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

2024-06-25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精选12篇)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1篇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 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 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害危害日趋加剧, 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 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在我国现有森林中天然林约占65%, 人工林约占35%。近几十年, 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的迅速扩大。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 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了近50%。与此同时,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 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 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 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 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危险性病虫害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传入导致的。在国内, 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

2.3 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 一味依赖化学农药, 不仅杀伤大量天敌, 也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 当前采取的一些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 防治效率较低。

2.4 害虫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 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不断增强。采用一些抗虫 (病) 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 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 这些品种的遗传特性会逐渐变异或减退, 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状态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 病虫害一旦发生, “人往灾区跑, 钱往灾区投”。只重视救灾, 没有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 正确的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 综合治理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出发, 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 强化预防工作, 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 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 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 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 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 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很多, 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有时还会引起其他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 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 避免相互矛盾, 尽量发挥有机调和作用, 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3.2 综合治理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 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 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 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 调节生态环境, 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手段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3.2.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害、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 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 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 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 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害天敌的生存, 而不利于病虫害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 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3.2.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既针对不同对象, 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 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林区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要对不同的病虫害, 采用不同对策。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既控制了病虫害危害, 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3.2.3 从保护环境, 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 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害、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 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 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和利用天敌, 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 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3.2.4 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此, 经济允许水平 (经济阀值) 是综合治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害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 才能采取防治措施, 以阻止病虫害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 此即防治指标。病虫害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 可不防治;否则, 必须掌握有利时机, 及时防治。

4 综合治理方法

4.1 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加快防治体系建设

近年来, 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美国白蛾在山西省周边的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 直接对山西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防患于未然。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 抓好常年监测工作, 适时开展专项调查, 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 要及时上报送检。

4.2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应保护利用天敌, 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 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 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 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因此, 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 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 创造有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

应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 消灭害虫, 对人畜危害小, 对环境污染小, 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4.3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 实施靶标防治, 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 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 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 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摘要:森林病虫害防治对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原因, 提出了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论文 第2篇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才能做好。当前,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的加快, 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相应的完善落实, 防治技术手段及其防治成效不断提高, 其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形势不容乐观。各行各业要从就森林病虫害工作工作现状入手,分析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探讨森林病虫害解决的有效对策。

一、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重点国家之一,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大约有80 多种。其中, 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华山松大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板栗疫病、柏肤小蠹、建庄油松梢小蠹、, 杨树蛀干类的黄斑星天牛、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青杨天牛、白杨透翅蛾、杨干透翅蛾, 食叶性的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松毛虫、刺槐尺蠖、松树叶蜂、白杨叶甲,柳叶蜂、蓝目天蛾、柳毒蛾、银杏大蚕蛾、春尺蠖、核桃举肢蛾、板栗雪片象、柿举肢蛾、枣红腊蚧、板栗实象、花椒绵粉蚧、杏仁蜂、日本龟腊蚧、花椒窄吉丁、松针蚧、桃小食心虫、中华松梢蚧、竹节虫、草履蚧等虫害, 以及杨树溃疡病、杨树腐烂病、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杨树褐斑病、松瘤锈病、松落针病、侧柏叶枯病、山茱萸病害、泡桐丛枝病等森林病害为常见与多发的森林病虫害。在林业建设过程中, 我们始终把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作为生态安全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过程中中, 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基本工作方针, 认真落实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紧紧围绕我省林业发展大局, 不断强化森防目标管理,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防和除治工作, 积极不断推进森林健康。切实加大对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杨树病虫害等重大生物灾害的工程治理力度, 进一步严格防范松材线虫病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的积极手段和有效措施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应充分利用病虫害及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 按照现代生态学理论, 以林业防治技术措施为前提, 以森林植物检疫为首要手段, 以生物治理为侧重点,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发展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利于病虫害而有利于林木健康生长的积极因素, 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

第一、要着力抓好森林植物的检疫工作。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危害的关键措施。对于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 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 对于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 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 确保营造健康森林, 切实减少病虫害发生。

第二、要营造混交林。人工造林应进行必要的混交, 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层能形成极易分解的腐殖层, 生物种群比较复杂, 且昆虫种类较多, 有的昆虫对林木危害不大, 但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主, 能够在主要害虫数量少的时候, 使得天敌不因缺乏寄主而凋落, 能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 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或抑制病虫害的进一步发生。

第三、要选用抗性强的造林树种。不但不同树种有不同的抗病虫害能力, 且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间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化成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具有不同的抗病虫能力, 人工造林应按照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 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进行栽培。

第四、要切实加强消毒处理工作。在苗圃建设过程中, 鉴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 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及土壤进行消毒, 这样才能确保出苗率, 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第五、要大力提倡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关键手段, 能够把单纯林逐步建设为混交林,单层林变成复层林,疏林变成密林, 形成多样森林体系。应用适当的人工促进或改造措施,护繁结合, 完善生物的群落, 增加天敌的数量, 不断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 达到控制病虫的有效目的。

第六、要切实加强监测预报工作。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 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 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 且适时通报。要从加强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病虫害防治知识教育入手, 结合有效的科技手段, 形成强大的群众性测报网, 及时掌握病虫发生情况, 避免错过防治的良好时机。

第七、要切实保护害虫的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 微生物, 益鸟等有益生物, 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一定量的繁殖。

结论:

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及预防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70-1

1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原因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一直是林业工作者重要任务,多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在预防治理森林病虫害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又有了新的变化,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常发性病虫害上升趋势明显,常年居高不下,偶发性病虫害有大面积暴发情况,造成巨大损失,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害虫大面积扩散,次要害虫变为主要害虫,经济林木受害虫危害严重,这些情况的产生对我国的森林资源、生态平衡都产生极大的威胁,对林业发展和经济稳定都有着强烈的冲击。病虫久治无果且日趋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加大,人工林的品种单一,生态系统较弱,一旦遇害,就可能大面积发生;二是长期超负荷砍伐,乱砍滥伐情况严重,生态破坏到了极限,森林病虫害得以发生和流行;三是国内国际交流的增多,病虫害得以跨国际传播;第四就是一些化学药剂的不合理应用,导致一些病虫害的抗性增强,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加上我国的防治工作始终处理被动状态,基本上是发病了才想起防治,临时抱佛脚,没有全面的预行进行防控。

2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在与病虫害多年的预防和治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防病防虫经验,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同时由于环境、气候、时间等条件的不同,每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仅凭一种方法效果十分有限,有时会产生不良反应,经验表明,对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是见效快、效果好、持续时间长,能进行有机调和,避免单一防治之间的相互矛盾,是比较理想的防治体系。

2.1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防治

森林、病虫、天敌是一个生态系统,是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关系,这个生态系统之间有着一种平衡,病虫害的大流行,就是一方的力量过于强大,打破了这种平衡,综合治理就是要维持这样一个平衡,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调节,创造利于天敌生存,不利病虫害生长的环境条件,达到防虫防病目的。

2.2确保人、天敌和植物安全

在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时,在达到防虫防病效果的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物理、化学、生物、人工管理等合理调配,不同病虫,分别采用,几项措施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要注意降低损失,最大程度确保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2.3要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在森林防病防虫措施中,近年来多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控,化学药剂对于防虫效果是十分明显有效的,但在使用中要注意用法和用量,应用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近年来有乱用的情况发展,破坏了环境也增加了病虫害的抗性,打破了生态平衡,所以综合治理要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合理的进行防治,减少污染、促进平衡,加强自然控制力。

2.4尽量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防虫防病的目的是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所以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防病虫害成本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在防治时要考虑病虫害的病情针对性采取措施,以降低成本。在以园林绿化为主体,以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为目一些林木,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防治。

3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

3.1森林的种植要规划

森林在种植时,要有规划的进行,特别是城市美化,要在品种、配置、区域划分等方面进行规划,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的发生,多栽抗病虫、耐性强的植物,减少病虫喜食植物的种植。

3.2防治有害生物入侵

病虫害的传播是引发大爆发的重要因素,所以要防患于未然,严密阻断传播渠道,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要及时送检,并安全进行处理,林业部门要坚持疫情的普查,常年进行跟踪监测,适时进行专项调查,杜绝有害生物的入侵。

3.3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加强在水、肥、松土、除草等方面有针对性的管理,提高植物自身的抗力,同时对于林木所生长的环境,要及时进行管护,为林木提供一下良好的生长环境,及时进行修枝,除病枝,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具有持久性、污染小、对人畜不会造成危害等特点,所以近年来在森林防病防虫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农药在防虫防病过程,對于天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合理用药,改进用药技术。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喷雾施用农药是现在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及时、省力、时间短等优点,但这种方法用药效率却很低,浪费严重,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污染环境。要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技术,提高农药利率效果,保护环境。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简介 第4篇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 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 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 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 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 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 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 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 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1.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 有林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 快速回升。

1.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被害面积可能随之扩大。

1.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 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 (病) 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 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 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 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 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 强化预防工作, 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 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 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 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 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 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 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 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 避免相互矛盾, 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 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 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 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 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 调节生态环境, 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3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 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 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 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 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加强养护管理, 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 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 并结合秋冬季修剪, 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 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 通风透光增强树势, 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3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3.3.1保护利用天敌, 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 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 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 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 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 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 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 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 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 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 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 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 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3.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 消灭害虫, 对人畜危害小, 对环境污染小, 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 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 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

3.4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 实施靶标防治, 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 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 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 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 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5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7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初探 第5篇

摘要:近几年来经过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森防建设飞速的发展,积极的落实责任制度,防治技术也不断提高,成绩也很突出。但是,目前森防的工作也受到了很多因素制约,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来解决。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我们可以采用生物防治还有化学防治的方法,我们将这两种方法做了比较,来说明应该选用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森防,并且还要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前言

森林就是以乔木为主还有很多植物和微生物等生活的环境。树木的简单集合体就可以发展成森林,还有的是它们各个成分之间互相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维护生态平衡等等的作用。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时,政府投入了很多的财力以及物力,营造人工森林,来该变当时的自然环境。使我国的荒山都穿上了披上了绿衣,同时也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但是,大面积的人工森林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因为人工森林具有面积大而且都是单一植物的纯林,森林会给病虫害的出现带来有利的条件,会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就会使大片林木死亡,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所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和繁殖材料在运输的过程中,在不符合其生长条件的影响下,植物会在正常的生理机能下受到外在环境的破坏,这样会致使植物在生理上产生很多不正常的状态,还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情况,同时也会导致树木的死亡,会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树木病虫害的类型有细菌类、病毒类、真菌类等侵染性的病害,这样的病害具有传染性,还有的是非侵染性的病害,这样的病害是由树木处于不正常生长的水分和光照以及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这样的病害是不具有传染性的。还有衰退病,这样的病是指在特指的环境当中,出现了很多的生物还有非生物因素,它在的综合作用下会使林木的生长的潜能不断的下降,最后导致了树木的生长下降,甚至还能导致林木的病亡。植物以及引起植物的发病因素是导致森林病害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只要是没有这两个因素病虫害就不会发生。病虫害的发生可能是由某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共同条件下的结果。还有间接因素就病原,就是能够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还可以分为非生物性病原以及生物性病原两类。

森林虫害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生长中不断地吸食植物的汁液以及食植物的营养器官,这样会导致树木的营养减少,营养物质不断地被害虫给吸食,这样就会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这样就会使树木还有林业的相关产品质量下降,同时还会导致这个树林的死亡。

2.防治方法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制定森林病害的防治计划以及方案时必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有生物性因素还有经济因素等。森林病害防治的办法有治疗法、保护法杜绝、铲除法、免疫和抗病。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是目前森林防病虫害的主要手法,最先人们防治森林病害的方法是用化学防治法,这样的方法在刚开始的很好的效果,因为当时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种类少,使用的量也很少,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时间较长,防治的费用也不贵。长时间的过程中,很多害虫都对化学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在随着病虫害产生的时间的间隔不断的缩减,在加上病虫害防治药剂的不断的加大,效果却不好,这样就会使成本上涨。之后,人们又寻找了一个新的防治办法那就是运用拮抗作用把病原杀死,这就是运用生物技术来防治病害。

在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全球都在寻找利用生物技术来解决病虫害的方法。各国的科学家都通过十几年的时间来探索防治病虫害的新办法,见效快和适合大面积使用以及防治效果好等都是化学化学防治的优势。同时也有弊端,如果要是在使用不当,就会导致人中毒同时也还会

污染环境等,长期的使用还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林木病虫害采用的生物防治发有很多的优点,它不但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同时还会消灭很多的害虫,而且它可以对人、植物的安全,不会杀死有益的生物,也不会造环境的污染,也不会让病虫产生抵抗性,这样就可以长期的控制害虫。同时生物防治也有弊端,那就是见效慢,繁殖的程也比较复杂,他还会受到自然条件以及技术方面制约等。生物防治方法就是以鸟治虫、虫治虫等。以鸟治虫那就是利用鸟类防治害虫的侵害,目前全球纪录有2000多种鸟类中有60%是以食昆虫为主食的。我国有1000多种鸟类中有50%的是吃害虫的,这样就会对树木病虫害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虫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天敌还有益虫来防治害虫。

同时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防治的物质上的需求。提高防灾减灾你能力基础的加大资金的投入,因为经费的投入不够多,我国每年有很多树木的病虫害都的不到很好的防治,只有在加大资金的投入。要以地方政府的投入为主,以国家的入为辅的原则,还有实行责任制度,那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有那个负责人来承担。

结语:

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还因地制宜防治,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这样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预防为主、治标和治本同时进行的原则,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加强对森林的检疫,以生物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等,进行综合治理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森林病虫害给治理好,才能把我国的林业建设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陈培金.基于区域森林空间结构的防御病虫害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2009.5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6篇

摘要:近几十年来中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本文对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将要面临的形势及其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0引言

在人类管理的森林生态里,由于人类、植物、有害生物、环境条件和天敌等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所以其中任何一因子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森林的生态系统。在防治上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管理上要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提高自然的控制能力,保持园林生态的稳定。因此,在现阶段制定森林病虫害治理对策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为害范围之内。基于此,我们的植保工作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3.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营造混交林(注意树种搭配),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面临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4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4.1昆虫病原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2昆虫病原真菌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4.3昆虫病原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4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4.5植物源农药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4.6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在必要的时候,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可以采取化学药物等方法,同时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受林木高度、立地条件等的限制,因而采取的治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树干涂药法、毒签插入法、树干注射法、挂吊瓶法和根部埋药法等。

浅谈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 第7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办法,策略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对林业行业的发展建设也越来越重视,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还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 由于森林病虫害问题的出来, 这不仅对森林资源造成了重大的破坏, 还对影响了我国林业行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使得林业生产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人们就将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到其中, 从而满足现代化林业行业发展建设的相关要求。

1 森林病虫害概述

所谓的森林病虫害问题, 其实就是指森林资源受到病虫害破坏的一种灾害。这不仅对森林资源的生产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 还阻碍了我国林业行业的发展建设。从当前我国林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森林病虫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就使得森林资源遭到了巨大的损害。而且森林病虫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破坏性, 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的过程中, 无法及时的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 这就使得我国林业行业的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们林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 来对其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从而促进我国林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我们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也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到其中, 并且采用相应的资源保护技术, 来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这样不仅使得森林资源的生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还进一步的满足了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相关要求, 从而对我国生态环境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保护作用。

2.1 综合治理

目前, 我们在森林病虫害问题上所采用的防治手段有很多, 虽然这些防治手段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这些不同的防治技术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这就使得森林病虫害问题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使得森林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就采用综合治理方案应用到其中, 从而使得森林病虫害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

2.2 综合治理的原则

我们在对森林病虫害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 人们主要是从生态学的基础之上, 来对林业病害问题进行探讨, 并且从森林生产、栽培以及养护等方面进行考虑, 从而使得森林病虫害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 满足现代化林业建设的相关要求。另外, 综合治理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除了要对病虫害防治问题上进行处理以外, 还对其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的调节, 这就使得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2.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 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 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 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 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 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 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2.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既针对不同对象, 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 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对不同的病虫害, 采用不同对策。

2.2.3 以环境保护为基础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 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 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 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 (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 , 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 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 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对城市美化建设的树种配置考虑过程中, 必须要对于树种进行合理的配置, 是并且针对病虫害现象加以长远考虑。要针对当地所存在的普遍病虫害现象, 来增加其不喜食的树种, 通过大量具有抗病虫性的植物, 来最大限度的避免有害生物在其中寄生。

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 加快“三个体系”建设

近几年来, 我国各个森林场时有发现国外的病虫害现象, 这部分病虫害现象在我国寄生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天敌, 导致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因此, 商检、森检、海关部门、木材检查站等都必须要做好自身的工作、各个方面加以协调, 最大限度的避免任何外来病害的侵入。林业部门应当要针对每年的疫情现象进行普查, 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并且在适当情况下进行专项调查工作, 一旦发现了新兴有害生物以及莫名病死树的出现, 就必须要及时上报调查。

3.3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对病虫害起到抑制作用的天敌要加以保护和, , 这是目前针对无公害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所必须要重视的途径, 同时也是实现长久预防、控制的关键性措施。利用这方面的措施, 不但能够最大限度的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还能够避免化学物品对于森林所带来的隐患性破坏, 这对于环境体系的协调、统一发展来说,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展开生物防治工作, 所产生的效果是持久、显著的。一旦天敌能够在森林之中构建好自身的种群, 那么就可以达到长期抑制病虫害的效果, 这种效果是化学方式所无法得到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当前我国林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综合治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不仅可以有效的保障森林资源的生产质量, 还有利于我国林业行业的经济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应用到其中, 这就使得森林病虫害问题的有效的经济, 从而满足了现代化林业行业发展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庞丽杰.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原则与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3) .

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第8篇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病虫自身的原因

病虫主要是指破坏林木正常生长的害虫。一般来说, 病虫具有繁殖快、根除难的特点。在治理的过程中, 即使消灭了大量的病虫, 也会残存的部分病虫会快速传播, 病虫害的危害也随之扩大, 因此, 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繁[1]。此外, 很多病虫在长期与药物抗争的过程中, 其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强, 很多病虫害利用现有的药物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理, 导致病虫害泛滥,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林木的健康生长, 影响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人类不科学的生产活动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发生

通过对大量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发现, 人类不科学的生产活动是导致病虫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 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对森林资源滥砍滥伐的现象严重, 导致自然林木大范围减少, 而人工林木抵御害虫的能力较低, 导致病虫害问题频繁发生, 使森林资源遭到更大的破坏, 对森林资源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2]。

2 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对策

鉴于森林病虫害问题对森林资源的重大影响。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的森林病虫害治理措施。

2.1 加强养护管理, 提高林木抵抗能力

为进一步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率, 应该加强养护管理, 进一步提高林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由于害虫都有相应的天敌, 因此, 在日常管理中, 应该注重保护害虫的天敌, 如果森林中出现病虫, 可以及时的引入害虫的天敌, 快速消灭病虫, 避免病虫害大范围爆发, 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3]。例如, 在针对松毛虫病虫害治理中, 既可以招引益鸟, 也可以通过释放赤眼蜂的方式来对松毛虫进行治理, 尤其是在松毛虫产卵始盛期, 选择无风、晴朗的天气, 对森林进行分阶段释放赤眼蜂。一般情况下, 每667 m2大概3万~10万头, 具体应根据森林的密度来定。也可以让赤眼蜂携带病毒来提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加强对林木的养护。很多病虫害的爆发是由于林木养护工作不到位导致的。因此, 针对于此种情况, 应该加强对林木的养护, 尤其是秋季和冬季的时候, 应该及时的修剪患病的枝条, 以提高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

2.2 坚持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将结合

在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 单纯依靠化学方法或者是单纯的依靠生物防治的方法都无法收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因此, 应该坚持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而在应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协调两者的关系, 避免发生矛盾。首先, 针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森林, 应该建立稳定的种群结构, 通过生物之间相互的制约关系,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次, 在必要时, 应该辅助以一些化学手段, 避免病虫害进一步发展。在应用相应的化学药物的过程中, 应充分把握化学药物的使用时间、使用的周期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 这样才能够保证化学药物应用的有效性, 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 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 在实现一定社会效益的同时, 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 在对松毛虫病虫害的治理工作中, 可以采用1.2%烟参碱喷烟防治松毛虫幼虫, 烟参碱与柴油的比例为1∶20, 每667 m2使用的药量为0.4 L左右。同时, 可以采用灭幼脲 (30g/667m2) 、杀蛉脲 (5g/667 m2) 等进行飞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 地面背负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 重点防治小龄幼虫。

2.3 对林木种植进行有效的规划

在进行林木种植的过程中, 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划。由于林木之间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 很多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低, 但另外一些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高。因此, 在实际的工作中, 不应仅仅考虑到林木的美观和收益, 更应充分考虑林木的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因此, 应该针对当地常见病虫害, 种植病虫不喜食植物以及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植物, 以达到釜底抽薪的治理效果[4]。此外, 还应该积极的引进新树种, 确保林木的多样性, 提高整个森林系统的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4 加强对人类生产活动的管理

为进一步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应该加强对人类生产活动的管理。具体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滥砍滥伐行为进行处罚。首先, 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 通过派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巡查或鼓励民众积极举报, 以减少滥砍滥伐行为。其次, 对滥砍滥伐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必要时应该采取法律手段对这些行为进行制止。二是加强对外来树种的管理。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丰富当地的树种, 一般会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条件, 引进一些外来树种, 外来树种如果引进的合理, 能够实现当时林木资源的多样性, 不仅更有助于维护森林系统的稳定, 还有助于增强森林系统的病虫害抵御能力。但是, 如果引进的林木品种不合理, 将会增加病虫害发生的概率[5]。因此, 应该对外来树种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确保外来树种符合当地森林系统的实际情况, 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当地森林系统中, 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减少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促进当地森林系统的稳定和谐的发展。

3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病虫自身的原因、人类不科学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因此, 要采取加强养护管理, 提高林木抵抗能力, 坚持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将结合, 对林木种植进行有效的规划, 加强对人类生产活动的管理等多种治理措施, 以进一步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率, 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实际上,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会给林木造成较大的影响, 甚至直接导致林木死亡,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松毛虫病虫害极为普遍, 所造成的危害也较为严重。基于此, 需要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以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确保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丁海霞, 王守忠.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 (4) :120-121.

[2]张杰.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2 (3) :130-131.

[3]杨春瑜.浅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 2011, 5 (3) :118-119.

[4]李占虎.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灾与治理[J].农家之友:理论版, 2010, 12 (4) :149-150.

论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第9篇

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就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常发性病虫害的面积不但没有减少, 还有总体上升的趋势;二是偶发性病虫害面积时有爆发, 其损失较为严重;三是病虫害蔓延扩展迅速, 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四是以往多种较次要的虫害在某些地区上升成为主要虫害, 致使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在不断增加;五是经济林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影响和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的增收。

2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森林病虫害具有主动传播或者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力, 即使大多数个体被消灭, 但余下的个体通过繁殖数代后又能进行快速地传播。由于我国人工林面积的不断增长扩大, 给一些害虫提供了繁殖和传播的条件, 加之一些地方在防治工作方面认识和措施不到位, 使得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任务日趋重要与紧迫。

3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存的问题

3.1 发生面积增大、防治难度上升

由于人工林面积逐年增加, 尤其是单一树种的纯林, 是导致病虫害加剧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一些地方连年处于干旱, 冬季气温又偏暖, 致使害虫在暖冬季死亡率下降, 从而导致受害面积有所扩大。另外, 由于认识、领导、资金、技术、人力等诸多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 更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3.2 病虫害潜在危害增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有多种危险性虫害入侵我国, 包括我省。不过, 因我省对此提前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针对性预防和控制措施, 从而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但潜在的威胁却随时面临, 这一点丝毫不能马虎。据调查分析, 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因而, 针对以上两种害虫, 尤其是松材线虫病, 随时有入侵我省的可能, 我们要严阵以待, 认真做好防控工作。否则, 这两种虫害一旦入侵, 很有可能给我省的油松林在短期内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3.3 顽固难治

从以往的防治效果看, 危害严重的害虫都较难防治。如:松毛虫、天幕毛虫、杨扇舟蛾、杨天牛及落叶松尺蛾等等, 其表现特点都十分顽固, 而且基本上都有过爆发成灾的先例。有的甚至每年都会在一些局部地区爆发成灾。如果监测工作不到位, 虫害发生初期没能及时发现, 一旦到严重程度, 对于防治将是十分被动的。

3.4 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防治工作落后, 相应技术跟不上, 传统防治手段造成其抗药性加大, 不但污染环境, 还杀灭大量的害虫天敌, 形成了难以挽回的恶性循环的状况。生物防治技术因各种因素难以推广和应用。

3.5 造林与管护脱节

引种、育苗、造林、管护之间不能有效协同, 甚至从初的规划设计到后面的病虫害防治, 都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统一机制。这当中也包括工作中特有的责任心。

3.6 检疫工作不到位

无论是产地检疫、还是调运检疫及检疫检查站的数量等, 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亟须解决。

3.7 监测预报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础设施不足, 缺乏必要的测报、检疫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等, 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以指导防治工作。

4 森林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措施

4.1 认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采用科学先进的方法和手段监测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 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林木生长状况, 准确判断虫害的发展趋势。预报预测要从上而下, 以点带面, 形成广泛的、群众性的测报活动。

4.2 抓好林业生产中的各项环节

针对病虫害的治理问题, 首先应从育苗抓起, 一定要选择经过检疫和抗病虫害的苗木。造林要适地适树, 尽量营造混交林, 以其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生态系统, 以达到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做好后期的抚育管理工作, 增强树势, 借以提高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3 做好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工作

认真细致调查森林病虫发生状况, 从而掌握虫害种类及动态与发展趋势。分析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 为科学准确地预测预报、指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4 加强营林工作

首先从规划设计入手, 再到具体的营林实施。主要包括: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法、混交林营造及抚育管理, 力求从根本上提升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 为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4.5 协调好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两者都十分重要, 两者要相互协作, 互相补充。一般成林已逐渐具备了较稳定的种群结构, 采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等措施, 如遇特殊情况再加以化学防治作为补救。一般幼林和纯林也要开展多种方式的生物防治技术, 如微生物、益鸟、捕食性昆虫的利用等。就化学防治方面, 一定要做到合理用药, 尽量选择低毒高效的生物制剂, 既消灭害虫又能保护天敌。

4.6 做好对林地的清理

最短时间内完成对林地的清理工作, 包括枯木、濒死木、风折木以及砍伐后遗留的枝桠等。清除工作必须彻底, 该用药的用药, 该烧毁的烧毁, 不留死角, 不留隐患, 做到防患于未然。

4.7 认真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面对外来有害物种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不断增加, 因此要不断强化植物检疫工作, 不断提高检疫技术水平, 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有害生物的传入。与此同时, 还要时刻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植物检疫工作, 协同作战, 以防病虫害的蔓延扩散。

摘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重点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加强括各项技术措施, 多种行政措施, 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10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治理,问题,对策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常给林木生长造成巨大危害, 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建设, 就其本质而言, 同台风、洪水一样, 是一种经常和广泛发生的自然灾害;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言, 是一种有害生物引起的生物灾害;就其治理而言, 是一种可以通过人为作用减轻或杜绝发生的可控制灾害。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在我国林业正处于有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它是摆在每个林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搞好森防工作意义重大。

1 洛宁县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 洛宁县森林病虫害之所以发生的比较严重, 除了气候这一主要因素外, 还在于:一是相当长时间里, 洛宁县林业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济产业, 林木由于长期超负荷采伐, 致使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导致了林木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急剧下降,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就增加。二是人工林面积不断地增加, 且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 人工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和发生, 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极易造成大面积的暴发和流行。

洛宁县森林病虫害种类较多, 其中,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环境, 毁坏造林绿化成果的有10种左右, 针对这些主要病虫害所开展的检疫、測报和防治工作就成为我县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重点。2000年以来, 每年洛宁县发生的森林病虫害面积都在0.7万hm2左右, 若不及时防治, 因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 000万元之多, 因此, 森林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决不是危言耸听。

洛宁县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 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是建立和健全了“一站三网”森防体系。全县有1个县级森防站, 18个乡级站, 专职人员7人, 兼职森防员、检疫员、测报员各18人, 初步形成了测报、防治、检疫网络, 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的专业队伍。二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森林病虫害治理。每年全县投入到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经费都在50万元左右, 基本保证了治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对主要林木害虫开展了系统调查, 较好地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四是加强了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行业管理。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有关制度, 加强了检疫、测报等森防工作, 使行业管理工作逐步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2 洛宁县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 洛宁县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依法治理的观念还很淡薄

目前, 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对森林病虫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 依法治理的观念还很淡薄, 结果往往造成森林病虫害传播蔓延。

2.2 投资机制不健全, 森防经费缺口较大

每年森防经费的投入与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影响了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科技成果在治理工作中贡献率较低

在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中, 现有的科技成果应用较少, 一些技术难题还没有解决, 影响了森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 加强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对策

当前洛宁县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立足洛宁县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实际, 从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调动森林经营者治理森林病虫害的积极性, 走依法治理病虫害的道路, 不断拓宽治理经费的投资渠道, 坚持可持续治理战略, 提高治理工作中高新技术含量, 实现由被动减灾向主动控灾的转变, 由传统的粗放防治向现代的可持续治理的转变, 由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向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兼顾的多种目标转变。

3.1 明确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主体

《森林法》明确指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是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各级森防站做为林业主管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 其主要职责应该是负责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行业管理、技术指导及开展有偿的技术服务。《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规定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要坚持“谁经营, 谁防治”的原则, 这就表明各类森林经营者就必须成为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主体。森林经营者在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后, 要把实施森林病虫害治理做为应尽责任和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森林经营全过程。森林经营者治理森林病虫害的极积性被真正调动起来后, 就可以极大地促进森防事业发展。

3.2 强化宣传工作, 走依法治理森林病虫害道路

当前, 一是要加强宣传工作, 宣传的重点要从林业系统扩展到全社会, 要使全社会认识到依法开展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要依法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治理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严禁危险性生物的传播蔓延, 对已发生的病虫害要及时开展治理工作。三是对违反有关森防法律法规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3 加大对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投入

增加森防经费投入要实行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从生态效益补偿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治理工作。二是要使森林经营者愿意投入和舍得投入。三是认真实施从育林基金中提取3%~4%用于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决定。四是对重大的突发性病虫害治理, 实行以工程治理的方式国家、地方同时投入。五是完善和发展森林保险业务。实施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战略。

3.4 全面提高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森林病虫害诊断问题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我国;森林病虫害;类型;预测方法

1.森林害虫类型与诊断

森林害虫的定义是危害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至1980年止中国已知的森林害虫约2400种,其中有生活史、习性和防治方法可查的约450种。最重要的20余种中包括马尾松毛虫、微红梢斑螟、日本松干蚜、华山松大小蠢、黄脊竹蝗、粗梢双条杉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杨扇舟蛾、榆蓝叶甲、油茶尺蠖等。

1.1根部害虫

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槽、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和直翅目的蛾姑等等。这类害虫栖居于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及幼芽,或蛀入幼树根内取食。其发生与土壤的类型及水肥管理、圃地的前作、林木和灌木的种类等有关。

1.2干部害虫

主要包括鞘翅目的小蠢、天牛、吉丁虫、象甲;鳞翅目的木蠢蛾及透翅峨,膜翅目的树蜂等。除成虫期营裸露生活外,卵、幼虫、蛹等均在树皮下、树干裂缝中或木质部内营隐蔽生活。

1.3枝梢害虫

包括两类:①钻蛀害虫。蛀食林木枝梢的昆虫。有鳞翅目的螟蛾类、卷蛾类,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等。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降低木材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②刺吸害虫。如同翅目的蚜虫、蚧类、粉虱、木虱、叶蝉等,其若虫和成虫均以刺吸树木汁液为生,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瘿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

1.4叶部害虫

种类繁多,主要有鳞翅目的枯叶蛾、毒蛾、尺蛾、舟蛾、袋蛾、刺蛾、潜叶蛾、卷蛾、斑蛾,以及鞘翅目中的叶甲、膜翅目中的叶蜂,直翅目中的竹蝗等,其中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历来是中国松林的重要害虫。大多数食叶害虫营裸露生活,生殖力大,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爆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蠢、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1.5果实种子害虫

有鳞翅目的螟蛾、卷蛾、麦峨,举肢蛾,鞘翅目的象虫,膜翅目的小蜂、叶蜂和双翅目的花蝇、瘿蚊等。多在寄主花期或幼果期产卵,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发育,取食果肉、种鳞及果仁等不同部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发生严重地区常导致种子连年失收。

2.森林病害类型与诊断知识构成

森林病害是指病原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使森林植物发病受害的过程,它在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将会是长期存在。森林病害的种类很多,由寄生性生物所致的病害具有传染性,称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害无传染性,称非侵染性病害。引起林木病害的生物主要有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所致病害种类最多,约占森林病害中的80%以上,历史上森林的许多毁灭性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细菌对森林的为害远比真菌轻,己知的严重细菌性林木病害有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等少数几种。病毒主要侵害阔叶树种,引起花叶病和枯斑,但很少为害裸子植物。

为了研究和防治森林病害,首先要正确诊断,才能对症治疗,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温度、湿度、光照、林木的生育阶段、天敌种类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一般来说,根据症状可以确定植物是否生病,并且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是病害的症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寄生病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都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3.森林害虫预测内容与方法

按预测预报的内容划分,害虫预测预报主要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

3.1发生期预测

是对害虫的卵、幼虫(或若虫)、蛹、成虫等某一虫态或虫龄出现或发生的初盛、高峰和盛末期进行预测。

3.2发生量预测

是对害虫可能发生的数量或虫口密度进行预测,了解是否有大量发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以确定是否开展防治工作。

3.3分布蔓延预测

对测报对象可能分布和蔓延危害的地区进行预测,以确定采取控制其扩展、蔓延危害的措施。

3.4危害程度预测

在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预测测报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发生期预测是对害虫的卵、幼虫(或若虫)、蛹、成虫等某一虫态或虫龄出现或发生的初盛、高峰和盛末期进行预测。发生期预测的常用方法有:

(1)发育进度预测法。

森林害虫某一虫种的所有个体往往不是同时进入某一虫态,而是有先后之分。根据该虫态个体数量在时间上的分布时划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终见期。

(2)有效积温预测法。

有效积温法对于昆虫的含义是: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方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并且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为常数。

(3)物候预测法。

人们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发现,害虫某个虫态的出现期往往与其他生物的某个发育阶段同时出现。物候预测法利用这种关系,以植物的发育阶段为指示物,对害虫某一虫态或发育阶段的出现期进行预测。

(4)其它预测方法。

其它预测方法主要有关大成等(1984)介绍了用幼虫发育指数对马尾松毛虫发生期进行预测的方法、刘宽余等(1987)采用节气预测法对杨圆蚊进行发生期预测、曾垂惠(1983)根据油松球果小卷蛾卵颜色的变化特征对幼虫发生期进行预测等。

发生量预测方法。

发生量预测:是对害虫可能发生的数量或虫口密度进行预测,了解是否有大量发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以确定是否开展防治工作。发生量的预测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有效虫口基数预测法。

人们从直观上察觉到,害虫发生数量通常与前一时期的基数密切相关。基数大,下一时期的发生数量可能多,反之则少。因此可以利用某种描述种群增长的数学方程,由前一时期虫口基数预测下一时期虫口基数。

(2)气候图及气候指标预测法。

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种群数量变动受气候影响很大,有不少种类昆虫的数量变动受气候支配。因此,人们可以利用昆虫与气候的关系对昆虫发生量进行预测。气候图通常以某一时间尺度(日、旬、月、年)的降雨量或湿度为一个轴向,同一时间尺度的气温为另一轴向,二者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将所研究时间范围的温湿度组合点按顺序在坐标系内绘出来,并连成线(点太密时可不连)。由此图形可以分析害虫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并对害虫发生进行测报。

(3)矩阵模型预测法。

40年代出现的Leslie矩阵模型可用于害虫发生量预测。Leshe矩阵模型最初的使用要求是各虫态的历期相符,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过后人一系列的改进,Leshe矩阵模型已适用于虫态历期不等以及其他各种情况,并能直接利用生命表的资料。

(4)生命表预测法。

通俗地讲,昆虫生命表是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昆虫种群特定年龄或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由生命表可以确定各种致死因子对昆虫种群数量变动所起作用的大小,找出关键因子,并根据生存率和死亡率估计种群未来的消长趋势。

(5)其它预测方法。

50年代末期,蔡邦华等就观察到食料因子变化对马尾松毛虫蛹重、性比等的影响以后,人们用查蛹方法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量进行短期预报也得到了较好效果。查光济在利用蛹死亡率和蛹性比对下一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发生趋势进行短期预测时,还考虑了卵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浅议森林病虫害 第12篇

植物界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是寄生性种子植物。动物界引起病害的主要是天牛类、毛毡病和松材线虫病等。原生动物界主要是寄生在植物根部细胞内部引起根部肿胀。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3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 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由于初侵染的成功, 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 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 (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 开来, 进行不断的再浸染, 使病害不断扩展。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 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 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浸染。诊断树木病害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是正确区分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 二者在病害的发生发展历史、分布规律、危害症状和是否存在病原物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 必要时可以进行治疗诊断。其次是正确按照症状和传染性等区别一起病症的原因。

二、杨树天牛

杨树天牛是光肩星天牛、黄斑天牛、桑天牛和云斑天牛等严重危害杨树的天牛科昆虫的统称。杨树天牛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是杨树天牛生活隐蔽, 天敌种类少、环境容纳量大而且自然控制作用弱, 个体生存适应性很强。恶劣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等均不易对其生存构成威胁。一旦传入一个区域, 就很难将其彻底消灭;主要杨树天牛世代分化较为复杂, 一般世代较长, 生活周期都在1年以上, 由于个体所处的小生境的巨大差异, 其生活史多变而复杂, 给杨树天牛的防治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食物资源充足, 寄主多样, 涉及杨柳科、榆科、桑科等, 不论健衰, 都能作为杨树天牛的食物资源, 为其种群的延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生殖力强, 种群存活率高, 种群增殖迅速。几十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造林以杨、柳树为主, 树种单一, 林分结构简单, 且经营管理粗放, 树势弱, 生长量低, 为害虫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研究人员研制开发成功的触破式微胶囊, 对杨树天牛高效持效、成本低廉, 已应用多年, 开始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研究成功的高效持效涂干剂, 尤其适于树干涂, 杀灭诱饵树诱集的天牛。研究成功筛选出了高效持效低毒注干剂, 还研制成功了适合于树干喷雾的新型喷头, 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果。清除虫源木, 饵料捕杀。如:清除树体高、天牛喜蛀蚀、在林间栽植相对矮小、天牛喜蛀的杨树作饵木, 可集中捕捉成虫;也可用1:20倍磷化锌米汤液或1:100倍氧化乐果水溶液涂于饵木枝干, 将天牛杀于产卵前。

三、松材线虫

红松的故乡———天然红松复层异龄混交林, 经过千万年的“自然选择”, 顶极群落已形成, 生物的“食物链”、“生命网”比较稳定, 抗灾能力强。相反, 那里的红松人工纯林, 病虫害就很严重。松材线虫病主要疫区在南方, 但是随着全球变暖, 北方各林区也不可忽视, 应及早预防, 让林业工人了解全国防治病虫害的信息, 居高临下, 方能临害不乱。要严格检疫制度, 禁止疫区的苗木、木材、木制品、枝丫、锯片等运往非病区;清除病害的枯木或濒于枯死的树木;预防性喷药, 包括树冠喷药和地面喷药。

松材线虫病是由线虫引起的、以松墨天牛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松树病害, 具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寄主种类多、分布广, 松材线虫病寄主种类较多, 主要以松树为主, 少数亦非松属针叶树。据报道, 在自然条件下感病的有44种, 此外, 尚有18种针叶树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能够感病, 累计共达62种, 分属于讼届、冷杉属、黄杉属、落叶松属。我国松树资源丰富, 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在我国高度感病的松树有黑松、马尾松、琉球松、湿地松、红松 (韩国在红松上发现松材线虫) 。等。的病原生物, 有时也要借助于一些试验。二是适生区范围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适宜松树线虫病发生的气候和寄主条件。三是传播蔓延迅速,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主要靠媒介昆虫和人为携带榷病木材及其制品来完成。四是致死速度快、防治难。。松材线虫通过松墨天牛补充营养的伤口进入木质部, 寄生在树脂道中, 在大量繁殖的同时移动, 逐渐遍及全株, 并导致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 造成植株失水, 蒸腾作用降低, 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 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症状是针叶陆续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 萎蔫, 最后整株枯死。可以看出松材线虫病确为我国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某些危险性病虫的人为扩散传播、大量滥用农药、不能适地适树、病虫害的“危机管理”等都能造成病虫的危害。因此, 减灾, 不是某个部门的事, 而是全社会的事。要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 每个公民应自觉节制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闫峻.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李新贵.论森林病虫害工程治理[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1, (03)

上一篇:二氧化钛纤维下一篇:X物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