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下国际投资

2024-08-02

金融体系下国际投资(精选12篇)

金融体系下国际投资 第1篇

1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紧迫性分析

1.1 当前的危机形式及其后续影响

基本上, 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 而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亚洲国家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恢复。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影响着亚欧非的众多国家。不论是区域性的危机还是全球性的危机都处于瘫痪的状态。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致使美国信用评价急剧下降。间接地导致大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金融被绑架以及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对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改革金融机构体系迫在眉睫。

1.2 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

虽然从表面看, 危机产生的原因为美国本身的货币体系和国际的货币政策, 然而, 一系列后续的危机爆发使人们认识到, 危机爆发的原因不只有货币方面的原因, 国际的金融体系必定也存在很严重的漏洞, 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制度和现状使得各国都开始纷纷地关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1]。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目前的各国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国家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产生很大的国际波及效应。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货币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及其监管都存在很大的漏洞。

2 国际货币体系漏洞及其改革措施

2.1 国际货币体系漏洞

目前主导的还是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而这样的货币体系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顽疾。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货币的存储方面有一个根本性的漏洞。受制于黄金的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和发行的规模以及增长的速度都被黄金开采的速度所影响。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为了要满足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货币存储的需求, 需要对美元进行国际收支赤字的策略来对美元进行输出, 这样就会导致特里芬的两难问题。因为任何储备货币发行的国家都没有办法平衡国内的政策需要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 以美元作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制还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2], 也就是以美元作为本位制度的信用货币储备的体系, 美元缺乏对储备的货币发行国家对所发行的数量方面的限制和规范。

2.2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要改变目前美元本位制度的国际货币体系, 就有必要对其制度进行打破, 从而不断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由于美元的危机爆发而带来的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制度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因此就有必要建立新形势下的适合各个国家不同经济需求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以目前的经济分析来看,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够作为稳定的全球公用的金融产品和货币。所以, 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发展属于多个国家的货币实例,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和货币存储体系, 以此来分散各个国家金融资本的走向, 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多种方面的支撑, 由此来保证其稳定的发展。而目前已经在逐渐发展的欧元货币体系正是对这样的货币体系改革带来积极促进作用的现象。并且欧元的成功推行也为其他国家的货币体系的建立带来了示范性的作用。各个国家也应该效仿, 以此来打破以美元作为单一的货币存储体系的货币局面, 努力地建立多极化的货币体系和国际货币资本, 从而在加强自身货币的汇率以及其相关政策的稳定的前提下, 保持主要货币力量的均衡。

3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及其改革

3.1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

由于受到以前的西方国家对金融监管理念——最少的监管就可以实现最好的监管的理念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加快, 但是其对于金融监管的力度却没有满足其创新的要求, 导致金融监管方面产生的金融风险在不断地积累, 主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1) 监管理念的落后。首先, 目前如果从批发的市场进行资金的筹集工作, 尤其是对短期的资金进行筹集的时候, 产生的效果并不可靠, 一旦这样宽松的资金环境发生变化就会使资金链发生断裂的风险。其次, 其在管理层降低了信用贷款的标准, 这样就会对风险暴露进行低估。过高的杠杆原理又会使得一些主要的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资金流动性的风险。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发生波动的时候会出现流动困难的局面[3]。

(2) 监管资源不足。由于目前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大量的高端型人才, 使得其所运用的模型更加的复杂, 而目前对于新产品的研究还是不深入, 这样就使得监管的部门难以对风险发生的水平做出准确的判断。银行的风险控制呈现一种普遍放松的局面。

此外, 比较严重的情况是某些领域的监管存在真空的现象、某些主要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协调并且对于危机的处理机制不健全等。加之目前的中央银行缺乏对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方面的权限, 这样就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3.2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要改变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制度进行改革, 主要的着力要点有:首先, 完善各种监管的体系制度, 并且加强相关的中央银行对其进行监管的能力, 保证监管作用更好的发挥。其次, 要努力的改革目前的监管手段和方法, 通过创新监管的方法和手段来强化目前的金融机构中因为资金流动困难而导致的金融风险, 提高资本的流动率和稳定性。再次, 进一步对金融监管所覆盖的领域进行扩充, 以此来保证所有的领域不会出现监管真空的局面。最后, 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来加强对于监管的协调, 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由局部向全球的蔓延。

4 目前国际金融组织方面的改革

4.1 目前的国际金融组织

目前, 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主要有IMF, 除此之外还有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世界银行以及很多其他的国际金融机构。其主要的作用是引领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 从而促进国际金融机构的完善, 提高其在维持国际金融货币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等方面的作用。

4.2 国际金融组织的不足

目前的主要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改革的力度主要的缺陷是其力量的薄弱, 在目前的众多金融组织中, 其运行的体系存在很大的漏洞, 并且很多的国际金融和国际银行在操作的权限方面, 主要的权利掌握在G7国家中,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拥有经济政策的制定权而进行间接的操作[4]。所以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其实目前已经沦为了发达国家的利益保护伞, 并且为其游戏制定适合自身利益发展的规则, 以此来压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所以目前的国际金融组织力量还很薄弱, 还无法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调整和控制。

4.3 国际金融组织改革的措施

要使得金融组织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首先, 要完善IMF机构的职能, 以此来重塑国际金融的体系。其次, 要求这些机构的经济决策做到更加的公开和透明, 以此提高其监管的能力。最后, 要提高其进行宏观调控的权力和地位, 为其和其他的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提出一定的经济和绩效指标, 确保对其进行监督及其金融合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其决策的公正性。

5 结语

要完全地对目前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单靠某个国家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所有的国家齐心协力, 并且中国要以G20为发力平台, 努力推进金融改革的深入, 通过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协调、支持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等来真正实现全球安全的金融网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蔡挺, 黄春富.基于金融危机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物业 (中旬刊) , Modern Property Management, 2011 (11) .

[2]李杰豪, 张心雨.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3]张燕生, 王海峰, 张建平, 张岸元, 张一.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 2009 (03) .

浅谈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第2篇

既然改革就是改旧革弊,那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自然也先从正视体系自身的弊端和缺陷着手。通过对现有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并对现有体系的运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查找出运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解决措施。

一、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

国际金融体系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主要有国际汇率制度、国际资本之间流动的调控、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收支体系等形而上的顶层设计,当然也包括人为建立实实在在看得见也运营着的各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国际金融体系自萌发到现在颇具规模,期间大概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百年间,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转换,国际金融体系里围绕上述各个因素进行调控的机制也不断发生变更。除了经济中心转换外,市场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市场各类机制的形成都带有自发性,但这种自发并不是盲目的随便形成,细细观察也是有规律的。所以在市场和经济体制二者的合力下,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逐渐发展成熟,并有条不紊地调控者全球各地的金融活动。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首先需要孕育她的土壤,而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是这片土壤,国际金融体系从其中汲取养分,“土壤”为国际金融体系遮风挡雨。假若政治**,经济不稳定,是不会形成国际性的金融市场的。例如在二战期间,全球陷入世界大战的阴影当中,各类人士受到战争的迫害,各类市场也因此一蹶不振。尤其是金融市场,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效益的冒险家的乐园,更是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所以,政府应该通过立法保证各国资本的利益,保障各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权益。

2、宽松的金融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及有力不同,国际金融体系需要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这是由各国资本自由流动需求所决定的。一条平静流淌的小溪是因为没有遇到更多的障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外汇制度。各国资本在进行流动的时候,一个宽松的外汇制度,能够保证在存款准备金、税率和利率等方面促进其流动。其次,这个宽松的金融环境不仅仅面对国内的当地居民,国外机构和非当地居民也享受同等的待遇。

3、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正如前言所述,国际金融体系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因为如此,为其服务的配套设施也应跟得上。例如发达的信用制度和管理制度、聚集度高的银行机构、便利的资金供求机制、先进的国际化通讯设施,还有一些别的服务配套设施。当然这一切还离不开一个便利的地理位置,纵观全球金融中心,大多数都处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城市,如纽约、伦敦、香港和上海。

4、人才水平较高。金融行业属于高端行业,需要具备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和银行实务经验,面对政府机构和投资者,金融从业人员需要依靠其高水平带给客户高效率的服务。

二、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与弊端

国际金融体系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从事货币、银行、汇率等金融业务活动的领域,涵括了全球各地的范围,各地的金融活动都要受其影响。国际金融体系对全球的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作用:

1、国际金融体系为扩大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成功让国际的资金的流动(支付、借记和结算等)变得更为方便。资金闲置起来的话,就发挥不了太多的作用,必须让资金流动起来,而一个完整的国际金融体系则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强有力地条件。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没断过,国际金融体系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2、国际金融体系拓宽了各地融资渠道,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以前各国的投融资型企业,尤其是负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融资主要是靠国内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国债。如今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更多的企业跑到国外,或者国外的金融企业积极在全球寻找投资效益高的机会。正是这样,国际金融体系能够汇集起巨额资金,化解全球各地资金困难的发展难题。

3、国际金融体系有利地调节了国际之间的收支问题。随着世界局势的趋于稳定,外汇逐渐成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例如中国就持有4万亿元的美元外汇储备,其中持有美国国债大概1.3万亿美元。像美国这样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越来越普遍,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来解决国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国际金融体系还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影响国际的收支情况,并进而调节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样全球的财政收支体系逐渐趋于稳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

4、国际金融体系有利提高资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使用效率。通过承接国际资金的两方(需求者和提供者),国际金融体系作为纽带有效促进的资金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保证了一些投资效益好、利润高的地方得到充足的有效的资金支持。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是国际金融体系与各地经济活动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是因为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效果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及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二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危机的风险。之前所述,国际金融体系为全球各地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资金,拓宽了各国的融资渠道,但也带来了交易不当的问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尤其是扩散更为迅速。三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国际性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资金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资金不合理配置会造成国际性的资金浪费,随而对国际的收支情况产生借新还旧的不好现象。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债务危机,如南美的一些国家。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初期由当时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提出并付诸实践,对当时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家独大的专政体制并不能长期实行,对国际金融体系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后来随着该体系的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就是靠几个发达国家通过一些外交来维持,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国际金融体系,呼吁体系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结合前文所述的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实现货币多元化。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试图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更是毫无疑问建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美元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际金融体系虽然还是以美元为主导,但多次的金融危机表明这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适用。如果美国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金融调控倒也不至于国际金融体系这么快的出现不稳定,正是美国不够自制,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了众多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因此,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首先要从货币开始,建立“以美元为主导、多种货币并举”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2、推动国际金融的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随着国际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也成为了国际金融体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平等公平的对话交流能够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在各国协调合作之间的工作效率,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体系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参与,均衡各国间的利益。

3、加强国际金融的监管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只有大力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应当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体制进行全面范围修的订,使其在全球都能被普遍接受。切实可行的做法主要有制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制衡机制和适用于全球范围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同时辅以国际监管机构进行配套。

四、国际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趋势

根据几次金融危机对各国影响的分析,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悄然转变,本文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金融体系可能将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将继续存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国家的地位短期内还无法撼动,加上其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及创新能力,在每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自我恢复速度都很快。再者,美元作为最高储备货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存续下去,美元在全球依然处于霸主地位。

2、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些老牌和新兴力量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这与美国控制国际金融体系能力的消弱也有直接关系。

3、国际金融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赋予更大的重任。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也从侧面表明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不够强化。

金融体系下国际投资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用评级;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5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6

所谓信用评级,是指由专门从事信用评级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客观公正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类经济组织和金融工具履行各类经济承诺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特定的符号揭示其信用度的一种评价活动。换言之,就是信用评级机构根据其所设定的指标或标准来预测债务人能否按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和意愿。其作用是改善信息披露,揭示信用风险,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效率和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风险误判,对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低估以及对危机发展蔓延的推波助澜作用,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备受责难和诟病。为此,欧美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信用评级机构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同时,国际各主要信用评级机构业对评级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而我国信用评级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信用评级市场还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与市场影响力。因此,如何正确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下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充分借鉴国际信用评级行业改革经验,以加快推进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与发展,对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信用评级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全球金融危机下国际信用评级行业暴露的主要问题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数以百万计的被给予很高安全等级的金融产品转瞬之间一文不值。在大规模金融证券化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不但没有及时揭示该类产品存在着巨大风险,反而在危机爆发后不负责任地大幅度下调这类产品的信用评级,造成市场恐慌气氛,加剧市场波动,对次贷危机的发生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信用评级行业暴露的固有缺陷引起了世界各国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一)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存在缺陷

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投资级以上的公司债券的信用评级表现相对稳定,理论界普遍认为信用评级机构在债券市场上的信用评级方法比较有效,但是在结构化金融产品领域,其评估方法却受到了质疑。一是没有足够长时间的数据去评估目标资产池的绩效表现,也没有合适的方法去构建违约相关关系模型,信用评级机构错误地使用传统的评估债券方法去评估结构化产品,有欠仔细考虑,最终损害了自己的信誉。二是在证券化产品和金融组织评级时,信用评级机构自身必须依靠信用评分机构的信用得分,去测算目标抵押品池和贷款组合背后的借款人的信用品质。而这些信用得分又有赖于债务人自己的陈述,这些陈述大都被证明不可靠。三是偏好借款人的“硬信息”,忽视“软信息”的补充作用,导致借款人类别在统计方法上难以严格区分,信用评级机构违约模型的输入数据质量下降。四是由于市场上结构金融分析师紧缺,信用评级机构很难招募到足够的专业人才,导致其风险评估分析能力下降[1]。

(二)利益冲突和“评级购买”(ratings shopping)缺陷

信用评级最初是由投资者付费,但自1975 年美国首先采用NRSROs 认可制度后,评级结果有了官方权威性,其收费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向受评对象收取评级费用成为信用评级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了信用评级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信用评级机构为作为买方的投资者提供关于金融产品的风险参考,可是其却从该产品的卖方处获得报酬。从评级机构和受评对象之间不适当的友好亲密关系,到“评级购买”现象,再到信用评级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活动,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迅速异化,导致其评级结果的客观性、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严重侵蚀[2]。

(三)规则引入导致市场参与者过度信赖问题

1975 年,美国证券会(SEC)发布了对银行和证券销售商的净资产要求,规定外国筹资者在美国金融市场融资时,必须接受国家认可统计评估组织(NRSROs)的评估,并将 NRSROs 的评级作为监管的依据。此后,这种类似的规定被广泛地引入各国监管法律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指南,成为自动触发各种交易合约的“自动扳机”。监管政策的扶持造成了市场对信用评级的过度需求和对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降低了银行、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对信用风险的自我评估能力。而这种市场依赖反过来导致了“悬崖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期间,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的下调正是通过这种“悬崖效应”放大政策效应,造成系统性紊乱。与此同时,由于各种管理规定的明确要求或鼓励暗示,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按照同样的模式行动,也造成了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四)评级结果缺乏多样性

评级结果多样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给定时点信用等级的无差别性和信用等级调整的同步性上。发行人在不同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往往高度一致,即使有差别也不会超过一个小等级。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信用评级行业评估方法的大同小异,市场结构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评级机构在主观上不愿“特立独行”。因为分析师必须对自己评级结果的可靠性以及与其它评级结果的偏离给出合理解释,否则将面临来自发行人的质疑和压力。

二、欧美国家及国际主要评级机构的改革措施

此次金融危机使人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信用评级在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信用评级的定价功能,对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形成重要影响。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改革信用评级业,加强信用评级监管,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

(一)欧美国家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改革措施

针对国际信用评级行业暴露的固有缺陷,各国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措施(见表1)。主要包括:一是降低信用评级行业的进入门槛。要求对所有的评估机构公开证券发行人的信息,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的主动评级增强信用评级的多样性。二是减少对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的依赖。清除了法规对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的引用,增强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的透明度。三是增加信用评级机构的责任义务。取消“专家责任”豁免,增加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不断改善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四是加强对信用评级的监督管理。修订了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制度,成立专门的日常监管机构,增加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方法、评级结果表现等方面信息的披露。

(二)国际主要评级机构对银行信用评级方法的改进措施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及其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所接受的外部援助的程度,以及它对所遭遇的风险因素的塑造程度。因此,银行的信用评估需要考虑外部支持的程度,衡量系统性风险的程度和解决银行业绩的内在波动性。

近年来,针对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这种特殊性,三大国际机构对其银行信用评级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见表2)。一是引进新的分析方法。穆迪引进了共同违约分析法(JDA),更加系统地分析了银行可获得的外部援助,它采用单独评级作为起点,然后依次评估来自母公司、合作集团、地区政府和国家政府四类担保人的支持,并相应调整独立评级,获得银行的总体评级。二是提高总体评级的透明度。惠誉单独发布5分制的支持评级,用来表述从国家或者机构所有者获得外部援助的可能性和幅度。将其9分制的单独评级改为与总体评级完全一致的19分制,使财务能力评估更加精细,外部援助的益处更加清晰。三是强调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标准普尔以银行业国家风险评估(BICRA)为基础确定每个银行的基本风险评估(Anchor Profiles)。首先,评估一个给定国家的行业和经济金融风险,并将结果合并为银行业国家风险评估。然后,获取被评银行总部所在国家的BICRA分数的行业风险构成和该银行业务运营的所有国家的BICRA经济金融风险分数的加权平均,将这两项合并就生成了该银行的基本风险评估。最后,根据被评银行的特有优势和弱势,从基本风险评估映射图得出该银行自身的单独风险评估。四是重视盈利波动对银行资本金的影响。标准普尔改变了对银行层面的分析,对银行的盈利分析集中在风险调整业绩和使用留存收益提高银行资本金水平的能力上[3]。

三、现阶段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信用评级自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起步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规模较大的评级机构为主体,涵盖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项目等多领域、多层次及多元化的信用评级组织与业务架构。但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整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信用评级市场还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与市场影响力。从评级机构来看,普遍规模较小,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少数规模较大的评级机构注册资本也只有 1 亿元左右,净资产大多在几千万元。从评级产品来看,主要以短期融资券等债券产品为主,其他评级产品还不成熟,资产证券化评级和金融企业评级尚未有效开展。信用评级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国家对信用评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与法制缺失

2011年12月,国务院虽明确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信用评级行业的主管部门,但是至今尚未形成从全局角度来规划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整体方案与组织架构,来有效统筹协调整个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管理监督工作。同时,在信用评级管理法律建设方面,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会等部门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规章制度也是各行其是,各管各事,亟待统一规范。

(二)评级市场被外资机构主导危及我国金融主权安全

2006年以来,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收购中资评级公司的方式,控制了我国2/3以上的评级市场,导致我国正在丧失对本国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更为严重的是,美国评级机构已深入至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领域,在我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参与包括政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军工背景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评级,进而掌握我国国家发展规划、各种重大商业机密和军事科技状况,我国经济和技术信息甚至一些国防技术信息对外暴露无遗,这将严重危及我国国家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而威胁到国家安全。

(三)信用评级机构定位与运作方法仿照美国模式弊端重重

目前,我国评级机构的定位与美国一样,是依靠市场调节的竞争主体,而且评级准入门槛低,评级机构众多,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竞争机制使信用级别买卖公开化。在运作方式上,也是实行向受评对象收费的评级收费模式,把评级机构与受评对象利益结合起来,增加了评级风险。由于企业通过要求评级机构预评级来逆向选择,促使各评级机构之间不得已展开了给予高级别的竞争。在这样的机制下,评级机构没有太多的动力通过提高评级技术来准确揭示风险,而是集中在为争夺市场竞相掩盖风险上。而且当评级机构遇到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根本难以保证其以公共利益为重。而信用评级作为金融市场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重要的金融监管工具,如果无法客观反映风险,将影响政府对金融风险判断的准确性,进而削弱国家通过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

四、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即通过信用评级机构模式、信用评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信用评级标准建设的创新,最终建立能够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的信用评级体制和机制。

(一)尽快完善国家信用评级发展规划与立法,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公共责任

事实证明,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不仅事关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发展,而且对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构成重要影响。为此,我国政府应从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确保国家金融主权与公共利益安全的高度,切实分析研究信用评级业的发展规律,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作出整体与长期规划,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加快制定行业法律法规,对信用评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机构组织原则、人员素质、技术能力、评级行为规范等作出系统全面的界定,为加强和规范信用评级业科学管理奠定法制基础。

为确保评级机构忠实履行公共责任,在建设制度时要着力解决好评级竞争和盈利模式的问题。在这方面可借鉴国外的一些评级监管法规的做法,如建立完善的评级行为指引,引入双评级制度、评级信息的定期披露和加强评级监管等。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如在收费模式上既反映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又强调政府在收费方面的管理职能,可由政府组织召开听证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价格标准,并由政府代收评级费用等,以便使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更为独立、更有保障。又如还可采取由国家召集各评级机构研讨评级技术等方式,建立一种鼓励在各评级机构间展开评级技术竞争的机制,督促其不断改进评级标准等。

(二)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权威评级机构,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信用评级业是事关国家金融主权的特殊行业,其对外开放必须在不损害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尽管国外评级机构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技术交流,学习借鉴的作用,对于提升我国评级机构的技术水平有所帮助,但如果国外的评级机构占据了本国评级市场的大多数份额,将使我国丧失评级话语权、资本市场的定价权,从而阻碍我国金融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为此,我国必须拥有自主品牌的权威评级机构,从而有效识别本国的信用风险,并代表本国参与国际评级话语权的竞争。

不仅如此,评级行业还是全面掌握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的行业,自主品牌评级机构应是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影响的机构,因为任何与外国评级机构的合资和合作,都有可能使关系国家安全的信息外泄。为此,我国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本国评级机构加快发展,使之成为评级市场的主力军,以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和金融主权。

(三)健全信用评级运作机制,规范评级市场监督管理

1.完善信用评级行业准入制度。随着市场对信用评级需求的不断增加,信用评级的对象、目的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信用评级行业准入制度,为各类信用评级机构设定相应的行业范围、业务范围,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信用评级体系,满足各种市场主体不同层次的信用评级需要。建议将现有评级机构划分为两个层级,其中第一层级由两家本土自主品牌机构承担国家全部特许评级业务,通过政府授予的“双评级”资格,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双评级,掌握国内评级市场话语权,并作为国际性评级机构,参加制定全球统一的评级管理规则和国际评级标准,在国际资本市场对世界金融组织、各国政府、跨国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第二层级由若干家本土与合资机构组成,合资机构只允许对不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和项目开展信用评级。

2.大力发展社会信用评分机构。信用评级结果能否准确揭示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评级机构掌握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而这些除了被评对象主动提供的“硬信息”,还包括各类信用评分机构给出的“软信息”,否则很难确保信用评级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正是由于信用评分机构提供的信用评分不能真实反映借款人的真实风险类型,导致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违约风险模型失灵。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虽建立了覆盖全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体制、机制限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只提供信用报告供被动查询,未开展主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已有征信系统数据未能充分挖掘使用并对急需数据的有关各方开放。建议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吸收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参股,建立具有准公共性质的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实行总中心、省、地三级经营,利用企业征信数据对全国及地方重要企业开展主动评级,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4]。

3.创新信用评级经营模式与质量监督惩戒机制。为防止发行人付费模式产生的利益冲突,从源头切断评级与受评对象之间的利益交易,建议专门设立“信用评级清算平台”和“发行人托管基金”,由监管机构根据一定规则为证券发行人指定评级机构,并改革评级的计费依据,根据评级是否能够真实反映相关证券的信用风险进行收费。同时健全违约率事后监督机制,对于评级质量进行监管。

4.充分保障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加强政府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管理,绝不是让政府越俎代庖,直接干涉评级机构的评级实践。因此,要处理好评级监管与评级机构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评级业务上,必须坚持确保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评级机构只有具备独立、客观的立场,既避免来自受评主体和投资人的不当干扰,也免于政府对具体评级结果的直接干预,才能专注于对信用风险的充分揭示,起到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Pragyan Deb, Mark Manning, Gareth Murphy. Adrian

Penalver and Aron Toth;Whither the credit ratings industry[J].Financial Stability Paper,2011(2).

[2]孙秀娟.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定位及其国际监管改革研究[J].时代法学,2011(6).

[3]Frank Packer, Nikola Tarashev. Rating methodologies

for banks[J].BIS Quarterly Review,2011(6).

行为金融理论体系下的投资策略研究 第4篇

20世纪80年代, 大量事实证明现代金融学的“理性”假设与有效市场假设难以成立, 证券市场中如过度交易、波动率之迷、股权溢价等现象超越了现代金融学的解释能力之外, 现代金融学遭遇着理论与实证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 行为金融学受到了重视, 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 克服了现代金融学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 行为金融学的丹尼尔!卡纳曼和爱默斯!特沃斯加提出的用价值函数表示效用的期望理论给出了不确定条件下“正常”人的决策心理行为描述, 从而弥补了现代金融学预期效用理论的不足, 完善了现代金融理论。此后, 有关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纷纷出现。

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从心理学和行为认识学角度对投资者决策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现代金融学的缺陷进行了修正和弥补, 内容包括四个主题:

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从心理学和行为认识学角度对投资者决策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现代金融学的缺陷进行了修正和弥补, 内容包括四个主题:

1.过度反映或反映不足。过度反映或反映不足是过度自信的结果之一。尽管人们过于看中最近的消息, 但过分自信导致他们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消息而反映过度;忽视那些伤害他们自信心的消息而反映不足。股市中投资资金流入业绩领先的基金快于流出业绩不佳的基金, 按理性假设业绩不佳基金投资者恰当的行动是尽快地卖掉头寸, 但是源于人类行为的反映不足人们选择持有而不愿承认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从而产生了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过长时间持有亏损股票而太短时间卖掉赢利股票的处置效应。

2.过分自信。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往往是过分自信的, 有过高估计自己技能和预期成功的趋势。在金融活动中这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 而且越是在处理棘手问题或任务中, 人们过分自信的程度就会越强。在投资活动中过分自信表现为投资者喜欢频繁交易, 而频繁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 且频繁交易因性别不同又有所区别。据巴伯和奥登的研究, 男性对自己的投资技巧比女性更自信, 交易更频繁 (男性比女性多交易45%) , 这些交易成本使得男性投资净收益每年下降2.5%, 而女性仅下降1.72%。研究结果表明过分自信心理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它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投资行为。

3.预期。预期是对现代金融学预期效用理论的修正, 它使用价值函数表示效用的概念, 价值函数是收益或损失的函数。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对收益的反应为风险爱好, 而对损失反应为风险厌恶, 即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 损失令投资者更难以忍受。所以, 虽然股票的历史回报率高于债券和国债的历史回报率, 而投资者更乐意投资债券或国债。

4.遗憾。投资者在将所做出选择的结果或状态与其他可选择事件进行比较时总会产生情绪反映, 当所作选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或结果劣于其他选择时, 做出错误决策的遗憾心理伴随而生。因此即使决策结果相同, 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遗憾, 对于投资者来说, 这种决策方式依然优于其他决策方式。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带来的遗憾, 投资者可能拒绝卖掉价格已经下降的股票。但当考虑到有大量投资者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 投资者遗憾的情绪反映或感觉会有所降低, 所以投资者发现遵从从众心理, 购买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很容易, 导致股市中“羊群效应”的产生。

二、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期望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提出了期望理论, 对行为金融产生巨大影响。该理论认为, 人的理性表现为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而其数学含义就是加权效用的最大化, 权值就是样本发生的概率, 这个概率被称为真实概率。但是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作用导致真实概率总会发生变异, 在此我们将变异后的真实概率称之为心理概率。

传统金融理论中的经济行为人都是理性人, 而行为金融理论中的经济行为人则是正常人。理论上讲两者的行为判断是一致的。但是由于金融资产都是风险资产, 而风险的大小都是采用真实风险系数来度量的, 但是投资者对风险的判断往往都带有主观因素。投资者常常忽视非常小的概率事件, 重视大的概率事件。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对相应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夸大或缩小, 由此产生心理概率与真实概率的函数关系。

(二)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BPT)

Markowitz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MPT) 认为投资者都是将其资产看作一个整体, 并考虑资产之间的协方差, 而不必分析单个资产的风险和预期收益。但是资产组合理论 (BPT) 认为现实中很少有投资者能够做到这一点, 投资者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而形成的类似于金字塔状的行为组合。每层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不同, 因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就被忽略了。

(三) 羊群效应模型

羊群效应理论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环境下的行为特性的理论。在刻画羊群效应中, 比较成功的有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和非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在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中, 投资主体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获取自己决策的信息, 这种依次决策的过程导致市场中的“信息流”。非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也是在贝叶斯法则下得出来的。模型假设任意两个投资主体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这样, 当仿效倾向较弱时, 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当仿效倾向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会得到像股票市场中那样的零点对称, 单一模态的厚尾分布特性。

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策略

现实的市场状况证明, 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并不是像传统金融理论描述的那样完全理性, 相反由于存在认知偏差, 投资者常常表现出非理性。行为金融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考虑进投资决策和市场定价行为中, 使得其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证券市场的一些情况, 同时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总结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

(一) 动量交易策略

Jegadeesh和Titman在1993年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期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 以3到12个月为间隔所构成的股票组合的中期收益呈现出延续性, 股票的中期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变动的动量效应。Rouvenhorst在1998年通过采用12个国家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研究, 同样证明了动量效应的存在。我国学者通过对我国股市的统计分析发现, 动量效应也存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

动量交易策略就是针对动量效应而提出的, 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一个过滤准则, 当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顾虑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波动性较为强烈, 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走向不明, 充满不安, 大多以短线交易为主, 投机性较强。采用动量交易策略, 能够加强投资者根据现有市场状况判断后市走向的准确性。因为股票中期价格具有动量效应, 那么投资者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 当某一只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达到投资者预先设定的一个标准后, 就可以采取买进或卖出的策略, 并保持一段时间。

(二) 成本平均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由于投资者并不都是风险厌恶型, 投资者在损失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常常会大于盈利时获得的喜悦, 因而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到股票时, 最好制定一个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 以备不测时能够摊低成本, 从而规避因为一次性投资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

时间分散化策略指股票的投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 因而投资者在年轻时应该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 而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 增加其债券投资比例。

我国的股市发展时间不长, 当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受国家政策影响因素大, 变化较为频繁。因此证券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收入状况以及生命周期来进行投资, 尽量做到风险可控并将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

(三) 小盘股投资策略

Banz (1981) 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小。Siegl (1998)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 小盘股的年收益率平均要高于大盘股4.7%, 并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正是由于小盘股存在明显的1月效应, 因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应该在1月初买进小公司股票而在1月底卖出小公司股票。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中虽然1月效应不是很明显, 但是因为小盘股容易受庄家操纵, 因而仍然具有很高的收益率, 所以小盘股投资策略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

摘要:行为金融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 克服了现代金融学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 行为金融学的丹尼尔!卡纳曼和爱默斯!特沃斯加提出的用价值函数表示效用的期望理论给出了不确定条件下“正常”人的决策心理行为描述, 从而弥补了现代金融学预期效用理论的不足, 完善了现代金融理论。本文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金融投资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反向投资,动量交易,小盘股投资

参考文献

[1]魏法明.行为金融框架下得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 (7) :67-69.

[2]宋军, 无冲锋.从有效市场假设到行为金融理论[J].世界经济, 2011 (10) :74-80.

[3]何剑, 刘少波.行为金融: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 (7) :19-23.

[4]易阳平.行为金融理论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2) :18-22.

[5]王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 (7) :55-58.

金融体系下国际投资 第5篇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套利操作中,套利者通过即期外汇交易买人高利率货币,同时做一笔远期外汇交易,卖出与短期投资期限相吻合的该货币,这种用来防范汇率风险的方法被称为。A:掉期交易 B:货币互换

C:货币期权交易 D:福费廷

E:全国人大常委会

2、在世界上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科技成就是。A:太阳能的利用 B:杂交水稻技术 C:载人航天技术 D:计算机网络技术 E:事后控制

3、以下关于我国国家金库(简称国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国库是中国人民银行储藏金银财宝的仓库 B:国库是办理财政资金收支和存放的专门机构 C:原则上一级财政设立一级国库

D:我国法律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

4、在行政诉讼中,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不受理的案件是.

A:某国家机关干部对降级处分不服 B:某企业对行政机关的收费不服

C:某公民对民政机关不发放抚恤金不服 D:某人对行政机关拒绝颁发营业执照不服 E:注销库存股

5、如果在记账过程中出现将记账方向记反了,即借方记入贷方、贷方记入借方。应该采取查找错账。A:差数法 B:尾数法 C:除2法 D:除9法

6、总分类、明细分类核算的各种账、簿、卡的保管期限为____年。A:5 B:15 C:10 D:永久

7、当事人就履行地点约定不明确,如果是给付货币,履行地点应当是. A:给付一方所在地 B:接受给付一方所在地 C:合同签订地

D:合同标的物所在地 E:注销库存股

8、在法定的复汇率制中,与金融汇率相比,本币在贸易汇率中相对低估,其目的是____ A:鼓励资本流人 B:抑制资本流入

C:刺激出出口抑制进口 D:刺激进口抑制出口

9、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规模对称原理的动态平衡的基础是____ A:合理经济体制 B:合理经济结构 C:合理经济规模 D:合理经济增长

10、下列()情形出现时,公司不必进行清算。A:公司营业期限届满而解散 B: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C:公司合并或分立需要解散 D:公司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11、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形成。A:企业的法人财产 B:出资者的股东权益 C:出资者有支配权的资产 D:企业的固定资产 E:全国人大常委会

12、下列哪项财务比率的公式是正确的? A:资产负债率=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B: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C:速动比率=速动资产/速动负债

D:资产收益率=毛利润/资产平均余额 E:现金流量表

13、甲将自己的汽车向某保险公司投保财产损失险.附加盗抢险.保险金额按车辆价值确定为20万元.后该汽车被盗.在保险公司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之后,该车辆被公安机关追回.关于保险金和车辆的处置方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无需退还受领的保险金.但车辆归保险公司所有 B:车辆归甲所有.但甲应退还受领的保险金 C:甲无需退还保险金.车辆应归甲所有

D:应由甲和保险公司协商处理保险金与车辆的归属 E:注销库存股

14、对跨系统异地汇划款项的核算,若汇出行为双设机构地区,应采用的转汇方式是。

A:先直后横法 B:先横后直法

C:直接通过联行电子汇划清算系统办理 D:先直后横再直法 E:现金流量表

15、一般情况下,基金赎回价格取决于下列哪一天的基金净值 A:赎回日前第三天 B:赎回日前第二天 C:赎回日前一天 D:赎回当日

16、关于金融市场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融通货币资金是金融市场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B:金融市场参与者通过组合投资可以分散非系统风险

C:金融市场借助货币资金的流动和配置可以影响经济结构和布局 D:金融市场承担着商品价格等重要价格信号的决定功能 E:全国人大常委会

17、下列不属于金融企业现金管理目标的是。A:交易性需要 B:谨慎性需要 C:投机性需要 D:预防性需要 E:现金流量表

18、下列哪个是直接融资工具? A:商业票据 B:保险单 C:银行本票 D:银行券

E:全国人大常委会

19、RAM具有的特点是。A:海量存储

B:存储在其中的信息可以永久保存

C:一旦断电,存储在其上的信息将全部消失且无法恢复 D:存储在其中的数据不能改写 E:以上都不正确

20、要约,是指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下列选项中属于要约的是. A:某企业在报纸上刊登的商业广告 B: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招股说明书 C:某商场向居民小区散发的商品价目表

D:某单位向经销商发出订购50台最新配置的某品牌电脑的订货单 E:注销库存股

21、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A:生产 B:交换 C:分配 D:消费 E:事后控制 22、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是____ A:萨缪尔森 B:马歇尔 C:凯恩斯

D:亚当?斯密

23、在下列针对中央银行资产项目的变动中,导致准备金减少的是。A:央行给存款机构贷款增加 B:央行出售证券

C:向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购买外国通货

D:中央银行代表财政部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 E:全国人大常委会

24、甲、乙两瓶酒精溶液分别重400克和150克,甲中含酒精120克,乙中含酒精90克。从两瓶中应各取出才能兑成浓度为50%的酒精溶液150克。[2008年招行真题] A:甲100克.乙50克 B:甲90克,乙60克 C:甲60克.乙90克 D:甲50克,乙100克

E:全国每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5、相传古时候有两座怪城,一座“真城”,一座“假城”。真城里的人个个讲真话。假城里的人个个讲假话。一位知晓这一情况的旅行者第一次来到其中一个城市.他只要问遇到的第一个人一个答案“是”或“否”的问题,就会明白自己所到的是真城还是假城。以下哪个问题是最恰当的?[2009年建行真题] A:你是真城里的人吗? B:你是假城里的人吗? C:你说真话吗? D:你是说假话的人吗? E:你是这座城市的人吗?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宪法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A:正文 B:序言

C:对宪法草案的说明 D:附则

E:注销库存股

2、下列可以作为保证人的有。A:学校

B:个体工商户 C:自然人 D:医院

E:全国每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关于Windows窗口的概念,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屏幕上只能出现一个窗口,这就是活动窗口

B:屏幕上可以出现多个窗口,但只有一个是活动窗口 C:屏幕上可以出现多个窗口,但不止一个是活动窗口 D:屏幕上可以出现多个活动窗口

E:毫无根据地假设有漂亮羽毛的雄孔雀有其他吸引雌孔雀的特征

4、当一个应用程序窗口被最小化后,该应用程序将。A:被终止执行 B:被转入后台执行 C:被暂停执行

D:继续在前台执行 E:以上都不正确

5、根据《行政处罚法》,下列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有。A: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B: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C:当事人承认有违法行为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E:全国人大常委会

6、多媒体的关键技术是。A:数字压缩技术 B:数字解压缩技术 C:网络技术 D:通讯技术 E:功率放大器

7、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有。A: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

B: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 C: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D:吸收活期存款帮经济发展创造派生存款 E:再贷款

8、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判断企业进入稳定状态的主要标志有。A:现金流量是一个常数

B:有稳定的销售增长率,它大约等于宏观经济的名义增长率 C:投资额为零

D:企业有稳定的净资本回报率,它与资本成本接近E:注销库存股

9、根据某种规律,在下列五个图形中,选出与其他不同类的一个图形。A:选项A B:选项B C:选项C D:选项D E:选项E

10、下列各项中,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有. A:擅自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

B: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运输的便利条件 C:在同一种商品上将他人注册商标的文字作为商品的名称,并足以造成混淆的 D:销售自己的注册商标标识 E:全国人大常委会

11、通货紧缩的危害有。A:导致经济过热 B:加速经济衰退

C: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D: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E:事后控制

12、用“画图”程序绘制的图形,所保存文件的扩展名是。A:WRV B:doe C:bmp D:txt E:以上都不正确

13、下列人员中,有权参加法庭辩论的有。A:公诉人 B:被告人 C:辩护人 D:被害人

E:全国人大常委会

14、根据规定,我国银行汇票的付款期限为。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E:事后控制

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7月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的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A:负责制 B:管理 C:规范化 D:问责

E:事后控制

16、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A:资产负债表 B:现金流量表

C: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D:附注

E:历史成本

17、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主要应用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模拟、多媒体教室和。

A:网上教学和电子大学 B:家庭娱乐 C:电子试卷 D:以上都不是 E:事后控制

18、关于数据透视表报表,可以进行的操作是。A:通过显示不同的页来筛选数据 B:显示所关心区域的明细数据 C:更改数据表中的汇总数据 D:查看对源数据的不同汇总 E:功率放大器

19、下列的视图中能够操作“即点即输”功能的有。A:全屏显示 B:大纲视图

C:Web版式视图 D:页面视图 E:功率放大器

20、对于正常的长期均衡,在这个时期内。A:供给对市场价格形成起主导作用 B:需求对市场价格形成起主导作用 C:需求和供给对市场的作用相等

D:价格取决于市场现有商品的边际效应 E:全国人大常委会

21、银行应对存款人的开户申请书填写的事项和证明文件的进行认真审查。A:真实性 B:完整性 C:合规性 D:及时性

E:注销库存股

22、在Windows中,关于对话框叙述正确的是。A:对话框没有最大化按钮 B:对话框没有最小化按钮 C:对话框不能改变形状大小 D:对话框不能移动 E:功率放大器

23、在Windows中,回收站是。A:内存中的一块区域 B:硬盘上的一块区域 C:软盘上的一块区域

D:高速缓存中的一块区域 E:以上都不正确

24、从财政管理体制上,可将国家财政分为。A:中央财政 B:公共财政 C:地方财政 D:建设财政 E:事后控制

25、社会福利不可能再得到增进的一种状态是。A:帕累托改进 B:帕累托最优 C:局部均衡 D:市场效率

搭建国际产能合作的金融支撑体系 第6篇

关键词:国际产能合作 金融 投资 资本市场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投融资、保险等促进政策,一批重要项目陆续开工,很多务实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总的看,目前各项支持政策还没有形成促进体系,尤其金融支持没有形成合力。本文建议聚焦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的金融支撑问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海外投融资改革,构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更加高效开放的金融支撑体系。

一、构建金融支撑体系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关键

国际产能合作,核心是产业与投资的合作,一般是指我国与东道国合作建设基础设施、生产线,我国提供技术、管理、资金等支持,与东道国一起开发当地市场,也包括与发达国家一起开发第三方市场。从对外经济发展阶段看,是从产品输出到产业和资本输出的转变。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支撑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融资能力直接决定国际市场竞争力。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大都属于资金密集型,投入大、周期长,企业能否得到融资支持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在项目初始阶段,能否得到股权融资是企业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项目推进阶段,企业直接或间接融资是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血液;项目收尾阶段,项目资金退出又是决定企业最终收益的关键一跳。要保障各环节高效运行,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支持。其次,优惠融资条件需要金融支撑体系才能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国家往往是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财力有限,对利率高低、贷款额度、还款周期都比较敏感,优惠融资条件往往是谈判的焦点。要获得优惠的融资条件,必须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综合发挥政策性、开发性和国际优惠贷款作用,实现不同資本形式、融资方式和金融市场之间的有效链接,这都需要一个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第三,金融创新需要以金融支撑体系为基础。金融服务包括融资、投资、信贷、结算、证券、保险、评估等多个方面,这些领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金融创新也孕育在不同金融服务的交叉作用之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还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环境,情况更加复杂,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探索创新,构建各方联动、信息共享的金融支撑体系就是培育创新动能的良好土壤。

二、当前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支撑普遍不足

(一)银行融资成本高

国内银行利率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我国还有一些具体的情况。一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企业很多属于钢铁、水泥、玻璃、能源等重资产行业,银监会对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制定了信贷控制政策,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更大、利率更高。二是投资海外的资产难以作为国内银行的抵押物,也难以作为海外银行的抵押物,导致海外资产融资变现困难,提高沉淀成本。三是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的政策性贷款资金规模小、审批程序多,一般企业难以获得。

(二)股权基金门槛高

主要存在两方面困难,一是中非基金、中拉基金、中阿基金等主权投资基金市场化程度不高,支持的项目多是政策性项目,一般企业难以获得支持,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些基金的存在。二是国内投资基金虽然发展迅速,但投资海外项目的基金并不多。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基金更多聚焦在国内市场,或者服务海外投资者投资国内,主动投资海外的基金较少,海外投资经验不足。

(三)离岸金融服务发展滞后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我国金融领域开放程度较低,金融机构垄断属性较为明显,并没有积极性开拓国际市场。因此,在国内制造业企业纷纷在竞争压力下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国内金融机构并没有及时跟进。既有的海外银行也主要从事存取款、结售汇等最基础业务,为企业提供融资的能力不足。离岸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业务非常缺乏,海外保险主要以国家出口信用保险为主,针对性的人身、财产保险产品很少。

(四)缺乏有效区域金融市场

随着我国海外投资增多、布局扩大,利用全球市场抵御金融风险、获取融资支持的能力不足问题更加凸显。一方面,汇率波动风险对企业影响较大,但市场上缺乏有效的对冲工具,人民币兑换东道国货币投资当地不但汇兑成本高,而且汇率风险大。尤其近年来美元汇率政策变动较大,也使我国的海外资产保值变得被动。另一方面,海外项目建设仍主要依靠本国资金,没有充分利用全球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尤其亚非拉等国家金融市场普遍发展程度低,利用当地金融市场融资非常困难。

三、构建金融支撑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的引领撬动作用

国际产能合作根本上是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但由于涉及各国不同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情况,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进行必要的政策引领,有助于发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大、与亚非拉等国传统友好等独特优势。未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将继续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利用外汇储备扩充主权投资基金,既提升资本的长期经营能力,也增强相关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二是以亚投行、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为引领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完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与民间资本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二)发挥民间资本机制灵活的探索作用

国内投资回报率趋势性下降,大量民间资本希望寻找回报率高的项目,应引导民间资本积极探索,发挥其机制灵活、渠道广泛、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在海外寻找项目机会。一是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以民间资本为主运营管理项目,国有资本、主权基金等可作为投资人参与项目。二是鼓励龙头企业、金融集团等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抱团出海”,发挥不同领域企业的比较优势共同开拓海外市场。三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海外信息、咨询、设计等领域投资,增强海外生产性服务能力,为资本和产业输出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支持。

(三)发挥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作用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现有海外网点和经营管理经验,尽快提升我国银行业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融资支持能力。关键要继续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改革,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步伐,稳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鼓励民营银行发展,鼓励银行业“走出去”,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行业竞争力。一是配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加快布点海外市场,增加海外银行机构的商业存在。二是扩展海外银行业务范围,提升海外资产评估和授信能力,积极开展“外保内贷”、“内保外贷”等多种业务,提高海外资产融资变现能力。三是鼓励银行业开展“投贷结合”业务,鼓励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作,提升海外金融資产经营能力。

(四)发挥综合金融服务的离岸保障作用

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离岸市场。在保险方面,开拓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保险费率,扩大保险范围,设计更加灵活的保险品种。在证券业务方面,鼓励国内证券机构在海外重点国家建立分支机构,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投资银行业务支持,为合作项目提供债权、股权等多种直接融资服务。三是在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业务方面,鼓励金融集团加大投入,可以与商业银行合作,为海外重资产项目提供配套服务支持。

(五)发挥区域金融市场的货币融通作用

保持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配合国家战略,利用好全球资源。一是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鼓励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人民币结算,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扩大海外主权债务规模,构建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指数,有效化解汇率风险。二是在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鼓励信用良好的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专项融资,在提升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同时,也扩大我国资本市场全球影响力。三是在亚非拉和东欧地区选择辐射带动强的国家,与东道国联合建立完善当地金融市场,为在当地的合作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支持。

参考文献:

[1]约翰.H.巴顿,朱迪恩.L.格尔斯坦等.《贸易体制的演进——GATT与WTO体制中的政治学、法学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20

[2]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国际间的权衡交易:贸易如何促进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5—73

[3]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4]张斌,徐奇渊.汇率与资本项目管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2(04):63—73

金融体系下国际投资 第7篇

海南地方金融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项大工程, 无论是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还是热带高效农业, 或是大量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改造,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这无疑对海南地方金融实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省办经济特区20余年, 海南金融业发展取得过辉煌的成就, 也经历过低谷。加快构建海南地方金融体系, 将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形成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此, 要深入分析海南地方金融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地方商业银行缺失,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不足

从现实情况看, 海南地方银行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商业银行严重缺失。1995年, 海南省成立的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海南发展银行) 在经营不到3年时间就因支付危机而关闭。至今, 海南成为全国除西藏之外唯一没有城市商业银行的省份。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分布不均。从全岛资源分布看,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集中分布在海口、三亚等城市。2009年, 海口、三亚两市存贷款余额占全省存贷款比重的70.2%和87.8%;而其它市县存贷款余额占全省存贷款比重的29.8%和12.2%。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大量外流。国有商业银行海南分行业务规模受其总行限制, 将所垄断的部分金融资源向发达地区转移, 造成海南本地资金大量外流。2008年, 通过银行体系净流出资金累计达212.9亿元, 占当年新增存款的44.6%1。

2.中小企业融资难, 信用担保体系发育迟缓

近年来, 海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加速。然而, 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在现有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调查显示, 自有资金是中小企业原始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被调查200家企业中, 63%的企业目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86.5%的企业的创业资金和固定资产是通过自有资金建立起来, 靠金融融资的企业仅5%2。

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在于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一方面, 海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数量较少。截至2010年6月底, 海南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业务的担保机构仅有28家, 远低于广东 (780家) 、浙江 (378家) 、山东 (459家) 等沿海省份, 也低于云南 (144家) 、贵州 (301家) 等西部省份。另一方面, 与其它省份相比, 海南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金额偏少。有数据显示, 2010年上半年, 海南省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总额达到9.11亿元, 同比增长了79.9%, 创历史最好水平。但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 总量仍然偏少。2009年, 浙江省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总额170.56亿元, 同处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也为全省2053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近50亿元。

3.农民融资困难,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据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调查显示, 海南农民融资渠道主要还是靠自我积累 (57.14%) , 其次考虑银行或信用社 (32.14%) , 最后才考虑向亲朋好友借钱 (10.48%) 3, 不难看出, 农民除自有资金外, 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和信用社。而现实的情况是:第一,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及其战略定位向大城市、大企业、优势行业转移, 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锐减。2007年, 全省县域银行机构737个, 比2004年减少126个。其中, 农业银行县域机构网点118个, 比2004年减少32个。第二, 农信社作为农民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 作用也在减弱。目前, 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数233个, 比2004年减少81个4。从全国的情况看, 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民存款本身偏少, 这些资金本应留在农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在海南, 农村的存款并没有留在原本就紧缺资金的农村地区, 相当部分的存款通过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农信社三个渠道流出岛外。据统计, 农信社流出资金达42亿元, 占其全年存款总量的33%5。

4.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差, 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海南资本市场发育仍不完善, 企业融资能力较差。一是证券类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上个世纪90年代, 海南曾有信托投资公司类金融机构达20家。2010年, 海南仅有2家本地的证券公司和4家本地的期货公司, 至今无1家总部在本地的基金公司, 与广东、上海、江浙等东部沿海省市相比, 差距较大。二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较差。从股票市场看, 2010年, 海南省非金融机构从A股市场直接融资达13亿元, 远低于广东、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 也低于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从债券市场看, 2010年, 海南从国内债券市场筹资23亿元, 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

保险业发展滞后, 尤其是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险机构分布较少。2010年, 海南无1家总部在本地保险公司, 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二是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2010年, 海南省保费收入达到48亿元, 占全国保费收入总规模的0.3%, 保险业整体规模较小。海南保险深度和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不仅低于沿海省市, 也低于部分中西部省份。三是农业保险供求矛盾突出。海南作为农业大省, 农业占GDP比重达到30%, 由于是热带海南性气候, 农业受台风影响较大。2007年之前, 海南农村保险主要由人保海南分公司独家经营, 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7年, 海南开始开展农业保险试点, 近年来参保面不断扩大, 但农民压力很大。比如, 一株香蕉1.6元的保费, 个人要掏80%, 财政仅掏20%6。

5.外资金融机构缺乏, 金融开放程度不高

上个世纪90年代, 海南曾拥有外资金融机构3家和1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自从房地产泡沫破灭后, 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萎缩, 业务量大幅减少。而目前驻琼外资金融机构只剩下南洋商业银行1家。同时, 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量不断减少。到2009年末, 海南省外资银行贷款余额为4.2亿元, 仅占全省贷款总额的0.2%。与此同时, 发达地区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量持续增加。2009年, 上海和广东外资银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597.52亿元和5617.16亿元, 占本地区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12.1%和12.6%, 远高于海南的水平。

构建海南地方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给金融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针对海南地方金融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海南地方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以国际化为目标, 尽快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

尽快发起成立城市商业银行。考虑到过去海南发展银行的历史包袱较重, 建议直接发起设立城市商业银行, 可以由省内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通过公开募股, 发起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为此, 要向国家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一是争取国家给予海南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 累计资金支持不低于10亿元。二是争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人民银行给予再贷款资金支持。三是聘请资质较高的财务公司作为顾问, 制定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方案。

城市商业银行要以国际化为目标。城市商业银行要以国际化为目标。第一步, 城市商业银行以海口、三亚和琼海为中心, 并逐步向各市县延伸, 形成立体式发展格局。第二步, 通过3-5年的快速发展, 争取到国内主板上市融资, 扩大其资本规模, 并逐步在国内各省建立营业网点。第三步, 经过5-10年的发展, 争取在H股或国外资本市场上市, 争取成为东南亚区域性银行。

2.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不断壮大政府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政府信用担保机构为支柱产业提供信用担保, 省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一是不断壮大政策性担保机构。在现有政府信用担保机构的基础上, 加快管理与改革, 不断提升省级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支持的作用。省级政府要根据岛内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 制定一个优先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的标准,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加快发展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政府通过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商业性信用担保公司。争取到2020年, 资产过亿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达到20家, 初步建立起海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此,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 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监管。三是逐步建立起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

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把强化国有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作为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是规范农业银行的支农行为。农业银行要立足支持县域经济中高层次的金融需求, 重点支持热带高效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二是增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支持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国家开发银行重点支持大型农业项目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三是强化农信社的支农功能, 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

加快发展农村微型金融, 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一是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以农信社为主体,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 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二是鼓励发展村镇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在各市县设立村镇银行, 争取到“十二五”末, 各市县均有1家村镇银行。三是鼓励农民建立互助合作社。在几个村或乡的范围内, 允许本地富裕村民组建信用合作社, 只为当地村民提供信贷服务。

逐步完善对农村金融的支农政策。一是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将已有一定规模、机构建立比较完善、运营和管理比较规范、愿意接受国家金融监管的民间金融合法化。在鼓励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过程中, 完善财税、货币、监管等方面的政策, 注重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全面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二是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尽可能减少农村资金的外流。完善和规范省内各大商业银行 (包括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设在农村的经营网点的服务功能, 规定这些网点必须将在当地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贷给当地农民。

4.建立多层次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

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一是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省级政府要加快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 如针对海南农业发展薄弱的特点, 打造全省热带高效农业投融资平台;针对海南房地产加快发展的特点, 打造全省房地产投融资平台等等。二是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撬动民间资本的作用。以国企改革为突破口, 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三是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管理, 防范金融风险, 避免出现债务危机。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一是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上市, 对省内发展潜力巨大和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政府鼓励其到创业版上市融资。二是对省内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政府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 鼓励其到主板市场或欧美市场上市融资。三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鼓励海南企业广开渠道、积极探索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融资方式, 加快发展, 如发行债券、创设基金等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

完善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保险市场。“十二五”期间, 海南必须在旅游保险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建立海南旅游保险制度。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则需要完善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作为后盾, 加快建立海南旅游保险制度, 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保障。二是把建立健全海南农业保险体系作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海南农业经营风险大的特点,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增加农保险种的有效供给。如建立巨灾补偿基金, 构建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适时组建海南省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等。

5.加快金融转型, 加大金融开放力度

适应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需要, 加快金融开放力度。一方面, 加快投资金融向消费金融转型。海南要打造国际性购物中心, 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消费金融作为支撑。一是引进国外实力强的金融机构, 创新金融产品, 提供适应建设国际购物中心的金融产品。二是争取海南成立消费金融公司试点。2009年以来, 北京、上海等地已成为国内消费金融公司首批试点城市, 争取中央政策支持, 允许海南尽快成立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三是要加强风险控制。针对国人的消费习惯, 需要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 才能有效控制风险。

金融体系下国际投资 第8篇

一、金融投资概述

金融投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 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资金商品化、货币化、资金交易的市场化以及信用证券化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投资形式, 是信用制度与货币经济到达高度发达程度的产物。

(一) 流动性高

金融投资需要以有价证券公司作为中介单位, 将债券与产权作为依据, 通过有价证券的形式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 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二) 风险性高

一方面, 金融资产是实物资产的抽象化, 也如实物资产那样要面临着商品市场上的未知风险;另一方面, 金融投资还要承担着金融市场上的诸多风险。其风险性可见一斑。

(三) 收益性高

金融投资不仅能够在初始投资的基础上获得投资利润, 还可以在金融市场运用投机和套现的手段, 获得差价利润。

(四) “双刃剑”

金融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是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投资环境概述

金融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提供给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活动行为的经济社会环境, 是投资所必需依赖的基础和前提,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系统。按照投资理论所言, 金融投资环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为包含在投资环境中的金融环境;一为影响金融投资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也就是金融产业中的投资环境。

三、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

对于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 要把握住一条正确的主线, 对来自各个方面因素全面分析, 要综合分析整体, 从多个方面共同进行构建。而正确的主线, 应当是尽可能地为投资者服务, 使得金融朝着良好方向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构建, 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考虑本国国情, 立足国内金融资本, 出台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到金融投资中来, 并要鼓励社会团体或者机构投资者进行参与, 要吸引国外资金加入到国内金融投资体系构建的行列中, 从而实现投资体系的主体多元化。

(2) 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就要积极发展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 尽可能实现金融创新。在目前, 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对于高新技术应当积极引进与采用, 对金融基础设备要及时更新换代, 确保满足投资的需求, 全方位为投资者服务, 这样才能留得住投资者, 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

(3) 要根据当下国内的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的需求, 实现中介机构的民营化, 国家要制定规范的信用制度和自律制度,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以及会员的监督职责。

(4) 为了尊重市场金融经济, 国家作为经济调控的主体, 应当逐渐避免直接对金融投资的过程和金融投资的活动进行干预, 成为对整个投资市场的间接监督者与调控者。

(5) 要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从根本上满足金融投资者所需为服务宗旨。一方面, 要对金融投资环境中的复杂物质因素进行改善;另一方面, 需灵活制定和使用相关政策方针, 对金融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非物质因素进行改善。

四、金融投资环境的评估

对金融投资环境进行评估, 主要考虑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 然后通过所占比例进行判断。

(一) 科技与管理环境系统方面

在现在社会中,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管理技巧。这也就意味着, 在评估一个金融投资环境是否成熟或者良好的时候, 是要优先考虑到的。

1. 科技水平情况

在现代的证券交易场所和之外的金融投资市场中, 在进行投资活动时用电子交易系统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系统技术的科技含量要高, 确保投资者利益。

2. 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与管理水平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水平越高, 就越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金融投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极少出差错;充足的人力资源能够改善投资金融投资空间, 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二) 金融企业环境系统

金融企业为金融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 因而需要对其环境进行评定。

1. 专业机构

从金融行业的专业机构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该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

2. 企业硬件条件

硬件设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金融投资环境的好与坏, 是投资者最直观的感觉。

3. 社会生活状况

这主要是指人们金融投资的观念情况、文化认识水平情况等, 这些因素也会对投资环境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金融投资与现代经济相结合,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因此关于如何构建良好的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 评估金融投资环境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史学佳.金融投资环境评估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 2011 (14) .

[2]王培宏, 刘卓军, 唐志鹏.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风险投资环境有效性研究[J].管理学报, 2007, 4 (5) .

金融体系下国际投资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内需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全球化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发生的, 起源于发达国家, 并通过世界金融网络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 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和影响。在新形势下暴露出原有国际金融体系在面对不断发展的虚拟经济和联系日趋紧密的各国金融时的不足。

一、金融危机与旧的国际金融体系

(一) 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动大

在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关系日趋紧密, 发达国家走上了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的道路。随着国内产业不断向海外转移, 本国内部的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只能依赖对外国的产品的进口, 造成大量贸易逆差。在不增加发行货币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金融产品的出口, 获取资金来维持进口的逆差。而金融产品的大量产生和交易, 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增加, 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在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各国采取了浮动的汇率政策, 造成外汇市场波动剧烈, 构成了很大的外汇风险, 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冲击。

(二) 无约束的美元本位

尽管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 但美元依旧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在拥有货币霸权的同时, 免除了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国可以长期地维持高负债、高赤字的发展方式, 全球的资源与产品不断流向美国, 而美国通过美元的国际信用向世界借款来维持贸易逆差。美国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 就可以减轻自身的债务。对美元的依赖就导致全球的经济发展依赖美国的经济需求, 美国的债务变成了全球的债务。美元霸权使得美国可以以低利率来刺激消费, 加强信贷而不必通过扩大出口来获取资金偿还外债。低利率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 而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引起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贷款消费, 最终泡沫破裂, 危机就爆发了。

(三) 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区域性的货币解救机制

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可以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 经营更为复杂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 而这些金融产品往往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 银行通过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 购买大量以此为基础的金融产品, 提高自身风险, 追逐更高的利润, 同时降低了自身的监管意愿, 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中, 欧洲之所以损失比美国小的原因之一, 就是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危机之前就着手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1997年, 英国设立了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 并于2000年颁布《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加以完善;2002年与2003年德国与法国也相继完成了统一监管的改革。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 各国的金融都或多或少地联系在一起, 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会不断向其他国家传导, 危及到他国的金融稳定, 单一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此都显得势单力薄。缺乏国际化的监管体系, 使得本次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 而区域性的货币解救机制的缺乏, 使得危机爆发后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援助。原本IMF具有“危机贷款人”的职能, 但自身资金的缺乏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使得IMF的危机贷款能力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1

二、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发展趋势, 但依旧困难重重

(一) 退回金本位已然不可能

退回金本位要求一国的信用货币与其黄金储量相匹配, 而信用货币又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 世界黄金的开采速度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 这将引发本国的通货紧缩, 抑制本国的经济发展。

(二) 超主权货币就近期来看难以实现

首先, 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货币霸权。就目前来看, 美元依旧是国际储备货币, 在国际贸易支付、结算、储备等方面依旧占主导地位。美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必定会对超主权货币的建立造成极大阻挠。其次, 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过程中, 各国的非合作是经常的, 合作有很大阻力。2最后, 超主权货币将与国家主权分离, 并凌驾于其他货币之上。一方面, 这需要一个超主权的货币当局, 而它既不能以国家信用作担保, 也不能盯住黄金。另一方面, 一旦发生货币危机, 将对全球产生极大危害。

(三) 加强金融监管

一方面要求各国对银行、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 加强信息披露。这是因为, 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杠杆性、高度关联性和高度的不对称性, 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先进、体系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 都不可能避免因为机构内部原因或者市场外部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3另一方面, 金融的全球化又要求各国建立国际化的金融监管, 在主权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合作, 建立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 并参照国际标准, 相应调整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欧盟为例, 在金融危机后, 根据《德拉鲁西埃报告》指出的问题, 欧盟设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 建立欧洲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了宏观层面上的金融监管, 扩大和加强了金融监管机构的职权, 并将监管范围从证券市场扩展到整个金融服务领域。然而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有不同, 在国际监管合作, 法规调整时必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四) 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近期发展的方向

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 有利于形成国际货币区域4, 加强了国际货币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制约, 同时为建立超主权货币打下基础, 但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相应的条件。以欧元为例, 欧元的建立是以欧盟成员国之间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为基础的, 但世界各国多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度, 如何促使若个国家之间建立固定的汇率制度, 放弃本国的汇率政策是重要问题。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 增强自身的话语权

2010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 各国就IMF份额改革达成了共识, 将扩大新兴国家的份额, 预期中国在IMF份额将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但美国依旧拥有17%以上的份额, 在IMF中依然拥有霸权。在新形势下, 我们应该抓住机会, 积极地参与到新规则和新标准的制定中去, 积极谋求修正和修改国际金融规则的权利, 做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体制内”建构者。

(二) 人民币应渐进地走向国际化

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 据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止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6.74亿美元5, 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 而美元在其中的占比大约为6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05年7月21日的8.11人民币每美元, 降到08年10月14日的6.8278人民币每美元。在经历了08年10月至10年6月的平稳期后, 又继续下降, 到2011年的6.4950人民币每美元6, 预期美元仍旧会继续下挫。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 使得我国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必要途径。但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渐进地进行, 因为虽然我国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 但对东亚各国则有贸易逆差。全球产业整合仍在继续, 东亚各国对美国的顺差将转变为对中国的顺差, 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激进地进行, 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和汇率风险, 7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不利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做到人民币周变化、区域化, 这就需要持续的市场化推动 (包括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完全自由的浮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利率) 以及在确保货币主权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内国家 (地区) 间的货币合作。8

(三) 内需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扩大内需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国际需要。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论”和萨缪尔森的“节俭是非论”宣扬促使经济繁荣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0.9%和19.7%, 相比09年的45.7%、45.1%、9.2%以及10年的45.4%、95.2%、-40.6%, 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 消费停滞不前, 出口受到影响。9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第一季度储户的问卷调查:在当前的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 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 (其中, 44.2%偏好“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的变相储蓄, 41.6%偏好“储蓄存款”) , 14.2%的倾向于“更多消费”, 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在我国面临储蓄居高不下, 人民币升值压力, 消费欲望低迷以及出口受阻的情况下, 扩大内需更是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而只有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才能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人民币周变化、区域化时, 各国必定会对人民币产生大量需求, 而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与中国政府的货币互换;二是通过出口来获取人民币。前者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不能满足各国的需求, 则必须通过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来获取资金。这就要求我国扩大内需, 吸纳东亚各国的出口, 拉动整个东亚的增长。

(四) 我国金融体系还需不断完善, 加强和国际的接轨与合作

首先, 我国金融还不健全、完善和充实, 不能盲目引进国外的金融新产品。10否则, 非但无法取得预期的收益和成效, 反而会增大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其次, 面临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 我国依旧实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分业监管, 容易形成监管冲突和监管真空。完善我国监管体系, 构建统一监管机构势在必行。在外部监管的同时, 还应建立合理的内部监管机制。11第三,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加强我国金融制度、金融法规与国际的接轨, 准确把握国际金融监管法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构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政策协调机制。最后, 金融体系的完善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只有与国际充分接轨与合作的金融体系, 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构建良好的环境。开放对外的投资渠道, 合理地开发金融衍生品, 为人民币回流创造渠道。就初期来看, 可以通过设立中国的在外分支银行来吸收存款, 回收人民币。

参考文献

[1]袁冬梅, 刘建江.世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的IMF:挑战与对策.湘潭大学学报, 2006, (11) .

[2]李海峰, 林明恒, 郑长德.对建立超主权货币的思考.金融与经, 2009, (6) .

[3]杜亚斌, 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1) .

[4]陆前进.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 .

[5]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9.htm.

[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537/index.html.

[7]王建.是走向世界新秩序还是走向战争.大国的忧思-中国复兴之路.P1-15.

[8]乔小明, 吴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元.经济问题探索, 2008.

[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2009, 2010.

[10]谭亚玲.透过人民币国际化偏颇思考中国竞争力.大国的忧思-中国复兴之路.P56-60.

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建设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内外均衡,学科体系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虽然促进了国际金融领域的进步, 但也随之引发了众多新问题与新状况, 这些新问题与新状况受到了国际金融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又打击了国内的金融市场与产品市场, 如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动、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汇率波动等。国际与国内市场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 目前已经有效融合于一体, 所以国际与国内经济活动的界限逐渐被忽视, 甚至忘了经济活动界限的存在。这些新问题与新状况不仅给现有的国际金融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给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一、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1、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

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是我国传统的观点, 即国际金融学既是探讨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又是货币银行学研究范围在国际领域的延伸, 这一观点作为主流观点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 这一观点与国际金融的字面释义相适应, 且易于采纳;其次, 这一观点也与我国经济较为封闭要求下学科设置特征相适应, 货币金融关系在经济开发程度较低的基础上在国内与国际领域内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多样化。从国内方面理解, 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发行、流畅、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业务等;从国际方面理解, 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兑换、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平衡等。由此可见, 这二者在探讨领域与探讨内容之间的界限较为明晰。

2、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

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观点指的是将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作为研究对象。这一观点认识到:开放经济背景下,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的两大目标, 且它们之间的关系较为繁杂, 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金融与产品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促进了货币、财政、汇率政策的发展, 且其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政策带来的效果在某些特定的状况下具有一致性, 即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稳定和谐发展;但是政策的效果在多数情况下不具备一致性, 有时政策在促进内部均衡时忽略了外部均衡的发展, 即导致外部均衡向坏的一面发展。换言之, 在内外互为均衡的基础上只思虑一个均衡并不能真正促进内部与外部的均衡, 只有将内外均衡有效结合才是促进内部与外部联合均衡的正确方向。

3、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

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观点指的是将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 它可以清楚明晰的将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合理划分, 即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金融问题是现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问题是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显而易见, 这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重点都不相同, 但是它们之间也会有部分相重的地方, 如国际资本、国际收支与外汇等方面。现代货币银行学研究的重点在于介绍与研究开放经济下货币的发行、畅通与货币政策等问题;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则在于分析与研究外部均衡问题。另一方面, 它可以清楚明晰的将国际金融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氛围进行合理划分, 从内外均衡角度而言, 其研究重点在于内外均衡的关系以及内外均衡如何共同实现的探讨与研究。而国际金融学的研究重点是外部均衡一系列问题, 具体来说, 在国家收支均衡定义多样化的基础上从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方面分别对外部均衡进行研究。这二者虽然也有部分相重的地方但是其研究角度具有差异性, 开放宏观学研究的角度是宏观总量角度, 国际金融研究的角度则是微观具体角度。总而言之, 这二者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二、国际金融学的特征

国际金融学的特征主要包括综合性、宏观性以及政策导向性。首先综合性, 综合性由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组成,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研究性质比较, 一个是研究范围比较。其次宏观性, 国际金融学以其内外均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必然缺少不了经济宏观方面的研究, 即宏观性的存在。最后政策导向性, 内外均衡问题的日益暴露是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形与发展的基础, 所以政策导向性是国际金融学一开始就具备的特征, 且这一特征不是所有学科都具备的。

三、国际金融学的体系结构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形成与发展, 即国际金融学的发展需要研究对象的支持, 国际金融学内容体系随着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确立而开展, 且开展的核心内容时开放经济下外部均衡问题。相关性质表明, 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外部均衡理论, 也称国际收支均衡。该理论作为国际金融学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 主要是由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均衡的标准、外汇与汇率理论以及内外均衡关系等内容组成。

第二, 外部均衡的政策调节。该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要运用与政策调节部分, 其部分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是激发国际收支不均衡的主要缘由, 即金融危机理论、财政、货币、汇率制度与政策以及汇率政策都直接影响于国际收支均衡的稳定发展。

第三, 国际金融实务。该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开放经济下外部均衡引发的一系列国际金融实务活动, 主要有国际结算业务与国际信贷等内容, 从学科研究方面理解, 这部分内容并没有被归纳于理论研究领域;从教学方面理解, 这部分内容对国际金融学尤为重要, 主要是因为国际收支均衡或者是不均衡的状态下都与国际金融实务问题息息相关, 即其目标的完成是主要依赖于微观经济主体以及政府自身的国际金融活动。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国际金融学的发展较为迅速, 但在发展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金融危机等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在新理论与新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国际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层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唐海燕, 李海英.对构建同济特色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5) .

金砖峰会或将重塑国际金融体系 第11篇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成为1991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以来设立的第一个重要多边贷款机构。”当年的英国《金融时报》

如是评价这一设想。至此,酝酿协商了两年多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终于尘埃落地,银行总部将设在上海,首任银行行长由印度派出。

据了解,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资助的是金砖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对金砖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此次峰会的主题,各金砖国家的媒体普遍看好。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报》以“金砖国家计划摆脱美元束缚”为题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预计于2016年开始运行,它将极大促进金砖国家间的结算和信贷服务,降低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

印度媒体表示,“金砖国家”这个概念自13年前出现起就被西方怀疑和轻视,如今,金砖国家不但相互频繁走动,而且“已站稳脚跟开始走强了”。

南非《独立报》在题为“第六次金砖峰会欲测试勇气”的报道中则指出,初创的金砖开发银行与应急储备资金不可能像世行及IMF般完善,但它们的出现就是要让世行与IMF嗅一嗅竞争的味道,并且减少金砖国家对IMF的依赖,增加政治自主权。

而在西方媒体眼中,这两个机制的建立是金砖巴西峰会向二战后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的一次雄心勃勃的挑战。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在7月14日刊文指出,即将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的核心内容包括建立一个开发银行和一个替代货币基金。该机制的设立不仅仅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改革陷入僵局做出的回应,也有助于金砖国家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

法国《新观察家报》更是指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储备资金池的设立“奠定了新兴国家挑战西方金融霸权的第一块基石”。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把金砖国家的合作和重要性提升到一个不同的水平。这家银行不仅将对新兴经济体发挥迫切需求的融资协助作用,同样将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愿景。

布鲁金斯研究院拉美问题专家特林库纳斯也对此次峰会作出了评论。他认为,金砖五国不仅是经济联系,它还是一个分解和抵消西方影响的机制。

当然,也有西方媒体对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设立看衰。

瑞士《新苏黎世报》称,金砖银行是“错误的药方”。因为贷款可能流入错误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个银行就像闪亮的体育馆”,民众生活并没得到改善。

美国《华盛顿邮报》则直接指出,认为金砖国家峰会同意成立新的开发银行有许多先天不足,对美国影响不大。

金砖开发银行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设想的目标,有待后续观望。巴西圣保罗GetulioBargas基金会的国际关系教授斯图恩科尔在接受BBC采访时指出:“关键是,这个新机构是否能挑战世界银行、发展出一种竞争机制,还是仅仅变成一个象征。我认为这要看这些国家间合作得怎样。”

推进多元化国际金融体系建设 第12篇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国际社会应通力合作, 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不仅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促进本国经济平稳增长, 为国际经济复苏作贡献, 而且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参与危机救援计划, 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支持。

一是支持增加国际金融机构资源, 以加强其帮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实现增资, 同意世界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对其资本充足性进行审议。同时, 我们强调国际金融机构增资要体现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 要与治理结构改革、加强能力建设等相结合, 要保证新增资源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危机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是参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 (IFC) 的贸易融资计划, 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提供融资、担保等方面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还与有关国家银行签订了贸易融资协议。

三是积极推动东亚区域财金合作。中国积极参与清迈倡议下各国双边货币互换计划, 已签署了6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总规模为235亿美元。同时, 中国与“10+3”各国一道积极推动清迈倡议的多边化, 支持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 并同意将其规模由800亿美元扩大到1200亿美元。此外, 自2008年l2月至今, 中国还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等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协议互换规模总计达到5800亿元人民币。

目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因此, 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时, 要着眼于长远, 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有效、全面的改革, 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具体而言,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改革:

一是要完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要加快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 完善它们的内部治理结构, 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实现决策过程的公平和公正。对机构领导人的选聘应遵循公开、透明、竞争和择优的原则, 部门管理人员应提高发展中国家职员的比例。通过改革, 可更好地发挥国际金融组织在维护国际和地区金融稳定、加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各国金融部门应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加大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力度, 防范金融风险跨境传递。要扩大国际金融监管的覆盖面, 特别要增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的监管, 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 完善会计准则、资本充足要求等各类监管制度, 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 增强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的透明度。

三是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努力发挥多种货币的作用, 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同时, 各国应加强汇率政策协调, 保持主要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一些国家经济陷入衰退, 发展问题面临更大挑战。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合作、增强信心、共度时艰。

一是采取果断有力的政策措施, 尽快恢复市场信心。各国要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 并根据经济形势发展情况, 审时度势, 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经济刺激政策。主要发达经济体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实施与本国和全球终济稳定和发展相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 同时避免溢出效应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生负面影响。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稳定市场, 同时加强自身金融体系建设, 提高对危机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二是扩大国际经贸合作,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各国不应采取自我防御、以邻为壑的措施, 而应加强协作, 尽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保持国际贸易稳定健康发展。各国应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 共同抑制贸易保护主义, 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平衡的成果。要加强贸易融资的合作与协调, 推动多边开发银行扩大贸易融资规模, 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的支持力度。

三是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维护国际经济金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使改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国际社会应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尽快制定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实现决策过程的公平和公正, 建立起快速反应、行之有效的国际金融救援机制。

上一篇:全国智能手机用户数下一篇:参数实时修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