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

2024-07-19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精选12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 第1篇

一、教材编排的整体思路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主体理念是将语言的实际应用转化为课堂实践,宗旨是“合理的引用国外的教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的实际状况”,调查了我国绝大地区的初中生英语学习情况,力求将最生活化的语言场景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 将话题作为主线,将实践应用作为模式,兼顾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的结构学习,采用循循善诱的生活化学习程序,指导学生有目的是运用英语。

二、教材的特点介绍

( 一)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套教材在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上都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给予尊重。在编排上改变了过去单层次的编写模式,将每个单元分为A和B两个部分。Section A部分为单元教学的基本词汇和语音结构; section B是在Section A基础知识上的拓展与延伸。根据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基础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科研灵活性的使用教材,在保证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情况下,合理地补充或取舍教材的内容,多层次的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调整学习进度。

( 二) 教材的学习容量增大

教材的词汇量相对于以前大大增加了。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提供给学生的语言材料应该是“i + 1”。“i”表示input,指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材料,“1”是一个不确定数,指课稍微大于学生的接受量。对词汇量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本教材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表所示:

在扩大词汇量的同时,教材中句型、语态、时态的种类也变得繁多复杂。全书光特殊疑问句就出现了13处,6种一般疑问句,在lesson100里还连续出现了还有原因的状语复合句: “some one like…because she like…”还有分词短语做定语的句子: “there are two Chinese boys looking after them. ”

( 三) 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

本教材把语言的应用放到了首位,培养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每个单元的口语与书面都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写可以巩固说读,说又有助于读写听读。本套教材第一册以听说为主,如从第一册7单元起每个单元都编排了听力练习,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听写材料。从第二册开始读写比重逐渐加大,到高年级则侧重于阅读,将各个单项训练由易到难地做到了系统的安排。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 教材不再要求学生单纯机械的复读语言,孤立机械的将句子记住,背出来再加以翻译; 而是给学生设置场景,展开机会结合实际运用语言。例如,在初一年级学习unit6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用how much引导文句及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学会谈论物品的颜色及价格,提高学生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 四) 图文并茂,趣味增强

人民教材的编写,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角度考虑,加以用心的设计。从形式上,每个章节都配有彩图,以青少年喜欢的形式设计和描绘,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内容的呈现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具有可读性、启发性和多样性。提高青少年对英语教材的阅读兴趣,增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 五)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运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本套教材在编写评价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使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评价多样化。例如,在每个单元最后的self check部分,教材编写了学生对本单元词汇认识、语言社交能力的自我评价。评价由老师参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三、关于教材的不足与建议

教材中对歌曲的选用还缺乏新意,与青少年之间还有些“代沟”,可适当地添加一些弦律优美的流行金曲。如《big big word》,《sunshine in the rain》之类的。如果担心这些歌曲对教学有一定难度,可以安排歌曲欣赏,让同学对美鉴赏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的听力。总之,其不完善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教版英语教材的编写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实际的语言应用编写为目的,是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的综合英语学习素质的教科书。

摘要: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基本,也是提供学生对口语表达的训练。人教版英语教材的编写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实际的语言应用编写为目的,是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的综合英语学习素质的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体育理论知识测试 第2篇

一、填空题。

1、弯道跑途中进入弯道后,身体要向内倾斜。

2、蹲距式跳远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屈膝缓冲。

3、篮球比赛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圈高()米

4、掷实心球的关键是最后用力。

5、短跑过程中,可以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

6、乒乓球的旋转主要有(上旋、下旋、侧旋);武术也称国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7、(1894)年现代奥运之父法国人(顾拜旦)提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并组建了相应的机构,同时决定于(1896)年在(希腊)举办第一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

8、奥利匹克运动会有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之分。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标志是(五环),环的颜色从左到右为(蓝、黄、黑、绿、红)。五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

9、打破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记录的人是(许海峰);帮助中国拿到第一百枚金牌的运动员是(张恰宁)。

10.用鼻子呼吸最好,睡觉前用热水洗脚好,早晚各一次刷牙最好。学生书包用双肩背的最好。

11.服药品应温水送服,水杯盖应仰着放,病人的衣服应单独洗。

12.碘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物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碘的缺乏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非典型肺炎等。

13.饭后40分钟内应避免运动,原因是饭后剧烈运动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腹部疼痛,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14.乒乓球、排球、羽毛球比赛分别是11分制、25分制、21分制。

以下跑的起跑口令是:各就位—预备—鸣枪(跑).800及以上跑的起跑口令是:各就位—鸣枪(跑)。

16.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和社会适应四个层面的健康。

17.人体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的运动叫有氧运动。

18.起跑分为:(站立式起跑)和(蹲踞式起跑),400米以上(不含400米)的径赛项目,采用站立式起跑。400米及以下的径赛项目采用蹲踞式起跑。

19.田径接力比赛传接棒方法有:上挑式、下压式两种。

20.乒乓球握拍法有(横握拍法)和直握拍法。

21.田径分为:径赛和田赛两大类。以远度或高度计算成绩的项目叫田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项目叫径赛。

22.决定跑步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步长)和(步频)

23排球垫球的基本手型是抱拳式。篮球持球的手型是拇指呈八字。

24.身体柔韧的测定方法有:身体前屈法,横叉纵叉、坐位体前屈。

25.关节扭伤后,出现疼痛,应立即冷敷,过几天热敷。

26.体操大类可分为基本体操、竞技体操。

27.跑分为快速跑,耐久跑,途中跑,接力跑,障碍跑。跳跃有跳高,跳远等。

28.长距离跑可以抢道。短距离跑不可以抢道。

29.运动中腹痛,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降低跑速,加深呼吸,按摩疼痛部位坚持跑一段距离等.30.在奔跑或球类运动中跌倒时,一般采用顺势向侧、团身滚动的方法,减少伤害。

31.完整的跳高技术分为助跑,起跳,过杆,落地。

32.正常人全身共有206块骨头。三浴包括:空气浴、水浴、阳光浴。

二.选择题:

1.下列(A)项目不属于柔韧练习

A.收腹举腿跳B坐位体前屈C伸展运动

2.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处理方法为(B)

A.冷敷B.热敷C加压包扎

3.我国的国球是(B)

A.篮球B乒乓球C.羽毛球

4.耐久跑的呼吸方法,一般采用(C)呼吸

A鼻子B口C鼻和口

5.夏季运动出汗过多时,为预防中暑应多喝(B)

A甜饮料B淡盐水C白开水

6.号称世界第一运动的体育项目是(B)

A田径B足球C.篮球

7.注意用眼卫生,要做到连续看书写字(A)左右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

A1小时B2小时C3小时

8.队列练习,立正的预令是(C)

A立B立正C没有预令

9.下面哪种颜色可以抗眼疲劳(B)

A白色B绿色C红色

10(A)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110米栏的世界纪录

A刘翔B史东鹏C田宪

11.(A)是动脉血管随着心跳而产生的搏动

A脉搏B血压C动脉

12.分腿腾跃山羊和跳箱练习时,踏跳应采用(A)

A双脚B单脚C跨越

13.激烈运动后,下列做法正确的是:(C)

A立即停止运动,进行休息B马上沐浴,消除运动产生的热量C递减运动强度,逐渐结束运动D马上补充大量水分和食物,减少运动消耗

14.田径运动的分类是(A)

A竞走,跑,跳,投及全能项目B.跑,跳,投及全能项目C竞走、跑、跳、投

15.投掷项目的用力顺序是(B)

A.自由而下B自下而上C由中间到两端

16.短跑时,应用(C)落地

A全脚掌B脚跟C脚前掌

17.参加剧烈运动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A)

A热身运动B熟悉场地条件C强化技术动作

18空腹跑步不利于健康,而进餐后至少(C)时间才可进行跑步锻炼

A10-15分钟B15-20分钟C30-60分钟

19.体育锻炼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是靠(C)来补充。

A水B脂肪C糖

20.以下关于立定跳远的动作描述,哪种正确?(C)

A双脚起跳,单脚落地B单脚起跳,双脚落地C双脚起跳,双脚落地

21.运动后全身出汗感到口渴应(C)

A大量喝冷水B大量喝热水C喝适量的淡盐水

22.齐步走时,听到动令后先出(A)

A左脚B右脚C随便

23.在田径项目的比赛中,中长跑的项目是(C)

A200米B400米C800米

24.(C)采用站立式起跑。

A100米B400米C1500米

25.在校田径运动会50米比赛中,小丁同学从一道串入二道中并取得第一名,该同学的成绩(B)

A有效B无效C只能算第二名

26.短跑途中跑的上体动作应该是(A)

A稍前倾B较大前倾C正直

27.我们的身体包括头、颈、躯干、(A),这些部位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

A四肢B胸腔C腹腔D大腿

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的身体素质的一项是(C)

A力量、耐力B速度、柔韧C体能D灵敏

属于()距离跑,在跑时()抢道.(B)

A短、可以B短、不可以C长、可以D长、不可以

30.前滚翻时身体依次着垫的部位是(C)

A头、腰、后背、臀部B头、后背、臀部C头、后背、腰、臀部

31.立定跳远比赛中,小武同学的左脚跟位于米,右脚跟位于米处,他的成绩为(B)

A米米米

32.(A)是篮球最基本、最常用的传球方式。

A双手胸前传球B双手头上传球C单肩上传球

33.队列练习中,左右站立成一排的属于(B)

A纵排B横排C竖排

34,体育课上,不小心肌肉挫伤后该(D)

A旁边休息B及时包扎C及时热敷D及时冷敷

35.准备操的作用是(D)

A锻炼身体B课的一部分C放松身体D活动身体各个关节

36.足球比赛中球压在边线上算不算出界。(B)

A算B不算C没有明确规定

37.蹲踞式跳远技术由(A)四部分组成。

A助跑、起跳、腾空、落地B助跑、起跳、过杆、落地

C起跳、疾跑、途中跑、重点跑

三.判断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奥与会。(√)

2.运动前或运动中感到口渴可以大量喝水。(×)

3.人体内水约占体重的70%左右。(√)

4.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就是把运动器材准备好。(×)

5.大运动量活动完后,一定要走走,放松一下,等心率降到平常水平,才可以坐下休息。(√)

6.篮球运球时,五指自然张开,手指、手掌、手心触球。(×)

7.耐久跑时,呼吸方法和呼吸节奏一般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8.做眼保健操可以保护眼睛,故眼睛发炎时更应操练。(×)

9.足球比赛中,任何队员都不能用手触球。(×)

10.手倒立可以提高机体的平衡能力。(√)

11.立定跳远落地的时候是脚尖先着地(×)

12.铅球是球类项目。(×)

13.垒球、跳高、铅球都是田赛中的项目。(√)

14.小明刚刚跑完越野赛,实在太累了,我们赶快让他坐下来休息一会。(×)

15.眼保健操可做可不做,因为它的运动量很小。(×)

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方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化学学科的教学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化学理论教学,二是化学实验教学。而实验是理论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化学学科的主要特点就是应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授,学生通过听课及记笔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被动,并且,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重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勾画重难点,同时对章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学习,并用图表等格式将分散的知识点编成纵横的知识网络。如在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稀、乙炔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方法,如制备氯化氢、氧气、氢气等的制备方法,让学生对比思考如何制备以上三种气体。

2.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

知识的积累固然中要,但是仅凭记忆或者机械的题海战术是不科学的。化学学科的理论知识虽然很多,但它实际上却是一门应用性和灵活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不仅会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也不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边教学边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对学习法的重视而不仅是对当时知识点的把握。

二、利用实验或情景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理论学习的基础,化学的很多理论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例如,在讲授Na2O和Na2O2的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设定对比试验,同时向装有Na2O和Na2O2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观察实现现象。然后,再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试验结果。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学习的欲望。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试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课堂交流和讨论

新的教学理念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疑,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接受新知识。有效的设疑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展开积极地讨论和思考。

设疑方法可以在课程开始时设疑、重点及难点处设疑或者在知识关键点处设疑。比如,在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中铝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演示Al2O3及Al(OH)3分别和HCl及NaOH的反应,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反应产物具体是什么,并写出相关的反映方程式,同时提问Al2O3和Al(OH)3究竟是酸性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还是碱性氧化物(或碱性氢氧化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预习获取的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革,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像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教育等,以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及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在学习分子、原子、原电池原理等的理论知识时,由于实验比较少,而且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难,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对相关的原子结构等理论进行结构模拟,而对于原电池,可以用模拟幻灯片等来加强学生对原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子转移、电流方向等的理解。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结合传统教育方式,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对其他科目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新平.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几点要求[A].新一代:下半月,2010(11):214.

[2]张红灯.浅谈化学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版,2010(12):20.

[3]何树元.人教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反思[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4):79.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 第4篇

一、正文中的瑕疵

1. (11页) 把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并作为一个物理量 (2007年印刷) 。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2008年印刷) 。

[分析]国际上和我国在确定物理量的定义时, 都严格遵照一条重要的原则, 即物理量的定义不应包含或暗含特定单位的选择。根据这条原则, “把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都是不妥的, 因在这些定义中包含了特定单位mol-1、mol等的选择。建议改为:粒子数与物质的量的比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符号为NA) 的测定值等于6.02×1023mol-1。

2. (11页) 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 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

[分析]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各粒子的质量, 我们通常认为是相同的, 建议删除此表述。山东科技版《化学1 (必修) 》第21页曾删除“但是不同微粒的质量不同, 因此1mol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

3. (14页)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分析]“粒子”应改正为“分子”, 或可表述为“粒子 (分子) ”。

4. (14页)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分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或量值 (量值=数值×单位) 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不是其数值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5. (26页)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 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 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析]该章节 (23页“大气层中的丁达尔效应”、27页“树林中的丁达尔效应”、29页“大气中的飘尘……”、配套教师用书25页“有色玻璃”等) 介绍到的一些胶体分散系, 其分散剂不是液体, 现行其他两种版本 (山东科技版, 江苏教育版)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化学教科书和以前 (1991年, 2003年) 出版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在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时没有限于分散剂是液体。该处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时, 限于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是画蛇添足。

6. (35页) 我们再看以下反应:

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Fe与CuSO4的反应并非是一个没有得氧和失氧关系的反应, 反应中:Fe得到氧和硫生成FeSO4;CuSO4失去氧和硫生成Cu。建议用Fe与CuCl2的反应替换Fe与CuSO4的反应。

二、栏目中的瑕疵

13页“科学探究”栏目:

1. (1) 根据图1-14 (图略) 所示的电解水原理进行实验, 观察不同时间试管内的气体体积的变化。生成的O2和H2的体积比各约是多少? (2) 假设电解了1.8gH2O, 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的O2、H2的质量。根据O2、H2的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量, 并通过下表进行比较。

根据实验观察和推算能否初步得出下列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 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2.下表列出了0℃、101kPa (标准状况) 时O2和H2的密度, 请计算出1molO2和H2的体积。

根据表中数据及计算结果讨论, 在相同条件下, 1molO2和H2的体积是否相同?

[分析] (1) 科学探究1和科学探究2中的结论没有明确O2和H2的状态为气态。 (2) 科学探究2中计算1molH2的体积时, 缺少技术性说明1molH2的质量取4位有效数字。 (3) “根据实验观察和推算”我们可以得出“在101kPa、室温时, 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还不足以得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 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4) “根据表中数据及计算结果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在101kPa、0℃时, 1molO2和H2的体积大致是相同的, 都约为22.4L”, 还不足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 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三、习题中的瑕疵

1. (34页)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 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 ()

A.Ba (NO3) 2+H2SO4=BaSO4↓+2HNO3

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

[分析]此题C项BaSO4的右边不应有“↓”号, 弃掉后又与题干中的BaSO4右边有“↓”号不一致。C项最佳的设置是:Ba (OH) 2+H2SO4=BaSO4↓+2H2O。

2. (43页) 下列反应中, 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

[分析]“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置换反应的是”的问法不合逻辑, 因为置换反应包含于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直接问“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就可以了。

3. (54页) 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 () 。

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

B.能与酸反应的物质

C.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

D.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

[分析]A、B两项描述的是“物质”, 化学上是不能设问“物质”是否一定是金属元素的。

4. (71页) 以纯碱、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烧碱, 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制取烧碱的原料缺少“水”。

四、插图中的瑕疵

1.14页图1-15, 图题“标准状况时的气体摩尔体积示意图”不妥, 应改正为“标准状况时1mol气体体积大小的示意图”。

2.46页图3-1, 图的内容与图题“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不匹配。此处建议改用2007年苏教版《化学1 (必修) 》第64页中的图3-1“一些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3.51页图3-10, 图题“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不妥, 应改正为“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的金”。

五、排印中的瑕疵

1.教科书的页码编排是从“0” (页码“0”没有显示) 编起的, 应改为从“1”编起。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第5篇

第1课时加成聚合反应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5.1《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 加成聚合反应。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加聚反应在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已经提起过,本节以复习聚乙烯的形成过程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聚合物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更全面的认识加聚反应的特点。

首先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聚合物的结构简式或聚合反应方程式。

(3).能说明加聚反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加聚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掌握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人类是可以通过有机合成不断合成原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从而为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

然后确立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有关概念;了解加聚反应的一般特点。

2.难点:

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加成聚合反应的特点;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聚合物的结构简式或聚合反应方程式,能从简单的聚合物结构式分析出单体。

二.说教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 第6篇

一、地理插图绘制不科学

地理插图是地理特有的语言,是地理教学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是新课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增长地理技能。但是,新版教材中有部分插图绘制不精确、不科学,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插图应有的功效,不仅给学生认知、理解新知带来困难,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十分不利。

1P15,在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地球的位置(北半球)”中,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近(约5.5cm),距冬至点远(约5.8cm)。这显然有违于科学事实。正确的画法应该是: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稍远一点,距冬至点稍近一点。

2P20,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图的右上方欧亚大陆的轮廓模糊,似乎是格陵兰岛的轮廓图遮盖住了这一区域。

3P30,在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中,图b A地标注的红颜色越向上越浓,会误导学生认为越向上空气密度越大。事实上是: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逐渐变得稀薄;即使空气上升,也应是高空空气密度低于低空空气密度。因此,原图需要调整。调整的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都是下浓上淡,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颜色浓一些就可以了。调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的“小点点”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小点点”密一些就可以了。

4P34,在“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中,代表北半球“盛行西风”的箭头画得应有一定的弧度。囚为水平运动的空气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5P48,在图2.31“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孟加拉湾低地”中,等高线直接过河,显然不妥,这是因为河流水面高程一定要低于河流两岸高程。正确的画法是:等高线通过河流时应向上游弯曲。

6P78,在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中,“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示位置不对,应由现在的指示位置改为指向河流的上一个弯曲处,或改为指向现在所指位置的河流的对岸。这是因为河水流向、流速受惯性的支配,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所以,相比较而言,河流不易于在凹岸形成河漫滩,而易于在凸岸形成河漫滩。现在“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向的是河流易受侵蚀的凹岸,而不是易于堆积的凸岸。

二、地理数据标注不确切

地理数据是对地理事物定量描述的主要语言,能准确表示地理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快慢等,明显反映出地理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依存关系和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分布、发展、变化等。是重要的地理事实材料。因此,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数据一定要正确,地理常数的使用一定要前后统一,图形所代表的地理数据一定要准确,即数形要统一。但是,新版教材中的地理数据标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P9,在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中,标注的热带雨林的生物量是2kg/(m2·a),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是0.8kg/(m2·a),前者是后者的2.5倍。按此比例,如果把代表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0.5cm,那么,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就应绘成1.25cm,但是,图中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实际只绘成1cm。为体现科学的严肃性、精确性,突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显著差异性,给学生读图以尽可能鲜明的视觉刺激,建议把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1.25cm。

2P20,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成了“23.5°”,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成了“66.5°,这与教材前面内容中的标注不统一。教材中,前面内容凡涉及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标注的都是“23°26′,凡涉及南、北极圈的度数标注的都是“66°34′。因此,为使学生易于建立起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思考、探索地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此处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注宜改为“23°26′”,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注宜改为“66°34′”。

3P47,在图2.30"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中,水平数轴代表年份,在“1840”与“1880”之间标注的是“1760”,显然错了。此处的“1760”应改为“1860”。垂直数轴代表体积分数,在“300”与“320”之间标注的是“370”,也明显错了。此处的“370”应改为“310”。

再者,根据图的标注,大约在“1904”年的时候出现了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同一时间不可能出现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显然,此处标注错误。建议将代表二氧化碳浓度的两个“小黑点”由上下对齐改为左右稍微错开。

三、文字内容表达不准确

或因为对地理概念理解的不清晰,或因为对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得不准确,或因为地理判断不恰当等,造成新版教材中部分内容表达不准确或语意不明确。

1P11,“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这段内容语意表达模糊。因为,除“黑子所在区域”之上为“之外”外,“黑子所在区域”之前、后、左、右亦为“之外”,所以,“之外”方位指向不明。另外,用“之外”阅读起来也略显不顺不畅,拗口别扭。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一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二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的表述,更多地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而没有充分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因此,“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与“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内涵上并不等同,也就是说。“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因此,建议将教材中这段有关太阳活动整体性的论述修改为:“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的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P2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图1.27),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表述不够全面、严谨。笔者认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其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只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全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还应包括由“宇宙物质”构成的“宇宙环境”。如光照、热量、太阳活动、潮汐引力和潮汐现象、天体撞击等,还应包括由“岩石圈”构成的“地质环境”,如能源、矿产、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及其他各种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等。因此,建议把教材中的这段内容修改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宇宙物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1.27)。”同时,在图1.27中“大气圈”的外部标注上“宇宙环境”,并添加从宇宙空间射向大气圈的表示太阳辐射的箭头。

修改后,教材在此提出既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又包括“宇宙物质”、“岩石圈”的自然环境的概念。建立起已学“宇宙环境”、“岩石圈”知识与新学“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知识的呼应和联系,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又有利于探究、深化新知,以便于学生建立起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3P45,在图2.26“1991~2007年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图的标题语意表达所指对象不明确。建议在“台风”后添加“对我国”三个字。

4P57,分标题“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在“海洋”前加“世界”,表达上重复啰嗦。因为在此语境下,“海洋”就是指全世界的海洋。因此,建议将“世界”删去。

5P57,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中,图的标题语意表达不清晰具体。“世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从大的单元来看,“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海洋中有洋流,陆地上没有洋流。所以,建议把“世界”改为“海洋”。

6P60,“阅读”中,“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这句话前后矛盾。因为,如果说两现象交替出现,那么两现象发生频率就应相等;或者。如果说一现象发生频率低,那么两现象就不会交替出现。可修改为:“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强度和产生的影响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

7P68,“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建议将这句话中的“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删去。这是因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着多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的塑造作用。人类活动是外力作用形式中的一种,但显然不属于自然作用。

8P73,“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成谷地,而向斜……形成山岭。”这段话和上、下文语意衔接不够充分,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判断不够准确、严谨。这是因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可能性。因此,原文可修改为:“在地貌上,背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上拱起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下弯曲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一些背斜……成谷地,一些向斜……形成山岭。”

9P85,“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这段内容表述不全面,同时缺乏地理事项上的对应性。建议修改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过程……”之所以添加“大气循环”是因为:“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大气循环”是地球表层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发挥着与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同样重要的作用。

“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四个循环之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1)对应前面“大气、水、岩石、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排序;(2)“生物”是“大气”、“水”、“岩石”等物质存在和发展的产物,是“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结果。是先有“大气”、“水”、“岩石”后有“生物”,先有“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后有“生物循环”。

四、知识呈现方式不合理

教材中知识呈现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教材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方式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但是,新版教材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P5,有关行星运行特征的叙述是:“(1)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2)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陸。(3)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这种由陈述句直接呈现知识的表达方式,只会助长教师的满堂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议修改为:“(1)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吗?(2)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共同特点吗?(3)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相互间交角大吗?”这样,由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由直接呈现知识修改为引导学生依据给定的材料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中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思索、探究、发现的乐趣。

2P38,“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1)……(2)……”建议修改为:“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1)……(2)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3)……l即原序号(2)的问题|”把“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删除,而后提出“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有意留下“布白”、“空穴”,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内容和机会;在探索问题(1)的基础上,将思维的触觉深入一步,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和记忆。

3P77,在“图4.17河谷的演变”中,由图a到图b,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道越来越弯曲,河谷越来越宽阔,合乎逻辑,自然而然,让学生容易理解。但是,由图b到图c,河流的弯曲方向截然相反,中间转变突兀,缺乏渐变,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因此,建议在图b和图c之间再添加1-2幅图,示意出由图b中河道到图。中河道弯曲的渐变过程。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胡星荣,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的“新”变化,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0).

[3]杨国栋,张明庆,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教材表述比较,地理教学,2006(9).

[4]林先发,司马志纯,论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初探 第7篇

江西省从2008年9月起, 开始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 我教了一轮半, 感觉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 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做了不少改革:一是高中语文分为“必修”与“选修”, “必修”五册, 每一册又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 其中“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 建立了阅读、探究、写作、口语交际四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打破了以往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三个阶段的文体模式, 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 而是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具体实际组织单元;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 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供学生在课外阅读。读本不仅有传统的名家名篇, 也增添了新人新作, 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把握时代脉搏;四是每篇课文后面设计了一些探究性习题, 便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五是新教材既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又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而且更重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高一阶段着重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高二阶段着重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高三阶段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的能力。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人文性, 教材的文学气息浓, 对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意义重大;二是工具性, 重思维训练, 重能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仍然按朝代先后的顺序编排, 但是篇目有所减少, 难度有所下降, 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 非常有好处。

写作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四个阶段:第一册是记叙文训练, 主要教学生如何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第二册是写景抒情文的训练, 主要教学生在文章中, 如何学会写景抒情和虚实结合,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四册是议论文训练, 着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思辨能力;第五册是综合训练, 主要教学生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升格。

一到五册, 口语训练的内容依次是, 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这样编排, 由浅入深, 比较合理。

梳理探究部分, 内容非常丰富, 既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 又归纳了文言文的主要知识点, 还有对现代文化现象的探究等等。

名著导读, 着重介绍了新课标推荐的九部文学名著和朱光潜的理论著作《谈美》, 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去研读原著, 拓宽阅读视野, 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新教材教学理念

要在课堂上充分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必须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说一堂课就是一场戏, 那“我们语文教师不要追求像个演员, 而要努力做个导演”。我们要尽可能地导演出一场场精彩的“戏”, 让学生自己去揣摩, 去“表演”。但我们又不能要求学生“表演”时的一颦一笑都完全按我们的设计去做。教师既要把握正确的导向, 又要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俯下身子,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不可冒犯的权威态度, 是创造力的极大阻碍。学生对老师往往有一种莫名的敬畏与盲目的崇拜。加上有些老师喜欢居高临下, 又不太愿意接受学生的批评, 甚至在课堂上还不时大声责备、呵斥学生。这样, 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恐惧和抵制心理。心理学表明, 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紧张、不满甚至恐惧之中时, 他就会直接阻碍或者中断学生的智力活动, 使学生暂时丧失创造力。所以, 我在课堂上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 并俯下身子, 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虚心听取学生的批评与建议, 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3. 尊重学生个性, 不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一千个读者心中,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要允许学生存异, 不要将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学生, 也不要搞太多的标准答案。学生凡是有道理的、大致符合题意的想法或做法, 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因为允许学生存异, 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个性, 鼓励学生创新。

4. 关注学生成长,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中许多生动感人的形象, 发人深省的哲理, 高尚纯洁的感情以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等, 对学生品质的形成, 人格的提升, 都会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

5. 树立“大语文观”, 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实践。

何为“大语文观”?本人认为, “大语文观”就是不要将语文与社会割裂开来, 不要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语文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的。语文教育, 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教育, 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 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审美情趣, 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 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 语文教育, 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 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 而应该努力给学生创造广阔的阅读空间,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关注课堂内外, 关注世间人生百态, 关注社会这本“无字书”, 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三、新教材教学实践

1. 精讲“教读课文”, 指导“自读课文”。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 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 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 我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 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文”, 以“课”为例, 举一反三。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 课文只是个例子。”因此, 我很注意学法指导, 自读课文, 一般放手让学生自学 (只是偶尔检测一下) , 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

2. 高二选修, 打破常规, 进行交叉教学。

进入高二之后, 我敏感地觉察到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厌倦。主要原因, 一是教材文体单一, 理论性强, 比较枯燥, 如《先秦诸子选读》;二是高二文言文太多, 学生学习感觉很累。为此, 我将《语言文字应用》与《先秦诸子选读》交叉讲, 将《现当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与《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交叉讲, 效果不错。

3. 在语文课堂上, 我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

如师生对话式、学生分组讨论式、学生设计阅读题考查式、课堂合作探究式、快速阅读抢答式等。另外我还建立教学博客,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便利。

4. 开设图书馆阅读课, 每周一节。

教师推荐书目, 布置阅读任务, 定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 每学期评比一次。

5. 课外开展各种语文竞赛活动。

如朗诵竞赛、名著读书征文竞赛、演讲竞赛、辩论赛等。以“听说”促“阅读”, 以“阅读”促“写作”。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技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活动, 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

6. 开展寒暑假读书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

每个寒暑假放假前, 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人物访谈,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和访谈录, 开学时进行评比, 评出优秀作品, 推荐给校报发表, 并进行物质奖励。

7. 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语文报纸杂志。

如《读者》《青年文摘》《读写月报》《阅读与写作》《名己读到的好文章, 拿到课堂上来与大家分享。

8. 重视“名著导读”教学, 并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由于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有限, 学生无法阅读完新课标推荐的十本名著, 所以我就下载名著改编的电影给学生看, 并布置学生写评论或读后感。学生喜欢看, 效果不错。

四、新教材存在的问题

这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总的来说, 是不错的。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编排方式, 都是比较科学的。但我在使用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不足, 有一些困惑:

1. 选修教材的内容, 出现重复现象。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既编入《先秦诸子选读》, 又入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 高二的选修, 由于教材后面没有相应的作文指导

和口语训练, 很多教师就将作文与口语训练扔下不管了。我布置学生写作文, 也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而口语训练, 也很少做了, 只是搞过一次朗诵比赛与辩论赛。

3. 高二的选修, 并没有真正给教师与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高二有多门选修教材。可上面下达的通知说, 只讲《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与《古代诗歌散文选读》就行了。这三本书教师都必须备课上课, 而学生也都要学。教师没有选择科目的权利, 学生也没有选择教师和科目的权利, 这还叫“选修课”吗?我看, 如果高考的评价机制没有改革, 这“选修”形同虚设, 而且增加了师生的负担。

4. 高二文言文太多, 学生不堪重负。

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必修五4篇, 《先去诸子选读》26篇,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7篇 (推荐作品除外) , 加起来总共57篇, 每学期28篇。学生不晕才怪呢!

5. 有些文章入选教材, 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教材删除了不少经典作品, 如巴金的《灯》,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鲁迅的《药》和《阿Q正传》等。如果新入选的作品也是经典, 无可厚非, 可事实并非如此。如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 我至今找不出它入选的理由———难道仅仅是因为小孤山大孤山在江西, 有地方特色吗?还有苏轼的《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等, 也没有多少值得玩味的东西, 学生也不感兴趣。

6. 新教材入选的几乎都是文学作品, 而说理性, 思辨性的议论文太少。

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 却经常要求学生写议论文, 写评论。这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就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 也给教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带来不便。记得以前中学课本中有几篇很典型的议论文——《理想的阶梯》《谈骨气》《友邦惊诧论》《俭以养德》等, 建议重新入选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习题对比

1、新旧教材设置形式的呈现方式比较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 我们从教材的变化中不难看出, 传统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呈现, 而改革后的教材却注重系统知识的学习, 以两个不同时期的教材为目标进行分析其结构与特点, 进一步展现出新教材不同的呈现方式。

1.1 多样化学习栏目

现行教材提出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积极学习,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意识。所以, 在现行教材中就突出表现了很多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栏目。在呈现方式、色彩选择和版面设计上都做了相关改变, 多样化的学习栏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本教材的关键部分就是栏目的设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对教材所持什么样的态度。

1.2 插图和表格

新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是在插图和表格的编排上, 精美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激活学生思维, 崇尚科学。我们把两套教材放在一起, 通过对比来看, 得到三个方面主要的区别: (1) 新版教材插图颜色更加丰富多彩, 表格更直接简单; (2) 改革之后的教材增加了更多精美的图片, 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增加了学习兴趣; (3) 新教材为方便学生进行实验记录, 而在每课后都设有实验结论表, 使学生增加思考与回顾的时间。

2、新旧教材课后习题对比分析

在课后习题方面, 就习题数量而言, 原版教材的习题量较大, 与现行教材不变的是依然由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以及计算题组成。以新旧教材其中一课进行对比我们发现, 新教材的习题要难于旧版教材, 相比之下, 旧教材的问题显得过于基础和简单, 颇于注重书本中的概念。而新教材则综合性强很多, 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也有一定的挑战。新教材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熟练写下运算方程式的本领, 实验题则需要老师的指导, 在掌握好基本常识的情况下,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2.1 类型与数量

两版教材相比较来看, 原版教材的习题量比较大, 就数量讲, 现行教材将原来的234道大题, 536道小题, 减少到了178道大题和287道小题, 从而在数量上减轻了负担,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讨论。为此, 在现行教材中又安排了19个调查和52个课堂讨论,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比较适用于现在中学生的发展。就类型而言, 原版教材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而在现行教材中则更注重于习题的过程与方法。

2.2 变化及特点

两套教材在类型上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分别表现在: (1) 课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 目标把原来的过分强调基础抛掉, 改善成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3) 课本内容从过分注重系统概念知识转变为更加实际, 更加贴近生活; (4) 学生从单方面学习转变成自主学习, 自己动手实验操作的开放式教学; (5) 教学方式从只注重结果到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的转变。

2.2.1 实验题变化及特点

现行教材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 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数量方面, 经统计, 新教材中所有科学探究的实验总数是33个, 实践总数是30个;旧教材则分别为38和6个。最后, 在旧版教材中三册共有167个实验;而在新教材中共有223个, 由此看出新教材的实验数量明显多过旧教材。

2.2.2 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旧教材中, 主要注重概念上的基础, 禁锢住了学生们的想法, 而在新教材中这一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新教材中,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 以学生感受为核心进行教育学习, 形成“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实验研究方面也有颇大的转变。

3、新旧教材实验内容的对比分析

3.1 实验内容的安排

人教版新旧教材的编排方式有很多区别,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式, 改善了原有的不足, 优化更新了教学内容, 加强实验综合性, 培养独立操作和思考的能力。在实验内容安排方面, 新教材的各方面都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使学生养成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技能, 提高学习能力。旧教材中有固有的思维方式, 过于强调基础概念, 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也得以改善, 而新的实验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核心内容。

3.2 实验内容的呈现方式

从实验呈现方式看, 现行教材把化学元素进行分解, 并用图表直观的展现出来, 使实验易懂。而且, 在现行教材中还增加了许多让学生做记录的图表, 在试验后记录实验的结论以及过程。在这一点上, 原来的教材就只是文字描述, 可见, 现行教材更具人文性, 呈现出以学生为核心的实验特点, 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兼顾知识学习的技能, 使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材与现行教材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 任何事物的改革都需要时间, 现行教材也存在诸多不足, 需要时间积累进一步去完善。但现行教材打破了原有的传统体系, 对课程做出创新和调整, 更贴近了生活, 这一点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所以, 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指导思想, 不断地完善与创新, 新课程的成功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华仕.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与多媒体资源的整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06) .

[2]吕宝兰;王华;吴冬燕;杨水金.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变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4) .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指瑕 第9篇

一、思想政治1 (必修) 中使用英语缩写词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有明确规定:“汉语文出版物中如需使用外国语言文字, 要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注释。”在此教材中多处对英文缩写进行使用, 例如第8页中的“ATM机”、23页的“MP3”、31页的“DVD”、48页的“SOHO”以及101、103页的“GDP”, 总共有25处之多。

分析:这些地方可用汉语简称或者汉语名称, 并不需要用英语简称。在教材中任意使用英文缩写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与规范的规定。祖国语言是民族精神的表现, 是文化的载体。祖国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外来词汇以充实己身, 但滥用英语缩写词并不属于吸收外来成分。对祖国语言的正确使用、保护祖国语言的纯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教材编写者更应当以身作则、责无旁贷。

二、对思想政治3 (必修) 中部分内容的质疑

1. 思想政治3 (必修) 第46页对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表述不够全面、条理。文中说:“目前, 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 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群众通过法定渠道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 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 政府系统内部 (审计、监察等部门) 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分析:首先, 这段话仅在人民政协的监督上冠以“民主监督”, 会给人造成新闻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以及群众监督不是民主监督的误解。而这三种监督皆是民主监督。其次, 这段话中并没有提到“中国共产党监督”, 使得内容上产生巨大遗漏。中国共产党乃我国的执政党, 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领导, 党对国家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的监督, 是党的各项工作方针实现以及对政府和工作人员领导的重要保证。因此党的监督处在我国行政监督的核心地位。教材中应当明确这一点, 并加以叙述。

2. 在思想政治3 (必修) 25页第二自然段中:“按照我国宪法规定,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类, 即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与任免权。”

分析:这句话中存在一定的政治认识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是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而教材中的这一句话表达过于笼统不够详细, 它将立法权归属于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说法不够科学。立法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 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不具有这份权利的。我国属于单一制国家, 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 虽然自治区、直辖市与省可以自定地方性法规, 报以全国人大备案, 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立法权。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包括两个方面, 因教材中的这句话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个人认为应该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开叙述比较合理。

3. 在思想政治教材3 (必修) 中68页部分:“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机构由下列国家机关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分析:这句话概括得不够全面, 国家机构包括所有的国家机关, 横向来看它包括司法、立法和行政等国家机关, 纵向来看它包括中央至地方的国家机关。由此可见我国国家机构包括中央与地方的所有国家机关。可教材文中并未提及到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 因此这种表述明显是错误的。根据香港和澳门两地各自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 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由行政长官、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立法机关等组成, 这些机关亦应当归属于我国地方国家机关体系之中。教材应将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归纳在国家机构之中, 而并非排除在外。

三、其他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的相关规定, 教科书中除作者事先声明不准使用的外, 可以不经著作人允许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美术图片、摄影作品, 但必须要指明作者的姓名以及作品名称, 并支付相应的报酬, 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在思想政治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照片, 这些照片包含雕塑、绘画等美术作品。但照片的引用并没有对其作者的姓名进行交代, 甚至有的图片亦没有交代作品名称。这是一种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违法行为。政治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更应当注意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示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1 (必修) 经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2 (必修) 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3 (必修) 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对人教版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效,心理特点

高中教学中的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科目,一个有效的教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会给学生带去受益一生的影响。然而,由于各种盲目改革的出现,使政治教学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课堂教育的无序、混乱,学生主体的错误认知,教师教学方法的枯燥无味,毫无新意,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教学效率的低下。高中政治教师只有认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并结合教学实际来解决问题,才能促进高中政治有效且顺利地进行,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误区

高中政治教学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对学生主题的认识还是对教学问题的认识,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顾此失彼。在此,本人总结了几个常见的误区。

1.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为了凸显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往往会忽略自身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从而使得高中政治课偏向于放羊式教育。这样不仅不会给学生带去有效的学习质量,反而会影响课堂秩序,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和教育教学的无效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2.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教学内容越丰富越好。教学初衷是好的,但大量的教学内容,大量的教育信息量,有时候会物极必反,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从而增加学生的压力,阻碍教学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添加教学信息,不求量,但求质。

3.认为教学问题越多越好。

为了增加教学与实际的连接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往往会出现教学问题过多的现象。过多的问题有时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混乱,从而引起对教学的不满,这样就很难使教学目标实现,更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学生的心理因素对政治教学的影响

任何人都不可以丢失自信心,学生更是如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帮助,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旦失去自信心就会失去勇气,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导致学习的止步不前,甚至退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目标,及时抓住时机,并进行恰当的鼓励,会有效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以便更好地学习。学生的好奇心也特别重要。好奇心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教师讲授生动形象且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大脑中的兴奋点,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政治教学更加深刻,从而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一般都拥有从众心理,所以良好的班风对有效的政治教学也尤为重要。政治教育应将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引导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风,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为重要。

三、搞好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学的措施

高中政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有效的政治教学措施,是搞好高中政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想要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性质是双向的,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则是最关键的前提。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常常给予学生客观、正面的评价和鼓励,以满足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成就感。在教学上要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上课的凝聚力,还要注意多提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动脑,积极地参与学习。

2.立足生活,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将学习回归生活,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育教学中,以生活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主动联系生活的兴趣,使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展其思维能力。这样一来可以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可以从本质上促进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发展。

3.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学知识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分组,使其积极讨论,以增加课堂活跃性。同时教师应当及时、全面、准确地为学生解决教学难题,有机地整合学生的知识,做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优化使用 第11篇

一、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特点

1.内容广泛,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旧版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更新的。其中英语课文,包含的社会科学类的内容,譬如像friendship、English around the world、travel journal等课文涉及了情感、地理、旅游等各个方面,学生通过对这些英语课文的学习,不仅能够强化对于英语知识点的掌握,更能了解到各个领域的一些常识和知识。同时,课文数量多和篇幅长,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比较大,需要大量的课时去完成,这跟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精力造成冲突。

2.教材编排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分为以下板块,其中包括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章节的顺序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题。这种教材的设计特点为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做了引导性的铺垫。

3.教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在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课文内容不仅注重新词汇、句式、语法的使用,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的内容,强调英语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精神品格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包括文章内容涉及一些名人事迹、古迹名胜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同时,在文章中夹杂了大量的有关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说,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优化使用

1.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材

虽然人教版的教材在内容上扩大范围,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是由于实际的教学课时和学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可能做到对任何章节和内容都非常细致地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教材编排与实际情况的矛盾,从而去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和教学任务的情况,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将英语知识和要点有主次地传达给学生。譬如,在课文中出现的重复的知识要点,老师应该在进行教学时省去重复的部分,对于提升学生课外能力的练习题不做硬性的要求,要求有精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完成就可以。而且在知识要点的提炼上一定要精准,能够在课文中选中较为精炼的句子、词汇对学生进行教学。

2.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

在高中英语的教育中,普遍出现的状况就是“哑巴英语”,学生的书面答卷的成绩都非常好,但是在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上却不尽如人意。譬如“compliment—complement;wait—weight”等,词义不一样,但是听起来却非常近似,正是由于很多老师把大量的课时用于分析词汇、语法、句式上,学生没有时间去练习英语听力,因此很多学生对英语发音掌握得不好。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教材听力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养成训练听力的习惯,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词汇发音,找一些比较有趣的影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都会达到最佳状态。

3.采用多样化形式,完成课文阅读教学

在当下的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存在很多篇幅比较长,或者学生对内容比较陌生的课文,学生阅读起来比较枯燥,学习效率不高。而通常老师采用的教学形式跟过去使用旧版教材也是一样的,学生个人进行默读,老师带领阅读,针对各个句式、词汇进行分析。针对新版教材,老师应该根据课文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图文形式,进行课文结构分析,将课文的骨架提炼出来,学生对于课文要讲述的内容和观点的理解会比较快,也比较准确,这样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花费的实践也比较短。对阅读而言,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指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讨论主题的了解程度。修辞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体裁、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因此阅读教学时,可结合阅读材料的语篇内容及语篇结构,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或者是学生采用情景对话形式进行阅读,将书中的各个角色分布到学生身上,进行情景化的阅读,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总之,老师应该放开思路,在结合教材的前提下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人文拓展和升华

由于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老师应该抓住教材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知识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老师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在进行授课之前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好教学方向,延展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教育。例如,在教unit 4 earthquake时,老师可以结合当前雾霾等常见的污染现象,对学生进行词汇和知识的扩充。在讲述像天文、工业、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的时候,老师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升华,但是要注意对教学时间的把握,避免偏离教学主线。

5.结合语言文化背景,加深对英语课文的深层理解

《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中说 “The language of a society isan aspect of the social culture.”也就是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其所支撑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渗透英美文化教育。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涉及到其他国家的生活,老师应该经常渗透英语国家的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只有了解说英语国家的一些生活习惯、词汇来源、民间传说、节日来源等各个方面,学生才能真正地运用好英语,才能避免在句式、词汇的使用上出现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要以“创新为主题,课堂为主轴,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思路来设计教学方案,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的开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充分发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设计优势,实现学生英语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 第12篇

一、还原教学现场

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中时间跨度长达1500多年, 制度主要涉及多且广。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制度, 选取何种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十分重要。本课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即从横向上解释中央决策机构的权力分配, 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 即从纵向解释国家结构形式, 中央以地方的关系是一种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郡县制为基础, 以皇帝制度为核心, 发展方向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基于上述认识, 在考虑高一新生普遍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了史实概念突破理论概念, 即教学重难点, 例如: (1)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是指唐朝中叶以后, 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割地自雄, 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 镇指军镇。封建王朝设置军镇, 本为保卫自身安全, 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2) 节度使:“节”是当时的一种全权印信, 受此全权印信者, 便可全权调度, 故称“节度使”。 (3) 知府 (州) :这些知州、知府, 本身另有官衔, 都是中央官, 带着“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中央官, 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 (4) 行省制:元代的行中书省, 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所,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在元代, 共计有如是十个分张所, 并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十个区。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实际情形是如此。

二、历史概念的定义和分类

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 (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 经过人的历史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出来而形成的, 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历史概念的分类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 可以分为专指性历史概念和泛指性历史概念。

史实与理论概念分类与其来源有关。史实概念是当时人就取好的, 诸如人名、地名、国号、典章制度、团体机构、会议名称等;理论概念是史学家根据研究需要或成果而得出的名称, 称为。诸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等等。

三、运用史实概念的教学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 相对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指符号表达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 (即自然, 笔者注) 的联系。相比理论概念而言, 史实概念更利于学生学习, 并总结了如下方法。

1.追根溯源法

追根溯源方法就是追寻历史概念最初的含义以演变轨迹, 以期理解。例如政治术语中的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等概念。法国大革命期间, 大资产阶级要求保留国王, 反对共和, 而第三等级的代表持反对意见, 并提出更为激进的革命措施。在议会辩论时, 拥护激进革命的人坐在议会主持人的左边, 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坐在主持人的右边。于是, 人们将支持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 保守一派称为右派。20世纪初, 列宁和斯大林开始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来分别指代无产阶级内部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左倾原本是指向革命、进步力量靠拢, 但由于当时激进派常常给无产阶级革命带来很大的挫折, 为表示贬义, 特在左字上加上引号。

2.故事辅助法

史实概念解读还可以借助历史故事。例如宋朝的“通判”这一官职是中央为监督和牵制知州 (府) 所设, 并非知州的副手。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北宋时有一个任职少卿的京官叫钱昆, 特别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调地方任官。领导就问他想到哪个州。回答是只要有螃蟹, 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由此看出知州与通判的紧张关系, 也正是北宋统治者所期望的。

3.比喻联系法

比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 有助于学生从认识身边事物的出发, 去理解史实概念。例如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概念的理解, 除了可以从名称入手, 更可以联系我国国务院下设各部加以认识, 吏部相当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

最后, 笔者认为提高历史概念的认知水平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也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 笔者将坚持不懈地提升自身历史素养, 以历史概念教学为切入口, 利用史实概念突破理论概念, 让历史课堂饱含韵味。

参考文献

[1]何成刚, 夏辉辉.历史新教材政治史内容比较与启示——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内容为例[J], 教育科学研究.2006 (10) :41.

[2]臧荣, 周兴旺.普通高中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必修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1.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新校本) [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52, 86, , 116, 8-9.

[4]彭吉芳.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之漫谈[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4) :50.

[5]马宁.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策略的分析[J].新课程设计教法新探, 2008 (6) :33.

上一篇:快乐论下一篇:医疗纠纷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