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治理范文

2024-09-13

水体治理范文(精选10篇)

水体治理 第1篇

1 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的治理

1.1 种植植物群, 建立物种多样性

水体中种植多种类植物, 如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主要从根系和浮叶背面吸收水底营养和水体养分, 碳源来自大气, 能产生氧气, 氧气对上层水体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挺水植物主要靠根系吸收淤泥中物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直接接入大气。沉水植物通过根系和叶面吸收水体和淤泥的营养物质, 它所要的碳源从水体中获得, 把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溶解进淤泥中, 使得淤泥中产生氧化还原反应, 使得电位升高, 有利于微生物的繁衍, 提高净化能力。

在水体中可以种植如轮藻群落、篦子眼子菜群落、苦草群落等, 这些植物都是水底“制氧机”, 它们产生的氧气能使水中的无机盐结晶下沉, 同时使水底有机物被矿化, 减少有机物进入水体, 大量氧气能吸收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 形成水下森林, 抑制蓝藻生长。这种“水下森林”形成底层营养物质的封存功能。

1.2 恢复复杂食物链, 建立动物群

水生动物如鱼、螺丝、贝类、虾等能促进水体的微循环, 良好的微循环能促进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所以水体中可以优先投放养殖这些水生动物。水底中的沉水植物营养丰富生长旺盛时, 需及时收割, 鱼类过度生长时, 可以及时捕捞, 贝类和鱼虾也会食用部分藻类, 能把水体中过度的氮磷等营养成分转移, 避免富营养化情况出现。

1.3 投放食藻虫能有效控制藻类生长

食藻虫是一种甲壳浮游生物, 主要靠食用藻类、浮游物与有害菌, 而食藻虫又是鱼虾贝类的食物, 这就打通了蓝藻等食物链盲端的转化途径。经过驯化的食藻虫能产生酸性排泄物, 降低水体的酸碱度, 藻类在酸性水体中会受到抑制。另外, 藻类被食藻虫食用后, 水体的透明度会提高, 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长。此外, 食藻虫的特性, 可以将微生物带到水底进行生长和繁殖, 给沉水植物的繁殖创造了条件。

1.4 建立人工浮岛、人工湿地等治理水体

人工浮岛和人工湿地是人为建立的模拟自然环境的一种生态系统。人工浮岛是人工建立的大型浮床, 在浮床上栽种水生植物, 通过它们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物质, 这种方式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效果突出, 根系还为一些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浮岛中的水生植物根基具有较好的净化水功能, 对污染物吸收、分解能力强, 同时也是鱼类产卵, 浮游生物的聚集地。浮岛还能引来各类昆虫、鸟类等, 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人工湿地在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湿地一般采用水生植物如香蒲、灯心草等净化水质。例如前几年太湖流域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 无锡和宜兴两地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建设了多个湿地修复工程生态风景区, 该湿地种植了大量的垂柳、杉树等形成了防护林, 水面种植了芦苇、菱角等, 在保持自然风景的同时净化了水体。

1.5 微生物治理水体方法

微生物存在我们身边, 它的体积小, 面积大, 生存能力强, 繁殖能力也能适应各种环境, 在污染的水体中, 微生物能很快适应, 并生长壮大, 达到净化污水的能力, 微生物进行水体净化的方式和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5.1 活性污泥处理法。

这种处理方式最为广泛, 这主要是把多种微生物聚合起来形成活性淤泥, 放入水体从而达到把污染物质分解的效果, 但这种处理水体的方式需要根据水体中不同的污染物来进行调整, 要经常性对水体进行采样分析, 根据结果进行配比, 保证活性泥的最佳效果, 当然微生物的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效果需要慢慢体现。

1.5.2 厌氧微生物处理。

这种水体污染物处理方式跟活性泥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有机废水污染的水体中, 也可以用来处理沉淀在水底的污泥。把厌氧菌放到水底污染物中, 它会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等气体, 而且能减少腐败引起的臭味。

1.5.3 需氧微生物处理法。

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一些自然水域, 将需氧微生物放入水体, 这种微生物在光合作用的条件下, 能氧化水体中的有机物, 使他们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化物进入大气, 但这种微生物处理方式有一点局限性, 需要依靠自然环境, 并且需要光照、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取得较好的净化效果。

1.6 建立良好的水生态循环系统

无论用什么样的水体处理方式都是暂时的, 系统也是脆弱的, 需要建立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相关部门要对水域污水的排入总量进行控制, 不要超出水体生态自净能力, 藻类大量繁殖时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繁殖速度, 这种良好的生态系统是水体保持长期清洁的重要保证。

2 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点

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水体污染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 生态修复水体技术采用纯生态技术, 不使用化学药剂、杀藻剂、杀草剂进行净化水体, 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水体在稳定净化后也利于环境提升, 减少蚊虫滋生。第二, 由于水生植物能固化淤泥, 吸收底部养分, 养分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纤维, 水底淤泥无需清理, 减少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成本。第三, 环境优美, 优质良好的水体水质清澈, 鱼虾满堂, 水草茂盛, 水下生机勃勃。第四, 水体维护方便, 水体一旦进入稳定状态, 就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食物链也相对稳定, 后期只需要简单的维护, 就能维持生态自净能力, 且能长期保持下去。

3 微生物治理污染水体的优点

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 微生物净化水体效果明显, 前景广阔, 也能用于多种污水处理过程中。其次微生物处理污水时间段, 成本低, 副作用小, 能有效处理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物质, 还可以减少腐败引起的臭味, 净化空气, 有些地方还可以利用这项技术综合利用产生的甲烷气体, 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 但是微生物净化水体保护环境还存在很多的难题, 需要一个每个环保工作者积极努力的去研究。

4 未来治理水体污染的展望

生态修复治理水体污染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第一, 受用水体必须相对封闭, 补充水量不能超过总水量的5%, 另外, 水体面积不宜太小, 水体总容量过小, 不然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相对较弱。第二, 我国幅员辽阔, 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较大, 水草习性也大不相同, 北方宜种植耐冻植物, 南方种植耐热水草, 根据气候差异, 食藻虫的数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调配。第三, 我国的环保和科研工作者需要加强研究, 研究在不同污染水体中水生植物的配置研究及水生植物后期处理及资源合理利用研究。第四, 如何在我国全面实行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且能保持经济、高效、环保的特性, 为我国日益恶化的水体环境提供良好的解决途径。

5 结语

国家和世界的经济不断发展, 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问题, 气候变暖, 水体污染, 土地沙化等情况日益严重。国家和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 为环境修复、水体治理、气候控制等做一些贡献, 而生态修复技术和微生物净化水体技术是在水体污染治理领域的一项成功技术, 希望能对广大环保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治理水体污染的措施 第2篇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业废水、废气急剧增加,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大气、河流、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森林在萎缩,沙漠在扩大,生物物种在减少,臭氧层正出现越来越大的空洞„„人类的共同家园已千疮百孔,生态环境正在加速恶化,高温、洪涝、干旱、台风、寒害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这些既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也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一次次警钟。

“一些工厂和企业经营业主环保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为了追逐自己的短期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的甚至将违法排放废水废气作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捷径。”据该案二审承办法官季金华介绍,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都规定了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中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同时,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本案中,资源再生厂经营业主隋某在增加工艺流程、产品类别、新生废物的情况下,应依法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但隋某在未获得批准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生产,其行为违反了排污申报登记等相关法律规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环保局作出的处罚决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应予以支持。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季金华法官提醒,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环保监测职责,依法严惩污染环境的行为;广大生产企业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从思想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还地球一个碧水蓝天

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显然,资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条件之一,没有资金,一切治理措施就无法实施。

(2)政府的支持是后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广,不但涉及到居民,还涉及到外地人员,涉及到部队系统,涉及到少数民族,也会涉及到权利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即使再加上环保部门,力量依然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没有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许多强制性措施就难以行得通。

(3)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绳,应制定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地方性法律,让水系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一些事情做起来会容易一些。

2:工程保障措施

(1)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严重的污染源,将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于雨水管经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实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则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污水可以通过河道排放。

(2)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一般来说,城镇新建居民区都有完备的下水道系统,都实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区房屋破旧,多数没有下水道系统,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不管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都需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3: 市政管理措施

(1)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加强城镇的综合卫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净,减少因风吹、雨水等因素将脏物带入河流。对自由市场、餐馆、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对建设工地卫生实行严格监督,对产生污染的路边小生意、洗车点或进行环境改造、或取缔。

(2)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

鉴于环卫部门职工向河道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粪的情况客观存在,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要求职工遵守规矩,教育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不守规矩、擅自污染环境的职工给与相应的处罚。

(3)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

应健全垃圾处理站点网络(尤其是公共场所),让人们垃圾有处可弃,减少因无垃圾站(箱)而导致的垃圾随意丢弃。应在沿河设置一些公共厕所,让在外活动的人们感到方便,减少因为没有厕所而将河沿当厕所的现象。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

对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馆、水上游乐厅等应取缔。

4: 水资源调控措施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记者:水污染对“南水北调”有什么影响?

汪恕诚: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污染防治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有三条解决措施:关停严重超标的污染源,隔离污水和输水通道,建设绿色通道(即在南水北调输水线路两侧,种植树、草、绿色无公害作物等,形成一条数百米宽的绿色长廊,来保证调水水质)。今后,湖泊、河流、水源工程都应该进行这种建设。

我有一句话,如果东线的水污染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就没有希望。为什么呢?如果水污染都治不好的话,中国今后怎么可持续发展呢?不管搞不搞南水北调,水污染都要治理,而且一定要治理好。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也不亚于洪灾和旱灾,已经到了迫在眉睫、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记者:那么,水污染怎么治理呢?

汪恕诚:第一,不同的污染源的防治特点是不同的,点源污染、面源污染、自源污染的防治是不同的,要特别强调水源地的保护。水源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大,要根据不同的污染源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第二,防治的手段有工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要综合使用。第三,污水处理要实现市场化运作。第四,培育水域的自我净化能力。

水体治理 第3篇

关键词:耐深水高压潜水泵;净化处理;毛细水网;生态;水土资源;

一.地下水被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1.比起其它污染,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更大,很多不良企业为了追求小集团的利益不择手段,持续不断地偷着排放污水,而且全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类似的事情发生,只不过有轻有重而已。这些污水日积月累不断地增加,一部分经过地表流进大海,另一部分渗到地下污染了地下水。经过地下的毛细水网的扩散,将污染更大面积的地下水源,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能再也吃不到干净的水了!

2.水力发电是最经济、最绿色环保的发电形式,但是,筑坝、截流就产生很大的水压,这就好比在我们的胳膊上勒一道很紧的橡皮筋,血液在这里就无法流通了,时间长了还有坏死截肢的危险。也就是说,以前一直畅通无阻的地下毛细水网堵塞了,导致地下水的暗流停止流动。这就必然破坏当地的生态和水土资源,加快沙漠化,甚至于气候都变得恶劣。其现象表现于一个地区下倾盆大雨且伴随着洪水泛滥、泥石流、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而距此地不远的另一个地区却遭遇严重的干旱,不但长时间没有雨水,而且湖泊干涸、水库见底。

二.目前的治理办法:

1.可喜之处就是各国政府对此都相当重视,加强了对水体的监督和检测,一旦发现了偷偷排放污水者必然会罚他一个底儿掉,让他倾家荡产,这就使得今后有可能减轻继续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宝贵的地下水源。

2.多建水库、人工降雨、打地下水井、防洪抗讯等。

三.问题的提出:

1.无论如何这些措施都还停留在防止地下水进一步被污染的阶段。那么以前已经污染了的地下水怎么办呢?有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去主动治疗呢?

2.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在我们拦江筑坝、广建水利发电站的同时还能保护住原来一直畅通无阻的地下毛细水网系统的暗流流动,继而保住该地区的生态呢?

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简要进行阐述。

四.解决问题的关键:

1.如果我们把已经被污染了地下水的地球比喻成患了尿毒症的病人,已经被污染了地下水比喻成病人的血液,就很容易理解。因为,尿毒症的病人无法通过尿液进行排毒,所以,他的血液里就含毒,如果只有预防而没有治疗,这个病人很快就会死去。同理对已经被污染了地下水的地球来说,如果只有预防而没有治疗,浓度高的污水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而且,被污染的量日积月累,越来越大,这个量只有增加,不会减少,早晚有一天我们就再也吃不上干净的水了。如果这样,我们的儿孙怎么办?我们世世代代的子孙后代怎么办?难以想象!

那么患有尿毒症的病人是等死吗?没有!他们积极进行透析治疗,把脏的、有毒的血液用一种设备抽到人体之外,把这部分血液在体外过滤、提炼成健康、干净的血液之后再注回到这个病人的体内,这时他又恢复了健康。同理,被污水污染了地下水的地球也可以进行透析治疗。在污水浓度高的地下深处安装一台能耐深水高压的潜水泵,把这些浓度高的污水抽到地面上面进行过滤与净化处理,再把处理完了并且经过化验确认已经达到饮用标准的干净水放回地下深处,直到这一地区所有的地下水达标之后为止。如果把这种方法普及到全球,用不了多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又恢复了健康!

2.同理,把地下水的毛细水网比喻成病人的毛细血管,只要我们在筑坝、截流的附近各个毛细水网系统最深处的下游科学地布置一些能耐深水高压的潜水泵,在筑坝、截流之后让这些耐深水高压的潜水泵开始工作就能有效地保住以前的地下毛细水网和地下水的暗流;保住原来的生态,和水土资源。

污水的位置可能在水很深土层之内,在这个位置水压非常大。中国的“蛟龙号”潜水器之所以那么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水越深潜水器所承受的水压就越大,至今其他任何国家都还没有像我国的“蛟龙号”潜水器能潜那么深水的潜水器,可见其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深水里运转的潜水泵同样也承受着很大的水压,尽管潜水的深度没有“蛟龙号”潜水器的潜水深度深,但是,对于配置比“蛟龙号”低得多的潜水泵来说,如此大的水压也总是把潜水泵压坏。潜水泵的机械密封泄漏了污水就进到电机里导致短路,把电机就烧了。

更换潜水泵成本较大,因为距离地面很远,再加上通道狭窄且拐来拐去,很有可能坏了的潜水泵就拿不上来了,不但泵报废了,这口井也报废了。更换一次潜水泵要比更换一次病人的透析设备难度大多了,因为透析设备在病人的体外,而潜水泵位于地球的体内深处。所以这个潜水泵必须能耐深水高压,这样就给潜水泵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

耐深水高压潜水泵(应用了参考文献中的专利技术之后就能得到耐深水高压潜水泵)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无论该潜水泵所处的位置水有多么深,潜水泵的内部的压强总是高于潜水泵外面水深所带来的压强,所以多么深的水也压不坏这个潜水泵。

1.它的的原理就好比是在空心的乒乓球里注满了水,使这个乒乓球变成实心的,再把这个充满水的实心乒乓球放到深水里,不管它外面的水压有多大都压不坏这个充满水的实心乒乓球,用同样的道理改造潜水泵,同时还能让潜水泵正常工作。这种耐深水高压潜水泵的使用寿命非常高而且工作可靠。

2.要想解决拦江、筑坝之后附近的地下毛细水网仍然畅通所用的潜水泵同样也是布置在深水处,也同样承受着来自深水的高压,所以也得使用这种耐深水高压潜水泵。

六.结论:

现在的水体污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了,而且日益的水土流失也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再继续任其发展灾难即将到来!这决非危言耸听,我们必须就象遭到当头棒喝一样警觉起来。抓紧时间尽早应用耐深水高压潜水泵才是当务之急,减排与治疗齐头并进,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低碳经济与国家竞争力提升(讲师:贾峰);

[2]建设生态文明(讲师:任勇);

[3]生态文明贵州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

石油对水体的污染与治理 第4篇

石油产品对水体污染主要有地下水、江河湖泊、海洋污染。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采, 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 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对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 经常以非水相液体 (NAPL) 的形式污染土壤、含水层和地下水。当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 污染物将穿过地表土壤及含水层到达隔水底板, 既潜没在地下水中, 并沿隔水底板横向扩展;当NAPL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 污染物的垂向运移在地下水面受阻, 而沿地下水面 (主要在水的非饱和带) 横向广泛扩展。NAPL可被孔隙介质长期束缚, 其可溶性成分还会逐渐扩散至地下水中, 从而成为一种持久性的污染源。

河流湖泊水体污染主要是受炼制石油产生的废水以及石油产品造成的。在炼油产品中, 有大量含油废水排出, 由于排放量大, 常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 易形成油污染。另外, 油轮洗舱水以及船舶在水域中航行时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油污, 也会对水域造成污染。这些污染使河流、湖泊水体以及底泥的物理, 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 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甚至危害到人的健康。

石油污染最主要发生在海洋。据统计, 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 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 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到200万吨-1000万吨, 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万吨-200万吨, 其中1/3左右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石油泄漏造成的。炼油厂含油废水经河流或直接注入海洋;海底油田在开采过程中的溢漏及井喷, 使石油进入海洋水体, 大气中的低分子石油烃沉降到海洋水域;海上油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不经过处理排入大海;海洋底层局部自然溢油, 都是造成海洋水体石油污染的原因。

我国海上各种溢油事故每年约发生500起, 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一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的2倍-8倍, 海洋石油污染十分严重。

石油入海后即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 包括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沥青球以及沿着食物链转移等过程。

海面的油膜阻碍大气与海水的物质交换, 影响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发射;两极地区海域冰面上的油膜, 能增加对太阳能的吸收而加速冰层的融化, 使海平面上升, 并影响全球气候;海面及海水中的石油烃能溶解部分乳化烃等污染物, 降低界面间的物质迁移转化率;破坏海滨风景区和海滨浴场。油膜使透入海水的太阳辐射减弱, 从而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污染海兽的皮毛和海鸟的羽毛, 溶解其中的油脂, 使它们丧失保温、游泳或飞行的能力;干扰生物的摄食、繁殖、生长、行为和生物的趋化性等能力;使受污染海域个别生物种的丰度和分布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高浓度石油会降低微型藻类的固氮能力, 碍其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沉降于潮间带和浅海海底的石油, 使一些动物肉虫、海藻孢子失去适宜的固着基质或降低固着能力;石油能渗入较高级的大米草和红树等植物体内, 改变细胞的渗透性, 甚至使其死亡;毒害海洋生物。油污会改变某些鱼类的洄游路线;沾污渔网、养殖器材和渔获物;受污染的鱼贝等海产品难以销售或不能食用。

2 石油水体污染治理方法

水体石油污染于其它污染治理不同, 水具有流动性, 不及时处理会使污染范围以很快的速度不断扩大。因此, 水体石油污染首先是控制污染然后再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2.1 地下水治理

对地下水石油污染治理, 采用水动力学方法, 通过抽水井或注水井控制流场, 可以防止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对抽取出来的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含水层的处理难度很大。向土壤注入压缩空气, 可去除污染物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就地生物处理方法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治理措施, 它可以比翼奥彻底地去除污染, 国内外都在进行研究。如果受污染的土壤和含水层范围不大, 也可以将其挖除或采取截流工程措施将其封闭。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费用很高, 而且很复杂, 因此更应当以预防为主。

近年来, 臭氧氧化技术队石油污染的地下水处理取得了很大进展, 经臭氧氧化反应后, 水体中有机物种类增加, 经过一定时间接触氧化反应后, 苯系物和稠环芳烃类在水中的相对含量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酯、醛、酮类和烷烃类在水中的相对含量却大幅上升。一般认为, 水中芳香烃物质危害性较大, 多具有较大的毒性和致癌性, 而烷烃、酯类和其它低分子物质的危害性小得多。由上我们可以看出, 臭氧氧化法是把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转化为危害性小的污染物。污染水体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因此臭氧氧化法与吹脱、活性炭吸附、生物氧化等处理方法配合使用, 才能得到良好的处理效果。

2.2 海洋、江河、湖泊水体治理

对海洋、江河、湖泊石油污染治理, 目前仅限于化学破乳, 氧化处理方法进行分解处理和机械物理的方法进行净化吸附。清除海洋, 江河、湖泊石油污染使非常困难的。防止油水合二为一的唯一选择是喷洒清除剂, 因为只有化学药剂才能使原油家属分解, 形成能消散于水中的微小球状物。

清除水面石油污染还有一些物理方法, 如用抽吸机吸油, 用水栅和撤沫器刮油, 用油缆阻挡石油扩散为防止溢油污染海洋。我国也好、开发配备了相应的围油栅, 撇油器、收油袋等防污染的设备, 建立了自己的监测体系, 人员还绘制了海洋环境石油敏感图, 并建立了溢油漂移软件, 一旦发生溢油事件, 有关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 就会了解溢油海域的污染情况, 及溢油的运行轨迹。

渤海城北油田是我国建造的第一个固定式海上采油平台, 它对含油污水的处理是通过隔油、浮选和过滤三个过程完成的, 污水在通过斜板隔油器后, 大部分原油被分离出来, 再经过浮选器, 使小油珠变成大油珠, 被收油器收走, 最后在经过过度, 使污水中的含油量低于每升30毫克, 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在排到大海中。

参考文献

[1]吕贤弼.地下水污染的根源及防治, 1999.[1]吕贤弼.地下水污染的根源及防治, 1999.

[2]曹刚, 王华.石油污染与治理, 2005.[2]曹刚, 王华.石油污染与治理, 2005.

水体污染来源分类及治理措施 第5篇

近些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日趋严重,为了能能更好的解决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根据水体污染物的来源,水体污染源可大概分如下几类: 1.工业废水

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产品输送、产品清洗、选矿、除渣、生产反应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废水。产生工业废水的主要企业有初级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开矿、治炼、化学工业等。据报道,比长江污染更为严重的水系统还有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水系。若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而让目前的这种污染趋势发展下去,全国70%淡水资源将由于受到严重以污染而不能直接使用。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新鲜的城市污水渐渐陈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现厌氧降解反应,产生硫化氢、硫醇、吲哚和粪臭素,使水具有恶臭。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其中无机盐有氰化物、硫酸盐、磷酸盐、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一些重碳酸墁等;有机物质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尿素等,另外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后者如锌、铜、铬、锰、镍和铅等;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

3.医院污水

一般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院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致病原虫、肠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血吸虫卵、钩虫、蛔虫卵等。这些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往往可生存较长时间。因此,医院污水污染水或土壤后,能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饮水或食物途径传播疾病。此外,水体中贝类具有浓缩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故水体污染后,生食水中贝类有很大的危险(如上海甲肝暴发流行)。

4.农田水的径流和渗透

我国广大农村,习惯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尿液浇灌菜地和农田。过几十年来,化肥、农药的用量在迅速增加,土壤经施肥或使用农药后,通过雨水或灌溉用水的冲刷及土壤的渗透作用,可使残存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农田的径流,而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有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及分解产物。农药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故毒性大小也不相同,有的农药无毒或基本无毒,有的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有的可能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有的对生殖和免疫机能有不良影响。

5.废物的堆放,掩埋和倾倒

一些暂时堆放于露天的废物可以因雨水淋湿或刮风等原因被带入水体中,一些废弃物人为倾倒进入水体,一些难于处置的废弃物被人们掩埋在地下深层,但如地下处置工程设置不当或不加任何处理填埋,会影响处置地区周围的地质与环境,使被处置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引起水体污染。废弃物中有毒物质由地下水通过倒虹吸进入生活饮用水系统,使当地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发病率增加,有些婴儿一生下来就是畸型儿。后来这些掩埋地下的废弃物终因雨水侵蚀而露出地面,人们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如何能更好的解决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下面我提出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水环境保护措施:

目前造成全国水污染十分严峻形势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超过水环境容量;

(二)是生态用水缺乏。目前,黄河、海河、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50%,其中海河更是高达95%,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合理限度,严重挤占生态用水;

(三)是水污染防治立法不够健全,执法不够有力,干部群众环保和守法意识不高。

为加强水环境保护提出五点措施:

潘岳说:“某地区50%的饮用水取自长江,从11个饮用水源中测出468种污染物,其中有机毒物210种,甚至检出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已造成肿瘤、癌症等疾病发生率的增加。”建议从五个方面加强水环境保护、保障水安全。

1.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

以划定城市和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组织制定全国城市和农村水源地保护规划,特别是要加快广大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划定工作,防治乡镇企业和农业面源污染水源地。在水源地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项开发活动。一级保护区内,应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和水产养殖等活动

2.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法实行排污许可,严肃查处超标和超总量排污等违法行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维护和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源的水质。加快修订《水污染防治法》,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3.实行生态系统管理,重振生命之河 水坝建设直接关系水环境安全,流域开发规划和水坝建设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析利弊得失,对严重影响水环境安全的项目坚决不准上。经过环评可以建设的,也要严格按照环评要求,实施环保措施。

4.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惩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

继续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集中力量查处小造纸、小酿造、小化工、小印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厂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等排污单位的违法排污行为,重点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做好水环境质量信息的公开工作,落实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对重大流域开发规划和重大涉水项目,要举行听证,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落实群众环境监督权,坚决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5.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

6.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水体治理 第6篇

21世纪以来, 我国工业化工企业迅猛发展, 由此带来了金属、尤其是重金属的总体使用量每年不断增长, 由于环保技术发展的滞后, 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日益严重的重金属环境污染。通常所说的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在5以上的物质, 截至目前研究显示, 主要包括Pb、Cd、Hg、Cr、Cu、Zn、Ni等等。它们各自分别以多种形态存在于大气、土壤以及水体之中,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加。人类通过各种途径如饮食摄入一些少量重金属, 然而随着时间和推移, 重金属含量将在人体内不断的堆积, 最终导致重金属中毒现象, 从而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健康, 严重的情况下, 甚至导致休克死亡。对于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主要是来自各大化工企业以及农药等等。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重金属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冶炼、开采、加工等领域, 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剧增, 重金属污染已经被世界各国命名为“第一环境污染物”, 充分说明了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世界性难题。

1 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情况

通常所说的水体重金属污染就是指, 重工企业排放的含有重金属离子超标的废水, 再次进入水体、河流时, 对水环境系统本身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在许多重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的含有超标重金属的废水, 这些废水是造成水体污染最为严重以及形成对人类伤害最大的来源之一;其次, 重金属的另一重要来源主要是那些没有集中回收管理处置的废旧铅蓄电池, 主要是因为其含有大量Pb, Cd等重金属成分。这些重金属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影响了人体健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许多城市都面临较为严峻的水污染问题, 主要是大量未经过集中处理的城市固体废弃垃圾、被重金属污染未修复的土壤、重工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 这使得水体中的沉积物和悬浮物的重金属总含量不断积累, 总量快速升高。通过对我国湖泊调研发现:我国这几年各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呈不断上升趋势, 开始慢慢影响到水环境的质量。根据一份关于七大水系调查报告, 我们可以得到, 在1995年, 长江水系的Cd重金属污染状况仅仅次于COD和BOD;黄河水系的Cd含量超标比较普遍, 大约有17%的河流断面存在超标状况;我国淮河干流也存在Cd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情况, 其超标比例大约为16.7%;我国海滦河同样也存在Cd含量超标的情况, 其平均超标率大约为18%-82%;仅有大辽河水系的水质污染情况相对较轻。通过国内七大水系以及河流湖泊的水环境实时监测, 我们发现Pb和Cr是最为普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物。人们通过直接饮用水、食用被重金属污染的污水灌溉的蔬菜等方式摄入重金属污染物, 这会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2 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根据重金属的污染特性, 可以将重金属水体污染修复技术大概分为三大类: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以及生物修复法。

2.1 物理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又可以分为离子交换法和吸附法。

(1) 吸附法去除重金属是一种比较常规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一些工农业废弃物本身具有吸附重金属地特性, 从而可以降低重金属废水地处理费用。 (2) 离子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离子还原法是利用化学还原剂将水体中的重金属还原, 将其形成难以污染的化合物, 从而降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减轻危害。离子交换法是利用重金属离子交换剂与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物质发生交换作用, 从水体中把重金属交换出来, 达到治理目的。

2.2 化学法

化学法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法:电解法和化学沉淀法。电解法去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是通过电解将金属离子从高浓度的污染废水中电解出来, 目前主要运用于电厂等电镀废水的重金属处理;化学沉淀去除重金属离子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来使溶解态地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转换成不溶于水的化学沉淀物, 产生的重金属沉淀物必须经过正规的归纳处理, 从而二次污染的产生, 减少环境污染。

2.3 生物修复法

目前国内外利用生物修复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很多, 根据所用的生物对象不同, 可分为以下三种。 (1) 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是指利用特定植物实施污染环境治理的技术统称, 通过植物对重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的特殊富集和降解能力来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的。 (2) 动物修复法:应用一些优选的鱼类以及其它水生动物品种在水体中吸收、富集重金属, 然后把它们从水体中驱出, 以达到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目的。 (3) 微生物修复法: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机理主要包括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固定和形态的转化。

3 展望

综上所述, 在进行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时, 其方法不止一种。这些方法有自己的优点, 同时也有缺点。因此, 在废水处理中, 为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要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将几种技术集成起来进行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即联合使用几种方法, 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长处, 也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谦, 成水平.大型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05:96-102.

蓝藻水华与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 第7篇

总体而言, 治理蓝藻水华不外乎对其生长环境及其自身的生理特点、生长特性施加影响, 从而抑制其生长优势和发展速度。在蓝藻水华研究领域有一个基本共识, 即蓝藻水华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水体富营养化[9]。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水体中营养盐的增加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生产力增加、水质下降等一系列变化的现象定义为湖泊富营养化[10]。“蓝藻水华暴发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表征或结果”, 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要条件[11]。控制营养盐输入能显著减少有害藻华[9]。氮或磷是控制淡水藻类生长的最佳物质之一。由于引起水华的很多藻类能够将空气中氮气转化为氨, 用于蛋白质合成, 单纯控制水中氮的含量, 难以控制水华泛滥, 因此目前治理水华主要控制排入天然水体的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能从根源上治理蓝藻水华, 它是治理蓝藻水华的长效措施。治理蓝藻水华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在诸多措施方面必然是相同的。面对众多的治理方法, 在选择时除了考察其科学性、可行性, 还要衡量它们对环境、社会的影响及其成本有效性, 另外还要考虑其应用情况———例如受验证情况、应用案例、适用范围。这也是本文取舍、详略的依据。

1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为了治理富营养化, 首先要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 此项工作须在全流域范围内进行。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 将允许排污总量逐级落实到省、市、县, 并通过各行政区河流控制断面的出境污染物浓度考核各行政区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2008年4月) 。“应将面源控制与点源控制相结合, 湖外污染控制、截留与湖内治理相结合。”[11]削减污染、治理富营养化的方法有如下一些:①改变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 升级产业结构, 从污染源头控制是最根本的方法。应用先进生产技术, 改进生产流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大对重污染工业企业的整治。②推广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技术, 加强化肥和农药的管理力度, 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 降低它们的使用量和排放强度。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减轻养殖业排污。提高农业、养殖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③ 在农村推广沼气应用,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④ 共享、推广生态保护的最佳实践, 加强地区、产业 (例如种植业、畜牧业、工业) 、部门 (例如环保、水利、财政、发改委、建设部门) 间的治污合作, 加大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力度。⑤对面广量大的面源污染 (如农田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 , 湖滨湿地 (滩地) 和入湖河道堤岸湿地是拦截、治理的有效方法。目前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效率低、成本高, 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建造人工湿地, 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引入, 由人工湿地加强处理, 可提高脱氮除磷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水质。污水处理厂自身则需要增加化学除磷和过滤工艺, 提高污水除磷率。⑥大气降尘也是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之一。降低大气降尘的措施包括工业除尘、地面绿化等。

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的效果是明显的。例如, 由于未处理污水的排入, 华盛顿湖从20世纪20-60年代一直有蓝藻水华, 但1968年这种排放被禁止后蓝藻水华便减弱了。伊利湖是一个更大的湖, 绿色大型藻类刚毛藻曾大量生长、覆盖了西部流域的大部分水域, 直到污水处理改善以及20世纪80年代早期洗涤剂磷酸盐禁令的发布才使有害水华显著减少[9]。但仅仅控制外源营养盐并不总能解决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 也并不总能控制蓝藻水华, 因此必须同时重视湖泊内部的营养盐控制[12]。生态调水冲刷是减少和稀释湖泊中营养物质、也是防治蓝藻水华的一种短期方法, 但会对下游造成不利影响。“对湖泊进行以水生植被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则是一项长效措施。“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既是湖泊富营养化综合治理的目标, 也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手段。”[11]恢复湖内水生植被既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 从而降低内源负荷;又可以固定底泥, 减弱水底水动力作用, 有效减轻内源营养盐释放[13]。大型水生植物还能为 (食藻) 浮游动物提供栖息地, 降低水滨 (注:易发生水华处) 水温, 吸附营养物[14]。

当前关于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有以下两种途径:①在藻型富营养化湖泊中大量种植高等水生植物, 改造湖泊生态结构[11]。研究者已筛选出对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效果显著的多种植物, 如芦苇、香蒲、菖蒲、千屈菜和美人蕉等[15,16,17,18]。魏瑞霞等人研究了应用植物浮床后唐山市南湖公园水体水质的变化情况, 证实了植物修复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显著治理效果[19]。但如果对大型水生植物的管理不到位, 任其自生自灭, 其大量腐败仍会使水质恶化, 因此必须适时 (例如在秋季) 将高等水生植物从湖泊中移出并妥善处置, “从而保证湖泊治理工程的效果和防止发生二次污染”[11]。为此须选择、种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提高其利用率。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目前“仅仅局限于用作渔业初级青绿饲料和用作造纸、建材原料等方面”[11], 例如江苏盐城某企业利用沿湖滩涂种植了0.23万hm2芦苇, 用造纸废水灌溉, 每年可收割大量的芦苇用于造纸[20]。通过固体发酵生产蛋白饲料是利用水生植物的新途径。② 在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中“大量收割水草, 加大湖泊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向外转移, 从而达到修复受损湖泊的目的”[11]。控制湖泊内部营养盐的重要方法还有以下一些。

疏浚底泥既能降低水体的营养盐负荷, 又能去除沉淀的蓝藻, 还能增加水深。实施生态疏浚工程前应当考察底泥中营养盐和蓝藻含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选择其含量较高的季节实施疏浚, 以便提高工程效率。例如“2003-2004年, 太湖不同湖区采样点底泥上覆水中的藻蓝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大致相同, 在1月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步下降。2003-2005年关于太湖梅梁湾的调查显示:底泥表面的藻蓝素含量在每年的3、4月达到最大值, 随后呈下降趋势。”[21]清除底泥的工作可与肥田工作结合起来, 如果底泥不含藻毒素的话, 它是肥田的好原料。考虑到疏浚工程的巨大投资、对生态系统潜在的破坏性、底泥的后续处理 (如果含藻毒素的话) 、在Finjasjn案例 (见2.4小节中的讨论) 中的低效性, 笔者认为对疏浚方法应持谨慎态度, 尽量避免大范围的疏浚工程, 可仅对重污染水域底泥进行生态疏浚, 从而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损害;对疏浚工程分阶段实施, 以便考察已实施工程的效果, 及时改正实施中的不足之处;提供过渡时间, 让生态系统适应人为影响, 重建生态平衡, 从而降低疏浚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施疏浚时, 采用挖掘方式的主要缺点是营养盐会大量析出到水体中, 蓝藻颗粒会漂移到水体中;采用管道吸取方式的主要缺点是会加重后续的处理工作, 例如运输、脱水工作, 因为吸取出的底泥含有更多的水。在实施中对这一点要根据具体情况作权衡。

与疏浚具有异曲同工作用的方法是抽取下层滞水带的水, 此方法仅适用于有温跃层的湖泊、水库。底泥在厌氧条件时大量释放磷等营养物, 营养物因而在下层滞水带聚集。通过虹吸、泵送或选择性放水 (用于水库) , 下层滞水带的水可能被先抽掉。此方法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在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和波兰的一系列湖泊中均有其成功案例[14]。如果周边有湿地, 将抽出的水先排入湿地进行净化处理, 而不是直接排入下游水道。将此方法与上层放水方法或调水稀释方法组合起来就是湖库分层控制方法。

用凝聚剂 (铝盐、铁盐和钙盐) 使磷沉降和惰性化 (指被络合, 不易释放)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些凝聚剂还能固定藻类细胞。在晚秋至早春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时应用此法效果较好, 因为此时自由磷酸盐浓度最高。与传统杀藻剂相比, 此方法的一个优点是蓝藻细胞未被杀死或溶解, 因此毒素亦未释放[14]。凝聚剂与磷的络合物沉降水底亦能覆盖底泥, 减少磷的释放。另外还有微藻吸收清除技术等可用于富营养化治理。

关于湖泊生态调控治理的措施还有:①合理规划渔业生产活动;②退田还湖;③在不影响防洪的前提下改善湖泊水动力条件, 例如改造大坝和水库以促进更畅通的水流[11]。

蓝藻水华治理与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须同时进行, 否则前者的治理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和巩固。“例如武汉东湖的蓝藻水华在1985年消失后, 东湖的富营养化水平并没有降低, 而是呈现加速升高趋势;小型藻类暴发, 浮游植物生物量呈现上升趋势, 水质愈加恶化。”[11]这显然不利于蓝藻治理, 例如东湖的蓝藻水华在消失大约二十年后于最近几年再次出现。蓝藻水华是湖泊对富营养化的一种反应机制, 例如湖泊蓝藻水华的暴发能促进湖泊中氮素浓度降低, 即水华是富营养化的果, 所以如果只追求单纯地治理蓝藻水华而不同时治理富营养化———即治标不治本, 则水质问题将不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从另一个角度看, 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降低湖中藻类生物量, 把着眼点只放在营养物质削减方面而不关注蓝藻水华治理也会导致富营养化治理的效果减弱。例如种植大型水生植物能改善富营养化状况, 但如果不配合以蓝藻水华治理, 则占优势的蓝藻群落会导致大型水生植物大量死亡, 导致此治理富营养化手段的失败。

2 蓝藻水华治理

直接治理蓝藻水华的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这是依据治理方法的特性所作的分类。

2.1 物理方法

调水稀释或冲刷方法在国内外均获得成功应用。将此方法用于水华预防和控制时要结合藻类增殖和营养物含量变化的规律。Yang等人使用模拟模型计算形成水华的物种的生物量和主要环境因素 (尤其气温和水坝放水) 之间的时间差。根据后几天的气温预报设定水坝放水的 (气温) 临界值。预计使用此方法可以减少开闸放水的次数并节约放水量[22]。

机械混合 (曝气) 或人工循环方法可破坏水体温跃层, 从而不利蓝藻水华的形成;可增氧, 有利鱼类、底栖动物和高等水生植物生长;还可破坏水底的厌氧环境, 抑制底泥释放磷、氨等营养物。用于抑制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蓝藻浮沫形成的机械混合技术已在荷兰的很多深水湖 (水深15m以上) 得到大规模的成功测试, 此技术在Nieuwe Meer湖[一个1.3km2的小型深水 (平均水深18m) 富营养化湖]的应用最成功。1993年在此湖湖底安装了吹泡曝气设备, 通过大规模的现场试验、监测以及水动力模型确定最佳曝气计划。由于表层混合层深度的增加, 此湖中的微囊藻生物量已显著减少[23]。曝气增氧设备要求动力大、能耗高, 因此较适合于小水体。使用此方法时, 亦可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替代电网输送的电能, 使得此方法更具生态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特点。

使用拦截、打捞方法。根据水域内风向和流向在水域内设置一定的区域, 用PVC围栏拦藻, 使蓝藻在设定的区域内堆积或使其避开重要水域, 如水厂取水口和重要景点。建议采用活动围栏设计, 根据风向和流向增减围栏、改变围栏的布置;栏桩是固定钉入湖底的, 具备足够的抗风强度, 栏桩个数具有足够的冗余量———用于增加、调整围栏。可以使漂流的蓝藻聚集在围栏的喇叭口形状的窄端, 然后用吸藻器将蓝藻送至藻水分离装置;再由藻泥机脱水制成藻泥, 最后加工成生物有机肥[24]。也可直接打捞蓝藻水华, 该方法在短期内快速而有效, 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在黏土絮凝除藻技术方面, 经壳聚糖包覆改性后的海泡石在投入量仅为11mg/L时, 30 min即可去除80% 的铜绿微囊藻细胞, 2h后的去除率达到90%。原来除藻能力相去甚远的不同黏土 (包括云母、石英和一般的黄土) 被改性后, 其絮凝除藻能力均有大幅提高, 达到相近水平[25,26]。潘纲等人通过对黏土絮凝除藻的架桥网捕性能改性, 可以使各种原先不具有除藻能力的当地黏土或沉积物变成高效除藻剂, 使改性后的黏土的须投入量下降到10 mg/L, 除藻效率达到95% 以上[26]。与以前的絮凝方法 (无机化学絮凝剂、黏土的用量达到1g/L) 相比, 目前的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另外黏土亦能凝聚水体中的磷等物质, 还能用于人工湿地的废水处理[14]。第1节中的凝聚剂和这里的黏土除藻技术虽然有效, 但其成本较高, 另外还有随黏土沉降的藻类分解后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和沉降物的后续处理问题, 因此它们较适合小水域, 且一般被定位为应急措施。关于沉降物的处理问题可以采用如下解决思路:不是把凝聚剂或黏土洒在开放的水面, 而是使用一种可在水中游弋的容器 (可以船牵引之) , 把凝聚剂或黏土洒在此容器中, 同时以传送带或吸藻器收集沉降物或漂浮的蓝藻团块。只要设计适宜高度或深度 (如可调节则更佳) 的容器, 就可以在其游弋所到之处将该处水柱中的营养物和/或蓝藻几乎全部处理到。但该方法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 就是耗费时间, 因为凝聚、络合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其他物理方法还有人工降雨、超声波、放射线、电磁场、光调节、过滤膜、活性炭吸附等, 但成本高, 不易普及使用, 其中有的方法还有二次污染问题———死亡蓝藻细胞的胞内物质的释放引起的污染。机械混合和黏土凝絮方法也难以被应用于大水域。

2.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包括化学药剂法、电化学法、光化学降解法等措施, 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药剂法 (后两种方法的应用尚不普及) , 它主要利用除草剂、杀藻剂以及金属盐等, 通过氧化杀藻或通过金属离子抑制藻类的正常代谢及金属离子的絮凝作用来控制水华藻类的繁殖和除藻。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无机除藻剂:硫酸铜类、钾离子类、络合铜、硫酸亚铁、明矾、漂白粉、石灰、聚合铝、La3+等稀有元素、臭氧等氧化剂;有机除藻剂:溴类杀藻剂、胺类杀藻剂、除草剂、抗生素等[27]。其中很多媒介对水体会造成一定污染。

赖氨酸在低浓度时能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在高浓度时能杀灭铜绿微囊藻, 而且对其他藻类没有作用———此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缺点是可能引起其他种类的藻类的大量生长。其化 (混) 合物如赖氨酸铜、赖氨酸- 丙二酸也具有相似的作用[28,29]。Kaya等人在围隔实验中发现:用赖氨酸和丙二酸一起处理时, 铜绿微囊藻不再生长, 随后大型植物成为优势种[30]。赖氨酸是人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 在环境中容易降解, 对其他生物没有影响, 而且生产它的技术成熟, 成本不高, 故有望成为控制微囊藻水华的有效方法。苯丙氨酸可以抑制集胞藻29108 (Synechocystis sp.29108) 的生长[31]。乳酸、柠檬酸、谷氨酸和甘氨酸这4 种有机物能抑制鱼腥藻7120 (Anabaena sp.7120) 的生长[32]。1999年滇池草海的应急治理采用了圣A-3缓冲综合型除藻剂, 它通过改变有害藻类生长环境中的电解状态, 诱导蓝藻超常进行光合作用, 使其加快代谢, 导致其细胞破裂而死亡, 同时促进其消耗磷和其他养分,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蓝藻生长的目的。该药剂经中国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测试并通过卫生检疫, 被证明无毒、无害。在1km2的水面施用后, 实验区内叶绿素含量从2 500~3 000mg/m3下降到80~200mg/m3, 去除率高达95% 以上[33]。日本研制出一种化学药品利凡诺, 用其1mg/L的浓度就能抑制藻类的运动, 3~5mg/L能迅速使藻类缩成球形、凝聚沉淀, 随后崩解, 灭杀效果明显。利凡诺在光照下容易分解, 不会造成水体二次污染[34]。但杀灭蓝藻会引起蓝藻细胞内物质 (例如藻毒素) 的释放, 因此这些化学物质的最佳使用时机应当是蓝藻密度不大时, 即比较适合于蓝藻水华预防, 例如用于其生长季的初期。化学方法还有一个缺陷, 通常其只有短期效果, 因为随着来水, 化学物质被不断稀释, 另外, 化合物在水生环境中本来就会降解、损耗[14]。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 大麦秸秆和稻草则相当于“缓释剂”。

英国水生植物管理中心使用大麦秸秆控制藻类, 此方法克服了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诸多问题。当大麦秸秆被放到水中时它开始分解, 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分解的秸秆对高等植物没有任何影响。对密集藻类的生长的抑制使得显花植物 (大型植物) 在曾被藻类主宰的水体中重新生存下来。在使用了秸秆的几个浅水湖中, 藻类被高等植物取代, 后者抑制了前者的后续生长, 因此无须继续使用秸秆。此应用已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和全球许多国家经过检验, 且已被证明在多数情况中非常成功, 尚未被发现有不良副作用。它为从花园池塘到大型水库、溪流、河流和湖泊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环境可接受的控藻方法[14,35]。使用此方法的一些注意事项如下:①秸秆每年须被使用两次, 最好在早春藻类还未生长之前以及秋天使用, 以发挥预防作用并减少藻毒素释放;②秸秆须松散, 这样水才能容易通过;③在静水或极端缓流水体中大麦秸秆的最小有效量大约是10g/m2;④在河中应当将大量的秸秆 (捆成捆或以网装之) 以一定间隔沿河岸排列, 间隔不超过100m。⑤秸秆应当由浮床或浮架支撑, 以免沉入水面之下超过1 m, 以确保有氧条件[14];⑥如果秸秆开始散发臭味, 须被拿走[35]。

化学治理方法存在媒介使用量大、大水域应用有一定难度等不足, 杀藻剂还会导致藻毒素大量溶出、污染水源。

2.3 生物方法

物理、化学方法的应用可为生物方法的应用创造有利的环境。生物控藻方法的原理包括寄生、分解、竞争营养物和日照、释放化感物质、捕食等。

我们可使用噬藻体 (溶藻病毒) 、溶藻细菌、溶藻真菌、原生动物和放线菌5类微生物溶解吞噬蓝藻。微生物制剂控藻方法适合在水华发生初期使用, 能在短期内控制藻类生物量[11], 并减少二次污染。还可向水体投加复合微生物———可从食品提取这种微生物。它们在利用和转化水中氮、磷及有机污染物的过程中大量繁殖, 从而形成微生物-浮游生物-鱼类这一食物链为体系的微生态系统, 从而抑制藻类生长[33]。使用微生物方法应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安全风险, 尤其二次污染问题。

一些高等水生植物不仅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 其分泌产生的植化相克 (异种克生) 物质亦能抑制浮游植物生长[11], 它们两者在生长过程中还竞争日照。例如水剑叶释放的植化相克物质能抑制有毒和无毒的微囊藻、斜生栅藻的生长[21,36]。再如水葫芦与蓝藻竞争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 其根系分泌的N-苯基-2萘胺等生化物质抑制了藻类的生长[37]。水葫芦的根系发达, 长达30~60cm, 根系丛中的生物对藻类有吞噬作用。在密云水库水葫芦养殖区, 试验水体的总磷和总氮浓度低于对照水体的相应浓度, 降幅分别达4%~6%和10%~12%, 说明水葫芦从水体中吸收了一部分磷和氮元素[38]。水葫芦在长江流域的生长期长达200d以上, 能更多地吸收水中的营养盐。近年来有水葫芦被炼制成生物柴油的资源化利用的报道 (http:∥news.chemnet.com/item/2012-02-01/1617728.html) ;水葫芦还可被用于生产饲料和有机肥;可作为沼气池的生物质能源, 沼渣、液均是优质有机肥[39]。

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培植的巨紫根水葫芦具有克制藻类的化感作用, 可以治理水污染。巨紫根水葫芦的根系很发达, 平均长70cm左右, 有的甚至超过1m,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不腐烂、不发臭。巨紫根水葫芦不仅能快速吸附多种蓝藻、营养盐及部分工业重金属等;还能增加水中溶氧, 抑制蓝藻生长;其根是做纤维板的原材料[39]。在太湖马山檀溪湾湖畔水域培育放养巨紫根水葫芦一个多月后, 原来每升达到5亿个蓝藻的湖水的能见度就达到了1.5 m。2010年10月, 在无锡惠山镇龙头河投放巨紫根水葫芦20多天后, 水质明显改善;半年后再投放其他水生植物与动物, 水体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达到了优于三类水质的标准。还有一个案例, 太湖华藏浜的藻生物量原来为每升16 954万个, 投放巨紫根水葫芦21d后, 藻类数量降到每升243万个, 去除率达98.5%, 总氮、总磷等其他指标均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人工操控化学生态法”治理太湖蓝藻, http:∥ www.thmz.com/col23/col58/2011/10/2011-10-261016254.html) 。

对藻类有抑制作用的水生植物还有五刺金鱼藻、狐尾藻、黑藻、浮萍、菱角、眼子菜、菹草、苦草、红线草、香蒲、芦苇[27,40]等。除了化感作用, 其中一些植物的叶子还能遮蔽藻类需要的阳光。我国的许多湖泊的富营养化水平很高, 因此水生植被方法的效果会受到影响[11]。另外, 使用此方法时需要将治理蓝藻水华的大型水生植物适时移出被治理河、湖, 并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 才能避免二次污染。

以浮游动物、底栖类动物和鱼类控制浮游植物, 这种生物调控方法根据食物链上的关系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 增加对蓝藻的牧食压力。其中“自上而下调控” (也被称为经典生物操纵) 方法通过增加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或捕捞方法来减少食浮游动物或食底栖动物的鱼类, 这使得大型浮游动物如溞类的丰度得以增加, 进而用它们的牧食能力来控制藻类[11];也能增加食藻类的底栖动物;还能减少食底栖动物的鱼类对底泥的搅动。春季里, 在鱼类生物量较低的一些中度或富营养化池塘与湖泊中, 当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后, 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 水体清澈,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欧洲的Constance湖[41]。关于Meuse河比利时段的观察表明:在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及其摄食率增加后的两周内, 浮游植物生物量明显减少[42]。德国Schohsee湖的透明度的提高与浮游动物的捕食率的提高正相关。这些例子都表明:“浮游动物的摄食是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减少或维持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浮游动物的摄食在减轻水华程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1]。通过此法取得成功的大多属于小型水体, 而在大型水体中应用时不成功的比例较高[14,33], 这可能是由于肉食性鱼类的放养密度在大型水体中难以达到较高值的缘故。另外, 原生动物通过牧食在减少浮游植物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14]。

“自下而上调控” (也被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 则通过滤食性鱼类 (尤其食浮游植物的鱼类) 对蓝藻的摄食来控制蓝藻生物量。例如在武汉东湖通过鲢鱼、鳙鱼的放养而清除了蓝藻水华;还可在围隔中投放、悬挂滤食性的螺、蚌等软体动物, 使之大量滤食水体中的藻类[11]。为了证实了鲢、鳙养殖密度的上升是导致武汉东湖1985年以后蓝藻水华消失的原因, 谢平等人于1989、1990、1992 和2000 年用围隔方法进行实验, 放养鲢、鳙直接控制蓝藻水华。实验证明:在养鱼的围隔里蓝藻减少, 而在围隔外面未养鱼的水体中蓝藻生长得很好;在已经出现蓝藻的围隔里引进鲢、鳙, 引进10~20d后水华即全部消失;浮游动物在东湖不能控制蓝藻水华, 鲢和鳙养殖密度上升是导致东湖蓝藻水华消失的根本原因[43]。Kajak等人在波兰War-niak湖中放养鲢鱼 (密度为30~90g/m3) , 也使蓝藻总量大大减少[44]。除了牧食作用, 食物链的作用也有助于减少蓝藻。根据生物链上的互动规律, 由于鲢鳙摄食浮游生物, 水中的氮磷元素也会相应减少, 例如“每产出1kg花白鲢将从水中带走29.4g氮、1.5g磷、118.6g碳”[45], 从而进一步遏制藻类的生长。由于鲢鳙容易消化新生的蓝藻, 所以春季放养的效果会更好。

由于多数水华蓝藻都会形成群落, 其中微囊藻的群落较大, 因而浮游动物对其捕食效果有限, 小型浮游动物和原生动物尤其如此[14]。与浮游动物相比, 植食性鱼类对浮游植物 (特别是丝状藻类和微囊藻等大型藻类) 的摄食压力更大, 例如鲢鱼和鳙鱼在适当的放养密度时能有效遏止微囊藻水华[46]。将经典和非经典生物操纵结合起来使用则既能有效减少小型藻类又能有效减少大型藻类。在暴发蓝藻水华的富营养湖泊中必须放养较高密度的鲢、鳙鱼才能达到消除蓝藻水华的目的。只要水体中鲢、鳙鱼的密度达到46~50g/m3就能有效地遏制蓝藻水华[45], 但在大型湖泊中较难达到这样的放养密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鲢、鳙鱼被广泛介绍到世界各地以控制藻类水华。非经典生物操纵最显著的优点是其持久性。近几年来关于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研究越来越多, 它们均肯定了滤食性鱼类对于藻类水华的控制效果[33]。在实践方面, 从前两年苏州政府部门组织的阳澄湖大规模放养 (包括鱼苗、蟹苗和螺蛳) 的情况看, 蓝藻不见了踪影, 水质得到了改善 (中国环境报, 2011-10 -17.http:∥ www.cenews.com.cn/xwzx/st/qt/201110/t20111014_706835.html) 。另外罗非鱼也是控制蓝藻的有效品种。

收割捕捞高等大型水生植物、鱼、蟹、蚌、螺较容易, 这能发挥它们转移、输出水体中营养物的优势;资源化利用也比较容易。生物调控在蓝藻水华治理和富营养化治理中已显示出明显的效果, 且具有长期效果, 费用也较低;但也有见效较慢、使用不当可能引起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等缺点。

2.4 蓝藻水华综合治理

上面讨论的各种治理方法一方面各有优缺点, 另一方面不能独立地、完全有效地治理蓝藻水华, 但如果把它们有效地综合起来使用则能较好地治理蓝藻水华。蓝藻水华综合治理是指根据被治理水体或水域的实际情况 (例如富营养化特征和程度、水华蓝藻的种类、以往暴发特征和强度、气象特征、水文特征、水生态环境特征) , 在基本搞清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和暴发蓝藻水华的主要原因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 综合选用富营养化治理的有效措施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的实用方法, 并配合以合适的资源化利用后续处理措施, 统筹考虑中短期治理目标和长期治理目标, 确保较少的环境遗留问题, 以较低的成本对蓝藻水华进行治理。

下面是蓝藻水华综合治理的一个案例, 它说明了治理过程中综合应用多种治理方法的必要性。Finjasjn湖是瑞典的一个富营养化浅水湖泊, 面积1 100hm2。在20世纪40年代水华蓝藻在夏季开始占据优势。1949年, 为减缓营养盐的输入, 在Finjasjn湖附近建立了第一家城市污水处理厂, 但蓝藻水华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控制, 因为依然有大量的外源营养输入。尽管在1977年重建污水处理厂, 使总磷入湖量降低到每年5t, 但依然没有改善湖泊的蓝藻水华状况。后来经研究发现:这个湖泊大约60%的湖区被厚约3m的底泥覆盖, 累积的内源污染物的释放是造成外源污染物截留没有起作用的重要原因。自1987年起实施大规模的底泥疏浚工程, 5年后25%的底泥被清除, 但磷依然从剩余的底泥中释放出来, 疏浚工程被迫停止。1992年, 开始实施新的治理方案, 即外源营养输入控制和食物网调控相结合的措施, 并在湖泊沿岸和城市污水处理厂之间建立湿地, 进一步减缓营养输入。1992年年初, 在Finjasjn湖的鱼类中90%~95%的为鲤科鱼类, 为调整鱼类组成, 于1992-1994年实施拖网捕鱼。到1994年年底, 湖中肉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比例基本达到1∶1;浮游动物的组成也因此发生明显变化, 摄食藻类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出现了高峰;这些导致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 微囊藻的优势减弱。1994 年和1995年, 由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显著降低以及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湖泊水体透明度开始增加;由于浮游植物总量减少, 沉积量也开始减少, 使得内源营养的释放量开始减少。水质得以改善, 富营养化问题逐步得以解决。这又促进了伊乐藻、狐尾藻和菹草等水生植物的生长, 湖面鸟类数量也开始增加, 进而促进湖泊生态系统恢复并朝着健康生态方向发展[21]。

关于美国Apopka湖的蓝藻水华和富营养化的综合治理工作包括制定佛罗里达州Apopka湖法案和地表水改善和管理法案;购买农场, 减少排污;切断85%的入湖总磷;建造人工湿地;使用生物操纵方法, 捕获砂囊鲥, 减少其对底泥的搅动, 减少其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 增加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捕食;在湖内种植水生植物;增加水位变动幅度, 从而有利沿岸水生植物种子萌发。在荷兰也没有单独使用一种技术就十分有效的情况, 因此总是需要使用一些方法的组合[23]。

2.5 蓝藻的资源化利用

有效地、大规模地利用蓝藻本身就是治理蓝藻的一种方法, 而且打捞的蓝藻也需要妥善处理, 掩埋是一种被动的、难以持续的方法, 而有效的资源化利用则是一种积极的处理方法, 不仅能消化大量的蓝藻, 而且还能产生经济效益。“蓝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利用该资源是我们要考虑的内容。蓝藻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产生氢, 而氢气是未来的一个清洁能源。”[11]。蓝藻可用于沼气发电, 例如无锡两家企业的两个大型蓝藻沼气发电项目有效解决了蓝藻资源化利用问题, 2010年这两个项目的日处理能力达200t藻泥[47]。蓝藻可用于生产有机肥, 肥效与碳酸氢氨相似。蓝藻含氮量高达10%左右, 含磷量也近1%。用1m3蓝藻可生产4kg氮, 相当于8kg尿素;加上生产沼气的收益, 综合利用1m3蓝藻的总收入可达50元。江苏省农科院已成功将蓝藻制成优质生物肥料, 可以很好地取代化肥[48]。巢湖沿岸农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捞取湖靛作为肥料的习惯, 只是采集、沤制、运输方法落后, 劳动强度大, 后来逐渐无人问津了。如果用新工艺、新技术采集运输, 把蓝藻作为肥料开发的效益是可观的, 同时削减氮、磷的效果也是明显的[49]。然而在利用蓝藻生产饲料或沤肥之前需要对含藻毒素的蓝藻进行处理, 例如使用氯、二氧化氯、臭氧破坏、氧化藻毒素。

3讨论

我们应当按流域的角度治理湖泊, 从立法的高度管理湖泊, 对防治技术与科学管理并重, 综合使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手段做好蓝藻水华治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和辅助工作。加强蓝藻预测、预警和预防治理, 将蓝藻水华消灭在发生之前;在水华发生时做好应急工作;在水华发生后加大控制力度, 减轻其危害程度, 控制其危害范围。向社会尤其可能发生水华的湖泊河流沿岸的群众和单位做好宣传、警示工作。宣传工作包括关于蓝藻水华的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普及, 还有保护水源、减少排污等方面的教育;警示是关于即将发生的水华的通告以及应对措施等。

目前在我国蓝藻水华治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中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 “即缺少正式的公众参与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来自公众的监督声音不强, 这是一个值得加强的力量。“应当在制度建设方面促进公众参与, 并为公众参与提供便利[50]。”例如可以筹集治理基金, 奖励、补助沿湖群众捞取蓝藻作为肥料和利用湖滩种植芦苇、茭草等水生植物, 并且谁种、谁管、谁有。如果调动了沿湖千家万户群众的积极性, 对遏制湖泊富营养化和控制蓝藻水华将起到重大作用[49]。由于部门分割等原因, 有关管理机构“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不够健全, 没有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 常常造成工作重复和矛盾”[50]。应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监测信息共享体系, 以利全面掌握蓝藻情况和科学决策。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与披露机制, 无偿、广泛地向社会提供有关详细信息;而不是如某些部门当前的拒绝向外界提供相关信息的做法, 这种做法不利于社会监督。

蓝藻水华治理工作必然涉及相关的经济效益评估, 这方面的评估工作须全面充分地统计、分析蓝藻水华和富营养化问题带来的各种危害和损失, 同时统计、分析治理蓝藻水华和富营养化问题带来的价值以及治理成本。这些内容包括中短期和长期的, 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 包括定量的和定性的。然后通过对上述损失和价值的比较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展示治理的价值和意义, 此比较结果也可作为有关部门的决策依据———是否治理、治理到何种程度以及投入多少资金和人力。

4结语

水体治理 第8篇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体污染,治理措施,重庆市武隆县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它的建成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 同时也会对库区的的生态环境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2]。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框架下,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重庆市武隆县地处三峡库区, 位于长江干流一级支流乌江的下游, 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 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3]。因此, 武隆县区域内的水体污染治理对于整个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 三峡库区武隆段水体污染现状

武隆县域内水体污染来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农业生产废水、生活废水以及固体污染物等方面。

1.1 工业废水

目前, 武隆县工业企业涉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非金属矿采选、农副食品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等28个行业, 工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废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据调查, 每年有544.65万工业废水排入乌江, 是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1.2 农业生产废水

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伴随着水土流失, 大量氮、磷元素及农药等进入水体导致严重的污染;农业生产废弃物 (如秸秆、畜禽粪便) 的综合利用率较低;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废水基本没有治理而直接排放, 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中。据监测, 武隆县区域内农业污染源456个, 2014年废水总量达48.88万t, 废水中除氮、磷等常见污染物外, 还有铜、锌等重金属, 对区域内的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1.3 生活污水与固体污染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加之旅游业的较快发展, 武隆县区域内生活污水和固体污染物也逐年上升。据监测, 武隆县区域内每年有521.522万t生活废水、6.085万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

2 三峡库区武隆段水体污染治理成效与问题

2.1 治理成效

近年来, 武隆县加大投资, 建立污染物处理厂, 加大污染处理力度, 取得了明显实效。从2003年至今, 武隆县在重点污染治理区域共建立污水处理厂15个, 部分已经投入使用, 其中一些还在试运行阶段, 污水处理削减的有害物质主要有COD (化学需氧量) 、总氮、氨氮、总磷、石油类等, 具体情况见表1。同时, 武隆县加强了对垃圾厂污染物 (渗滤液) 的处理, 在垃圾填埋场建有专门的垃圾渗滤液收集设施, 产生的垃圾渗滤液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 污染物被大大降低, 详见表2。

通过努力, 三峡库区武隆段水体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监测数据显示, 2013年与2012年相比, 武隆县区域内工业污染源监测达标率上升2%, 污水集中处理达标率上升0.3%;2014年与2013年比,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45000 kg, COD排放总量削减55000 kg, 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削减240 kg, 区域内水质不断得到改善。2014年中心庙水库和芙蓉江水质抽检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Ⅱ类标准或Ⅱ类标准以上, 乌江、大溪河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标准或Ⅲ类标准以上。

2.2 主要问题

如前所述, 在区域水体污染治理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从总体而言, 治理水平仍然较低, 尚存在着诸多问题。

2.2.1 污染源的产生呈不断上升趋势

在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背景下, 污染源的产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给治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1) 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 加之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煤电、钢铁、造纸、化工、印染、食品等行业能耗物耗高, 对环境的结构性污染相当严重, 治理难度较大; (2) 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面源污染居高不下, 而生活污水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呈现出排放量大、成分复杂且排放集中的发展态势。

2.2.2 治理力度和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水体污染治理工作, 但由于财力不足、经费有限, 治理技术和治理设备都较为落后。目前, 武隆县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仅有6套, 设计处理能力为11470 t/d, 废水实际处理量为247.29万t, 废水治理设施的企业较少, 废水处理率偏低, 仅为45.7%。由于经费投入不足, 环保基础设施相当落后, 农村生活污染越来越突出, 区域内农村大量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使农村卫生状况恶化, 有的甚至威胁和影响饮用水源。

2.2.3 相关政策机制不够健全

(1)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和标准主要是针对大中城市和工业而制定的, 难以满足武隆区域内水体污染治理的要求。像《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是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排放进行了规范, 尚未涉及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相关标准规范;相关法规中对责任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 可操作性差。由于针对农村的相关环境法律和管理方面的缺陷, 致使对农村环境的监管不力, 农村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现象严重。 (2) 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县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涉及建设、水利、林业和农业等其他相关行政机构, 职能交叉重叠现象严重, 水体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与污染防治的要求不相适应、致使监管缺位和推诿扯皮;而在农村监管机构又严重匮乏, 原有的环境监测及监管体系是以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为基础设立, 农村基本没有形成有效的农村环境监管和统计工作体系, 对于广大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面源污染, 政府的环保管理鞭长莫及, 管理体制建设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3 三峡库区武隆段水体污染治理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强化监管,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污染物总量减排、保障三峡库区环境安全为重点, 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水体污染问题, 不断改善区域内水体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实施“截流减源”, 控制水体污染源

水体污染防治不应停留在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上, 而应该追根溯源,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截流减源”, 控制水体污染源, 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3.1.1 继续推进产业布局调整,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历史机遇, 对于部分高污染、重污染的企业实施停产整顿或强行关闭。严格执行《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 禁止发展“两高一资” (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 产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工业新增污染, 严防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和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的现象发生。

3.1.2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大力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

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 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现有工业企业, 要结合企业生产技术改造,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重点抓好化工、建材、冶金、纺织、医药、造纸、饮料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对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标准, 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 逐步完成重庆市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同时,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和生态工业园区示范试点工作,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

3.1.3 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活

在农业生产中贯彻生态农业理念, 启动环保工程, 综合应用节水、节肥、节药等可持续农业技术, 配套实施耕作制度的改革、农业灌溉手段的创新,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积极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 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饲料、兽 (渔) 药等潜在污染源;要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在重点流域区域及饮用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划定畜禽禁养区, 确保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布局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介绍有机农药的使用量, 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药, 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新农药;增加有机复合肥的施用, 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的使用,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同时,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从治理城乡、家居环境脏、乱、差入手, 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

3.2 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提升工业废水处理水平

(1) 对污染问题突出行业和领域, 政府应该分门别类地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补助,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整治, 实施重点废水污染源废水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对所有未达标的工业企业, 必须实行限期治理。在冶金、化工、煤炭等行业大力推广废水循环利用,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 同时以造纸行业为重点, 加大废水治理和改造力度, 对治理无望的工业企业, 实施关、停、转、迁。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进程。对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历年堆放量多的企业, 建议政府把问题特别突出的重点、典型固体废物堆放场列入相关规划, 按轻、重、缓、急来安排资金进行以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和消除不安全隐患为主的综合治理, 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消除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隐患。

(2) 妥善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二次污染问题。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因地制宜原则, 妥善处置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污泥, 在建和新建的污水处理项目配套建设污泥处置装置, 提高污泥的脱水率, 确保污泥进入垃圾处理场不影响正常填埋。强化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收集和处理、处置。妥善处理好已投运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 确保渗滤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影响污水处理厂出来效果, 在建和新建的垃圾处理厂应考虑配套相应的渗滤液收集措施和处理设施。妥善处置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焚烧残渣, 待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投运后, 上述焚烧残渣应进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 而不能随意堆放或进行简单填埋。

3.3 完善水体污染治理的体制机制

水体污染治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管理机制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相关标准, 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因此, 区域内的水体污染治理需要基于上层法律体系构建完善的适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制度框架, 并建立起一套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实施体系。例如, 在加大投入建设起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后, 通过建立相关制度, 实施环境资源税、排污收费等经济手段, 完善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和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 通过实施“生态补偿”、“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政策激励村民对水体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注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尽快制定农村生态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并将其纳入基层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任务。

参考文献

[1]白占伟.三峡库区重庆段水体污染负荷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2004.

[2]薛兰兰, 王龙昌, 胡小东, 等.三峡库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0 (23) :197-203.

水体治理 第9篇

人工湿地组合系统不仅将人工湿地的优势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使单独应用人工湿地所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的完善, 因此, 其已经被广泛使用于污染水体的治理过程中, 而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然而, 因为地域不同, 污染的水质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故所选用的人工湿地组合系统的工艺构造自然也是各不相同。为此, 文章对多种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在治理污染水体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讨, 可供参考。

1 人工湿地组合系统的概述

因为湿地床中各种污水是以不同的方式流动着的, 所以, 根据污水的流动方式, 可将湿地划分成三种类型, 即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以及水平流人工湿地[1]。在污染水体的治理过程中此三种人工湿地都具备其各自独特的优势, 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单纯地应用人工湿地并不能使水体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 为了更好的发挥人工湿地在污染水体治理中的作用, 有效的弥补单独应用人工湿地所存在的不足, 应当结合各种类型的人工湿地, 以便更好地发挥人工湿地组合系统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 人工湿地的组合系统主要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是复合型的人工湿地组合系统, 而第二类就是由各种人工湿地结合而成的湿地组合系统[2]。人工湿地组合系统是由多种人工湿地结成而成的, 此种人工湿地组合系统主要是通过把三种不同种类的人工湿地组合起来, 从而形成人工湿地组合系统, 之后再利用此系统来治理污染水体。利用此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可以分别形成水平流和表面流组合、水平流和垂直流组合以及表面流和垂直流组合, 而其中由垂直流和水平流组合而成的人工湿地组合系统是使用最广泛的。水平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在治理污染水体方面都各具特色, 水平流人工湿地可以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且其受气候的影响非常小, 具有较大的实际利用价值;而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氮及有机物能够起到很好的去除效果, 而且垂直流人工湿地比较稳定。结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与水平流人工湿地结合, 不但可以全面的发挥这两种人工湿地的特点, 同时还可以将它们的优势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从而有效的加强污染水体的治理效果。而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一种湿地组合构成的系统就称作复合型的人工湿地组合。实践表明, 复合型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可以取得更好的污染水体治理效果, 其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人工湿地的治污作用。同时, 轻微污染的水体治理也比较适合选用复合型人工湿地组合系统, 而且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治理效果。此外,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在去除污染水体中氨氮元素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而且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治理效果[3]。所以, 在污染水体的治理过程中, 为了取得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应当根据实际状况来选取恰当的人工湿地组合系统。

2 人工湿地与其他处理技术组合系统在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2.1 人工湿地与塘组合系统在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目前, 在治理污染水体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系统就是人工湿地与塘的组合系统。稳定塘又名生态塘、氧化塘 (图1) , 其是一种借助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来对构筑物进行处理的统称, 其主要是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来对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4]。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不仅不需要处理污泥就可对污染水质中的病原体及有机物起到很好的去除效果, 而且操作和维修都比较简单, 同时只需投入较少的运转费用及基建投资即可。此外, 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非常适用于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 而且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因此, 近些年我国非常重视对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的推广与使用。然而, 此污水治理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极易再次污染环境、水力需要停留较长的时间、只适用于深度处理污水、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等等。把稳定塘及人工湿地两种自然污水处理系统组合起来, 不仅可以使它们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地体现出来, 同时还可以使对方的不足得到更好的弥补, 从而取得更佳的污水处理效果。因此, 人工湿地与塘组合系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根据组合顺序的不同, 可把人工湿地与塘的组合分成两种, 即人工湿地-塘以及塘-人工湿地。人工湿地 (图2) 无法有效的解决且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就是湿地基质的堵塞问题, 而塘的沉淀性能非常好, 将其布置于人工湿地前, 可以使污染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及有机物得以有效的去除, 使水质趋于稳定, 从而使人工湿地的堵塞难题得到全面的解决, 进而使人工湿地的使用寿命实现有效的延长。虽然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磷和氮的去除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是由于我国河流湖泊正呈现出出越来越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 再加上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导致人工湿地在治理污水时无法达标。所以, 应用塘系统来对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治理, 不仅可以使污水中磷氮的去除率实现全面的提升, 而且可以使出水更加趋于稳定。这两种组合方式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 所以, 在污染水体的治理过程中, 可依据具体的水质状况来对恰当的组合形式加以选取, 以达到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2.2 人工湿地与生化处理技术组合系统在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在对生活废水及工业废水进行处理与治理的过程中, 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就是生化处理技术, 其可以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实现全面的减小, 使出水达到标准要求, 因此, 生化处理技术属于一项高效、稳定且比较成熟的处理废水的工艺。但是,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 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外, 如其需要集中进行建设, 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而且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因此, 人工湿地与生化处理技术组合系统就应运而生了, 其可以使多种污水处理技术实现优势互补。人工湿地与生化处理技术组合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组合方式就是前置设施-人工湿地组合方式, 而前置设施中使用比较普遍的主要有水解酸化池、预曝气、厌氧好氧组合以及厌氧反应器等。前置设施-人工湿地组合系统不仅可以使污染负荷实现有效的减少, 提升去除悬浮颗粒的效果, 避免人工湿地出现堵塞情况;而且对于污染水体中氮及污染物的去除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人工湿地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实现全面的增加;最重要的是, 实施此污水处理技术只需占用较小的面积, 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资金投入。

3 结语

目前, 在治理污染水体的过程中已经普遍使用到了人工湿地组合系统, 而且已经达到非常好的治理效果, 所以, 人工湿地组合系统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在实践应用过程中, 我们也应当根据水质的实际状况来选用合适的组合系统, 这样方能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从而使我国的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万金保, 陈琳, 吴永明, 顾平, 何华燕.IOC—SBBR—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在猪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 2011 (07) .

[2]李志杰, 孙井梅, 刘宝山.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及其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 2012 (04) .

[3]万金保, 兰新怡, 汤爱萍, 刘峰.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氧化塘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11 (21) .

水体治理 第10篇

1 植物修复技术概念

即通过某些植物对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吸收、固定、转移等诸多特点,来减少或者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使得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的一种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来修复,主要涉及到水体中无机物(如重金属、氮磷营养盐等),还涉及到有机污染物。那些生长比较迅速的高等湿地植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发挥出营养库的功能,利用科学方法将许多无机物转移出来;同时,维持其生物量,保证水体环境有较高的净化能力[1]。不仅如此,植物还能够利用吸收和降解、生物酶等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将水中污染物除去。

2 修复原理

2.1 湿地植物

2.1.1 吸附、沉降作用

湿地植物具有非常健壮的根茎,可以在水里面构建起一个良好的过滤层,当水经过该层的时候,其中含有的污染物能够被滤除,根系将吸附许多不溶性胶体,并发生吸附、沉降等一些的反应。另外,根系上的许多微生物当进入内源呼吸期后将形成菌胶团,其能够利用悬浮性有机物与沉降新陈代谢产物的方式使附近水体得到净化。

2.1.2 吸收作用

水生植物生长时,其根系可以对水中的营养盐进行吸收,然后将其转化,并积累,使其生长所需营养得到满足[2]。研究发现,水生植物中氮、磷含量均高于其生长需要的最低数值,而且伴随水中氮、磷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改变。不仅如此,由于它们的生命期大于藻类,所以,氮、磷等在其中可以稳定储存。当把它们从水中移出的时候,污染物同样会从水中排出,最终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2.1.3 微生物作用

水生植物具有丰富的根系,从而为微生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系会将光合作用形成的O2释放出来,这样就可以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有氧条件,使其能够将附近沉淀物氧化分解。另外,根区外地厌氧环境对其反硝化作用非常有帮助,使反应持续进行,最终能够将其中的氨态氮除去。

2.1.4 抑藻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对水体之中的藻类形成一定的竞争抑制作用。首先,水生植物利用竞争光和营养物质的方式来实现对藻类的抑制。其次,部分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产生一种抑藻物质,对藻类生理代谢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用该方法来对其生长进行抑制。例如,菇类化合物、类固醇等[3]。

2.2 修复效果

2.2.1 对外源污染物的拦截

该类物质大体上涉及到城镇与农业污水,这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其中有个关键因素。湿地植物在拦截外源污染物汇入水体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2.2 降解有机污染物

此外,还发现,水生植物能够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袁蓉等相关专家人士通过凤眼莲来对萘污水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能够实现92.0%净化率。黄文凤等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厌氧-水葫芦-吸附组合工艺来处理RDX与TNT废水,使其中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达到国标。

2.2.3 吸收氮、磷等营养盐

湿地植物能够对水中营养盐(主要是氮、磷等)进行充分吸收。张彦海等相关人士探讨了美人蕉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研究发现,美人蕉浮床系统内DO不断减小,对TN、NH3-N、TP的吸收率依次为56.8%、66.1%与49.4%。

2.2.4 富集重金属

水生植物能够将水中重金属除去。Zhu等相关专家人士指出,通过水葫芦来将其中的Cu6+、Cd2+去除,具有最佳效果,排在第二位的是Se6+、Cu2+,然后是As5+、Ni2+,不仅如此,研究还指出其根部是富集的主要器官。

2.2.5 抑制藻类生长

研究发现,湿地植物能够对水体中的藻类生长起到抑制功能。该结果最初是哈斯勒等专家学者研究发现的。科甘等业界人士发现,金鱼藻可以对蓝藻水华产生明显的抑制,然而对绿藻却没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阿尔卡等指出,水葫芦叶与根两个部位的渗滤液都可以对斜生栅列藻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4]。

2.3 湿地植物的应用概况

2.3.1 人工湿地系统

该系统主要利用模拟自然湿地来构建起湿地系统,以此来对污水进行处理,这属于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第一,其建设费用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也不高,非常容易进行维护,同时还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第二,其可以有效修复生态体系,该方面的优点对修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发展成当前业界的焦点问题。

2.3.2 净化塘

这属于通过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修复的常用技术之一,其是为以某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湿地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构建起的一个系统。主要是利用湿地植物所具有的富集、吸收等功能与植物群落的吸附、阻滤功能来对其中存在的污染物发生作用,最终实现净化的效果[5]。

2.3.3 人工围隔系统

通过该方式构建水生植被对水体进行修复,深受专家学者的青睐。2000年,中科院某所选择在莫愁湖构建围区,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富营养化湖水进行净化,在其中陆续种植各种湿地植物。例如,凤眼莲、伊乐藻等,来展开一系列的研究,然后发现,该系统既可以明显除去水中的氮磷物质,还能够抑制藻类生长,而且在很短时间之内将水体透明度提高。另外,还能够对外源污染物形成良好的缓冲能力。

3 结语

污染水体湿地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例如成本相对较低,效果较好,因此,其应用潜力十分宽广,特别是该技术的综合生态效益具有优势。然而,因植物修复技术在现阶段属于新型方法,应用实践相对较短,同时非常繁琐,并非单一学科队伍就能够完全研究明白的,因此,在今后需要业界人士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吉锋,叶玉超.国内湿地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7):164-166.

[2]温闪闪,刘芳.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修复的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4(4):9-13.

[3]林芳芳,丛鑫,黄锦楼,陈琴.人工湿地植物对重金属铅的抗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4(6):2329-2334.

[4]刘春梅,王正扬.挺水植物修复技术在处理受污染开放水体中的实验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4(4):59-61.

上一篇:《舞姬》论文下一篇:区域旅游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