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质量

2024-08-10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精选12篇)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 第1篇

一、区校合作项目平台助推重点校本课程高点起步、科研兴教

区校合作项目平台的创建,其积极影响与意义在于,鼓励我区各中学将校本课程纳入教育科研的框架体系内,促进了各学校重点校本课程的加快开发、高点起步和规范建设。为此,我们积极鼓励区内各学校对事关学校特色发展、课程建设瓶颈以及师生共同关注期待的内容主题进行科学设计,使之成为区域层面予以关注的重点校本课程,纳入区校合作项目平台,加强规范管理。

三年多来,全区共有147个区校合作项目由区立项,其中,近百门校本课程以区校合作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项目研究实践,这一举措使相关校本课程在开发立项阶段便经过深入细致的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项目选题以及相关校本课程的主题方向充分体现了“校本”特点,贴近学生需求以及学校实际,强化了顶层设计、科学论证。而后,区校合作项目管理组对经过立项的相关校本课程,采用全程跟踪考核、督促改进的方式,加强过程管理,确保质量不打折扣。

如复兴高级中学体育组教师张先才针对复兴高中虽具有25米短池温水游泳馆和室内3片标准排球场地等体育设施,但长期以来没有适合的游泳和排球教材这一实际,将“游泳”“排球”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其领衔的区校合作项目“复兴高中体育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核心任务。2013年12月,国家教育部在复兴高中召开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研讨会,肯定和推广了该校体育工作的经验。还有如华东师大一附中“设计高中地理学科校本习材,创建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霍山学校“‘以物讲理’——基于‘学困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继光初级中学“‘探究青铜文化、触摸文明历史’探究实践”等区校合作项目的有效实践,都较好地助推了相关校本课程的优质开发与实践应用。

二、区校合作项目平台汇聚优质资源力量骨干实践、专家指导

几年来,借助区校合作项目这一平台,我区各所中学较好地汇聚了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区内外的专家资源,有效实践,科学改进,从而较好地保证了校本课程的建设质量。

1. 区校合作项目坚持团队形式,进行课程开发及项目实践

我们调查发现,区内不少学校过去开发校本课程多为教师个体开发,即使是合作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多是由松散型的团队组成。根据我区中学课程建设、教学改进区校合作项目管理组规定,区校合作项目以团队形式开展项目实践与研讨,区校合作项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以团队的名义申请立项,单兵作战式的校本课程开发一律不列入区校合作项目范畴。

为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质量,我们还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鼓励借助区校合作项目平台,相关校本课程既明确领衔学校,又能够实现跨校合作开发、共同建设与实施。以“课前五分钟演讲”校本课程为例,在一年时间里,区校合作项目团队成员主要研究和实践如何有效地利用每节语文课的上课初五分钟时间,通过学生演讲训练,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发掘创造力,全面提高素养。该课程由上海市五十二中学教师庞春子领衔,会聚了区内北郊高级中学、南湖高级中学、钟山高级中学等学校的优秀教师力量,共同开发、实践。由于该项目团队的成员组成是一群志同道合、肯奉献有追求能吃苦的优秀学科教师,因此,在该校本课程的建设实践过程中,大家虽苦犹乐,乐此不疲,基于课前五分钟演讲开展训练指导的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区校合作项目倡导合作分享,加强课程协作及校际联动

借助区校合作项目这一平台,我们有意识地在研究主题相近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组之间建立交流机制,彼此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此举较好地促进了校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校际联运和区域内的整体互动。

如基于校史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建设这一共同主题和目标,区内同是百年老校的北虹高级中学、澄衷高级中学分别申请立项了区校合作项目“传承学校文化的校史资源挖掘与实践研究”和“校史资料收集、解读及课程开发”。为此,在两所学校的项目年初立项论证,中期调研反馈,年末总结评估阶段,我们都采取集中开展活动的形式,让两个项目组在充分挖掘、提炼校史资源以及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方面的实践探索,既保持各自特色,体现各自重点,又使彼此的工作相互鞭策,经验与成果得以及时分享,从而共同提高校本课程的建设质量。

在为期一年的项目实践中,澄衷高级中学“传承学校文化的校史资源挖掘与实践研究”项目组重在抢救性整理大量校史遗珍。该校成立了校史研究小组,汇集了校内对校史研究有兴趣的十多位青年教师,在校史收集、整理、研究、校史课程开发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编辑了《澄衷史料汇编》1~6卷。在发掘校史资源、弘扬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该校完成了“澄衷记忆”“胡适日记研读”两门校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任务。2013年12月,该校在整理上世纪三十年代学校体育教师王怀琪所著“八段锦功力拳”“徒手游戏三百种”“小学游戏科教学法”“自然治疗法”等校史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该校新开发校本课程“八段锦”的课程大纲、校本教材初稿以及部分教案的设计工作。

北虹高级中学“校史资料收集、解读及课程开发”项目组重在将校史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利用丰厚的校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德育内容,通过创新德育形式,探索体验式校史教育模式,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启发学生的思索、体验、升华,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项目组成员合作编写并拍摄《从苏州河到圣芳济》《北虹校园今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校史教育校本课程专辑,为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提供丰厚的内容,使校史主题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及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近几年来,虹口区教育局、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在每年一月份都会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区校合作项目平台下的校本课程建设专题研讨活动,促使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再上新台阶。

3. 区校合作项目实行专家介入,开展课程调研及反馈指导

以区校合作项目实践为载体,开展校本课程的建设实践,这使相关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都及时得到了本学科以及跨学科专家教师的指导。为提高项目质量,区校合作项目平台专门建立了市、区两级专家库,专家库吸纳了在全市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各学科区内外特级教师、知名中学高级教师等,邀请市、区级专家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指导。每一个项目的实施周期为一年,以年度为单位,专家组分别在项目启动阶段进行论证指导,在项目实施中期进行调研反馈,在项目总结阶段进行验收评估。

三、区校合作项目平台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创建品牌、特色办学

以区校合作项目为载体,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利于区域内学校加快创建学校的品牌课程、优势学科,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办学。

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实验中学是地处上海市四川北路的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醇厚文化底蕴的老学校,其校址前身是1945年创办的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著名作家、戏剧教育家田汉、洪琛、曹禺等均曾在该校执鞭授业,许多左翼作家和艺术家都在此讲学、演出。近年来,该校基于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提出了“有戏的校园、精彩的人生”的办学目标,课程建设的思想渗透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之中。2012年底,该校申请立项了区校合作项目“戏剧艺术校本课程主题式统整的行动研究”,通过营造校园戏剧艺术环境,架构戏剧艺术课程体系,开发戏剧艺术课程校本教材,提高教师戏剧艺术课程执行力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打造学校“戏剧艺术”特色。

9校本课程质量分析 第2篇

小学研训室 刘冰冰

一、取得的成绩

1、完善了区级校本课程审批制度,严格审批,规范调整。在区域校本课程建设已进入调整优化阶段的2011—2012学年,在成立了由业务局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审议领导小组之后,以校本课程区级论证的规范化为目标,组建了基层学校领导、教师专家团队,制定了严格审批制度,指导学校按照市教科所的要求规范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课程纲要》,严格进行了所有小学的课程申报审批工作,整理归纳了针对学校的各层次评审意见,帮助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范调整,总结出的审议制度建设经验在2012年5月市教科所举行的“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建设与审议行为规范”交流研讨会上作典型介绍。

2、通过各项教研培训活动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规划与实施水平。

在开展中心教研组、集体视导、教学评估等常规教研工作的同时,组织开展海港区校本课程观摩研讨活动,以建设路小学、先盛里小学为分会场、进校为主会场,全区300多名领导、教师参加。通过集中观课、研讨交流,促进了海港区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组织开展区级校本课程优秀教研展示活动,白塔岭小学刘琳老师、建设路小学肖洋老师分别做校本课程示范课,所在教研组进行有研究主题的集体教研活动展示,为全区的校本课程教研工作提供示范。在全区范围内征集优秀校本课程论文、案例、课程故事,经过认真筛选,各选送十份参加市教科所评比。我区共有19所小学完善了校内创编或改编的校本教材,择优选送市教科所,获得好评。组织部分领导、教师参加河北省首届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先盛里小学的李宝明老师代表秦皇岛市参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较高。而在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程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因为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把一个好的课程构想转换成学生的实际经验。在职教师长期以来教授统编教材,执行一个教学大纲,形成对国家课程的权威性、科学性的迷信与依赖,很少甚至没有对国家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过质疑,没有考虑过根据本校实际来制定和修改课程,这就造成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的积极性和自我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大大降低。同时,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2、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

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针对问题的讨论、课程资源的提供,还有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等。教师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改进课程并提高自己,获得较快的专业发展。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学校各年级组、教研组的交流,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这些是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参与课程发展的良好基础。我们应该把这些已有好形式的作用发挥出来,建立学习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师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三、改进的措施

1、注重发挥群体的力量

在校本课程发过程中,我们要面对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骨干名师少缺的困难,注重师生群体参与,坚持角色定位,明确校长是关键,教师是主体,立足校本培训,自我发展。我们充分发掘不同层次教师的潜能,既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也允许教师差异发展。千方百计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指导他们根据学生特长需要,自主开发专题,自愿成立小组,热情向社会家长宣传,深入学生调查了解,多方搜集资料整理,学校要选派骨干领导不断加以服务指导,同时广泛开展专业理论系列竞赛,各类技能特长培训。定期进行专项研讨,方案评比,建议征集,经验交流,努力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成为有效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过程,将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引向深入。

2、合力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优化。

学校在特色办学理念的影响下,为了区别自己学校与兄弟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想尽办法开发出了各种校本课程。但校本课程要合作开发,学校之间的互相合作,不但能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力,更能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共享,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资源。

3、学校要给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以更广阔的空间。

实施校本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第3篇

缩小常规管理半径,抓好教学质量管理

细化常规管理,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年级部,并以年级部为项目组,实行项目管理。年级主任负责,减少了管理层级,缩小了管理半径,保证上下衔接,指挥畅通,确保管理有效、高效、长效。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提出“微思维管理”理念,按照“严、精、细、实”的要求,强调流程第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流程,细化教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

抓好教学质量管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通过抓质量,才能对教学实施有效的管理。一抓全学程质量管理。根据各年段的特点,学校明确提出一年级是基础年,低起点、小台阶、周清月结,打好基础;二年级是巩固年,抓进度、夯基础,防两极分化;三年级是冲刺年,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抓好分类指导,使教学工作过程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抓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处理好进度、难度和广度的关系,落实讲为主导、练为主体的教学要求,结合知识点,把握重难点,解决易错点、易混点和易漏点,使学生做到知识当堂消化,问题当堂解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一方面,围绕教学抓培训,把业务进修和教学急需结合起来,把系统提高与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要求教师过好学习关、教研关、电教关和论文关。另一方面,贯彻“在职为主、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多渠道培训教师。学校从教师实际出发,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实施分层培养,强化自我反思、同行互助和专业引领,并通过组织教师学科业务考试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督促教师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更高层次的业务知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教学合力 教师劳动的集体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因此,学校一方面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学校的现状和未来,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完善岗位责任制、教学考核制和成果奖惩治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设立教学合作奖,实行捆绑考核,使每位教师都意识到团队是工作制胜的法宝,团队的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实干精神,是学校发展的保证。

加强学生学习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锻炼学生意志,使学生勤学;加强学习指导,使学生会学。

抓好学生心理内化工作 学校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吸收率、巩固率和运用率。

加强学生学习管理 首先,学校紧抓学习指导、学科督导、班风引导和心理疏导的“四导”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其次,完善学习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了“教务处—教研组—学科教师”的教学管理系统与“教育处—班主任—学习委员—学习组长”的学习管理系统两条线,以励志教育为抓手,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营造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作用,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学生的高考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了课堂学习常规、考试管理常规、课外学习常规,明确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学生学习过程,对促进学生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实验中学)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 第4篇

一、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基于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设计, 须以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为指导,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部分教师在陈玉琨教授的带领下, 在探索教育领域质量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套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定义为在学校内外体制性因素支持下, 通过充分开发学校人力资源, 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 促进教育系统不断提高其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能力的一种系统化方法。

它也是在反思传统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基础上, 在现代教育评价思想的指导下, 吸收传统教育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思想方法的合理要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

1.民主的原则

从制度本身来看, 制度只是技术手段, 关键在于设计者、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选择何种价值取向去面对制度, 采取何种途径来体现个体与群体的利益诉求。但大多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普通员工甚至事前根本不知情, 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遵守。而且传统教育质量管理通过制度等管理方法, 鼓励甚至强迫学校及教师按照正确的标准, 正确地做事情, 但这样做往往是无法完全达成教育质量目的。基于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课程管理则要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不能仅站在管理者的立场, 需要向师生授权, 民主、合作地设计制度, 激发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2.开放的原则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设计, 不因“校本”两字而认为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校本课程最后的成效, 不仅是要满足学生需求, 更是需要用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来衡量。传统教育质量管理体制中的重大缺陷之一, 就是试图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定义、实现和评价教育质量。在校本管理制度设计时, 要打破壁垒, 打开学校大门, 充分考虑校外因素, 设计若干校本课程管理的校外管理制度, 形成校本课程外部质量保障的制度化环境。

3.发展的原则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不断调整和修订, 即动态发展。一是因为校本课程本身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 其发展模式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 更易随外界因素变化而变化。二是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提出, 普遍可接受的质量标准仅仅是质量管理的起点而非终点, 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学校系统和教育过程持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所以作为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设计者, 不能仅满足于制度是否已适合现有的校本课程, 还要考虑是否能设计得更好;在更好的状态下, 还要观察是否有长效性。

二、设计的结构与内容

1.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组成结构

如下图所示, 笔者将校本课程编制阶段分为课程规划和开发两个环节, 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发展、社会需要, 形成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库, 为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打下最根本的基础。校本课程实施阶段则分为课程确立、开设、完成三个环节, 主要功能是选择可满足当时学生需求的课程加以实施, 完成相关教育目的;同时带着课程实施中产生、并经分析处理的有效数据, 课程二次修订再入库;如此反复循环滚动, 推进校本课程充满活力、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应五环节, 设计课程委员会组织制度、课程库建设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

2.校本课程规划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课程委员会组织制度。主要内容是明确课程管理的基本规范, 规定学校课程的组织领导, 规定校内外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课程管理职权和职责。课程委员会的构成, 由学校领导、师生代表、社会人士 (行政部门、课程专家、校外合作方代表、家长代表) 等人员共同组成。它的主要工作, 在课程委员会的组织管理下, 设计、审议、评估课程规划方案;规范课程规划编制、实施的程序要求和质量要求;下设课程学术委员会, 研究、设计、优化每一学年的课程计划。

3.校本课程开发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 开发和实施的培训制度。主要内容是在课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 定期组织课程开发者、实施者, 学习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般方法等内容。

(2) 课程准入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年审批课程开发者、修订者或提供者所上交的校本课程。符合准入的课程方案, 其背景、理念、目标、结构、课时、资源、实施、评价、管理和保障等课程要素清晰、科学;使用他人的教材要有详细的授课计划, 自编教材则要有详细的文本等。

(3) 课程库建设制度。主要内容一是规范准入的校本课程, 按学校课程体系分类编目, 借助信息化技术将课程各要素完整入库, 形成课程库。二是规范已实施完成的校本课程, 带着实施后的各类有效数据, 以及二次修改开发的数据资料, 再次进入课程库。具体设计时避免传统课程实践中, “课程被切割成无数碎片, 许多学校不仅用叠加的思维把学生需要学习的不同内容分裂开来, 美其名曰长课程、短课程、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 等等。最典型的是, 一些学校自称开设了五十门课程、一百门课程、三百门课程, 相互攀比, 似乎哪所学校能开设的课程越多, 水平越高。从课程理论上说, 这是一种无知;从课程实践上说, 其结果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在课程库建设中, 不以课程数目, 而以课程内涵为校本课程质量衡量标准, 实践课程统整的思想, 将课程管理提升至课程领导。

(4) 课程共享制度。它是规范课程库使用的管理制度, 主要内容是课程库中的课程, 可供校内外人员查询浏览;更可提供给非开发者、外校人员在本校或他校授权使用;同时可对等引入外校的校本课程, 由此搭建和外校课程建设相联系的桥梁。

课程准入制度、课程库建设制度、课程共享制度, 以及下文课程完成环节的课程修订入库制度, 构成了校本课程库完整的管理制度, 是本文所设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中的特色制度。使得校本课程不再是静止的、固化的, 而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的校本课程将充满生命活力, 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

4.校本课程确立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 实施申报制度。主要内容是实施者递交课程实施申报, 一是申报准备实施的课程 (含实施计划) , 说明该课程符合本阶段课程计划的要求, 以及完成各项准备情况;二是申报证明其具备开设该课程的能力, 课程实施者不一定是课程的开发者。

(2) 部门推荐制度。主要内容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本阶段课程计划, 推荐本阶段所需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 招募或邀请实施者开设这些课程。

(3) 遴选审批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学术委员会, 按当阶段课程计划的开设要求, 对从申报或公开招募渠道递交的材料遴选, 进行“立项”、“修改立项”、“不批准”的审批;如批准“立项”则直接进入学生选课预报环节;“修改立项”则要求按修改意见修订后再立项;“不批准”则明确该课程不可开设, 并反馈不批准的原因。

(4) 学生选报制度。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课程介绍 (含实施者介绍) 及选课指南后, 预报相关课程;学校或实施者认可后批准选报, 若未批准则学生自行调换或由学校指定。

5.校本课程开设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 学生换课制度。主要内容是学生参加校本课程1~2次后, 发现该课程不适合个人发展要求, 则准予调换至其他课程。

(2) 备课研修制度。主要内容是定期组织校本课程实施者集体备课研修。有些教师误以为只有基础性的学科课程, 形成备课组, 才有备课研修。其实不然, 虽然一门校本课程实施时当前实施者往往只有一位, 但当前阶段一定是有众多校本课程实施者。他们所实施课程的内容虽然不同, 但组织的形式、实施的方法均可以交流。另一方面相关课程可以开展课程统整实践, 一门课程的涵盖领域可以是多方面的, 实施者则是多人组成。上述两种情况都可组成合作学习组织, 定期开展课程同领域或不同领域的集体备课研修。

(3) 常规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同一般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6.校本课程完成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 成果展示、实施奖励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实施完成后, 规范课程本身及师生的成果展示、评比评选活动。

(2) 修订入库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实施完成后, 该课程按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 修订课程;然后带着实施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有效数据, 进入课程库。实施过的课程入库, 将提升课程库中课程的内涵价值, 下一循环实施时, 也将更为有效。

7.贯穿于校本课程各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 校内评价制度。它是校本课程管理的核心制度, 始终贯穿于各个环节。主要内容:校本课程规划环节, 有对课程委员会成员的考评制度、课程规划的评估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环节, 有用于规范课程开发过程、开发成果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确立环节, 有对该实施周期立项课程的评价制度、对立项课程实施准备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实施环节, 有规范课程实施的诊断性、过程性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完成环节, 有课程本身、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价制度。校内评价制度的设计,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校行政、师生和社会人士等各方均可参与评价。

(2) 校外视导和督导制度。主要内容是规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研究机构 (包含大学、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 等社会力量, 对校本课程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性或专项视导或督导。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指出, 来自学校外部对教育质量的体制关注和支持, 是学校内部质量进步的必要条件。所以引入校外视督导制度, 可以有效地支持、指导和帮助校本课程管理。校外视督导制度和校内评价制度的组成, 形成了校本课程评价的完整制度构建, 避免传统教育质量管理体制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评价教育质量的局限性。

(3) 人、财、物服务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是规范校本课程各环节的人、财、物服务保障工作。

(4) 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在校本课程编制和实施中, 各个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何作用?又如何应用?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指出, 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要“靠数据管理”、“用事实说话”, “数据”和“事实”是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性资源。所以设计该制度, 主要用于规范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积累有效数据, 优化实施过程, 真正做到“靠数据管理”、“用事实说话”。

三、从设计走向实践

校本课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项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 需要各层面、各环节的有机衔接。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建设仅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一方面, 而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设计更是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建设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丁念金.课程内涵之探讨.全球教育展望, 2012 (5) .

[2]沈玉顺.走向优质教育——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精品讲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于胜刚.利益视角下高校学术管理制度省思.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 .

[4]李招文.学校制度管理的人文审视.江西教育, 2012 (10) .

[5]吴国平、张丽芳.学校的课程统整: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全球教育展望, 2013 (2) .

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第5篇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从少养成爱环保、讲环保的思想道德品质,丰富校园德育内容,争创市的绿色学校。我校开展了环保系列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抒发对自然的崇敬,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环境现状的忧虑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急切心情。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道德,让他们能自觉维护校园及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用心积极营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生活氛围和学习氛围。开展了一系列环保的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与自然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如六下第四单元的《共同的家园》、五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三上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如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六下第五单元的《神奇的能量》……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如三上第四单元的《它们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六下第二单元的《遗传与变异》……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关心天气》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如三下第二单元第三课《植物和我们》就可以选择“植物对人类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作为进行环保教育的切入点。运用了“情景体验法”,大量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土地沙漠化的图片,长江中下游洪水、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视频资料,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图片,让学生从反面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让人们受益非浅,迫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事实胜于雄辩”,残酷的现实情景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最后在学生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保护植物宣传画,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又如四上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的最后一课,选择“噪声的危害”这一知识点,作为为了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很不利,课前录了大街上各种噪声,有汽车的鸣笛声,人们的喧哗声,并用电脑进行了处理,加入了电锯刺耳的剧木声,机器的轰鸣声,小贩叫卖声。当讲到美妙的声音能让我们感受到舒服时,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同学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听着,享受着,这时孩子们都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几个有点音乐特长的同学还用手指在桌上模拟着弹起了钢琴。但听着听着,我又把音乐换成了录制好的噪声,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各种汽车的鸣笛声,工地里机器的轰鸣声……这时再看他们的表情,意外,惊恐,并纷纷用手捂住耳朵,多数同学显得烦躁不安。我及时关掉播放器等同学们安静一会后,抓住时机讲解噪声的危害: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些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噪声很大的环境中,不但会心情烦躁,休息不好,还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会神经衰弱。为了使我们的学习环境不受到噪声的危害,为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身心健康,请同学们以后在教室内、电影院内等公共场所控制自己的声音。从他们赞许的目光可以看出环境保护的种子已经播撤在他们的心田。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手做肥料袋,种植植物等,学生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环保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如《植物的一生》、《它们怎样延续后代》、《生命之源——水》、《我们周围的空气》、《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奇妙的声音王国》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包括人类)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2001年7月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2008年6月1 日,我国将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发扬重拾菜篮或者使用其它环保节约的替代品。2007年1月,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制订了三年绿色公交行动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做到基本消除城区内公交车严重冒黑烟和超标排放现象;50%的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80%以上车辆排放水平达到“欧II”标准以上。还有能源短缺体验、绿色照明推广。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5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22日世界无车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 ;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优化校本作业,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学习能力

一、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一所学校里,同一个班级里,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学校教师在进行校本作业设计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作业层次的设计。

于是,很多学生得不到真正锻炼,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觉得作业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而学习能力不好的学生做起作业来则觉得很吃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借助校本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质量,学校及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真正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教师因材施教,设计合理的作业,还需要优化教师自身的教学作业评价,科学合理的作业评价,能够让学生得到教师肯定的同时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进行校本作业设计的时候,要能够因材施教,进行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二、教师如何优化政治校本作业,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1.优化校本作业,教师要能够有一定的目标性

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除了要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識,提升学习能力,更重要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迎接高考。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目标性,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考纲要求,有目标性地进行作业设计。

2.教师在进行校本作业优化设计的时候,要能够将教材与作业联系起来

作业是对课上教师教学的补充和深入。因此,教师在设计优化作业的时候应该注意将教材和作业联系起来,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补充学生知识上的不足。政治上在出题时往往与实事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让学生多关注实事。

优化校本作业,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第7篇

关键词:校本培训,制度,以人为本,管理

校本培训是学校全体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促进学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一年来, 我们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按照“立足岗位, 按需施训”的原则, 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和个性发展特点, 自主确定培训目标, 设计培训内容,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各项培训, 让教师在培训中练就专业发展的内力, 让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在培训中得到激发, 让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在培训中得到激活, 让教师教育教学的实力在培训中得到增强, 让教师教育教学的效力在行动研究中得到提高, 使校本培训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 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下面, 笔者就所在校开展校本培训工作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健全制度, 保障到位

校本培训, 难在落实, 贵在坚持。因此, 学校首先制定了《双沟镇中心学校校本培训制度》《双沟镇中心学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双沟镇中心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双沟镇中心学校教师外出培训餐费、交通费报销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对不同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 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在年初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 在制度和经费方面为校本培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 将培训计划纳入各校学期工作计划, 制定年度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把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此外, 中心学校每月对所属各校的校本培训进行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学校月工作考核中, 要求各校做到五有:有培训安排内容、有培训记载、有培训资料、有培训笔记、有培训体会, 使学校的校本培训走向了制度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

二、以人为本, 形式多样

在培训中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 满足教师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

(一) 以课例为载体的“四课”教研模式

在“二五五”教学模式和“三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引领下, 学校构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四课”校本研修模式, 即说课、看课、评课、思课。每周三和周四是文理两大教研组的研究沙龙活动, 对研究的课例, 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要提前一周针对执教教师的课题进行同伴互助研究, 用集体的智慧, 打造智慧的课堂。周三、周四组织教学观摩, 听课教师分任务进行课堂诊断, 记录有关数据和课堂上体现课题实验的亮点, 由教研组组长汇总填写。课后组内进行评课交流, 教研组组长记录好每次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使下一次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二) 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在区教研室的提倡和本镇中心学校领导的指导下, 各校成立了骨干教师帮扶团队。每所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跨年级互帮互学组。这个帮扶团队按学校制定的计划定期开展主题研讨, 每学期互听十节课, 第一节课由骨干教师跨年级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上一节示范课;每月进行两次辅导, 包括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与家长沟通等;每学期指导年轻教师上一次公开课、撰写一篇教学论文, 让这些理论知识坚实, 实践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为了充分运用校内的优秀资源, 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校内的专长示范课和专题讲座, 进行学科间的研究交流, 引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研讨, 引领学科间的相互借鉴。我们还将骨干教师分散到各个教研组, 引领教师开展教研工作, 做到横向带动所有教师, 纵向推出第二批骨干教师。

(三) 专家导师团引领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各学校经常组织观看专家、名师课例, 定期邀请区教研室专家来学校开讲座。全镇有近400名教师分别参加了全国、省、市、区级的各类培训, 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按照二次培训汇报制度, 一周之内上好汇报课, 两周之内在校内进行二次培训, 使培训所得辐射到每一名教师。

(四) 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技术的培训

针对中老年教师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技术的情况, 我们要求每所学校在校本培训时, 采取一对一、手把手教的办法, 让青年教师教会中老年教师学会上网查找和下载资料, 并会使用PPT制作课件;同时提倡教师互帮互学, 进一步学习FLASH的制作。

(五) 深化教师技能训练

双沟镇中心学校以回民小学为试点, 筹建书法示范学校。2014年11月, 回民小学被授予湖北省书法示范学校的荣誉称号。双沟镇中心学校在该校召开深化教师基本功训练现场会, 要求每位教师每天必须抽出一点时间练硬笔字、毛笔字, 每周三张毛笔字作品, 一周上交一次, 大家互相学习。在学期结束举行一次写字比赛, 年终举行一次写对联比赛, 评出优秀, 以资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双沟镇各校教师都喜欢上了练字, 写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 组织开展教师论坛

中心学校以“合作、互助、共赢”为主题, 组织开展了“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 在教师间组织开展交流与探讨,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成长。

三、强化管理, 注重实效

为了使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考核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全镇各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分工负责制、全员综合考评制“三制一体”的管理模式。对全体教师参加校本研培工作情况实施学期考核工作制, 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同时, 各学校还制定了学校中长期校本研培工作规划, 学期、学年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教师个人也制定了研培工作计划及自我提高计划, 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针对教师中的“两多”, 即新教师多、45岁以上教师多这一现状, 将新老教师结成“帮扶”对子, 使他们互相依托, 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同时还多次举行“骨干教师赛奖”“老中青教师优质课评比”“送教下乡”等教学活动, 为新教师的成长、老教师的“传、帮、带”打造了平台。

全镇各学校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明确备课程序, 确定备课主题, 主备教师完成个人教学个案设计。在此基础上组织其他教师反复研讨, 集思广益, 达到解决主题的共识, 并最终形成集体备课共案。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检验, 全体备课组成员跟踪听课, 课后集体评课, 进行再次研讨, 讲课教师形成课后反思和再教设计, 使备课真正做到有效、实用、具有针对性。

学校领导坚持推门听课制度, 把推门听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通过推门听课, 学校领导近距离地了解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时的态度、方法和情感, 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能力, 发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督促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落实校本研修提高教学质量 第8篇

加强校本研修,利用教研组和备课组集体力量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这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活动。长期以来,我校以校本研修为抓手,通过营造良好的教研文化,创设多种平台,确保校本研修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满足了不同层面、不同成长期教师的不同需求,发挥了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集个人与集体的智慧,确保了我校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一、与教师需求相结合,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度

在校本研修中,教师关注的是活动能否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这两个基本要求没有做到,那么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活动也逐渐会流于形式。因此,学校要为校本研修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探索多样化的活动内容。

1.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校本研修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就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首先,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网络管理模式,由校长直接领导,两处具体负责,组室落实,以确保校本研修的有序展开。其次,我校建立了一系列工作制度,以确保校本研修的规范开展,如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研组组长职责制度、备课组组长职责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学科质量报告分析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制度等。

二是加强团队建设,确保校本研修的成功开展。加强团队建设是保障校本研修顺利开展的重要人际环境。为保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教研组内部不断组织教师学习,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我校初中语文组,高中语文组、英语组、化学组、史地生组、信息组等被评为了宝山区优秀教研组。

三是重视专业引领,关注教师内涵发展。我校定期邀请市、区专家和学者作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教研组也利用教研活动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组织市、区专家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等。专家的指导,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师的认识水平和专业水平,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转变,有力推动了校本研修的深入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 搭建平台,促进各层面教师共同发展

第一,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校采取了带教制度和专题培训两个措施。带教制度指教导处、政教处为新教师或首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师指定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带教,签订带教协议。专题培训指利用校内高级教师、骨干教师的资源,开设教学的专题讲座,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校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力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以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我校制定了《罗店中学加强骨干教师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加强对区级骨干教师的管理。同时,我校还组织开展了学科带头人教学工作室和教学能手的带教工作,充分发挥了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第三,提高教师学历。我校充分利用上海师范大学的高端教育资源,组织学校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形成高学历的教师群体,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确保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

我校根据实际把开发校本课程的工作落实到教研组,分三个阶段逐步展开。第一阶段,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我校结合艺术教育特色,在艺体组教师的努力下,以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为主的《管乐训练》《足球》等校本课程已基本成型。第二阶段,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形成校本课程体系。我校在编写完艺体类学科校本课程后,进一步开发管理类和学科类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完善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第三阶段,进一步开发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在创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我校在德育(“古风新韵”系列活动)、科技(探寻罗店镇历史文化)、心理(青少年心理疏导)三方面组织教师开发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三、与科研引领相结合,提升校本研修的质量

在实施新课程和应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校教师发现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我们以校本研修为平台开展课题研究,集集体与个人的智慧,把课题研究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实效。

1. 科训一体,发挥管理模式的优势

我校在2007年建立了科训处,由校长亲自分管科研和师训工作,学校政教处、教导处和各教研组密切配合,教师人人参与。这种管理模式把科研和师训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其中,教学是核心(“做什么”),科研是引导(“怎么做”和“为什么要做”),培训是保障(“如何做好”)。

2. 专题研究,推动教学研究

我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为两个面向,即面向实际,重在应用;面向教师,重在实效。根据这两点,我校注重将科研与教研相结合。

首先,与建设理想型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必须关注并走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渗透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实施先进的教学策略。我校要求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确立研究的主题,倡导以教研组或者备课组的形式来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学校已有的资源、针对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瓶颈,我校设计了主课题《新农村现代学校发展定位及对策研究》,力图以主课题为龙头引领,从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德育养成、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养、课程创建、后勤保障等方面,引领教师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顺应学校的发展需要。

其次,与建设研究型教研组相结合。我校将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尤其是和教研组建设相结合,要求校本研修课题化。我校提出,教研组在开展各项新课程教学研究活动(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中应围绕教研组课题,不断发现教学质量的增长点,挖掘高效能授课的闪光点,并加以归纳、提炼;关注教育理论的学术探索,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倡导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终实现教学过程中教与研的优化互动,促使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进入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成为学者型教师。

四、与教研组文化建设相结合,确保校本研修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的教研文化是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教研组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和文化生活决定着教研组的精神面貌。因而,我校提出创建“和谐、求真、开放、创新”的教研文化。

结合地方资源开展美术校本课程教学 第9篇

一、地方乡土文化及其在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泰兴市地处江苏中部, 近三年才开始实施苏美版中学美术教材, 较之以前的教材, 有了很大的改观, 新课标理念得到了更好地体现。省编教材中设置的民间美术内容, 有部分内容涉及乡土美术, 但数量十分有限, 对于乡土美术的教学还是处于相对空缺的状态。

我市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浓厚, 是一座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 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地方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这里有农民画、百子灯、民间剪纸等造型艺术等, 这些丰富的地方传统艺术文化资源, 还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并研究它在学校美术校本课程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二、美术校本课程中进行乡土教学的价值及意义

将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引入到美术校本课程中, 这对于乡土文化和学校美术教育都是一项双赢的决策, 其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有利于乡土文化的发扬光大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在各地掀起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在泰兴农村, 许多村子都进行了旧村的改造, 现代化的建筑工艺改变了原来保存了几百年的村子面貌, 在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现在的人们缺少对民间艺术的继承观念, 使得许多民间乡土艺术濒临毁灭, 特别是在传统的建筑、工艺方面亟需我们美术教师通过美术课堂对学生教育, 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本土艺术, 加深学生对家乡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培养爱乡之情, 从而使得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继承、发扬下去。

(二) 有利于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

多学科的融会贯通, 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乡土文化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所以, 乡村美术资源, 完全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 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美术本土课程教学的策略建议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结合新课程的特点, 变被动为主动, 大胆开展地方特色化美术教学, 是需要广大美术教师不断去钻研、探讨、思考的课题。

(一) 扩充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

乡土化美术教学顺应新课改“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因此, 需要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 充实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师所擅长或有特殊兴趣的内容, 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

如在对《家乡的老房子》一课的教学时, 我们可以扩充本地有名的古建筑, 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名的古建筑的悠久历史, 建筑风格及结构等;在对《家乡的桥》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 也可以扩充本地具有很高文物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明清古桥的珍品。

(二) 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形式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美术根植于生活, 许多学校地处农村, 周围环境广阔, 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等等, 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因此, 在乡土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 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如在农村, 农家庆贺节日, 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庆时走乡邻、访亲友、逛庙会……农家的节日不仅有各具特色的元旦和春节风俗习惯, 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不同的时节, 农民表达庆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清明节家家户户吃饺子、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放焰火、挂灯笼……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 陶冶了个性和情操。

(三) 探索开发地方特色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是着眼于生活本身的课程, 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理念, 整合各学科知识, 进行综合实践学习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也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因此在乡土化美术教学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 设计出有趣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

如我们地区最大的特色就是“黄桥烧饼”, 我们可以结合烧饼的历史及其制作方法, 在综合实践课中请当地有名的烧饼师傅给学生上课, 教授历史文化知识和制作技艺, 教师从中指导, 让学生自由发挥, 学生间相互学习, 创作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烧饼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合理利用地方人文、地理、自然等资源, 开展丰富多样的乡土化美术教学活动, 可以使我们的美术教学变得更生动、更精彩、更具活力与生命力, 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思维更活跃, 个性更张扬, 让他们更加热爱美术、学习美术, 进而提高其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 第10篇

根据“校本教研”的目标和任务, 结合本校实际,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应的业务素质,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学生, 为高一级学校输出合格人才。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校本教研工作, 并取得了新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成熟, 教学质量年年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的良好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

一、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单凭教师个人, 在分析课程标准, 找准教材的重、难点等方面是有缺限的, 需要同年级同科教师, 甚至于全校该科的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方能得到比较完善的理解, 对教材重点的突出, 难点的突破等方面, 在大家的不同分析, 不同的设计方案中进行择优筛选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我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研制度, 要求各学科设立教研组, 各教研组、分年级设立集体备课组, 并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研组、集体备课组的职责和应开展的活动要求为:

教研组:负责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 集思广益每人对其理解谈自己的观点和自己不同的见解。对重难点问题组织全组教师展开讨论, 寻求最佳方案, 要求:每期开展专题教研不少于四次;每位教师不定时的听他人的课不少于四节, 每期找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至少一堂优质课。

备课组:负责组织本年级本学科教师集体备课, 对不同章节的教材进行分析, 找准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以及考点。并对不同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出, 难点知识的突破方式、方法及技巧。要求:各集体备课组每期定期进行集体备课不少于八次, 每次必须有中心发言人, 专题内容, 大家的讨论记录记要。

对各教研组、集体备课组开展的活动由教导处进行检查记载, 并定期进行总结评比。

二、树立“以校为本”的理念, 规范校本教研行为

根据本校属农村初级中学这一实际, 与外校的频繁研讨交流不太现实这一实情。我校树立起“以校为本”的理念, 严格按照校本教研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校本教研的管理和考核, 让每位教师把工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让教师在书本上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全员培训, 定期进行专题讲座, 有机会外出学习, 按一定秩序派出教师逐一外出学习, 回校后进行传达交流。从而让教师养成反思交流、合作的研究习惯。

三、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促进年轻教师成长

以人为本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在于依靠教师, 其任务在于开发教师的潜能。年长的教师有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 而年轻教师知识丰富,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但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 课堂的驾驭能力欠缺。当了让年轻教师缩短成熟周期, 我校特制定了校本培训和提高培训方案:让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育教学效果特别突出的年长的教师每一位带一位年轻教师, 周期为一年。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校统一为年轻教师安排老师, 培训前期由考核评定领导小组对新教师从备课、上课进行一次评价。每期年轻教师主动听老教师的课4节以上, 老教师每期对年轻教师备课、上课、教材分析等进行指导各不少于两次。一年的培训结束, 由学校考核评价领导小组对年轻教师备课上课、教材分析等能力进行评价, 合格的分别给予指导教师奖励, 不合格的指导教师无偿延长培训周期, 并给予通报批评。

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我校有不少年轻教师在一、两年内就能成为学校学科骨干教师, 这样也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树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发展为本包括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三个层面,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而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校在考虑校本教研方案, 制定校本教研的各项规章制度时, 总是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根据不同时限及对修改相应的制度和方案。

由于坚持做到“以发展为本”, 我校近几年的办学规模已达到初中三个年级总人数近四千人, 居我区初级中学之首, 连续十余联招上线率、重高上线率、三年巩固率、全科合格率均居我区同类学校第一, 取得以上成绩与我校的“校本教研”的坚持和落实分不开, 与坚持发展为本的观念分不开。

总之, 坚持搞好校本教研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养成研究的习惯, 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 最终将校本教研切实落实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去, 落实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摘要: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发生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所进行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本文通过教学管理的过程及经验阐述了在农村学校中加强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发军的重要作用。

乒乓球校本课程教学心得 第11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学知识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第一步,观看乒乓球录像资料,接着在室外乒乓球课堂教学中,有步骤地分别学习乒乓球握拍—原地乒乓球颠球—对墙击—台上自发球—师生喂球—同学间的练习及家人练习。在此基础上开展自由练、计时颠、计数颠、接力颠、比谁击的准、台上比谁挡的多、乒乓球比赛简单规则、记分比赛等。总之,始终把学生放在问题情境中,让他们既能体会和掌握乒乓球动作要领,又能领略到在游戏、竞赛中的挑战成功和快乐感。以此达到进一步激发和巩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提供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为此,我在教学颠球时将学生分成4个合作小组,并注意引导学生间的观察、交流、合作学习机会。如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他比我颠得多?为什么小小乒乓球就听他的话呢?接着就请颠得多的学生示范和交流。而对起步较快的学生不断地给他们设计新目标。如学生获得“老师”挂牌后,紧接着就开展“老师”间的比赛,即比谁带的“学生”进步多。在乒乓球课堂教学中掀起一场“兵教兵”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热浪。课堂中出现了“一对一”、手把手、头碰头、耐心细致地教与学的可喜局面。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适时地使用赞赏或鼓励性的语言。“你真棒!你聪明!你能行!真了不起……”总之,在不同年级乒乓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即时评价。

四、关注每一个学生

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存在个体差异。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学生,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最终都能先后达到终点。事实证明,我所任的六个班级教学中,迟到达终点的优秀学生不乏有人。

总之,通过校本课程乒乓球的学习,我深深懂得了要做一名好老师,就一定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使课堂教法不断地适应学生的学法,同时,还应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身上潜在的智能因素,从而开发他们的潜力,为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带来动力。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 第12篇

在有关书法视觉审美的教学中, 校本教材安排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赏析与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 其激昂悲壮、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以及颜真卿刚正义烈、高风亮节的人品为后世无数书家所折服。对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临析是我校书法课的一个既重要又十分难把握的内容, 因为该文稿在形式上极随意洒脱, 在理解和临析上对欣赏者的要求非常高。在有意尝试多个班级不同教学方式的探究中, 笔者不断总结经验, 摸索教学方法, 认为在赏析和临摹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和操作以下环节。

一、让学生了解作者及文稿创作背景

对作品的深入把握需要对作者有全面的了解。颜真卿为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 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一个伟大的书法革新家, 创造了“颜体”, 其楷书如“君子立于庙常, 有衣冠庄重, 气度肃穆之气象”;草书生动遒婉, 叱咤挥戈, 气度非凡。其人秉性耿直刚烈, 从不阿于权贵, 屈意媚上, 以义烈名于时, 一生忠烈悲壮。安史之乱, 颜真卿抗贼有功, 入京历任吏部尚书, 太子太师, 封鲁郡开国公, 故又世称颜鲁公。颜真卿的个性、气质和人生经历是在临习作品之前要有所了解的。《祭侄文稿》追叙了安史之乱时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 挺身而出, 坚决抵抗, 以致“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对于作者和文稿背景的介绍, 是学生深刻体味和欣赏文稿的基础。这些内容可通过多种方式讲述, 可借助媒体中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 此环节对学生的欣赏和摹析是十分重要的。

二、熟悉《祭侄文稿》全文内容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 颜真卿50岁时书, 计25行, 共230字。阅读原文能使学生进一步还原作者的创作心境和状态, 更进一步准确把握全篇章法、结字甚至涂抹点划都十分重要, 进一步理顺熟悉祭文内容, 为欣赏和临摹作品铺平道路。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 由于作者心情极度悲愤, 情绪已难以平静, 潦草涂改之处也多, 时有涂抹, 所以文稿内容一定要为学生所了解熟悉。在教学中我总是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清晰的文稿内容并附释文。这些都对临好这篇文稿起到好的作用。

三、欣赏《祭侄文稿》书法之美

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 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 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 如金风秋鹰;转折处, 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 或杀笔狠重, 戛然而止;连绵处, 笔圆意赅, 痛快淋漓, 似大河直下, 一泻千里。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 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 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 由行变草, 迅疾奔放, 一泻而下, 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 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 (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 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 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 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 对于学生品赏和感悟行草有很大的益处。结合文稿细微处, 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稿的艺术美, 此环节宜借助媒体就某些段落或文学放大欣赏, 真切感受笔意牵连处豪放不拘的情怀。

四、文稿临摹

《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 是以真摯情感着墨, 激情之下, 不计工拙, 无拘无束, 是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之作。所以, 该作品对中学生来说临摹难度十分大, 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 所以临习时也不应太注重形式和表面效果, 取意临神为上。另外, 该文稿字体以行草为主, 特别是文稿后面部分字体用线遒劲, 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 而学生多数不熟悉草书。在摹析中这是最难的部分。

由于临摹难度大, 学生可节临、意临该作品, 在临摹过程中可原大可放大, 要求不必拘泥统一, 纸张宣纸或毛边纸均可, 用笔最好选硬毫或兼毫。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展现作品, 放大精妙之处让学生感受行笔之急涩, 着力之轻重, 下意识创作中的不计工巧。也可先努力模拟其技巧, 把字帖复印放大进行双钩、填墨, 从而掌握每个字的结构特征、用笔技巧和节奏感。何时蘸墨, 何时用渴笔,

———校本课程书法教学有感

31)

应把笔速放慢些, 力求准确表达帖中微妙处的细节。在形似的前提下照帖对临, 尽量用纯熟自然的书写求其风神, 并写出节奏感。

如果学生学书时间较充分或节假日空闲较多, 当然亦可通过分解结合临习法。第一阶段可每次先选定三四字为一组进行准确临习, 偏重于对起笔和转折的揣摩, 以此类推熟悉全文。第二阶段从篇首开始, 每天进行两行或三行节临, 注重于字间距与行距的控制。注意力侧重在空白处, 这种计白当黑的临习法, 可大大提高临帖精确度。第三阶段开始通临。也就是攻坚冲刺阶段。在前面分解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结合, 同时也是对前两个阶段临习的总结和校正。运笔上, 《祭侄稿》虽属小字行草, 但一定要以运腕为主, 运指为辅。提按是运笔中重要的环节, 运用好, 不仅增强线质, 更令点画具有节奏。该文稿通过提按转折将书法运笔发挥到了极致。

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全面做好以上环节或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但校本教程在时间和其他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学校倡导书法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教学理想, 书法教学的意义远不止于写好字, 更在于它对于学生人格和修养的提升。就如对《祭侄文稿》的临习, 文稿不仅是颜真卿典范之作, 是血泪凝成的不朽巨作,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丰碑, 是儒家正统情怀的完美体现。临习此书对学生道德情操也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书法·篆刻.普通高中美术教材.

[2]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常规雾化吸入下一篇:财务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