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范文

2024-05-25

相对剩余价值范文(精选9篇)

相对剩余价值 第1篇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主要特点, 是以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作为前提和基础, 而以工作日的长度不变作为条件, 探讨劳动生产的变化对于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 阐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还根据逻辑过程和历史过程的统一, 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个历史阶段, 揭露资产阶级利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手段, 无比残酷地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 促使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空前剧烈。并且还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束缚, 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全篇共有四章,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是全篇的导论, 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方法, 说明了资本家在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贪欲推动下, 不断变革生产方法和提高劳动生产力, 不但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日益发展, 并且还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增大了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同时, 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 决不是在于缩短工作日, 而是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也不是在于增大商品的绝对价值自身, 而是在于增大商品所包含的剩余价值;更不是在于减轻工人的劳动, 而是在于加重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

第十一章《协作》, 叙述简单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剥削相对剩余价值的最初阶段,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一阶段, 它通过改变劳动组织的方式, 将原来分散独立的个体劳动力, 组织成为结合劳动, 形成为资本家工场内集体协作的社会劳动生产力, 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同时指出, 在资本主义的协作过程中, 资本对劳动的管理职能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具有指挥和调节劳动的特殊职能;另一方面又具有剥削和压迫劳动的专制职能, 表现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专政。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叙述通过对劳动过程的改革, 进行劳动分工, 使劳动操作和工种技巧专门化, 组织成为在资本家的手工业工场中统一的分工协作的社会劳动生产力, 更加增大了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二阶段。同时指出, 工场手工业仍是依靠牺牲工人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方式, 由于它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技术狭隘性, 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必然要为机器大工业所代替。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 叙述通过改革劳动手段的方式, 实现产业革命, 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为机器大工业, 这样不单使工人的劳动力与机器的技术力量相结合, 形成为空前巨大的社会劳动生产力, 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且还使雇佣劳动对资本从形式上的隶属, 变为实质上的隶属。劳动隶属于机器, 更进一步增大了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三阶段。这样,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必然激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的日益尖锐, 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二、小结

恩格斯曾说过, “《资本论》在大路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 本来是人类征服自然和增进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巨大成就;可是机器本身的作用, 却与它的资本主义使用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机器本身的作用可以缩短产品生产的劳动时间, 但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反而会延长工作时日;机器本身的作用会减轻劳动负担, 但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反而会加强劳动; 机器本身的作用是人类对自然力的胜利, 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反而会使人类为自然力所征服;机器本身的作用本来会增加生产者的财富, 但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则会使工人变为贫民。而且就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来说, 它亦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如果使用机器仅是为减少劳动耗费和降低商品价值, 那就只要生产机器所耗费的劳动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 则在生产中就可以广泛使用;可是实际上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界限却比此狭小得多, 他只有在机器的价值低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时, 才会使用机器;否则, 宁愿使用工资低廉的雇佣劳动, 机器发达的英国少用机器而滥用人力的原因就在于此。马克思一方面驳斥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者所散播的“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诡辩谬论, 另一方面又驳斥了弯曲反对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就是反对机器本身的无耻谰言。

马克思在这一章里, 还指出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也替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孕育了各种重要因素, 例如它也替社会主义大工业发展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 又例如它创造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教育制度, 新的家庭制度, 以及工业与农业的新结合等; 特别是它组织和锻炼了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 使他们成为废除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三、地位

恩格斯说《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 这部著作叙述了他的经济学观点和社会主义观点的基础, 以及他对现存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进行的批判的基础”。

本篇的中心是阐明资本家在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的基础上, 由于延长工作日强度受到限制, 于是进而采用改革生产方法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办法, 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借此减低劳动力的价值, 从而增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促使剩余价值的数量更加增多。因此, 改进生产方法和提高劳动生产力, 成为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剥削的手段。这个过程, 基本上是遵循着: 首先改革劳动组织, 其次改革劳动过程, 最后改革劳动资料的程序进行的。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由简单协作, 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历史阶段。这个发展过程的逐步前进, 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增进,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又扩大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规模, 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愈益腐朽。因而更加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其他各种矛盾, 特别是更加恶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 最后必然导致社会化的生产力终将冲破束缚它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 爆发社会主义革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74.

[2]资本论 (第一卷·第四篇) [M].人民出版社, 1975.

[3][苏]列·阿·列昂节夫.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方面的作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04.

相对剩余价值 第2篇

拯救与解放--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种道说

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性的一种张力,而现代哲学对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消解,是对价值的`一种破坏.绝对价值具有客观始源性,其客观实在构成主体的精神存在的根据,从而绝对价值获得拯救的意义.价值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开显相关,由此获得人类解放的意义;绝对价值的道德主义的非人道化与相对价值的非道德主义的人性化共栖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作 者:杨桂森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政法系,广东,惠州,516001 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B018 关键词:价值的绝对性   价值的相对性   拯救   解放  

相对剩余价值 第3篇

然而,头脑精明的中国企业家们,总能在不可能的事物中寻得商机。

多元化盈利模式

著名的Louis Vuitton博物馆是由老工厂改建而来,乐清三科电器集团却把博物馆变成了生产车间。2010年,集团跨领域创办了三科民间艺术产业有限公司。“我们把博物馆做成一个集纳各方信息的平台。利用我们的平台,民间艺人只要潜心做作品,我们则负责对其进行包装和推销。现在,我们公司有300多名外包民间艺人和30余名研发人员。”目前,该产业公司从事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产品远销国内外。“从现在来看,我们的做法基本实现了‘三赢’,民间艺人、民间工艺行业、公司三方面都受益。今年我们还准备搬迁新馆,新馆面积增加至1500平方米,增加技艺现场展示部分,真正体现百工之乡的魅力。”总经理叶胜国说。

有人利用博物院凝聚民间力量,有人利用民间力量兴建博物馆。借势当地旅游产业,企业博物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2010年,申鹭达建成大陆首座以用水文化和水龙头发展史为主题的中国水龙头博物馆,目的是让公众了解中国用水文化和水龙头发展历史,倡导绿色环保和节水节能理念。公司企划部经理陈东峰介绍,“无心插柳”引发的效应是,博物馆成为当地多家旅行社推介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客量日渐增多,并带动了公司订单增加,为企业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陆首家男性服饰文化主题博物馆——晋江七匹狼中国男装博物馆,开馆不足半年,已接待游客达数万人次,热门到需要提前预约的程度。福鼎市巨龙光学公司投建的世界眼镜博物馆,也备受推崇,自2011年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旅游收入约400余万元。

企业的智力反哺

在前期看来,是企业在不断的为文化投入,建设博物馆。但是投资文化对于企业的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得愈加突出。博物馆举办的各种行业论坛和研讨会,为企业搭起了与整个行业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作为企业对外的窗口,博物馆与潜在消费者直接对话,更便于了解市场需求;研究人员收集资料,通过价值分析和编纂将数据反馈给企业管理层,帮助决策制定。除了可见的经济收益,企业博物馆还为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无形价值。

美特斯·邦威的服饰博物馆正积极探索着博物馆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可能。这家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专注于服装的博物馆,相对于单纯的品牌文化推广,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保护和抢救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的愿景似乎更加高不可攀。经过历时两年深入田野的实地走访和作品征集,并咨询了多名专家的知道意见,2005年,博物馆终于挂牌成立。在征集过程中,中国历代各民族服饰的设计内涵、工艺品质、线条轮廓、色彩配搭等让董事长周成建激动不已,同时也引发了他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把“保护”、“抢救”与“流行”、“时尚”结合起来。“我要将中国历代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基因嫁接到本土品牌文化,用现代技术、艺术和文化创新和演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所有炎黄子孙都能触摸到中国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中国服装的传承基因中获取设计灵感,美特斯邦威通过2007年的选秀活动“加油!好男儿”迈出了博物馆反补企业的第一步,以博物馆不断梳理的中国服饰文化为灵感来源,划分出一支设计师队伍,为活动的参赛选手设计制作系列服饰。尽管只是初步探索,周成建仍对博物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充满信心:“我希望未来这个博物馆能成为服饰研究专业人士的资料中心,服装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源泉。”

相对剩余价值 第4篇

关键词:大唐发电,企业价值,相对估价法

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不断走向精细化,重视定量分析,企业价值评估也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被价值化后的企业,更为直观和客观,便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以及企业自身进行价值管理。很多人在对企业进行估值时,往往只关注估值后的结果,忽视了分析过程中的数据利用。本文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唐发电”)为案例,用相对估价法对其进行价值评估。针对估值结论,为投资者提出一些投资建议。

一、相对估价法理论概述

目前,金融界和会计界对于企业估值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收益法、相对估价法、成本法和期权法。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收益法和相对估价法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就相对估价法而言,其所估计出来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并且比较直观和简单。这也是大多数股票软件在披露数据时常用相对估价法中的数据的原因。但是由于相对估价法所关注的数据比较少,一旦个别数据被人为操纵,就容易出现估值错误。因此,其适合在比较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使用。

相对估价法中的模型,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计算出一个相对值,有利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横向的对比,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市盈率模型(P/E模型)。

被评估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被评估企业的每股收益

从公式可以看到,计算市盈率的方法简单,数据也容易获得。同时,由于其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个指标反映整个市场的情况。但是,如果收益为负,这个指标就失去了价值,所以在计算市盈率时,要求所估值的企业必须连续盈利。

2. 市净率模型(P/B模型)。

被评估企业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被评估企业的净资产

与市盈率模型相比,市净率模型同样具有计算方法简单、数据容易获得的特点。同时,由于净资产很少是负值,所以其适用性相对更高。

3. 企业价值倍数法。

企业价值倍数法在使用上与市盈率法具有相同的前提,即要求所估值的企业必须连续盈利。在使用中,该方法相比市盈率法而言计算过程相对繁琐,但是其弥补了市盈率法的一些不足。EBITDA的计算中需要扣除的成本费用项目较少,因此该项指标为负的概率较小,并且其没有考虑财务费用,所以不受企业融资政策的影响。但是,企业价值倍数法也有固有的缺陷,比如没有考虑税收因素等。

二、大唐发电股份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大唐发电是中国大型独立发电公司之一。公司及子公司发电业务主要分布于华北电网、甘肃电网、江苏电网、浙江电网、云南电网、福建电网、广东电网、重庆电网、江西电网、辽宁电网、宁夏电网、青海电网及四川电网。截至2012 年12 月31 日,公司管理装机容量约39 147 兆瓦。大唐发电继续落实多元化发展战略,使电源结构由单一的常规火电向水电、核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转变;产业结构由单纯的发电产业向相关产业链转型。

三、大唐发电公司价值评估

为了使结果更加直观,本文在可比公司法的基础上,采用相对估价法对大唐发电进行估值。本文选取国内规模大小、资产总量与大唐发电相匹配的发电企业(华电国际、华能国际和国电电力)来进行比较分析。

单位:百万元

由表1可以看出,四家公司除了华能国际在核心资产的规模上达到了2 000亿元,其余的三家公司的核心资产规模均在1 500亿元左右,差别主要在于非核心资产的规模。作为投资者,更为关心的是被投资企业主要业务的盈利能力,也就是核心资产的盈利能力,所以这四家公司具有比较大的可比性。

1. 市盈率分析。

(1)表2 列示了四家公司市盈率的计算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传统的市盈率计算的过程,本文进行了两点改进。

表中LTM表示过去12 个月的市盈率,2013 年和2014 年的正常化每股收益是在2012年以及2012年过去12个月的市盈率的基础上预计产生的。

第一,使用正常化的每股收益代替基本每股收益。

在计算完正常化的每股收益后,即可用股价除以正常化的每股收益,得出该公司在该年的市盈率。

第二,由于是对大唐发电进行的估值,因此没有直接运用上述市盈率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大唐发电的市盈率。

(2)计算大唐发电的市盈率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计算三家可比公司的市盈率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第二步,确定折溢价水平,本文把折溢价水平定位在-10%至10%之间。

第三步,计算大唐发电的市盈率区间。用2013年三个公司的中位数乘以(1+折溢价区间),得到大唐发电的市盈率区间为19.3x至23.6x。之所以采用中位数,是因为中位数比较具有代表性,不受极值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我们最终可以计算出大唐发电的股价区间,用2013 年大唐发电的正常化每股收益乘以大唐发电的市盈率区间,可以得出其股价区间为2.72 元至3.32元。

2. 市净率分析。

市净率的计算方法与市盈率的计算方法相似,如表3所示。

首先,计算出三家可比公司的2011 年和2012 年的每股净资产,并预计出未来两年的数值,从而计算出2011 年至2014 年的市净率。

然后,计算平均值和中位数,取2013年的中位数为大唐发电股价的计算依据。确定折溢价水平为-10%至10%之间并计算大唐发电的市净率区间为1.0x至1.2x。

最后,用大唐发电2013 年的每股净资产乘以市净率区间,就能得出大唐发电的股价区间为3.34元至4.08元。

3.企业价值倍数分析。

表4 和表5 列示了企业价值倍数法的计算过程。

单位:百万元

单位:百万元

第一步,计算各公司A股市值。

第二步,计算企业价值EV。

第三步,计算2012 年以及前一个年度的EBITDA并预测2013 年的EBITDA,从而计算出当年的企业价值倍数。

第四步,计算企业价值倍数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取2013年的中位数作为大唐发电股价的计算依据。

第五步,确定折溢价水平为-10%至10%之间并计算大唐发电的企业价值倍数为6.0x至7.4x,EV区间为147 201.7百万元至179 931.2百万元。

第六步,利用第二步的公式倒推出大唐发电A股市值,再除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即可得到大唐发电的股价区间为2.58元至5.03元。

四、估值研究结论

通过三种相对估价法综合可以得出大唐发电的股价区间,详见表6。通过计算得出,大唐发电的股价区间为2.88~4.14元,而截至2014年3月,大唐发电的A股市价为3.69元,在预估的股价区间范围内。从目前来看,大唐发电的股价将在内含股价的附近波动。

五、估值研究建议

通过估值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如果基本假设能够成立,大唐发电的股价应该在2.88至4.14元之间。截至2014年3月,大唐发电的股价在其内含股价区间范围内。根据大唐发电的股价走势,近期其股价在下跌。但是,由于大唐发电的股本比较大,股票的波动会比较小,因此在此估值区间范围内或待其跌入到内含股价最低值附近时,投资者可以适当买入,作为一个低风险的投资。

相对的造句 第5篇

相对解释

【意思】:(1)指性质上互相对立,如大与小相对,美与丑相对。(2)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跟‘绝对’相对):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的。(3)比较的:~稳定|~优势。

相对造句:

1、他的智力相对地比他哥哥强。

2、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相对真理。

3、“这确实重新定义了我们作为出版商该做什么,相对于我的大多数同行,我更乐观地感觉到这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他说。

4、在这种情况,现在你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相对于没有,相互作用的理想溶液,现在它们想要在一起。

5、那么上面的方法做的正是这一点,他们既相对和绝对URL服务器的工作。

6、尽管相对于英语的文本增加,德语很容易被识别,不过它并不是唯一这样的语言。

7、我们知道,这个计划是和计划3相对的。

8、他将相对的成功和像在业内的其他每家公司一样的失败进行了对比。

9、但是,这却是美元相对贬值的实际结果。

10、在他执政后以他的方式表达的善意会立即执行,相对容易些。

11、对于广告商来说飞机是一个有效的媒介,因为它在在正确的时间在一个相对不太拥挤的媒介让观众了解他们的产品。

12、尤其是海上石油行业,这是一个相对风险性高的行业。

13、注意,有些使用绝对路径,而有些使用相对路径。

14、我的异议不是针对这样的想法--网页将会在将来的一些方面变得相对较小的重要性。

15、在设备布局方法中,布局决定哪些信息将被发送到设备,以及它们在屏幕中相对于其他的信息将显示在哪里。

16、如果一个通知影响到另一个通知,并且需要排序,那么我可以规定它们的相对优先级,而不需要知道所有的通知并规定完整的顺序。

17、相对平静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经济增长延续了几年之后,许多乌克兰人有了些储蓄,足够撑上几个月。

18、所有线程的输出乱七八糟地混合在一起,而定时问题意味着输出语句不是以相对的线程顺序出现的。

19、但是,这些地方的行动总是相对缓慢的。一个最好的理由是这体系对于部门来说是最基本的原则而且需要高度的战略(政治)认同。

20、但是因为此次干预相对要早,选民们没有意识到这场危机对他们的生活的重大影响。

21、这样的自由、言论和讨论仅在相对和平的时期是可接受的,但紧急关头时审查制度就出现了吗?

22、相对于其他领域,我们针对那些需求所拥有的测试用例有多少?

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 第6篇

价值澄清学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混乱,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社会的复杂多变使儿童难以适应,失去价值观指导的儿童出现惶恐不安、焦虑、冷漠、喜欢幻想、反复无常、无所适从等心理障碍。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使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怀疑。由于社会的多元化趋向,使人们难以确认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价值澄清学派试图通过他们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澄清其价值观,并根据自己选定的价值观做出道德决定和采取道德行动。

價值澄清的观点是以道德相对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观,既然价值观是属于个人的,那么,价值就是相对的,是可以随着个人的经验而变化的。再者,价值澄清学派主张,价值观是不可教的,应该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道德相对主义虽然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但却忽略了道德内容的教育,忽视了道德行为的指导,在一些学生面临的重大道德问题上束手无策。最终导致价值观混乱和无政府主义,这显然与其所倡导的澄清价值混乱的初衷相悖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发展道德认知的方法,试图通过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使儿童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人们对科尔伯格学说也开始进行重新检讨和批评,品格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中期,品格教育已在美国道德教育中获得了主流地位,甚至得到了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

相对剩余价值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经常规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肿瘤患者共34例,均为女性,年龄19~76岁,平均(43.7±10.6)岁,共34个病灶,肿块直径范围约0.5~3.8 cm,平均(1.8±0.7)cm。全部于常规彩超检查后行超声造影,入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采用百胜Mylab90型彩超仪,选用LA522宽频探头,频率3~9 MHz,仪器内置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定量分析采用Qontraxt分析软件,实验中显像深度、图像增益、声压、机械指数均保持不变。

造影剂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声诺维(SonoVue)。

1.2.2 检查方法

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位,乳房肥大、肿块位置不固定者可取健侧卧位。常规超声发现病灶,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及病灶内、外血流分布情况。然后,选取病灶显示清楚、血流信号较丰富并且便于同周围腺体对照的切面作为造影观察切面。启动CnTI程序,经肘前静脉团注SonoVue造影剂5 mL,并迅速推注生理盐水5 mL,实时动态观察病灶的灌注变化,造影过程的观察时间不少于3 min,将造影全过程存储至仪器硬盘供随后分析。

1.2.3 图像处理及分析

造影结束后回放已存盘的影像资料,应用随机配置的Qontraxt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手动勾画病灶内强化均匀且明显部分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同时于其相同深度,勾画病灶旁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感兴趣区,选择对照感兴趣区时注意避开韧带、脂肪组织及明显乳腺血管。仪器自动绘制时间-强度曲线,首先获取并分析定量参数:病灶及病灶旁乳腺组织的增强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P)、造影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曲线尖度(sharpness)、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并计算出相对造影参数(相对造影参数=病灶内造影参数-病灶周围乳腺组织造影参数):相对达峰时间、相对峰值强度、相对曲线尖度、曲线下面积差值。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样本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时采用校正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图1A左乳外上象限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图1B结节强化均匀,呈低强化

图2A左乳外上象限低回声实性占位,无包膜,形状不规则、成角有毛刺,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多发细小钙化图2B超声造影呈不均匀高强化,有充盈缺损区,强化后显示病灶体积增大

34例乳腺病灶中,良性14例,均为纤维腺瘤;恶性20例,其中10例浸润性导管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黏液癌,2例浸润性导管小叶癌,1例导管内癌。

2.2 乳腺良恶性病灶造影参数定量分析

乳腺恶性病灶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大于良性病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达峰时间早于良性病灶,曲线尖度大于良性病灶,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乳腺良恶性病灶相对造影参数定量分析

乳腺恶性病灶相对峰值强度、相对曲线下面积均大于良性病灶、相对达峰时间小于良性病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相对曲线尖度大于良性病灶,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乳腺良恶性病灶超声表现

乳腺纤维腺瘤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见图1,浸润性导管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见图2。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了解肿瘤的微循环状态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积极作用。肿瘤血管的生成是肿瘤生长和侵袭的前提条件[1],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能够观察直径约70μm的血管,很好地反映病灶内微循环状态,可提高早期乳腺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在定量评价组织灌注的研究中,国内外存在较大的争论。Huber等[2]提出恶性病灶造影剂快速、持续增强,而Kook[3]认为,造影剂的达峰时间、峰值强度等参数在良恶性病灶间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发现良恶性病灶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存在差异(P<0.05),而达峰时间、曲线尖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以往研究不同。达峰时间无显著差异,可能与部分纤维腺瘤合并非典型增生时血管增多,血管扩张致早期灌注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与样本量偏少有关,有待于增加样本量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尽管发现良恶性病灶在造影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上存在差异,但由于造影剂反射信号的强弱受到造影剂浓度、微泡直径及分布的差异、受检者全身因素、循环途径、病灶解剖结构、仪器对回声信号的采集与后处理方式等[4]诸多因素影响,难以依据某一测值来区分良恶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所以本研究采用相对造影参数,以减小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采用相对造影参数对乳腺肿块进行比较分析,恶性病灶较良性病灶相对达峰时间明显早于周围腺体,相对峰值强度明显高于周围腺体,相对曲线下面积也大于周围腺体。

肿瘤诱生的血管,无论在病理、生理还是形态功能方面都有一定特征性[5]。恶性肿瘤新生血管与正常新生血管不同,其管壁缺乏肌层,血管舒缩成分阙如,缺乏弹性,外周间隙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且存在大量血管团及动静脉瘘等,血管内血流流速增快,流量增大[6],造影剂可以在病灶内迅速聚集达到高峰。同时肿瘤内血管迂曲杂乱,微小静脉内可能有癌栓形成进一步加重间质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造影剂气泡在病灶血管床淤滞,使造影剂排出减缓,故持续时间较长,超声造影时表现为相对达峰时间早,相对峰值强度高,相对曲线下面积大。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病灶与周围组织的造影参数的差值,大大降低了诸多混杂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保证了实验的稳定性,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但本实验良、恶性肿瘤的造影图像仍存在一定的重叠,结果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收集病例总数尚少,病理类型也较少,有待于今后的补充研充。

摘要:目的 利用超声造影技术,探讨相对造影参数在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用造影剂SonoVue,对34例乳腺病灶进行超声造影(良性14例,恶性20例),应用随机配置的Qontraxt定量分析软件,对病灶及病灶旁组织勾勒感兴趣区,测量其声学定量参数,进一步获得相对造影参数。结果 病灶的相对峰值强度、相对达峰时间、相对曲线下面积,良恶性病灶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的相对曲线尖度,良恶性病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各有特点。超声造影研究中,应充分重视病灶周围腺体的增强情况,病灶的相对造影参数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乳腺病灶,超声造影,灌注模式,相对造影参数

参考文献

[1]Folkman J.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N Engl J Med,1971,285(4):1182-1186.

[2]Huber S,Helbith T,Kettenbach J,et al.Effects of a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 on breast tumors:computer-assiste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with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early experience[J].Radiology, 1998,208(2):485-489.

[3]Kook SH,Kwag HJ.Value of contrast enhanced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 using a microbubble echo-enhancing agent in evaluation of small breast lesions[J].J Clin Ultrasound,2003,31(5): 227-238.

[4]张青萍,周翔,柳建华.新型超声造影剂对组织器官血流灌注的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0,15(3):66-68.

[5]Salvucci O,Yao L,Villalba S,et al.Regul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branching morphogenesis by endogenous chemokine stromal derived factor[J].Blood,2002,99(11):2703-2711.

相对剩余价值 第8篇

一、肇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总供求及转移状况分析

(一)肇庆劳动力资源状况及供求分析

1.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青壮年劳动力占七成多。

据统计,肇庆市现有人口总量406万,农村人口293.6万,占人口比重的72.3%。农村劳动力159.9万人,已转移就业84.6万人,尚需转移农村劳动力22.6万人,其中35岁以下属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有11.2万人,占尚需转移农村劳动力的49.6%,每年新成长劳动力(含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3.6万人,农村劳动力可转移潜力较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22.6万可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8.1万人,占总量的80%。从男女性别比例看,常住人口中17岁以下以男性居多,18~45岁以下以女性居多,45岁以上女性居多。男女比例与年龄结构失调。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年龄构成中,16~17岁的占1.2%,18~50岁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最大,为71.2%,50岁以上的占21.9%,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2.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占五成。

肇庆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5%,小学文化程度占3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3%左右,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足0.5%。希望这种低学历状况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能有很大改观。肇庆常住户订阅报纸情况看,订阅比重只有2.3%,95.0%左右农户只订阅了1~2种报纸,订阅比例低且订阅品种单一。

3. 农村劳动力约八成从事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各占一成左右。

从肇庆农村劳动力从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占78.3%,其中94.5%从事农作物种植业,从事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其服务业的劳动力不足6.0%,第一产业以女性居多,留守妇女甚至是50岁以上妇女家庭和农活负担较重;二产业就业劳动力占10.5%,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占了98.0%,第二产业主要以男性劳动力为主。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占11.2%,主要从事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和其他行业。

4. 农业劳动力兼营状况日益普遍化。

根据普查数据,肇庆纯农户(只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比重为61.6%,其中,以经营农业为主体、兼营非农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31.1%;以经营非农产业为主体,非农业收入大于农业收入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为30.0%。分地带看,平原地区为36.2%,丘陵地区为27.1%,山区为30.7%,从类型看城镇兼业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以上数据资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肇庆农户兼业情况日益普遍和深化。

肇庆市的基本市情,2008年与2007年相比,其中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口规模减少了39万,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仍在增加,但由于农业税收及农村子女义务教育免费等原因导致农民工回流,农业从业劳动力增加10万。加上今年珠三角产业转移和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而产生的劳动力溢出效应,预计2008年农业劳动力增加数至少在20万—30万之间。所以,再加上2007年新增的农业劳动力约19万人,肇庆市预计有50万富余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而按照GDP增速计算城镇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不足8万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地新建企业年大约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多人,新增第三产业每年大约吸纳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当前肇庆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55%,今后20年估计维持在69%左右的较高水平。因此从总体上看,肇庆劳动力供求呈现供大于求态势,而且这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持续存在。

(二)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2007年农业从业人员比2006年同比下降1.2%。据普查资料分析,肇庆农村社会的农业劳动力规模从1996年的164.1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82.62万人,基本是呈持续上升趋势。农业劳动力占农村社会劳动力比重从1996年的65.8%下降到2006年的61.2%。近年来,随着城市改善用工环境,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力度等措施,农民工外出就业数量持续增长。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从偏重数量就业转到素质就业。2006年普查资料显示,肇庆外出从业人员达54.3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7%(其中外出人员中的87.0%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了近九成。外出劳动力以农村为主占74.0%左右,而其中从丘陵地带和山区转移的劳动力则占七成多,城镇比例相对较低。从男女性别看,外出人员男性比例是女性比例的1.54倍,不论是劳动力转移地还是接纳地,因性别问题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从外出地区看,转移主要以本区域内为主,省内转移较为普遍,省外转移则不足1%。外出劳动力从事三产的比重为1.96∶51.13∶46.91,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这种就业结构对劳动力自身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挑战。

从整体上看,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1. 外出劳动力主要以农村为主,省内珠三角转移较多,外出男女比例不协调。

外出劳动力主要以农村为主,占74%左右,乡镇占26%。其中从丘陵地带和山区转移的劳动力则占七成多,中心板块及城镇比例相对较低。从男女性别看,外出人员男性比例是女性的1.45倍,因此因为性别问题不论是劳动力转移地还是接纳地都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外出地区看,转移主要以本区域内为主,省内转移较为普遍,省外转移则不足1%。由此看出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珠三角的吸引,另一方面也说明本地劳动力因为语言、饮食习惯、水土等外因素影响限制了劳动力的外省转移。今后,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化,我们应该把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投向广东以外。

2. 转移外出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就业渠道狭窄。

从文化水平看,外出劳动力80%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1.8%。在外出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很少,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足0.5%。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知识和信息来源少,使得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竞争力较弱,就业空间较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以及是否受过专业培训,决定了劳动力能否就业和就业层次的高低。肇庆外出打工劳动力主要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就业,均是一些工作技术要求低的行业,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占3.17%,第二产业就业劳动力占49.15%,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占47.69%。多数人从事的工作环境差,劳动报酬低。

3. 农村落后思想观念阻碍了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因为文化素质低下导致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把耕作土地看做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不愿意或不敢去从事第二、三产业,更不愿意去外省打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这给肇庆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4. 子女教育问题、土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肇庆市17岁学龄儿童有772 728人,占常住人口的32.25%,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夫妇,其子女正值上学求知的年龄,生活不能自理,只得寄放在年迈的父母或亲友身边,对子女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培养不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外出打工农民的一块心病(目前由于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小孩教育费用的免除,造成部分农民工的回流)。其次土地问题也是困绕农民的一大问题。肇庆当前农业土地流转形式较单一,土地流转未形成规模。据统计我市土地流入和土地流出的户比例都偏低,形不成规模,大部分土地流转的结果,并未走出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圈子。土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就无法解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5. 政府就业服务能力有所增强,但劳动力培训任务仍很艰巨。

过去,自发性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是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亲属带领、亲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动、自行外出闯荡等方式进行转移。目前,肇庆各县(市)区都设立了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已建立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0个,设立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机构100个,建立了村级兼职劳动助理制度,就业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做到了有组织、有措施和有序推进。据肇庆市农业局的调查,2006年以农业部门劳动部门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共组织培训5 360人左右。按照每年8万人员的培训计划,任务仍很艰巨。

6. 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较弱。

农村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农村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向“工厂化”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转换的过程。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肇庆农村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发展规模还不高,与珠三角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公共设施不足、乡镇企业集中度低、经济总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小城镇发展较慢,对农民的吸引力不高。

二、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分析

(一)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

1.“双转移”机遇。

从上面的肇庆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较低。肇庆虽地处珠三角,但与珠三角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肇庆山区面积广,农业人口众多,城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旧不平衡,山区板块与中心区仍有很大差距,工业发展受土地、资金、技术、地理区位等条件影响,工业规模不大,对周边山区的劳动力转移带动作用有限。加上山区劳动力因为素质低成为转移的最大障碍。所以山区的教育问题,即基础国民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尤显重要。今后应抓住“双转移”之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珠三角建立现代产业基地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肇庆一方面发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发挥肇庆近年来大力兴办职业教育的优势,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为珠三角输送各种技能型人才。

2. 百万人口城市规划的需要。

新编制的《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端州区、鼎湖区以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845.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的范围包括端州区和鼎湖区的坑口、桂城、广利街道办,永安及凤凰镇的部分用地,土地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预测2020年中心城区服务配套人口95万人。在城市规模上,力争未来10—15年,大端州(包括端州区、鼎湖区)建成区面积达80~100平方公里,人口达80万~100万,并根据“大肇庆”理念,将高要、四会纳入区域协调范围;在城市特色上,老城区着力体现历史人文,新城区则更多体现现代化;在城市建设重点上,突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大珠三角城际网络。因此,要实现超百万人口的地区性中心城市目标,肇庆今后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摸索出适宜居住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加快经济中心区和山区板块人口向中心板块的移民,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

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库兹涅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指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时,由于最大产出原则的作用,整个社会的产出结构必然会随着调整。”而产出结构的调整,只有通过投入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再配置来实现,而投入要素在部门间的再配置最终都是通过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即劳动力转移来实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会先上升、后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则会持续、稳定地上升。因此,多年来珠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引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今后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珠三角产业转移,必然会引起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的转移。

2. 中心城区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需要。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而中心城市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聚和辐射功能是城市功能的综合体现。当前我市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甚至还有弱化的趋势。目前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就是非农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宏观经济学中有“乘数原理”,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通过如下渠道由“乘数效应”给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影响:(1)新增人口增多—消费人口增多—消费需求增多—经济增长。(2)新增人口增多—对新增人口的生活、教育、住宅投资增多—经济增长。2007年肇庆个人平均消费支出为480元,人口因为规模问题其“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仍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出来。肇庆城市区目前人口是49万左右(包括端州和鼎湖),人口规模较小。因此,很有必要吸引更多的人口来带动中心城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与此同时肇庆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我们认为,过多的人口同样会损害其城市性质的彰显。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产业功能强大、辐射影响力广泛的城市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人口的素质结构而非单纯的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小的,其竞争力不一定就弱,城市人口规模大的,其竞争力不一定就强。所以,百万人口的城市规模既可以发挥肇庆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又可以避免因为人口规模过大而带来的一系列压力问题。

三、产业转移对劳动力转移拉动作用的实践分析

为说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关系,我们引入就业弹性系数概念。其经济含义指:经济每增长1%,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越高,同样的经济增长率能带动更多地就业人数;反之,就业弹性系数越低,同样的经济增长率所能带动的就业人数越少。如果就业弹性系数为负值,即表明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人数的增加,而是减少。

1.东莞制造业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区域。东莞则成为其中的典型。1978年,东莞生产总值仅有6.11亿元,财政收入只有0.66亿元;2007年,东莞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是肇庆的6倍),财政收入539.54亿元(是肇庆的10多倍),东莞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跻身于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城市且排名第十二位。这一切皆源于东莞发达的制造业。近年东莞的工业总产值中,制造业占80%以上,发达的制造业使得东莞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发达的制造业不仅带动了会展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主要的是发达的制造业吸引了众多的劳动大军。1990年东莞外来工大约65万多人,2000年250万左右,2005年东莞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82,经济增长当年带动的就业岗位是56.7万个。2007年总就业人口达到800多万。其中外来人口占东莞人口的八成左右,一方面为东莞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又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从而带动了东莞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到2007年东莞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大飞跃,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三产比例由1978年的44.6∶43.8∶11.6跃升为2007年的0.4∶56.8∶42.8。当然东莞目前也同样面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一、第三产业薄弱。尤其是第三产业,2006年第三产业占GDP总值42.8%,而当前全世界服务业占GDP比重是68%,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也为52%,显示东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非常必要。另外,当前国际能源、资源价格飙升,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内经济承受巨大压力,东莞乃至珠三角及广东必须通过产业重新布局来改善自身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以上这些给肇庆今后发展工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

2.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转移的逆向流动分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以赚取加工费为主的外源型经济所能带来的利润早已被摊薄。在经济专家和政府看来,外源型经济主导的广东经济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当口。”这是近两年媒体在报道珠三角产业转型问题最为典型的语调。一方面,在珠三角提出产业转型之际,又遇到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新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没有跟着进入,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暂时缺失。另一方面,由于珠三角将作为广东省追求“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地区,而且珠三角的土地等资源承载压力增大、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必将使传统制造业产生一个“溢出效应”,因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传统制造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要么破产,要么为转型升级,引进新设备,必然会大规模裁员,其结果必然会出现农民工的流失,这种现象已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而农民工的流失对当地商贩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工业区里许多商铺主都选择了和农民工们一起离开。专为农民工而设的低档美容美发店,在农民工离开后,也都相继关门。所以,企业因产业升级、生存压力大或者倒闭,或者裁员,导致农民工流失,而民工的流失导致第三产业即附加在农民工消费群体上的一些产业也消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转移逆向流动效应显现。

3.肇庆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实际拉动效果分析。

(1)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拉动呈上升趋势,但总体影响较小,就业拉动不大。肇庆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农业随着科学的发展其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量逐年减弱,其新增的劳动力主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之中。二、三产业弹性系数大体呈上升态势,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量逐步加大。分产业看,肇庆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提高最快,这主要是由于肇庆第三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量较强;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提高次之,表明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量有所减弱尤其是2000年以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随着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提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被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的结果。但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从总体看影响仍较小,从总弹性系数来看,肇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劳动就业人口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3.2%,但2007年经济增长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4万个。(2)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各不相同,第一产业转移呈增长态势,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正在逐渐增强,但增幅不大;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多年来稳中稍升。

1996以来,第一产业就业弹性除2002、2003年以外都为正数,绝对值有增加趋势,总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在1999年尤为突出,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明显,特别是农民工外出务工有增加趋势。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有正有负,有下降趋势,表现为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正向拉动效应向负向“挤出”效应变动的趋势,吸纳劳动力能力正在逐渐增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其平均弹性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说明肇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也在增强,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不足。据测算,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业比重就会上升2个百分点。肇庆近年来第三产业增幅不大,与珠三角相比,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就业空间。

根据肇庆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所得(取小数点后两位数由四位数四舍五入求得)。

“九五”以来,随着肇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经济对就业的拉动力逐渐增强。到“十五”末期和“十一五”开始,这种拉动作用更强。2005就业弹性系数为0.26,按此计算2005年全市因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岗位增加5.59万个。2006年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岗位为6.7万。从2003年以来,整体上经济拉动作用虽在上升但作用不明显。农村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肇庆85.1%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农村,造成农村人多地少、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偏高,就业结构不合理等多种矛盾。据有关资料测算,2006年肇庆农村就业人员比1995年增长了26.6%,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8.3%。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弹性系数的上升,政府部门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增长及就业之间的矛盾。

结论:产业转移是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和关键。珠三角发展现实告诉我们(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当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规模、配套产业也日益完善时,也是对劳动力吸引力最大的时候。劳动力因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而转移,产业又因劳动力的集聚而进一步壮大,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二者形成一种良好的相辅相成关系。因此从目前看,肇庆作为承受地如果能够在成本方面、政策方面以及产业配套方面提供优势的话,承接产业转移就不会难。而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建立最大限度的流动的内在机制和制度保证。确切地讲农民工能在城镇生存和发展,其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就业是否稳定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如果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不稳定等市场风险可以化解,农民就可以彻底脱离土地而完成劳动力转移。

四、政策建议

(一)新城市规划下探索宜居城市发展新模式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

1. 加快外来人口向中心板块的移民,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实现新规划提出的超百万人口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必须加快外来人口向中心板块的移民,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移民对城市地域的扩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移民也同时决定了城市人口的增长模式。肇庆市目前端州区人口55万,其中外来人口占了10%左右。今后肇庆应采取与纽约相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放宽外来移民进入门槛。人口生存和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空间。移民涌入增加吃穿住行等生活资料,更离不开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如住宅、学校、医院、车站等迅速增加和扩大,同时也促进工厂、商店等增加。大量移民流入会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资本积累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商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而这一切又反过来促使城市吸引更多的移民。二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辩证关系。肇庆要建设成为一江两岸超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就必须以敞开的胸怀来接纳外来人口的进入,珠三角也好,内部流动也好,省际交流也行。

2.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当前及今后肇庆域内城镇经济发展的基准选择。

中国仍然是一个就业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供需总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肇庆目前实际看还没有发展到依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支撑经济发展的阶段,因此对就业有极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将长期存在。尤其当前由于美国次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下,能解决大量人员就业又有发展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值得我们重视。新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肇庆确立为传统优势产业升级集聚区。因此今后肇庆在双转移过程中,既要重视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引进,也同时要重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进。而且在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

3.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让外来工成为“肇庆人”,实现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其实对于外来工的问题,因为其中牵扯到解决户口问题,所以全国目前还没有多少城市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户籍改革问题,为什么难以解决,这不仅仅是一个户口问题这么简单,关键是依附在户口后面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压力。按照肇庆目前的经济实力,实现户籍改革一步到位困难很大。我们建议对于户口改革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农民工进入城市,争取同“城”待遇。对于农民工来说,在城市有一份较为稳定的收入,有一个安身之所,过上比农村更为体面的生活是最大的心愿。我们首先要建立外来务工人员资料库,由专人监督管理,定期查询。可以给有三年稳定收入的外来工提供廉租房或安居房,城市居民旧房市民可以低价租给农民工,差价由政府补贴,如果当地财政困难也可以根据户主身份或工作性质给予某些方面的优惠,或者可以考虑在经济中心区范围内就近比如鼎湖、高要等地安置农民工,先让外来工“稳”下来。这样可以减少因为不稳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二步,让农民工进入城市,争取同“比”(BB)待遇。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基本属于第二代或第三代,从年纪轻轻出来打工多年,大多数人不愿意再返回农村,或者是结婚后再出来打工,所以子女的素质教育成为最大的问题。肇庆可以在周边区、镇设立全脱幼儿教育或小学教育,让外来工子女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进入城市读书。也可以根据外来工的表现给予其子女入学最大的优惠,让外来工在肇庆“安”下心来。

第三步,让农民工进入城市,争取同“等”待遇。在解决了基本住房、子女就学等基本问题之后,可以与劳工输出地(比如劳工输出地的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后面提到的土地银行等)建立联合挡案就外来工在当地的土地或宅基地统一置换,或由生产队统一流转,或外来工比较集中的输出地建立统管公司,由当地基层村委会代管,年终共同分红,解决农民工的最低保障问题。对于农民工已进城入学的子女在今后可以提供等同于城市市民子女的同等待遇,让他们有向上发展的诉求和利于自身素质提高的通道。

现在很多城市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认为,一定要给农民工解决如同城市市民一样待遇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有点偏颇。其实作为农民工转移到城市,他们的要求远远没有城市认为的那么高。我们对职业学校学生调查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学生在具体确定工作单位时比较重视行业和个人的发展空间,薪金福利、人际关系融洽等,不太重视是否利于解决大城市户口、离家远近等问题。这也对于今后我们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了借鉴。因此,我们分三步走解决农民工进城问题,也是从实际出发,这个过程也许很快,也许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解决。

(二)新区域规划下探索肇庆科学发展新定位推动劳动力转移

《纲要》把肇庆整体列入了珠三角范围,对于肇庆而言,今后的发展规划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肇庆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发展不很突出,它下瞰大都,上连北粤,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再加之阡陌相连,水源丰富,与其他地区不同,却是发展农业最好的地方。整个肇庆处于西北部平原区,其中连片旱地达5 000多亩,可以说完全具备了成为珠三角“南大仓”的能力,尽管肇庆实现了从农业大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型,先后创建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但先天的农业优势,令肇庆的农业仍然占据着GDP极大的比例。针对珠三角目前已形成的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肇庆应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珠三角城市群错位发展。

1. 占领人才先机发展电脑农业、数字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业竞争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法国H.孟德拉斯说过:“一二十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农业科技的发展将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农民在走近或迈向“数字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中,依靠经验为主的传统产业正渐渐向依靠高新技术的现代产业转变,这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肇庆政府大力扶持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利用国内外的各种资金渠道,发展了一批禽畜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蚕桑基地、优质水果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和南药基地。今后政府应鼓励和扶持投资合作有关农业项目的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和资源深加工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科技理念来安排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技术化。应该在配合国家惠农政府的同时,构建以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目标,以推进农村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积极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谋划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发展优质稻、名优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 用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指导农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强力支撑。

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高产、高效、创汇农业,积极实施农业“三化(即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肇庆市重点抓好松脂、肉桂、厘竹、南药、优质柑橘、荔枝、龙眼、蔬菜、肉鸡、生猪、优质水产品等十大主导产业和西江肉桂、高要优质大米、四会华项牌沙糖橘、德庆皇妃贡柑、鼎湖沙浦文庆鲤、高要碧绿牌无公害蔬菜、广宁竹笋、封开金凤凰牌杏花鸡、奇香皇油栗、怀集坳仔厘竹等十大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十大主导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比较优势。十大农业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日渐增强。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了农业园区,主要依托依托特色办园区。把全市农业作为一个生态园区,对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种养、贸工、科研开发、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集约经营,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逐渐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增长点。比如高要生态园,德庆金林水乡,广宁竹海等。同时依托农户办园区。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承租土地,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实物、技术等合股联办园区,大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养殖业等家庭农业园区。比如贾东亮的八一农场等。

3. 积极开拓各种市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加强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流通企业,开拓流通领域,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以大市场、大流通进一步推动大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生产和组织流通水平不断升级。积极构筑国内外市场相融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通过建立“蔬菜、水果专业市场”和“农资超市”带动蔬菜、水果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积极推广新型销售方式,主动与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开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同时,主动走出国门,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市场、公司的合资合作,建立国外销售基地,开通面向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海上“蓝色通道”、“空中走廊”、网上通道等,并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设立“专营店”。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用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保证农产品质量。消费者热衷于绿色环保优质产品的消费倾向和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决定了实行标准化生产、解决安全卫生问题成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并严格执行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是在市场竞争中求胜的必经之路。

4. 大力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为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从肇庆甚至是全省全国来看,农业服务仍然处于弱势。就肇庆而言,今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融入珠三角,实现工业立市,优化三产结构,农业在三产中的比重将会大大降低,但是作为农业大市,肇庆农业产值的总量和质量却必须大大增强,以便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对第一产业的发展,应在重视数量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强调的是第一产业内在质量的发展。因此,今后应大力加强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壮大第一产业总量,提高务农劳动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利于解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让劳动力放心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5.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和机制,为劳动力顺利转移提供后备支撑。

目前肇庆农业土地流转形式较单一,土地流转未形成规模。据统计,我市土地流入和土地流出的户比例都偏低,形不成规模,大部分土地流转的结果,并未走出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圈子。一是农民对土地观念的偏见。我市人均耕地占有量偏少,据统计,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8亩,使得部分纯农业户更为珍惜承包土地。二是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失比较严重。

今后在土地流转方面应有所创新:一是由政府出面成立土地银行。有专家指出政府成立土地银行接受进城农民的土地存放且提供固定收益,可以补偿农民在城镇购房等;土地银行可以把土地成片租出去,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利于推动能人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二是在全省范围内实行耕地占补平衡。肇庆山区工业滞后,耕地整理应大有所为。而珠三角地区,工业起步早,能整理的土地少。从全省产业分工的角度和生态环保的角度看,把山区的用地指标转予珠三角未偿不可。我们可以设立珠三角耕地占补指标交易中心,珠三角其用地指标可以竞买购得,而山区转让指标的所得可以入股珠三角工业。通过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所得来解决农民进城以后的社保、医保等问题。

(三)建设华南地区职教基地

目前肇庆市已有职业院校40所,职业院校现有在校生近11万人,发展速度和规模居全省前列。建议省在资金、建设用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肇庆职教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华南地区重要职教基地,为珠三角发展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在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同时积极培养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的较高素质人才。

1. 大力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训。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技术进步推动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劲,技能人才缺乏将直接制约着我省产业调整升级和社会发展。因此,“十一五”时期,将是我省技能人才工作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加强和提升职业培训。肇庆应抓住机遇,作好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的同时,积极打造“肇庆品牌”,以求中心区职教在全省脱颖而出,走上多元化职教培训之路,今后在辐射珠三角的基础上,放眼长三角和全国。从对肇庆职业技术学院的抽样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职业学院学生对于今后的就业还存在一些盲目的思想和观念,对于国家一些就业法律政策也不太清楚,对于去何处就业也比较盲从。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就业地区选择处于前三位的主要是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大城市,85%的学生对工资要求是最低每月1 200元(如低于800元没有人愿意去);85%看重国家机关、国企和三资企业,而愿意进入民营企业就业的不足5%;52%希望成为企业管理人员,25%希望成为公务员,而想成为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不足1%。所以,今后肇庆职业培训应大力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同时紧跟形势发展需要,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2. 加强学生对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增强对职业教育的信心。

根据我们对职业教育学院学生作了相关问卷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职业教育主要培训专业有物流、数控机床等理科类占80%,会计等文科类占30%。90%的学生认为中职找工作比较困难,但是仍有70%认为职业教育有一定吸引力,但存在担忧,主要是基于对就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清楚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所以90%的人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受资金和政策及技术因素限制。目前,中职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掌握或了解主要来自于各地市县的人才市场和报纸或互联网等媒介,学校内部的招聘会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今后政府应借助媒体和网络多提供将来利于就业的专业信息,更多更即时的公布珠三角就业状况;同时应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可以设立创业贷款基金,帮扶有一技之长的人获得创业资本。德庆对于养兔专业人才的扶持经验值得借鉴。另外,从整个社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民营企业的社会氛围,鼓励民企发展壮大的一些政策优惠等来加大民企的吸引力,鼓励学生去民营企业就业。

摘要:以肇庆市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状况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肇庆劳动力转移状况。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挤出作用分析,研究了肇庆产业变动对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影响,通过对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寻找适应肇庆实际的劳动力转移对策,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关键词:劳动力供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欠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王东京.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韩银娥.肇庆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应用课题之六——肇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供求及转移分析[EB/OL].广东肇庆统计信息网,2008-10-30.

[3]潘爱芹.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0):208-209.

[4]陈冠任,肖万春.人间正道——中国农民纪实[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相对剩余价值 第9篇

关键词:价值观;绝对性;相对性

《论语·子路》所记载的孔子的一句话“和而不同”“以和为贵”。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跟随而至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文化和经济出现了加快融合的趋势。“我们每个人都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即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内心世界是用艺术、文化价值观和宗教表达精神目标的世界。外部世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些装置、技术、机械和手段综合表达物质目标的世界。无论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我们都必须面对共同生活的物质世界。”因此,在这个世界人民共同生活的地球村里,不同文化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这其中最受关注的、交融過程受到冲击最强的莫过于中西方价值观了。

所谓文化交融是“指不同种族或民族相互了解、理解并吸纳彼此的文化传统的趋势”。中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别是由于中西方各民族的独特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社会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决定的。首先,“从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论,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或‘大同’的观念。而西方欧美人士注意变化、多样性或多元论。其次,中国文化重视伦理,而西方文化则偏重法律。“在传统上,中国人所重视的是礼或伦理。礼是敬的表现,敬是礼的内在精神。而在西方,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所以就必须制定较为严密的法律来匡正个人的行为,使人不至于因为个人自由的过分膨胀而妨碍到别人的自由。”中国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集体主义,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而产生的技术和科技手段。另外中西方的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大特点,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别的核心所在。其主要表现是在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中,所有的社会活动皆以家族为中心,人与人的关系也由家族关系扩大而成。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一切活动必须服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尊严、他人的权力都不可侵犯。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课堂上,老师们经常讲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所国际公寓里住的有美国人、中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当这所公寓起火的时候,美国人先抱出自己的妻子,中国人先背出他的老母亲,法国人先救出的是他的情人,而犹太人最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这个有趣的例子反映的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不同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而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以及交通运输手段的迅猛发展,加上我国与世界各地经济贸易的增多,必然会在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文化间的矛盾和碰撞,到最终融合的情况。从而导致这种不同文化间的彼此接纳、相互交融、舍异趋同的趋势愈演愈烈。

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融合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加入,必然会给我们原有的文化生态注入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向传统的民族文化提出严峻的挑战。这种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板块的文化价值观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堡垒被攻克。随着文化价值观的融合不断深入,必然很多人会产生失落感,其认同归属感也会更加强烈。“那种狭隘的阶级、民族、国家界限意识也会越来越强,要超越和克服长期以来的现代人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中心意识超越形形色色的‘中心论’,其中特别是‘西方中心主义’主张重新认识边缘价值观,倡导一种全球平等的普世伦理。”文化价值观的融合过程曾经一度由西方的逻辑主导和控制。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予以攻击。

我们知道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牢固地把一个民族国家标识出来。它具有稳定性、浓缩性和粘联性。忽略一个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存在,而一味地提倡和宣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优势,遭来的必然是一片哗然。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融合过程不是淡化或消灭某种文化,恰恰相反的是它是沿着民族认同的积极方向发展,与中西方民族之间互补,没有了各民族的本土文化,跨文化的交流也就失去了根基。在当今的世界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可否认,美国文化成为了主导文化,例如,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汉堡包遍布世界各地,好莱坞电影占据世界文化市场的80%。它的受欢迎程度和它在全球热播程度从这个数字来看一目了然。这也是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事实和发展趋势。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也就是说文化融合作为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绝对的,是与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密不可分的。这是经济乃至政治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正如萨莫瓦所说:“首先,不断变化的世界已经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次,这些变化今后还会加剧不会有任何削弱。”任何人不可能离开一个群体,完全独立地生活在真空中。世界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不论你来自东方还是西方,也不可能离开世界这个大家庭而独立发展得很好。长期闭关自守,与世隔绝,只能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虽然说这种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交融是绝对的,但是所谓的交融绝不是说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可以完全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

所谓趋同和交融只是相对的概念。统一和融合只是相对的。而且大千世界,变化莫测,想要整个世界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完全统一那也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世界语(Esperanto)于1887年创立,其定位是国际辅助语言,而不是代替世界上已经存在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在全世界的推广程度比起称霸全世界的英语的地位来说相去甚远。这个例子说明要想用一种文化价值观或一种语言来代替其他的文化价值观或语言的话,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英语虽然具有一种名副其实的文化霸权地位,但是,随着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它也会遭遇挑战,单位符号信息量更大的汉语更有可能代替英语的霸权地位。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文化间的了解、认可和接纳会不断深化和加强。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处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这十六个字作为我们的指导原则。以求“和而不同”为座右铭。树立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文化价值观的交融是变动不定的,它随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新奇事物,而且其涉及内容和范围毕竟很广,我们只要取我所用,利我所利。我们更要客观地看到我们民族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做到知己知彼,不以大国自居,但求切合实际。最终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处于上升趋势。进一步促进中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彼此交流与共同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元梓,薛晓源.编者的话.全球化与中国:理论与发展趋势[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 .科学出版社,2007.

[3]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4] Samovar, Larry A &Porter, Richard E.跨文化交际读本(第十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曹鹏飞.全球化·文化·价值观.价值与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对剩余价值】相关文章:

价值观哲学相对主义探究论文04-13

利用价值工程法降低相对物资采购价格12-18

相对指标05-18

相对现状05-28

相对影响08-03

相对定位08-26

农村相对贫困05-13

相对不可译07-17

相对集中处罚07-25

相对独立论文09-05

上一篇:多工艺调度下一篇:保护接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