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人格论文范文

2024-06-19

独立人格论文范文(精选11篇)

独立人格论文 第1篇

“报喜”也要“报忧”。对调研以及信息工作中发现的成绩、经验可以向领导反映, 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好的做法。但是对于发现的问题更要反映, 不能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掩盖和遗漏问题, 在调研报告和上报的信息中必须将问题反映得全面、准确、深入, 以便领导及时采取补救和预防措施, 迅速纠偏, 防止更大的损失。

“说长”也要“道短”。领导提出的方案不一定完美无缺、尽善尽美, 对于领导提出的有关工作方案, 文字秘书应该既指出其优点, 也要查漏补缺, 指出其缺陷和不足, 促使方案不断完善。对于方案中粗疏不细之处, 要努力精细化;对方案可能造成的个别不利影响, 要制定出应急措施, 努力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谈天”也要“说地”。既要仰望星空, 也要脚踏实地。领导者在地区与部门之间的流动相对较快, 而文字秘书队伍则相对稳定。领导者新到一地一部门, 有时会“新官上任三把火”, 会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灿烂前景进行很好的描绘, 希望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迅速有所起色、有所变化, 但有时个别领导也有一定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倾向。因此文字秘书应该既领会好领导意图, 协助领导者对未来发展进行详细科学的规划与论证, 同时也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工作基础、制约因素、不利条件向领导者全面介绍、充分提醒, 以期引起高度关注, 真正把理想与现实, 领导期望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防止好高骛远。

高贵独立的人格作文 第2篇

每天,我一走进校园,就会看到许多同学在操场上嬉闹,跳绳、丢沙包、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同学则在执行公务——他们有的扫卫生区、有的监督同学们……我也很快融入到这个快乐的大家庭中,不是去和伙伴玩,就是完成自己的扫除任务,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中,我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我体会到这里生活的乐趣。随着铃声走进教学楼,朗朗的读书声传到耳边,在书声的伴随下,我来到了教室。哦,同学们大多都已经开始看书、复习了,我赶紧坐下来,赶紧拿出书来复习,真是不容喘气哟。不过,我还是理解的,因为,毕竟我们是小学毕业生,我们即将迎来小学阶段最后一次考试,怎么说也得为母校争光嘛!“今天,我们为您骄傲;明天,您因我们荣光!”想起这句话,我就信心百倍,是该努力的时候了,加油!老师走进了教室,还没等我们开口问好,老师的嘱咐声又响起来了:“同学们,没几天就要考试了,一定得抓紧时间好好复习哟!”以往听到这句话,心里总是很烦,可是今天,我却感觉很顺耳,毕竟,我们离开母校的时间就要到了;毕竟,我们聆听老师的教导也进入倒计时,谁不想留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呢?同学们正襟坐好,以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天……以往漫长的课堂今天竟也奇迹般地短了很多,很多……

散学了,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结伴的同学谈笑着。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欢声笑语不断传来,为庄严的校园增添了不少情趣……

独立人格论文 第3篇

记者:吴青老师, 您好, 教育事业和教育权利一直是您比较关注的领域, 请您就这方面给我们谈一下。

吴青:学校这个词, 最早是希腊的词, 是休闲的意思。也就是说, 只有那些有钱人在休闲的时候, 才需要学文学、学音乐、学舞蹈。而劳动人民基本上就是靠干活, 跟他父母学, 或者是当徒弟, 学具体的技术或者是将来要靠技术生活的这方面的知识。等到社会发展到工业化以后, 才可能进行全民的一些教育。

对中国来说, 从前的教育也就是私塾教育, 也是有钱人才能念书。有些女孩子念书, 那是因为爷爷喜欢她, 它不是一种权利, 是一种特权、一种恩赐, 给予你, 让你去学。其实我觉得在中国很多人的心目中, 直到现在, 教育都不是一个权利,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有权接受教育, 就应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如果我是海淀区的教委主任, 我会要求下面的每一个人去基层, 去发现教育存在的问题, 让每一个人都必须受教育, 这是我的责任, 因为教育是社会改变人最基本的途径。我们都是公民, 我们不能光管自己, 还要想到我们的社会责任在哪里。要懂得这个社会责任, 就必须受到教育。要懂得什么是民主, 什么是法治, 规范自己的行为。我觉得个人的行为都需要规划, 因为我们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人, 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因为即便在家里你都不能想干什么干什么, 你周围还有家人、朋友, 甚至于动物、植物, 你的生存跟他们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家都需要学会如何和谐的生活。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教育才能解决。

记者:那您认为什么才是教育呢?

吴青:我觉得教育的定义可以很宽泛, 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媒体的教育、教会的教育、社区的教育, 这些都是教育。人是脱离不了教育的, 而教育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父母在对你教育, 你的亲戚朋友也在对你教育, 他们在劝你做什么, 媒体在对你灌输什么, 你的同龄人又在跟你交流什么, 这都是教育。所以说, 实际上生活就是一种教育, 它传递给我们的是价值观、知识, 还有技术。这就是教育的整个内容, 一代一代往下传。过去没有文字的时候, 就是看, 你看前人怎么做, 然后你又传给下一代, 一代一代往下传。有了文字以后, 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和渠道就更多了, 可以是国内的, 也可以是外国的, 你都可以借鉴, 这些都是教育。

记者:站在老师的角度, 您认为最应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传授知识还是育人?

吴青: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 我认为最重要就是, 我要让我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觉得, 如果是一个真正受到教育的人, 他应该心胸非常开阔, 而且思路非常广, 他的思路、思维方式应该是符合世界的, 他能够明确, 这个社会缺什么, 这个世界缺什么。就是所谓全球化之下, 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的学校没有教给学生思维方式, 老师要是稍微有点自己的思想, 就要受到打击, 只能灌输党八股和已经被扭曲的东西给学生。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特别重视教育。所以, 现在谁请我到哪讲我就到哪讲, 哪个大学请我去讲座我都去。因为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 应该还是继续五四的启蒙教育, 就是科学与民主的教育。因为现在的教育进入了歧道、岔道, 我们要回来!

记者:可能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可是又没办法马上来解决。

吴青: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必须一点一点来做, 一个人一个人来改变, 需要改变我们的思想, 只有改变了思想才会重新去思维, 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我觉得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被老师拴得非常的紧, 老师教学生多少, 学生就吐出多少, 考试就可以得一百分。因而, 学生也就自我满足了, 但是, 却缺少了一种对知识的探究和渴望。

我觉得在这之前, 中国都不可能出现诺贝尔得主, 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自由的思路去创造, 没有自由思维生存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只要有自己的思想, 就会遭遇打压, 弄得广大的人民群众什么也不敢说, 什么也不敢想, 什么也不敢看。现在很多作家, 解放后创作的一些作品都不如解放以前的创作, 很多人都是解放以前出名, 解放以后出不了名, 那是因为作家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更需要一种自由的思维, 如果都是领导让他们写什么他们就写什么, 他们能写得出来好东西吗?科研领域也一样, 但是在中国只要你不被信任, 连科研的仪器都不能使用, 更谈不上研究与创造了。这就是强调了阶级、强调了政治的弊端, 没有让人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爱、责任以及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尊重。

记者:那么, 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吴青:教育最主要的目的, 我觉得是要教育出有知识、有理想的公民, 懂得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尊重他人。此外, 教育还需要向人们传输一个观念, 就是“活到老, 学到老。”我经常这样教育我的学生, 要有一种自我学习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 毕业后依旧需要坚持不断的学习, 才能提高自己, 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有的孩子就在自学, 自学大专以后自学大本, 就是不断的提高自己。

记者:知识就是这样一点点的积累出来的。

吴青:对, 知识就是不断的积累的, 我现在真的不在乎我的学生是不是进大学。我也经常和大学里的一些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沟通接触, 感觉现在经常是博士生不如研究生思想活跃, 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思想活跃, 学校待得越久、学得越久, 反而越糊涂, 因为很多人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学历而升学, 并没有注重自我学习与提高。

记者:现在很多人读研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原因。

吴青:是的, 很多学生寄希望于更高的学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问题在于这样的人是没有理想的, 仅仅是为了找份工作, 然后结婚、生孩子, 了此一生, 他不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且这其中很多人知识面都非常的窄, 就会那么点东西, 思维都不会。

记者:但是, 现在在大学里, 很多学生对未来都很迷茫, 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吴青:我到大学里去讲座, 学生全是茫然的听讲, 对一些学生进行提问, 得到的全是支支吾吾的回答, 这就是教育观念带来的诟病。赚钱就业虽然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一个公民, 社会责任在哪里呢?我认为一个人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这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只是知道要做好自己, 不妨碍别人, 不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做一个守法的公民也很好。

记者:您觉得现今的大学教育应该走向何方?

吴青:教育就应该培养有独立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 这才是教育, 教育出来的人才可能去创造, 尤其是大学, 教育出有独立的人格, 独立的思想, 有尊严的人太重要了, 这样的人才能去创造、去改变。而我们正需要这些具有创造、改变精神的人来改变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 因为中国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人多地少、又穷, 任何资源被我们13亿14亿的人口一除, 我们每个人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所以, 我们更要培养出有创造和改变精神的人来。

教育是百年树人。比方说我们现在自己有的毛病, 也不是一下就能改正过来的;是需要不断地、有意识地去做、去改变。所以, 一旦我们的思想开始改变, 行动就必须要跟上, 然后我们就能感受到行动跟上思想的幸福。所以, 我是觉得每个人必须要行动起来, 我常跟人说, 我是一个动词。一旦有了想法, 就绝对要去行动, 要去做。大多数中国人都只会说, 说的比哪国人都好, 可是不行动, 怎么行呢?

记者:您一直关注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 那么, 农民工子女就学主要是有哪些问题呢?

吴青:其实这也是一个权利的问题, 这些孩子本来就有受教育的权利。因为我是老师出身, 我特别重视城市流动人口的孩子、外地来的孩子, 有的孩子在城市里待了十几年, 一到考高中、考大学, 就要回去, 这很不公平, 我们现在还有大量留守的孩子, 我们不平等的对待他们, 他们受到歧视, 就会有一种心理落差。他们缺乏关爱, 城市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爱, 他们失去了一种呵护, 一种关怀。

中国要和别的国家比赛, 人其实是最宝贵的, 人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 具有了开放的思想和较高的文化水平, 其创造力其实是很大的, 这些都是资源, 是我们国家无形的资源。如果真的能把这些孩子都培养起来, 那么, 我们的国家会出多少诺贝尔得主!当然, 如果要马上整个改变现在的情况, 当然不太可能, 但是这些人都是资源, 因为只有人能够改变。而这些人接受了教育以后, 就会有理想, 就会去改变现在的情况, 那么, 我们农村的真正的变化会很快, 因为他们都是农村的主人, 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不用别人去告诉他们要怎么做。

记者:其实, 这些问题都已经发现了, 但是要如何解决呢?

吴青:要解决的话, 很重要一点就是从我们自己每一个人做起。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公民。每一个公民要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观念就能得以改变。

记者:但是有这个勇气的人应该是少数?

吴青:应该是少数, 也可以是多数!你就可以做一个少数, 为什么不能做呢?这个东西就在于你自己, 方法有很多,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这么做。你也可以去创造, 如果你真想做的话。那么, 这就是勇气!这个和大学生工作, 赚钱买房子结婚道理是一样的, 因为这就是一个生活的轨道, 好像似乎已经给人规定了, 大家都这么做。

记者:这条路, 我们需要走多久呢?

高中语文帮助学生构建独立人格论文 第4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语文的学习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要重视帮助学生构建独立的人格。

高中语文中的课文都是我国优秀的经典文化,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言文等,其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教师,教育学生要先从做人开始,培养高中学生独立的人格,让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一、注重发挥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把语文知识学好,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好成语、语法、句子、阅读以及文言文和古诗的背诵等,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悟人存在的价值,感悟不一样的人生,从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例如,高中学生会学到《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它是鲁迅先生饱含深情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会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气愤之情。为了让高中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段历史,使学生充分明白这段历史的写作背景。这样教师在讲到生命时,学生就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同时对优秀的爱国的大学生充满崇敬之情,敬佩他们独立的人格精神,同时感恩所有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课文的描述沉重而让人悲痛,一篇优秀的散文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要充分重视这篇文章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要对文章的学习进行总结。如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反思,同时要思考自己存在的人身价值,培养高中学生积极思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保持深刻的理性。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对于《纪念刘和珍君》的学习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只要教师抓住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将人性的美好品格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刘和珍君的独立人格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能够提升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美的视角出发,感受世界美的存在,从而让高中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因此,注重挖掘美的事物,从文章的学习中感受美的存在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启迪,同时增强自己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从美的角度欣赏语文课本的学习,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几次这首现代诗,首先教师要引导初中学生感受诗的意象美,作者将情感的表达描写的淋漓尽致,展现了作者缜密的思维能力。此外,作者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感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以及寓意,从诗的表达中感受《致橡树》所要表达的美,作者朦胧的借用对橡树的表达,采用象征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立的爱情与事业观,对女性的生存与爱情具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学生在阅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就能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感受诗词的美妙,带领学生走进橡树的世界,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鉴别能力,从而与作者产生心灵互通的感应,使高中学生在美的欣赏中领悟生命以及世界的美好,最终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进化,构建独立的人格。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构建独立人格就是要培养高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同时使高中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独立人格,就要从平时的教学中抓起,重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中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如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学生会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深刻了解到秦朝统治者奢侈的宫廷生活,同时将整个宫殿的歌舞盛况表达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想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甚至组成自己的小组将阿房宫画下来,通过简单的绘画的过程,学生就能感受到整个宫殿的辉煌以及奢侈,同时加深了高中学生对《阿房宫赋》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旷世情怀。在如此具有气势的描写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让高中学生思考一个国家如何能够立足,为什么秦国最后会灭亡,我们国家应该从中学习什么,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等等,这种极具对比的前后结果给统治者提出了忠告,而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与进一步学习《阿房宫赋》之后,学生对于古今的统治者就会有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体会一个人以及一个国家生存的立足的基本,教师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才能保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客观分析事实、了解事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追求独立人格 张扬自由人性 第5篇

摘 要:本文通过对《警察和赞美诗》一文的分析,印证西方审美教育史对音乐、艺术教育功能的强调,作者不是仅仅批判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更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自由人性的张扬。

关键词:《警察和赞美诗》 审美意义 独立人格

《警察和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享利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它的典型意义在文学史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小说运用巧妙的结构叙写了一个衣食无着的流浪汉想进监狱谋取食宿,以便度过即将来临的严冬的故事,揭示了小人物以阴森可怖的监狱为自已安身立命之所的悲惨命运,使读者看到了那个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穷人命运倍受捉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真实情况,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观点只从社会认知角度进行艺术分析,而没有从创作主体的认知态度、情感和作品本体艺术营构系统等方面进行综合理解,缺乏对作品审美意义的把握。众所周知,一部作品的意义是多层的,它可以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情趣的流露,也可以是对某种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的启迪;可以是对某种生活态度、生命现象的诠释,也可以是对时代精神的内在律动、对人们深层意识和心态、意志和生命力的昭示。它渗透在形象、情节、结构、语汇中,它既与作品本身的各种构成要素有关,也与作者的身世经验有关,同时,与时代精神、社会情绪相沟通。它是个体意识、时代意识与具有共性的审美意识的艺术复合,是个体情感和时代精神的渗透,历史意识和宇宙情怀的融合。因此,“在具体的作品鉴赏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作品的社会认识作用,又要关注作品的人生教育价值,还要关注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对作品作具体的、多层的、立体的艺术分析。”据此,本文认为,《警察和赞美诗》一文除了揭示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本质之外,更重要的应是对法律、法治的怀疑和嘲讽,对宗教感化作用的渲染和赞美,以及对人格独立尊严的宣扬与呼唤,即不仅仅具有社会认知作用,更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一、从作品自身内容分析来看

《警察和赞美诗》主要塑造了苏比这一形象。纵观全文,苏比不仅仅是一个衣食无着的流浪汉、一个命运蹇跛的小人物,而且,他还是一个具有高傲灵魂、不屈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人。我们不仅要看他以阴森可怖的监狱为安身立命之所的选择结果,更要看他采取这一行为的思想抉择过程。“触犯法律”到布莱克威尔岛越冬,并不是苏比的必由之路,“他可去的地方多的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他故意犯法的原因,就是法律表面上是“铁面无私、照章办事”。“在苏比眼里,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他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所作的布施”。因为“从慈善机构手里每得到一点点好处,……都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上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清个人的历史”。而法津是不会“干涉一位大爷的私事”的。由此可见,他的抉择,是基于法律与慈善机关的救济的比较。他之所以选择“犯法”,而不去那些慈善机关“混吃混住”,是因为他还有一种尊严,有独立的人格。这种行为,是一种“不食嗟来之食”的表现。

尽管如此,“触犯法律”,在常人看来毕竟是不光彩的。手段的“刁钻”,也使得苏比的“人格尊严”、“独立形象”变得有些扭曲。所以,在故事的末尾,作者借宗教的感化,把苏比的“灵魂”拉回到“完善”——从内容(品格)到形式(行为)。

“在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古雅的教堂,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柔和的灯光,“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动人的乐音”把苏比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苏比入定了”,“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猛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他要做个煊赫一时的人”。此时的苏比,已经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端、人格形象的残缺,为使自己的人格保持独立、完整,在“动人的乐音(宗教)的感召下,他下定了决心。这一行为变化,可以说是苏比灵魂与行为达到完美统一的过程,他的独立、完整的人格得以重新确立、并放出熠熠光彩。”

在呼唤苏比独立人格的“回归”过程中,作者特别强调、渲染了宗教的感化作用。“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增厌”,是由于“动人的乐音”的感召;他倍感自己的堕落,欲望的低俗,是由于“动人的乐音”的感召;他倍感自己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也是“动人的乐音”的感召;他倍感自己生活的空虚、无聊、肮脏,还是由于“动人的乐音”的感召。——苏比这些灵魂深处里的“奇妙的变化”,都是由于“动人的乐音”的感召、“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了他敏感的心灵。换句话说,就是“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把他从泥坑中拉出,让他重振雄心壮志,使他的高傲的灵魂与堂堂正正的行为达到完美统一,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不仅如此,宗教的感化还是一种“一刹那间”就能完成的、神速高效的教育方式,具有无与伦比的魔力。真可谓“其化人也速”、“其感人者深”。把宗教的教育作用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由此可见,作品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理性主义精神,作者笔下的苏比是一个独立、完美人格的象征。他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宗教、音乐、艺术的感染。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审美教育的传统来印证。

二、从西方审美教育传统来看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提出了“理智的艺术”,它要求艺术为改善人的灵魂服务,特别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工具,因为节奏和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强调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作用,主张从儿童时代就应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使我们的青年天天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受到这种良好教育的人,要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美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这种“理想境界”与苏比“回归理性”的优美氛围十分相似,这种“高尚优美”的人格升华,不也是苏比的理性人格的升华吗?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把人分为“感性”和“理性”两部分。他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在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是和谐统一的,是完整的人,因此是自由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国家机器造成的各个等级、各个职业之间的严格差别,使本来处于和谐统一的人性分裂开来,这就使得在人身上产生两种相反的要求,即“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所谓“感性冲动”是指人的欲求。这种欲求要受到自然必然性的限制,如人需要饮食才能维持生存;而“理性冲动”要受到来自道德必然性方面的限制。他认为在这两种冲动中人都没有自由,人是“双重奴隶”。那么,对照一下苏比,他不就是“双重奴隶”吗?他既要受”感性冲动的限制——冬天到了,如何越冬?在冬天里,如何吃住?又要受“理性冲动”的限制——作为“国家机器”之一的法律的约束。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双重限制?如何才能获得自由?如何才能回到理想中的完整的人性呢?在席勒看来,只有“美的艺术”,只有美才使全世界人都快乐,在美的魔力下,每个人都忘掉他的限制。通过审美的自由活动,人类就可以从受到自然力量支配的“感性的人”,变为充分发挥自己意志主动精神的“理性的人”,形成完美的人格而得到自由。

然而,苏比并没有自由,他还是被作为“国家机器”象征的警察带走了。这一点又与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暗合了。

为迎合美国资本主义强调“个人自由”的文化传统,美国“现代教育”创始人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点,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的强制,刑法的胁迫而得到改造是短暂的、无益的”。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需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它强调人的自身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以合作智慧的方法,去逐步代替暴力冲突的方法”。反对用抽象的说教进行教育,反对以告诫、惩罚等消极方式约束人的言行。

这种抽象说教、消极约束的教育方式的“无益”在苏比冬居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突出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监狱,仅仅是一个“管治”人的地方,这种“管治”仅仅从外在行为上对人加以约束。与之相对应的法律,也只不过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已,并不能从灵魂深处来拯救人,相反,它却“教会”了人们投机钻营,“引导”人们去故意犯罪。苏比刻意“追求被捕”时,警察老爷却多情地给他“自由”;而当他“改过自新”时,法律竟无情地宣判监禁。瞬间的变化,鲜明的对比,不能不引人深思:法律的职能到底是什么?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作品鲜明的典型意义:对法律——强制教育的怀疑和嘲讽,对宗教感化——艺术教育的渲染和赞美。一借揶揄之笔讥诮法律,一用崇敬之情赞美宗教,中介便是对人物独立人格的塑造和灵魂的拯救,核心则是对自由人性的张扬。

论中小学教师独立人格的培养 第6篇

学生没有完成作业, 不遵守课堂纪律, 被罚站, 罚做蹲起, 作业写错罚写100遍……从学校情况看, 我们不难发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 大都是所谓有责任心的、成绩突出的、被多数家长认可的好老师。为什么优秀的教师会出现如此的行为, 是师德问题吗?个别学生因为作业不写, 教育一下;如果还是不写, 可以告诉家长, 你犯不着跟孩子急嘛;他不遵守纪律, 行为不良你批评几句, 你耐心点, 教育是慢的艺术, 你干吗儿恨铁不成钢;你明知道与学生过不去就是与自己过不去……这些教师急的原因无非是学困生拖了班级后腿, 学校要拿学生的表现和考试成绩考核教师, 学生表现不好, 成绩差影响教师绩效工资, 影响教师晋升职称、影响教师评优评先、影响教师的名誉和面子, 师生被绑在一架战车上了,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于是乎就把学校给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学生, 不能容许学生犯错, 不能容许多次犯错, 拿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 把所有弟子都培养成专家、人才。上头反复强调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 教师难道不知道?难道是想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竟然糊涂到这种地步?教师的出发点一方面是为了学生有一个好前途, 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利益。从表面上看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师德问题, 根本的原因是当代的多数教师失去了独立人格, 被社会风气、被金钱利益、被人情世故左右, 丧失了自我。

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 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 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 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独立型人格是自主性比较强, 有独立意识的一种人格。表现为习惯独立思考, 独立实践, 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强, 有较强的理性能力, 注意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 社会参与程度较高。

谈初中语文对学生独立人格的构建 第7篇

一、对教材中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

初中语文课文是拥有许多独立人格内容的经典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课本中的内涵,让学生从文学内容中体会到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主要是通过紫藤萝瀑布的命运,联想到人的生命,并由此产生感慨,使学生从中产生敬畏之情,使学生坚信生命力量的强大,使学生的人物性格得到独立。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体现出了北国美好的景色,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气势,在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本身的自信和自强,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鲁迅的《雪》中描绘了雨和雪的思辨性,让人产生耐人回味的感觉,进而使人通过由雨变成雪的过程,体会出一种永不停息周而复始的精神,使之成为雨的精魂,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精神,使学生可以透过作者的独特视角以及个性的见解,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给学生一种思想上的感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健全的人格以及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生,使学生的人生充满意义。

二、对课文读物进行充分的拓展

在知识的海洋中,除了课本知识外,还需要通过课外读物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一个好的课外读物,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有所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人格上的例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者,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精心挑选一些课外读物,选取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品读,如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学生在深入品读后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更好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不一样的人格特质,使学生将其中的一些形象特征与现实中的东西结合起来,并且给自己的独立人物特质借鉴,使自己的独立人格得到良好的塑造。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古诗词以及经典作品,通过文化精华让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说服,使学生深受其影响,在古韵中品析古代先哲高贵的人格特质,滋养自己的灵魂。

三、积极倡导写作交流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关注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是关注学生真实情感的具体体现。学生真实情感和心灵真实的流露出来,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可以在情感丰润、意志坚定、人格完善的情况下学习。鲁迅认为写作是有一定技巧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进步和人格上的高尚,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作文教学,同时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多为学生讲解和提供一些人格上的题材,让学生对独立人格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正面的思考,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存在。例如在课文《皇帝的新装》中,课文主要内容描写的是一个愚蠢的皇帝被骗子所骗,赤裸身体进行游行大典,而这一过程当中,所有人都违心的称赞皇帝的新装是多么漂亮,多么合身,只有一个小孩不畏权势,敢于说出真相。这一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愚蠢昏庸,自欺欺人,虚伪以及荒唐。学生在学习过这篇故事以后,会有一些感触,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勇于说实话,也只有在生活中摒弃虚伪,用心说真话,才不会贻笑大方,闹出笑话,更同时也才能获取他人的尊重。

四、通过社会实践,构建学生独立人格

在初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始终都是理论,学生在思想教育以及审美上汲取的人格情感的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得到转化,才能成为一种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如在新课标改革中,要积极的倡导开展一些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独立性的课外活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独立人格在实践中得到构建。比如,教师可以在母亲节的时候,为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为母亲洗一次脚、做一次饭,也可以开展一次演讲比赛,题目就定为“妈妈,我想对您说”,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采访,磨砺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参观一些旅游的地方,让学生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工匠的匠心独运,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独立人格的有效构建。

初中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一代,语文教学对他们独立人格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机会,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培养,让学生在语文教材、课外读物、写作以及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从而培养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文明的繁荣。

摘要:语文作为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天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理所当然的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重任。

独立人格论文 第8篇

关键词:跆拳道,教学,独立创新,现代人格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 是一项融激烈竞争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搏击格斗类的体育项目。跆拳道不仅具有潇洒舒展的腿法、宣泄激情的发声、而且具有“礼仪廉耻, 忍耐克己, 百折不屈”的精神, 因其简单易学, 既能达到强身健体, 防身自卫的作用, 又能陶冶性情、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 所以风靡全世界。从1994年我国开展此项目到该项目在全国普及、蓬勃发展起来, 也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如今, 跆拳道在我国许多普通高校已成为主要的体育课程,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在学校教育当中,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都是为了培养人和塑造人。人格的现代化主导途径也是通过现代人格教育来实现的。由于学生对跆拳道的喜爱, 通过跆拳道教学, 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学习掌握一定的跆拳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在各种身体练习和思维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道德品质和远大理想, 从而使塑造、培养大学生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具有积极的教育功能。

1 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的含义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人格特征是开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保障。重视学生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的塑造, 是现代学校教育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所谓现代人格, 是相对传统人格而言。它是指现时代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一种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现代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诸方面所表现出共同而普遍的现代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2]。培养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 就是要在丰富学生跆拳道理论和技术知识的同时, 在教学中利用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和升华, 使之具备自主性和进取性, 在自我发展完善的同时, 使个人的才能、智慧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 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具备开展创造性活动能力的人。

2 跆拳道教学所具备的培养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的优势体现

2.1 跆拳道教学内容及其精神魅力是大学生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形成的根本动力

跆拳道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复杂, 它的教学不只教授礼仪规范、基本腿法、组合腿法、品势、特技、威力、擒拿自卫术和实战练习等各种内容, 更重要的是将跆拳道精神融入学习者的头脑及言行举止当中。

“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近代跆拳道创始人之一、世界跆拳道联盟副总裁李仲佑说:“跆拳道是行为哲学, 跆拳道是正人之道, 育人之道”。国际跆拳道联盟主席崔泓熙认为:“跆拳道的精神在于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世界跆拳道联盟主席金云龙也有精辟评述:“跆拳道的精神在于磨练意志, 健全精神, 而不在于攻击和杀伤对方”。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学习其技术, 更注重对其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遵从, 在跆拳道教学中, 第一个教授内容就是礼仪规范。它要求学生统一服装, 在进行练习前先向国旗致礼, 接着向老师敬礼, 同学在交替打靶练习时, 也要互相行礼, 在结束练习后师生之间也要相互敬礼, 这些礼节可以培养学生知礼、受礼的道德风尚;在教学中, 使互相配合练习的每个学生都去热心、耐心地帮助别人, 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同时, 使学生学会道服的叠放和整理, 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跆拳道教学中, 教师教授完基本技术后, 学生会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进行巩固和提高, 但练习主要形式是通过双方格斗来进行。跆拳道作为格斗项目, 其最大的特点是双方都是以提高技艺和磨练意志品质为目的, 所以不管它多么激烈, 在双方各自内心深处都必须持有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 这是跆拳道与其它格斗类项目的区别。“以礼始, 以礼终”, 独特的武德教育是贯穿跆拳道教学始终的重要内容。跆拳道教学中, 教师教授技术的同时, 将跆拳道的宗旨“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始终渗透在教授的整个过程中, 使跆拳道练习者的身体和精神得到了综合修炼。据徐州工程学院有关人员对跆拳道选项课中2001、2002级专科共计147人进行心理素质的影响的问卷调查, 有81.9%的学生认为经过跆拳道学习, 自已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都有所提高。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当代的大学生们在注重物质文明时, 精神修养已有所欠缺, 运动技术与道德精神相结合的跆拳道教学特有的理念, 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特殊的引导作用。跆拳道所具有的教学内容及其精神, 使进行跆拳道运动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练习的艰苦的磨练中不仅能够强健体魄、真正掌握自卫防身的本领, 而且使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关心自我发展, 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等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显著增强, 从而为大学生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跆拳道专项技术、战术的教学训练是使大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具有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的基本条件

跆拳道专项技术、战术训练方法多样, 除了采用常用的方法以外, 还要采用一些跆拳道特有的训练方法, 如互不接触的攻防练习、击打固定靶练习、结合“喂招”的击打练习、限制条件下的实战练习、假设空击训练、战例分析训练、模拟训练、按照比赛要求进行的实战训练等。教师把这许多教学训练方法灵活运用于跆拳道专项技术、教学当中, 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完整的跆拳道技术, 形成一定的跆拳道运动技能, 并且通过技术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学习和掌握跆拳道理论知识, 增强自身的自信心;通过技术训练, 不断地提高技术运用水平, 培养良好的训练与比赛作风, 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跆拳道专项技术训练是形成跆拳道运动技能的关键, 而跆拳道竞技技术的统帅则是战术。在比赛中, 根据自己和对手的情况, 充分发挥己方特长, 限制对方特长, 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计策和方法, 即为战术。跆拳道战术的运用, 在比赛中是至关重要的。“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为了达到好的效果, 练习者不仅要反应快, 而且在竞技比赛中要能够对攻击对方的动作方法进行仔细地研究和思考, 从反向思维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 从而快速的判断和从容的对付对方的进攻, 在格斗中占主动, 达到预期的目的。

跆拳道专项技术、战术的教学训练, 会不断提高大学生思维的开拓性、突破性和创新性, 使学生遇到问题时, 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 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 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 思维路线是开放的、扩散的。在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单一的, 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快速的去选择, 从而作出判断。学生在这一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 作为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 这种思维与体育活动的联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既有主动性、灵活性、广阔性等特点, 也体现着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 进而形成了大学生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

2.3 教师威信是培养大学生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的主导力量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是教师对学生心理上和行动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跆拳道因其自身的精神魅力, 使进行跆拳道教学的教师, 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更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及高尚的人格。教师会因其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 对学生进行深深影响, 感化和教育学生,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表露, 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接受和学习跆拳道知识、技术和技能, 从而提高了体育学习的效果。在跆拳道教学中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 他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量对学生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养成更具有其它因素不能代替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跆拳道中不仅把教师视为良师, 更把教师作为崇拜的偶像, 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体育观和健身观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进而产生一种跆拳道信仰。当然, 目前包括跆拳道教师在内的体育教师, 在教师威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现当代, 体育教师尤其要注重这方面的长足发展。

3“学生本位”教育思想对跆拳道教学为培养大学生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提出了新要求

在现今的跆拳道教学中, 因其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独有的教学特点, 往往使部分教师和学生形成错误观念。学生被认为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 属于被改造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向其灌输学习内容时, 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结果导致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 甚至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而被淘汰。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确立“学生本位”的教育观念, 在跆拳道教学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依据学生对跆拳道课程的全面地、有层次和具体的需要, 从教材内容、组织教法上进行设计, 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里写道:“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索,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意思是说高明的教师的教学, 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 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 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 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在跆拳道教学中, 通过教育、疏导、体验等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使学生在兴趣与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的潜能与价值取向得到充分的发挥, 开阔学生眼界, 使之广泛获取知识和信息, 为其开展创造性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当今世界各国新的教育思想理念都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呼唤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独立创新能力为主, 在这种趋势下, 考虑学生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成为教学内容设置的基本要求。跆拳道教学中, 教师在每一节课将精心设计的组织教法进行实施对学生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 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优势进行教学, 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独立创新意识的现代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俞继英.奥林匹克跆拳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3.

[2]李越, 霍涌泉, 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

[3]邢震宇.跆拳道——高校体育课程的理想选择[J].2007 (3) :70~72.

[4]孙云.跆拳道教学应”道艺”并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6) :1, 11.

[5]边文洪, 张建春.跆拳道选项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2) :54~55.

[6]牛久伟.浅析跆拳道的特点与作用[J].科技信息, 2007 (19) :48.

独立人格论文 第9篇

人格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在心理学中, 人格是一种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在内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气质、能力和性格等多种个体精神特征的综合, 其发展目标是健康人格。在伦理学中, 人格侧重指道德主体的品格, 是个体内在的精神特征和外在的行为倾向性, 是行为意向和态度的统一, 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性的总称.表现为个体思想心理、道德情操和价值系统等精神成份的综合, 其发展结果是理想人格。因此, 理想人格塑造主要是指人的思想、精神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升华。当然, 一个人的理想人格必须是建立在健康人格的基础之上, 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

1 独立学院学生人格表现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带来了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它们对独立学院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 大学生思想活跃, 善于接受新事物, 勇于探索、朝气蓬勃;另一方面,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人格上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现在的独立学院学生主要是90后。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多, 生活经历简单, 涉世不深, 对问题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辩能力, 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没有真正经历过生活的艰辛和磨难, 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部分学生不清楚个人前途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 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 更多关注自身前途的发展和实现;人生奋斗目标模糊, 没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缺失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注重物质利益, 重功利、讲实惠, 重个人利益、轻社会价值, 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

少数学生不同程度表现为: (1) 物化人格:对外物的追求超过了对内在精神修养的需, 精神空虚、道德退化。 (2) 唯我人格:以我为核心, 一切为了我, 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人格。 (3) 依赖型人格:依赖父母, 依赖他人, 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 (4) 分裂型人格:言行不一, 缺乏原则观念, 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 言行不一。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者以及社会广泛关注, 适时给予积极引导。只有切实做好人格教育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 避免人格缺陷的出现。

2 正确理解和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理想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个发展过程, 它是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自我塑造的, 它体现的是人对自身完善的憧憬与向往, 并且人格境界和理想将永远是指示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地超越自身现有本质的航标。人总是生活在人格境界追求的自觉意识中。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理想,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世界、国家、社会和个人问题,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超脱小我、实现大我。第二, 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较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富有爱国精神, 有报效社会、服务人民的广阔胸襟和仁爱之心;有敬业、诚信和勤劳节俭品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法律、制度、纪律) , 坚持公平和正义;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第三, 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视学习和正规教育, 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性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第四, 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勇敢精神、竞争精神和耐挫力, 有敢于负责、挑战自己, 并不断自我超越的能力。有较好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性。第五, 具有反省和超越精神。接受自我与现实, 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行为和存在价值有正确的评价和态度, 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在情感过程中能自尊、自信、自爱。但不满足于现实, 重视反省和超越趋向于发展和完善;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能较好适应社会生活。

3 立德树人, 多措并举, 努力培育独立学院学生理想人格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四种: (1) 先天因素; (2) 环境因素; (3) 学习与教育因素; (4) 主观努力因素。我们认为, 培育学生理想人格除了先天因素之外, 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引导、环境影响以及自我的主观努力而实现。

3.1 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

“立德树人”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培育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根本原则和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在人的生命本体中, 思想道德力量是核心, 其功能是调控和掌握人的行为的方向和性质, 决定行为的基本对与错, 是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决定性因素。“立德”是“树人”的根本, 只有“立德”才能“树人”。培育理想人格首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力量.使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祖国、人民及人类的深刻的爱。

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对人才培养工作投入感情, 要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 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学校领导更要关注学生需求, 善待学生, 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

3.2 努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人生当从立志始。树立远大理想, 确立崇高志向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 才能塑造出理想人格。正如冯契先生指出的:人格是理想的承担者, 理想是人格的主观体现。人的认识、意愿、感情、想象等因素综合地体现在理想之中。在把理想化为现实的过程中, 人格也得到了培养。人格既是理想的承担者, 也是理想实现的产物;人不仅按理想来改变现实, 而且按理想来塑造自己。所以人格既是理想的因, 也是理想的果。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 也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的环境。它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育人功能, 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文化参与和交往活动, 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提高对他人的认同感、对社会集体的责任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并进而升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逐步实现自己的人格完善。我们要以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和行政管理为载体, 寓德育于环境感染之内, 施教育于无形熏陶之中, 营造一种尚德、求真、扬善、向美的氛围, 使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 在教育中受熏陶, 在熏陶中强化素质, 进一步调节行为、优化人格、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促进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理想人格的培育离不开学生主体自身的努力, 理想人格是在实践中造就的。社会实践的过程, 既是改造社会的过程, 同时也是主体改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理想、培育理想人格的过程和重要途径。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调研、考察访谈、专业实践、勤工俭学、生产劳动、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等方式广泛接触社会, 不断锻炼自己, 加快身心发展, 增强心理素质, 提高人格修养, 实现自我培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3.4 构建立体化教育网络

培育学生理想人格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形成合力, 整体推进, 构建各尽所能、各负其责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营造全面育人环境。社会方面要大力宣传教育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 制定道德准则, 净化社会环境。

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 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不仅教知识, 更要教做人、做事。要自觉运用榜样力量, 挖掘典型事例, 弘扬榜样精神, 用生动事例教育人、影响人, 让大学生情感、道德、意志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生眼中的教师是导师, 是长者, 是他们观察社会、观察人生的“风向标”。教师的师德修养、人格魅力、学识水平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育特别重要,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才能形成人格。

摘要:培育独立学院学生理想人格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课题, 又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课题。我们要自觉坚持立德树人,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多措并举, 努力培育学生健全、理想的人格。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立德树人,人格培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冯契文集 (第三卷)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徐显明.关于大学教育中德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5) .

[4]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义与价值.

[5]檀传宝.论德育的功效[J].中国德育, 2008 (9) .

[6]冯文全.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观的现代启示[J].教育研究, 2008 (12) .

[7]鲁洁.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4) .

[8]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独立人格,站稳你的脚跟 第10篇

这个故事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是因为经常会给人启示:什么是别人的事儿,什么是自己的事儿,要划分清楚,避免无谓的干扰。经常这样提示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持精神的完满,避免做事时对外界反应有太多的依赖。或者说,这是在接近一种独立人格的获得。

企业家为什么是稀缺资源?就在于中国社会上这种独立人格的缺失。在中国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的,真是太少又太难过了,这类人往往被归于“刺头”一类。在一个讲求“听话”的教育氛围里,不仅培养出很多听话的奴性,而且还培养出很多不尊重别人独立思考权利的人。企业家之稀缺,恰恰在其“不听话”。

但是“不听话”不仅是一种对现实认识和把握的能力,更是心理能力。没有强大的独立人格在背后支撑,企业家的独立判断难以为继。

“他说是他的事,我思是我的事”

美国“定位之父”里斯曾经讲过红牛饮料创始人的一件事:市场还没怎么做,自然要开始按常规的方式做市场调查。于是,调查公司大面积地询问消费者:你们需要补充身体能量的饮料吗?绝大部分消费者的反应是:不需要。

于是调查公司的报告摆在了创始人桌子上:市场对能量饮料的需求很小!但是创始人凭自己的直觉,认为这款产品应该有很大的需求,只是常规的市场调查统计不出来而已。于是,坚持在市场上推广产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市场培育期后,红牛终于成了全球最大的能量饮料公司。

如果换一个过于拘泥自己科班出身、过于强调“专业性”的MBA,恐怕就掉进市场调查的圈套了。

据说,互联网推出之前,有调查公司问人们:你们需要使用互联网吗?得到的回答几乎全是:我们现在这样很好,用什么互联网啊!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错误的判断往往能发出个很权威的声音。但是不要忘记:“他说是他的事,我思是我的事,要划分清楚。”

独立人格是心灵自由的能力

渡边淳一曾经在书里提到过一位不得了的医生,他的厉害在于:虽然医生们都想跟着一位顶尖教授学习、做助理,但是只有这位医生能扛得住教授的脾气。因为这位顶尖的教授,脾气也是顶尖的。而且这位医生似乎不是在“扛”教授的脾气,而是没有太在意,注意力集中在做手术的过程上。这样若干年教授“第一助理”做下来,水平的提升可想而知。

所以,有独立人格,“知道”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则是另一回事儿了,关键在于一种心灵能力。禅家有句话:生活是一串由烦恼、痛苦串成的念珠,禅者是能够微笑着捻动它的人。

就是这样,更具体一点表述:独立人格的背后,是一种心灵自由的能力。如果把外界的干扰比喻成电脑上打开的一个页面的话,独立人格的心灵能力,就是不把它“最大化”,而是“最小化”、“关闭”,乃至压根儿就没有打开这个页面的能力!

喜欢自己,整理自己

佛家有个捉“家贼”的典故。两个禅师讨论:家里有了家贼怎么办?最后的答案是:不要强迫他,只是盯着他,让他自己走掉。

这个“家贼”,在典故里,就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杂念、干扰自己清静的念头,归根结底还是它们给带来的,所以佛家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而在心里的处理办法,就是:盯着它,并不一定要强迫它,它自己会慢慢“走”掉。也就是说,要获得独立人格,表面看是在克服外在的干扰,实则是自己心灵内部的一个胜利,一个对“家贼”的胜利。

不过笔者对“捉家贼”说一直有个看法:虽然这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功夫,非常有见地,而且行之有效,但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家贼。——它们是什么呢?应该说:人生最大的“朋友”是自己,“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家贼,而是自己的朋友!

这么认识的原因很简单:一、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就如同项羽坐在椅子上,还要抬椅子把自己抬起来;二、把自己看作敌人,实则把自己的“超我”与“本我”、“自我”对立起来了,自己心里的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的差异,是要靠“对话”来解决的,而不是靠“战争”来解决。“敌人”思维、“家贼”思维,实际从根本上在加剧心灵各个层面的对立。

用林肯的一句话说:“把敌人变成朋友,不就是在消灭敌人吗?”喜欢自己,才是“无我”境界的入口。

和自己交朋友,喜欢自己,也整理好自己,同时清楚地划分出自我与外界的界限,保持心灵的自由,就离独立人格不远了。

爱,是独立人格的根本

最后,笔者想特别提到的与独立人格有密切关系的话题,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独立人格。

可能有人会说,爱是最让人产生依赖性的情感了,是最让人失去独立人格的,怎么会没有爱就没有独立人格呢?——是的,虽然爱是最让人产生依赖的,但它却是独立人格的入口。在笔者的理解里,爱是一个人的心灵状态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不经过这个过程,是根本不可能有独立人格的。

原因很简单:需要爱,恰恰是因为缺少爱。不缺少,怎么会强烈地需要呢?爱,有统领人各种情绪的能力,当一个人得到爱,心灵为爱所浸满的时候,他在情感层面的独立性才会生发出来。

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我们看一个从小就在爱(不是溺爱)的浸染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心理强度和情感的独立性是相当强的,就是因为心里不缺爱,而一种积极的情感在统领着各种情绪。

即使从狭义的爱,比如:男女之间的爱情来看,它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引发最强烈的依赖性。但是爱的过程,也是两个人都找到独立人格的过程——在互相填满对方爱的缺乏,理想的爱的过程,是两人都很好地满足对方爱的需求,最终得到的反而是各自的独立人格。在这种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再有爱的升华,就如同《致橡树》一诗所说:爱的理想状态,最终两个人成了相互有一定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两棵树。

啰嗦了这么说,实际上一句话:独立人格的根本,是爱的满足,其枝干是喜欢自己、整理自己。其所结出的果实,则是清楚地划分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获得心灵自由与做事的能力。

独立人格论文 第11篇

一.对“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的心理学定义

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每个人的人格包含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出生时即存在。它代表了与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动有关的原始内驱力。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满足的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它是人格中理性和理智的部分。自我在个体外在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原始本我之间起着缓冲器的作用。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其机能是抑制本能的冲动以维持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到社会之中。最后,佛洛依德指出,超我代表的是个人的良知,用以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超我形成于个体5岁或6岁的时候,从父母、老师和其他重要他人那里习得而来。

然而,传统的“身体化”倾向使人群心理长期集体处于“本我”的第一阶段,即对于饥饿的原始驱动力,并使其固着在儿童性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从社会的诸多迹象中表现出来,例如:对于“吃”的执着,对于“吃货”二字的褒扬和追求,并使之成为时尚。对于心理疾病的身体化倾向,从“补身、进补”来解决个体的精神问题等等。可以这样讲,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成人其实只是架着成人骨架游走的儿童,并不是完全具备“自省精神”的独立成人。这就导致亲子、师生、家长与教师的循环社会关系其实是在儿童与儿童情境之中展开的,体现出儿童心理的各种特征,很难提升到独立人格教育的思想启蒙层面。

二.“身体化”倾向对于亲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亲子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环,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思想启蒙导师。但实际情况是,“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使得大量家长虽名为家长(真正的家长即全面盛开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是存在的,但为数极少),但其头脑则长期处于儿童阶段,并对他的下一代采取儿童式的管理方式。以自身儿童式的占有欲出发训练早期的儿童是其中的一大特点。儿童不是被当作“人”来培养和发展其独立精神的,而更多的是作为社会性角色中的“子”来被定义为拥有物和依附体。

一方面,母亲儿童式的占有欲主要表现在以“养”满足子女的“身体化”需要---吃饭、穿衣、睡眠等为交换条件,换取其在情感上的依附,为其所有,并将满足口欲为主的“身体化”阶段(本我)永远延续下去。(210)母亲与成年子女的交流侧重点停滞在“吃”这一阶段正体现了母亲对于子女的欲望---永远为她所有的儿童。然而,与培养独立情感的一系列训练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不管你多少岁了,在我面前依然是个孩子”等话语形式在文化中的正当性抹杀了母子作为成人进行对话的可能性,把已成人的子女矮化为一辈子的儿童,从中获得对他们的控制权。

另一方面,父亲儿童式的占有欲主要表现为用威权和暴力对子女进行“安身立命”的社会性(自我)训练。之所以说是服从性训练就在于不是将子女视为一个将要长成的独立思考的主体,教育其对社会和他人的思考和理解(他虽然担当父亲的角色,但却不具备与其角色相应的成人心理),而是将子女视为“动物”,将其制服为逆来顺受的社会一份子。由于对于“自我”“超我”的培养方式是用威权和暴力方式灌输的,并不接受质疑和批判。所以这一阶段应具备的理智和理性培养实际是相当脆弱的。即使长大成人,“原我”的本质仍不时透过“自我的仪式”表露出来,而对于“超我”道德良知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在社群范围内部,无有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在这场“强势儿童”(成人)对“弱势儿童”的教养过程中,充满了对于“所有物”的“身体化”的占有心理。在这种强弱不对等的关系中,独立精神的培养是没有前提条件的。

三.“身体化”倾向对于师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借鉴苏联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对文、史、理、德、体、美的全面教育为现代工业化社会培养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独立人。这里需要说明的前提是现代社会与人的关系,即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同时反过来创造社会,使社会在发展中保持活力。然而,从这三十年的发展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浸染下的社会并没有因为物质进步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其特征表现出主流社群不成熟的“身体化倾向”的文化心理,对于社会新鲜人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更多抱持的是为我所用的对他人物化的心理特征,并要求思想上的绝对忠诚。而这一需求在现代教育体系的空壳下通过其与儿童化的社会文化心理相符的应试教育理念(考状元)表现了出来。

一方面,教师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父”的概念,成为地位高于学生的权威,继续对学生施加顺从训练,进一步压缩其人格。而由于教师本身的人格也是儿童化的、不发展的,离理性和理智的成人有着相当的距离。因此,一些老师会在“为学生好”的名义下,对学生施加身体和精神上的暴力这样的事例在新闻报道中也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长期被动式的情感控制(对母亲角色的利用)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产生偏差。从对知识本身的探索和追求逐渐转变为不好好学习对不起父母的负罪意识,背上了沉重的家族式文化心理期待和负担。于此同时,从对“物”而不是对“人”的教育视角出发,灌输式威权(对父亲角色的利用)教育无法使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无法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只是在单纯的恐慌中,对自己的个性渐渐弃守,以工具性的面貌来顺从社会的期待。

长此以往,在这样师生关系中培养出的更多的是“唯书、唯上、唯师”的顺从性,只会消极的适应环境而不能独立自主地去超越和创造环境,偏离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身体化”倾向对于教师和家长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身体化”倾向影响和制约的最后一环,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将对学生构成最沉重的打击。儿童化的教师和儿童化的家长的关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类型,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模式:教师(权威)V.S.家长(顺从者),教师在此关系中占统治地位,主导话语权,而家长则进入了学生角色,再一次发起师生关系之中的不平等关系,进入“教师>家长>学生”的权利制约模式,教师拥有不受监督的最高话语权。

第二种类型,以家长为中心的关系模式:家长(权威)V.S.教师(顺从者),家长从自我出发矮化教师角色,根据性格差异表现为不以为然、藐视、质疑或反抗等。但在顺从社会群体文化的大前提下,家长即无法与社会教化的代表—教师,形成真正的对抗关系,也无法以平等的关系发起有意义的合作交流。

“老师让学生跑步到厕所溜一圈,让后再用鞋底子抽学生的脸……可又能怎么办呢?这个老师的升学率很高,万一换个更差的老师怎么办?”笔者不止一次见到家长各式的愤慨在此种情形下转变为顺服的叹息。

第三种类型,家长和教师同为权力者或顺从者的角色。这两种情况最易形成合作交流,但这种合作交流所形成的两强对一弱的局面却使身为子女、学生的未成年人面临更加艰难的文化处境。

总之,无论处于何种类型的关系之中,除非外来文化的突破,那么,在大一统的“身体化”倾向的文化心理制约下,个人独立思想和意识很难有发展的空间。

五.结语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但仍不是“人”的萌芽。幼童心理在亲子、师生、家长与教师的循环社会关系一直处于弱势,无法获取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省思想意识启蒙。即使成年后突破社会等级藩篱,占据有利地位,也会因为在幼时早已内化的等级关系视为理所当然而再一次重复原有社会次序。如此根深蒂固的蒙昧文化习惯将人束缚在儿童期的本我阶段,使人成为不不发展的个体,只能将自身寄生在集体的大环境下。这与现代教育培养自省而独立的人格教育的目标与宗旨是完全背反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所设定的对于知识的追求也逐渐在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被改造为对于知识权力的追求,仅作用于满足其安全感和在社会关系提升的需求。

摘要:在使用佛洛依德人格理论界定中国传统的“身体化”倾向文化所处的集体人格阶段的基础上,本文从亲子、师生、家长与教师的循环社会关系中探究这种文化心理对于旨在培养具备独立思想的自省人格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独立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第4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5]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第8版)[M],北京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2011年版。

[6]阿尔佛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上一篇:信号采样下一篇: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