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

2024-06-25

柏拉图《理想国》(精选10篇)

柏拉图《理想国》 第1篇

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347年) 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出生于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 跟随苏格拉底8年, 直至苏格拉底被雅典以犯有“信奉新神”、“蛊惑青年”等罪名处死。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雅典的政治感到绝望, 怀着对其理想政体的希望, 他离开雅典到埃及、塔林敦、叙拉古等地进行游历和考察。此次游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埃及等级分明的职业分工与教育制度使柏拉图认识到各司其职的严格分工与系统的教育是“理想国”的基础, 塔林

博敦的执政者阿基达的品德、政绩、学识, 成为他在《理想

群国》中追求集哲学家与政治家一身的“哲学王”的统治的书原型。公元前387年, 柏拉图访问叙拉古, 与叙拉古的僭

主很不投机, 被僭主卖为奴隶, 幸得朋友替他赎身才回到雅典。回到雅典后, 他在城外创办了一所名为阿卡德米的学园。此后直到去世的40年里, 柏拉图基本都在学园从事教学和著述工作, 通过他的努力, 学园成为当时希腊学术研究中心。柏拉图的著作全都采用对话体裁, 主要有《申辩篇》、《曼诺篇》、《蒂迈欧篇》、《理想国》、《法律篇》等, 这些著作都收录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柏拉图全集》里。

二、《理想国》中的哲学与教育思想

《理想国》 (Republic) 又译为《国家篇》, 共十卷, 是柏拉图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自己的国家观, 以及“理想国”的教育、经济、道德、艺术等问题。《理想国》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什么是正义?什么人应该成为统治者?统治者应该如何教育?

(一) 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是正义的城邦, 其成员是正义的人。在《理想国》的开篇, 柏拉图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什么是正义, 他逐一驳斥了流行的如“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错误的正义观, 认为对于一个城邦来说正义就是城邦中的各种人能够“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尽其能”。原因在于每种人都应该做最适合他、最能发挥他的天分的工作, 这样不但城邦能够稳固, 而且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用。“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 放弃其他事情, 专搞一行, 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

理想的城邦主要是由三类人构成: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只要三类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这样的城邦就是正义的城邦。对于个人来说, 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由理智、激情与欲望三个部分构成, 对应于这三个部分有智慧、勇敢与节制三种美德, 当这三个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 则产生出第四种美德“正义”。在他看来, 如果一个人能由理智控制激情和欲望, 从而使三个部分形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那么, 无论这个人如何行事, 其所作所为都会符合正义的要求。

(二) 什么人应该成为统治者

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统治者呢?柏拉图认为不同人拥有不同的天赋:金质的人的灵魂其主质是理性, 拥有智慧的品质;银质的人的灵魂其主质是激情, 拥有勇敢的品质;铜质与铁质的人其灵魂的主质是欲望, 应该拥有节制的品质。金质的人因为拥有理性, 能够认识永恒的“理念” (真理) , 我们应该听从真理的教导, 所以, 金质的人 (即哲学王) 应该成为统治者。银质的人因为拥有勇敢的品质, 所以, 应该成为护卫者 (军人) , 铜、铁质的人因为被欲望所控制, 所以只能承担生产者的角色。为什么不同的人先天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品质呢?柏拉图说这是一个“高贵的谎言”, 为了城邦的利益必需使人相信“老天爷铸造他们的时候, 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 这些人因而是最可贵的, 是统治者。在辅助者 (军人) 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理想国》第五卷的最后一部分到第六卷论述的是理想国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柏拉图认为“哲学王是智慧的爱好者”, 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是“那些专心致志于每样东西的存在本身的人”, 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 是“无论遭到困难还是恐怖或是共他任何变故时都不改变自己爱国心”的人。这样的人具备作为统治者的条件。

(三) 统治者应该如何教育

哲学王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 教育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 他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柏拉图认为对于个人来说, 教育可以改变人性, “我认为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 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对于国家来说, 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基本途径, 关系到国本。

基于其“理念论”哲学观念, 柏拉图尤其重视教育对于人的理性的培养, 因为, 理性使人能够认识“理念”掌握真理。反映在教育目的上, 柏拉图认为对于护卫者来说, 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其勇敢和服从的品质, 而对于哲学王来说, 最重要的是培养理性以控制激情节制欲望。

下面我们来看看, 柏拉图哲学王教育的阶段与内容。

1.3-6岁的游戏教育。柏拉图特别重视幼儿教育, 他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 最容易接受陶冶, 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 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幼儿教育应该以集体做游戏、讲故事和唱歌为主, “孩子的本性是需要游戏的”。同时, 他也非常重视通过讲故事和唱歌的形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在教育史上, 柏拉图是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公共学前教育的教育家。

2.7-17岁的文法教育、音乐教育、体育锻炼。柏拉图主张, 7-13岁的孩子应该接受读、写、算和音乐教育, 目的在于陶冶儿童的灵魂。在这一阶段, 由于儿童理智还不成熟, 因此,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理性而在于形成习惯, 因为“习惯是第二天性”。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应该接受体育锻炼, 并且结合进行, 因为, 他认为忽视音乐教育人, 就会变得“野蛮与残暴”, 忽视体育教育就会变得“软弱与柔顺”。体育锻炼的内容与作战技术密切相关, 例如, 骑马、射箭、标枪等。至此, 含铜铁质的自由民子弟的教育就结束了。

3.18-20岁的军事教育。奴隶主贵族子弟18-20岁需要进行军事教育, 以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军人。在军事训练之外, 还要学习“四艺”, 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不过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军事目的而展开, 例如, 学习天文是为了航海和观测气候, 学习音乐是为了在作战时鼓舞士气。

4.20-35岁的哲学教育。一般青年到了20岁, 教育就结束了。只有那些具有哲学思辨能力的奴隶主贵族子弟, 通过相关考试后, 可以继续学习10年至30岁。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辩证法 (哲学) , 同时还要学习“四艺”, 不过, 这时的“四艺”学习主要服务于哲学目的。例如, 学习算术是为了使灵魂转向“理念世界”, 学习几何是为了“认识永恒事物”, “把灵魂引向真理”。学习到30岁, 绝大多数人就具备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能力了。对于那些天赋极高的极少数人, 经过考试后, 要再学习5年的辩证法。

5.35-50岁的社会实践教育。到35岁时, 给予完成学业的人以实际的工作, 以积累经验接受考验。到50岁时, 由表现最优异者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至此, 哲学王的教育才真正结束。

三、《理想国》的价值与意义

《理想国》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 正如卢梭所说:“《理想国》这本著作, 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 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 像这样的教育论文, 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在教育史上, 《理想国》被认为是三大教育名著之一。其重要原因在于,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我们详细构建了一个典型的专制政治制度与专制教育制度, 并将其建立在“理念论”哲学基础之上, 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的完整的制度体系。

在教育史上, 柏拉图所构想的教育制度, 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例如, 他主张为男女提供相同的教育, 建立公共学前教育机构, 构建起从3岁到35岁前后衔接的学制系统。虽然,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 柏拉图的理想国并不“理想”, 它建立在等级制、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在“理想国”里, 人没有自由, 生活方式单一, 人被视为整个国家机器的一个零件。在“理想国”里, 还有为我们所诟病的婚姻制度、书报检查制度、新生儿选择制度, 等等。但是,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 柏拉图所设计的教育乌托邦与政治乌托邦, 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理想的政治制度。只有不断追问这些根本问题, 我们才可能更深入的理解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我们不断探寻政治与教育的根基。

四、如何解读《理想国》

《理想国》不但内容庞杂, 涉及到教育、经济、文化、政治、艺术、伦理道德、婚姻等构建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制度, 而且体系安排的线索也不是非常清晰。那么, 应该如何解读《理想国》呢?

首先, 把握《理想国》的论证逻辑有助于从整体理解《理想国》的思想。《理想国》的核心论证逻辑是:我们应该接受真理的教导与统治, 谁掌握了真理谁就应该成为统治者;只有那些能够认识和掌握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人即哲学王才能掌握真理, 所以, 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哲学王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培养出来的。

其次, 从关键词与关键问题入手更容易解读《理想国》。《理想国》的关键词有“正义”、“理念”、“真理”、“哲学王”等。《理想国》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是:“什么能成为统治的基础?”、“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统治者?”、“怎样培养这样的统治者?”、“这样的国家应该怎样维系?”另外对“理想国”的质疑也有助于理解《理想国》, 例如, 应该如何理解“理想国”的等级制, 如何认识“理想国”中的奴隶制, 如何认识理想国对诗人、诗歌、表演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等等。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第2篇

学号:201121010032学院:教育学部(4+2)姓名:赵文静

引言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是从理论上积极探讨国家、政治、哲学、教育和法律问题的先驱,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对国家和政治问题的分析居于首位,柏拉图的很多哲学思想都蕴含着一些教育意义。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甚至认为,《理想国》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他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尔》留存世界,纵使其它教育论著全部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芳香的。”柏拉图的思想实质一直渗透到西方思想的血脉中,从未断绝,相对于其他的哲人,柏拉图的著作是颇丰的,几十篇对话著作历经两千年流传至今,其中可以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代表的当属《理想国》,在《理想国》中的第二、四、五、七卷中对教育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他的理论内涵,都可从中总结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理论。

正文

《理想国》这部集柏拉图的政治学、伦理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于一体,并以他的本体论——相论为基本原理融会贯通的哲学思想和探讨的儿童教育计划乃至诗和美学问题对于我这个刚刚接触教育思想的初学者而言阅读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很多人都承认《理想国》并不是一部容易读懂的著作,初看时觉得这是朋友之间较为轻松的闲聊,但本质却并非如此,那仅仅是一个序幕,渐渐晦涩的相论和辩证法使人百思难解,其中的对话风格让人觉得很有意思,但是要想对对话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把握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不容易,例如我们要是想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诸多之前提到的问题时,柏拉图的对话风格都很少给出结果,在柏拉图冗长的对话中,重要的问题出现后我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得到解决了,问题却在谈话中消失了,貌似给我的印象柏拉图提出这一点仅仅是为了偏离到另一点去,或仅仅是为了使他的论述更为详尽,这种柏拉图式的对话为我们理解这部著作又增添了一些困难,《理想国》的长度和复杂性使它总体结构变得模糊,在一些资料的帮助下,我试图理清《理想国》整部著作的大致轮廓。《理想国》从讨论正义和心灵的关系开始,相继描述了公民教育的途径,理想城邦的构建,统治者和军人的塑造,最终为人们指出心灵的归宿,总的来说,《理想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理想的和谐之邦,整部著作贯穿一条主线:教育方可兴邦。全书共有十卷:

第一卷、通过苏格拉底、格老孔和阿迪满图谈论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几种流行的正义观,如“言行诚实”,“帮助朋友,伤害敌人”,“强者得利”,“公正无利可图,不公正有利可图”等等说法;

第二卷、在讨论正义的本质和起源,论城邦与个体的正义过程中指出“我们探寻的个人的正义就是构成灵魂的各个部分的正确发挥作用,城邦的正义就是构成城邦的各个公民阶层各司其职”,总之,在《理想国》列举的每隔事例中,城邦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事,不要试图去做那些对于别人来说更容易做的事情”;

第三卷、探讨城邦卫士的教育,主张将音乐和体育有效的组合在一起,个体有金银铜质之分; 第四卷、提出理想城邦的四个主要特性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涉及社会组织的主要构成要素,护国卫士的品性与基础教育,诗歌教育内容要进行严格筛选,护国卫士的生活方式与职责,并提出“个人的正义就是做自己分内的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说人的心灵分为三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部分,是“用来学习的”;理性是人心灵中最高贵的部分,是它把人与野兽区别开来;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 欲望主要表现为感官的需要,在利的趋使下对物、情等欲望的需要。激情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是人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激情与欲望相联系,但比欲望要高贵。当这三部分保持节制与谐调时,个人就会理智的控制自己主宰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然而人的理性、欲望和激情并非天生就能够保持平衡。“靠理智和正确信念帮助,由人的思考指导着的简单而有分寸的欲望,则只能在少数人中见到,只能在那些天分最好且又受过好教育的人中间见到。”一般情况下,人心灵中的欲望经常操纵着人的理性,欲望与激情相结合推动个人走向欲望的顶峰。因此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净化人的“心灵”,剔除欲望的困惑,排除灵魂中低劣部分对认识理性世界的干扰,使灵魂不断理性化。通过培养理性和激情,以达到节制欲望,主持正义的目的。个体具有三种基本德性:爱智的哲学精神,英勇的战斗精神和求利的商业精神;

第五卷、在这部分中提及了对女子的教育,以及妇女儿童的归属问题;

第六卷、在论述哲学家和治国者的职能问题时提出了哲学王生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是有差异的,哲学王才能成为一个理想城邦的好的统治者,善的理念是认识的至高境界,为了培养哲学王高等教育的主要科目应包括:数学、几何、天文学、谐音学

与辩证法;

第七卷、在教育方面通过隐喻讲述受过教育的人和缺乏教育的人是有本质差别的饿,提出了认知的不同阶段;

第八卷、主要论述理想国的衰落与荣誉整体,寡头政体与寡头领导,平民政体与平民派,僭主政体与僭主,正义生活与不正义生活的比较,徳与利的取舍问题等;

第九卷、论哲学与诗歌,主要论述艺术摹仿与真理的关系,戏剧诗与情感和理性的关系,戏剧诗对人及其品格的影响等,在讨论诗歌的时候,柏拉图提出他的关于艺术的“摹仿说”,他认为,事物真正的“相”只有一个,是神造的,如:“木匠摹仿‘床的相’造出了很多个具体的床,画家也只是摹仿具体的床作画,离开真正的‘床的相’甚远”;

第十卷、讨论不朽的心灵与正义的回报,主要论证心灵不朽,正义在生前和死后的回报等。

有人认为,《理想国》主要由一个讨论加一个前言和一个后记以及中间的一次离题构成,中心的讨论集中在第二、三、四和第八、九卷,讨论的问题中心是“什么是正义”“正义有益处吗”,具体说来,第一卷可以说是前言,主要是讨论什么是正义?正义有益吗?提出了问题,二、三、四、八、九卷是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个人呢和城邦都糅合了一些潜在的相互冲突的力量,城邦中的社会阶层和人的灵魂中的各个部分,对这二者而言,正义都在于这些势力之间的和谐,但是如果它们没有达到和谐的关系,结果就是不幸福,混乱越大,就越是悲惨,因此正义是有益的。五、六、七卷是离题,正义的城邦不同于现存的城邦,在于对待妇女、儿童的方式以及统治阶层的正当性,统治者将会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对相自身的知识和什么是善自身作出说明,最后第十卷是关于诗和不朽的讨论。

柏拉图从哲学高度思索着人类本性、人类社会的存在模式,对教育体制、政治体制和人的成长都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他力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勾勒出一幅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美好社会景象。理性教育是一条红线,贯穿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全过程。其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特性是,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哲学化的特点。这不仅因为柏拉图作为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还因为柏拉图身处古希腊,当时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在古希腊,公民与城邦异常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城邦不仅是政治共同体、伦理共同体,也是教育共同体,人们普遍相信只有通过成为城邦的一员才能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公民教育是柏拉图“城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柏拉图的全部思想都“打上了他人格的烙印”,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柏拉图全部思想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城邦的教育。柏拉图认为,人之优秀,除了决定于他的遗传素质外还取决与他是否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认为“环境、个人生活状况、经济条件和政治地位等对人的形成均有影响,但教

育在改造人方面更具有巨大的力量”。他强调:“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坚持下去,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性得以改造。”从此可以看出,柏拉图提出的教育理念中具有相当浓厚的现代意识。我们可以通过思想能够更好地理解柏拉图,更接近地体会柏拉图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

柏拉图没有教育专著,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著作中。柏拉图在辩证法体系及国家学说等一系列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大量有关教育的问题,形成了他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柏拉图试图建立一种抽象的实用的哲学,即用一种纯理性的东西来统治一个社会,治理一个国家,并试图把政治与哲学结合起来。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建立、竹理和统治他的理想之国所需要的人才,来实现他的理想。在阅读这部著作的同时思考着现今我国的教育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1、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提倡公民教育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首先设定了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培养举国之人,能做到敬神孝亲爱友,二是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即哲学王,柏拉图认为在这两个目的中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哲学王是柏拉图理想国能否实现的条件,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出兼为政治家的哲学家,建立理想国就是空想,理想国能否建立,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的根本,这一点将教育的重要地位确立了,《理想国》中描绘的“理想国”并非简单源于柏拉图的个人幻想,它是建立在柏拉图对希腊现实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和对城邦未来出路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在柏拉图的眼里,教育是“理想国”得以存在和实现的重要支柱和途径。柏拉图指出,统治者所应当注意的重大事情就是教育。《理想国》在谈及哲学王的教育时指出,“哲学王在出生后就应该离开母亲,由国家公共机构给予抚养和教育,他们应该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为了他们将来担任治国者或护国者而接受一种特殊的教育,”柏拉图认为公民教育,特别是哲学王的教育是以政治实践为途径的,政治活动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同一的,公民个体与城邦共同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国家体系就是一个教育体系,公民教育既是政治活动的目的,也是其手段,个体只有成为城邦的公民才能实现他的本质,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他将公民的教育当作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其目标是使个体明确自身的角色,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教育不是国家存在的结果,相反,国家是公民教育的结果,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建立,理想的国家也被架构起来。对于现今的社会我们都不能忽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现在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实际上就是柏拉图设定的教育地位的现今解释,无论公民的先天条件如何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确保公民教育水平的国家法律保障,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今在主要城市中几乎确立了全民的高中教育,但是由于高中教育体制的设定,这

一条道路现在还是有争议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柏拉图分出的智者教育和平民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现今设定的教育,因材施教方式发展个人的有效途径。

2、个人教育关系国家兴衰,国办教育的必要性

在《理想国》开头就明确提到,“在建立我们的城邦(指理想国)的时候,我们关注的目标并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作为整体的城邦所可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当然也“不能把城邦中某一类人划出来确定他们的幸福,而是把城邦作为一个整体给予考虑。”由此出发,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系于城邦的整体利益,始终把教育与城邦整体联系在一起,教育为城邦而培养人才,城邦理所当然要设立教育机构,重视教育事业的兴办。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和谐有序的国家,关键在于统治者必须是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学家。哲学王治国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所阐述的一个重要理念。他说,一个皮匠或农夫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城邦的统治者不履行自己的职责,那就会由护国者变成毁国者,也就是说教育如果没发展好,天赋好的人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比天赋差的人更大。柏拉图认为,优秀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必须由国家有意识的培养造就,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家办教育作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城邦治理的根本手段,他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应由国家举办。在柏拉图看来,“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这种教育又变成更好的人,胜过他们的祖宗,也使他们的后裔更好。”他一方面强调教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调强它是建立理想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在谈及哲学王的幼年教育时,他要求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相适应。政治上既然是由哲学家治理国政,军人保卫国家,手工业者和农民从事生产服从统治,教育就该依据这种社会阶层制度来进行,帮助建立和巩固这种社会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对那些优异分子要把他们一步步地提高,最高层为哲学家(统治者),其次为军人。柏拉图着重指出,教育重在使人回忆理念世界,接近“善”的理念。

我们接受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充实自己有利于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但从更大的角度上看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更高的地位上看受教育是为了国家的发展,针对于现在很多高学历者移居海外的现状我国应对教育进行更好的调整,使教育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避免人才的流失,这些人才的流失对我国而言是一种重大的损失,从长远利益考虑这将使大的隐患。

小结

柏拉图的《理想国》可谓是一个充满了颇多教育思想的宝库,很多至今对我们都有启发和教育的意义,这样一部著作并不是阅读一遍方可领略其中内涵的,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初探 第3篇

一、正义是什么

卷中通过克法洛斯之口将正义表述为欠债还债。对于这种流于习俗缺少理性而合乎礼仪的观点,柏拉图并没有完全予以否定,而是先妥协后攻击。柏拉图认为此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会产生有时是正义,有时不是正义的问题。他说当朋友头脑清醒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了你,他清醒的时候向你索要,你应该归还,但是反之则不然,当朋友发疯的时候,还债势必造成伤害,适得其反。这种欠债就是不正义。这个时候就出现债什么时候还、还给谁才是正义的难题,即正义的基础是什么,正如医术所给的恰如其分的报答是把药品、食物、饮料给予人的身体。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柏拉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朋友、敌人下好定义。朋友只是表面的朋友,实际是敌人,以善报友,正义就无法成立,因为实际上是以善报敌,无正义可言。朋友不是看起来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关于敌人,理应如此。柏拉图得到结论: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是真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正义的人不可能用正义这种德行使人变得不正义,这不是正义的功能,而是正义相反的功能。

诡辩学派的色拉叙马霍斯说每个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对政府有利的就是对老百姓有用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因此,在任何国家里,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后来他又对强者做了界定:统治者真是统治者的时候,是没有错误的。色拉叙马霍斯把统治者限定在名副其实的范围内,认为这样的统治者不可能犯错误。柏拉图没有被表面论证所折服,他认为技术本身完美无缺,其除了寻求对象的利益以外,不寻求其他的利益。

二、国家正义

柏拉图的正义观中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的国家正义;一个是微观的个人正义。在论述国家正义之前,柏拉图讲了城邦的建立,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这就是城邦产生的根源,根源于人的非自足性。我们先明确一点,柏拉图要建立的城邦(国家)应该是一个能平稳运行、井然有序的理想国,并非希腊当时现实中的城邦。首先柏拉图为城邦设立了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从社会组织结构层面分为三个:统治者、护卫者、劳动者。统治者拥有高超智慧和能力,是城邦中极少的一部分人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护卫者主要从事战争、保卫国家,他要具备勇敢的品质方能胜任。劳动者阶层,是从事具体劳动工作的匠人、农夫和商人等。这些人占大多数,地位低下,从事艰苦的劳动,接受统治者的领导。统治者要运用他独具的智慧定纷止争,处理好国家的内政外交,这是正义国家必备的政治基础;护卫者要秉承自己的勇敢品质反击敌人、保卫国家,使国家处于独立安宁的状态,这是正义国家必须具备的军事基础;劳动者要运用他们自身的技艺进行具体的生产活动,使国家物质丰富,这是正义国家必须具备的经济基础。当所有的阶层都从事自己应该从事的事务,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三、个人正义

柏拉图认为找到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行其事后,通过由大见小的方法就可以找寻到个人正义的真谛。我们以什么根据承认国家是正义的,我们也将以同样的根据承认个人是正义的。正如国家由三等人:生意人、辅助者和谋划者组成一样,在灵魂里也一样,我们也可以假定个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发现的同样的组成部分,并且有理由希望个人因这些与国家里的相同的组成部分的情感而得到相同的名称。即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组成。理性是对事物做思考和判断的部分。欲望是感受爱、饿、渴等感官感受的部分。激情是藉以愤怒的部分,愤怒有时作为欲望之外的一个东西和欲望发生冲突。个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具有和城邦里发现的同样的组成部分,同样的组成部是指智慧、勇敢、节制。这三者也是个人自身的内在组成部分,个人的正义是指人的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各起各的作用,达到一种协调与和谐的状态。一个正义的人,其理性部分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领导着激情和欲望;激情是勇敢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谨记理性多教导的内容,在本性上是理性的盟友;如果一个人的激情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欲望在理性和激情的教化和训练下,远离贪婪,这就是节制的。当人的三个部分彼此友好和谐,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个人正义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王宏文,宋洁人.柏拉图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3]金大陆.人类第一梦——柏拉图《理想国》精粹[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涂靖章,西南大学文学院】

浅谈柏拉图的《理想国》 第4篇

一、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身处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多事之秋, 他目击了雅典体制的反复和价值观的混乱, 他意识到当时的所有城邦都处于极坏的统治之下, 其法律已经破坏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他认为要杜绝世间的罪恶, 就要有一种正确的哲学, 它能使人们弄清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各种正义和非正义的形式。从这一思想出发, 柏拉图终生孜孜不倦地寻求一种优秀的、正义的政治制度, 建构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在这个国家中, 统治者必定是真正的哲学家, 这样他才能努力建立和维护国家的正义和合理性秩序。他认为虽然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这种国家是经过精心的理性设计的, 是一个理想国家的原型, 现实中的国家应该尽可能接近它。

柏拉图的哲学学说是理念论。他认为, 事物是借其本质 (它自身) 而存在的, 现象只是事物本质自身的表现。在《理想国》中, 理念与事物的关系被看做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 善理念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于善理念, 柏拉图没有用一种定义的方法来说明, 而是采取比喻的方式来阐释, 而且是一个极妙的比喻, 即借太阳与万物的关系来使人联想到善理念与善事物之间的关系, 此即所谓的“阳喻”。这一比喻基于柏拉图对“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区分, 有着丰富的可阐释性。柏拉图认为, 真理和知识可以被看成好像是善, 但不能把它看成是善本身, 善本身是真理与知识的源泉, 在价值上是最高的。在善理念的光线照耀下, 具体的真理和知识才能为人所知, 并使人的理智功能得以发挥, 提升为理性。所以, 善理念的设定, 就意味着要让人们行为善良, 就应该使人们的灵魂转向, 从专注于生灭事物到专注于永恒事物。而这种转向是要由教育来达成的, 是一个艰苦的灵魂提升过程。

二、“正义”的理想国

在柏拉图看来, 无论智慧还是道德, 现实中没有人能比得上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最正义的人的典范。可是, 即使是这样正义的人也免不了不正义的现实社会对他的排除和抹杀。那么要使正义的人有用武之地, 并得到正义的回报, 不仅仅只是注重于个人的道德努力和行为自律, 还必须建立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 为个人实现正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 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城邦的蓝图。

在古希腊城邦社会,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体的, 是不可分割的。个人是缩小的城邦, 城邦是扩大的个人。既然个人与城邦只是扩大与缩小的关系, 那么, 城邦的制度也必然与个人的灵魂存在着同构关系。个人的灵魂包括理智、激情、欲望三个部分, 城邦的全体公民同样也可以分成三个等级, 明确其支配与服从的相互关系。柏拉图认为, 人的灵魂由于在进入肉体之前“观照”真实世界的时间不同, 从而产生了素质上的优劣。那么, 虽然人的灵魂都拥有理智、激情、欲望的冲动, 但是, 各人的冲动有所侧重, 各不相同。有的人善于思考, 热爱智慧;有的人充满激情, 追求名誉和权力;而大部分人渴望满足低级的欲望, 对金钱和美色情有独钟。这些都是每个人的灵魂素质优劣的具体表现。所以, 对于他们的“德性”要求也不可能一样。善于思考的人以追求“智慧”为德, 富有激情的人以崇尚“勇敢”为德, 而欲望强烈的人必然要求以“节制”为德。因此, 理想的城邦, 必须按照个人灵魂素质的不同, 进行全体公民的社会职责分工。热爱智慧的人 (哲人) 应该作为领导 (支配) 阶层, 统治城邦;崇尚勇敢的人必须形成军人 (防卫) 阶层, 防止城邦的外侵和内乱;需要以“节制”制约其低级欲望的人, 由于人数最多且热爱财色, 所以适合与从事农、工、商业活动, 构成生产阶层, 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这三个阶层形成两个阶级, 领导阶层和军人阶层属于统治阶级, 而生产阶层属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领导阶层追求真理, 通过“回忆”最高存在的“善的理念”来制定法律, 让现实社会的法律尽量模仿和分有这种“善”, 以“善”教育和指导城邦, 为全体公民谋求真正的幸福。而军人阶层服从领导阶层的领导, 听从其指示, 做到既忠实的履行职责, 使法律得到执行, 又勇敢地守卫城邦, 使城邦获得和平与安定。被统治阶层由于人数最多又热衷于眼前利益, 所以只能处于被统治地位。虽然他们以节制为美德, 但是, 还需要监督和管理。他们必须在军人阶层的保护和监管下, 努力完成自己的物质生产职责。只要各个阶层各尽其责, 不互相干扰和越位, 国家全体的和谐就会与个人的和谐相一致, 完全实现正义的理想社会。

柏拉图构筑的理想城邦的蓝图, 是以实现全民获得幸福为目标的。柏拉图认为, 只要对公民从出生开始, 进行教育和实践的双重考察, 就可以分辨出其素质的优劣, 以次为标准, 来决定每个公民的社会分工。而城邦的各个阶层, 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 按照各个阶层的德性行事, 就是个人的德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这也就是各个人在现实中行善的标志。如果每个人都能各行其责, 忠于职守, 也就说明每个人都会幸福的, 不幸就会从城邦中消失。

柏拉图的城邦思想, 是以“四元德”为基础, 从“灵魂三分说”发展而来的。因此, 他的“理想国”被人们称作“灵魂的国家体制”。他的这种城邦的理想设计, 既是一种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政治与哲学相结合的现实化模式, 也是一条苏格拉底所追求的“善生”理想的现实化道路。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不同, 他强调个人素质的先天性差异, 认为人一出生就存在本质的优劣。这种思想体现在《国家篇》里关于人的“金、银、铜”的三个种族之说, 以及根据人的素质不同进行社会分工的提倡等问题中。正因为这种不同, 学者称苏格拉底为“市井哲学家”, 而柏拉图为“贵族哲学家”。虽然两者都面对着“众愚政治”支配下日益走向没落的奴隶制民主制, 殚精竭虑地思考着城邦的命运, 也都提出“道德振邦”的道路, 但是苏格拉底只热衷于寻求自下而上的改革途径, 而柏拉图却潜心构思着自上而下的改革蓝图。

三、理想国剖析

在《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对他理想中的国家蓝图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 包括阶级划分, 统治者的品质、教育、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理想国乃柏拉图理念论哲学的产物, 然而作为“理念”, 它却与当时希腊的一个实存国家———斯巴达极为相似, 甚至可被认为是对这个实际国家的描述。我们很难对柏拉图的国家理想作出现代意义上的评价, 然而作为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其中蕴涵的政治学、社会学意义则不同凡响。

如果注意考察希腊城邦的政治体制和风俗习惯,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 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斯巴达简直就是和柏拉图所提到的理想国一模一样, 而这是与神创造的国家“理念”最为接近。也正是由于这一点,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以后的许多乌托邦有着巨大的不同, 因为前者是已经付诸实行的, 或者说仅仅是一个现实国家 (斯巴达) 的描述而已, 而后者则完全是一种幻想。他在《理想国》中多次提到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是多么好, 甚至直接这样言道:“理想国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斯巴达的贵族共和国是符合理想国标准的政治形式。”如果撇开现实中的斯巴达,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现实的可能性吗?在当时的希腊诸城邦, 请一位哲学家来拟定法律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梭伦曾为雅典这样做过, 而毕达哥拉斯也曾在图里实行过哲学家的统治, 并且他们并不像想象中的失败, 且取得了成效。而为何柏拉图的计划却以乌托邦的形式告终呢?原因在于“机缘把柏拉图带到了叙拉古, 而这个伟大的商业城邦正在和迦太基进行着决死的战争;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下, 任何哲学家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

由于理想国考虑的对象是城邦, 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 所以缺乏民主的哲人王的统治有可能实现。然而, 古希腊的社会环境与当今时代是不可比的, 几千年后的今天, 民主依然很重要。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2.

[5]蒋永福, 周贵莲, 岳长岭.西方哲学: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1.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 第5篇

本书是英汉对照。背页上有这样一段话“《理想国》这本著作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之广大,久远,仅次于《圣经》……它的内容涵盖了柏拉图理想中的国家所应该考虑的一切,它对于西方人的影响,可与孔孟之道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拟”,如果凭此句仍不足以吸引你的视线,别着急,还有。本书由英国学者理查兹英将原著翻译成为“基本英语译本”,有注释称“基本英语是英国学者C.K.奥格登与I.A.理查兹英等人于1930年推出的,以850个英语基本词汇为基础的一种英文用法”。再翻开《代序》,更有哲学家A.N.怀德海一句评论“两千年来的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现在来看,850个词汇的基本英语、英汉对照、仅次于《圣经》、等同于孔孟、伟大的哲学鼻祖……这样多的特征集于一身,对于喜欢英语,热爱哲学的人来说,难道这些仍不能构成你阅读此书的理由吗?当然,我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借阅此书。

这本书并不是足本,“篇幅比其他英文译本缩短了将近一半,而完全保留了原作的主要论点”,想来相对而言更易于理解,很适合哲学的初学者。但即使这样,如果不懂脑筋,一味地机械阅读仍然会有晦涩之感。

本书为对话体,体现着辩论的精神。在理性光环的照耀下,似乎一切看起来都变得善良。因为我们不看中权势,不看中地位,不看中金钱,我们以理性以智慧在解决问题,因此至少看起来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突然想到,印象里似乎很多对话语录的著作,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比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比如《论语》、比如《毛主席语录》……貌似西方人喜欢从来言去语中得出真理,而中国人则更喜欢从先贤那里继承。但实际上,柏拉图的《理想国》虽为对话体,但主要的4个人物,两个聪明过人却爱极了听先贤陈述真理从旁随声附和,像极了狂热粉丝,终于有一个跳出来掷地有声地反驳,结果还是个疯疯癫癫容易冲动的诡辩家,最后一个就不用介绍了,真理代言人伟大的苏格拉底。因此,虽为辩论,却不过瘾。

书中的论点涉及正义、国家、教育、哲学、哲学与诗歌之争等诸多的话题,其中有很多我都曾经想到过,却不曾得出结论的,因此看书中人物的详细剖析,仔细想来,多数入情入理,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仍有一些需保留意见,不敢苟同。还有一些由于本人资质愚顿,不得领会。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正义观 第6篇

用了大半个月时间勉强读完《理想国》———勉强读完, 还不算是读懂。我不管它叫“对话体”著作, 而更认同它为一部“哲学戏剧”。我文学院的好友还戏称其为“相声”, 给各个人物安上了捧哏和逗哏的名头。当然, 这些只是好友间的玩笑话。

《理想国》整部作品整体画面感极强, 人物对话之外还有旁白解说, 因此我不得不承认柏拉图还是一个颇有造诣的文学家。在这个言语构造的世界中, 所有的言论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 苏格拉底不是绝对的权威。人人都可以参与挑战, 可谓是轮番上阵。

文中所有的人物应都是柏拉图智慧的化身, 他通过多位虚拟的大哲学家之口, 将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铺展在人们面前。这种方式非常独特, 连贯性、引导性都非常强, 可以帮助阅读者更好地接受其理论。在柏拉图构思写作的过程中, 他的脑海中肯定分裂出了两个甚至多个角色, 他们旗鼓相当, 激烈辩论, 互不相让, 言语交锋, 精彩绝伦。全文辩论引导的过程, 有点儿类似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一系列的反问、讽刺、归纳与定义, 逐渐将某一观点剥茧抽丝。

柏拉图为什么要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这个城邦国家的灵感来自于何处?直觉告诉我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其生前之传道授业也为柏拉图留下了良好的思想根基。苏格拉底死于多数人的暴政, 死于他曾经慷慨帮助过的人之手。这件事情充分暴露了外表光鲜的古希腊民主政治背后隐藏着的危机与阴霾。出生于希腊四次大改革之后, 柏拉图已经错过了雅典政治民主政治最光辉的时期, 民主的变质深刻震撼了这位圣贤的子弟。变革, 迫在眉睫。

因此, “哲学家们”在一系列的对话中, 构建出了一个“理想国家”的图景。在这个伟大的城邦中, 哲学王是最高统治者, 护卫者阶层掌握力量保卫城邦, 劳动生产者坚守岗位, 辛勤劳作。总的来说,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 干自己的事情”此外, 众人还探讨了教育、诗歌文艺、女性地位、法律观念、善的理论、灵魂的构成等问题。

有一个理论非常有意思, 就是所谓的“共妻共子”。柏拉图认为这种制度的推广有利于保持高阶层品种纯洁, 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可以增进国家团结, 还免除了部分私有财产的纷争。这些理论在当代看来当然是“不合时宜”, 甚至违反了人性, 挑战了人权理念。但是其中的“共子”想法, 倒是让我想起了《礼记》中对大同社会的部分描述, 即“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两者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可见自古以来, 全世界的思想家们对理想社会的构建皆有一番遐思, 其中也有不少共通之处。

二、对正义定义的思考

《理想国》所阐述的理念与制度涉及了许许多多的领域, 但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便是, 什么是正义?

有人说, 正义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符合胜者的利益, 符合强者的利益。这个观点倒是与书中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类似, 与前期智者学派的思想雷同。在这一观点中, 正义的定义、符合正义的规则将被交由“大多数人”、“胜者”、“强者”来界定。如此看来, 作为少数派、失败者、弱者的个体, 仅能祈祷规则的制定者富有人情味, 慷慨地出让部分利益, 而不是崇尚奴役和暴政。如果非常不幸, 当权者崇尚残暴的统治, 这些无辜的羔羊便只能成为“正义”之下的牺牲品。而在于我们文明社会的观念中, 这显然是一种“不正义”。然而正义是否有统一的标准呢?弱者的牺牲便是“不正义”了吗?

另外, 大多数人认同将正义区分为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今天, 大多数学者长期呼吁程序正义的基础性作用。我一直好奇, 合理完备的程序正义的实现能否带来绝对的实质正义?实质正义真的必须通过“旁门左道”来实现吗?可能“合理完备”在这里本身就是悖论。悲观来说, 技术的更新和程序的完善永远敌不过罪犯活络的头脑, 技术和程序注定是滞后的, 技术的落后使得在正义程序中追查到真相的可能变得更为渺茫。

长辈对正义的理解更为简单粗暴, 他们认为正义就是“善人有善报, 恶人有恶报。”这种说法显然比较牵强。最明显的误区在于:善人、恶人不可能被明确的区分。就像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述历史人物。一个大善人也不可能一辈子只做善事, 一个江洋大盗也不一定终其一生没有一丝恻隐之心。以正义来评价个别的“行为”可能更具理性。

最后我们给正义下了一个又臭又长的定义:正义是指, 在某一特定的社会中, 全体公民充分参与理性讨论后制定出的人人平等适用的合理完备的程序, 其适用使得恶行得相当的恶果, 善行得相应的善报。

所以我们最终把正义定义为了一种“特殊的程序”。

《理想国》本身内涵非常丰富, 一言一语都值得细细推敲。撇开这些, 我也非常仰慕文章塑造的几位哲学家的傲人风采, 每一位都有血有肉分外生动。辩论的艺术、言语的艺术也在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不是我的真思想, 与你有什么相干, 你能推翻我这个想法吗?”此间风姿, 也是只能意会了。

“虽曾经满腔热诚的希望参加政治生涯, 但这些混乱的政治现实却使我晕头转向。”柏拉图曾试图在西西里的政治实践中将“理想国”运用于现实, 将狄奥尼修二世培养为“哲学王”, 最后却试验失败。之后的作品《法律篇》等, 他已经不再强调“哲学王”的统治, 而期望通过法治与科学的混合政体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国家。

现实可能是残酷的, 但是《理想国》也好, 《大道之行也》也好, 《桃花源记》也好, 《乌托邦》也好, 这些理想世界的描绘带给我们的鼓舞和启发又怎是一言两语可以述尽的呢?

摘要:柏拉图以精妙的文笔在自己的作品《理想国》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理想国》中许多观点与学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

参考文献

柏拉图《理想国》中善理念的探寻 第7篇

一、善理念的提出

在《理想国》的第六卷,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与阿得曼托斯之口提出了善理念的问题。在与阿得曼托斯讨论了作为统治者的哲学王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美德, 以及如何在学习中培养这一系列美德之后, 苏格拉底直接指出对于作为统治者的哲学王还将面临着“最大的学习”, 这就是对于善理念的学习。他认为善理念是最高的知识, 因为它关系着人们全部行动的目标, 如果人们不能充分了解什么是善, 没有对善的确定信念, 那么他们也就无法确定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善的, 而会因自己的模糊认识, 承认善即是恶, 最终导致一种相对论。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却是现实中所存在的多种关于善的理论, 例如有的人认为善就是快乐, 又有的人认为善是知识。就以上两种观点, 苏格拉底指出, 前一种又因为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恶的快乐, 而陷入自相矛盾;而后一种观点则会因为其对知识的定义“知识就是善的知识”而成为一种同语反复或者是循环论证, 因为这并没有说明什么是善, 而是将善看成是人们所必然知道的。[1]

但是在《理想国》中针对善理念是什么的问题, 柏拉图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而是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难度:“我担心我的能力也办不到;单凭热情, 画虎不成, 反惹笑话。……要把我现在心里揣摩到的解释清楚, 我觉得眼下还是太难, 是我怎么努力也办不到的。”[2]虽然柏拉图知道自己不能给出关于善理念的明确定义, 但是他还是在《理想国》对其进行了讨论。柏拉图用打比喻的方法, 借“善之子”, 即自然界的“太阳”, 来揣摩和说明善, 这个比喻就是著名的“日喻”。在柏拉图的讨论中, 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或者是概述。得到的结论是“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 就是善的理念”, [3]“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像善, 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善。善是更可敬得多的”, [4]并对善理念与其它诸理念之间的关系讨论, 等等。

二、从不同角度理解善理念

1. 本体论上的善理念

按柏拉图的设想, 我们在用语词去概括事物时就应当假定这些语词本身即构成一个世界———理念, “在凡是我们能用同一名称称呼多数事物的场合, 我认为我们总是假定它们只有一个形式或理念的”。[5]而且理念不是某个哲学家灵机一动的产物, “理念或形式本身则不是任何匠人制造得出的”, [6]它们是先天地、独立于具体个人的实在。它们与感性事物无关, 是“逻各斯”凭其自身的辩证力量而达到的一种知识, 是纯粹的知识建构过程。就这样, 柏拉图建构了一个理念世界, 他进一步把理念分成若干等级, 形成了理念的等级系统。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 如“桌子”、“椅子”、“床”等;高一级的是数学或科学方面的理念, 如“方”、“圆”、“一”、“二”、“动”等;再高一级的是艺术和道德方面的理念, 如“美”、“正义”、“勇敢”、“节制”等;最高级的理念是“善”。因此,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实际就是至善世界, 是伦理世界。

柏拉图把善理念比作太阳, 通过功能的相似性来阐发善理念对于可见世界、可知世界所体现出的本体性。在可见世界, 太阳使人具有视觉, 使可见物具有可见性;同时它还生产、滋养万物, 是万物的创造者。而太阳犹如善的孩子, 与善具有相似性, 所以善理念是整个理念世界产生和存在的依据和根源。他指出, 善是创造世界一切的力量与源泉, “善本身并不是实在, 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实在的东西”。[7]在柏拉图的可知世界中, 存在着各种理念, 如美、正义等, 但它们并不是独立于善理念的, 而是与其直接相关的或者说是因其而存在的, 善理念统摄着其他诸理念, 正如柏拉图在分析正义的理念时指出正义不但关涉智慧、节制、勇敢, 而且指向善理念, 是以善理念为旨归的。

所以, 善理念是最高的本体、最高的理念, 可感物质世界是从可知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而其它理念是从善理念推导出来的, 善理念是最高的实在。

2. 认识论上的善理念

柏拉图认为, 善理念是人的认识的最高对象和目的。柏拉图是这样论述善在知识论中的地位的:“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能力的东西, 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 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你承认这一点是不会错的。……在这里我们亦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像善, 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善。善是更可敬得多。”[8]善理念使认识主体具有了认识的能力, 并赋予认识对象以真理性, 使认识对象具有可知性。而且, “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 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 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 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9]从这里可以看出, 善理念已达到了可知世界的极限。因此, 只有在善理念的指引下, 人才能认识真理;而善理念本身, 正是理性认识的终极最高对象、最高的、绝对真理。

那么, 这是不是说善理念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认知的?在柏拉图看来, 善理念不会因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不可认知, 也就是说善理念对于人们来说是可认识的, 虽然对于善理念的认知、对认知主体具有很高的要求。柏拉图认为, 人们的天赋能力品质 (有金、银、铜、铁之分和后天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人们能否认知善理念。对于那些天赋、能力、品质一般而又没有接受理智训练的人来说, 他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对可见世界中多种善的东西的模糊的变动不定的意见, 他们所认知的只是善理念的各种摹本, 对于各种摹本的原型———善理念的认知他们是无法做到的。而那些具有良好的天赋、能力、品质并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极少数人则能通过理性获知可知世界中的最高知识, 即善理念。人人都在追求善, 但并不知道善的本性, 只有作为统治者的哲学王才知道善的本性。所以, 柏拉图之所以重视善理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有他的实际目的的。处于认识论中最高层次的善理念, 只有处于最高层次的人才能把握。这样, 把治理国家的权利交给把握善理念的统治者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样, 他就把认识论与社会政治治理统一起来了。

3. 辩证法中的善理念

柏拉图认为, 只有凭借辩证法才能把握善理念, 而且辩证法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达到至善、绝对的善。

在《理想国》中, 这极少数人即理想国的统治者又是如何认知善理念的呢?首先是进行初等教育, 即音乐教育和体育操练;接着是高等教育, 从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入门, 最后以辩证法完成。数学、几何学、天文学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能够因其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使人脱离感官认识, 摆脱意见对人的认知的阻碍, 将人的灵魂引导到对善理念的认知。在所有教学科目中, 柏拉图最为重视的是辩证法 (哲学) 。“辩证法像墙头石一样, 被放在我们教育体制的最上头”, [10]标志着教育课程的完成。因为辩证法可以锻炼人的推理能力, 使人通过纯概念的推演, 直接洞悉事物的普遍本质, 把握善的理念。人们只有通过辩证法, 才能不依靠感性认识, 直接由理性推理获得对善理念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辩证法无非是达到善理念的手段;通过五年辩证法的学习, 统治者获得了关于善的知识, 把握到绝对善, 然后以这种绝对善为模型, 治理国家和公民。

可见, 辩证法在到达善理念的过程中起了一个极为重要、必不可缺的手段作用。柏拉图辩证法的提出对后世的辩证法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尽管他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相反, 认为主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 但他的辩证法的高度和历史价值我们是不可也不能抹杀的。

4. 灵魂论中的善理念

柏拉图对善的探讨与灵魂论同样是紧密相联的。柏拉图认为, 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灵魂的转向。所谓灵魂转向, 就是指受教育者的心灵状态从最低等级的想象, 逐步上升到信念、理智, 最后达到理性等级, 把握最高的善理念, 进入光明的理念世界这样一个心灵的上升过程。换句话说, 灵魂转向, 就是使未来的统治者从非哲学家的心灵, 即以可见世界为对象的意识状态, 转向或上升到以可知理念世界为对象的知识状态。柏拉图说:“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 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 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 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 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 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 即我们所说的善者。”[11]

对极少数人所进行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唤醒了存在于人们灵魂中的善理念。这也就是柏拉图所提出的回忆说, 人们对于善理念的认知在柏拉图看来是一个回忆的过程。这是与柏拉图的灵魂不死说相一致的,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可以轮回转世的。虽然善理念存在于灵魂之中, 但是因为对于现实的人来说, 都是具有肉体与灵魂的, 而灵魂一旦进入可朽的身体, 就开始丧失其理智, 而且在灵魂转世时会受到肉体欲望的干扰, 因此会忘却善理念, 所以需要对人进行教育以唤醒灵魂中的善理念, 通过回忆而获得关于善理念的知识。

所以, 只要让善的理念成为灵魂的助手, 灵魂就可以看到善, 获得快乐与幸福。同时, 灵魂转向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最光明的善。

总之, 柏拉图的整个体系, 从理念论、认识论到辩证法、灵魂论, 都以善理念为最高典范和追求的目的。善理念既是柏拉图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又是它的终结。柏拉图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善理念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哲学家, 他的至善论, 在古代以至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上, 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柏拉图不仅构建了真善美的哲学统一体, 而且通过论述善的本质, 为人类回归精神家园的理想境界, 寻找了一条通往至善之路。

参考文献

[1]牟世晶.对柏拉图善理念的探寻[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6, (1) .

[2]柏拉图著.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263.

[3][4][7][8]柏拉图著.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267.

[5][6]柏拉图著.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388.

[9]柏拉图著.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298.

[10]柏拉图著.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301.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理论 第8篇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理想国

柏拉图的正义思想主要见其中期的著作《理想国》之中。在此书中他深入系统的讨论了什么是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 其关系是如何, 如何实现正义等问题, 从而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套系统完整的正义理论。

一、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 柏拉图的城邦正义观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问题时设定了一个前提, 即城邦与个人的相似性, 城邦是大写的人, 他与现实的人具有相同的结构、功能、与品质。所以为了说明正义是什么, 柏拉图首先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以正义理念构建的理想城邦的蓝图, 通过大写的正义来帮助人们认清正义的本质。大写的正义是指组成城邦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各尽其职, 互不干涉, 各自实现自身的美德。柏拉图设立的理想城邦中存在着三个阶层, 分别是生产者阶层、护卫者阶层与统治者阶层, 它们分别代表物欲, 激情与理性, 分别负责着城邦的生产、保卫与管理统治。在城邦的这三个阶层中, 存在着四种美德, 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智慧, 体现在作为城邦理性部分的统治阶层中, 他们掌握着关于理念的知识。城邦的勇敢, 主要体现在作为激情部分的护卫者阶层中。护卫者们所具有的勇敢不是无知的鲁莽, 他们所具有的勇敢是指“就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 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的信念。”城邦的节制体现在城邦各阶层的人在关于由谁统治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将城邦交给最优秀的阶层来统治。城邦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从事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各尽其职且不兼做别人的事。人天生存在能力上的不同, 所以要求人们依照自己灵魂中所具备的德性来发挥自己的能力, 从事自己的职业, 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每一等级的公民履行适合于他们的职责而不干扰他人的工作, 社会中的秩序与和谐可以得到维持, 一个和谐发展的城邦就是一个正义的城邦。

(二) 柏拉图的个人正义观

柏拉图认为, 一个正义的人, 同样需要灵魂的各个部分各尽其职, 各守其份, 和谐统一。与城邦相类似, 柏拉图认为, 人的心灵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为理性、激情和欲望。在灵魂中, 理性中的地位最高, 它具有智慧的德性, 其功能是谋划整个心灵的利益。灵魂中欲望的层次最低, 占据灵魂的最大部分, 人们通过欲望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 属于心灵的无理性部分, 它常常是与人的理智相反的, 是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欲望如果泛滥, 企图去控制支配那些它所不应该控制支配的部分, 就会给人带来灾难。激情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 与理智是盟友, 受理性支配则拥有勇敢的德性。所以, “当灵魂由理性统治, 灵魂就是智慧的, 如果灵魂的激情部分勇敢的行动, 灵魂就是勇敢的, 如果灵魂的三个部分接受理性的统治, 那么灵魂就是节制的”。而如果灵魂具有智慧、勇敢与节制的美德, 也就意味着灵魂中的各部分完成了各自的职责, 那么这样的灵魂也就是正义的灵魂。所以, 个人正义就是指一个人的灵魂中理智起统治作用, 激情和欲望一致赞成理智的统治作用而不反叛,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由此可见, 柏拉图认为的正义, 无论对个人或是城邦而言都是指各自内部的各部分各尽其职, 互不干涉并实现各自的美德。

二、柏拉图正义观念的实现手段

柏拉图认为, 个人正义的实现是依托于城邦正义的实现, 为了使正义的城邦得以实现, 柏拉图设计了两种手段, 它们分别是哲人王的统治与公民教育。

(一) 哲人王的统治

使正义得以实现的第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哲人王的统治, 就是让掌握了绝对真理, 即理念的人作为城邦的统治者。这里涉及到了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问题。“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体系核心。……并据以论述他的社会伦理道德学说与政治哲学、教育思想、审美思想、宇宙论和法哲学思想等。”“理念”一词源于希腊文“idea”和“eidos”, 由动词“看”演化而来, 指所看到的东西, 所以又经常被翻译为“相”。在柏拉图哲学中, 理念一词具有多重含义, 但其最主要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本质与其存在的根据。在柏拉图的理想中, 国家的统治阶层是经过层层的教育选拔出的, 是融正义、勇敢、节制美德与一身的人。认识理念的能力让哲学家们能热衷于理念知识而不受世俗的烦扰, 使他们能够制定出关于美, 正义和善的法律, 并守护着它们。他们能够正确的支配代表激情德性与欲望德性的护卫者阶层与生产者阶层, 使他们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 把正义原则运用到具体的行为之中。只要掌握了理念的哲人成为统治者, 他们就可以依据理念的要求来拟订完善的政治制度, 从而建立并治理好国家, 真正实现城邦的正义。

(二) 城邦公民的教育

实现正义的第二个途径是公民的教育。柏拉图所提出的公民教育是一种发挥个人潜质以使个人去适应社会的过程。公民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公民具有正义、勇敢、节制与智慧, 从而成为合格的拥有并遵守正义的公民。公民教育分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初等教育的作用是教育公民, 塑造民众和谐高尚的心灵, 高级教育的作用是培育哲学王作为城邦的统治者。初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文艺与体育, 通过健康向上的文艺, 教育者将各种美德灌输于民众的灵魂之中, 通过严格的体育教育, 可以诱导出个人忍耐与勇敢的品质。高等教育分为数理教育与辩证法。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哲学王的理性能力以及认识“善”的理念的能力。对于哲人王的数理教育包括数学, 天文与谐音。数理教育可以培养统治者把握理性的能力, 从而过渡到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辩证法教育。辩证法是最高的知识, 各种学科的顶峰, 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它帮助人不依靠任何的感觉, 直接对理念本身进行认识。通过辩证法的教育, 可以使人凭借理性把握最高实在的哲理理念, 包括理念世界的“太阳”即“善”。只有接受了辩证法教育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所以柏拉图的公民教育制度本身也就成为了培养和选拔哲人王的手段。

三、柏拉图正义理论的特征

(一) 正义是一种德性

柏拉图将正义看作为一种根植于人本性与灵魂之中的德性, 城邦中的正义由个人正义的有机结合而形成, 同时它也是个人自身正义德性的显现。柏拉图既强调了正义出于人的本性, 又让正义变成了一种对任何人都普遍有效的原则。一个城邦的制度只要依照人自身的德性来构建, 则这个城邦就是正义的, 同样, 在正义的城邦中, 个人实现了自身的德性, 就是实现了城邦的正义, 遵守城邦秩序的过程, 就是个人完成自身德性的过程。

(二) 正义是整体的有序和谐

柏拉图的正义观的另一个特征是强调整体的有序。首先, 正义针对的是整体, 强调的是由整体的有序而达到各部分之间的和谐。正义所针对的理性, 激情, 欲望三者, 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三个方面, 正义必须让整体中的理性、激情与欲望全部都处于自己应有的位置, 履行自己应有的功能。一个整体中的各部分不可能单独的脱离整体而实现自己的正义。其次, 正义强调有序性。理性, 激情, 欲望三者, 无论在个人或是城邦中, 必须是理性居于统治地位支配激情和欲望。柏拉图强调城邦或个人灵魂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地位与功能是有差异的, 理性天生就应是统治者, 统治激情与欲望。理智与激情天生是盟友, 欲望天生就与理性相左, 应受理智支配。所以, 正义就是整体内部的一种有序的和谐, 即在正义的城邦或个人中, 理性处于主导地位, 起统治作用, 支配激情, 节制欲望, 激情与欲望一起服从理性的统治。如果破坏了这样的秩序, 理智丧失了统治地位, 欲望统治整体, 激情反叛理智与欲望的盟约, 就会破坏城邦或个人自身应有的秩序与关系, 使理性、激情与欲望陷入混乱甚至斗争之中, 城邦与个人也就丧失了正义。

(三) 正义可以使正义者幸福

柏拉图认为, 正义可以为正义的人带来幸福。正义的人能够经验到智慧所带来的快乐, 并能够使自身的灵魂不朽。首先, 正义可以使人获得理性的知识, 并帮助人将经验与知识结合在一起。一个正义的人, 例如哲学王, 可以在理性的指导下认识真实的理念世界, 认清事物真实的本质, 按理性的秩序生活, 所以可以有节制并不受欲望的奴役, 避免肉欲带来的内心恐惧与痛苦。其次, 正义可以使灵魂不朽, 为正义的人带来永久的和谐。柏拉图认为一个事物是因拥有各自的善而保持永存的, 而灵魂的善是正义, 所以一个正义的人, 它的灵魂不会因肉体的毁灭而毁灭, 其灵魂是不朽的。正义的人灵魂是和谐与快乐的, 正义的人享受的是永恒的和谐与快乐。

哲学家英怀特海曾经说过: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而已。几千年过去了, 柏拉图的正义思想, 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仍能给今人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以帮助与启示。我们要吸取先哲们的理念精髓,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不断完善在生活实践中的理沦指导,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使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美]N帕帕斯.柏拉图与理想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黄颂杰.古希腊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胡晓燕.理想国的公民教育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柏拉图《理想国》 第9篇

一、“理想国”之正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确立了这样的原则, 即“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首先体现于国家, 然后表现在个人身上”。苏格拉底称其为“由大见小”——为追求什么是个人的正义, 先确定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在一个正义的城邦中, 正义采取的形式是正义的制度和法律, 以及城邦居民之间正义的关系。它的法律系统不会不公正地划分开公民, 也不会是由一小撮富有阶层享受不相称的权力。一言以蔽之, 城邦的正义在于内部关系, 无论是两个个别的人之间还是在一个个人和作为整体的城邦之间。因为, 如果城邦和灵魂类似, 那么城邦就必然被看做一个整体。全体公民的善必须服从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城邦的善, 因为在灵魂的情况中, 全体一致比起不和谐同样更有利于一个个体, 因此, 这个对比使我们倾向于认可城邦中的和谐一致而非任何形式的不和。

此外, 书中提及, 一个理想的城邦必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谈及正义时, 柏拉图指出正义是统治者、护国者和生产者所共有的美德, 它表现为统治者以智慧治理国家、护国者以勇敢保卫国家、生产者以节制协调彼此的行为。不同等级的人在国家里各行其是而不互相干扰时, 便有了正义。“正义是心灵的德性, 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 “正义的人生活得好, 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只有具备正义精神的人才能达到灵魂的和谐, 获得幸福的人生。柏拉图将这种正义精神的培养作为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注人的灵魂的塑造, 谋求心灵的转向。他认为勇敢和智慧处于国家的不同部分中, 而节制贯穿全体公民。正义能够使节制、勇敢和智慧在这个城邦产生, 并在他们产生之后一直保护着他们的这个品质。国家的正义正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二、正义之“逆袭”

纵观《理想国》, 其渗透着一种思想, 即视正义为社会和谐。这种观念不仅在伦理学意义上, 更在政治学意义上引导我们去思考。

现代社会, 正义往往跟公平联系在一起;从一定程度上讲, 这两个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互相补充渗透而后意义明确的一个词。而在柏拉图这里, 他更多的将正义设想为一种美德——一种人格特质。

我们常说的不正义行为包括:任何不公平地去对待别人, 侵害他人的权利的行为;无正当的理由向他国发动战争;压迫和残害无辜的人民;歧视和排斥他人;伤害他人的自由和尊严等。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不正义现象有: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 各种资源分配不公等等。因此, 近年来我国关于正义的探讨愈发激烈, 群体事件的频发更将正义之问推至前台。整个中国社会正急切地呼唤正义。

在现实面前, 我们也成了一个个色拉叙马霍斯, 我们不得不无奈地承认: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正义之人与不正义之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赤裸的现实中, 正义这个出身名门的公子似乎成为了小众, 即使是大众, 它发出的呐喊有时候又是那么微弱。而不正义似乎扶摇直上, 踩在正义的肩膀之上, 对其颐指气使、洋洋得意。但我们都深信, 正义是一个社会向前良性发展的最深切的动力, 正义必然战胜不正义。因此, 我们说正义需要“逆袭”。

那么, 正义如何“逆袭”?

首先, 维护公平正义是每个社会个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权、规则、自由、承担责任。公平要求每个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利益并承担他应分担的负担, 不能只得到而不付出。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以实际行动维护公平正义。当然, 我们也应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是趋于公平的, 事实上人们对于不公平问题地看待更能体现这个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对于不公平的事件我们有理由愤怒, 但必须注意我们没有理由传递谣言与无端愤怒, 尤其在这个微媒体盛行的年代。

其次, 法律和制度应该是保障正义的左右护法。正义的制度支持和保障公平, 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而无论是制度抑或是法律都需要我们的领导人去推动去重视去落实。2003年, 温家宝就曾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2012年习近平也指出:让民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未来, 我们社会的发展要求必然是要着手解决社会不公平与不正义的根源问题, 而这有赖于一个科学、可持续的整体规划。领导人要做的无疑是将口号落实到行动, 比如取消农业税,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试行新农保制度等。领导人要做的无疑是将个人觉悟深入到整个行政团队乃至整个社会, 使整个公务员队伍都有这样的觉悟, 使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意识。唯有此, 我们的期待——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才有真正到来的一天。

最后, 关于正义, 我还想引用罗尔斯在《正义论》当中提出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平等的自由原则, 即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第二条原则包括差别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前者要求在进行分配的时候, 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 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后者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 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的获得职位的机会。

正义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也是一个太难的问题, 而我们能做的, 就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出发, 个体贯彻, 规划先行, 制度加强, 法律保障。毫无疑问, 正义需要“逆袭”, 而“逆袭”也必将成功, 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只是, 它来得快还是慢, 只是, 它需要我们更多人的参与、坚守。

摘要:《理想国》以“正义”为主线, 以追求永恒的理念——真善美的统一为最高目标。柏拉图中心讨论的任务是回答“何谓正义”、“正义是否有益”这两个问题。遂本文梳理了《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辩论与解释, 同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正义问题, 强调正义需要“逆袭”。

关键词:理想国,正义,伦理学,逆袭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91-157.

[2]、[美]N.帕帕斯.柏拉图与理想国[M].朱清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5-110

柏拉图《理想国》 第10篇

一、柏拉图的道德建构

1、正义的秩序

柏拉图在《理想国》对话篇中, 以苏格拉底的口吻, 以“何为正义”, “正义是否带来快乐”的问题拉开了对话与争论的序幕。

在动乱的雅典城邦时代, 人们对“正义”的看法并非想柏拉图所设想的那样。其中, 格劳孔对“正义”的一番叙述是当时人们对“正义”看法的真实写照。“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所谓最好, 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 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那些做正义事的人并不是处于心甘情愿, 而仅仅是也因为没有本事作恶。”“没有人把正义当成是对自己的好事, 心甘情愿去实行, 做正义事是勉强的。”甚至人们认为“不正义的倒真是务求实际、不慕虚名的人——他不要做伪君子, 而要做真实的人。”这一切都是当时社会正义观沦落的真实写照。

但是, 柏拉图并不赞同这种完全颠倒黑白的正义是正确的。他认为社会上正义之所以成为爱慕虚名的代表, 并且实施正义行为得不到幸福, 是因为社会的正义观衰落了, 人们并没有把握“真正的正义”是什么, 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为此, 柏拉图经过大量论证, 最终形成了关于正义的定义。

柏拉图在论证思路上采取了由大而小的模式, 首先描绘了何种城邦是正义的。“我们规定下来并且时常说到的这条原则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合适他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儿不兼做别人的事。”一个善的城邦应该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护国者的智慧、军人的勇敢和全民的节制共同构成了和谐的国家整体, 因此也被称为正义的。按照由大而小的原则, 个人正义应与城邦正义是一样的。一个人也应该拥有这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品质, 并且彼此协调, 那么就能说这个人是正义的。至此, 正义本身的含义就浮现出来了。“真实的正义确实如此我们所描绘的这样一种东西。然而它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 而是关于内在的, 即关于真正本身, 真正本身的事情。”“正义的人要达到自己主宰自己, 自身内秩序井然, 对自己友善”, 要求灵魂各部分协调有序, 并且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就是智慧。

总的来说, 柏拉图哲学中所论述的正义应该是是一种内在的、各部分协调有序的秩序, 他的正义论直接是对秩序混乱社会的深切反思。

2、德性的层次

柏拉图认为, 一个善的城邦和一个善的人之所以为善的一个共同点, 就是他们都拥有四种品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而正义则是对前三种德性互相之间关系和谐一致的一种总的描述。

关于人的灵魂, 柏拉图认为可以将之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得, 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热门用以感受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 可以称之为心灵的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 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而“激情”则是灵魂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并且它是作为理智的盟友而存在的。当理智在灵魂中起到领导作用和教授信条时, 它就是智慧的;当激情无论何时不忘理智所交给的信条, 那么它就是勇敢的;当三部分彼此和谐友好, 理智领导, 激情和欲望遵循, 那么它就是节制的。从整体上来说, 这个灵魂也就是正义的。

························I人NTEL文LIG论ENC坛E

那么这四种品德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首先, 正义是柏拉图所追求的最大的善。具体的, 如何形成这个最大的善, 就需要其他三种各尽其责, 彼此协调。其中, 智慧必须居于领导地位, 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是最善的部分, 不容许别的东西居于它之上, 否则至善将便成为至恶的。其次是勇敢, 它作为智慧的天然助手, 地位仅次于智慧。最后则是节制。三者按照正义的秩序协调一致, 就是最完美的, 至上的善。

那么, 柏拉图正义论道德哲学模型就是这样了。

3、追求至善的快乐

前面说过, 正义是关于内在的, 是关于真正本身的。柏拉图哲学被后人赋予了“理念论哲学”的名称, 是因为他所追求的并不是那些混杂的事物, 而是那些纯粹的理念。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柏拉图的幸福观和快乐观并非建立在对可见世界事物的关照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可知世界的追求上的。柏拉图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至善”。那么柏拉图哲学中的至善又是什么呢?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最大的善。因为, 柏拉图认为外在的、身体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只有诉诸于理念世界才能找到, 这才是发自灵魂深处的。真正的正义是关于事物内在的。而且, 正义是灵魂各部分的协调一致, 处在最高处的则是理性。在理性的统摄下, 灵魂是导向智慧的, 只有智慧才能通达纯粹的实在, 才配荣膺王者的地位。

因此, 柏拉图的快乐是对“正义”的追求, 对“真”的向往, 对“至善”的信仰。

二、柏拉图对虚假快乐的反驳

在柏拉图解决了“何为正义”的问题后, 就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与正义的问题紧密相连的。它就是“正义者是否配享幸福和快乐”, “是否能享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的问题。

柏拉图时代, 雅典城邦经历了由贵族制到寡头制、民主制的衰退, 在后两种政治体制下, “何为正义”和“正义者能否获得快乐”是两个难题。因为在当时社会中, 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并非能促使整个国家和谐的哲学王, 而是一些贪图外在享受的人。那么其社会的快乐和幸福的标准并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真快乐, 而是虚假的快乐。人们以是否能够得到金银财物、丰厚的物质生活来定义快乐与否的标准, 这样导致的一个糟糕的后果便是不正义的、罪恶的当政, 正义得不到发扬, 并被认为无法得到幸福和快乐。“似乎美德最好的报酬, 就是醉酒作乐而已。”

归根到底, 人们关于幸福和快乐的观念之所以会沦落, 是因为人们的灵魂的各个部分并没有按照正义的秩序进行组合, 其中欲望部分占据了统治的地位, 理性和理智部分被压抑, 人们的理性接受来自最低级的欲望的指挥, 那么其快乐必然也是低级的快乐, 并非真正的快乐。

柏拉图对这种社会现实深恶痛绝, 他要对这种社会制度进行一场思想上的彻底变革, 用真正的快乐取代了这些虚假的快乐。所谓真正的快乐必须是由灵魂对可知世界中至善的追求得来的, 而非欲望对可知世界的捕捉。“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及一切这类事情上去时, 我认为, 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 不去注意肉体的快乐。”

正义是否能够导致快乐, 我们是否选择追求正义的善, 柏拉图对此做出了严格的论证。它说明了真正的快乐是本质的快乐, 并且他对比了几种政体和几种与之相对应的人的快乐与幸福状况。其中最为幸福快乐的政体形式乃是哲学家为王的贵族制或王制, 最幸福的人是哲学家;获得最少幸福和快乐的是僭主政体和僭主暴君。“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的城邦更不幸的, 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最善的人拥有的幸福和快乐最多, 而最恶的人拥有最多的不幸。因此, 柏拉图成功的证明了正义能够给人和国家带来最多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 心灵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一切建立在物欲之上的快乐都是伪快乐。柏拉图在这场快乐观革命上进行了一场类似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三、柏拉图“快乐观”的地位

正如众多学者所说的那样, 《理想国》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或政治理想的宣言书。虽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对我们来说已经很久远了, 但是他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的建构是有其理论前提的。这就是柏拉图的道德哲学。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人们的德性进行了分类, 通过对四种品德的地位分析, 形成了至善的德性观。理想国家就是将这四种德性融入到国家这个主体上, 并按照至善的原则进行组合, 形成了哲学家为王的政治格局。因此, 理想国的政治形式是柏拉图道德构想在国家政体上的体现。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 哲学家们对心灵的重视要高于其对身体的重视。尤其柏拉图是一个理念论哲学家, 他所追求的实在并非在可见世界的事物, 而是可知世界的理念。在他看来, 可见世界的事物只是它所对应的理念的体现。身体的快乐是低级的, 短暂的, 心灵的快乐才是至善的, 永恒的。柏拉图以太阳喻和洞喻充分说明了他对真理和认识的看法, 并且体现了他积极追求真理的信念。柏拉图的全部哲学思想都是以这种理念论为基础的。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就是建立在理念论哲学基础上的, 而他关于幸福和快乐的观念正是二者之间的桥梁。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决定了柏拉图所追求的快乐必然诉诸于真理和至善的。在这一点上, 它是对苏格拉底“德性即智慧”的思想的发扬。至善就像可见世界中的太阳一样, 在它的照耀下, 人们才能够获得对真知的认识。因此, 在柏拉图哲学中, 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爱得到进一步发扬。基于此, 柏拉图的德性观必然将智慧放在了最高的位置。智慧是比勇敢、节制更加完满的品质, 只有在智慧的统摄下, 其他的品德才会得到正义的彰显, 才会会同智慧给人们和国家带来最大的善和福利。

综上所述, 柏拉图的快乐是他之所以建构理想国家的逻辑起点, 也是建立理想国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柏拉图的“快乐”是对真理的追求, 至善的追求, 体现了西方哲学传统中注重内心关怀的人文主义精神。柏拉图的“快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那副画面上, 柏拉图学园中有两个人, 其中一人一手指天, 另一个人一手指地。我们沿着那个上指的方向看到了灵魂, 看到了快乐。

摘要:《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纵观历史上有生命力的政治哲学, 都源自于伟大的道德建构。正义的理想国正是正义道德秩序在政治上的延伸。本文以“论《理想国》之道德根基——柏拉图的快乐观”为题, 意在指出本文目标在于阐述柏拉图的道德追求, 以解释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前提和思想魅力。

关键词:正义,品德,灵魂,快乐,理想国,智慧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上一篇:政府投融资模式下一篇:校园景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