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细节范文

2024-06-29

新闻细节范文(精选11篇)

新闻细节 第1篇

在新闻作品中使用细节, 可使短小的新闻作品具有较大的张力和深刻的内涵, 可使新闻作品具有可读性, 使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印刻在读者的心灵, 并渗透到读者的情感中, 它比单调的抽象的说理更具有说服力。因此, 新闻细节是新闻作品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优劣的重要因素。

在形式类分上, 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一样, 分为外貌细节、行动细节、心理细节、语言细节和环境细节等, 但在细节的叙述和使用上, 二者却有着显著的区别:文学是想象的艺术, 其细节虽然有生活的影子, 但在叙述上强调用艺术的手法达到最佳的效果, 侧重审美体验。而新闻细节强调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遵循, 还要符合传播规律, 这就使得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具有以下差异:

一、文学细节追求艺术的真实, 新闻细节强调生活的真实。

新闻细节和文学细节, 都讲究和强调真实性, 但如何用细节反映真实性, 二者却有着天壤之别。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 文学细节讲究真实, 所遵循的是艺术的逻辑, 体现的是作者的想象力。文学的真实, 并非现实的真实, 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的真实, 因此它允许合理想象、移花接木甚至虚构创造, 也可虚构人物和情景。阿Q就是鲁迅依据当时的社会条件、社会矛盾推断出来的人物, 即“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 是按照艺术规律进行艺术想象的结果, 具有审美意义。

新闻中的细节强调生活的真实, 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并且具备采访依据的细节, 体现的是记者的观察力。新闻不能无视现实逻辑甚至背离现实逻辑, 去报道尚未成为已然或者生活中可能发生但还没发生的新闻细节。新闻细节不能做虚构和想象, 哪怕是合理的想象。这是由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所决定的。因此, 新闻细节只能在现实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以选择、裁剪、修饰, 绝不能按照报道者的意图去创造和改造。如“9·11”遇难者的遗言录音:

“嗨, 我现在正在世贸中心大楼的第106层, 我们这里刚刚发生了爆炸, 好像爆炸发生在第105层。我们这里有一个会议。有大约100个人在这里。这里已经充满了浓烟, 情况糟透了, 我们已经无法下楼了。”

这段录音的可贵, 在于完全真实地还原了事发现场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听到遇难者的声音, 也了解了他们当时的危难:刚发生了爆炸、大约100人、充满浓烟、无法下楼。如果没有这些细节,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当时在那里发生了什么。新闻细节对生活真实的强调, 增强了新闻叙事的客观性, 也增强了新闻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文学细节描写手法自由多样, 新闻细节仅限于白描手法。

在细节描写手法方面, 文学描写手法不拘一格, 自由多样;而新闻细节, 受到新闻体裁特点和新闻传播规律的限制, 仅限于用白描手法, 可以说是“带着镣铐起舞”。

文学细节在描写手法上比较自由, 根据主题的需要, 既可以简笔勾勒作白描, 也可精雕细刻作细描, 即借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把客观事物复杂斑斓的状貌, 具体而细致的表现出来, 文字细密、色彩浓郁。小说中常用细描来写景和展示人物的心理, 构成的形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形成“召唤结构”, 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 填补文本的“空白”, 从而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如池莉《致无穷岁月》关于雷雨的细节描写:

“大雷雨大得惊天动地。雨粒大得如巴掌, 而且是那么地密集, 狂暴地啪啪抽打这个世界。谁家的窗户被掀开了, 玻璃惊恐万状地哗啦啦地破着。不知是哪一棵大树被折断了, 那痛苦的断裂声透过了雨的喧哗, 使人不忍卒听。”

这段文字细密, 用了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大得“如巴掌”、“狂暴地啪啪抽打这个世界”的雨粒, “惊恐万状”的玻璃, 发出“痛苦的断裂声”的大树, 都被人物的心灵浸泡过了, 主观感情色彩很浓, 让读者在想象、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

新闻细节, 则摒弃细描而多用白描手法, 即语言简练、朴素, 不尚修饰和形容, 抓住主要特征简笔勾勒, 所勾勒出来的新闻形象比较简练, 而且具有确定性, 留给读者发挥的空间不大。这是由新闻时效性特点以及新闻传播规律决定的。新闻报道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们知道确切发生了什么事件, 即把最新的事物变动结果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比如, 同样是风雨侵袭,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是这样的:

“记者在福州市白马路上看到, 路中央的绿化树几乎全部倾斜四十五度, 有一些甚至被风刮倒, 严重阻碍过往车辆通行。福州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清理现场, 仅昨天一天, 他们就清理断树三百七十八棵, 其中包括一棵直径一米, 树龄逾二十年, 被狂风连根拔起的‘老’榕树。”

这段文字非常简练, 作者主要抓住了台风来袭时的几个典型的细节:倾斜四十五度的绿化树、紧张清理断树的园林局工作人员、连根拔起的老榕树, 这几个细节所勾勒出来的形象是很明确的, 留给读者发挥的空间不大, 寥寥几笔便如实地写出了台风的威力。

三、文学细节可独立成篇, 新闻细节需依赖于相应的事实概念才能成篇。

在细节功能方面, 文学细节借助某些写作手法, 可独立成篇;而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细节所描述的是现实中的一些“碎片”, 本身不能独立成篇, 需依附于相应的事实概念, 传递事物变动结果。

在文学作品中, 有时候可以做到全篇采用描写的方法, 渲染某个细节, 刻画某种形象的心理特征, 而不讲这个人物的“故事”, 也无需对他做概念化的结论。比如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作者抓住主人公看到墙上的一块斑点这一细节充分展开, 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 没有情节和故事, 独立成篇却不失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闻作品中, 新闻传播的规律不允许新闻细节独立成篇。新闻传播, 要求作品中的任何细节必须与符合传播价值观念的某一新闻事实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没有反映事实概念与体现这一概念的事物变动结果的材料, 仅有细节描写是无法进入新闻传播的。

即使记者在新闻的主体部分, 没有写一句概念结果, 他也会在导语中或者只在标题上把事实的概念结果显示出来。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证实了这一传播规律。

这种传播规律, 是由新闻传播的功能和细节材料的功能所决定的———因为新闻传播必须告诉受众一个事物变动结果, 而细节材料, 它只是事实特征的展示, 如果报道中只展示细节材料, 标题也是细节描述, 这虽然可以给读者留下形象而生动的印象, 但读者却很难猜透究竟发生了什么, 使受众在这样的报道中根本找不到“what”。

比如, 让受众根据前面所引的关于风雨来袭时的那段新闻细节描写, 猜猜发生什么事, 即使这种细节材料中己经显示出, 它是风雨来袭时的景物特征, 但是, 在没有表达真实概念的事实结果出现的条件下, 让读者尽管猜, 也不一定能够猜准确切发生了什么。只有依赖于相应的事实概念“十八日下午至十九日凌晨, 受强台风‘海棠’到来的影响, 整个福州笼罩在狂风暴雨中。”, 读者才知道是报道强台风“海棠”登陆, 福州受到狂风暴雨肆虐。细节强化了台风到来时的特征, 这细节要依附于文中相关的事实概念, 才确切传播了“台风到来”这一事物变动结果。

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决不是传播细节, 它的使命是要传播这个世界发生的新的变动。而文学创作就没有这种要求, 文学作品所指向的目标是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世界, 所以文学细节首先考虑其审美效果, 它可以全用细节刻画人物, 展示某种人物的形态特征。

新闻细节有利于克服新闻写作的一般化和概念化毛病, 使新闻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没有好的细节, 就不可能有优秀的新闻作品。新闻细节又是双刃剑, 使用不当, 就会削弱新闻作品的价值, 使新闻作品呈现出“病态”。只有充分认识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之间的差异, 掌握新闻细节的特征, 根据新闻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来选择和处理、使用细节,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该文为玉林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强化文字新闻的视觉效果初探》的部分科研成果, 项目编号05YBZW07。)

参考文献

[1]章田、雅龙:《纽约部分公布9·11遇难者遗言录音:情况糟透了》, 中国新闻网2006年3月31日

浅析细节在新闻通讯中的作用 第2篇

——细节,通讯中的闪光点

08级新闻本科一班

李玉婷

指导老师:张俐 【摘要】有人说:“细节是通讯的生命”。的确,较之于消息,通讯比较详细和完整。立体地再现新闻事实,没有足够数量的细节,就没有详细与完整,又何言立体和再现。所以选准用好细节,对人物通讯的写作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中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一篇好的通讯若是要想让受众如同身临其境,细节的巧妙运用是关键。可以这么说如果通讯中的主题和结构是枝干,那么细节就是那枝头盛开的繁花。细节在通讯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会让事件更完整,人物更丰满,使得通讯更加生动鲜活、真实可信。不得不说,细节是通讯的闪光点。

【关键词】通讯 细节 运用 生动鲜活 真实可信

细节,存在于生活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展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由于生活是由众多的有机结合的细节编织而成的,因此生活的画面才那么五光十色,才那么富有让人目凝神迷的色彩。钱钟书先生说过,人类观察事物有两种方式:一是“乘飞机下眺式”,视野广,但对具体事物看得不真切;一是“踏实的逼视者”,虽然不及俯瞰式那样宏观,但看得细,有真切感。而通讯需要的正是这种踏实的逼视者的真实感。

细节是新闻作品中概括作品中描绘人物、事物与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在通讯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些恰到好处,描写入木三分的细节,常常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细节可以起到“以鸟鸣春,以虫鸣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很多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一篇人物通讯如果只是大谈人物的种种品质,种种精神,却没有具体的事件来证明,相信很少人能够相信这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同样的道理,谁会喜欢听一个没有生动的情节,没有感人的故事的枯燥的演讲呢?没有细节描写的人物通讯无异于一场枯燥的演讲。正如著名记者理由所说:“一个人物只需要两三个生动的细节,读起来就会呼之欲出。”因为如此,许多优秀的通讯都因为有着的精致而耐读的 1 细节而令人感受到它灿如夏花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学习细节的作用和怎样运用细节。

一、细节的具体作用

细节刻画避免行文呆板,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我们都知道,一篇消息,要完整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要交代清楚新闻事件的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经过和原因是必须的。然而,具备了这些新闻要素仅仅是“及格”水平,对于一篇优秀的新闻消息来说,仅仅具备了新闻要素远远是不够的。消息要吸引读者,行文形象生动,才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细节描写,恰恰是行文形象生动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细节的添加会让读者感到通讯真实可信,细节传神的描写会使得读者不再是面对一篇毫无生气的通讯,它会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如同现在的3D电影一般,感觉到通讯中的人或事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魏伟对于朝鲜战场上的艰苦并没有直接采用正面描写,而是运用了一个细节 “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不仅描绘出了志愿军战士所处的环境的艰苦,也生动的勾勒了以为可爱的解放军战士的形象。让读者仿佛在那名解放军战士的身旁,看着他吃雪,听着他说那些话。

细节增强吸引力,细节增强感染力。通讯写出的事件更完整,人物更丰满,可以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最突出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使通讯中的新闻事件和人物风貌清晰可见;另一方面是会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感人肺腑。

新闻工作者往往捕捉生活中最典型的事实或形象,以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去再现这种典型。细节在一篇通讯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它会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真实可信。一条好的新闻要想打动受众,细节的巧妙运用是关键,能够使受众经久不忘。运用恰当的细节能够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起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在新闻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中,细节的作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是有些细微的区别。

成功的细节刻画,可以用最少的笔墨,重现新闻事件,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取得以小见大的神奇效果。如1997年7月1日新华记者的特写性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其中“四点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旗杆。零点四十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的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这些细节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刻的现场情景。这篇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将历史性场面写得可谓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富有立体感、现场感,以致读者在读这篇消息时就像在看新闻纪录短片一样。

(一)、细节在新闻事件通讯中的作用

细节在事件通讯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使读者在远离事件的发生地却如同亲眼见证了事件的发生,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在报道这些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中,细节的作用也倍加突出。

1、细节可以更好的讲述事实

细节对于通信中的场景描写和事态发展的描写,可以使得读者更好的认识客观事实,对新闻事件做出正确的决断。在朱小龙在《痛苦的战争记忆记利比亚战火中的普通百姓》的通讯中对一个细节的描写,“经历了数月战火的摧残,如今的米苏拉塔已是伤痕累累。穿行在市内的各个街道,几乎找不到一栋完好的建筑,许多曾经美丽的楼房如今面目全非,遍地废墟,空无一人。

战争不仅破坏了米苏拉塔的市容,更在当地百姓心中烙下难以愈合的伤痛。在米苏拉塔一条道路两旁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上 千名遇难者的名字。他们都曾是这座城市的主人,但无情的战争剥夺了他们享受生活的权利。”在这两段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城市被战火摧毁的时刻,也让我们对于利比亚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细节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一些通讯中,那些对于细节的描写往往可以使读者感受到那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感受,会使得读者仿佛看到了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样在《痛苦的战争记忆记利比亚战火中的普通百姓》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些无辜民众的的痛苦“逝者已矣,但生者依然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米苏拉塔市民穆奈至今无法接受失去儿子的现实。4月的一天,穆奈的儿子阿卜杜从家中开车前往市区,打算救助战争中受伤的同胞。然而,一发无情的炮弹阻断了阿卜杜的回家之路,他的生命定格在33岁。”

(二)、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作用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正如杨洪东对电视新闻的细节所说“电视新闻画面和语言的细节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最有意义、最有特点、最细小的情节、动作和特征。”细节在新闻通讯中了会深刻的刻画出一个任务的性格。这些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选择的几个重要方面,当然,通讯中的细节描写在进行选取时可能远远不止这些,但究其根源都可以归纳到这几方面当中。同时,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也不能过多过滥地运用。过多了,细节描写反而会冲淡主题,有堆砌之感,只有灵活多变的运用,将叙述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融为一体,使整篇文章真实传神,达到完美的境界。

1、人物特写有了细节描写,可以生动的反映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等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典型。在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中斯诺对周总理的外貌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令人 心潮澎湃的场景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也容易受到感染,当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时,我们或许会情不自禁的流泪。细节的描写可以使受众更加能够理解新闻人物的思想并受到新闻人物的感染。

2、人物的细节描写,有利于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及可读性。很多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一篇人物特写如果只是大谈人物的种种品质,种种精神,却没有具体的事件来证明,相信很少人能够相信这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同样的道理,谁会喜欢听一个没有生动的情节,没有感人的故事的枯燥的演讲呢?没有细节描写的人物特写无异于一场枯燥的演讲。细节也会更加容易的理解先进人物的思想

通讯报道中令人过目不忘的的细节能产生震撼力,可以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如新华社的长篇通讯《20岁的人生跨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一百零九家报纸刊用,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集中、广泛宣传李向群英雄事迹和成长道路的“宣传战”,从中央到地方都极为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说:“李向群这个典型抓得好,思想蕴涵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为李向群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这正是因为李向群的事迹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本质和主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典型性和导向性。而描写的恰到好处细节也会让人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先进人物的精神。

二、既然细节的左右这么多,那么细节的运用也有很多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

常见的细节描写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动作细节描写;

(二)、肖像细节描写;

(三)、言谈神态细节描写;

(四)、景物、背景细节描写;

(五)、场面细节描写。

当这些细节描写运用的新闻写作中的时候,你会在这些细节描写中发现不一样的人物通讯世界及消息世界。卡蓬曾说过:记者应把自 己的想象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人。试想,摄像镜头全景拍摄了异国情调的豪华住宅后又定格在一间茅草屋上。不需任何文字,制作人通过镜头所展示的一切已表达了许多。记者也可以通过细节内容的灵巧运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首先,选择什么样的细节描写才能把人物通讯写得的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呢?

一、选择有感染力的细节

美国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论著《与元九书》中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见,在人物典型报道中,以情感人,可以大大增强典型人物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受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他用生命书写新闻》新闻作品中,写记者采访甘志远的同事赵红记者是,有这样一段描写:“‘怎么可能?’记者赵红说。她的对面,是甘志远的桌子,上面一瓶药丸,一张贺卡,一只茶杯,里面还装着满满的茶水„„”甘志远桌子上的物品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看到甘志远同志的简朴与真实,感受到甘志远同志的艰辛与不易。

二、选择可以揭示人物思想境界的细节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通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相当出色。孔繁森在第二次进藏前和老母告别,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的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旁,声音颤抖的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多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冷水„„” 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孔繁森对母亲的说的一番话,可谓有情有义,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他选择了顾全大局。孔繁森为了大局毅然赴藏,体现了他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内心仍然充满着对家人的爱恋。母亲的话体现她的通情达理,这样顾全大局的好母亲,无法不令人肃然起敬!相信读者读后无法不受感动。

三、选择揭示、呼应主题的细节描写

新闻作品中任何描写最终目的都在于表现主题,细节描写更是如此。

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中,为体现焦书记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分主题,作者选取了焦裕禄同志同涝、沙、碱的斗争中肝病越来越重的细节:

„„很多人发现,无论开会做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住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住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室的藤椅上,右边也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对焦裕禄的这些细节描写感人肺腑,小中见大,三言两语便起到了呼应主题的效果,衬托出了焦裕禄同志一心为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细腻传神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主题意图,深化了主题思想。

四、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新闻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都应该是不同的,要想人物的形象丰满逼真,那么人物的个性特点就应该鲜明丰富,与众不同。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对周恩来有一段外貌描写:

我一边和周说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因为在中国像其他红军领 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实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物。

这样的细节描写让人读后仿佛眼前站着一位精干、质朴、热情、有抱负的青年革命家。

我们平时怎样写人物通讯才会生动感人呢?

首先,要抓住人物特点,通过描绘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个性。名记者田流曾谈过这方面的体会。他说,“譬如,报道一个劳动模范,特别是那些老劳模,我们应该研究这位劳模和别的劳模有什么不同。有了这个不同,那些最能表现这个劳模本质的材料、事迹,就会站到前列来了。”

其次,通过典型环境的细节描写来烘托、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次,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通过心理描写,能使人物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心理描写在文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然而在通讯中却运用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新闻事实可以通过行为和语言明确表现出来,但却很难通过对象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其二是通讯在运用心理描写时,人们常常怀疑其真实性。但是真实准确的心理描写往往能够直接而充分的展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这是其他表现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归根结底,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这样才能抓到好题材,才能捕捉到真实、生动、细腻的细节。

虽然在通讯中加入细节有很多好处,但任何事物都如同剑刃一样具有两面性。多好的东西运用的不合时宜、不合道理也是就成了害群之马了。就如同花朵,只有在适合的时间和地点开放,才会被人欣赏一样。细节也只有运用的恰到好处,才会使整篇稿件熠熠生辉。【参考文献】:

庹震,《怎样当记者》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记者,朱小龙《痛苦的战争记忆记利比亚战火中的普通百姓》新华网

郭光华,《新闻写作》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新闻呼唤细节 第3篇

有魅力的新闻作品从来不忽略细节描写,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名著中的很多细节,至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铭刻在心。

细节可以让新闻之灵魂深刻,不容忽视

新闻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可以说,新闻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新闻的灵魂。而要想新闻之灵魂立起来,必须注重新闻的细节。

1.细节可促动新闻的敏感性。新闻敏感是发现新闻的能力,是指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什么是新闻。新闻敏感强,记者就能从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发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抓住新闻;新闻敏感弱,明明有重大的新闻在眼前,也瞧不见、抓不住。而最能促动记者新闻敏感的,往往是采访中的细节。

2.细节体现了事件的真实可信。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只有形象的东西才能感动人、吸引人、教育人,充分发挥新闻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记者到现场去采访,到第一线去采访,到发生事件的地点去采访,从而发现新典型、新经验,写出生动形象、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报道。

3.细节突出了事情的本质。观察和分析,应是记者的职业习惯。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记者要养成观察和分析的习惯,记者要善于比较。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新闻常常被一些不起眼的现象所掩盖,抓住一二条不起眼的线索,跟踪追求,发现新闻,是记者应当具备的特殊本领。在现场观察中,应当注意观察什么?首先要观察同新闻有关的基本事实。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抓住能够充分反映事情本质的细节,从细节中挖掘重大新闻。采访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对采访中的线索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记者的眼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抓住某些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却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细节。

细节可以使新闻之血肉丰满,生动灵异

怎样才能捕捉到新闻血肉丰满的细节呢?

1.现场采访必不可少。记者的采访是获得生动材料的好办法。新闻报道中成功地写景状物,字里行间的音响、色彩、形象、气氛,通常是记者运动现场观察到的材料;而且,现场采访是记者产生激情的首要条件,也是记者产生独到见解的重要条件。如果记者没有身临其境的观察,没有通过观察而得到的独特见解,只是重复其他人讲过的一般道理和互不联系,没有通过作者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材料,那么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就是语言再优美华丽,也不会吸引读者。对被采访者所处环境的观察和描写,目的是为了把被采访者写好、写活、写深。

2.细心体贴,为读者所想。就像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所言:“全靠你在写作时像情人一般地细心体贴,防患未然。礼多人不怪。你把你的读者每一次都当作对你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有错。因此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白了。”

3.情文并茂,令人难忘。作为记者,不妨多学习老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的有关新闻观。他曾经反复强调,新闻作品应该情文并茂。要做到古人所说的: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在人耳目,叙事——身临其临。如果新闻报道写得像一潭死水,那么,就激不起读者的感情,打动不了读者的心弦。有些新闻通讯不新鲜生动,不引人入胜,穆青同志谈了原因:“病根就在于采访不深入,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只看到了轮廓,而没有找到典型场景和细节。因而只能告诉读者一个一般化的概念,构不成感染读者的具体、生动的形象。这是我们记者队伍里一个常见的‘顽固症’。要治好它,就要尽可能深入到现场,用眼睛去观察,用全副身心去体验。”他总是在努力追求并十分逼真地显示现场真实情景的。

细节可以使新闻有了点睛之笔,光彩无限

一篇人物通讯,如果没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恐怕是很难活起来的。很多人都特别欣赏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一段关于吴吉昌夜间观察棉苗的描写:“涑水河畔一片寂静。月光下窝棚四周的冰柱,射出凛冽的寒光。两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提着马灯,拿着镰刀,象忠于职守的哨兵,警惕地守护着苗床。”这形象、生动、真切、感人的描绘,读后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这样的通讯,我们往往一读再读,爱不释手,而每读一遍,就觉得是一次享受。

这种现象说明,在新闻通讯中存在着客观的美。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新闻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新闻是要给人看的,只有写得生动、形象,写得有意思,人家才喜欢看。当然,重要的新闻,即使是写作上差些,也还是会有人看的。新闻既重要又写得好,就会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反响。所以,新闻写作在保证新闻必须真实的前提下,一定要下力气把新闻写得吸引人,以期获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在现场采访中捕捉情节时,记者要努力捕捉特征,精选典型细节。关键的细节,一定要问清楚,写作的时候就有大量的选择余地,应用起来也比较自如。有人说细节大于情节,不是没有道理。这就需要作者抓住有意义的细节:一句话、一段画面能让读者牢牢记住,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要写好文章,不光要在技巧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深入实际,走万里路,开阔视野,博识广文,对所论事物有感性认识,写出的文章才能生动活泼、深刻感人。

细节显示完美,细节创造精彩,细节决定成败。新闻,呼唤细节。?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新闻细节 第4篇

细节镜头可以真实地记录电视新闻事实

运用细节镜头可以达到鼓舞和揭露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些经典细节镜头既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瞬间, 又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 让世人及后人了解到真实的事件并对那些细节事实常忆如新。

“朱镕基的眼泪”堪称电视细节镜头典范。1999年5月,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造成我国3位新闻记者遇难、使馆馆舍严重毁坏的恶劣后果。亿万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在3位记者的追悼会上,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泪花涌出流淌脸上。这个细节, 让电视人刻骨铭心, 一方面总理的民情胸怀跃然“屏幕”, 一方面国人的愤恨感情冲天而起。抛开事件来看电视细节运用, 我们称之为“朱镕基的眼泪”感动了全中国人, 那种酸楚的历史瞬间如此清晰地留在我们大脑深处定格下来。任何时候, 我们只要想起那起事件, 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心灵深处与总理的感情共鸣不已。

细节镜头可以延续电视新闻的生命力

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体现着新闻生命力的强弱。有别于报纸与广播, 电视新闻靠图像与补白传播新闻, 细节镜头可以延续电视新闻的生命力。电视记者不仅要做到本人看到了新闻事件事实, 而且要做到通过使用镜头让观众也了解到新闻事件的事实。

电视新闻的细节镜头, 让新闻内容更加真实, 让新闻更加立体化。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 新闻的感染力在于引起轰动、影响面大, 而细节可以增加新闻的感染力。记住了新闻中的某个细节, 就记住了某条 (则) 新闻。因细节而被更多人记忆的新闻, 其生命力就会更持久。十多年的电视新闻采访工作, 我们感受最深的是, 我们的新闻作品成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档案, 是活的经历;新闻中的细节镜头成为我们记忆中的活页, 是渐渐远去而清晰的生命。

电视新闻要在根本上避免假、大、空的东西, 必须运用细节镜头

我们经常看到大镜头接连不断的电视新闻。大体上说, 这类新闻在我们的脑海里留存时间很短, 至多一支烟、一顿饭的工夫。比如说, 某电视台播出了当地优质小麦生产的一则新闻。镜头选择了一望无际的麦田, 田中几位老农荷锄干活, 从一垄小麦后拉, 补白是当地如何进行优质小麦生产的做法, 最后来一段电视同期声:根据现在的小麦长势, 预计今年每亩地可以收多少, 总体上可以比去年多收多少小麦;因为种的是优质品种, 价格看好, 能增收多少钱。如此闭上眼睛可以说出子丑寅卯的电视新闻, 根本不可能吸引受众, 观众肯定会拿起遥控器换台的。

事实上, 很多电视记者热衷于这样做。这样做, 省力、省时, 也省了电视新闻的效益——没人看。出现“三省”新闻的原因很多, 最根本的是缺乏电视新闻细节意识。

近年来, 介入政策解读的电视新闻越来越多。无论是东方时空和新闻调查, 还是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都是电视新闻做深做细的探索。这类电视新闻体裁, 都是用细节镜头来分析新闻事实, 展开新闻事件过程, 表述新闻事件结果的。

值得一提的是, 平常看政事活动报道时, 我们会看到一些“一成不变”的镜头。这并不是电视新闻细节镜头的阙如, 而是出于新闻表达的需要, 曲折讲述新闻。比如说, 国际间就某件事进行闭门谈判。受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限制, 受新闻记者的身份限制, 出于秘而不宣的需要, 电视新闻记者要在谈判的准备 (热身) 时间抓拍一些环境素材。不同媒体的记者所拍摄的素材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些镜头素材基本上都是空而不假, 其原因就是拍摄细节镜头时作了选择, 后期制作时作了取舍。

电视新闻亦不可过多过滥地运用细节镜头

电视新闻中细节镜头运用得好可以使新闻增色, 运用得不好则使新闻应有的价值降低。

几年来, 一些文艺娱乐人士热衷沾色作秀。那些“扒粪”式的所谓新闻, 其价值很小, 其目的无非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采写手法上, 注重庸俗的做派, 通篇或过多地通过粗俗的细节镜头“展现”追星族眼中的个性。

再如, 现今一些都市类报道中, 细节镜头过多过滥现象也不少见。例如, 某省电视台报道都市新闻时, 把一些街头打架斗殴现象“直播”式搬上屏幕;把人们之间的言语冲突作一些“推波助澜”式的报道;对一些侵害公众利益的违法事件进行剖析, 加进一些“违法有理”式的旁白。凡此种种, 都背离了守法尚德的新闻价值观, 模糊了人们的价值观判断能力。这种以曝光式播出的细节镜头堆栈成的新闻, 只不过是盗用了电视镜头语言的细节作用, 传播了一些不该传播的东西。

细节镜头是电视新闻的有效载体, 而不是唯一。因为细节镜头语言基本上属中性表义语言, 在特定的语境、环境下, 可以起到贬义的色彩作用。要避免电视新闻细节镜头语言过多过滥, 就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观, 树立做电视新闻不是生活式的娱乐而是用事实去引导人们走正道、树正气这样一种观念。遇到政策法规难以解决理解力问题的新闻时, 用细节镜头语言可以使人们更感性地理解政策规定, 尤其是表达某项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迫切性时, 镜头语言最有说服力。

细节:电视新闻的魅力之源 第5篇

电视新闻的细节特征

电视新闻的细节有别于节目中一般的声音、图像,它是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这些符号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

1信息传播的突现性。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所涵载的信息能明确从“面”上突现出来,形成点,这一特征能更好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传播效益。画面信息的突现,就是要求每条新闻(以1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性镜头”,其他6个系为“基底”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所谓“基底”性镜头,是过程性、背景性的。

2信息传播的单纯性。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涵载信息时表现出来的简洁、完善、集中的特征。这一特征可引导观众准确感受信息而不产生歧义。在捕捉一個复杂的物象时,视觉是把一个整体印入脑海,构成印象,或叫第一印象。如看一个人,先观察到仅是“人”,随着条件推移才能辨明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如条件允许且又需要,则进一步仔细观察他们的服饰、仪态、肤色和面貌。这便是画面细节在传播信息时所体现的单纯性。

3具有信息传播的证实性。电视新闻的声画因素所传播的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所产生的见证效应。这种见证效应可以实实在在为受众消除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此外,新闻人物的话语、新闻现场的音响有着不可更改的佐证性,从这个角度看,它有着比画面更为可靠的真实性。2000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京杭大运河“三乱”现象进行连续报道,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记者以暗访的形式采录到了大量声音与画面的细节。

电视新闻细节处理的步骤

首先要培养用固定镜头去展现画面细节的意识。固定镜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记者捕捉新闻事实的能力。从视觉的规律可以看出,人的眼睛完全感知一幅全景的画面需要8秒钟、中景需要5秒钟、特景需要2秒钟。由于固定镜头具有便于人的视觉观察的特点,因此,在电视新闻中较为广泛地采用固定镜头快切编辑的采编方法。

其次强化声音意识,提高记者对声音细节的感悟能力。现场的声音可以渲染气氛,记录新闻现场的真实情节,保证新闻真实性。采访前,按照事先确定的主题,对新闻现场环境进行认真观察,仔细研究被访人物的特点,查阅大量丰富的新闻背景资料等。同时,要提高对现场条件变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感性,这样才能使现场采访时话筒意识不断增强、时机运用的得当、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进而引起观众的联想,调动观众的思维能力,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丰富传递信息的内涵。如《陕西电视台》2002年播出的《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充分发挥电视语言优势,截取了温家宝同志在特大洪灾区陕西佛坪县长角坝乡沙坝村临时教学点了解灾情,带孩子们上课的细节,真实记录下了感人的一幕。“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我要克服重重困难,为重建我的家园而努力学习”,这是《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中最后一段话,也是作品中最精华、最富感染力的部分,这样有感染力的声音细节,不但使灾区人民鼓起勇气,而且激起了所有中国人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自强意识。

归纳定义新闻细节 第6篇

关键词:新闻细节,客观事实,定义

新闻细节到底是什么, 有无定义?不但业内人士难以给出明确回答, 而且新闻词典里也找不着, 这给自觉把握和运用它带来一定困惑。笔者查阅了一些工具书, 觉得《辞海》的“细节”词目相对较有借鉴意义, “……最小组成单位”可以是字和词, 或者其它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丛书中, 有一册《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 (以下简称《教程》) 特别强调细节, 作者在导言、主译者在译序中, 分别引用了“记者需要的是细节, 细节, 细节。”这一感悟采写之精髓。虽然作者没有给出细节的定义, 但《教程》中有关细节的界定和叙述不少, 笔者以此集纳出细节的含义、范围和表现方式等, 尝试归纳出细节的定义 (本文只探讨文字类新闻作品, 不包括广播、电视, 以及网络等媒体的音响、画面等细节) 。

细节之界定

《教程》在第3章“新闻报道的基本构成元素”里说, “与报道的主要事件相关的细节和事实被称为详尽细节, 它可以是叙述、引语或能够进一步解释事件的细节。”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 而事实是由多个部分或曰侧面组成的, 也可以说细节就是新闻里的事实及其组成, 让读者看见不同部分或侧面组成的事实, 这样的事实才是具体的、详尽的、有说服力的。客观事实具有多样性、差异性, 记者写作时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是选择细节。写进作品的细节必须是那些与表达的主题有密切关系, 能把读者带到现场的重要、独特的内容。《教程》P239用一幅梯子的图形, 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搜集独特的细节, 从“狗”这一属概念逐级扩展为越来越具体、属越来越详细的种概念。

独特就是与众不同, 别人的作品里没有。“细节会使你的报道和写作与众不同。” (1) 也就是说, 作者选择的细节——叙述的事实具有区别于其他新闻的唯一性, 如《教程》P91的火车脱轨事故, 其细节与别的火车事故肯定不同, 别的事故不可能也是“在上班高峰、满载乘客、经过市场大街、脱轨、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当然, 这些细节应该是“好的细节”“能为你的文章服务的几个细节”“触及你内心的细节”。 (2) 这样的细节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也实实在在地注解了《教程》作者在导言开头的两句话:“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

细节之范围

叙述写作不是写小说, 即使那报道可能读起来像一篇小说, 你也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你应该这样问问题:你当时在想什么?你是什么感觉?你说了什么?你穿的什么衣服?你在做什么?你需要得到关于颜色、声音、视觉、嗅觉、大小、形状、时间、地点等所有细节。 (3) 记者在采访阶段, 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新闻素材 (包括细节) , 把一切和报道有关的内容都记下来, 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最后用在作品中的细节可能只是采访内容的很小一部分, 但为之准备的细节可以是和新闻有关的一切。

灾难报道的基本内容

……

何人:

何事、为何:

何时、何地:

天气:

人员疏散情况:

医院:

灾难现场:搜集能听到、看到、体会到或者别的感官感受到的每一个细节。你要在你的报道中描绘出这些内容。

估计人员和财产损失:

…… (4)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直接列出, 而结果, 即“How (如何) ”则分别放在“医院、灾难现场、估计人员和财产损失”等部分里。上述引用, 包括了新闻的5个W和1个H, 也就是说所有新闻要素都可以是细节。

细节的表现方式

《教程》的作者在导言中说, “用具体细节取代形容词。不要说这是一条大狗;而要说一只250磅的圣贝纳德, 名字叫丘吉尔。”作者以此说明, 新闻作品里的细节是实在具体的, 是能直接看见的 (这个“看见”是广义的, 包括通过听、闻、触摸等能直接感受到的客观存在, 以及可以准确理解的事物概念) , 不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琢磨才能发现它, 而任何能直接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表现方式, 细节也不例外。

使用具体细节而不是形容词:应该写成“那个有100年历史的风车”。不要写“那个古老的风车”。 (5) “有100年历史”是由“有100年”“历史”两个词组成的词语。

随着“砰”的一声, 垒球令人失望地落在了体育馆的地板上。

“再来一遍, 丹, 你一定会做得更漂亮!” (6)

前一段的“砰”是细节, 这个字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模拟自然界声响的拟声词;后一段落是一个句子, 引用了教练的话。引语一般以句子的形式出现, 成段落的很多, 如本例。

还有不是引语, 全由细节组成的段落, 如《教程》P233。三段报道共计416字, 全是细节。

细节还包括图表。你需要搜集细节, ……可以考虑是否用图表来表示所报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 用分钟或小时为单位做一个时间表。 (7)

《教程》里也选用了不少图表, 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图表表现细节的优势。《教程》P28在《图表的重要性》里说, “报道配照片或图表非常重要。……比如当一起飞机失事事故发生时……普通记者注意搜集事实、人们的话语或其他材料, 而图片记者则要关注其他细节, 如飞机滑行了多少英尺。以便画出示意图。”

非细节的界定

《教程》在第6章的“观察——事实与观点”里说, “为了报道而观察某一行动或细节与表达个人观点不尽相同。你需要动用感官来获取信息, 而不能对你所看到的事物发表评论。在新闻报道中, 所有的观点、判断和质疑都必须有出处, 记者在报道中应尽量排除个人观点, 只有在专栏、标有“分析”的报道或者带有编者按语的第一人称报道中, 记者才能发表评论或进行解释。

《教程》P92举例展示了“正确的写法”和“不正确的写法”。

描写具体细节时, 要使用生动的名词和动词, 但要避免使用修饰语。当你使用形容词的时候, 你就是在冒险把自己的观点塞到报道中去…… (8)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 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读者会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并形成观点, 一般不需要作者用评论来引导或下结论, 而使用形容词, 只是作者对某人或某事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的看法, 对读者没有具体明确的意义, 比如说某人很胖、这杯子很结实、演唱会气氛热烈。如果用细节表述具体事实, 应写为:某人体重260斤, 这杯子从一米高掉水泥地上不会碎, 演唱会的掌声延续了五分钟。

此外, 概括性的叙述也不是细节。

概而言之, 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概述、评价及抒发的主观情感都不是细节。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新闻细节定义为:读者在新闻作品里能直接“看见”的客观事实, 是新闻报道反映事实的组成部分, 具有区别于其它新闻内容的唯一性;它可以是字、词语、句子和段落 (包括图表) , 是客观存在或曾经发生过的。

注释

11[美]卡罗尔·里奇·钟拳等译.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 (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下同〉P92

22 P239

33 P245

44 P479、480

55 P149

66 P90

77 P477

新闻采编细节分析 第7篇

一、新闻采编细节的重要作用

细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细节的把握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够成为成功的关键, 对于新闻采编工作而言, 加强对细节的重视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把握好新闻采编细节, 不仅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做好采编的工作, 同时也是优化新闻质量, 以获取更多受众认可的关键因素。以电视新闻媒体为例, 新闻采编细节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新闻主题的深入性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不但要重视新闻内容面的广度, 同时还要更加注重新闻主题的深度, 主题的深入性是提高新闻对受众吸引力的关键性因素。新闻采编的细节不仅是电视内容的重要表现部分, 同时也是新闻采编工作者挖掘新闻价值与内涵的切入点, 通过对细节的有效掌控与展示, 能够实现“小中见大”良好效果, 也更容易让受众体会到新闻的深度, 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这也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充分把握好采编中的每一个细节, 通过突出细节来提高新闻主题的深入性, 同时也为新闻主题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使媒体能够选择最佳、最深入的新闻主题进行报道。

2. 强化电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新闻的灵魂价值在于真实, 真实性也是新闻媒体被受众所接受并信任的关键所在, 脱离了真实性的新闻是无法长期存活的, 而虚假新闻的播报也会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可以说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命脉”。电视新闻以声像结合的形式, 真实记录采访的内容, 这也是电视新闻展现其真实性, 发挥影响力的关键, 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采编工作人员要注意抓住采编中的细节, 以细节作为新闻真实性的有力佐证, 通过对细节的展现与描述, 让受众更好的体会到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从而获得新闻受众的信服, 并通过细节的突出, 展现新闻内容的深层内涵与社会价值, 充分发挥出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3. 凸显电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枯燥乏味的新闻报道是无法抓住受众心理的, 更难以激发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兴趣, 因此,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通常都会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避免使用空话套话, 而这对于新闻媒体的长期发展也是并不足够的。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如果长时间运用相同的报道模式以及内容形式, 很容易使受众产生疲劳感, 并逐渐对新闻报道失去兴趣, 电视新闻报道只有不断地提高新闻的生动性, 根据受众心理采取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才能抓住受众的心理, 吸引受众的眼球, 进而赢得广大受众的认可。而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要靠对细节的重视与掌控来实现,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要重视对细节的处理, 通过细节的展现, 来增加新闻内容的灵性, 并通过不同细节的综合运用, 凸显出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趣味性, 并使新闻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 在拓展受众的知识面的同时, 牢牢抓住受众的兴趣点, 最终使优秀的新闻报道得以呈现在受众眼前。

二、加强新闻采编细节掌控的有效策略

1. 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采编细节意识

要加强新闻采编的细节掌控, 首先要通过有效的措施, 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细节意识。可以通过对新闻采编人员展开相关的教育与培训, 并在电视台的日常工作中突出对提高细节意识的宣传, 从多方面对新闻采编人员产生影响, 使新闻采编人员逐渐形成并提高自身的细节意识, 并以意识作为行动的指导, 使新闻采编人员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地重视采编中的细节部分, 并能够对新闻采编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 以适当的形式予以突出和展现, 还要通过对关键性、典型性、深刻性细节的刻画与描写, 使新闻报道具有更强的生动性、真实性与典型性。

2. 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闻采编人员作为新闻采编工作的执行者与主体, 其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新闻采编的质量。电视台要想做好新闻的播报, 首先应该注意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训与考核, 要充分确保新闻采编人员具有合格的新闻采编资质, 还要确保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满足新闻采编工作的要求, 这也是保证新闻采编人员在采编工作中有能力掌控好采编细节的关键。对于新闻采编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要提高采编人员对新闻的敏感度。采编人员要能够准确掌握受众对于新闻的兴趣点, 从而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通过强烈的职业敏感与高质高效的采编工作, 充分挖掘新闻的内在价值。

(2) 要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新闻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 任何新闻言论都可能会对民众思想造成影响, 因此对于新闻的政治立场与采编者的思想政治觉悟有着很高的要求。新闻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 也要求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因其具有话语权这一特殊性对这些要求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更为严格。

(3) 要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知识储备。新闻采编人员的知识储备是新闻采编人员的一项重要素质, 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才能使新闻采编人员具有更长远的眼光、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更强的应变能力, 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挖掘采编中的细节, 并通过细节的展现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注重采访中的细节捕捉与细节提问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采访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 在采编人员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中, 往往会流露出很多的细节, 其中很多细节都具有着重要的隐藏价值。因此, 采编人员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善于捕捉细节, 并要善于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 消除被采访者的抵触感或紧张感, 并通过一系列关于细节问题的设计, 抓住适当的时机, 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问, 并从中得到具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灵活运用提问的方式, 为新闻采编与新闻报道提供大量的优质新闻素材。

4. 采取灵活方式, 加强细节处理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 报道的真实性是提高新闻的影响力的必要条件, 细节作为突出真实性的关键因素, 在新闻报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编过程中, 可以通过设置合理提问、突出细节等方式可以使新闻事件真实性更加突出。在具体的采编过程中, 采编人员应注意主次的搭配, 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手段综合利用, 来达到良好的细节处理效果。

总结:

当今社会中, 对细节的把握往往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细节论成败”这句话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过时, 反而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只有充分加强对细节的掌控, 不断提高新闻采编人员对采编细节的挖掘与运用能力, 通过对细节的有效展现, 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深入性以及生动性, 使新闻报道更好的抓住受众的眼球, 获得受众的认可, 才能在新环境下为传统新闻媒体赢得更多的受众并开辟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而不论是电视新闻还是报纸、杂志上所登载的新闻, 都要依靠新闻工作者的采编工作才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新闻采编工作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新闻采编的质量, 获取最有效最准确的新闻材料, 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 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的眼球,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采编细节的角度着手对新闻采编进行分析, 希望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媒体,新闻采编,细节分析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采编细节工作 第8篇

1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前期准备

1.1从记者的采访内容入手

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便是要确定新闻采访的目的。新闻采访并不是漫无边际、 天马行空地闲聊, 而是新闻编辑者在纵观新闻报道全局后, 所提炼出的中心依据。要结合收集到的新闻线索, 充分学习并熟练掌握与新闻采访内容相关的政令要闻、律法条文、规章制度等。要统筹考虑有关材料, 结合历次新闻采访的经验与直觉进行全面地分析和判断;同时, 只有明确采访目的, 才能明确采访方向和关注点, 形成清晰完整的采访思路。在采访前, 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和把握新闻事件的背景、所处的社会背景、真实状况、后续的发展状况、 波及和影响的范围, 涉及的人群及被采访者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从事的职业、 生活状态、价值观念等背景材料。新闻采编者通过对大量真实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获取重要的信息点, 提高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度,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报道角度, 使采访报道更具深度更有力度。

1.2从新闻拍摄的画面情节入手

电视新闻采访与拍摄画面是相辅相成的。要想完成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 新闻拍摄是不可缺少的。在采访前, 要制定合适完整的拍摄方案, 来抓住新闻中“以小见大”的细节。新闻拍摄者要根据新闻采访的内容, 选择最合适的新闻拍摄现场、制定最有表现力的新闻采访报道的表现形式。新闻拍摄者要把握住整个采访的流程, 对于采访的重点情节, 以近镜头特写或是以固定镜头来凸显, 要做到胸中有丘壑;提前到达采访现场, 选取恰当有利的拍摄位置, 熟练把握远近镜头切换。例如, 采访时使用的是多套摄像机, 就要对摄像机的机位和使用方向进行合理设计;而在现场直播时, 还要考虑选取合适的报道背景。

2电视新闻采访录制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2.1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在电视新闻采访录制的现场, 采访时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把控的突发状况。这就要求电视新闻采编者要有良好随机应变能力, 善于利用采访发展的趋势, 寻找有价值的信息点。因此, 电视新闻采编者要具备充实的知识信息储备。 在工作的闲暇之余, 要不断学习, 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还要熟悉专业门类的知识, 将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闻采编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不仅要求新闻采编者有深厚的文字底蕴还要有数学家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演说家独特的语言艺术。一旦难以掌控采访的趋势, 就要迅速判断采访方向, 另辟蹊径, 寻找新的采访思路。电视新闻采编者要加强细节意识。细节处理是新闻采编最基本, 最重要的工作。新闻采编者还可通过观看借鉴其他优秀的新闻采访报道方式,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寻找新闻报道的重点和有待挖掘的细节的能力。

2.2练就一双善于捕捉细节的“眼睛”

在实际新闻采编工作中, 相关从业者要主动寻找人物或突发性新闻的意义细节和典型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把握住微妙的细节, 才能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善于捕捉和运用细节, 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抽丝剥茧, 从庞大的新闻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例如, 被访者的表情细节、动作细节以及所处的环境细节尽可能捕捉到位, 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烘托人物的性格, 为故事的讲述增添亮色。

3结语

电视新闻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视听艺术, 它打破了传统纸媒仅有文字叙述的局限性, 能更直观形象地满足人们对事实真相的探求欲。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 也要提高新闻的趣味性, 加强新闻的吸引力, 这些都需要电视新闻采编者注重对细节的把握。新闻采编者必须要强化自己的专业修养、扩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对细节的捕捉力。 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分析整合利用各类细节资源, 细化新闻内容, 增强新闻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提升新闻的传播价值, 确保新闻报道内容能够更好地吸引大众, 使新闻广泛传播, 从而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芳.当下电视新闻采编如何做到贴近民众生活[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6) .

新闻传播效果与细节采写 第9篇

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 也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最小的材料细节。一般来说, 新闻细节虽然笔墨不多, 但却常和文章的其它部分一起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 并且起到增强阅读敏感、凸显表现力的作用。

一、恰当运用细节能够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把握和运用好新闻细节能够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闻细节具有典型性。我们在写新闻人物或叙述新闻事件的时候, 经常要进行深入采访, 在收集到的大量素材中, 会发现许多细节, 这些细节是新闻人物个性的流露, 是新闻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能很好地体现出新闻人物的个性或新闻事件的意义,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写作时应用新闻细节, 会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新闻事件更加鲜活。二是新闻细节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窥一斑而见全豹。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句话等等都可以算是细节, 对于新闻人物来说, 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自身个性的展现。对于新闻事件来说, 一个瞬间、一个现场、一个画面, 都能体现事件本身的意义。三是细节生动形象, 可读性强, 容易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相对于大段的叙述文字来说, 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中的细节可读性更强, 更加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这就是细节魅力的很好体现。四是新闻细节真实感人。新闻细节因为是新闻人物身上或新闻事件过程中实实在在发生的, 也是通过记者的描写能够让受众深切感受到的, 所以更有说服力, 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

二、捕捉细节需要在采访上下功夫。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也是捕捉细节的前提。新闻细节, 顾名思义, 既然是细节, 就很容易被忽略, 所以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 粗枝大叶是发现不了的。要想把握好新闻细节, 就要在采访上下功夫。

一是需要深入采访, 在了解中发现细节。深入采访, 是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得到新闻线索后, 就要进行采访。但如果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采访, 那是很难捕捉到细节的。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前提下, 采访要深入展开, 有时需要多次采访, 有时需要采访多人。记者要不厌其烦, 尽可能全面地去了解掌握新闻素材, 只有这样, 才能从中发现新闻细节。否则, 不但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也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报道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

二是需要亲赴现场, 用五官去发现细节。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一个基本原则, 这就要求记者亲赴新闻发生的现场, 去和新闻人物面对面地交谈, 用自己的“眼、耳、口、鼻、舌”去感受新闻事件, 去认识新闻人物。《大港石油报》上曾登过一篇《除夕夜巡》的稿件。这篇稿件是作者和夜巡队的队员一起在除夕巡井后所采写的。其中夜巡队队员用摁汽车喇叭迎接新年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这一细节的捕捉与作者的深入观察不无关系

三是要心系主题, 准确捕捉细节。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会接触到许多人, 和事件有关的或无关的;会了解到许多的素材, 和表现主题有关的或无关的, 去挖掘那些和表现主题有关的新闻素材, 不但能提高采访效率, 还能准确捕捉到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新闻细节。

三、写好细节需要把握四个要点。

捕捉到新闻细节之后, 就要考虑如何在稿件中写好细节。因为采访只是写作的基础。这些细节究竟能不能用, 究竟如何用, 还需要记者进行重新的组织, 以便使其能为表现文章主题锦上添花, 而不至于成为败笔。

一般来说, 细节写作需把握四点。一是所表现主题与整篇稿件的主题一致。无论是一句话, 还是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画面, 作为一个细节, 都能表现一个主题。如果其表现的主题与文章的主题不一致, 那就不会起到增强传播效果的作用, 相反还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二是细节具有代表性, 是新闻人物个性或新闻事件重要意义的典型体现。只有选择典型的细节, 才能最充分地表现主题, 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三是表现手法以描写为主, 可读性强。描写的种类很多, 有环境描写, 动作描写, 还有语言描写等等, 不管是哪种描写, 都是通过细腻的笔触, 表现一个典型的瞬间, 或是勾勒一幅生动的画面, 使其犹如一张照片嵌入受众的脑海中。四是篇幅短小, 文字精练。新闻细节都是点滴的小事, 小到一个动作, 一句话, 所以细节描写一般不超过百字。若文字过多, 就会显得冗长拖沓, 进而影响到表达效果。

四、运用新闻细节时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在实际运用新闻细节时, 还要注意处理两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新闻细节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新闻细节选用多少应该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来确定。典型而恰当的细节描写如同文章中的点睛之笔, 让人过目不忘。但在一篇文章中, 细节描写不宜多, 多而杂就会冲击文章的主题, 削弱传播效果。二是要处理好新闻细节与文章其他部分的关系。在一篇文章当中, 新闻细节与文章其他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为表现一个主题而服务, 但又相映成趣。细节描写细腻生动, 文字叙述平实流畅, 二者平仄相间, 给读者一种韵律感, 既引发了阅读兴趣, 也增强了传播效果。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相伴而生。

浅谈电视新闻细节的重要性 第10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重要性;立体感;深度

一、电视新闻细节使新闻更加活跃

电视新闻细节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体现、深化主题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细节虽小,但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丰富表现力的作用。由此可见,细节使节目有血有肉,形成电视新闻报道的兴奋点,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实践告诉我们,宽泛的视野、空泛的描述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个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才会使我们的报道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电视新闻细节的心理学特征具有暗示的感染力,从人类接受信息的规律来看,人们往往是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电视画面的真实性让受众感到电视中的每一个细节代表着作品的某种观点,并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品味,在主观上产生自己的联想和反映,从而获得新的观赏满足感。

二、电视新闻细节使新闻更加有立体感

众所周知,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也放大画面的信息点,达到增强观众记忆深度的目的。一些同主题有关的重点细节,可能在整个画面上并不是特别抢眼,也不一定处于画面构图的中心,往往不被一般观众所留意。但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重要信息点,这就需要借助解说的强调,将其放大、展开、凸现出来。引导观众的视觉关注,使他们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比如在获奖电视新闻报道《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心中的丰碑》中,有一段精彩的细节是记者在现场抓拍到的。记者在大桥上看到一位盲人在同行人的陪同下,兴趣盎然地用脚步丈量桥面的宽度,接着用手又细心地估量大桥钢索的直径。记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细节,在盲人用手丈量钢索时,走上前去采访,还没有等记者问题问完,盲人就兴奋地说:“太高兴了,太高兴了。”此时不需要再用更多的语言,盲人的动作、表情这一细节就向观众表述着他的激动之情。这一细节画面把城市建设成就与人民爱城市、爱祖国的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整个报道有了这样的细节,便如锦上添花,更能吸引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从2005年4月26日到5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每晚50分钟的“跨越海峡握手——连战、宋楚瑜大陆行”特别报道不仅回顾当日的重要新闻、新闻发布会、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而且对相关新闻事件的细节报道尤为突出。比如宋楚瑜到湖南湘潭寻根祭祖,电视新闻记者就敏锐地发现当地的接待人员特意做了两套衣服,一套是深蓝色,一套是橘色,而且车队也是橘色的车队,因为橘色象征了亲民党的颜色,可见湖南对宋楚瑜的到访是特别重视的。这个画面新闻细节,大大深化了画面的内在意蕴。

三、电视新闻细节使新闻更加有深度

人们在长期的认识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与心理结构,形成特有的“资讯系统”。实践表明,人们如果能够对外部感知进行思考,并形成强烈的对该感知的意象,就可以获得对事物的深度理解。就电视新闻而言,由于记者精心选取的角度,在细节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事物的独特理解,细节就被赋予了一种记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意象空间,使得画面不但蕴含了丰富的外观形式,而且为观众提供了抽象思维层面的意象。思维的广阔性要求电视记者在认识和了解新闻事件时,既要抓住问题的范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又要抓住个别的、具体的细节。因为这些个别的、具体的细节往往是新闻事件的本质和规律的鲜明体现,也是事物的特点所在。曾获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老井”已不再是那个<老井>》是不可多得的片例。该片以准确到位的镜头,告诉人们当年拍摄电影《老井》的背景村庄所在地——山西左权、和顺一带——太行山这些昔日最为贫困的小山村,如今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老井”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老井》。在这条新闻中,领导(村支书)的镜头很短,更多的是群众脸上的微笑、碗里的炸糕、飞跑的大卡车、农家的电视……大量生动和有说服力的细节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老井村的变化是映在群众的脸上而不是挂在领导的嘴上;是镌在人们的衣食住用里,而不是写在文件材料里。电话、录音机等充满时代特色的家用电器能与小山村的人们相伴,更是真实地表明“老井”已不再是那个封闭落后的老井,主题意义自然深含其中了。再如,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一行长达一分钟的握手后,胡锦涛发表了欢迎致词,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他着重提到了孙中山,强调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并说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说这话时,连战在一旁轻轻点了点头,这一细节被电视直播记录下来后,立即被媒体注意并加以解读,认为“孙中山成为两人会面的最大共同点”。可见,电视细节充分传递了深度信息,增强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代感和真实性。

四、电视新闻细节使新闻更加丰富多彩

论电视新闻细节及其采编 第11篇

一、电视新闻细节的含义及分类

1. 电视新闻细节的含义

所谓电视新闻的细节, 是指在电视新闻中能够体现出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何发生的等六个要素的语言符号或者是非语言符号的语言, 细节不仅包括具有视觉效果的图像, 同时还包括了电视新闻现场的语言、声音以及字幕等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要素。

2. 电视新闻细节的分类

对电视新闻细节的分类有很多种, 不同的分类标准, 会做出不同的分类。本文根据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不同的视听元素, 对电视新闻的细节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画面细节、声音细节、字幕细节以及图表细节等。其中画面细节主要是指在新闻的叙述过程中所插入的一些能够反映新闻要素的画面符号, 它能够使电视新闻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 激发观众的情绪;声音细节是指在电视新闻的播放过程插入能够具体反映新闻内容的声音, 主要包括解说词、与画面同步的声音以及背景音效等三方面细节;字幕细节是指在电视新闻叙述的过程中反映新闻信息的文字符号, 它与画面、声音构成电视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细节元素;图表细节是指对于新闻信息中的不易理解的元素, 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观众的理解, 它是对其它三方面细节的补充和说明。

二、电视新闻细节的重要作用

细节作为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反映新闻所传播的信息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细节能够体现出新闻的中心内容, 突出主题, 反映新闻的本质内容;二是把握好细节能够使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引起观众的注意, 加深观众的印象;三是注重细节能够使电视新闻更加形象化, 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让观众更加容易融入进新闻当中去;四是细节使电视新闻更加具体生动, 增加所叙述内容的可信程度;五是电视新闻在细节上处理得好能够提高新闻的个性化水平, 增加新闻的价值。

三、电视新闻细节的采编

细节作为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的核心内容, 其作用不容忽视,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细节的采编工作, 是新闻从业人员近年来更加关注的问题, 下面将对电视新闻细节的采编工作进行论述。

1. 充分做好幕后工作

虽然电视新闻在银幕上的播出只有几分钟甚至是几十秒钟时间, 但是对于新闻采编却是需要幕后进行大量的工作。要想保证新闻细节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记者编辑要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自我提高, 完善新闻细节的采编工作。具体主要包括:一是记者编辑要在不断地学习中, 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自己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培养, 尤其对摄像方面的知识, 直接关系到新闻节目的质量。二是积极了解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方针, 不断提高自我的政策水平, 准确分析、判断事物, 以便于更好地把握新闻细节。三是对于采编的新闻要充分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 帮助记者和编辑在采编过程中更快更准地捕捉新闻的价值所在。

2. 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做好电视新闻细节的采编工作, 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名记者在确定了采访任务之后, 就要在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 要对采访的目的进行明确, 因为采访的目的决定了采访的内容以及新闻报道的方向。其次, 要做好对采访事件的深入了解工作, 在确定采访目的之后, 通过查阅资料、关注以前报道过的新闻, 对所采访事件的社会背景和现状进行了解, 人物采访还需了解所采访对象的经历、性格、爱好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因素。第三, 在进行采访前, 对要提出的问题要提前做好记录, 必要时拟定提纲, 同时要确定拍摄的方案, 便于采访更加顺利有序地进行。

3. 精心挑选素材, 提炼典型细节

在大多数情况下, 一则新闻能够吸引观众主要在于拥有独具特色的细节画面。一般情况下, 电视新闻的构思、采访以及拍摄都是同步进行的, 记者在到达采访现场时要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发掘出不但能吸引观众而且能够反映出新闻本质及具有表现力的电视画面。首先, 记者要通过对采访现场的观察, 准确地挑选出需要拍摄的素材;其次, 记者要适时地捕捉到能够充分表达出新闻主题的画面, 这些画面要具有充分的表现力, 足以说明新闻事实, 吸引观众注意;第三, 记者要具有快速抓拍能力, 能够瞬间捕捉到精彩的富有表现力的画面, 往往一个稍纵即逝的、经典的画面就是观众的一个看点。以上这三点在拍摄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 记者要充分把握时机, 精心选择素材, 准确地提炼出吸引观众的电视新闻细节。

综上所述, 细节的典型与否是电视新闻质量好坏的重要保障, 它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 从注重细节出发, 不断地去提高电视新闻细节采编工作质量, 让电视新闻更具表现力。

摘要: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叙事型的传播方式, 细节在其叙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电视新闻的细节及其采编进行详细地论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细节采编

参考文献

[1]王伟杰.电视新闻细节探析[J].新闻传播, 2012, 4 (04) :15-17

[2]李新源.浅析电视新闻的细节的把握与抓取技巧[J]新闻传播, 2012, 2 (05) :29-31

上一篇:数据流图下一篇:安全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