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要点范文

2024-09-18

抗震要点范文(精选8篇)

抗震要点 第1篇

近年来,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特别是地震发生后所带来的破坏,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所以做好抗震防灾至关重要。在地震灾害发生后, 公路桥梁往往会受到较大的破坏, 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抗震救灾。特别是桥梁作为交通的枢纽, 其在设计时如果抗震设计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则在地震中抗震能力会较弱, 受到的破坏也较大。所以为了确保桥梁具有较好的抗震强度和稳定性, 则需要在设计时对抗震能力做出较高的要求, 并进一步加强对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 确保桥梁工程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能够承载地震所带来的灾害侵蚀, 充分的发挥其交通枢纽的作用。

1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原因分析

1.1 桥台

往往在地震发生后, 桥台与路基会发生滑移的情况, 从而导致桩柱式桥台的桩柱出现倾斜、拆断和开裂的现象。而一些重力式桥台, 在地震发生时, 往往会出现胸墙开裂及台体移动等情况, 同时桥头引道也会发生沉降, 施工缝错开等。

1.2 桥墩

桥墩破坏主要表现为桥墩沉降、倾斜、移位, 墩身开裂、剪断, 受压缘混凝土崩溃, 钢筋裸露屈曲, 桥墩与基础连接处开裂、折断等。

1.3 支座

由于桥梁支座在设计时对抗震性能考虑不周, 因此在地震作用下, 支座会出现较大的位移和变形, 很多时候极易导致支座锚固螺栓剪断及支座脱落、破坏等情况发生, 使结构力在传递形式上发生较大的变化, 从而使其他结构部位发生损坏。

1.4 主梁

地震力作用下, 桥台、桥墩等出现倾斜及倒塌等情况, 从而导致支座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梁体发生碰撞, 严重时会导致主梁发生坠梁。

1.5 地基与基础

桥梁在地震力作用下出现倒塌, 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地基与基础受到严重破坏所导致的, 而且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地震后对桥梁进行修复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在地震力作用下, 地基砂土会出现液化、基础沉降及稳定性较差等情况发生, 而且地面也会有较大的变形出现, 从而导致地层出现不同程度的滑移、下沉等, 最终地基受到较大的破坏。

1.6 桥梁结构

当地震发生时, 桥梁结构构造及连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而且桥台台后填土也会出现较大的位移, 这就会导致桥台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桥墩会由于受到过大的扭矩而被破坏, 从而导致桥梁结构破损。

2 桥梁的抗震设计原理

2.1 静力法

由于静力法设计时是将桥梁结构本身动力特性对结构所带来的影响忽略掉, 而将地震加速度看作是桥梁结构受到破坏的唯一因素, 这就导致这种设计原理在应用过程中只对绝对刚性的物体才能有效果,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2 反应谱法

目前我国的公路及铁路桥梁均主要采用反应谱方法。反应谱法的思路是对桥梁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 (固有频率, 主振型) , 对各主振动应用谱曲线作某强震记录的最大地震反应计算, 最后一般通过统计理论对各主振型最大反应值进行组合, 近似求得结构的整体最大反应值。

2.3 动态时程分析法

动态时程分析法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伴随有限元法、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发展而出现的。该法把大型桥梁结构离散成多节点、多自由度的结构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 将地震强迫振动的激振 (地震加速度时程) 直接输入, 借助计算机逐步积分求解结构反应时程。

3 桥梁的抗震设计

3.1 对常规的简支桥梁结构应加强桥面的连续构造, 以及需提供足够的加固宽度以防止主梁发生位移落梁, 另外还应适当的加宽墩台顶盖梁及支座的宽度, 并增设防止位移的隔挡装置。对采用橡胶支座而无固定支座的桥跨, 应加设防移角钢或设挡轨, 作为支座的抗震设计。

3.2 在地震区的桥梁结构以采用跨度相等、每联连续跨内下部墩身刚度相等为宜。跨度不均, 墩身刚度不等极易发生震害。对各墩高度相差较大的情况可采用调整墩顶支座尺寸和桩顶设允许墩身位移的套筒来调整各墩的刚度, 以便使刚度尽量保持一致。地震区桥跨不宜太长, 大跨度意味着墩柱承受的轴向力过大, 从而降低墩柱的延性力。

3.3 对高烈度区的桥梁设计应在纵向设置一定的消能装置, 如采用减、隔震支座, 以及在梁体和墩台的连接处增加结构的柔性和阻尼以便共同受力和减小水平桥梁荷载。

3.4 由于拱桥对支座水平位移十分敏感, 而两边桥台的非同步激振会引起较大的伪静力反应, 有时甚至会大于惯性力所引起的动力反应, 因此要求震区的拱桥墩台基础务必设置于整体岩盘或同一类型的场址以保证震时各支座的同步激振。

3.5 墩柱设计中应尽可能的使用螺旋形箍筋, 以便为墩柱提供足够的约束。另外墩身及基础的纵向钢盘伸入盖梁和承台应有一定的锚固长度以增强连接点的延性, 并且, 桥墩基脚处应有足够的抵抗墩柱弯矩与剪切力的能力, 不允许有塑性铰接。

3.6 采用上部结构和桥墩完全连接的刚构体系, 并且桩尖穿过可液化层达到坚硬土层上, 由于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增大和坚实的桩尖承载能力的保证, 减少了由于土壤变形而失效的可能性。

4 桥梁抗震设计要点

4.1 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 需要对结构强度、延性变形、结构整体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多级设防, 且都要达到规定的标准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桥梁抗震性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4.2 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 由于一些结构对于地震区不具有适应性, 所以在地震区内这类结构不宜进行修建, 因此需要强化对抗震性能的研究, 确保所建设的结构能够更好的适应地震的作用力。另外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 无论是对结构强度的验算还是变位的验算都不应被动进行, 需要对结构行为能力的设计进行系统考虑, 从设计方面更好的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4.3 为了更好的提高桥梁抗震性能, 则需要强化对抗震延性的研究。由于在地震作用力下, 大量的高架桥都出现了倒塌的现象, 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约束混凝土的概念, 加强对抗震支座及各种形式桥墩的延性研究, 从而有效的提高抗震延性, 减少桥梁在地震力作用下倒塌事故的发生。

4.4 在地震区内进行桥梁设计时, 需要从地震区结构抗震设防出发, 针对地裂、边坡倒塌及沙土液化时所给桥梁结构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而采取科学的抗震设防等级, 确保桥梁的强度和稳定性。

5 结束语

地震作为自然灾害, 目前还无法准确的进行提前预测, 但我们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减少地震所带来的损失发生。所以在桥梁设计时,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地震对结构所带来的破坏规律, 针对具体的地质环境条件来制定科学、合理及经济的抗震措施, 尽可能的降低地震所带来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道路桥梁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桥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其强度和稳定性极为重要。近年来, 我国部分地区地震灾害频繁发生, 许多桥梁在地震作用下受到较严重的破坏, 不仅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威胁。所以在桥梁建设过程中, 需要对桥梁抗震设计的要点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强化桥梁的抗震能力。文中从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原因入手, 对桥梁的抗震设计原理及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对桥梁抗震设计要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桥梁,抗震设计,设计原理,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1]袁腾文.浅谈公路桥梁的防震设计[J].工程技术, 2009 (3) .

[2]梁岩.桥梁抗震设计措施的改进[J].北方交通, 2000 (4) .

抗震要点 第2篇

1底部加强部位主要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30%;当墙体抗震等级为一级或特一级时,其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4%,

2底部加强部分门洞两侧均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它部位的门洞两侧宜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底部加强部位核心筒外墙分布筋的拉结筋宜采用箍筋-拉筋相间,间距不应大于2倍竖筋间距,

黑龙江东部地区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第3篇

关键词:抗震分析方法

建筑抗震这个课题具备知识面广,构造要求繁多的特点,在现今的学科体系下教学过程中一一详细介绍给学生,容易造成学生不明主次,主线不清的结果,然后导致从事建筑施工的学生,在工作中容易分不清施工要点。因此,在在学校的讲授中应突出重点内容,而将大量文字性内容交由学生自学。作者在施工和设计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内容,重点是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应作为重点,而构造措施的内容把国家规范、规程、标准图集对各种建筑工程的要求介绍给学生就可以了。

一、高等院校教学方式方法

结合布置作业,把书中例题的重点给学生提出来,其余由学生自己解决;同时把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相关资料介绍给学生,由好奇心来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在讲到各种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时,重点就是各种结构计算参数如何取值、考虑哪些地震作用的影响及用什么计算方法、内力组合等内容,其它其余由学生自己解决。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与建筑施工中抗震内容关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课程内容按教学性质主要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1)知识认识型,包括地震的基本知识,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方法,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液化土的判别及抗震措施,工程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分析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各种工程结构的震害现象和特征,震级、地震烈度、反应谱等各类专业基础名词、术语和概念等。(2)技能型,例如根据各种震害现象及破坏特征所采取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等。(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建筑功能和造型的要求,结合所选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的特性,进行结构的概念设计并综合分析其受力性能,确定合理的抗震结构方案和形式等。这三种课程内容放在各教学章节里,构成整个教学内容。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强调课程知识的分门别类,始终将上述知识主线贯穿于教学当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内容,不仅与我国设计规范密切相关,而且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教学内容,本课程实践环节采用震害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生产实习等教学方式来完成。

由于抗震结构设计涉及学科较多,综合性较强,且结构材料复杂,一般工程力学的计算公式和概念不能直接应用于结构或构件的抗震承载力计算,故需借助震害调查、实验、概念设计和构造等手段来解决。为了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和理解结构或构件从开始加载到最终破坏的全过程,特别是各种结构或构件的主要震害现象、抗震受力机理和抗震破坏特征等,震害调查和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建筑设计单位对于建筑抗震的研究

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0.1倍自重)用于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1 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及关系

在当前抗震理论下形成的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其主要内容是: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一般先以一具有统计意义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为该地区地震强弱标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R(地震力降低系数)得到不同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即小震的)来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从而确定了结构的屈服水准。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设计时采用的R所对应的延性能力。

2 保证结构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

合理选择了结构的屈服水准和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确实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这一系统的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对于耗能机构却出现了以新西兰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思路。首先,这两种思路都是以优先引导梁端出塑性铰为前提不需要被塑性力学的机构概念所限制,只要能在大震下实现以下的塑性耗能机构,就能保证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①以梁端塑性铰耗能为主;②不限制柱端塑性铰出现(包括底层柱底),但是通过适当增强柱端抗弯能力的方法使它在大震下的塑性转动离其塑性转动能力有足够裕量;③同层各柱上下端不同时处于塑性变形状态。

我国的抗震措施中对耗能机构的考虑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采用了“梁柱塑性铰机构”模式,而放弃了新西兰的基于塑性力学的“理想梁铰机构”模式。

抗震设计中我们为了避免没有延性的剪切破坏的发生,采取了“强剪弱弯”的措施来处理构件受弯能力与受剪能力的关系问题。

三、我国抗震设计思路中的部分不足

我国在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國家抗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思路。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符合现代抗震设计理念,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完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对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欧洲和新西兰规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数(“中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与“小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之比)来划分延性等级,“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

从现代抗震设计思路提出至今,世界各国的抗震学术界和工程界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比如进行了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通过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编制了准确性更好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程序;在设计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以前单一的基于力的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开始尝试基于性能和位移的新的抗震设计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也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

六度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六度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纵观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 不难发现, 做好抗震设防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计工作, 是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最有效、最积极的措施。然而, 在实际的抗震设计过程中大多数结构设计人员, 对6度区抗震设防的理解认识不清, 不能严格地按照抗震规范设计进行抗震设计, 普遍认为6度区可以不考虑抗震设计, 或对抗震设计地要求不严格, 不利于结构的抗震, 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1984年江苏南沙6.2级地震, 造成地处6度抗震设防区的南通市3人死亡, 500户房屋倒塌, 海门县1000余间房屋被震坏。因此, 对6度区的抗震设计应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工程项目中的2#宿舍楼, 对六度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浙江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工程项目中的2#宿舍楼, 6层, 建筑宽15.24m, 长50.04m, 占地面积为722.30m2, 建筑面积为3860.50m2, 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位于6度抗震设防区,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2#宿舍楼轮廓图见图1。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特点及震害特点

2.1 框架结构体系特点

框架结构体系是指有梁、柱杆系构件构成, 能够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的承重结构体系。其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 自身重量较轻因而产生的地震作用也较小, 如果设计合理, 它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 能耗散掉地震时输入到结构的能量。因此, 框架结构在多层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缺点是侧向刚度较小, 地震时会有较大的水平变形, 容易引起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有时甚至造成主体结构的破坏。

2.2 框架震害特点

框架在地震中常因强度和延性不足而发生破坏。通常柱的震害重于梁;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柱上端震害重于下端。具体如下:柱端弯剪破坏, 上下柱端出现水平和斜裂缝, 有时也有交叉裂缝, 混凝土局部压碎, 梁端形成塑性铰;柱身剪切破坏, 柱身出现交叉斜裂缝, 箍筋屈服崩断;角柱破坏, 地震时房屋发生扭转, 角柱受剪力最大, 同时受双向弯矩作用, 其约束较小, 震害较大;短柱破坏, 短柱能吸收较大的地震剪力, 常发生剪切破坏, 形成交叉裂缝甚至脆断;框架梁的震害多发生在梁端。在地震作用下, 梁端纵向钢筋屈服, 出现上下贯通的垂直裂缝和交叉裂缝。在梁负弯矩钢筋切断处, 由于抗弯能力消弱也容易产生裂缝, 造成梁剪切破坏, 是脆性破坏;框架梁、柱节点核芯抗剪强度不足引起的破坏;节点区剪压比较大时, 箍筋可能尚未屈服, 混凝土被剪压, 酥碎破坏;节点处构造措施不当引起的破坏;节点搭接不合理引起的破坏;框架中填充墙的产生的震害。

3 六度区框架抗震设计要点

大多数结构设计人员, 对6度区抗震设防的理解认识不清, 不能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进行抗震设计, 普遍认为6度区可以不考虑抗震设计, 或对抗震设计要求不严格, 一旦遇到地震, 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下面就6度区框架抗震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3.1 严格控制轴压比, 增加安全储备

混凝土柱的受压破坏是一种脆性破坏,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6确规定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不应大于0.90, 6度区多层框架结构大部分为四级框架。限制框架柱的轴压比主要为了控制框架结构的延性, 因为轴压比越大, 柱的延性就越差, 在地震作用下柱发生脆性破坏。限制框架柱轴压比可增加安全储备。本工程中, 考虑到经济的原因, 轴压比一般都在0.80~0.90之间。

3.2 重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和强锚固”设计

要使地震灾害最小, 及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要保证构件 (尤其是重要构件) 有足够的延性才能保证结构有足够的延性。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和强锚固”进行抗震设计, 以保证结构的延性。因此,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 应按照节点处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小于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进行设计;抗震设计应要求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其屈服时达到的实际剪力;需要对框架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以及保证纵向钢筋具有足够的锚固长度。

3.3 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力求对称、规则, 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

建筑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较大, 规则的布置能提高抗震性能。因此, 宜选择规则的形体, 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建筑平面不规则, 容易加大扭转振动、局部振动和空间振动;竖向不规则, 常引起过大的局部振动和应力变形的集中。本工程中, 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均规则, 有利于抗震。

3.4 重视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构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可以采用以下构造措施, 提高框架的抗震性能。梁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00mm, 高宽比不宜大于4, 净跨与截面高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和端部箍筋的配置也应满足相关的规定, 梁的纵向钢筋配置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 四级不应少于2Ф12,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 四级不宜大于300mm, 以防止地震中梁底出现正弯矩时过早屈服或破坏过重而影响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正常发挥, 此外, 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当采用拉筋时, 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封闭箍筋梁端箍筋在6d~8d时, 能提高梁的延性;柱的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 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 剪跨比宜大于2,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柱纵向钢筋的配置应满足最小总配筋率要求,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 以提高柱的抗压能力和变形能力;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柱箍筋加密的要求采用。

3.5 重视框架结构填充墙及附属物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填充墙中砌体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严格控制砌块及砂浆的质量等级, 注意砂浆的饱满度, 填充墙内的构造柱、圈梁及拉结筋的设置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7款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构造要求。受鞭梢效应的影响屋顶上设置的塔楼、花架、广告牌等附属结构在地震时破坏严重, 在工程结构中, 通常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高耸构筑物等都要考虑鞭梢效应的放大系数。

3.6 严把主体结构质量关

建筑结构设计上, 应充分考虑抗震设计, 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 框架柱应尽可能沿轴线成行成列的布置, 传力路线明确。合理布置楼梯间, 同时还要加强构造措施。梯板应双向通长布置钢筋, 增强在震是抗弯剪破坏的能力, 以保证建筑物最重要的逃生通道的安全。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相关经验, 对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和框架结构震害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说明了六度区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对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六度区框架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及分析, 在此基础上, 从轴压比的控制、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和强锚固的概念设计、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和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出发, 指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相关的解决措施或方法;同时以浙江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工程项目中的2#宿舍楼的抗震设计为实例, 结合该工程特点提出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设计要求、事项和构造措施等, 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提出的措施或方法可为相关的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静.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08) :255~256.

[2]李辉.关于6度区抗震设计中某些问题的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3 (03) :349~351

[3]周云, 宗兰.土木工程抗震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杜志强.6度区的抗震设防若干问题浅析[J].科技资讯, 2007, (14) :9.

抗震要点 第5篇

2)对楼板中应力集中部位(凸凹部位及洞口四角)和弱连接的楼板,应采取加大楼板厚度,采取双层双向配筋,配置集中配筋的边梁,配置45°斜向钢筋等方法加强,凹口部位可增设部分拉梁或拉板。

3)当平面过于不规则、或楼板联系过弱,或当建筑物超长时(主体结构长度大于60米),可通过设置变形缝将结构切成若干个子结构。对结构扭转效应明显的超限高层建筑,应尽量使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布置中对称、均匀,避免过大偏心,并应尽量加大外围竖向构件的抗侧刚度和强度。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概念设计要点 第6篇

1 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 在现在砌体住宅建筑中, 由于居住者要求住宅建筑具有明卧、明厅、明卫和明厨, 设计者和开发商为满足这种需求, 使得建筑物平面凹凸部分尺寸较大, 有的可能超过该方向总尺寸的30%, 属于平面不规则建筑。有些砌体结构一味追求立面美观, 外墙窗子越做越大, 甚至采用带形通窗、使外墙没有象样的抗震墙体, 不利于抗震。抗震设计中, 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即使不可避免时, 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 将体型复杂, 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 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 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2 结构体系要合理

2.1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共同承重

有些建筑为追求大空间采用纵墙承重, 而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 由于楼板的侧边一般不嵌入横墙内, 横向地震作用有很少部分通过板的侧边直接传至横墙, 而大部分通过纵墙经由纵横墙交接面传至横墙。因而, 地震时外纵墙因板与墙体的拉结不良而成片向外倒塌, 楼板也随之坠落。横墙由于为非承重墙, 受剪承载能力降低, 其破坏程度也比较重。而横墙开洞较少, 又有纵墙作为侧向支承, 所以横墙承重的多层砌体结构具有较好的传递地震作用的能力。纵横墙共同承重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既能比较直接地传递横向地震作用, 也能直接或通过纵横墙的连结传递纵向地震作用。所以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共同承重。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1.5的规定。

2.2 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 竖向应上、下连续

墙体沿平面内对称、贯通, 能减少墙体、楼板等受力构件的中间环节, 使震害部位减少, 震害程度减轻;同时, 由于地震作用传力路线简单, 中间不间断, 构件受力明确, 其简化的地震作用分析能较好地符合地震作用的实际。但实际工作中, 由于建筑功能需要而使横墙或纵墙不能分别对齐贯通时, 应采取加强措施, 如在稍有错位的二墙段之间的楼板内增设暗梁;使分段贯通的对齐的、而整体不对齐的各墙段之间的长度大致接近, 避免各墙段侧向刚度差异过大等。较大的会议室等房间应设在多层砌体房屋顶层, 避免结构竖向严重不规则。

2.3 防震缝的设置

震害表明, 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 体形不对称的结构的破坏较体形均匀对称的结构要重一些。所以合理设置防震缝合减少由于结构复杂而引起的震害, 当设置防震缝时, 应将建筑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对于多层砌体房屋, 防震缝的设置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1.7要求。

2.4 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由于楼梯间的墙体在高度方向上缺乏有效支撑, 空间刚度差, 若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或房屋转角部位在地震中的破坏比较严重。如不能避免应采取加强措施, 如在楼梯间四周墙体中沿墙高方向设置水平配筋, 加强楼梯间墙在楼板标高处的圈梁和构造柱等。楼梯间的构造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3.8要求。

2.5 烟道、风道、垃圾道及配电箱洞口等不应削弱墙体

墙体是多层砌体房屋承重和抗侧力的主要构件。局部削弱的墙体, 不仅在削弱处率先开裂, 还将产生内力重分布。因此, 规范规定烟道、风道、垃圾道和配电箱洞口不应削弱墙体;如不能避免时, 应对墙体采取水平配筋等加强措施, 对附墙烟囱及出屋面烟囱采用竖向配筋。

3 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3.1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屋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 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 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 不但可消除预制楼板所产生的滑移、散落问题, 还可以增加房屋的整体性, 增大楼板的刚度, 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 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

3.2 合理设置圈梁和构造柱

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及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害调查表明, 两次地震砌体结构破坏严重的建筑破坏主要原因在于未合理的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或者是构造柱上下端箍筋应加密而没有加密。构造柱是一种约束砌体的边缘构件, 它不单独承受垂直荷载。在墙体受水平地震作用的初期, 构造柱的应力极小, 刚度也不大, 但当墙体开裂后, 柱内应力逐步增大, 直到裂缝贯通墙体, 构造柱才明显受力直到钢筋屈服。此时的墙体已破碎, 构造柱的约束作用使得墙体虽破碎而不至于倒塌, 从而达到”裂而不倒“的目标。构造柱的设置较大幅度地增强了墙体的变形能力, 使房屋取得了较大的延性, 从而减小了突然发生倒塌的可能性。

构造柱作为一种竖向构件, 一般沿墙高截面不变, 配筋也少有变化。因此, 在各楼层柱高处必须有圈梁作为锚固点, 有了二者的拉结作用, 才能形成上下和左右墙段的约束作用, 从而限制墙体开裂的发展, 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 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 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除此以外, 圈梁作为一种重要的构造措施, 它还加强了内外墙之间、楼板与墙体之间的连接, 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 并减轻地震时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 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竖向刚度的能力和抵御地基不均匀沉陷的能力。

根据我国历次地震震害调查, 解决砌体结构整体性和提高抗震性能,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可能并不多, 主要是如何落实抗震规范执行的问题, 特别是落实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措施。所以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部位、截面、与其它构件的连接及加固措施必须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3要求。

4 结束语

虽然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其它结构相比相对较差, 但是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 采取恰当的抗震构造措施, 重视抗震设计的环节, 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并执行, 就能使地震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达到“三水准”设防的目的。

摘要:多层砌体房屋是我国传统建筑业中使用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 多次震害表明, 传统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差, 没有合理的设防措施, 破坏比较严重;根据现行规范, 本结合自身设计经验, 阐述了抗震概念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多层砌体,抗震概念设计,结构体系,构造措施

参考文献

[1]胡乃军.砌体结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公路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第7篇

1 新旧抗震规范比较

1.1 基本设计思路

《规范》采用一阶段设计,即弹性抗震设计,假定结构是弹性状态,采用“综合影响系数”来反映弹塑性动力特性,但没有进行必要的延性抗震设计。《08抗震细则》采用二阶段设计法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目标A类桥梁:中震不坏,大震可修;B、C 类桥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第一阶段的抗震设计,即E1地震作用的抗震设计,采用弹性抗震设计;第二阶段的抗震设计,即E2地震作用的抗震设计,采用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并引入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确保塑性铰只在选定的位置出现,不出现剪切破坏,即不出现脆性的破坏模式。

1.2 地震力简化计算公式

根据目前积累的大量震害情况及理论研究成果,对于规则桥梁,采用简化公式计算方法已能较准确地反映地震动力响应特性,满足规范要求的预期抗震设计性能目标,因此,可以采用《08抗震细则》的简化公式计算方法计算出地震力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力来进行抗震设计及复核。对于规则桥梁水平地震力简化计算公式,《08抗震细则》只采用新的重要性系数作为设计地震动参数,来替代《规范》采用重要性系数及综合影响系数共同考虑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其值与《规范》基本相当。《08抗震细则》增加了由场地类型及抗震设防烈度共同调整的场地系数Cs,并采用场地类型及区划图上的特征周期共同调整的桥址反应谱特征周期Tg,注重考虑不同桥址场地条件对地震的显著影响,更客观地反映各种因素对地震的影响。

《08抗震细则》以重现期为475 a的地震动加速度峰值A为基准,即中震(重现期475 a)的抗震重要性系数Ci取1.0,来考虑不同的抗震重要性系数Ci(见表1),以完成各桥梁类型下的两阶段设计及水平设防目标。

1.3 《08抗震细则》

地震中导致桥梁破坏的主要原因有:墩柱不具备足够的延性能力发生弯曲破坏或抗剪能力不足产生剪切破坏;基础失效导致桥梁破坏。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08抗震细则》强调充分发挥墩柱的延性能力,塑性铰的位置选择在墩柱上,墩柱可以发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桩基础如发生损伤,将难以发现并且维修困难,故需保证其在墩柱达到塑性变形时仍处于弹性状态,且墩柱塑性铰区域不发生剪切破坏,即基础及抗剪强度要满足能力保护构件要求。

2 工程抗震实例分析

2.1 总体思路

昆明东北二环立交系统工程属于城市大型复杂立交系统,处于地震断裂带上,故抗震设防等级较高,需对桥梁进行严格的抗震计算及设计。本工程结构形式(包括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及钢结构连续箱梁、各联跨径组合、桥面宽度、上部梁高种类)较多,桥梁高度起伏较大,各类型墩柱刚度差异较大,所以,设计过程中需筛选控制性结构进行桥梁抗震分析,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本工程根据《08抗震细则》进行抗震分析,主要工作有:计算结构(节段)选取、结构抗震计算、能力保护构件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设计。其中,计算结构的选取是整个设计的前提。

2.2 计算方法

本工程采用《08抗震细则》的反应谱方法,即简化公式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及复核,分别考虑水平顺桥向和水平横桥向的地震作用。上部构造为连续梁结构;中间墩柱采用固定盆式支座,其余墩采用单向或双向盆式支座。因此,一联结构顺桥向地震力由固定支座墩承受,横桥向地震力由一联内各个墩共同承受。

2.3 桥址地震参数

本工程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桥梁,E1地震作用下抗震重要性系数Ci为0.43,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A为0.20g,场地为Ⅲ类建筑场地,区划图上的特征周期为0.40,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Tg为0.55 s,场地系数Cs为1.2。

2.4 计算结构的选取

本工程结构以各伸缩缝为分界点,可分为若干独立的子结构。对于特大型立交系统而言,往往可细分为几十甚至上百段子结构,但实际结构分析中,不可能也无需逐段进行抗震分析,应根据设计意图、相似结构及地震动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子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得到一般性结论。表2中结构基本代表了本工程中出现的各类桥段情况,具有典型性。

结构类型划分的影响因素包括桥宽、一联长度、一联最大跨度、固定墩高度。这些影响因素都能单独影响抗震设计,综合考虑又有许多种组合,为了使设计工作简化明确,先以单个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来初步假定墩柱尺寸,再综合其余因素进行截面复核。考虑到墩柱尺寸与桥宽的比例协调性及美观统一性,采用桥宽作为初始控制指标。在相同桥宽下,顺桥向最不利地震力由最大联长控制,横桥向最不利地震力由最大跨度控制。

2.5 结构抗震计算

本文以单柱墩为分析对象,采用《08抗震细则》的简化公式计算方法得出顺桥向作用于支座顶面及横桥向作用于上部构造质量重心上的地震力。 公式中“桥墩的自振周期T”根据《08抗震细则》的梁桥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公式得出。公式中顺桥向作用于支座顶面或横桥向作用于上部构造质量重心上的单位水平力在该点所引起的水平位移δs、基础顶面的水平位移,按照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中“m法计算弹性桩水平位移及作用效应”计算得出。

根据公式得出的顺桥向和横桥向地震作用效应与永久作用效应组合后,按现行的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偏心受压构件的规定验算弹性状态下桥墩的强度,确定墩柱的纵筋配置。

2.6 能力保护构件设计

1)桩基础强度验算。

单柱墩的底部区域为潜在塑性铰区域,根据E1地震作用计算而确定的配筋,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和最不利轴力计算得出顺桥向及横桥向极限弯矩值(考虑超强系数Ф°),然后在此弯矩值、相对应的剪力值及轴力值的作用下,选择合适的桩基础直径及组合,使得桩基础保持弹性状态,按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验算桩基础的承载能力。

本立交工程桩基础计算结构同样存在多因素影响性:极限弯矩对应的弯矩值由墩柱配筋(墩柱尺寸)确定;极限弯矩对应的剪力值与墩柱高度有关;极限弯矩对应的轴力值与桥宽、跨数及跨径有关。为了简化计算工作,同样采用“关键控制因素假定法”来选取有代表性的计算结构。由于桩基础除了需满足抗弯强度要求外,还需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因此采用竖向承载力要求来初步假定桩基础直径及组合。由竖向承载力因素得出:13、17 m桥宽主线桥梁的固定墩位置桩基础需采用3桩或4桩及以上群桩基础,验算其强度能满足能力保护构件设计要求。9.5 m、8 m桥宽匝道桥梁的固定墩位置桩基础采用双桩基础,需根据不同轴力值(由跨数及跨径控制)及剪力值(由墩高控制)组合选取计算结构,验算其强度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需增大桩径或加大配筋直至其强度满足要求。

2)墩柱抗剪强度验算。

根据E1地震作用计算而确定的配筋,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和最不利轴力计算得出顺桥向及横桥向极限弯矩值(考虑超强系数Ф°)。在此弯矩值及相对应的剪力值作用下,进行墩柱塑性铰区域的箍筋配置,并按《08抗震细则》验算墩柱的抗剪强度。

3 各因素对抗震设计的影响

3.1 墩高

为了研究不同墩高对墩柱自振周期、墩顶地震力及墩底弯矩的影响,在上部结构及墩柱尺寸(2.0 m×1.4 m)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取墩高H=5、7.5、10、12.5、15、17.5、20、22.5、25、27.5和30 m进行计算,其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墩柱的自振周期随着墩高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在相同截面尺寸下,墩柱越矮刚度越大,周期越小,而墩柱越高(即越柔),周期越大;墩顶水平地震力随着墩高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地震力与周期成反比,墩柱越柔地震力越小。

地震力产生的墩底弯矩值与墩高有关系,规律有所不同。从图1中可明显地看出,对于顺桥向,墩底弯矩值基本是随着墩高的增大而减小,呈现平顺递减走势;对于横桥向,墩底弯矩值随着墩高的增大先递增再递减,在墩高10 m处弯矩值最大。

在大型立交工程中,相同桥宽及跨径结构一般存在许多种类墩高,如何选取控制性墩高进行抗震计算及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以上研究分析可得出:对于顺桥向,选取高宽比为3.75时的墩高,其墩底弯矩值为最不利值;对于横桥向,选取高宽比为5时的墩高,其墩底弯矩值为最不利值。

3.2 墩柱截面尺寸

为了研究不同截面墩柱尺寸对墩柱自振周期、墩顶地震力及墩底弯矩的影响,在上部结构及墩柱高度(15 m)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取墩柱截面尺寸为2.8 m×1.4 m、2.0 m×1.4 m、1.8 m×1.4 m、1.5 m×1.4 m进行计算,其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对于某一特定桥宽、跨径结构及墩高的桥梁,墩柱截面尺寸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选择较大截面(刚度较大,墩底弯矩就较大),使得E1地震作用下的墩柱纵向配筋增加,其极限弯矩值也越大,能力保护构件如基础构件的尺寸也将越大;选择较小截面,墩底弯矩减小,但截面尺寸较小,可能使截面配筋率过高。因而,对这种循环相互影响的问题,需通过墩柱截面尺寸的初步假定来试算确定。

4 应重点注意的抗震设计细节

1)选择合适的墩柱截面。截面过小,E1地震作用下抗弯强度不满足;截面过大,将会引起墩柱极限承载力过大,导致基础构件尺寸过大。

2)一联桥梁中,特别是接桥台的那一联结构,不宜选择矮墩作为固定支座墩。这是因矮墩刚度较大,对结构抗震不利。

3)边梁梁端至墩柱边缘应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地震作用下发生纵向落梁。

4)桥墩与上部构造之间设置钢筋混凝土横向限位挡块或钢锚栓,以防止地震作用下横向位移过大引起落梁。

5)桥台背墙与梁端间设置橡胶垫块,以缓和水平地震荷载的冲击。

6)立交工程采用抗震型盆式橡胶支座,可增大支座的耗能能力,达到一定的抗震效果(但在选择墩顶尺寸时,应核算支座尺寸是否超出墩顶尺寸)。

7)单柱墩底部塑性铰区域为箍筋加密区,加密区长度取墩柱截面的长边尺寸或H /5(H为墩高)两者中的大值,加密箍筋间距取10 cm,直径及肢数由墩柱抗剪强度验算确定。

8)独柱墩下结点与承台连接处应保持垂直墩柱配筋和横向箍筋的连续性,防止薄弱结点在地震中的破坏。为此,墩底纵向墩柱钢筋应延伸至承台底,加密区箍筋应延伸入承台的距离不少于墩柱截面的长边尺寸的1/2或50 cm。

5 结语

抗震要点 第8篇

1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危害分析

1.1 墙体的破坏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危害, 在墙体方面可能出现破坏的情况, 主要的表现就是墙体会出现水平的裂缝、垂直裂缝或者是斜裂缝, 在这种情况下, 影响都会是非常严重的, 可能会导致墙体出现倾斜或者是倒塌的情况。墙体在水平地震的作用下会受到剪力破坏,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墙体内出现的剪力超过墙体内的抗剪承载力, 那么墙体就会出现裂缝, 在地震反复作用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墙体出现倒塌的情况。

1.2 墙角的破坏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 墙角出现破坏是非常常见的, 这是因为墙角通常在房屋的尽头, 房屋对其约束作用相对比较弱, 这样就使得地震发生的时候房屋在承受作用力的时候, 经常会出现墙角受力复杂的情况, 会出现多种力共同作用的情况。房屋墙角出现破坏严重的情况通常在孔宽的房间和设有楼梯的位置更加的明显。房屋墙角受到破坏会使得房屋的屋面构件和墙体之间的锚固情况受到影响, 同时, 在地震的作用下, 屋面构件也在强烈的碰撞下出现损坏严重的情况。

1.3 楼梯间的破坏

房屋中的楼梯间出现破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墙体方面, 而且出现的破坏情况通常是比其他部分要严重。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楼梯间的空间是比较小的, 在水平方向上承受的刚度是较大的, 这样就使得在承担地震力的时候出现较多的情况。楼梯间在进行建设的时候通常是和其他房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空间结构的, 这样就使得墙体在高度方面会出现承受力较差的情况, 空间刚度也是相对较差的。很多的房屋通常是具有较高的楼层的, 在顶层的休息平台上进行外纵墙体也是非常高的, 这样就会出现墙体稳定性差的情况, 同时在受到强烈地震作用的时候, 外部墙体非常容易出现局部损坏的情况。楼梯间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会出现墙体开裂的情况, 同时情况严重的时候也会出现梯梁脱落的情况。

2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

2.1 改善结构构件的变形能力

在进行多层砖混结构施工的时候主要的结构构件是砖砌墙体和钢筋混凝土构件, 针对不同的结构构件在采取措施的时候, 要分别来进行。第一种是砖砌墙体, 砖砌墙体中, 砖墙是抗地震剪力的唯一构件, 砖墙在地震中非常容易出现弯剪破坏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是和材料本身的性能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砖墙是由砖块和砂浆组合而成的, 砖块是一种脆性很大的材料, 而砂浆的情况也是非常难进行控制的, 这样就使得砖墙在抗弯和抗剪能力上都是非常的差。砖墙结构的房屋在地震力不强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裂缝, 在地震力强度很大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砖墙塌落的情况, 这样会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砖墙的抗拉力、抗剪力以及抗弯力都是和施工中使用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强度是影响砖墙性能的关键因素, 在施工中提高砂浆的强度和施工中砖块的强度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砖墙结构来说提高使用材料的强度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还可以对砖墙的抗变形能力进行约束, 在进行约束的时候是要采用一定的措施的。

第二种是钢筋混凝土构件,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截面是根据墙体在破碎后的拉结作用确定的。在地震作用下, 墙体在变形的最初阶段, 构造柱只是协助砖墙抗弯;当墙体出现贯通的交叉裂缝后, 构造柱的重要作用是约束裂开的三角形块体向外的错动;当墙体达到严重破坏阶段时墙体破碎, 变形很大时, 构造柱才进入受弯状态。试验资料表明, 构造柱主要是对墙体起约束作用, 因此截面不必过大。构造柱的配筋也不必过多, 否则大的构造柱将会吸收大多数地震作用力, 使得构造柱先于墙体破坏, 这样不但约束不了墙体, 反而使结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降低。另外, 构造柱的箍筋间距也不能过大, 否则将会削弱对墙体的约束作用。现浇圈梁是与上下砖墙连成整体, 共同工作, 除外墙转角处可能因纵横墙连接破坏而在圈梁中引起剪力外, 圈梁的其他部位, 在任何情况下, 剪切都不可能成为圈梁的主要受力状态。所以, 箍筋可按构造要求设置, 对于设置构造柱的多层砖房中, 圈梁不仅是加强房屋整体性的构件, 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传力构件。地震期间, 除砖墙外甩将在圈粱中引起拉力外, 墙体受剪破坏时, 构造柱进入工作状态后, 楼层地震剪力将有一部分通过圈梁传递到构造柱和砖墙, 从而在圈梁内引起较大的拉力。

2.2 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指将一整体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部分解开并在其中安装隔震系统, 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 减小水平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传递, 从而达到减小上部结构振动的目的, 实现地震时建筑物只发生较轻微运动和变形, 进而达到预期设防目标, 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可靠保证。也就是说, 基础隔震技术的设防策略立足于“隔”, 利用专门的隔震元件, 以集中发生隔震层较大相对位移为代价, 阻隔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 使建筑物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 即在建筑物下方采用橡胶垫隔震原件, 地震发生时, 让建筑在橡胶垫上滑动, 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通过实验, 采用橡胶垫隔震技术可以减少6~8倍的地震反应, 是目前较为安全、适用、经济的工程抗震技术之一。这种技术就是将过去传统的硬抗技术转变为软抗, 在建筑物基础柱子上设置一道橡胶垫隔震层, 将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柔性的橡胶垫隔震层可以有效地隔离地面的强烈震动, 从而大大减小建筑物结构在地震中的摇晃。加了橡胶垫隔震层的结构可以由剧烈的摆动变为缓慢的平动, 整个上部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这样可以有效地吸收和阻断地震能量向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输入, 从而减小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结构的初始刚度不大是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的主要特点, 隔震的效果良好, 构造简单, 性能稳定。

3 结束语

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处于地震带上, 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民也是非常的多, 为了更好的保证人们的安全, 一定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 很多的情况下,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在建筑物内进行的,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建筑可以给人们提供保护, 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在进行房屋建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抗震性问题, 要保证房屋的抗震性达到一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崔莹.低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洼能评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12~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抗震要点】相关文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及其抗震措施分析09-12

框架抗震06-06

支座抗震06-08

抗震应用06-25

抗震能力07-01

抗震构造07-22

抗震设防07-29

抗震材料08-10

抗震设计08-24

抗震方案09-03

上一篇:拓展式教学下一篇:呼吸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