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实践创新范文

2024-06-03

提高实践创新范文(精选12篇)

提高实践创新 第1篇

一、狠抓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应有四种“角色意识”:一是好母亲:要保护学生, 使他们免受任何形式的忽视、伤害和身心摧残。二是心理医生:要细心体会他们所思所想, 为他们保守秘密。三是伯乐:尽管他们有一些缺点, 但要给他们指明光明的前途, 唤醒他们心中沉睡的自信与尊重。四是知心朋友:尊重个性, 理解他们的困难, 让他们有话愿意跟你讲, 有苦愿意向你诉。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打造工作卓有成效的教师队伍, 培养一代名师是抓好教学的关键。要成为名师, 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 要在艰苦的教育工作环境中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经得起诱惑, 在艰苦的环境中提升、体现人生的价值。在三尺讲台铸就辉煌, 谱写出壮丽的人生春秋。针对青年教师多的特点, 我们制定了“培养青年教师的‘三、五、十’工程”, 即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出师、五年成熟、十年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和实行“建设新世纪中青年骨干教师工程”, 本着“学校大力培养, 个人主动发展”和“学校推名师、名师带老师、敢于想名师、努力成名师”等措施的制定, 大大加速了青年教师成长的脚步。同时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 运用激励手段, 弘扬教师正气, 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普遍宣传“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要想有地位, 必须有作为, 要想有权威, 必须有实力”等, 加上建立“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淘汰不合格教师”的运行机制, 广泛宣传“教育是事业, 事业的意义需要献身;教育是科学, 科学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的教师从教理念, 使青年教师在惠高的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使教师把“学高为师素质优, 身正为范师德好”“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 样样是楷模。”的思想, 灌输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去。

二、创新教学管理过程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字:“勤、实、细、活”。

“勤”俗话说:“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抓教学离不开勤字, 行政班子、班主任、科任教师都要勤于教学、勤于监督, 勤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个性特征, 勤于掌握各科任教师的信息反馈, 勤于督检学生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 从而掌握第一手材料,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对症下药, 实现“药到病除”。从而始终使学生的个体发展、班级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走在正轨上。

“实”就是要有务实的工作态度, 踏实的工作作风。教学管理做到“有制度可依, 违纪必依, 表彰必依”, 学校出台教学措施注重可操作性, 措施一旦出台就严抓落实, 定要措施发挥实效。

“细”教学管理从“细”处入手, “1%的疏忽可能会导致100%的失败”。对学生纪律管理要包括:早读、课堂、课间、两操、晚修这五大块, 内宿生还要加上宿舍纪律管理。让在校学生行为规范都在纪律约束之下, 同时在纪律要求方面, 对于要达到什么要求, 实现什么目标要措辞坚定和明确, 不留死角。

“活”是学校管理的“生命力”, 争取家长和社会力量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 做到人尽其才;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变革教学、学习、评价方法

今天的课堂教学已经一改昔日传统的“唯师是从”“唯师独尊”的状况, 构建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校在开展和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实行“教、研、训”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以生为本, 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 更多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艺。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内在潜力, 提高教学质量。

1. 深入教学方法研究, 突出创新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创建“注重课堂实效、促进良性竞争, 和谐发展, 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

(1)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熟悉教材, 根据教材的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各备课组以近三年中考试题为依据, 深入开展中考和竞赛试题分析研究, 掌握中考试题的基本命题点。

(2) 以听课、评课为主要形式, 聚集多层次的课堂反思, 结合新课改精神,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探索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新方法。我们组织了各类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等, 做到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案例解读, 互动对话;剖析案例, 透视细节。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举行这些公开课, 不但为教师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加强学法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注重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研究教与学双边互动关系,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达标。提倡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学习, 做到厚积薄发。

(3)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师生之间互动促进,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教学中做到愿学、乐学、会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关注发展, 以学论教

“关注发展,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上, 要关注学生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参与状态等学习状态。我们也把学生的这些学习状态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聚焦点和出发点, 并以此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和反思研讨的过程中, 由于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 关注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发展潜力;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等,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也使一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过去老师们的教学主要思考的是“老师怎么教”,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反思后着眼于对“学生怎么学”的指导。备课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更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元化, 优质课堂越来越多。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又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四、注重校本研究, 以研促教, 科研兴校

组织教师结合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简单问题具体化, 普遍问题课题化。提倡学校领导带头主持课题研究, 如本人主持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项目的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李仕强副校长主持了“学困生的成因、特点及影响的对策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在校领导带动下, 全校形成了一个人人争参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现全校共有国家、省、市、区、校本课题20多项。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 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 进一步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创新新课程体系和开发校本教材

课程改革方案对课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教材开发政策鼓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适宜的教材, 教材的本质是在特定目标下, 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 所以教材归根到底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那种将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是不恰当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设置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的前提下,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现有的课程资源, 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我校在充分挖掘学校及其周边丰厚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成立以校长为核心, 教师为主力的编写小组, 聘请专家指导, 编写了一本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成才指南》作为学校管理的书籍。

六、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和教学的整合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确实令人惊叹, 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开始依靠信息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开始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舞台。前卫的教育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主要载体和舞台。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 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 成为学科课程改革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校的所有教室已安装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平台, 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提高实践创新 第2篇

[摘要]利用新课程实施带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效提高中学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研究,创新活动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新,展现自我,完善自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活动的德育功能得到极大发挥。

[关键词]综合实践学科周科技活动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77

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它要求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德育,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的科学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前,我国基础教育普遍沿用旧的教学方式,学校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方式多是满堂灌、命令式,学生被动参与学习和活动,校园、课堂活动氛围沉闷,学校育人效率低,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提高学校育人效率,就必须改革教育活动方式,激发师生全面自主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极大提高育人效果。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春风,特别是新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给我们师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活动方式,全面提高实践活动育人效果。

二、问题的解决

(一)利用新课程的实施开启学生自主活动之门

1.明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活动课程。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四大板块构成。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为我们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手段和广阔的实施空间。

2.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我们根据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体开设各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开设课程的内容主要按国家制定的标准版本教材进行,实行时间为每个学期的第1~5周,为下一步实施校本教材打基础。

(2)结合自身实际,开拓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在按规定教材上好起始课后,学校结合本身实际,挖掘本地资源,建立校本实践活动课程,自主实施。如石井中学,确立“石井升平社学文化探究”为综合实践活动年级研究课题,学生自选主题,自选课题指导教师,约30人成立活动小组,采用学生自己提出活动题目和教师列题学生选择的多种形式,学生自主确立课题,在教师指导下,从文学、历史、艺术、建筑、科技等多种角度进行实践探究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应师生个性发展,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

(3)升华提高,创新课程活动内容和实施模式

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激发广大师生的活动参与热情,活动的内容与实施模式得到极大创新,育人功能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施学校校本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课程调查、探究,收集调查数据和资料并及时分析汇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完成课外调查,为后续的课堂汇报交流打下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汇报,自主交流,科学评价,在自我展示中,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例如,创新成果突出的石井中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完成了石井地区土特产调查研究、石井河污染状况调查研究、石井地区民间传统曲艺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城中村科学建设调查研究等校本课程的探究和实践,并在课堂上热烈交流探讨。其中的成果曾荣获市首届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学生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完善创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课、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结题报告课等多种课型教学模式。成果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起示范作用,受到了省、市教研室的肯定和表扬。

(二)开展彰显特色的学科周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在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同时,我们积极利用课程成果进行学科周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为龙头,以点带面开展各科活动。润物细无声,德育收实效,师生共同参与,能力和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了质的提高。

1.全员参与,精心制定活动计划

每个学期初,学校科研中心制定好整个学期学校的学科周活动方案,然后要求每个科组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之后按计划依次准时开展学科周活动。特别要求每个科组在学科周活动开展前两周,确定活动时间、内容,制订活动方案,提前一周上报科研中心,同时做好学科活动海报等,最后学校公布学科周内容及安排,各学科按活动方案自主开展各项活动。力求创新活动模式,吸引师生主动参与。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做好准备

在制定好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的特点,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前的准备:认真调查、准备器材、编好手抄报、做好训练、精心准备展示和竞赛材料,为一周的活动展示以及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3.彰显学科特色,实施具体活动

各学科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项目切合学生特点,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还有能力要求,吸引各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获奖。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快乐、感受成功,进而将活动的激情带进学科学习中去。我们的实践中,以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引领,各科组从活动前资料准备、活动过程安排,到活动后的评价表彰、详细安排,师生人人参与,突显学科特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素质以及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激情互动的创新教学活动促使师生教学相长

1.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

学校利用综合实践和学科周活动的契机,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及时进行相关自我展示活动,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成立综合实践、科技、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艺术、计算机等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把课外活动延伸到社区,组织学生到社区、交通道路、家乡河流、城中村进行实地考察,使常规教学与科技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他们很自然地学会调查、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发明、学会创新。

2.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园创新活动的展开促使教师只有不断地开发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这过程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教师积极创新,大胆改革,争当名师,科学育人,为学校科学育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四)利用不断创新的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1.促使科组良性发展,优秀建设显成效

由于创新教育活动对科组有整体要求,迫使学校各个科组只有共同合作,完善自我,完善集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活动任务。各科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周活动的开展,抓好教学、德育改革,积极申请省、市级等课题,全面开展研究,重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改革等科研成果的推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创先争优,共同进步,保证了育人实效。其中,石井中学创新活动期间,学校物理科2次、化学科和综合实践科各1次被评为市优秀科组。

2.促进教育管理科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育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创新更促使学校改进管理。管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校教学成绩、教育质量名列省市区同类学校前茅,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3.全面建设校园,建设品牌创特色

创新教育活动的大力开展,能使与时俱进的高端校园文化自然形成,学校建设必然成果丰硕。校园建设走向全面,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创新特色学校品牌自然形成。由此形成的特色品牌学校必然会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赏识和社会的肯定。学校实现特色育人、素质育人、全面育人,学校办学形成特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师生健全发展,学校建设走向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评价与反思

从对学校、师生实验研究前后的调查数据知道,通过这几年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改革试验,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师生全面发展,校园特色建设硕果累累。

1.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成绩喜人

学生创新发明连获国家发明专利。学生获国、省、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二、三等奖共计195人次,51人次获科技创新比赛辅导教师奖,张明璐和袁芷薇等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获省市科技大赛最高奖,名列省市前茅。教师多次被评为省、市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园丁),学校荣获省、市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

2.教师成名师

教师专业化成长,名师从无到有。其中,实践学校石井中学,作为城郊普通初级中学,就有中学正高级教师、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省优秀教师等省、市优秀教师19人,区德育工作者一大批。为学校科学育人提供了大量人才保障。

3.校园品牌成名片

校园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实践学校被评为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健康学校、德育达标学校,首批特色学校、毕业班工作特等奖、科技创新“市长奖”,成为附近地区学生向往的首选学校。

实践证明,创新活动教育方式,彰显学科活动特色,能激发学主动参与,积极创新,展现自我,完善自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活动的德育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的德育育人、科技育人、全面育人就会水到渠成。

创新育人,育人创新,教育就会充满希望,就能收获成功!

[ 参考文献 ]

创新实践教学 提高应用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 途径策略

职高服装专业属于实践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及消费者,并直接参与设计和制作实践是必要的。就目前的实践教学状况来看还不能完全达到实践与教学的目的。服装实训室只是一种模拟练习,设备不全,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实际生产方式相去甚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刚进入大型服装企业时,由于不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操作程序,实习时眼高手低,什么事也做不成,再加上在校实训室做服装轻松随便,而工厂管理严格,他们根本受不了约束,也吃不了苦,因而造成学生自动离岗、企业埋怨的局面。长此以往,教育与就业矛盾加剧。因此,紧紧抓住现代工业经济对技术人才需要的良机,全面贯彻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精神,深入研究职高服装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建立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实施模块化实践教学和考核,夯实专业基础课教学

职高服装专业基础课中80%的课程是既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因此,职高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第一个层面是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课“应会”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改变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因而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实行模块化教学,并按模块建立课程验收考核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1.分类划分,明确技能目标。根据款式——结构——工艺三大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按岗位技能需要采用反求逆推之法,推出并确定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应知、应会的内容,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定位。

2.分解教学模块。对于服装专业基础课来说,模块化教学的目标是技能习得,即一个完整的模块应以习得一种技能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需掌握的应知、应会的内容很多,不能笼统地“一锅烩”,应将复杂的知识内容作模块化处理和描述,将其分解成单纯的、可切割、易操作的模块,形成较为单纯的、便于传导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3.实施模块教学与考核。模块分解完成后,教师再根据模块教学的需要,确定每个模块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等,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实施,确保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上化繁为简,各个击破,确保教学质量。一个模块学完了就进行检测验收,然后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掌握全部应知、应会的内容。根据模块教学建立课程验收考核制度,同时建立各阶段验收考核手册。达标者通过,不达标者继续学习和训练,再测试达标,直到通过。

二、完善仿真实训,加强服装专业课实践教学

将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岗位结合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施“仿真实训”,因此,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式上,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训练相结合,实施“仿真实训”,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死的知识、技能成为活的工作本领。

1.建设仿真服装企业生产运营环境。在服装生产流程仿真实训中心内,建成五个实训单元、实训实体:(1)模拟服装企业技术室;(2)模拟服装企业裁断车间;(3)模拟服装企业缝制车间流水线;(4)模拟服装企业特种加工设备工艺室;(5)模拟服装企业整烫车间。由这五个实训单元、实训实体组成一个完整的服装生产流程,相应的课程或课程内容的实训(或工程训练)分别在这五个实体中进行,学生对所学习的技能能够很快地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健全仿真实训中心的分部门结构。服装企业生产运营仿真实训中心应由服装加工流程各环节的全仿真技术部门与生产车间有机组合而成,每个部门和车间都配置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规定相应的功能、学生实训内容、考核标准。例如:服装仿真缝制车间的主要硬件参照服装生产车间的模式,由高速平缝机、五线包缝机、工作台、扦边机、开袋机等设备配备,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服装的缝制、工艺设计、流水线设计、服装品质管理等技能。这样让学生既可以置身市场,得到实际锻炼,又降低了实习费用。

3.实施立体化业务训练考评。服装企业生产运营仿真实训中心的各部门(车间)分别配置各自业务环节训练的内容、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技能的掌握、实训情况进行自我测评。学生还可以进行专业课程训练、考证技能训练。

在仿真实训基地管理上,还可以采取实训基地企业化的方式。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即:教师既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又是企业管理人员;学生既是学校的学员又是企业的员工,使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毕业时必须取得专业成绩合格证书、技术操作等级证书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三、开展预就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与企业工作“零距离”接轨

预就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是职高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第三个层面,也是学校培养毕业生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一方面,学生直接从事生产可获得一定的报酬,进行勤工俭学,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生顶岗,满足了企业对短期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企业的减员增效创造了条件,产生了人员效益。另外,学生经过真刀真枪的实训后,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满足了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预就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应坚持“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岗材结合、重在上岗”的基本教学原则。

目前,职高服装专业在实施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不够、管理不到位、实习生放任自流等问题,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预就业顶岗实习必须以与服装行业企业一线管理和技术骨干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人才培养定位、职业能力及岗位技能标准,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才能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完善三个环节的建设:

1.预就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预就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主要是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工程是一项内容、头绪复杂、任务繁重的工作,其首要工作就是选择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1)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岗位。 (2)以服装行业协会为依托,开发顶岗实习岗位群,以大面积拓展顶岗实习岗位,达到形成“成片开发”实习基地群的效果。(3)以校内资源为基础,校企共建生产性顶岗实训基地。这样,一方面加强了服装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节省了企业对场地的投入,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助互利、双赢共进,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可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生产和实训的一体化作用。

2.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职高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职高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富有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必须通过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有序、有效地完成。(1)实施校企双元管理。学校广泛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校企共同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根据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导向等要求制定及完善顶岗实习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落实协议管理。学校和企业应就学生顶岗实习签订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同时,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订顶岗实习协议,通过协议完善以学生劳动纪律、劳动保护等为重点内容的实习管理制度。(3)实行“双导师制”,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学生辅导答疑。(4)建立反馈制度,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健全顶岗实习考评体系建设。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但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与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这种考核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考评标准与考评内容应由服装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大纲共同草拟,经校企实训领导小组共同审定,下达顶岗实习实践任务书或岗位操作实训指导书。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给定技能评估成绩,校方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的实习总结报告及答辩进行总结,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考评环节可以由四个部分组成,有平时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以及校企共同实施的顶岗实习答辩考核环节。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职高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目的是用来优化专业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因此,创新实训教学,建构具有自身特色、开放而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益,可以与企业的生产需要有效对接。因此,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及企业的需要,特别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这是解决服装专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错位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宁 俊 陈桂玲等《服装产业链理论与实践》[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2.谭立平《纺织、服装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2)

3.韩丽萍《服装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天台职业中专)

加强学习探索创新实践提高 第4篇

90年风雨沧桑,90年铸就辉煌。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华诞,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全面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扶贫和移民各项工作中去。

当前,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全面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市县扶贫部门将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地贫困现状,打好新一轮扶贫和移民攻坚战,奋力开创我市扶贫和移民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起步年,也是推进扶贫开发跨越发展的基础年、关键年。结合我市实际,今年将重点抓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破解投入难题,形成典型特色。全市重点打造一批整村推进工作典型示范村、移民建设典型示范村、搬迁扶贫典型示范安置点、科技扶贫示范点及科技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典型示范村等,通过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捆绑使用有关资金,高标准打造独具抚州特色的示范典型,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二是全面加强和规范扶贫移民资金管理。进一步建立扶贫资金使用激励机制;三是贯彻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新要求,推进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四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群众增收步伐。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同时抓好扶贫产业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努力争取上级支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提高实践创新 第5篇

[摘 要]本文在了解我国中职教育中对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基础上,从中职学校的教育角度,尝试讨论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希望能够对中职业校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生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9-0234-01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中的主力军,占比较大,而且,随着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的就业来说是机遇,但是,我国中职学生却面临着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有很多,但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与我国缺乏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密切关系。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传统教授为主,缺乏创新

在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和“知识传递型”的普教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主要关注学科体系本身,注重强调课程的理论自身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注重教师对书本理论的讲解和传授,书面考试形式的课程考核也仅仅是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核。这种教学模式与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中职业教育不相适应,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2 缺乏对中职教学的准确认识,教学以教师自身为主导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议上强调,今年全国的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要以就业为目标,进行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改进中职教育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这表明了中职教育的特点,与初高中教育不同,中职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3 中职教学缺失对培养职业人才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课堂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导,只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的讲解,教师的课程讲授缺乏学生积极参与,且有些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已经落后了现实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其次,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极为单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职教育的特点相违背,而且理论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以下三种:讲授(约占 96%)、练习(61%)、讨论(53%)。这些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培养,但学生由于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尚且不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如何,最起码这样的教学方式有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受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制约。

中职学校在教育中职学生时为了提高升学率,由于现在的考试几乎是以封闭的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只对理论进行考核,唯分数来考核,对口的高职升学考试范围规定考什么,学校老师就讲什么,并按照考试的形式来讲,所以这就造成了中职教育只重视对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忽略了实践能力。

2.2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自身的缺陷。

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按照对口高职升学考试的范围来进行主干课的设置,设置的课程偏重于理论,可实际操作的课程较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失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也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教育课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对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实际操作,专业课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并不能使他们理解和明白所学的理论,就更不要说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了。

2.3 中职学校自身的教师队伍素养不高,老师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健全。

一方面,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自己负责的课程时仅仅只能从纯理论的角度去给学生讲解,并不能从实践的角度进行讲授,这样就使得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难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只懂得自己负责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不能和其他相关课程进行交叉讲解和应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

三、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进行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明确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门人才时中职学校培养中职学生的目标,这是中职学校对其为社会培养人才类型的定位。中职学校对自己培养的中职学生的社会功能要加于明确,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是在生产、服务、管理、技术第一线直接操作,中职学校要把课堂和课外结合,即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提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2 中职学校要及时转变传统观念,找准方向,明确位置

中职学校的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但不同的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实际,再结合市场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一些落后的教学方式,找准自己培养学生的方向,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3.3 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学校要根据自己所教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在实践工作中把对理论、实践和创新三者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改变对学生的传统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知识已书面的形式进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考试,一定程度上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能考试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理论,更不能考察学生是否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更不能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所涉及的实践知识采用更加开放式、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以便能更全面的考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中,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提高实践创新 第6篇

【关键词】创新 实践 能力 培养

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

一、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具体策略

1、“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需要的却是创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2、学会讨论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目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人意。据专家抽样调查,透过热闹场面背后,发现只有38%的小组讨论有积极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

(1)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编组时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

(2)讨论的时机要恰当。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3)讨论的时间要有保证。目前课堂上的讨论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喊停,终止了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着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即使受40分钟的限制,即使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既然组织了小组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就只能成为新课程的点缀。

(4)讨论方法的要指导。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还应注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如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

(5)讨论的结果要反馈。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认真组织讨论外,还必须做好讨论后的反馈工作。通过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要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讨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讨论的结果应允许多样性,必要时还要进行再讨论,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务实的探索渠道。

3、学会创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1)求异。即坚持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要求标准答案,正确结论,似乎是一种定势,要想让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就应该少限制,少规定,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经常这样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的都是这个道理。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提高实践创新 第7篇

上海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体, 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学科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本科学生高达80%, 财经和文科特色明显。而经济管理学科主要是应用型学科, 主要培养服务于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人才。因此, 近年来, 在国家倡导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 主要在教育部部属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 对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直接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是在校大学生群体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学校组织引导、依靠老师的指导, 自主开展的研究及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我校作为一所财经类高校, 除了通过第一课堂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财经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为此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包括以下形式: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赛 (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 。作为财经类大学开展的创新活动同理工科类院校又有所区别, 其研究项目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通过社会调查和应用统计调查方法研究现实经济现象, 也有同学开展一些网站的开发研究, 进行小发明小创作等。创新活动中的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及创造发明的项目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的过程, 也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在财经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有利于提高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第一, 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在创新活动中进行经济问题调查、社会调研等, 了解社会, 了解当前经济运行状况, 有助于把书本理论知识和现实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需要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反过来, 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第二, 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形成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管理来完成, 指导老师只起到点拨和把关的作用。创新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升教学效果。第三, 学生在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时, 往往涉及的不只一门学科的知识, 这就促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为完成课题而学习相关知识, 这恰恰符合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第四, 通过参加创新活动项目, 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和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 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上海财经大学开展学生创新活动的状况和特点

(一) 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状况

上海财经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 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导向, 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努力探索和建设符合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教育模式,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把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我校各专业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 尤其注重实验课程建设, 要求应用性学科均要开出实验课程, 对实验课程按类别标示, 供各专业学生修读。鼓励教师开设实验课程、案例教学课程。鼓励设计创新性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每年的实验项目要有一定程度的更新。教学计划还明确规定了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学分:社会实践7学分, 军训1学分,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2学分。学生完成创新活动, 给予一定的实践学分;资助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各类重大竞赛。学生创新活动成绩可计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作为评定奖学金、推荐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的优先考虑因素。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是开展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和社会调查活动。我校从2005年起, 学校每年拨出专款20万元资助学生的创新活动项目, 并吸收社会资助作为本科学生科研创新专项基金。2008年起进一步得到市教委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经费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每年都有百余个项目获得资助。近三年来, 实施项目448个, 其中获奖项目55个。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多种社会调查, 例如“百县调查”、“千村调查”等, 内容涉及经济现象、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 从调查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对经济现实的敏感性和洞察力。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能够把创新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完美地结合起来, 形成创新的成果, 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 不断听取学生和指导老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 强化我们的教学和实践。

三是开展和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我校2007年批准并立项了30项创新性实验项目,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2008年又有30项创新实验项目启动。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200多人次。以金融科学实验室为平台, 由金融学等专业学生组成的项目开发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经济金融实验项目, 其中, 该团队开发的全球金融战略模拟系统2005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校学生在以我校ERP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上海赛区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金蝶杯”企业经营模拟精英赛中荣获二等奖。

四是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等活动。数学建模课程已经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开设全校选修课程多年, 许多有兴趣的同学积极选修该课程, 学校每年组织十几支队伍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自2001年以来一直有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数十项奖励。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大赛。近年来,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 获得奖励7项。

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 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16所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高校之一, 2007年获得60个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资助, 2008年获得50个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资助。我校学生近五年来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32个奖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项65个;“挑战杯”竞赛国家级奖项23个 (详见表1) 。在校内, 我们非常重视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近四年来, 我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500多个。

(二) 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特点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从近几年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情况看,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 开展经济社会调查。2008年暑期开展的“千村调查”, 学校选拔了1 190名学生参与了为期近三个月的中国农村调查, 学生足迹遍布31个省市, 近千个行政村, 近万个农户家庭。对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的农民生活状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问题开展入村入户调查。调查同学以村为单位通过访谈、查阅资料、开座谈会等途径调查研究, 分析汇总相关数据资料, 在专家指导下形成最终调查报告或论文。该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借鉴。该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二是鼓励学生借助信息平台, 开展创新活动。我校学生注重运行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活动, 如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和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等活动。由金融学等专业学生组成的项目开发团队开发的全球金融战略模拟系统2005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校同学在以我校ERP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上海赛区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在“金蝶杯”企业经营模拟精英赛中荣获二等奖。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创新研究, 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 用人单位对在校参加过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项目, 且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非常感兴趣, 特别是对那些在各类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更是情有独钟。

三是创新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供了平台。我们组织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团队基本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 有同班好友, 志同道合, 协作分工, 共同完成项目建设;也有跨学科、跨年级同学的有机结合, 优化配置分工, 协作完成项目建设。这样组队, 知识结构合理, 创新项目有持续性。

四是创新活动计划运行管理上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我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实施, 运行管理由教学副校长负责, 教务处组织实施, 但各项活动由主要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如创新性实验项目由教务处负责, 科研创新项目由学生处负责, 社会调查项目由学生处、团委负责, 数学建模由数学系负责, “挑战杯”竞赛由团委负责。各部门各负其责, 责任明确, 相互配合, 实施起来效果好。

我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 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过多地进行课外创新活动。就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课程知识的学习。大学四年中, 一年级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 学生有热情, 但是缺乏创新活动研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二年级三年级忙于英语考试以及大量的专业课程学习;四年级又面临就业, 忙于找工作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由于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总学时较多, 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少。这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创新实践活动, 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二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人数有限。因为投入的经费和立项的限制, 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即使“千村调查”这样参与度较大的项目, 组织起来也难度不小, 需要举全校之力。总体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 游离在创新活动之外。这要求我们改进工作, 使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普遍开展。三是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太少。虽然创新活动研究项目的主体是学生, 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目前情况来看, 多数高校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停留在自发阶段, 而学校对于指导教师缺乏激励机制, 这也是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这需要在制度上和措施上进一步完善, 使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实效。

三、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创新活动的经验与思考

(一) 创新活动需要制度保障

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要根据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来确立。在选择项目课题的时候, 应该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 以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研究方法为出发点。低年级的同学, 可以边学习边研究, 能够把大学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应用到项目研究中去。

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要形成“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分层次资助—中期检查—资助配套—评审—公开答辩—评奖及后期的表彰奖励”的完整程序, 使学生的创新活动项目逐步规范化, 促进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的良性循环发展。学校要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指导,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对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我们允许学生项目失败, 但是要总结失败的原因, 如果确实是因为学生能力所限, 使其创新项目研究无法继续进行, 我们允许学生使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经费, 但要提交项目失败的结项表。

我校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有《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指导和管理办法》和《上海财经大学“挑战杯”项目立项和资助管理办法》等。

(二) 创新活动需要经费和实验设备保障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上财教发[2007]20号) 和《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报销办法》, 学校对各院 (系) 学生申报批准并由市教委备案的创新性活动计划项目60万元已经落实到各项目。学校在原有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每年20万、数学建模经费投入每年6万、“挑战杯”竞赛活动经费20万元的基础上, 增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金, 经费每年40万元。2008年“千村调查”项目另拨50万元。学校对大学生创新活动投入了足够的经费, 并逐个落实到学生。

对于实验创新活动, 需要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条件。学校除了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外, 还提供信息平台予以支持。信息时代的创新活动应该广泛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助一臂之力。因此学校要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计算机资源和因特网服务, 使学生既能了解到本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 寻求相关专家的指导帮助, 解决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难题, 最重要的是了解到自己的创新活动研究是否是在重复他人的劳动。

(三) 创新活动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开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的长效化、规范化发展, 就必须从对院系、学生和教师三个层面着手。一是学校以学生立项情况以及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对院系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为激励学生投入到创新活动项目中去, 学生完成项目, 可计入实践教学模块学分2学分。对于以项目相关成果获得各类竞赛 (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等) 奖励的学生, 学校给以配套奖励;每年评审出20%的创新实验项目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将学生以项目成果为标志的实践动手能力纳入综合测评和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中;对于取得的创新实验成果, 经学生提出申请, 征得指导老师同意, 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查, 符合要求可替代毕业论文;创新活动项目获得奖励的学生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优先考虑。三是要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的层次和质量, 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 形成稳定的指导教师师资队伍。通过制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 落实指导教师工作量, 成立指导教师团队, 开展评奖评优等方式, 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指导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获得的成果奖励给以配套奖励;对指导学生创新活动项目作出成绩的教师纳入学校各类教学奖励体系。

(四) 创新活动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活动社团是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 社团制度的制定也集中了广大学生的意愿, 在社团内部, 学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学生社团也有利于学生信息沟通, 相同兴趣的同学有利于有效结合开展活动。社团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这样能够充分发展社团成员的个性, 调动起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学生自发组织的创新活动社团成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项目的良好载体。我校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不少就是通过学生社团开展起来的。

(五) 财经类大学生多样化创新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第8篇

一、活用教学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凭传统的“教室+黑板+粉笔”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方法去教学, 学生学起来容易困乏, 失去兴趣。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利用视频教学、实验教学等形式,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 观察力变得敏锐, 想象力变得丰富, 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劲头。

例如, 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 我采取了先让学生看视频, 通过视频的演示, 让学生认真观察计算机的构成, 然后让学生分组动手拆卸计算机, 拆卸过程中掌握各部件的位置及连接方法, 最后再让学生自己组装计算机。整节课中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的讲解, 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不仅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设备, 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 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保持学习情趣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当迎来一批新生, 我都会让学生明确学校机房的使用规则, 明确计算机课堂的要求。在机房的管理上, 开放管理员权限, 不能因为图省事、怕麻烦而对学生提出过多严厉的要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设计教学任务, 避免简单地重复, 让学生在“学中练, 练中学”。例如在教学《键盘指法》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有的来自农村, 之前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 有的是被中考淘汰出来的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不高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 组织学生键盘操作比赛, 使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通过比赛, 使他们玩中练, 练中学。下课后, 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 我要和你比……”对于操作不理想的人, 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 有时我个别指导, 有时让“小老师”指导, 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 耳闻目睹, 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后, 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 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 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 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 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 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 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 因为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 所以在学习网页制作的开始, 我引导学生去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许多优秀的网页,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资料。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资料, 使学生进入一个美好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经过几次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就逐渐养成了通过查找观察优秀网页———思考分析———发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当然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 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通过不断观察———将问题分解细化———解决, 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样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的起点是观察, 发现问题是关键。

四、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 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在计算机课的学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 去创造, 实现自己的想法。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别人合作等能力, 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体验成功的乐趣, 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热情。例如:指导学生用Word编辑文稿、制作小报, 进行校园小报比赛;利用附件中的画图程序,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利用Excel的分类汇总, 让学生统计自己的零花钱和家里的开支情况等。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应当根据所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教PowerPoint的使用时, 我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 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 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 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对于一些需要采集较多信息才能完成的作品, 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 完成后由组与组之间进行评价、交流, 教师适当地参与、引导, 并注意关注和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及个性化的发展。在学习完Word及Excel一类软件后, 我采取“指定内容、单人考核”的方法, 由我提出具体考试要求,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里完成。例如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打印一篇文章并对文章进行指定格式排版, 当学生完成后由教师当堂给分。总之, 计算机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 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使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第9篇

一、现阶段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1998年我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而言, 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 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但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目前高校大学生由于受环境影响, 普遍安于现状, 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创新能力较低, 主要体现在: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西方思想的消极影响自觉抵制能力不足和现今中国社会现实社会问题某些侧面施加于大学生上的种种压力逐渐增大,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比较容易出现各类问题, 譬如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 这些无疑给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因此, 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紧急治疗”大学生在创新问题上出现的病态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启发学生主动实践, 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所谓主动实践, 即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 按照自己对对象的理解, 并且在一个相对框定的路线中制定的, 并且主要依靠自己去完成实践任务。主动实践主要包括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和领导力等要素。从主动实践的定义及所包含的要素中我们不难看出, 主动实践的理念适合不同的学科, 但具体表现形式有差异。工科类的学生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在于要更多地注重实体的对象, 以及实践的过程, 即我们所说的动手能力。主动实践的基础要素, 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因此, 作为起到重要引导作用的教育工作者,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实践, 我们既要提供给学生的足够时间, 又要善于解放学生的思想。

三、依托学科平台, 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活动,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系统中并构建起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以学科优势和研究平台为切入点, 建立起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为学生提供经费、场地, 并有相关教师提供专业指导, 营造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良好的外部条件,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 以学院开放实验室为依托, 开展课余研究、兴趣实验活动,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大学生中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切实的创造力, 有着各种新奇想法和创新潜意识, 这些想法在科学的引导下, 再经过一定努力, 就可能变成现实。学生自拟课题、自主开发是锻炼创造能力的良好方式, 这是较高层次的创新实践, 培育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协作进取的心理品质。为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学院以学院实验室为依托, 建立起学院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开展专业兴趣活动提供场所和物质条件。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以及兴趣爱好, 自由组合, 自主选题, 积极申报开放课题。对于申报成功的课题, 学院给予经费支持, 并且指派专业老师进行全程的指导帮助, 学生的结题方式则以公开答辩和发表论文为主。对于产生成果的课题, 学院也对相关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奖励。

(2) 以专业教师科研项目为平台, 吸纳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传统特色学科师资力量强, 研究水平高,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的研究项目较多是食品学院学科构成的重要特点, 同时为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提供了开阔的平台。从教师的科研实践中广泛征集适合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 是扩大科技创新活动受益面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和考核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 对于培养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以用人单位为载体, 积极开展专业实践实习,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 也是迈入社会从事行业工作前的预演。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 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而工科类的学生尤其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 将其与实际相结合, 深化理论知识, 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 学院广泛寻求社会支持, 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 实现社会支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这是深化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必由之路。近年来, 食品学院已在国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辅助教学、科研、就业基地, 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 以校企联合为契机, 联合知名企业开展科研创新, 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为将学生的创新想法与企业的理念相结合, 加深学生对产业化知识的理解, 相继与各个知名企业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激活学生创新积极性和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科研竞赛活动。如丹尼斯克创新大赛、美国加州杏仁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 可以利用企业的知名度和资源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并且引导学生将兴趣与技术应用相结合, 从而调动更多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研创新。

诚然,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和历史任务, 在大学生中间营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更不可能是一个人或组织的事情, 除了国家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切实有效制定出规范的鼓励创新的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入外, 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 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 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 形成呼应, 形成互动, 为伟大的创新工程的实现和大量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育共谱胜利之曲。

摘要:分析现阶段国内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水平, 探讨和介绍了主动实践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并以该校食品学院的做法为例, 指出积极开展课内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调动大学生参与主动实践, 培养并提高自身创新意识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创新,主动实践,课内外科技活动

参考文献

[1]谈松华.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6) .

提高实践创新 第10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实验教学质量,改革,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键是人才, 培养人才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是输送人才的摇篮,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实验室做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场所, 如何利用有限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1]。长期以来, 实践教学受固有模式的束缚, 教学内容、方法陈旧过时, 同一个实验都选用一个版本的实验教材, 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步骤就可以成功完成实验, 这种机械、呆板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热情, 以至于难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 我们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改革, 着眼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体系和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坚持“重视基础、拓宽专业、联系实际、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要永抓不懈。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鼓励学生去观察、发现、创新。我院把原有多个专业整合成一个大专业, 所有课程全部贯通,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吸收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到大四再根据学生兴趣等选择专业方向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我院把课程设计作为依托, 把一部分课程设计设定为围绕实验进行的题目。把专业性强的设计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求学生运用学习的专业综合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讨论等形式自行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来得到实验结果, 把原有的课程设计结果正确与否由教师评判改为由实验数据结果说话。这种课程设计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充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去, 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修订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确保实践环节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育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由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来保证其完整性,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目标的实现。实践环节在这个整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其质量的好坏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极大。近年来教学培养计划除了要实现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外还注入了对学生创新思想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目标, 所以对实践教学培养计划的修订要本着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来完成。学院参考国内外本专业办学模式, 结合本校实际, 对学科实践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重新整合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土建学院的实验课程分为三种: (1) 基础实验课:按照学科体系的不同层次对实验课进行整合; (2) 专业实验课:取消原来各门课的独立实验变为综合交叉性专业实验课, 开设综合性大实验和综合实习; (3) 科研训练实验课:利用开放实验室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教师选题的大学生创新立项等形式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优化整合使得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梯度适宜、层次分明、分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体系, 实验内容的设置符合从简单到复杂, 逐渐积累深化的规律, 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前后衔接, 最终使得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现因材施教

1. 开设全校实验公选课和本专业实验选修课。

把综合设计性实验做为选修、公选课纳入培养计划,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拓宽学生视野、发挥特长、激发兴趣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我国高校的实验基本都是教学大纲中的必修实验, 对实验感兴趣的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针对这一问题, 我校开设了科普基础类、专业实验类和跨学科综合性类三种实验选修课, 把下学期要开设的选修、公选实验题目公布上网, 全校学生自由选题由教务处统计后下达教学任务书, 学生实验完成达到指导教师考核要求后上网提交成绩给予相应学分, 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学课程一样由教务处统一标准考核达到要求后计入教学工作量。这样做大大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进一步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 加大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力度。

原来的实验项目大多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上, 而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完成一项课题或去开发、设计、创造的实验很少。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在做好基础实验的前提下, 大力开放实验室, 把实验室开放时间在网上对外公布并把时间从一周3天提高到一周4天。此外, 土建学院还建立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室, 把各种大型设备集中管理, 使得原来的只面向科研的设备都对外开放, 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并通过提前预约、操作培训合格后持证操作等形式来对外开放以满足师生科研训练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需要。学校近年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新建了几座实验楼, 对设备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加, 实验室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校建立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库, 全校教师和学生有好的项目都可以上传到项目库备选栏里, 由科研处负责定期把项目下发到各个相关专业, 通过专家集中评审通过后方可入库使用, 每年评出优秀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 相对的对于常年没有学生选择或很少选择的项目给予淘汰。

3. 设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为实践教学改革设立专项基金供教师申报课题, 从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出发, 结合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 以加强整合、注重创新为核心, 以一级学科为主线, 着重从集实践教学结构整合与重组、实验方法、内容和手段等问题的研究和优化等的综合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特别强调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能力和新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一举措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大家集思广益, 纷纷参与到实践教学改革中来, 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取得了显著效果。

4.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我校各个学院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实践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我校专门为实践教学建立了一套质量监控体系, 从实践教学排课开始, 全部实现网上排课程序, 各个实验室在网上对外公布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开放项目, 由学生自由按照自己的时间来选择, 若时间上有冲突再由教学办出面协调。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双督导”制, 即学校教务处督导和学生督导穿插检查实践教学质量并打分, 实践教学结束后由每个学生上网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调查问卷, 对教师指导、实践项目、实践条件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整改。此外, 还制定了关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开放实验室的评估标准、综合设计性、科研性、大学生创新性等实验的质量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和考核要求, 实践教学要求各个学院通过开学准备工作自查、期中教学过程教务处检查、期末学校抽查等形式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 将产、学、研有机结合, 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验室开放既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又促进了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既为教师科研提供了方便, 又为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提供了机会。

(1) 我校目前开展了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立项工作, 由学校每年划拨专项基金教师提出项目由学校评审通过后在网上公开, 学生通过学工办提出书面申请选题, 由学院审核通过后报教务处、科研处签订立项协议, 一般研究周期在1~2年。项目经费分批下发, 项目进行过程中学校都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以面试答辩性质进行评审通过后下发下一轮经费支持。项目结题形式以答辩或书面形式进行, 达到要求后下发结题证书, 每年评出有研究价值且研究水平高的项目给予奖励。通过参与项目组工作, 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毕业后走入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把教师科研充分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原来的毕业设计在大四下学期才正式开始, 学生由于受到考研或参加就业招聘会等影响往往没有多少时间完成毕业设计, 现在我们提前到大四一开学就开始着手进行了。教师在上学期期末前把毕业设计题目统一上报汇总, 大四一开学就下发毕业设计题目到各个学生手中。学生拿到题目后先做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撰写可行性报告等准备工作后正式进入实验室熟悉将会用到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流程, 需要用到大型精密设备还要进行操作考试合格后方能使用。很多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前都是由研究生完成的, 现在基本都有本科生参与其中了, 让学生随时跟踪科学前沿, 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 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发明专利, 申报专利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对参与这方面工作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与素质测评和奖学金挂钩, 并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和本校研究生。通过这一系列举措, 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逐步实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化

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的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去创新。学校针对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制定了相关政策:

1. 青年教师一入校就要有一年以上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经历, 为将来走上讲台打下实践基础。年轻教师学历高, 理论知识扎实, 到实验室指导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人员理论水平, 给实验室注入新的活力, 而且还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 对长期投入实践教学工作、从事实践教学改革并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中给予政策倾斜。

3. 组织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教学研讨会、考察先进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成果和经验, 进一步交流思想和先进经验, 拓宽眼界和思路。

4.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技术教师的待遇,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学校还成立了专项基金让实验教师出去进修、交流和培训, 鼓励他们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增强科研意识,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逐步实现教师队伍高素质化, 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 以搞活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手段, 通过我校师生近几年的共同努力已初见成效,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得到了各界用人单位的好评。总之,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研究、认真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提高实践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实验室;大学生创新;高等院校;实验室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18-02

高等学校的化学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是教学体系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个环节。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室作为学生巩固基础、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和增强素质的重要场所,在国家加大力度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1-3]。化学教学实验室资源在整个化学教学资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对实验室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其利用率,使其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是各高校实验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4-7]。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为例,对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发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计划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期望能最大效率发挥实验室功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服务,同时为类似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实验室建设已经开展的工作

1.建立面向全校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基地。根据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浙江省和绍兴地区医药化工产业发达的特点,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中心建立了面向全校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基地,建立了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跨学科、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另外实验中心面向化学、应用化学、药学、轻化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并依托教师科研室、大学生化学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等,为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条件。通过毕业环节实验、学生科研、实验技能竞赛、仪器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2.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实验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除加大硬件投入外,突出“以人为本,实基础,强实践,重能力,有个性”的原则,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①变革传统的“讲解、演示、验证”实验教学流程,尝试以问题或任务为起点,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教学,推动学生的主动设计和探索,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②采用多媒体、虚拟实验、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教学和师生互动;③建立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实验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3.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实验室开放是一个需要教师、实验辅助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为了促进学院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学院实验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网络预约平台,在预约平台还没有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学院首先开展了电话预约开放实验工作,尽可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此外学院对大学生化学创新实践平台的硬件建设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并设立了一些专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小型科研自主项目,尽可能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到实践创新活动中。

4.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中心近年来加大实验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引进高学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改善队伍结构。积极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目前实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到60%以上,实验室技术人员9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二、制约实验室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来,化学实验中心尽管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功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不可回避地看到目前还存在许多制约实验室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为应用型人才提供平台的因素,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相关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尽管实验室已经制订了详细的工作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存在不到位现象。例如本着节约、绿色环保目的开展的实验试剂循环使用制度,在操作过程中效果还不太理想,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为了方便使用仍然把实验完毕后剩余的试剂保存在自己的实验室,没有起到循环使用的作用。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2.实验室利用率不平均。实验室的利用呈现一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一年中两个学期不平均和一天中上午和下午不平均。第一学期实验室严重紧张,尤其是基础化学实验室,要同时承担化学、药学、应用化学、轻化工程、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近十个专业500余学生的教学任務,负担非常重;但由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实验课只有一学期,第二学期部分实验室利用率相对较低。因为不同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致使做实验速度不一样,经常在规定的课时内有些学生还没有结束,所以实验课不能严格按照课时授课,在排课时间上需要有一定多余空间。学生上午大多有理论课,无法排实验课,因此出现了实验室上、下午利用率相差很大。

3.教师指导开放实验的积极性不够高。尽管学校以及学院都非常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并且出台了一些激励和鼓励制度,但是现在大多数教师都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因为和教师个人利益如职称评定、个人收入等最紧密相关的是个人科研成果。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比较了解,学术水平也较高,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创新活动水平很难有质的提高。

4.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需进一步提高。一部分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的观念不能及时跟上教育发展的需要,认为实验员的工作就是为基本实验教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创新型的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

5.学生自主做实验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客观上化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与一些热门的新兴学科相比在高考招生时缺乏竞争性,化学专业大多数学生都不是第一志愿选择化学专业,因此在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是太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仅仅是学生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是整个人才培养环节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在实验中心已有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教师科研室、重点实验室、医药化工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等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科研训练条件,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进一步完善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小组、大学生化学创新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委员会与学生管理委员会,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2.强化各类创新活动的过程管理。制订一系列以奖励和鼓励为主的相关考核制度。将各项任务分解到人,明确目标和进度,按照工作进展情况分期检查考核,分期给予经费及其他相关条件支持。在专业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课题组开展实验。课题组成员在整个过程中需经历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和课题结题报告等多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部分实验课题直接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实验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好地适应就业要求。

3.努力提高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工作开展的基石,基石越稳固、越厚实,工作开展的就越顺利、越成功。一方面努力引导实验员平时注重自我能力的充实和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多创造条件让实验员有机会走出去,交流和学习其他高校实验室的成功经验。

4.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在保证基本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时间。将学生开放实验不仅仅拘泥于简单的验证实验,而是尽可能在指导教师的宏观把握下,努力开展探索性实验工作。

总之,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和国际化接轨的不断推进,实验室开放作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我们坚信随着实验室功能的不断挖掘和利用,必将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长宏,张恒庆,李洪磊,王刚.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88-190.

[2]袁寿其,王贵成,冯军.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0-41.

[3]方惠英,楼程富,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8):41-42.

[4]沈剑敏,陈强,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04-105.

[5]刘海峰,温刚,崔涛.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3):1-2.

[6]陈友媛,郭秀军,洪波,张民生,樊玉清,王秀海.全方位构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63-166.

[7]温秀芳,杜青芬.对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87.

注:本项目受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资助,特此感谢。

作者简介:钱青(1968-),女,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令狐文生(1968-),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废弃污染物治理研究,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绍兴文理学院)负责人。

提高实践创新 第12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体系,创新能力

一、学科竞赛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举办学科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 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在此得到了锻炼和体现。以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使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对学生的学习意识、科学精神、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能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学科竞赛促进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科竞赛本身就具有严明的组织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周密的逻辑性。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的训练强化了学习行为上的惯性, 自觉的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学科竞赛活动过程中, 学生要合理的安排课堂学习和竞赛活动, 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日常学习与竞赛活动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通过矛盾的解决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学科竞赛应构建完善的体系

1、根据各专业特点, 选择合适的竞赛项目

学科竞赛为培养目标服务, 根据学科发展特点、针对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不同年级课程开展情况, 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践、课程教学成绩评定等, 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项目并逐步完善。对于那些开展较好的学科竞赛项目, 应鼓励向更高更深的层面发展, 对于没有开展学科竞赛项目的专业应寻找适当的竞赛项目, 不断尝试, 进而取得好成绩, 使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得到锻炼,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考验的是参赛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确切的说是考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开放性实验室中, 应该配备相应的设备, 并且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 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 为学生提供训练的良好条件与环境,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发现、发明的浓厚兴趣,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重视教师能力提高,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科竞赛是与教学紧密联系的活动, 主体是学生, 引导者是教师, 从选手的培训到赛前指导, 从理论知识到训练逻辑思维, 教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类知识结构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学科竞赛活动质量与效果的保证。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的智力支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 更应注重指导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尤其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水平的直接途径是从事科学研究。只有在科研中接触到科学前沿、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思维, 教师的学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全面素质才得以提高。而同样, 这样的教师指导的学生才会更具创新性和开拓性。同时,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也能促使教师更新知识, 达到教学相长。

4、调动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

学生在保证日常学习的同时如果参与学科竞赛就意味着将牺牲大量业余生活时间来钻研某学科的知识, 为拓宽其知识面还要参与一些培训学习, 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需要克服一些困难才能完成竞赛的基本工作,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科竞赛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也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

5、加强竞赛管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为了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对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的管理机构可以保证各学科竞赛组织起来有条不紊, 使各环节各因素能有效的配合, 竞赛工作可以高效进行并取得高的素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建全是学科竞赛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一环, 是做好学科竞赛的前提之一。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 主要是明确学科竞赛的程序, 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 明确经费来源与管理, 制定奖励办法等, 从而把学科竞赛作为学校教学工作中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重要部分, 使之制度化、正常化。

总而言之, 高校只有构建了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 加强科学管理, 实施良好的激励机制, 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从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中国大学教学》, 2005年。

[2]王晓勇、俞松昆:《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教学》, 2007年12月。

[3]陈天虹:《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上一篇:森林旅游资源下一篇:国际音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