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2024-08-07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精选10篇)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中西医,护理策略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后抑郁症是指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我院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全面护理, 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对其效果进行统计, 对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进行评价, 为以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现做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7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实验组88例, 年龄32~70岁, 平均51岁, 其中男性48例, 女性40例;对照组88例, 年龄39~71岁, 平均55岁,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4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方法包括:①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时刻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注意通风换气。②对于饮食, 应遵循低盐、低脂肪、高蛋白质、无刺激易消化食物的饮食原则, 合理膳食。③随时做好心理护理, 阻断患者的负性思维, 不断强化患者的自信心, 激发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欲望。④对于患者的自身清洁也要特别注意, 注意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口腔清洁, 协助患者, 定时翻身预防压疮。保持患肢功能位置,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肢体瘫痪程度。⑤有效沟通, 加强认知心理干预。与患者交流时, 语调细腻, 温柔, 尊重患者, 体谅患者, 随时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做好安全护理, 防止发生跌倒、自杀等意外。⑥加强健康教育指导, 消除患者疑虑, 更多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1.2.2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主要包括中医情志疏导护理、早期康复锻炼护理、穴位按摩、贴敷、针灸疗法等。护理方法:①中医情志疏导护理:中医常用心理疏导和情志疗法包括:语言疏导法、以情胜情法、静心宁志法、转移法等。运用积极的语言, 耐心与患者沟通, 讲解疾病保健知识, 在护理过程中随时给予口头肯定, 可以多听听欢快的音乐, 多与患者交流, 转移其注意力, 随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增强康复信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如下棋、打太极拳、听音乐等, 不仅愉悦情志, 更能转移病痛, 注意力转移。平衡不良情绪, 诱导患者开怀而笑, 发挥情志的正性效应;②早期康复锻炼护理:主要为吞咽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肢体运动训练等护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 给予理解支持, 指导训练。多鼓励患者开口说话, 通过早期康复训练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 减少致残率。③穴位按摩、贴敷护理:患者住院后, 由培训合格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以揉捏的手法按摩相应的穴位, 如百会 (通达阴阳脉络, 连贯周身经穴) 、肝胆腧 (双) (疏肝利胆, 理气明目) 、合谷 (双) (镇静止痛, 通经活经, 清热解表) 等穴, 每穴按摩10 min, 每天3~7次。并且随时赋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节奏, 有条理的进行训练, 不断改善抑郁的效果。

1.3效果评价标准[2]:依据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和分类标准第3版的抑郁诊断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评分, <8分为正常, 8~19分为轻度抑郁, 19~26分为中度抑郁, >26分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对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P<0.05, 说明具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正常25例 (28.40%) , 轻度抑郁27例 (30.68%) , 中度抑郁29例 (32.95%) , 重度抑郁7例 (7.95%) 。对照组正常10例 (11.36%) , 轻度抑郁29例 (32.95%) , 中度抑郁31例 (35.23%) , 重度抑郁18例 (20.45%) 。通过对两组抑郁症患者临床护理期间的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3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反应发生非常隐蔽, 不易被察觉, 由于存在语言和肢体障碍, 很多患者的抑郁症状不能被检出, 往往直到意外事件发生后才知道。所以在脑卒中临床观察中应严密观察, 改善肢体功能, 尽快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减少抑郁症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患者脑卒中后身体状态, 心理状态, 生活状态等角度全面评估患者, 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对症护理, 结果显示, 中西医结合对症护理后患者明显恢复, 重症抑郁患者明显减少, 部分患者可痊愈, 患者身体, 心理等基本恢复正常。通过护理后, 患者身体得到明显改善, 语言障碍的患者语言能力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心态积极, 心理压力明显减轻, 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 生活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临床护理期间护理疗效, 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在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探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 (8) :931.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第2篇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护理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卒中后的抑郁症状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近几年来,脑卒中患者的精神问题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1],抑郁症性神经病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常伴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其症状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参与康复的积极性,我科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了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科住院患者150例,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37-65岁,平均52岁。排除病情危重、意识不清和明显失语、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

1.2检测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调查,HAMD评分8-20分为轻度抑郁,20-35分為中度抑郁,>35分为重度抑郁,SDS评分>53分为有抑郁症状。

1.3结果150例脑卒中病人经HAMD评定有60例抑郁症状,其中重度抑郁7例,中度抑郁25例,轻度抑郁28例,60例有抑郁症状者SDS自评均>53分,抑郁检出率为40%,与国内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6.1%基本相符[3]。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焦虑不安,睡眠紊乱,食欲不振,思维迟钝,精力减退,严重者有厌世、轻生念头。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对抑郁患者进行康复的前提,通过诚恳礼貌的语言,乐观的情绪,热情的态度,消除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和恐惧感。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可以取得患者信任,运用沟通技巧,其中理解式的交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护士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体谅患者,对患者充满同情和耐心,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以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一般护理①病室要通风换气,环境清洁,保持空气清新。②合理饮食,选择低脂肪、低盐、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无刺激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③做好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④加强基础护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口腔清洁,协助定时翻身,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⑤保持患肢功能位置,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肢体瘫痪程度。⑥改善睡眠。对早醒患者给予安抚,指导做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使其延长睡眠时间。对睡前过度焦虑者,遵医嘱给予安眠药。经过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引起睡眠困难的因素和应对措施,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

2.3用药护理抗抑郁药物有很多种,医生视患者情况选用,用药过程密切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脑卒中患者的用药比较复杂,防止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抗抑郁药物的最佳疗程尚不明确,至少抑郁症状消失后继续应用4-6月,停药时要逐渐减量。

2.4心理护理抑郁症的发生是使我们非常的痛苦的,常常是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失眠、厌世、没有自信等等的一些的症状,这对我们的正常生活是有一定影响的。要告诉患者真实信息,让患者了解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恢复时间和过程、诊断和治疗的情况、药物的作用及疗效。介绍同类疾病中疗效好的患者与他们认识,让他们互相交流,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2.5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及只在恢复期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4]。通过早期康复训练使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全面恢复,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减少致残率。护士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给予理解支持,指导训练,教会他们如何从被动接受他人的照料过渡到自我照顾,可减少误用或废用综合征,促进患者自我接受,增加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减轻负性心理,改善抑郁症状。对严重抑郁症及脑血管病后出现偏瘫的患者,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病情稳定后进行肢体主动活动,由易到难,由粗到细,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疲劳,不发生并发症为易。

2.6安全护理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而危险的症状,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15%因自杀而结束生命,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护理,对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以防自杀行为发生。抑郁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早醒时抑郁情绪最重,患者的意外事件如自杀、自伤等易发生在这段时间。因此,家属和医护人员一定要多做留意并做好宽慰工作,夜班护士在清晨3:00-7:00要加强巡视。对自杀倾向患者检查有无收藏危险物品,注意患者的行为变化,患者如特别关心家人、处理家中财务、交代家中事务及要家人注意身体,为家人准备日常用品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告知家属密切注意患者自杀行为先兆,并加强病房安全设施,共同作好患者的“朝前”心理护理,防止患者自杀、自伤事件的发生。

总之,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通过倾心交谈,鼓励患者表达出心中的感受和压力,设身处地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并给予理解、同情、安慰,让患者认识到抑郁对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缓解抑郁情绪。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进行康复性训练,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足内翻等废用综合征,减少患者的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回归家庭和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焕.脑卒中后抑郁状态[J].上海神经医学,1991,3:89.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8,121-126.

[3]李建国,吕丽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5,18(1):44-45.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男26例、女24例, 年龄42~74岁, 脑出血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梗死21例。单纯左半球病灶20例、单纯右半球病灶6例、双侧多发性病灶18例, 其他部位病灶6例。 (1) 患者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且经颅脑CT、核磁共振、腰穿检查证实; (2) 既往无精神病史; (3) 无明显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 (4) 首次发病; (5) 无酒精中毒及药物滥用史; (6) 小学文化程度以上, 能理解量表内容。

1.2 方法

由每位患者自行填写抑郁自评量表, 如有功能障碍不能独立完成者, 可由检查者协助完成, 勿予任何暗示或提示。分界值标准分为35分。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以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35分为界,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脑超慢波 (ET) 检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提示抑郁后脑内神经递质谱率显示γ-氨基丁酸、谷氨酸、5-羟色胺、乙酰胆碱、多巴胺、深抑制介质活动存在异常。

2 结果

脑卒中后出现的抑郁症状, 分析其影响因素如下: (1) 性别:女性多于男性。 (2) 年龄:60岁以下发生抑郁者增多。 (3) 性格特征:内向性格者较外向性格者增多。 (4) 病程:病程越长发生抑郁的几率越高。 (5) 肌力:肌力<4级的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6) 脑卒中的部位和性质:单纯左半球病灶和双侧病灶, 发生抑郁的概率显著高于单纯右半球病灶的患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多于脑梗死的患者。 (7) 语言障碍。另外, 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家庭和社会支持满意度减低都是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 (8) 脑超慢波 (ET) 检测神经递质谱显示:γ-氨基丁酸、谷氨酸大幅度下降或等于零, 乙酰胆碱升高, 5-羟色胺减少, 儿茶酚胺下降,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降低, 深抑制介质上升, γ-氨基丁酸作为最优频出现的概率升高, 多数患者熵值过高或过低, 并伴有严重的神经衰弱。

3 护理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首先要采取主动和友善的态度, 给患者充分的安慰和同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 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耐心、细致地倾听患者的主诉, 了解患者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原因, 利用语言技巧尽可能地安慰患者, 安定患者的情绪。对其进行支持鼓励, 并及时提出对疾病的忠告, 适时进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的知识宣教和健康宣教。协助家属做好生活护理, 从而赢得患者的好感。通过礼貌、诚恳的语言, 乐观的情绪, 热情的态度, 高尚的医德, 启发、影响患者, 取得患者信任,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基础护理

由于大部分患者年老体质差, 心情郁闷, 并伴有食欲减退, 消化功能差, 睡眠障碍。所以, 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饮食。食物要清淡易消化, 保证营养的供给,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加强皮肤护理, 由于大部分是久病卧床的老年人, 应给予定时翻身, 防止骨骼突出处发生压疮。做好口腔护理。让患者增加舒适感, 减少痛苦, 避免新的应激因素的出现, 改善抑郁状态。

3.3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由于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出现一系列的社会变化, 如社会活动减少, 家庭负担加重及生活不能自理等, 可使抑郁障碍发生率增加。所以要让家庭成员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与主管护士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取得患者支持系统的配合, 尽最大努力使患者完全康复, 解除家属的忧虑,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正确对待疾病, 分散抑郁情绪。

3.4 心理疏导

脑卒后抑郁的患者, 多数表现为紧张, 害怕及注意障碍。他们认为周围人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痛苦, 经常责怪自己, 感到孤独, 前途无望等。因此护士要尽可能让患者倾诉其内心的痛苦与烦恼, 减少心理压力。不加劝阻、态度严肃、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病情。对患者诉说的病情应表示认同和接受。并在患者倾诉过程中分析患者的心理和行为, 以便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导, 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用情志护理方法, 如以情胜情、借情、移情等各种方式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避免患者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疾病方面, 减轻抑郁, 以达到使其心情愉快的目的。摆脱疾病带来的困扰,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5 生活自理指导

生活能否自理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直接影响, 若不能自理, 会降低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因此应制定肢体功能康复计划, 并实施康复训练。有效的体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功能训练, 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尽早恢复躯体功能, 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 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4 讨论

通过对本组50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分析, 符合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病因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卒中后抑郁患者除了进行常规的躯体疾病治疗和功能锻炼外, 给予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并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对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增加自我护理能力, 使患者早日心身康复至关重要。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具有很强的特异性, 所以护士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多层面地了解和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道德修养。加强专业技术操作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使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全芳, 张云红.抑郁患者情感体验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1) :965.

[2]孙雅博, 韩宝英.Rbc老年患者心理分析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07, (12) :71.

[3]葛艳.脑卒中患者不良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3) :147.

[4]高彩风, 姬玉萍.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 6 (6) :94.

[5]梅磊.ET——脑功能研究新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136-171.

了解卒中后抑郁 第4篇

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与抑郁症有关;与躯体损伤相比,抑郁在卒中患者中更为常见。PSD(卒中后抑郁)的第一个系统纵向研究发现日常活动中受损的严重程度、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均与PSD有关。

近期,爱荷华大学的Robinson博士在Am J Psychiatry杂志上发表一篇综述,探讨了PSD的识别、发病率、危险因素、与躯体和认知损害的关系等,并阐述了PSD的预防、病因和未来研究方向。

诊断

DSM-5将卒中后情绪障碍归为心境障碍,因为有抑郁特征、抑郁症或混合情绪特征。其定义为:存在抑郁心境或快感缺乏(丧失兴趣或快乐)持续2周或以上,外加以下症状中出现4条或以上,症状持续存在并干扰日常生活。这些症状包括:明显的体重减轻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疲劳或精力丧失、无价值感或不恰当的内疚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

血管性抑郁患者发病年龄较晚,认知功能损伤较严重,躯体损害的发生率也较高。另外,抗抑郁药治疗反应差,临床过程趋于慢性和复发性。尽管血管性抑郁和小血管缺血有关、PSD和大血管梗死有关(除腔梗),但大多数研究发现二者家庭和个人抑郁症病史、突出的执行功能障碍却很少。

患病率

最近的一项元分析(61个队列,25488例患者)数据表明:卒中5年后,31%患者出现抑郁。之前的一项元分析(43个研究,20239例患者)发现:卒中5年后,总患病率为29%。另外,卒中后5年内出现一个或多个抑郁表现的概率为39%~52%。

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中5-HTTLPR和STin2VNTR基因多态性与PSD有关,5-HTTLPR表观遗传修饰也与PSD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同时5-HTTLPRs/s基因甲基化增加。还有研究称BDNF基因高甲基化也与之相关。

2.人口学因素:年龄非明显的危险因素,但也有报道称女性为高危人群,年龄与PSD无关。

3.病史:主要的心血管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与PSD无关,可能与糖尿病有关;有抑郁或焦虑史者为高发人群,有抑郁家族史的患者同样与之有关。

4.卒中特点和病损部位:卒中严重程度与PSD明显相关,但PSD与卒中类型(缺血/出血)和发病机制(血栓/栓塞)无关。左额叶和左基底神经节病变与PSD有关,但限于卒中后两个月内;左脑额叶前部病变的边界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有关,但是仅在卒中后6个月表现的明显。

5.功能与认知障碍:日常生活活动中脑卒中损害程度与PSD最密切;抑郁症的卒中患者比非抑郁患者在背景特征相似情况下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MSE)得分明显偏低,抑郁症与认知障碍明显相关。

6.社会支持:尚不明确,可能是因为社会支持的定义和评价存在重大差异。例如,虽然社会关系的数量是与抑郁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但是生活状况和婚姻状况与PSD无相关性。

对脑卒中恢复、死亡率和对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影响

抑郁的严重程度对于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严重程度来说是个独立预测因素。

以前有研究称:与安慰剂相比,去甲替林、氟西汀治疗显著改善PS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同样,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去甲替林、氟西汀治疗12周可改善认知功能,且可持续两年以上。此外,有研究证实SSRIs类药物可促进PSD和其对情绪影响的恢复。

临床上PSD可明显增加死亡率,与非住院PSD患者相比,急性卒中后PSD的死亡率较高。一个纳入51119例退伍军人病例的队列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PSD与健康人群相比其3年死亡率风险增高。

病因机制

与其他精神疾病相同,PSD也与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有关。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了。经典假说为单胺能上行投射系统、HPA轴异常,前额叶皮层下回路破坏,神经可塑性、谷氨酸神经递质和促炎因子的改变。

对于PSD发病机制临床研究很少,研究发现:PSD患者五羟色胺脑脊液水平或去甲肾上腺素代谢物水平降低,此外,上行单胺通路缺血性病变导致参与情绪调控的额叶和扣带回区调节异常,从而导致抑郁。

一项基于33项研究的元分析得出结论:PSD患者血清BNDF较低,另外,HPA轴功能异常和促炎因子水平增加抑制海马神经元再生,降低前额叶皮质神经可塑性导致PSD的发生和发展。

治疗

去甲替林(50~100mg/天)治疗6周可明显降低HAM-D评分,SSRIs类药物西酞普兰(10~20mg/天)治疗6周HAM-D评分明显降低。

一项元分析(纳入了16项研究1655例患者)结果显示:抗抑郁药物治疗显示了轻微的获益,而各个治疗药物之间疗效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抗抑郁药物治疗增加了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意识混乱、镇静过度、震颤等。心理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无效。

预防

Robinson教授在2008年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58例非抑郁卒中患者预防性使用艾司西酞普兰(超过65岁,5mg/天;小于65岁,10mg/天)一年,PSD发病率为8.5%,而59例安慰剂组发病率达22.4%。但是有研究却发现药物干预对于抑郁预防无效,而心理干预有微小但显著的效果。

未来研究方向

Robinson博士称,PSD发病机制有待继续探索,从而确定明确的预防方案。例如IL-6与抑郁症躯体症状的相关性和卒中后数小时内血清BDNF降低与抑郁发展的关系。营养神经和抗炎或许对PSD和其他卒中后神经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有效。

未来研究还包括探寻PSD后死亡率增加的机制,阐明卒中后抗抑郁治疗促进身体和认知恢复的机制SSRIs促进神经再生可能为潜在的机制。

来源:丁香园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7 月~2013 年6 月,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住院治疗PSD患者84 例。 纳入标准:1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中制定的标准[6], 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7]。 排除标准:1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2以往有意识障碍、神经、精神病性症状、失语和失认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 (42 例) 和常规护理组 (42 例) 。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入组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教育程度和卒中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常规予以营养保护脑细胞和改善脑部血循环等治疗。 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组予以认知护理干预, 疗程均为4 周。 认知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叙述不适内心感受, 理解、同情和关心患者, 针对患者的不同的抑郁症状予以心理护理疏导, 调动患者的情绪, 阻断负性思考, 消除其抑郁症状;2认知干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SD的相关知识, 了解自己的自动思维模式, 采取认知功能重建方式建立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3康复干预:根据患者神经、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情况, 采用针对性的肢体功能康复功能锻炼和认知功能锻炼措施, 改善其神经、肢体及认知功能。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抑郁症状的评定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共同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8]。

1.3.2 神经和认知功能评定使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CNS) 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分别评定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水平[9,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症状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HAMD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干预4 周后, 两组HAMD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护理干预组两个评分值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 0.05;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后比较, ▲P < 0.05;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DS:Zung抑郁自评量表

2.2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变化

两组干预前CNS评分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干预4 周后, 两组CN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MMS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且护理干预组CNS评分或MMSE评分低于或高于常规护理组。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 0.05;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后比较, ▲P < 0.05;CNS: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MSE: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3 讨论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 发病率高达40%~60%, 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记忆障碍、睡眠障碍失语、思维和认知功能迟缓等[11]。 PSD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较大, 不但可影响患者的神经、肢体及日常生活活动, 降低其生存质量, 由于难以配合治疗, 治疗依从性及遵医行为较差, 心理激发活动低下, 不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2]。P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 迄今国内外尚未完全研究透彻, 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是心理、环境、行为和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PSD患者进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13]。

近年来国内外对认知护理干预对PSD患者心理状态、神经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14,15]。 徐辉等[16]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改善PSD患者的负性认知, 改善和消除其抑郁症状, 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其生存质量。 唐丽莹等[17]研究发现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和认知功能障碍, 促进其身心早日康复。 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4 周后, 护理干预组HAMD、SDS和CNS评分下降值比常规护理组更明显, MMSE评分上升值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 提示认知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PSD患者心理状态, 改善其抑郁症状, 促进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尽早恢复。认知护理干预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支持或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调动情绪, 阻断负性思考, 改善认知曲解, 使其了解认知上的错误, 从而发挥自我能动性, 改善其负性心理, 使患者处在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治疗, 通过认知干预与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促进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尽早恢复。

综上所述, 认知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PSD患者心理状态, 改善其抑郁症状, 促进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尽早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 (PSD) 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PSD患者84例, 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 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以营养保护脑细胞和改善脑部血循环。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组予以认知护理干预, 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 干预4周后,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常规护理组 (23.21±4.78) 分、 (60.12±14.02) 分, 护理干预组 (19.76±4.15) 分、 (53.61±13.84) 分]均低于干预前[常规护理组 (27.72±4.89) 分、 (67.24±18.57) 分, 护理干预组 (28.01±5.04) 分、 (68.02±19.80)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护理干预组两个评分值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两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CNS) 评分[常规护理组 (16.15±3.37) 分, 护理干预组 (12.05±2.89) 分]低于干预前[常规护理组 (20.82±4.16) 分, 护理干预组 (20.54±4.42)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评分[常规护理组 (20.22±4.83) 分, 护理干预组 (24.34±5.07) 分]高于干预前[常规护理组 (16.15±4.05) 分, 护理干预组 (15.92±4.16)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护理干预组CN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 MMSE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认知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PSD患者心理状态, 改善其抑郁症状, 促进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尽早恢复。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第6篇

我们选择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6年3月~2009年3月住院治疗的38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76例, 将后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8例, 对治疗组患者的抑郁原因进行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科住院患者中符合诊断标准的385例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205例、女180例。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使用1995年版《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中的诊断标准, 即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且经智力评分量表 (MMSE) 测评排除认知功能障碍者, 采用Hamiltom抑郁量表 (HAMD) 对其进行访谈式调查, 即由笔者询问被调查者, 笔者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代为填表, 共发放问卷385份, 回收有效问卷385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调查结果及分组:385例患者中有176例患者的HAMD得分>17分 (占45.7%) , 采取自愿入组的原则,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88例, 男46例, 女42例;年龄45~83岁, 平均64岁;脑梗死患者50例, 脑出血患者38例。对照组88例, 男43例, 女45例;年龄41~84岁, 平均62岁;脑梗死患者55例, 脑出血患者33例, 2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抑郁程度及文化程度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医生既定的治疗方案, 对照组除完成治疗外, 行常规护理及入院时的简要心理护理, 对有主动求医行为的患者给予必要的讲解, 但不实施系统化教育。治疗组在进行治疗的同时, 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及解除负性情绪教育, 在对其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焦点式心理护理并对其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 方法如下。

2.1 焦点式心理护理

(1) 开放式:详细向患者介绍其病情, 耐心回答其提问, 并积极向患者提出健康建议。 (2) 启发诱导式:启发、诱导患者提出问题, 有针对性地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 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 努力使自己适应环境。 (3) 讨论式:就护患双方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4) 协同式:让患者家属尽量满足患者的爱好, 如唱歌、听音乐、下棋等。上述护理方式1~3次/日, 20~30分钟/次, 连续28天。

2.2 系统化健康教育

(1) 急性期的心理护理:由于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患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其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等[2]。护理人员在了解患者的需要和动向之后, 应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先决条件, 护理人员医德高尚、责任心强、技术熟练、态度和蔼、语言诚恳, 无疑会对患者起到积极的作用。护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病房, 热情关怀并尊重患者, 耐心倾听患者陈述和要求, 尽量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 促进与患者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 使患者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2) 治疗阶段的心理护理:此阶段患者的情绪不稳定, 求生的欲望较强烈[3], 脑卒中病程长、治疗起效慢, 其最初的恢复速度快, 患者容易盲目乐观, 护理人员应进行适当的解释, 避免患者产生不现实的思想。

(3) 残疾阶段的心理护理:此阶段由于患者出现言语障碍及长时间肢体功能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 心理负担重, 食欲缺乏, 这些容易引起患者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价, 降低其生活质量[4]。该阶段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应及时帮助患者重建提高生活能力的信心, 耐心为其讲解饮食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鼓励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 并及时争取其家属与亲友的配合, 满足患者心理、生理上的要求, 反复给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 使患者从中看到治愈的希望, 恢复自信心, 抑郁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甚至消除。

(4) 适应阶段的心理护理:此阶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患者认同、接受了自己的疾病, 往往放弃或停止治疗及锻炼, 认为自己已成为社会负担, 导致抑郁复发。因此, 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如请恢复较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以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等。护理人员要经常讲解康复保健知识, 组织患者观看康复录像, 特别是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脑卒中疾病的宣传资料,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目前的治疗方法, 使他们对疾病有一个整体认识。讲明负性情绪对脑血管病发展及治疗的不良影响, 以便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 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增强康复的信心, 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 使他们重返社会、回归家庭。

3 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本组385例脑卒中患者中, 合并抑郁者176例, 发生率为45.7%, 其中轻度抑郁者97例 (占总患者数的25.2%) , 中度抑郁者62例 (占总患者数的16.1%) , 重度抑郁者17例 (占总患者数的4.4%) , 表明绝大多数患者为轻、中度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 (P>0.05) , 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P<0.05) 。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依赖程度越高, 抑郁症状越明显。另外, 再次脑卒中与抑郁症状发生亦密切相关 (P<0.05) 。经多因素分析得知, 内向不稳定的个性, 左右大脑半球前部病灶, 家庭的矛盾, 社会的支持不足以及手的功能恢复不佳与抑郁呈高度相关性。说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躯体、心理、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故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4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重视, 负性情绪可使躯体疾病恶化。由于脑卒中的病死率、复发率高, 患者从一个四肢健全, 生活、工作完全正常的人变成了行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认为自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心理压力非常大, 从而导致抑郁。如不及时给予纠正, 错过最佳康复治疗时机, 则其肢体功能将会康复很慢,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恰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帮助其消除负性情绪, 使他们全面提高适应能力, 将机体调整到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 积极接受治疗。治疗组88例患者均接受全程心理护理, 观察其抑郁康复情况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显示其抑郁康复、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明显减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同时也缩短其住院天数, 减少住院费用, 给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承繁.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 2001, 5 (8) :84~85.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病程在1个月内;(2)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的脑梗死51例,脑出血29例;(3)无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失认等神经损害表现,既往无精神病史。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护理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4.3岁。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6岁。脑梗死25例,脑出血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复锻炼。

心理护理组除此之外,早期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给予Bobath康复训练,疗程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4周后给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能力Batherl指数评分。评定标准为:(1) HAMD总分<8分为无抑郁,8~20分为轻度抑郁,21~35分为中度抑郁,>35分为重度抑郁。(2) Batherl指数<40分有重度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需人照料;40~60分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60分有轻度功能障碍,需要一定的帮助。

1.2.2 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入院时起即给予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医院就诊环节、规章制度,创造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取得患者的信任。(2)向患者讲解有关脑卒中的发病诱因、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康复护理知识,让患者对所患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悲观恐惧情绪。(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其生理、心理、社会问题进行系统评估分析,确定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叙述对疾病的看法等真实感受,理解患者,请有经验、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讲解疾病的康复经验,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对患者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提供优质的服务。(4)心理护理与康复训练密切结合:包括潜意识训练;早期保持肢体的功能位;肢体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5)做好健康教育:包括自我监测血糖、血压,控制饮食、戒烟,每天适度规律的体力活动,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生活。(6)患者卒中后躯体功能恢复较慢,易产生焦虑、抑郁、少语、淡漠、绝望等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个别产生自杀念头。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改变其错误认知方式,重新建立正确认知。(7)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动员家属、朋友等积极配合,安慰、关心、体贴、支持、鼓励患者,发挥患者在疾病康复中的能动性,协助患者实现最大限度回归社会的愿望。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由统计软件SPSS 13.0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HAMD评分比较

见表1。入院时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评分比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且与心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2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Bartherl指数比较见表2。入院时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均比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但心理组比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国内外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20%~60%[2]可能的机制有:(1)神经解剖及生物学因素,诸如丘脑、蓝斑核、基底节边缘系统的病变,神经递质的改变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故抑郁的发生与不同部位脑组织的损伤有关[3]。(2)脑卒中患者躯体、言语等神经功能的丧失是突然发生的,没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不知道病情的特点和预后,产生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继之而来的后遗症、残疾更使患者悲观、抑郁。此种情绪又会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反过来又会加剧抑郁障碍程度,成为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

本观察显示,对急性对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的心理护理治疗4周后能显著降低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有报道心理干预在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4]。笔者通过采取各项心理干预,诸如增加与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讲解脑卒中的疾病知识,做好健康教育,解决心理问题,结合康复训练,动员家属配合等措施,使患者感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支持、安慰、鼓励,消除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心理,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少了抑郁症的发生;而且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加强康复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生活活动能力,进一步减少了抑郁症的发,这也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机制[5,6]。杨明明[7]发现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反应的模式改变脑的功能,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80例首次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锻炼。心理护理组早期给予心理护理+康复锻炼,并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4周后给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rl指数)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对照组与心理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artherl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早期心理护理对急性对脑卒中患者可以有预防和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提高生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清堂.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29(6):379.

[2]吕文回,张分明,王济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研究.临床荟萃,2003,85(15):858.

[3]李彩霞.早期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6,46(10):45.

[4]张智博,彭旭,唐璐.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62-263.

[5]Aben I,Lodder J,Honig A,et al.Focal or generalized vascularbrain damage and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l - year prospective follow - up study.Int Psychogeriatr,2006,18(1):19 -35.

[6]李曦,王萍,何新红,等.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75-176.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35~76岁, 平均 (54.5±3.8) 岁;其中脑出血12例, 脑梗死38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8~78岁, 平均 (56.7±3.9) 岁;其中脑出血10例, 脑梗死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

选取的100例患者都符合以下几种标准: (1) 均符合国内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2) 生命体征稳定, 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无智力障碍, 无精神病史; (3) 患者均在知晓研究目的与方法的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的注射、服药、检测生命体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3.1 成立心理护理小组

心理护理小组由五人组成, 其中包含一名护士长作为组长, 其余四名组员为护理人员。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所负责患者的病情制定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心理护理小组保证每天不少于3次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并由每组组长监督组员每天按计划实施心理护理工作, 组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记录患者负面情绪的情况, 及时向组长反应, 以便及时制定对策, 并且在监督的同时及时发现护理中的不足, 然后不断改进, 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1.3.2 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

研究发现, 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低会影响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情况, 对自己越不明白的事物产生的恐惧感就会越严重[2]。所以, 在实施心理护理时, 首先要让患者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 护理小组可以开展与疾病相关的视频播放或讲座活动,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 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减少发生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

1.3.3 心理护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偏瘫、四肢行动受阻等情况会让患者一时间难以接受, 如果缺乏沟通和正确的心理引导, 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会日益严重[3]。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 让患者感觉舒适, 病房的温度、湿度、光线都要保证符合患者需求。护理人员每天接触患者的时候要带给患者正面积极的信息, 比如亲切的问候和温和的语言沟通, 消除患者的孤独感。耐心倾听患者表达的情绪, 尽量帮患者解决问题, 向患者传达抑郁和焦虑情绪给病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多向患者举出一些正面的治疗案例, 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对于一些重度抑郁焦虑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 必要时让患者家属时刻陪伴, 有紧急情况及时报告给组长。

1.3.4 进行康复训练

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 针对患者术后出现的四肢活动受阻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 包括头部、四肢正确体位摆放、肩关节活动、体位转移等,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激励患者, 增加患者成功的体验。康复训练有利于消除患者对自理能力差而产生的抑郁焦虑情绪, 利用辅助工具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自信心[4]。

1.3.5 出院后注意事项

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症状不易消除, 康复是一个长期并且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大部分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 所以患者出院后需要家属的悉心照料和护理, 在这个阶段, 家属的参与对患者的康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对其实施心理护理时可以让患者家属在旁学习, 告知家属哪些方面是需要出院后继续实施的, 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需和患者家属一同制定适合患者康复程度的康复训练计划, 其内容包含每一位家庭成员配合给患者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陪同患者进行四肢的康复训练, 并认真记录康复程度, 方便院方复检。

1.3.6 家属的支持

在患者的整个护理过程中, 患者家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情的支持是患者心理治疗的重要方面, 支持患者亲友陪护, 与患者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 掌握患者心理变化情况, 对于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指导家属在日常生活方面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和简单的康复训练, 提高患者自理能力[5,6]。

1.4 评价标准

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进行统计, 由受试者填写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自评, 设置20个选项, 根据最后得分评判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分值在53~62分判定为轻度抑郁, 分值在63~72分判定为中度抑郁, 分值>72分判定为重度抑郁, 焦虑程度判定同抑郁判定分值[7]。患者于护理前、后各进行一次填写,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比护理前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明显好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观察组护理后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由于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 语言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情况非常多, 临床通常表现为紧张、消极、情绪低落、恐惧、不配合治疗等, 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致使患者心理调节能力下降和出现心理障碍, 最终导致患者丧失进行康复治疗的动力。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进步, 心理护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影响患者心理状态, 从而帮助患者在面对疾病的时候能有正面心态[8]。本研究通过成立心理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宣教、从患者心理问题的疏导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早期康复训练、患者出院注意事项以及联合患者家属的精神支持, 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从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统计的数据能证明此方法明显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 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恢复信心, 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症状。从调查数据中反映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值降低得较明显, 说明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患者情况的改善取得一定成效。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后患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患者给予周到细致的心理护理, 为患者营造利于疾病治疗的环境, 和康复的良好氛围,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从而使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得到改善, 这种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波, 关崇智.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5 (11) :321-322.

[2]李秀华.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6) :85-86.

[3]李瑞英.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12 (25) :65-66.

[4]李桂林, 费静霞, 冷文娟,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 (1) :58-59.

[5]曹楠.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7 (15) :261-262.

[6]林丽华.系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1, 17 (9) :22-23.

[7]韩冰.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 :146-147.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第9篇

【摘要】目的 对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中的疗效进行研究、讨论,以供医学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治疗法进行临床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再给予帕罗西汀进行临床治疗。采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状况进行评分测定,并将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变化差异较为显著,且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罗西汀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中,有其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帕罗西汀;脑卒中;抑郁症;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66-02

据相关的临床医學调查显示[1],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的临床现象较为常见,且发生率甚至可达到50%,即50%的脑卒中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抑郁表现。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大大严重增加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而言,对其进行及时的临床抑郁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帕罗西汀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中的疗效进行研究、讨论,以供医学参考。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有49例患者,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45~77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60.37±7.61)岁,病程在3~10个月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5.33±2.66)个月;观察组中有51例患者,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43~77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60.35±7.62)岁,病程在2~10个月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5.31±2.65)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因此,2组之间可以进行组间数据良性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治疗法进行临床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再给予帕罗西汀进行临床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如下。

1.2.1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性的康复治疗,如:协助患者进行运动锻炼,并对患者的运动技巧进行指导。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练习绑鞋带,抓捏食物等[2]。

1.2.2观察组:患者每日口服帕罗西汀药物1次,每次服药的剂量保持在20mg,治疗疗程定为3个月。

1.3观察项目 采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状况进行评分测定。所得数据越低,则代表患者的抑郁程度越低,该组的治疗方式越佳。

1.4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A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X±s)表示,若P<0.05则认为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变化差异较为显著,且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观察项目对比表

组别治疗前(分)治疗后(分)观察组(n=51)27.55±5.6713.61±5.01对照组(n=49)27.91±5.7325.91±5.63注:p<0.05

3讨论

目前,在临床中。尚未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做出明确的阐述,但有相关的临床医学专家表示,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引发与患者大脑内部的甲肾上腺素和5- HT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密切的相关性[3]。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长期性精神抑郁、低落或焦虑,注意力不能有效集中,失眠,食欲下降等。因此,脑卒中后抑郁症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以三环抗抑郁剂药物进行临床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其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大,会大大增加对患者大脑内部损伤的机率,因此,该种药物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措施。而据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显示,帕罗西汀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中,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还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速度,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性。

根据本文研究,可以得出: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变化差异较为显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平均抑郁分数为(27.55±5.67)分,而治疗后的分数为(13.61±5.01)分,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平均抑郁分数为(27.91±5.73)分,而治疗后的分数为(25.91±5.63)分,这也由此证明了,帕罗西汀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中,是有其肯定的应用价值的。

综上所述,帕罗西汀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中,有其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忠元,宋洋.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血浆P物质、神经肽Y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48-2149.

[2] 杨诚,陶世武.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4):398-400.

卒中后抑郁症护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SD患者86例, 其中男42例, 女44例;年龄 (68.9±9.5) 岁;病程均<2年。均符合缺血性PSD诊断标准[3], 神志清醒, 病情稳定, 能够正确回答问题, 发病前无神经官能症、抑郁症。

1.2 方法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该小组接受有关循证护理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 学会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和文献检索等手段。

1.2.2 寻找循证支持: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经验并结合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系统地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循证, 制订循证护理方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入院指导: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 提供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 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送患者到自己的病室, 询问患者有何需求, 尽量给予满足。 (2) 心理护理:PSD患者起病急、进展快、多伴有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 患者和家属往往被突如其来的现实所吓倒, 表现出悲观、失望的心理, 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来改善和消除患者心理障碍, 增强其对康复治疗的信心, 制定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 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4]。要根据患者文化层次和自身爱好, 为患者提供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分散其对不良事件的注意力, 帮助患者完成角色转换, 面对现实,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 肢体功能锻炼:要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或借助日常生活用品对患者进行训练, 由简单到复杂, 逐渐使患者由完全被动照顾到部分生活自理, 直至完全自理。对肢体功能锻炼也是遵循由被动到部分主动直至完全主动。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不能操之过急、过累, 同时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多鼓励、赞扬患者微小的进步, 增加患者的积极性和康复信心[5]。 (4) 疾病相关知识教育:以图片或交流的方式向家属及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和护理,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改变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消除其抑郁、恐惧心理, 增强其康复的信心。另外, 对PSD的护理措施并不是随着治疗期的结束而终止, 对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6]。教会患者、家属及亲友科学的护理和协助锻炼的方法, 将护理从医院转向家庭。

2 结 果

对86例PSD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 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经治疗后均好转或康复出院。致残率为11.6% (10/86) , 平均住院18.5d, 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

3.1 为PSD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使护理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循证护理, 即“遵循证据的护理”, 其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 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术和经验, 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 将三者完美的结合, 制定出完整的方案”。在本文中, 护理人员充分的考虑到患者的价值取向, 尊重患者的意愿, 按照循证的理念制定出严格的护理方案, 由专职护士去实施, 使护理工作流程和标准更加的严谨和科学。

3.2 为PSD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可提高护士对PSD患者的护理水平

开展循证护理是护士不断进行策划、组织、协调、研究、实践的过程, 是护士实现多重角色不断转换的过程。循证护理强调将最佳的研究成果或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实践[7]。护士为了做好循证护理, 就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思考, 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

关键词:循证护理,脑卒中,抑郁

参考文献

[1]李新华, 李平.加强护生实习带教管理减少护理差错发生[J].中国医院管理, 2001, 21 (12) :35.

[2]刘军, 李海燕.脑卒中并发抑郁68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06, 46 (1) :63.

[3]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413-414.

[4]黄力平, 魏国荣, 宋兰欣.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6, 11 (2) :56-58.

[5]魏丽芹, 亓洪丽.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09, 7 (10C) :2765.

[6]池晓武.脑卒中抑郁症病人的护理[J].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 2003, 3 (2) :48.

上一篇:非线性统计过程控制下一篇: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