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钴铵联合治疗

2024-09-13

甲钴铵联合治疗(精选4篇)

甲钴铵联合治疗 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丹参川芎嗪,甲钴铵

DPN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DPN临床疗效均不太理想, 笔者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甲钴铵治疗DPN46例。取得较好疗效, 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2) 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 (麻木, 疼痛, 蚁行感, 发凉等) ; (3) 膝腱跟腱反射低下或消失; (4) 振动觉、温度觉、触觉减退或消失; (5) 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6) 排除其他疾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及合并严重并发症和其它严重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92例, 随机分为2组, 每组46例, 治疗组男性25例, 女性21例, 年龄 (56.34±8.79) 岁, 糖尿病病程 (9.3±6.74) 年, 周围神经病变 (2.83±2.04) 年, 对照组男22例, 女24例, 年龄 (55.47±8.54) 岁, 糖尿病病程 (8.79±6.83) 年, 周围神经病变 (2.76±2.34) 年, 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类型、血糖、血脂及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丹参川芎嗪10mL (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 , 甲钴铵1000ug (湖北人民制药有限公司) 静脉滴注, 1次/d, 对照组用VitB1, VitB12治疗, 2周为1个疗程, 连续观察2个疗程。治疗期间均按原方案治疗糖尿病, 保持血糖稳定。

3 疗效判断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膝反射恢复正常,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以上。有效:自觉症状及膝反射好转,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 膝反射及肌电图无变化。

4 统计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组内和组间治疗前的比较用t检验。

5 结果

2组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 见表1。

6 讨论

多项研究证实DPN与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营养障碍有关。目前, 临床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 多采用控制血糖, 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 以及纠正神经缺血缺氧等, 增加神经传导功能。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复方制剂, 其主要作用成分是川芎嗪和丹参。丹参具有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血栓等作用[1]。川芎嗪的有效成分为四甲基吡嗪, 是从川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 现认为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 能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及聚集性。它具有扩张微血管, 增加局部血流量, 保护内皮细胞, 改善微循环中的血液流态, 降低血液粘稠;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抗氧化作用及钙离子拮抗作用。丹参川芎嗪应具有两者的协同作用。甲钴铵通过体内甲基转化作用促进神经组织内的核酸, 蛋白质, 脂质代谢, 可直接转运入神经细胞, 刺激轴浆蛋白质合成, 修复被损坏的神经组织。甲钴铵肌注或口服均对DPN有治疗作用。两药联用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1

参考文献

甲钴铵联合治疗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内三科2007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 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3], 其中男24 例, 女16例, 年龄50岁~70岁 (62.34岁±13.56岁) 。均为带状疱疹褪去, 无皮肤破损。

1.2 研究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疏血通联合甲钴铵治疗组 (治疗组) 和甲钴铵对照组 (对照组) , 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友搏制药厂提供) ,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 静脉输注, 每日1次;弥可保500 μg, 静脉推注, 每日1次。对照组用弥可保500 μg, 静脉推注, 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患者在接受神经病变治疗的同时, 禁止用止痛药及其他治疗营养神经病变药物。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疼痛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 (VAS) 10分法评分, 从0分~10分疼痛程度逐渐增强。治疗效果以治疗前后VAS下降程度来评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VAS下降率为8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VAS下降率为20%~8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VAS下降率为20%。并且评价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不影响睡眠、偶尔痛醒、影响睡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计算机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见表2)

2.2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见表3)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 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带状疱疹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 导致神经节炎性反应, 出现以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呈带状排列的集簇样豆疱疹, 并伴剧烈疼痛的病毒性皮肤病, 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病毒侵犯, 损伤神经, 导致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5], 如初级传入伤害感受神经元的异常冲动, 周围神经干炎症、中枢突触再生、中枢致敏, 因此, 使周围神经对刺激呈超常的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性异常增高, 造成患者发生疼痛和异常性疼痛[6]。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虽然对人生命没有直接威胁, 但由于疼痛难忍,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为三大顽痛之一, 治疗效果欠佳, 有患者甚至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7]。

近十余年, 临床以阿昔洛韦抗病毒为主, 其已被证明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药物, 能选择性抑制病毒的DNA 聚合酶, 从而阻断病毒合成[4], 阿昔洛韦早期用药可抑制新损害形成, 制止病毒的播散, 加速愈合过程。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 即使是足量应用阿昔洛韦, 也不能迅速缓解带状疱疹的神经痛, 而疼痛难忍是带状疱疹患者最强烈的主诉。甲钴胺为B12的衍生物, 在中心的钴分子上结合了一个甲基 (CH3) , 这个甲基参与身体中甲基转移作用, 对神经组织中的核酸、蛋白质及脂肪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8]。甲钴胺能转入神经细胞, 对用于组成轴突的蛋白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甲钴胺还能刺激雪旺细胞卵磷脂的合成, 修复受损的神经, 改善神经病变症状, 增加神经传导速度[9]。疏血通注射液是一种动物类中药复方制剂, 其主要成分是水蛭和地龙等, 水蛭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 水蛭有抗凝作用, 抑制凝血酶活性, 延长凝血酶原等时间, 阻碍血液凝固, 水蛭还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地龙能增强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降低血液黏稠度, 抑制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因此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中医讲“通则不痛”, 止痛效应即缘于此。

本研究用疏血通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其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明显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好。

参考文献

[1]李昌美, 郑勇萍, 陈稚瑶.带状疱疹神经阻滞的对比性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5, 24 (9) :95-96.

[2]黄冰, 孔杰, 陆雅萍, 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特征及其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6) :117.

[3]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02.

[4]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疼痛学分册)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

[5]陈扬, 郑茂荣.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 28 (1) :49.

[6]高地, 李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其防治[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 28 (3) :182.

[7]王汉兵, 杨承祥, 赵伟成, 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综合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5) :761-763.

[8]柯涓, 庄曼茹.依达拉奉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5 (7) :747-749.

甲钴铵联合治疗 第3篇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疗法,红花注射液,山莨菪碱,甲钴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该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可>70%, 并且预后不良, 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关于该病变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已知可能的危险因素有血管损伤、细胞因子异常、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2010-2013年在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红花注射液与山莨菪碱、甲钴铵联合治疗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按WHO标准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45~70岁, 平均61岁, IDDM 2例, NIDDM 28;糖尿病病程5~20年。5例仅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25例联合使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 治疗前患者空腹血糖平均水平 (11.0±1.8) mmol/L。表现为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 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异常, 有手套袜套样感觉。严重的感觉障碍可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疼痛十分剧烈, 尖锐的疼痛感, 似乎在骨髓深部钻凿样疼痛, 甚至如截肢般疼痛。当累及运动神经时,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 甚至发生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以双侧对称性居多。临床表现分类:四肢麻木30例, 下肢疼痛15例, 运动功能减退8例。体征:下肢膝腱反射减退20例, 深浅感觉减退25例。有8例合并糖尿病膀胱病变, B超检查均有残余尿 (60~300m L) 。合并植物神经病变胃轻瘫3例, 泌汗异常3例, 腹泻4例。

诊断标准: (1) 有明确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史。 (2) 符合DPN的临床表现。 (3) 神经病变出现在糖尿病诊断时或诊断后。 (4) 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异常则诊断为DPN:a.温度觉异常;b.尼龙丝检查, 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c.振动觉异常的;d.踝反射消失;e.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 如颈腰椎病变 (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病变) 、脑梗死、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 (静脉栓塞、淋巴管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还需要与化疗药物神经毒性作用及代谢毒物引起的神经损伤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在饮食控制及降糖治疗基础上, 30例患者均采用红花注射液20m L及山莨菪碱10~30 m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滴, 甲钴铵500μg肌内注射1次/d, 2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1~2个月。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控制, 体征明显恢复。 (2)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体征基本恢复。 (3)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无改变。

结果

DPN症状:30例DPN患者应用红花注射液及山莨菪碱联合甲钴铵治疗7~14 d后, 平均在第10天开始出现症状改善;治疗14~28 d, 平均20 d, 患者症状基本消失25例 (70%) , 5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 体征基本恢复。

DPN体征:基本恢复8例, 明显恢复21例。

植物神经症状:12例患者好转, 6例泌汗异常者好转2例, 3例胃轻瘫患者好转1例, 5例腹泻患者好转2例。

随访:治疗6个月后, 在随访到的26例患者中, 其中18例治疗效果稳定。

例1:患者, 男, 57岁。糖尿病史8年, 糖化血红蛋白7.5%, 近2年出现手足麻木, 针刺样痛感, 上身多汗, 下肢发凉, 剧列运动后双下肢无力, 双侧膝腱反射减弱。积极控制血糖后, 给予红花注射液及山莨菪碱、甲钴铵联合治疗1.5月, 手足麻木、针刺样疼痛感觉明显缓解, 下肢无力及泌汗异常现象均显著改善, 膝腱反射恢复正常。

例2:患者, 女, 64岁。自述四肢麻木, 蚁走感及下肢关节刺痛半年余, 糖尿病史15年, 入院后查糖化血红蛋白7%, 空腹血糖7.6 mmol/L, 餐后2 h血糖12.1 mmol/L, 口服二甲双胍, 皮下注射诺和灵, 积极控制血糖渐至正常。住院给予红花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及甲钴铵治疗30 d, 四肢蚁走感及关节刺痛症状明显好转。

讨论

>70%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DPN, 属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 导致血管管腔狭窄, 引起神经缺血、缺氧, 增加氧自由基生成, 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另外,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度增高, 红细胞变性能力减弱, 使周围神经营养发生障碍。红花注射液能抑制血TXA2的合成, 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 抑制血栓形成, 减轻高凝状态。而且还能够扩张血管、降脂、抗纤维化及直接清除氧自由基[2]。大剂量山莨菪碱能解除小血管痉挛, 改善微循环。并且起效快、排泄快, 无蓄积作用。但是会产生口干、面红、视物模糊、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 通常无需处理, 1~3 h内自行消失。极个别患者会出现一过性排尿困难[1]。甲钴铵通过甲基转化反应, 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肪的新陈代谢, 辅助高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 还可以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 另外还具有提高蛋氨酸合成酶活性的作用, 从而修复受损的髓桥[2]。

本组患者经用红花注射液和山莨菪碱、甲钴铵联合治疗, 成本低, 效果好,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武晶, 王艳萍, 郭长秀.川芎嗪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J].新中医, 2010, 9 (6) :35-36.

甲钴铵联合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9月肇庆市端州区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 均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 随机分为A组与B组, 各60例。A组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54~71岁, 平均62岁。B组中男30例, 女30例;年龄55~70岁, 平均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予以硫辛酸 (江苏万禾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0158) 治疗, 将600mg硫辛酸加入0.9%氯化钠溶液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10870001) 250ml, 静脉滴注, 1次/d。B组患者予以甲钴铵 (华北制药康欣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1126) 治疗, 将1mg甲钴铵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 静脉滴注, 1次/d。每天清晨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疼痛、烧灼及麻木感明显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疼痛、烧灼及麻木感部分消失。无效:治疗后患者疼痛、烧灼及麻木感无任何改善,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A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B组比较, *P<0.05

2.2 正中神经传导速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A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快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差值大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不良反应

A组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B组患者伴有疼痛加剧1例, 经药物治疗后消失。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率较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伴有感觉障碍, 集中表现为麻木、蚁行及触电感;晚期集中表现为刺痛、能力减退、营养不良及钻凿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甲钴铵作为一种内源性的辅助酶B12, 可促进卵磷脂的合成及神经元髓鞘的形成。硫辛酸作为一种酵素, 存在于线粒体中, 主要借助生物体自动合成双硫化合物, 抗氧化作用相对较好[4]。近年来, 甲钴铵和硫辛酸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本研究通过分析硫辛酸与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表明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优于甲钴铵。

本研究结果显示, A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B组, 治疗前两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无显著差异, 治疗后A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快于B组, 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差值大于B组,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明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优于甲钴铵, 且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硫辛酸与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9月肇庆市端州区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A组与B组, 各60例。A组患者予以硫辛酸治疗, B组患者予以甲钴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A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快于B组 (P<0.05) , A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差值大于B组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优于甲钴铵, 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糖尿病,硫辛酸,甲钴铵,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程团结, 尚祥岭, 齐昆青, 等.硫辛酸联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7) :149-150.

[2] 钟锦均, 关文强, 钟灿昆, 等.硫辛酸与甲钴铵分别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3) :22-23.

[3] 贾瑞红.硫辛酸联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3) :446-447.

上一篇:设计性实验教学下一篇:推进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