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精神世界

2024-09-20

教师的精神世界(精选12篇)

教师的精神世界 第1篇

这里的“得到”更多是指教师在现实方面的物质利益,比如职称、职位、待遇以及可以换取这些东西的证书、称号等。现实中,的确有不少教师名利双收后,便有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想法,懈怠、颓废和迷茫成了生活的主色调。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特长难以与教育行政的路子接轨,或是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得到教育行政的认可,几经折腾以后便选择了放弃,从此开始了自甘平凡的庸常日子。很多正在努力和前行的,是还有希望得到或是还没有彻底得不到的人,他们正以捕捉到某种“可能性”为动力,奔波在寻找的路上。而这些最累的奔走人,在经历过一段时间后,或许也成为前面的两种人之一。

也就是说,真正推动我们教育发展的主流群体,恰是那些被“得到”所捆绑的人,对物质的追求成了他们行走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行为就很容易被教育之外的东西所控制。教师追求物质利益无可厚非,这是一种符合人性的、常态的生存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人除了要拥有一个物质的世界以外,还要有一个丰厚的精神世界。同样,支撑教育的力量,除了要有物质世界给予教师的驱动力,还要有精神世界带给教师精神层面上的品味、品质和品格,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坚持、坚强和坚守的气魄。

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追求,就不会有独立的、不依赖外物刺激的行走勇气;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敞亮的精神世界,就不可能有丰盈的、充沛的精神能量。面对日益纷杂、喧嚣的社会,作为教师,只有积淀出自觉、自愿、主动成长的精神力量,才有可能打破沉重的功利枷锁,追求一种简单而有深度的教育生活方式,也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今天的教育之所以频遭误会和误读,与教育的活力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教师的精气神不足,还没有形成坚持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习惯。

教师的精神,说到底就是教师教育生命的价值走向。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竭力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为了推进平民教育运动,他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月薪400大洋的教授职位,奔赴全国十几个省市倡导平民教育。为了创立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以“甘当骆驼”的精神终身践行教育实践活动,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信条是“自立立人、自化化人、自觉觉人”,他将事业与信仰融为一体,从而使他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圣徒般的献身精神。他用辛勤的劳作、坚韧不拔的毅力担负着一个教育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体现出生命的永恒价值,也正是这一切造就了陶行知,成就了行知精神。

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精神世界 第2篇

摘要:近年来,农村小规模学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类学校的教师甘于忍受清贫和孤独,默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值得我们尊敬。然而,教师也是普通人,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以“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为例,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精神生活,积极为其营造倾诉的空间、搭建交流的平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QQ群

中图分类号:G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18-01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教育实际情况,把在校生数小于100名的学校定为小规模学校。我国小规模学校大多地处偏僻,条件艰苦,设施落后,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较为枯燥,来自教学生活中的难题往往使他们困惑不已,很是需要一个倾诉、交流、求助的平台。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鲜有和专家前辈、异校同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缺乏沟通,精神世界逐渐变得贫瘠起来。鉴于此,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搭建一个方便高效的学习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289848771)由兰州大学西部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于2013年1月创建。复式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该中心连续承办了数期“国培计划”―农村边远小规模学校教师短期集中培训,有数百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参与了培训并相互结识。他们迫切希望在此后的工作中能够加强联系与交流,不断在岗位上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中心考虑到广大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需求,为他们搭建了“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这样一个方便高效的学习交流平台。该QQ群的成员不仅有研究所的研究员、高校教授,而且还有各县教研员、乡教学专干和一线乡村教师。群成员的构成,跨越了地域限制,体现出了交流主体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而言,需要的是操作简单、经济成本低的交流媒介。QQ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QQ群,它强大的群聊天、群邮件、群相册、群共享、群公告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成员交流讨论、交换信息、分享资料。在群里,教师们可以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为教师带来灵感和启发。教师在遇到疑问时可以及时向大家求助,相互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共享教育资源。

在“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里,教师们讨论的话题主要关于教学现状、学校管理、班级建设、学生学业问题、具体学科教学设计、教师培训进修以及教师待遇等等。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了解到其它地区、其它学校的教学情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遇到困惑、难题时,能及时向同行请教,尽快得到回复和帮助。正所谓众人划桨开大船,在QQ群里,集体智慧得以最大程度上的显现。截取“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的部分聊天记录,以飨读者。

2013-02-24

江西鹰潭余晓丽(420475576)21:33:05

这是我的新教案,有空能不能帮我看看行不行?

康乐马忠龙(83196829)21:37:59

最好是相邻年级的复式。

江西鹰潭余晓丽21:39:21

我也考虑了,但是我这里校长说四年级的老师换的太勤,学生基础不好,而且四年级的内容有点难。

此次聊天记录中,江西鹰潭余晓丽教师在设计复式教学教案时遇到了些困惑,请求同行帮忙,康乐马忠龙教师指出在班级组合上最好是相邻年级,但是余老师有她的顾虑。在QQ群中,教师之间的交流、问题的解决可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是一个反复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更加促使了教师优化教学的意识。

由于渠道的不畅通,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最新教育政策、课程教学改革趋势,也不方便查看浏览教育类核心期刊、专业网站。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QQ群向教学专家请教,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为小规模学校教师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教育世界的窗户。另外,教学专家在做课题研究时,也需要与一线教师长期保持联系,但迫于时间、经费的限制,不能经常下乡和一线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这时便能通过QQ群这种便捷的方式和一线教师沟通。利用QQ群交流的一大好处还在于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的紧张心理、气氛,教学专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大家是平等对话的主体,可以自由交流、如实反馈。

2013-03-27

静宁古岔杨彦荣(1348199778)14:15:14

修改后的方案上传了,请孙教授上线后指导,静候。

兰州大学孙冬梅(1483021800)16:43:30

阅读后联系您。

2013-04-03

兰州大学孙冬梅(1483021800)10:43:27

静宁古岔的杨校长,不知方案是否收到?只是建议,仅供参考!!

2013-04-03

静宁古岔杨彦荣(1348199778)10:48:41

收到了,谢谢您。改得很详细,我已执行。

2013-04-10

静宁古岔杨彦荣(1348199778)9:37:55

我校修订后的方案上传了!还有几张我校的图片,望孙教授和各位同仁多多关注我们!我们才有发展的不懈动力!

此次聊天记录中,静宁古岔小学的杨彦荣校长请兰州大学孙冬梅教授帮忙修改学校实施复式教学的整体方案。经过孙教授的指导,杨校长公布了《古岔小学复式实施方案》,并上传至群文件,供大家下载分享。

身处农村边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平日里通常寄宿在学校,逢周末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当孩子们放学了,寂静的学校只剩下教师。“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可以使教师在遇到困惑时,相互出谋划策;取得成绩时,相互分享交流;寂寞空虚时,相互沟通慰藉;每逢节日时,相互问候祝愿。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学校,随着农村适龄学童人数的减少,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还会长期存在,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尽快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计划,加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扶持和改造,继续关注边远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不断为他们搭建更加实际、方便、廉价、高效的交流平台,方便其学习生活、交流信息、分享经验。

呼唤教师精神世界的独立与自由 第3篇

人格——Persona(拉丁语)即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教师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就是指教师自己能够自由独立地寻求健康和谐的情感,顽强坚韧的意志,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个性(personality)作为一个人带有倾向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之总和,它是人的客观能动性的深度结构和重要内容,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心理素质)。教师的个性既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等素质一起,综合构成个人的面貌和力量,又给教师的其他各种素质打上个人印记,使之具有个人特色。

教师精神世界的独立与自由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目标,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作为独立的人的生存快慰!网络的虚拟空间,是我们精神的自由栖所。网络世界是保存个性的园地。爱好网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拥有很强的创造力,在网络世界自由出入,展现自己的生命光彩。网络打破了繁琐的世俗人情,追求简单而深度的生活方式,心灵世界得到最佳的释放,一种淳朴而富有真正自由的生活方式,在网络的天空绽放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光辉,因为,那个世界可以尽情表现每个人的才华,不需要任何的级别与资格的干预。

网络的精彩世界,或许能够把人带入忘我的境地,让您暂时忽略丢却个性的痛苦与忧伤,然而,当我们从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走回到现实的时候,又如何摆脱因为现实的压抑而个性丢失甚至扭曲的悲哀与无奈!其实,这个世界何止教师的人格有问题,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很多人的人格难以独立,他们为了某种目的,有时很难保全自己精神品格的独立性。不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其人格必须独立,否则,所影响的绝不是他一个人……

也许,人格的概念是双重的,当我们外在的人格受到戕害时,是可以通过内在的人格完整性予以弥补,求得灵魂的自慰,这也许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所张扬的“外圆内方”的性格表征……任何事物,都会有悲观与乐观的两极,我也曾在这两者之间徘徊过,但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静下心来想,个性的泯灭,并不是一朝一夕所为,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因素,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应把人的本质丢掉。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尽我们所能,为这个世界敬献一份洋溢着我们个性光辉的生命形态,作为一种礼物为社会带来生机与活力,这是一种善行,也是一种美,作为教师更需要这样,因为教师是在塑造许许多多的生命形态。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给教师画圈子(高考升学率),教师给学生画圈子,层层圈定,不能越雷池半步。不得已将教师的一些个性丢失,来迎合社会的需求,而失去教育的本真。最终的受害者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是学生。教师的个性多样性是社会多层次的反映,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阻碍了学生多元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当然,教师的人格评价有其特殊性!因为教师形象是由别人来评判,说到底,教师永远生活在学生眼中,这就要求教师的人格比社会其他人的人格更加健全与完美,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教师价值意义的独特性要求教师自身的人格必须独立,否则,所带来的影响,将不是针对教师本身,而是一代人。思考一下:我们的应试教育下的教师人格怎样?所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教师的人格不独立,他所影响与教导的学生的人格又如何独立呢?

从内心讲,我们总喜欢听话的学生,甚至是百依百顺的。但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将来在社会上能有大作为的,却是平时常给我们出难题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大脑特别灵活,反应快,富有个性与创造性……不过,这类学生经常会给老师出些难题,就是想看看我们的老师有没有耐性与宽容性,可以预见的是一个没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教师,也很难容忍这类学生个性的存在,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真正会有危机,因为我们的考试制度要求以统一的标准(考分的高低)来衡量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个性在抽象的数字化时代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我们还有什么权利来保存自己的个性与塑造富有个性化的学生?

一个没有教育个性的教师,在学生心中,是一个没有恒久引力与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而杨昌济之于毛泽东,闻一多之于臧克家,沈从文之于汪曾祺,鲁迅之于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伟大的教师,永远会让他们同样伟大的学生铭记不忘,教育的魅力与生命就在于此!

再回到现实看看,教师个性的丧失,肯定要影响学生个性的培养,轻重有别罢了……未来世界肯定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而个性在其中将会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乌申斯基曾有一段颠扑不灭的真理性格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任何规章制度和纲领,任何人为设置的机构,不管它设想得多巧妙,都不能取代教育事业的个性……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斗胆预见一下:教育春天的回归,必定是个性化教育为其吹响的号角。因为,越具个性化的教育,越拥有生命力,越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我们永远不能忘了,作为教师的永恒的责任是在塑造一代人的灵魂,如果我们的精神品质中一些个性化的特质缺失了,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站在圣洁的杏坛下……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才会有独立的创造性,否则,教育便是生产线,学校就成了工厂,教师的工作也永远只会在匠式的边缘徘徊,制造出一代又一代相似的“产品”。这是否应了一些人的观点:教育应该“产业化”?

这又引发我去思考:教师工作到底有无特殊性?如果没有,那么教育是否等同于其他的产业?如果有,那又会是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浮躁,更多的人乐于仿造,而无兴趣创造,看看我们各地的教育口号就知道,一个模式,一样的思想。仿造之于创造仅有一步之遥,而这艰难的一步,就是看有没有独创性,一位富有独立人格与鲜明个性的人,决不会轻易走别人的老路,从这点意义上看,个性的提倡与呼唤就很有必要了。

其实,教育的生命应该尊重每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尤其是教师的个性,并能够合理地保护与发展他们的个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我始终以一颗执着的心愿,呼唤着这个世界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个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所以,教育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明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园地,也必须是一个个性横生的世界,我们应该给这个缤纷的世界增加更多的色彩。在崇尚个性的年代,也许教师真的应该改变一下自己。教师独立的人格,就是找回真正的自己。如果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那就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哪怕自己受一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多少前辈就是在黑暗中艰难地走出来的?

我们必须呼吁影响教师人格和个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外在因素;而内在的因素,要靠我们自己调节。我一直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创造性的教育园地,在考核的压力与个性的压力双重胁迫下挣扎,我纤弱的生命个体,很巧妙地挣脱出来,仍然,小心翼翼地安放着自己生命的名片——灿烂而多姿多彩的个性!

调适好心态,这很关键。不必说要淡泊名利,因为作为凡人总要沾点名利的光辉,但是,不能过分,遇事要想得开,追求名利,要取之有道。这样,无论你追求的结果如何,个性也不会伤失。

呼唤教师精神世界的独立与自由 第4篇

人格———Persona(拉丁语)即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教师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就是指教师自己能够自由独立地寻求健康和谐的情感,顽强坚韧的意志,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个性 (personality) 作为一个人带有倾向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之总和,它是人的客观能动性的深度结构和重要内容,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心理素质)。教师的个性既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等素质一起,综合构成个人的面貌和力量,又给教师的其他各种素质打上个人印记,使之具有个人特色。

教师精神世界的独立与自由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目标,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作为独立的人的生存快慰!网络的虚拟空间,是我们精神的自由栖所。网络世界是保存个性的园地。爱好网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拥有很强的创造力,在网络世界自由出入,展现自己的生命光彩。网络打破了繁琐的世俗人情,追求简单而深度的生活方式,心灵世界得到最佳的释放,一种淳朴而富有真正自由的生活方式,在网络的天空绽放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光辉,因为,那个世界可以尽情表现每个人的才华,不需要任何的级别与资格的干预。

网络的精彩世界,或许能够把人带入忘我的境地,让您暂时忽略丢却个性的痛苦与忧伤,然而,当我们从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走回到现实的时候,又如何摆脱因为现实的压抑而个性丢失甚至扭曲的悲哀与无奈!其实,这个世界何止教师的人格有问题,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很多人的人格难以独立,他们为了某种目的,有时很难保全自己精神品格的独立性。不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其人格必须独立,否则,所影响的绝不是他一个人……

也许,人格的概念是双重的,当我们外在的人格受到戕害时,是可以通过内在的人格完整性予以弥补,求得灵魂的自慰,这也许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所张扬的“外圆内方”的性格表征……任何事物,都会有悲观与乐观的两极,我也曾在这两者之间徘徊过,但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静下心来想,个性的泯灭,并不是一朝一夕所为,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因素,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应把人的本质丢掉。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尽我们所能,为这个世界敬献一份洋溢着我们个性光辉的生命形态,作为一种礼物为社会带来生机与活力,这是一种善行,也是一种美,作为教师更需要这样,因为教师是在塑造许许多多的生命形态。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给教师画圈子(高考升学率),教师给学生画圈子,层层圈定,不能越雷池半步。不得已将教师的一些个性丢失,来迎合社会的需求,而失去教育的本真。最终的受害者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是学生。教师的个性多样性是社会多层次的反映,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阻碍了学生多元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当然,教师的人格评价有其特殊性!因为教师形象是由别人来评判,说到底,教师永远生活在学生眼中,这就要求教师的人格比社会其他人的人格更加健全与完美,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教师价值意义的独特性要求教师自身的人格必须独立,否则,所带来的影响,将不是针对教师本身,而是一代人。思考一下:我们的应试教育下的教师人格怎样?所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教师的人格不独立,他所影响与教导的学生的人格又如何独立呢?

从内心讲,我们总喜欢听话的学生,甚至是百依百顺的。但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将来在社会上能有大作为的,却是平时常给我们出难题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大脑特别灵活,反应快,富有个性与创造性……不过,这类学生经常会给老师出些难题,就是想看看我们的老师有没有耐性与宽容性,可以预见的是一个没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教师,也很难容忍这类学生个性的存在,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真正会有危机,因为我们的考试制度要求以统一的标准(考分的高低)来衡量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个性在抽象的数字化时代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我们还有什么权利来保存自己的个性与塑造富有个性化的学生?

一个没有教育个性的教师,在学生心中,是一个没有恒久引力与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而杨昌济之于毛泽东,闻一多之于臧克家,沈从文之于汪曾祺,鲁迅之于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伟大的教师,永远会让他们同样伟大的学生铭记不忘,教育的魅力与生命就在于此!

再回到现实看看,教师个性的丧失,肯定要影响学生个性的培养,轻重有别罢了……未来世界肯定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而个性在其中将会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乌申斯基曾有一段颠扑不灭的真理性格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任何规章制度和纲领,任何人为设置的机构,不管它设想得多巧妙,都不能取代教育事业的个性……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斗胆预见一下:教育春天的回归,必定是个性化教育为其吹响的号角。因为,越具个性化的教育,越拥有生命力,越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我们永远不能忘了,作为教师的永恒的责任是在塑造一代人的灵魂,如果我们的精神品质中一些个性化的特质缺失了,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站在圣洁的杏坛下……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才会有独立的创造性,否则,教育便是生产线,学校就成了工厂,教师的工作也永远只会在匠式的边缘徘徊,制造出一代又一代相似的“产品”。这是否应了一些人的观点:教育应该“产业化”?

这又引发我去思考:教师工作到底有无特殊性?如果没有,那么教育是否等同于其他的产业?如果有,那又会是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浮躁,更多的人乐于仿造,而无兴趣创造,看看我们各地的教育口号就知道,一个模式,一样的思想。仿造之于创造仅有一步之遥,而这艰难的一步,就是看有没有独创性,一位富有独立人格与鲜明个性的人,决不会轻易走别人的老路,从这点意义上看,个性的提倡与呼唤就很有必要了。

其实,教育的生命应该尊重每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尤其是教师的个性,并能够合理地保护与发展他们的个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我始终以一颗执着的心愿,呼唤着这个世界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个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所以,教育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明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园地,也必须是一个个性横生的世界,我们应该给这个缤纷的世界增加更多的色彩。在崇尚个性的年代,也许教师真的应该改变一下自己。教师独立的人格,就是找回真正的自己。如果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那就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哪怕自己受一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多少前辈就是在黑暗中艰难地走出来的?

我们必须呼吁影响教师人格和个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外在因素;而内在的因素,要靠我们自己调节。我一直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创造性的教育园地,在考核的压力与个性的压力双重胁迫下挣扎,我纤弱的生命个体,很巧妙地挣脱出来,仍然,小心翼翼地安放着自己生命的名片———灿烂而多姿多彩的个性!

调适好心态,这很关键。不必说要淡泊名利,因为作为凡人总要沾点名利的光辉,但是,不能过分,遇事要想得开,追求名利,要取之有道。这样,无论你追求的结果如何,个性也不会伤失。

寻找失落的精神世界 第5篇

当你看到公交车上有一位小朋友主动让座给老人时,你会投去赞许的目光吗?当你看到一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孩随口吐痰在地上,你会去提醒她吗?当你……

这些不过是一些小事,或许我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正因为这样我们会把小朋友让座视为理所应当,把女孩随口吐痰视为见惯不惯,既不会赞扬,也不会提醒,这一切都说明我们正在麻木中,而且麻木的越来越厉害。

曾经,雷锋精神时时在耳边响起,现在,只剩下利欲熏心。物质世界的时代仍在继续,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在一点点的枯萎,一点点的拜倒在利益的石榴裙下,当哪天我们回首的时候是否会自我反省,寻找那失落的精神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儿时的善良纯真早已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打磨的不见踪影,人们被金钱束缚,为面子虚伪,一颗颗黑暗的心剥了一层一层始终不见原来的那抹红,但我相信只要挣脱虚伪的枷锁,原本炽热坦诚的心就会回来。

好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那么一些用真心去对待社会的人,为了追捕歹徒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警察,几万人参加他的葬礼,人们默默的为这位英雄送行。人民泪流满面,是对他的同情,敬佩,赞美?我想更多的是对自己麻木的过去的悔恨,立志像英雄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英雄们,人们正逐渐褪去麻木的外衣、虚伪的枷锁。

落马官员的精神世界 第6篇

官员精神世界的隐秘状态,与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有关,也与私欲、安全保障、体制制度、信仰及管理方略有关。他们信仰的各个层面,往往是在当事人落马之后才会被人们感知。

深刻的社会变革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当诱惑与压力交织,加上“官场潜规则”和高心理压力的催化,一部分信仰缺失的官员,内心迷茫,甚至陷入迷信、相信鬼神,希望藉此为自己寻找一种释放的方式。

尽管落马官员的精神世界虚虚实实,但撩开官场后台之幕,他们的故事为外界提供了透视精神世界的窗口,同样的透视也有利于當前的制度反思。

评析《平凡的世界》的精神内涵 第7篇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 他是在人性完全释放, 未受任何伦理限制的极度理想主义的思想下设计的。如他所说:“没有爱情, 人的生活不堪设想。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 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 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爱情是不尽的煎熬, 不尽的折磨, 像冰霜般严厉, 烈火般烤灼, 但爱情对心理和具体健康的男女永远是那样的自然;同时, 永远让我们感到新奇、神秘和不可思议……”作者极度肯定爱情、赞美爱情, 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往往是人真正萌发的初恋, 这种爱是心灵的沟通与理解, 这种融洽的心灵契合“不是家庭、职业、社会地位和其他条件接近的人, 相互间心灵就更能接近”。作者设计的这种理想性的精神之恋, 在两个人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这就是少平和金波。

孙少平和田晓霞无疑是作者倾注热情最多, 浓缩了作者所有爱心与希望的两个人物。孙少平是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下”, “精神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的人。他已经超越了狭隘农民的感性认识, 对生活有着更理性的思索, 但同时, 由于经历的坎坷赋予了他剽悍的体格和不屈的奋斗精神。这是城市青年身上最缺少的一种品格, 这种超出平庸的思索和强悍的男性精神深深地感动着田晓霞, 吸引着她。这个对生活同样怀有极大热情的勤于思索勇于拼搏的姑娘, 从孙少平身上找到了心灵的契合, 这两个生活的奋进者碰撞出了爱的火花。这种爱超越了世俗的地位、身份观, 寻求着精神层次的平等。同时, 金波这个人身上就体现着作者的一种理想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怅惘。金波对朋友、对爱情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忠贞。这个人的爱情带着梦一般的神秘色彩, 它纯净、遥远, 像诗歌的意象一般, 这种爱可能会时时出现在我们的意念中, 但却如金波梦中的藏族姑娘一般是遥远的、虚幻的、不可捉摸的。这就是作者的理想化设计, 表现着人们心中的一种难以实现的梦想。正因为这种狂热的爱情超越了现实, 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 所以他往往难以达到绝对现实的婚姻这一归宿。这使书中真挚的爱情多了几分悲壮, 少了几分世俗的圆满。

作者以最挚爱的心态设计的理想爱情在现实中总有着许多牵绊, 所以作者又不得不带着心痛的遗憾重回现实, 塑造了一种现实的坚定的婚姻型的爱情。这种婚恋少了几分理想初恋的狂热, 但更多理性的思考更接近生活。作者对这种关系的设计最突出的表现在孙少安与秀莲的婚姻上。孙少安是一个有魄力但传统的狭隘自卑意识并未消除蜕尽的新型农民。这个特点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孙少平一般投入火热的爱情, 只能在田润叶的爱情攻势中畏惧退缩, 尽管他也为此心痛不已, 但很快又进入了平凡的生活状态。于是他找到了“身体好, 人也不错, 看来也懂事, 丰满的身体很可心”的秀莲, 这是一个最适合于他的平庸烦琐的农民生活的理想妻子, 他能给少安一个最安稳贴心的归宿。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他们两个患难与共, 创造着生活。秀莲替他“承受破产的痛苦”“给他温柔的抚爱和体贴”, “甚至在他苦闷至极时心甘情愿当他的出气筒”。这个温顺的妻子是丈夫挫折奔波中“最可靠牢固”的精神依托, 往往会“唤起他生活的勇气”。虽然田润叶曾经是他的一个揪心的梦, 但秀莲给他的却是整个生活。这应了作者的一句话:“花朵虽美丽, 果实价更高。”通过对少安与秀莲的描写, 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对这种现实世界的男女关系是有着自己的主张的。就如他描写的哭咽河来源的神话:不能割舍“爱恋”的仙女化成了山, 悲痛欲绝的爱人呜咽哭啼直至化成绕山而流的呜咽河。这个“山”与“河”的意象在整个小说中带着普遍性。“山”沉稳, 安静, 带有归宿的意味, “河”流动不安, 漂泊不定, 并且水是无形的, 只有当它依山而流时, 才会形成固定的河道。这种带有象征意味的比喻意象, 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孙少安总在社会的变革中左右拼搏, 因沉重而没有着落感, 秀莲的温顺、体贴给了他最安稳的归宿。孙少平四处漂泊、动荡不安, 田晓霞总是给他精神的归依。虽然晓霞是个乐于闯荡、性情豪爽的女孩子, 但就如她自己所说;“当他们自己像个女人的时候, 我只能把自己变成他们的大哥!”但在浑身上下都是剽悍的豪爽气的孙少平身边, 她仍然是一个柔静如水的女人。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 以免它遭受破坏, 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妇女是男人奔波之后的归宿, 路遥似乎更认同这一点。女人都阴柔沉稳, 给人归宿的安全之感。男人飘荡奔波如奔腾不息的河流, 时时充满挑战, 但无论如何奔流, 总要依靠女人才能找到准确的河道, 不再彷徨无主。而那些女人默默独立时, 也总能从时远时近的流动中找到生活的激情、守望的源头。

年轻时, 我们需要激情如火、绚丽如梦的理想爱情;踏上生活的征途, 我们同样需要安稳踏实、能不断供给生活以力量的婚姻。“山”的沉稳让“河”有了奔波的方向和力量, 而“河”的不息让“山”有了激情与希望……这是作者对生活的梦想也是对生活的总结。虽然这其中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难以协调、理想不得、现实残酷的矛盾状态, 但石硬土软, 阴柔阳刚本性有别, 各种东西只有具有自己的特性, 这个世界才能有补有余, 和谐统一。

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第8篇

一、在现实中寻求理想

学过陶渊明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希望过一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这是因为他目睹过战乱、灾荒和饥饿压迫下的农村荒凉破败的情景,感受过自身生活稼穑之艰难,这些经历使他更执著地追求躬耕自给的美好生活理想。而这一思想现在看来,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他思想中流露出复古的情绪,他描绘的世外桃源成为古今人们竞相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这一理想境界中,尽管存在着理想与真实的差距,但仍给人们以美好的幻想与期许。

《桃花源记》中先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示桃花源的宁静、和谐,又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设酒杀鸡作食”等写人民的穿着与准备酒食的动作。虽然并未流露出桃源内人民与外界百姓如何不同,也并未从陈述中让人读出桃源人的生活优于外人,但读者从中读出了桃源人朴实的民风。往来种作的,乃是贫苦的劳动人民,陶渊明并未脱离身处社会底层的身份,而是通过社会最底层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风貌,展示他的社会理想。淳朴的民风,好客的人民,正是陶渊明理想境界中的典型。他没有直言自己期望过着没有等级观念,没有战争纷扰,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而是通过这三言两语的描绘,让人读出他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而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结尾两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则与他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大同小异。“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意指无怀氏时期的人民、葛天氏时期的人民,而这两个时期均在远古时代,在我国尚属原始社会,人人过的是自给自足、平等的生活。陶渊明此时以这两句作结,更具体地展示出他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从这两句来看,陶渊明在他的文章中流露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不断地挣扎,不断地争取,不断地呼吁。

与这两篇短文相比,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三)》则在描绘自己田园生活的同时,进一步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指按照自己的意愿(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短暂的生命)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所以一切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二、于体验中展示洒脱

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能够读出不同的味道。前人著述中关于陶渊明作品及其思想的种种观点,对陶渊明的不同解读,都突出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眼光和见解。在我看来,进行九年级的复习,对中国晋代历史上这位文学豪客,贫者的典范,智者的楷模,应该以另类的眼光欣赏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洒脱与豪放。

1. 洒脱之一:于劳作中体验快乐

他在《饮酒(其五)》中写自己于东墙下采撷清菊,偶尔抬头望见南山奇妙美景,不觉心旷神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由飞鸟晚归相聚,联想到人生美好,感悟大自然的微妙变化。“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才是由景生情,情由心生。任何一首诗,都是一幅画。诗作者能够在只言片语间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其真意,这就是一种成功。

我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辞官还乡时的典型壮举,那超然的境界,古往今来堪称第一人。他认为做农夫的生活悠闲自在。自在于亲自耕种,享受田园之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躬耕陇亩,享受耕作的乐趣。因为不熟悉农活,以致于“草盛豆苗稀”,但他仍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洒脱与豪放自适的情怀令人敬佩。晨起暮归,是一种怎样洒脱的境界?放弃官场,远离官场,安闲自适,坚守自己的志向,即使辛苦,即使劳累,那也是一种独享的甜蜜。陶渊明在劳作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他觉得这种生活正适合自己,所以他安静地享受着并快乐着。

2. 洒脱之二:于读书、饮酒、著作中的快乐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他本意借此昭示世人他隐士的身份。一位远离世俗纷扰的隐士,“不知何许人也”就变得很正常了。他这篇自传从三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洒脱。对读书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却并不追求其中的意旨,读到尽兴处还可以忘记吃饭,这是怎样的一种痴迷与洒脱!“性嗜酒”,面对亲朋好友的邀约,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性好酒,喝酒也展示其独特的个性。“不吝情去留”正是他醉后真意展现的性情,表明他做事干脆,从不拖泥带水,不为他人制造麻烦,这是怎样的一种快意与洒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写作可谓是陶渊明的长项,而在写作中自得其乐,不在乎“奇文共欣赏”,只求展示“己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专注与洒脱!

三、从生活中彰显执著

固守清贫,安贫乐道是陶渊明展示给世人的一种印象。他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自给自足,这是一种执著的追求,一种个性的彰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两句诗展示的境界曾令多少人向往。陶渊明在平凡的生活中流露出自己生活的真实:处于闹市而不觉其乱,在喧嚣的环境生活而不知其闹。只因自己内心执著于自己的平凡人生,才使他身居闹市而不觉其烦。原因在于“心远地自偏”,他将自己置于世俗之外,所以那些尘世的烦恼与琐事自然不会扰乱他的思绪。他因此也得以读书、著文章。

《五柳先生传》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生活贫困,却能够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面对“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住所,自己“短褐穿结”,家中“箪瓢屡空,晏如也”的窘境,他从不放在心上,有吃则吃,能避风雨则不担心风餐露宿。他自比颜回,更显示他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这种人生境界,源于他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一种淡然之态。他以骄人之姿面对生活,彰显他对理想追求的执著。

教师的精神世界 第9篇

随着教育实践的丰富, 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 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玩儿, 而首先应该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观察他们的生活, 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我曾和我尊敬的赵校长发生过一次争执。他批评我不注意教师的尊严, 和学生过于亲密, 模糊了师生的界限, “过分”了。而我却认为, 只要注意环境、场合, 只要把握准学生的情感, 教师任何“过分”的亲切、幽默、嬉戏都不会是多余的, 这只会让学生感到:“这老师真有趣!他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有段时间, 班上的男同学酷爱“斗鸡”, 无疑, 这是很危险的游戏, 于是我下令禁止:“首先, 这游戏对你们正在发育的身体不利;其次, 在校园里一跛一跳实在不雅……”在我看来, 学生们应理解我的一片好心, 况且我已晓之以理, 但在学生看来, 我是专横地剥夺了他们的自由, 于是, “斗鸡”由公开转入地下, 这意味着师生之间已产生了不信任。不久, 我们班到通江河滩郊游, 我发现, 在我宣布自由活动后, 一些男同学互递眼色, 像在商量什么, 但又不好意思说, 我看了一下四周柔软的沙滩, 忽然明白了, 便大声宣布:“来, 请男同学组织一个‘敢死队’, 与我‘斗鸡’!”孩子们在惊喜中雀跃起来。当我看到男生们一蹦一跳地向我轮番进攻, 最后把我击倒在沙滩上, 我感到很舒畅:同学们已经理解我了, 因为我并没有扼杀他们的童心。

是的, 我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当然, “不应违背”并非一味迁就, 而是把童趣引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 这将使学生的心和教师贴得更紧。如果教师本人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 那么, 就能使师生的心灵融为一体。为了培养同学生的感情, 我努力准确地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 并坚持在学生生日那天送去一个小小的礼物, 假期也不例外。寒假里的正月初一, 我邀约学生带上香肠、小香摈、糕点, 一起来到郊外, 在欢声笑语、追逐打闹中共度新春佳节。跟孩子们一起捉迷藏, 一起“丢手巾”, 一起打水仗, 一起包抄手……这的确是一种享受。 (直到现在, 每次我回乐山, 看到公路两旁的某一处草坪, 某一个山坡, 或某一条小溪, 都会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因为在这些地方, 都曾留下我和学生们的欢乐。)

爱的感化也是教育

教师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依恋感, 有时会产生连教师本人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永远也忘不了1983年11月16日上午第四节课, 那天, 我即将去医院住院———因为过度劳累, 我终于病倒了, 但班上的情况却使我气愤之极:不少人对集体漠不关心, 课堂纪律差, 教室卫生差, 一个鸡毛掸子不知被谁弄断了却无人过问……在上课开始时, 我压住气愤, 用悲哀的语气说道:“同学们, 我对你们太失望了……两年来, 我呕心沥血, 换来的却是……”出乎我的意料, 全班同学都难过地低下了头, 大部分同学竟伏在桌上哭起来。我也流泪了, 我并未批评哪一位同学, 我甚至连一句发火的话也没说, 可是每一位同学都感觉到, 是自己让老师伤心了, 他们都愧疚地哭了, 教室里一片抽泣声。一周之后, 我从医院偷偷溜出来回到班上, 看到教室已被粉刷一新, 三个鸡毛掸子插在讲桌上;科任老师反映学生纪律很好;每天读报课, 文娱委员毛利便组织大家练歌, 准备学校“一二·九”歌咏比赛……这令我欣喜的变化, 与其说是靠教育, 不如说是靠爱的感化。

不要用爱伤害学生的自尊

从“动物世界”想到的创业精神 第10篇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要按照不同的创业阶段调整自己的创业精神,创业初期要有“狼性”,创业中期要有“牛性”,创业后期要有“蜜蜂性”。为什么呢?

狼的血性,让创业者血性十足

创业者白手起家,没有钱、没有客户、没有市场占有率,创业者只有拼命去打拼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此时创业者的“狼性”就会起到极好的效果。“狼性”可以提高创业者的市场开拓能力、市场洞察力和敢于冲锋的能力。一旦创业者具有狼的敏锐、狼的迅捷和狼的团队精神,就会让对手胆战心寒。如果创业者不愿意去培养“狼性”,他们就会失去撕咬对手的利齿,失去嗜血拼杀到底的精神,也会无法抓住机遇,团队也会缺失一种拼搏精神。虽然他们也在市场上全力奔跑,但常常疲于奔命,毫无收获,很难在市场中生存下去。

牛的韧性,创业者稳步发展创业中期,创业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生意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吸纳和同化新员工、如何积累更多的资本和人员扩大再生产、稳定成果和伺机更快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创业者急需解决的燃眉之急。此时创业者更需要坚韧、和谐、稳重的“牛性”。如果创业者还在用“狼性”来做生意,就会使创业者没有停顿和思考的时间,最终导致创业者的事业停滞不前和衰亡。

而“牛性”的创业精神可以让创业者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下一步发展,就像练气功一样,含而不发,默默打通周身经脉,最后凝成一股气,伤敌于无形。

蜜蜂的自我牺牲,让创业者放眼未来

进入了创业后期,也是创业者接近成功的时候,此时绝大多数创业者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创业伙伴的离开,老员工的集体跳槽等。这些问题的主导因素是创业者的目光短浅不高。创业者和自己的创业团队为即将到来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会失去以往的斗志,而且还会为一些小的利益而争得头破血流。

如果创业者还在延用“牛性”或者“狼性”来解决问题,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一个好端端的生意迅速灭亡的怪圈。这个阶段的创业者如果拥有了“蜜蜂精神”就可以渡过难关。因为蜜蜂具有团结协作、很高的工作效率、忠诚、富有创新、勇于牺牲自我等特点。这些特点的核心就是勇于牺牲自我,来实现大家的团结协作。创业者通过牺牲自我小的利益,使自己的创业团队重新团结协作,并且通过各种奖励手段来培养大家的忠诚度,否则创业者很容易出现功亏于篑的结果。事实上,创业者所牺牲的利益只是眼前的利益,得到的却是未来长久的大利。虽然很多创业者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就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蜜蜂精神”,导致他们放不下眼前的小利。

虽然我将创业分成了三个阶段,事实上这三个创业阶段是一个循环过程,每个阶段的时间或长、或短,交替的时间也并不明显,因此读者朋友们在选择创业前,建议按照三种动物的特性培养自己独特的创业精神,而不是病来了才想起吃药。

我们时代的精神世界 第11篇

今天在这里,站在大家面前,我感到诚惶诚恐,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所以,请允许我稍微紧张一下,也请大家原谅我接下来可能犯的错误。

在场的嘉宾中,有母校的校长,有中文系的领导,有教过我的老师,有同年级老同学,有媒体界好友,有师弟和师妹,还有同桌的你。新朋虽然不多,老友确实济济。在这种场合下竟然要当众自我吹嘘一番,实在需要很大勇气。不小心吹过头了,老友们难免会心一笑,让我丢盔卸甲,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败下场去。

承蒙范军校长的关心、汤涛馆长的好意,老同学魏明扬馆长的努力,母校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收藏并展览我迄今为止创作的所有作品,在这里举办隆重的捐赠仪式。作为一名仍然“健在”的作家,一名在各方面都还不够资深的校友,我对此深感荣幸,也倍觉“鸭梨山大”。上月,魏馆长通知我这件好事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觉得,这个荣誉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相比,更让我感到幸福。活用一下小伙伴们爱用的词,可以说是幸福得“外焦里嫩”了。

我学术水平有限,文学创作成就暂时也还有限,原本配不上这项荣誉。我的老师、我的学兄学姐、我的师弟师妹,很多人都比我有成就——很多人比我有名,很多人比我有钱。但档案馆却先把我给“收了”,这让我在幸福的眩晕中,又窃窃地惑而不解。我想来想去,于我唯一毫不逊色、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成就很高的,是在这座美丽校园里拥有了爱情。我虽然感到很幸福了,但我太太比我幸福得多——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美丽的校园里学习、工作,对我而言,她就是我所爱的母校的形象代言人。

鉴于我太太就坐在下面,以下省略六千字……

站在这里,我觉得过于光荣,以至于无法体现我本来特有的妙语连珠的“风采”。

我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出席过各种场合,做过各种类型的讲座,从来没有觉得像今天这么紧张。一九八七年有幸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时,我就产生过那种深深的、时不我待的紧张感——在座的一些老同学可能听我说过,当年一进校园,看到那么多漂亮女生行走在林荫道上,我就心花怒放,觉得自己来到了人间天堂。那时,我扛着简陋行李,行走在悬铃木浓荫下,内心充满各种喜悦。九月晨光在树叶上跳跃,狐狸一般美好。美国大诗人庞德的名作《在地铁站上》这样写道:“那些脸庞在人群中闪现/湿漉漉树枝上一朵朵花瓣。”

我在进入学校的一瞬间,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幸福,自己的人生。

我本是广东省雷州半岛上一个小镇边民,家乡偏远,信息不通,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到过家乡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一段唱词云:“本想打家劫舍,谁知弄假成真。”

过去的糗事趣事乐事一件件浮现心头,人生如缠绕的毛线,我一时不知道该从哪一根线头开始扯起。

过去江湖艺人耍把戏,都要到家乡外很远的地方去,行村镇、走街串巷,但从来不在自己的家乡表演,免得穿帮丢人。我现在的感受正是如此。

无论如何,我内心总为此而感动。

我相信,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举办这次隆重的收藏捐赠仪式,肯定包含着美好的深意:等这次活动结束,等媒体界朋友帮忙把这个消息传递出去之后,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里,可能会回荡着这种惊呼声:连叶开这小子的作品都能被档案馆收藏,我们岂不是更该得到这个荣誉?

恭喜你,答对了!如果因为我参与的这次仪式的影响,以后有更多更有成就的校友都加入到捐赠著作给母校档案馆的行列,这是一桩多么好的好事!

母校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这一开业内先河的创举,可谓高瞻远瞩,可谓决胜未来,可谓老谋深算,这种优雅的、高级的文化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后将会显得越来越有意义。

经过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我们国家已从一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对有些富人来说更是物质极度过剩的时代,而我们的精神世界,仍然像过去那么贫乏,甚至因为遭受物质的大规模入侵,我们的精神世界比过去更荒凉,更加无趣。

二十六年前进入大学时,我理解不了何为“异化”,什么叫做“拜物教”,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经典词汇,让我深感茫然,考试还不及格。现在我明白了:在这个“物化”世界里,人的价值依靠物的价值来体现,拎着爱马仕包包的女生比挎着热风包包的女生更加美丽,开着宾利跑车的男生比开夏利的男生更有魅力。个人的价值依附在物的价值之上,以物价衡量人价,成为这个时代的唯一尺度。

一旦人被“异化”,那么你作为人的价值就被抽空了,你就“物化”成了“土豪金”,你就“物化”成了超级跑车……顺便说一句,强烈要求《政治经济学》老师追加给我一个合格。谢谢!

精神世界上空空荡荡,物质大军在荒原上狂奔,带起漫天的尘埃。这样的世界,并不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美好的景象。

现在,很多人深感中国的原创力不足,创造力贫乏,而越来越难以应对国际上的新挑战。我曾鼓吹过一个观点:二十一世纪,想象力是第一生产力。但我们可怜的一点自由思想,被僵化的教育体系、被物质狂流侵蚀得千疮百孔,如此的打击、重压之下,何来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没有一流的产品设计,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我国政府在若干年前就意识到文化原创力的重要性,一直在逐年加大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如果说,前三十年是经济建设期,那么今后三十年将是文化建设期。我在很多讲演时,都自作主张地对学生们说:进入文化产业,你们正逢黄金时刻!而文化产业的底层技术、或者说核心驱动力,是原创文学,是富有想象力、是有生动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因为文化产品市场的无序,因为文学作品评价尺度的混乱,我们国家的文化产品生产正在重蹈工业产品生产的覆辙,缺乏原创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被大量生产出来,但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价值的混乱,又导致整个文化评价的无序。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举办的这次活动,我觉得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正在创作中的作家作品的收藏,体现出一种坚定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尺度,是对文学作品、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一直在思考着民族、文化、思想以及未来的作家们的一种鼓励。

我们深深地明白:市场虽然喧嚣,而美好的价值不灭。

我曾写文章说:“金钱长驱直入,皆因你的人生毫不设防。”

阅读、保存、思考,以丰富的美好作品装备自己的头脑,可以更为轻松地消融那些异化力量的巨浪。

再次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的好意,感谢范军校长、汤涛馆长、魏明扬馆长,感谢在座的同学、朋友,感谢百忙之中赶来的各媒体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我的太太,感谢我的女儿。

各种好意,尽在不言中。

编者注:本文是叶开二〇一三年十月十六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举办的“著名作家叶开校友著作及手稿捐赠仪式”上的演讲。

教师的精神世界 第12篇

三毛的精神世界存在着两极,她的一生都在这两极之间飘摇,最终没有在任何一极落脚和归宿,于是不得不陷入终其一生的流浪。这两极就是“沙漠”生活和“海洋”情结。在这里,前者指向一种平凡的甚至琐碎的生活,而后者指向一种诗意地安居;并且前者是显性存在的,而后者是一直隐性存在的。她的作品就是作者在这两极来来回回的印迹。

一、“沙漠”生活

三毛和爱人荷西有过六年的婚姻生活,这六年都是在沙漠中度过,也正是这六年,让三毛写出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这样的作品。这六年三毛像一个主妇一样生活着,日常生活也就成了她描写和抒发的对象。

《撒哈拉的故事》中作者写自己在沙漠中与丈夫清苦而充满趣味的生活(如《白手起家》),写自己与邻居的相处往来(如《芳邻》),写自己眼见耳闻的一些异国风情(如《沙漠观浴记》)。在这一时期,我们很难分清作品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有怎样的距离,甚至大家都宁愿相信,那就是作者真实的自我在文本中的再现,因为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作者心态是平静和活泼的,是丈夫“守望的天使”,是个幸福的小女人。她在买食品,做饭菜,在用废旧物品装饰自己的家,在和邻居谈天,在午后听着舒缓的音乐;然后还会和丈夫一道旅行,去别人家做客,为了增加收入去捕鱼……。同时三毛也关注周遭的底层人们的生活,如《沙威军曹》写一个军警怎样救助仇人的孩子;《巨人》中一个八岁的孩子竭力侍奉着自己父母亲,而最后才知道这孩子本是个抱养的孤儿;“哑奴”是一个受尽艰辛之后又要被绑去卖掉的奴隶,当“我”送给毯子时“他突然抱住毯子……,跌跌撞撞地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手上绑的绳子被扭断了,他一面呵呵不成声地叫着,一面把毯用力围在他太太和孩子们身上……”这些凡人的真挚情感感动了作者,也打动了读者。

总之,对于凡俗生活和世界的参与和观察,成为作家表现的重要内容。她甚至说“我是一个实际的人,我要得着的东西,说起来十分普通,我希望生儿育女,做一个百分之百的女人。假如还有来生,我愿意再做一次女人”。然而,很难说她是安于这种生活的。在下文的分析中将会见出。

而爱人荷西的离世成为她生活的巨大转折点。一直暗藏在她心灵深处有某种隐性的情愫开始作祟。

二、“海洋”情结

海洋情结是一直潜伏在三毛灵魂深处的一种向往。“一定要去看海”[1]因为“海是无边无涯的苍穹”[2]甚至于“想念大海几成乡愁”。当然这里所说的海洋情结不是确指,海洋不是一种具象,而是三毛一直追寻的生活理念和形态,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安居”。“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极乐)。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三毛的困境正在于她一直在努力试图接近这本源,却不得。

远离人群的撒哈拉,她觉得那是自己的“梦中情人”,在那里“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黄昏时分“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转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3]三毛原本是带着诗意的期待和幻想来到撒哈拉,三毛一直期望的生活是拥有一个自己的农场、鸡舍、牛栏、自己自足的蔬菜、和乐融融的家。黄昏坐在回廊的摇椅上听着音乐、喝着柠檬汁,过一种田园诗般的生活。在她创作的歌词《梦田》中也寄予了同样的理想“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是我心里的一亩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于是她带着这个梦一直在追寻,在走遍万水千山的途中,她会偶尔从大自然那里获得暂时的心灵上的慰藉,“细雨里,果然有牛羊低头吃草,有一个老婆婆在喂鸡,偶尔传来的狗叫声,更衬出这个村落的宁静。时间,在这里是静止了……而千万年后,它也不会改变。”[4]“那片草原和水啊,在明净的蓝天下,神秘地出现在眼前,世外的世外,为何看了只觉得归乡。”[5]在对大自然的瞬间的观照中,作者似乎获得某种启示,诗一样的启示。于是她的文中会反复出现对这样的片段和瞬间的描写:

“夏日晴空下的草原散落着看似玩具的牛羊,地平线的尽头一幢幢淡成骨灰色的小屋冒着轻烟,树林边无缰的骏马成群,一只快乐的黑狗在草地上追逐,而那条贯穿牧场的小溪,丝带般系住这一片梦土。……一生里梦想的日子,不就是明白放在这里吗?”[6]

正是这片外在的“梦土”切合了作者心中的“梦田”,所以她会用一种近乎兴奋的笔调将它淋漓地表现出来。这种向往,是一直潜伏在她心中的。

然而这样的瞬间终究也不能在她心里定格成永恒,她总是幻想着“别处”的生活。正如撒哈拉不能给三毛以“故乡”般的印证,一开始的“梦中情人”撒哈拉最后也成为她难以忍受的地方。

三、流浪在“沙漠”和“海洋”之间

任何一个地方一旦你投入进去生活,都会有纷繁复杂的人事进来,面对这些人事,三毛就会立刻失望。

当撒哈拉有了芳邻,三毛的生活多了些许恼人,当上司点了沙漠中昂贵的鲜鱼,“素人渔夫”生出许多无奈。即便是在家中,在亲情的笼罩下,也会让她不胜其烦。“其实,天伦之乐,有时是累人的……不能说知心的话,不能松弛,只因我的家人都是都市中的居民……。”[7]她希望每个人都像她想象中的撒哈拉人一样“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最可贵的是,他们是非常快乐的民族,可是并不刻意追求;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境界”[3]谁都能看出,这是三毛经过内心过滤后呈现出的自己渴望的存在状态。我们看到太多经过作者过滤后的温馨、情趣,往往忽视了她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感伤,无奈,甚至厌弃。

于是只有开始新的找寻。海洋般的自然可能会给三毛以安慰,“谁喜欢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如果手中捏着属于自己的泥土,看见青禾在晴空下缓缓地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获。那份踏实的心情,对我,便是余生最好的答案了。”[9]可是三毛却没有找到可以拽在手中的那捧泥土,只能在内心纠结着挥之不去的孤独。

在少女时代她就通过珍妮的歌声“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流露出这份孤独。多年后她写出《橄榄树》的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还是依然的孤独。于是“游戏人生”就成为她在这个滚滚红尘中暂时存在下来的一种形态。画画、种菜、种花、做妻子都是一种游戏,“只是要把这游戏当真的来做”,她自己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来的事情来。”[10]当她有意识地远离“芸芸众生”这个集体之后,她其实已经有意把自己置于“局外人”。

司马中原先生说:“三毛把生命高高举起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敏的智能和极大的勇气的。”不愿意成为芸芸众生之一的三毛,把生命举过尘俗之后却找不到自己安居的大地了,只拥有无边的孤独。但她坚定地说“我今生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的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3]于是三毛像林黛玉一样说着“我是为我的心”,纠缠于两者之间的三毛孤独却可贵。

她“不愿意流浪,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另外的一种生活中安定下来”。她说:“我不害怕死亡,死亡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可能是很美丽的。”[2]一个孤独的流浪者,最终只能选择死亡作为自己的安居。

四、结语

三毛是个纠缠在现实与理想中的人,最终逃离现实,在理想处无法安居。她的作品在显性的层面,为我们描绘了活泼泼的沙漠生活,却掩藏不住背后对于尘俗的厌弃,她希望与芸芸众生保持距离,然而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却是求之而不得。但是对这理想的追求却成为其精神世界中隐性的线索,指引着她一步步远离。她甚至最终模糊了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沙漠生活”的趣味使他有快乐却不能安定她的心;“去海边”却成为自己心底无法压抑的呼喊。在“沙漠”与“大海”的两极中,三毛最终是个流浪者,她生活过,感动过却一直孤独地追寻着,最终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毁了三毛的现实人生却成就了其文本人生。

摘要:三毛的精神世界存在着两极,“沙漠”生活和“海洋”情结,前者指向一种平凡的甚至琐碎的生活,而后者指向一种诗意地栖居;并且前者是显性存在的,后者是一直隐性存在的。三毛对前者是有期待和努力的,但是心中对诗意的追求使无法平静地安于琐碎凡俗,然而诗意的理想化状态在其内心的冲突中终不可得,只能陷入无可挽回的孤独流浪。

关键词:三毛,精神世界,两极,孤独

参考文献

[1]三毛《一定去海边》,《倾城》,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第127页.

[2][13][15]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86—87页,第84页,第113页。

[3][8][12]三毛《撒哈拉故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第164页,第133页。

[4]同上。

[5]三毛《哭泣的骆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6][11]三毛《万水千山走遍》,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第61页。

[7]三毛《高原的百合花》,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9]三毛《一定去海边》,《倾城》,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10]三毛《雨季不再来》,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14]三毛《我的宝贝》,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16]三毛《假如还有来生》,原载台湾《皇冠》杂志,1991年1号。

上一篇:不对称补偿策略下一篇:审计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