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导论范文

2024-07-26

电气工程导论范文(精选12篇)

电气工程导论 第1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导论,培养目标,教学特色,教学方法

1 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 传统电力逐渐向智能电网转变, 使电气工程呈现出电气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以及新能源技术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特点, 也因此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3]。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力军, 其毕业后在工作岗位对专业所做的贡献将直接影响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4]。因此,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电气工程专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其中, 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引导课程的《电气工程导论》担负着激发学生兴趣、建立良好专业认知的重要作用, 具体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1 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接触的专业知识还不是很多, 所以对这个专业以及如何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等等, 都不是很清晰, 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定位[5]。通过《电气工程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对本专业进行初步的认识, 构建初步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培养方案,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教育心理学的体现

由于大学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的不同, 需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学习方法, 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该课程是为本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发展以及所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内容, 以及本专业各阶段的学习要求、重点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 促成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良好过渡, 建立良好的专业印象, 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 使学生在大学时代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6]。

2《电气工程导论》教学体系及其特色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 其前身之一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在电气工程教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积淀。《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正是其培养特色的体现。

2.1 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必选专业平台课程。目的首先是使刚入学的新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迅速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 提前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大学学习规划;其次是对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方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全面认识, 以激发他们对后续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为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拓宽视野, 使学生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相适应。为现代社会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并为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个人今后的多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

2.2 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内容设置

学习的具体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学科及其涵盖的内容, 电气工程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方案;人类对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电工技术的发展历程;电能利用与现有的发电类型, 新型发电方式, 发电、供电和用电的基本设备;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电力工业的特点, 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内容;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传动技术;电力通信技术, 电力通信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动化及其应用, 自动化和控制技术发展简史等内容。

根据上述教学任务, 本校《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 其中课堂教学又分为教材学习与专题讨论, 实验教学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验室参观。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既考虑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兼顾了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3 教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积累, 本校《电气工程导论》的教学形成了自有的特色。

1)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以专职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 具有广泛而有效的教学效果[6]。在课堂教学中, 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插入大量电气工程和工程建设图片、相关视频或影像资料, 使教学能更加生动形象,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容易接受。实验教学则是通过演示、体验和观摩的方式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本课程通过设置合理的演示和体验教学, 以及参观电力专业实验室、发输电系统模型等方式, 将书本知识以实物或实验示例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进一步加深理解, 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资深教师教学

专业概论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不深, 但却要求专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 还必须能够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进展, 知悉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并能够使学生全景式地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前景。此外, 面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专业新生, 如何在教学中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教授课程内容, 是对《电气工程导论》教师的一大挑战。因此, 我们通常邀请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教授该课程。

3) 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为了紧随学科前沿, 开拓学生视野, 同时丰富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专题讲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方面为科技前沿讲座, 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科技前沿讲座邀请从事科研的教师对电力行业前沿科技进行介绍, 例如新能源发电技术, 智能电网技术, 直流配电网技术等;学生自主专题讨论是由学生自主选题, 自主组织的课堂讨论, 通过这一环节的参与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专业兴趣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关于课程教学的思考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已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尤其是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参与和协助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在此提出以便与同行探讨。

1) 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 该课程主要以传统电力系统知识为核心, 虽然增加了专题讲座内容, 但是在传递行业新兴技术方面仍稍息薄弱。若能在讲解完电力系统基础概念后, 采用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对新兴技术进行更多的介绍,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专业憧憬。

2) 从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的选题情况来看, 学生多以行业就业形势、就业去向、人才需求和大型电力企业简介为课题, 而在课程内容中, 关于这方面的介绍相对较少。若能增加这方面的图文讲解或邀请企业工程师对未来工作状况进行介绍, 对于学生全面认识专业以及合理设定培养定位十分有益。

3) 课程教学之初和实施中最好能够增加学生反馈,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以及掌握程度, 便于教师更好地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教材建设总结[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2) :125-125.

[2]李萍, 王旭.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专业导论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界, 2014, (11) :75, 81.

[3]张文忠, 魏云冰, 崔光照.以专业规范为指导的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建设研究[C]//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2007.

[4]吴燕翔, 杨琛, 刘雨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27:264-267.

[5]王克甫, 肖海红.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22) :134-134.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第2篇

《电气工程导论,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

摘要

电气工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不论是电气时代还是信息时代,都是建立在对电能的利用与控制上,电是能量转换的枢纽和信息的载体,电能普遍应用在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为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平及文明程度奠定了物质基础。本文介绍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学科,其中还有个人的展望和心得体会。目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 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 研究发向 引言

国家进入十二五重点建设当中,工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工业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工业主要是轻工业方面,而重工业方面则有不足。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水平与国家重工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十二五建设中有所作为,就要发展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概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所有电类专业的基础,包括强电和弱电。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方面产品的研发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市场的投入和培养。同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多元化发展更能使其在各行各业领域中占有发展2010年5月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空间,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多元化将更能降低我国就业压力,就这一就业问题的解决将使电气自动化专业长足发展。

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专业简介: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2)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电路、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介质物理、电气绝缘测试技术、高电压试验技术、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原理与CAD、光电通信原理、电力系统过电压及保护、电缆材料与电缆工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3)就业方向:毕业后可从事 ①各类发电厂、变电所和各种工矿企业供用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工程改造和研究。

②各种电力元件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和研究。③自动控制装置和系统的设计、开发研制和运行调试。④计算机控制保护系统的设计、研制、运行和调试。⑤动用计算机进行发电机组、电力系统的仿真研究。⑥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⑧经济运行与管理 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⑩教学

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1)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对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模糊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理论、网络通信、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

2010年5月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电力工业技术经济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了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探讨并明确了运营流程中各步骤的具体规则;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期货交易(年、月、日发电计划)、转运服务等模块的具体数学模型和算法,紧紧围绕当前我国模拟电力市场运营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3)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系统

对电力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引进了加拿大teqsim公司生产的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家具备混合实时仿 真环境的实验室。该仿真系统不仅可进行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及暂态实验,提供大量实验数据,并可和多种控制装置构成闭环系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新装置的测试,从而为研究智能保护及灵活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一流的实验条件。(4)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

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是针对我国电力企业职工岗位培训的迫切要求,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和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相结合,利用专家系统、智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进行电力系统知识教学、培训的一种强有力手段。(5)配电网自动化

在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ndlc、配网的模型及高级应用软件pas、地理信息与配网scada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6)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对在线测量技术、实时相角测量、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电力系统振荡机理及抑制方法、发电机跟踪同期技术、非线性励磁和调速控制、潮流计算的收敛性、电网调度自动化仿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基于柔性数据收集与监控的电网故障诊 断和恢复控制策略、电网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7)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将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及其元件的运行分析、警报处理、2010年5月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故障诊断、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用研究。在上述实用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8)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开展了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理论和控制算法、各种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的微机控制技术、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有源电力滤波技术、大容量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9)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通过将传感器技术、光纤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模式识别技术等结合起来,针对电气设备绝缘监测方法和故障诊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基础研究,开发了发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电容型设备和直流系统等主要电气设备的监控系统,全面提高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二、专业素质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基础、网络理论、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器学、现代检测技术、电力工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高电压工程;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4.受到电工、电子、电力电子、信息控制与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

5.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相应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7.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学好工程技术类课程,必须具有求实、求真精神,有理性的批判意识;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的、务实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市场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另外,在大学中,要养成自学的能力。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依赖性的减少,代之以主2010年5月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讲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教师最有心得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攻读、理解、掌握。大部分时间是留给学生自学的。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本领。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项重工业的发展,而各项工业的

发展只有依靠电气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家的电气 发展息息相关,国家的发展需要电气人才的建设。作为一个

21世纪的大学生,无论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都应该学习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国家尽一份力

六、参考文献:《电气工程导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等网络文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初探 第3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目前,专业导论是各个院校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我校电子信息学院自2010年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引领学生步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让新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接着给出了教师在本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达到的效果,初步探索了本课程的教学。

1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1.1 教学目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范畴、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未来就业领域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外延和前沿,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性质、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把握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相关学科的特征。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在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2 教学内容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导论着重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内容、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可能发展走向。在介绍概念时还联系到大学教学计划中的有关课程。以下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1)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粗略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要深入掌握这些技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3)消息的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4)电磁波与无线电: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以及应用的全貌,以及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5)通信技术与通信网: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7)互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知道相关的名词术语。(8)控制科学与工程: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9)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10)数字媒体技术:学習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内涵。了解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和动漫等方面的内容,知道数字媒体制作的过程和工具。(11)图像信息处理及应用: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数字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与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关系。(12)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

2 教学初探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目的和目标,在以下多个方面开展了本课程的工作:

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本课程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形成一支素质优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制定完整规范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及文字教案等,选用及时和准确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适应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以及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学的教学参考资料。制作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电子教学课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教学内容上:在选择新颖、全面、正式出版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讲授,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课件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考核上:注重平时,期末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可以老师规定考核的基本内容,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完成一篇学习论文。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基本材料,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搭建一个提高专业素养的平台。

3 结束语

专业导论是将涉及内容很广的学科做概括性介绍,一般不会有非常深入的分析,但对历史和未来都有精简扼要的介绍,使学生对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其他课程的目的。

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中的主要内容,它代表了当代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学科群体,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产品、光电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某些信息应用技术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各生产企业之间相互渗透、日趋融合,因而全面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内容、概念,以及技术进步和今后发展,对大学新生是必要的。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项目资助: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12AZ10)、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培育项目(10C104)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项目(10XKF01)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电子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衍达.信息科学技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黄凤玲.电子与信息技术类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 谢文,滕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家,2012(14).

[5] 张运九,吴勇,薛光辉,卢继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6] 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7] 黄军校.基于CDIO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3).

《电气工程导论》教材建设总结 第4篇

1998年, 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 将电工类专业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合并为“电气信息类”, 专业数大大减少, 专业口径大大拓宽。其中, 一些高校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设置了20左右学时的《专业工程概论》或《学科概论》课程, 但是相适应的教材出版很少, 本书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编写的。

本书内容主要来自作者自2003年开设本课程的讲稿, 在此基础上着重添加新内容, 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于2007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 现已连续重印3次, 效果较好。

《专业工程概论》或《学科概论》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入门课程。作为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工程概论》或《学科概论》课程的教材, 本书着重介绍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领域, 其涉及的专业面宽、内容新, 但不涉及过多的理论, 目的是使学生对该专业的概貌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 对电气工程类学生学习可以起到“导航”作用。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建设。

二、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立足于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而编写, 以便适应所有二级学科设置本专业的学校。全书共分4章。第1章绪论部分, 首先, 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史、专业的地位和任务、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其次, 介绍了国内外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设置情况;第三, 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第四, 介绍了国内大学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情况。

第2章, 首先, 介绍了我国电气工程学科的状况;其次, 介绍了我国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分类情况;第三, 介绍了电气工程的知识体系和内涵;第四, 介绍了电气工程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和未来研究热点。

第3章, 详细介绍了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五个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 介绍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主要包括: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发展史、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主要研究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电力传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典型应用技术举例;其次, 介绍了电机电器及控制学科, 主要包括:电机的工作原理及作用、电机的发展概述、电机的类型及主要应用领域、电机运行方式及控制技术、电机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器的发展概述、常用低压电器及应用领域;第三, 介绍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学科, 主要包括电力工业的发展概况、电力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发电厂和变电所的类型及特点、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电压等级、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及负荷曲线、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典型应用技术举例;第四, 介绍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 主要包括电工理论发展简史、电工新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地位与作用、我国电工科学的现状与发展;第五, 介绍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 主要包括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4章列举了电气工程技术在一些重要行业的应用案例, 主要包括雷达伺服控制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轧钢及冶炼电气控制系统、电气工程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应用以及电气技术与相关技术的融合情况。

三、教材的特色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已出版的《电气工程导论》教材, 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学科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结合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反映了我校学科的特点。

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将原“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专业 (部分) 合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专业, 将原“工业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专业、“电气技术”专业 (部分) 等专业合并为“自动化”专业。在同时颁布的“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 又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自动化”专业 (主要指“工业自动化”专业部分) 合并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可见,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知识体系覆盖面广, 写概论之类的教材内容取舍难度较大, 这一点在教材的撰写过程之中, 已经深有体会。我和卢秀和副院长从2003年酝酿撰写本书, 五易其稿, 每次在请电气工程领域的专家审阅之后, 都深感自己知识的肤浅, 并且在大一新生中, 开设本课程在没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教材的叙述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教材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阐述本门学科的基本规律。

2.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 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能够正确地阐述本门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概念,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符合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取材恰当、合适, 内容的阐述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 便于自学, 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文字准确、流畅, 符合规范化要求。

5.插图正确, 文图配合恰当。

6.体现强电与弱电的结合、元件与系统的结合、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7.体现我校办学体色, 以适用、够用为原则, 针对地方工业大学的特点, 着力写出符合地方工业大学特色的教材。

8.教材在国内的使用率较高, 提高了我校办学声誉。

9.把最新的科研成果, 融入教材之中。

四、进一步修订的设想

本教材修订已经列入长春工业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资助项目。教材进一步修订力争将2007年我校教育部立项建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06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国内人才市场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2005年吉林省教育厅立项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相关成果融入教材之中, 使本教材的特色更加鲜明。

按照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的统计, 在1999年, 我国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大学共有109所;设置工科引导性目录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大学共有14所。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的统计, 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高等学校已增到300余所。可以看出, 十余年来, 我国设置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数迅速增加, 这一方面, 说明了我国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另一方面, 说明电气工程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 教材的完善与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修订仍然以强电为主线, 以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 同时兼顾元件与系统、软件与硬件。其中的元件包括电机、电器、电力半导体器件等, 系统主要介绍电机电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软件主要在电气技术应用领域做介绍。由于本门课程是在大一开设的技术基础课程, 文中插图力争插入的是原理性框图, 主要说明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即可, 因此文图的恰当配合也是本次修订重点。本次修订力争使学生在学完高中物理中的基本电磁关系后, 就能够看懂文中的所有插图, 对插图的解释力争用浅显语言解释。

五、总结

《电气工程导论》可以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工程概论》或《学科概论》课程教学用书, 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的参考用书。本书自2007年10月出版以来, 除长春工业大学使用外, 已经在将近10所兄弟院校中使用, 下次修订将征求这些院校的使用意见, 进一步充实完善本教材的内容, 提高教材的使用率。

摘要:近年来, 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校, 在入学新生中相继开了《学科概论》课程, 但相适应的教材较少。为了满足教学需求, 从2003年着手编写该教材, 2007年10月出版, 发行量较好。介绍了教材的主要内容、特色以及进一步修订的设想。

关键词:电气工程,教材建设,教材修订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总结1 第5篇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正因为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一直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美国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在机构名称上有的学校称电气工程系,有的称为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有的称为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等等。该学科(系)在科研、教学及学术组织形式上与国内电气工程学科有较大不同。了解国外学科状态及教学、科研方向,对调整我们的学科方向、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力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力的应用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电气自动化是国民 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目前国际水平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科技工作者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应用、微机控制技术、供电技术等。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包括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本专业产生于70年代,首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那时候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元件。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应用领域相当广: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例如一条设备怎样运行才能保证它能正常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现代工业不是全人工,靠人来操作,却是由机器来制作,启动机器,就会自己运行下去,机器之所以能自动运行,就是电气自动化,所谓电气自动化,就是利用继电器、感应器等电气元件实现顺序控制、时间控制的过程。其他如一些仪表或伺服电机,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反馈到内部,从而改变输出量,达到稳定的目的。还有单片机的应用,电子设备要达到所要求的指标,首要的就是配备一个稳定、优越的电源,在一些专业要求更高的系统中,对电源的要求更高。可以说,电源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将直接推动电器、电力技术的发展,电源技术在电气技术发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方便的、最经济的电能来源是取自电网的交流电,但电子线路需要的常是直流电源,将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对于要求不高的电子产品,可以直接使用。但简单的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不稳定,电源电压随着电网电压的变化或负载的变化而

变化,这必然会影响电子线路的性能,经整流得到的直流电压,虽经滤波,交流成分仍然较大。所以,在要求高的电子产品中,必须采用直流稳压电源。随着微型计算机特别是单片机的不断发展,其档次不断提高,功能越来越强。它将冲击着人类的方方面面,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尖端科学、智能仪器仪表、日用家电等领域中。目前,单片机在工业测控领域中已占重要地位。

个人认为:(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方向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该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虽然大,但可供选择的人也很多,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很难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绩。也许这对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考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电气工程导论 第6篇

【关键词】讲座 项目设计 职业规划书 视频教学 启发式教学

一、引言

《物联网工程导论》作为新兴复合型学科“物联网工程”的入门引导课程,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体系化地建立物联网专业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思考,以便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习计划。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工程导论》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特长,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014年以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以下称本院)各专业均开设了相关的导论课程,并采取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教学手段。从教学效果来看,大一新生在C-D-I-O的环节体验式教学中,普遍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程项目制的开展中,学生们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实践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做出了诸多作品。以2015年电子工程系导论课程为例,学生的作品数多达40件。综上所述,CDIO的教学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故在《物联网工程导论》的教学中,拟采取CDIO工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二、CDIO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物联网工程导论》CDIO教学中,主要根据课程的提点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

(一)邀请物联网从业人员进行讲座

大学教师对于基础技术方面非常熟悉,但是对于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熟悉程度不如行业的从业人员。本课程作为行业导论课,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鉴于此,本文在教学中,邀请经验丰富的物联网从业人员来进行免费讲座,如图1所示。

(二)平时作业采用项目设计的方法

CDIO教学的精髓在于项目制的实施。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它是学生建立体系化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故在教学中,拟采取项目制贯穿教学环节的方式进行。具体实施步骤为:

1.拟定设计题目

教学中,结合自己在大学学习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交流,拟定了20多个项目设计题目。主要分为2个方向,行业类的题目主要涉及学习和就业的计划和规划方面,比如“物联网行业研发岗位有哪些公司招聘?需要哪些技能?对应哪些课程?薪酬如何?发展空间如何?”“《我是女生,学这个专业合适吗?现在有什么渠道可以转专业,或者毕业时找其他专业的岗位吗?发展空间如何?”等。技术类的题目主要针对物联网应用的一些技术,让学生进行使用体验,比如“淘宝(或者京东)上有哪些商品使用ZigBee协议?干什么用的?”“使用某一个品牌的云存储平台产品,并且向同学们介绍使用感受”等。考虑到个人思考的局限性和大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允许学生自己拟定课程题目,只要在物联网行业导论这个范畴以内;因为大一新生刚从中学的教育体系脱离出来,对于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就业后的学习工作情况不熟悉,所以题目拟定时注意降低难度,并且和学生的现实情况紧密结合。

2.项目团队的划分

让学生按自己意愿组件项目制团队,每个课题小组4~5名学生。团队划分完毕之后,让学生完成选题工作。

3.综合能力的训练及考核

每个课题组花4周的时间完成项目。并于课程的最后教学阶段,进行实物演示和答辩验收,并组织3~4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成绩综合评定。

(三)职业规划论文的撰写

在课程考核机制中,除项目制的开展外,还应结合本院其他专业导论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的优秀经验,再设置职业规划论文撰写环节。即完成导论课程的学习后,每位学生应对自己的专业规划和兴趣有初步认识,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完成职业规划书一份。主要内容包括:(1)未来自己期望就业的1~3个专业方向;(2)调查该方向的就业单位在用人方面的专业技能需求;(3)以此为依据,完成四年的学习规划制定;(4)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进行指导性的批注,再返还给学生,进行经验的交流。

(四)理论教学中的形式转变

本课程作为行业导论课程,对于物联网各种技术的介绍主要是技术应用案例,而不是技术的原理,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课程做下铺垫。

在这个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的研究阶段,收集了很多物联网的应用案例,这些教学资源都是以ppt的形式存在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ppt形式的讲解,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够高。因此将部分应用场景的介绍的教学,改成了视频形式的,来自世界前沿技术应用的视频,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兴趣,促进其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和毕业后的就业规划的思考,促进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思考、总结、创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统一,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01):38,41.

[2]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04):1-3.

[3]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 第7篇

1 教学内容的选取

作为“导论”, 它的任务不是具体地为学生讲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某些概念和知识, 而是要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它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什么?信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什么作用?它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正是信息类专业大学新生首先面临的问题, 也是他们离开中学进入大学之后最为关切的问题。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 各院校常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主要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各领域的应用和辉煌成就, 让新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 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主要考虑:注意介绍应用;着重介绍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走向, 通俗易懂;注意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重大发明、发明的背景和发明者的相关资料。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 (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 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 、消息数字化及应用 (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 知道这些技术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电磁波及应用 (了解电磁波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以及与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 (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 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整体的初步了解, 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互联网与物联网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构成) 、自动化与控制科学 (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 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光电信息技术 (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 (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 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规划等) 。

2 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

2010、2011、2012年作者分别为10级、11级、12级三个年级8个班讲授了专业导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进一步感到专业导论是一门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之甚少, 入学后很是迷茫。如何讲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这门课,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逐渐摸索和体会的。在授课中采用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分组学习之后在全班做PPT报告、教师课堂讲评补充、课堂讨论、播放视频短片等多种教学模式, 使学生了解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 学生也了解了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等内容, 有利于学生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在考核方式上, 注重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 做好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情况的记录, 期末考核采取撰写学习报告的形式, 教师给出学习报告的基本要求: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领域;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同产业及社会的联系;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简述本课程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提出一个本课程中你目前还不懂但想弄懂的问题;谈谈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和体会;简单规划4年的专业学习计划。题目自拟, 字数不少于2000字;提前准备, 最后一次课上手写提交。

这样, 初步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的多种教学考核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近三年的期末学习报告来看, 有不少题目拟得非常好。

3 教学建议

作者根据近三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实践, 感到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考核要求等诸多方面还是有许多有待完善、改进和提高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 应采用最新版本的相关教材, 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技成果、更新最新的数据, 如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每年讲授时这项科技成果都有新的进展, 都发射了新的卫星;同时可以给学生多介绍推荐一些参考书, 甚至一些好的网站、文章、视频, 也动员学生搜集共享;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应加强教学互动, 可以带一些电子器件, 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集成电路等实物到课堂上, 并适当带领学生到相关实验室参观, 认识示波器、电源、万用表、频谱分析仪等常用电子仪器, 以提高学生的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在考核上, 应加强平时对学生的要求, 可以让学生预习下一章内容, 写出主要内容提纲, 或提出一些问题, 完成情况课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期末考查也可以结合学习报告让学生分组做PPT来介绍一些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指导学生。

4 结论

专业导论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 内容要不断更新, 且内容宽泛, 要求教师具有本学科专业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 具有把握学科专业的核心、跟踪学科专业的发展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基础, 才有可能讲授好本课程, 虽然课时不多, 但容量大, 教师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备课。此外, 讲好本门课, 需要本课程的教学积累, 通过上一届的教学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专业方面的需求、学生在哪些章节的学习上感到困难、学生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等等, 为提高下一届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参考。

摘要:文章依据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 说明了目前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阐述了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方法。并根据近三年的教学实践, 给出了几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载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钟义信.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0.

[3]李哲英.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杨杰, 张中洲.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5]史东承, 梁超.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6]张文生, 唐庆菊.浅谈机械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坛, 2012 (33) .

[7]谢文, 滕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家, 2012 (14) .

[8]张运九, 吴勇, 薛光辉, 卢继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9) .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8篇

软件工程是指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管理、维护和更新。《软件工程导论》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导论性课程。这门课程涉及到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门难教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学的课程[1]。《软件工程导论》主要讲述软件开发和维护全过程的各种方法和规范,基本上是软件实践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掌握软件工程的理念和软件开发的方法,树立科学的软件生产、开发、维护、管理的概念,能够运用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工具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软件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达到工程化软件开发能力,为今后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1教学现状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基地,有责任和义务培养掌握软件开发方法和具有实践技能的软件人才,以更好地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2]。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但是,目前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现象[3],主要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课, 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经验。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导论》课程选用的教材都只注重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完整性,没有工程性、实践性教学案例,内容抽象难懂,教师不易讲解,学生学习困难,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要求。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为主,没有反映最新理论,跟不上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步伐。

(2)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很多讲授《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师较年轻,缺乏项目实践经验。《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软件开发背景和项目实践经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偏重于理论讲解,缺乏具体实例。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脱离、实践与社会脱离,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对一个完整项目的整体分析和设计过程不清楚。学生对软件工程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本,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项目开发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缺乏实践经验将导致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

(4)考核方式单一。《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理论知识考核,注重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设计方法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只会书本内容,没有深刻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精髓和本质。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特别是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

2教学改革

本文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师队伍、 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软件工程教学实施方案》的教学要求,应用型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规范和工具,能够设计和实现软件应用系统[4]。根据《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突出重点,面向应用”的指导思想来确立课程内容体系。

《软件工程导论》教材偏重 理论知识 的介绍,内容陈旧,跟不上软件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软件行业最新知识的引入,删减一些不实用或已过时的技术方法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增加软件行业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内容,例如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 软件构件技术、UML建模技术、CASE工具、软件项目管理工具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软件开发的最新研究和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发展的需要。

针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项目案例,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典型项目案例贯穿《软件工程导论》教学各个章节,例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网上商城购物系统等。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软件项目结合起来,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软件工程人才的质量保证。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教师要不断完善专业理论知识,及时关注软件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与理念。

首先,安排《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授课教师进入知名软件公司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教师不仅可以积累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实际经验,还能掌握软件行业的新技术、 新工具和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推介;其次,定期邀请大型企业的资深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开展专题讲座,介绍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工程技 术、工具和方 法完成对 软件项目 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开发能力。以项目作为实践环节的主线,随课程进展安排各项任务,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完成一个符合要求的项目,并提交各阶段规范的技术文档。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项目小组,每个小组3-5人,选出项目经理作为项目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教师为每个项目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负责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开发工作。另外,实践项目设计要科学合理,实践内容应包括软件工程各阶段的主要内容,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软件工程导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要重点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考核方式如下:考勤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30%, 实践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后作业、课堂提问和课堂表现等;实践成绩主要考核软件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两部分构成,各占一半。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全面考核,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 水平,提高学生 对实践环 节的重视 程度。

3结语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第9篇

大学是美好的, 特别是对于刚刚经历过残酷高考竞争而迈入大学校门的高中学子, 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和应试教育, 进入大学感到了放松, 突然学业上轻松许多, 无具体的升学目标。但是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 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是我们职业生涯学习的起步阶段。每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都必须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 开始新的学习征程。

高中阶段学生基本都是在家长的监护下成长, 不用担心生活上的问题, 学习上也是家长或老师规划好, 不用自己操心, 而在大学要独立完成生活和学习的规划, 很多学生比较茫然。大一新生入校后, 学校的现实与学生的理想总会有些差距, 导致学生情绪失落。

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来, 普遍有“解放”的感觉, 这种感觉极易导致上进心的松懈和学习意识的淡漠, 不少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涯中学习目标不明确, “60分万岁”, 整天沉迷于虚拟的游戏和网络聊天中, 抑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最后降级退学, 甚至个别同学直到临近毕业时才幡然悔悟, 但悔之晚矣。

初入大学校门, 许多新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了解甚少, 更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 高中填报志愿的时候, 可能大多数都是参考家长或教师的意见。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及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知之甚少, 甚至是一无所知。只有少部分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做过一些调查研究, 学生缺乏对专业和课程的了解, 不知道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学了有什么用。他们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既充满了好奇又感到迷茫, 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 造成学习的盲目和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此时, 学生初入校门的那种新鲜、好奇、兴奋, 往往会被无聊、郁闷和迷茫所取代。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沈阳工程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新生增设了机电工程专业导论课程, 取代了原先由辅导员和系领导主办的入学教育讲座, 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系统地认识和学习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概述知识。

在课程中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性质、学科概况、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进行了介绍, 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培养了专业兴趣, 使学生对自己未来四年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形成了一个较详细的规划。

二、内容规划

机电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导向性、概述性、前沿性、趣味性”, 课程是学生职业人生学习的向导, 趣味性概述机电技术专业前沿知识内容。在专业导论课程的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和电子技术应用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 以机床数控系统的应用与开发,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调试和管理等能力为特色的机械电子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了解培养要求、毕业要求、学分制培养方案特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结构、课外培养体系等。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年的就业情况, 了解就业企业客户群和学校行业办学状况, 了解企业的岗位, 了解职业名称、工程职业能力需求、职业道德要求、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可以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等。

结合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团队的特点, 专业导论课程设计成在大学的第1学期开设, 课程性质为必修课, 周2学时, 共计26学时。课程由5位专业建设骨干成员讲授, 每人结合自己的专业建设和科研学术方向, 讲授擅长的学科方向知识, 具体的教学计划内容如表1所示。

三、教学实施

由专业带头人负责机电专业导论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考试考核工作, 课程讲述以大讲座的形式进行, 每上一学年的第2学期结束前, 相关主讲教师集体集中备课布置下一学年的第1学期授课计划和内容, 暑假各主讲教师分别准备课程内容。新生入学第1学期开学前讨论具体的内容, 大家共同备课, 对主讲内容和课件审查定稿。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 为培养机电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 专业申请时为目录外专业。虽然2012年已经成为正式招生专业, 但无成形的专业导论教材可供选用, 现采取无教材讲授方法, 中间根据课程的性质和需要, 教师发放活页资料。教师自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件的编写注重选用典型企业的实例、图片、场景、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反映工程职业能力和标准, 紧靠体现机电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前沿。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布置专题课后问题, 课后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 寻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完成结果, 最后可以要求写出报告上交, 也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方法, 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记录。

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 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课程最终考核成绩采用出勤、开卷考试、课程作业、课程文献查找等方式相结合而形成, 其中出勤占10%, 课程作业占20%、开卷考试占70%。

四、结论与展望

机电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加深了学生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和大学职业课程学习的理解, 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目前我校专业导论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 应该进一步着手进行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摘要:为使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尽快转换角色, 适应大学的职业学习生活, 文章论述了专业导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规划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导论的课程体系内容, 讨论了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机械电子工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 2009 (8) :84-87.

[2]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2) :76-77.

[3]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3 (1) :38-41.

[4]杨晓东, 崔亚新, 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95 (7) :147-149.

[5]杨晓敏, 李全意.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62-63.

[6]朱福兴, 李惠娟, 李莉.高校增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展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 , 2011 (12) :33-36.

电气工程导论 第10篇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国家能源工业精英的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根据新版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大纲与培养方案的要求, 我校将在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新生中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程。笔者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 分析了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并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初步方案与建设思路。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共招收本科新生1350人, 其中采矿工程专业招收90人, 占全校新生总人数的6.7%;全校共有43名学生获得2010级优秀新生奖, 其中采矿专业有15人, 占新生总人数的34.9%。这表明, 我校2010级采矿专业新生的生源质量、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然而, 经过大一上半学年的学习, 有多人多门次出现不及格的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 与新生生源广泛, 来自西藏、新疆、青海等边远偏僻地区的人数增多, 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有关;另一方面, 也与我们对新生的早期“入学教育”不完善有关。

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 多数抱着好奇之心和憧憬之情。然而, 在度过几个星期的兴奋期后, 普遍出现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症状。这种疑惑和迷茫既有来自于高中学习生活与大学学习生活的巨大差异, 亦源于对所学专业的一知半解, 找不到学习目标和方向。在进入大学之前, 绝大部分新生只是凭借专业名称或简单的专业介绍, 对所学专业仅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而多数高校专业教学计划通常沿用“先基础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步骤”, 导致不少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学习方向茫然, 直到大三才逐渐接触到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致使多数学生刚入校后即感到茫然, 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今后的从业方向不明确, 不能做到有目的、主动地学习。此外, 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业教育仍然只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小部分, 仅仅安排一两次院系负责人简单介绍一下专业概况、师资情况、学籍制度等, 很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更不要说将新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对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

调查表明, 70%左右的学生不满意自己在大学的学习成果, 认为这与入学时的期望有差距。究其原因在于, 在大学学习期间, 学生没有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出合理规划, 放任自己, 导致学习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 这部分学生并非不想学好本专业知识, 而是他们在感到疑惑和迷茫时缺乏如何学好专业知识的引导。从某种角度上讲, 教师的正确引导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无疑是高等学校必须担负的重要职责。

二、开设专业导论课的必要性

分析表明, 专业认识不足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入学初期就加强对新生的专业教育。针对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 适时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 对帮助新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学习方法、规划自身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导航作用。

在本科新生中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 使学生入学伊始就能较全面地认知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 了解采矿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步构建专业基础、树立专业思想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建立和培养热爱采矿专业的感情和献身采矿事业的责任。当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 学习目标就会更加明确, 学习动力也将更加充足。

2.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大学教学具有探究性的特征, 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有具有科研性, 这是大学教育的突出特征。学生由于对专业方向不了解, 也就谈不上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采矿专业新生中开设专业导论课, 从采矿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出发,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采矿工业与采矿专业,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探索未知的兴趣, 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加强。

3.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未来

大学是决定人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时期, 高校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选择, 促进每一位学生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习和发展规划, 为走向未来职业奠定坚实基础。教师通过专业导论课的讲授, 还可对学生的学习和择业进行指导, 使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每次考试合格与否, 而是瞄准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脚踏实地去实现。

三、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思考与认识

作为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而新增的一门课程, 我们对采矿专业导论课程必然存在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为更好地发挥采矿专业导论课的潜在价值和意义, 应当适时加强该课程建设与研究。

1.教学目的

开设采矿专业课导论的目的, 就是希望学生了解采矿专业的培养目标, 采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采矿专业研究的范围、涉及的领域和发展的方向, 以及采矿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坚定专业思想, 激发学习采矿专业的深厚兴趣, 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 减少学习盲目性。

2.基本思路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是什么, 学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怎样学, 干什么”。“是什么”是回答采矿专业的本质与内涵;“学什么”是回答采矿专业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为什么”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阐述为什么要学, 为什么要开设这一专业;“怎么样”是回答采矿工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使学生认识到采矿并非“夕阳产业”, 树立奉献采矿事业的信心;“怎么办”是告诉学生要从基础理论开始, 由浅入深地学好专业知识;“干什么”是回答就业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课程内容

采矿专业导论作为一门课程, 必须体现其专业特色, 按规律实施教学, 才能事半功倍,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打下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取舍上, 应注重体现教育、教学的双重目标。根据新生的实际情况,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既要有专业知识介绍, 更要注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学习方法引导。

(1) 体现采矿专业特色。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备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 能在采矿领域等方面从事 开发规划、矿山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科学生主要学习采矿工艺理论与方法、岩土工程力学基础、矿山通风与安全、矿业信息及计算机应用等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采矿学、材料力学、岩土力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采矿系统工程、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采掘机械、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地质学、矿业信息及计算机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矿山开采、岩土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等领域的设计、生产、施工、安全监察、科研、管理、矿业信息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2) 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当今国际竞争主要靠科技, 谁掌握了高科技, 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而科技的发展主要在人才。尽管技术进步的内容十分广泛, 但从采矿工程方面来看, 技术进步主要分为采矿工艺进步和采矿技术设备进步。因此, 在专业导论中, 要紧跟现代采矿科技发展趋势, 阐述采矿行业的先进技术动态和发展方向。

(3) 鼓励实践与创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强大、民族兴旺的动力源泉。专业导论要将鼓励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注重在本课程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开设提供支持, 为学生大学四年不断参与创新活动并出成果打下基础。例如, 激发和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撰写科技论文, 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 教学时间与教师选择

为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进一步了解采矿专业特点、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以及矿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议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作为必修课程, 采矿专业导论课的学时不宜多, 可暂设为16学时, 每周1次课, 共计0.5学分。

采矿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 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能力要求。授课教师应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科研与工程实践经验, 以及高水平的教学能力, 最好是由一些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担任。

(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大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 专业导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刚刚接触采矿专业的新生, 尚未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许多的专业术语闻所未闻, 过多的专业术语会使授课内容枯燥乏味, 无法接受教师在课堂所讲述的内容。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方法和语言艺术, 注意与学生的交流, 将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视频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优化组合, 注重对采矿学科专业思想的介绍, 深入浅出地阐述一些基本概念和采矿工艺。

为提高教学质量, 建议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形式不拘一格, 充分发挥采矿专业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帮助学生从不角度来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例如, 华南理工大学在“食品导论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名师系列讲座”的教学法, 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专业导论课是指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规划未来发展的向导, 对大学新生具有教学、教育的双重功能。采矿专业导论课在帮助学生了解采矿专业基本情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 为学生提供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平台, 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炳文.采矿专业岩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 2011, (4) :45-46.

[2]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3 (1) :38.

[3]陈峥滢, 黄圣生.论大学教学的探究性与师生关系的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 2004, (3) :105-107.

[4]姜松, 崔恒林, 朱帜, 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 (8) :84-87.

[5]刘光明, 于斐, 周雅, 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07, (1) :37-39.

大图景《第五维度》导论(上) 第11篇

我们是有限的、易犯错误的、脆弱的宇宙片断。但由于我们具有寻求意义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或者根据有意采纳的或者根据无意预设的宇宙特征的观念——大图景——而生活。在这样做时,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是在凭信仰生活,亦即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在其中没有确定的知识,也无法避免犯严重的错误的风险。

对我们大多数身处高科技的西方文化中的人来说,似乎已开始自明的是,科学对任何事物的描述都是完满的,因而宗教所谈论的被信以为真的先验实在必定是虚构的。至少自二十世纪初开始,这种自然主义假设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相反的对超越者的盼望、梦想、直觉和感知,任何关于灵魂不朽或神秘经验的暗示,都在这一假设的普遍影响下黯然失色。但是,认为文化已逐渐灌输给我们,我们也信以为真的种种假设必然都是真实的,那是一个根本的错误。爱因斯坦曾经说:“常识是我们6岁时被教给的东西”,而更复杂的观念或许是14岁左右所教给的东西。智慧的开端是意识到我们自己的预设是一些选择,它们是可以受到质疑和检验的。否则,我们都戴着有色眼镜,却甚至意识不到它们。

在所有的大图景中,既包括自然主义的又包括许多具体宗教的描述,自然主义认为我们人类的生存是在缺乏终极意义的宇宙中的一种转瞬即逝的偶然存在,而宗教则提供了它们自己的详尽的宇宙论。但本书的论点是,在所有大图景中也包括了一种新的但又是非常古老的全球性宗教观——说它新,这是因为它直到现在才在我们当中凸现出来,说它古老,这是因为它在各大宗教传统的神秘主义流派中早已存在。

从后一种立场看,自然主义的和传统宗教的信仰都不充分,一种更完整的图景必须包括这两种信仰中的真理。它必须完全接受现代科学,视之为我们对物质宇宙当前的、一直在发展的探索,但也必然承认科学方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并朝超越的维度开放,这一超越的维度已得到全球性的人类宗教生活的见证。

我们本性的第五维度

在概述这一更大图景之前,让我们先从自己谈起。我们属于在大约10万年前或更早时候——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日期在推移——在地球的生命进化中出现的一个物种。我们生活在一个单一的生物流中,但我们又不同于其他生命形式,因为我们具有更复杂的头脑和更高的智力。人类生命和其余动物生命是相连续的,智力和情感的差异是一个程度问题,尽管其程度之大最终构成了一个不同的类。然而,其他动物都是我们的远亲,因为在遥远的过去我们具有共同的祖先。在某些情形中,例如一些家养的狗、猫和马,还有一些黑猩猩、大象和海豚,我们可以承认在智力和情感上与它们具有一定的亲和性。但是,我们甚至对那些我们不能表示一点同情的动物都不应仅仅视为与我们自己全然无关的“东西”。我们全都是同一生命树上的分枝。

我们既是理智的动物又是“灵性的”存在物。“灵性”是一个不明确的词,它也常常以同样不明确的词来定义。我这里用这词指我们本性的第五维度,这一维度能让我们对宇宙的第五维度作出回应。在我们的存在的这一方面,根据宗教大图景的不同观点,我们与奠定、渗透和超越物质宇宙的终极实在,不是连续的就是相似的和一致的。

肯定灵性的另一种方式即是说,我们都是以超自然的方式体验自然这一内在倾向的宗教动物。正是人类学家R.R.马雷特(R.R.Marett)首先提出把智人(homosapiens)称为宗教人(homoreligiosus)更适当。另一位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出现之前,我们还不知道有一种没有宗教的人类群体”。著名的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Eliade)提出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点,他说:“神圣者是意识结构中的要个一素,而非意识历史中的一个阶段。”鲁道夫·奥托(RudolfOtto)甚至认为,神圣者的观念是人类心灵中先验固有的。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在我们所掌握的有关最早人类行为的证据中有不少宗教关切的迹象。从我们所能追溯的时候起,人类就已做了其他生命物种所不能做的事,诸如埋葬同类的尸体或者用其他方法谨慎地处理尸体。1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把食物和宝贵的燧石(取火工具)放在死者的墓穴里;大约2.5万年前,克罗马农人给死者陪葬用的有武器、装饰品和食物,有时还将红赭石粉(这可能代表血,血是生命的象征)撒在残尸上或墓穴里。这些仪式清楚地表明了某种来生观念,后来这种仪式逐渐形成有意识的、成熟的信仰,它们是存留下来的、人类作为宗教动物的最早的表现。

为避免可能的误解,让我马上指出,人类这一内在的宗教性,对是否存在一个为宗教所回应的超越之实在这一关键问题,完全未予解决。人类总相信这样的实在,这并非是对其存在的证明。

我们无需多费笔墨论证某种东西或某个人是宗教性的,因为“宗教”一词并不是指一个单一的、可定义的本质,而是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所称的族类相似概念。他举了游戏的例子。游戏没有共同的本质——有些是个人活动,有些是团队活动;有些依赖于技巧,有些依赖于机会;有些有输有赢,有些没有;有些为了娱乐,有些为了名声,有些为了奖金;有些是玩球,有些是玩牌、玩弹子、下棋等等。每一个游戏都与其他某些游戏具有共同特征,但并非与所有其他游戏拥有共同特征。因而我们有了一个多少像一个族类的网络,网络中的每个成员与其他某些成员有一些相似点,但另外一些没有相似点。同样地,不同种类的宗教以及宗教的方方面面松散地形成了一簇特征,没有一个宗教拥有全部特征,但每一个宗教都有其中的一些特征。例如,基督教包含了对至上存在的崇拜,而佛教则没有;但它们在另一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对实在、最高的善提出了综合性的理解,并且提供了获得最高善的方法。

回过来看,现代自然主义世界观,该世界观认为来世观念发端于害怕毁灭,渴望死后有更好的生活就很好地说明了其影响。考古学发现的遗迹本身不会告诉我们在最早的那些人类心灵中所发生的事。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原始的或早期的部落,它们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受到广泛研究,并在此之前已在与近代世界的接触中发生重大改变,我们就会发现,所存在下来的通常说来,不是被视为不同于躯体的心灵或灵魂,而是居于黑暗地下的、与躯体相对的、幽灵般的、非实在的东西。这一主题出现在文学中,表现为冥府或哈得斯中阴暗的、了无生气的和悲惨的生活。在希伯来圣经中,对约伯来说,阴曹地府的景象甚至比他大量的尘世烦恼更糟:“求你停手宽容我,叫我在往而不返之先——就是往黑暗和死阴之地以先——可以稍得畅快。那地甚是幽暗,是死阴混沌之地,那里的光好像幽暗”(《约伯记》10:20—22)。因为死者甚至中断了与上帝的联系:“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下到寂静中的也不能”(《诗篇》115:17)。来世犹如老年痴呆症的晚期!古代希腊人同样把哈得斯仅仅视为有意识的影子之居所。荷马说:“在哈得斯的宫殿里还存在某种魂灵和幽影,只是没有生命”,阿喀琉斯的影子暂时为山羊血充满力量,说:“我宁愿为他们耕田地,被雇受役使,纵然他无祖传地产,家财微薄度日艰难,也不想统治即使所有故去者的亡灵。”显然,这种思想并不是作为愿望满足而产生的。来世更好(天堂、乐园、欢乐之所)这一信念作为道德的宇宙观念的一部分后来才产生,这种道德观念认为灵魂是要受审判的,而天堂的回报与地狱的惩罚相平衡。

近年来对现存原始社会的研究表明,它们的来世观念伴随着大量精灵观念,这些精灵的真实性对它们来说就如自然界一样,它们有力量使人受益或受害。群山、岩石、天空、森林、河流、旷野、树木、动物图腾里都有看不见的力量,但都必须受到崇拜,以祭品安抚或小心翼翼地与它们协调好关系。我们现在严格区分人与其他动物、自然与超自然,而这种思想当时还未形成,这个活生生的宇宙被体验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原始社会基本的宗教关切是稳定,需要将脆弱的人类生活保持安定,也即确保太阳升起,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风调雨顺,战士强健,妇女富有生殖力。表达这种关切的仪式加强了部落的整体生命。因为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个体,事实上把他们自己看作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自律的个人。价值和权威归于整个群体而非构成群体的个人。

电气工程导论 第12篇

1 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课程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并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和业务培养要求, 使学生能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专业方向的确定、自主创新能力的训练等开展比较系统的规划。本课程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性能、结构、设计方法和建造工艺等。

如图1所示,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课程内容丰富, 知识点密集, 既有较浅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参考现用的教材,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课程至少涉及的学科知识有物理、高等数学、工程材料、焊接技术、船舶设计原理等。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 并且大多属于实践性很强且非常具体的专业技术, 由于缺少工程实践经验, 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课程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2.1 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梳理、归纳, 合理的继承与保留传统成熟的教学内容, 及时有机地纳入新知识、新技术。利用无限的网络来丰富有限的教材, 以图形、声音和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出来, 有机地将本课程连接成一个整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还应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2.2 教学形式

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应该采取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 利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条件, 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和高校教育规律进行优势互补的紧密合作, 采用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学习与工作融会贯通, 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3 教学手段

高校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适当及时增减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教学实验及工程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课程的主要内容采用直观、生动和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不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 建立了与学生教学互动的机制,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综合性实验、教学案例、视频案例、教学模拟软件、淮海讲坛和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借助专题研究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

2.4 认识实习

在课程开课前, 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 在实习时应关注船舶设备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安装顺序, 以及相关设备的制造过程等, 重点关注设备的焊接方式及质量, 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通过课堂讲授, 使学生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在金工实习和专业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也可准备一些简单的设备模型提供给学生进行拆装, 以加强对船舶结构的了解。

2.5 考核方法

在效果评价上, 应摒弃以往单一闭卷考试的形式, 而应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形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与不学不一样, 认真学与应付学不一样, 实践与不实践不一样。如此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投入和学习态度及方法的修正。

3 结语

结合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要求和当前教材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认识实习、考核方法等多方面改革创新与实践并举, 多角度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改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船舶的设计、制造和海洋工程拥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后续如《船舶结构》《船体制图》《船舶设计原理》等专业课程的理解及掌握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如此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对与船舶相关的设备及机械进行分析设计、结构制造及检测等, 为将来参加工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高.关于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船海工程, 2008 (4) :153-155.

[2]朴燕, 王宇, 臧景峰.高等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J].中外教育研究, 2009 (6) :82-83.

[3]谢永和, 王伟.地方性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8 (4) :457-461.

[4]胡乃辉.浅析“十一五”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发展前景[J].广东造船, 2007 (1) :13-15.

上一篇:提高模具使用率下一篇:示范性高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