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2024-06-12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精选12篇)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第1篇

1 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具体分析

1.1 林业资源保护的观念思想

林业资源不仅能对人类生存的环境进行调节, 而且也能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木材的资源, 因此, 在林业资源发展的过程中, 其对相关行业生产的产品存在着很强的排他性, 为了使林业资源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保护, 使其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利用。其中, 林业资源在社会中属于公共服务性的资源, 其性质如果出现了缺失, 就会给林业资源带严重的影响, 就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 从而保证林业资源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1.2 林业资源的所有权分析

目前, 国家为了对林业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 已将林业的开采权转让给了林业企业, 让开采者将林业资源进行买断, 国家政府则是对开采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因此, 要想林业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就需要国家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开采的林业企业进行一定的控制, 从而使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1.3 林业资源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使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国家将林业资源的产权管理分成了人民所有和部分集体所有的两种不同制度。因此, 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模式是非常落后的, 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了更好的保证林业资源的快速发展, 就需要我们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借鉴科学先进的理论, 提高人类的资源保护意识, 从而使得企业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采,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减少森林的破坏。

2 林业资源的保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的经营管理机制

由于在林业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并没有对森林的分类标准进行明确, 使得有些地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往往忽略了生态的利益, 对森林资源随便的开采, 从而使得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为了更好地阻止以上情况的不断发生, 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健全的经营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监督体系, 对森林资源进行明确的分类。不同的森林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企业在开采的过程中要遵循森林的规则, 把握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关系, 从而进行合理的开采, 对森林进行全面的保护。

2.2 调整林业资源的经济结构

为了使林业资源的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 就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现如今在大部分地区的林业资源经济结构相对来说都比较单一, 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 第三产业为辅。因此, 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就需要对林业资源的经济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优化。首先, 根据市场的需求, 对第一产业的比重进行下调, 对市场需求较多的速生林进行大力的发展;其次, 在对第二产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 加大科学的研发力度, 建立当地的林业品牌, 发展林业、旅游等项目, 从而对第三产业的比重进行不断的提高。

2.3 加强林业资源护林员队伍的管理

护林员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许多护林员在工作时的不负责任以及工作时间的不统一和分散, 使得无法对护林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从而导致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的差错。因此, 建立一支有责任、高效率的护林员队伍是势在必行的。在对护林人员进行招聘时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的方式, 选择热爱护林的工作人员。同时, 制定奖惩制度, 明确护林工作人员的任务和职权, 对护林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从而促进护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认真、负责的开展工作。

3 森林防火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目前, 森林火灾事件的不断发生, 其主要原因还是人类的森林防火意识比较淡薄, 为了减少火灾的发生, 就需要对人类不断地进行森林防火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从而提高人类的防火意识。在对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过程中, 需要遵循专业化、普及化、针对性、创新性等原则对人类进行教育[3]。同时, 还可以通过向当地群众发放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手册, 开设森林防火知识的讲座等有效的途径, 增加群众的防火意识;在森林中树立防火的标志牌以及设立火源回收的箱子, 使森林防火的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大脑, 从而减少火灾的发生。

3.2 加强相关部门及领导对森林防火的认识

在对人类进行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和教育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防火认识。由于森林火灾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恐怖的爆发力, 在对其进行处理时会浪费大力的人力和金钱, 给社会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 需要各级党政委把森林防火作为林业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 从而使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障安全的生态环境, 对森林火灾的隐患进行预防。

3.3 完善森林防火的基础设施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森林的防火工作, 就必须对森林防火的技术设施进行完善。造森林防火的过程中, 不仅要不断地对生物防护林带进行建设, 购置专业的灭火设备, 加强森林灭火通道的维修, 还要不断地引入先进的科技和灭火技术, 从而对森林火灾进行更好的处理[2]。

3.4 加大森林火灾事故人的处罚

当森林发生火灾后, 相关部门必须根据火灾发生的原因, 对火灾的类型进行判断, 如若发现人为纵火, 就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纵火犯进行严厉的处罚, 从而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3.5 落实森林防火的责任

在对森林进行防火的过程中, 就需要把森林防火的责任落实到人和责任到位, 对森林防火的各项措施实施到位。各责任单位要把森林的防火作为核心工作, 同时建立合理谨慎的森林火灾预防方案, 建立健全的森林防火制度, 对森林防火进行全面的预防工作, 其中领导人员也要对防火工作做到亲自抓, 时时刻刻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 从而对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进行提高。

3.6 建立森林防火的应急措施

建立和完善森林防火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案, 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工作之一, 它不仅能够对森林的防火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 对突发的火灾进行有效的处理, 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 从而减少火灾的发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林业资源的保护及森林防火的管理不仅能够对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保护, 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 要想林业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就必须要确保森林防火的工作顺利开展, 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从而为人类搭建美好的生存家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 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就必须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同时也要做好森林防火的措施。森林是人们生活的资源, 不仅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影响, 而且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文章从现今林业资源保护理念出发, 对林业资源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提出合理科学的森林防火措施。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管理

参考文献

[1]胡成云.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绿色科技, 2013 (12) .

[2]夏金虎.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科学种养, 2014 (9) .

[3]王明姬.浅谈林业资源的森林防火管理[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2) .

[4]杨剑华.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思考[J].农家科技 (下旬刊) , 2013 (11) .

保护森林的作文700字:保护森林 第2篇

随着天气逐渐变暖,有的人喜欢结伴到山上野炊,可是走之前却没想到把那些残火完全扑灭如果刮来一阵风,没有完全熄灭的小火就会随着风慢慢变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错,那么森林就会慢慢烧起来,那后果可想而知了;还有的人一起去山上玩时,喜欢把他们抽完的烟头随手乱丢。微风就可以吹大小火苗可想而知会发生怎样可怕的后果。

下面是我在网上搞录到的一起可怕的森林火灾案例黑龙江省大兴安岭1988年5月6日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特大森林大火,这场大火共计燃烧了28天,直到6月2日才扑灭。这次大火是我国建国以来,烧林面积最大,伤亡最惨,损失最重的一次。过火面积101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0w公顷烧毁储木场存数85w立方米。烧毁各种设备2484台其中汽车、拖拉机等大型设备617台。烧毁桥涵67座铁路专用线9.2公里,通讯线路543公里,输变电线路284公里。烧毁粮食325万斤。烧毁房屋61.4万平方米,其中民房40万平方米。受灾群众10807户,56092人,伤226人上述几项损失达5亿多元,且不包含扑火所用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以及停工停产的损失和森林资源的损失至于火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更是无法用金钱能够计算出来的。造成这次森林大火的原因就是人们扔烟头引起的。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第3篇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分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483—04

2003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品产业。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要求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森林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类型,不仅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并且由于森林本身具有的环境与旅游双重价值,发展森林旅游业还对森林资源保护、人类康体以及环境修复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森林旅游是一种真正的生态旅游。尤其在我国目前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及各类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森林旅游业成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全面梳理了我国森林旅游的资源开发历程及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而提出我国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带动森林旅游业及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森林旅游资源内涵与开发载体

1.1森林旅游资源内涵

森林旅游资源是随着森林旅游与森林旅游区的兴起而出现的,与旅游资源定义类似,森林旅游资源发展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通用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方法。

目前比较常见并引用较多的定义为:但新球认为森林旅游资源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进行休闲、度假、疗养、观光、游憩娱乐等旅游行为的森林资源,它是林木、林地、森林环境、森林小气候、森林景观等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体;LY/T 5132—1995《森林公園总体设计规范》标准中定义森林旅游资源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和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陈小琴等认为森林旅游资源是存在于有林区,能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能被森林旅游者群体重复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存在和人文要素;GB/T 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定义森林风景资源是森林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物质和因素;钟林生等认为,森林旅游资源指的是森林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能吸引旅游者,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产生相应效益的自然与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一切因素。第1种概念列举了森林资源可产生旅游行为的部分类型,但并不完整,尤其没有表达出森林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本质要素——对旅游者的吸引性。第2种概念使用频率较高,包含了森林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性,也提出了森林旅游资源的有形与无形形式;但是,森林旅游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这一表述值得商榷,在《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附录A中,对“景观”一词进行了解释,即将景素按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画面,通过人的感官给予的美的感受。根据其解释,景观即那些通过人为开发形成的风景,而资源是生产的基础,应在开发之前就客观存在,因此,景观与资源本身就有较大区别。第3种概念则过于侧重旅游者角度进行定义,没有考虑森林旅游资源在森林旅游活动中的价值。第4、第5种概念与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资源的概念是对应的,既包含了森林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性,也体现了森林资源对旅游业的可利用价值。但是,第4种概念使用了“森林风景资源”这一并不常用的术语作为概念名称,不利于使用的统一化与标准化;此外,概念是针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的定义,那么该资源本身是对森林旅游的活动者具有吸引力,并对森林旅游行业具有可利用性,因此,第5种概念应该进一步细化。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森林旅游资源是指,森林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森林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森林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

1.2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载体

森林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地域空间载体即森林旅游景区,或称为森林旅游地。不同载体包含的森林旅游资源主体类型有所差异,成为各种森林旅游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目前,由我国林业系统主管的森林旅游区主要包括:(1)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建设的森林公园。(2)以保护动植物资源及特殊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对于森林旅游活动来说,通常指林业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保护区。(3)以湿地为主体建设的湿地公园;(4)其他森林旅游区,如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沙漠旅游区、林业生态观光园等。

2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历程与分布现状

通过多年的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我国目前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園、自然保护区、各级湿地公园,以及林业生态观光园等森林旅游区,覆盖全国的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景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至2014年年末,全国各类森林旅游景区规模逐步壮大,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总计3101处,总面积为1 779.11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计792处,总面积为1 226.12万hm2;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 174处,总面积为1.25亿hm2,占国土面积的1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4处;全国各级湿地公园900多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数量增至569处。同时,还建立了一大批植物园、野生动物园、荒漠公园等,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为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1森林公园的发展与分布

1982年,我国第1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我国森林公园事业由此起步,并不断发展壮大。在21世纪之前的近20年间,我国森林公园发展速度总体比较缓慢,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期间,只建立了16个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每年不到2处,体现出这一阶段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处于初期起步阶段,仍然在探索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路径等基本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旅游业的作用被社会认可;同时,我国国有林区长期以来单一木材生产的产业结构亟须调整。于是,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经济的观点迅速被社会各界认同,我国随之掀起了建设森林公园的热潮,这一阶段共批建国家级森林公园328处,平均每年批建30多处。在此期间,我国还陆续出台了森林公园的各项行业管理规定,加强行业管理,如《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划》以及《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等,这些规定的出台,使我国森林公园建设逐步向标准化、可量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以来,我国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快速发展。十余年来的森林公园建设数量与面积变化如图1所示。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3 101处,比2004年增加了1 330处,数量上定基增长了75.1%;森林公园总面积1 779.11万hm2,比2004年增加了318.92万hm2,定基增长了21.8%。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92处(含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比2004年增加了227处,面积1 226.12万hm2,比2004年增加了167.54万hm2。在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时期里,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规范以更好地促进森林公园事业发展。2011年,国家林业局颁布《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2012年,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LY/T 2005—2012《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并且编制了《全国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全国森林等自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

近5年来我国各个级别森林公园的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目前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批建已经进入缓慢时期,平均每年批建9处;省级森林公园的批建速度最快,平均每年批建55处;县级森林公园批建速度居中,平均每年批建39处。这说明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已经全面覆盖了不同级别,进入了稳定、有序的发展时代。

至2014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数量在各个省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即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并且东南部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江西5个省份的森林公园数量占全国森林公园总量的近40%。从各省具体分布看,森林公园数量位列前十的省份有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山西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四川省、黑龙江省,前三甲分别为广东省(532处)、山东省(251处)、浙江省(199处)。

2.2林业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分布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较早,1956年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开始。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倒退、破坏现象。1972年开始,我国才恢复了自然保護区发展,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至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就达到136处,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量已经突破1000处。在此期间,《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我国规范、有序建设自然保护区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十年来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具体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2004年,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总计1674处,面积为11 869.5万hm2,10余年来,至2014年底,总数增加至2 174处,定基增长了29.9%,平均每年新增50处,保护区面积增加至12 500万hm2,定基增长了5.3%。其中,林业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由2004年的166处上升至2014年底的344处,增长了107%,平均每年新增18处,面积由2004年的7141.8万hm2,上升至2014年底的7 873.65万hm2,增长了10.2%。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和范围也大为扩展。至2013年底,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增加至1 339处,其中湿地生态系统类为379处,荒漠生态系统类为33处,野生植物類为120处,野生动物类为283处,自然遗迹类为7处,草原与草甸类2处。这些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20%的全国天然林面积、50.3%的天然湿地面积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但是,自然保护区在全国的空间分布与森林公园类似,空间分布不均衡,具体如图5所示。自然保护区数量的省域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我国北方及西南部,数量分布大于100处的省份包括:广东省、黑龙江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安徽省。其中,广东省的自然保护区数量高达300多处。

2.3湿地公园的发展与分布

湿地公园是森林旅游的吸引区之一,也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我国在近些年也不断加强对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国家林业局于2010年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颁布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4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通知》,说明国家对湿地及其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在不断增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建设各级湿地公园数量达900多处,比2013年增加了近200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569处,占全部湿地公园总量的60%以上,比2013年增加了140处,同比增加了32.6%。可以发现,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很快。2005年以来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数量变化如图6所示。2005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杭州西溪湿地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来,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年均56.9%的发展速度增加,尤其是2010年之后发展极快,年均增长速度达84.8%。

在空间分布上,截至2014年年底,国家级湿地公园数量的省域空间分布状况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目前国家级湿地公园主要集中分布在山东省、湖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而在我国南部省份、西部省份以及北京周边区域分布较少。

2.4综合性森林旅游区形成

经过多年的森林旅游资源持续开发与利用,不仅前述的各类独立的森林旅游区获得了极大发展,我国还初步形成了9个以森林公园为主、湿地公园、林业自然保护区和沙漠景观旅游区等其他类型森林旅游景区协同发展的森林旅游大区。每个片区由于资源、区位、文化等差异,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分别为大兴安岭—三江平原—长白山森林旅游区、天山—祁连山—蒙新高原森林旅游区、太行山—泰山—黄河中下游森林旅游区、秦岭—大别山—淮河流域森林旅游区、四川盆地—武陵山—长江中下游森林旅游区、武夷山—南岭—珠江流域森林旅游区、热带雨林/季雨林森林旅游区、云贵高原珍稀动植物森林旅游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森林旅游区。这些综合性森林旅游大区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森林资源分片及整体保护、森林旅游的分区及整体开发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历程,以及目前各种类型森林旅游区的建设进展状况,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森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等提供参考。

(1)森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应筹集资金,率先推动经济落后地区的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从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主要开发载体——森林公园、林业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图(图3、图5、图7)均可以明显看出,森林旅游区数量的省域空间分布均极不均衡,这是由于森林资源本身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的。一般来说,资源富集的省份,相应开发的旅游区数量也多。比较特殊的是,以山东省为例,全省森林资源面积仅254.6万hm2,森林覆盖率只有16.7%,均位列全國省份20名之后,但其已批建的森林公园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国家级湿地公园数量为全国第一,自然保护区数量也接近100处。这充分说明,森林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不仅依赖于资源禀赋本身,也与当地经济、社会等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应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林业部门的力量进行森林旅游开发,也应适当引入外部力量。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进行招商与开发;灵活把握运营方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促进我国经济落后地区进一步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并通过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机制。

(2)森林资源的旅游景观塑造形式单一,应多样化开发,增加森林旅游资源吸引度。由于我国森林资源構成中自然林数量持续减少,人工林数量不断上升,但栽种的人工林以常绿林为主,树种类型、结构等相对单一,导致森林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塑造的森林旅游景观外在形式单一,削弱了森林本身的层次性、多样性等独有特征。

因此,我国人工林的栽种应尽量符合原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树种,在森林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应注重旅游景观塑造的多样性,从而增加森林旅游资源的吸引度,以满足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第4篇

1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重要性和目标

1.1 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对燃料、木材的需求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若是不能对林业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会导致森林资源大量减少, 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森林资源中不仅包括各种树木, 还有矿产等, 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 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1]。开展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可以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在此基础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对大自然环境进行调节, 从而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2 开展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目标

在森林资源中, 最主要的资源是树木, 大量的培育树木, 让其自然生长, 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还可以维持森林资源的规模, 促进林业的发展。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 并针对森林资源开展了林政管理工作, 开展此项工作的目标是增加我国森林资源的总量,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质量。

2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缺乏健全的制度

近些年, 国家对森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但由于开展林政管理工作的时间较晚, 所以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不健全, 导致管理工作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漏洞。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基础, 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就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很多细节内容都被忽略, 这样的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最终导致管理效果并不明显[2]。另外, 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候, 还应该建立监督部门, 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双管齐下, 才能实现林政管理的目标, 切实的保护森林资源。但在实际工作中, 并没有相关的监督机制, 在没有制约的前提下开展管理工作, 使管理人员比较散漫, 没有认真落实管理工作, 从而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

2.2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力度不够

国家在开展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之前, 建立了一系列的规定, 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 管理人员并没有按照规定开展工作。森林资源涉及的内容非常多, 并且其范围及其广泛, 执行林政管理的工作人员有限, 进而导致管理人员无法将管理工作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做不到全面的管理。另外, 森林资源中包含不同的资源, 对不同的资源进行保护管理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但由于我国开展林政管理工作的起步较晚, 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还不够全面, 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开展保护工作。

2.3 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区分不明显

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其进行利用, 最好的做法就是将保护和利用两者进行结合, 在利用中进行保护, 在保护中实现利用, 这样才能既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在实际工作中, 管理人员却不能对两者进行有效的区分, 而是将两者混为一谈, 这样就导致森林资源被过度使用, 违背了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

3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 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

想要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对树木进行培育和保护, 增加其总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 管理人员应该以《全国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对树木进行培育和保护, 增加树木的数量, 扩大森林的面积, 与此同时, 还应该注重其质量, 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 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管理者在开展工作的时候,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 提高其质量:采取分类经营的方式, 对不同品种的树木采取不同的培育技术, 确保其健康生长, 从而增加树木的数量;做好造林设计工作, 想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做好造林设计工作, 科学合理的设计, 可以使森林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好地体现;注重对幼林的抚育, 在对幼林进行管理的时候, 管理者利用现代化的栽培技术, 确保幼林的正常生长[4];对低产林业和残次林业进行改造, 在森林资源中, 存在着一些低产和残次的林业, 这些林业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整体质量, 因此, 管理人员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提高其质量, 最终确保森林资源整体的质量。

3.2 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森林资源, 由此可见, 森林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在森林资源管理中, 经营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管理者只有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 才能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公益林进行严格的管理。管理者应该进一步的完善保护公益林的机制、手段, 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对公益林进行严格的管理, 做好公益林的保护工作[5];对商品林进行严格的管理。商品林是为国家发展提供资源的源头, 但商品林是有限的, 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此问题, 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限额, 通过严格的管理确保商品林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持续利用原则。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不意味着不能对其进行利用, 而是要求在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中, 要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不破坏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 实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3.3 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健全的考核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森林资源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地被淘汰, 建立有效的新型管理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管理工作中, 林木采伐行政审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者必须对此工作模式进行完善, 使其审核更加严格, 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6]。另外, 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 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 引起工作人员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视,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考核, 还可以让员工积极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 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

4结束语

森林资源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 在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中, 管理者必须不断的创新管理模式,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更好地开展林政管理工作, 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环境和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视。近些年, 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程度逐渐提高,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国家开展了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是开展一切林业工作的基础, 若想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国军, 朱会升.浅谈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16) :347-347.

[2]杨富祥.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J].科学种养, 2014 (5) :235-235, 236.

[3]姚有丽.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J].新农村 (黑龙江) , 2013 (22) :309-309.

[4]王方泽.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 2011 (17) :75.

[5]刘军.浅谈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 2015 (12) :77-77.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第5篇

写世界森林日的作文400字:保护家园,保护森林

保护森林应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人工造林的奇迹,据统计,1981年至全国累计义务植树398亿株以上。但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在速度与数量上更为惊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20当中全世界森林资源大约减少了90000平方千米,占世界全部森林资源的百分之二点四。

毁坏开荒,乱砍滥伐,是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火灾,虫灾也加据了对森林的破坏。

沙尘暴是一种风和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养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过量砍伐树木过度开垦土地上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我们砍伐一棵大树只需几秒,但要长成的参天大树,要几年呢?

谈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 第6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再则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人均林地面积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林地面积。我国的经济发展给我国森林资源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商业开采、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沙漠侵蚀等人为或非人为因素让我国当前的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我国的森林资源进行保护迫在眉睫。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步伐,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国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紧抓环境保护,通过各种手段保护植被绿化,巩固我国林业改革的辉煌成果。本文就当前我国森林植被的现状做以阐述,并且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对保护我国森林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1.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首先,森林资源总量偏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的全球排名是139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其次,森林资源质量较差。我国森林资源不但覆盖率和人均占有率不及全球平均水平,并且我国森林植被资源质量较差,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其三,林地保护压力较大。目前我国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占用林地面积的做法仍然普遍存在。第七次林地清查依然依然有831.73万公顷,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部分林地资源烧荒垦荒现象仍非常严重。其四,造林难度不断增大。北方防风固沙工程在不断开展,但随着环境的恶化,沙地造林成本增加的同时还没有在实际意义上增加林地面积,并且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最后,林业资源增长较慢。我国森立资源目前存在管理难的窘境,使得林业资源投资不少,但是效果甚微。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从造林到森林的后期管理与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片面的追求造林数,使得造林质量并不好,造林效果很难体现,尤其在沙漠边缘地带形成造林、沙化、再造林的现象,不但使造林成本增加,并且使得造林的效果也不理想。虽然造林绿化面积看似很大,但森林覆盖率却增长甚微。在主伐和抚育采伐中普遍存在“采大留小”、“采好留坏”等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致使珍贵树种、大径级林木日益减少,森林质量不断下降,生态功能日趋减弱。

2.森林资源保护的建议及有效措施

首先,强化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强化造林、弱化管理,目前对森林植被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非常严峻,保护和发展我国当前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者的核心任务。虽然,我国的林地转非林地转化率在不断下降,但形式不容乐观。更有个别的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法制意识淡薄,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非法买卖或改建,这种以牺牲森林资源进而中饱私囊的现象确实存在,因此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应放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严禁以改革和发展为名,行违法破坏森林资源之实,让林业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各项林业事业才能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其次,坚决杜绝林地的非法征用与买卖。我国对林地征用或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征占林地资源时,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批程序。对我国林业资源的保护,在克服审批过程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同时,还要坚决杜绝对森林资源的私自买卖,从法律层面立法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强化占用征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缴库和使用管理,凡多收、减收、免收、缓收或者隐瞒、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的,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要坚决打击林地私有买卖行为,加强对林业产权的划定和管理工作,对公共林业资源进行合理保护,杜绝非法的林业资源买卖行为,同时倡导和巩固退更换林的工作,认真做好山林权属纠纷处理工作,在纠纷解决之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进入争议地区采伐林木和从事基本建设或其他生产活动,也不准发放林权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对违反者要依法严肃处理,追究责任。其三,对林业资源的使用与消耗进行有效管制。林业资源最重要的保护手段就是禁制乱砍滥伐,对森林采伐的企业或个人,要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进行有效管制,对申请办理采伐的企业或个人应严格把关,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的企业和个人应该给予严肃处理,涉及领导责任的必须予以追究。要实行林木采伐许可证上山制度,采伐者必须携带林木采伐许可证进行伐区作业。要强化林木采伐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大森林采伐检查力度,严把伐区调查设计、拨交和验收关,坚决制止超范围、超强度采伐林木。林业执法机关要对林业资源加大管理力度,加大对林业采伐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掌控林业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对非法的采伐机构予以取缔,对合法的业主给予积极的保护。林业主管部门要抓紧对本地区林木采伐、运输和经营加工方面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清理本地区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与《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相违背的规定,必须立即纠正、废止。其四,加大森林保护的执法与宣传力度。我国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有待完善,这就需要政府加大严抓森林资源保护的执法与宣传力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木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森林公安等林业执法单位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其工作条件,提高其执法能力。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责,严格执行违反规定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行政案件报告制度。对违法开采者要严厉打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将处理结果,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上进行曝光,以震慑犯罪分子,教育和警示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意识。

3.结语

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这是造福子孙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再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上要更加切实的落到实处。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进行非法采伐与买卖的,要依靠相关法律进行严厉打击。深切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强化以林富民的思想,让林地资源为百姓造福,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质量,努力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当前林业资源匮乏的局面,维护国家林业生态资源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文.安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1999.11.

[2]何怡.森林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J].林业建设,2008.10.(发布时间:2012-01-05).

[3]李梅等.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导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董智勇.中国森林旅游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森林资源管护的意义和策略分析 第7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护意义,管护策略

森林资源是地球大陆上的重要碳储备能源, 对调节自然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木材需求量越来越大, 广西作为全国用材林生产基地, 2015年木材的采伐量2 930万m3, 比上年增长21.6%, 全国排名第一[1], 特别是近年来桉树的种植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部分村民为了追逐经济效益, 出现了较多的盗伐、滥伐现象。因此, 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 维护生态平衡尤显迫切和重要。

1 森林资源管护意义

1.1 利于控制森林消耗量

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是维护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加强森林资源管护, 不仅可以避免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 而且可以确保森林中的林木高效利用。近年来, 广西大力发展速丰桉, 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许多桉树在树龄为四五年时就开始采伐, 采伐后进行萌芽, 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甚至出现了很多盗伐、滥伐现象, 对森林资源消耗极大。加强中幼林抚育工作, 合理设置林木采伐年限, 加强森林资源的监管, 不但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效益, 还可确保生态平衡, 对培育森林资源和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意义重大。

1.2 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 避免山洪暴发

森林有固土养水的功能,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合理地规划安排林木采伐, 可以防止区域性整体采伐后出现大面积光山, 导致对防沙固土失去功能, 一旦下雨, 将会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 甚至引发洪灾。例如, 1998年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长江中上游天然林遭到破坏而引发。

1.3 利于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

广西地区的森林物种资源丰富。植物种类丰富, 各种动物栖息在这里, 依赖森林资源而生存。一旦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就意味着生物的繁殖环境地遭到了破坏, 就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 在对生物的生存环境予以保护的同时, 还可以有效地保障生物多样性。

1.4 利于保护森林景观资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亲近自然, 这种观念对广西的森林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生态旅游, 人们在闲暇之余投身到森林旅游中, 不仅可以观赏森林景观, 还可体验森林环境, 感受大自然, 享受森林净化自然环境带来的沐浴春风的感觉, 从而提升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既可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工作, 又能够为游客提供完整的森林景观,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5 利于防治森林灾害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 对森林资源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合理种植树种, 有效开展林区巡查有利于防治森林灾害。适地适树, 合理种植树种, 避免树种单一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发生, 加强病虫害预防和监测, 预报于一体, 并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特别是在面对森林发生突发性病虫害时, 管护工作的作用就更为明显[3]。同时, 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协调, 掌握极端天气情况和林区气象情况, 加强林区巡逻力度, 重视林区防火联动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控制和降低自然灾害和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

2 森林资源管护策略

2.1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力度

如何认识对森林资源保护的作用, 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和教育水平的限制, 人们对森林资源保护的认知相当低, 特别是山区农民, 木材销售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受利益的驱使, 就会出现乱砍滥伐的现象, 有的甚至对生态林、水源林进行采伐破坏。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入村屯, 加强林业政策法规的宣传, 提高村民法律意识, 让广大群众知法、懂法、用法。此外, 加大“天保”工程的宣传力度, 切实提高群众对天然林、生态水源林的保护意识, 减少和杜绝盗伐、滥伐现象发生。

2.2 加强森林管护队伍建设

森林管护队伍建设是落实森林管护工作的关键, 森林管护队伍的水平决定森林资源管护的质量, 因此, 建立健全森林管护队伍将对森林管护起到重要作用。一是每个行政区域要建立一支规模化、专业化的管护队伍。县级以上林业行政部门要建立一支集林政、森林公安、防火在一起的专门的森林资源保护队伍, 乡镇林业部门要建立一支半专业的护林巡山队伍。二是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县级森林资源保护队伍负责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进行打击, 乡镇一级队伍负责开展巡逻、巡查, 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并进行上报。三是要加强对管护队伍的培训, 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 以确保管护工作的规范进行。

2.3 对森林进行分类管护

广西森林物种丰富, 大量珍贵树种和花卉生长在林区, 水源林、生态林、自然保护区相互交错, 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护措施。要构建以山区生态林为主体, 以珠江-西江流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为屏障, 以自然保护区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4]。对天然林、水源林和自然保护区要进行重点保护, 要严禁放牧[5], 严禁进行商业采伐, 对已经遭到破坏的, 有关部门要及时拨付资金引进幼木苗, 负责对破坏的森林资源进行重造;对商品林区要按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的原则逐步进行采伐;同时, 要加强对已采伐林地从新造林的监督检查, 加大对新造林地林木的抚育和保护工作, 促进林木正常生长, 增加森林蓄积量;对森林旅游景区, 要对游客频繁活动的区域做好管护工作[6];从而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2.4 增加森林管护资金投入

各级林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森林资源保护的情况编制相应的财务计划, 确保森林资源管护资金投入到位。一是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瞭望台, 修建防火线和防火林带, 新建或维修林区公路, 建立森林防火、病虫害和林政资源监测系统。二是要加大对管护队伍的投入。要根据当地人均收入情况合理制定管护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确保队伍稳定。三是要加大对资源管护机具设备的投入。要合理地为管护队伍配备相应的机具, 巡山摩托车、打火运兵车、扑火水车、灭火机和喷洒药水机具等, 确保发生火灾或病虫害时能及时有效地控制, 确保森林资源不受破坏。

2.5 强化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大的天敌,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大对林区及周边村屯群众开展防火宣传, 与村屯召开联防会议, 增强村民防火意识,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以避免森林火灾发生[7]。二是要加强火源管控。要对林区周边生产用火进行监管, 对林区内生产用火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野外火源要严禁进入林区, 消除林区森林火灾隐患。三是要强化应急处置。一旦发生火情要及时上报, 相关部门要立即组织队伍进行扑火, 确保打早、打小、打了。四是要各级林业部门要实行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 确保信息畅通。

2.6 封山育林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森林资源予以保护, 对一些石山区和树木生长较慢、植被较稀少的林区可以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 分时段地对林区进行封闭管护, 将封山的时间告知当地居民, 对当地居民的行为进行规范[8], 严令闲杂人等禁止进入到该区域, 森林的封山区域要树立醒目的封育标识, 并将违反规定的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予以明确。对管护人员要做好培训工作, 任何人都不可以违反规定进入到林区中砍伐树木, 林区放牧、割草、砍柴或捕猎, 从而达到恢复植被和培育森林资源的目的。

2.7 建立森林资源管护档案

建立和健全森林资源管护档案。各级林业部门要制定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制度, 利用林政资源管理信息平台, 根据辖区内森林分布情况按照林地性质 (商品林地或生态公益林地) 、林地面积、树种情况及树龄大小等建立管理档案, 每年根据森林资源增长和消耗情况及时更新, 确保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地区森林资源情况。。

3 结语

广西森林资源不仅发挥着维护自然生态的作用, 还发挥着景观效应, 保护好森林资源, 一方面可以确保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森林物种的多样化, 依赖于森林生存的各种动植物都能够持续生存下去。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 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还可以创造更高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字公报[R].2016-04-17.

[2]刘利萍.当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孙茂发.对森林经营管护措施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 2012 (1) :23-24.

[4]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R].2015-07-24.

[5]金蕾.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 2013 (13) :144.

[6]许正刚.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临安市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2.

[7]张英.陈绍志.产权改革与资源管护:基于森林灾害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 (10) :15-27.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第8篇

森林资源利用中矛盾冲突主要是指森林资源的所有者或使用者, 在占有、使用、处理和收益涉林资源的过程中, 出现的矛盾纠纷、利益冲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森林资源利用需求不断增大, 各种“掠夺性”、“破坏性”资源开发, 使得森林资源在此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日趋加剧。要想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中产生的矛盾冲突, 必须要不断深入探索其缓解策略。

1 森林资源利用中矛盾冲突常见类型

森林资源利用中矛盾冲突常见类型主要有七类:①林业投入与经济收益的冲突。林业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保障, 例如人力、物力及财力投入, 体制、科技及监管投入。传统的粗放性经营往往忽视投入而进行“掠夺性”、“破坏性”开发利用。要想实现可持续经营, 必须要加大林业投入, 收益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 这就使得林业投入与经济收益之间存在冲突。②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的冲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更多的法规及政策, 这些法规及政策出台后都需要大力宣传和实施, 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 经常出现宣传和实施远远落后于法规制定的现象。③林区服务支持体系与林区需求的冲突。对于部分山区来说, 较好的森林资源意味着交通状况差、经济不景气。一般山区都是由老弱病残及妇女留在林区, 从事森林资源利用活动, 他 (她) 们是森林资源抚育、管护的实际主体, 但部分地区实际需要的却是壮年男性劳力, 比如护林防火预备队伍。④实物的具体与责、权、利的抽象的冲突。我国部分地区, 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大面积森林, 因各种原因从未进行过间伐、抚育, 这不符合森林生长规律及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 更无法创造经济收益, 甚至变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其主要原因是责、权、利制定较为抽象, 操作性不强, 往往出现偏差。⑤林业的长期性、系统性与各部门、组织缺乏有效配合的冲突。林业资源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 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所以林业发展又具有系统性。但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林业处于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 仅有林业部门在唱独角戏, 远远没有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⑥政府职能与当前林业、生态环境形势的冲突。时至今日, 相对于非林业部门来说, 林业部门仍然带有很多的计划性色彩, 这也是因为林业本身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 居世界139位, 生态问题目前仍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突出问题。⑦群众与森林生态的紧密性与在经营活动中的参与性的冲突。第七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为1.95亿hm2。山区农民大多数都以森林为其赖以生存的根本, 但是, 森林资源可以采伐利用的太少, 供需矛盾突出, 农民参与森林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其参与性基本只体现在“劳动力”方面。

2 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森林资源利用中的矛盾冲突, 起因及种类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历史和观念的影响。我国古代人类依赖森林而生存, 人与森林协调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经济的发展, 森林数量逐渐减少, 许多地方干部和群众存在认识上偏差, 没有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这就与林业可持续经营产生矛盾。②政策法规宣传落实不到位。林业政策法规是国家各级林业部门实施管理的法律依据,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 但在实际林业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法律政策没有得到广泛地宣传与实施、部分干部及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农民群众产生矛盾, 使群众产生抵触情绪。林业管理中没有体现出“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法规政策的宣传及落实不到位。③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健全的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林业机构的改革发展更为滞后。目前林业管理机构往往是各地政府下辖的林业局, 林业局相关软硬件设备落后, 无法满足利用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需求, 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这些都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上又缺乏非官方的林业管理咨询中介机构, 这些都导致林业机构建设相对滞后, 影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④经济落后引发矛盾冲突。我国90%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布在林区、山区和沙区。他们主要依靠开采森林资源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 当地政府在做出涉及林业问题的决策时往往忽视了此类农民的贫困问题, 没有及时采纳其意见, 这也导致当地森林资源加剧恶化和消失。

3 缓解森林资源利用中矛盾冲突的策略

根据森林资源利用中产生矛盾冲突的类型和原因,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 可以通过以下几项策略来有效缓解:

3.1 加强林业政策、法规及制度建设

林业政策、法规及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林业经营项目的成效。这就要求加强政策、法规及制度的建设, 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以“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加快依法治林”为指导, 建立了社会主义林业法律体系。例如《森林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退耕还林条例》等等, 这些都为依法治林、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相关部门要将保护森林资源、植树造林、限额采伐、护林防火等纳入制度建设中来, 以此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监督, 以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2 实施森林区域化经营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林木为主体的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由于各地区经济自然条件存在差异, 所以必须要有层次地开展区域化经营活动。就林业可持续发展而言, 只有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框架内, 才能明确需要什么样的森林、需要森林经营提供怎样的产品与服务。地域分布规模决定了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基础, 更决定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3.3 多渠道的林业分类经营

受社会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林地生产力、森林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森林经营必须要根据所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来根据不同的经营目标进行分类和空间定位, 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分类经营管理。

3.4 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森林资源产业化经营主要分为两大类:森林产品资源资产化和森林环境资源产业化经营。就前者而言, 森林资源的保护部门、治理部门要形成一个履行其职权的产业, 林业部门需与其他部门合作, 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问题, 建立相互支持依赖的合理运行机制。就后者而言, 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专业化、加大对森林资源的投入、产业化经营及建立森林资源产业结构。

3.5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促进其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3S”技术, 创新调查理论、方法与内容, 注意采集社会经济及生态方面的信息;制定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战略, 例如设计生态系统管理计划、完善相关制度等。

3.6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主要指不同部门、不同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森林资源的经营及其它活动等, 核心是参与决策。公众参与是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基础, 相关部门要能够从技术、经济、法律法规等途径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以此来保障公众参与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的权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森林资源利用中矛盾冲突的种类较多且无法避免,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 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措施加以缓解, 以此来提高我国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伟.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生态经济, 2015 (1) :12~14.

[2]韩念勇.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4, 15 (3) :201~207.

[3]洪菊生.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第9篇

在福建省“十二五”规划中, 把“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作为重点项目来规划。规划指出, 加强生态省建设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把福建省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福建省九龙谷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景区, 研究其景区内生态因素植入及发展情况对于研究福建省生态旅游发展尤为重要。

1 生态旅游

1.1 生态旅游涵义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外学者最先提出, 国内于1993年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上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但由于在开发实践中, 研究者们所着眼的角度和研究层次的不同, 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丰富、发展, 至今尚未统一概念定义。于伟等人在统计2005年至2011年间的文献之后, 对出现频率达到和超过三次的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分析。分析结果与世界生态旅游峰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使用的标准包括五个范畴:最小影响管理、基于自然的产品、环境教育、保护导向和社区友好基本一致。世界各国学者也普遍认为,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 它体现在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 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因此生态旅游的内涵应是强调对旅游地自然生态和文化原始性的保护,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1.2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自1993年国内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之后, 围绕生态旅游的研究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几年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生态旅游研究的宽度与广度不断扩展, 生态旅游研究的特点、类型也更加丰富。李洪波按时间序列, 将国内学者生态旅游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993~1997年, 概念介绍及讨论阶段;1998~2003年, 研究拓展阶段;2004年至今, 理性并进一步深入研究阶段。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社区与利益主体研究;生态旅游管理的研究;生态旅游的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 来源类别定义为CSSCI, 通过对“生态旅游”等8个关键词进行检索, 得到了2005~2014年生态旅游研究的相关论文数据样本。同时, 我们也发现在检索到的7619篇论文中, 其研究内容和方向从宏观上依次集中在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区等七大方面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近年来国内在生态旅游研究领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果。但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在研究生态领域的环境教育、人文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今后, 学者、研究人员在研究广度要进一步拓宽, 积极学习研究国外研究新模式并创新, 并在已有的研究程度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2 九龙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2.1 九龙谷资源条件

福建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建莆田市常太镇莒溪, 景区距莆田市区仅26km, 素有“莆田后花园”之美誉。景区方圆数十公里, 森林覆盖率达95%, 植物共162科1532种, 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 二级保护金毛狗蕨等;园内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有鸟类15目34科116种, 兽类34种, 两栖类23种, 爬行类43种, 公园内还驯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动物9只。九龙谷山清水秀、林木苍郁、石奇谷幽、生态原始。

2.2 九龙谷公园概况

公园现建设6个功能规划区, 有综合服务区、互动娱乐区、森林健康区、溯溪岩跃区、寻幽探谷区、朝圣区。其中, 互动娱乐区包括水上娱乐项目、观光农业园以及拓展训练区。公园内功能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生态科普、考察探险、健身体验、宗教朝圣于一体, 精心打造“海西休闲第一谷”, 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线路选择。

2009年前年接待游客人数约为18万人次, 自2009年公园完成经营权转让, 加大投资力度, 完善公园基础设施, 通往公园的交通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 公园年接待旅客总量逐年上升。2010年接待游客39.36万人次, 2011年接待游客56.37万人次, 2012年接待游客76.25万人次, 2013年接待游客79.9万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118.67%、43.2%、35.27%、4.87%。

在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12年) 上, 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获得“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自2006年12月, 九龙谷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福建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并已成为“莆田市青少年科普基地”、“省级水利观光园”、“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福建省四星级森林人家”。因此, 研究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其生态环境发展情况及潜力极为必要。

3 九龙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3.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是对旅游资源是否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并进而获取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能力的衡量。今年来,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研究, 有运用GIS技术的, 如张君运用GIS技术研究分析了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也有基于AHP进行研究的, 如刘玉梅等基于AHP对上海崇明岛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与开发利用建议。本文运用吕建树等构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重新对指标进行优化排序 (见表2) 。

注:1) *为定量指标, 其余为定性指标。

3.2 数据的获取

根据表2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 对九龙谷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进行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区分。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部门的统计年鉴、莆田市旅游局、实地调研的数据等, 按照评价指标标准进行量化处理。定性指标数据通过专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相关领域研究学者进行打分获取。

3.3 生态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法

①根据评价表, 设定总目标层为U。一级评价指标为:生态环境条件A、资源禀赋条件B、旅游开发条件C、旅游开发条件D, 即U= (A, B, C, D) ;二级评价指标为:要素评价层分别为:Ai、Bi、Ci、Di;其中i为正整数;三级评价指标为:评价因子层Aij、Bij、Cij、Dij;;其中i, j均为正整数;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评价因素的权重值进行确定, 得到的权重值见表2;③建立评价集并制定每个等级的评分标准, 即N= (N1, N2, N3, N4) ={很好 (4分, 好 (3分) , 一般 (2分) , 较差 (1分) };定量指标按照评价标准对原始数据直接进行量化;定性指标通过打分获取;所得到的评价矩阵为:

④各级综合评价矩阵为:T=a*S (其中a为表2中各评价要素的权重值) ;⑤计算综合得分:Z=S*N。⑥构建评价系统等级表 (如表3所示) 。

3.4 九龙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结果

根据测算结果, 九龙谷综合得分为3.375, 具备Ⅰ级开发潜力。

4 开发策略研究

4.1 总体思路

对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建设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当地环境的保护都具有极大的改善促进作用。合理对九龙谷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应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和市场导向原则, 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协调发展。借鉴九龙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结果, 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应对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开发策略, 梯次推进。陆地游览和水面游览相结合是公园景区发展的一大特色, 借贯穿公园景区的五說九潭, 以及景区现建设的六个功能分区提出“一线六区”的发展策略, 即, 以五說九潭所在溪流的水体景观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六个功能规划区的发展布局, 最终联合湄洲岛、南少林、九鲤湖等著名风景区形成莆田市乃至福建省生态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2 对策与建议

4.2.1 规范管理, 提升品位。

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形式, 因此, 经营管理方面需要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在九龙谷公园的工作人员多为公园重新规划前的工作人员以及附近村庄居民, 很多人连生态旅游概念都不懂, 缺乏专业化素养, 对公园的经营管理显得力不从心。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建设并不是照搬生态旅游的思想模式或者基本原则就可以的。如若仿效不当, 造成的生态破坏将很难挽回。开展生态旅游, 需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 从规划、宣传、经营到导游都亟须一大批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九龙谷所在的莆田地区拥有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大专院校, 公园要加强与学校专业对接, 从中吸收优秀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同时, 加强对目前从业人员培训, 使高学历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全面推动景区生态旅游发展, 提升景区旅游定位。

4.2.2 科学规划, 低碳旅游。

九龙谷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 拥有丰富的森林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身就是大自然一个良好的碳汇体。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 低碳旅游理念是对生态旅游的积极回应。九龙谷在拥有良好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 培植低碳旅游吸引物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点。而烧烤现象在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中显得格格不入, 在未来的规划中有必要将现有的烧烤区替代。同时, 景区内产生的废弃物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若不妥当, 都将直接导致景区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景区规划建设中, 将景区门票低碳化、餐饮低碳化、厕所低碳化、垃圾回收低碳化显得必要也是可行的。同时, 导游的宣传作用也将影响游客对生态旅游、低碳理念的旅游行为, 游客的生态、低碳意识也会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所以, 贯穿生态旅游始终的低碳理念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更加全面了解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4.2.3 生态农业, 乡村旅游。

九龙谷所在常太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枇杷第一乡”称号。九龙谷可以联合常太万亩枇杷果园, 充分利用丰富的果树资源, 进一步改造观光果园、参观乡土民居、亲身体验农家劳作等, 打造特色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旅游方式, 打造集“知性、情趣、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参观链。观光果园门票可以脱离公园门票。果农可以在观光果园开展不仅仅局限于采摘的农业体验。游客只需交纳一定的费用, 就可以进入果园现场听果农传授农业知识, 以及果树剪枝、施肥浇水、季节果实采摘、利用天然材料自制玩具等。还可以专门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农事体验劳动, 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农事工具开垦土地、除草、采摘等, 这种方式既能回归自然, 又能学到新知识。

4.2.4 区域联动, 景区合作。

九龙谷虽然在游客吸引力以及景区名气上没有湄洲岛那么大, 但是, 九龙谷与湄洲岛的游客吸引点不同。湄洲岛以妈祖作为宣传点, 吸引妈祖信众以及游客观光旅游, 而九龙谷是打造“海西休闲第一谷”为目标, 主打森林旅游, 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口号, 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 走进自然, 放松身心。所以, 九龙谷可以与湄洲岛景区合作, 让前往湄洲岛的游客在湄洲岛景区滨海游、朝圣游之后前往九龙谷公园体验森林旅游、休闲旅游, 感受“海西休闲第一谷”的魅力。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与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山海交融, 双翼齐飞。同时还可以北合九鲤湖, 南联东圳库区, 东进常太万亩枇杷果园, 充分实现区域生态旅游整体发展。

4.2.5 参与治理, 共同发展。

参与式治理是指与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体、团体组织以及政府一起参与公共决策、分配资源、合作治理的过程。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活动,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 除了政府部门与公园管理者间的相互合作外, 还需要包括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以及游客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协调。当地社区是联系自然环境保护利益、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的总纽带, 是生态旅游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因此, 九龙谷公园相关管理者要积极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沟通、协调与合作, 积极响应政府政策, 定期邀请研究机构来景区对景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邀请当地村民参与景区规划讨论和建设治理, 让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将景区收入相应比例投入当地村庄发展和景区资源基础保护中。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充分调查九龙谷发展现状及发展所遇到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旅游的主流趋势, 运用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对九龙谷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旅游开发以及客源市场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其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为九龙谷规划发展成为“海西休闲第一谷”的发展目标提供科学的支撑。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切不可急功近利,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才能长远发展。

本文在运用生态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时, 由于能力有限以及专家意见的打分上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特别是在定性指标的打分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今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会继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于伟, 张鹏, 张彦.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SSCI数据库2005年以来文献的科学计量研究[J].旅游科学, 2012 (3) :10-17.

[2]易志斌.中国生态旅游治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 (6) :15-24.

[3]李洪波.中国大陆生态旅游研究十五年[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4) :49-55.

[4]吕建树, 刘洋, 张祖陆, 等.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 2011, 33 (9) :1788-1798.

[5]张君.基于GIS的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研究[J].旅游学刊, 2007, 22 (4) :24-25.

[6]刘玉梅, 韩兴勇.基于AHP法的上海崇明岛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32) :399-403.

[7]牛然, 李学东.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49-54.

[8]黄秀琳, 蔡巧花.山水型旅游吸引物“低碳”元素的培植与表述—以福建省九龙谷森林公园为例[J].科技和产业, 2011 (8) :32-36.

[9]郭凌, 王志章, 陶长江.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发展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3) :742-744.

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第10篇

1.1 森林防火工作

一是野外用火管理难度大, 森林火灾隐患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很多林场内部火源管理比较严格, 但是其它林区和耕地与森林交界处火源管理难以控制, 上坟烧纸、农事用火、踏青旅游者吸烟、痴呆弄火造成的森林火灾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二是通讯设施不适应森林防火指挥调度的需要, 无法就近调度防火队伍开展扑救, 贻误战机, 增加了不必要的损失。

1.2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是近几年在造林规划实施过程中, 引进苗木检疫不严格, 纯林面积过大, 是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诱因;二是个别地方的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没有抓实, 为森林病虫害的传播留下漏洞。另外缺乏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 无法对病虫害实施有效、彻底地除治。

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一是个别地方党委、政府对森林资源管理不够重视, 导致森林资源管理出现无人管、无人问的现象, 不能有效调动森林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林木采伐作业活动不规范, 存在少批多伐的现象;三是地方林业立法不完善, 不能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保护。

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的相关对策

2.1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2.1.1 扩大宣传教育面。

采取各种方式方法, 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森林防火知识, 全面提高人们防火意识, 减少野外违规用火。

2.1.2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森林资源都分布在基层林场和村庄, 森林防火工作的重心在基层。所以, 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主要有基层来实施,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 做出第一反应的应该是基层单位,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非常重要。要在林权明确、责权利挂钩的基础上, 促使基层单位配备森林防火设备, 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2.2 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

2.2.1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工作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合理配备测报或病虫情调查人员, 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 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建立测报信息档案数据库, 定期发布森林病虫害测报信息, 提高测报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2.2.2 控制病虫害源头。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与林业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森保方针, 加强种苗生产基地的病虫害防治, 严把种苗关。

2.3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2.3.1 加强地方林业立法。

以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导, 根据地方实际, 制定《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促进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以实现林业资源自主管理;出台《义务植树实施办法》, 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 加快森林资源培育速度, 提高群众爱绿护绿意识;对森林生态效益使用补偿办法通过人大立法, 实施碳汇交易, 减少企业污染排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提高企业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2.3.2 规范林木采伐作业活动。

实行设计、审批、发证、检查、验收人员“五分离”和采伐证审批“三把关”制度 (即:乡镇林业站、区县林业局林政科、分管领导三级把关) 。确保不越权、不超限、不乱发采伐证。不断加强伐前设计、伐中检查和伐后验收管理, 杜绝违规作业, 坚决把采伐数量控制在采伐限额以内。

2.3.3 健全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

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亲自参与研究部署, 亲自抓工作落实, 从而为搞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 将森林资源管理纳入目标管理, 区、县、乡镇各级要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 明确对辖区森林资源管理的监管职责, 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指导和检查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并加大考核督查和奖惩力度, 严格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兑现奖惩。

3 结语

总之, 我国的森林资源问题日益严峻, 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森林资源密切相关, 森林数量的多少, 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品质。所以, 人类应该尊重森林资源的自身价值, 不得肆意破坏森林、滥伐林木、乱捕、乱杀森林资源系统内的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从而使森林资源更好、更充分地发挥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雷雪东, 周薇.如何加强林业建设[J].北京农业, 2011 (15)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第11篇

一、深刻理解论述关于资源保护工作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资源保护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和林业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深刻阐述了森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揭示了生态决定人类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精辟论述,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无论是人类的个体生存,还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都需要森林源源不断地滋润和养育。古今中外的文明兴衰史也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森林兴衰密切相关,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移。森林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此广泛和深刻,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自然资源所能比肩。因此,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深刻阐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优先的战略方针,作出保护改善生态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优先的理念,以及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科学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发生重大转变,有利于指导全党全社会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切实摈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更加有效地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深刻阐述了加强资源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提出百姓富、生态美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反复告诫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慎砍树、不填湖,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不断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保护好每一寸绿色,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资源保护工作提出的期望和要求,非常切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山区有“靠山吃山”的习惯,计划经济时代一些地方曾提出“要致富,上山去砍树”的口号。但对比林区发展历史,过去砍树多的地方虽然曾经“辉煌”过,但现在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富;过去砍树少甚至不砍树的地方,也没有因此而变得更穷,但两者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已经大不一样。因此,必须实行从严从紧的资源保护政策,既注重末端治理,又要加强源头预防,切实把森林资源很好地保护起来,让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良性

循环。

(四)深刻阐述了生态红线制度,明确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终身问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习近平总书记还严肃指出,要彻底转变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的观念,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指标权重。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责任,而且应终身追究。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振聋发聩,催人警醒,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同时,这也是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林业局报送的《关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报告》上批示指出,近年来植树造林成效明显,但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指出,我国自然资源和自然禀赋不均衡,相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我国森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够。习近平总书记用“缺林少绿、生态脆弱”和“森林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够”高度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林情,这是对我国生态状况和林业发展现状的科学判断。赵树丛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指出,我国林业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分布不均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资源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生态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具体到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目前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一)有关林业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当前,随着新形势下林业定性定位和建设任务的变化,林业法律法规建设没有跟上发展步伐,与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要求不相适应,与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急需修改完善;加强林地、湿地、林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需要尽快出台;针对大树移植、运输等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还存在法律盲区。

(二)林地流失和湿地退化现象严重。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过去5年间,全国有1.2亿亩林地转为非林地,每年流失林地高达2418万亩。其中,经过批准的正常占用近170万亩,非法占用200万亩,毁林开垦等其他名目占用超过2000万亩。过去10年间,全国湿地面积每年减少510万亩。林地、湿地是林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物质基础,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增长,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林地、湿地数量,保持林地、湿地用途长期稳定。

(三)森林防火、防虫、防盗等“三防”压力较大。目前,我国“三防”工作肩负的担子很重、面对的压力很大、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森林火灾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火灾发生概率增大,希腊、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近些年都发生了历史罕见、震惊全球的森林大火,森林火灾多发、高发成为常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进山入林人员多,野外生产、生活、民俗和军事训练用火交织,森林火灾隐患突出,特别是春节、清明、国庆等节假日,森林防火压力更大。同时,我国正处于生态治理的提速阶段,森林面积持续增加,森林防火战线还在延长,防火任务不断加重。从森林病虫害看,林业生物灾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目前,世界上林业生物灾害呈加剧趋势。资料显示,美国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能造成严重危害的将近300种。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1600万亩上升到目前的1.83亿亩,超过年人工造林面积;年致死树木4000多万株;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上千亿元。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化、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有害生物跨境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加大。从乱伐滥伐盗猎看,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贫困山区、林区农民生活仍未摆脱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现象屡禁不止,走私野生动植物犯罪已成为与军火走私、毒品走私齐名的三大走私犯罪种类。

(四)林业执法工作急需整合规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执法打击是森林资源保护的最后一道关口。目前,我国建立了一支健全的林业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全国共有森林公安机构近7000个、检查站2万多个、林业工作站近2.8万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局(站)3000多个、林木种苗管理站900多个、野生动植物管理站7000多个,以及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3000多个,共有执法人员约32万人,其中森林公安民警6万多人。总体来看,我国林业执法工作得力有效,对保护森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当前林业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回避,主要是林业执法机构林立,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执法权威的树立和执法效果;各执法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不到位、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手段落后、执法能力不强等问题;林业系统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够、沟通不够、协调不够等,容易出现管理与打击脱节,甚至相互推诿扯皮和踢皮球。

三、完善制度机制,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培育、管理和保护好森林资源是林业部门的核心职责和基础性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指示精神,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围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大局,用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完善森林资源管护制度。

(一)转变理念,正确对待森林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具有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长期以来,在森林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取舍问题上,人们很明显偏向于经济利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森林的生态价值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国外有关专家对一棵大树到底值多少钱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参考答案:一棵胸径25厘米的树木,按照生长50年计算,其生产氧气的价值为3.1万美元,防止空气污染的价值为6.2万美元,保持水土的价值为3.7万美元,增加肥力的价值为3.1万美元,加上为牲畜遮风挡雨、提供鸟巢和制造蛋白质等所有价值,共值19.6万美元。但是,按照市场价格,砍伐后卖木材最多值300美元。也就是说,森林的生态价值是其经济价值的600多倍。今后,要更好地把握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方向,科学对待森林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正确处理好林权所有者追求的基本利益和公众需要的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改革林业经营投入体制,建立生态产品买卖交换机制,把经济利益转化为生态效益、把私人利益转化为公众利益,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经济型林业向生态型林业转变。林业具有“三分造七分管”的特点,在林业转型发展中,资源执法保护部门要切实肩负起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二)健全法制,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法律支撑。“小智理事,大智用人,睿智立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立法是依法治林的基础,推动生态建设、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要依靠法制的力量。要从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根据当前林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轻重缓急,从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林业局和地方四个层次,加快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清理工作。当前,要加快《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进度;加强立法调研,起草《自然保护区法》、《沿海防护林条例》、《天然林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等法律法规,协调尽早纳入国家立法计划;抓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管理办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订工作;深入研究中央关于林业工作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配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借鉴贵州省做法,在国家或地方层面,推动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

(三)强化预警,注重森林资源源头保护管理。“一年树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周期长,具有易破坏、难恢复,甚至不可逆转的特点,只有加强源头管理,把工作做在“树倒”之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整合现有监测资源,建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变化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林区治安和森林灾害风险评估机制、科学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切实将危害森林资源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森林资源遭到自然或人为的大规模破坏。结合国家普法活动,组织“送法上山、送法进林、送法入户”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爱林护绿意识。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统一部署,针对林业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构建社会化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四)整合力量,形成严打涉林违法犯罪的拳头。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各种矛盾互相交织、正能量与负能量相互博弈的恢复发展阶段,要通过统一执法、加大打击力度、提升林业法治化水平,树立林业部门权威,巩固生态治理成果。目前,法律法规赋予林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分散在10多个机构中。要按照中央“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的精神,抓紧以省为单位,整合各类林业执法队伍,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实现林业执法由多头分散向综合集中转变。完善林业执法机制,建立统一接警、联合出警、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提升办案数量和质量。加强森林公安等专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经费保障力度和执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执法办案能力。重视执法监督,积极建立起内部监督、上级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位一体”的林业执法监督体系,推动执法监督由注重事后追究向注重事前防范和过程监管的

转变。

(五)坚守红线,巩固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切实保护好天然林、林地、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认真组织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牢固树立红线观念,运用底线思维,严守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保护4条生态红线。加强森林经营抚育,健全完善抚育操作规程,充分利用抚育清理的枝桠等剩余物,发展生物质能源,提高森林质量,减轻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压力。全面实施《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严格实行林地定额管理、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严厉打击毁林开垦、非法侵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防火队伍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防火应急预案,强化隐患排查和火源管控,努力减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重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多发频发态势,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

基于森林资源保护前提下的森林培育 第12篇

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 采取了许多措施缓解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如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人口增长速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整治荒漠、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由高大乔木及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居住的环境。森林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持生物多样性、降低空气污染等功能。另外, 森林还是个生物基因库, 有利于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 可以极大地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 为人类提供清洁的能源, 且不会给地球造成新的污染[1]。因此, 保护森林资源对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1 森林与环境的关系

1.1 森林与温度

树木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为生物圈积累初始物质。在炎热的季节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 保持林区的温度低于裸露地的气温。而在冬季, 又可以减少风速, 使林区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在林区与裸露地带的气温相对恒定的条件下, 二者冬季与夏季的极端气温相差达5℃。

1.2 森林与水分

森林是一个天然的水库, 其本身能截留一定量的天然降水, 根系还可以吸收地下水。另外, 由于树木的蒸发作用, 可以降低林区内过多的水分, 使林区的空气保持适宜的相对湿度, 让人心旷神怡。

1.3 森林与大气

大气是由氮、氧、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 含量过高会极大地改变地球的温度, 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森林的固碳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且能释放氧气, 吸收有害气体, 降低空气中颗粒粉尘的含量, 洁净空气。

1.4 森林与土壤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岩石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后形成的, 滋养地球上的生物, 但是由于岩石的组成成分不同, 风化后形成的土壤的养分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有了森林后的土壤, 由于有森林枯落物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作用, 死亡后根系的分解及其他林间生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 林区的土壤富含腐殖质, 养分大大提高, 更加有益于植物的生长。

1.5 森林与生物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境, 也是最大的基因库, 森林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对于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为了改变地球的环境, 应当大力植树造林, 进行科学的森林培育, 增加地球森林覆盖率, 以达到改善地球生态环境的目的[2]。

2 森林的培育

2.1 苗木培育

2.1.1 苗圃地选择。

苗圃地最好选在向阳的坡地或是平坦的地段, 要求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将选好的土地平整, 细化, 消毒, 施入基肥, 按照圃地的大走向, 把圃地做成圃床[3]。

2.1.2 播种。

根据树木种子的特性, 选择合适的季节, 将种子播入土壤。播种方式有撒播、条播、点播。播种技术要点: (1) 开沟。播种沟的适宜深度要根据种粒大小和覆土厚度而定, 在一般情况下深度为0.5~0.6 cm, 开沟深度要均匀, 小种子植物造林 (如杨、桉、柳类种子) 一般不开沟, 直接浅线播种。 (2) 播种。播种时要边开沟, 边播种, 边覆土, 以防止播种沟失水。要控制好播种量, 下种要均匀。小粒种子因播种量少, 为保证下种均匀, 可与细沙混合后再播。 (3) 覆土。一般覆土厚度是种子直径的5~6倍。覆土的目的是保水、保温、防止风干和鸟兽的危害等, 为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 能充分利用土壤中毛细管水分, 在干旱和水分不足的情况下, 覆土后要进行镇压[4]。

2.1.3 育苗地管理。

(1) 覆盖。覆盖播种地的目的是保持土壤水分, 减少灌溉次数, 调节地表温度, 防止地表板结和鸟兽侵害等。覆盖一般使用稻草或松针, 覆盖苗床表面, 厚度在3~5 cm, 要求厚度均匀。 (2) 灌溉和排水, 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土壤水分缺乏, 种子将失去活性, 难以萌发;含水量过大, 土壤不透气, 种子在土壤中会产生霉烂。因此, 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播种苗地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排水, 确保种子按期发芽。 (3) 中耕。为保持土壤水分,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和苗木根系的生长, 要根据苗木的大小及苗木的特性决定中耕的深浅程度, 浅了达不到中耕的要求和效果, 深了伤及苗根, 减缓苗木生长, 还容易使苗木感病, 致使育苗失败。 (4) 除草。苗圃的杂草种类多, 生长快, 繁殖力强。杂草的生长会与苗木争夺水分、养分、生长空间。另外, 杂草还是病虫害的根源, 使苗圃病虫害蔓延, 从而影响苗木的产量和质量。因此, 必须及时清除苗圃地的杂草。 (5) 间苗。苗木密度过大会影响苗木的质量, 为保证苗木质量, 要及时间苗, 以为苗木提供充足的生长环境, 保证水分、养分供应充足, 生长成优质苗木, 形成壮苗。 (6) 切根和截梢。优质苗木要有发达的根系, 苗干粗壮, 主根树种原根系只向下生长, 侧根少, 不利于移植后的生长, 切根后可使苗木根系发达形成良好的根团, 秋季切根可限制苗木吸收水分, 并抑制苗木高生长, 防止苗木徒长, 促进苗木木质化形成壮苗。切根宜在速生后期和硬化初期进行, 以两侧切根为好, 切根深度在10~20 cm。截梢是为了使苗木长得规范整齐。

2.2 苗木出圃

2.2.1 起苗。

起苗时间要与造林季节相配合, 冻及冻结地区, 除雨季造林用苗随栽随起外, 在秋季苗木停止生长和春季苗木萌动前起苗。起苗要达到一定深度, 要求做到少伤侧根, 保持根系完整, 不折断苗干。

起苗方法: (1) 人工起苗。起播种苗时, 先在第1行顺着苗行方向距苗行20 cm挖一条沟, 在沟壁下侧挖一条沟槽, 根据起苗的要求切断苗根。再于第1、2行苗中间切断苗根, 并把苗木连土推在沟中即可起出苗木。 (2) 机械起苗。用起苗机器进行起苗, 工作效率高、成本低、起苗效果好。

2.2.2 苗木分级、包装。

先根据苗木质量将苗木分级。再用包装材料按一定的方式包好苗木, 以便于运输。

2.2.3 苗木运输。

即用运输车辆把包装好的苗木运送到造林地点。

2.3 人工造林

2.3.1 造林地的选择及清理。

为了发挥人造林的最大效益, 需要选择土层相对深厚、土壤肥力较大的地段造林。造林地种类很多, 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荒山造林;二是农耕、四旁及撂荒地;三是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四是已局部更新的基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整地是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或火烧剩余物, 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目的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造林地翻垦对苗木的成活、保存和生长发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是人工林培育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造林地整理可以改善立地条件, 增强水土保持作用, 提高造林存活率, 促进幼林生长, 造林地清理的方法包括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化学清理、堆积清理。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5]。整地前要根据造林苗木的大小和根系的状况确定整地面积和深度。根据造林苗木树种特性及苗木大小, 确定造林初植密度、株行距的大小。当年生苗木, 挖成60 cm×60 cm的明穴或暗穴。根据相应地区及相对树种来确定整地时间, 严寒地区不能在冬季整地, 否则会无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换在其他季节整地, 会相对节约成本。而在相对温湿的地区, 一年四季都可以整地, 但要考虑到造林的时间, 因为整地过早, 会使翻垦过的土地再次板结, 还会滋生杂草, 不利于新造林幼苗的生长。应当随造随整, 或在杂草生长停止的秋季进行, 因为此时杂草停止生长, 土壤翻垦后还可以经过冬季的霜冻, 减少土壤内含有的寄生虫。

2.3.2 造林方法。

(1) 直播造林。是把树木的种子直接播入翻垦过的造林地中。 (2) 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原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 是一种应用广泛且可靠的造林方法。 (3) 分蘖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4 新造林地抚育管理

2.4.1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由于受有害生物的侵扰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 使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阻碍, 细胞、组织或器官遭到破坏, 甚至引起整株死亡。其中, 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病源, 间接因素称为诱因。病源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病源和非生物病源。在森林环境中, 大量的昆虫依靠取食植物的汁液和叶、花、根和果实为生, 从而致使食物生长停滞甚至是植株死亡。针对以上危害植物生长的病虫害, 要采取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措施来加以控制。植物病害的防治:机械剪除病原菌危害的枝叶, 焚烧或以化学药剂喷洒来控制病株病情的发展和保护健康植株不受病菌侵害。植物虫害的防治:要针对危害植株的昆虫的生理特性, 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 在合理的昆虫生长期进行化学防治, 以控制和消灭虫害。还可以选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加以防治。

2.4.2 除草松土。

适时除草松土, 以增加土壤通透性, 利于苗木根系生长, 没有杂草争夺其营养生长空间, 减少病虫害的侵扰。

2.4.3 灌溉排水。

苗木生长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环境中, 由于新造苗木抗逆性差, 需要人为进行合理的管护, 所以要及时排灌。

2.4.4 施肥。

造林地土壤含有的养分无法满足幼苗的正常生长, 为了促进苗木的生长, 需要增施肥料。

2.4.5 间作。

新造林地最好的管理方法是在新造林地中进行间作, 能使新造林地中不生长杂草。及时松土, 能增加土壤通透性, 同时结合施肥, 增加造林地的养分。

2.5 中幼林抚育管理

2.5.1 修枝。

苗木长到一定阶段, 会形成许多的侧枝, 如此会在下层侧枝消耗部分养分, 影响树木的高生长, 应合理地清除下部的侧枝。

2.5.2 抹芽。

在苗木的生长过程中, 会在苗干、基部萌生不定芽, 不及时清除, 会形成大量的侧枝, 耗费大量养分。因此, 要及时进行抹芽。

2.5.3 除蘖。

有许多树木有根蘖的现象, 不利于培养大径才, 为了培育目的的需要, 要及时清除萌发的枝条。

2.5.4 平茬。

有些树木新生时苗干不直, 或受到病虫的侵害, 要在苗木的基部平茬, 待来年萌发优良的萌发条, 择优留取。

2.5.5 抚育间伐。

在新造林郁闭后, 个体间会竞争营养空间, 后期会造成林木分化。因此, 要在合理的时期进行抚育间伐, 为保留木提供更大的营养空间, 还可以清除林分中的劣质林木[6]。

2.6 成熟林管理

林分进入成熟龄后, 由于个体差异, 林木会因竞争等原因, 致使部分个体死亡, 要及时地清除枯死木, 保证林分的环境卫生, 避免保留树木感病。从新造林开始, 就要对森林进行妥善保护, 才可以造林得林, 否则会形成年年造林年 (上接第233页) 年空的局面。

森林保护分为新造未成林地保护和有林地保护。新造未成林主要是苗木刚栽成, 造林地上裸地多, 易滋生杂草, 招引牲畜的践踏, 降低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此时的管理主要是针对牲畜。在新造林郁闭后, 森林保护的主要措施即转变为森林防盗, 这是成熟林保护的重点。

自造林后, 防火始终贯穿森林生长的始末。因为不论在任何时候, 林火可以使任何林分化为乌有。因此, 森林防火是森林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闸述了森林与环境的关系, 表明森林对改善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科学的森林培育方法, 以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森林培育,森林保护

参考文献

[1]杨玉清.黑龙江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 24 (1) :53-54.

[2]张传文, 左换发.浅议植树造林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 (2) :48.

[3]杨文廷.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30 (5) :53.

[4]赵萍, 马莉, 赵功强.干旱地区抗旱播种优化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6) :154-155.

[5]周盛.林区整地与造林的方法研究[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 (2) :63.

上一篇:高中课堂管理下一篇:浙江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