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案例论文范文

2024-08-17

浙江案例论文范文(精选9篇)

浙江案例论文 第1篇

一一、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自1995年以来, 我国茶叶出口一直保持较稳定的增长。但是近年来, 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保护健康为由, 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种类, 提高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以欧盟为例, 自200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更为严格的茶叶在残标准后, 又陆续出台新的茶叶农残标准, 2003年的茶叶农残新标准更是达到了193项。由此可见, 不断提高的农残限量标准成为了当前茶叶出口最主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也使得我国茶叶出口欧洲一度受阻, 几年来一直呈下降的态势, 茶叶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令人担心。绿色壁垒不断加高, 已经成为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2006年, 日本实施了食品中含有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限定标准的“肯定列表制度”;2007年, 欧盟茶叶委员会公布欧盟及德国茶叶新农药残留标准, 增加了啶虫咪等10个农残项目, 并更新了其他10个农残项目的新限量。可见, 随着国外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 企业应保持清醒头脑。一方面, 政府应有意识扶持、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信誉好、有自主品牌的大型茶叶生产和出口企业, 加大品牌对外宣传力度;另一方面, 积极建立可靠的茶叶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维护出口茶叶信誉, 增强绿色环保理念, 提早应对, 并努力采取措施使出口产品达到出口国的标准, 积极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 不断提升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 把绿色贸易壁垒转化为我国茶叶发展的新机遇。因此, 如何破除绿色贸易壁垒这道障碍已成为茶叶出口企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二、浙江某公司茶叶出口现状

浙江某公司成立于2004年, 注册资本200万元人民币, 是一家以茶叶为主业、多种商品兼营的综合性进出口贸易公司, 所销售的对象主要是大陆、欧盟、南美、中东等地区市场。该公司始终不渝地本着“以质量求生存、靠信誉创新路”的创业理念和真诚的服务精神, 积极同国内外各界朋友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与合作, 共图发展。公司在巩固和发展茶叶外贸业务的同时, 也积极开展了非茶商品的外贸业务, 品种涉及纺织、服装、箱包、文具、洁具、五金工具及化工品等多种商品。公司非常重视企业管理, 注重企业形象, 2006年公司所销售的商品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使公司服务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在海内外客户和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2006年该公司进出口贸易额达300万元人民币, 比2005年同比增长了18%。在一系列出口的商品中, 茶叶是公司的主业, 2005年起公司开始自营出口, 年出口茶叶8000余吨, 其中公司的龙井品牌茶叶的销售量要比其他同类茶叶品种的销售量多出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但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2006年茶叶的出口情况却不容乐观, 销售额只有3500余吨, 比2005年下降了差不多一半的销售量, 各地区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量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

三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某公司的不利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茶叶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具高标准, 他们不仅仅重视其作为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更关心的是茶叶是否受到农药及其它有害物质的污染。在这种高标准的消费选择背景下, 发达国家往往利用这种健康的消费倾向, 肆意地提高茶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检测标准, 以设置贸易绿色壁垒。除此之外, 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还设立了相关的立法:规定凡是进口茶叶在欧洲人境港口都必须要进行抽检, 超过限量标准的茶叶将不准进人该地区, 并实行封存、销毁或退回原产地国的做法, 这无疑给山清叶绿这种小规模的贸易公司设立了一道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 影响了其在出口贸易中的发展。

由于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 该公司出口到国外的茶叶数量明显下降了许多。虽然欧盟地区以进口红茶品种为主, 而该公司则以绿茶为主, 出口欧盟比重相对较小, 与红茶出口相比情况要好一些, 但绿色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仍不容忽视。欧盟等发达国家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障碍, 这无疑增加了公司茶叶出口的成本和市场的竞争压力。

1.出口成本的增加。为了积极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 某公司不得不在生产环境上进行改善, 由此也增加了一大笔如茶叶卫生质量的检测、测试、认证、签证等方面的相关费用, 这样一来, 对于这个小型贸易公司来讲, 更是雪上加霜。

2.出口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各国对于绿色壁垒限制的程度不一样, 企业相应的都会选择一些管理程度较低的国家进行茶叶的出口, 某公司同样也选择了这种渠道, 这就必然联系到了价格这一竞争区块, 从原先的1.8美元/kg直接降到了1.2美元/kg。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 也引发了一场价格战争, 给公司在各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四四、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提高环保意识, 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某公司而言, 要冲破这道绿色贸易壁垒障碍, 首先必须要顺应这股绿色潮流, 要充分认识到, 低环境标准国家的资源会加速退化, 环境污染加剧, 并最终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只有参照高环境标准, 才能在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 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 公司不应持有消极等待或者观望的态度, 而应该尽早了解欧盟等发达国家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 并结合自身产品缺陷进行“查漏补缺”, 这样才能够跟上国际贸易的发展轨道。

2.加强国际标准跟踪能力, 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企业应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 把握其发展趋势和特点, 采取有效措施,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扩大出口创汇。除此之外, 还应该密切关注进口国的各类标准或法规的变化和对外贸易中出现的实例问题, 及时收集、整理、跟踪相关信息, 建立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并及时发出预警通知, 从而达到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目的。

3.努力提高出口茶叶的品质。就茶叶这种农产品而言, 一方面企业应积极开发茶叶新品种、开拓新市场, 采用新的贸易手段和方式避免茶叶出口再次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企业应尽快改善茶叶的种植方式, 发展规模化生产, 尽快发展茶叶出口基地建设、淘汰一批低质茶园, 发展一批良种新茶园。此外, 企业还必须实施茶叶标准化。对茶叶产品实行全过程的监管和控制, 这既能保证茶叶产品的安全和规格质量, 又能在更高的质量水平和层次上实现供需平衡, 提高茶叶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加强科研,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的进步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途径之一, 只有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 才能将企业更好地推广到国外, 才能将自己的品牌更好地推向世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结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中, 必须依靠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还要重视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以及信息调研工作。

浙江腾头村乡村旅游案例解析 第2篇

一、腾头村介绍

腾头村位于浙东沿海平原奉化市城北,距宁波市区27公里,宁波机场15公里。现有农户297户,村民787人,耕地741亩,是一个具有水乡特色的江南小村,是中国生态环境“全球五百佳”之一。目前全村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绿化覆盖率达63%,村内划分为文教区、商贸区、住宅区、旅游区四大区域,实现了村庄都市化,农庄城镇化。

二、腾头村乡村旅游解析

(一)主要特征:

1.便利的交通条件:空、陆交通便利通畅。2.优越的区位条件:距离宁波27公里。

3.旅游资源禀赋差,以人造资源和民风文化资源挖掘为主体。4.旅游开发应运而生:在一二产业成熟的基础上发展。5.人造旅游景点特色鲜明:农业主题、生态背景。

6.市场把握准确:学生社会实践需求、都市群体休闲娱乐需求。7.运营方式合理:统一管理、公平分配。

8.旅游的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并重(社会功能,即农业生态示范功能、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功能、丰富村民生活的功能)。

(二)定位:

1.市场定位:中小学生农村社会实践市场和周边城市“反城市”休闲娱乐市场。2.主题定位:农业生态旅游。

3.功能定位:教育与休闲娱乐产品结构。4.主导产品:学生社会实践系列产品。

5.补充产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娱乐产品。6.造势产品:农业节令性采摘活动、婚庆和节庆活动。

(三)运营方式

1.投资方式:自力更生,主要是集体和个体投资。

2.经营方式:成立旅游公司,引进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统一经营管理。3.盈利模式:综合盈利。4.营销方式:

1)立足一级市场,培育二级市场,做信誉、做长线。重视同代理商的合作,促进客源特别是回头客的增长。

3)加强同省、市旅游局和相关景区的合作,保证了市场信息的畅通和协作出击市场的力度。4)营销宣传上,以节庆策划为突破口。

三、腾头村旅游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借鉴意义

1.农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过农业和工业的深度发展,积累了深厚的经济实力时,第三产业开始发展;旅游业在强大经济支撑下,顺应中国旅游发展潮流而生;不作为支柱产业独立发展,压力小,发展相对容易。

2、农村集体代表农民利益,统一行使权利;农村集体在发展方向上始终保持敏锐的经济嗅觉和产业局势洞察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投资方向和管理模式,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是旅游得以充分发展的保障。

3、是我过资源贫乏型乡村开发旅游的方式之一。挖掘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点,以生态环境和人造景观为主要吸引物,以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为市场翘板。

4、乡村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腾头村旅游发展不是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短期经济行为,而是成立专门负责机构管理环境,村集体投资整治生态环境。

【案例2】

东海桃花岛的“桃花”营销

一、桃花岛旅游胜地简介

桃花岛是一座风景宜人的小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区普陀境内,也是金庸先生当年创作《射雕英雄传》的灵感源泉。但多年来桃花岛犹如一个显为人知的“世外桃源”,甚是冷清。随着《射雕英雄传》的重新开拍,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岛由此而声名远播,逐渐成为浙江省新一轮旅游热潮中的热点。

二、桃花岛的营销手段 1.全方位、立体化的运做模式

桃花给人的印象多是柔弱的,经不起风雨的考验,给人负面影响较多。为丰富桃花岛的内涵,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当地政府推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运做模式。将该项目分为软硬两部分,一手抓硬,一手抓软。硬件设施包括两大主题公园和桃花产业:为弥补桃花岛桃树种植的不足,在两大主题公园——桃花村和桃花园中引进全世界的桃花品种,以实现待到桃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宏伟蓝图,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有形的桃花;还有一种无形的桃花便是桃花产业,为确保桃花岛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拓展桃花岛的内涵,将观光、参与及产品延伸整合起来,发展饮料、服装、文化、艺术等产业,虚实结合,盛装打造舟山的第二张名片。软件设施包括一系列的子文件,诸如每年一届的桃花仙子评选、桃花岛赛诗会、桃花岛化妆舞会、桃花岛对歌、桃花岛故事的编撰、桃花诗与散文的征集等。

2.举办大型活动 桃花自古以来就是美的天使,历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为桃花的姿色所倾倒。因此“桃花”作为美的天使是当之无愧的。为突出桃花岛“美”的个性,当地政府举办了了首届国际桃花节暨桃花仙子评选活动,通过这一特定主题来表达人们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完善美的美好心境。

3.赋予文化内涵

桃花美艳但给人的感觉却显低廉。为弥补这一缺憾,突显桃花岛的符号价值,当地政府赋予了 “桃花”深厚的文化内涵。先后推出了桃花节诗会、歌舞等文化大餐,避开旅游这一条主线。从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传》入手,增添桃花岛的文化气息,借势造势,锻造桃花岛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4.对相关硬件设施进行挖掘包装

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决定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恶。为把桃花岛培养成一位人见人爱的“美姑娘”,当地政府又将桃花岛现有的资源,如纯净的空气,撩人的绿色,古朴的建筑,硬朗的礁石,柔软的沙滩等进行充分挖掘,将这种天然的硬件设施和我们精心包装的软件设施巧妙地连为一体。

5.营造“桃花主题”

有人说“桃花岛上无桃花”,现在的桃花岛上确实有形的桃花是比较少,为此,当地政府又号召大家有意识地大面积种植桃花,陈放先生甚至提出了把世界上成百上千种桃树移植到这儿,建立“世界桃花园”以及“玉皇大帝蟠桃园”的构想。

【案例3】

一个农家乐老板的生意“秘笈”

宗竹林是成都农科村最早经营“农家乐”领头人之一,是他率先在农科村洗脚上田,抛弃传统的粮食种植和果树栽种,改为培育苗木花卉及桩头盆景,接着又带头搞起了乡村旅游农家乐,使农科村被誉为“中国乡村旅游第一村”。

问起农家乐经营有什么秘诀,宗竹林很中肯地说了下面五点:

秘诀一:不为旅游而旅游

农科村的发展模式有一项内容十分引人关注,即“不为旅游而旅游”。什么意思呢?宗竹林解释:“一般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都相对比较落后,产业链脆弱,如果仅仅依靠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来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太单一,风险过大,难以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寻求不同的发展道路,相互促进发展”

“单一发展农村经济的教训举不胜举。水果俏了,大种水果,到处都种,价就跌了;猪肉俏了,大举养猪,到处都养,价就跌了。对某种农业产业或单一产品过分依赖,过度发展,其市场的风险是巨大的。”宗竹林说:“农科村之所以三十年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确定产业方向和产品方向时始终不走单一路线,而是时时居安思危,时时瞄准将来,时时以产业互补来防范市场风险。”

秘诀二:一碗免费豆花,换回大批“回头客”

“有一次,我家里来了3个小伙子,酒喝到高兴时,一个小伙子突然提出想喝碗豆花清清口,恰巧那天我们家没磨豆花,但我没嫌麻烦,就让服务员到街上买了碗新鲜豆花,又给他上了两碟搭配的下饭咸菜,小伙子吃后赞不绝口。后来结账时,小伙子就想另外给豆花和下饭菜的钱,但因为我们是按人均20元的饭菜钱收的,我就坚决不要。小伙子很感动,后来,他不但自己定点在我这儿吃饭,还给我介绍了大量他的朋友过来。其实做生意就是这样简单,有时候一碗免费豆花,就能换回了一桌又一桌的回头客。”

秘笈三:不能盲目扩大接待人数

“农家乐,乐字很重要,不能为了赚钱盲目扩大接待人数。打个比方,我们家只有200人的接待能力,但如果来了300个客人,我照单全收,那么服务、菜品质量肯定跟不上,人家吃得不安逸,下次就不来了,这是典型的贪小便宜吃大亏,刚开农家乐的农民兄弟最容易犯这种错误。”这是宗竹林的第三个体会。

在宗竹林的“观景楼”农家乐,每天都是定量接待游客,即使生意再好,他也不会为了赚几个钱而将就着马马虎虎招待游客,而是很礼貌地告诉游客实际情况,并热情地介绍游客到别处食宿。这样,虽然游客在当时有些失望,但也能理解宗竹林的一番好心,同时还为村里的其他农家乐照顾了生意,口碑自然就好了起来。

秘笈四:把快乐和感情投入进去

“做生意时不要光想着挣钱,要以诚待客。成都有几个朋友,5年前的春节到我家做客,我们又是杀猪、又是放烟花,让他们觉得就像在自己老家过年一样自在、热闹。后来,他们从第一次来的客人慢慢变成了经常走动的朋友,现在每到过年过节,他们就给我们带牛肝菌、枣子等特产,我女儿结婚他们也来喝喜酒。我们的关系现在就像亲戚一样,这是比做生意赚钱更有意义的事。而快乐是可以传染的,你在为游客服务的时候感到快乐,游客自然也就觉得快乐,你对游客微笑,游客自然也会对你报以微笑。所以,做服务行业,千万别吝啬你的快乐和笑容”。

秘笈五:“搭公交车来的”也是重要客户群

“有些开农家乐的同行,思想比较势利,把利润看得太高,我的看法是不能光盯着“开私家车来的”,更重要的是吸引“搭公交车来的”工薪阶层,所谓薄利多销。因为“开私家车的”毕竟只是少数,真正撑起农家乐的还是工薪阶层。价钱实在,服务好,再弄几个自己的看家特色菜,把工薪阶层的回头客争取到,这才是农家乐长远而稳定的客户群。” 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和口碑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品牌是人们进行口碑宣传的载体和内容(人们在夸奖某一产品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品牌),另一方面,口碑是品牌效应的产生基础(一个产品,在它没有得到人们认可的时候,是不能称之为“品牌的”,只有当它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度,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才能谶称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一、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

“品牌”一词起源于19世纪早期盛威士忌酒的木桶上的区别性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营销学看来,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及其几种要素的组合,以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乡村旅游企业及其产品要想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崭露头角,就必须树立起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适应“知名度经济”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乡村旅游品牌的重要性

21世纪是“品牌经济”时代,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也必须与品牌同行,品牌就是竞争力。但目前乡村旅游产品普遍存在品牌缺乏的问题,表现在品牌认识模糊、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策划缺乏新意、品牌营销手段单一等,这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形象塑造。

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乡村旅游市场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的重点已经在逐渐从有形的产品向无形的品牌转移。著名的品牌往往凝聚着旅游者选择旅游产品想要掌握的各种信息,它是卓越产品、服务质量、企业信誉、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等综合优势的象征,可以使让旅游者放心购买。同时,销售渠道也往往更乐意与知名品牌打交道,以增加自身的竞争势力和荣耀感。

杭州市旅委副主任崔凤军博士曾经提出:旅游企业效益=品牌+制度+理财。品牌有助于体现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实力和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品附加价值,是能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利器”。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是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旅游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法宝。

(二)如何推广传播旅游品牌

向社会宣传推广品牌形象的手段多种多样。具体包括:以统一的口号、标志、图案、颜色及格调开展市场营销;采用多种渠道宣传旅游品牌,如利用传播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室外广告(广告牌、空中广告、交通工具广告等)、印刷品(招贴画、宣传册、旅游手册、地图、线路图等)、制作多媒体风光片、聘请旅游形象大使、策划节事活动、制造新闻热点、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传递品牌的相关信息,广泛运用宣传牌、指示牌、售货亭、照明装饰灯、民族舞蹈等方式展示品牌,让人印象深刻;利用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专业论坛等展示平台,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乡村旅游品牌经营策略

一是品牌保护,品牌策划推出后应及时申请注册以有效保护品牌,即商标注册,必要时还可以注册驰名商标;二是品牌延伸,把品牌文化向各领域、深层次延伸,引导农民经营户在店名、餐饮、购物等方面延伸和创新品牌,形成相互促进、支撑的品牌联系。如千岛湖风景区近年陆续开发了以千岛湖为品牌的土特产、啤酒、矿泉水等,不用过多宣传也很畅销;三是品牌扩张,利用自己品牌的市场号召力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内容,目前,国内不少知名农业观光产业园都在向着产品多元化、多业态的方向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口碑营销

(一)乡村旅游口碑宣传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口碑营销是指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方或经营者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引发顾客对该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服务及企业形象的评论,并激励顾客自发地向其周边人群介绍和推荐的旅游市场营销方式。

在乡村休闲旅游的营销策略中,以口碑营销成本最低、收效最大。据市场调查,旅游口碑是大多数出游者获得旅游信息并据此做出旅游决策的主要途径。

(二)乡村旅游口碑传播的功效

“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口碑宣传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市场营销方式。其优点在于准确性好、针对性强、可信度高。根据口碑传播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发现,口碑传播的影响力比媒介广告的影响力高7倍,比促销员的影响力高4倍。消费者转换品牌更多是受口碑传播的影响,而非广告的影响,前者的影响力是后者的2倍。在促使消费者态度由否定、中立到肯定的转变过程中,口碑传播所起的作用则是广告的9倍。

可见,口碑传播对他人的购买决策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力可以呈几何级数效应而产生连锁反应,并可借助媒体产生舆论放大效应,最终影响甚至决定营销胜负。

(三)乡村旅游的口碑营销策略 1.走“4C”道路

口碑营销不是一种新生的、单一的营销模式,它更应该是一种营销核心思路,所有的传统营销手段都应该围绕营造良好口碑而展开。没有让顾客满意的质量和服务,良好的口碑只能是空谈。

要做到这一点,还得从“4C”入手。所谓4C,即Consumer(消费者)、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4C理论的关键在于真正重视消费者的反应。4C理论的提出,使市场营销从过去的“消费者请注意”的模式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的模式。当旅游者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超过其心理预期时,旅游者就会主动成为该产品和服务的正面口碑传播者。受其影响,潜在旅游者降低了购买风险,因而引发购买行为。旅游者满意程度越高,其口碑传播的积极性越强。

2.防止负面口碑传播

一项调查表明,一个满意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的买卖,其中至少有一笔可以成交;一个不满意的顾客足以影响25人的购买意愿。良好口碑能够赢得回头客和吸引新顾客,而不良口碑则会失去老顾客和损失潜在顾客。

“如果满意,请告诉您的朋友,如果不满意,请告诉我”。要防止负面口碑传播,必须提供投诉便利。减少投诉障碍对于减少负面口碑传播非常重要,因为一旦有发泄的渠道,旅游者往往会凭借该渠道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而不必或者较少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不利于经营者的信息。满意的补救措施会带来更多的正面口碑传播,不满意的补救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口碑传播。所以,实施补救措施只有一条原则:让顾客满意。

3.抓住口碑传播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指在一个参考群体里,因特殊技能、知识、人格和其他特质等因素而能对群体里的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力的人,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

口碑营销要成为旅游企业营销的“利剑”,必须抓住口碑营销的关键载体:意见领袖。乡村休闲旅游口碑传播的意见领袖应该是旅游专家、旅游学者、行业主管部门官员、旅行社工作人员、娱乐界明星以及体育明星等。乡村旅游企业可以采取聘请企业发展战略顾问或形象代言人的形式来展现意见领袖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意见领袖不能夸大其词,真诚与真实地传递正面信息是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长久获得良好口碑的不二法门。

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是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向旅游消费者进行引导、吸引、说服等工作,以达到促使旅游消费者了解、信赖直至购买乡村旅游产品的目的。

一、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的常用模式

1.鸣锣开道——宣传造势

要在乡村旅游产品销售上有所作为,我们就要告别“酒香不怕巷子深”思维。要冲锋,先吹号,在宣传上先做铺天盖地的动作,让人觉得它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地下冒出来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品认知的过程,看多了,听多了,各级销售渠道再跟进,自然容易多。

2.撒网捕鱼——建构营销网络

建立一个立体的、完善的营销体系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乡村旅游企业除了要在内部建立营销机构和强有力的营销团队,也该考虑在主要客源市场的中心城市建立办事处(虽然会增加一定的办公室费用,但获得的效益会超过它),便于及时和当地的旅游代理商沟通,同时还能迅速掌握市场信息,并逐渐形成两条销售体系:公司决策——景区驻外办事处执行——旅游代理商代理——游客传播——潜在客源的基本销售体系和公司决策——景区驻外办事处执行——重要(大)客户参与并传播——潜在客源的销售体系。新型营销体系还要当地媒体(或政府)整合进来,即:我投放广告(或支持主办的活动、会议),你要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从而拉动销售。

3.借鸡下蛋——合作推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乡村旅游景区的产品、活动和部分资源都可以拿出来和有实力的品牌公司、代理商共享,以达到共同受益的目的。例如:和中国人寿保险、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公司合作,一起策划活动,景区出平台,合作方提供自身的客户资源和广告资源,宣传对方,也宣传了自己。尤其是知名企业内部活动,是景区销售直接获利的最好方式。

4. 唱节日歌——打节假牌

每年都有十多个主要中外节假日,这也是旅游的商机所在。一般来说,小节日时应在宣传上造概念,表姿态,大节假日时就做一些与之相关的活动和比较大的宣传,即打好节日牌。

5.步步为营——分步营销

对于销售,我们还是要采取务实的做法,先抓住主要客源市场;经营1年左右后开始进行二级市场的渗透,着手省外市场的销售开拓,同时对重要省会城市的都市报、旅游代理商开始接触;第三年着手全国主要市场的销售推广。这样在销售精力和推广经费上的运作才会比较有把握。

6.人以群分——细分市场

乡村旅游基地作为一个开放的旅游接待区域,其客户类型多样,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消费者群体进行锁定细分,包括其公司类别、年龄结构、收入结构等,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营销和推广形式。

7.制定菜单——产品多样化

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不同形式的线路产品、水上活动产品、度假会议产品。以龙虎关下新瑶寨——江永仙姑塘村为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建成跨省边沿临近交通主线的休闲乡村。市场定位于水果、农副产品批发,湘桂省道过境的餐饮、水果购买、休憩,永、桂、柳、贺等周边城市休闲旅游,整合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观摩旅游,阳朔自助自驾旅游的延伸项目,广东自驾延伸项目。

8.量身订做——满足个性需求

为了满足大客户的个性需求,乡村旅游企业可以给来乡村旅游、度假、会议、活动的大客户量身订做一些旅游活动和形式,便于大客户在旅游的同时获得更大的收获。如:大型企业来乡村召开的商务会议、城市高校每年开展的学生“三下乡”活动等,都可以由乡村旅游企业为其提供场地和安排活动。

9.多吹泡泡——制造概念

要成功打造一个乡村旅游品牌,需要制造大量的特色概念,即吹泡泡。如中国移动打出的“信息专家”概念、“乡旅中国”打出的“体验、求知、养生”概念。对乡村旅游企业来说,主要是在活动上做概念,如健康减肥概念、水上夏令营基地概念、异域风情概念等等。

二、常用的宣传推广方法

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的方式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对各种推广方式进行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推广方式。

1. 广告宣传

广告是一种高度大众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其优点是艺术表现力强、覆盖面广、信息传播速度快、可多次重复宣传。其缺点是传递信息量有限、信息停留时间短、购买行为具有滞后性、成本较高。

其中,广告宣传包括平面印刷品广告(报刊、杂志等)、电台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广告、网络广告、外包装广告、宣传册、招贴画、传单、工商名录、黄页、广告牌(如高架广告、站台广告等)、陈列广告(如视听音像资料、旅游信息触屏等)。

2. 公共关系宣传

公共关系宣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公众达成良好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公众中建立起知名度和美誉度,必然增加旅游产品的销量。其优点是借助于第三者传递信息,影响力较大,可信度较高,容易赢得公众信任,有利于树立乡村旅游形象。缺点是活动设计有难度,组织工作量较大,且不能直接达到销售效果。

公共关系宣传包括媒体采访、软文宣传、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公开演讲、报告、赞助活动、慈善捐助、出版物、游说、公司内部杂志通讯、邀请旅行社考察、客户联谊会、利益相关者联谊会、定期拜访与沟通等。

3.营业推广

旅游营业推广是指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刺激销售的促销方式。其优点是刺激性强,对顾客的吸引力大,迅速激发顾客需求,能在短期内改变顾客的购买习惯。缺点是注重短期销售利益,使用不当可能导致顾客的不信任。乡村旅游产品在萌芽期往往尚未得到旅游者的关注,采用营业推广能加快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产生立竿见影的强烈效果。

营业推广包括竞赛、游戏、兑奖、赠品、组织旅游展览会和农业博览会、现场表演、赠券、款待、返还佣金、折价交易、折让、开发会员俱乐部、文学作品、旅游歌曲等。

4.人员推广

人员推广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员指与顾客面对面进行宣传,它包括推销和直销两种,是最直接的促销方式。其优点是与旅游者面对面沟通,针对性强,易培养与旅游者的感情,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缺点是覆盖面小,平均销售成本较高。这种营销方式对销售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对乡村旅游而言,人员促销策略主要使用于目标市场和旅游中间商。

人员推广包括派员推销(分区销售代表)、会议推销、电话推销、书面推销、社区推销、网络营销、电视营销、参加旅游交易会、传真,邮购等。

浙江案例论文 第3篇

从1998年事务所脱钩改制到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1998~2001年期间的“资格导向”合并阶段,2002~2005年期间的“声誉导向”合并阶段,2006年至今的“危机导向”合并阶段。三次合并浪潮带给我们不少的经验和教训。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案例的分析研究,以对本土事务所现阶段的发展道路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二、浙江天健合并历程简介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于1983年12月,是由一批我国资深注册会计师投资创办的全国性大型专业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在“天健系①”中实力排名第二,也是浙江省本土事务所老大。

浙江天健在合并浪潮中大致经历了三次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05年第二次合并浪潮中,德勤狂势进军,合并了天健系两大主力“北京天健”和“深圳天健”之后,作为“天健系”另一大主力“浙江天健”也成为了德勤进军中国市场的筹码,但出人意料的是浙江天健拒绝了德勤抛出的橄榄枝,这引来了本土事务所的无数感叹。

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12月浙江发展历史最久且具备证券、期货等相关业务资格的两大会计师事务所浙江天健和浙江东方宣布合并。合并后事务所更名为浙江天健东方会计师事务所。此次合并是浙江注册会计师行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浙江天健和浙江东方都是浙江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会计师事务所,分别经过了25年和20年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第三个阶段是2009年9月25日浙江天健东方和开元信德在北京签署合并协议,合并后事务所名称变更为“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注册地杭州,并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执业机构。原浙江天健东方会计师事务所及开元信德会计师事务所有关审计、验资等注册会计师法定业务及其他业务均转由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承办。

三、浙江天健合并动因及后果分析

(一)天健合并动因分析

1. 外因——大势所趋

(1)政府政策的推动

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合并较之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动因不同,国外主要是市场导向,而我国更多的是政府干预。浙江天健的合并已不再是合并最初为了满足资格而合并,而是响应和贯彻落实财政部、中注协提出的“做大做强”战略部署,努力打造行业民族品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2009年之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本土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文件。而浙江天健作为全国排名前十,浙江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理当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那10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能成为面向国际的大所前,先牢固本土的优势,通过强强联合以为今后实现“走出去”战略打好坚实的基础。

(2)市场外界的压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跨国资本,国际贸易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些都需要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服务。会计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再加上国际具有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机制,雄厚人力与物质资本的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如“四大”)在国内市场的迅猛扩张,给本土事务所生存和发展带来压力。天健系的2大主力归入德勤旗下,浙江天健也一度险些被并,为避免为他人作嫁衣的现象出现,浙江天健唯一的发展目标就是做大做强,以避免北京天健和深圳天健的命运。除此之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增大等也为事务所做大做强起了一定的作用。

2. 内因——自身发展所需

浙江天健从成立到现在,基础较好,始终处于国内排名前列,2007年之前更是采取单体无分所,稳健式的发展模式,发展一直良好。但是在这个竞争的年代,其他事务所都在积极寻求做大做强途径的时候,过于安逸现状肯定是竞争不过那些事务所,也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而且随着全国物价人力资本成本的不断提高,事务所合并能够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经济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天健合并后果分析

1. 合并对事务所规模的变化

(1)事务所份额变化

杠杆率:从表1可以证明Doogar等人的研究发现,从2007年到2009年,浙江天健的杠杆率从16.5上升到25.49,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其各年度业务收入占全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总业务收入的比重以及占本土其余96家会计师事务所总业务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的提高。这说明浙江天健事务所的合并能够提高其在审计市场中的份额。

事务所排名:合并后的事务所排名从原来的第17名上升到第8名。

审计收入:其审计收入占当年总收入的77.55%,非审计收入占22.45%,合并后审计收入比重降低到76.63%,非审计收入上升到23.37%。而且普华永道和安永华明的非审计收入比重比浙江天健更加低。无论是和国际“四大”还是内资“四大”平均值相比,浙江天健在非审计业务收入方面已高于平均水平,说明其越来越重视开辟新的收入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审计收入(见表2、表3)。

(2)从业人数变化

DeAngelo(1981)认为,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存在正向关系。由事务所从业人数来代表事务所规模,我们可以发现,从2007年到2010年浙江天健的从业人数在不断地增长,增长了将近7倍左右(见图1)。

2. 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变化

本文对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2007年和合并后2010年的审计收费进行了简单分析比较,样本来自2007年到2010年浙江天健一直审计的客户(共65家),然后从CSMAR数据库中获得65家审计客户的审计收费信息,由于获得的部分数据不完整,只选取了2年数据都充分的公司,总共有27家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比较(见表4)。

从表4分析得出,浙江天健合并后的审计收费较合并前增长了69.62%。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合并对审计收费提高的作用。当然这也不排除其他原因,如物价人力资本成本上升,审计要求更加严格,审计程序增加以降低审计风险导致审计成本增加等原因。

3. 合并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变化

2007年65家客户只有1家(通策医疗)被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其他客户都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2010年65家客户全部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2007年全部客户(72家)有3家(占4.17%)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分别是000925S*ST海纳,600671ST天目,600763通策医疗),2010年167家客户也只有2家(1.20%)被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分别是000156*ST嘉瑞,600077*ST百科)。

4. 合并对客户结构的影响

浙江天健客户数量逐年增加具体见图2。

其中有65家会计师事务所这几年一直聘用天健审计。

2007年浙江天健72家客户除了一家上市公司(东信和平)是广东的,其他客户都是浙江的,审计市场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2010年审计客户的区域分布如表5。

从合并后可以看出,虽然浙江天健71.3%的客户依旧来自浙江省,但其地域色彩已经较2007年有所改善,已遍布18个省份。

四、浙江天健合并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一)走自我发展道路

从天健系的不断瓦解,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并入国际大所可以留住大客户,也可以借助合作来培养本土所的会计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借助国际知名品牌从接手大型海外上市公司的审计,管理咨询等业务中得到锻炼,还可以借鉴国际大所的内部治理机制、质量控制、审计流程等。但是在民族品牌上,一旦并入国际所,本土大所从中缺少话语权,很难保持其民族品牌。因此,我国事务所要想做大做强,实现走出去战略,发扬民族品牌,不能妄想通过与“四大”的融合来完成,应走自我发展的道路,从本质上加强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二)注重客户结构

虽然合并后审计客户往往会增长不少,但是一所高质量、抗风险能力强的综合性大所不能只看客户数量,而应该更关注于客户结构、客户质量等其他因素。正如浙江天健,客户分布有较强的地域性,这不仅仅是其特有的特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打破这种地域限制,本土事务所永远只是温室里的花朵,不会长大。除此之外,合理控制客户风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确定审计客户时,事务所应该审慎而为,以避免出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情况。

(三)加大非审计业务收入的比重

长期以来,国际“四大”的审计业务总量几乎占了我国审计业务总量的50%左右(2008年四大审计收入占百家审计收入比重为51.4%,2009年四大审计收入占百家审计收入比重为43.93%),在这个审计市场高度被国际“四大”垄断的情况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出路就是开辟新的领域,抢先占领我国非审计业务市场,再加上本土事务所土生土长,对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更为了解,更能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这也是扩展新业务领域的优势所在。

(四)加强对分所的管理

浙江某家俱实业有限公司案例 第4篇

第一部份:案例背景

浙江某家俱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企业的第一个战略阶段——生存,而且在红木家具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但在产品、技术、市场、供应、生产等硬件方面具有相当优势,而且还打造了一批年富力强的管理队伍,以及富有前瞻性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软件。

随着商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必然促使该公司迈向第二个战略阶段——发展,其中包括除继续加强红木家具的竞争力之外,还在积极拓展其他产业,如房地产、精制礼品等,正逐步向集团化经营模式迈进。但,无论是对现有业务还是正在拓展的事业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人才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的缺乏在很程度上制约了该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在有资金有项目的前提下,因为没有人才而导致项目进展艰辛。

在公司高层领导金董事长高瞻远瞩的明智决策下,毅然开发社会资源,以协助企业快速良性的发展,其中包括聘请知名营运专家王先生入主总经理一职、外聘营销顾问公司负责市场营销体系的策略咨询与执行辅导在年年红的销、技、产、供和人、财、物、信各个经营环节当中,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储备、管理与开发是目前需提升的环节之一,因而导入外部专业咨询机构以协助王总经理迅速完善整个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和适宜的。

第二部份:项目方案

柏明顿根据该公司的情况,设计并双方认可了以下咨询项目:

管理诊断

组织沟通与报告体系

组织架构设计

职务权限的划分

部门职能职责的划分

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

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

岗位说明书的建立

柏明顿根据初步诊断,并安排以下培训项目

面试与甄选技巧(8H)

如何辅导部属改善绩效(14H)

中层干部管理技能训练(32H)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艺术(7H)

非HR经理的HR管理(14H)

授权艺术(13H)

第三部份:项目实施

柏明顿在几个星期内通过资料调研、管理者和员工的访谈、满意度问卷调研、召开小组讨论会等方式,获取了多方信息,其中,核心的人力资源问题为:

现 象

主 要 的 表 现

对 策

员工心态消极、士气低迷

岗位职责不明确

调整组织结构

重新编写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

明确授权后,不要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上级越级干预的现象

各种考核制度建立了很多,形式化的多,但有实效的少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要让员工尤其是中层干部接受并认可考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培训和开会研讨,让员工自己得出结论

最主要的是要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和目标管理制度,将员工业绩与考核、奖励直接联系起来

薪酬福利待遇差(在住宿、假期、提薪转正等方面尤其突出)

改善住宿条件和住宿环境,让员工能安心工作,好好休息

调整薪资水平,尽量接近或超过本地区同行业的平均标准

重新进行岗位评价,调整薪资结构

给予带薪休假的福利待遇;(至少与法定节假日相同)

提薪考核依照绩效考核制度来执行,尽量客观的给予评价,减少主观因素,尤其要避免非直接上级与其他部门(包括总经理)干预的情况

工作效率不高

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极为低下,一方面主要是没有任何明确的授权,而报告对象经常不在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个人责任心不强,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必须建立明确的授权体系,否则任何有所作为的管理者都将无所作为,甚至造成“人才离走,庸才长留”的现象。

必须对绩效进行严格的考核,否则个别“乖巧”的人很容易得到公司高层的“赏识”

个人能力和经验明显不适应岗位要求,又缺乏专业的培训

在招聘之初应严格把关,严格按照岗位说明书的要求对人员进行筛选

建立培训体系,让员工能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将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调离,让有能力的人来担当

部分部门职能重叠,资源浪费

营销中心与人事行政部的培训系统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结合,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建立统一的培训中心,由专人负责计划和安排全公司的培训工作

培养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

缺乏人才储备和培养的意识

各部门几乎没有后备人才储备,基本上是临到用时才马上招聘;人力资源部没有发挥应有的人力规划和开发职能,几乎只是一个纯粹的招聘初试部门

需要改变对人力成本的认识,要知道人力成本不仅仅是人员工资和福利,还包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多项有形和无形的成本

管理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经理应作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员定编定岗应有一定的前瞻性,至少有2年以上的准备

可与相关的院校联系,由其直接输送专业人才

有部分部门负责人在思想上存在保守观念,没有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观念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改变其观念

把培养人才纳入考核体系,作为考核管理人员的一个指标

经过多年培养出的人才成长起来后,没有好的机制留住,流失现象严重,该公司成为其他企业的“学校”

将考核制度与薪酬挂钩,用比较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留住人才

大胆提拔,不要拘泥于资历、年龄,对于优秀的人才要充分及时地给予晋升机会

征对以上问题,双方确定了项目方案。柏明顿完成上述方案设计、并经公司管理层认可后,又配合管理层对方案的实施进行了培训。经过柏明顿将方案辅助实施,至此,项目基本完成。

第二部份:项目运行效果及后续服务

在方案开始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程度的阻力,主要来自于部分管理者对于绩效考核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员工对于薪酬水平的看法。经过咨询顾问对企业情况的了解,发现原因主要来自于几点:第一,管理者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在操作计划制定以及面谈沟通时,经验较少,所费时间较长;管理者没有完全将定期的与直接下属沟通作为其管理职责的一部分,认为这一改革加大了工作量。第二,员工对现有的薪酬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不理解,特别是对于部分管理者,由于通过职位评估,各分管职系的管理者出现了薪酬水平上的差异,部分人员在心理上比较难以承受。

面对以上情况,柏明顿在服务期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加强高层管理者的信念,公司高层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是项目执行的最基本的保障

根据企业现实情况对项目方案进行了个别层面的修改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从观念以及技能方面使管理者素质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要 求逐步接近;同时加强人力资源部人员的技术操作、支持的能力

建立畅通的企业与咨询公司的沟通机制以保障项目实施中的问题随时得到解决

浙江案例论文 第5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外溢效应,浙江案例

一、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机制研究

1、前提

技术外溢的前提是跨国公司与进入国的技术差距。技术差距, 通常理解为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和技术能力差距, 它在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企业之间必然存在, 一般表现为同样的要素投入在不同技术条件下有不同质或量的产出, 或同样质或量的产出有不同的要素投入或要素组合, 也就是经营效率或绩效的差异。实践中, 只有当两国的技术差距足够大时, 跨国公司才会有进行海外研发投资的动机, 相对应地东道国的内资企业也才有足够强的技术学习欲望。同时, 跨国公司通过研发投资而转移的技术, 理论上应该是在母国已经处于衰退期的或者是标准化了的技术。

2、途径

(1) 示范———模仿———竞争。跨国公司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运作模式创造了高额的利润, 从而对本地有关企业产生出示范效应, 即东道国通过模仿、学习跨国公司的生产技术、组织模式、管理方式, 从而提高技术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在有限资源的压力下, 东道国企业的进入刺激了本地企业采取相关信息收集和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等各种措施来提高技术效率。

(2) 产业关联。尽管跨国公司竭力控制其新技术的外溢, 但跨国公司不能孤立发展, 必然参与东道国的产业分工, 企业之间互相购买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定的产品关系。跨国公司研发投资通过产品的前、后向联系, 带动当地上下游相关企业吸收先进技术。对于后向关联, 由于外商企业对质量的高标准要求, 必定通过价值链将先进的技术传到本地企业中去。如ISO9000系列在我国的推广。此外, 一些较大的跨国公司不仅通过研发投资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更会提供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导致技术吸收。对于前向关联, 其技术外溢是指跨国公司向本地的下游企业或消费者的技术外溢。一般要少于后向关联。比如, 跨国公司为当地企业提供的相关设备和人员的技术培训, 对当地消费者消费层次和意识的增强等。这些都间接提升了东道国企业的生产力水平, 导致了技术外溢效应的产生。

(3) 人力资本流动。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特殊创造性的资源, 但如果东道国技术发展水平较低, 尤其缺乏技术型人才, 自主创新和对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低, 从而影响了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因此跨国公司为了发展, 就必须通过培训等方式来转移自己的先进技术, 开发当地的人力资源。而另一方面, 接受过跨国公司多方面、多层次培训的员工, 一旦离职且受雇于东道国当地企业时, 他们便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用于新的企业, 从而引发技术的间接转移和扩散。受过培训的员工的“跳槽”也是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外溢效应的大小是这些途径综合、交互性的共同作用结果。

二、浙江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

目前浙江省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过大, 难以形成与外商合作的产业链, 对本土企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小, 从而不利于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技术外溢的产生。规模小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浙江目前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对外资的依赖性较大,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首先这是由浙江企业的技术创新起步晚、起点低, 建立的技术创新研发中心较少, 许多企业的技术仍然停留在模仿阶段。浙江省的科研经费投入较少,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在资金的投入上重设备引进, 轻消化吸收。

2、高级人才缺乏

浙江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 使得一些优秀的高级人才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而导致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人力资本是跨国公司选择投资的重要标准, 而高级研发型人才及管理人员在浙江省十分短缺, 这将大大减少浙江对外商来本地进行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术外溢的形成。规模小还导致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建设滞后。企业效率不高、政府服务不到位、引进外资等优惠政策未落实, 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都严重阻碍了浙江省在利用外资整体效率上的提高。此外, 近几年的水荒、电荒、交通、通信的滞后也是浙江省怎样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技术外溢效应存在的难点。

三、对利用好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建议

浙江省要实现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就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充分发挥浙江的独特优势, 主动接轨上海, 打好长三角这张国际品牌, 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广泛地吸引国际国内先进和优势产业前来落户开放, 构筑先进行业基地, 形成新的产业区。下面就浙江省如何科学合理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更大程度地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技术外溢效应, 给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1、改善浙江省的投资环境

优越的经济投资环境对于外商来我省投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接下来浙江省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应该由从硬设备的改进到软环境的提升。在资源环境上克服自身的薄弱环节, 从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营造高度竞争的当地市场环境, 完善当地政府职能, 提高行政效率等几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相应的投资环境, 以提高跨国公司对我省的投资信心。通过改善投资环境, 营造高度竞争的当地市场环境。加强外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 不断地促使各个企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从而实现技术外溢效应。20世纪70年代, 美国本土的汽车行业不得不加快自身的技术进步与内部技术扩散来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汽车公司的竞争, 就是一例。

2、完善政府职能, 提高行政效率

在浙江省统计局对进入浙江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显示, 行政效率的提高等问题是政府最需要改善的。在实际中, 这也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虽然, 近年来浙江省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有时仍存在办事效率不高, 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大多数企业表示, 希望政府继续加强政策的透明度和提高行政服务意识。同时, 尽快形成更加规范的市场体系和加快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必要时, 还要制定反垄断措施来规范各跨国公司在浙江省的经营投资行为, 防止市场垄断, 为当地市场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的环境。

3、调整引资策略

针对我国外资独资化浪潮不断高涨的背景, 在新的环境下, 针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改善区域技术扩散不平衡现状, 加强技术外溢在区域间的扩散。浙江省应该调整外资优惠政策和引资策略, 更加注重国际市场取向型的“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的贸易方式和引资方式。目前, 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指以制造业为主的高技术、高技能企业, 服务性行业尚不在其列。随着浙江省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 许多也同样具有很大技术外溢效应的服务业表现出了进入浙江的强烈意愿。今后, 浙江的引资政策应该更加侧重对具有高技术、高技能含量的服务业的引进。特别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企业。

4、增强人力资本含量

人员的流动是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技术外溢效应的主要渠道之一, 但在我省一般只存在本土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向外企流动, 或者是流动与不同的外企之间, 而很少有人才“回流”的现象。因此, 必须为高素质的人才“回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而使这些人才能够回到本地企业中来, 也只有这样他们从跨国公司中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外溢”到国内企业中。针对目前浙江省缺乏技术型人才, 自主创新和对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低, 从而不利于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的现状。浙江省在接下来招商引资的过程中, 必须加大对教育研发的投入, 通过组织专业培训等方式来培养研发型人才, 以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 加强我国企业的人才吸引力, 从而更好地利用好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教育水平的落后与脱节会限制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效果, 只有把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相结合, 不断促使跨国公司中管理人员本土化程度的提高, 才能对浙江省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 也才能更进一步的提高浙江省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技术外溢。

参考文献

[1]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6) :9-42.

[2]Paul M.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 90, 98 (2) :36-48.

[3]陆建军.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研究, 2003, 8 (9) :89-92.

[4]马淑琴.内外资互动融合:浙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新支点[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 6 (5) :86-90.

[5]徐燕.发挥外资技术外溢效应, 推动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72-78.

[6]王华品.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内投资的挤入效应研究[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7 (10) :87-92.

[7]范旻星.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与浙江外贸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今日科技, 2005, 5 (4) :65-72.

[8]萧政, 沈艳.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4 (1) :96-102.

[9]杜健, 顾华.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技术外溢研究述评[J].财贸经济2007, 7 (4) :92-96.

浙江案例论文 第6篇

实现科技战略目标离不开科技投入,增加科技投入是增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措施,而科技投入主要由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科技人员等基本部分组成。其中R&D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当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具备了基本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浙江省和全国的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能直观的认识到浙江省科技投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对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协调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比较普遍,国外研究主要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的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的观点,并首先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中最具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单列出来。罗默把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首次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因素外,还包括了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贝克尔主张把知识分成内生积累的一般性知识和外生的知识两部分,均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扩展与知识的积累相互作用的理论。

国内学者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有:黄鲁成、马丽等[1,2]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别对北京和宁夏进行分析,表明科技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米传民等[3]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江苏,表明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朱春奎、王海鹏[4,5]通过建立不同时间序列的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分别揭示了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王贻志等[6]把科技投入变量引入到生产函数中,测算出上海市各行业的科技投入的贡献率。罗佳明等[7]运用广义差分回归分析测算出1953~2001年间科技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7.16%。王宁、刘黎明等[8]对未来农业科技投入总量进行灰色预测,研究表明,现有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达不到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低需求,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步伐。本文主要利用全国和浙江2001~2008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灰色系统理论计算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浙江省科技投入现状

浙江省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经费和科技人员等两部分。

2.1 科技科技经费筹集

根据2001~2008年全国和浙江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发现,科技经费筹集额名义增长率一直都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从统计情况中看,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1年2589.4亿元到2008年9123.8亿元,增长了3.52倍,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2.15倍,相比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增长情况,浙江省在2001年至2008年,增长了5.43倍,而第一产业产值只增长1.66倍。各项指标都呈现一直增长的趋势,不过增长速率有快又慢,其中2004年、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第一产业产值出现较大波动,2004~2006年浙江省出现较大波动。总体来说,科技经费筹集情况较好,科技经费筹集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并不总是同步,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增长降速,主要是因为从科技投入到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滞后性,一般在科技投入高增长两到三年后,经济增长效益才能得到体现。2001~2008年的科技经费筹资和农业经济增长情况也说明浙江省重视科技投资,科技发展的研发后劲比较充足(表1)。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网站、2006~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科技统计网,2007~2008年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 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情况

科研经费的筹集额说明社会科技投入状况,但其中并没有完全使用在科学研究领域,而社会科学研发经费(R&D)更能说明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农业领域R&D数据统计收集存在一定困难性,所以本文主要是对全国和浙江省2001~2008年R&D经费支出和农业经济增长进行的统计。(表2)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网站、2006~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科技统计网,2007~2008年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1)2001~2008年间,全国和浙江省R&D经费支出都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全国的增长率较为平稳。2004年,全国和浙江省R&D和第一产业的名义增长率都达到最大,特别是浙江省,R&D达到48.59%。从另外角度也说明科技研发投入的快速增加能显著带动经济的增长。(2)2001~2008年间,全国R&D经费支出平均增长率达到23.7%,浙江省的平均增长率为34.19%,而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为11.83%和7.57%,R&D投入远远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3)浙江省R&D经费支出对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推动作用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3 科技人员投入情况

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起着决定作用。2001~2008年间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平均增长达到17.24%,不同年份科技人员数增长率差异较大。2005~2006年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增长十分突出,主要与浙江省政府的科技人才政策相关。全国的科技人员数量从2004年后稳步增长。(表3)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网站、2006~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科技统计网,2007~2008年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用于控制和预测,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社会等研究领域。灰色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关联性及其量的测度,实现对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度来判定其联系的紧密程度。曲线约接近,数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小。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系统中各类因素数据因计算单位不同而差异较大,不便进行比较或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一般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通常采用均值法和初值化法,本文采用初值化进行处理。以全国和浙江省2001~2008年序列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其中全国和浙江省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用X0和X'0表示;研发R&D经费支出用X1和X'1表示;科技经费筹集额用X2和X'2表示;科技人员的投入用X3和X'3表示。X0和X'0是母序列,X1和X'1,X2和X'2,X3和X'3是子序列,建立序列表,经无量纲化处理后,形成相应的母序列和子序列(表4)。计算公式如下:

3.2 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我们利用灰色相关系数计算模型:

对全国和浙江省的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计算。式中|x0(k)-xi(k)|为第k个点x0与xi的绝对误差,k=1,2,…,ni=1,2,3。

将无量纲化后的比较数列与差值数列进行差值计算,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然后再求出min min|x0(k)-xi(k)|和max max|x0(k)-xi(k)|。其中,min|x0(k)|是第一级最小差,表示在xi(k)序列上找各点与x0(k)的最小差,即跑遍k选最小者。min min|x0(k)-xi(k)|为第二级最小差,表示在各序列找出的最小差基础上寻找所有序列中的最小差,即跑遍i选最小者。max max|x0(k)-xi(k)|是二级最大差,与二级最小差类似。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相应绝对差值如表5。

在进行计算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前,需要预设分辨系数,一般用ρ表示,取值范围为0<ρ<1,ρ越小,分辨率越高,当ρ=0.546时,最优。这里我们取ρ=0.5。

根据上述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

对计算得出的关联度按大小进行排序,看各项指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表6)

上述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全国和浙江省科技投入中的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资额和科技人员与农业经济都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图1)。其中,全国R&D经费支出对农业经济产值的相对关联度为0.6383,科技经费筹集额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为0.7136,科技活动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联度为0.8584,相比全国,浙江省各项指标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都说明了科技活动人员对农业经济的推动力更大,浙江省R&D经费支出和科技经费筹集额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均高于全国水平,而科技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略低于全国水平。

4 结语与政策建议

4.1 结语

通过上面的相关性计算,具体结论有:(1)全国和浙江省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和以往研究得出的结果相一致。(2)在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科技人员数等因素中,科技活动人员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与全国相比,浙江省的各项指标关联度均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员是技术进步的能动因素,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急需大量科技人才培养,这也是浙江省增强农业经济的主要手段。

4.2 政策建议

2009年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4%,农业综合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以往,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确实得到了快速提高,然而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们的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70%~80%。因此,要让浙江省农业发展水平真正达到先进水平,必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

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浙江省农业科技投入较低,与沿海发达省份也有一定差距,科研、开发和推广等资金不足已经制约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由于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工作,科研、技术推广经费、科研事业费主要由政府承担,这是世界绝大对数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专项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农业领域的投资,扩大农业科技资金来源,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支撑农业科技进步的诸多因素中,人才是第一因素。今后应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机制建设,扩大引进海外高级人才,逐步改善科研人员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完善科技项目、科技经费申请、管理制度,使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激发科研人员主动性、创新性,确保浙江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除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外,应注重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对于国内外的一些比较成熟、而且与我省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应积极引进,大力示范推广。其中,对农民生产亟需的技术实行专项攻关,科技相关管理部门要确定农业科学研究和开发的重点项目与技术,解决好科研与生产相衔接的问题。

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力度。首先,在“产学研”模式下,走研究、试验示范、开发、推广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真正做到及时出成果,及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进程。其次,提高农业服务业科技水平,除保留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外,应积极促使其他科研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开发工作,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生产,建立专业合作社。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增强自主创新,推动科研成果逐步进入市场,创新转让科技成果、出售专利、承包农业试验示范高新园区等措施,增加科研人员的经济收入,调动积极性。第三,加快与有关企业合作研究的步伐,通过企业提供资金,科研单位提供技术,联合开发新产品等形式,实现成果共享。第四,拓宽农业技术人员服务、经营渠道,应支持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农用生产资料一条龙服务,以提高技术服务部门的经济收入,弥补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摘要:农业科技支持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率。为了认识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把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科技人员数作为最基本的科技投入内容,并通过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法计算出浙江省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并与全国总体平均情况进行比较,以利于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更加有效,也利于不同类型科技资源的投入配比更加科学。

关键词:科技资源投入,农业经济,灰色关联度

参考文献

[1]黄鲁成,李晓英.北京市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4):39-41

[2]马丽,张前进.宁夏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9):100-102

[3]米传民,刘思峰,杨菊,等.江苏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34-36

[4]朱春奎.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29-33

[5]王海鹏,田澎,靳萍,等.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5(7):24-26

[6]王贻志.科技投入与产出的计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7):88-90

[7]罗佳明,王卫红.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1953—2001[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37-40

浙江案例论文 第7篇

1.1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的理论分析框架

在阿玛蒂亚·森 (Amartya Sen) (2002) 的理论中, 可行能力 (Capability) 被视为评价福利的价值标准, 其福利价值主张集中注意人们努力实现的实际的生活状态, 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 而功能性活动是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森认为, 增进人的可行能力依赖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安排, 并通过5种相互联系的功能性活动而发挥作用, 这5种功能性活动包括广义的政治权益、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1]。

在涉及农地违法供给的现有研究中, 学者们大多从地方政府的视角分析农地违法供给现象, 认为农地违法供给是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以寻租的结果, 在征地博弈过程中, 村集体组织、用地单位、地方政府容易形成一个共同利益集团, 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使得中央政府调控失灵, 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难以监督, 超计划、无计划用地的现象难以遏制[2~5]。该研究将视线投向农民, 引入可行能力理论, 选择政治权益与透明性保障两类功能性活动评价农民可行能力, 分析农民可行能力与地方政府农地违法供给的关系。

1.2 相关概念及其评价维度

1.2.1 农民政治权益及其评价维度

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方法对政治权益的评价比较宽泛, 结合该研究主题, 拟从以下3个维度测度农民政治权益。 (1) 农民监督地方政府农地违法征收的功能性活动。批评和监督政府是森可行能力分析框架中政治权益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2) 农民监督村集体组织农地违法的功能性活动。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委员会是保障村民实行自治的群众性组织, 由村民选举产生并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为村民服务并接受村民监督。 (3) 农民在村集体土地管理等过程中的决策参与情况。主要是考察农民在农地非农化决策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8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 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

1.2.2 农民透明性保障及其评价维度

透明性保障 (包括知情权) 满足人们对公开性的需要, 森认为该保障对防止腐败、财务渎职和私下交易所起的工具性作用是一目了然的。结合该研究主题, 拟从以下3个维度测度农民的透明性保障状况。 (1) 地方政府土地规划、农地征收批复等知情权。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 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 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 (镇) 、村予以公告。该项保障有助于满足森认为的人们对公开性的需要, 对防止私下交易能起到工具性的作用。 (2) 土地征收补偿等信息知情权。安置补偿方案是农地征地过程中法定的需要听取农民意见的环节。在农地征收实践中, 因担心引起农民不满而影响征地工作的进行, 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往往在公告中选择性遗漏, 将安置补偿信息截留, 剥夺了农民法定的知情权和对安置补偿方案意见的表达权。 (3) 村级财务知情权。该项保障对防止财务渎职所起的工具性作用一目了然。该项评价主要考察财务信息的不公开、财务渎职难以查处是否也是一些村集体组织负责人产生卖地冲动、以获取私利的重要原因。

1.2.3 农地违法供给

农地违法供给是指地方政府及农村集体组织,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要求的所有农地非农化行为, 如未经审批的基本农田占用、耕地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以及违反相关征地程序非法强占农民耕地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YIN (2009) 认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取决于三个因素:研究问题的类型、研究者对行为事件的控制程度以及研究对当前事件的聚焦程度。该研究试图探讨的是地方政府农地违法供给过程中, 农民可行能力状况如何, 以及农民可行能力又为何对耕地流失产生影响。YIN认为, “如何” (How) 以及“为什么” (Why) 的问题更多属于解释性 (或称因果性) 问题, 如果这类问题又是当前发生的并且研究者对事件的可控程度不高, 就可以选用案例研究法[6~7]。相对于基于大样本获取数据的定量分析法, 案例研究法具有获取更为丰富、详细和深入信息的特征, 相对于单案例研究而言, 多案例研究更可能提供一般化的结论[8]。

2.2 案例选择

在案例研究中, 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的特征。为增加案例信息的可靠性, 研究中所选择的样本, 其违法性已由法院的裁定书、违法主体上级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裁定或认定;案例使用多个信息源, 除了公开的二手资料, 还包括开放式访谈、聚焦式访谈、现场观察, 以增加案例信息的可靠性, 信息的多元获取途径也增加了案例信息的有效性, 可以提供来自于不同相关主体对同一事件的多角度衡量标准, 提高案例研究的建构效度。YIN建议在多案例研究中, 案例研究对象的个数一般为3~4个。案例研究法要求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该研究的案例样本均来自浙江Y县, 该县人均耕地资源匮乏, 经济比较发达, 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大、违法用地现象相对较多, 这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案例分析

3.1 农民政治权益保障状况及其对农地违法供给的影响

根据前文评价农民政治权益的3个维度, 首先对4个案例中维护农民政治权益的功能性活动进行描述性编码, 如表1所示, 然后分别从监督地方政府、监督村集体组织以及村级决策参与3个方面分析农地违法供给发生时农民的政治权益保障情况, 探讨农民政治权益对农地违法供给的影响。

3.1.1 农民监督地方政府农地违法供给的功能性活动及其影响分析

地方政府农地违法供给案例中, 农民维护其权益的基本路径一般是:直接向违法主体进行申诉、向违法主体的上级政府举报、通过新闻媒体曝光, 均没有选择向法院提取诉讼。其中, 向违法主体的基层政府进行申诉的成本相对较低, 但由于参与人数众多, 往往引发群体性事件;而向上级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相关部门也通常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信访函件逐级下转, 事件未能得到解决;地方政府的农地违法供给事件一般难以得到当地新闻媒体的关注, 农民求助的对象一般指向国家级媒体;村民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获得立案的, 其违法主体主要是村集体组织, 但裁定书均长期得不到执行, 而如果违法主体主要是基层政府, 则难以在法院获得立案的机会, 法院认为, 政府国土部门本身就被赋予了处理土地违法的职责, 即便是法院做出裁定仍需要交由国土部门执行。在案例样本中, 农民能够切实维护其土地权益的功能性活动选项少, 可行的监督基层政府的能力受到制约, 土地违法供给行为被查处和纠正的可能性较低。

3.1.2 农民监督村集体组织土地违法的功能性活动及其影响分析

在普南村和塘里村的农地违法征收案例中, 村集体组织的自身权益本身就受到侵害, 基层政府在未履行审批手续也没有明确建设项目的情况下违法预征耕地, 村集体组织负责人迫于压力在征地协议上签字, 基层政府不仅剥夺了村集体组织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 事实上也使得“村组法”赋予村民监督村集体组织的功能性活动失去了基础。在村集体组织为农地违法供给主要主体的案例中, 小山村的违法供地行为是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 而三联村农地违法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基层政府不作为的结果, 在农民监督基层政府的可行能力受到制约的背景下, 检举得到基层政府支持或默许下的村集体组织土地违法行为, 农民获得成功的“真实机会”很低。尽管村集体组织的农地违法案件均获得基层法院的受理, 但法院的裁定书得不到执行, 从“实际成就”来判断, 司法途径并没有拓展农民的可行能力。

3.1.3 农民在村集体土地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参与功能性活动及其影响分析

表达安置补偿方案意见是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明确赋予农民在政府农地征收过程中的参与权, 无论是普南村、塘里村的政府农地征收还是小山外村与三联村的集体土地违法出让, 农民该项法定的参与机会都被非法剥夺。农地在无需征得农民同意甚至不需告知农民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其变成建设用地, 不仅降低了基层政府农地违法征收的经济支付成本, 对于加速农地非农化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

3.2 农民透明性保障状况及其农地违法供给的影响

根据前文评价农民透明性保障的3个维度, 我们首先对4个案例中维护农民透明性保障的功能性活动进行描述性编码, 如表2所示, 然后分别从土地规划与农地征收批复等知情权、土地征收补偿等信息知情权以及村级财务信息知情权3个方面分析农地违法供给发生时农民的透明性保障情况, 探讨农民透明性保障情况与农地违法供给的关系。

3.2.1 农民获得土地规划、农地征收批复信息知情权的考察及其影响分析

在农地征收的3个案例中, 征地方都没有按照法定程序向村民公告农地征收批复情况, 其中, 普南村村民是在上访过程中从省市国土部门获知被占鱼塘属于未批先占, 被占耕地属于少批多占;在塘里村案例中, 征地方和村委会签订的合同实质上是违法的预征合同, 村民是在新闻媒体调查后才获知征地方案并没有获得上级政府批准。通过隐匿征地批复信息、增大农民获取信息的难度、剥夺村民法定知情权给基层政府随意扩大农地占用规模提供了便利, 大量耕地在村民获得正确信息之前就已经在合法征地的名义下变成了建设用地。

3.2.2 农民获得土地征收补偿等信息知情权的考察及其影响分析

普南村村民直到施工单位对虾塘填土时, 才知道土地“被征收”, 对土地补偿信息更是毫不知情;塘里村村民直到发放征地补偿费才知道土地被征, 村委会和县政府签订的一系列协议从未公开;小山外村的耕地出让价格事前也未向村民公开。在基层政府隐瞒其未批先占等行为、非法强征农地的背景下, 让村民事先知晓补偿信息、参与讨论补偿方案未能成为基层政府的选项, 而隐匿信息、剥夺农民“讨价还价”的机会, 达成私下交易则可以减少征地前期遇到的阻力, 以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提高土地征收的“效率”, 尽管这是建立在损害基层政府公开性信用、降低农民透明性保障的基础之上。

3.2.3 农民获得村级财务信息知情权的考察及其影响分析

村级财务是样本村矛盾比较集中的问题, 在政府委托会计事务所对样本村进行财务审计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 可以发现, 村级财务在票据管理 (如白条、收据入账较多) 、审核 (如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监督形同虚设) 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在村建设工程项目中, 巨额工程款申领却没有工程合同, 也没有工程量清单以及招投标、验收等相关材料;在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和分配中, 没有获得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的相关材料, 也缺乏明确的补偿标准等。调查还发现, 征地规模大、土地补偿款多的村庄, 村民对村财务信息透明性保障诉求相对更高, 对财务信息公开的满意程度也相对较低, 塘里村是4个样本案例中耕地被征收数量最多的村庄, 该村的财务信息不公开是引发村民剧烈抗争、村干部与村民关系长期对立的重要原因。尽管该调研材料不能直接证实村级财务信息透明性保障缺失是导致村干部寻求私利而产生卖地冲动的原因, 但据Y县纪委2010年的调查, 该县反映村干部的信访案件中, 70%以上涉及村级财务问题, 在全县查处的干部中, 因经济问题被查处的村干部占62.5%。

4 讨论

4.1 土地管理制度缺陷与农民维护土地权益可行能力的相对剥夺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缺陷是农民有理由珍视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首要因素。我国宪法规定: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并给予补偿, 但在《土地管理法》等相关下位法律中, 均未明确界定“公共利益”, 这为地方政府泛化公共利益, 扩大耕地征收规模提供了便利, 而耕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却缺乏相应的可行能力对地方政府的非公共利益征地进行有效地约束, 造成了农民有理由珍视的土地权益被相对剥夺。实际上, 即便是平等的制度安排, 农民也还存在将其转化为可行能力的障碍, 他们依然会处于劣势地位, 按照罗尔斯正义原则, 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它们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9]。

4.2 透明性保障缺失与地方政府“合谋”土地违法供给

在耕地保护委托代理关系中, 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与作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的目标并不一致, 而各级地方政府扩大征地规模、发展辖区经济的目标却高度一致, 因而很容易在共同利益和不对称信息之下形成“合谋”, 通过向委托人隐藏信息或隐藏行动 (如案例中上级政府降低土地监管标准、包庇或默认下级官员土地违法行为) , 最小化违法成本的同时实现发展辖区经济的共同目标和联盟的利益最大化, 在当前的财政分权和政绩观下, 合谋是地方政府偏离中央土地政策的理性反应[10]。案例分析发现, 土地违法供给和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往往同时发生, 在司法途径还没有成为农民维护土地权益的主渠道背景下, 向土地违法主体的上一级政府申述成为农民主张土地权益的普遍活动, 而地方政府合谋无疑将限制甚至剥夺农民在当地伸张土地权益的可行能力。地方政府合谋土地违法供给偏离了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方向, 但在透明性保障缺失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下, 中央政府难以了解地方政府的具体土地政策执行情况, 而农民将土地违法信息传递给中央政府的路径长、渠道窄、成本高, 制约了农民依法享有的、本可以拓展其可行能力的功能活动的实际使用, 在很多时候, 农民往往通过集体上访或聚众闹事等极端维权方式将问题直接暴露给中央政府,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11], 但更多的情况是, 透明性保障缺失使得地方政府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与土地违法供给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4.3 农村基层民主供给不足与农村集体组织农地违法供给

由于村民自治权利会对基层政府汲取农村资源能力构成挑战, 农民的自治权利往往难以得到基层政府在实施层面的支持。分税制改革后, 基层的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称, 乡村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 (事权下放) 和严重短缺 (财权上收) 并存, 各种政府部门由自身的利益驱动, 最终把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12], 由于土地要素不易流动, 强化对农村社会的汲取相对来说是低成本的方式, 但农村基层自治对基层政府的汲取能力构成了挑战, 因而基层政府往往可以通过曲解法规、控制提名过程等方式对基层自治予以控制, 造成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供给事实上的不足[13];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供给不足也部分归因于中央政府在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权衡, 中央政府的一些管制目标有赖于基层政府实施, 村民选举可能会弱化管制效果, 于是默认了基层政府对选举的限制, 造成了法律意义上的预算软约束[13~15]。地方政府通过对村民自治的干预将其对村级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转变为上下级隶属关系, 扭曲了村级自治组织与村民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剥夺了本可以扩展农民可行能力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功能性活动, 基于共同利益, 基层政府往往袒护甚至纵容集体组织负责人损害其代理人土地权益、谋取私利的行为。

5 结论

该研究选取了浙江Y县4个农地违法供给的案例, 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 分析了地方政府农地违法供给中农民可行能力状况以及农民可行能力与地方政府、村集体组织农地违法供给的关系,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1) 土地管理制度缺陷、透明性保障缺失, 农民依法享有的通过向地方政府进行申诉、检举以及通过向法院控告主张其土地权益的功能性活动选项受限, 地方政府得以利用非对称信息, 偏离中央政府土地政策, 合谋土地违法供给。 (2) 基层政府通过隐匿征地批复信息、剥夺农民的法定知情权扩大农地占用规模, 大量农地违法供给是在合法征地的名义下进行的;基层政府通过隐匿补偿信息、剥夺农民参与机会而达成私下交易, 降低农地违法征收阻力与经济支付成本, 推动农地的加速非农化。 (3)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供给事实上的不足、农民自组织可行能力受限, 使得农村集体组织成为合谋农地违法供给主体, 加大了村干部为寻求私利而卖地的风险。

浙江案例论文 第8篇

在常态的信息技术课上(优质课、公开课等除外),教师由于板书意识淡薄,往往要么是没有板书,要么是只有寥寥几个字而已。据笔者调查,近90%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真正实施“板书”这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的“教学行为”。其实,“浙江省信息技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建议”第16条对课堂板书作了明确的要求:“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这一建议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有板书;二是板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行为;三是板书应容纳学生的重要观点。据此,笔者对“教学建议”的课堂板书作出理论上的解读与实践上的案例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供同行们借鉴参考。

二、理论解读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一种教学行为策略[1],它向学生提供的是一种与听觉信息相互印证的视觉信息,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要点与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得外部信息时,由听觉获得的信息占11%,而由视觉获得的信息高达83%。[2]所以,板书所提供的视觉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目的就是为学生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2]有人将板书比喻成课堂的“眼睛”,它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角色。板书呈现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编码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分类整理、找出同类内容的共同特征、发现各部分之间层次关系的过程。[2]从这个意义上说,板书是一个动态生成、共同建构、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教学流程上看,板书的呈现,引导、调控着师生的教与学思路,使他们集中注意于共同的学习活动。所以,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

三、案例呈现与剖析

本案例为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走进信息技术》一课中教师如何用板书的形式呈现信息技术知识内容的教学片断。板书的载体是粉笔和黑板。首先,学生登录学习平台(网站),选择“学习环节1”——如何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一部名为《手机》的电影片段。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思考“学习环节1”中所呈现的六个问题。在影片欣赏结束后,师生共同围绕“六个问题”探讨什么是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展开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动态板书师生交流的重要观点,并用线条把这些观点串联起来,板书效果(如图1)。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一篇微型教案,它概括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进程;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一个知识框架,它容纳了教师教学内容预设与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精彩部分。以上案例中,板书的生成按照“六个问题”的解决线性展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身的预设不断采纳学生的答案并用关键词语把知识点一一呈现出来。但是,呈现知识点并不是板书的最终目的,因为好的板书应该是学生今后构建认知结构的模板。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要引领学生形成一种知识要点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所表现的逻辑关系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分析以上案例,教师用线条和箭头所勾勒的框架既表达了显性的逻辑关系,比如信息技术的关键词是信息和技术,信息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又表达了隐性的逻辑关系,比如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存储和传递的技术,“获取—处理—存储—传递—获取……”构成了信息技术处理的全过程。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逻辑框架,就可以巧妙地识记、轻松地保持、清晰地再现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逻辑框架形成对于动态板书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板书的生成是一个持续描述教学进度与不断采纳学生观点并最终形成知识逻辑框架的过程。

四、实施策略

(一)遵遵守板书生成的两个原则

动态生成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板书的结果是根据教学环节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二是板书的内容是在预设的前提下容纳了师生即时建构的知识。所以,板书的动态生成既有时间上的推移又有内容上的变化。

2.学生参与性

学生参与性表现为板书所呈示的内容应有学生的贡献。板书不是教师把预设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呈现出来,板书的内容应该是经历过学生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提炼出来的。

(二)活用板书生成的两大呈现方式

要点式板书即教师在黑(白)板上书写或在多媒体课件与平台(电子白板)上呈现教学内容的主要观点、重要结论或重点词汇等。它能清晰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逻辑思路和层次关系,便于学生把握整个知识结构。要点式板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提纲式所表现的逻辑关系是知识目录与要点之间的从属或并列关系。比如:在《信息技术始业课》一课中,我们可以用提纲式板书呈现七年级上学期学生要学的知识内容、学生应具有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学习常规等(如图2)。

总分式所表现的逻辑关系是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包含关系。比如:在《走进信息技术》一课中,我们可以用总分式的板书呈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知识框架(如图3)。

对比式主要用于表达在某些维度上有着不同特点、易形成对照的教学内容上,表现的是一种对比关系。比如,在《编辑音频素材》一课中,我们可以用对比式板书将WMA、Wave和MP3这三种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和音质好坏呈现出来(如图4)。类似的,在《获取网上信息》一课中,我们也可以用对比式板书呈现BMP、PNG和JPEG这三种图片格式的文件大小和画质优劣(如图5)。

图解式板书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发展过程或逻辑思路,选择关键性的词语,并用线条、箭头等图形将其连接起来构成一幅流程图的板书。这种板书既可以在传统的黑板或白板上书写也可以利用专业化的作图软件来“演绎”,比如Mind Manager(思维导图)、Inspiration(概念图)、Office Visio(融合了流程图、灵感触发图、组织结构图、网路图、工程与建筑设计图等)等等。它所表现的逻辑关系是隐性的,蕴含了师生意义建构的思维方式。比如在《排序和筛选》一课中,我们可以用图解式板书呈现一幅排序和筛选之间“查和找”的关系图(如图6)。又如:在《冒泡排序法》一课中,我们可以用“流程图”来呈现“冒泡排序”的基本原理和算法过程(用Of⁃fice Visio逐步演绎而成)(如图7)。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活用板书应充分考虑到“呈现方式的适应性”。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板书的呈现方式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即所选择的板书形式能充分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信息,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二是板书的呈现方式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一般说来,要点式板书呈现的是一种显性的逻辑关系,适合初一、二年级的学生;图解式板书呈现的是一种隐性的逻辑关系,适合初二、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活用板书”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呈现方式特点”、“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高低”的基础上,做到呈现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最优匹配。既可以单一使用某种呈现方式,也可以把多种呈现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三)谨记板书生成的四个注意事项

板书全电子化的典型表现就是教师用幻灯片的呈现代替他们在黑(白)板上的书写。显然,幻灯片内容的流动性缺少了板书内容的稳定性,不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幻灯片内容的预设性缺少了板书内容的动态生成性(包含逻辑推理过程等),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锤炼和认知的再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传统板书与电子板书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

2.忌板书纸质粘贴

在信息技术优质课或示范课中,有部分教师喜欢用事先打印好“知识要点”的纸条粘贴来代替他们在黑(白)板上的书写。从表面上看,这种“纸质粘贴”节省了教师书写所花的时间,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思维跟进”的机会。与板书“电子化”类似,“纸质粘贴”无法展示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知识与思维的过程。另外,“纸质粘贴”还难以呈现各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忌板书无概括性

板书并不是课堂讲述的文字记录。教师把自己所讲的、学生所答的每一句话都写在黑板上或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与平台(电子白板)上,显然不符合教学实际。板书提供的应该是概括化了的学习内容即知识要点,也就是课堂话语的“脚手架”,尽管它略去了某些具体的细节,但它却是教学的核心和实质所在。

4.忌板书无结构性

无结构性表现为板书没有呈示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板书的教学功能上看,相当于它没有给学生提供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内容的线索。显然,无结构性的板书不利于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繁华的背后似乎“板书”这一重要的呈示行为策略不知不觉地在被我们所“轻视”或遗忘。事实上,板书这一课堂的“眼睛”不仅从视觉上向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的要点与结构,以利于他们建构新意义,而且从思维上为学生再现了学习内容的发生线索,以利于他们形成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应点亮课堂的“眼睛”,让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更具有“可视化”的“结构”和“可再现”的“线索”。

参考文献

[1]邱耀.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板书的创新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2,(05):50-53.

浙江案例论文 第9篇

目前关于家庭农场发展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模式的总结与分析, 楼栋、孔祥智总结已经形成的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有上海松江模式、浙江慈溪模式、吉林延边模式、湖北武汉模式。王东荣从发展现状、发展成效、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上海市家庭农场发展模式进行了概括。李双鹏、陈永富对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发现浙江省各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处于不同的水平, 面临不同的问题。

尽管现有的研究已经注意到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但很少涉及不同模式之间差异形成的原因。为此, 本文在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多样性的基础上, 通过对浙江省3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进行案例分析, 进一步探讨家庭农场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并初步得出结论, 不同条件下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家庭农场模式。

1 家庭农场多样性形成机理分析

1.1 关于家庭农场的定义

“家庭农场”是一个舶来品。詹姆斯·W·布罗克提出, 在美国家庭农场是指销售额在10000到25000美元的商业导向家庭式农场, 但农场中有血缘或者婚姻关系的人至少占有一半以上股份。在我国, 关于家庭农场的界定存在颇多争议。第一, 对家庭农场是否雇工的争议, 朱启臻认为雇工会消解农场原有效益, 因而不雇工是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楼栋、孔祥智认为只要有家庭成员务农, 对雇工的数量可以不做具体要求。第二, 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争议, 刘维佳认为根据农场的发展阶段不同, 有不同的规模, 规模由机械化水平决定。朱启臻认为家庭农场的具体规模是由自然和社会条件、技术水平、经营内容等综合决定的。

也有不少学者对家庭农场的定义进行了归纳, 关付新认为家庭农场是面向市场的、规模化经营的专业性农业经营组织形式;黎东升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 面向市场,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实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杨慧莲、王征兵、霍学喜提出关于家庭农场界定标准应该包括农村家庭经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不允许长期雇工、适度规模经营。

综合以上观点, 笔者认为首先家庭农场是规模经营的一种形式, 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是多样的, 其具体的经营规模应该由自然条件、机械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场主管理能力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决定;其次, 家庭农场与雇工型农场的区别在于, 家庭农场的雇工以短期雇工为主, 家庭农场的经营决策权在家庭成员手中, 即不雇佣职业经理人。雇工的数量由作物的特性、机械化水平、经营规模等多种因素决定;第三, 家庭农场的种植结构是多样的, 不仅可以包括传统的粮食种植业, 还可以包括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花卉苗木种植。第四, 家庭农场与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的区别在于, 家庭农场是面向市场、采用现代技术的农业经营方式。

1.2 家庭农场多样性表现及形成的机理

各类型家庭农场之间的差异主要从种植结构、资金投入水平、劳动力投入水平、土地面积、机械化水平方面体现, 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农村社区和农场主家庭角度进行分析。从农村社区角度看,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兼业化程度、农业服务水平、地形等因素会对家庭农场的类型产生影响;从农场主家庭因素来看, 农场主经济实力、农场主受教育水平、农场主家庭结构会影响家庭农场多样性的形成。

基于上述多样性的表现及影响多样性的因素, 本部分对农村社区和农场主家庭因素怎样影响家庭农场多样性进行分析。总的来看, 各种因素通过影响成本来影响决策:

种植结构。地形影响种植结构本质是地形影响种植的成本, 从而影响种植结构的选择。不同的地形区, 种植不同作物的机械成本、农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别, 所以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会选择种植成本较小的作物。

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影响获得资金的机会成本, 从而影响资金投入决策,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村金融越发达, 可贷资金越充足, 农场主获得贷款的机会越多, 贷款的成本越低。农场主自身的经济实力越强, 对外界的资金需求就越少。

劳动力投入。兼业化水平和家庭成员构成影响了农业劳动力使用的成本。兼业化程度高, 农场主在搜寻农业劳动力和劳动力工资上付出的成本就越多。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情况决定了使用家庭劳动力的机会成本, 从而影响是否使用家庭劳动力的决策。

土地面积。兼业化程度、地形、农业服务因素影响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兼业化程度越高, 可用于流转的土地越多;地形越复杂, 农场主经营的成本越高, 从而影响了农场主土地经营面积的决策;农业服务越完善, 经营的机会成本越低,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农场主可以经营的土地面积就越大。

机械化水平。农业服务和地形影响了机械使用成本。一个地区农机服务越发达, 农场主获得农机服务的成本就越低, 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就越高, 这里的农机服务指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另外农机购置补贴影响了农场主自购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地形作为客观条件, 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

2 家庭农场多样性的案例分析

基于上述认识, 2014年7月, 我们对浙江省临安市、余姚市的3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访谈, 并对这3个家庭农场的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这3个家庭农场是:临安市板桥镇上田村的蔬菜种植型家庭农场 (简称A农场) 、临安市天目山镇九里村的苗木种植型家庭农场 (简称B农场) 、余姚市三七市镇幸福村的粮食作物种植型家庭农场 (简称C农场) 。

2.1 3个家庭农场的特征对比

在不同的农村社区环境下, 家庭农场在种植结构、资金投入、雇工、经营面积、机械化水平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见表1) 。在种植结构方面, A农场以种植蔬菜和香薯为主, B农场以苗木种植为主, C农场以水稻种植为主。在资金投入方面, A农场资金投入最多, 达200万元, 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农场主自己的积蓄, B农场和C农场投入相对较少, 且主要的来源是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从劳动力方面看, 仅依靠农场主家庭的劳动力无法满足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A农场每年雇工3000工, 大约20人, 大多是短期雇工, 雇工主要从事耕作、分拣、包装工作, 该农场每年雇工的成本约30万元;B农场每年雇工500工, 大约20人左右, 短期雇工为主;C农场每年雇工1540工, 大约20人, 大多是短期雇工, 雇工主要是操作机械的技术工人, 这3个农场的经营决策权都掌握在农场主手中。在土地面积方面, 3个农场面积从6.8公顷到47公顷不等, 面积最大的是位于幸福村的C农场, 其次是位于上田村的B农场, 面积最小的是位于九里村的C农场, 这3个农场的土地都是农场主直接从农户手中流转的, 除了A农场与农户签订协议之外, 其他农场以口头协议为主而且租期不统一。在机械化水平方面, A农场和B农场主要的农业活动都是依靠人力完成, C农场机械化水平较高。

2.2 3个家庭农场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对比

2.2.1 3个农场所处社区环境的对比。

案例所选取的3个农场所处的农村社区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 (见表2) 。从人均收入来看, 这3个村的人均收入的差额达到5000元, 最低的是九里村仅14000元, 最高的是幸福村达19000元。从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来看, 农商行是主要的融资方式, 这3个村的农商行都为农户提供贷款服务, 但是在幸福村, 除了农商行之外,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中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农场主通过合作社提供担保进行融资, 扩大了融资的规模, 减小了融资的风险。从兼业化程度来看, 3个地区的兼业化程度都达到90%以上, 幸福村的兼业化程度最高, 上田村的最低, 其中九里村农民非农就业途径主要是家庭手工业, 其他两个村则以在本村工厂打工为主。从农业服务看, 浙江省普及的农业服务是农业信息平台, 但是一般使用农业信息平台的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农场主, 一般能被农户接触最多的是农资店提供的农业服务。在农机服务方面, 一般都是以农户购置、国家补贴为主要形式, 但是在九里村有农机服务合作社, 为农场主提供农机服务, 降低了农场主农机使用的成本;从地形来看, 这3个地区的地形存在显著的差别, 其中, 九里村丘陵面积最广, 占了88.9%, 其次是上田村, 占了85.7%, 幸福村则全部是平原。社区环境的差异是家庭农场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社区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家庭农场在作物品种选择、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规模、机械使用方面的成本, 从而影响农场主的决策, 最终形成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

2.2.2 3个家庭农场农场主家庭基本情况对比。

农场主自身的条件是影响农场主决策的内在动力。3个农场农场主家庭的基本情况在各个方面既有共同点又有显著的差异 (见表3) 。家庭条件的差异是影响农场主决策差异的原因。首先, 农场主家庭成员的构成, 一方面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 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状况, 影响了农场主家庭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 从而影响了农场主在经营规模、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等各方面的决策。农场主的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则影响了农场主对农业信息的接受程度。

2.3 3个家庭农场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

种植结构差异形成的原因:3个农场的种植结构受到地形和传统的种植结构影响。第一, 地形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通过B农场和C农场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丘陵占多数的B村, 发展的是苗木种植型农场, 而在全部是平原的C村, 发展的是水稻种植型农场, 不同地区由于地形不同, 使得种植不同作物的机会成本不同, 就案例中的农场而言, 在平原地区种植水稻和苗木都有绝对优势, 但是丘陵地区在种植苗木的相对成本较低, 所以在九里村发展了苗木种植型农场, 而在幸福村发展了水稻种植型农场。第二, 传统种植结构对家庭农场种植结构的影响, A农场所在的村庄, 当地虽然有适宜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 但是因为当地的农户大多以蔬菜种植为主, 所以这里的农场和专业大户都是以发展蔬菜种植为主。C农场所在的C村是中国传统的水稻种植区, 现在农户主要种植的也是水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成了水稻种植型农场。

资金投入差异形成的原因:3个农场的资金投入差异比较大, A农场资金投入最多, 且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农场主自己的积蓄。B农场和C农场资金来源都是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第一, 根据资金来源不同来分析资金投入的差异, 如果是依靠农场主自有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 那么农场主自身的经济实力就决定了资金的投入规模, 这也就和农场主个人的管理能力、学历水平以及之前的工作经历有关, 案例中的A农场, 农场主自己的资金积累很充足, 所以与B农场和C农场相比, 他受到贷款利息的影响就更少, 在自身经济实力容许的情况下, 资金的投入力度会更大。但是在自身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 农场主都会向农村商业银行贷款, 如案例中的B农场和C农场, 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向农村商业银行贷款, 贷款的成本直接影响了农场主的资金规模, 从而影响农场的资金投入状况。C农场所在的幸福村,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为社员提供融资担保和其他融资服务, 所以相对于B农场来说, C农场的农场主面临更小的融资风险, 所以C农场的农场主有更强的增加投入的意愿, 而B农场的农场主在扩大投资方面考虑则比较慎重。第二, 所经营的作物也影响了资金投入的规模, 我们访谈的3个农场包括了粮食种植、蔬菜种植、苗木种植三种类型,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苗木的每亩投入最多, 蔬菜次之, 水稻最少。苗木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用于种苗的费用和土地流转的费用, 因为每亩能种的树苗的数量有限, 所以每亩的投入大。蔬菜种植的资金投入需求量大, 除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外, 大棚和滴管设施建设投入大, 雇工投入也较大;水稻种植的主要资金投入来源是土地流转, 又加之C农场所在地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地, 所以水稻种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基础设施投入少。

劳动力投入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由于机械化水平和作物特性的不同, 不同的农场雇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第一, 机械化水平对劳动力投入水平的影响, 水稻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C农场农场主自己拥有农业机械, 包括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 所以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有所下降。与之相对应, A农场主要是蔬菜种植, 目前除了耕地、灌溉可以用农机之外, 从种植到收获, 大多只能靠人工来完成, 所以蔬菜种植业的劳动力需求量是比较大的。苗木对劳动力的需求, 主要是在刚刚栽种时,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但是一般而言劳动力的需求并不大。第二, 兼业化程度对劳动力投入水平的影响, 兼业化程度高, 对农户来说被农场主雇佣的机会成本就高, 农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非农就业, 所以农场主雇工的成本提高, 农场主会缩小雇工的规模。

土地面积差异形成的原因:3个农场的规模差距比较大, 土地面积最大的C农场位于耕地面积最大的C村, 土地经营规模最小的B农场位于耕地丘陵面积比为1:8的B村。由此可见, 地形平坦与否对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有较大的影响。地形平坦, 耕地比较集中, 便于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而且在平地上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成本比较低, 机械化操作也比较容易, 所以地形平坦会使土地经营规模扩大。

除了地形因素外, 种植结构、资金实力、兼业化程度、机械化实现的难易程度都会影响经营规模。种植结构通过影响管理成本影响经营规模, 资金实力通过影响继续扩大土地面积的潜力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实力来影响经营面积, 兼业化程度通过影响雇工成本来影响经营面积, 机械化实现的难易程度与地形、资金实力、种植结构都有关, 这三者影响机械化实现的成本然后影响经营规模。

机械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机械化水平一方面是受自然条件和种植结构的制约, 另一方面是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首先, 机械化水平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平原地区实现机械化成本较低。其次机械化水平受到种植结构和现有的技术水平的影响, 因为现在的发展水平有限, 很多作物无法使用农业机械, 如案例中蔬菜和苗木, 可用的农业机械比较少。第三, 从A农场和B农场的对比中, 我们可以发现, 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弥补农户在机械使用上的不足。B农场虽然没有购置农业机械, 但是借助农机合作社, 它可以实现机械化, 而且B农场的种植结构决定了它不需要大规模、长时间地使用机械, 借助农机合作社是一种节约成本的方法。

3 结论

本文结合浙江省三个家庭农场的案例, 分析了家庭农场模式的差异体现在哪些地方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第一, 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是通过影响成本来影响农场主的决策, 从而影响家庭农场多样性的形成。自然条件是家庭农场差异形成的基础, 自然条件通过影响种植不同作物的成本, 影响了一个地区种植结构的选择, 种植结构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劳动力需求、资金需求、机械化水平。社会经济条件是家庭农场差异形成的主要动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农场主取得贷款的机会成本, 从而影响农场的投入规模。农村社区的兼业化程度影响到可流转的土地面积的多少及农业劳动力雇佣的机会成本, 兼业化程度高, 相对而言可流转的土地多, 土地流转的机会成本下降。但是兼业化程度高同时也带来了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 农业雇工成本高的问题, 从而影响农场的劳动力投入, 间接影响了机械化水平。

第二, 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什么类型的家庭农场, 事实上是考虑在不同条件下发展何种形式的家庭农场的机会成本最小, 所以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形成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而且随着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 各个要素获得的机会成本发生变化, 适宜发展的家庭农场的类型也在发生变化, 所以家庭农场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 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

摘要: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多样的, 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会催生不同的家庭农场模式。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对浙江省3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进行案例分析, 辨析3个家庭农场存的差异, 并结合村庄背景, 分析影响农场多样性的因素以及对家庭农场所起的作用, 总结了不同条件下适合发展的家庭农场模式。

上一篇:接轨模式下一篇:保护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