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

2024-05-13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 第1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 精彩的提问可以使一堂课锦上添花。课堂提问要做到五要五不要, 即:一要有目的性, 不要盲目乱问;二要有科学因素, 不要随便乱问;三要有数量限制, 不要强提多问;四要有时间观念, 不要无休止地问;五要有等次之分, 不要全班“一问”。

1.目的性。一篇课文有许多问题等待解答, 但由于时间有限, 不能一一去问, 也不能一一来答, 这就要求教师提问要有目的性。例: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 有目的的提问:爬山虎的脚有哪些特点?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前提下,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最后得出结论, 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有: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 枝状, 由嫩红变成灰色, 会爬;触不着墙, 枯萎后没痕迹。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着这种方法去自学, 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虽然没有再问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但在回答爬山虎的脚有哪些特点时, 已有目的地为解决这个问题“搭好了桥”。这样做,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去自学, 既解决了问题, 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科学因素。所谓科学因素主要包括:所提问题是否符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紧扣本组训练重点;是否在文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组”划分的, 每组都有训练重点。在教学语文时, 所提的问题应紧扣教学重点,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个训练重点, 提出问题:假如你当时也在现场, 说一说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必不可少,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 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 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做, 不但能够节省宝贵的时间,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灰雀》一文时, 根据文中的“列宁看看男孩, 又看看灰雀, 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这句话提出问题;从这句话中, 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马上展开联想回答:想到了灰雀昨天被小男孩抓去了;想到了小男孩非常诚实;想到了列宁说话幽默等等。这一问, 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数量限制。语文课堂提问, 问题的“个数”不要多, 要提到点子上。面面俱到, 往往会造成面面不到的后果。问题提多了, 时间就“紧”, 思考余地少, 精力容易分散, 久而久之, 学生一上语文课, 就会有上战场之感, 感到有四面埋伏之危, 上天入地之难。

4.时间观念。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有限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提出的问题要掌握好时间, 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忽视了时间, 往往会打乱教学思路, 使教学内容“拥挤不堪”。

5.等次之分。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发育是不一致的, 学习总会有高低之分。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 我们应该诚实对待这个现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特别是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这一点。应该客观实际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区别对待。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让“上等生”回答难一点的问题, 让“中等生”回答容易一点的问题, 让“下等生”回答浅显一点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 第2篇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

二、实物导入,亲身体验

用实物导入,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验。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绿叶的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课文里描述过的“椭圆形的”、“针形的”、“蛋形的”等树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漂亮的叶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真切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绿叶的感情,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同册书的课文《一只贝》,教师可以拿一些贝壳让学生放到耳边听听大海的声音,观察贝壳的花纹,想想这只贝壳是否曾经孕育过珍珠,想象它在海边沙滩上的情景,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学习中了。

三、图片导入,视觉冲击

比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金奖章》,教师可以自己画一个金奖章,出示并问:“如果要你们把这一个金奖章发给地球上的一种鸟儿,你们会发给谁呢?”这时学生肯定会被这个奖章吸引,然后在头脑里马上思考该颁发给哪种鸟儿,也许有的会说出自己喜欢的那种鸟儿的名称,那么教师就可以导入新课:“今天鸟国里就有一只鸟儿获得了这枚金奖章,到底是谁呢?为什么颁发给它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到答案”。再如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先出示夜晚星空图,吸引学生观察图片,找到大熊星座,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关于大熊星座的传说吗?”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很想知道这个传说。于是教师便说:“它可是七颗钻石变成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样就导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很浓的兴趣主动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还有一些美丽的写景课文,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走进丽江》等课文,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照片,让学生领略美景的同时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这些美景,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四、音乐导入,激发情感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唐玄奘西行取经》,课前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歌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能让学生体会唐僧师徒取经的艰难,而唐僧的人物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所以以此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对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产生浓浓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玄奘取经遇到的重重险阻。再如五年级下册的《冬不拉》,可以在学生看到插图“冬不拉”样子的基础上播放一段由冬不拉乐器弹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这种音乐的节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游戏导入,寓乐于学

语文课堂中能用游戏导入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这需要教师细心琢磨,精心设计。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吹泡泡》,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肥皂水,让学生自带吸管,利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提前到教室,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观察自己吹出来的泡泡,观察泡泡的颜色变化等,待上课铃响后,可以收拾好东西,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提问。这样既不会影响上课秩序,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新课。再如二年级上册的《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天鹅”、“大虾”、“梭鱼”的头饰,把一张课桌放到教室前面,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拖动桌子,看看是否能移动;再请他们从同一个方向拖动,再看看结果怎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悟出道理,这个时候回归教材,就能轻易把握课文内容了。

除了上述的导入方法,其实很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常用的譬如: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故事导入法,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导入到新课等等。

3)、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开门见山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比较旧知导入法;成语导入法;介绍作者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联想导入法等等

初高中的语文课堂导入 1.叙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谋攻》一文,可以讲述“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本课: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子,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宫女叫她训练。孙子命吴王左右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子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惧,都听从号令,经过训练,一可当十。他写的《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杰出的军事著作,《谋攻》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论述谋划进攻的。

2.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西湖漫笔》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已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板书标题),全文也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写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还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的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作比,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比较分析。”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激发情绪导入法

对于抒情味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杂文,通过朗读,读出作品的情来,也会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即使是比较长的文章,也必须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如果教学时间不允许,选取其中最富于情意的一段也可以,总之是不应忽视这一环节的。在朗读手段上,最好是由教师示范,因为教师范读,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形象,除了语言刺激外,还有神情、动作等的影响,刺激情感要直观强烈些,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表情教读,直接感染,培养情绪;逐渐向学生转化,由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朗读唱片磁带只宜放在辅助的位置上,或课文很短,或教师朗读素质差,但也不要代替师生的范读。如何激发学生的情绪呢?例如教学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把表情朗读的重点放在对话的感情处理上,抓住“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四次反复的感情上,即由“哀”向“敬”,由“低沉”向“高昂”的情绪发展,如对炼字“任、碾、扑、献、想”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修饰词和句式的感情因素的变化,教师要能读出泪来,学生也能听出泪来,那么于泪水中获得的体验、知识等是教师单纯靠讲解所不能比拟的。显然,学生越接近的感情基准,叠映成一个人,这种感情合拍所产生的共鸣作用,无疑对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写作奥妙、挖掘社会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5.绘映图示导入法

又叫直观导入法,语文挂图,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这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虽然现成片子还不可能系统会齐。但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设法自制、自录一些,还是可行的。

在讲授《三峡》时,一位老师在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后,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又指着三峡的照片:“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气,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板书标题)

教师所用的图片,属模象直观手段;教师对图片所作的形象化描述,属语言直观手段。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即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6.提示异议导入法

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认识方法、思想感情等等。因而它必须涉及到读者(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主观理解,也就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差异性。不少教参、专业杂志对其中问题的争论即说明了这种情况。既然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是不应回避的,正确的作法是把各种理解都摆出来,让学生学了课文过后自己去分析比较,深入思考,或赞成,或不同意,或有新的见解,从而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看法(记忆也就加深了)。这种作法,虽然可以放在新课讲授后,在总结时进行,但放在开讲前则更具有其优越性,因为要辨别正误,必先学懂课文,这就造成了一种紧迫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然而要注意,提示的异议(可以收集,也可以自行设计)要从文章的主要方面着手,比如主人公、性格特征、中心思想、段落划分等,不要纠缠于诸如这个句子该怎样分析、那个词应如何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上,否则难以使学生进入那种紧迫的学习氛围中。造成的紧迫感强烈,这种导入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对于孔乙己的“偷”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偷”属于坏品行,是值得批判的,二是觉得迫于生计而“偷”,是值得同情的,那么你的看法呢?一个“偷”的异议,就会加深对小说主题和(或者说学生)对主人公态度的理解。对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必强求认识理解上的深度,有一点或有所认识也就可以了。因为这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它比单纯让学生记一个现成结论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也是教学适应现代化所要努力达到的。

7.审题试作导入法

审题,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阅读教学中对课文题目上的审题,二是指作文教学中对作文题目的审题,前者是研究题目与已完内容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题目与应写内容的关系。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即直接叫学生试写课文的题目,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思考,通过审题,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想。这种写作构思不同于写作提纲,不求全面求其点,更注重单一性,因而教师要作出明确规定,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主要问题思考出一个肯定的结果。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先提示:鲁迅是什么人,毛泽东同志曾如何评价鲁迅(毛泽东同志赞扬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然后再问伯父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文章回忆了日常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哪几件往事,引导学生紧扣课题去阅读全文。

8.利用思考导入法

这里所说的思考,指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从编者的意图看,是作为配合教与学,解决课文的基本要求而安排的,或作预习提示,或作课后练习。但它的价值还不仅如此,借助思考题的提示设计出新课导入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够的,它可以提高思考题的利用率。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吧,讲莫泊桑的《项链》,利用“思考和练习”题中“文章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可以设计:路瓦栽夫人为了体面,去参加宴会,丢了一挂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项链,结果这只项链是假的,给夫人带来了十年苦难的生活,这个“假”安排在哪里,最能揭示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严重危害呢”这可是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奥妙(也可以明确提示:放在借时,放在还时,或安排在另外什么地方)。不少课文的思考题,只要我们设计精要,有一种新鲜感(切忌只提出这个问题),也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选择思考题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课文的重点难点,主要涉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法,让学生带着求索的问题去学习课文,增强学习的意识性,从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问题,一般不要求马上解答,只作为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提出来即可。但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强,预习工作做得好,即使回答,也不必讨论,就此完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新的问题,如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理解有错误,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学习,而后辨正确定之,加深印象。

9.针对文病导入法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把课文作为范例,从中学习写作知识。反过来,把学生的作文通病有目的地放在阅读教学中来加以解决,即根据作文通病确定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针对性强了,学生就会感到课文讲析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医治自己文病的良方。学有收获,就会乐意学习,这就是心理因素。为此,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下面三点:一是要明确,即作文通病是什么,让学生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单一,即一课解决一种文病,让学生全力以赴,做到重点突破;三是要适宜,即根据学生接受理解的实际,让学生不觉太难,做到易于模仿。学生在练习写景写物散文的时候,往往出现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描写上,立意肤浅而不深、陈旧而不新的毛病。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挖掘主题,即揭示事物寓意的方法,因而我们教学有关课文就采用这种导入法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抓蜜蜂的生活特征,茅盾的《白杨礼赞》,抓白杨树的形象特征,通过联想类比揭示出寓意,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揭示寓意的两种基本方法,提高了写作散文的质量。当然,有的作文通病也并非通过一课就能解决问题,要配合作文练习,但至少课文能起到传授写作技巧、具有辅导作文的性质。总之,针对学生作文通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学学医治病的作法对症下药,药量因人而异。

10.即兴应变法

讲授《卖炭翁》,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便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翁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

课前,如出现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景,应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欲扬先抑法

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一位老师这样开头:“小小的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再平凡不过了,几分钱一盒,七根火柴,更不足挂齿。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七根火柴,散发了多少热,放出了多少光,具有何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

这样的导语,通过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能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又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

12.成语导入法

在讲授《黔之驴》时,教师说道:“现在,请同学们先拿出词典,查一个成语,看谁最早答出(板书:黔驴之技)。”很快,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教师又问:“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教师于是说:“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60页(板书:《黔之驴》,这里面便讲了它的出处!”

使成语导入法,既可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心,又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

13.引文直入法

在讲解《我歌唱延安》时,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何其芳在1938年6月写的一篇散文《我歌唱延安》,为什么要歌唱延安呢?请听听他在《一个平常的故事》结尾的一段说明(挂出已抄写好的小黑板):

我是想经过它到华北战场去。我还不知道我自己需要从它受教育。我那时是那样狂妄,当我坐着川陕公路上的汽车向这个年轻人的圣城进发,我意想到信纳·萧离开苏维埃联邦时的一句话:“请你们容许我仍然保留批评的自由。”但到了这里,我却充满了感动,充满了印象。我想到应该接受批评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这个进行着艰苦伟大的改革的地方。我举起我的手致敬。我写了《我歌唱延安》。

这样的的导语,单刀真入,使学生尽快明确写作缘由。也较巧妙地介绍了有关写作背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讲授的知识信息。14.点明中心法

讲授《药》时,在板书标题后,教师首先让学生注意“预习提示”,接着,教师边念边让他们在下列文字上作上标记:“作品通过描写与华、夏两字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段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等等。这种导语借助“预习提示”,点明中心,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揭示了矛盾和塑造的人物等。同时,此种导语也突出了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讲授现行教材中理解难度较大的课文,这种导语尤为重要。

15.启迪心灵法

讲授《火刑》时,有位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中世纪后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他的„日心说‟,勇敢地向宗教神权挑战,被人骂为„疯子‟。而处在被反动势力包围乃至吞噬的逆境中的布鲁诺,仍坚持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为维护科学的真理不屈不挠地与反科学的神权进行斗争,最后被„火刑‟活活烧死。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幸福时代,我们应该学习他为维护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披荆斩棘,昂首阔步,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贡献一切。现在,我们学习《火刑》(板书课题)。”

这种导语,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讲授思想性较强、并能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文,可使用此种导语。

16.介绍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狂人日记》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本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他所写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要知是怎样抨击的,让我们来学习这篇小说。

17.点出人物导入法

对于教材中具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的课文,教师要以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与人物有关的问题的设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可以这样导入:

提起林冲,大家都知道他是梁山的好汉。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是谁把他带上梁山的?他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他为什么要上梁山?我们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18.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如《唐打虎》一课的导言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吧?武松是梁山泊的一位好汉,力大无穷,打死了一只斑斓猛虎。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一个驮背老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也打死一只猛虎,他们又是怎样打死的呢?请大家看课文。

19.辅垫导入法

因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部分课文(包括外国作品)的背景不甚了解,若直接进入课文就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先做些简要的介绍。如《给颜黎民的信》这课,可结合以下几点导入课文:

1.鲁迅先生生平简介。2.写信当时的情况:白色恐怖严重。

3.鲁迅先生的危险处境以及他的坚定立场。

4.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这样做,能使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个初步认识,就为讲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20.剖析中心词导入法

有的课文题目简洁明快,只要抓住对中心词的挖掘,就能诱发学生对题目的透彻理解,尽快把握重点。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师抓住“珍贵”一词启发:珍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要用“珍贵”一词来形容教科书?

21.迁移导入法

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课文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将知识系统起来,加深理解,增加记忆。如学《登山》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诚实的孩子》和《“绿色的办公室”》的内容,使学生带着想进一步了解列宁的迫切心理,激起学习《登山》的兴趣。

22.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23.直接导入法 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鲸》时,板书课题后就问:“鲸这种动物同学们很可能没亲眼目睹过,但它有多大?分为几大类?怎样呼吸?怎样睡觉?怎样生长?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就会一目了然。”这样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教学效果更好。

24.归纳导入法

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上节教学的内容、作业、考卷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导入新课。如讲《怎样选择材料》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读过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小木船》两篇课文,总的感觉是很动人。原因就是选取了最有意义的典型材料。同学们,如果要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真实感人,就必须专心学好《怎样选择材料》这一课。”这样既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又传递给学生一个要研究、掌握的写作技巧方面的信息。以引起对要学的新知识的重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5.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在讲《鹿柴》、《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三首古诗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随父母或其他亲人,旅游过哪些名山?有什么感想?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壁立千仞、层峦叠嶂、景色十分迷人。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赞叹之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的祖国真伟大,中国山河美如画!今天学习三首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这些名山游历一番。”这样使学生神往名山,学习兴趣会倍增。

26.背景导入法

小学语文的语言艺术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同其他学科具有相同的科学性,但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还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具有好奇心强,精神不容易集中的特点,他们还没有学会理性的思维方式,遇到新事物也不能主动地分析,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的使用方式上下工夫。如果能够将语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融入到语言当中去,那么一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好口语化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和语言理解力不强的小学生交流时,语言应具有儿童特色,要用贴近童心的词汇与学生交流。如一次早饭后,一位教师看到一群学生在教室里打闹,非常生气,便怒吼到:“同学们,坐好!你们来学校读书,就要闻鸡起舞,发奋图强!”教师看似精炼的话并没有收到想要的效果,竟然还有个学生模仿老师说话。这引起了该教师的深刻反思。在该教师所说的话当中,闻鸡起舞和发奋图强这两个成语是小学生不易理解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老师话的含义,又如何按照老师的意思来做呢?第二天,当学生们再次在教室打闹的时候,该教师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爸爸妈妈送你们来学校读书,每天要早起给你们做法,还要一天接送两次,非常不容易,你们要是不认真学习,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妈妈知道了会伤心的,大家说,对不对啊?”这样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口语化语言运用,教室里马上静了下来,学生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运用好幽默化语言

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融洽师生关系,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学生写字时的笔顺颠倒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回”字写法时,很多学生都是先写外面的口,再写里面的部分。对此,一位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课堂上教师故意按照小学生错误的笔顺把“回”字写在黑板上,并幽默地说:“你们真不礼貌,看见爸爸回来了,还先把门关上,爸爸进不了家,会生气的。”学生听了哈哈一笑,个个心领神会。这样的小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笑声中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写字笔顺,学生对这个字的写法也会一辈子忘不了。再如,一次作文课上,一个学生写的一段文字忘记了标上标点符号,该教师特意拿出来范读。在范读时,老师故意表现出自己被憋得无法呼吸的痛苦状。孩子们在哄然大笑中明白了标上标点符号的作用。当然,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不可滥用幽默讽刺学生,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好情感化语言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所以教师要用情感化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用情绪化的语言帮忙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朗读《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江主席,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我们自己的香港。江主席来到我们的面前,我把一束鲜花献给我们的领袖”这句话的时候,老师非常诚恳地请求同学们监督: “同学们,请听教师朗读的这句话有没有感情啊?欢迎大家来评价?”学生们感受到了教师语言中饱含着的真挚情感,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课本,认真地听老师朗读后,指出了优点和不足。

四、运用好角色化语言

小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与小学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言辞虚浮、矫揉造作,要能够保持自我本色。小学语文教师需扮演的角色很多,有“传道者”的角色,有“朋友”角色等。运用好“儿童化的音色和音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使小学生听了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例如,教师的语言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变化。如教师给低年级的学生讲《狼和小羊》的故事时,会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母亲用轻柔而甜美的声音,给孩子们讲解,使他们感觉到柳叶轻轻抚慰湖面的轻柔。当教师给高年级学生讲《狼和小羊》的故事时,教师又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朋友,语言中多了一份坦诚,就像朋友之间拉家常,道心曲一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要力求准确地表达意思,还要考虑自己话语表达是否和自己的身份相符。这有助于提高情感表达的有效性,也对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进行融洽和谐的交流起到关键作用。

五、肢体语忌呆板生硬

在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除教师的声音要悦耳动听、展示的板书或课件要提纲挈领之外,教师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的作用也功不可没。教学中,有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无论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还是一个点头示意,都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肢体语才是恰当的呢?要自然得体。教师的肢体语言要自然、协调、落落大方,不要过于夸张,或过于拘束。比如,站应挺拔,走应稳健。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才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表情愉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那么会让学生觉得难以亲近。相反,亲切和藹的笑容可以给人力量,真挚期待的目光则可以给人信心。因此,不妨对学生竖一竖大拇指、拍一拍肩膀,用这些轻松愉悦的肢体语言,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教师只有掌握了这种职业语言,把学生的情感和智力因素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和谐、生动、活泼、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切实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D].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浅淡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第4篇

一、教学语言要讲究修辞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应是信口开河的, 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道”与“授业”同步进行的教书育人过程, 这就决定了教学语言势必带有教育性。所以, 教学语言首先应该规范且讲究修辞, 如果我们只是硬邦邦地把教案中的内容向学生宣读一遍, 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笔直的叙述、平淡的说教、呆板的表情, 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我们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描绘、渲染。语言要形象, 拟声词、语气词、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可少。

二、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

教学语言总是受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制约的, 所以, 教师在决定语言表达方式时应有针对性。如鲁迅笔下的“闰土”, 对高年级学生, 我们可以说:“请同学们来描述一下少年闰土的外貌。”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我们只能说:“小朋友们, 你们看, 图上画的是谁呀? (等学生回答完又问) 他长得可爱吗?”这样富有儿童化、形象化、趣味化的亲切语言, 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教学语言应富于鼓励性

我们经常会听到出自教师之口的这样一些话:“笨蛋, 连这个也不会吗?”“你为什么还没完成作业, 昨晚上到哪儿疯去了?就知道玩!”“一点出息也没有!”甚至有的还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下这样的批语———“废话连篇, 狗屁不通”, 像这些不富一点幽默感的话, 实在是有损教师的形象, 也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如果换种表达方式, 感觉就不一样, 效果也不一样了。同样的话, 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还需要教师再讲一遍是吗?”“老师真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我相信你会努力的。”对于作文水平差的学生, 我们在写批语时更应该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话, 比如:“你已经努力了, 老师可以看出来, 让我们一起再加把劲, 好吗?”

四、教学语言要恰当运用体态语言

教学是一种以有声语言表达为主, 以体态语言为辅的知识交流活动。体态语言 (即人的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 虽然为辅, 但只要使用恰当、自然, 也会传递很多的信息, 让人产生联想, 增强教学感染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 我们应怎样借助生动的脸语、传神的眼语, 以及恰当的手语来表现, 才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适合小朋友的胃口, 寓教于乐呢?以《小马过河》一课为例, 当讲到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愿意为妈妈做事的时候, 老师应露出愉快的表情;当讲到一条河挡住小马的去路时, 教师应表现出满脸迷惑, 紧锁眉头, 同时, 用天真的语气说:“怎么办呢?”沉思了一会儿后, 叹口气说:“唉, 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去吧!”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 第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留白艺术人教版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包含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与学生相互启发,合作探究的过程。而随着现代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所以也包含师生与媒体的对话过程。所谓课堂留白就是指上一次对话结束后,下一次对话进行前的时间空白。艺术的留白主要包括空间留白与时间留白。前者以绘画为代表,后者以音乐为代表。而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文本组成的多向度对话过程,其对话活动的空间比较固定,而教学过程则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说课堂教学艺术是流淌了时间艺术。因此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时间留白,研究的也是时间留白的意义与价值,探讨也是时间留白的策略与效果。当然在独立的空白时间里,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的空间,想象具有激活的空间,情感具有陶醉的空间,此空间是心灵思想的空间,另当别论。

留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留白具有审美意义。

教学作为艺术是有着多层含义的:其一,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其二,指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其三,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必然地带有审美性特点。正如美国的克莱德·E·柯伦所说:“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深入人心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

小语课堂中的美育主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体验作者对其笔下人物的情感和这些人体自身的情感,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创造美的能力。为此,在整体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设计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思路,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安排几个教学板块,带领学生反复地、整体地把握课文,让学生带

着搜寻的目光和收获的希望在阅读课文,探寻美的存在。

xiaoxue.xuekeedu.com

而小语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自然具有它独特的审美意义。因为它是在教学流程整体观照下的审美价值体现的个体存在,因此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1、留白具有空间的审美意义。

“留白”雅称“余玉”,直接地说就是留下一片空白。留白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还可以赋予创意以广袤深远的意境,更可以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倒数第二段教学设计时,安排课件展示小女孩在火柴点燃发出微弱的光芒中看到的种种幻想的意境,并播放优美而略带忧郁的旋律。当小女孩手中的最后一根火柴慢慢熄灭,课件展示的画面也渐渐退去,只剩下音乐的旋律仍在流淌。此时教师并不马上把学生的心神拉回来,而是任其在幻想的意境中徜徉。此处留白延伸了审美空间,使学生沉醉其间,如痴如醉,心灵在美的意境中流连忘返。

2、留白具有时间的审美意义。

苏轼《减字木兰·琴》中写道:“神闲意空,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琴韵流响余音袅袅,而课堂留白是有其余意锦锦,荡气回肠的艺术功效。留白的时间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曲虽停音未断,使孩子的心灵陶醉于文境之中,灵魂浸润于间。因此它具有延长审美体验,丰厚审美感受,积淀审美情感的艺术价值。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最后一段教学时,当孩子进入文境,深情朗读“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总理回来”时,老师没有马上打断孩子安排一下环节的教学,而是让对总理无限的热爱与忘思继续在孩子心田涌动,让这股感情激流不断蔓延,直至流遍孩子的每根血脉。此时孩子对总理的敬爱,也深深地积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二、留白具用独特的生命价值。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帕森认为,在教学论中,“学生的特征必须被详尽地说明。”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的,然而却是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前提,施加系统的影响来促进学生的身心进一步发展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

xiaoxue.xuekeedu.com

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没有体现学生是主人翁的意识,教师始终是课堂的统治者,这种做法既背离现实的要求,也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地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留下一片可以自由驰骋的空白,即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留下独自体验的空间,留下自我陶醉的时间,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是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的。

学生在教师精心留下的“空白”中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将自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无疑,教学中的留白将极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留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明确指出,每个学生都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的。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课堂留白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留下独自体验的空间,这是对学生独特生命的本体存在的充分关爱,更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尊重。例如质疑问难后的留白,让更多孩子有思考的时间,不以个别优生的发言来替代所有人的思维。因为那样不仅剥夺绝大多数孩子思考的权力,更是对个体生命差异的极大不尊重。

2、留白充分尊重主体的独特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成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想象、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

xiaoxue.xuekeedu.com

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课堂留白是教师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心灵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寻求心灵与文本契合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个体对生命与文本了体验是放松的。课堂留白带给学生的正是一种个性生命价值的体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三、留白具有启智的作用。

智力又称智能和智慧。智力是心理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概念。目前心理学界对智力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智力曾被认为是单一的特质,但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确信,智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结构。但是,这个整体结构,究竟由哪些因素所组成,以及如何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并因此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本文采用国内智力研究的权威吴福元教授提出的智力三亚结构理论。吴教授认为,智力由素质结构、认知结构(智力因素)和动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这三个亚结构有机地综合为一个整体。素质结构是指人的遗传因素和由遗传得来的先天素质。认知结构,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能力。这是智力的一般能力。动力结构,指个体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心理倾向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它属于个性中的动力体系。

1、留白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

思维是智力认识结构中的核心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的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或者是不给绝大多数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要优生说出正确答案便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留出时间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准备,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现。另外,给学生留足静心思考的时间,留出深度思考的时间,留下发散思维的空间对培养学生以思维创造力是极有帮助的。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

xiaoxue.xuekeedu.com

说,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的。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留白”其实就是一个静心思考,内心独白的过程,留足让学生发散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就是在内心酝酿问题的过程。只有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独特的心理世界里自由翱翔,才能真正激发出他们创新思维的潜能来。

2、留白给孩子留下了自由想象的时间与空间。

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著名心理学专家王相盛教授认为,想象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使各种信息富有活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就是说想象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零碎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和创造出新的形象。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特别具有形象性,表象性和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教育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手,给孩子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留足自由想象的时间,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把文章的文学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

3、留白可以丰厚学生的情感体验。

吴福元教授指出,个体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心理倾向特点,如兴趣、需要、情感、意志等。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精神的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大多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这时期的学生,是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孩子情感浸染的过程。因此,情感在小学语语言教师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在所有非智力因素是尤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学生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学。但是,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留出学生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进入文境,留出时间的空白,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

四、留白符合课堂合谐优化的原则。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能否共同组成优化结构,并作为一个合谐的系统发挥其整体最佳功能,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的最终成果。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课堂留白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环节,它对调节课堂节奏,减缓孩子的心理疲劳,从而优化教学效果都有其独特的功效。

1、留白具有调节课堂节奏的意义。

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都做到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教学的节奏就应巧妙安排,衔接有序,表现出快慢得宜、动静相生、疏密有间、起伏有致、穿插得体等特点。这样整个教学活动才能严密合理、融洽统一。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具有整体和谐节奏的教学,可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使之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但合谐整体的节奏并非以同一节奏安排教学,因为没有变化就等于没有节奏。如以同一音符奏不出优美合谐的音乐一样,课堂教学以相同的节奏也是不能很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留白正是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安排的“静态体验”。它使得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虚实相生的节奏美。

2、留白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影响要素,对教学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各种要素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力,是其他要素所不能取代的;并且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改善,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十分微妙的影响;而所有要素及其相互联系所共同形成的系统整体,则会产生一种更大的“合力”作用,制约着教学效果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关键构成要素。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将直接制约课堂优化的效果。儿童的智力运动、情绪运动、注意力运动在课堂上都是有其运动变化轨迹的,心理学家称之为“课堂心理运动曲线”。课堂上,孩子的心理运动一般经历这样五个阶段:即兴奋、维持兴奋、疲劳、再度兴奋、再度疲劳。

课中留白与结课前的留白对减缓孩子心理疲劳,调节学习情绪是有作用的。因为兴奋的时间段里要尽量安排更多的教学任务,以便使孩子的潜能在情绪最高点或兴奋最高区域得到最大可能的开发。但这势必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与生理上的疲劳感。因此在这两个阶段适时地安排留白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也因为只有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才可能达到教学系统的合谐优化。

留白的构成形式与艺术功效

xiaoxue.xuekeedu.com

课堂留白按教学过程设计来划分可分为:导入新课后的留白,板块过渡间的留白,质疑问难后的留白,朗读指导前的留白,课件出示后的留白,高潮推进后的留白,延伸结课前的留白等。按留白的功效来划分又可分为:想象留白,思维留白,情感留白,审美留白等。留白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独自体验,自我陶醉,自由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巧妙的留白可以发展学生自觉体验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可以丰厚的内心世界,修善学生的人格品质质。巧妙的留白同样可以给课堂带来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导入新课后的留白 江苏青年名师陈建先老师执教《特殊的葬礼》,先从“这一堂课”的特殊性入手引入课文的学习。学生读完课题,正欲对课题质疑,陈老师示意学生不急于质疑,短暂的停顿之后,让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自行释疑。现将其课堂实录的片段摘录如下:

师:读了课题,有问题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纷纷举手,略停,师示意放下。)

师:想揭开迷底吗?那就请你好好地读课文,看看自己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全班同学立即投入到如饥似渴的读书之中。)

先让学生质疑问难,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难进行教学,这无疑是“以学定教”的极好方式。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学生尚未认真阅读的情况下就随意地,一味地让学生“质疑问难”,这实际上是怂恿了学生疏于思考,随意质疑的不良行为。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当学生读题后马上就要进行质疑问难时,教师略停一下示意大家先不急于质疑。此处留白既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同时这又是一个“存疑”,“筛疑”的过程,在头脑筛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问题一个个明白了,从而留下急于解答,又难以解答的“真正的问题”。这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期达到的功效。

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板块过渡间的留白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圆明园》一课时,共设计了四个板块,即揭题导入,奠定基调;整体感知,敏化感悟;拓展背景,加深理解;情境写话,激荡感情。其中

第二板块的教学结束前教师巧妙地设计了留白。

xiaoxue.xuekeedu.com

该板块教学王老师先让学生对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知道了什么,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着重感悟“不可估量”与“化为灰烬”中,积淀了沉重的历史辛酸感。然后让学生针对2-4自然段,领会圆明园宏伟的建筑与奇珍异宝,在诵读想象中充分领略圆明园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享受。而正当学生“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教师话锋一转,“但是,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边说边将不可估量、举世闻名、化为灰烬这三个词语圈起来)这一切早已永远消失了!(边说边将不可估量、宏伟建筑、化为灰烬这三个词语圈起来)这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了!(边说边将不可估量、珍贵文物、化为灰烬这三个词语圈起来)教师深情地诉说这一场人间灾难,愤慨地控诉英法强盗的罪行,把学生从人间天堂一下子带进了人间地狱。而之后足足停了10秒钟,这短暂而漫长的10秒钟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就在这10秒钟里,幼小的心灵被打碎了;就在这10秒里,学生对“化为灰烬”、“不可估量的损失”的体验更透彻了,更深刻了。学生的情感被带到了更高的高度,此时孩子的心湖是冷涩的,辛酸的,冰凉的。就在10秒钟里,这股冰凉苦涩的泉水通透他们全身每个细胞。

在这里,教师没有继续激情引领,而是让学生静静品味这种人生体验。正所谓“大弦嘈嘈如急雨”,教师激情澎湃地引领,撕心裂肺地一圈,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因而对文本的成语也更深一层。因此此时的留白恰恰能起到一种“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效果。因为情感深度体验之后需要一个平息缓冲内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地激发提升情感,学生的体悟反而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质疑问难后的留白。“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质疑问难既是一种传统的求知途径,也是新课标倡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前提。因为探究性新型课堂首先要有问题生成,才可以选择探究的方向,然后才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寻求答案。而质疑问难后的留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前期的思维准备,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

xiaoxue.xuekeedu.com

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优质的质疑问难犹如在孩子的心湖上投入一颗智慧的珍珠,这晶莹的珍珠落在水中将荡起层层怡人的涟漪。而质疑后的巧妙留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上一样,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重庆的刘燕老师执教的《放弃射门》就有两处精妙的质疑后的留白。此课设计的第五板块是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感悟福勒放弃射门的真谛。在引导学生探寻不同人物在福勒放弃射门一瞬间的内心感受时,教师主动质疑:面对如此绝妙的射门机会,福勒却放弃了射门,他的举动牵动了千万人的心。如果你是球队教练,如果你是福勒的队友,如果你是看台上的球迷,或者你是一个非常关注这场比赛的人,在福勒放弃射门的一瞬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略停片刻之后。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站在不同角度评价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之后老师再度质疑:那你认为福勒究竟该不该放弃射门呢?而此时暂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沉思片刻之后指导学生细细读课文,从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当中寻求放弃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两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给探究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它如同心湖上激荡起的涟漪,又如同珠落玉盘绵延的余响,给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想象。

四、“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朗读指导中的留白 当孩子在体会文境之后,渴望用朗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时,有时可能一下子不能进入语境,无法马上进入角色,真正抒发内心那个真切的声音。此时老师可以用留白的手法,让孩子闭目静心,酝酿感情。当片刻沉思体验之后,孩子的朗读可能就会声情并茂,富有情感感染力。笔者在执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指导学生朗读“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一小节时,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之后用自己的朗读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由于学生与文中所描写的年代的时空距离太遥远了,学生感悟虽有,却很难有切己的体悟。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明显感觉那仅仅是读,而不是在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技巧的指导,而是引领孩子回忆电视、电影中所看到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我们的领土上欺凌百姓、蹂躏同胞的画面,让其仿佛正身处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中。这几秒钟的留白,酝酿的是一种民族存亡的辛酸感,体验的是一份国

xiaoxue.xuekeedu.com

难当头的悲愤感。学生切己体悟之后情感体验更真切了,自然朗读也就声情并茂了。此处的留白如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前的转轴拨弦,看似在调音,实则是在调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感情朗读中的留白期待的就是这种艺术效果。

五、“东船西舫悄无音,唯见江心秋月白”――课件演示后的留白 王崧舟老师执教《圆明月》中,安排了一个课件演示环节: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最珍贵、最精美的皇家园林,被后人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间的浩劫中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课件播放电影《火烧明园》的片断,随后定格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上。同时配放音乐《江河水》)

师:同学们,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垣残壁,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那熊熊的烈火激起了学生满腔的仇恨,那悠悠的《江河水》激起了学生衰怨的情丝。老师此时并没有马上让学生说,而是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就在孩子们动笔前凝神聚思的几秒钟,我相信那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一定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他们的思想也会被带回到那段尘封已久的屈辱史里。这短暂的留白过后,在那忧伤的旋律中,教室里悄然无声,惟有孩子直抒胸臆的落笔声。这一段留白时间,既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没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有的只是每个孩子心灵的震撼与悸痛,有的只是孩子心海与文本、课件碰撞后的余波。在那短短的几秒钟里,教室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孩子的呼吸似乎也凝滞了。但正是这看似凝重的气氛形成一股强大的辐射力,营造出一个情感的辐射场,让学生的灵魂浸润其中,全身每个细胞都在张开,吸取来自文本,来自课件,来自师生对话共同酿造的文化的清泉。曲虽终,情未尽;调虽歇,愁愈生。此时的留白达到的正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境界。

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高潮推进后的留白 《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是法国作家罗曼·加里创作小说中的选段。因其故事感人肺腹,所以我选其作为学生补充阅读材料。其描述了一对母子经历了种种生活的艰辛与磨难,相互支撑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文中最感人之处在于结尾,当空军的儿子经历二战硝烟的洗礼,带着200多封母亲的来信,带着无尽的思念回

xiaoxue.xuekeedu.com

家时,却发现母亲去世已经三年了。而那二百五十多封带给他无穷力量与勇气的来信是母亲在临死前几天内写好并由瑞士的朋友转交给战场上的儿子的。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进行文本解构与重建。先不呈现结局,花大笔墨重在感悟母子情深,体验战争恐怖,感受儿子面临的危险,体悟母亲的来信带给儿子心灵无限的慰籍与力量。之后,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师:战争终于结束了,正义的阳光冲破了恐怖的阴云。现在“我”要回家了,带着荣誉,带着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回家了。请大家想象一下,母子分别三年多,经受了无尽思念的煎熬,相见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在学生充分敞开心扉,大胆畅想母子相见相拥的那份激动之后,老师足足停顿了3秒钟)

(然后播放阿丙二胡曲《悲歌》,在悲怆的旋律中,老师深情朗诵故事结局)师:生活不是故事,因为它有美好的阳光,也有残酷的冰霜。

(点击课件,呈现故事结局,这时老师又给孩子心情转换留足了5秒钟)师:我想此时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千言万语化作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在忧伤的音乐中齐诵故事的结局,教室里一片肃静,似乎连流动的空气也因忧伤而凝固。孩子的表情肃穆,心情沉重,)

设计教学任何叙事或抒情性的文章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它必定有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情感变化。而本文教学的第一个情感高潮在于想象母子团聚的情景。因为此前母子相爱的一切情感铺垫都在此刻化为想见的激动,而这份母子深情也被推向极致。当学生的情感被推向一个居高点,此前一次次情感的蓄势,等待的是瞬间的爆发。而前后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里也达到极点。此时如果不为情感的洪流打开一个阐门,势必会冲垮心灵体验的大坝。第一次3秒钟的留白,正是对高峰体验的缓冲,又是为迎接下一个高峰体验的过渡。随着衰乐的响起,教师缓缓讲述,学生的心灵“别有幽愁暗恨生。”第二次留白是在第二个高潮推进后,即教师叙述结局之后。此处留白是让学生静静进入文境,是文本流淌出的情感在学生心灵的蔓延。这5秒种带给学生的心灵体验是复杂的,夹杂着悲,怜,酸,痛。而这5秒钟的留白正是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七、“曲终收拨当心画,回弦一声如裂帛”――延伸结课前的留白 语文新课程观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提倡大语观,倡

xiaoxue.xuekeedu.com

导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束,正是生活语文的开始。从这个思想层面上说,课堂教学的结束只是狭义上的结束,即特定时间段里课堂对话的结束。而结果的方式很多,如总结归纳式结课,延伸扩展式结课,激凝思考式结课,作业应用式结果,学法归纳式结课等。总之,异彩纷呈的教学结课方式,给课堂教学或是轻松愉快地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或是大笔墨地书上一个凝重的惊叹号,或是意犹未尽地点上个含蓄的省略号。

我在这里所提出的延伸结果指的是,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即课文讲读完毕之后,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延伸结课前短暂的几秒钟留白有时就能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艺术效果。这几秒钟既是让学生把思维的触须延伸到生活,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脑海里重温问题意识,加深情感积淀。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结束前,深情质疑: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毁灭的又是什么?而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拓展了文本内涵,在学生充分感悟圆明园毁灭带来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之后,引向深度的思考。此时,学生思绪再度被搅乱,心情再次变得复杂起来。这一连串问题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进”,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又收拨一画,戛然而止。此时老师并没有引发学生马上回答,而是留白了几秒钟。因为凭着孩子的经验积累与认知水平,这些问题一时是难以说清的。这片刻的留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留下了思考的时间。之后,老师深清结课:“不断追问自己,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作为中国人才能更自信,更智慧,有尊严地活着。”“真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小结: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课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的优势,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当然课堂的留白还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课堂的留白必须符合和谐的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不停滞,不隔断,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不打断。虽然课堂的留白是教师刻意设计的,但最高的境界是大雪无痕,不露痕迹的。它如书法中的留白,营造出空灵的课堂空间;它如同绘画中的留白,让课堂充盈着无限的暇想;它如同音乐中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特色 第6篇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人们常说:“言如其人。”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如何,能直接反映其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做为教师,无论上课、谈心、写文章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我们要正确使用语言,以增强工作效果。

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而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教学语言的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想改变课堂的枯燥、抽象、沉闷,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就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实现教学的艺术化。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学语言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教师语言技巧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政治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语言技巧。

一、在规范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化的语言

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其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调动各种语言手段,把丰富的思想内容用丰富多彩的语言,灵活自如地表达出来。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语言还要简洁明了,不要故作高深,使人费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传统的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对学生说教的阵地,讲出来的自然总是平板的、干瘪的、严肃的词语,如果加入一些象声词,语调也是刻板单一的要么是宣读文件的发言式,要么是一个调子的平缓式,昏昏然似乎在唱催眠曲。这样自然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把要讲的内容生动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生动和形象,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要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

三、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加入幽默、风趣化的语言

课堂里,理论性的内容较多,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效、尴尬、僵持、对立等。而幽默就是打开这些问题的金钥匙。

要想大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就很有必要在有限的课堂内高效地配以幽默性语言教学来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解除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快感、兴趣和动机。因此,为了把先人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就必须要刻苦钻研教材教法,运用幽默性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升华情感,创造一种精神享受的境界,放松学生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每一个细胞,达到愉悦轻松的快感效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里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引入有关的故事、寓言、成语、歇后语或俗语等,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既让相关的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教师的教育,摒弃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

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一方面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一些,使单一的教学形式变得生动一些;另一方面则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巩固知识。但要注意的是,我们绝对不能一味地追求语言的幽默性,而落入到俗套的地步。科学知识毕竟是高雅的,它容不得低级趣味,应追求的是它的严肃性、科学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因此,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

此外,课堂上,还应该恰当使用无声语言。即用言词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包括肢体语言和沉默。有时,无声的语言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例如,有一次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位同学一直低着头在摆弄什么东西。笔者就突然停止了讲课的声音,目光直视那位同学。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惊奇地对望着,那位同学也驚慌地抬起了头,接触到我的目光,他了解到了我的意图,便自觉地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课堂上。这样,既纠正了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又不至于影响课堂进度,同时,避免了直接的言语批评会伤害学生自尊的可能性,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科学、艺术地驾驭整个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打开学生知识之窗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通能.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凌坚.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语言艺术[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8(10).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 第7篇

教学语言首先应该规范且讲究修辞, 如果我们只是把教案中的内容向学生宣读一遍, 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平直的叙述、平淡的说教、呆板的表情, 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我们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描绘、渲染。语言要形象, 拟声词、语气词、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必不可少。

二、合理运用课堂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应该像市场管理那样, “放而不乱, 管而不死”。

1.放下老师架子 , 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 , 讲究课堂民主 , 不搞“一言堂”。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 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 对于“俯身侧耳以听”, 训斥后“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 则表示欣赏。

2.放开学生思路, 让其思路敞开而不凝滞 , 联想滔滔而不漫流。“管”, 一要管住自己, 不随心所欲, 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二要管课堂纪律, 不能听之任之, 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要管学生视听, 有的学生上课, 身在教室, 却在神游于江河之上, 教师应以最快方式, 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

三、语文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教师应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课堂语言, 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 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 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 轻松课堂气氛,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采用简短句式

低年级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法知识掌握较差, 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句式。例如: 在过教师节的老师中, 就有这么一长得很漂亮的、心灵很美丽的、总是什么都知道的、对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女教师。对于这个长句, 教师可把其中的修饰语抽出作分句而化为短句群:“在过教师节的老师中, 就有这么一位女教师。她长得很漂亮, 心灵很美丽。总是什么都知道, 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 学生就不难听懂了。

五、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循循善诱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语言要相应含蓄、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富有启发性。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增强学习学习内动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起求知渴望,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师:读书贵在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无疑则无进。你想“有疑”“有进”吗?那就仔细到课文中找问题、找困惑。我们不提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假问题, 不提只要一看书就知道的浅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

生1: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 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

师:是啊, 我也有同感, 明明也有儿子的账单, 却为什么要用《妈妈的账单》作为题目呢? 很值得研究。

生2: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有说?

师:是呀, 妈妈在想什么呢? 她看了以后会是什么感受呢?

生3: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以后会想些什么呢?

师:是呀, 如果你是小彼得, 你看到了这样的账单, 你会想什么呢?

生4:为什么妈妈的账单上写的都是“0”分呢?

师:哦, 妈妈付出那么多, 账单上怎么都是“0”分呢? 难道她的付出不值钱吗? 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现在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 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探究。

教例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具有明确的启发性, 要求学生不提“假问题”, 不提“浅问题”。教学语言的明确导向性, 避免了学生探究的浅表和泛化, 使探究更高质和更高效。

六、教学语言应富于鼓励性

有些教师有时会说出伤害学生的话, 不仅有损自身形象, 而且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其实我们可以说:“这个问题还需要教师再讲一遍是吗? ”“老师真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我相信你会努力的。”对于作文水平差的学生, 我们在写批语时更应该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话。比如:“你已经努力了, 老师可以看出来, 让我们一起再加把劲, 好吗? ”

摘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努力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听懂、感知中养成“听”的兴趣, 培养“听”的能力, 在“听”与“说”互为渗透促进的过程中, 不断规范口头语言, 切实提高口语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导”的艺术 第8篇

一、引设式利“导”

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固然重要, 但学校中教学时间有限, 且学生基础和能力各不相同, 一味地让学生自读, 不可能让多数学生马上有所感悟。因此, 教师应用引设式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 让学生读有目的, 思有方向, 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 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 重新认识。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 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 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 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 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自读这个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 教师引设式的利“导”, 给学生们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 学生读完后, 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 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 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 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 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诱“导”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 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 还是让学生的思维广开思路, 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空间时, 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他的意见不同?”“还可以怎么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 学生体会“翠鸟鸣声清脆, 爱贴着水面疾飞, 一眨眼, 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一句时, 一开始学生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 就别无他解了, 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 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 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 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 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的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 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 眼还没眨完, 它就飞到苇杆上了, 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三、解惑式疏“导”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体验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 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 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 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 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如老舍先生《养花》一文, 主要写的是养花的过程和养花的乐趣, 而在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却写了在下雨时, 邻家的墙倒了, 砸死一百多棵菊秧, 全家人几天没有笑容的事。很多学生对作者这样的写法很不理解。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这样写是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的, 不管是喜还是忧, 是笑还是泪, 作者都看作是养花乐趣不可少的部分。这样写时, 同时反衬出作者对花的喜爱。至此, 学生理解了这一教学难点。

四、启迪式暗“导”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 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 在教学阅读中, 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 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 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 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 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指“导”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 学得更牢, 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 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板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 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 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 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 去探究, 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 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 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

教师“导”的艺术, 在教学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值得研修和探讨。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导”的艺术包括:引设式利“导”;迂回式诱“导”;启迪式暗“导”点拨式指“导”。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第9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

(一) 空洞浮泛, 使学生一头雾水。

问题大而无边, 抽象空洞, 让学生茫然无措, 提问后课堂一片哑然, 冷场司空见惯。

(二) 形式主义, 让学生厌倦抗拒。

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就是演课、作秀, 提问完全是形式, 连问哪个学生答都已提前定位, 这种提问根本无生成可言。

(三) 浮光掠影, 让学生浅尝辄止。

教师从头到尾, 一问到底, 问题无深度, 学生回答不假思索, 一问一答, 教师不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在哪里。高耗低效, 没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三适原则”

(一) 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想一想, 能解决。要回避“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无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 也要避免难度过大、过于宽泛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 会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过于困难, 会压抑孩子的答题兴趣。所以, 问题一定要难度适中, 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

(二) 适量原则。

适量原则就是繁简得当。一课下来, 设计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一般说来, 导入新课,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能把学生快速带入情境;教学中段的提问, 能把学生带入自主实践;结尾提问能深化思维或检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三) 适时原则。

课堂提问及时, 把握好最佳的提问时机, 这样的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适时提问的时机一般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盲点、疑点, 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思维, 答疑解惑。

三、小语课堂提问常用策略举隅

(一) 提问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 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转向、总结处更要沿着学生思路精心设计, 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助推器”。如《狼和鹿》 (见苏教版小语第六册) 教学提问片断:

1. 导入提问:

小朋友们, 在你们的心目中, 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生1:狼是一种狡猾、奸诈的动物, 《小红帽》中狼假扮外婆把小姑娘吃了。

生2:狼是一种讲集体的动物, 我在《动物世界》里看过……

2. 课中提问:

为什么说是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

生1:有狼时草原生机勃勃, 没狼时萧条无比……

生2:没狼时, 动物濒临灭绝, 疾病缠身……

3. 结课提问:

通过《狼和鹿》的学习,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问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要尊重文本主旨, 将阅读提问变成一个充满创造和体验的活动。

(二) 提问要创设畅所欲言的交流场面。

学生思维的碰撞, 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 包括学生之间一起讨论, 相互倾听, 相互评价, 相互合作与竞争。学生间热烈交流的局面一旦形成, 每个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 以及语言表达、个性形成等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如《三袋麦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提问设计:

提问1:小猪、小牛和小猴, 你认为谁做得好?

生:小猴做得好, 它最聪明, 懂得把粮食种下地, 以后就有吃不完的麦子了。

提问2:那你们觉得小猪和小牛怎么样呢?

生1:我认为小猪虽然很贪吃, 但是它很能干, 能做出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来。

生2:我认为小牛的做法也是对的, 小牛很勤劳, 把麦子保存得很好。

在这个片断中, 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 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真正做到了不拘泥于课本, 不寻求唯一答案, 思维得到了发散, 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 提问要促使学生在质疑辨疑中体验成功。

质疑主要指学生质疑问难, 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习惯,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见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辨疑是指教师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部分知识后, 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字、词、句、段、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通过争论辨析后形成正确认识, 正确掌握知识并体验成功。如:《秦兵马俑》提问片断:

提问:通过两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我想知道秦兵马俑是谁第一个发现的?

生2:秦兵马俑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生3:……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资料但不很全, 请看图片, 你现在能解答几个问题了?查资料是个很好的方法, 大家回去查一查, 课间也可到台前电脑上上网搜一搜。两周后, 我们开个“发布会”。

(四) 提问要把握好时间。

小学一堂课40分钟, 如何准确地把握和合理分配四十分钟, 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学生好动、好奇, 但持续时间不很长。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教学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便是消极的。因此, 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课堂提问, 但要科学地利用时间, 一方面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时间, 有讨论的时间。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更有利于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一节课中也不能都进行提问, 提得多了, 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第10篇

一、创设情景,感染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深刻感人的文章,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文导语设计,老师可以选准切入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播放精美的图片,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例如我在新教师汇报课时,所教学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学设计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师配乐朗读:(课件出示相应图片)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图片内容:一棵干枯的大树,一条干涸的河流,一片干裂的土地,几条焦渴而死的鱼)。

2.师:同学们,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希望……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是围绕一罐水发生的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下面让我们跟随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件显示:作者图片及主要作品),打开童话世界的大门,走进今天的课文——《七颗钻石》(齐读课题)。

二、游戏激趣,边玩边学

课伊始,趣即生。游戏导入可以利用游戏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游戏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借游戏设悬念,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欲。再通过游戏之后的提问,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醒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用布条蒙住两位同学的眼睛,并让他们做“贴鼻子”的游戏。

生:一位学生把鼻子贴在了嘴巴上,另一个学生则贴在了耳朵上。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课堂上乐成一团。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

生:因为他们的眼睛都被蒙住了,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贴错了。

师:对!他们两人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当然贴错了。可是,蝙蝠在漆黑的夜里却能自由地飞行,飞机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安全地飞行,这是为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平淡、浅显、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坐井观天》的教学,就可采用猜谜导入。一上课老师就说:“今天,我要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听到要猜谜语每个学生都相当感兴趣,注意力马上就集中到猜谜语上来了。“绿色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打一动物)。”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这是青蛙。”“对!(出示青蛙图片)它是大家熟悉的朋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童话故事里,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今天青蛙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有趣的寓言,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坐井观天》。”老师板书:坐井观天,学生共同朗读课题。老师接着提问“题目中的‘观’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连贯地说说“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不作过多讲解。这样的导入,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孩子们顿时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当中。

四、实验引入,入情入境

实验通常被认为只有在科学课上才会出现,其实运用实物进行有趣的实验,可以让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一开始上课,老师就在讲台上出示一个装有半瓶水的颈口玻璃瓶,一杯水和一些石子。接着老师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需要每个小朋友都开动脑筋,想办法,大家愿不愿意?这个颜口玻璃瓶,只有半瓶水,要想让它水位升高,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谁来试试看。”指名学生上来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可以把杯里的水直接灌进颈口玻璃瓶里,杯子里的水用完了,我们还能再把这些石子也放进瓶里。同样也可以让水位升高。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乌鸦朋友。它想喝到瓶里面的水,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

五、巧妙设悬,自然过渡

启发式的导入能够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最大的“书”》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师:(板书:雨衣)同学们都见过雨衣吧,谁来说说你看见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穿上雨衣在雨中行走的感觉吗?

师:(板书:充气)你们一定没见过充气雨衣吧。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充气雨衣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雨衣要充气?

充气雨衣有什么用?

教学时,老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教学。

六、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孟子曾说“知人论世”。介绍作者的导入方式,在小学阶段虽然用的不多,但了解作者却是一种很好的课文解读切入点。课堂导入如果引导学生从认识作者入手,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名言“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请学生读一读。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学生发言,教师再总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的。”请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叶圣陶先生,教师再介绍叶圣陶。此外,在教学古诗词时也可通过介绍作者的方式来导入,让学生认识作者,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第11篇

◇提问紧扣学生心弦,引人入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就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让兴趣推动他们去学习课文。因此,课堂提问要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通过巧妙的提问,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我在教学《比尾巴》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观看一场比赛吧。看看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播放动物园课件,让学生观看)观看完毕,教师提问:动物园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游戏中,学生共同观看,共同欣赏,共同发现。在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中,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而是一次次有趣的心灵碰撞。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提问具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

启发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能启动学生去思考。课堂教学的启发性离不开课堂提问,如果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决不是启发式教学。教师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强调少而精,有深度。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是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动力。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你觉得高尔基的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品味“只有”、“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各种各样”等词语。

生:我看到高尔基的儿子拿着笨重的镢头一锹一锹地挖着,他浑身沾满了泥巴,脸上的汗珠直往下滴。

生:我仿佛看到高尔基正坐在院子里,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忙着栽花的儿子。

师:儿子栽花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我不在的时候就让这些花儿代替我陪伴爸爸。

生:闻到花香爸爸的身体会好得快些的。

出示图片文字,欣赏花美,读读。思考:高尔基此时看到儿子种的花,会怎么想呢?如果儿子在身旁,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此时教师的提问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学习的垫脚石,提升了学生思维运转的高度。孩子们站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石上,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大胆想象。这样的设计就具有思考性,难易适度,一石激起千层浪。

◇提问具有层次性,化难为易

层次性是指设计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正如《学记》所说:“善向者,如改坚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如此,可让学生先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最终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享受成功的欢乐。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两种柳树外形上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讨论:青海高原的一株柳为什么会绿得深沉?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条件恶劣”、“缺水”、“严寒”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较为容易地回答。最后,教师顺势利导: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没有帮助?教师设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易于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也对今后的自学提问起到示范作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导语艺术 第12篇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 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 利用故事的感染力来导入新课, 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 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歌曲导入法

教学是枯燥无味的, 美妙动听的音乐会让枯燥无味的课堂活跃、生动起来, 会让学生入情入境,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文章的难点。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 我首先播放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让学生听, 音乐响起, 学生在静静地听着音乐, 在乐曲声中, 我介绍道:贝多芬是一个聋疾病人, 站在演奏台上他听不见听众的掌声。但他却创作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 叫《月光曲》。 (板书:月光曲, 音乐渐止。)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请打开书, 读完课文后, 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利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很快地投入课文学习中去。

三、多媒体图示导入法

又叫直观导入法, 语文挂图或电教化教育手段的输入, 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 如幻灯片和相片的运用, 从形、声、色的感官刺激着学生, 形成新颖、形象, 增加课堂教学的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桂林山水风景图, 学生观桂林山水风景图, 我是这样介绍的:这是桂林山水, 山清水秀。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 平地拔起, 千姿百态;漓江的水, 蜿蜒曲折, 明洁如镜;山多有洞, 洞幽景奇, 瑰丽壮观;洞中怪石, 鬼斧神工, 琳琅满目, 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 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现在我们一起去游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图、画、影像等利用多媒体导入课文, 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具体的印象,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用精心锤炼的语言, 去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地联想、想象、思考后进入课文。如:我在教学《我选我》一文时, 首先就发起疑问:同学们, 你们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选我”做什么?为什么要“我选我”?“这也正是老师想要问你们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这些问题紧扣课文中心, 直奔主题, 引领着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阅读课文当中去。

五、“温故知新”导入法

由旧知识导入新内容, 这是导入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使用这种导入方法的频率较高。从“温故”出发, 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好奇心。因此, 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 新要以故引, 新要以旧启发, 后面复习前面的知识, 新旧相连, 不断拓宽加深学习内容。

六、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我们教师采用得比较多的导入课文方式。在教学中直接地引课题, 直接地指出学习目标和要求, 教师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 讲述课文大意或概括要学习的内容,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诱发兴趣。如:在讲《海底世界》时的导入是:同学们都见过大海吧?今天,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 提到大海, 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的海水, 一望无际的海面, 还有那点点白帆, 展翅翻飞的海鸥。然而说到海底, 我们了解得并不多。那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 将使大家对海底世界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了解。直接揭示课题后, 板书课题, 进入文本学习。

上一篇:天津城市轨道交通下一篇:重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