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范文

2024-06-23

面向世界范文(精选12篇)

面向世界 第1篇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学科, 它对于研究跨种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有着重要的作用。法国文学理论家保罗·梵·迪根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三种, 可见其学术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当比较文学与对外汉语相结合时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二、比较文学的概念和意义

比较文学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著的《比较文学教程》。后来同为法国人的文学批评家威尔曼在巴黎大学开办“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 把演讲稿整理了之后出版, 定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在这本书中, 维尔曼把比较文学作为重要的学术用语, 规定了比较文学的概念, 并且亲身实践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使得比较文学的概念真正流传开来。因为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杰出贡献, 维尔曼被后人称为“比较文学之父”[1]。

比较文学之所以被如此重视, 是因为比较文学是跨语言艺术研究的重要工具。由于语言、文化、地理和思维习惯等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文化圈的读者和学者想要领略其他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十分吃力的。这就需要比较文学来具体研究, 为读者和其他学者提供一份跨文化的盛宴。基于这个特性, 比较文学对于语言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对外汉语教育的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指的是教授非汉语母语的人汉语的教学活动, 随着孔子学院的开办, 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有几百万之多。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汉代开始, 就有专门教授外国人汉语的课程了。尤其到了唐代, 开放包容的中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量的日本人、朝鲜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突厥人, 甚至是欧洲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或文化交流活动。他们想要在中国生活, 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汉语[2]。

今天,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民族复兴进入快车道,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感兴趣, 开始来到中国旅游、交流、学习。这样, 对外汉语教学就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并且还有巨大的潜力没有开发出来。

目前的对外汉语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略显吃力。汉语是音义结合的语言, 有着他自己的内在逻辑有完整的美学标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 要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才会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如虎添翼。比较文学尚没有进入对外汉语的教材, 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3]。

四、比较文学在中文教育中的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 比较文学是一个比较冷门的词语。除了大学中文系相关专业,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文学研究方向。如果不是专业人士, 恐怕连定义都未必搞得清楚。有许多人以为只要是两篇文学作品的比较就是比较文学, 这是错误的, 只有跨语言、跨文化的作品比较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

尽管如此, 比较文学其实早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充满了比较文学的内容, 只不过为了让内容浅显易懂, 没有使用比较文学这样的专业词汇。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 就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相关的比较文学论文和读物很多, 比如《中国的“乞力马扎罗”》、《<洼地上的战役>与外来影响》等[4]。

比较文学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新的高中语文课标中, 比较文学占了极大的篇幅。在选修课程中, 不少有鲜明比较文学特色的选文出现在教材上。这说明国家也在大力推动比较文学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比较文学在我国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信也会在外国学生学习我国文学时有所助益。

五、比较文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意义

比较文学是比较的文学, 而且这个比较不是一般意义的比较, 而是跨越民族、国家、语言、文化的比较, 这个意义是非凡的。比较文学从在法国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肩负起了在不同的文明之间进行交流的神圣使命。今天, 比较文学应用与世界人民的团结事业当中。未来, 如果有那一天, 我们地球文明还要靠比较文学来理解外星的客人, 寻找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

比较文学对于世界上不同文明的理解和交流非常有助于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一个来自美国的学生可以通过海明威而了解中国, 一个日本来的学生可以把川端康成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 这是多么振奋人心啊!

通过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拉近的距离, 也保护了许多的小语种文学, 不至于无人问津而消亡。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项技能的教授,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养。比较文学在传授中文的同时, 能够令外国友人了解中华的精神文明和文化传承, 更有助于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这是求同存异的基础。

六、结论

比较文学在文学发展史和交流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比较文学概念、意义和发展历史的研究, 和对对外汉语教学现状的探讨, 我们对比较文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比较文学进入语文教育是有着身后的历史传统的,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 再次把比较文学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摘要:今天, 全世界都在兴起一股汉语热,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华文化感兴趣, 开始系统的学习汉语。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是最主要的学习障碍, 如何能够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学生教授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 是每一个对外教育的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比较文学由于其特殊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对外汉语和比较文学的分别探讨, 研究两者之间的独特联系。

关键词:比较文学,对外汉语,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林文艺.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2]王丽耘.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王晓音.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眼光教案 第2篇

一、讲解内容:

1、我们要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理由:

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共同的家园;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追求。因此,我们要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2、面向世界的眼光的涵义:

是指平等、开放、以及参与的全球观念,就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和尊重世界各国的前提下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尊重世界各国,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2)关注世界、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关注世界全人类;

(3)奉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二、课堂讨论:

关注伊拉克战争后的伊拉克青少年生活。谈谈他们的生活怎样?

活动形式:讨论

题目:

1、举例说明如何从世界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

2、看到或者听到世界局势动荡地区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例如看到课本23页介绍的伊拉克少年塔拉里的遭遇),你想到了什么?

程序:同前<略>

结论:

1、举例说明如何从世界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

中国的能源问题表现为人均能源占有量少,能源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用面向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就要求我们:

(1)认识到我们中国的能源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能源问题,而且也是世界的能源问题。世界能源是有限的,中国对能源的消耗与世界息息相关,关系到世界未来的发展局势。

(2)在解决我们中国能源问题时,单靠从国外大量进口能源的方式不行,还必须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能源时,坚持保护能源的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2、看到或者听到世界局势动荡地区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如课本25页介绍的伊拉克少年塔克里的遭遇),你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次,我们应该谴责那些发动战争的人,积极倡导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面向世界,服务中国 第3篇

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核心A区占地面积0.56万㎡,建筑面积9万㎡,总投资6.3亿元。定位广告总部基地、研发基地、国际新技术交流与应用基地、人才输送基地,核心B区用地面积11万㎡,建筑面积32万㎡,总投资逾30亿元。定位传媒总部基地、国际传媒交流与发布基地,扩展C区占地面积13万㎡,建筑面积39万㎡,总投资21亿元。定位制片、拍摄基地,扩展D区占地面积16.7万㎡,建筑面积逾41万㎡,总投资13亿元。定位拍摄基地,扩展E区占地面积1.08万㎡,建筑面积1.48万㎡,总投资1500万元。定位工艺印刷基地,扩展F区定位数码基地(软件开发、网络工程、数码视频制作、网游、电商、网络技术培训等)。

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特色所在政、产、学、研、用,通力合作,集总部基地、研发基地、国际新技术交流与应用基地、人才输送基地、国际传媒交流与发布基地及后期制作执行基地于一体。

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入园广告企业,按条件可享受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多重支持与奖励。如:可优先获得海珠区科技三项经费、区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有关项目优先协助申报省、市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等资金扶持;在海珠区参加大型展览、投资推介、贸易洽谈等招商活动中,可优先获得宣传;经海珠区认定的重点广告企业可获得上市融资的公司扶持等优惠政策。

理世界和气世界 第4篇

前两者是否一致是一个认识问题:一致就说明认识是正确的, 认识符合事实, 主观符合客观, 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不一致就说明认识是错误的, 认识不符合事实, 主观不符合客观, 没有实现主客观的统一。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由于所认识的事物 (认识客体) 很复杂或有欺骗性蒙蔽性、而认识的人 (认识主体) 的认识能力有限, 发生了认识的错误、或认识不清、或认识片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偏概全) 、或认识肤浅;再比如, 由于认识主体没有经过实地正确的充分的调查, 仅凭主观想象或错误的道听途说就形成自己的认识;等等。从而发生了主客观的不统一、不一致, 发生了认识的错误。

前两者不一致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事物常常是很复杂的、且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无限性, 而一个人 (甚至整个人类) 的认识能力在一个具体阶段往往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的事物, 当然会经常发生不一致。所以我们一方面说事物是可以认识的、可知的 (可知论) , 另一方面又说认识是无限的、无穷的、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那后两者总是一致吗?也经常不一致。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内心真实感受与这个人对这个事物的口头评价也经常不一致。心里是这么想的, 但嘴上却那样说。这就奇怪了!这就不好理解了!但现实中这样奇怪的事却经常发生。

先让我们来重温“皇帝的新装”。一天, 两个骗子对爱穿新衣服的皇帝说:“我们能织出一种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得见的神奇美丽的布。”“太好了!”皇帝付了很多的钱给这两个骗子, 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过了几天, 诚实的大臣和忠诚的卫队长先后去查看了织布的进度, 他们都说:“陛下, 那布太漂亮了!”其实他们什么都没看见。“我要亲自去看看!”皇帝来到了织布房, “咦!我怎么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想, “我不能说出这个事实。”“这布太美了!”皇帝又给了两个骗子好多的金子。没多久, 骗子说新衣已剪裁缝制好了, 他们帮皇帝换上新装。皇帝走在大街上, 他想让所有人都见识一下他美丽的新装。“皇帝的衣服多漂亮啊!”老百姓齐声欢呼, 皇帝听了十分得意。“陛下怎么光着身子呀?”忽然, 一个小孩大声叫道。“皇帝真的什么都没穿!”老百姓们哈哈大笑起来。

“皇帝的新装”就说明了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内心真实感受与这个人对这个事物的口头评价的不一致。心里这么想, 但嘴上却那样说。“皇帝的新装”虽说是童话、寓言故事, 但其所以能流传下来、并广泛传播, 就说明了其生命力, 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的思想性和在现实中有经常的因应物。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皇帝的新装”中的奇怪事情, 其实并不奇怪。为什么诚实的大臣和忠诚的卫队长什么都没看见却要说“那布太漂亮了”?因为那两个骗子说过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得见那神奇美丽的布, 而他们要是说出什么都没看见的实话, 怕皇帝和其他人说自己不聪明, 也怕受罪于皇帝, 为了自己的名声和摄于皇帝的威严并阿谀逢迎皇帝, 只得说了假话, 导致了对事物的内心真实感受与对事物的口头评价的不一致, 心里这么想, 嘴上却那样说。那为什么皇帝也要说假话?皇帝要是说出真心话, 更怕别人说自己不聪明, 从而有损皇帝的威严, 也只得说了假话。众老百姓为什么要说假话?一是怕说真话而招致别人说自己不聪明, 二是摄于皇帝的威严怕招致杀生之祸, 三是顾于皇帝的面子而阿谀逢迎, 四是从众心理, 别人不说真话我也不说, 别人说假话我也说假话, 人云亦云, 谁也不敢出头。而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正是揣摩透了成人的心理并利用之,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天真无邪、毫无利害关系考虑而专说真话的孩子。只有当那个孩子说出了真话后, 从众的老百姓才从众的说出真话。

再让我们来重温“指鹿为马”的典故。《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二世丞相赵高阴谋篡位, 但又怕群臣不服, 于是就设法试探, 故意先献一只鹿给秦二世, 并说“这是马。”大臣中有的不说话, 有的跟着说是马, 有的仍说是鹿。赵高就把说是鹿的人都加以暗害。明明是一只鹿, 为什么有的大臣不说话, 有的跟着说是马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那些不说话的大臣当时的心理是这样的:说真话就会得罪赵高而招致杀

彝族, 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 约有657万人, 分布在滇、川、黔、桂等四个省区。云南彝族占彝族人口的3/5以上, 约405万人 (1990) , 以楚雄州、红河州和哀牢山区、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因其支系繁多, 分布广泛, 人文、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等原因, 致使音乐体裁、称谓、音乐形态、分类等诸多方面, 呈现出繁杂和特殊性。

一、史诗/叙事诗

1.叙事史诗, 亦称“阿衣阿直”。常在节日、婚丧、酒宴时演唱, 其内容包括天地万物、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故事及风俗习惯、爱情故事等。比较知名的有以下类别。

(1) 《梅葛》, 又称“蜜郭”、“米果库”等, 流传于楚雄州的大姚、姚安、牟定、楚雄、永仁等县的彝族俚颇和罗罗支系。彝语“梅”为口, “葛”为“回转”。意为“通过歌者之口, 将古老或过去的事情唱回来”, 实意为“古歌”。常在年节、婚丧事或贺新房时, 在家中由“毕摩” (祭祀) 或长老主唱, 众人和腔。无伴奏。是以五言韵句为主的叙事长歌, 调式多为五声宫调式。节奏强调前短后长的切分音型。

其类别, 据《楚雄州民间歌曲集成》大致可分为:

A.辅梅葛, 即喜梅葛。B.赤梅葛, 即哀梅葛。C.麻梅, 即老人梅葛。D.勒梅, 即青年梅葛。

E.阿尼梅, 即儿童梅葛/儿歌。

(2) 《阿诗玛》流传于路南县 (今石林彝族自治县) 圭山彝族萨尼支系。原叙事长诗为彝语五言句。描写美丽的阿诗玛与勤劳的阿黑之间的纯洁恋情, 以及她被恶霸地主热布巴拉抢走而坚决不从的故事。曲调骨干为do、mi、sol 3个音, 调式色彩有宫、角调式两类, 节拍为5/4 (3+2) , 演唱以真假声相结合。

(3) 《阿细的先基》流传于弥勒县西山一代彝族阿细支系。“先基”意为“歌”, 《阿细的先基》是阿细“查颇” (唱歌的人) 用“先基调”传唱的创世纪史诗。

(4) “甲苏” (唱书) 多由懂彝文的“毕摩”演唱, 后经发展成为说唱音乐。流行于红河、元阳、绿春等县彝族尼苏支系居地。演唱一般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唱词为五字句

身之祸, 说假话又太明显、显得自己睁眼说假话而面子上过不去, 或是其本质还是是惯于说真话的, 说真话也不行说假话也不好, 矛盾了, 只有不说话。而那些跟着说是马的大臣太知道其利害关系、怕祸于赵高而被迫说假话, 或是其本身跟赵高就是一伙的。于是导致了对事物的内心真实感受与对事物的口头评价不一致, 心里这么想, 但嘴上却那样说, 睁眼说瞎话, 指鹿为马。

建国后的“大跃进”时期, 中国大兴“浮夸风”, 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竟然将亩产说到几万斤, 这也是睁眼说瞎话。一是为了迎合国家领导, 二是从众。

现实生活中心里这么想、但嘴上却那样说的事多的是: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而谎报数字, 企业为对外有良好形象、为了市值而对外谎报数字, 社会上生活中这样的事太多, 稍有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为什么会出现对事物的内心真实感受与对事物的口头评价不一致, 心里这么想, 但嘴上却那样说的现象?具体不同的事有具体不同的原因。但归纳起来就是一点:为了利益、利弊、利害关系, 而导致对事物的内心真实感受与对事物的口头评价不一致, 心里这么想, 但嘴上却那样说, 违背真理, 歪曲事实。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由两个世界构成:一个是理世界, 一个是气世界。这里的“理”和“气”是广泛的概念。“理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心理的真理、客观规律, 也包括人类社会的伦理、道理、规则、法律, 也可称之为“本质世界”。“气世界”就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包括自然、社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 也可称之为“现象世界”。“理世界”是内在的、深刻的、相对稳定不变的、长久的、要用抽象思维来把握。“气世界”是外在的、肤浅的、变化的、短暂的、用感性认识就可把握。一般人都生活在“气世界”里, 他们只看得见“气世界”, 或放弃了“理世界”去追求“气世界”, “气世界”关注利益、利害关系, 我们也经常称之为世俗世界。只有少数人看得到“理世界”, 并去追求“理世界”,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些比较较真、讲原则、认死理、讲正义、追求真理的人, 他们往往被人们视为不灵活。

前文中我们说的以及举的一些例子说的后两者经常不一致, 就是因为一般人都生活在“气世界”里, 他们为了利益、利害关系, 就会经常说些言不由衷的话。“皇帝的新装”、“指鹿为马”的事在现实中也就经常会重演。

摘要:客观、主观与嘴上说的三者间本应一致, 但现实是这三者经常不一致。前两者是否一致是一个认识问题, 不一致可以理解。后两者不一致很奇怪但却经常发生。“皇帝的新装”、“指鹿为马”等就说明了后两者的不一致。后两者的不一致在具体不同的事上有具体不同的原因。但归纳起来就是一点:为了利益、利弊、利害关系, 违背真理, 歪曲事实。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由两个世界构成:一个是理世界, 一个是气世界。后两者经常不一致, 就是因为一般人都生活在“气世界”里, 他们为了利益、利害关系, 就会经常说些言不由衷的话。“皇帝的新装”、“指鹿为马”的事在现实中也就经常会重演。

面向世界 第5篇

(过渡)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回顾世界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在阅读教材时,请同学们注意几个关键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资本主义社会、新技术革命兴起后这几个不同阶段,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看完书后)我们把教材上的这段材料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计算机文本:动态显示“世界经济关系变化图”

(口头)提问:世界经济联系得到不断发展的根源是什么?

(过渡)正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到目前为止,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国际化

(在学生看教材时,提出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卷入世界经济中。对正在搞现代化建设的我国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 带着上述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解答问题)

计算机文本:显示材料和问题: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统计,1970年全球有跨国公司7000家;1995年已达40000家,其国外分支机构达25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达2.6万亿美元。控制了世界贸易的50%—60%,美国和英国的80%—90%的出口都由跨国公司完成。

问题

1、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是什么? 特点?

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一体化。

2、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其重要作用给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何启示?

跨国公司已成为其所在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量。鉴于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及所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正在搞现代化建设的我国来讲,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分析:

(1)必须顺应国际化趋势,主动参与世界经济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学生思考问题,明确本堂课

学习的主题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107页

学生观察、分析此图,

通过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找到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2)在对外开放中,利用外部条件(如:国外先进技术、国外市场、外资、先进的管理和设备等)来发展自己

结论: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和趋势,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我国目前面对外在客观条件。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我国来讲,一方面,应该顺应国际化趋势,实行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主动参与到世界经济当中去。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正是顺应国际化趋势、抓住机遇的正确选择。所以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必然要求。

计算机文本显示结论性板书: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过渡)前面讲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外在环境的客观要求,那么,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有无本身内在要求和自觉愿望呢?

对此我们将通过对两段录像的分析来回答

录象1:(内容略)

计算机文本:根据录像内容设问

问题:

1、促使科龙集团从国内走向国外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 作为在国内市场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优势企业,为了进一步将国内优势发展为国际比较优势,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自己,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然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界限,走向国外。

2、龙集团为什么能成功地走向国外?

引导学生分析:(1)自身具备了条件:已经是国内的优势企业,(在技术、规模、资金等方面在国内领先,在某些领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2)具备了外在条件: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国内已基本形成统一的、开放的市场,这是科龙集团能够成为国内优势企业的前提;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也使各国市场不再封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国际大市场。这些都是科龙集团能够成功地从国内走向国外的前提。

面向世界 背靠大陆 根植传统 第6篇

一月中旬的香港还有阵阵冷意。我校考察团一行有幸在2009年开年之初赴港考察。在三天密集的交流和马不停蹄的奔波中,通过与风度翩翩的绅士——香港大学、亭亭玉立的淑女——香港中文大学和风华正茂的才子——香港

科技大学的近距离接触,可谓收获丰硕,感触良多。

一、国际化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访问之前,我们对香港高校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已早有耳闻,但认识是零散的、间接的和模糊的。这次得以身临其校实地考察,尽管因时间所限只是走马看花,但却处处感到国际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其国际化水准之高大大超过原来的认识和预期。

1. 三所高校的世界排名令人震撼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2008年全球顶尖200所大学排名榜,香港大学由上年排名第33位跃升至第18位,香港中文大学由第50位攀升至第38位,香港科技大学也由去年第53位攀升至第39位,并在全球顶尖50所科技大学中排名第17位。上述三所大学不仅稳居世界一流大学排名榜的前50名,而且在短短一年内排名均有大幅度的提升。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绝非偶然,是香港高校长期坚持国际化战略的结果。

2. 世界一流的大师云集

香港科技大学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年轻的科大,拥有一支真正国际化的教研队伍。在分析科大在短时间内跻身国际一流的主要因素时,接待我们的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助理余同希教授说,过去有人认为我们主要得益于充足的办学经费,其实,办好一所大学人才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办学经费很大部分用于聘请具有国际水准的学者和大师。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说,科大现有教研人员461人,来自24个国家。来自海外的教授占52%,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北美常青藤学校;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教员占80%,他们多在欧美著名学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科大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典范,建立了自己的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的顾问委员会中云集了包括9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图灵奖得主和一位菲尔兹奖得主在内的世界级大师,从而确保研究院的发展在起点上就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最高水准。香港中文大学的2 400名教师中有93%在海外获得高等学位。更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大师比大楼更重要”的理念不仅在教育界内部已经形成共识,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香港大学财务总监在介绍社会捐资助学情况时讲到,过去华人捐资愿意建大楼,而现在更倾向于“捐大师”。该校利用捐款设立的“明德教授席”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3. 全英文教学吸引全球留学生

上述三所大学早已实行全英文教学,既为本土学生打下扎实的外语基础,又为外国学生在此留学提供了方便条件。除了课堂教学语言、教学材料全部为英文外,学生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也全部使用英文。即使香港大学医学院的中医专业,除专业课程外,其基础课程也全部用英文授课。这种国际化、开放式的教学吸引了大批的国际学生,香港科技大学的非本地生占22%,香港中文大学的非本地生也已占到近20%,香港大学稍低些,在13%左右。

4. 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大学发展

这里仅举几例。理念之一,后工业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香港大学原校长程介明谈到,当今世界已进入后工业时代,行业的重组、分化及整合频繁发生。这一变化使得过去单一化、批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过时。教育为适应服务个性化、文化多样化、需求多元化的快速变化的时代,应当研究如何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调整心态、道德养成等多方面,采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理念之二,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在香港的高校中绝不仅仅是口号。在港大面向内地学生印发的招生宣传材料中,每一页都印有普通学生的照片和自身体验介绍。在由港大校长专门为我考察团举行的欢迎午宴上,参加宴请的不仅有校领导和资深教授代表,校方还专门安排了几位内地在校生前来赴宴,有的还被安排在主桌就坐。香港中文大学按照传统,为代表团安排了几位“学生大使”与考察团共进午餐并引导我们在校园参观。这些学生大使,都是品学兼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拔出来并经过专门培训的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接待服务活动,学生们锻炼了人际交往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更加了解和热爱母校,而且还能得到学分。

理念之三,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同欧美世界一流大学一样,香港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是多样化的,其中政府拨款占经费总额的一半左右,其余来源为学费、社会捐赠、社会服务等。从2003年开始,香港特区政府为了调动区域内8所大学自筹经费的积极性,除正常拨款外,实行《政府经费配套计划》(Government Matching Scheme),采用政府为大学1∶1配套、最高限额为2.5亿港元的办法为高校募款,今年港府又进一步将配套政策调整为2∶1,加大了高校筹措资金的压力。在高校自筹经费中,比较特别的一项来源是教育基金的利息收入,这项收入的比例相当可观。例如,香港大学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教育与研究发展基金会,发动社会组织、个人、特别是校友捐赠资金。如校友入会,入会费为2万港元至500万港元不等。此外,还推出《毕业生捐赠计划》、《银禧班(毕业25年)捐赠计划》和《教授席捐赠计划》等项目吸引捐款。基金会募集到的资金并不直接使用,而是作为本金进行市场运作,将利息收入作为学校经费来源。目前,港大的基金利息收入已占学校经费收入的20%以上,主要用于学生奖学金或“基金教授”项目,为学校吸引优秀生源和高水平师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积极为国家经济

和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1997年香港回归大陆,为香港高校提供了与内地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紧密联系与合作的极好机会。在瞄准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香港高校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香港大学不能只在香港发展,要逐步扩展到祖国、亚洲及世界”的思想,已成为香港高等教育界的共识。香港科技大学在《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中明确,该校的办学理念具体化为“世界观”——作为世界级学府,在每一个精选的教研领域走在国际前沿;“国家观”——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地区观”——作为本地区的主力之一,与政府和工商界通力合作,把香港发展成为知识为本的社会。

为了与祖国内地大学学制接轨,香港高校将于2012年将原来的大学本科三年学制改为四年。各高校都成立了转制工作小组,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充实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为上述学制的调整和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香港高校与内地大学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也开展了全方位紧密合作。如香港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办的MBA班已举办了10年;科大与北京大学联合分别在深圳和香港建立了研究所和医学中心;中文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深圳建立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港大建立了致力于帮助中国农民提高水稻产量的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大借助于霍英东先生的捐赠,在广东南沙建立了旨在通过人才培训和技术转移,推动珠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霍英东研究院。自2007年1月成立以来,该院已设有11个研究中心、18个研究项目和7个培训项目,共获得资金1 000多万元,尚有20多个项目正在审议之中。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香港高校积极投入到科技减灾工作中来,体现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科大自行研制的自动导航小型直升机在地震后的第三天就抵达灾区现场,在随后的9天内,在12个县、市、镇拍摄震后实地影像,为评估灾难损失及破坏程度提供了依据。港大在地震发生后,举办了“5·12地震圆桌会议”,共商灾后重建大计;建立了“5·12地震重建基金”,为香港同胞为灾区捐款提供方便。不仅如此,港大还与我校携手推出“巨灾管理工程”项目,为灾难救援、灾后重建、灾民安置等一系列灾难管理实践问题提供政策性建议。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

优良传统

如果说香港高校能够顶天立地的话,这个天,就是始终占据国际一流水平的制高点,而立地,则指的是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保持和发扬我们的文化传统。

香港大学的校训“明德格物”取自于孔子的《大学》,该校的英文简介上专门对校训作了解释,以此向各国学生推介中华文化。港大把“中国研究”作为该校确定的五个重点研究领域之首。在选修课中开设大量的中国语言和文学课程。港大医学院把孔子的格言译成英文“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作为治学格言印在学院介绍材料上。科大组织外国留学生用英语演出粤剧,以实现东西文化的交融。

这里有一个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底蕴的实例。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创始人钱穆先生提出,中国文化最为精致高明之处,实为“天人合一”。为了使学生了解“天人合一”的道理,从而激发他们探究中华文化之价值和精髓的兴趣,学校专门募集社会资金修建了“合一亭”,以亭内水天一色与亭外海天一色的美景交相辉映,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令人过目难忘。“合一亭”的介绍材料也采用线装竖排设计,古朴典雅,古色古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中文大学现有书院近10所,书院宿舍的命名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如知行楼、学思楼、志文楼、明华楼、华进搂,等等。学生入校后,除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专业在某一学院学习外,还要在选择住宿地点时加入某一书院。所谓书院,是学生以住宿地点为单位所形成的第二课堂或第二学习群体。概括起来,书院有下列几个特点。

1. 凝聚学生群体的桥梁

每所书院有自己独立的住宿堂舍,有自己的院歌和文化特色。书院为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计划、出国交换计划、暑期活动和校园勤工俭学机会等,毕业仪式、学生团体活动及校友活动也在书院进行。

2. 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

除各学院开展专业教育外,书院开设各种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对学生提出学分要求。如新亚书院就将通识教育导论、大学与社会、学生为本教学与研讨三门课程作为一年级必修课程,而将文化比较、文学艺术欣赏、社会研究、历史、哲学、大众传播等作为选修课程。

3. 开展学生活动、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场所

学生和教师均可作为书院成员,成员必须参加书院组织的双周会、月会、年会、宿舍迎新、高桌晚会、体育竞赛、惜别会等,通过频繁接触促使师生之间和中外学生之间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形成书院特有的群体文化。

4. 拓展知识和接触社会的窗口

书院经常邀请社会名流或校友开办内容丰富多彩的讲座,并举办各种文化或语言沙龙,学生参与活动也会获得学分。

5. 进行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的平台

书院强调对学生的关怀教育和心理辅导。各个书院都配有心理救护员,在学校的统一培训指导下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学生中发生了不良行为,也是依托书院中的学生组织通过自我教育解决问题。

结合中国高校的未来发展战略,此次香港高校考察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国际化战略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纵观全球,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是国际性大学,国际化水平和开放度的高低与大学的办学水平呈正相关。只有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寻找差距,我们才能早日迎头赶上。因此,坚持国际化战略,大力促进和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实质性合作,绝不应该是权宜之计或点缀之笔,而应该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长远战略和重要举措。

第二,在学习和借鉴世界知名高校的办学经验的同时,必须坚持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避免盲目崇拜和妄自菲薄,防止机械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各校的特点,为我所用,突出特色,继承传统,有所创新。

第三,高等院校应当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优势和智囊作用,以取得应有的社会影响和话语权,充分发挥高校除教育以外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面向世界 第7篇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用户行业也非常广泛, 包括全国的高校、公共图书馆、党政机关、企业、医院、科研机构和军队等, 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国防大学以及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等等机构都是《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杂志的使用用户。 (读者)

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使用用户也有50余家, 包括台湾国防大学、香港大学、台北科技大学等知名学府;香港公共图书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等大型公共图书馆;立法院国会图书馆、台湾文学馆等政府机构;台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研究所、澳门镜湖医院等企业单位。

面向世界 第8篇

一、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认识

1、概念界定

所谓现实世界, 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世界, 包括我们实际上所能感触到的一切事物, 它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存环境,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改造现实世界, 使它更适宜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相对来说, “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 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 使用者 (或称为用户) 能在其中生活、交流的网络世界则被称为虚拟世界。用户可以选择虚拟的3D模型作为自己的化身, 以走、飞、乘坐交通工具等各种手段移动, 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介交流”。它的最大特点便是虚拟性。

2、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虚拟世界的最大特点便是其独特具有的虚拟性, 但是这种虚拟性并不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它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构”、一种“模拟”。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现实世界则是它的基本原型。两种世界的活动主体都是人, 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两种世界得以互补和融合, 最终彼此都得到发展。

(1) 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补充和扩展

现实世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例如, 它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便会阻碍人们活动的开展, 迫使人们不得不放弃“不合实际”的行为, 造成活动过程的单一性和乏味性。因此, 人们为了拥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基于现实世界的特点创建了一个与之截然相对应的世界——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缺陷和不足的弥补, 是对现实世界的丰富和扩展。例如, 由于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限制的不满, 便开发设计出了Learning Online学习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 人们可以不再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去学校进行学习, 能够“随心所欲”的、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场所。

(2) 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的基础和原型

虚拟世界的出现, 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产生的, 它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和模板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属性的转录和反映, 虚拟世界中的事物所具备的属性本质均来源于现实的世界中的物质的属性和关系并与之相对应”。没有现实世界作为蓝图, 虚拟世界是不会出现的。例如, 虚拟世界中的网络学习和现实世界中的学校学习相类似, 学习者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图形展示 (网络上则是通过“视听”模式) 来进行学习的。

(3)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一方面, 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转录和反映”, 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构建的。因此, 随着现实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现实社会中新出现的结构与功能必然会进入到虚拟世界中, 也就是它们在虚拟世界中有所反映、有所体现。另一方面, 由于虚拟世界具有独特的虚拟性, 人们可以将在现实世界中不能进行的活动在虚拟世界中践行。随着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开展, 在虚拟世界中必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用于规范行为的“制度”、“条约”以及新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等。无疑, 这些虚拟“存在”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虚拟世界在移植和模拟现实世界基础上, 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现实世界, 这样便使得两种世界逐步趋于融合”。

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催生新的教育环境

1、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逐步融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兴起和进一步的发展,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现实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几乎涉及到方方面面。学校的教育教学自然也包括在内。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在积极地通过构建虚拟的教育世界来弥补现实教育的固有缺陷, 如改进师生关系、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变革教学手段、优化教育过程、拓宽学校教育的空间等。正是由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使得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也逐步地融合起来。这样, 新的教育环境便出现了。

2、“混合型教育”是新教育环境下的主要方式

虚拟世界的出现和发展, 使得基于这个世界的教育方式——“虚拟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俨然已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它完完全全地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解放了受到时空方面限制的学习者, 使得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到教育的权利。因此, 我们要重视这种虚拟教育的方式, 要正确处理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之间的关系, 使两者之间达到互补和融合的境界;要综合利用两种教育各自的功能, 充分发挥它们在育人方面的优势。“混合型教育”将逐步成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中的主要教育方式。

三、新教育环境的出现, 导致了教育活动中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它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 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在当今社会中, 由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也在逐步地融合起来, 新的教育环境便在此基础上随之产生。这种新的教育环境作用到师生关系上, 则会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之所以说它“新”, 是因为这种师生关系是基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中的, 它不仅仅具有现实世界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而且还具有一些其它新的特质。

1、真实性与虚拟性相互结合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两者的双边活动而产生的。一方面, 在现实世界中, 它具有直接性和真实性。之所以说它是直接的, 是因为这种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直接的互动和交往产生的, 没有这种直接的互动和交往, 师生关系是不会发生的, 是不存在的。说它是真实的, 是因为发生于现实世界中的师生关系是能够被人们觉察到、意识到的, 并且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真反思进而来积极地改善这种关系。另一方面, 在虚拟世界中, 它具有间接性和虚拟性。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 存在于这种世界的师生关系是不直接的, 也是不现实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世界来完成的, 这个虚构的世界也就成为发生师生关系的一个新的平台、中介。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交往的主体 (也就是教师和学生) 是虚拟主体, 那么虚拟主体之间通过在虚拟世界的互动, 进而产生的关系也必然会是虚拟的。因此,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具有直接性、真实性, 而在虚拟世界中则具有间接性和虚拟性。随着两个世界的融合, 师生关系的真实性与虚拟性也在相互结合。

2、固定性与超时空性相结合

在现实世界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基本上都发生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 教师对“固定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而学生则在“固定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 也是固定的。在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中, 学生通过虚拟的网络学习, 可以完全打破现实世界中时间与空间对于学习的限制。教师可以不在学校里、班级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生也可以选择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 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学习, 选择教师的余地会大大的得到拓展, 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 也可以放弃选择那些在教育教学风格上不适合自己的老师, 这种对于授课教师的选择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与之相关联的是, 教师的教育对象也不会像在现实世界中那么的“固定”, 学生的数量、类型等都是不断的在变化, 教师可以通过不固定学生的多种反馈,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讲授方法等, 来适应更多的学习者, 从而扩大教育范围。因此, 发生在两个世界中的师生关系既是固定的, 也是不固定的;既是受到时空限制的, 也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

3、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相结合

在现实世界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有知”和“无知”、“知之甚多”与“知之甚少”的矛盾。这种矛盾反映在师生关系上便出现了教师的师道尊严和学生要尊其师信其道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 有其利处, 也有其弊处。在虚拟世界中, 虽然也会发生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尊师重道的现象, 但发生更多的则是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关系。这不仅取决于虚拟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的虚拟性特点, 同时还和它的操作性强大有关系。虚拟世界中的师生关系受到现实世界因素的影响较少, 学生的民族、性别、年级、外貌、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等都被“虚拟”起来, 被隐藏起来, 现实世界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疏、尊卑等也会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彼此的需要、共同学习等方面上的。在现实世界的师生交流交往中, 学生既要考虑老师的“一举一动”, 也要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防“得罪”了老师, 在老师面前产生不好的印象。学生在这样的交往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并可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不安。然而, 这种现象在虚拟世界中就可以得到避免, 学生可以不再考虑教师的感受, 不再考虑外在的环境而“随心所欲”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因此, 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逐步融合的大背景下, 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也在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基于两个世界, 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不断壮大和发展, 加之与现实世界的逐步融合, 致使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新的教育环境, 并衍生出新的师生关系。因此, 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的基础上,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特别重要。作为此种背景下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构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随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不断的融合、联系不断的加深, 师生关系更为注重民主、平等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将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平等协作型师生关系逐步地转化到现实世界中来, 转变师道尊严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勇于放下所谓的“尊严”, 与学生“平起平坐”地交流、合作, 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的自学能力, 培养他们明辨是非、辨别对错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最终让他们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汇报,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促进学生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升华学生的学习观。另外, 在两个世界进一步互补与融合的背景下, 教师不仅仅要在现实世界中培养、指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行, 更要在虚拟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 双管齐下, 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角色从教育的演奏者转变成为教育的伴奏者。

2、注重提升自身素质, 加强自身修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自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 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上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当今的世界是个信息化不断加速发展的世界, 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逐渐融合的背景下, 如果教师还是一味的仅靠书本知识和传统的方法来教育学生的话, 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时代背景的要求。因此, 作为教师, 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修养, 通过学习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知识视野, 丰富知识结构, 掌握专业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不落伍, 教学方法不落后, 在专业知识、专业修养上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尊敬。同时, 教师要把握好虚拟世界能够提供的条件, 强化自己的交往意识,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话, 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教师的信任。另外, 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两个世界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努力觉察到两个世界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利弊因素, 做到去弊从利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逐步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构成两个世界中的各种因素对这种师生关系既有积极的影响, 也会产生消极的弊端。例如, 在虚拟世界中,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搭建起来的平台进行的, 在这种基于网络的“人——机”或“人——机——人”的学习环境中, 师生的现实情感交流会大大地减少, 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会慢慢地变大, 这样便会直接导致师生之间的感情淡薄化。另外学生长时间地面对机器, 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学习, 容易使他们变得麻木和冷淡。同样, 在现实世界中, 我们要抛弃不合时宜的理念, 大力提倡和发扬师生之间注重情感交流的优点, 使两个世界的师生关系达到互补和融合的境界。因此, 教师要想处理好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必须具有一双慧眼, 即要能够觉察到两个世界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利弊因素, 又能够善于利用积极的因素为新型师生关系服务, 去除消极弊端的不良影响。

4、虚心好学, 追求卓越

正是由于虚拟世界的蓬勃发展, 使得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了,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在某些方面学生了解的知识信息甚至远远比教师丰富。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虚心好学的品质。在现实世界中, 教师要勇于放下自己的“权威”, 在不足的方面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教师要敢于从讲台上走下去, 从办公室中走出来, 以虚心好学的心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 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虚心好学的基础上应当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教师对自身能力和人格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在两个世界相互融合的背景下, 教师的卓越人格显得特别的重要, 因为教师是人类文化的引领者,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人格关乎到社会的未来。因此, 教师不仅要追求卓越的人格, 而且要通过自己的虚心好学实实在在地行动以达到人格的至真、至善、至美。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逐步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大事件”, 并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并随之产生了, 这种师生关系具有它自身独特的特质, 如真实性与虚拟性相互结合、固定性与超时空性相结合、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相结合等。在教育教学中, 师生关系的影响较为深远, 教师要想提高教育学教学质量, 必须认清这种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积极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百度百科.虚拟世界http://baike.baidu.com/view/47107.htm.

[3]冯鹏志.从混沌走向共生——关于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7) .

[4]张立新.两种世界, 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6) .

[5]王亚芳.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3) .

你看世界世界看你 第9篇

Barbie是世界第一的女生品牌!

Barbie是被评为世界前100名的品牌!

在全球超过150个国家,芭比正以玩具套件、饰品、电影、书籍、电器、鞋履、服饰及家饰等全方位产品线缔造一种独特生活方式。

现在,芭比迈着一如既往的优雅步履迈入我们眼镜的世界,让每一个女孩实现成为完美女孩的梦想。芭比眼镜全部采用专色定制打造芭比粉红色。粉红色的爱心,可爱;粉红色的圆点,时尚;粉红色的涂鸦,潮流。可爱、时尚、潮流,打造了芭比的粉红视界。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

恒兴光学针对哈利·波特品牌的魔幻形象,注入时尚元素,开发出时尚架、时尚精品架、儿童架、素材儿童架等丰富系列产品满足多个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

GAMES X-GAMES

X-GAMES简称极限运动。是全球顶级赛事。X-GAMES与恒兴光学强强联手并结合赛事精神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精心隆重推出多彩无框、时尚合金、板材达人三大系列产品。多彩无框的激情、时尚合金的真我、板材达人的超酷、超轻素材的炫动无不在尽情演绎着挑战和街头时尚之风。

NBA篮球运动镜

加倍佶(厦门)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携手NBA共创NBA品牌眼镜,每一款眼镜均由美国NBA官方设计,富于生命力、创造力,运动感十足却不失时尚。除了有光学镜架、太阳眼镜外,还有专业的篮球运动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仔仔隐形眼镜

仔仔光学是一个香港品牌,进入内地市场以后,打造了“仔仔、薫衣草、美佳洁、汝果、啦酷啦、糖果菲琳、宾视、水秘密“九大隐形眼镜及护理产品品牌。各品牌风格既个性独特,又时尚灵动。满足了不同阶层、年龄人群的需要,品牌和产品在市场上保持良好的认知度。

水木年华薄晶系列

面向生活世界的存在主义 第10篇

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并不是自在发生的, 它的背后隐含着一条思想变革的暗线。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 哲学已经不再是“思想帝国的皇后”, 而成为了“思想共和国的公民”;哲学不再被认为是人把握世界的唯一方式, 而同科学、艺术一道成为众多方式的一种。而这无疑是生活世界凸显的思想背景之一。

当我们赞同上述观点的时候, 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首先, 为什么只有在现代哲学的视域下才会发现生活世界的图景, 换句话说, 为何传统的哲学及科学的眼光对生活世界产生了盲视甚至遮蔽呢?其次, 在众多哲学思潮中, 为何我们强调从存在主义“体悟”生活世界的真谛?最后, 处于生存世界的我们, 如何把握、理解生活世界的图景呢?

一、传统哲学与科学对生活世界的遮蔽

传统哲学的诞生与人类的原始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在古希腊时期, 由于缺乏对外部自然环境的了解、缺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环境因素成为了制约人类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 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敬畏心理和深深的无力感。另一方面, 人们又察觉到自然的变化并非完全无迹可循的, 如太阳的东升西落, 四季的变化交替。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暗中主导着这一切, 冥冥中似乎真的有天意。当时人们认为, 如果能够了解这个“天意”, 就能够随心所欲;如果能够把握这个“天意”, 就能万事亨通。在古希腊的哲学中, 这个“天意”即是“存在”。于是人们对存在的探寻表现为这样一个问题:存在是什么?

古希腊的哲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这个“存在”。从泰勒斯的水到阿那克西美尼的气, 再到赫拉克利特的火, 直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人们试图从物质元素来探究存在, 但人们看到其所追寻到的存在仅仅是存在者的存在, 而非最高存在本身。巴门尼德走的是另一条路线, 他抛开了具体的物质元素而将“存在”理解为一种抽象的概念, 这一思路深深影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逻各斯”“理念”等抽象概念粉墨登场, 扮演起“最高存在”的角色。

对存在的不懈追求终于在人们发现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告终。人们也因此终于拥有了神性, 但很快就发现除了神性一无所有。这个全能的神作为绝对存在、“第一动因”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梦想中的“黄金时期”, 而只带来了愚昧与盲从。虽然上帝给了人们信仰的根基, 但是却也为人们制造了禁锢的牢笼。人们陷入“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不能自拔, “神圣世界”的图景得以展开, 在这幅画卷中, 上帝与其世俗代言人高高在上, 而余下的人们只能俯首称臣。

西方的启蒙运动就是要启“神圣世界”之“蒙”。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更是以“我思”的口号拉开了近代哲学的大幕。在这些哲学家眼中以往的哲学所追求的实体是非人的、凌驾于人的, 忽视了人的认识及实践能力。另外, 过去的哲学还表现出了“信仰的乏力”, 而应以人的理性力量取而代之。理性力量的代表无疑就是科学知识。这也难怪之后黑格尔会惊呼“只有知识是唯一的救星”, 包括现在人们一再认为科学是进步的力量等。

乍一看, 近代哲学似乎摆脱了古代哲学对人的忽视, 彰显了主体的能动力量, 似乎可以看到生活世界的图景, 实则不然。近代哲学虽然打出了“主体性”的旗帜, 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摆脱传统哲学的追求, 其差别仅在于不再从世界之外寻求某一超然的实体, 而是将人实体化。这时的“人”, 也就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性的人, 而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上的“人”。人被预先设定了一种本质、一种标准、一套理想的生活。同古希腊时期, 人们所幻想的黄金时期、基督教所理解的人的复归一样, 近代的哲学家们畅想出了“理性的王国”“人类的原始状态”等虚幻的标杆。

如果说传统哲学只能看到一个神圣世界的话, 那么近代哲学只能看到一个科学的世界。这是一个在不变的世界中寻求不变的规律的对象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人要尽量排除自己的主观情感, 而以物的角度来看待物, 以利益的量化得失为行为指南。人的丰富内涵受到剥离, 单向度的人成为了这套观念的产物。人本身并未因这一世界的到来而在场:并未因神圣形象的消解而获得解放;虽然“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虚幻的花朵”, 但并未打破这条锁链本身。

因而, 我们不难发现从追问“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出发, 只能引出神圣的或科学的世界图景, 而无法展现出生活世界的多彩画卷。对于这种发问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我们从逻辑实证主义的命运可见一斑。著名分析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穷其一生欲构造一种科学的理想语言, 但临到终老也未完成这个毕生夙愿。科学理想语言的破灭宣告了传统哲学所带来的僵局, 而正是针对这一困境, 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生活世界。

二、以“人”为突破点, 发现了生活世界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曾说“每一种追问, 都是一种寻求”。问题的不同必然带来了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角度, 甚至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思路。海德格尔正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找到了传统哲学的弊病, 开启了探寻生活世界的道路。

与传统哲学家一样, 海德格尔所关心的是“存在”的问题。他敏锐地发现, 尽管存在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话题, 但大多数哲学家研究初始就遗忘了存在, 将存在者混为一谈。回顾前面所讲的西方哲人对“存在”的寻求, 确实如海德格尔所说在轰轰烈烈地在寻找“存在”的道路上, 反而离“存在”渐行渐远。因而海德格尔称过去的本体论为“无根的本体论”。之所以造成“无根”的窘境正是在于最初的问题上——存在是什么?

因而对存在问题的研究, 就不能去追问存在是什么, 而应该追问存在的意义及存在者存在的方式问题。这个哲学研究的方向也就不再是追寻“是什么”, 即追寻确定性、绝对客观性, 而是转向了意义话题的视域。

康德曾说:“一切形而上学的问题, 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的问题。”而人作为众多存在者之一, 因何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切理论的焦点和核心呢?换句话说为何只有从人这个存在者出发, 才能够发现生活世界的真谛呢?

这一切, 要从存在主义对人的理解开始。在海德格尔看来, 人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存在者的存在者。人的独特之处, 正在于其并没有一个先天的本质, 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塑造出来, 人是可能性的存在者;另一方面, 人能够通过自身的活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形成了明确的个体或自我的观念, 人是负有自由个性的存在者。他将人的存在称为“生存”。

与近代哲学家所理解的人是主体, 世界是对象, 他人是他者不同, 海德格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在原初并没有主客之分, 三者同时出现, 共同在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逐渐偏离了其“本真状态”, 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以主人自居, 将它物仅仅视为达到目标的工具, 结果“人虽然达到了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的, 却使自己降到了与物相同的水平上去”。在面对他人的时候, 一方面每个人都以自己为标准, 是其所是, 产生了人际关系的冲突;另一方面, 由于在竞争中争强好胜, 又为他人的好恶所制, 失去了自我, 成为了无个性的“常人”。对此海德格尔不禁慨叹:“科学已经离我们如此的近, 以至于我们早已不堪重负。”

法国的存在主义巨匠萨特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学说。在他看来, 人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本质, 人的本质只能在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填充。在此意义上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另外, 与海德格尔稍显不同的是, 他特别强调了人在做出选择上的自由。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而选择的自由是绝对的。你可以选择“不选择”, 但是无法放弃“选择”。因而人在这一自由权利面前, 就不得不承受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和责任。

我们列举了存在主义对“人”的观点, 似乎并没有直接揭示其与发现生活世界的联系, 实际上我们走了一条描述生活世界的小路。人的形象是与生活世界的图景息息相关的, 因为生活世界归根结底正是一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应然与实然相统一的世界。与神圣世界和科学世界不同, 生活世界是一个变动中的世界, 是一个不断形成的世界。同时, 生活世界不同于神圣世界对确定性的极端追求, 也不同于科学世界对知识性的盲目渴望, 它从展现伊始就表现出了对意义的探索, 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关注。简单地说生活世界就是一个真正的智慧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 人摆脱了对物的依赖, 重新回到了人本身;人摆脱了以主体自居的傲慢心态, 开始尝试着与自然进行和谐的沟通;而在这一世界中的每个个体, 在享受自由的权利的同时, 也承担起了自身的责任, 从机械、冰冷的工具理性中走出来, 重新投入真情洋溢的生活中。这个生活世界图景在我们看来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的本真状态”, 马克思所畅想的共产主义的蓝图。因而我们不难发现, 生活世界是人们基于生存世界的一种内在的超越性向往, 生存并不等同于生活。

三、生存世界与生活世界碰撞下的我们

通过前面的表述, 我们发现生活世界的图景始终是一项“未完成的计划”。那么它对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我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中又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启发呢?实际上, 生活世界同存在主义所理解的人一样, 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而生活世界的魅力之一恰恰就在于它的未完成。它对当下社会展开无情的批判的同时, 又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但是, 我们真的只能对生活世界产生一种“乌托邦式”的遐想, 而在真实的生活中又重新回到生存世界的轨道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时代以其特有的现实问题的方式, 为我们揭示出生活世界不仅仅是一种应然, 而且也是一种实然。

生存是人类存在的第一前提, 这点毋庸质疑。在物质极端困乏的年代, 吃饱、穿暖成为了人们的主要追求, 因而我们可以说当时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当生存面临挑战的时候, 不单单是人, 任何一个自然物种都不会甘心忍耐而默不作声, 因而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了当务之急。

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吃饱穿暖已经不再是燃眉之急 (在绝大多数地方) , 人们将视野转向了其他方面, 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成为了越来越热的话题。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活着, 而是更深层次的“如何活”, 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活, 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生活。而这正是生存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型中所碰撞出的新的问题。

按照我们以往的理解, 只要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唯GDP发展观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分配问题、高节奏下人的空虚感与焦虑感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涌现, 都显得科学技术并非是万金油, 对于这些问题它只能显得束手无策。

存在主义明确地揭示出了科学世界的弊病, 科学作为人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其本身对意义问题一直是漠不关心的。通过前面, 我们知道生活世界即是一个探寻意义的世界, 要解决生活世界的问题, 也只能从生活世界本身出发。我们在提倡自由的同时, 更应该重视自身的责任。在“混世”和“共生”的状态下, 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这并不是我们的“本真状态”, 在“沉沦”中不放弃对真我的不懈寻回。

中国食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 第11篇

中国食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以往,我们讨论中国食文化的发展,或更具体一点,讨论某一特定区域(如上海)的食文化发展,着眼较多的还是如何保持本民族、本帮、本土的特色,而较为忽视怎样面向世界,思考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大背景和大环境下的持续发展问题。

早在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及时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这一带有全球战略意义的三个“面向”指示,教育界自然首当其冲,去深入领会和贯彻。但实际上,这三个“面向”指示的适用范围,远不止教育界,文化、经济、军事、政治,乃至我国从自然科学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专业,都应考虑自身的三个“面向”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以为,这三个“面向”中的“面向世界”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世界里发达和已取得优秀和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经验之一,必定是现代化;他们的领先地位,也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抓住“面向世界”,就会带动另两个“面向”,就会从整体上拓展自己和发展自己。

今年9月16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国家“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的“总论”、“原则”和“重点”部分,都有三个“面向”性质的内容,突出的也是“面向世界”。

纲要的“总论”中说,“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学的结合日益紧密,……要增强忧患意识,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在“原则”中则强调,要“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前进动力。”在纲要的“重点”部分又指出,要“抓好文化‘走出去’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在“对外文化交流”部分,纲要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细则,包括各种途径、方法等。

我们食文化研究者经常讨论的中国食文化、上海食物和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在2010年的世博会中发挥作用,如何在世界食文化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等问题,现在看来,都可以而且应该结合国家的这一文化发展的重要文件来加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我个人学习纲要后,结合上海食文化的研究现状,联系以上内容,觉得有这么五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中国食文化如何受国外文化的影响?

以上海为例。因为一直是个海纳百川、融会四方的大都市,故开埠以来,自身的文化形成就带有浓重的中外结合与融汇的特点。这在食文化上也充分地表现出来,如上海的就餐环境和设备、就餐形式和氛围,乃至糕点(饼干、蛋糕、冷饮品等)、送礼食品、时尚食品制作所体现的文化特征等等。与此相关的从历史到现实、从进入到吸收、从交流到传播等的文化问题,都需要我们做较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因为这些也是上海食文化特征和影响上海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国外食品是如何借助文化打入中国的?

不管我们怎样看待一些餐饮的健康和营养问题,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以及欧洲的必胜客(比萨饼)等仍在中国盛行不衰。他们的成功秘诀,以往一些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者比较关注,已有了诸如《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样的论文。但我们食文化研究者类似的研究却不多。上述的论文是由一位美国加州大学的人类学家通过在北京的田野调查后写就的。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消费者和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原本地道的美国食文化赋予中国文化的意义,北京的麦当劳因而成为被地方化了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的事实。例如,在中国的麦当劳强调的是适应中国的“慢节奏”、“现代化幸福生活”、平等、民主、环境浪漫又舒适等观念追求,以及让中国民众体会外国餐桌文化,配合中国的社区教育、尊师重教、家庭温馨等的文化操作。再如有一篇分析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文章,则从中国人到肯德基“吃鸡”、“吃快”、“吃派”、“吃名”、“吃文化”、“吃美国文化”等角度作了深入的分析。最近,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信息:肯德基推出中式快餐“皮蛋瘦肉粥”,以满足许多中国人喜欢早餐吃米食的习惯;星巴克在食谱里除了其传统特有的浓郁芳香的咖啡外,又增加了具有中国口味的糕点。这些国外餐饮企业的成功操作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中国餐饮业如何在文化层面上做到这些,的确是应引起重视的。

三、国外是如何研究中国食文化的?

近年来,我国对国外汉学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一研究范围已从汉学(一般指汉语言文字和文学、文化)扩展为中国学(即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这中间,中国的饮食文化肯定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驰骋在国际舞台上,必须要知己知彼,而知己不仅需要自我的了解,更应该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实际上是一种从接受角度所作的研究。我们已在文学、美学等专业上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在诸如中国饮食文化上,还未将此作为一个重点来加以深探。

四、中国食文化的传播如何发挥多元载体的作用?

国家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到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时,例举了许多途径和方式,如节日文化交流,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节等展示,国外艺术节,国际性书展,电影、电视节目在境外的推广,民间文化交流合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文化与非文化结合的传播,“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等等。这些都可称之为多元载体。一般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如此,中国饮食文化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载体,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在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方面下点功夫。

五、如何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和品牌?

我们一直为中华美食及文化自豪,但在国外或国内的对外市场上,中国饮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或外国人对之趋之若鹜。一般来说,外国人到中国本土来是能够品尝到中国的美食并感受到中国浓郁的食文化,但如将中国食品作为礼品赠送外国朋友,那我们常常是一些简装或原装的茶叶之类;如在上海,糕点类若当场品尝可以,作为礼品就较难出手。反之,外国人这方面就做得较好,如韩国、日本,他们可以家制一些精致食品(如各种糕点)送客人,也可在他们国内购到一些小巧玲珑的精美礼品型食物。当然,近年来,随着旅游文化的掀起,我国各地也在这方面动了一些脑筋,但如何使各地的食文化成为一种外向型的知名品牌,如何培育与之相关的企业,以及相关的中介、项目等等,还是大有文章可做。

面向世界 第12篇

歇洛克·福尔摩斯 (Sherlock Holmes, 又译为夏洛克·福尔摩斯) , 柯南道尔的小说集中塑造的大侦探, 现已成为世界通用的名侦探的最佳代名词。

福尔摩斯设定好的家庭和独特的个人经历都为了说明为什么他能够了解两代以前的社会风俗, 为什么他能适应乡间生活、熟悉乡下的情景, 而且为什么从没放过任何法国的案件。另外, 福尔摩斯还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使自己具有了高潮的侦探推理才能。他所进行的侦探合乎逻辑, 入情入理, 他对各种案件的判断和推理都头头是道, 这就使很多读者认为福尔摩斯真有其人。

福尔摩斯的相貌和外表, 乍见之下就足以引人注意, 他有六英尺多高 (合约180厘米) , 身体异常消瘦, 因此显得格外颀长;细长的鹰钩鼻子使他的相貌显得格外机警、果断;下颚方正而突出, 说明他是个非常有毅力的人。经常拿着烟斗与手杖, 喜欢把情节弄的戏剧化, 外出时经常戴黑色礼帽, 唯一不好的就是注射可卡因。他独特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也成为了很多侦探小说主人公侦探的模板, 使得很多读者对侦探都有一个性格怪异、推理缜密、爱好奇特的印象。

二、柯南道尔与华生

阿瑟·柯南道尔 (Arthur Conan Doyle) , 英国杰出的侦探小说家、剧作家, 于1859年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 二十二岁获得医师资格, 二十六岁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行医十余年。在此期间, 收入微薄, 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 后来毅然决定弃医从文, 专门从事侦探小说的创作。

书中华生的经历和柯南道尔的如出一辙, 作者将自己化身为华生, 陪伴在福尔摩斯左右, 用福尔摩斯伙伴的身份讲述了福尔摩斯的一生, 而且, 通过作品也使读者看到作者的一生。

三、福尔摩斯式的推理法

“我的论断来自于我对表象的推理。这虽然是在一瞬间完成的结论, 可中间却是有一定的步骤作为根据的。在对你的判断上, 我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这位先生具备医生的风度, 又不乏军人的气质。那么, 显然他是个军医。很明显, 他从热带回来不久, 脸上还带着日晒的光泽。他腕部皮肤黑白可辨, 可见黑色不是他的自然肤色。他面黄肌瘦, 这暗示出他的饱经折磨、历尽艰险。他左臂伤过, 现在动作还不灵便。试想, 一个英国军医在热带战区经历曲折, 并且臂部负过伤, 除了在阿富汗还能在什么地方呢?’这一系列连贯的想法, 一闪而过, 我便很快地得出了你来自阿富汗的结论, 你当时还很奇怪呢。” (《血字的研究》)

这便是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 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大前提是一般事理, 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事物, 结论就是论点。

对象的身体特征是推理过程中第一时间获得的推理前提。胖与瘦, 高与矮, 强与弱, 黑与白……这些前提无疑能帮助我们推断出对象的大量背景资料。这种方法在书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要想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 必须从身体特征方面的推理开始。

1、肤色与四肢

小说的时代是英国对外扩张的黄金时期, 加之福尔摩斯所处的伦敦市鱼龙混杂, 许多人士都有过在外国生活的经历, 所以有些人的肤色和常人有所差异, 而且在不同纬度生活的人的肤色也有差异。同样, 当时英国社会工作的多样性, 不同工作的人在四肢 (尤其是手部和胳膊) 留下了不同的印记, 这些都将成为福尔摩斯对象判断的重要依据。

2、伤痕与纹身

小说中出现的委托人和犯罪嫌疑人许多都有非比寻常的经历, 这些经历都会给推理对象留下各种不同的伤痕和纹身, 而这些伤痕和纹身都附带着重要的断案信息。

3、气质

福尔摩斯善于从对象的气质与神态中得出经验性的论断, 作为整体推理的补充。这种推理是经验性的, 所以有着很高的不确定性。气质方面的推理更偏向于归纳推理。

4、综合状况

综合状况方面的推理与气质方面的推理有相似性, 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并且在对综合状况进行推理的时候, 推理对象有造假的可能 (如《最后的致意·临终的侦探》中福尔摩斯巧借装病骗过了好友华生和欲致其于死地的柯费顿·司密斯先生) 。但是相比气质方面的推理, 综合状况的推理需要一定的医学支持, 所以这类推理的可信性更大。

四、影响和意义

毋庸置疑, 福尔摩斯已经成了名侦探的代名词,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 好多人更将福尔摩斯当成了聪明人的代名词、一种象征智慧的符号。《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对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侦探小说均有深远影响, 不愧为世界侦探小说之经典。

摘要:《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英国侦探小说家、剧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著名侦探系列小说, 他虚构了大量扑朔迷离的神秘案件, 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个家喻户晓的神奇人物。柯南道尔侦探小说的艺术技巧, 对以后侦探小说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关键词:福尔摩斯,柯南道尔,华生,推理法,影响

参考文献

[1] (英) 阿瑟.柯南道尔著, 祁万连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2] (英) 阿瑟.柯南道尔著, 李家云、李广成、欧阳达、刘树瀛等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群众出版社。

[3] (英) 阿瑟.柯南道尔著, 安娜等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哈尔滨出版社, 2008年1月第2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面向世界】相关文章:

面向需求05-25

三个面向06-23

面向技术07-24

面向企业07-27

面向服务计算06-12

面向/基于对象06-16

面向服务的构架05-13

面向大数据搜索05-29

面向服务软件体系06-01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06-10

上一篇:气态污染源下一篇: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