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准备范文

2024-09-09

危机准备范文(精选7篇)

危机准备 第1篇

对于众多品牌企业来说,在经历了艰难的原始积累生存期后,在其发展的道路上,总会不可避免的遭遇意外或类似突发事件的“危机门”。每每这时,许多企业就会慌了手脚,乱了心智,由于缺乏应对心理准备和解除危机最佳方法,往往在自认倒霉中使原先构建的品牌大厦美誉度一泻千里。

市场环境是变幻莫测的。我们的企业,尤其通过多年打拼积累了良好形象和不错口碑的品牌企业,从现在起就需要补上一堂如何应对“危机门”的课程。纵观世界企业发展史,许多著名品牌都曾经历过危机的煎熬和考验,麦当劳、可口可乐、宝洁、万宝路以及我国的蒙牛、雅士利以及前段时间的杭州绿盛食品,还有曾经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宝洁SK-Ⅱ等,可以说,在一个企业不断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矛盾冲突和意外事件常会伴在身边,只是有的企业掉以轻心、麻木不仁,结果原本能立马解决的问题却迅速蔓延成对企业有极大杀伤力和危害性随时能引爆的定时炸弹。而有的企业却能当机立断主动应对,透过事物的表象迅速抓住事情发展的根本,在危机来临前不自乱阵脚,相反,而是镇定情绪,沉着冷静,最终把危机形成的负面影响掌控在自身能把握的狭小范围,没有酿成更大的灾难。

这方面,据美国《CEO》杂志报道说,曾经辉煌一时的烟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Morris)的CEO Geoffrey Bible的教训值得借鉴,当公司产品会引发癌症的诉讼发生时,他拒不理睬公司公关部的建议,最后导致公司不得不改掉名字,变成Altria。

从风雨中一路走来,品牌企业会面临许多未曾意料的问题,简单的从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高层人员纷纷离职、企业面临转型、资金链突然断裂到因公司的某项制度缺陷、某个产品成分超标、广告宣传过分夸大等遭受社会各界质疑,无论是人为的谣言还是矛盾的集中爆发,企业都要审时度势,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和自身人脉。切记,越是危机时刻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和毅力。大凡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百年老店企业,在危机关头,往往自信、沉着,始终保持清醒,有条不紊的理清思路,通过多种卓有成效的诸如事件公关、新闻营销的方式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同,从而在身边聚集出一个强大的市场,将周围所有人都吸引到身边,自觉自愿的团结起来,最终共同战胜困难。

记得1976年秋天,美国亚特兰大盛传当地麦当劳的汉堡肉馅里含有蚯蚓,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真假难辨,而且谣言越传越广,整个销售受到了沉重打击。对此情况,作为麦当劳创办人的克罗克内心焦急,可表面上仍不动声色。他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立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他泰然自若,除了重申和反复阐述麦当劳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外,他没有评价谣言的真伪,而是冷静的说道:“汉堡包的肉馅每磅1.9美元,蚯蚓1磅要6美元,如果做蚯蚓汉堡,麦当劳有可能会添加牛肉降低成本。但是现在麦当劳的汉堡是牛肉的怎么可能添加哪么贵的蚯蚓呢?”

机智诙谐的一番话引来了记者们的哈哈笑声,也轻松化解了他们紧绷的神经和诸多质疑,结果经他们的手,消息公布不久,麦当劳又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上市去,你准备好应对危机了吗? 第2篇

从天而降的危机

最新的案例是海天酱油。这家本来是市属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在2000年引进了港资,如此一来,海天有限遂摇身一变,成为中外合资公司。后来又经历过一系列的闪转腾挪,国有股全部退出海天股份,海天集团彻底变为私营企业。这段历史与“国退民进”的大背景契合,程序上也经得起挑剔,海天继续在上市的路上前行。

然而在关键时刻,5月24日,一则“购760吨工业盐水,制上万箱酱油”的消息让处于IPO冲刺的佛山海天调味品公司命悬一线。24日下午,海天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紧急公告,称该事件与海天没有任何联系,海天也从未委托涉案公司生产任何产品,并强调海天原材料全部经过严格筛选,使用的盐全部为食用精盐。

好在有政府为地方龙头企业保驾护航,佛山高明区政府在23日即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为海天“辟谣”,公开出面称出现问题的威极调味食品公司与海天公司没有任何关系,请大家放心食用。

虽然获得发审会通过,但悬在海天头上的那块石头并没有落地,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么说是因为有案例在先:2008年3月5日,立立电子首发申请过会,预计7月8日挂牌上市。然而,在上市前一天,一家媒体发表了立立电子涉嫌“资产腾挪、二次上市”的文章。立立电子的上市之路在最后一刻被叫停。2009年4月3日,证监会发审委否定了这家公司的首发申请,撤销立立电子公开发行股票核准决定。这虽然至今是孤案,但有了第一次,就难保没有第二次。

你会遇到哪些麻烦?

近年来,在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危机已经不断证明,一家原本不太惹人关注的公司可能因为上市而瞬间卷入危机事件。那么,哪些人、哪些事会在公司最紧要的时刻如约赶来给你添麻烦呢?

竞争对手:即将上市的信息一旦公开,首先将引起商业竞争对手的警觉。主要竞争对手将意识到,一旦你的公司上市成功,大量资金投入将使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基于恐惧,有可能制造事端,扰乱上市。

按照蒙牛公司在《蒙牛内幕》一书中的说法,在2003年10月到2004年上半年蒙牛上市前夕,蒙牛公司接连遭到诬陷。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对事件进行全面侦查发现,其主要竞争对手的液态奶部门相关负责人,签署并向北京未晚公司支付490多万元,令其散布对蒙牛公司不利的谣言。公安机关查实,在其所实施的5次行动中,全国11个省会城市的平面媒体及网络发表了诋毁蒙牛乳业文章上百篇。

离职员工:“野蛮生长”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路途中难免得罪过或者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得罪过人。可能是后来分手的创业者、可能是负气离职的员工、可能是没处好的官员。此时很有可能有人出于出气或敲诈的目的跳出来,以实名或匿名举报揭发,造成危机。以海天酱油为例,酱油生虫的说法就是有人以离职员工的身份匿名发布的举报材料。在网络的帖子中,对生产流程、工序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让人不由得相信其揭露问题的真实性。

家庭纠纷:公司上市对于民企老板来说,如同美国政客参加总统竞选。老板和主要创业者的个人私生活会被暴露在阳光下。或者之前、或者当下的情债,不管真的假的都可能会有人按捺不住寂寞,为了讨个好价钱纷纷出现。

最近的案例是土豆网。从去年11月开始,土豆网的上市之路走了近10个月,期间由于创始人婚姻纠纷,导致上市时间推迟,没能摆脱中国概念股被做空的困扰。在土豆网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上市申请后的第二天,王微的前妻就向上海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财产分割诉讼,要求对相应的土豆网境内公司股权进行财产保全。王微在付出一笔数量可观的资金之后终于与前妻和解,但这一耽误就是半年时间。在这宝贵的半年时间里,竞争对手优酷网于2011年12月8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视频网站上市第一股。

媒体记者:进入上市程序,公司知名度大增,记者、主编们必然会聚焦于这些公司,而往往此时,来自各方的举报、揭发材料会纷纷飞进编辑部,为媒体提供“炮弹”。

著名的案例是胜景山河,因为经营业绩有假被举报,并遭媒体曝光。2010年10月27日,胜景山河IPO获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但在12月17日胜景山河即将登陆深交所的前夜,有媒体发文称其招股书披露不实,涉嫌虚增销售收入等情况,监管紧急叫停,公司申请暂缓上市。

社会机构:一些公司所处的行业本来就有争议,这些行业长期被一些非政府组织或民间机构所监督,一旦进入上市程序必将激起这些组织的斗志,并把极力阻止这些公司的上市作为努力方向。

“活熊取胆”的归真堂一直以来低调经营,但因出现在证监会公布的拟上市企业名单上,招致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亚洲动物基金会、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等组织联名毕淑敏、李东生、薛蛮子等众多知名人士正式致函证监会,反对归真堂上市。他们提出归真堂不符合上市条件,理由包括:其主营的熊胆业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归真堂上市融资后,必然扩大养熊场规模,这显然与国家倡导的产业发展方向相悖。对于未曾料到的迎头痛击,归真堂直言后悔寻求上市。

除此之外,在上市的过程中,投资者、保荐人、专业机构、监管机构等等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

提前做好功课

企业上市的过程,就是全裸出镜的过程。

过去,投行在进行上市辅导期间一定会认真审核企业过去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并提出整改措施。但这些做法通常是针对发审委员会的。但近些年,社会公众言论对于企业上市前的监督越来越普遍和专业。

因此,无论是老板个人还是公司高管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细致分析和全面排查所有可能存在的地雷,防患于未然;要有完备的危机应对策略和补救措施预案;要提前检讨并改正自己在过去的经营中违法违规的做法;要调整组织机构让其提前进入公众公司的外在环境。

责任编辑:李源

应对危机: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第3篇

金融危机冲击着全球经济, 作为与房地产业紧密相关的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智能建筑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影响有以下几方面:一、国外市场降温, 需求显著回落, 这给智能建筑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二、受国内房地产行业观望状态的持续和新建楼盘的减少, 智能建筑市场的需求量大大减少, 这种状态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三、资金风险加大,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对资金链造成了一定威胁, 无论是公司自身发展的投资还是产品货款回收的风险都急剧加大;四、投资者普遍信心不足, 整个行业对市场持较为保守的预期, 合作机会减少, 合作难度加大。

此次危机, 狄耐克国内市场目前未受到较大影响, 我们市场份额仍保持了100%的增长速度;而国外市场虽然时逢寒冬, 但我们凭借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广海外市场, 预计在三年内, 我们的年产值将上亿。

2 向最坏情况做足准备, 向最好的情况不断努力

面对危机, 一不能惧怕, 二不能盲从。我们向金融危机最坏情况做足准备, 向最好的情况不断努力。根据市场形势, 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多方开拓市场, 同时努力开发新产品, 采用新技术, 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应对危机带来的影响, 从而真正的做到转“危”为“机”。

金融危机带来极大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机遇:一、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对我们来说, 这是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很好时机, 我们是个大规模工业化制造公司, 厂房面积达到五万多平米, 有着低成本、高竞争力的优势。2007年以来, 原材料成本一路攀升, 劳动力成本也水涨船高, 这给企业的成本管理造成了巨大困难, 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成本的增加, 减缓了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三、智能建筑行业在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 发展得也相当迅速, 高端的智能化产品市场需求不断, 狄耐克今年陆续推出的高端数字化智能对讲产品将极大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 国家又推出了强大的投资经济刺激计划, 并强调支持农村发展。我们相信, 在新农村建设中, 我们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3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们知道,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对内, 我们将通过调整产品结构, 加速技术升级、技术创新的步伐,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外, 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 打造优质工程, 将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不断洞察市场, 关注市场发展态势, 把握机遇, 持续发展。同时我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用我们最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去抢占国际市场。

全球金融危机形势, 带给了我们企业更清楚认识自己的机会。近几年由于市场的繁荣, 公司在发展中可能过多地重视市场占有率, 忽略了整体体制的建设, 出现了许多不足, 金融危机给了我们思考和调整的时间, 我们将总结自身的不足, 努力消化这些不足, 充实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其次, 危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给了我们更为开阔的视野, 在产品销售渠道、目标市场及定位上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在产品和技术上, 我们会向高端技术、高性价比方向发展, 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目前我们新开发的移动式Homemanager (电子管家) 和移动式彩色电话可视对讲系统等都是全国首创。

4 加强人才储备和引进策略

危机准备 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课程改革。课改理论;理论革命

2008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可谓内外交困。主要表现在国内、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天灾人祸不断袭来,作为国家基础的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高职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内因、外因相互交织的局面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课程改革必须以合适的教育理念作理论指导,不能操之过急。课程改革理论必须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次革命,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境不断反思和修正,才能真正完成理论的准备工作。

一、解构现代主义的高职课程理论

随着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和扩张,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低技术岗位渐渐消失,智力成分和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岗位不断涌现,因而职业岗位对就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课程中的地位将更为突出。高职课程改革既是由内、外多种因素促发的主动的、必要的、积极的应对措施和战术方针,也是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

1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现代主义课程体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10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之路,高职院校总体定位已明确,但是课程建设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如今,虽然已经启动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计划,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仍然明显地存在着缺陷,如还未跳出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窠臼,过分强调学科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盲目设置的现象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缺乏社会调查,毕业生从业与专业脱节;部分高职院校现行的课程编制的内容严密而系统,缺乏学科间知识的渗透,知识面很窄,制约着师生施展才华。另外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不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数量有限,类型还不丰富;部分课程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陈旧,职业性、开放性不强等问题。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最终导致高职生在校期间能学到真正有用的课程太少,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阻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程,高职课程改革是必然的历史选择。

2解构现代主义的高职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科课程始终统治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这个表面现象背后是更深刻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现代主义的高职课程理论,它是“表征为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同一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的价值观、文化态度、社会精神、思维方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高职课程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等。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愈益困难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中孕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末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其影响广泛,并已波及哲学、文学、政治、艺术、历史、教育等诸多领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而然会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高职课程理论从“现代”步入“后现代”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建构后现代主义的高职课程理论

(一)构建后现代的高职课程理论是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准备

“现代”和“后现代”既有共时的关系也有历史的关系,“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省批判和超越,而不是与现代的绝然断裂、毫无关涉,后现代在本质上是针对现代的。”因此,后现代的高职课程理论是现代高职课程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这样的高职课程理论具有以下的特征:(1)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即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的新课程开发体制;(2)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即破除教师权威,师生共同探究,拥有平等的话语权;(3)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程目标的客观依据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并做到将三者结合起来;(4)课程目标不再以单纯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为宗旨,而要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全方位发展;(5)教材的多样化,即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将“国定制”变为“审定制”,施行一纲多本;(6)课程类型多元化,即为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研究型课程等;(7)教育评价的理性化,即课程评价多样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8)倡导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即反对科学至上,提倡消解学科边界直至最终取消学科本身,主张建设开放的课程,要求在课程组织中倾听各方面的呼声,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二)建构后现代主义的高职课程理论是国际高职课程改革的趋势

由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员流动性加剧,终生职业和终生岗位已经不太可能,职业的频繁更换已经是大势所趋。另外由于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当今金融危机爆发,企业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实体经济模式转变步伐加快,未来几年以及“十二五”期间,中国的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将会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要求适应高职课改的世界趋势,“课程开发注重现实性、课堂设计注重基础性、课程实现注重实践性、课程体系注重灵活性等特点和课程观的多元综合化、课程开发的系统化、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课程评价的标准化等。”建构后现代主义的高职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超越后现代主义高职课程理论的窠臼

至此,高职课程理论已经实现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解构现代主义,这是超越自身。第二次是建构后现代主义,是超越他人。高职课改要取得最终的成功,还需要第三次革命,就是重构。重构融合“现代”和“后现代”优点,超越式后现代高职课程理论,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走下神坛,步入实践

理论必须在实践当中进行检验。解构现代主义后建构起来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必须走下高阁,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目的是从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理论,修正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个环节的任务是使理论从宏观走向微观,进一步演进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和量化的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是,量化不一定就是数字化,将宏观的参量变成小步子、小叙事的教学行为也是量化。

在此,需要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即课程改革究竟要改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这主要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发展、借鉴与转化的问题。对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论,只要没有陈旧,没有失去作用,就要保存下来,并加以完善。

2不断反思,继续升华

新的课程理论首先要在小范围内试验,试验过程中要明白:理论需要继续反思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即使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在新的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看清新形势,总结新经验,不断变革,修正和补充理论,甚至要推翻已经建立的理论,建设新的理论,这是理论准备的第三次否定或革命。理论试验成功后才能在大范围区域内推广,即使如此还是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不仅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理论,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反思理论。教学反思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高度统一;是教育理论的挖掘与升华。反思的目的是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升华理论和修正理论。

3重新构建,重在实效

危机准备 第5篇

作为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经济大国, 中国在后危机时代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从国际形势看, 人民币处于长期的升值压力之下, 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快速增长的外汇来源造成了货币信贷资产的急剧膨胀, 同时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美元贬值引发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 中国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从国内形势看, 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为刺激经济复苏出台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造成了信贷和货币投放高速增长, 使得资本市场泡沫积聚, 商品市场价格上涨, 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 对央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数据表明, 自2010年11月16日起, 央行频繁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下表为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时间表: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与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并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尤其是存款准备金制度, 被认为是宏观调控的一剂“猛药”, 对金融机构和社会信用总量的影响极大。央行如此频繁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究竟原因何在呢?

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的原因

(一) CPI屡创新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 从2010年后半年起,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路飙升, 突3破4, 最近公布的2011年五月份数据显示, CPI已经达到同比增长5.5%的历史高点, 而且观察本轮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点:食品价格占大头。食品价格的上涨冲击我们每一个人, 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中国的恩格尔系数, 即用于食品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 在城市约为36.5%, 在农村约为41.0%, 比发达国家高约20%。恩格尔系数越高, 对生活水平越低的人而言, 受食品价格上涨冲击的程度也就越大。

CPI的上升和信贷规模迅猛增长不无关系。2009年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大量信贷投放, 一方面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出口萎缩的情况下, 对于逆转经济下滑的势头, 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另一方面, 信贷和货币投放高速增长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 即导致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风险。因此, 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对银行信贷发出明确的紧缩信号, 来收缩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防止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和通货膨胀。

(二) 流动性失控

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末, 广义货币 (M2) 余额72.58万亿元, 同比增长19.7%。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8.36万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 外币贷款增加740亿美元。全年本外币存款增加12.14万亿元, 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12.05万亿元, 外币存款增加200亿美元。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79.50万亿元, 日均成交7180亿元, 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1.1%, 市场利率上升。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 同比增长18.7%。

流动性失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来源于4万亿的投资刺激经济计划,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货币政策“发了过多的钞票”。回想2008年, 我国约15%的企业被迫关门, 20%的企业被迫减产, 上千万人失业。在那种状况下, 如果不果断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如果不果断地出台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计划, 我国就不可能在世界经济中率先走出危机。流动性过剩是我们为了战胜那场危机付出的代价, 而这个代价需要一个消化过程。

(三) 热钱涌入

热钱就是短期跨境资本的俗称, 具有极高的流动性, 小规模一旦聚为大浪潮, 变成一国国内大规模的投资洪峰, 这种高流动性很有可能对该国家的经济运行形成强大冲击, 甚至造成经济不稳定和经济危机。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升温, 热钱在我国境内的规模逐渐增大。外汇局《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称, 2010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 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 占当年GDP的0.6%;过去10年, “热钱”年均流入近250亿美元, 占同期外储增量的9%。

热钱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在热钱的推波助澜下, 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正在被不断推高。我国股市之所以大起大落, 与热钱涌入有相当大的关系;另一方面热钱流向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直接带动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 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形成了负面影响。

三、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 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信贷减少导致总的收益率下降。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银行增加了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 总的收益率下降。对上市银行而言,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 使其通过卖出持有的债券, 央行票据或收缩贷款规模来调整资产结构, 影响收益水平。

(二) 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从短期看, 提高准备金率对货币市场的影响不大;从中长期来看, 随着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 资金的大量回笼, 必将推升货币市场的整体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上升增加了企业间接融资的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需求。

(三)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在债券市场方面,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直接收缩银行信贷扩张的速度, 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较为直接, 从银行整体的资金应用情况出发, 部分商业银行会抛售流动性较好的债券, 对债券市场造成较大影响。在股票市场方面,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市场上可用资金减少, 投资于股市的资金也相应减少, 收紧流动性, 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市场泡沫, 使市场的运行更加健康持久。

(四)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是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而银行过去宽松的流动性带来的对房地产贷款的放款冲动, 是房价持续过快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房地产开发资金依赖于银行信贷的比例,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放款量形成约束, 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进而对房地产市场资金链产生影响, 对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和房产价格的上涨起到积极作用。

四、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一些反思

(一) 必须认识到政策的时滞性

一般情况, 央行采取措施后, 不可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 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慢慢影响各个单位的经济行为, 从而对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至于时滞的时间有多长, 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度有多大, 学者对此众说纷纭。同时, 企业和居民会根据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 对未来紧急形势及货币政策的继续调整进行预测, 并对这种形势变化做出反应, 这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

(二) 我国的经济政策并不配合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流动性过剩的调控

即在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的同时, 基础货币的发行也大幅增加, 那么流动性过剩是无法有效控制的。众所周知, 巨额顺差使外汇源源涌入, 造成外汇市场的外汇持续供过于求, 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推动力, 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央行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 在形成堆积如山的外汇储备的同时, 向市场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这使得外汇占款在很大程度上冲销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紧缩银根的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 对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进行探讨, 进而分析这种上调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及对政策效应本身的一些反思。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

参考文献

[1]刘吉, 吉慧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CPI影响的实证分析 (J) .财会研究, 2009 (18) .

[2]李智, 秦艳梅.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8 (5) .

危机准备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经济效应

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 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 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从17.5%下调到15.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宏观经济又面临新的问题, 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房价涨的过快等。为应对这些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从2010年1月18日起,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16%。本次调整为19个月来首次上调。而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调整为16.5%。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 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效应。

一、存款准备金率的相关理论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存款准备金是在我国中央银行体制下, 由国家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中央银行, 这个交存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 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在实践过程中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通过货币乘数来发挥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 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 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 通过乘数作用, 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 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 可用资金增加, 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 通过乘数作用, 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二、实施政策的背景

我国此次上调准备金率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 我国在过去的一年经过采取各种政策, 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 不过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国贸易顺差额过大, 2009达到了1960.6亿美元, 外汇储备达到了23991.52亿美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人民币处于长期的升值压力之下, 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快速增长的外汇来源必然造成货币信贷资产的急剧膨胀。2009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过快, 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29.31%和32.4%。我国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等因素造成了我国货币流动性增加, 2009年12月末我国货币流动性 (M1/M2) 为36.3%。2009年物价全面企稳回升, 房价快速上涨, 这给资产价格和商品市场造成压力。为此, 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资金, 其中,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主要举措之一。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分析

(一) 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本质上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作用, 理论上应该可以预见货币供应量会随之下降或是增加的速度大幅度减缓。2月25日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将回笼资金将超过3100亿元。但是实际上, 我国2010年1月的M1、M2的同比增长分别为38.96%、25.98%, 2月的M1、M2的同比增长分别为34.99%、25.52%。这表明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 社会上的资金依然充足。

(二)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而言上调政策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最直接的。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对商业银行而言,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 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而且根据乘数效应, 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 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通过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息收入。据此, 提高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会引起短期利率的变化。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上升会直接提高商业银行融资和资金管理成本, 从而减少银行利润;二是促使商业银行调整资金业务, 优化资产结构。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 那么银行就会拓展存款业务来增强资金实力, 同时对贷款的发放势必更加谨慎, 从而有效减少了不良贷款的发生, 降低了风险。

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原来保有的超额准备金水平较高, 银行使用超额存款准备金替代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余地较大, 所以效果不是很显著。目前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在不断下降, 银行被迫不断调减流动性来应对上调政策。

(三) 对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影响

1. 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情, 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 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

2009年3月份以来, 房价快速上涨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已经连续10个月正增长, 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比上一轮房地产价格高涨时期的2007年高20.8%, 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2007年同期高7.4%。目前一线城市房价已超过2007年下半年的高点, 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也接近或超过2007年的高点。这是因为推动房价升温的几大宏观因素依然存在, 如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汇率的影响等。尽管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 但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不直接也不明显。

2.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 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为间接。

2009年, 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 进入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体, 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 使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 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 2009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 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 6个月累计涨幅超过70%。股票市场依然保持其强劲势头, 笔者也试图从存款准备金上调公布的第二交易日观察股市表现 (见下表) 。

注:表中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大型金融机构

发现历次调整也未对股市有明显的短期影响。这有可能是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市造成资产价格再度膨胀, 催生不良资产反弹。同时, 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 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 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 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样一来, 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 进而导致流动性剧增, 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 实体经济恢复不确定因素增加。

参考文献

[1]高悦.浅谈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1) :99-100

[2]郑远超.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原因及效果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8 (3) :29-30

危机准备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应对措施

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以来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纷纷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现象,新会计准则也再一次面临新的检验。

一、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新特点

随着2008年报披露结束,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出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呈现出数量多,金额大,来势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上市银行大额拨备首当其冲。“拨备”作为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损失准备,它对提高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年报显示:深发展2008年净利润6.14亿元,同比下降76.8%,主要就是大额拨备计提和坏账核销所致。此次计提之后,深发展的拨备覆盖率达到105%,而不良贷款余额等账面指标则变得好看了许多。中行2008年末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21.72%,建行更高达131.58%,较上年提高27.17个百分点,是已公布年报的国有银行中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最高的。据测算,如果要全部达到银监会银行拨备计提要求,14家上市银行利润至少将减少上千亿元。

第二、“去存货化”推波助澜。在正常的存货周期内,“去存货化”对内有利于企业消除存货积累泡沫,减轻或释放资金成本压力,对外则有利于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改善供给,释放需求,平衡价格。但是,两市发布2008年年报的367家公司共计提取存货跌价准备61.03亿元,较2007年上涨5.38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企业之多,计提额度的金额之大,在我国上市公司历年来所披露的年报中都极为罕见。

第三、投资收益来去匆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往往是上市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例如,曾因大量持有金融类资产而在2007年牛市中大出风头的雅戈尔,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3亿元,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度增加6254.33%。

第四、套保损失异军突起。例如,东方航空航油套期保值合约于去年1 2月31日的公允价值损失约62亿元,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扩大到74亿元。据中金公司对中资上市公司的外汇及金融衍生品风险敞口所作的调查显示,有93家存在外汇敞口,有27家持有外汇衍生产品资产,其中已经发生巨额套保损失或汇兑损失的不在少数。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纷纷刻意把坏账留给2008年,不无某种为2009年雪藏利润的故意,这种行为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做出积极应对。

二、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集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分析

在新会计准则全面平稳有效实施两年之后,2008年报又大量发生大额资产减值计提,客观地说,这既是金融危机冲击所致,但本质上集中反映的是:上市公司超限度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则尚待完善以及证券市场管理体制不合理等深层问题。

第一、盈余管理的低成本和证券市场退市制度缺陷是诱使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超限度盈余管理的内在动力。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但是,在我国目前各项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由于盈余管理的低成本特性,公司管理层往往不遗余力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超限度盈余管理以达到操纵、调整会计利润的目的。同时,我国证券市场主要以盈亏作为决定上市公司是否退市的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缺陷,很容易导致上市公司为保护这一融资渠道而采取超限度盈余管理以粉饰公司利润的短期行为。

第二、新资产减值准则自身不足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超限度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新会计准则毕竟很难全面考虑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超限度盈余管理的抑制,上市公司也正在寻找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进行盈余管理的新方式。金融危机以来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新特点就充分反映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盈余管理的新方式。

一是利用资产减值的确认条件的模糊调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虽然资产减值相关准则从外部和内部信息具体给出了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但这些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减值迹象且同时缺乏可操作性,导致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认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随意套用资产减值迹象,扩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二是利用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不足调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幅度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是减值的计量标准,它的确定非常重要。但新准则只给出了可收回金额的定义,资产的销售价格和处置费用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如何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没有全面、系统地说明。同时,可变现净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选择等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预留了新的空间。

三是利用新准则对控制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存在的漏洞来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虽然新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能转回”,但是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调低当期利润,减少期末存货成本,这样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就会偏低,从而使未来的利润反弹。另外,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发生更替或公司盈利无法达到分红计划所规定的下限时,一些上市公司仍然可以在某一会计年度一次性提取巨额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公司一次性亏足,在以后的年份可以轻装上阵。

四是利用公允价值的难操作性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客观上增大了公司管理层有目的地借助公允价值进行新的运用,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尽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做了谨慎设计,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实际上,由于公允价值的概念相对抽象,在我国现阶段资产评估市场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还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

三、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超限度盈余管理的应对措施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提高超限度盈余管理成本,切实加强对盈余管理的抑制。

目前由于我国的各项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上市公司不可能泯灭其盈余管理的冲动,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多于其正面作用。所以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盈余管理的引导和管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实行会计专业中介机构直接介入,以增强盈余管理操作专业化,提高公司盈余管理质量。以往专业中介机构只年度审计中对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进行整体评价,缺少对公司盈余管理的专门评价,而且只能是一种事后评价,往往是为时已晚或监督无法到位。建立中介机构对公司盈余管理全程介入,使专业中介机构充分参与到公司盈余管理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监督的及时有效。二是加大对公司超限度盈余管理的查处制度建设。审计机构、税务机构和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协调一致联合加大对公司盈余管理监督检查,对发现超限度盈余管理的公司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处罚,加大公司超限度盈余管理的成本,有利于充分抑制公司超限度盈余管理的冲动。

第二、尽快弥补资产减值相关准则不足,压缩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是加快制定新的具体准则,提高其操作性。新会计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不和谐的现象。一方面新准则对资产组的划分等环节缺乏明确的标准,另一方面新准则在确认减值损失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使相关会计计量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准则执行的具体情况和有关问题,尽快出台一些制度、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实现对准则的补充和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规范资产减值账户设置及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项规定在抑制新准则盈余管理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即当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后在存续期间价值得以恢复,高于账面价值时,会造成企业净资产的虚减,这也是违反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因此,将恢复的价值计入资本公积或单独设一科目(如资产减值恢复)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由于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均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因此公允价值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目前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尚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国家应该逐步建立起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才能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使评估价值接近公允价值,才能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缩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空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是提高专业中介机构介入程度和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一方面对较大金额和较复杂的计提直接由专业会计审计机构参与确定,并出具评估意见。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准则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成为新准则合格践行者。

第三、尽快完善证券市场退市制度,正确诱导上市公司适度盈余管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三年连续亏损的退市制度存在不合理性,存在不尊重市场规律的弊端,不能实现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建立像美国纳斯达克“一美元退市法则”的退市制度,能够比较客观地关注上市公司的市场价格,以股价标准设计退市制度,这符合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既可以有效避免股市上人为判断上市公司好坏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较好避免上市公司粉饰利润的短期行为。

金融危机以来,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面广、计提额大、计提集中的现实状况,反映的不仅仅是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我们在会计、证券等制度设计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它为我们进一步完善提高制度建设水平,改进管理方法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克羊,韩和芳.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财政监督,2007,(20).

[2]、李天芳.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利润调节空间的变形及应对策略.集团经济研究,2007,(30).

[3]、付立平.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存在问题及其探讨.财经界(中旬刊),2007,(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危机准备】相关文章:

某工程总监答辩准备准备工作08-02

透过危机看危机06-18

诊断危机信号化解财务危机论文04-10

面试准备06-09

课堂准备06-14

理论准备06-20

准备阶段07-02

调查准备07-14

数学准备09-09

教学准备08-12

上一篇:超声降解下一篇:银行业监管特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