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课堂

2024-06-13

非英语专业课堂(精选11篇)

非英语专业课堂 第1篇

高职教育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 英语能力也被公认为高职学习者日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与中学相比, 高职阶段英语课堂学时骤减, 保持并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准, 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者需要充分利用课堂, 明确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目标, 积极通过课堂活动修补语言能力短板, 调整阶段性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 增进对于语言学习的认识, 从而使自己在课下英语学习更有效率。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就必须对学习者课堂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

二、研究现状

需求分析是指了解、分析学习者需求的过程。从内容上,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目标需求分析指外语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学习目的和外语水平开展的分析。学习需求分析调查学习者学习水平、语言优势与欠缺、学习偏好、需求与期望 (赵庆红等2009) 。Munby (1978) 提出目标需求分析的一个著名模式, 该模式有意识地排除了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认知和情感变量, 只考虑学习者个人的语言需求。Dudley-Evans和St.John (1998) 改进了原有的模式, 增加了对所学课程的需求和期望、课堂教学环境、偏爱的学习方法等内容。余卫华 (2002:20-23) 指出, 需求分析应被作为目标与学习需求分析两种模式的结合。

近年来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成为一些学者的关注点。王斌华和刘辉 (2003) 的研究发现学生的需求呈现集中态势, 同时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远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张雅萍 (2004) 调查发现现行教学模式与学习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上述研究主要关注目标需求, 且受试均来自本校, 样本较小。赵庆红等 (2009) 对2283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和需求分析, 发现大学生英语需求总体上表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趋势;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学生、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在学习需求的某些方面差异显著;且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使得许多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崔景珍 (2009) 以外语需求理论为依据, 调查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要求, 以及学生要求达到的英语水平即学习目标。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考试, 因此, 他们的学习动力是短期的, 学习是比较被动的;另一方面, 学生不认同传统的教学方式, 希望加强口语训练, 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董辉 (2010) 对唐山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及分析。潘赛仙 (2013) 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考查了广西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建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态度, 以了解与分析他们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需求。

笔者进一步以“大学英语教学”与“需求分析”为关键词搜索了2006年至2011年中国知网资源库中的相关文献。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共有23篇论文, 研究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社会人员, 没有关于高职英语学习者的研究。文献中7篇研究课程设置、1篇研究课件设计、4篇指向专业英语教学、6篇为教材研究、1篇论述整体英语教改、1篇分析大纲设计、1篇分析跨文化能力发展需求、1篇分析社会人员英语培训、1篇主要分析学习者课堂英语学习需求, 研究对象为本科非英语专业蒙古族学习者。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 笔者用相同的关键词和时间跨度找到130篇文献, 其中涉及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仅有10篇。在这10篇文献中, 没有专门分析高职学习者的课堂英语需求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都是研究宏观的教学改革或课程改革以及专业英语教学。

从以上描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对于英语学习者需求分析的研究已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但绝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本科生层面, 很少涉及高职学习者, 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 尤其是有关高职学习者课堂需求, 更是少之又少。本论文描述的调查, 就是针对高职学习者进行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提供相关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 找出有效的、能满足多数学习者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他们今后就业奠定外语能力方面的基础。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调查拟回答以下问题:第一, 高职非英语专业新生迫切希望提高哪些英语分项技能?其中针对听力与写作技能, 他们的动机强度如何?主要又有哪些障碍?第二, 高职非英语专业新生喜爱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哪些?第三, 高职非英语专业新生对于教师有哪些期待?第四, 本调查对于高职非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有哪些启示?

笔者从任教学院的2012级非英语专业新生中选取了9个班共302名被试, 其中5个班来自文科专业, 由笔者任教;4个班来自理科专业, 任教的两位教师均为教学经验丰富的讲师。所有被试的男女比例为1∶1.2。

调查问卷改编自赵庆红等 (2009) 的问卷, 笔者随后进行了问卷信度评估。笔者使用初步设计的问卷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对6个高职非英语专业新生班共247人进行试测 (这些学生不参与本调查) , 尔后计算Kappa一致性系数, 修改了k小于或等于0.75的选项。问卷的定稿为15道选择题, 含5道多选题和10道单选题, 调查内容涵盖对英语分项技能的需求、教师角色、课堂形式、对听力和写作能力的认知状况和自我评价以及练习障碍、对教师在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书面反馈的态度。问卷开始部分调查了被试的背景信息, 包括专业、性别。

2012年新生开学后的第一周, 笔者与两位教师对问卷表述进行了沟通, 在确认没有理解分歧后, 各自随堂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当堂回收。共有302名学习者参与了调查, 回收问卷302份, 其中有效问卷297份。调查结束后, 三名教师对数据进行了手工录入, 并由笔者进行了核对后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对英语分项技能的需求

调查显示, 口语能力是高职非英语专业新生需求最为强烈的分项能力, 成集中态势。有54%的受试选择, 以下依次是听力 (27%) 、阅读能力 (11%) 、写作能力 (8%) , 呈明显分散态势分布。可见多数高职学习者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为导向的英语学习后, 对提高听说交际能力十分渴求, 尤其是口语能力。

(二) 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65%的受试希望教师充当学习协助者;38%希望教师是鼓励者;33%希望是知识讲授者;15%选择“提问者”;17%选择“学习评价者”。学生选择频数最高的三个选项依次是“学习协作者”“鼓励者”“知识讲授者”。这与赵庆红等 (2009) 针对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有相似之处, 表明高职学习者同样期待教师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多加指导和激励, 但不希望教师实施评估, 课堂上也不太希望教师个别提问, 更愿意听讲。这可以理解为许多高职生对自身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 课堂上面子意识强烈, 不愿冒险使用英语。

(三) 对课堂教学形式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组织语言上, 92%的被试赞成英语汉语混合, 仅有8%的被试赞成全英语教学。可见高职新生大多希望加大听力的摄入量, 但又对自身的听力水平缺乏信心, 因此选择折中方案者居多。

在课堂活动方面, “观看英文电影”成为频数最高的选项, 有82%的被试选择, 呈现显著集中态势;以下依次是教师讲解语言点 (37%) 、分角色会话 (26%) 、播放教材配套课件 (21%) 、个人演讲 (19%) 、师生问答 (18%) 、限时写作 (12%) 。其余选项因被选次数小于10次, 故略去。笔者又专门针对师生问答进行了调查, 34%的被试明确表示不希望课上回答问题。英文电影成为首选, 说明高职学习者渴望有时代感、真实地道的教学内容;同时折射出对了解西方文化的强烈愿望。语言点讲解与播放课件排在第二、三位, 又折射出他们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依赖, 希望教师紧密依托教材组织以讲解为主的教学。个人演讲与师生问答选择次数偏少, 再次说明许多高职新生在英语课堂上有着强烈的面子意识。仅有12%的被试选择限时写作, 反映出多数学习者较低的写作培养动机。

(四) 对听力和写作的自我评价和需求状况

对于高职学习者听力的认识, 有86%的被试选择了“至关重要”或“比较重要”, 这表明大多数高职学习者对听力的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在自评方面, 仅有28%的被试对自己的听力做出“优秀”或“良好”的判断。这再次说明高职新生整体上听力的薄弱。至于听力练习中的障碍, 第15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29%的被试存在语调适应困难;25%的被试不适应正常语速;70%的被试听力词汇量欠缺。听力词汇不足成为首要问题。

写作能力方面, 80%的被试认为英语写作能力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同时62.5%的被试“不太喜爱”或“讨厌”英文写作;仅有11%的被试“十分希望”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被试的认知态度与实际动机形成巨大落差, 说明高职新生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 同时证明中学的写作教学模式与他们的学习风格极不协调, 无法调动其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在写作障碍调查中, 76%的被试选择“词汇不够用”、35%选择“内容贫乏”、22%选择“不懂谋篇布局”、64.9%选择“基础语法知识不足”。写作词汇贫乏与基础语法知识不足高居前两位, 意味着写作的流畅性根本无法保证。许多高职学生只能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煎熬, 丝毫找不到乐趣。这部分解释了上述落差的成因。

五、教学启示

(一) 听说训练方法需要更新

问卷结果显示出新生整体上对于听说能力, 尤其是口语能力, 高度重视。这一事实使得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课堂上引入有效的听说能力培养模式来满足学习者的课堂需求。但由于高职院校扩招, 大班教学成为常态, 加上调查反映出整体上高职新生趋向保全面子, 不愿冒险的课堂学习心理, 口语活动开展面临巨大挑战。相较而言听力成为更安全的切入点。

而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以高职新生的现有听说水准为基础。目前由于许多省份不把英语听力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 严重冲击了中学英语听力教学, 连带波及学习者的口语能力。笔者曾连续三年对非英语专业入学新生进行朗读测试, 间接测试这一群体的口语能力。发现大部分学习者存在相当数量的基础词汇发音问题, 超过90%的学习者的语调水准严重偏低。问卷中第14题调查学习者听力自评, 仅有28%对本人的听力做出积极评价;在对听力作间接调查的第2题中, 也仅有8%的被试赞成全英语教学, 两项数据证明大多数高职学习者对听力缺乏信心。有关听力困难的原因, 第15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29%存在语调适应困难;25%不适应正常语速;70%听力词汇量欠缺。听力词汇不足成为首要问题。

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师通常使用统一教材中的听力材料, 口语活动采用教材中设计的讨论题目, 但其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在2009年和2010年, 笔者多次与学习者针对教材的听力部分和传统的课堂口语活动模式效果进行半开放性访谈。绝大多数学习者都对听力教材评价不高, 认为其内容陈旧, 不能唤起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流行的课堂分组讨论活动也基本持否定态度。学习者提出的主要问题是经常感到无话可说, 有时有话说, 但又受累于口语词汇的匮乏, 经常需要查询词汇, 导致丧失表达的愿望。小部分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则是表达出来后同伴无法理解, 需要再三解释, 一来二去, 也就不愿参与讨论活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习者语音面貌不佳, 许多基础词汇发音不准, 几经纠正, 自尊心受到冲击, 导致无法继续。笔者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察和笔者与同事的教学情况交流也证明了这些情况。调查同时发现, 英文电影有可能有效解决目前听说教学的尴尬。问卷第四题的数据汇总显示, 超过80%的被试把观看英文电影作为最喜爱的课堂活动之一。笔者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使用“大学英语教学”与“英文电影”作为关键词, 在2008-2012五年中找到272条记录, 众多的高校外语教师已经从思辨角度论述了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 特别是听说教学方面的巨大潜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 实证研究较少。高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能否适应原声电影中众多角色的不同口音、语速, 是否有足够的听力词汇, 以及课堂围绕电影的活动设计能否契合高职英语学习者心理,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需进一步验证。

(二) 基础写作练习亟待加强

英语写作能力是应用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问卷数据说明, 80%的被试认为英语写作能力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62.5%的被试选择“不太喜爱”或“讨厌”英文写作;仅有11%的被试“十分希望”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这一结果与笔者在过去三年中对单句汉译英课后作业的观察以及与同事有关该项作业完成质量的访谈相吻合。过去三年中, 笔者统计了该项翻译作业的雷同率, 发现在上交的作业中, 约有46%的作业存在明显雷同。笔者又对四位同事进行访谈, 他们全部提到作业中的雷同现象, 虽无具体数据, 但现象十分普遍。这充分反映出学习者对于该项练习的消极态度, 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果超过半数的学习者内心对某种训练存在抵触, 练习效果势必大打折扣。问卷第9题调查了学习者在写作练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写作词汇和基础语法排在前两位, 这可以部分解释学习者对写作练习缺乏热情的原因。教师要想提高写作练习效果, 必须首先解决高职学习者写作词汇和基础语法薄弱这一问题, 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有相当数量的词汇和翻译练习为支撑。由于61%的被试渴望提高口语能力, 教师可在使学习者充分理解写作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关联的基础上, 布置大多数学习者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写作任务, 内容尽量贴近高职学习者的日常生活, 同时给予尽可能多的积极书面反馈, 鼓励他们跨过这一基础阶段。有关书面反馈的效果, 第11题和第12题进行了调查。79%的被试认为教师书面反馈“很有利于我提升写作能力”;这说明大部分高职学习者乐于接受教师的书面反馈。在对待教师书面反馈的态度上, 29%的被试“认真阅读并总是做出修改”, 高达55%的被试“认真阅读但不常修改”, 这说明84%的被试是认真对待教师的反馈。只要能顺利度过这一初级阶段, 学习者对于写作的动机水平应会大幅度提高。有关具体的写作教学方法, 王初明等 (2000) 提出的写长法已经在一些本科学校实验并取得效果, 但笔者通过对高职高专写作教学文献的检索, 鲜有实践。考虑到本科学习者与高职高专学习者在英语水平上的差距, 笔者认为将写长法进行适当改造, 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实验, 检验其效果。总之, 英语写作是一项艰深的智力活动, 而目前传统的写作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使学习者有话可说, 提高写作活动的趣味性, 更大范围的鼓励学习者 (在第2题的结果中, 38%的被试选择“鼓励者”作为最期待教师充当的角色, 仅次于“知识讲授者”, 表明学习者对于教师鼓励的渴望) , 尽量使写作体验更加流畅, 使课堂写作教学在培养基础语法能力上更加有效是写作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六、结语

本研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某高职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新生进行了英语课堂需求调查, 内容涉及教师角色、课堂形式、个体英语学习的侧重点、英语分项技能培养障碍。调查发现, 英语口语能力与听力已成为高职非英语专业新生最迫切希望提高的分项技能, 而主要障碍为听力与写作词汇不足;高职学习者渴望有时代感, 真实地道的教学内容;希望了解西方文化, 同时显示出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依赖;期待教师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多加指导和激励, 但不希望教师评估自己。上述发现对于改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参考作用。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同时提出了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启示。

本实验也存在不足。研究范围仅限于笔者任教学院, 且样本数量有限, 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 其准确度可能受到被试当时的心情等因素影响。研究成果还有待更大范围的调查以及更丰富准确的测量工具来加以检验。

附录

外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导语:本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协助外语教育工作者了解情况, 以便正确指导高职外语教学, 我们就您的外语学习状况作一次调查。调查为匿名。下列的调查是以第一人称形式出现, 答案无正确与错误之分。调查所得数据仅供研究使用, 不会外泄。请同学们按照实际情况填写相应内容, 谢谢合作!

参考文献

崔景珍.2009.关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 (2) :106-109.

董辉.2010.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 (4) :42-45.

潘赛仙.201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学生需求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 (4) :79-82.

王斌华, 刘辉.2003.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 (3) :34-38.

王初明, 牛瑞英, 郑小湘.2000.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 32 (3) :207-212.

余卫华.2002.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8) :20-23.

赵庆红, 雷蕾, 张梅.2009.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 (4) :14-22.

张雅萍.2004.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根本需求与课堂教学[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8 (1) :57-60.

Dudley-Evans, T.&St John, J.1998.Developments in ESP[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非英语专业课堂 第2篇

文章讨论了paraphrase这一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并用实例证明paraphrase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作 者:张艳 Zhang Yan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太原,030022 刊 名:科学之友 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paraphrase   大学英语   有效性  

非英语专业课堂 第3篇

沉默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长久以来被人们赋予贬义——言语及交流的缺失。它虽然无声,却不是毫无意义的。英国语言学家沃德霍(Ronald Wardhaugh)指出沉默通常是具有交际功能的,沉默可表达尊敬、安慰、支持、反对、不确定或其它。

课堂沉默现象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Honan &Van Ormer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间歇(沉默)是非常必要的。他们认为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信息的解码和编码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Amy B.M.Tsui所作的《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沉默与外语课堂焦虑》的调查,该研究是一项对中学生外语课堂沉默的研究,她发现学生的沉默主要与焦虑有关。我国外语教研工作者比较关注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形成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1.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原因是什么?2.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教学对策打破课堂沉默?本研究对象为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2010级会计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共120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对本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的15名教师进行访谈。笔者进入所选专业的英语课堂,对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并记录。

三、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1.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差,高考英語成绩低,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十分不自信,根本不敢开口讲英语,更不用说在全班回答问题。他们害怕自己说出的英语是错误的而没面子,所以就采取沉默应对;2.通过问卷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所以不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教师的问题。在课堂上如果大多数人不回答教师的提问,少数乐于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同学就会有故意表现的顾虑,从而产生心理压力。结果是他们也选择沉默。

(二)教师因素。

1.在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偏重于语法知识的讲授,虽然近年来教学目标开始转向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习惯难以在短时之内改变。英语课堂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记笔记;2.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错误纠正的方式和语气,避免使学生产生思想包袱和消极情绪,进而形成课堂沉默现象。

(三)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气氛如何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英语由于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交际性特性,课堂气氛对学习的作用尤为显著。学生的积极表现会向教师传达信息,使教师讲课也更具有激情。如此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教与学的顺利进行。相反,如果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首先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情绪之下若要求他们积极发言似乎不太可能。学生的消极表现也会对教师的情绪产生影响。很难想象,面对死气沉沉的学生,教师会激情洋溢,滔滔不绝。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负面反馈信息就会影响对方,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四、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

首先,要做到因材施教。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可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在大一入学初,对学生进行英语摸底考试后,进行分级教学。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要注重对高中知识的补习,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慢”、“精”。随着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其自信心也逐步回归。教师有必要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鼓励、引导,使他们也有机会在课上发言。

其次,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接受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不能将他们的独特见解视为是对教师尊严的侵犯。相反,对于学生的想法应该积极引导,肯定他们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喜欢他们的独立思考精神时,才会勤于思考,勇于表达。只有学生乐于发言,积极讨论,才能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再次,丰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对语言材料就会出现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所以,要促使学生语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克服他们的消极情绪,扫除情绪上的障碍。对于学生来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尽量避免千篇一律的环节设计,时常改变教学的方式,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例如,可以采取任务教学法,对学生设立奖惩,在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教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课堂形式。

最后,要做到教书育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思进取,个人生活、学习习惯懒散,旷课、迟到、上课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这些现象,任课教师应该对于授课班级的课堂秩序进行管理。在把课讲好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与人教育。在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期末成绩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抑制了懒散的课堂秩序。比如: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60%卷面成绩。对于平时成绩,教师可以细化分为:出勤、课堂表现及纪律、作业、平时测验。对于学生违规的表现扣除相应的分数,对于课堂表现积极的同学可做适当分数上的鼓励。

五、结论

本研究从学生、教师和课堂氛围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沉默的原因,并且根据原因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给教师一些参考。

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研究中所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调查对象均来自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会计与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学生,样本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总之,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课堂中学生沉默的现象确实存在,并阻碍了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教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争取探明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使得英语教学能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编辑 郑云东)

翻转课堂下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第4篇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知识的答疑与解惑及学习知识的自我运用等,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模式由美国兴起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那么对于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来讲,翻转课堂教学又有何意义呢?

一、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和知识内化过程进行翻转,原先课堂上的知识传递过程,被老师制作成微视频,由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去完成。教学视频的制作,可以让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加富有张力。在制作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整合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从而创新教学的模式。比如,教师可以将不同国家或地区高校最优质的大学英语教育资源融入到微视频中,而且可以将动画、故事讲解、趣味提问等元素融入微视频的制作当中,从而让整个微视频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新颖,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翻转课堂实行之后,学生学习知识,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单纯的讲述,而是一个个趣味盎然,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微视频,学习效果更好。

二、塑造口语环境,培养英语语感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英语的听说能力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然而,我国很多大学却仍然以非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考试、雅思考试和研究生英语考试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一味的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一味进行课本知识点的讲解,没有给学生塑造良好而完善的英语语言环境,没有给学生安排有效的英语口语表达训练,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点,但是不敢开口讲英语,甚至听不懂很普通的英语对话音频,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听得太少,说得太少了。翻转课堂教学的推行,可以有效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由于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听英语、说英语,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完善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真正听得懂英语、说得出英语。

三、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合作教学

1.激发自主学习,实现授之以渔。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很多教师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对于大学教育来讲,由于大学生本身具备了独立的学习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在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教师注重的是如何在固定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将知识传递实现效用最大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然而,随着翻转课堂的实行,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翻转课堂将知识传递的课程放到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路,必须做好自主学习,吃透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提前掌握相关英语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老师也就真正实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

2.掌控自主学习,增强学习互动。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自我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利用课外或在家观看教师的英语讲解视频。由于时间可自行控制,学生完全可以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也不会担心有时因为自己的特殊情况而根不上,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完全由自己掌握,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做笔记,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速度来学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掌握更难的课程内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学习,并在需要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全由自己掌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也就全面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能力。

从课堂教学的设计来看,是先学后教。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了视频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课堂上先独立完成作业,对于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而且学生在小组分工中都有一定的角色安排,他们自愿的组合成小组,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借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学生在互助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事可做,这样就使得所有学生都在课堂上“忙”了起来,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在翻转课堂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是学习的主导,教师更多的时候变成了教学中的指导者并非传递者,在小组的讨论中教师是学生的协作员,在需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逐渐帮助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四、关注学习难点,促进师生交流

说起“翻转课堂”,人们往往会想到“微视频”,其实,翻转课堂并不等于微视频,微视频只是翻转课堂的一个特征,但不是根本特征。翻转课堂引起了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由一个传递者变为一个引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而且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针对问题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师生的交流,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了知识内化的“导师”。这才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而言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对于改变目前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提升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巧妙的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够在大学的土壤里,浇灌出盛开的英语之花。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与实践。在大学教育中,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一直是个难点。本文将围绕翻转课堂与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结合进行探讨,重点分析翻转课堂对于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意义。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探讨 第5篇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其劣势.在基础阶段将口译技能教学融入英语教学,可以促进英语教学,并减轻未来口译教学的.压力.在提高阶段,将英语教学融入口译技能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口译人才,满足多方需求.

作 者:贾丽 彭英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口译教学   教学目标   方法  

非英语专业课堂 第6篇

【摘 要】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是很多语言研究者和教育者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文章将介绍国内外主要的语篇教学理论,并例述为实现将科学的语篇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目标所做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篇教学理论;语篇性标准

作为语言教学范畴的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教学,无数的语言研究者和教育者一直以来都未停止过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问题的研究。然而《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不重视并不是源于学校或系部,而更多是由于很多学生本身缺乏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和兴趣。这种现象在笔者所在的西部偏远地区大学尤为突出。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们各施奇招,尝试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试图帮助学生探索出学好英语的方法,重新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本文将首先介绍国内外主要的语篇教学理论;其次例述就如何实现将科学的语篇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目标所做的探索和尝试;最后总结以上教学尝试的效果和不足。

一、主要的语篇教学理论介绍

在语言教学领域,三种语法理论对语言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传统语法、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Gerot & Wignell, 1994:4)。传统语法强调语法结构使用的正确性,受这种语法理论的影响,语言教学围绕语法规则展开,强调词性和句子结构分析。形式语法侧重句子结构描写,把语言看成是句法规则的集合,即句法规则是判断语法正确与否的参考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讲,传统语法和形式语法理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时也是国内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方法。这两种教学理论都强调语法结构,在词性和句子分析上下功夫,把语言归入知识的范畴,往往让学习者忽视了篇章的存在和写作目的。相反,功能语法与以上两种理论不同,它要求语言研究者或学习者思考语言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结构,这种语言结构是否与语篇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也就是说语言研究者和学习者要关注语篇的意义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功能语法理论认为,句法结构与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相互关联,它把语言当作表达意义的资源,把语言归入行为的范畴。

如果仅仅用对错来判断三种语法理论未免太过武断偏激,对于语言初学者来讲,适当的强调词汇的正确使用和句法规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语法知识。但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法知识层面,而更应关注语篇功能范畴,即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语篇的文字或社会文化语境揣摩语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以及其他功能,进而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这里提到的文化语境包含反映特定言语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黄国文2001:124)。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 During the Depression, Waltons father served as an agent for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His job was to repossess hundreds of farms from people whose livelihoods were their farms… (Sam Walton:the American Dream, Unit 3, 创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II)

对于一个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而言,通过语法知识和词汇积累能够理解这段话的字面意思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是大学生的话标准就不一样。结合上下文,这里的“the Depression”指的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20世纪20、30年代,如果没有这层文化语境知识,那么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

除了文化语境以外,语言的使用还在情景语境中进行。情景语境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构成,这三个变项共同制约着意义的选择和语言的体现方式,即语域。用Derewianka (1990: 19)的语言模式图(如下图所示)可以清楚地表现语言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学生而言,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的运用的最多见的就是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的听力长、短对话中。根据韩礼德(Halliday, 1978: 32)的观点, 语域这个概念是一种预测形式,如果知道了情景(对话双方),知道了语言运用的社会语境(对话主题),就可以预测出许多将要使用的语言,并且这种预测很可能是对的。

因此,语篇分析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是极为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类型的语篇,运用不同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将语篇分析引进课堂教学。史福林(Schiffrin, 1994)介绍了语篇分析的6种方法: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和变异分析。韩礼德(Halliday, 1994)指出,语篇分析的目标有两个可能的层面:较低层面和较高层面。在较低层面上,通过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学习者能够了解语篇是如何并且为什么表达它所传达的意义。这种分析方法建立在语法基础上,有助于学习者对语篇的理解。在较高层次上,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能说明语篇在哪一方面是成功的,在哪些方面是失败的或是不全面的,也就是说可以去判断语篇就其意图而言是否有效,所以,语篇分析有助于对语篇的评价。实现较高目标比较困难,不但要求学习者对语篇本身的理解,还要求对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以及语境与语篇之间的系统关系的理解。Beaugrande & Dressler(1981)在他们的语篇研究理论中指出,语篇性标准有七个: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篇际性。结合上面韩礼德的语篇分析目标,衔接性、连贯性属于较低层面,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篇际性属于较高层面。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应该完成语篇分析较低层面的要求,但是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大学英语教师应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对语篇进行较高层面的分析,這符合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第三层次的要求:更高要求——理解其意义。这里的意义不仅指字面意义,还要求大学生理解篇章的写作意图以及为达到该意图而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因此,按照语篇性的七个标准来设计英语篇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篇章以及篇章以外的信息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语篇性的七个标准,国内很多语言研究者都有自己独到的看点。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言语行为理论,朱纯深(1993,2008:47-76)提出了“意义结构”模式,为翻译过程中的语篇提供语言构成、交际互动和美学结构三个维度。胡海峰(2015:17-20)利用朱纯深教授的意义结构来解读语篇性。他将衔接与连贯归为第一维(语篇内行为),即语篇的概念意义,这种意义通过语言构成得以实现。通过词汇和句子的组合、聚合(衔接与连贯)语篇得以成型。情境性、目的性、互文性与意图性被归为第二维(语篇外行为)。可接受性为第三维(语篇后行为),即语篇对于读者的影响。秦德娟(2013:84-90)认为,语篇性的七个标准不是平起平坐的,语篇的衔接性、连贯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篇际性这六个标准是应“意图性”而生的,即“意图性”是语篇性标准的核心,它是主,其他六个标准是仆。不管是哪一种理论与研究,都有其道理。

二、语篇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探索与运用

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语篇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而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以《创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II》为例,本教程共八个单元,包含八篇深度阅读文章。对于教材的编者们而言,选择这八个语篇的初衷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意图和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般都会强调这个意图性(目的性)。但是,除此之外,语篇教学不可能千篇一律,这八个篇章的语篇教学设计应该各有侧重。这里只举其中几个例子。比如:— Competition vs. Cooperation (Unit 1)和Sam Walton: The American Dream (Unit 2)均属于信息性较低的文章,语篇所描述的内容基本都在学生预料之中,属于已知信息,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缺乏兴趣。但是,两个语篇在衔接与连贯方面都很突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作者如何实现篇章的衔接与连贯,并要求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能做到这一点。情境性应该在语篇Should We Take Computer Addiction Seriously? (Unit 3)和Preparing for Global Citizenship (Unit 7)中得到强调。情境性指的是使一个语篇与事件情景相关联的因素(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9),包括语篇本身、语篇实际发生时的环境和场景、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共有知识等。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学习者正确解读语篇。很明显,语篇Should We Take Computer Addiction Seriously?的写作时间较早,语篇中描述的现象已经跟现在的情况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强调这种情景差别,以免让学生产生误解。而在设计语篇Preparing for Global Citizenship的教学活动时,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感受语篇的生产者(一位知名高校领导)对大学新生的要求和期许,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同样作为大学生是否做到其要求的那样,进而实现语篇选择的目的。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 Feed the World (Unit 4)和Who Won and Lost at the Bali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Unit 5)的教学应突出语篇的篇际性。它指的是一个语篇的使用依赖于其他语篇的知识(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10)。要想更好地理解以上两个篇章,教师和学生都应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即何为转基因食品以及巴厘岛气候变化会议的内容和结果怎样。通过吸收其他语篇,这个目的得以实现。这就是说,篇际性是一个语篇对以前语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当前语篇以先前语篇作为语篇生成的语境因素之一,本身又作为以后语篇生成的一种语境因素。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法和句法的讲解上层面,而应更多地加入语篇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规则,而且提高他们的语篇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结语

将语篇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很大程度地培养学生深层次、全方位理解篇章的能力。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它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厌倦感转化成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如何更好地将语篇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地方,这是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很显然,篇章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篇章语言学理论一定会更好地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从而将语言研究理论与教学实践完美融合,这也是对语言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参考文献:

[1]Gerot, L. & P. Wignell. Making Sense of Functional Grammar. Gred Stabler, Cammeray NSW. Antipodean Educational Enterprises, 1994.

[2]黄国文.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24.

[3]Derewianka. Exploring How Text Works. Sydney: 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Association,1990: 19.

[4]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32.

[5]Schiffrin, D.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Oxford: Blackwell,1994.

[6]Halliday, M.A.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7]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 南京: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1993/2008:47-76.

[8]胡海峰.意义结构的新解读[J].外语教学,2015(9): 17-20.

[9]秦德娟.以“意圖性”为核心的语篇性标准探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3(2): 84-90.

作者简介:

王小敏(1981~),女,四川人,学士,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非英语专业课堂 第7篇

1. 第二课堂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科教学中开展的意义

第二课堂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与计划学时之外, 并且不以教师引导为主导形式, 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开发学习资源来获得英语水平的提升, 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 以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长远目的。第二课堂充分体现了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与多样化学习方式, 其无论是在教学地点、教学时间还是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方面, 与第一课堂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英语第二课堂改变了教师主讲的模式, 而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主角, 能够自由地把握学习的方向与进度, 进而完成英语学习。英语第二课堂的高度教学延伸性与培养选拔作用, 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 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科据教学中形成良性互补的关系。

2. 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基础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 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 最好的学习环境就是语言环境, 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获得最直观、最真实、最自然的语言。克拉申指出, 学生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 课堂氛围下的学习只是得到了显性的语言知识, 这与真实的运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语言学习是要完成输入与输出的过程, 单纯的计划内课堂教学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那么第二课堂所自我营造出的语言环境为学生英语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成为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

构建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个能动构建的动态过程, 是学习者借助外界学习资源自觉、主动的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从构建主义理论来看,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 而非课堂被动形式, 构建主义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 这就需要学习者必须具备主观意识和主观自由, 进而完成对知识的主观理解, 而非被动记忆。在构建主义理论视野下,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是以多维度、多视角、多样化的氛围和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有益于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

“语言磨蚀理论”认为, 第二语言使用的减少将会出现语言能力退化的现象, 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 课堂教学的课时十分有限, 不足以减缓语言磨蚀现象, 甚至还会加剧语言磨蚀现象, 这就需要在第一课堂之外, 必须具备第二课堂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进而缓解和减少语言磨蚀现象。

3. 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实证研究

(1) 研究设计

为充分了解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及第二课堂建设情况, 课题组对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广泛性的抽样调查, 在获得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基础上, 为我校开展非英语专业英语第二课堂提供数据资料支持。

与2014年12月份, 对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随即样本抽样,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最有目的性、计划性与范围性的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400份, 经筛查, 其中有效问卷390份。此外, 课题组在样本群体中的随机访谈学生100人。所选择的400个样本中, 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调查对象范围为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 设计5个系的16个专业。调查内容涵盖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现状、对第二课堂的看法与态度。

(2)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方面, 学生课外时间学习英语的动机不强, 60%左右的学生表示, 如果有合适的英语学习机会与活动, 会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意愿, 70%左右的学生表示存在通过英文电影学习听力与口语的经历, 但仅有20%左右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创造机会学习英语, 不到15%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会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 仅有不到6%的学生将学习英语当做一种乐趣。

在英语第二课堂态度方面, 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显示, 仅有不到35%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在不参与第二课堂的原因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基础太差, 不具备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的条件, 没有自信心。而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的学生中, 超过半数的学生是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与更好的就业, 仅有不到17%学生是出于英语学习兴趣。在参加频率方面, 一周一次频率的学生不到20%;对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方面, 超过75%的学生选择了休闲娱乐形式;在第二课堂作用方面, 仅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作用, 超过60%的学生认为大大提高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 实证反思与建议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可知,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具有更多元化的英语学习状况和特点, 在进行第二课堂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模式与特点, 设计符合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特色的第二课堂形式、内容与评价体系。并且第二课堂建设与设计尽量突出休闲元素, 利用休闲娱乐的趣味性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主动性, 进而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苏若菊.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3.

非英语专业课堂 第8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沉默,应对策略

沉默是人类交流中普遍的一种现象。根据研究表明, 在日常的交流中, 沉默所占的比例高达40%~50%。讲话与沉默在交际学上是一对平等的、有效的和互补的分类范畴。沉默作为一种交流方式, 不但存在日常对话中, 而且还是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的、消极的现象之一。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一个过程。对于外语教学课堂来说, 三个基本的成功因素是:投入、学习和活跃 (Harmer 2000) 。这些因素都要通过在外语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频繁的互动、热烈的讨论、不断地提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研究表明 (Allwright, 1984) , 课堂上的互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与在课堂上沉默的学生相比, 那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 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因为课堂活动不是体育运动, 学生积极地参与可以培养他们批判思维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只有学生成为老师课堂活动的中心, 他们的想象力、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习惯于将中国学生的沉默行为归因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尊重教师课堂上的主导权威, 保全面子以防说错。然而,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带动的思想的多元化, 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日趋呈现复杂化, 文化的强势作用是否仍是导致学生消极沉默的主导力量还有待研究。同时, 许多学者提出的解决手段在实践中不易操作, 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从而帮助师生构建更加有效的课堂互动模式, 激活沉默的课堂, 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时, 作者通过师生访谈的形式, 对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定量分析时, 作者使用手动的方式对我院2012级2300名学生的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通过分析, 发现了学生课堂沉默的程度和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二、研究结果

结合访谈记录和调查问卷统计, 学生自身、教师、班级规模、课堂氛围都会对学生的课堂沉默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 问卷中的第六题表明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因素会对课堂沉默产生影响的仅为21%。

1.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学生的语言水平。

体现在学生的听说能力上, 老师的问题听不懂, 想回答问题时又受到口语交际水平的限制, 想说说不出来或对话题不感兴趣。

(2) 学习英语的目的。

受到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和找工作。

(3) 面子意识。

学生想回答问题时, 害怕回答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 而感到丢面子。

(4) 情感因素。

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受到紧张、焦虑以及信心不足的影响。

(5) 长久以来形成的听课习惯。

从小学或初中开始, 在英语课堂主要以听众的身份而不是参与者。

(6) 个人性格。

有些同学的性格比较内向, 不愿意出头等因素。

2.教师的原因

(1) 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

在任何一个科目的中国课堂上, 教师是主要角色、占主导, 有着不可侵犯的地位。

(2)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不合适的提问形式。

如有的教师习惯于点名提问, 有的喜欢全班集体回答, 有的喜欢学生主动回答,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 反馈质量。

对学生的答案没有评价、不及时或者简单应答, 这样使学生失去了再次回答问题的兴趣。

(4) 单一的课堂活动。

大部分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类型的课堂活动中, 他们就会对课堂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5) 等待时间。

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能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

(6) 老师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部分学生表示, 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等以及对老师的喜爱程度会影响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的。少数学生认为没关系。

3.班级的原因

(1) 班级的规模。

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 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是相同的。教师认为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中会影响到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 很难组织课堂活动, 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很多学生可能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保持沉默。学生认为, 回答问题的机会变小了, 课堂纪律不好保证, 听不清老师的提问。

(2) 课堂气氛。

大部分学生表示, 如果课堂气氛轻松并舒服, 他们可能在课堂上会更加活跃些的, 老师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营造舒适轻松的课堂氛围。

(3) 传统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有的影响因素是相互交织, 互为因果的,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课堂表现。

三、应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

1.从教师的角度打破课堂沉默

(1) 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提问策略指的是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用到的技巧。通过有效的提问策略,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利用线索找到答案并用自己的观点来回答问题。Ur, P.指出6种判断有效提问的标准:提问清晰度, 不仅指学习者能否理解提问的主旨, 还指问题所需的提问方式;提问的价值, 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励学习者的思考和反馈, 还是仅仅用于课堂时间的填补;提问的兴趣度, 学习者是否觉得问题有趣、有挑战性或者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是否激发大多数学习者回答的欲望;提问的延展性, 问题应该不拘泥于一种答案;提问者的反馈, 如果学习者的答案不恰当, 提问者应保证不打消其答题的积极性。

为了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 教师应做好充足的准备, 如熟悉学生、教材并设计适合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2) 提高教师的反馈策略。

交流的互动性本质是通过反馈达到的。课堂上的反馈包括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和对不恰当或错误回答的改正。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出积极的回馈, 包括表扬或重复学生的正确答案。教师应给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或具体的积极反馈, 而不是单一的、笼统的或毫无意义的反馈。很多教师习惯使用“好”“对”或“回答正确, 请坐”来结束反馈。有效的课堂反馈, 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对话进行下去, 使学生从中得到进一步的对问题的理解。

对于错误回答, 教师不要快速地给予否定或打断学生的答题过程。对于某些有争议性的或讨论性的问题, 教师要能够包容和接受不同的答案。

(3) 提高教师的表达策略。

在第二语言习得或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中, 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课堂表达是实现教学计划的工具, 同样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减少课堂沉默, 教师应注意, 减少以教师为主导的话语, 增加学生的表达时间;使用简单的词汇或句子结构、通过声调的变化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2.从学生的角度打破课堂沉默

(1) 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上, 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信心, 部分来源于对于所学内容的不熟悉。有的学生也抱怨“我都预习了, 可老师的问题我还是回答不上”。这表明, 学生的预习工作不到位, 从而导致课堂上的沉默或紧张焦虑。在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给自己设计问题, 并努力找到答案。

(2) 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学生应该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以此逐渐增加对于英语的阅读兴趣。

(3) 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

(4) 学习缓解焦虑的办法, 减低焦虑紧张, 建立自信, 锻炼自己在公众面前表达的能力。

四、结论

本研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我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沉默的原因, 并且根据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希望能够给教师同仁一些参考。由于条件的限制, 研究中所用调查问卷、访谈的调查对象均来自我院2012级的各专业学生, 教师访谈对象来自于我院公共外语教研部的教师, 样本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All wright, R.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2]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李黎.基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焦虑的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实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0.

[5]李美峰.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非英语专业课堂 第9篇

教育部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但在英语课堂上为什么有些学生愿意开口而有些学生不愿参与交流? 外语学习过程并非单纯语言技能的学习过程, 而是许多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 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社会支持和语言环境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被一些学者[1]称作外语学习中的交际意愿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简称WTC) 。

交际意愿有类似特征 (trait-like) 的倾向。 “类似特征”就是突出交际意愿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即某个体在一个情境如小范围中与她/他在另外一种情境中如公共场合中的交际意愿是相关的。 交际意愿受情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交际对象的差异。 所以, Mac Intyre等[1]谈到交际意愿是一种基于情境的变量。 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在场人数多少、交际情境的正式程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交际意愿。

在亚洲, Tomoko Yashima[2]于2002年以297名日本学生为研究目标, 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日本学习者的交际模式, 研究结果发现, 除了二语语言程度和交际信心没有显著差异外, 其余各因素间的关系都有显著差异。 交际意愿在中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W.P.Wen和Clement[3]认为中国学生虽然有参与交际的欲望, 但受阻于社会情境和情感知觉等因素而不能发展为直接的交际意愿。 余卫华[4]的研究发现, 由于社会支持等因素的不同, 广州地区学生的交际意愿明显高于香港地区学生的交际意愿。 前人的研究虽然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借鉴,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他们大多在国外对留学生展开调查。 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大学生目前在课堂上的英语交际意愿如何?

2. 类似特征型交际意愿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的特征如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参加此次研究的学生是来自广州某高校180名大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选取的专业尽可能具有代表性。 问卷是随机发放的, 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74份。

2.研究过程

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分两个阶段进行。 首先向学生发放问卷,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来自改编于Mac Intyre等人[5]的12个有关课堂内交际意愿的问题 (ɑ=0.889) , 计分方式为里克特五分制, 学生回答问题的范围从1-“从不愿意” (never willing) 到5-“几乎总是愿意” (almost alway swilling) 。从各部分的ɑ系数值来看, 此设计符合统计要求。 然后笔者选出交际意愿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各五名学生, 观察他们上课在不同情境下的交际意愿参与程度, 对录像的情况进行分析。 最后这10位学生接受半结构化访谈, 回答4个开放性问题, 目的在于解释所答问卷, 从而验证定量数据的结果。 访谈采用中文并录音, 随后对录音进行文本改写。

3.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收集后, 笔者将结果输入电脑, 首先用SPSS 15.0对各部分量表进行描述性分析, 之后将录像结果进行分析, 对访谈部分录音转写文字并予以归纳, 对重复出现的归因命名, 为定量数据提供参考。

三、研究结果

1.英语交际意愿的情况和特点

根据SPSS15.0对调查问卷录入的结果显示, 受试者的英语交际意愿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2.78) 。 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 受试者表现出的交际意愿强度也不同。 数据显示两人间的交际意愿最强 (3.03) , 面对全班人多的时候交际意愿最低 (2.92) ;不同的交际对象显现的结果也不同, 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的交际意愿 (3.00) 明显高于有老师参与的交谈 (2.97) 。 类似特征型交际意愿由高到低分别为:两人交谈 (3.03) , 小组交谈 (2.96) , 面向全班发言 (2.92) 。

2.课堂情境下的交际意愿分析

类似特征型交际意愿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各不相同。两人交谈时, 学生比较愿意和同学说英语 (3.029) , 最不想和老师用英语交流 (2.97) 。 当面对全班发言时, 演讲、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四种情境中, 受试者演讲时的交际意愿最低 (2.72) , 回答问题时的交际意愿最高 (3.12) 。

笔者根据所测数据从中选取10名学生 (交际意愿最高和最低各5名) 作为课堂上的观察对象。 录像时间为80分钟, 前40分钟对全班进行录像, 观察全班学生的发言情况;后40分钟观察小组讨论和两人对话, 随后对录像进行转录分析和数据整理。 表1数据显示类似特征性交际意愿与情境交际意愿呈现显著相关。

3.课堂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

随后10名受试者接受了半结构化访谈, 回答了4个开放性问题。 通过分析受试者对题目的回答, 得出以下几个方面认识:首先是自身因素, 包括谈话者的语言水平、自信和焦虑等情感因素。 如麦某某被问到不愿开口的原因时说道:“发音不好, 词汇量少, 不知如何表达, 有时候听不懂对方说什么。 ”学生由于缺乏自信, 主动发起交际的意愿不高。部分受试者对自己能否完成交际任务怀有迟疑态度, 因此表现出较低的交际意愿。 黄某某说道:“有时想开口, 但怕说错, 被同学和老师嘲笑。 ”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 中国儒家文化倡导集体主义, 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的认可和评价之上。 例如学生常常会想:“别人是怎么考虑问题的?”“别人对我的看法是怎么样的?”部分学生因为担心说英语会影响到个人形象而对英语交际产生反感或排斥。 蔡某某讲道:“我最不喜欢在全班同学面前做presentation, 他们都看我一个人讲, 万一我出错会很没面子。 ”其次是周围情境, 包括谈话人数、谈话对象、教师的态度、课堂气氛、讨论话题的可吸引度等。 例如唐某被问到为何不愿开口讲话时说:“我有时想回答, 但我们班的课堂气氛很严肃, 就不想说了。 ”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 大部分中国老师在课堂上被尊为专业权威, 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当交谈对象为老师或者交谈中有老师参与时, 学生不愿开口, 担心如果回答错误, 老师会批评。 久而久之, 学生对学习环境产生负面的认知心理, 丧失交际的主动性。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索了大学生的课堂交际意愿的表现特征。 结果显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交际意愿不高,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灵活、科学地调整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培养学生的交际意愿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中。 在类似特征型交际意愿中, 由高到低依次为:两人交谈, 小组交谈, 面向全班发言。 影响交际意愿的因素有自身和周围情境, 包括交际的人数、对象、课堂气氛、教师态度等。 为此, 教师善于改变教学策略, 创造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 多给学生正面的评价、营造相互信任、友爱互助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2]Yashima, T.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Japanese EFL context.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2, 86 (1) , 54-66.

非英语专业课堂 第10篇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入,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人们不仅需要进行语言上的沟通, 也要沟通不同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进入21世纪之后, 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1997年, 英国教育部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建议将思维教育纳入国家课程。2000年则正式将思维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之中, 并在引言里强调, 必须在各个学科领域内和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进行了修订, 其中对大学英语学习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指出, 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等, 均要以英语思维能力为支撑。国外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当中也将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作重中之重。由此可见, 在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英语教学也应该从简单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提升到英语思维培养的较高层面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思考, 熟练运用英语表达, 促进国际交流的目的。

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英语思维就是有对英语的语感, 既包括用英文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能力, 也包括用英文遣词造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只有建立起英语思维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英语。

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系统性表现在对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系统思考, 其次是把英语同汉语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区别。再次, 是对英语内部的词汇之间、语法之间和语音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 把所学的各个部分、各个项目、各个词句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 便于运用。汉语为意构法, 句子结构往往按意思、逻辑关系或时间顺序安排。英语属形构法, 结构以严谨著称。中国人的思维是形象的, 综合的, 而西方人的思维是分析的, 逻辑的紧密相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是典型的螺旋式思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直线式。

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离不开营造语言环境, 如果没有英语的语言环境, 只听不练, 不多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 不与汉语进行比较以明确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是无法克服汉语影响的。英语思维形成意识第一是由于汉语思维方式的干扰, 还有就是源于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多种课堂内外的跨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之自觉提高通过学习文化来提升语言技能的意识, 并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输出我国本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另外, 还要深化对比教学法, 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文化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本土文化不断反思, 并将本土文化与英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

文秋芳主要从语言学习者的个体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中国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来讨论学生英语思维认知能力的方法。她认为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方法有: (1)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口语活动。 (2) 设计培养归纳和抽象能力的活动。 (3)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 设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活动。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经过大学英语阶段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 具备了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 给他们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积极参与的空间, 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语言环境, 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公外研究生的口语教学应该是语言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 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随着英语思维的形成, 学生会增强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和英语文化的认同, 最大程度地克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1、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用英语授课, 营造全英的教学氛围。英语教师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口语课堂上应该最大限度地营造英语的交流环境。可以结合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所学专业布置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话题, 由学生在课下收集材料, 利用课堂授课的时间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 提高对被专业前沿信息的把握。其次, 由于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知识比较丰富, 思想比较成熟, 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时事热点的问题进行讨论, 让学生真正将自己所学和社会所需紧密地联系起来, 更好地融入社会, 建立专业化和国际化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 同时也承载了一种语言所处的社会中所传承的文化信息。培养英语的思维方式就离不开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和丰富文化的了解和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因此在口语课堂中也要注意文化的引入和积累。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口语讨 论的话题有意识的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也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收集相关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英汉文化知识的对比。其次, 设定具有文化内涵的讨论题目, 引导学生收集材料, 思考汉英文化中对同一个话题的不同看法。再次, 还可以通过收看英文电影或者短剧, 增强对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了解。

3、培养创新批判思维

英语教师可以组织辩论、演讲等口语表达形式, 增强学生使用英语表达观点的能力, 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提高学生的思辨,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同时, 可以就同一个辩论或者演讲话题或者文化方面的话题让学生收集材料, 对比英语国家和中国对这个话题的不同看法, 通过对比加强非英语专业英语学生的批判思考的能力, 进而在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新的看法, 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

4、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自学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尽量多收听英文材料通过互助学习, 课上讨论, 小组访谈, 模拟国际会议等形式, 确定主席, 主旨发言人, 小组报告人等形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用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由于地域、习俗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造成了英汉语言, 无论在词形、字音、口腔发音部位, 还是在词汇、语句结构、修辞方式等方面都相去甚远。

语言, 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及思维的工具, 也必然与思维密切相关, 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 并支配者语言。同时, 不同语言的深层结构又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促进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则是一定方式表现出来, 体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因此, 在非英语专业口语的课堂中要通过营造全英的语言氛围, 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比较汉英文化的差异, 系统、科学地培养研究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8) .

[2]李衍.英汉语言思维差异及迁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 (2) .

[3]纪晓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J].海外英语, 2010 (10) .

非英语专业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CAI,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一、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善学习环境,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粗制滥造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学中不恰当的使用也影响了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发挥。

二、CAI在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多媒体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和数值集于一体, 给予学习者多种感官的刺激。有专家认为:“语言训练的最佳效果往往取决于是否能让学习者的五官都能主动地参与进去”, 也就是说, 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在于五官的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系统与CAI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有声有色, 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兴趣和情绪, 英语教学不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趣味索然, 而是形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过程。在情景的帮助下理解一句话或认识一个单词, 学生就会比较轻松、有成就感,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英美语言区别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分别放一段英、美口音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产生了比平常普通教学方式更大的兴趣, 同时更加直接, 清晰地体会到所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增强课堂的直观性, 便于学习内容的记忆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需要特定的语言氛围。多媒体很容易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加学习, 使记忆更牢固、准确。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还可以引导学习者将头脑里的知识和课文里的情境信息联系起来, 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更加充分地对课文内容加以整合, 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同时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把握课文的主旨。

3.适应新课改需求,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比较差, 学习自主性得不到发展, 而多媒体英语教学, 不仅减轻了教师的“书写负担”, 同时节省出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 大幅度地增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扩大了课堂的活动面,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有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 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4.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完成课程大纲的同时, 还必须加强对于网络多媒体领域的学习, 用更加先进的教育设备, 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更新的教学理念来促进教学效果和改革。

三、CAI在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对策

1.“反客为主”。

现代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为教师应充当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和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如果盲目地过于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 那么课堂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室”, 而教师就成为了简单的放映员, 只起到了放映、解说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将其作为有效的、生动的教具, 使之服务于课堂。比如, 教师在使用视频资料在讲解英美文化的区别时, 不应仅仅让学生成为看电影的观众, 而是引导其去分析, 去比较, 并且去总结, 延伸出更多的相关知识, 真正让学生因为生动形象和声音而更加地积极参与课堂, 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 对这个主题内容更加理解。

2.“喧宾夺主”。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音、影像等多种信号刺激,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 如果不顾实际的教学需要, 盲目的使用各种声音、影像等媒体, 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 或者制作过程中, 一味地追求华丽的界面和眩目的动画效果, 而忽略了课件本身的主题和内容, 不仅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有时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其对重点知识的吸收。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 应该适当使用多媒体设备, 把握好多媒体教学和其他教学手段的比例平衡, 让其真正做服务于英语课堂的小帮手, 而不是帮倒忙。比如, 有教师在课件中先是播放了生动的画面和好听的背景音乐, 又在课文导入时让学生欣赏一些相关视频, 在课文讲解过程中也播放了大量的音乐和视频资料。这样过度地应用音乐技术、动画、色彩等效果, 其结果是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理解课文和参与课堂活动, 课件冲淡了主题、喧宾夺主,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违背了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引导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如可以适当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动画, 让学生进行英文情景会话、短剧表演等。由此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拿来主义”。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既要忙于班级事物, 批改作业, 这就增加了教师自己制作优秀课件的难度, 使之成为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所以有的教师为了贪图方便, 一味地使用出版社的多媒体课件或从网上下载的课件, 也不管这些课件是否适合自己或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对其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加工, 使之千篇一律, 没有自己的风格, 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教学需要, 这样一来, 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会大大降低。因此, 教师应该在结合自己的特点, 和所教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其特点的基础上, 借鉴优秀的课件样本, 制作出有自己特色的, 适用于学生学习的, 更贴近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 才能够使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名副其实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 而不是流于一种形式。

4.此外, 还有一种现象:

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上公开课, 而在平时教学中根本不见其踪影。这中间, 有管理方面要求不严格的原因, 有硬件数量不足的原因, 有课件匮乏, 自制困难等等的原因。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学校管理者, 和教师们要真正树立一种执教为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态度, 不好大喜功, 追求表面的效应, 让其成为一道短暂的风景。

四、小结

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使用, 改变了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育模式, 对现代化的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设备都不可能是万能的, 只有保证其质量和正确使用, 才能使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 从而为我国的英语高等教育添砖加瓦, 成为教师和学生英语学习课堂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陈娇娥.多媒体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洛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

[2]曾胜国.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11) .

上一篇:中职礼仪教育下一篇:幼儿早期阅读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