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愿

2024-07-25

大学生创业意愿(精选11篇)

大学生创业意愿 第1篇

一、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2012年10月至12月,向地处沈阳市的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13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采用随机发放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计1500份,收回1354份,其中有效问卷1222份。调查对象涵盖了从大学一年级至研究生二年级所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占49.02%,女生占50.98%;本科一、二、三、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3.98%、15.47%、40.59%和13.75%,研究生占6.21%;理工(含医药)专业学生占70.05%,文管专业学生占29.95%。通过相关文献梳理,从六个方面的提问设计问卷:(1)什么是创业?(2)有创业的意愿吗?(3)创业的主要动机是什么?(4)是否储备了创业知识及技能?(5)对创业活动的否有设想?(6)如果创业失败,能否承受这个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创业认知。

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和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者必须要有很好的财运而且需要贡献出时间、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获得金钱的回报、达到个人的满足和经济的独立自主。在收回的1222份有效问卷中,有43.2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只要有经营活动都可以叫作创业”,他们认为创业的核心是经营活动,与最终的经营结果没有直接关系;也有超过4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创业必须要是“成功地开办一个企业(公司),并维持经营”,他们认为创业的结果对于创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近1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他们认为创业强调“创新”二字,开发对于创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学生们对创业的认知还不够明确,创业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更不能与创新相混淆。

2. 创业意向。

此项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态度,二是创业与就业的比较选择。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认同、参与和反对。大多数学生都认同创业活动,比例达到99.38%,但有愿望参与者大大减少了,仅为22.31%。当创业与就业两条道路都可选择时,又有部分学生放弃创业,仅有16.33%的学生有计划创业,51.17%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进一步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其自身创业能力的了解不够,缺乏创业知识,并且不愿承担创业的风险。高年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更明确的目标,选择直接就业及不确定的比例高达90.3%。这说明随着大学四年的成长磨炼,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这个问题上多了理智,少了冲动,风险意识增强。

3. 创业动机。

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多种多样:成为主宰生活的强者、有强烈的兴趣和欲望、迅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挑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解决就业等等。50%以上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创业能使个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和“挑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说明大学生选择创业是为了体现自我效能。相比较而言,选择的“迅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这两项的较少,约占20%左右。这说明大学生创业初期,经济利益是创业动机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却不是最根本和唯一的因素。我们对促使大学生创业的最直接因素也非常感兴趣。约40%在校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最直接原因是就业压力大,而有30%左右的学生是因为有资金或项目才选择创业的。这再一次证明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4.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体现为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储备。根据问卷统计,学生在企业开办及后续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充分,掌握全部相关知识的学生比例达到10.47%,了解大部分相关知识的学生比例达41.90%。此外在校期间参加过大学生创业大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大赛、辽宁省“挑战杯”课外科学技术竞赛等活动的学生比例也较高,达到41.46%。由此说明学生在创业能力方面有较为充足的储备。

5. 创业构想。

创业涉及具体问题很多,主要包括创业项目选择、资金来源确定以及创业规划等。在创业构想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虑创业具体操作问题的学生较少,仅为17.02%。进一步分析数据可知,高年级学生参加过工作实习,接触社会较多,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对创业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具体缜密。从专业来看,文管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涉及的操作知识更多,这是专业知识结构造成的偏差,提示理工科学生若有意创业则需要准备更多金融管理知识。此外,创业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大学生们对待随时可能出现的灭顶之灾,应当保持积极的心态,多汲取优秀经验,结合既有特长优势,稳步前进。统计数据表明所有学生均有创业风险意识。但60.36%的女生认为创业需要谨慎对待,这是由女生的性格和就业压力大,创业不易成功的现实所导致的。

三、总结与思考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本地区的大学生具备高涨的创业热情、较充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有抵御风险的思想准备,但对创业的认知不够全面,创业构想及准备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由此得到以下几点思考:

1.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在逐渐走向成熟。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要求。

2. 开展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多是在零散的课程中学习到的,多数学校未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可从两方面设置,一是创业及企业管理相关知识讲授类课程;二是创业实践类课程。创业实践类课程将教育空间扩展到课堂外、学校外,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会起到重要作用。

3. 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

许多地方政府已发布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包括小额贷款担保、三年免征所得税等,工商部门也为大学生创业开通了“绿色通道”,免收各种证照和管理类行政收费等等。建议地方政府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从投资上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将会大大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摘要:毕业就失业——这几乎成为近年大学毕业生的口头禅。既然就业难,创业成为新的选择,也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提出新的课题。通过问卷方式,从创业认知、创业意向、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构想和对待创业风险的态度六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调查发现,大学生们有高涨的创业热情、一定的创业知识及技能准备,有抵御创业风险的思想准备,但在创业构想方面准备不够充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

参考文献

[1]Francisco Li%án&Juan Carlos Rodríguez-Cohard&JoséM.Rueda-Cantuche,Factors affect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levels:a role fo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1,7(2):195-218.

[2]Lena Lee,Poh-Kam Wong,Jennifer Chen&Bee-Leng Chua,Antecedents for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Findings from Singapore,Hong Kong and Taiwan[R].NUS Entrepreneurship Centre,Singapore,Working paper,2005.

大学生创业意愿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2篇

北京服装学院自2005年开始开设《创业学》全校选修课,授课学生涵盖了全院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纺织材料、经济管理、工信等多专业,艺、工、经跨学科的2-4年级本科生。

本问卷是在《创业学》结课时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时间选择、创业知识、创业态度和创业困难的看法,以便改进教学内容,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予以指导和帮助。

所回收的问卷是对2007-2008学年两学期《创业学》课程的213名学生的调查,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占20%,服装设计专业占30%、纺织材料专业占10%,经济管理专业占35%和工信专业占10%。问卷包括15个问题,每道题的统计数据是基于学生的有效选项计算而得。问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一、调查问卷分析

(一)对毕业的方向选择及就业的认知调查

1、毕业后的方向选择

在问及被调查者本科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并对“工作、考研、出国、创业和继承家族企业”五个选项进行排序,各选项重要性指数结果(见图1)显示:毕业后选择“工作”被排在第一位;“考研”排第二位;“留学”被排在第三位;而“创业”被排在第四位。因此,被调查者个人对毕业后的方向选择,并非首选“创业”,而是首选“工作”,其次是“考研”和“留学”,选择“继承家族企业”的人数最少。

图1 被调查者个人毕业方向的选择

2、父母对被调查者的期望

问及被调查者“父母对自己毕业后的期望?”,对“找个好工作、考研、出国、创业、继承家族企业、不管你和当官”七个选项调查结果(见图2)显示:选择“找个好工作”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1%,被排在首位;其次是“考研”和“出国”,而“创业”被排在第四位,这与图1中,被调查者个人对毕业方向选择结果相一致,表明学生本人与家长对毕业后的方向选择相吻合,都未将“创业”排在首位。

也有7.5%的学生认为家长采取“不管”态度, 选择“当官”和“继承家族企业”的人数最少。

图2 父母对被调查者的期望

3、毕业后对就业单位的意向

问及毕业后,按自己的满意程度对就业单位的意向,即:“机关、外企、国企、私企、院校、媒体和工厂企业”七个选项进行排序,各选项重要性指数结果(见图3)显示:“外企”被排在第一位;其后是“机关”、“国企”、“媒体”、“私企”和“院校”;而“工厂企业”被排在最后,调查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毕业后就业单位的意向。

图3 就业单位满意程度排序

(二)被调查者对创业的认知

1、是否会选择“创业”

问及被调查者是否会选择“创业”,有80%的人回答会“创业”,表明选修《创业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打算“创业”或对“创业”感兴趣,也反映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图4 是否打算创业

2、是否了解创业

问及被调查者是否了解“创业”,由于本问卷是在《创业学》结课时发放,因此,有79%的被调查者认为“了解创业”,达到了《创业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图5 是否了解创业

3、选择创业的原因

问及被调查者为何选择创业(多选题),调查结果显示(见图6):选择“实现个人价值”的学生所占比重最大,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原因所在,并非因为“挣钱多”才创业。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自由不被别人管”和“不愿给人打工”的所占比超过了40%,表明现在的年轻人追求“自我”的个性。选择“挣钱多”的人仅占34.9%,位居第四。选择“就业难”所占比重最低,这与在校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对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够了解有一定的关系。

图6 选择创业的原因

4、想成为企业家吗?

问及被调查者是否想成为“企业家”,有68.8%的学生选择想成为“企业家”,另外有13%的人选择成为企业家是自己“最大的理想”,只有18.1%的人认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表明被调查者对企业家的敬仰,把成为”企业家“作为自己创业的终级目标,而《创业学》课程的讲授有利于大学生企业家素质的培养。

图7 对企业家的认识

(三)创业风险及困难的认知调查

1、对创业成功机率的认识

问及被调查者创业的“成功机率为多少”,结果显示(见图8):有55.7%的人认为创业成功机率为50%;而仅有3.3%的人认为成功机率在90%以上,较客观地反映出被调查者对创业的“成功与失败的机率”的认知;有19.3%的人认为创业成功机率仅为30%。

图8 创业的成功机率

2、对创业风险认识

问及被调查者创业“风险”的大小,结果显示(见图9):有60.7%的人选择了“有风险但我能成功”,表明了被调查者面临风险的自信;认为“风险大”的占35.9%;而认为“风险小”的所占比重最低,仅占3.4%,表明被调查者对创业“风险”的认识和自信。

图9 对创业风险的认识

3、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困难

问及被调查者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结果显示(见图10):有85%的学生认为“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表明创业的客观环境中,大学生认为筹集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不知道怎样做?”和“难以找到好的合伙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2.3%和41.3%,表明了在被调查者的主观因素中,“不知道怎样做”和“寻找好的合伙人”为主要问题;而选择“没有好项目”的所占比重为33.3%,表明被调查者对创业项目已有了意向;选择“家里不支持”创业所占比重最低,仅为7.5%,表明家庭的干预,不是影响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

图10 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四)创业时间、行业及方式的选择

1、选择何时创业

问及被调查者选择何时创业,结果显示(见图11):选择“工作几年后”在创业的所占比重最高,达67.9%,表明现在大学生对创业较为理性,认为工作几年,待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资金和社会关系后,再选择创业,成功率会更高。

同时选择“在校期间”开始创业和“毕业后”就创业的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1.5%和8.1%,表明目前大学生对心血来潮式的冲动性创业持否定态度;选择“有了钱后”创业的人所占比重较低,为7.7%;选择“30岁后”和“40岁后”在创业的人所占比重最低,表明被调查者认为30-40岁后创业为时已晚,应在工作几年后,30岁以前这段时期创业较为理想。

图11 选择何时创业

2、对毕业后选择创业的看法

问及对“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2):有81.2%被调查者认为虽然敬佩创业,但应等待时机成熟后,在创业,这与图10显示的结果相一致,表明现在大学生对“创业”较为理性;认为“敬佩但自己不会选择”创业和创业“不明智”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8%和1.4%。

图12 毕业后选择创业的看法

3、创业领域的选择

问及选择在哪个领域创业,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3):选“服装”行业的所占比重最大,达22.7%,另外有17.1%的人选择“广告”行业,这两个专业是我院特色创业;选择“做生意”和“商业”所占比重也较大,反映了我院经管类学生创业领域的选择意向;而选择“咨询服务”和“开工厂”的所占比重最小,与学生资历所限,难以胜任咨询服务;另外,学生对做实业,开办工厂企业缺少兴趣,与图3结果相以一致。上述调查结果客观反映了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领域的意愿。

图13 选择创业的领域

4、创业方式的选择

问及被调查者的采取何种“创业方式”,结果显示(见图14):“与朋友一起”创业所占比重最大,达到63.7%;其次是“与同学一起”创业,占20.3%;“自己单干”占9.4%;而“与父母一起”和“与亲戚一起”创业占比重最小,仅为4.2%和2.4%,表明目前大学生创业伙伴的选择是朋友和同学,而非亲戚。

图14 创业方式的选择

(五)创业资金的来源

问及被调查者创业“启动资金的来源?”,结果显示(见图15):选择通过公开渠道“融资”的人所占比重最大,达41.5%;其次是“朋友一起凑”,占领37.7%,创业者大家一起凑钱也是较常见筹集资金的方式;选择“家里提供”资金占比重较小,为11.8%;选择“自己攒”和“借钱”的所占比重最低,表明通过自我积累资金所需时间长,而从非公开渠道借钱成本又高,难以承受。

图15 创业资金来源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选修《创业学》课程的学生对“创业”相关问题的认识。从整体上讲,目前大学生对“创业”是持积极的、肯定的、理性的和客观的态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强烈,大多数学生选择会去“创业”,但对创业的时间、方式和领域选择,较为理性。希望毕业几年后,积累了一定经验、资金和社会关系,在创业,有助于创业成功;愿意与朋友和同学一起创业,而非亲戚;创业领域大都与所学专业有关。

(二)目前大学生创业主要动因不完全是就业难,而是为实现自我价值。创业并不是为了“挣钱多”,而是想成为“企业家”,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创业初始资金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同时大学生更青睐利用正规金融渠道融资,或朋友一起凑,不愿意向家长要或借钱。

(四)对创业风险的认识较为客观,对成功也不盲目乐观。但表现出即便有风险,自己也能克服的自信心。

三、《创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对“创业”是持积极的和肯定的态度,许多学生都表示会选择“创业”。目前政府又鼓励和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最终能成功创业。

(二)创业教育的重点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许多学生有强烈的成功欲,想成为企业家。表明现代大学生对成功创业者的崇拜和敬仰,学生梦想通过创业和个人奋斗,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特有的精神素质。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敬业精神是企业家的不竭动力。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上述特性,使大学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者的熔炉”。

(三)创业教育中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创业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一份创业计划书,要求从选题开始,对创业项目、内容、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还包括选址、产品定价和推销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分工协作最后共同完成一份创业计划书。这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合作、献计献策、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这一过程要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必要性,感受团队合作的好处,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第3篇

摘 要:为有效梳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研究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机制,本研究选取江苏省17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着力从性别性格、家庭因素、知识结构、创业态度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运用统计学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并结合SPSS等多种统计分析软件,得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家乡、家庭的支持、创业教育等方面,其中,家庭朋友的支持对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影响因素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创业行为越发推进经济的增长。国家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以及就业的提供都与新创小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有利于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道路,同时也能够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因此学者们正在密切关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当前就业形式严峻,创业迫在眉睫,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有多强烈?影响他们创业的因素又有哪些呢?这些问题都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江苏省172名大学生为例,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体视角出发,主要包含性别、性格、地区、户口、家庭支持度、资金来源、专业、年级和创业教育程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 理论背景

1.1 大学生创业意愿因素研究的必要性

《中国造》这部青春励志电视剧带我们走进了当代创业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体会到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他们不是沉浸在悠闲自在生活中的天之骄子,而是一群凭借智力和创新精神的白手起家并敢于挑战自我的新青年。这部电视剧的一度走红与现实就业状况不无关系,它的出现是社会和国家相关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让我们不得不追溯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条件。

1.2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截止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有关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该群体的心理特点上,并多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探讨该类群体的创业特点,缺乏实证研究;另外,基于创业意愿的个体心理的研究视角,目前有关个体心理变量对创业意愿的讨论结果仍然不一致,这些变量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也未得到完全证实;再则,针对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深化中国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的相关调查研究。关于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的建构、研究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完善以及研究队伍的整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多学科的积极参与使未来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当前,有关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个体特质角度研究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和个体背景;②从认知理论角度构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创业模型并解释创业现象产生的原因;③从创业环境角度分析创业环境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并在如何构建创业环境框架的问题上展开研究。然而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相对较少,大多是以我国为背景,对已有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

2 研究对象与调查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来自江苏南京、扬州等地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7月共发放17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剔除无效问卷0份,其中男女生各为86人,各占调研总人数的50%。其中,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①性别性格(分为男生、女生;内向外向);②家庭因素(家乡、居住地、首批资金来源、家人是否支持);③知识结构(院校、年级、文科或理科、创业者具备哪些素质、创业最大困难、希望得到学校哪方面的帮助、创业优势、创业劣势)④创业意愿程度(是否感兴趣、是否考虑过、创业首要目的、认为创业成功率有多大、关注创业节目程度、创业形式、创业失败怎么办)。

2.2 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用问卷调查法来完成数据的收集工作。在问卷发放收集完成后,审核剔除无效问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数据分析包括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频数分析、回归分析、描述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

由于此次研究在样本选取中采用了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因此调查结果可能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仍对研究同类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在性别、性格、地区、户口、家庭支持度、资金来源、专业、年级和创业困难方面的差异。

3.1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尚未完全开展过,凭借自己的看法,本研究将按照统计学的分析原理,高创业意愿者即为平均创业意愿总分>=平均数+1个标准差的个体,低创业意愿者即为平均创业意愿总分<=平均数-1个标准差的个体,中等创业意愿者即为平均创业意愿总分介于高创业意愿者与低创业意愿者之间的个体。对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后,计算出该群体创业意愿的平均分为14.38,标准差为4.664,进而得出高创业意愿者的总分大于19.044,占有效调查问卷的15.62%;中等创业意愿者的总分介于

9.716与19.044之间,占有效调查问卷的70.44%;低创业意愿者的总分小于9.716,占有效调查问卷的13.94%。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意愿仍处于中等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为中等创业意愿者,处于高水平与低水平层次上的大学生人数都比较少。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应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3.2 大学生创业意愿分别在性别性格因素上的差异

首先,分别定义性别性格为自变量,同时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假设检验,结果显示,t=12.512,p<0.001,这表明性别上的不同会导致其在创业意愿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创业意愿明显比女生强烈。同时,性格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其在创业意愿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t=13.114,p<0.001),且外向性格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比内向性格大学生强烈。

本次调查显示性别因素上的差异表现为男生普遍比女生更愿意选择创业这条道路,与国内外其他类似研究的大多数相关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在文化和地域方面,性别差异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具有普遍性。由于女性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能力方面缺乏自信,因此她们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男性,特别是在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方面缺乏自信。

性格方面的研究结果与性格类似,结果表明,外向型的人比内向型的人更愿意选择创业这条道路,这与国内外其他类似研究的大多数相关结论也是一致的,说明了在文化和地域方面,性格差异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外向型的人更倾向于挑战,更加自信,承担风险后果的态度更加乐观。

3.3 大学生创业意愿在家庭因素上的差异

由于在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江苏地区可以划分为苏北、苏中和苏南三个区域。分别定义这三个区域为自变量,同时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进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区域的大学生在创业意愿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苏北地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最高,且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南地区的大学生。

地区与户口差异表现在苏北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水平显著高于苏中与苏南地区的大学生,农村户口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显著高于城镇户口的大学生。结合家庭支持程度及创业资金来源分析,我们发现,苏北地区大学生的家庭比苏中、苏南地区大学生的家庭更加支持自己的子女选择创业道路,乡村户口的家庭比城镇户口家庭更加支持自己的子女选择创业道路。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苏北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很多家庭条件不够好,靠家里给自己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性不太大,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或者创业来改变现在的生活。

3.4 大学生创业意愿在知识结构因素上的差异

首先,定义不同专业类别为自变量,同时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进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其中文科类学生53人,理科类学生118人,艺术体育生1人)的创业意愿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理科生创业意愿水平显著高于文科生及艺术体育生。

同时,定义四个年级为自变量,且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进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段的大学生在创业意愿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大二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各年级段的大学生。

年级因素上的差异表现为大二学生的创业意愿最强烈,其次是大三学生。究其原因,概括如下:大二学生相比大一学生而言,他们进入高校已有一段时间,对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也渐渐失去了兴趣,此时的他们更加渴望挑战,再加上他们对创业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与资源,因而对创业保持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和热情;同时,他们暂时也没有大三学生所面临的未来方向选择问题(考研、考公务员还是直接就业或者创业);另外他们暂无大四学生即将踏上社会要面临的生活和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压力,因此他们的创业意愿水平非常高。

3.5 大学生创业意愿在创业困难方面的差异

在本次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中,将创业困难分为“缺少好项目”、“缺少好的合作伙伴”、“缺乏资金”、“家庭不支持”、“人脉资源不足”、“管理经验缺乏”以及其他,定义创业困难为自变量,同时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进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时所面临的困难不同,其在创业意愿上也会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所面临的困难为资金或人脉资源不足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总分最低,且明显低于其他类别困难所对应的创业意愿程度。

创业困难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资金或人脉资源不足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类别困难的大学生。很多大学生不敢轻易选择创业这条道路,总觉得自己还太年轻,创业离自己还很遥远,并且不能解释一系列的创业程序问题,但是学校如果能给予他们相关困难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哪怕仅仅是让他们接触相关的知识或培训,给他们提供一个了解创业相关程序的平台,他们将会对创业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能够理性分析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最终决定自己是否适合创业这条道路。

4 结论与对策

针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现实问题,今后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且将实地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提高样本代表性,进一步修订大学生创业意愿量表和创业态度量表,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第二,本研究只讨论了创业意愿的众多前因变量之一,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前因变量,以及将意愿转化为行为的过程,构建更加完整的模型,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

第三,由于人脉资源的限制,大部分的调查对象集中于同级大二的学生,以后将会采用结合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三、大四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更加全面的调查。

第四,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以及人脉资源匮乏,没有调查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今后可以对此类群体进行调查与研究,从而将在校大学生和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在创业意愿上的差异进行比较,以便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结构,进而对各高校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及教育产生很好的启示。

第五,由于此次调查是笔者的首次调查,因此只对选取的调查对象做了一次研究,今后尽量对这些已调查过的对象继续开展后续调查,追溯他们在一定期间内的创业情况,以此来了解大学生创业意愿在时间方面的稳定性以及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创业行为的真实实践,最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华锋,郑珠,牛晋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0(10).

[2]齐昕,刘家树.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与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7(6).

大学生创业意愿 第4篇

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激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出路也成了各国共同的一个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创业是未来理想还是立即付之行动的决策,受自身和周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对个体的创业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效力[1]。我国学者范巍、王重鸣认为创业意愿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2]。创业意愿不仅是大学生参与创业行为的一种主观态度反应,更是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的内生源动力。一般来说,创业意愿越强,个体即将或是在未来几年内进行创业的可能性越大。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形成息息相关。孙蕾、庄娱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在学校提供创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创业意愿更强[3]。吴启运和张红也认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最大,当教育对大学生的鼓励分值每提高1分,创业倾向的分值就相应地提高了0.269分[4]。创业意愿本质上是大学生有计划有意识的创业心理状态,是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学习的巨大内驱力。为此,本文采用问卷的形式从高校创业教育的不同维度来了解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此次调研选取了江苏省部分高校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五所大学学生为样本总体,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在2014年8月至10月,共随机派发问卷50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总有效率96%。被调查人员都是在读大学生,体现了本次调研数据的可靠性。从样本的性别以及专业构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反映了总体的一般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方法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校、学历、专业、性别等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受访者接受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意愿的情况,主要包括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创业竞赛、创业准备等信息。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个体差别与创业意愿关系调查

本次调研大部分为本科学历的调查样本,硕士生样本较少,在分析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差异的时候,调查显示,有创业意愿的本科生占被访本科生的55.2%,有创业意愿的研究生仅占被访研究生的11.1%。硕士学历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低于本科学生,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随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未来能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充分地认识到就业的预期收益和创业的困难。从专业来看,调查显示,经济管理类被访学生中71.6%有创业意愿,理工类被访学生中46.5%有创业意愿,文史类被访学生中33.7%有创业意愿,由此可见,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还是有差别的,这可能与各专业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各专业开展的创新竞赛类活动以及各专业接触市场前沿动态的机率有关。在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自我是否考虑创业所持有的态度时,有创业意愿的女生仅占11.5%,这可能与女性传统的社会角色认知有关,女性往往以家庭为主,所以,她们更易于接受“稳定”“安逸”的工作环境。调查显示,大多数男性大学生表示有创业意愿,占77.4%,他们或开过网店,或摆过地摊,但可能是学习压力大且自身条件尚不成熟,后来大多都暂时放弃了在读期间创业的考虑。当这些学生被问及有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支持,他们是否考虑创业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可能与男性社会角色、高成就需要的因素有关。

(二)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调查

在获取创业优惠政策的信息方面,调查显示,39.6%的大学生通过学校讲座、培训的形式了解,41.5%的大学生通过媒体、网络渠道了解,10.4%的大学生通过朋友等周围人介绍,8.5%的大学生不了解。这可能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创业的关注程度有关。在创业知识学习方面,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有45.8%的大学生通过公选课、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的形式参加了创业教育相关学习,并且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次数越多,他们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越高,他们对周围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度也更高。在学校创业教育活动方面,调查显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意创业类活动的大学生有24.2%,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新项目科研以及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有18.3%,100%的大学生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这可能与当前学校还一直延续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关,或者是学校新办的创新创业类活动对学生技能要求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达不到要求,造成大学生参与率低的缘故。在学校开展的创业实践体验方面,11.9%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有创业商业街或是创业园,20.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有类似商业街的模拟创业活动,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模拟创业活动,这可能与学校场地有限、学校安全管理等等因素有关。

对有创业意愿的被调查者问卷进一步剖析。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是由于父母拥有自己的企业而考虑可能创业,9.4%的大学生是由于政府、学校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会考虑创业。82.4%的大学生是由于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父母拥有企业可能会让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和了解企业运营,这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学校和政府扶持无疑会吸引那些高活跃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实施创业行为。大多数大学生考虑创业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符合马斯洛的最高层次需要理论。在创业准备方面,24.6%的大学生即将准备或是正在进行创业,63.5%的大学生准备毕业后先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考虑创业,11.9%的大学生是由于工作难找而选择毕业后即创业。极少数大学生由于工作难找而选择创业,他们大都可能从事生存型创业,创业门槛较低、风险较小。大多数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他们有的考虑将来一段时间后创业,有的待时机成熟就可能创业,这可能与大学生所具备的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匮乏有关。当被问及创业资金来源的时候,合伙筹集占2.1%,家庭支持占1.2%,银行贷款占96.3%,风险投资占0.4%,除了有合适的项目以外,资金缺乏则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四、研究结论与教育启示

(一)结论

(1)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其创业意愿存在差别,经济管理类学生创业意愿明显高于理工类、文史类专业学生。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较大差异,本科生高于研究生。从性别来看,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创业意愿。

(2)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创业意愿,表明大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期望,但正在进行或即将准备创业的比例却较低,这说明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还比较缺乏。

(3)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与创业教育各维度均有关。有创业教育学习经历的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度比较高,并且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预期效益往往由他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丰裕程度所决定。

(4)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创业意愿,这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自我认知水平,重点激励高活跃创业意愿向创业行为转化提供了条件。

(二)启示

从调查分析来看,创业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还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从课程、实践、服务角度提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促进和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同时为潜在的创业者做好启蒙教育。

1. 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实际上,创业是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而创业教育又是一个理念与思维的重塑过程,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必将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只有改变原先单一的教学模式,设置学科类、实践活动类、创业体验类课程,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形成合宜的创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推动创业意愿的产生。通过创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大学生能及时完善自己的创业知识体系,从而对创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如:成就欲望、风险承担能力、机会识别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术优势,提高机会型创业的可能性。

2. 构建多途径实践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技能水平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的学习和体验,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挖掘潜能、积累经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自我认知水平,避开休学创业的风险。此外,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当时机到来的时候,他们更可能选择创业或是在原有岗位上创新。因此,高校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应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将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丰富的创新创意创业类竞赛活动,并且充分利用好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和校外创业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机会辨识能力等经营管理实战技能,进而逐步改善大学生对创业的整体印象与态度认知,同时也可以引导个人对创业选择做出理性反应,避免大学生由于自身创业经验的不足而导致的创业行为的盲目性。

3. 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不仅需要学校传授给大学生与创业过程、技能等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而且需要政府提供创业舆论支持和创业政策环境,同时更需要企业等产业资源的积极参与。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的联合培养功能,探讨三者共同参与的创业教育机制,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服务。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主动思考并建设由政府组织指导部门牵头的服务平台,加大对创业相关政策的宣讲与解读力度,加大对创业大学生的资金扶持,设立创业奖学金和专项扶持资金,等等。在扶持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只有面向大学生做好创业咨询和服务工作,才能保护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热情,也才能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的队伍,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办企业、创新事业、创新业务”的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

摘要: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潜在的创业者,他们必将成为创业活动的中坚力量。为了了解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而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机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创业意愿,且不同学历、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差别,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与高校创业教育各维度均相关。为此,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多途径实践体系和多层次服务体系,进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愿

参考文献

[1]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2]范巍,王重鸣.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6,12(1):14-16.

[3]孙蕾,庄娱乐.关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14-117.

大学生创业意愿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20xx年底,全镇农村户籍人口6.8万人,其中女性占了一半;全镇劳动力人口2.25万余人,其中农村妇女劳动力1.2万余人,占53%。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走出了田野,积极投身就业创业浪潮,不仅创造了社会财富,提升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也日益显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优势。目前,全镇70%以上的农村妇女能够掌握了专业技术,在工作岗位上立足。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本领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为有不同需求的农村妇女定制培训课程,先后开展家政保洁、马达车工等妇女职业技能培训班,近年来,共有300多人次妇女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帮助农村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和本领。在市妇联的支持帮助下,**镇百余位劳动妇女掌握了马达车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在家也可以开展手工纺织等活动。

(二)发掘地区优势产业,带动农村妇女实现灵活就业

**镇是农业古镇,以前劳动女妇女多半都是投入到田间劳动,在农闲时,心灵手巧的劳动妇女学会了制作各种编织物。因此,加强编制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妇女实现灵活就业。通过市妇联统一领导,开展了手工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等活动,通过纺织行业发展带动不少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同时,将本地特色针织品推入市场,推荐到大型展销会,拓宽销售途径,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并组织优秀经纪人前往义务等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增强相关能力。

(三)宣传倡导,拓宽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平台

为了让农村妇女不用走出家门,就能了解就业创业信息,**镇利用镇村两级妇女儿童之家平台,将就业信息、创业渠道等多方面整合的资料,通过宣传橱窗、信息平台、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媒体,向农村劳动力妇女展示。让她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需求,找到合适的工作,发展新产业。妇女儿童之家通过信息共享,在镇一级的组织领导下,将企业招聘信息、就业创业热点、技能知识培训等通知,走村串户的向农村妇女宣传讲解,并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就业、科普、政策、民生宣传,扩大影响力。

(四)帮扶弱势群体,统筹推进农村妇女就业创业

镇妇联积极争取党委、市妇联支持,对单亲、困难母亲、患大病妇女特殊关怀,帮助扶持他们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初期创业投入,为弱势群体改善生产、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并积极组织镇村巾帼志愿者队伍上门为部分单亲困难母亲家庭清洁卫生,帮助弱势群体营造干净祥和的生活环境,并积极宣传家政服务的优势,吸纳他们进入家政行列,通过家政服务实现就业和创业。

三、存在问题

(一)维权意识淡薄。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农村妇女求职仍然面临着性别歧视、岗位歧视、劳动报酬歧视等问题,由于自身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使自身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二)满足于生活现状。农村妇女多半一直务农,但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浓重,有些家庭妇女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重活累活不想干,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又不能胜任,宁可在家打麻将、闲聊,也不愿意走出家门学习和工作。

(三)受传统就业理念制约。多数女性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业的勇气和信心,但对就业期望值过高,总想找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工作和风险小、收入高的单位,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就业岗位定位不准。

(四)发展环境存在限制。没有具体的针对妇女发展和就业创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加之农村妇女自身的综合能力较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和就业岗位。部分女企业家由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税收少,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短缺,技术发展滞后,失去了发展企业的持续动力。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振就业创业信心。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唤起广大妇女的主体意识,引导她们破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搏,善于创业的新观念,鼓励妇女群众走出家庭,创新业、创大业;要加大对女性创业典型和优秀女企业家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对她们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妇女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加大优惠政策,真正使这些利民、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二)提升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面向尚未就业的农村妇女,给予必要、系统、全面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使之尽快掌握一定的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帮助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开办更多创业讲座及相关课程,帮助女性创业者进一步掌握形势发展大局,找准企业发展定位。

大学生创业意愿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29

Abstrac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more than 1 000 students in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taine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horticulture, and animal science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humanities and food science was lower; in different grade and education,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had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grade one was the lowest; the direct inner factors influenced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was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practical skil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persons should be introduced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hould be plann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的数字再次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1]。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4年毕业生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达到727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2]。更为严峻的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再加上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

富有创新与挑战精神的大学生,在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下,不循常规,谋求自主创业,在近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并且首开先河的允许创业课程算学分,允许休学创业,传递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的信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也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3]。

大学生创业主要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但在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相对较慢。749万——这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1%——这是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大致比例[4]。2个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创业难、创业配套政策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本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涉及全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专科学生、本科学生和研究生,通过对创业意愿的问卷调查,来探讨现在农业院校如何正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的动机,为学校努力创造出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及推进大学生的创业进程等提供依据。

1 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问卷内容是参照国内相关文献和学生访谈而确定的10个影响创业的直接因素,每个因素为不定项选择。调查于2014年7—9 月份在天津农学院进行,共选择专科8个专业,本科11个专业,研究生2个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发放纸质问卷,总共投出问卷1 435份,回收问卷1 207份, 回收率84.1%(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大学教育中除人力专业差异较小外,其余10个专业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农环、动科、园艺、水产和基础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均占到一半以上(分别为56%,56%,54%,52%和51%);其次是工程、计算机和水利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9%,49%和47%);再次是经管和食品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4%和39%);人力专业的学生最低,仅为31%。

创业意愿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创业可能性的考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会首先考虑本专业创业的可能性。本研究中,园艺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城市的园林绿化和美化工作,农环专业主要进行城市的环境保护、治理,动科专业主要从事畜禽饲养、宠物疾病的治疗等,这些专业实用性、技术性强,而且目前国家扶持度高和实际联系密切,个人可操作度高。因此,这3个专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人力专业主要以人事管理为主,与实际的商品接触较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创业想法和意愿。总体上看,目前农学院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这也符合社会的需求,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加大对创业的指导工作,尤其是根据不同专业有的放矢的制定指导内容,应强调学科或专业的实用性教育[5],与社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有一技之长。

2.2 不同学历教育和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大学教育中除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外,其他各年级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专科一年级和专科二年级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高,分别为56%和57%,其次是专科三年级和本科一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均占50%,再次是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分别为47%,45%,47%和47%,研究生一年级最低,仅为30%。

由于高职专科的专业教育与本科不同,专科教育不以理论内容为主,而是侧重于实际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相对较强,对本专业的实际应用也较了解,激发了他们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高职专科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专业的深度研究,并且大多数学生擅长理论研究,整体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学校应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既懂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本学科的技术,具有一技之长,加强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和研究生创业的关键。

2.3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直接因素的分析

在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直接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多数的同学都选择了两个因素以上,说明创业意愿受多方因素的影响。Gilad 和Levine很早就提出了“推”和“拉”理论[6]。“推”理论强调外在因素, “拉”理论强调内在因素。

笔者把10个影响因素分成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A、B、C、D、E,内在因素包括F、G、H、I、J(图3)。结果分析显示,内在因素对学生创业的影响比外在因素高19.4%。内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占32%;其次是赚钱,占30%;再次是对成功人士的崇拜,占22%。说明实现个人价值和赚钱,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或直接内在因素或动力。也说明农学院的大学生多数怀揣着梦想,想通过创业和自己的努力赚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另外,有较多的学生选择“赚钱”为创业动机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农学院的学生较多的来自农村,经济状况较差,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也较差。这使得许多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们的命运,“赚钱”改善家人的生活[7]。因此,学校的教育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创业。

外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就业前景。的确,就业前景是每个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所关注的,也是在校生和应届生求职时迫切关注的问题。由于大量的毕业生,2015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3 结 语

创业意愿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受着内在与外在环境的直接影响。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但实际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人生观,在创业意愿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8],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为实现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加强实践教学和加强大学生技能的培养,让他们有一技之长[9];多介绍本专业和本学科成功人士的成才经历,让学生懂得如何创业,真正学会创业的方法和明确创业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开始为创业筹谋和规划。总之,农业院校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培育出健康、有效的自主创业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对创业有系统的了解,激发出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热情[10]。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率下降12个百分点[EB/OL]. http://finance.youth.cn/finance_gdxw/201306/t20130609_3346 239.htm, 2013-06-09.

[2] 毕业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 2014或又成最难就业年[EB/OL]. http://www.eol.cn/html/c/2014znjyn/2013-11-19.

[3] 2014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EB/OL]. http://www.sundxs.com/dxslz/jiuye/8197.html,2015-04-09.

[4] 749万毕业生 自主创业如何撬动就业难的结构性杠杆[EB/OL]. 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41216/t20141216_1214131.shtml,2014-12-16.

[5] 赵璐诗.美国、荷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经验及启示[J].商业经济,2013(1):20-21.

[6] Gerry Segal, Pan Borgia, Jerry Schenfeld. The motivatio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EB/OL]. www.emeraldisight.com/1355-2554.htm.

[7] 刘瑛,贠晓燕.大学生创业动机概念模型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1):155-156.

[8] 杨业华,湛利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行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31-35.

[9] 宫鹤,李士军,郭颖,等.以创新基地建设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11-12.

大学生创业意愿 第7篇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及相关情况现状调查

本调查对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各系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经管系、人文系、工程系、园林艺术系等。 本次调查采用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通用问卷,共发出2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2份。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到37.1%,女生占到62.9%,基本符合暨阳学院女生较多的现实; 被调查者的年龄介于19—24岁之间,年龄分布介于19—24岁之间,21与22岁的学生共占54.9%。 可见所选样本具有代表性。

调查显示,暨阳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及相关情况的现状如下。

1、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占到微弱多数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57.4%的学生有创业的考虑;对于乐于自己创业表示同意的人比表示不确定的人要多;学生们大多数都同意“ 如果知道成功则创业”这个观点;而对于“ 自己更想创业”的说法,42.6%的学生表示不确定,表示同意的学生共占到42.7%。 由此可以看出暨阳学院学生对创业的意愿并不是很高。

2、多数大学生感受到较为浓厚的创业氛围

创业氛围分为外部创业环境和个体自身内部对创业和创业者的认知。 对外部创业环境的调查主要反映在“ 身边的人是否有自己的企业”问项,对个体内部氛围主要体现在“ 是否崇拜创业者”题项。 调查研究发现,暨阳学院的大学生身边的人具有自己的企业占大多数( 占67.5%) ,而84.3%的被测学生对崇拜创业者表示同意。 说明学生们对于创业还处在美好的想法中,还不能好好利用自己周边的条件,但周边创业者的成功也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对于自主创业起了推进作用。

3、多数大学生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 自己具备创业知识”这一问题的态度,2%的大学生选答了“ 我强烈反对”,14.7%的人表示“ 我反对”,有58.9%的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具有创业知识,选“ 我同意” 的占19.3%,选“ 我完全同意”的占5.1%,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缺乏创业知识与技能。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研究假设

创业准备是创业者在创业前所做的准备,主要包括创业者所具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者所具有的创业技能是否可以帮助自己创业等。 本文提出“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准备影响创业意愿”的假设以待验证。 田喜洲、谢晋宇的研究发现:对于成功者的崇拜,受创业成功人士的影响,激发出了个人对于创业的行动。 可以推论,独立学院大学生对创业成功者的崇拜能够促进自身的创业意愿。 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 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职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 张东艳等研究发现:对生涯规划越清晰,创业意愿更高。 由此推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也符合上述现象,即生涯规划清晰性影响创业意愿。 创业在于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 纵观创业成功者学习好的不少,但学习一般的也占了大多数,只要自身能力强,对创业认识足够,就能创业。 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是如此,故可推论,创业意愿与学习成绩基本不相关。 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也是一个人对创业成功的了解程度,对一个成功企业的了解程度表明着自身创业意愿的高低。 越了解企业成功的关键,对于自己创业成功越有利。 因此提出研究假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影响其创业意愿。

2、相关性分析

对与上述研究假设有关的变量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我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 我崇拜创业成功的人”、“ 我对未来有清晰明确的规划”、“ 我对小企业很了解”与“ 我乐于自己创业”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因此可初步认为创业技能准备、成功者崇拜、生涯规划清晰性、对企业了解的程度分别与创业意愿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学习成绩”与“ 我乐于自己创业”的相关系数为 - 0.093( p=0.183) ,说明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学习成绩不相关。

变量均值标准差V49V21

( 注 :**p<0.01;N =212( 下) 。)

3、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以“ 我乐于自己创业”为因变量,以“ 我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 我崇拜创业成功的人”、 “ 我对未来有清晰明确的规划 ”、“ 我近一年来的学习成绩”、“ 我对小企业很了解”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20、V17、V54对创业意愿均有显著的影响 ( β 值在0.2上下,p均 <0.01) , 企业了解程度、 学习成绩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关系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模型中自变量的VIF值均未超过5,因此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F值的显著性为0. 000,通过F检验。 可见创业技能准备、成功者崇拜、生涯规划清晰性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独立学院优化创业教育的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独立学院宜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创业教育。

1、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技能教育

本研究证实,创业技能准备影响创业意愿, 而这与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有关, 因此,独立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包括:( 1) 学校要注重丰富创业技能教育的实践环节。 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大学生认同创业,并且积极参加到相关创业活动中,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 ( 2) 完善创业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 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创业技能教育的核心,大学教育不是任务式的灌输一些理论概念,而是允许开放地讨论,自主的研发。 尤其是创业技能课程,不能停留在选修课程或者“ 放羊式”自主学习,而要和创业的专家、相关的创业设计人士对接,并开设与创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课程。

2、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创业教育

创业意愿与学习成绩基本无关,因此学校可以对大学生分类教育, 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有机会参加创业教育,要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一视同仁,而不是以课堂学业成绩论短长。 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创业教育更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培养学生的自我兴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

3、加强创业导向的大学生人生规划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8篇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创业意愿研究始于心理学领域的学者,目前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有范巍、钱永红、李永强、叶映华等。范巍、王重鸣运用创业倾向影响因素模型,从人口统计特征的视角阐述了“个人特征、个人背景、内外环境”三要素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关系[1]。钱永红应用“二层次六维度”的架构研究创业意向,两层次指个体的特质与资源,六维度包含成就动机、风险承担、自主性、创业回馈、资源获得和未来就业[2]。李永强研究得出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共解释创业意愿变异的46.9%,证实了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因素对创业意愿的有效影响[3]。叶映华研究表明创业自我认知是人格特质、社会资源和先前知识影响创业意向的中介变量[4]。可见,国内学者基本上运用了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体系,基于不同视角构建了创业意愿模型,对个体的创业行为具有积极指导价值。总体而言,国内研究更加注重创业者个体因素研究,缺乏从创业内在个体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系统研究。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创业意愿的研究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一是Ajzen的计划行为模型TPB;二是Shapero和Sokol的创业事件模型SEE。心理学认为,当某种行为无法观察或预测时,倾向常被用来揭示计划行为。Bird(1988)指出新创企业需要制订详细的计划,因此TPB适用于创业意愿研究[5]。TPB主要通过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来解释。SEE通过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与行为倾向三变量来解释创业意愿[6]。Krueger(1993)研究表明:SEE模型中的变量界定相对模糊[7]。例如SEE中的感知期望即是TPB中的主观规范。SEE根据TPB中的认知行为控制变量设置了对行为的预测。综合TPB与SEE比较,TPB作为本文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研究理论依据更加可靠。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创业意愿的测量模型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创业者内在与外在的系统化研究体系。本研究拟在TPB模型基础上,多维度测量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创业特质、创业认知、创业态度以及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二、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1. 模型构建。

笔者运用TPB分析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李永强研究得出:创业态度、主观规范、认知行为控制影响创业意愿的系数分别为0.43、0.289、0.136。Christian Luthje Nikolaus Franke提出的创业意愿模型也把创业态度作为创业倾向的重要前因变量来研究。因此本文模型科学选取了影响系数最高的变量创业态度。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笔者合理借鉴了范巍、王重鸣所证实的创业倾向模型中的变量创业环境。由此,基于TPB理论、范巍的创业倾向模型、Christian Luthje Nikolaus Franke的创业意愿模型,笔者创新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关系模型(见图1)。

模型的理论假设为:

(1)创业特质、创业认知、创业态度和创业环境四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

(2)创业态度包括内生态度和外生态度,笔者重在研究创业者的内在品质,由此本研究中的创业态度主要是内生态度。创业态度是创业特质和创业认知影响创业意愿的中介关系变量,影响因子相对较高。

2. 因素提出。

(1)创业特质。创业人格特质简称创业特质。笔者主要参考叶映华、钱永红的研究结果。叶映华指出,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量表包括“坚持与成就动机、问题解决能力、风险承担倾向、内在控制源、创新性”五个因素[4]。钱永红指出个人特质由“自主性、成就动机水平、风险承担”三因素测量[2]。基于上述研究,笔者着力从“自主性、成就动机水平、风险承担”三方面测量创业特质,由此提出:

假设1:创业特质越突出,创业意愿越强烈。

(2)创业认知。创业认知主要是对自身特质和变化的环境的认知。因此,笔者直接运用了赖铭娟的研究结论,创业认知从“创业环境认知和创业自我认知”两方面测量[8]。由此提出:

假设2:创业认知程度越高,创业意愿越强烈。

(3)创业态度。态度是倾向和行为前因变量。在其实证方面,Brayfield和Crockett(1955)首次实证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9];Cialdini等和Cacioppo(1981)验证了态度与创业倾向有显著的相关关系[10]。在态度的测量方面,黄炳沧(1993)研究表明,中国人的创业态度受“追求社会地位与权利、积极进取、出人头地、讲求光耀门楣”等价值观的正向影响;Shapero(1982)研究认为创业态度受“独立、财富、挑战”三因素影响。Macro van Gel-deren等人(2006)定性研究分析认为“独立、工作量的避免、挑战”三词的频率最高[11];Phillip H.Phan(2002)创业研究得出态度包括想法的检测、挑战、成就、权利、财富和社会认可等[12];李永强从“想法检测、独立、挑战、成就、财富、社会认可、国家贡献”七个方面测量创业态度[1]。根据以上论述,本研究合理借鉴使用频率最高的“挑战、成就和财富”三个指标测量创业态度。由此提出:

假设3:创业态度越积极,创业意愿越高。

(4)创业环境。钱永红认为:创业环境的测量要素包括个体对自己拥有资源的评估、个人对创业回馈的评估、个体对未来就业形势的预期[2];范巍等人研究得出:创业环境通过创业成就感、创业经济回报、创业特性优点、创业环境来测量[1]。此外,实践证明创业环境也离不开政府政策、大学教育、家庭环境、风险投资环境等系列因素的作用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主要从“社会创业氛围、大学创业教育、家庭支持、社会资本获得”四方面来测量创业环境。据此提出:

假设4:创业环境氛围越浓厚,创业意愿越强烈。

(5)创业意愿。Krueger将创业意愿定义为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于创业的态度和能力的一般描述,是最好的创业行为预测指标[13]。Thompson认为具有创业意愿的个体应具备如下条件:存在创办新企业的可能性并且不排斥这种可能性[14]。李永强将创业意愿分为承担责任性(注重条件限制)与非责任承担性(注重自由选择)[3]。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摒弃了有局限性的单变量的测量法,采用多维度分析法。依据Macro van Gelderen等人(2006)的多变量测量方法,从“兴趣、自由职业偏好、行为期望”等三个方面综合测量创业意愿。

三、研究方法

1. 问卷题项设置。

本研究问卷的设置包括创业特质、创业认知、创业态度、创业环境、创业意愿五个变量,所有变量均采取5分制Likert量表进行测量(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测量题项主要参照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研究结论,部分题项参照实际情况自行设置。由此构建了25个题项的初始问卷,其中创业特质有三大指标5个题项;创业认知有两大指标5个题项;创业态度有三大指标5个题项;创业环境有四个大指标5个题项;创业意愿有三大指标5个题项。为检验指标题项设置的科学性,笔者咨询了心理学和创业教育学的专家学者,运用专家打分法剔除了4个题项,形成21项题目的调查问卷。

2. 试调查。

笔者选择了江苏大学创业学生及MBA学员,运用初始问卷开展试调查,应用SPSS16.0和Amos17.0进行信度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了因子载荷小于0.3的选项,最终形成了具有17个题项的正式问卷。

3. 正式调查。

正式调查对象为江苏省13个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学生,正式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50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为94.4%。其中江苏大学为300份,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高校550份;男生468人,女生382人;一年级132人、二年级184人、三年级186人、四年级183人、研究生165人;有创业经历的112人,没有创业经历的人738人;接受过创业培训的230人,没有接受创业培训的620人。

4. 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以及Amo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分析

1. 信度检验。

笔者采用Cronbach’s Alpha配合Spss16.0软件以0.7为临界值验证信度,结果显示正式问卷的17个题项整体信度为0.823,数据属于高信度。其中,创业特质、创业认知、创业态度、创业环境、创业意愿五个变量的信度分别为0.783、0.794、0.798、0.826、0.809,且普遍比较高,因此证明本研究的测量指标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2. 建构效度检验。

笔者运用Amos17.0对预设模型进行拟合,计算得出拟合度的各项指标值见表1。

由表1可见,除了RMR的值为0.046,不在标准范畴内,其他拟合指标均在标准范畴内。Bentler&Chou(1987)指出:对于包含较多变量的模型来说,完全达到一般认定的拟合优度是比较困难的,所以RMR的值为0.046是可以接受的。这证明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见证了本文问卷的结构效度是良好的。

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笔者运用结构方程Amos17.0对模型进行分析,模型及各参数详见图2。

由图2可知,以上潜变量的个别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仍存在改进之处,其他各项标准化的路径系数均较好,模型整体上通过了验证。因此,本模型可作为最终模型,其各项统计计算结果可继续分析探讨,具体分析详见表2、3、4。

注:P:Probabililty.*表示P<0.05,**表示P小于0.01,***表示P小于0.001

由表2得知,四个假设关系都得到了验证,而且假设关系均为正向显著影响。

由表3和表4可观察到,创业特质和创业认知影响创业态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55和0.668,创业认知影响创业态度较大;创业态度和创业环境影响创业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26和0.443,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影响较大;创业特质和创业认知间接影响创业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47和0.418。分析表明创业态度是创业特质和创业认知间接影响创业意愿的中介变量。

五、研究结论与路径探析

1. 研究结论。

笔者依据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创业意愿是一种复杂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创业环境的影响,而且更大程度上决定于创业态度。(2)创业态度受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以及创业认知影响,而且主要由创业认知决定。(3)创业态度作为中介变量。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以及创业认知通过创业态度影响创业意愿。(4)本研究认为,大学推进创业教育首先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强化创业态度主要应从创业认知与创业特质着手。(5)本研究还揭示创业认知与创业特质的精髓是创业精神,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是推进大学创业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

2. 路径探析。

根据实证结果及研究结论,笔者对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和推进大学创业教育的路径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1)提升学生创业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创业内在原动力。创业认知对创业态度的影响系数为0.668。由此可见,创业认知是大学生创业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创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身创业职业生涯选择的综合认识。大学生的创业认知程度高,就会主动学习创业知识、统筹创业资源、进一步强化创业意愿,并投身创业实践。创业认知水平提升需要系统化的创业认知体系支撑。由此,高校可创建“感受式”创业认知体系,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验、模拟、实训,通过SYB、KAB创业培训项目、“创业之星”运营软件模拟、沙盘模拟、创业企业试运营等,以项目化的方式逐步激发学生创业的内在原动力,提升学生自我创业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创业特质和创业精神,促进创业行为持久长效。创业特质对创业态度的影响系数为0.555,影响十分显著。良好的创业特质主要表现在学生面对创业失败所能承担风险的能力,解决创业中复杂问题的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创业实践的魄力等。创业精神是创业特质的内在体现。目前,很多大学生具有创业意愿,但是这种创业意愿多数是以赚钱为目的,缺乏最基本的创业事业心与责任心,这就注定了这种创业行为不能长久。由此可见,责任与担当是创业精神的核心,高校可通过“创业教学主课堂、创业活动主平台、创业实践主阵地”等渠道和载体向学生心中植入创业精神的内核,持续推进大学生创业行为健康发展。

增强大学生创业心理意愿的对策研究 第9篇

一、大学生当前的创业心理现状

( 一) 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个体行为和创业行为形成中介变量, 主观的表现为创业者是否想要从事主观的创新行为与创业意愿, 所以个体更容易从事创业的行为。因而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能够把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创业倾向。

1.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感兴趣创业

兴趣作为一个人的正常趋向, 能够帮助一个人掌握和认识某种事物, 并且在力求参与某项活动的进程中, 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兴趣, 那么对其参与的创业活动将会产生良性的推动, 通过调查显示创业可以了解到有大概51. 8% 的对创业很感兴趣, 有大概22. 7%的学生不感兴趣创业, 有25. 5% 的学生没有明确的选择, 以上数据表明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对创业非常感兴趣, 甚至也很有热情,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创业是吸引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深究其原因, 第一。主要是创业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挑战性; 第二, 很多传媒对创业成功的人士大量的进行宣传, 这也激发青年人的创业热情, 并且最近两年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很多青年人毅然融入创业热潮中, 并且取得不菲成绩, 所以也给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第三, 国家为了减缓就业压力, 给学生提供很多创业优惠条件, 这也刺激大学生的创业心理, 另外现在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 所以大学生把就业转为创业, 希望自己当老板。

2. 毕业既创业的意愿不强烈

( 1) 自身的创业经验不够充足。通过调查资料显示大概有56. 3% 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社会经验存在严重不足, 所以不想选择创业, 另外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创业, 这部分学生占比是29. 8% , 由于创业知识不足放弃创业的学生大概占比能够达到12. 7% 。

( 2) 缺乏创业资金。创业前期一定要有相关的物质投入, 但是从调查结果能够了解到, 大概有48. 6% 的大学生缺乏创业资金, 这是他们放弃创业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20. 8% 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有待拓展, 当前还不能适应创业的环境, 也没有能力进行创业。

( 3) 个性不符合志趣不在。在创业当中经验、资金、能力都是可以克服的因素, 但是个人的潜质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27.8% 的学生感觉自己的性格不适宜创业, 还有一部分学生习惯于安稳的生活, 不想承担创业初期的种种困境。

( 4) 信息不足。调查显示11. 4% 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缺乏创业信心, 主要是刚刚接触社会对于很多行业内的规律掌握不到位, 所以对于创业前景预估不好, 没有创业的自信心。因而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之前都是要进行理性的思考, 将大学生创业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其中, 然后再进行选择, 所以这样开展的创业不是凭借大学生的激情, 这种理性的考虑问题方式值得推崇; 但是面对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的情况, 要求学校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 鼓励学生在好的机遇和挑战面前, 需要发挥自己敢于拼搏敢想敢干的精神。

( 二) 分析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1. 创业动机具有多元化

通过问卷调查10 个学生, 了解学生的创业动机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其中52% 的被调查大学生创业动机是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经济收益, 46%的大学生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38. 7% 的大学生主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或者实现个人的价值。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进行, 不是单一动机进行驱使, 实际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由于社会价值的取向也呈现多元化, 所以很多当代的大学生创业动机更加复杂, 多数情况下都要受到理想、经济、个人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 首要驱动力是获取经济回报

在所有的创业动机中,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收益,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 私有财产得到法律的保护, 并且社会上的富翁效益也强烈的刺激青年人走向创业之路, 尤其是马云的成功案例, 让很多青年人坚信只有创业才能获得财富的积累。虽然大学生获取经济回报的意愿十分强烈, 但是不代表大学生就是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缺失社会责任感, 根据调查依旧有38% 的学生, 主要参与创业的动机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这说明的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让自己的收益和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3. 自我兴趣的推动作为创业的内在推动力

如果大学生能够依靠兴趣开展创业, 那么就能发挥创业中的稳定和持久性, 在调查中了解9.5% 的大学生, 创业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不想面对当前竞争激励的员工淘汰机制, 所以想要自己创业, 这样可以高枕无忧, 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可取, 创业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就最简答的方面考虑, 作为员工打工, 即使没有任何盈利老板也要照常给员工开支, 但是如果作为创业者, 一天没有收入还要支付相关费用, 那么心理压力要远远大于普通员工, 所以如果创业没有兴趣和热情驱动, 仅仅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那么整个创业的价值也不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也不能保障创业的持久性, 所以创业的成功率也会随之降低。当前我国鼓励大学生创业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带来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 但是还是有很多大学生面对创业热潮非常的冷静, 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创业面临的困境和不足之处。

二、大学生创业对策与思考

( 一) 开设配套课程, 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

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有着浅显的理解, 能够掌握的创业知识也非常薄弱, 这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非常封闭, 很多实践环节不足。很多高校不重视就业指导课程, 甚至没有专门老师, 有时候一学期就给学生象征性的开设一堂, 上课教师都由思想政治教师兼任, 给学生讲述的内容, 脱离实际, 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没有任何帮助。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为了提高就业率, 开设的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急功近利的色彩, 与当前的大学生认知能力不符合, 因而高校要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 并且创设相关的创业实践机会, 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做到融汇贯通。根据创业的实际情况, 设置就业和创业相关指导课程, 设置普及创业基本知识为主的教育课程, 这样才能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开展创业活动, 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创业需要的各种能力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科学创业计划的制定规则。另外, 要让学生从课堂和书本的限制中走出去, 定期的举行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等方面的讲座, 多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或者知名人士, 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给学生客观的讲解创业历程, 分享创业经验。学生不但能够了解创业的全过程, 更能在大学生阶段有意识的进行创业准备, 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接受创业教育。

( 二) 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欲望

通过数据调查看到, 大学生的整体创业动机水平比较高, 能够积极的认识创业活动, 但是在进行抉择时, 还是很难下定决心, 所以对创业还有畏惧心理, 害怕承担创业中的各类风险, 不敢应对挑战, 有其是高年级学生这种心理表现的极为明显。通过调查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创业热情明显要低于低年级学生, 数据降低是很让人担忧, 但是者在客观上还体现出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由于高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宽, 并且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比较高, 整体的个性也取向成熟, 各种能力都要经受锻炼, 对社会和人生都要有认知以及延展, 并且积极的投身到创业实践中, 因而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在此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阶段, 尤其要加大对高年级学生的引导以及扶持, 强化高年级学生的创业动机, 通过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创业条件, 让学生创业成功。

高校大学生创业动机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开展专业化指导教学活动这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成熟创业动机, 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并且在专业的知识学生过程中, 要渗透相关的创业要素, 通过给学生介绍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内容, 带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 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初, 做一些兼职,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业动机; 第三, 营造鼓励创业氛围, 最好利用校园的网络、橱窗等媒体, 宣传一些毕业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创业成功, 并且可以邀请知名的企业家等来校讲座, 让学生与其零距离的接触, 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

( 三) 创设条件, 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创业急需创业的资金、培训和相关政策性的支持, 所以国家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意识, 出台很多优惠政策, 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 比如融资、税收、创业培训等, 这些可以有效的诱导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也为他们的创业之路铺设基础。另外很多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 推出特色化的扶植政策, 比如温州大学生筹备的“创业园区”扶植大学生创业项目, 对其进行管理、服务和指导。在创业园区中主要推崇“工作室”的模式, 学校给学生提供场地、帮助学生解决前期资金不足的现状, 并且还提供创业的相关项目。现在该园区内有大概30 多个工作室, 创业的内容从艺术到工业, 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寻找到的创业商机, 有的学生是根据自身的喜好, 联合有共同志向的同学一起“披荆斩棘”走出新的发展道路。

三、结束语

通过总结大学生的创业路径能够了解到大学生创业者在活动内外部活动的过程中, 了解到创业认知以及创业决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所以要在深刻的认识中提升大学生的行为和路径。第一, 大学生处于外部环境中, 所以外界的机会、环境都会对创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面对这一情况要加大创业知识的客观宣传, 不但要给学生介绍创业能够得到的东西, 更要让学生了解创业必须付出的东西; 第二, 实施创业教育, 让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有所提升, 为开展创业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以创新知识为起点, 推动大学生创业, 是当前创业的主要模式。大学生创业能够带动经济、科技的发展, 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大学生当前的创业心理现状, 并详细阐述相关的创业对策, 实现创业带动经济的目标。

关键词:增强大学生,创业心理,意愿,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秀娥, 方卓.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04) :12-13.

[2]龚丽, 谢丽芸.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 2014 (22) :17-19.

[3]陈勇敢.合肥市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 2010.

[4]洪映君, 廖传景.大学生创业心理调查与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04:102-107.

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第10篇

1 创业及意愿的概念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于1755年首次将创业 (entrepreneurship) 这个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此后, 国外各个学者对创业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Cole (1965) 认为创业是企业以利润为导向的有目的性的发起、维持和发展行为。Stevenson, Roberts和Grousbeck认为创业是不顾现有可控制的资源而寻求和利用机遇。Jeffry A.Timmons在其经典教科书《New Venture Creation》里对创业下的定义是: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与运气相结合的行为方式。P a u d.D.Reynolds把创业概念延伸到从人们创业意识产生之前到企业成长的全过程。他认为创业应该分为四个阶段:未成年、创业行动开始之前、开始创办企业、企业成长。

我国学者对创业也有诸多的解释, 李志能 (2006) 认为创业是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贺丹 (2006) 认为创业是识别机会、利用资源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过程。刘常勇 (2006) 认为创业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历程, 是创业者依靠自己的想法及努力工作来开办一个新企业。宋克勤 (2008) 认为创业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和资源等要素。罗天虎主编的《创业学教程》将创业定义为“社会上的个人或群体为了改变现状、造福后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财富的艰苦奋斗过程”。

意愿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为了获得某件东西 (某种方法) , 而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或是道路 (Bird, 1988) 。Krueger N F, Reilly MD, Carsrud A L (2000) 认为创业意愿是指创业者对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我国学者范巍、王重鸣 (2006) 认为创业意愿是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罗向晗 (2012) 认为创业意愿是指个体有意图建立一个新企业, 并且有意识地计划在未来的某一时间点去创立新企业的心理状态。祝敏丹 (2012) 认为创业意愿是最好的创业行为预测指标, 是一种使创业者为追求特定目标而投入时间、精力及行动的心理状态。

2 创业意愿的个人影响因素

2.1 基本情况

Brockhaus (1980) 研究指出创业意愿与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有关。Brenner (1991) 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强的创业意愿。国内学者何忠伟 (2010)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受教育年限与其创业意愿相关, 受教育年限越长,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对概率越大。林震烁 (2005) 通过调查分析, 在户籍方面, 农村大学生对创业持感兴趣态度的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来自中小城市的;最后是大城市大学生。刘群, 孟永 (2012) 研究表明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其创业意愿有影响, 调查显示经管类学生创业意愿最高, 其次为理工类学生, 文史类学生创业意愿较低。

2.2 实践经历

大学生在学校的实践经历是指除课程内容外从事的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大学期间所从事的实践经历与其今后的创业意愿及表现息息相关。Van和Clouse在1990年做的实证分析显示有多元经历的学生创业意愿更高, 因其更能处理好复杂的情况。黄勇 (2009)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比例不是太高。只有28%的学生参与过创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涵盖了课外科技作品创作、挑战杯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教师科研项目等。刘群, 孟永 (2012) 认为有兼职工作或实习经历的学生较没有兼职工作实习经历的学生创业意愿更高。

2.3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成功创业者具备的特殊的人力资本。美国国家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成果表明,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具备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和控制能力这几项能力。国外学者Bhandari (2006) 认为领导力、创新性、果断决策力、自我挑战能力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我国学者熊彤 (2011) 认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包括市场识别能力、创新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等五个方面。祝敏丹 (2012) 认为创业意愿与创新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市场管理能力与创业意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2.4 个体特质

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M a r r y&Mac Millan (1988) 研究认为将创业者所具备的个体特征主要有成就事业的欲望、内控人格、风险承担能力、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个人价值观选择等。Grant (1995) 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前瞻性人格与创业意愿有关。钱永红 (2007) 认为, 创业者应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 时间、经历和财力等方面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其创业行为成功率更高。杨德彬等 (2011) 认为自信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特质, 自信的人也敢于面对别人在观点上的挑战, 拥有个人魅力的人更易受到别人的推崇[24]。

3 创业意愿的环境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行为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来自外在环境的支持或帮助服务等综合性因素统称为创业环境 (R.Devi&S.Daniel, 1994) 。国外的学者在创业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模型:五维度模型和九方面模型。五维度模型认为创业环境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对创业资金支持和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九方面模型是由GEM (全球创业观察) 研究提出, 主要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九个方面。

我国学者熊彤 (2011) 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他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包括创业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其中硬件环境包括政府的社会、政府、高校、家庭等的政策、资金支持;软件环境包括融资信贷、人脉关系和社会服务等。在创业环境的研究中, 国内学者在政策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支持三方面较为集中, 下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 政策环境。

创业政策指国家各级机构对大学生创业制定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旨在培育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 (齐昕, 刘家树2011) 。杨德彬 (2011) 认为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 包括贷款、税收、工商注册、人事等多个方面。刘群 (2012) 认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政府扶持措施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上, 大学生们认为重要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序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税收优惠。总体而言, 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相关的资金、经验、项目等资源, 政府政策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强有力的支持。

(2) 学校环境。

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在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观和引导行为取向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形成息息相关 (叶榆枫2012) 。王华锋、郑珠、牛晋泽 (2010) 认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开设课程、开办讲座、开展培训以及举办竞赛四个方面。通过系统的创业课程学习, 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创业知识体系。邀请成功人士进行创业类讲座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培训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掌握创业过程的注意事项。创业竞赛能让大学生理论性的掌握创业的整体过程。刘群, 孟永 (2012) 调查显示参加过创业讲座或培训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 并且其创业意愿的高低程度与其参加创业讲座或培训的次数成正比。李琼 (2012) 研究表明如果学院让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3) 家庭环境。

大学生自身没有资金、人脉、经验等资源, 其家庭支持作用显得非常重要。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有显著关系。李琼 (2012)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其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等相关。研究认为父母均是企业家或自我雇佣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强。杨德彬 (2011) 认为父母的价值观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选择产生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创业决定持支持鼓励的态度, 那他们在对创业就意愿方面会更积极;反之, 父母对孩子创业决定持反对态度, 其孩子的创业意愿不高。何忠伟, 郭君平 (2010) 认为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十分明显。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差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4 结语

大学生创业意愿 第11篇

为了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实情况,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激励措施,本文在对淮安高教园区3所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调查从学生的个人特征和外部环境因素等不同层面展开进行。

一、研究目的

当今社会就业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民生工程,就业状况直接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是新形式的就业,也是就业的更高层次,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举措。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创业,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应建立起弹性学制,要允许高等学校在校生开展休学创业,各高等学校应全面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现实情况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率和成功率都很低,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总体还不到1%,较低的创业率与很高的创业呼声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这促使我们必须沉下心来研究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到底是怎样的;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激发过程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剖析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工作,进而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二、研究过程

调查研究安排在6月份进行,调查的地点选择在淮安高教园区内,主要是因为高教园区集中了不同类别的各类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5万余人,人员相对集中,专业门类有代表性。

调查共发出空白问卷982份,收回的问卷有892份,剔除不规范的问卷后,实际的有效问卷为88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0.22%。从收回的调查统计样本来看,学生的来源情况如下:城市学生占比仅为23.95%,农村学生占比为76.05%;性别比例:男生占44.86%,女生占55.14%;应届毕业生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73.68%。结果分析表明:样本的平均创业意愿得分较低,仅为21.7分,大多数学生处在0~25分的无创业意愿或弱创业意愿部分,只有3.9%的学生处在75~100分的高创业意愿。创业相关度结果显示:环境因素与创业意愿关联度最高,客观要素的关联度次之,主观追求与创业意愿的关联度最小。

三、制约因素

(一)政策知晓率低

基于就业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各地出台了许多与创业就业相关的政策规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等六部委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组织实施了“创业引领计划”;推出过《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以及税费减免等许多政策。

尽管做出了以上众多努力,可是大学生对这些创业扶持政策知晓率依然不高,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受益率明显较低。优惠政策落实不好。其原因就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落实过程不精准。

(二)家人支持不够

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受到学生家庭氛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收入高低、亲友的创业经历等都是影响因素。调查显示,近90%的受访者都表示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涉及创业之路的选择,甚至是创业成功可能性的高低。首先,影响到个人的创业素质;其次,影响到创业道路的选定。调查得知,在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中,家庭的支持率仅为10.4%。很多家庭对创业成功观的认同度是比较低的。

(三)筹融资难度大

资金保证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大学生创办企业,要面临着工商、税务、保险、融资、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那么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创业问题上面临的困难就会很多,经验的欠缺、资本的不足都将使他们难获成功。当前,尽管各级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都做了不少努力,然而不难发现,这些实施的扶持政策一般都是单项性政策,扶持的力度明显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很多都是资金问题。资金获取困难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的一道坎儿。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2014届高职毕业生中半年后创业、一年后陆续放弃的大多都是因为资金的保障出了问题。

(四)技术技能薄弱

据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的软肋是信息技能等层面的内容,希望学校能更多地开设有用的创业课程,教会学生捕捉商业机会、撰写商业计划书,学会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技术。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往往科技含量不高,专业关联度低,而且很多都是涉及服务行业,主要依靠营销手段,这类行业竞争的落脚点集中于压价与增值服务。

(五)文化理解肤浅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创业越来越趋于“理性报道”。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不够强烈在一定意义上跟当前的创业文化环境有关,因为环境是创业意向的孕育土壤,事实上创业文化不够浓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价值观在大学前没有得到相应的熏陶,这种现状就要求大学教育阶段应对创业文化的环境加以营造,对学生的创业价值观进行重树。调查发现,有78%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创业的概念,往往将创业当作一种糊口的工作;只有4.9%的大学生才会考虑到事业的发展层面,追求创造价值。因此,大学生的创业缺少应有的文化环境氛围。

四、激励措施

(一)加大创业政策宣传

经过学校的创业教育,高职大学生对创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主观上持肯定和可接受的态度。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有60.5%的受访者表示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信息关注度不够,因为了解渠道有限,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出台的各种创业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工商优惠、贴息贷款、免收规费等;宣传大学生中创业成功的典型。用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去吸引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去启发学生,借助榜样的力量去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欲望。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可以改革的地方是多方面的,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抓手就在教材建设,要组织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覆盖创业内涵、创业文化、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还要列举大量学生成功创业的实例,以及一些初次创业失败后仍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实例,让学生既能够树立信心,又能够提高抗挫能力,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地开展创业活动;通过教材学习达到从心动到行动的效果转变。此外,在教学环节上也要进行合理设计,教学条件也要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课程教师以辅导员居多,辅导员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不高,通常也不具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相应的职业资格,创业实践有所欠缺,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环。(1)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定期派遣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2)拓宽师资的范畴,跨专业组建师资队伍,邀请行业专家兼做师资,吸收有创业经验和创业热情高的家长聘为师资,构建专兼结合、滚动更新的教师团队,增强创业教育的时事特性。(3)专设职能部门,联系专业,整合资源,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创业大赛,以增强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

(四)加大创业教育投入

创业教育需要加强实践训练,实践训练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学校要主动对接和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加创业实践和创业竞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学校还可通过学分奖励或评奖评优方面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主力部队,有效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意义重大。高职学生所接受的学习和训练以及自身的经验经历,对其创业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的创业经历和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当然,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发过程要注意针对学生的现状,客观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应的激励政策,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激励效果。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对淮安高教园区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影响高职大学生创业的制约因素,提出有效的激励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意愿,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仁生.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2]张阳.创业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王颖.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4]陈丹,王文科.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13-119.

上一篇:第三维目标下一篇: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