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范文

2024-07-24

参与范文(精选12篇)

参与 第1篇

如何开展面向社会的对内开放, 其实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参与“, 其二是“参与社会”。这绝不是词语组合的游戏, 而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两项彼此互动的工作。

“社会参与”, 人们并不陌生, 因为这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四个“要素”之一。但是, 做好“社会参与”并非易事。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先要厘清:一是到底“参与”什么, 二是应该怎样“参与”。毕竟学校工作既综合, 又复杂, 更专业。社会没必要事事“参与”, 也没能力事事“参与”, 所以从学校工作职责的定位来确定“参与”的内容和“参与”的方式是很必要的。近年来, 教育已经列入政府的公共服务。在一定意义上, 学校就是接受政府委托实施公共教育服务的机构。这个特征在义务教育阶段更为鲜明。既然学校如此定位, 那么社会“参与”理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方面是监督, 一方面是支持。特别是小学和初中, 他们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对象就是所在社区。这种社会“参与”的监督或是支持, 当然也应该来自所在社区。

所说的监督, 就是社会针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谁都知道, 公共教育服务的核心就是保证教育公平。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规定, 以国家的意志规范学校的行为。无论是从理念到措施, 还是从方法到效果, 学校教育实际反映的都是让政府的政策之“水”顺利流到头儿。有人说办学行为就是办学方向的具体体现。细想这话并不“左”。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本来就“设计”过一系列的监督, 比如人大视察、政协调研、政府督导、媒体评论等, 但这些监督还真代替不了社会监督, 原因是社会监督来自学校“身边”、出于“草根”一族。人家把孩子交给你了, 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就在人家的眼皮底下。哪怕你出台的制度有一处“变化”, 要是没告知到了, 人家也会刨根问底;哪怕你组织的活动有一点儿“创意”, 要是没说清, 人家也要品头论足。在他们看来, 直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民意”, 不但是一种需要, 而且是一种责任。大概正因为社会监督有这样的特别之处, 学校教育才应该对这种特别的监督给予特别的尊重。有人提议, 是否需要吸纳社区代表参加校务会议, 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校务会议毕竟多是论证决策, 如果他们参与一些需要参与的决策过程, 从工作源头开始社会监督, 大概更利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进而保证学校办学方向。

所说的支持, 是针对学校素质教育的社会支持。谁都知道, 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并不容易, 困难、问题和矛盾来自各个方面。但是, 这些困难、问题和矛盾, 社会起码可以帮助咱们解决一些, 因为他们一有热情, 二有资源。“热情”主要来自于孩子。别人的孩子也好, 自己的孩子也好, 反正他们是靠这股“热情”参与进来, 心甘情愿支持咱们。至于“资源”那就更加丰富了, 显性的有人力、财力、物力, 隐性的有观念、智慧、机制, 反正他们能用这“资源”参与进来, 想方设法支持咱们。比如学生社团这事儿, 学校要是真把它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既不“糊弄”, 也不“就乎”, 眼下就有不少非常实际的困难、问题和矛盾。就说其中的困难, “人才”短缺最为关键。一定数量且一定水平的辅导老师, 靠现岗教师兼任肯定做不到, 靠学校自己培养也很不现实, 靠行政部门招聘就更没门儿。其实, 争取社会支持倒是个办法。社区里面“能人儿”非常多, 有的“能人儿”还总憋足了劲儿想找机会“亮亮”, 生怕自己的本事不能传下去。在那儿摆着的现成人才, 咱们怎么放着不请呢?如果“财力”短缺, “志愿者”不是很“时兴”吗?搞好了说不定有些单位还会派出专家到学校指导, 或是组织学生到现场实践。一旦形成了机制, 一定会再上层次。其实无论什么困难, 只要咱们真心实意敞开大门, 面向社会, 就会得到他们的更多支持。

为了落实“社会参与”, 本文标题还特别在“社会参与”的前面添加了一个词———争取。明摆着社会自己的事儿还够忙活的, 无论监督, 还是支持, 咱们不去“争取”人家, 人家怎么好意思上你这儿来“参与”。咱们要是真想办好学校, 必须以“争取”的诚意和行动把“社会参与”这事儿“争取”进来。

“参与社会”, 其实大家也很熟悉。如果咱们认真翻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就会发现, 不管是学校自身“参与社会”, 还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 “参与社会”都直接关系到咱们的教育目标和工作责任。

所谓学校自身“参与社会”, 最主要的就是“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已经成为咱们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又是这个目标的基本特征。如此人员数量大、层次需求多、时间要求活的宏伟事业, 却仅仅还有7年的时间就要基本实现, 作为社会实体的社区, 压力可想而知。当然, 压力动因纷繁复杂, 诸如思想观念、制度机制、学习条件……他们首先缺的还是学习条件, 包括教学装备和师资队伍。但是, 咱们最不缺的也是学习条件。社区几乎没的可用, 学校有时闲着不用。这样一个悖论, 一个长期存在的悖论, 如果不能破局, 社会怎么才能实现“学习型”?就拿“倡导全民阅读”来说,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拥护, 眼睁睁一个人读不读书就是不一样。有人说, 没有全民阅读就没有全民素质。话是有点儿过了, 理儿却摆在那儿了。在一般情况下, 社区藏书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和学校真没法比。如果能够开放咱们学校的图书资源, 如果再动员咱们老师搞点儿专题讲座, 这个社区的全民阅读肯定会“火”起来。当社区承担起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个任务的同时, 学校同步“参与”进去, 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支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也应该属于一种责任, 而且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所谓组织学生“参与社会”, 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深入了解社会, 学会服务社会。其实, 这本身就是咱们的质量目标。“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绝不是一句空话。但是, 你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质量目标就不可能落到实处。这里的“适应社会”, 显然不能等孩子到了社会才去适应。他们在学期间学习适应社会, 理应属于咱们的教育任务。如果没记错的话,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当时, 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 以此作为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 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于是, 经历近一个半世纪的实践以后,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能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规律, 自然也是水到渠成。如今, 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 咱们真不能轻视, 更不能无视这个规律的巨大作用。大概也正因为如此, 国家在再次明确的教育方针中, 才又指明了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并列, 更使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的时代特征凸显出来。就拿德育工作来说,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 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此时孩子正在走向成熟。假如只凭咱们在课堂里天花乱坠地讲, 他们自己没有到社会里面“参与”一番, 对“信念和信心”怎么能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怎么能扎下“坚定”的根系?看来, 咱们只有在时间保证、活动开发、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每个方面都下大力气, 才能确保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真正变成现实的质量目标。

为了落实“参与社会”, 本文标题又特别在“参与社会”的前面添加了一个词———积极。因为不仅学校只顾忙活自己的事儿, 已经形成惯性;而且盯着学生只顾忙活课上的事儿, 更形成了惯性。“参与社会”是积极还是消极, 确实大不一样。咱们要是真想办好学校, 必须以“积极”的诚意和行动, 让“参与社会”这事儿“积极”起来。

参与 第2篇

一、社区参与的含义: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自觉自愿的参加社区活动或事务的过程。区参与是一种公众的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如何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之前,必须找到困扰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总体有四大问题:①总体参与率低、②非政治性参与为主、③参与渠道不畅通、④居民组织化参与不足。而在参与的过程中,与社区缺乏直接利益关系的居民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利益休戚相关的居民,比如低保人员则大多成为参与的积极分子。而且很多人认为不参与,也不会犯法,干脆就不会参加。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首先应该举办社区活动,培养社区意识。社区活动的开展无形中为居民提供互动的机会,使居民在自然互动的情境和场合中,增加对社区事务的了解与关心,也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凝聚民众的向心力。其次,提高社区自主性,建立自治社区社会。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实行社区自治,建立分权观念,开展政府与社会的互助合作。第三,提供充分的信息,增加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信息的提供,可增进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产生归属感。第四,提高参与层次,实现从规划、执行到决策、管理、监督的参与。全方位的参与既可以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及参与意愿,又可增进社区居民的领导和自主能力。第五,搞好社区建设规划,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社区的环境,包括社区的硬件环境和社区的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软件环境则主要包括社区文化。第六,提高公共意识,增强社区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应从社区的共同利益、服务功能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着手。第七,引导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提高参与水平。社区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育居民的自组织能力,降低居民对政府的依赖。切实加强社区正式组织建设,使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等法定组织名至实归,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大力培育发展社区业主委员会、球迷协会、网民协会等社区民间组织,重点培育发展适合那些目前社区参与率较低的人员参加的社区民间组织。

我参与的参与式预算 第3篇

近日,《新理财》杂志邀请我撰写一篇关于温岭参与式预算改革的文字,我却颇为踌躇。主要是面对国内各类相关报道和学术文章,我总有些“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觉。不过,好在我曾因机缘巧合,分别在2007和2009年两次到过温岭,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他们的预算改革进程。我想将这两次亲历亲为中的一些所见、所闻和所思,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或许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温岭乃至国内其他试点地区参与式预算改革的理解。

初探温岭

2007年初,北京的一家研究机构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到温岭一行。由于此前一直对温岭的参与式预算改革比较关注,我遂欣然应邀前往。

不过,在抵达温岭之前,我还是有些困惑。因为在此之前,致力于温岭参与式预算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是基于政治学背景的,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参与式预算与基层民主的关系等话题。而预算圈内的朋友都知道,基于曾经在省级财政预算部门工作过的经历和兴趣所致,我在预算领域内的研究重点在于公共预算的相关技术问题。他们为什么请我这样一个不擅鼓吹预算民主的技术专家去,我当时确实有些搞不明白。

到达温岭后才知道,原来2007年温岭某乡镇的参与式预算改革有些波折。由于某些缘故,在当年1月份的镇人大会议上,既没有采用民主恳谈的方式,也没有采取参与式预算的形式,而是用以前的老方法,审议通过了财政预算草案。春节过后,当各路人马准备就参与式预算进行深度报道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人家在没有搞“参与式”的情况下,就已经把预算搞定了。

后来,我们在温岭停留的几天中,经过反复斟酌权衡,终于在技术方案上达成了共识,选择了启动预算调整法定程序,重启参与式预算的具体操作方案。并于2007年晚些时候,再次召开镇人民代表大会,采用民主恳谈和参与式预算的形式,重新审议调整后的预算草案。“事了拂衣去”,我没有参加此后的预算民主恳谈活动,对于后面的故事,也就没有更多的话语权。

但是,此次温岭之行仍旧使我感触良多。为什么在后来众多媒体对于这一年参与式预算改革的报道中,对于缘何采用预算调整方案进行二次预算审议的背景,大多介绍得语焉不详?为什么乡镇人大和政府对于搞参与式预算,在当时给我的感觉,似乎并不那么积极,反倒是我们这些从事研究工作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次温岭参与式预算的波折,和此前该乡镇相关领导的岗位调整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如果存在某种关联的话,不仅在温岭,在国内其他地区的参与式预算试点,是否存在着“人亡政息”的可能?几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今天也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再探温岭

谈起2009年3月的第二次温岭之行,之于我或许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情,难免要多说几句。原因之一是,2009年3月2日,温岭市人大邀请我,给参加温岭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就如何解读和审查公共预算进行培训。就中国的参与式预算改革问题,说出了一些我多年来一直想说的话。原因之二是,恰恰在2009年3月,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调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工作。此次温岭之行,是我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的身份,从事的最后一次预算知识培训讲座。从而,为我近年来奔波达20多个省,从厅局级领导干部一直到普通农民,进行的数十场预算知识培训,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圆满句号。

更为重要的是,时隔两年,再临温岭,我又看到他们在参与式预算改革上取得的长足进步。从温岭市新河和泽国等个别乡镇的参与式预算试点,走到约70%的乡镇开始了参与式预算实践,进而将参与式预算引入温岭市本级预算的审查监督之中。在2009年温岭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专门安排了7场专题审议会,其中审议政府职能部门预算的就有3场,主要是对人口和计生局、建设规划局和科技局。参与式预算在温岭,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确实值得纪念与回味。

在2009年的温岭之行中,我也第一次向温岭的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温岭的参与式预算作为国内的第一个成功试点,这是毋庸置疑的。经过了多年的探索,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提炼出一个参与式预算的“温岭模式”呢?

我对参与式预算“温岭模式”的理解,至今也还不是很成熟。但似乎如下的一些基本判断,仍旧是可以成立的。

温岭的参与式预算是一种本土化的自主性改革创新,并不是从巴西等国拿来的“舶来品”。甚至在当初搞这项改革的时候,也不知道这就叫“参与式预算”。而是后来研究者发现巴西有个“参与式预算”,于是就给温岭的这一本土化制度创新,贴上了一个“洋标签”。实际上,就内涵而言,巴西等西方国家的参与式预算和温岭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温岭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试点也不大一样。在浙江温岭他们的参与式预算是基于温岭这片土壤而产生的,这是我最喜欢她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加期待着下一次温岭之行。希望到那个时候,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勾画出参与式预算“温岭模式”的基本轮廓。

参与 第4篇

一、使物理知识形象化,降低参与难度

根据学生的反映,物理知识较为抽象、难理解,尤其是对第一次系统学习物理的初中生而言。就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而言,学生抱怨物理“难学”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初中物理涵盖数学与物理两方面理论知识, 其次物理现象中我们虽然能看见过程和结果,但发生原因不容易演示,如震动产生声音、看不见的光等。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降低课堂参与感和教学质量。参与式教学是以参与课堂为基础平台的先进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的第一步要让“物理”走下神坛,变得平常化、大众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抽象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制造形象,增强物理“亲切感”,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参与感。另外,随着当下信息技术环境日益优化,利用信息技术使物理教学内容更宽、知识面更广,通过互联网中有效的信息资源提高物理形象质量和立体感,这样能使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课堂。

例如:《声音的特性》这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的。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声音, 包括歌唱家悦耳的歌声、乐器演奏的声音、汽车鸣笛声、刹车摩擦声、工件打磨声等,让学生了解各种声音,并问学生:“同样都是声音,为什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研究声音的特性。”然后,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Flash动画,动画中我们用水波纹表示声音的传播状态。从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要依靠空气等介质震动这个原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声音具有“形象”,而且学习氛围更轻松,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和学习效率。

二、使物理知识实验化,提高参与兴趣

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和学习物理现象的桥梁, 良好物理实验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而且能促使学生建立缜密的物理研究思维。实验课堂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并自己设计实验内容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为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物理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学习《变阻器》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方案的。首先,我向学生演示实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导入本节课,然后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组观察变阻器,了解变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动手实验,从而了解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与链接方法,教师巡视一周后询问实验结果。最后,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软件,进行动态模拟,让学生自行总结出变阻器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并让学生思考变阻器的不同连接方法,为今后学习做准备。利用实验设计参与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对物理现象可以有更直观的体验, 促进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思考和探究,从而使“静态”课本知识变成“动态”的实验现象,使物理课堂变得既有趣又活泼。

三、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增加参与乐趣

初中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一些教师认为牢固的理论知识、解题技巧是初中教学重点,是学生考出高分的关键。所以,日常教学中才会出现一些学生考试成绩高、但实际应用能力弱的情况,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物理学科“学而无用”,出现厌学、拒学现象。说到底,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物理的实际应用性, 采用“强硬”方式将物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没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更没能彻底理解、吃透物理知识的现实意义。在当下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想象力、应用力及互相协作的参与能力,学生很难得到良好发展,“读死书”、“高分低能”传统弊端仍然改变不了。

例如: 日常教学中我会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好看的、与物理有关的电影, 如《时间简史》、《第一类接触》《2001太空漫游》等。 我曾经组织学生利用自习时间观看电影《第一类接触》,每次观看20分钟 ,一周看完整部影片。片中涉及许多物理知识,有丰富的物理想象力,是一部较为严谨的科幻电影。每次观看后我都让学生对电影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思考,并通过互联网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彼此交流和探讨,也可以邀请老师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他们探究物理的使命感和参与感。

参与 第5篇

摘要: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一直是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要角色。精准扶贫是一项国家战略,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扶贫,是一种扶贫模式的转变。传统贫困治理政府一直是扶贫治理的主导角色,随着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引入,参与式扶贫治理在精准扶贫和农民脱贫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以及精准扶贫中呈现的现实困境,积极寻找解决扶贫的真正之道,使得贫困地区的农民不再只作为扶贫政策的接受者,而是作为扶贫的重要参与者,在整个扶贫治理过程中起到相应的作用,进而改善治理贫困的局面。

关键词:参与式治理;农民参与;扶贫项目;参与式发展

一、参与式扶贫概念

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治理贫困的行为,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经济、生活的困难,克服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分化的严重性。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一直是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要角色。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推到前沿。

与传统政府主导的单一扶贫模式不同是另一种扶贫,参与式扶贫模式,也称为“参与式发展”,是参与式发展理论被应用于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生活困难的实践。参与式发展理论应用于我国扶贫实践中,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运作的特点。参与式扶贫需要对贫困地区困难人口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从而为参与式发展扶贫提供有效的模式创建基础和条件,从当前的扶贫情况来看,资源存在严重的匮乏性,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一定扶贫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因此需要政府确定扶贫的目标、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扶贫资源的分配决策和扶贫方案。一项扶贫项目的实施会出现多元化的扶贫效果,所以在扶贫工作中,还需要注重对扶贫结果的反馈。在扶贫工作中,政府、社会组织和贫困人员都是扶贫工作的参与者,从而形成一个扶贫与脱贫的共生系统和协作网络。一项参与式项目的扶贫是具有多元化的,其决策的过程本身具有参与性和民族性,同时决策的方式也有多种形式。

二、参与式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参与式发展理论

参与式扶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扶贫方式,这种扶贫方式是受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启发而形成的。“参与式发展”理论被应用于我国农村扶贫脱贫过程中,使得贫困地区人口能够真正参加到扶贫项目运行中,这种扶贫方式是对传统输血式扶贫的一种突破。

“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提出者美国康奈尔大学Noman Uphoft教授认为:“发展对象不仅要执行发展,还要作为受益方参与监测和评价。”这就意味着项目制定实施过程中必须有参与者的监测和评价。当参与式发展理念应用到扶贫实践中,参与者能够对扶贫项目的计划目标、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参与,这也是参与式扶贫最大的特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跨国组织在扶贫的过程中将社区参与作为扶贫领域主要实践方式,促进当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人民生活的贫困状态。李小云在《参与式发展概论》一书中,结合我国实际的扶贫现状,通过对西方的参与式思想和参与式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和引进,将参与式扶贫作为是我国现阶段贫困地区农村扶贫模式的重要路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中指出,在扶贫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具有劳动能力的帮扶对象积极的参与到扶贫过程中,使贫困对象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摆脱贫困,提升贫困人员的自我脱贫能力。同时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公共服务的普遍化和公平化。

(二)参与式扶贫治理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治理是多元主体之间就共同事务过程相互协调和相互协商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模式治理理论的产生,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区别于传统政府单一行政命令的模式。有学者将治理的定义理解为,对一系列活动的管理和治理机制,虽然没有得到正式的授权,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却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参与式扶贫其实质就是一种治理理论的实践模式。

三、参与式扶贫的特点

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的应用中,主要是以村为单位进行扶贫规划,通过综合的分析后,确定需要帮助的贫困村。在贫困村确定后,需要针对贫困村建立参与式贫困帮扶和开发规划,同时还需要完善参与式贫困村开发过程。

我国传统扶贫模式是“输血式扶贫”,即由政府主导扶贫,政府是控制和分配资源的主要角色人,而参与式扶贫模式突破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单一扶贫模式,强调被扶贫者主动参与到扶贫活动,能够在扶贫项目中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满足,是一种新型的一种互动型扶贫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与传统政府主导的角色相比,农民是参与的主体

相对于传统的扶贫方式来说,参与式扶贫方式还需要注重农民的主体性,贫困群体的参与程度被作为反贫困治理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相比较于政府主导的资源扶贫,如果贫困地区的贫农能够积极参与扶贫项目中,就能够和政府在扶贫过程中形成互动,因为农民最了解自己的贫困情况,一旦农民自己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就会感受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在参与式扶贫中,农民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与“输血式扶贫”不同的是,参与式扶贫式一种“造血式”扶贫,凸?@贫困地区农民的“自救”地位。

2.参与式扶贫的核心是“赋权”,农民全程参与

参与式扶贫核心的理念是赋权。扶贫项目的实施绝不是让农民一味的被动接受,农民不能在扶贫过程中享受到参与扶贫的权利,其扶贫项目的实施也就不能真正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参与式扶贫治理中反贫困对象具有参与到扶贫治理中的权利,同时也是参与式扶贫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扶贫的目标群体来看,赋予其一定的权利也就表示,其可以全程的参与到扶贫工作的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

3.参与式扶贫形成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

贫困群体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最终受益主体。随着我国扶贫政策的变迁,扶贫模式和机制开始出现转变,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参与式扶贫。参与式扶贫不仅是接受政府、市场等外部援助的诱导,同时更注重参与扶贫受益群体内在的能动性。参与式扶贫通过接受外来援助所带来的资金、技术,先进的发展理念,将这些外部力量同贫困地区的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在一起,激发贫困地区人群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并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同时在扶贫活动中通过与援助者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等,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提升参与式扶贫的效率。

4.参与式扶贫注重提升农民的能力

国家扶贫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脱离贫困的生活,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最主要的完成扶志,不是为一味的给予帮助,而是使农民自身有能力摆脱贫困的帽子。而参与式扶贫方式就是在这种理念下提出来的,通过引导贫困农民的积极参与,不仅为其提供救济式的帮助手段,同时也推出一系列的扶贫项目,使农民自身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提升农民的脱贫能力。贫困地区农民能够自己主动参与扶贫过程,扶贫的效果真正受益于农民自己。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扶贫项目开发中如果贫困地区人群不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返贫还是会出现的。

四、参与式扶贫实践的困境与机制创新

(一)参与式扶贫的现实困境

1.参与式扶贫行动主体参与地位的失衡。参与式扶贫参与主体有政府、社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民,在我国精准扶贫中,各个扶贫参与主体之间利益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参与扶贫的接受者即反贫困对象在扶贫治理中处于劣势地位,以至于被动接受扶贫政策执行,导致扶贫绩效低下,农民一度出现返贫的现象。政府层面:面临独角戏的困境;社会组织层面:面临自弹自唱的尴尬;贫困群体层面:参与性不足。

2.参与扶贫目标呈现工具性。工具理性下的主体参与难以产生共通性、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规则,使得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参与不足。从贫困群体的角度出发来看,这些群体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导致思想落后,无法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只是将目光聚集在现有的资源上。对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干部等行为主体而言,对于扶贫资金的管理和分配缺少技术管理,而且当前的扶贫方式也使得政府在扶贫村的项目申报和落实中存在盲目的情况,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扶贫资金的诱惑。同时从扶贫项目的协调方面来看,政府和民间以及村庄组织间的协调性出现絮乱,这是由于制度规范缺乏所导致的我,使得短期性整合资源不能依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

(二)参与式扶贫现实困境的解决

1.加强村民参与理念,重视贫困人口的参与。参与式理论认为,受益群众是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是发展的建议者、计划者、执行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倡导发动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参与项目的?Q策。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脱贫的主体,在整个扶贫项目的设计、规划、实施、监管和验收过程中,将“参与式”理念和工作方法贯穿始终,充分发挥贫困人口在扶贫中的“决策作用”,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受众人群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提高扶贫精准度和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参与主体间的沟通,保证扶贫政策的落实

在扶贫政策中,需要保证扶贫政策的统合性,进而充分发挥政策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作用。通过对各主体间的协调以及对资源控制和需求方面的差异性分析等,保证个体和集体利益的统一性。同时在扶贫项目的策划和执行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使得各参与主体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通过沟通解决贫困群体被动接受的弱地状态,在集体行动引导下,积极参与扶贫项目中去看,提升自身的组织和协作能力,进而更好的参与到扶贫项目的开发、实施和评估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充分了解扶贫的政策,真正享受到扶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3.注重内源式发展,加强农民的能力建设

贫困地区自主建设发展的能力是比较低的,由此专题培训、政策宣讲、实地考察等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系列能力建设中,基层政府应该发挥重要的角色,通过调查、培训、教育等形式提高农民的自主建设能力。能力建设是循序渐进的,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过程,让农民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能提高脱贫的能力。

4.突破多元主体参与的障碍,提高多元主体的参与互动能力

地方政府转变绝对主导的角色,并尊重对自身角色的规范,保证权力只在权力范围内实施。尊重贫困人口,加强与贫困人口的交流与合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看作是贫困农户脱贫的试验组织平台,通过组织内部的合作和实践,引导贫困农户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的状态。

参考文献:

参与 第6篇

关键词:众包,参与动机,参与意愿,任务复杂程度,金钱激励强度

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探讨任务复杂程度对参与者动机的调节作用,并采用三组对照实验探索在不同金钱奖励情况下,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是否会发生改变;同时,从实证角度探讨“挤出效应”是否存在。被试者通过众包任务情境模拟来回答量表问题,利用smartPLS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任务复杂程度负向调节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且内外动机之间确实存在“挤出效应”。此外,在不同的金钱激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外动机的调节作用不同。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5-0597-08

隨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社区的不断发展,“众包”一词开始进入我们的眼帘,“众包模式”成为企业和组织解决传统问题的新模式。2006年6月,美国《连线》杂志记者Howe第一次正式提出“众包(crowdsourcing)”一词,根据他的定义,众包即是将过去由企业内部员工完成的工作,外包给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社会大众,以公开征集的方式来完成。Brabham认为众包是一种在线的、分布式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可以通过争取大众的想法来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John Prpic认为众包可以使得企业获得之前没有的资源并显著提高其竞争力。尽管crowdsourcing是一个新出现的复合单词,国内关于众包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早在2005年中国学者刘峰就提出了相类似的“威客”的概念,即通过信息技术将个体的智慧、知识、技能、经验等转换成经济价值,从而在互联网平台上创造一种各取所需的新模式。倪楠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诠释众包,认为众包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借助外力的模式,是一种没有具体发包对象的大众委托契约。夏恩君认为众包可以拓宽企业的资源范围,使得企业内外资源得到有效统筹,最终可以形成高效的、独具竞争力的运行系统。

众包利用外部大众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Gassenheimer等认为大众具有比个人更加丰富的知识,并且不会受到组织结构的约束,尤其是组织中反对改变的人。Silverman认为公司利用大众知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运营成本,利用人群传递知识、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花费只有传统外包的一半甚至更少。同时,众包可以提高顾客服务的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本文重点考察不同金钱激励强度和任务复杂程度下的大众参与动机,为更好地利用众包提供一些借鉴。

一、大众参与众包的动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参与者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参与者参与意愿的内外动机的研究;例如:Yongqiang Sun等认为大众之所以愿意在虚拟社区中分享知识主要受到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驱动,其中个人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二是众包任务及众包平台的设计对于参与者内在动机的影响研究。Haichao Zheng等对任务中国网站参与者的意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同时他们收集了该众包平台上大众参与的实际数据,通过分析表明众包任务的自主性、多样性、可分析性对参与者内在动机有正向影响,而任务的内隐性与内在动机负相关。三是关于内外动机影响参与意愿的调节变量的研究。Yongqiang Sun等认为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参与者的自我效能会调节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一)外在动机

发包方想要激励大众参与众包,最直接的方式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过去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是由理性的个人利益驱动的,因此当参与者获得的报酬大于付出的成本时,知识的贡献就会产生。Sawhney和Prandelli发现一些公司成功地通过提供商业机会来激励主要的知识贡献者。Kleeman等学者指出第三方众包平台通过提供经济奖励来吸引参与者,提供给主要贡献者的经济奖励的范围从几百美元到10万美元不等。Felstiner对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网站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一部分参与者利用金钱的奖励去补贴他们的预算。Battistella和Noino认为物质激励不仅包括金钱,也包括一些免费的产品和服务。除了物质奖励,获得社会认知度也是外在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都认为,在社区(包括网络社区)中获得认知度是提高参与者活跃度的重要因素。

(二)内在动机

在众包社区中,参与者可以获得的物质奖励是非常少的。在以众包竞赛为主的众包平台上,通常只有获得第一名或前几名的方案能够得到奖励。而在知识问答型的众包社区中,例如维基百科、知乎问答等,参与者不会获得任何物质奖励。因而有学者认为众包参与者更多的是听从内心的激励,而不是外部的激励。内在动机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挑战动机等。Porter等认为受到内在动机影响的参与者将参与众包任务看成是对发起组织无私的帮助,并在过程中与其他参与者建立联系,甚至有些人仅仅是为了获得乐趣。Bartol和Srivastava发现在具有共同兴趣的社区中,内在的激励比外在的激励更能激发参与者去分享知识。Dawson认为受内在动机驱动的参与者是一个社区的根本,因为这类大众愿意与他人分享、合作、互相支持并且不需要任何金钱的回报。Haichao Zheng认为众包竞赛的参与者非常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愿意接受众包问题的挑战。

此外,网络大众参与众包任务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Haichao Zheng认为众包任务的设计会影响参与者的内在动机,进而间接影响其参与意愿。侯文华和郑海超提出任务属性对于大众的参与意愿和行为有重要影响这一观点。朱建明和李慧把任务条件作为影响众包创新任务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提出任务条件是大众认为众包任务有利于其参与众包的程度。夏恩君等认为众包社区的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会对参与者的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而感知易用性越高,网络大众参与众包任务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任务复杂度对内外动机影响参与意愿的调节作用

Yongqiang Sun等验证了任务复杂程度会负向调节外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而对于内在动机,其调节作用是非线性的,当任务简单或者稍难时,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变化不明显,当任务难度到达一个阀值后,内在动机对于参与意愿的影响会明显减弱。本文在其基础上,继续探索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外动机影响参与意愿的调节作用,以期获得更加清晰的结果。

(四)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关系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外在动机完全能够代替内在动机。Frey和Jegen提出“挤出效应”一词,他们认为当参与者能够获得有形奖励时,外在的激励就会使得内在动机的作用减弱,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挤出效应”。Kohn曾提出假设,即金钱或者是巨额的奖励会减弱参与大众的内在动机,从而使得知识的分享变成一种附加的任务。Deci和Ryan认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外在动机之所以会削弱内在动机的作用是因为外在動机会降低参与者最基本的对自主性的需求。楼天阳等研究了在虚拟社区中激励政策对于参与者动机的影响,发现外在刺激中的金钱奖励会明显削弱参与者的内在动机,而无形的外在奖励(如表扬、认可等)会对参与者的内在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关于众包参与者的内外动机之间是否存在“挤出效应”,学者的看法不一致。还有学者认为,不同的奖金结构会对参与者的内外动机及其参与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探索不同程度的金钱奖励对内外动机影响参与意愿的调节作用,并通过设置不同的金钱奖励,探究金钱对于参与者内在动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二、研究假设和模型

(一)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自我决定理论中最基本的两种行为动机。外在动机能够刺激参与者的行为是因为它通常会带来一笔可观的金钱收入或者提高参与者的社会认知度。Lakhani等对美国最大的众包平台InnoCentive网站上的参与者动机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参与者是为了酬金而参与众包任务。因此,一般情况下,外在激励条件越优越,大众选择参与众包任务的可能性越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Ia:外在动机与参与意愿正相关

与外在动机不同,受内在动机驱动的人往往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兴趣或者是享受参与过程本身。Shah发现娱乐、有趣等内在动机是大众持续参与的关键。Lakani和von对开放源软件社区中参与者的参与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学习新知识和提升能力是参与者的主要动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Ib:内在动机与参与意愿正相关

(二)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

任务复杂程度是指问题的解决者所感觉到的完成众包任务的难度,与参与者的个人能力和解决众包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相关。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只有当个人感觉任务有可能完成时,外在动机才能很好地激励行为。任务越简单,参与者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越大,那么其选择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参与者认为众包任务太复杂而难以完成,即使面对丰厚的奖励,其也很有可能选择不参与。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任务复杂程度负向调节外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参与者完成非常简单的任务时不会产生成就感。追求一定难度的任务体现了个体天生的对竞争的需求。参与者一方面渴望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一方面又不愿意参与超过其能力范围的任务。Yongqiang Sun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并不是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但从总体趋势来看,当任务难度增加,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会逐步减弱。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b:任务复杂程度负向调节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三)不同金钱激励强度的调节作用

Terwiesch和Xu认为不同的奖金结构对参与者的激励作用不同,对于具备高级专业知识且愿意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一种“赢者通吃型”的奖金模式,即第一名可以获得所有的奖金;而对于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参与者来说,他们预感自己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他们更喜欢发包方多设置几个不同的奖金等级以提高其获奖几率。Moldovanu和Sela认为设置最优奖金结构对发包方来说至关重要,发包方应该根据参与者的成本函数来进行奖金的设置。当参与者的成本函数为线性或者为凹时,应采用单一的奖金模式,当成本函数为凸时,应该采用设置多项奖金等级的模式。此外,根据“挤出效应”,外在动机尤其是可触摸的金钱报酬会削弱参与者的内在动机。总而言之,奖金的设置对参与者行为会产生影响甚至会减弱内在动机的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金钱激励强度下,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并提出以下假设:

H3a:不同金钱激励强度下,外在动机对于参与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H3b:金钱奖励会负向调节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四)不同金钱激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不同

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对于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不同金钱激励政策的影响做了研究尽管大家对具体影响机制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二者对于参与意愿的影响是明显存在的。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继续探索在不同金钱激励程度下,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有关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不多。同时,我们认为探究不同金钱程度对任务复杂程度调节作用的影响可以为企业或组织利用众包解决问题时设置更加合理的金钱奖励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不同金钱激励程度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参与动机影响参与意愿模型中的两组变量之间关系(外在动机一参与意愿H4a、内在动机一参与意愿H4b)的调节作用不同。

三、实验过程

(一)预调研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探索上述假设,通过设置三个对照组来区分不同的金钱奖励强度。为了确定三组实验的奖金数额并测试实验中任务的选择是否合适,我们在正式实验前进行了预调研。首先,为了确定每组实验的奖金数额,我们对猪八戒网站上成功的众包案例进行了整理,结果显示该网站上较为简单的设计任务悬赏金额通常在1000元以下,较为复杂的设计任务悬赏金额一般在1000元到3000元左右,悬赏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任务较少,通常非常复杂并且要求较高。同时,考虑芜湖市城镇常住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人均月收入为2282元。数据来源:《芜湖市统计年鉴2015》)。据此,我们最终确定预调研问卷中的奖金选项分别为无金钱奖励、奖金=200元、奖金=500元、奖金=1000元、奖金=1500元、奖金=2000元、奖金=3000元、奖金=5000元及以上。在进行预调研时,我们在安徽省芜湖市一所高校征集了50名曾经参与过众包活动的大学生作为预调研的样本,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针对我们所提供的任务情境,12%的人表示愿意在没有金钱报酬的情况下参与众包任务,当奖金提高到1500元时,有54%的人愿意参与;当奖金提高到5000元时,有82%的人愿意参与。54%的人认为实验任务比较难,42%的人认为难度一般。

结合预调研的结果,我们对实验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并将三组实验的奖金分别设置为:1.无金钱奖励、2.奖金=1500元、3.奖金=5000元。尽管在预调研中无金钱奖励时,选择参与众包任务的人较少,但是在以往研究中,内在动机是促使大众参与众包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所以我们仍然将“无金钱奖励”作为一个对照组进行实验。

(二)正式实验

在正式实验中,我们公开招募了450名了解众包并有众包参与意愿的大学生,年龄18至24岁,并且保持性别比例相对平衡。所有被试者被随机分到三个实验组中。被试者首先阅读众包任务情境,然后根据情境来填写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量表主要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主要有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任务复杂程度和参与意愿。三组情境的简单描述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

(一)信度及控制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通常认为,当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时,问卷的题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当系数处于0.5~0.7之间时为可接受。本研究总体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661,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三组实验的参与意愿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三组情境的参与意愿得分有显著差异。“无金钱奖励”和“奖金=1500”时参与意愿明显不同(M无=3.76

“奖金=1500”和“奖金=5000”时参与意愿明显不同(M1500=3.95

(二)模型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了10个模型,利用smartPLS2.0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

1.金钱激励强度对动机一参与意愿的调节作用

如表2所示,模型1、2、3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参与意愿三个变量,分别检验在“无金钱奖励”、“奖金=1500元”以及“獎金一5000元”时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同时,模型4检验了在总体样本情况下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如表3、表4所示。结果表明,只有在“奖金=5000”时,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088未达到显著,这一情况出现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内外动机之间存在“挤出效应”,即当外在动机增大时,内在动机会随之减小,这一结论也与我们前文的假设相吻合。在其它情况下,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外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内外动机正向影响参与意愿(H1a、H1b得证)。同时,当金钱奖励不断增大时,外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增大,即金钱激励强度会影响外在动机的作用(H3a得证);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减小,即金钱强度对内在动机一参与意愿存在负向调节作用(H3b得证)。

2.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

对于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我们分别检验了每组实验的情况和总体样本的情况。表3、表4分别表示在总体样本的情况下,任务复杂程度一外在动机、任务复杂程度一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外动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在表5中,模型5,6,7分别检验在“无金钱奖励”、“奖金=1500元”以及“奖金=50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只有在“奖金=15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一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111,未达到显著。在其它两组实验中,各系数均达到显著(H2a得证)。表6分别检验在“无金钱奖励”、“奖金=1500元”以及“奖金=50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只有在第二组实验中任务复杂程度与内在动机的交叉项对参与意愿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其路径系数为0.080。在其它两种金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H2b得证)。

3.不同金钱奖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

如表5所示,模型5、6、7分别检验在三种金钱奖励条件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模型中包括外在动机、任务复杂程度和参与意愿三个变量。结果表明,当“奖金一50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0.1 78)大于其在“无金钱奖励”时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0.1 20),即金钱强度会显著影响任务复杂程度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H4a得证)。不同金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如表6所示。当“奖金=50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0.298)大于“无金钱奖励”时的调节作用(-0.177)。在“奖金=1500元”的实验组中,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未达到显著。结果表明,金钱强度会显著影响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H4b得证)。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关于众包参与者内外动机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很多,本文创新地采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模拟众包任务情景,将被试者置身于众包情境中,加深被试者对于问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内外动机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内外动机对于参与意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本文的研究表明,在金钱奖励不断增大时,外在动机对内在动机确实存在“挤出效应”。这一结果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很多学者的猜想,也与楼天阳等关于虚拟社区中激励政策对于参与成员的影响研究结论一致。

2.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

任务复杂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参与者的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当参与者感到任务非常复杂并且很难完成时,其内外动机的作用就会明显下降;当参与者感到任务比较简单而又容易完成时,内外动机对于参与意愿能够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

3.金钱奖励的调节作用

金钱奖励是参与者外在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参与者的参与意愿。当金钱奖励不断提高,参与者的参与意愿明显增强,同时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此外,本文认为金钱奖励对于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本次对照试验中,这种影响确实存在,但是我们未能发现它明显的变化趋势,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它进行更深一步地探索。

(二)实践启示

众包已经成为企业或者组织解决问题的一种新模式,众包平台是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阵地,众包参与者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对于发包方来说,如何激励参与者参与众包并提交优质的答案至关重要。

首先,企业或组织应该积极地采用众包模式并对其进行创新,同时设置合理的激励措施。其次,结合前人以及本文的研究,发包方在设置任务时,应该考虑任务的复杂程度是否能被大部分参与者接受,尽可能设置难度适中的任务,或者将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较为简单的小任务。最后,发包方在设置金钱奖励时,要考虑任务的复杂程度,根据不同的任务设置金额不等的奖励。同时要考虑金钱奖励的模式,当前在各大众包平台上比较主流的奖励模式是“赢者通吃型”,即方案被采纳者获得所有的奖金。这一模式可能会削弱其他未获得奖金的参与者的参与意愿,使得其再次参与众包任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此,发包方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多个奖项,或者设置奖励金额较少的参与奖来促进参与者的持续参与。

参与 第7篇

(一) 参与动机的种类。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据自我决定理论, 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基本类型。内部动机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如读者喜欢了解图书馆的使用方式, 读者认为能有效地利用图书馆会感到很高兴, 或者读者认为图书馆是非常有用的资源, 使用它感到很愉快。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如读者使用图书馆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 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 没有任何外在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正常进行。如读者认为他们使用图书馆毫无意义, 是在浪费时间, 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有效利用图书馆, 或是没有获得成功的渴望。

(二) 参与动机的特点。

1、转变性。典型传统型动机如:读者想利用图书馆获得知识。典型现代型动机如:读者希望可以借此接触了解适应社会, 丰富生活, 锻炼能力。典型后现代型动机如:读者希望在图书馆的自由空间使自己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2、多元性。读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并非完全是线性的, 即传统动机、现代动机和后现代动机之间不是完全对立、互不相融, 此消彼长的关系, 他们的动机结构是多重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动机类型的一种混合体。

(三) 参与能力的特点。

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就是一种特殊能力, 读者首先要了解有关图书馆的基本知识, 然后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强化这种特殊能力。在数字化图书馆蓬勃发展的今天, 对于这种特殊能力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影响读者参与动机和参与能力的因素

(一) 主观因素影响读者的内部动机。

1、兴趣与爱好。市民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参与, 对知识的兴趣、爱好是重要的动因, 对某方面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是一种稳定、持久的动机。造成一部分市民不经常或基本上不利用图书馆的主要因素是主观上怕麻烦和对学习新知识缺乏兴趣。2、受教育程度。市民利用图书馆的参与动机强度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市民可能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不好, 对使用图书馆所需技能缺乏自信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在这种主观心理作用的影响下, 对使用时间的选择也同样被忽视或作为不使用图书馆的借口。3、年龄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在使用图书馆的目的, 利用率, 使用方法, 内容等有一定的差异。

(二) 客观因素影响读者的外部动机。

1、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图书馆的条件以及设施的缺乏是制约市民利用图书馆的重要原因。虽然很多公共图书馆逐渐加大了软硬件的建设, 但一些馆的建设盲目追求高规模、高标准, 使得图书馆与市民所需的内容、兴趣以及实际的使用效率产生很大的矛盾, 难以解决市民的实际问题。2、同伴的影响。因为没有合适的伙伴而很少利用图书馆。

三、公共图书馆如何强化读者的参与动机和参与能力

(一) 加快现代化发展, 增加新的服务设施和项目。

首先, 在办馆形式上处理好有围墙的图书馆与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图书馆围墙的封闭式管理, 向着无围墙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其次, 在馆藏模式上处理好现代信息资源与馆藏资源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馆藏价值论和需要论、收藏职能和服务职能、本馆采购和合作采购、印刷型文献 (数字化) 文献的关系, 既要搞好馆藏资源建设, 也要搞好网络资源建设, 在拓展信息空间的同时扩大辐射信息的能力。第三, 在服务方式上处理好传统文献服务与现代网络服务的关系。图书馆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需求, 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帮助读者将图书馆中的“知识宝库”变为读者的“知识财富”, 从信息流中开发出读者所需的、有用的信息资源。

(二) 加强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

加强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 可以强化读者的参与动机, 并提高其参与能力。开展市民科学利用图书馆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种。首先, 加强文献检索方法的教授, 使更多的市民真正学会利用图书馆。其具体方法有开设专题讲座, 到学校社区开设图书馆资源利用课程, 建立社区联络志愿者服务队, 编制图书馆资源服务与使用手册等。再次, 可采用新方式, 如运用博客开展读者教育。运用这种新方式, 可以增强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民主沟通。培养读者的创新能力。并加强读者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这样也就增强读者信息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主动性。

(三) 加大图书馆资源利用宣传力度。

利用报刊、展览、宣传手册等方式介绍有关图书馆资源的基本常识, 使更多的市民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越性, 吸引人们利用图书馆资源。公共图书馆应认真研究和把握读者心理特点, 努力改进宣传工作, 使宣传更深入人心。首先, 按照求近心理, 传递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信息元素, 提高宣传的信息力。其次, 针对其求新心理, 更新内容和表现形式, 讲究宣传艺术, 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具体说来, 在自身形象和读者规章制度等方面, 要把理性宣传和感性宣传结合起来, 擅于运用感性元素, 注重与受众之间情感的沟通, 增强宣传的感染力, 使之更加形象、鲜活。宣传标语的设计应更加人性化, 富有人情味。再次, 观照参与心理, 借助网络平台, 实现传受互动。读者的主体意识和认知能力在不断增强, 参与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宣传活动中, 信息的传播是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进行的, 由双方共同完成。以往单向灌输式的宣教早已为读者所厌弃, 他们渴望成为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媒体, 采用多种形式搭建与读者双向互动交流的平台。

四、小结

综上所述,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快现代化发展, 增加新的服务设施和项目、加强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加大图书馆资源利用宣传力度来强化读者的参与动机和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1]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2) ;[2]刘敏.高校图书馆如何强化读者的需求动机和需求能力[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4) ;[3]杨喜欢.浅议新时期大学生科学利用图书馆的教育[J].科技信息, 2008 (2) ;[4]彭江山, 顾莲华.运用“博客”开展读者教育, 促进图书馆创新发展[J].中国市场, 2008 (1)

参考文献

[1]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2) ;

[2]刘敏.高校图书馆如何强化读者的需求动机和需求能力[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4) ;

[3]杨喜欢.浅议新时期大学生科学利用图书馆的教育[J].科技信息, 2008 (2) ;

参与 第8篇

1.学生参与机制理论层面分析

1.1消 费者理论

“学生作为消费者”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受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欧洲,英国是首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机制的引入, 英国各高等院校为争取更多的生源及办学经费, 纷纷开始提高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选择性和主导性。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作为消费者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权益,英国启用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调节杠杆,维护学生的消费者主体地位,例如,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的透明度,建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的学生申诉机制。2011年6月底,英国政府公布了新的高等教育白皮书。在高等教育经费削减、大学学费直指9000英镑上限的大背景下, 白皮书强调将大学置于市场竞争中,把学生置于消费者的中心地位[1]。

1.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应用于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 根据高等教育的产品性质,“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对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也有学者给出了定义,是指对大学有一定投入的基础上, 能从大学获得一定利益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各类主体(个人或群体)[2]。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高等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了维护学生这一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作为英国高等教育监督的独立法人机构, 在保障利益相关者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维护了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1.3“公 共决策 ”过程中的理性讨论

为保证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决策过程常常采用理性讨论的形式。理性讨论是指代表不同利益群体,拥有不同专业知识和信息的主体以平等的地位对事物发表意见并和他人交换见解的行为。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 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直接的感知。作为重要的讨论主体之一,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了规范化的程序, 确保学生与其他讨论主体有平等的资格发言,并不受其他讨论主体的影响。根据有限理性主义理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有利于扩大高校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学生参与途径

2.1参与外部质量评估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英国高等教育一元制的创建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逐步完善, 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质量保障委员会合并的基础上,1997年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 质量保障署可以比较客观公平地评价各个高等院校质量评估体制机制建设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质量保障署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董事会, 董事会由14位成员组成,2008年2月, 首次确定任命一名学生作为董事会成员。质量保障署在开展质量评估工作时, 其中与学生的直接访谈、座谈会、问卷等形式,直接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心声,同时理事会的决策也注重学生成员的意见,从而体现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对学生群体意见的尊重。为了获得更多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QAA在评估和审计的过程会参考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National Student Survey,NSS)的评估报告[3]。同时QAA鼓励学生撰写有关学校对学生意见重视度的书面报告。

2.2参与院校内部自评

在院校内部评估过程中, 学生可以作为评估组的成员参与评估小组定期召开的会议,也可以通过选举代表,代表广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以牛津大学为例,牛津大学的校委会由5个下属的委员会组成,负责学校的发展战略等方向性问题的决策。通过招募、选举等,学生代表可以直接作为校委员会的成员参与学校的决策。同时,针对除即将毕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反馈的晴雨表调查(Student Barometer Survey)也可以反映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意见。晴雨调查表由学校的副校长负责,直接发送到学生的邮箱, 这种途径方便了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同时,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全国学生调查,则有助于为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做出明智的选择。

2.3学生主动参与的质量评估

参与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参与,大学生主体

“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缺乏主动性,依托于学校和教学单位的政策支持,结合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实际问题,采取课题申请并进行资料研究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最后进行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融问题探究、社会调查、小组讨论、课堂翻转等各种互动形式于一体,将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交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又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同时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教育意味着唤醒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是教育主体间思想和灵魂的沟通和互动,最终促使学生这一主体身心健康发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发掘人的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并帮助个体在亲身体验的实践互动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良性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思想的沟通、交流、互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让学生这一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关于学生主体参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领他们投身到教育实践,使其精神丰富、趣味丰富、道德纯洁,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1]。这里不只是要求教师重视教学对象,而是如何调动“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介入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的有效推进和最终完成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来实现”[2]。

吸引大学生参与课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主要现实问题。调查发现,高校所有课程的到课率中,思想政治理论到课率最低,不超过70%[3]。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分组讨论,甚至翻转课堂,总是有一部分同学不感兴趣。只有那些对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关注和研究的大学生,以及即使没有研究但是较为感兴趣的同学才会从内心深处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剩余的学生要么一边做自己的事,偶尔听听老师所讲;要么干脆对老师所讲内容充耳不闻、冷眼旁观。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考查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因素。对于考试课程,学生参与度稍高些,因为大部分学生受中小学时期养成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影响,当老师所讲问题较有吸引力(故事或热点)或者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被吸引过来。即便是考试课程,由于形式单一、范围固定,不用听课临考突击一样可以搞定。而对于考查课程,学生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考试课程。

2.自媒体的发展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影响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注意力大部分被现代网络信息所吸引,成为日均上网时间最长、上网最频繁的群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大学生在网民中的比例大约为20%,且大学生是日均上网时间最长、最频繁的群体。”[4]同时,多元化的社会价值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渗透,而大学生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网上的信息难辨良莠,甚至质疑和抵制课上老师宣传的主流思想观点,并以此为一种时尚,甚至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3.教师的水平和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因素。大班上课,100人以上的大教室,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在一起,有的学生中学时期只是小高考时考过政治理论或历史,具体的知识早已经还给了老师。而大学里有限的课时,教师无法系统讲解,只能针对大多数初高中学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同学采用专题式教学,因此无法兼顾到所有同学的感受。至于个别学生不感兴趣,听不懂,也只能选择放弃。这也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客观上,就业形势的紧张导致学生的功利思想日甚,扩大招生导致生源素质的下降,社会上流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非常重要”而“实际操作时不要”的现象无形中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当然,没有教师会自毁颜面,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更何况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份“良心活”。

学生不主动学习,教师积极性不高,两方面相互感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自然降低。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下降不能排除社会长期以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漠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主体主观上的积极努力。既然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应当从教与学的矛盾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优势

“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分为征集课题、拟定课题、公开课题、确定选题、研究课题、成果提交、审查课题、成果交流8个环节。这八个环节中可以融进教学内容、方法、实践和环境的创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全方位创新,才能达到吸引大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在理念上结合改革实际不断创新,更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创造力;内容上不再重复初高中程式化的理论观点,有纵向和横向比较的客观数据或者图像资料;方法上能在最大限度内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限于某一种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环节,同时变换教育环境。这一教学方法,集传统教学的优点和现代教学的优势,能克服前文所论述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参与度的诸多因素的负面影响,变不利为有利条件。

1.“课题参与”式教学克服了课程考查形式对于大学生积极性的影响。要求教师先拟定与理论课程相关的一组课题,作为一项作业布置给所在班全体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单独选题并进行调查研究,条件欠缺、能力不足的学生可以组队申请课题,并分工合作,调查研究。形成报告后,教师从中择优上报给学院,审核后进行资助和奖励。所有调查研究成果均可以获得在课上公开交流的机会,并有不同档次的加分激励。因此,无论是考试课程,还是考查课程,都必须完成调查课题,教师课上所讲内容一般都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这样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过去的讲授理论知识、宣传文件精神变为了理论探讨、综合信息分析,变应试教育为理念引导、能力提高和素质的培养,考察方法和标准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教学环境也基于课题调查由封闭变为了开放,由教室走向社会。

2.“课题参与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便利条件。课题的征集、拟定和公开过程要求教师在开课前建立一个网上公共交流平台:QQ群或者微信群,方便师生异地沟通和交换意见,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网络虚拟空间,不需要登陆真实姓名,学生容易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拟定选题不仅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抓住社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更主要的还要能够抓住学生的思想需要,把握实际发展的脉搏,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拟定具体可行的调查研究课题,放在共同的空间中,由学生选择。学生接收到老师的信息后,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利用慕课、微课等网上课程资源,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并在搜集资料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拟定课题提纲,形成选题报告,上报给老师。经过教师严格审批通过后,再利用网络和人际资源,走入社会进行相关调查,形成相关专题报告。成果交流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以自己申请,也可以由教师选优经学生同意后进行。这些不同的研究报告,可以分专题融进理论课的不同课时进行交流,而不是一次性全部公开。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渴望和期盼,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不再是以前全班同学面对着同一本教材和讲义,封闭式学习,而是可以坐在同一个空间里,交流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调查研究并加工整理出来的各种信息。这是一个通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植入相关的数据、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或动漫资料的多维信息体。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分析和讨论,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3.“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可以大范围提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式,而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是问题式研究性学习,不是盲目地学习,因此,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而学生面对“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方法,积极性非常高。(1)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和教学单位提供的经济资助或奖励,达到学习巩固、探究、创新的效果,实现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目标计划;(2)通过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题研究,提升自身分析、综合、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素质;(3)“参与课题调研”,可以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发挥特长,挑战自我,走出校园,走向社会;(4)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合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的能力,为将来发展和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三、实施“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的主要条件和要求

1.具备马克思主义教学热情是前提。由于社会主观上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视不够,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惯于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已。“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热情去影响和带动学生,是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于一体的创造性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教学热情。

2.具备问题意识是关键。“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形成现实问题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只有在问题的引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消除学生的疑惑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3.具有科学批判精神是重点。教师针对学生研究课题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做到批判中具有科学理性,揭示问题本质的基础上正面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有效实施“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的重点。今天的大学生要求结合社会现实的呼声很高,希望教师能对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现实加以分析和批判。因为舆论和媒体对各种社会不良、丑恶现象的批判已经引发人们在对同一问题进行批判时的泛化倾向。比如对某些个案事件的负面道德效应任意放大,仿佛人人都有道德冷漠症;对信仰危机导致干部腐败现象的判断泛化到对当前社会道德信仰危机的评价,仿佛社会道德信仰危机已经是主流,既成事实不需要检验和辩证分析。不仅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甚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存在泛化了的道德批判。泛化的批判容易导致悲观失望的情绪和消极厌世的生活态度,同时,容易造成怀疑主义,影响到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度,对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制度的认同度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4.善于组织、协调是保障。“课题参与式”实践教学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交流课题研究成果,这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协调者、主持人的多重角色,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课题研究的亮点,并运用恰当的表扬,有效的激励,灵活的串场,幽默、诙谐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和互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2]余达淮,李红梅,刘爱莲.论学生参与视角下的大学思政课程改革[J].江苏高教,2015,(3):136-137.

[3]姚利民,朱黎是,胡杰丽.大学生到课率的调研与分析[J].江苏高教,2015,(3):67-70.

参与 第10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成都地区高尔夫球运动参与者的参与现状。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8年来与高尔夫参与现状、高尔夫运动推广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新浪网、唐高网等搜索相关信息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2. 问卷调查法。

2013年12月~2014年8月,在成都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高尔夫俱乐部、练习场,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其会员和嘉宾进行相关问题的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为184份,有效率为95.83%。

3. 访谈法。

与部分研究样本所在的俱乐部的中高层管理者如副总经理、运营部经理、运作部经理、市场部经理以及高尔夫管理公司总经理进行访谈,从另一侧面获得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本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4. 比较分析法。

运用Excel 2007软件对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与高尔夫发达国家人们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成都地区高尔夫场地资源情况。

四川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也是成都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四川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于1996年开业,至今,成都地区现存在的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有7家、高尔夫练习场有14家。这些俱乐部分别是四川国际高尔夫俱乐部,麓山国际乡村俱乐部,成都观岭国际高尔夫球运动休闲球会,都江堰青城高尔夫俱乐部,卧龙谷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成都蒲江大溪谷高尔夫俱乐部,成都保利拉斐高尔夫球会。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成都高尔夫市场与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相比相对滞后,但目前在中、西部地区中算是发展较为靠前的城市。

(二)成都地区高尔夫球运动参与者参与高尔夫现状。

1. 参与者参与年限及性别情况。

高尔夫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高尔夫运动进入起步发展期;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左右时,高尔夫运动进入上升发展期;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时,高尔夫运动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国的大、中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时,高尔夫运动进入起步发展期;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时,高尔夫运动将进入提速发展期;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左右时,高尔夫运动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成都人均GDP于2013年已经超过10,000美元;从表1也可以看出,目前在成都地区的高尔夫消费者中,球龄在2年以内和3~5年的人群所占比例分别高达52.17%和34.78,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尔夫球运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参与者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同时,调查表明:目前成都地区本土高尔夫核心人口已达12,000余人,核心消费人群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由此可见,成都地区高尔夫球运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从消费者的性别来看,回收的184份问卷当中,男性有160位,占86.96%,女性有24位,占13.04%。而深圳地区高尔夫消费人群的性别比例基本持衡,男性51.8%,女性48.2%,可见,目前一线城市中高尔夫球运动不再仅仅是男性的运动,女性参与者的数量也不少;在二、三线城市中,高尔夫球运动的消费群体仍然以男性为主体。但据俱乐部和练习场经营者介绍,最近两年女性消费者呈现增长势头,特别是青少年。这可能与目前女子高尔夫世界排名前十位中85后青年占大多数,国内如曾雅妮、冯姗姗、林希妤、何沐妮等取得的好成绩,明星效应有关。同时,一部分家长们也了解到通过参与高尔夫球运动能弥补青少年的各项性格缺陷,培养其礼貌、诚信、自律、抗压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力、判断力和调节能力等,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平和的心态。

2. 参与者年龄情况。

由2表可见,目前成都地区高尔夫球运动的消费主体人群多数在35~54岁之间,说明中青年龄段人群是参与高尔夫运动的主力军,这与邵雪云(2007)、李佳(2009)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这是因为现阶段在中国高尔夫是一项消费开支较大的休闲运动,消费者需要有较高的收入,相当一部分35~54岁的人群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中国老年人参与高尔夫球运动所占比例较小,这与高尔夫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比如美国佛罗里达的老年人最大的休闲娱乐项目就是打高尔夫球,2011年佛罗里达的老人们一共打了250万场高尔夫球,并且都是70岁以上的人群,甚至有位104岁的老人每周三必在77岁的儿子陪伴下上场挥杆。当然,这也是高尔夫发达国家在全民健身方面大力投入体育设施建设的原因。按照人均GDP推断,成都高尔夫运动虽然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是由于没有公众球场,加之目前绝大部分人们对高尔夫文化的不了解和消费观念的不同,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老年人参与高尔夫球这项休闲运动的人数仍然增长较缓慢,并且在近期内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将会呈现年轻化趋势。

3. 参与者拥有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卡情况。

早期的高尔夫俱乐部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财富以及对高尔夫游戏有兴趣与爱好的“贵族阶层”自愿组成,具有一定私密性,属于小规模、非赢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现代的高尔夫俱乐部除了具有早期俱乐部的基本特征,如会员制、私密性等外,还具备了现代高尔夫产业文化发展的经济特征,如商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等。由图1可知,目前成都地区高尔夫运动参与者拥有1张及以上会员卡的人数比例为47.83%,52.17%的参与者为非会员,但没有会员卡的参与者往往是球龄较短的参与者,显然会员制经营管理模式还是目前我国高尔夫俱乐部主要的经营管理模式。

加入高尔夫俱乐部成为其会员一般都会经过严格的入会程序,并需缴纳数万元的入会费,例如,麓山国际乡村俱乐部的终身会籍卡为68万元,卧龙谷乡村高尔夫俱乐部的终身会籍卡为88万元。通过会员制度,高尔夫俱乐部可以利用掌握的会员资料和相关数据,了解会员需求,开发出针对最有价值会员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培育会员的忠诚度,俱乐部因此也获得了竞争的核心客户资源。此外,通过调查表明:高尔夫休闲消费行为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故俱乐部的忠诚会员对潜在的高尔夫消费者具有带动作用。

4. 参与者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频率情况。

打高尔夫球一般就三个地方,即练习场、球场、室内模拟高尔夫。在高尔夫核心人口中不考虑室内模拟高尔夫消费者;从初学者到顶尖的选手一直也都离不开练习场,并且参与高尔夫运动的人群时间花的最多的不是在球场,而是在练习场;故在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频率指标中,细分为平均每月在练习场练球的次数和平均每月下球场打球的次数。如图2和图3所示,成都地区高尔夫球运动参与者平均每月在练习场练球次数在5次以上者达到56.52%;平均每月下场地打球次数在4次以上,即平均每周下场至少1次者达到47.83%。由此可见,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健康成为人们最受关注的问题,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花钱买健康”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成都高尔夫运动参与者的参与频率来看,高尔夫运动完全符合人们休闲娱乐、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及缓解生活压力的要求。

5. 参与者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费用开支情况。

由于租地、球场建造、进口草种、进口草坪养护设备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致使目前我国高尔夫消费价格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由图4可知,目前成都的高尔夫参与者之中,平均每月用于高尔夫消费支出,包括下场或练习场打球、购买高尔夫服装和相关用品、高尔夫旅游等,达到2,000元/月以上者占60.86%,由此表明,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参与者总体参与运动的消费水平较高,参与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至于一个地区应该建造多少座高尔夫球场较为合适,这应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球场价格定位也应与区域经济水平基本一致。笔者认为,目前成都地区具有7座高尔夫球场的规模较为合适,不宜再新建球场。打球费用方面,除本俱乐部的会员无需支付果岭费外,一般会员嘉宾及嘉宾打一场高尔夫球最基本的费用包括果岭费、球童费、球车费、更衣柜费等费用。作为二线城市的成都,目前打一场高尔夫球(18洞)的消费价格在780~2,400元之间(嘉宾价),不包括小费,此价格高于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的高尔夫消费水平。从图5和图6的统计情况来看,73.9%的消费者认为目前成都地区的高尔夫消费价格偏高,这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成都地区大部分的高尔夫运动参与者心中对高尔夫的定价(18洞打球价格)在600~800元之间(嘉宾价),21.74%的参与者的期望价格在400~600元之间,这反映出了人们对高尔夫价格的大众化诉求。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公众性质的高尔夫球场很具市场发展前景。目前,国内有6家公众高尔夫球场,定价在400~600元之间;通过与这些球场的运作部经理访谈可知,球场(18洞)平日的客流量平均都在180人左右,节假日客流量则在230人左右。对此,应加大宣传高尔夫文化的力度,同时采取能让更多人参与体验的措施。

(三)高尔夫球运动在参与者生活中的地位。

在休闲理念已经逐渐被人们认知的情况下,在众多的闲暇时间里人们参与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由表3可以看出,打高尔夫球仍然是高尔夫运动参与者在闲暇时间里最主要进行的活动内容,达到69.57%;比例远高于第二位的与朋友聚会为45.65%,第三位的旅游为34.78%;其它项目所占比例较小。由此可见,参与者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用在打高尔夫球上。当然,这与打高尔夫球不仅需要经常在练习场练球之外,还与每次下场打完一场球所需4~5个小时有关。同时,也表明成都高尔夫参与者参与高尔夫的意识较强。

参与高尔夫运动意识的强弱也反映了高尔夫球运动在参与者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体的生活状态。如图7所示,高尔夫球运动在参与者日常生活中,认为地位“很高”和“高”的分别占4.35%和56.52%,认为地位“一般”的占30.43%,认为“低”的人数占8.7%,认为“很低”的为0。由此可见,高尔夫球运动已经成为参与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他们的休闲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李佳(2009)对高尔夫球运动人群的休闲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也显示:高尔夫对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同寻常的促进作用。同时,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参与这一项文明的休闲运动,实现其大众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尔夫球运动在现代社会中,以体育、休闲、交流作为人际交往和精神休闲的平台,正在成为继保龄球、网球之后休闲时尚体育的另一个消费热点。成都地区高尔夫也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市民参与高尔夫的意识较强,最近2年内高尔夫消费人口增长较快并以男性为主体;中青年龄段人群是参与的主力军,但近期内将呈现年轻化趋势;会员制模式仍然是目前四川的高尔夫俱乐部主要的经营管理模式,但半数参与者为非会员;将近半数的参与者平均每周下场地打球至少1次,这完全符合人们休闲娱乐、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并对参与者的休闲生活质量提高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目前高尔夫消费价格偏高。

(二)建议。

在全面步入休闲时代,高尔夫球运动需脱下神秘的外衣,更大层面融入大众的角色。特别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今天,进行健身和娱乐身心的休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朝向白皮书显示,最近几年中国高尔夫核心人口每年以7.8%的速度递增。但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2014年,在国内总人口与高尔夫核心人口比例方面,美国为10:1,日本为13:1,韩国为14:1,中国则为3,213:1。目前,制约广大市民参与此项运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缺乏了解,二是经济不允许,三是缺乏平民化的球场设施。为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了让市民有较多的休闲运动项目选择,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促进高尔夫大众化发展。

第一,高尔夫的时尚健身特征及礼仪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实施阳光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大力将高尔夫运动以倡导大众健康消费的方式引入中学或高等院校的体育健康课程之中。第二,在体育公共服务体制和体育强国构建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各地区高尔夫球协会多为市民开展高尔夫讲座与趣味性活动,进行正面引导,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高尔夫。第三,大力发展室内模拟高尔夫休闲馆和模拟型迷你高尔夫场地。特别是在公园或社区里建造迷你球场就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要求,美国就在公园里建造了许多迷你高尔夫球场。因地制宜地建设迷你型球场专供妇女、老人、少年、儿童使用的球场,不仅可以适当降低成本,也是一种有良好收益预期的差异化经营理念。第四,在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鼓励发展高尔夫旅游情形下,高尔夫运动由企业营业经营向政府公共事业转变,政府给予一些手续完全的球场支持、补贴,部分球场转为公众高尔夫球场。第五,合理利用垃圾填埋场、盐碱地、沼泽地、滩涂地、火山熔岩地、矿业开采等造成的塌陷地、退化地建造球场,对于这些利用废弃地技术建造球场和通过环境影响评估的企业,国家给予立项,将无经济价值的土地变废为宝。并且适当建造一些公众球场,一些非标准球场。第六,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所深度合作,投入资金,加强在草坪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研究,做到与环境和谐发展。同时,加强在草种与养护机械设备方面研究,从而实现其本土化并降低运营成本。第七,高校加强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力度,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实现高尔夫管理人才的本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国菲,孙优萍.高尔夫休闲需求实证研究——以杭州为例[J].经济论坛,2011

[2]尹婷婷.成都去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美元大关[N].成都日报,2014-4-2

[3]李佳.高尔夫球运动人群的休闲生活质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9

[4]高尔夫将成孩子首选教育,85后球星启迪中国教育[N].高尔夫周刊,2012-12-20

[5]邵雪云.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参与者社会特征及其参与行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6]佛罗里达的老人天堂[N].齐鲁晚报,2012-4-30

[7]王军.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R].朝向集团,2013,3

兵卒参与例① 第11篇

兵卒在子力价值中属特殊兵种,它未过河不算子力,过河后的价值浮动,不好计算。正是基于对这种特殊身份的考虑,规则把它也和对待帅将一样,做了"四闲五打"的特殊规定(请参见本刊1999年第8期"棋有此理"栏目)。

请看图1及其循环着法。红方首着棋帅五进一是为了保中相,属闲;第二着棋下帅也是闲。

黑方首着车8退1是照将;第二着车8进1后则造成下一步卒吃中相,但因是卒借用车之力本身捉子,棋例对它有特殊规定,按闲着处理。

裁定:双方为二闲对一打一闲,均为允许着法,判和。

请看图2及其循环着法。本例红方利用规则对兵卒的宽松政策造成一个必然要得一象的局面,从而撕开对方的防线而取胜。

红方炮一进六造成中兵借炮力而捉象,按特殊规定判闲;第二步棋是退炮打黑方无处可逃之马,则为一打,这样红方是一打一闲。

黑方两步动车都是在解打的同时反捉红方无根炮,为二打。

裁定:双方为二打一还打,二打的黑方必须变着,不变作负。而对此局面黑方要变着,不是失象就得丢马,二者失其一都将陷于败局,所以本例红方是利用规则而取胜。

图3是兵借马力要抽吃子的一个例子,请看循环着法。红方马三进二是照将;马二退三伏下一步兵五平四,将6平5,兵四平三,兵借马力抽吃马,按特殊规定判闲。

黑方马6退7解将为闲;马7进6捉过河兵为打。

裁定:双方均为一打一闲,都是允许着法,判和。

图4是一个逼迫对方送马给兵吃的例子,而且走动的也是其它子,兵借马炮之力"坐享其成"。

请看双方循环着法。红方炮六平五是照将;而炮五平六则造成下一步马四进六,马6退4,兵七平六得一马,因属兵借外力得子,按闲着处理。我们在分析案例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以偏盖全。上面分析的红方炮五平六这着棋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面那就是预计马四进六,马6退4,这时还存在着红马抽吃黑方3路底象的棋,因此这着棋实为"闲兼捉",应重判为捉。这样红方两步棋就是二打了。

黑方相应的两步动将均为闲着。

参与 第12篇

1. 让学生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玩一玩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感悟、学习英语, 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熟悉的旋律, 并配上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如, 教句子“How old are you?”, “How are you?”等时可配曲子:

1 2 3 1佐1 2 3 1佐3 4 5-佐3 4 5-佐5 6 5 4 3 1佐5 6 5 4 3 1佐2 51-佐2 51-佐佐

在唱的过程中可以加上恰当的动作边唱边跳。学习了人物外貌的单词后, 师生可以共同创作歌谣。如, This is English teacher.Wow!Wow!How beautiful!This is math teacher.Wow!Wow!How young!This is Chinese teacher.Wow!Wow!How strong!Our teachers are great.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又如, 学习rain, windy, cold, hot等表示天气情况的词时, 可以让学生画图表示单词的意思:树枝摇摆表示wind, 身体打颤表示cold, 穿雨衣表示rain, 摇扇子表示hot。另外, 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如在故事He shouted“Wolf, Wolf”的教学中, 教师可制作狼和小羊的头饰让学生扮演羊倌和农民,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轮流表演,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起表演。此外, 也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如在学习字母时笔者让学生做下面的游戏。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 面对黑板站成两列。两组同学各有一套字母卡, 每组最后一个同学从本组的字母卡中抽出三张, 并悄悄告诉前面的同学, 然后一个接一个地传, 一直传到本组的第一个同学。该同学把三个字母迅速写到黑板上, 写完后快速跑到队伍最后, 做下一个抽字母卡的人。重复上述步骤, 最先写完全部字母的一组获胜。如果课堂上的游戏没有结束, 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做游戏。有一次的猜一猜游戏, 由于时间关系, 部分学生没能上台表演。课后, 有两个学生继续做游戏。没有了课堂的束缚, 学生放得更开了, 表演动物的形象很逼真, 猜的同学猜得很准确, 赢得了围观同学的阵阵掌声, 这时两个同学别提有多开心了。

2. 创设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 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设立交际性任务, 把全班学生按4~6人分成小组, 安排所有小组学生进行情景交际, 学习英语。如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购物, 或布置成餐厅让学生点餐。

3. 变换教学场所

为了让教学气氛轻松愉快, 教师可以变换教学场所。如教学课文A Basketball Game时, 教师可带学生到操场上上课, 把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两个篮球队和啦啦队。在活动中, 学生不仅可以学习“Let’s go.”, “Run!”, “I’m throwing!”, “Catch!”, “Come on!”, “Go Sb.!”等口语, 而且对这些句子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灵活地运用。

4. 布置作业时力求全员参与

学完常见的物品单词后, 如chair, desk, TV, telephone, bag, 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为物品贴标签;学完字母可让学生收集常用的英文缩略词, 如VCD, TV, CCTV, KFC;学完课文可布置录音作业。这些活动可以让全体学生行动起来, 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

另外, 参与式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 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参与】相关文章:

重视参与05-12

企业参与05-13

农民参与05-22

工作参与05-29

参与环境06-07

角色参与06-10

认知参与06-13

领导参与06-24

生态参与06-25

资本参与06-27

上一篇:地下水质下一篇:基础体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