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监测制度

2024-09-06

环境质量监测制度(精选12篇)

环境质量监测制度 第1篇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污染物类型呈现变化多样的特点, 对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要的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重视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 给予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 加强流域水环境水质监测信息的准确可靠性, 构建完善的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为政府决策的制定及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相应依据。

1当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过去我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 政府缺乏对流域水环境的保护意识, 未构建规范统一的流域水环境监测机制, 水环境监测体制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使得流域水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 未充分涵盖整个流域水环境, 不利于进行科学有效的水环境质量管理工作。

1.1监测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体制具有不够完善的问题, 不利于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各项工作的正常展开, 抑制流域水环境监测体制的完善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部分按照不同行政区域对流域水环境进行监测管理, 流域水环境监测部门机构过于庞大臃肿, 无法充分发挥流域监测部门的职能, 导致监测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同时, 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部门仍归属政府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部门的影响, 常常出现同一个流域受到多个监测部门的管理, 监测部门工作范围定位不准确, 不利于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1.2质量控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由于水环境监测管理认证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人员偏重于水质监测质量管理, 未采取有效的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导致流域水环境水质监测指标不够全面合理, 无法充分反映水环境水质问题。同时, 流域水环境监测认证标准不够完善, 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主要由国家环保部门进行测定, 而水环境监测工作内容繁多, 涉及范围广, 不同地区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为环保部门的水质监测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需要充分结合不同地区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水质监测标准, 保证水质监测系统的正常进行。在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 仍存在监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 不同流域采用不同的水质监测标准, 未形成统一化水质监测管理工作机制, 缺乏相应的监测管理责任制, 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此外, 由于部分地域水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平台建设, 使得国家水环境监测部门无法有效掌握不同流域水环境水质监测管理信息, 因此需要水环境监测部门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水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充分结合, 构建全国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机制, 保证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构建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措施

当前我国现行水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不符合环境管理部门提出的监测管理要求, 水环境监测与质量控制体制不够完善, 不利于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需要重视完善环境检测与质量管理工作体制, 构建法制化、科学化、统一全面的流域水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制度, 保证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可靠性与权威性。水环境监测制度包括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规范、相关政策条例及工作体制等内容, 根据我国《环境检测人员上岗考核规定》等法律条令对水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职责及范围、工作内容、经费管理、工作人员结构及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严格规定, 充分保证水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体制的有效落实。

2.1完善流域水环境监测体制

流域水环境监测体制主要包括流域水环境监测与质量控制体制、流域水环境监测认证资质管理、流域水环境监测与质量事故行政责任制度及流域水环境发布报告与检测信息制度。其中流域水环境检测与质量控制体制主要对流域水环境监测部门及质量控制工作内容进行规定。跨省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部门需要充分按照该省水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 构建合理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与质量控制机制, 加强对周围水环境现状、监测机构、监测人员设置、监测标准、监测设备使用状况、水环境样品运输及采集工作及数据等内容的监测与控制。对于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流域水环境监测部门, 需要在该部门管辖区域内, 避免地方行政部门对水环境监测部门管理工作的干预, 形成以该部门管辖流域为中心的流域水环境管理系统。水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充分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与流域水环境质量控制技术部门加强合作, 为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流域水资源质量控制技术部门主要在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下, 为不同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监督。

流域水环境监测认证资质管理主要通过该流域水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对水环境监测部门的业务水平进行认证, 使水环境监测部门业务工作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规定, 保证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 同时对流域水环境监测服务承担相应的责任。流域水环境监测与质量事故行政责任制度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水环境监测服务水平的管理, 避免出现流域水环境监测工作出现质量事故的情况, 从而有效的反应出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实际, 有利于相关部门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流域水环境发布报告与监测信息机制主要在国家环境保护检测总站的引导下, 对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方式进行规定, 以免出现水环境水质质量信息产生混淆的情况。

2.2构建流域水环境内部监测及质量管理体系

流域水环境监测部门需要构建内部监测与质量管理体系, 重视对水质监测部门的监测样品分析与管理工作, 保证流域水环境水样品的质量。水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充分按照该流域水环境实际状况, 开展各项水质监测工作, 严格开展水质样品的采集、检查、分析及验收工作。水环境监测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是水环境监测管理与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监测部门需要加强对部门内部监测人员、监测机械设备、监测样品管理及监测信息发布等内容的管理, 并定期对该流域水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审核, 加强对部门内部监督与管理工作, 避免出现水质监测质量事故。同时, 水环境监测部门需要严格制定水质质量监测记录, 构建监测自我审核与监督机制, 保证水质监测信息的可靠性。

3结语

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对加强水环境水质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水环境监测体制不够完善, 水环境监测管理质量控制措施不够成熟, 缺乏有效的流域水环境监测认证指标与制度, 且未形成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不利于保证流域水环境水质监测管理工作效率,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水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建设, 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完善监测认证标准与监测责任制度, 构建全国化水环境及监测管理网络平台, 促进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体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德林.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3, 02:53-55.

[2]胡冠九, 袁力, 李国刚, 等.构建流域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1, 04:59-62.

[3]夏新, 杜佳, 朱红文, 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环境监测, 2011, S1:53-58.

[4]李娜, 赵宇, 郭炜.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J].科技与企业, 2015, 13:115.

[5]徐鑫.南四湖水环境安全预防保障体系及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 2014.

[6]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形成新模式[J].治黄科技信息, 2014, 01:17-18.

教学质量随机监测制度 第2篇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教学质量随机监测制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及课程建设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提高教师课堂讲授水平及各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水平,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为此,特制定本监测制度。

一、组织机构

组长:汪x

副组长:陈x

组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

二、监测内容

1、授课教师的任课资格

加强对新上岗教师的试讲工作,不能达到要求的教师,不能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

2、教学文件

每学期开学初,统一对教学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包括备课、作业、测试等。

3、课堂授课水平与效果

不定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主要方法是听课与学生座谈会以及学生评价。

4、组织教学法研究

不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教研情况进行检查。

三、信息反馈与处理

检查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对于质量评价差的教师,按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换教师等方式进行处理。

五、资料存档

检查的各项记录,评价表,最终得分及评语由教导处按不同学期存档。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环境质量监测制度 第3篇

环境监测是一项关系到保护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社会公共环境质量安全和公共利益、维护社会主义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而环境监测的从业人员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的工作者,需要一定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的专业知识,在倡导科学管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环境监测工作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对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管理,探讨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度要求相符的《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内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1.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环境监测从业人员构成

全国环境监测组织机构主要分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市、县四个层次。据国家环境监测年鉴资料统计,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人员比例详见表1。

从表1可见有一半以上为非环境监测专业人员,监测机构中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的占3.3%,达到51%~60%的占20.0 %,达到41%~50%的占33.3%,达到31~40%占23.3%,达到21%~30%的占16.7%,达到20%以下的占3.3%,尤其是西部地区更为严重。

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没有达到要求。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7〕56号《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一、二、三级别的监测站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比例应是:一级站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5%,中级不低于45%;二级站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中级不低于50%;三级站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50%。由于近年来很多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进入环境监测系统,如退伍军人和关系户,又没有及时对新进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高、中、初级的环境监测从业人员比例不符合要求。

2.环境监测系统外的监测从业人员情况

(1)其他行业、企业、各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从业人员。有些行业只对本行业的单一环境对象设定监测项目。如:气象部门只对常规的空气质量SO2、NOX、PM10进行监测,水利部门对水质常规项目的监测;农业部门对影响作物生长的项目监测;建设部如对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监测;还有就是生产企业对自己产生的污染物和处理设施处理效率进行监测等等,这些从业人员主要对本行业、本部门或本企业提供相关监测数据。而各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也有部分环境监测项目,比如每个省都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劳动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所和院校的实验中心等都可对社会出具公平数据,但往往也是各自为战。综合以上情况可知,其特点是监测设备都比较先进,人员监测水平则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上岗证,每个行业和单位在管理上都只是对本行业、本单位的就业人员有从业规定和制度,而对从事监测的人员的管理的制度就显得力不从心。

(2)各种商业性环境监测机构的从业人员。社会上还有一些商业性的环境监测公司,主要以盈利为目的,比如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新兴行业,而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室内检测公司,有的根本没有通过技术监督局的认证认可,大部分的监测仪器是快速检测器,从事这部分业务的人员更是良莠不齐,特别是管理层,只对市场运作较为熟悉,对这一部分人员的职业资格的认定和管理也就鞭长莫及。

3.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存在差距

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环境监测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虽然行业内从业人员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多,但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却无明显提高。作为从事环境监测人员既要有化学分析基础知识、分析仪器技术知识、数理统计等基础专业知识,又要有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对于退伍军人和进入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非分析专业、非环境监测专业的学历和资历的人,没有基本的化学知识和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职责和工作范围也较为模糊,对检测标准、检测流程,行业的职业特点等缺乏了解,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无法适应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更新的要求,阻碍行业整体能力的提高。

二、持证上岗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1994年7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9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目前没有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和获取资格证书的办法,阻碍了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自身发展和人才流动。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在我国大力提倡职业资格准入的情况下,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定办法,对于从事环境监测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难以统一到一定的基本要求上来,而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工种)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环境监测人员自身的发展和人才流动。

三、国外环境监测人员现状

国外的实验室运作模式主要以商业运作模式为主,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例,环境监测从业人员都要按本国环保局制定的标准通过国家培训机构的培训,拿到资格证书后,才可以在全国环境监测岗位就业。如澳大利亚考试标准中有13个技能包,40个小单元,每个小单元的项目要达到的技能都有规定。有的国家如德国、法国实行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毕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证书紧密结合,作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及用人单位招录生产人员的一个重要凭证。

四、构建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1.环境监测自身发展的需要

环境监测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到今天,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为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发展从目前以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环境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环境监测仪器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因此,环境监测从业人员具有从事环境监测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才能保证监测质量。

2.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并且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1993年至2004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21152起,其中特大事故374起,重大事故566起,并造成了一定人员伤亡。提供这些数据都离不开环境监测。

同时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中就有“加大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环保技术人才。实施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扩大环保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范围。加强环保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因此,实行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认证资格管理制度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3.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需要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了实行就业准入的87个职业目录,而环境监测职业还不在其中。

从1994年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1998年全国共有320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其中280万人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至2008年底,湖南省就有300万人(次)获取了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有近九千万左右人(次)。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于提高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促进环境监测从业人员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人才流通,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4.以行业为主,面向市场,坚持标准,完善制度的需要

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素质成为促进环境监测工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工作现状看,存在各行业对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标准不一致,削弱了政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阻碍了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自身的发展和人才流动,对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不利,没有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保持一致等问题。建立较完整的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对于建立环境监测人员能力评价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人员队伍、提升履行环境监测职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通过构建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建立不同层次从业人员知识、职业技能和从业要求,使该部分劳动者获得监测行业工作的重要凭证,可以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我国环境监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确定环境质量 (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对环境进行监测是保护环境的最直接方式,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环境监测制度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缺乏

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颁布了不少, 但是却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是专门规定环境监测方面的, 现在唯一执行的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就是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方法》, 但是这部管理法的内容太概括, 没有具体的管理事项, 这部法律是在2007年9月1日实施的, 这部法律对当前的环境形势已经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了, 它已经跟不上环境监测的发展了。所以由于当前没有一部相对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环境监测的工作, 使得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很不明确, 使得环境监测的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来作为保障, 这样就造成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钻了不少法律不完善的空子。

1.2 环境监测质量制度不够完善

在一般的环境监测工作中, 这一标准很难实现。具有环境监测工作能力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 因此, 这种考核结果无法保证其精确性和代表性, 说明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很多, 但只有《环境监测管理方法》一部法律法规正在执行。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职责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使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日益制度化。大多取用的是上级对下级部门的监测质量进行评估和政绩考核, 同时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精密仪器的配合, 对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有进一步的提高。但这部法规的内容不够系统, 没有标注具体的管理事项。对于当前的环境形势没有太大的实用性, 环境监测质量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前没有一部相对统一、系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环境监测制度, 使得环境监测质量制度不够完善。

1.3 环境监测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方法缺乏系统性, 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分析方法。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为例, 其中80个项目需要采用近20种国标或行标方法、近60种其他约定的方法, 每种方法均有单独的样品采集、保存、前处理及分析方法, 光配齐所有项目所需的试剂就耗时耗力, 给现场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带来很大的麻烦, 不利于监测项目的开展和标准的执行。

1.4 环境监测人员素质低

人员的认知能力不足。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人们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 就室内、室外环境监测工作比较而言, 人们对室内进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相当成熟, 但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还没有得到有效进行。对于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主要表现在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尤其在那些不发达地区, 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地区环保部门没有相应的监测仪器和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 根本无法有效地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因此, 在这种环保意识缺乏和人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 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工作人员采样的样品质量没有保障。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当重要。如在收集样品时, 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不添加保存剂, 不能保证样品的稳定性或在采集样品时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就会对环境质量监测的准确性产生消极的影响, 无法对治理方案提供有效的帮助。

2 应对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制度问题的对策

大环境监测制度的立法力度和能力建设, 使环境监测工作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和重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环境监测制度的专属法律法规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加快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研究和编制, 使环境监测制度更加制度化, 更加规范化, 使各个部门的环境监测更具有真实性, 从真正意义形成全国环境监测网络。

2.1 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

环境监测人员要具有与其所承担的工作相适应的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监测站要推行全面监测管理, 确定环境监测的方针和目标, 明确质量职责, 组织制订检测制度的中期、远期发展规划, 通过监测控制和质量保证, 实现既定的监测方针和监测目标。

2.2 加强立法, 提高环境监测的重要地位

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上对环境监测制度严格要求。还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 颁布一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的相关法规, 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制度的建设, 让环境监测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都有法可依、有法可执。

3 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我们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的出发点, 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使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努力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参考文献

[1]李守春, 于凤, 陈国美.关于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计量, 2007 (10) .

教学质量监测制度[范文模版] 第5篇

为进一步抓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现结合北关小学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1、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提高质量”,使监控工作成为推动北关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措施。

2、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要坚持把严肃认真,科学合理地考核与对教师进行督促指导结合起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提高。

3、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要有利于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专长,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努力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实施教师教育教学奖惩办法

1、从教学常规、课堂教学活动、教科研活动及成果、学科检测成绩等几方面进行评比奖惩。

2、教师任教班级学科学生在大名镇质量检测中成绩达到全镇前十名以上,该学期教学绩效等级为良,达到全镇前五名,该学期教学绩效等级为优,3、教师任教学科学生考试成绩情况及教学绩效等级评定情况及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评优评先和职称评聘挂钩。

三、切实开好教学质量分析会

1、任课教师每次组织质量检测后,都要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写出质量分析,并在检测结束后一周内上报学校教导处。质量分析要认真分析命题意图,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方面取得的成绩,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期中、期末检测结束后,学校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

2、学校质量监控领导机构成员要经常性地检查教师的质量分析(每个学科每学期至少2次),了解教学质量状况,并在质量分析会上肯定和推广好经验好方法,同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3、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都要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质量分析会,对各年级、各学科质量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四、优化教学常规管理

1、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管理。严格按照上课“382”规范和“四环教学法”要求,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要改革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大课堂教学管理力度,学校领导每周至少安排2节课时间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信息,把握教学动态,指导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抓实抓细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六有效”常规管理办法,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提高教师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自觉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把通过评价促发展作为重要手段,在开展评价时,应把自评、互评、学生评、学校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过程性,又重视创造性和实效性,力求通过创新进一步优化教学常规管理。

3、认真抓好学生学习管理。学生学习管理的难点在校外,学校要通过教学开放周、家长会等方式加强家校联系,进一步做好家访工作,协调家校力量,共同关注学生学习。

五、强化校本教研活动

1、强化以集体备课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分年级分学科实行“一课一研”,向课堂要质量。建立“一课一研”备课制度,定出时间、主题(内容)、主备人。

2、充分发挥教研组和优秀教师的作用。教研要从问题入手,把研训结合起来,提高教研成效。通过组织讲座、示范课、课题研究,开展帮带等活动为优秀教师展示教学水平提供条件,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3、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学校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案例研究引导教师自觉地总结、反思教学工作,大力倡导教师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后记,自觉寻找自身在教学上的不足和差距,学会在反思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会在反思中借鉴他人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坚持树立全面质量观

1、全体教师要进一步端正思想认识,正确理解质量检测、监控的目的、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做好质量检测工作的自觉性。

完善风险监测机制与食品召回制度 第6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风险监测机制;食品召回制度

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对于这项制度的设立的目的来说:就是要把食品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在食品事件还未发展为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或群体性事故之前化解掉,打个比喻就是在炸弹还未爆炸前,将引信拆除掉。

第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监测对象,简单说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具体的监测对象:(一)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二)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三)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四)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五)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是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卫生部门享有确定是否存在风险隐患的权力,但确定风险后,进一步的调查工作是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的。同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具有通报义务: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进一步调查。

第三,规定了风险监测机构和人员的权利和要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有权进入相关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经营场所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但是“采集样品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不能因此加重企业的负担。

第四,发现食品安全风险后的处置:风险提示及停止生产。第一,当卫生部门确认确实有风险以后,应当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进一步调查并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向社会公布。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得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向社会公告,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或者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停止生产经营;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即制定、修订。

总结,由以上对《食品安全法》分析可知,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有权决定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启动风险监测,有权确定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卫生部门确认安全风险的情况下,有权进一步调查,并根据不同的食品安全风险情况,做出风险提示、社会公布、停止生产等措施。可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具体落实,离不开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的明确分工和相互配合,离不开食品生产者、消费者提供时时数据和信息的支持。

二、新的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召回制度是一项重要制度,和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相比,有以下变化

第一,原法律对召回的情形讲的比较笼统,仅说明“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然后进行召回,而新的食品安全法把生产者召回的情形分成两类,一种情况是“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是显性的,也就是说生产者生产的食品在市场流通中明确违反了食品安全标准,另一种情形是,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虽然没有违反食品安全标准,但是确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显然新法对召回规定的更加全面,相对于原《食品安全法》是一种进步。

第二,当然,对于召回程序的启动,新法仍然没有明确界定,这种召回可以是企业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自发召回,也可以是政府监管部门主动要求,企业被动启动的。

第三,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只规定了召回的启动方法,但是对于召回的监督,并未涉及,新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对召回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的,应当提前报告时间、地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实施现场监督。”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把销毁情况如实向政府监管部门汇报,而且监管部门可以全程监督销毁的过程,但是,监管部门并非必须处于销毁现场;

第四,立法者在确立召回制度的时候,也照顾到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负担问题,这体现在对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也就是说在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生产者可以修改标签、说明书对包装信息予以补正。

三、对食品召回制度的思考

召回制度是否可以和对 企业处罚并存。通过研究认为,生产企业或者经营者召回食品的时候,存在两种可能,第一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明确违反了食品安全标准,此时既需要企业主动召回,但是仍然会对企业处以处罚;第二生产企业未违反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可能造成人身损害,此时笔者认为只要对企业做到召回,并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可以不必对生产企业或者食品经营者予以行政处罚。

环境质量监测制度 第7篇

1 我国近年来突发性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分析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3],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 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包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事件。与一般污染排放相比,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固定的污染时间和污染方式, 往往突然发生且来势凶猛, 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其形式趋于多样化, 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它不仅可能造成事故现场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且由于污染后的长期整治和恢复所需费用巨大, 间接损失也较严重。此外, 这种污染容易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秩序, 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危机和国际间的污染纠纷[4]。正是由于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规模、发展趋势各异,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互为交叉作用, 其处理较一般污染事故更为困难。所以, 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

当前, 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 有效防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形势十分严峻[5]。据统计, 2001年全国发生各类污染事故1800起, 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人民币;2002年全国发生11起特大和重大污染事故, 共造成12人死亡, 近3000人中毒;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就发生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8起, 全年因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228亿元;2005年全国发生各类污染事故1406起, 一些地方在相继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同时, 引发了重 (特) 大环境污染事故。2006年是污染事故高发的一年, 国家环保总局共接报处置161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比2005年增加85起。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特点, 对公共安全乃至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些事故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也给社会秩序带来不同程度的混乱。其主要原因是, 一些地方没有高度重视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防范工作, 应对突发重 (特) 大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环境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能否及时防范、妥善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 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也是对环保部门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检验。我国各级环保部门及卫生等相关部门应该从重大突发性污染事件中吸取教训, 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 借鉴国际经验, 切实加强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2开展环境风险评价, 防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环境风险已受到社会的极大重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时常发生, 环保部门积极制定和完善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的对策, 其中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开展环境风险评价[6]。卫生技术服务部门也可在取得资质的情况下适度介入。

2.1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风险评价是对可能引起的突发污染事件进行评价, 而突发污染事件具有不确定性, 存在着概率的问题。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就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害、有害因素, 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 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造成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的程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顺应环境保护的潮流, 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更多的放在污染物进入环境前的风险管理上, 对事故场界外的环境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 有关部门就会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对污染事故进行控制、处理, 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

2.2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对于防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重要性

纵观近年来许多污染事件的发生, 恰恰就是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缺乏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和疏于对环境风险管理的深层表现。松花江污染事件等教训充分表明, 仅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远远不够, 对一些使用、生产有毒有害物质, 有爆炸危险因素的行业, 应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 防止重大污染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损失[7]。总结近年来突发污染事故的教训, 我们应该居安思危, 充分认识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积极认真地开展风险评价。

3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制度

3.1环境应急监测

环境应急监测是指环境应急状态下, 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范围, 以及生态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等进行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状况, 掌握污染的范围和程度。环境应急监测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对环境造成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监测, 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监测等。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的首要环节, 是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

3.2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制度

监测布控是处理环境突发性事故的第一步,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为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损失, 尤其是减少事故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反应能力, 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指挥提供了及时、可靠、科学的依据。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在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8]。环保部门应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制度。

4建议

4.1加大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的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强化公众和政府人员的环境风险意识。对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检测人员进行培训, 使各岗位人员了解和掌握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的知识, 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唤醒全民的环境忧患意识, 营造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氛围。

4.2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制度

许多发达国家将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纳入环境管理的范畴, 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结论应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主要依据之一。我国应尽快健全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监测体制[9], 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制度, 加强政府的干预力度同时, 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的经验, 更好地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10]。

4.3提高环境风险评价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目前, 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报告对环境风险的评价还停留在表面上, 并没有对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事故提出相应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和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事故正在成比例的增长, 并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为更好地做好环境风险评价工作, 保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 环评人员和环境应急检测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宗之, 孙猛.200起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2 (2) :3~8.

[2]魏国, 杨志峰, 李玉红.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28 (9) :711~714.

[3]陆新元.环境应急响应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5~9.

[4]李慧敏.对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51~52.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S].北京, 国家环保总局, 2004:4~7.

[6]胡二帮.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1~10.

[7]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EB/OL].http://www.1gov1cn/yjgl/2006-01/24/content-1704491htm, 2006;1 (1) .

[8]万本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技术[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15~25.

[9]王龙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环境质量监测制度 第8篇

据了解, 这项有着“中国的PISA”之称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将在今年六月启动。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监测?监测的学科领域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它与中、高考等考试又有什么不同?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对症下药, 提升质量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准确反映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 我们既不能全面客观地对义务教育质量做出评价, 也不能有效诊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象一直存在。为此, 亟须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通过准确掌握教育现状, 找准问题分析原因, 对症下药, 提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对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开宗明义。

纵观当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学生学业成就调查, 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建立独立的测评体系, 并积极利用监测结果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宏观管理进行指导。

倡导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中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我国公众已熟知的PISA有什么不同?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开展是以PISA (国际学生测评项目) 、TIMSS (数学和科学学习趋势国际测评项目) 等国际大型学生测评项目的经验为基础, 所研发的学科监测工具吸收了国际相关标准化工具研制的测量学技术, 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本土化特征。”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宋乃庆向记者解释。

例如, 监测工具坚持能力导向, 强调综合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体现学科素养的养成, 关注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考查, 弱化对书写准确性、计算速度、识记能力等的过分追求;监测工具编制考虑了不同地域学生在文化、习俗、地理环境、教学材料、学习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力求体现公平性原则;监测工具难度恰当, 题目类型分布广泛, 能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监测。

又如, 监测采用了在国际学生测评中被广泛使用的“矩阵设计”“锚题等值”技术, 将所有测试题目平均分散于若干个题本, 每个学生只需完成其中一个题本即可。监测结束后, 相关专家通过等值技术的运用, 使得完成不同题本的成绩具有可比性, 这就使得我们既能在整体上了解学生对课程标准的达成度, 又解决了学生的测试负担问题。而且, 这一等值技术还能使得同一学科在不同年度测试的成绩具有可比性, 从而使我们能够通过监测数据跟踪到国家教育质量的进展与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监测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倡导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的目标。测试科目除了语文、数学、科学以外, 还包括体育、艺术、德育;测试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学科的测试卷或现场操作以外, 还对学生、教师、校长进行相关的背景信息调查, 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时间投入、学习习惯与方法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重要导向作用, 也意味着教育质量监测是推动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的重大突破口。

不对学生和学校排队, 不与升学挂钩

《方案》明确了质量监测主要着眼于客观反映教育质量现状, 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 而不以甄别与选拔学生为目的, 与中考、高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有根本区别。

何秀超分析指出:一是测试目的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诊断、指导和改进, 而中、高考主要目的是选拔和甄别。二是实施方式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了解掌握区域和群体的教育质量, 主要通过抽取样本的方式实现, 不对学校、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队, 而中、高考则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测试, 并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名。三是测查内容不完全相同。质量监测不仅对学生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查, 也对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 而中、高考主要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四是结果使用不同。质量监测的结果主要服务于教育决策、改进教育教学, 不对学生和学校进行排队, 监测结果不与升学挂钩, 而中、高考的结果主要供升学参考。

延伸阅读

教育质量监测内容

语文重点测查语文基础、文本阅读、书面表达, 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 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数学重点测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 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科学重点测查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 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 科学问题的探究、解释、解决, 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体育重点测查身高、体重, 视力、肺活量, 力量、速度、耐力, 兴趣与态度, 健康、睡眠和锻炼习惯等状况。

艺术重点测查对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民族艺术作品特点、中外艺术作品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了解、理解, 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喜爱, 以及艺术活动的参与等。

环境质量监测制度 第9篇

1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环境质量监测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 我国大部分环境监测机构取得了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资质认可等, 初步建立起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然而很多监测机构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 仅停留在对环境的质量进行监测的层面上, 在监测的同时忽略了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形同虚设, 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又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工作人员还白白浪费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机会。另外, 内部审核缺乏有效性的管理, 仅停留在文字和文件的归档上, 缺乏对日常监测工作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工作变成了少数工作人员的文案工作, 而不是全员参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成了应付外部评审和检查的工具, 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1.2 缺乏高质量的监测技术人员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存在很多缺陷, 主要表现在经费不足、工作量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环境监测技术的提升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监测能力及业务素质, 然而由于培训机制不完善, 质量管理培训不到位, 导致高质量的监测技术人员缺乏, 工作人员往往忽视了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 而只注重实验室内的质量监测, 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 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低下。

1.3 采样质量缺乏保证

采样质量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的结果, 但是采样工作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长期不被重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设备和人员都不够完善, 采样时比较困难, 减弱了控制污染源监测质量的力度, 很多样品都是在几分钟内采集出来的, 监测所得结果只能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环境状况。

2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2.1.1 要提高监测人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意识, 明确责任、权利、义务到监测监督站的各个部门及监测人员, 使各部门监测人员共同合作, 努力把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不断得到规范, 管理人员也通过质量监测、内部评审及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经常性或定期性的评估[2]。

2.1.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多个环节, 如布点、样本采集、监测设计、数据分析等, 它需要各部门监测人员全员参与, 共同协作完成。鼓励全员参与, 提高参与意识, 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实现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制度化。

2.1.3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 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质量管理工作及控制工作, 做到全方位、全程序, 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2.2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它具体体现在人员素质及敬业精神、仪器设备、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设备是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 要加大投入资金, 确保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及物资及时到位, 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满足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是能力建设的有效保障, 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及精准性, 所以要做好岗前培训和教育, 积极开展技能培训, 尽力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确保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3 确保现场采样的质量

环境监测过程的技术工作是质量控制, 管理工作是质量保证。要科学的做好环境监测分析工作, 首先要确保现场采样的质量, 做好现场调查, 对有关资料进行核实,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采样的点位、断面、频次、周期, 并根据这些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采样方案, 以实现样品的完好性及代表性。同时要求采样人员严格按照采样规范进行采样, 尽最大努力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其次, 要做好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工作, 包括对每批样品加标回收率, 标准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等, 数据必须经过认真审核, 质控人员要把好关, 对不合格的数据严格要求分析人员找出原因并重新整理, 有效的控制监测数据的质量。最后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 采用标准方法, 按照技术规范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对上报的监测报告进行严格审核, 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结语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 从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的优良程度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质量水平不断下降,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十分必要。本文从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提出了相应对策, 旨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整体水平,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01:1-4.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物技术,3S技术,理化科学,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的城市的不断建设, 环境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人们为了加大城市化建筑, 而忽略了环境工作。对环境认识不强, 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因此对我们需要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环境发展, 在进行城市化建设。

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 也是进行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以前, 环境监测仅限于对放射性物质的监测,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此后, 环境监测的范围逐渐扩大, 包括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等的监测。环境监测的一般流程是现场调查、布点、收集样品、处理与保存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之后, 往往还需要进行评价, 并写出相关的报告, 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工作提供合理的依据。

2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物的技术也已经达到了一定进步, 用现在的生物技术的新技术逐渐被人们广泛应用。这种技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在应急的监测仪器上的重点内容, 生物的技术对于环境的监测之中地位逐渐提升, 表现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对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现代的生物技术是用DNA的重组技术来表现的, 一般用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学说作为学术支撑体系, 同时与化工与化学等进行互相的渗透与结合, 逐渐将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论发展起来。

另外, 在森林与绿地等一些生态系统中3S的技术也逐渐将自身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在对生态的研究之中, 生物大分子是主要的一种研究范围。和其他的一些手段对比, 这种技术有着广泛、特异等功能, 它可利用分子的水平来研究一些生态问题, 对于解释生物和环境间的作用有着很好的利用。

2.2 3S技术的应用现状。

3S主要包含有GPS、GIS、RS这种中独的技术的结合应用, 形成了3S这项综合的技术。它主要包含了信息的处理、获取、应用, 存在着多方面的好处。

2.2.1 在水资源中的应用。

对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当前国内外3S的技术对于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主要应用在流域水文的模拟、生态消耗水量的分析、对水资源的评价等等。

对于我国水环境状况的监测应用将GPS、RS以及常规的监测技术进行有效的综合应用, 并用GIS作为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个平台, 能够有效实现对于一些水域的分布变化、营养化以及沙泥的污染程度实行监测。

2.2.2 在湿地研究上的应用。

应用多相化遥感动态监的技术来获取湿地中的一些信息, 并经过对于地理信息中较为系统的技术中的空间分析的功能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的功能实现湿地信息的及时更细, 有效取得湿地的一些变化信息。在湿地的制图之中, 现在许多国家已经逐渐出版沼泽的湿地图形。在我国还利用3S的技术编制出各种不相同比例湿地的生态图形等。

2.3 理化科学的应用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理化学科在环境的监测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中的动态压膜方法的监测技术在二次污染的监测之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这种技术表面的张力中的环面积和COD互相有着很大相关性质。它主要的原理就是应用热力学来将温度推出。并且这种技术不用对于水样来进行一系列预处理, 而且不相同性质与浓度的一些有机成膜的分子可获得不同动态的膜压图形, 有效的将分子状态与结构等充分反映出来。

2.4 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2.4.1 对无线传感器的应用。

在环境监测之中对于无线传感器的应用时一种层次类型的网络结构, 其中最为地步的层次是在监测的实际之中, 传感器的一个节点。之后的上层有基站、传输的网络, 最后两节到网络之中。

2.4.2 PLC技术的应用。

PLC是一种将自动化、计算机一级通信的技术集成一体的一种新型装置, 它在结构之上对于防尘、抗震等都有着有效作用, 适合在条件较为恶劣地方或者是工业的现场。对于一些雨水的监测一级农业的生产或是抗旱防洪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

3.1 实时监测岸基海洋环境装置。

实时监测岸基海洋环境装置是一种实时采集地区海洋环境预报数据的系统, 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岸基海洋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有利于人们及时了解岸基海洋的环境状况。应用实例有:1991年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在佛罗里达州坦帕湾安装了物理海洋学实时系统, 能够实时获得该海湾的水深、风向、潮汐、潮流以及海面油膜移动等数据和状态, 这些监测得来的数据对海上船只航行、海面油污移动或者海难搜救起到重要作用。平均每年给坦帕湾创造了超过200万的经济效益。

3.2 卫星遥感技术。

随着计算机卫星技术的发展,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 并取得良好成效。应用的技术配置具体包含有多光谱扫描仪、海洋水色成像仪、沿岸带水色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一般陆地卫星的多光谱扫描仪是用于沿海悬浮泥沙含量和其扩散状态的监测;用于工业排污与生活污水的监侧。应用实例有:在1972~1977年间出现了3次大范围海上溢油问题, 采用海洋水色成像仪与沿岸带水色扫描仪用于悬浮物浓度或者海域叶绿素的分析, 实现全天24h的海洋油污实时监测, 具体监测溢油的分布范围、油膜厚度、移动扩散状况和溢油量等。而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自动生成油污染图像, 能对热污染与城市污水排放成图, 还能帮助追查突发溢油事件的污染源。

3.3 航空油污监测技术。

近十年来来,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 海上石油运输行业也形成一定规模, 由此也引发了石油、原油泄漏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 航空油污监测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起来。这项技术具有反应快速等优点, 在海洋环境监察及执法取证等方面成效显著。在20世纪90年代初, 英、法、美、日、丹麦等国家在固定海域联合投放了大概25~30台型号、功能不一的航空污染监测系统, 而且这些国家的海域管理部门都配置了油污监测的实时预报系统, 对本国的监测点实施24h不间断的实时监侧, 不仅起到有效测量油溢海区的面积、油膜的厚度以及油溢量等, 还能精确鉴别污染物种和污染来源, 帮助对非法排污者进行有效取证。

结束语

本文针对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具体的分析, 通过相关的介绍, 我们认识到了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对环境监测工作倾入努力, 以便环境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建立健全与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 从而保证城市环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冠九.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 (5) .

[2]刘琼玉.我国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 2009.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浅析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1.引言

环境监测是一项世界性的问题,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意识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关注。环境监测的数据,作为各项决策的前提因素,因此变的更为重要。环境监测的质量指的是在监测环境的过程当中,要使用各种措施来保证监测数据要准确、精密、完整,还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要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努力改进,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认知度,健全管理体质,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定期的进行设备的检测和维护。以下主要从环境监测的发展,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深入到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的措施,进而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2.环境监测的发展与重要性分析

环境监测在我国已经发展了近40年,特别是在最近10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各级环境监测站均已经建立,我国的环境监测经历了从统计质量控制,到计量认证工作,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这几个阶段,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已经在各个监测站得到了运用,能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环境监测的能力,让环境监测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得到的数据能更加真实、科学、有效,能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监测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性,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特别是基层环境监测站,条件较为艰苦,但是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更具重要意义。对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到的结果是各级领导对环境质量定性结论的关键,是各级政府提出防治污染对策决定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能够掌握环境污染的及时情况,并且还能够预防污染,对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3.1完善监督机制

质量控制涉及到各项工作,每年都要根据监测站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质量控制的计划,比如检测设备、核查仪器、员工培训、使用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考核。质量控制工作的量增加,但是这些任务能够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所以,质量控制的工作计划非常重要,而且从事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要熟悉监测的业务,才能够制定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管理人员要坚持质量的基本原则,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工作当中,要给质量管理员权利,并且配备资源,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提高监督作用。环境监测属于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应该有主导权,如果政府不重视,就不能解决资金的问题,各级政府要把环境监测算到预算当中,并且加大财政投入。

3.2加强现场监测

在现场监测的工作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监测结果,所取得的样品真实性影响了数据的代表性,所以现场监测的工作过程要强化采样的时间和频次,提高样品的代表性,还要确保仪器设备完好,对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知识,确保现场监测的质量和可靠性。

3.3建设标准实验室

为了提供更加准确数据,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升级和新增相应的配套设施,对实验室电路进行改造,增加漏电保护措施,增添实验室所需玻璃器皿、监测分析仪器设备等;在软件方面,结合网络优势,注意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及数据库的开发和研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测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为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流行于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Client/Server体系结构比较适合于环境监测站的业务管理,这种体系结构通过网络连接服务器和客户机,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在服务器上运行。用户通过客户机发送数据查询、修改等命令;服务器负责处理,并将结果通过网络回送给客户机。监测站标准网络系统如下图1所示。

3.4做好数据的处理與分析评价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应该进行处理,按照误差理论的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给予剔除,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采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运用科学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严格把握原始数据的质量关。对处理和统计后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需要以综合技术为手段,完成监测数据向环境质量定性结论和防治污染对策的转变。要保证该环节的质量应按环境要素分别细致分析,在执行监测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系统分析工作制度,用回顾评价的方法检查环境质量结论的准确性,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污染的防治对策等。监测站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的全过程如流程图2所示。

4.结语

环境监测数据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了环境质量定性的结论和防治污染的对策决定,因此,在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认识,完善监督机制,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现场监测,建立标准的实验室,采用先进的设备,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评价,从各方面做好全面的质量控制,才能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洁桃.如何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科技传播[J].2012(6)

[2]陈祖纯.浅谈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广东科技[J].2012(8)

[3]王磊;宋健俐.浅论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7(6)

[4]武仁英,侯建新.试论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1999(4)

[5]罗龙海.对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民营科技[J].2010(12)

[6]刘兆征.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需求的环境监测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7]扬献策.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策略之我见[J].商场现代化,2010,(3)

作者简介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制约因素,意义,作用及任务

1 环境监测的意义、作用及任务

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对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间断地或连续地监测和测定, 然后根据结果做出相应的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就是环境监测。它通过测定影响环境的因素来分析环境变化。作为环保的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有着准确、及时、全面的特点。进行环境监测一般会按照以下流程:a.接受任务;b.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c.监测计划设计;d.优化布点;e.样品采集;f.样品运输及保存;g.样品的预处理;h.样品测试;i.数据处理;j综合评价。

1.2 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的核心作用就是评价环境的质量, 其通过对环境的监测和质量标准的了解, 去跟踪和消灭污染源, 同时其监测数据还能作为分析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 从而更好的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控制污染源。如果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不仅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 还能很好的保护自然资源, 有助于人体健康;从社会方面讲, 能够有效的抑制污染物的扩散, 把环境污染扼杀在萌芽之中。但在实际工作中, 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污染事故纠纷中, 环境监测做不到能够很好的解决矛盾;人员方面, 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够全面, 而且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 所以, 环境监测部门要坚强对环境的监管工作, 同时也要做好自身能力的提升。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明显的监管作用, 而且还能验收监测污染治理工程, 以及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性监测, 环境监测在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的同时还被用于科学研究, 可谓作用广泛。

1.3 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检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这些都属于环境监测的监测范围, 在以上领域内的监测工作也都是为环境监测而服务, 各部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环境监测的局域网络, 不仅时数据得到了及时的沟通交流, 而且还能对数据进行相互验证, 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 也把环境质量的变化更加全面的反应出来, 同时也能反应出污染源的变化情况。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

2 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环境监测技术力量相当薄弱:

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 环境监测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进人把关不严。有些监测站难挡领导的“批条”和“招呼”, 被动地接纳了不少人员, 加之政策性的人员安置和对内外“关系”的片面照顾等, 造成“人满才乏”。

2.2 环境监测能力相对滞后:

环境监测仪器不足甚至老化:目前,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企业有140余家, 年产值4.8亿元, 约占全国环保产品产值的2.3%。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是中小型企业生产, 产品基本集中在中低档的环境监测仪器, 远不能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

2.3 环境监测质量有待提高:

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轻环境监测的全程序质量管理, 监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尚且薄弱。质量体系不能得到有效的运行。

3 环境监测的发展阶段及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环境监测发展的几个阶段

环境监测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典型的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 或叫被动监测阶段, 在这个阶段环境监测技术相对滞后;第二个阶段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的趋势的重要手段。为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 国家提出了“县县能监测”的目标, 这意味着环境监测设备和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将大幅度提高。同时, 拓展环境监测范围及监测对象、提高监测能力、完善监测方法也均被提上日程。

3.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 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此外还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监测技术开始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各种精密度较高的分析仪器相继产生;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在监测站能力建设中要求必须配备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有烟气在线、水质在线等监测系统;由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 例如当前有机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一大难题, 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和“三致”作用, 甚至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因此不断寻求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是当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高效率的迫切需要, 研究高效、快速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 特别是在水利系统, 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研究不够, 急需先进的监测技术支持并指导水质监督工作的发展;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了化学形态分析, 形态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 它包括物理形态分析和化学形态分析, 例如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 其毒理特性不同, 不同的化学形态, 对生物体的可利用性也不同, 形态分析为超痕量分析, 需要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的分析方法, 要求分析方法的选择性要高, 在取样和分析过程中不改变元素的原有形态, 目前的形态分析方法有光谱法、色谱法、多种技术联用及电分析法, 其中电化学分析方法在元素形态分析中最为常用, 包括有极谱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分析及流动注射进样结合电分析监测。溶出伏安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工作电极多样化的优点, 适合于痕量金属的形态分析, 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方法;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开始形成, 在联用技术中常常将高选择性的分离技术和高灵敏度的监测技术结合在一起, 例如气相色谱与原子吸收法联用, 高效液相色谱与元素选择性检测器联用等, 色谱-质谱联用法中将色谱法所得之淋出流体移入质谱仪, 可使复杂的有机混合物在数小时内得到分离和鉴定, 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目前, 我国已制定各类国家环境标准410项, 覆盖了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领域。已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周报、日报、预报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污染源解析监测,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等等。需监测的污染因子达百余种。

上一篇:微波电路下一篇:板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