交相辉映的动人心魂的壮观场景。

2.3.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体追求曲折隐晦与神秘幽深。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有依托自然水体而建, 也有人工兴建的。形态类型多样, 如湖泊、池沼、溪涧、泉源、渊潭、瀑布等, 皆源于自然水体形态。水面讲究开合收放曲折变化;水面常用堤、岛、桥、石矶等加以分隔以增层次变化;水岸线犬牙交错、参差变化;驳岸起伏凹凸, 叠石为主, 常用湖石、黄石等。

清朝乾隆十八年, 在瓮山和西湖的基础上兴建清漪园, 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对原山水体系进行改造, 正如乾隆所言“略师其意, 不舍己之所长”, 不仅仅是对名景的模拟, 还寄托了极具园林艺术修养的乾隆“谁说江南风景好, 移天缩地在君怀”抱负。同时清漪园的山水格局又是“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理水的传统模式, 反映出帝王对长生不老的理想的追求。

2.3.2 意大利古典园林中的喷泉跌水追求惊魂动魄。

意大利人非常擅长于理水, 意大利台地园中最震撼人心的当属喷泉和跌水。喷泉和跌水是水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埃斯特庄园中有六个台层, 每个台层均以水景为构图的中心, 由下而上依次是圆形水池喷泉、水风琴、龙喷泉、大瀑布、百泉台等, 水景的造型、声音、气势让人叹为观止[3]。其中水风琴、水剧场、以及恶作剧的机关水嬉、链式瀑和台阶瀑等已成为意大利台地园的特征性符号。泉池的平面形式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 大多是规则的石砌驳岸, 驳岸雕琢成精美的石雕。

2.4 园林植物配置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植物的欣赏更注重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体验, 植物往往被人格化并要求富有诗情画意。在意大利的古典园林中往往强调人的改造能力, 植物追求的是符合古典美学原则下的雕塑般的造型之美, 造型植物与建筑雕塑在表现形式上无本质区别, 呈现的是在人的意志力控制下的群体组合之美。

2.4.1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通过移情, 重在抒情。

中国古典园林中, 由于受到神仙思想、君子比德等思想的影响, 人们以特别的视角欣赏园林植物, 把植物拟人化, 赋与植物以人的美德特征。故而在植物品种选择时十分注重植物与人相似的个性特征美。如“梅兰竹菊”四君子, 以及热衷于对诗画情趣的追求如粉壁承影[4]、芭蕉夜雨。

2.4.2 意大利古典园林植物造景采用精雕细琢, 表达图案美。

在意大利古典园林中由于追求人工之美、强调象征人工改造自然力量的、纯粹的、理性之美, 植物配置要符合某种比例, 强调对称与协调, 树木之间要有精确的距离。人们用雕刻雕塑的方法去“雕刻”植物, 树木一律整齐的排列在道路两旁, 树冠修剪成为规整划一的球形、方形、圆锥形、葫芦形、尖塔形, 甚或为走廊、连续拱券、拱形门楼以至于大幕天幕坐凳俱全的小剧场, 被称为绿色雕刻、绿色建筑。植坛方方正正, 里面用矮小的常青树盘成规规矩矩的图饰, 坛底衬以染色的卵石或者碎砖, 如精心整烫过的绒毯。

2.5 园林建筑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木结构建筑, 造型空灵轻巧, 可以随物赋形, 易与园林其他要素互相渗透交融, 相得益彰。意大利古典园林建筑多位于主轴尽端的高地上, 相对集中, 尺度体量巨大, 统率着整个园林构图, 人们用雕塑的方法去建造建筑物, 普遍关注建筑的造型、体量、建筑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立面装饰等。

2.5.1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表现为檐牙高啄, 空灵轻巧。

中国古典园林中楼、阁、亭、台、廊、庞、槛、榭, 都是轻灵小巧的木结构建筑, 翘角飞檐, 在蓝天白云之中举翼欲飞, 且多置门窗, 开敞通透, 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并与花木、池沼、山石之类自然物融揉一体, 取得和谐的效果。如远香堂、抱山楼、牡丹亭、听雨轩等。此外, 还集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通过匾额和楹联点景等赋予其文化艺术内涵, 还采用框景的手法利用门洞和空窗结合园景组成活动的无心画;建筑的户牖、窗棂、梁柱、椽檩等处处都体现着精湛的木雕艺术。

2.5.2 意大利古典园林建筑追求厚重华丽与雕塑之美。

意大利古典园林是在比例和秩序法则控制下的追求几何构图美的规则式园林, 园林建筑一般处在轴线的端点处, 作为园林的统帅元素, 与其他造园要素是相分离的。如意大利的埃斯特庄园[5], 主体建筑于最高的第六层的台地上, 显得高大雄伟, 建筑为文艺复兴早期的样式, 石构建筑呈横三层纵三段的古典式构图, 小坡顶, 开窗较小, 正立面上的两翼对称地立着塔楼, 立面雕刻装饰精美。

2.6 园路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园路线形自然, 尺度亲切, 铺装纹样精美, 园路被誉为石子画。在意大利古典园林中, 园路一般为建筑轴线的延伸, 园路次序井然, 尺度巨大, 体现着理性之美。

2.6.1 中国古典园林园路迂回曲折, 强调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路迂回曲折, 曲径通幽, 园路的宽窄、线形、方向变化不定, 把园中各个的景点巧妙的连接起来, 移步换景, 追求极富诗情画意的观景效果。同时道路自身又是重要的审美对象, 蜿蜒在花间池畔林下, 路宽尺度亲切宜人, 路面用青砖、瓷片、鹅卵石等铺砌成朴素而美观的图案。

桥作为一种特殊的园路,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桥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平面而有直有曲, 曲桥又有三曲、五曲、九曲等;立面有平有拱, 还有廊桥。不同的平面、立面组合, 产生非常丰富的形式。

2.6.2 意大利古典园林园路强调轴线气势, 追求严谨的秩序美。

意大利、法国古典园林往往通过园路来体现轴线, 园路表现为井井有条的网络。它的大小道路全都是直线, 或纵 (东西向) 或横 (南北向) , 有主轴线和副轴线, 组合为若干个巨大的轴线网络, 道路之间交叉成无数直角与锐角, 在总平面图上路网呈现为构图严谨的几何图形, 路宽尺度巨大。

3 结论

园林艺术外在的是其表面形式, 在内的则是其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由于受“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 造园处处体现“师法自然”的原则, 造园要素表现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感性之美。而意大利古典园林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 造园则是极力炫耀人们改造自然的野心, 造园要素反映得是一切要依着人的雄心勃勃的意志力的理性之美。通过对二者造园要素的经典表现形式的比较, 我们不仅从园林的表象上了解到二者差异, 还能深入了解了园林现象差异性的本质, 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在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下的园林专业发展, 需要拓宽视角放眼未来, 辩证的汲取古典园林的成功经验, 并与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相融合, 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拟明日新园林。

摘要:中国和意大利都是多山的国度, 二者的古典园林作为艺术瑰宝对世界园林的过去和现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受到不同工程技术等客观因素以及人文环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者类型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以二者经典的造园成就为研究对象, 对二者经典的造园技法进行比较研究, 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优秀造园手法, 为当今正朝多元发展的园林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国,意大利,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郦芷若, 朱建宁.西方园林[M].河南: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1

[3]刘雪芳.从审美角度看中西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差异[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7 (1)

[4]计成著, 张国栋注释.园冶新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造园手法 第6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要素,空间,造园手法

1 地形要素

1) 山地要素。在小尺度公园的设计中, 限于基地面积的大小, 不可能做过于高大的地形。但尺度较缓的地形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营造不同感受的诗意景观空间, 其一是“借”, 利用中国古典园林中借景手法, 把园外之山引入园中。其二是“叠”, 现代城市规模巨大, 楼层高耸, 很难借到自然山岳之景, 因此要在方寸之间形成地形起伏感受, 可以利用多种要素叠加的方法。在地形稍高之处种植高大乔木, 设置雕塑等观赏性标志物; 而在地势较低处设置观赏点, 植物采用较低矮的灌木或绿篱。多种元素的叠加给游览者视觉造成高低变化, 塑造了山地地形空间。

2) 平地要素。在平地要素中如何营造诗意空间, 是中国造园师从古代就开始思索研究的问题。明代造园师陈植在《园冶·相地篇》中对利用城市地造园有如下说法: “市井不可园也, 如园之, 必向幽偏可筑, 邻虽近俗, 门掩无哗。开径逶迤, 竹木遥飞叠雉;临濠蜿蜒, 柴荆横引长虹, 院广堪梧, 提湾宜柳……片山多致, 存石生情”[3]。

2 水体要素

最早的人类社会起源于河流两岸, 人与水、水与诗的关系同样的源远流长。从文学中的诗三百篇, 到今天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水体要素, 水, 一直都是人们理想的精神与物质归宿地, 许多的实情意境亦是因水而变得鲜活灵动。2500余年前《诗经》中就有以水为颂的诗句。在现代城市小尺度公园的规划设计中, 水体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景观元素[3]。

1) 静水要素。静态的水体要素可以是小荷初露的清浅池塘, 辅以自然要素,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 南唐·冯延己) ”; 或者是配置建筑要素, 形成长桥卧波, 临水楼台的空间意境。静水也可表现为寒潭百尺、冷泉无声、辘轳金井等形态, 与植物等元素融合, 营造出“昨夜闲潭梦落花 ( 唐·张若虚)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 ( 南唐·李煜) ”等诗意景观空间, 令人流连忘返 ( 见图1) 。

2) 动水要素。诗意景观之中, 动水的形态更为丰富[4]。正因源头有活水流动, 水体才得以清如许, 溪涧跌宕, 曲水送觞, 长沟流月, 瀑泄苍崖, 都是各具特色的动水形式。在中国文化中, 水是性灵的表象, 人们赋予水以社会伦理涵义, 上善若水, 水亦有“德”。清代文人尤侗在其文《水哉轩记》中这样描述动水: “屑雨奔云, 穿山越洞, 铿訇有声, 盖取诸动”, 所谓“动”, 或曲折蜿蜒缓流慢淌, 或居高直下气势奔腾, 抑或穿山而越洞奔流不息, 所代表的不只是水之形态流动多姿, 更象征着时间流动,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给人以更深层的哲学意境 ( 见图2) 。

3 建筑要素

景观建筑中数量最多的是亭, “亭”者, “停”也。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唐·杜牧) ”中诗人停坐于何处, 诗中并未明说, 但从后世许多亭子起名为“爱枫亭”“爱晚亭”来看, 多数人都认为诗人是休憩于亭子之中的[5]。亭空间通透的特性使其成为景观中与自然融合最好的建筑, 在现代小尺度公园景观的设计中, 可以利用新材料、新造型来对亭子进行改造, 只要空间结构不变, 与周围环境融合, 就能起到多面透镜的亭之诗意。正如西湖湖心亭: “百遍清游未拟还, 孤亭好在水云间, 停阑四面空明里, 一面城头三面山 ( 清·许承祖) ” ( 见图3, 图4) 。

廊可以称为流动的亭, 或者上有覆盖的路, 其形态千姿百态, 多为曲折蜿蜒。廊在现代景观中也颇为重要, 在营造空间意境时, 廊与植物要素结合形成花廊、绿廊, 使人如行走在谜洞花窟;与新型照明技术或投影技术结合, 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意境, 增加游园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类型多样, 除亭之外尚有台、堂、轩、榭、楼、阁、斋、舫、馆等建筑类型, 但在小尺度公园的设计中, 限于地块面积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太多的建筑并不适用于旨在为人们提供与自然交流空间的微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中。因此本文中只列举亭、廊两类景观建筑, 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诗意景观的设计手法[6]。

4 植物要素

古人有诗曰“餐翠腹可饱, 饮绿身须轻”, 景观中的植物要素给风景添上了一层富有生机的底色, 增加了风景的自然真趣, 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 都创造出理想的环境。徐珂在《清稗类钞·随园》中描述绿晓阁: “开窗则一围新绿, 万个琅歼, 森然在目, 宜于朝暾初上, 众绿齐晓, 觉青翠之气, 扑人眉宇间”[7]。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所写天镜园亦是: “高槐深竹, 樾暗千层……余读书其中, 扑面临头, 受用一绿, 幽窗开卷, 字俱碧鲜”[8]。植物之于景观, 是除游人以外唯一有生命的元素, 给休憩环境带来鲜活的生命力。

1) 树木要素。景观之中树的形态美常常构成整个观赏空间的立面。在现代小尺度园林的设计中, 植物要素的选择种类更加丰富, 常绿树种的跨地域应用已成为园林造景中植物配置的主要方法, 色叶植物的点缀也能营造独特的意境空间[10]。在《扬州画舫录》中, 李斗描述的正是色叶植物的季相变化, 丰美妍丽: “涵虚阁之北, 树木幽邃, 声如清瑟凉琴。半山槲叶当窗槛间, 碎影动摇, 斜辉静照, 野色连山, 古木色变。春初时青, 未几白, 白者苍, 绿者碧, 碧者黄, 黄变赤, 赤变紫, 皆异艳奇采, 不可殚记。”这些叶色绚烂的树木丝毫不会逊于姹紫嫣红的花朵带给人的观赏感受[11]。

2) 花卉要素。花卉是园林中较为重要的植物要素, 以缤纷的色彩、美妙的形态以及芬芳的气味给人带来或浓艳或娇俏、或飘逸或素净的感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尤其如小尺度公园一类小型园林, 可以利用花卉要素的四季观赏差异, 均匀配置植物, 形成方寸之中游, 四时景相异的诗意景观感受, 实现千年前欧阳修对园林景观的美好想法: “我欲四季携酒去, 莫教一日不花开”。

荷花是中国诗文化中饱受美誉的一种植物元素。从“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初夏, 可以欣赏其美妙形态; 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夏末, 可以转向听觉享受的清音, 引发人们的诗兴画意[12]。这些作用于嗅觉与听觉的无形风景信息, 加强了景观的动人魅力。因此在小尺度公园设计中, 也要兼顾视觉之外的多种感官感受。

3) 草之要素。在景观设计中, 草可算是植物元素中应用量最大的种类, 但在设计手法中对草的描述并不多。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如何利用草营造诗意景观, 我们可以从诗人留下的诗句中寻找答案[13]。北朝·北周·庚信的《春赋》中写道“一丛香草足碍人, 数尺游丝即横路”, 在园路的铺装中, 不妨留下空隙给一丛香草几尺游丝, 柔化空间底界面的硬质铺装。总之, “天意怜幽草 ( 唐·李商隐) ”, 相比塑料、石头等材质, 人们更喜欢休憩在草坪上, 草之要素理应在小尺度公园的设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见图5, 图6) 。

5 结语

造园手法 第7篇

岭南地区背靠五岭, 面临大海;基本属于热带气候, 全年炎热多雨, 不时还有台风光临。虽然地理上与内陆阻隔, 但是岭南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自然地貌奇特多变, 山灵水秀;自然植物资源远比北方、江南地区丰富。岭南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也是影响岭南造园风格的重要因素。

岭南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南越。当时任龙川县令的赵陀废弃秦官, 自称“峦夷大酋长”, 效仿秦朝宫室苑囿, 在越都番禺 (今广州) 兴宫筑苑, 拉开了岭南园林发展的序幕。之后除唐末刘陟, 岭南几乎没有独立政权, 因此岭南的皇家园林如昙花一现, 对后世影响甚微。所以, 岭南园林基本没有皇家性质, 而私家园林成为岭南园林的主流。岭南私家园林兴盛于清中叶, 成熟于清晚期。岭南园林的中心在广东, 影响却覆盖了整个岭南文化圈, 包括福建、台湾、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在清代, 北方园林、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一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园林的性质上看, 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主;江南以文人园林为主;而岭南园林则是属于市民大众的园林, 是真真正正融入了生活烟火气息的世俗园林。这与园林所有者的身份并无太大关联, 岭南园林的世俗性是来源于岭南地区文化的熏陶。在岭南这样一个“远儒”的地区, 形成的是比北方、江南更生动、琐碎的市井文化。岭南人不用仰望皇权, 不用听那些退出官场的士大夫伤春悲秋, 他们自有自己务实的生活哲学, 他们是真正生活在生活中的人。所以, 岭南的园林也很“务实”, 园林更多的是满足居住使用功能与娱乐功能。岭南的园林不是乐神的, 而是娱人的;岭南的园林不是阳春白雪, 而是下里巴人。清代的岭南私家园林留下许多佳作, 比如粤中四大名园——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岭南园林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 在造园手法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将清代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特色简要概括成三个方面———连房博厦、借鉴西法和多置石山。

1 连房博厦围庭院

庭院式是岭南园林最大的特色。庭院是与建筑空间为主的造园。岭南园林庭院中的建筑组合不像北方庭院、江南庭院在园林中那样散放格局, 几乎均为有韵地接踵而成。这样做的原因, 一是因为岭南园林占地面积小, 要求建筑布置紧凑。二是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因为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台风肆虐, 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园可有效减弱强风暴对园林的侵袭, 减少雨季时内部联系的不便。另外庭园所形成的大面积阴影区也可减少热辐射, 起到较好的降温作用, 房屋组成的巷道在夏季吹南风或东南风是可形成“冷巷”也是消暑的好方法之一 (图1) 。岭南园林运用敞厅、连廊、天井、巷道联系建筑的手法成为“连房博厦”式。很多岭南私家园林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如可园、小画舫斋、余荫山方、人境庐、西园等。下面以可园为例简述。

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可园路32号, 园主人是清末东莞博厦村人张敬修。可园的特点是小巧玲珑, 以小见大, 布局周密, 设计精巧, 把厅堂、住宅、书斋、庭院、花圃等艺术地揉合在一起, 形成了“连房博厦”的形式。可园面积不大,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园中唇楼悬阁, 廊庑萦回, 亭台点缀, 叠山曲水, 极尽园趣。

可园一共有三组庭院, 前院前院包括门厅、轿厅、客厅, 庭院内堆砌珊瑚石假山一组名“狮子上楼台”。后庭以花廊为过渡, 过花廊, 渡曲池小桥, 即是园林的主体建筑“亚字楼”和“可楼” (图2) 。东院以临水的船厅为主, 其余的园林建筑亦多以水得景。每组建筑用檐廊、前轩、过厅、走道等相接, 形成“连房广厦”的内庭园林空间。

连房博厦围合的庭院式园林恰恰是岭南人务实品质的反映。因为这种方式是最适宜岭南自然特征的, 造就的园林也是最宜居的。同时, 连房博厦将园林围合起来, 从外部看不显山不露水, 但是内部却别有洞天。厦门鼓浪屿的菽庄花园有景———“菽庄藏海”, 就继承了岭南园林这种深藏不露的特点。

2 借鉴西法备我用

岭南, 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最早进行交流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 岭南地区就是中外商贾云集之地, 最早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明清时期, 岭南地区与西方交流更为密切, 经济发达, 造园活动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在这个时期, 岭南园林在汲取西方文化、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对话中, 选择了“统一调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积极策略。在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的条件下, 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 而近代岭南园林的创新发展也是以西方文化的输入为契机的。特别是岭南的私家园林, 其布局各具特色, 结合了许多西方园林的思想和手法, 以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心态, 拿来为我所用, 从而形成了颇具岭南特色的园林风格。

余荫山方的轴线和对称布局借鉴了西洋园林的造园手法。全园主要分为两个庭院, 呈东西并列之势, 形成规整的几何形布局。余音山房的园门设在东南角, 入门之时经过一个小天井, 左面植梅, 右面穿过月洞门有一幅壁塑作为对景。向北转是二门, 门上挂有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图3) , 点出园林“余荫”的命名含义。跨过二门就是园林的西半部了。

西半部以一个方形水池为中心, 池北部的正厅“深柳堂”面阔三间。堂前的月台左右各植炮仗花树一株, 开花时宛如红雨一片。深柳堂隔水与池南的“临池别馆”相对应, 构成西半部这个庭院的南北中轴线。水池东面为一带游廊, 当中跨拱形亭桥一座 (图4) 。这座桥与园林东半部主体建筑“玲珑水榭”相对应, 构成东西向的中轴线。

东半部面积较大, 中央开凿一八方形水池, 有水渠穿过桥亭, 与西半部的正方形水池相连。在方形水池正中建置了方形的“玲珑水榭”, 八面开敞, 可以环眺八方景色 (图5) 。沿着园的南墙和东墙堆叠小型的英石假山, 周围种植竹丛, 犹如清雅别致的竹石画卷。

此外, 四大名园中还有很多建筑小品、建筑构件及建筑雕饰装修都运用了西方的手法。例如清晖园中船庭在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柱头 (图6) 。东莞可园、余荫山房和清晖园的部分园林中还使用了进口的百页窗扇 (图7) 。大部分园林的窗户镶的都是带有西洋特色的彩色玻璃 (图8) 。余荫山房和清晖园的某些园林小品运用了西式花瓶状栏杆等 (图9) 。都反映出中西文化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3 无园不石造奇景

由于岭南庭园占地面积小, 要取得“主人不出门, 览尽天下景”的效果, 用一般的实地模拟手法是无地置容的, 只能“缩龙成寸”用石做山。所以, 岭南园林是“不看真山看假山”。

岭南假山石景着重于叠砌, 吸取天然山景的各种形体, 如峰峦、洞壑、涧谷、峭壁、悬崖等, 加以概括提炼而成。利用当地的山石和海石, 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 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图。工艺精细, 形象逼真, 造型纯朴, 艺术风格活泼灵巧、富有魅力, 所以庭园虽小但由于假山的存在而使园林富于变化。

庭园空间里较为大型的石景比如:清晖园的“虎踞龙盘”、“三狮会球”, 可园的“狮子上楼台” (图10) 等。而在较小的庭院空间里, 则常用占地少的峰石, 通过艺术的夸张, 石虽不高, 却给人高耸之感。例如清晖园的“石门” (图11) , 梁园的“苏武牧羊”等。

梁园造园手法独特, 立意清新脱俗, 视奇峰异石的设置与组合为造园之主要景观。当年佛山进士梁九图游览衡山湘水南归时, 舟过清远偶然购得纹路嶙峋、晶莹剔透、润滑如脂的大小十二座黄蜡石, 于是用船运回佛山家中, 用石盆乘之, 罗列园中。其中最大的一座石取名“多窿”。梁视石若命, 将庭园命名为“十二石山斋”并自号“十二石山人”。

梁园通过石景的多种形式和变化, 既有写意式的峰峦山涧、岩壑瞪道, 也讲究房前屋后的石景配置。形成了“竹屋蕉围水石”的具有岭南水乡特点的园林景观 (图12) 。

比起北方园林的大气, 江南园林的雅致, 岭南园林似乎更具有草根的俏皮气质。在方寸土地之间, 却浓缩了建筑、山水、植物等等园林要素, 可谓“深藏不露”。岭南人在自己的园林里创造了一个最宜居的环境, 在连房博厦围合出的庭院里看雨听风、闲话家常。他们大胆的接受了西方文化, 用洋人的方法装饰自己的园林, 在市井的气息里又加了些许洋气。还有岭南人亲切的石与水, 树与花都被点缀在园林里, 杂糅成了岭南私家园林独特的造园手法。

参考文献

[1]陆琦.岭南传统园林造园特色[J].华中建筑, 1999, (04)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3]陆琦, 郑洁.岭南园林石景[J].南方建筑, 2006, (04)

[4]何继红, 薛浩波.岭南园林中的西方元素.佛山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陆琦.佛山梁园[J].广东园林, 2006, (06) .

[6]刘管平.岭南古典园林 (一) [J].古建园林技术, 1986, (04)

[7]刘管平.岭南古典园林 (二) [J].古建园林技术, 1987, (01)

[8]刘庭风.岭南园林广东园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9]陆琦.《名园赏析》东莞可园[J].广东园林, 2007, (01) .

[10]刘太雷.俗世生活的吟唱——浅谈岭南古典园林建筑布局和装饰的市井化取向[J].美与时代, 2007, (01)

[11]罗舒雅, 张文英.论海洋文化对岭南园林的影响[J].广东园林, 2008, (06)

造园手法 第8篇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的游憩境域。一方面,园林既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又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景,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2 园林艺术的造园基本手法

2.1 小空间与大空间的对比

小空间与大空间的对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小见大”。例如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既各具特色,又主次分明。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廊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 m×30 m的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许多。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越多,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

2.2 有法无式

有法无式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法”即法则,指总的艺术规律及原则。“式”是指呆板机械的规则图式。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是大自然风景美的缩影,因此,造园必须按自然界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创作、来组织。这一规律古代艺术家称之为“法”。诸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顺应自然”“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圣园生动”等均是。然而,园林风景的形象特征是千变万化的,就以地形塑造来说,山可以有危峰、悬崖、陡壁、平岗、小坡等,水可以有池、溪、涧、泉、湖等,而其他花草树木以及点缀的亭台楼阁等形式和种类更多。

2.3 联想和意境

联想和意境是我国造园艺术的特征之一。丰富的景物,通过人们的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达到见景生情,体会弦外之音的效果。意境就是通过意向的深化而构成心境应合,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主客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园林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境界。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各景区的意境设计,造园家在考虑整体结构时,往往要先从大体确定园林美的风格,以及能反映这些风格的重点景区的立意。通常造园家都用简约的笔墨、富有诗意的文字作一个概括,然后再仔细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使它们符合意境的需要,这一方法好像是揣摩诗意作画。清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换却花篱补石栏,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很透彻地说出了园林创作有着与诗歌创作所产生的联想和意境很类似的特点。

3 造园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3.1 空间大小对比手法的应用

对比是部分之间的相互加强效果。对比和谐是通过大小、多少、轻重、高低、厚薄、宽窄、粗细、浓淡、明暗、凹凸等量的对比,以及软硬、粗细、强弱、干湿、尖钝、角圆、曲直等质的对比来加强装饰效果。室内设计中空间大小对比的用法要适度,掌握的方法是大面积上和谐,小面积上对比。例如许多的中式餐馆设计中,空间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通过空间的合理划分,创造出空间无限深远的效果。如制造假山玄关、制造回形走廊、设立植物景观区等具体手法。小空间的合理位置要与大空间相呼应,让人感到对比之美。还有,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远处实体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2.3 m,柱距仅1 m。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因此,正确的对比手法来源于对空间所在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及对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3.2 “有法无式”手法的应用

“有法无式”是指要按照自然界的山水分布规律来设计园林,同时要求“自然而然”,避免生硬的设计情况出现。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也提示了室内空间的围合、组织和利用是建筑室内设计的核心问题。同时,从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有”与“无”,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和“无”的对比对于现代室内设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原则之一。例如,在白色墙体下布置山石、花木。在光影的作用下,人的注意力几乎全被吸引到这些物体的形象上了,而“实”的白粉墙就变成他们“虚”的背景,有如画面上的白纸,墙的视觉界限的感受几乎是消失了。这种感觉在较近的距离内尤为突出。这种设计手法要比在对墙体上进行过分的装饰形成的生硬感觉自然得多。

3.3 “联想和意境”的创造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环境的联想和意境营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在室内景观设计上更为明显。比如现在许多中式的室内设计中,很多设计师把“园林的山水”引入到室内环境当中,具体到使用水景的方面,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花草或室内建筑物,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和整体环境的意境美。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呵成之妙,而无一览无余之弊。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4 结语

当设计界强调设计民族化时,深入地探究园林的造园手法将对当前室内设计艺术的创新与突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园林造景到空间的意境以及一系列空间处理的技巧和手法,都偏重于感性形态,但在感性的经验中,却又充满着古典的理性主义精神,在艺术思想上提出了许多对立的范畴,闪耀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辉。我们将园林的造园手法和现代室内设计紧密的联系起来,相信一定会对我们室内设计“民族化”道路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9.

[2]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8.

造园手法 第9篇

1.1 昆明宗教的形成及发展

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云南, 为适应云南多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传统, 在内容和形式上吸收和融合了原始宗教及巫术文化, 从而逐渐发展兴盛。由于云南地区的不同民族信奉不同的佛教派系, 因此, 不同的佛教派系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巫术文化, 使佛教这一世界宗教在云南具有民族化特征[1]。

云南地处边陲, 少数民族众多, 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质的多元性决定了佛教在云南漫长的传播发展过程。尽管云南佛教各派系及其各宗支的特点显著且各不相同, 但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上云南佛教具有多民族性、跨区域性、民俗化、世俗化和现代化几个典型特征[2]。

1.2 昆明寺庙的园林环境

昆明自汉代设益州郡以来, 由于多元文化荟萃, 宗教礼制长盛不衰, 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寺观园林风貌。南邵时期, 寺观园林也随着佛教、道教传入云南而出现。在园林选址上, “僧占名山”反映出历来我国宗教对庙宇选址的重视, 而云南以山地为主的地理条件, 提供了其寺庙园林基本的风景地貌[3]。此时云南的寺庙园林出现了园林式、山林式2种平面布局。园林式布局是在严谨的中轴对称中再造山水园林, 在理性中追求自然, 而山林式布局则是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中, 用人为的殿堂布局, 封闭对称来强调理性、佛性。

纵观昆明的寺庙, 其园林环境主要包含, 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设的园林;寺庙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园林;郊野地带的寺庙外围的园林环境这3种情况。昆明圆通寺的园林环境, 就是典型的庭院式园林。

2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2.1 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 历代造园大家都追求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 创造出宜人和谐的园林生态。“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最准确的诠释。所以,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中, 各种园林元素之间的关系如山与水的组合, 树与花的搭配都追求天然野趣。

2.2 因借自然

为了使园林景观更加融于自然, 表现自然, 历代造园家都在园林空间的划分上不吝笔墨, 采用种种方式, 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有限空间的局限性。由此, 如何处理好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明与暗、对比与调和便是古典园林造园法中最重要的一环, 以求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 使园林与自然过渡流畅, 景色隔而不绝, 空间相互渗透。

2.3 高于自然

自然始终是园林创作的素材,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在园林景观中, 水岸曲折自如, 水中波纹荡漾, 花草树木高矮错落, 所有建筑即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 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 让游人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中国古典园林将园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3 昆明圆通寺

3.1 独树一帜的院落布局

自然环境中, “山得水而活, 水得山而媚”, 山水相依, 互相烘托, 才得以创造出“山灵水秀”的园林景观。昆明圆通寺是以水院为主题的佛寺孤例, 它采用廊院式布局, 以主殿为核心, 在佛殿和主要建筑间以回廊和花墙联接、穿插, 形成一个个廊院空间, 在院内以山池佳木构成园林景观[4]。并使宗教空间和园林空间渗透融合, 造成空间上和景观上的千变万化, 从而既保持了宗教建筑的气势, 又呈现出轻快明朗的园林气氛。

圆通寺还有一点与其它佛寺不同, 一入大门沿着中轴线一直是下坡而不是上坡, 大雄宝殿地处寺院的最低点, 紧挨一潭碧波, 为圆通寺的放生池。其潭位于全寺中心位置, 在宽大的放生池中央是八角亭即观音殿, 南、北2端各有1座汉白玉石桥与岸上相连, 水院平静清秀, 游人宛若置身水乡泽国。现存寺院中, 放生池地处景观中轴线且如此巨大的极少, 而现存的敦煌唐代壁画中, 采用如此布局的佛寺却比比皆是, 有此可知, 圆通寺是反映唐代佛寺建筑风格的真贵实例。

3.2 步移景异的空间处理

昆明圆通寺建于螺峰山陡崖之下, 游客踏步于庭院之中, 欣赏美景之间抬头仰望, 随时可见圆通寺背后螺峰山之景, 此种借景手法, 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 从而突破有限空间而至无限, 与“来去自由, 通达无碍”的禅境相吻合。一进昆明圆通寺的寺门, 便是由院墙围合的2个纵向院落空间, 以华丽的石雕牌坊相分隔。第2个院落以内外通透的天王殿作为结束, 与院落空间既分又连。天王殿后是水院, 周围回廊环抱, 把天王殿、水榭和大雄宝殿连了起来。游人进门后, 由一幢建筑转到另一建筑, 由一空间进入另一空间, 增加了景色的层次, 扩大了空间的容量, 过渡十分自然。游人游览在回廊之上, 每一步都可见到伫立于放生池中的八角亭和圆通宝殿, 而在白玉桥上行走, 又可见水面四周那曲曲折折的回廊, 整个庭院景色互相因借、互相搭配、融合自然, 营造出了“假自然之景, 创山水真趣, 得园林意境”空灵的空间效果, 表现了“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佛境。

3.3 委婉含蓄的意境表达

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 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5]。圆通寺中所设的“放生池”, 除放生、养殖等功能之外, 又是一面天然之镜, 积水空灵, 行走其中, 碧水涟漪, 螺峰倒影, 仿佛游人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洗礼, 暗含佛教“普度众生”之妙旨, 使人心境清虚, 意味无穷。

游人游览到一地, 一般情况下, 所逗留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其妙境带给人心灵的洗礼, 匾额楹联文字的点醒和文物古迹的展示却能引发游人的共鸣, 带给游人恒久的幽思和禅悟, 意境深远[6]。进入圆通寺的山门, 到达“圆通胜境”牌坊处便能看到一幅联, 上书:圆通开胜境, 山林上下, 流传千古遗迹;古寺挂双龙, 东西飞舞, 涌起半边风云。不仅指出圆通寺建寺时间之久远, 更让游人对圆通寺优美的景色产生无限的向往引导游人继续游览。在盘坤崖的铜佛殿处, 壁间的摩崖题刻更是琳琅满目, 历代骚人墨客, 多有题咏。摩崖造像中, 有传说吴道子绘的观音像, 清人所创的张三丰羽士像等都是园林景观中人文艺术的直接表现, 既有审美价值, 又见证了历史的沧桑。面对古物楹联, 观赏者的思绪可以瞬间回溯到那悠远的古代, 增加园林的意境。

此外, 昆明圆通寺圆通胜境牌坊上面还雕刻有八洞神仙、南极、三星等道教神仙, 反应了当时云南佛教融合的思想。寺中的佛殿更是把汉语系佛教 (大乘显宗) 、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 和藏语系佛教 (大乘密宗) 汇聚在了一起, 风格各具特色, 令人大开眼界。

4 结语

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手法对寺庙园林环境的营造, 除了营造寺庙园林的意境, 更是体现出哲学中的大智大慧。昆明圆通寺虽然地处闹市, 却能闹中取静, 以小见大, 形成别具一格的江南山水园林环境, 这份从容不迫的智慧正是体现在藏于显的微妙关系之中, 体现在不显山露水的温柔掌控之中, 体现在计成所说的“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中[7]。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揣摩, 追求尝试。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昆明寺庙园林的形成及发展, 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以昆明圆通寺为例, 根据实地调查,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从院落布局、空间处理、意境表达3方面对昆明圆通寺的园林环境进行了分析, 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昆明寺庙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寺庙园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环境,昆明圆通寺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杨学政, 韩军学, 李荣昆.云南境内的世界三大宗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3]赵光辉, 中国寺观的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 1987

[4]马云霞.云南寺观园林环境特征及其保护与发展[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4

[5]朱建宁, 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北京:中国园林, 2005 (11)

[6]金荷仙.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北京:中国园林, 1998 (6)

上一篇:假期生活巧安排下一篇:利好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