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校范文

2024-06-08

西安市高校范文(精选12篇)

西安市高校 第1篇

体育保险在中国发展已有十余年之久, 早在1998年,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为参加奥运会的全部国家对运动员提供了运动员意外伤残保险, 体育保险在我国初具雏形。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保险事业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国人保专门为奥运会建立了责任保险、财产保险、赛时机动保险单、团体人身保险单和志愿者保险单。完整的奥运保障体系证明了我国保险业已经具备了发展体育保险的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的体育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依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学校体育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高校体育活动的风险不断增大, 事故不断增多,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责任越来越难以划分, 体育保险在高校推广势在必行, 有了体育保险, 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一方面有利于学校体育更全面地发展。

二、西安市高校学生体育保险现状

(一) 西安市高校学生体育保险现状分析

体育风险是体育领域中引致损失发生的一种可能性, 它具有高频性、多样性、不以测定性等特点。体育风险的发生既有其客观性, 也有其不确定性。客观性是指体育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再科学的训练方法也无法避免风险的发生;不确定性是指我们无法确定风险是否会发生, 什么时候发生, 会造成怎样的损伤等等。可以说, 体育风险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发展体育保险产业的必要性, 体育保险有效地将体育风险进行了间接转移。

(二) 阻碍高校学生体育保险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纵观我国大部分关于学校体育保险研究的文章, 普遍认为学校体育保险之所以发展缓慢, 是因为学校和学生体育风险认识程度不够, 主观投保意识差。但通过这次调查发现, 西安市大学生对于体育风险的认识程度还是很高的, 而且能够意识到在体育风险客观存在的前提下, 体育保险能够有效解决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那么, 按这个调查结论来说, 大学生的投保意愿应该是很高的, 投保情况也应该是很好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查看统计数据, 体育专业学生中从未购买过体育保险的学生占58.6%, 普通专业学生则高达82.1%。为什么理论和现实有如此大的偏差呢?原因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行业发展情况参差不齐、缺乏足够的投保资金、没有适合的险种这几个方面。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高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 对于体育风险的认识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 承认体育活动中体育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但是面对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体育风险, 高校学生并没有合适的回避方法和解决办法。同时他们也认为购买体育保险是可以对体育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保障的。

2.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 因为所学专业的原因, 和体育活动接触时间最长, 也最容易发生体育伤害, 体育风险最大。但他们除了参加大型体育赛事时, 学校或者主办方会为其购买暂时性的体育保险, 日常的学习和训练则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 学生主动为学习和训练购买的体育保险的人也寥寥无几。

3.高校普通专业学生中, 除了个别能代表学校参赛的学生以外, 其他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都相对较少, 发生体育伤害的可能性也就相对较低, 所以大部分人几乎从未接触过体育保险, 因此参保比例相对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更低, 主动投保的意识也很差。

4.我国的保险业起步晚、发展慢, 体育保险业更是如此, 且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方面, 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体育保险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同时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学生购买保险时风险重重, 维权不易, 再加上学生自身的特点, 体育保险在高校市场中举步维艰。

5.大学生经济来源单一, 支配费用有限, 消费特点又往往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 没有合理的理财观念, 外加缺乏相关管理部门及学校的补助, 难以满足投保需求。

6.西安市的高校里, 学校及教师很少向学生传授体育保险的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 学校也未要求和建议学生购买体育保险, 致使学生对体育保险不了解也不信任。且现有的体育保险没有针对学校特点, 险种单一, 不符合学生需求。

7.保险行业发展良莠不齐, 服务不尽人意, 缺乏信用等有损保险行业形象和信誉的事件屡有发生, 导致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不信任, 降低购买度。其次, 由于专业的体育保险人才的严重缺乏, 使保险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隔阂加深, 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降低了消费者投保的欲望。

(二) 建议

1.加大宣传, 强化意识

体育保险现处于亟需发展和拓展的阶段, 宣传手段不容忽视, 必须要让学生在短期内能够充分了解到体育保险的重要性和购买后的合理性, 以及对自身的保障, 强化学生购买保险的意识。

2.努力开发适合高校学生体育的保险险种

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体育保险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 对开展学校体育保险的公司予以政策上的优惠, 扶持体育保险公司和体育保险中介公司的成立, 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保险险种, 并且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帮助保险公司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保险价位, 既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 又达到保障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的目的。

3.法律和监管部门双管齐下, 规范保险行业

通过制定完善的保险行业的专门法律, 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 规范保险行业, 消除现有的不良风气, 提高保险业的信誉度, 增强学生购买保险的安全感和保障学生购买保险后权利的享受。

摘要: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然也对体育保险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态度。本文选择了西安市6所高校进行调查, 调查人群涉及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高校普通专业学生和高校的体育教师三大类,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进行研究得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讨论解决办法, 提出相应建议, 以开拓高校的体育保险市场。

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启动 第2篇

近日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 “年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已经启动,届时市、区(县)将举行多场招聘会,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据悉,本次就业服务月活动主题为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实名登记服务到人,活动时间将持续整个9月份,活动主要对象是2014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活动将进行全面登记,摸清辖区内2014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人员底数、个人基本信息和就业服务需求。对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和教育部门提供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个进行联系。努力确保有就业服务需求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服务,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享受到扶持政策。

活动期间,将广泛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和重点推荐等方式,及时为求职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开发一批优质见习岗位,确保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得到见习机会。面向有创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创业咨询指导和创业培训;向创业大学生集中发放一批创业贷款,做好创业帮扶的后续回访及跟踪服务。同时,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的重点帮扶,建立基础台账,提供“一对一”帮扶,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西安高校推荐 第3篇

安兴国应用物理学2009级

“长安”城中的大学之魁,莫过于西安交通大学。坐落在盛唐皇家园林遗址的兴庆湖畔,西安交大无时无刻不显示出一种雍容华贵。学校校园有3000多亩,布局错落有致,繁花似锦。西安交大还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

作为我国近代工科高校的著名学府,西安交大的工科实力非常强,机械、电气工程、能源动力、信息工程等专业非常出色;理科下的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物理学实力也不弱。此外,西安交大不仅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8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还拥有产业经济学、生理学、固体力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核能科学与工程等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西安交大的理工科实力名满天下,学校的人文社会学科水平同样不容小视。这跟清华近年来大力复兴文科专业有些相似,西交大对自己的定位也是走综合大学的路线。

建校110余年来,西安交大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不断开拓创新,精勤育人。蔡锷、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凌鸿勋、邹韬奋、陆定一、侯绍裘、钱学森、王安、田炳耕等,均为历届学子中的杰出代表。此外,茅以升、吴有训、朱物华、张光斗、张维、吴文俊等200余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毫不夸张地说,西安交大校史匕群星闪耀,政界风云^、物、教育泰斗宗师,皆焕西安交大风采。

漫步于翠柏苍松、四季花香的交大校园,宏伟壮丽的教学主楼,气势磅礴的钱学森图书馆,鸟语花香的梧桐绿荫,风景宜人的东西花园……拥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师长,这样的同窗,跨入交大,一定会让你经历一番魂牵梦绕的黄金时代。

No.2西北工业大学

韩育飞行器动力工程2011级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集航空、航天、航海特色于一身的大学,同时也是理工经管文多学科的科学技术高等学府。西北工大是真正“精英荟萃”的大学—一由国立西北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共同铸就而成。

早在1960年,学校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期间学校也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

巍巍终南,历史在她脚下流过,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西北工大厚重质朴、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质。西工大拥有基础研究院、国防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究与发展基地,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3M(材料、力学、机械)、3C(计算机、控制、通信)学科群和“管文经法教”学科群的集群模式。

西工大建有友谊校区和长安校区,设有58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西工大以制造国产民航飞机著称,学校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排名第二,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第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第四,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也都进入了全国前十。

西工大地灵人杰,建校以来已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5万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300多人,硕士22800多人。一大批校友成为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才。他们中的代表有航天少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庆伟,女“导弹考官”李鸿,中国“飞豹”战机研发生产领军人黄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荣毅超等。值得称赞的是,学校还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

No.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元志生物技术2010级

西北农林大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地处陕西杨凌。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农科城”,早在1997年就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集农业历史文化、现代农业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中国绿色硅谷”。

西北农林大是全国农林类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学校设有65个本科专业,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

说起学校的特色品牌学院,不得不谈谈生命科学学院。它是众多学院中最有威望的一个学院,下设的专业大多都是近几年报考的热点,尤其是生物技术专业,该专业实力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此外,学校的动物医学专业也值得关注,虽然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从事兽医行业,但强大的专业实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农业经济管理是该校最有名气的文科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它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研究成果都在西农孕育,许多现代型农林、生物人才都在这里成长。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四季风景秀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

No.4长安大学

宋浩交通工程2010级

长安大学直属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长安大学的前身高校——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都是部属高校,在业界都曾享有极好的口碑。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长安大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人文多种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系),拥有76个本科专业,在公路、汽车、地质、土木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科研综合实力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学校不仅拥有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还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省级重点学科。此外,学校还是全国最早设立公路、桥梁、交通自动控制、交通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

长安大学这所以“公路交通”称雄亚洲的行业名校笃志“报国兴业”,为国家公路交通建设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作出了新的贡献。据统计,世界前10座主跨较大的悬索桥、斜拉桥、拱桥中超过三分之二在中国。2007年由长安大学校友吕忠达担任总工程师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正如校友们流传的那样:有道路的地方就有“长大”人!

No.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谢韬通信工程2008级

说起西电的名声,那可真是让西电^倍感骄傲。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全国20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

素有“全国电子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摇篮”之称的西电,是一所以信息和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下设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技术物理学院等14个学院,开设有48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Ⅱ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西电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排名位居前列,显示其在电子科技和信息工程方面的雄厚实力。

西电校园不大,在西安这座高校云集的城市里,显得比较袖珍。不过这所“袖珍”的学校,也应了一句话:“浓缩才是精华。”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在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等。

西安市民办高校大学生贫富差距研究 第4篇

为了解西安市民办高校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现状及其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选取西安市EA民办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西安市EA民办高校成立于1995年10月, 经过10年的发展, 于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占地面积1, 055亩, 专任教师800余人, 学院共设21个本科专业, 28个高职专业, 涉及文、工、管、经、法等5个学科门类, 在校生2万多人。

调查方法主要采取分年级、分专业、分班级抽样的方式, 调查范围覆盖该民办高校八个二级分院,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33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83.25%。

1、每月生活费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333份有效问卷中, 受调查学生在学校期间每月的基本生活费状况如下: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为71人, 占21.3%;501~800元的为188人, 占56.5%;801~1, 200元的为62人, 占18.6%;1, 201~1, 500元的为4人, 占1.2%;1, 500元以上的为8人, 占2.4%。 (图1)

2、每月家庭总收入情况。

在333份有效问卷中, 有2人未作答, 5人回答错误, 统计结果如下: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有40人, 占12.0%;家庭月收入在1, 001~2, 000元的有107人, 占32.1%;家庭月收入在2, 001~4, 000元的有97人, 占29.1%;家庭月收入在4, 001~6, 000元的有38人, 占11.4%;家庭月收入在6, 001~10, 000元的有30人, 占9.0%;家庭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有14人, 占4.2%。 (图2)

3、家庭状况。

在333份有效问卷中, 1人未作答, 4人回答错误。统计结果如下:公务员家庭13人, 占3.9%;自由职业家庭60人, 占18.0%;私营企业主家庭30人, 占9.0%;农民家庭137人, 占41.1%;普通工人家庭60人, 占18.0%;下岗工人家庭12人, 占3.6%;其他家庭16人, 占4.8%。 (图3)

4、受调查学生对大学生之间贫富差距严重程度的看法。

受调查学生对大学生之间贫富差距严重程度的看法:认为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达到242人, 占总数的72.6%。 (图4)

5、受调查学生认为造成大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

受调查学生认为造成大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依次为:家庭条件、地区分布、国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其中, 有284名学生选择了家庭条件, 占85.3%;171人选择了地区分布, 占51.4%;96人选择了国家政策, 占28.8%;53人选择了社会保障制度, 占15.9%;12人选择了其他原因, 占3.6%。 (图5)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目前西安市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用在501~800元的比例较大, 占到了56.5%, 但是在500元以下的比例也相当大, 占到了21.3%, 801元以上的合计占比也达到22.2%, 通过对月生活费和学生所在家庭的月总收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贫富差距的确是存在的。认为目前大学生贫富差距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学生比例已占到总数的72.6%, 由此可见, 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确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被调查学生认为造成大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依次是:家庭条件、地区分布、国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影响

1、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功利。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但也存在部分学生推崇“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观。这导致部分同学带有较强的功利心, 他们往往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个人发展方向考虑事情, 很少考虑集体、社会的利益;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 忽视集体纪律和义务, 认为应先索取再奉献, 奉行“人人为我、我才为人人”的人生准则。

2、理性消费是主流, 但存在攀比和高消费现象。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 在消费时应“量入为出, 合理消费”,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追求享受, 超前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调查发现, 在西安市某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高消费和互相攀比等不良现象。有的学生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入KTV、高档饭店、大商场等高级消费场所。另外, 恋爱支出花费较大, 据调查, 有的学生为朋友过一次生日就要花费数百元, 甚至上千元;有的学生盲目追求名牌时尚, 吃穿用都要名牌产品, 这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对身边的同学产生很大影响, 容易引发攀比心理, 加重贫困学生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这要求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3、贫富差距不利于校园和谐, 降低班集体的凝聚力和管理效能。

校园学生间的贫富差距在无形之中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 进而形成不同层次的交际范围。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交往范围的不同, 导致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生活状态有很大不同, 贫困学生面临着生存和温饱问题, 所以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兼职等方面, 相互之间谈论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学习、找兼职等方面。而相对“富裕”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往往不担心生活费用和将来就业的问题, 会有较多的时间用来外出消费、旅游、娱乐等, 他们更为关心时尚、流行的话题。贫富差距正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这种“裂痕效应”使得班集体的凝聚力明显下降, 班级管理效能大大降低, 会进一步影响班级、院 (系) 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进而容易导致校园的不和谐、不稳定。

4、贫富差距造成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和其他同学相比受到的影响与制约, 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 外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压力、社会环境压力、就业压力、学校压力等等;个体自身因素则包括个性特征、感情和情绪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诸多因素导致高校贫困大学生形成了一些消极的心理, 如自卑、焦虑、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偏激、悲观和仇视感等。

对许多贫困的大学生来讲, 上大学之前, 虽然家境贫寒, 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 他们在学校普遍受到同学的尊重和老师的喜欢, 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可。一旦进入大学后, 贫困学生突然发现自己不但在学习上的优势不复存在, 反而在兴趣特长、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因此导致心理落差极大。一些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感会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产生动摇, 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体验, 进而否定自己、低估自己, 从而导致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与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贫困学生感到自卑, 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 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 自我保护意识陡然增强, 他们不愿意让其他人感觉到自己的贫寒, 于是和其他同学渐行渐远, 或者闷头学习, 或者走出校园到外面寻找可以寄托的机会。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 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存在着负面影响, 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对贫困大学生既要在物质上加以资助, 更要在心理上进行教育, 物质和精神帮助双管齐下,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对策及建议

1、完善助学帮困机制, 加大对贫困生的物质扶贫力度。

EA民办高校目前基本上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要形式的多元资助体系, 对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实施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实行的无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 要加大助学贷款的力度和覆盖面;另一方面应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 把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途径。在设立校内助学岗位的同时, 要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拓展勤工助学空间和覆盖面, 使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有申请到勤工俭学的机会。

2、加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辅导。

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和校园中的贫富差距, 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辅导, 一方面要承认贫富不对等的事实, 客观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卑与焦虑心理产生的根源, 正视所遇到的困难, 使他们认识到, 虽然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

我们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 积极面对人生, 把逆境转化为财富, 用奋斗改变命运。美国心理学家库柏史密斯认为“自尊与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的能力有关, 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有关, 与在挫折条件下保持恒定知觉结构的能力有关。”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优化人际系, 调整心态, 放宽眼界, 塑造健康人格。

3、增强贫困生“自我造血”的意识和功能。

要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自立意识, 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在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好的做法, 孩子年满18岁后就不再依赖父母, 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靠自己打工、赚钱来养活自己, 这种做法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倡导这一观念并借鉴国外的做法, 使学生进入校门后, 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展, 这样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适当缩小;其次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使贫困生明白:贫穷并不是自己的过错, 也并不可悲, 可悲的是把自己完全当成一个需要社会照顾的弱者, 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 要切实解决高校学生内部的贫富差距及由此带来的问题, 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与大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朝晖.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7.6.

[2]周跃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交流, 2008.12.

[3]万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 2008.22.1.

[4]宋尚桂.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 2000.3.

[5]李浩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6]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杂志, 1998.12.

西安高校校园安全事件总结报告 第5篇

近年来由于学校内各种不安全的客观因素而引发的大学校园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在这些安全事故当中,食品、卫生、交通、心理健康等问题最令人担忧,如何处理好高校的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引发了全社会对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的深思。

 心理健康方面 2011年6月3日凌晨,西安某校宿舍楼内发生一起故意伤害事件,一名学生在熟睡中被室友用一瓶开水烫伤面部。这种事件反映了一些学生心理素质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大学生虽已成年,遇事不冷静,不顾后果,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争吵纠纷就可能引发一场血案。解决方案: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工作,对学生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学校可以可以根据调查结果确立每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 校园周边安全方面 学校周围的交通不便也给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不小的隐患。由于大部分高校离市区较远,公交车的趟数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出行要求。学校周边黑车遍布,有些学生为了图方便会选择黑车出行,无形中就增加了安全隐患。目前在西安市多所高校都离市区较远,新建校园周围配套设施不足,而学生出行不便,校园周边安全医患突出,几乎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问题。

解决方案:联合学校保卫处密切注意学校周边环境安全,告诫同学们加强外出安全警惕,切不可独自外出,让坏人有机可趁。

 校内安全隐患方面 今年我校新生军训期间,五号楼某一宿舍发生火灾,给学校和学生的安全财产带来损伤,原因是放假时学生没有关电源,插线板温度太高引起自燃。

解决方案:加强防火防盗等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认真排查校园内基础设施的安全情况以及消防设施的预警装置和警示标志,保持消防畅通。 网络安全方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舆论趋于多样化,很多学生在网络公众平台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解决方案:收集并澄清学生中间的网络虚假和引起舆论的信息,给网络舆论起一定正确的导向作用,并通过网络平台宣传网络应用安全知识,使同学们安全正确行驶言论权。

西安市高校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住房;拆旧建新;保障住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队伍在数量上也有较大增幅,使得西安市各类高校一直存在的住房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教职工住房需求和房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突现,房源缺口较大。近年来,为进一步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西安市的部分高校通过家属区住宅楼拆旧建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职工的住房困难。

本人所在高校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了老校区家属区住宅拆旧建新工作。通过拆旧建新,学校已新建4栋高层,新建住房388套。2011年,我校又成功拆除了家属区3栋年代久远、面积小的家属楼和计划经济遗留下的菜店、粮店,新建3栋高层住宅楼,建设411套住房,将于2014年交付使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校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的拆旧建新工作,简要介绍兄弟院校的做法,总结我校的一些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1教职工住房现状和需求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职工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由于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涨,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日渐突出,住房问题已成为高校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高校住房改革的瓶颈问题。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切实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困难,是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实行了住房改革制度之后,购买住房的职工在退休或去世之后,房子并不退还学校,而每年大量引进的青年教师,早已使学校的过渡性周转房房源枯竭,与青年教职工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满足不了已有和新引进的青年教职工的需要。同时,学校现存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住宅楼面积过小,有的为几家公用的卫生间和厨房,这部分住户急需改善住房。

2 拆旧建新工作办法的制定及实施

2.1 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主管校长任组长,校工会、监察处、校办、基建处、后勤处、离退休办、公安处、资产处、法律顾问室、物业公司等部门负责人、拆迁户代表组成的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搬迁工作。

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要充分认识到搬迁安置工作是一件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且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凡涉及到搬迁人的校属有关单位负责人要给予高度重视,配合学校做好宣传教育和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使搬迁工作顺利进行,按期完成搬迁工作。

2.2 做好摸底、走访工作,认真听取搬迁户的意见和建议

要开展拆旧建新工作,首先要征得待拆区域全部住户的同意。因此,走访,摸底,认真听取住户的意见和建议,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制作了搬迁户意见建议表,挨家挨户,详细了解搬迁户的意愿和存在的困难。

2.3 制定拆旧建新实施办法

通过调研、走访等形式,在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家属区住宅楼拆旧建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体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西安市政府相关部门核准批复的总体规划,结合我校的住宅区实际,充分考虑我校教职工个人住房现状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分阶段、分批、逐步实施。

实施办法体现全成本核算的思想。学校按照不补贴、不盈余的原则组织实施拆旧建新工程,新建房屋按综合造价结算。综合造价含建安费、配套费、设计费、规划费、报建手续费、过渡费、搬迁费、补助费、补偿费、超面积部分的超标补差价款等各種相关费用。

实施办法优先考虑了待拆楼住户的安置。待拆楼住户可自愿选择腾空房,新建房,货币补偿等安置方式,也可与其它非待拆楼住户进行互换房的办法安置,被置换户选新房按待拆楼住户排队结果选房。学校在新建房源中安排专门房源用于待拆楼住户的安置,待拆楼住户选择腾空房安置及自愿进行互换房的,所选房屋按当年西安市公布的房屋成本价结算。待拆楼住户因房源条件所限未一次安置到位者,在以后房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优先调整。

实施办法对搬迁费和过渡费做出详细规定,学校以户为单位核发过渡补助费和一次性搬迁补助费。学校向搬迁人每6个月发放一次过渡补助费,发放标准参照当年政府颁布相关文件和结合学校周边住房的租金实际情况。

实施办法对新建房屋进行合理分配。新建住房除安置待拆楼住户外,主要用于在岗在职教师和职工,适当向一线教师倾斜,同时,兼顾离退休人员并适当考虑引进人才所需。待聘、停薪留职及自费出国人员、公派出国(含请假出国探亲)逾期未归人员或未经批准擅自离岗人员等情况不能参加新建积分排队。

3 搬迁动员工作

在经过细致的摸底走访后,要及时向搬迁户宣讲学校的搬迁安置办法。

首先,让搬迁户清醒的认识到现在的住房困难,存在的安全隐患,产生的家庭矛盾。

其次,让搬迁户看到美好的前景。让搬迁户认识到现在的地理位置优越,原地安置后的新建高层住宅具有面积大、户型好、有电梯、光线好等优势,能改善住房,促进家庭和谐、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宣讲拆旧建新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为确保搬迁工作的平稳、有序、顺利地进行,切实保障被搬迁住户的合法利益,学校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廉洁、高效、务实的工作态度,尽最大能力解决搬迁户的实际困难,协助搬迁户做好搬迁工作。

第四、齐心协力、共谋福祉。要让搬迁户认识到拆旧建新工作关系到搬迁户和无房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搬迁户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用一时的不便和麻烦,换来长久的安宁与舒适。

4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目前可参考的相关文件的过渡补贴标准已不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由于学校家属区及周边教育、医疗购物等公共配套比较完善,为了孩子入托或上学等等原因,导致房屋租金都较其它区域高,同时加之物价上涨等因素,校外过渡教职工经济压力比较大,学校建房又是个期限较长的工作,怎样以人为本,既照顾到校外过渡教职工,又同时不增大建房成本值得我们探索。

在调研周边中介市场房租金的情况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校外过渡补贴标准,确保每户每月的过渡费可以在周边租到相同面积的房子。

每次拆旧建新工作开展前,合理预留腾空房源,预留腾空房源充足,尽可能得利用腾空房源安置一批拆迁户。对于在校外过渡有困难的教职工,经本人申请,学校研究后,可以安排在校内过渡。

另外,还可以采用货币补偿的方式一次性回购待拆楼住房,或采用拆迁户与非待拆楼住户置换的方式,只要是有利于拆旧建新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都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5 结束语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高房价、交通、孩子入托、上学等因素制约,多数教职工更愿意住在学校的家属区。在学校周边商品房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教职工的住房困难。在国家大力发展保障住房的政策引导下,高校通过开展家属区住宅楼拆旧建新工作,很好地改善了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使他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从而维护了学校的稳定,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安市高校 第7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安市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习武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国际化交流和外国留学生教学的书籍、期刊、论文、报纸以及相关资料。检索了自2000年以来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对外武术教学及相关研究的论文20余篇。

1.2.2 问卷调查

抽取西安交大、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发放外国留学生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38%。

1.2.3 数理统计

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国留学生武术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2.1.1 外国留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60名武术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9.2%和40.8%,男子占比例较大。在年龄方面35~18岁之间的留学生是武术习练的主要对象,占总人数的88.5%,36岁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1.5%。从年龄分析,年轻留学生对中国武术的青睐优于年龄较大的留学生。

2.1.2 外国留学生学习武术的组织形式

调查表明,外国留学生武术课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辅导班、选修课为主,分别占52.3%和35.0%,而以必修课形式习武的仅占12.7%。可见外国留学生习武形式相对单一,学校的武术必修课程尚未形成对外武术教学主流。

2.1.3 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内容的制定情况

调查显示,由教师决定留学生武术教学内容的占60.0%,由留学生自己决定的占21.3%,由教学主管部门决定的占18.7%。可见,留学生教学主管部门较忽视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管理。教师上课教授武术内容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大纲、进度等教学文件等规范。

2.1.4 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开展状况

目前,在西安市高校中,部分语言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留学生人数较多,学习武术的留学生相对集中,教学规模较大。而工科类院校的留学生数量较少,教学规模也就相对较小。各高校常常会接待一些外国留学生短训班或海外访问团体,留学生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会要求外事机构安排一些中国文化讲座,其中就包括武术。一些读本科的长期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参加武术课的学习,有学分要求。短期留学生以及进修生则通过参加选修课或以个人辅导的形式学习武术。

2.2 武术在不同国家留学生中的发展现状

据教育部来华处统计,近年来,外国来华留学人数增长尤为迅速,自2007年累计达20余万人。自2008年开始,中国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大幅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规模。今后的两年,即2009年、2010年每年增加3000名左右留学生,按国别统计,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泰国等。理论上讲,不同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基数越大,其选择学习武术的人员总数就会越多。本次调查的结果也基本与此相吻合,进行武术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来自21个国家。其中,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占总数的78.2%,欧洲占12.6%,美洲占6.5%,大洋洲占2.7%。

2.3 不同国家留学生选择习武内容情况

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武术的喜好和选择练习的武术内容有较大区别。亚洲留学生对传统武术和气功、导引、太极拳等表现出较大兴趣,希望通过学习传统武术和气功、导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欧洲留学生对传统武术和竞赛套路都表现出较大兴趣,希望通过传统武术了解深奥的东方文化内涵,而通过学习竞赛套路达到展示自我的目的;美洲、大洋洲留学生非常喜爱武术散打,突出了武术的技击实用价值。

2.4 影响外国留学生习武兴趣的社会因素

随着中国第一部武打电影《少林寺》的走红,功夫电影、电视在世界范围的播映,进入好莱坞的武打明星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成了人们(其中不少是欧美人士)的偶像,不少外国留学生由此认识甚至喜爱上中国武术。外国留学生认为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武术学习后,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外宣传武术时,要充分发挥留学生自身的社会影响,通过他们以身说法来扩大武术的影响。

2.5 外国留学生习武动机

根据调查,外国留学生习武动机主要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强身健体、娱乐休闲、技击防身等。然而,在目前的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对传统武德及相关武术礼仪知识、中国武术的历史渊源、发展和现状情况讲授的较少,造成留学生对武术的理解比较浅薄。

2.6 教学因素对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的影响

2.6.1 语言障碍

调查显示:86.2%的外国留学生认为语言障碍会对学习武术产生影响。由于武术教学的教师外语水平普遍性较低,因此在教学中汉语中夹杂外语进行教学的武术教师也相对较多,令人遗憾的是在所接受调查的武术教师中无一人可完全使用一门外语进行授课。

2.6.2 教学条件

对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产生影响的教学因素主要是室内场地(30.5%)、武术专业教师(24.4%)、器械(18.9%),其次是充足的课时保证(13.2%)、电教设备(5.5%)。是否有室内场地成为影响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的首要因素(占37.5%)。参加武术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来自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很多人对在寒冷的天气中进行武术学习表示无法接受。

2.6.3 对编制外国留学生武术专用教材的分析

目前,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基本由教师决定。调查表明:武术教师进行的教学内容中,传统武术教学占36.4%,竞赛套路占35.6%,段位制套路占13.4%,养生占10.1%,散打占4.5%。武术教师基本上都是以自己所擅长的武术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自己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这不仅使得留学生武术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在宏观上也不利于各高校外国留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绝大多数的外国留学生希望编制武术专用教材,以便学习之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普通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的总体规模有限,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武术机构缺乏对留学生武术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教材内容随机性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2)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外国留学生在选择学习武术的内容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

(3)大部分外国留学生是通过功夫电影、电视的传播认识甚至喜爱上中国武术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武术,首先是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是为了强身健体。

(4)外国留学生认为语言障碍是对学习武术产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是影响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3.2 建议

(1)高校教育部门应加强与武术国际化推广部门的合作,成立专门负责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工作的组织或机构,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对外武术教学体系;加强科研力度,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外国留学生专用武术教材。

(2)建立对外武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外语突出、全面掌握武术技能、具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和一定社会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树立武术传播者全新的国际形象。

(3)借助西安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大对外武术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武术的文化内涵及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养生作用和健身价值,努力拓展武术国际化渠道,扩大来华学习武术的留学生生源,使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向正规化、规模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摘要:文章对奥运会后西安市高校外国留学生习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术在不同国家留学生中的推广和发展极不平衡;外国留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强身健体;专用武术教材的匮乏、语言交流障碍等问题是影响外国留学生武术学习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和霖.留学生武术学习及对外武术教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4(5).

[2]周庆杰.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J].体育科学,2004(1).

西安市高校 第8篇

高校体育资源包括场地设施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和体育组织管理资源等,西安市拥有普通高校76所,拥有大量体育场馆和各类体育设施。此外,高校还占有人才、科技、信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安市社区体育才刚刚起步,场地设施、专业体育指导员等矛盾突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等。以西安市30所普通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西安市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现状

2.1.1 场地设施资源的开放

30所高校中开放体育场馆设施的学校有27所,未开放的有3所,仅占13.33%。开放的方式分为有偿开放、有偿开放与无偿相结合、无偿开放三种形式。有偿开放的场地中,开放比例最高的是羽毛球69.3%;第2位是游泳57.2%;第3位是乒乓球47.5%。无偿开放的场地中,开放比例最高的是篮球72.7%;第2位是田径63.6%;第3位是足球54.5%。开放学校中有8所学校只采用有偿开放的手段,占全部高校的26.67%,有11所采取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开放手段,占36.67%,有7所采取的是无偿开放手段,占23.33%,说明大部分高校能开发利用自身的设施资源。

2.1.2 人力资源的开放

人力资源对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现实作用,也是进行科学化健身的人力资源保证。高校具有大量的研究性人才队伍,被调查的30所高校体育教师中仅有3所学校的体育教师经常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5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偶尔参与。校外体育工作态度调查显示,53.76%的人支持本校体育教师参加校外体育工作,47.33%的不支持和反对本校体育教师参加校外体育工作。

2.1.3 时间资源的开放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作息制度,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都集中在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时间,平时早上7点至上午10点,下午6点至晚上11点,以及周末全天基本都是空闲的。而社区群众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是早晨和晚上,刚好与学校教学、训练时间能够错开。通过调查开放时间可以看出,几种开放方式的学校选择最多的开放时间都是下午下午6点至晚上11点。但是调查中也发现,61.3%院校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不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原因主要是这些时间本校师生都放假了,另外也是出于校园安全环境考虑。可见在这段时间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是出于闲置、浪费状态,高校体育时间资源利用率还是较低。

2.1.4 体育组织管理资源的开放

高校体育部门都有比较完善的组织体育活动的办法、有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维护规定、有完备的学生体质测试评价仪器、科学系统的指导锻炼的科学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体育组织管理资源的优势。而目前许多居民的体育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松散性,一般都为个人行为,但是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却无从知晓,更谈不上组织管理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西安市高校体育组织管理资源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很低,近2/3的学校不对外进行健康体质监测和指导服务。

2.2 影响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主要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场地都由教育主管部门拨款建设,在被调查的30所学校中,有的学校体育经费高达百万每年,而有些小型学校每年体育经费只有几千元。因此,规模越大的学校,经费支持就越多,其体育场馆设施就越齐全、规格高,能够在满足其正常体育教学、学生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等活动之余,进行对社区的开放。由此可见,学校规模和层次是决定其体育资源能否向社区提供服务的一个天然条件。

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是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许多被调查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校园治安环境”。从而对对外开放持反对或观望态度。所以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首先应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由管理者向服务者意识上的转变。

另外,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因,很多对需求较高的体育项目不能开展,这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教师工作量呈相对过剩现象。高校科研成果向社区健身转化方面还相当落后,利用率也相对较低,这也影响了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体育延伸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1)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设施不能充分利用,与社会结合不够,参与校外社会体育活动少,利用率低。(2)高校体育组织管理资源向社区体育的开放远远不够。影响西安市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体育延伸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传统观念。(3)西安地区高校体育资源状况较丰富,在保证教学、训练的关系的基础上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运营。充分发挥体育资源的经济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林洲等.西安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4):36-39.

[2]汪元榜等.中国体育资源与体育产业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6(3):11.

[3]顾雪兰.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制约因素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

西安市高校 第9篇

关键词:西安地区,学生,篮球裁判员,心理压力

随着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C U B A) 的蓬勃发展以及更多的中国篮球队员涌现NBA赛场, 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了篮球运动当中。高校篮球比赛日益增多比赛规则逐渐正规化, 这就对高校学生篮球裁判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篮球比赛时篮球裁判员在执裁时出现的漏判错判等行为往往会造成球员消极比赛, 甚至引起观众骚乱终止比赛。目前, 有研究表明, 心理素质在非功利性因素中已日渐上升为影响公正执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西安市6所高校的120名学生篮球裁判员进行访问调查, 总结出学生裁判临场压力应激源, 提出对策。为高校学生篮球裁判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安市6所普通高校随机抽选的本科二、三年级120名学生篮球裁判员为研究对象, 其中体育系专业学生裁判员6 0名, 其他院系业余学生裁判员6 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维普网查阅了近5年内有关篮球裁判心理研究方面的期刊和论文, 对篮球裁判员手册、运动心理学以及大学篮球运动教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1.2.2 访谈法

对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篮球裁判员、体育篮球教师、篮球运动员进行了随机访问调查, 走访了西安市各高校篮球专业研究方面的体育教授、学者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咨询专家共2 5人。

1.2.3 调查问卷法

制作影响学生篮球裁判员心理压力的多维因素调查表。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117份, 有效问卷115份, 有效率为9 8.3%, 信度检验采用常规统计处理, 信度系数为0.85。

2 结果与分析

归因, 即归结行为的原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将诸多影响学生篮球裁判员临场心理压力的应激源进行归因, 根据应激源属性及作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为人感知的压力障碍, 主要指外界事物情景对学生裁判员造成的心理压力, 从而影响到裁判员的视觉观察范围, 知觉意识, 导致错误判罚;一类是不为人们感知的内在心理压力阻碍, 主要是指裁判员自身的业务水平、自信心、临场经验等, 造成比赛前后判罚尺度不一致, 甚至漏判。通过对西安市120名学生篮球裁判员进行研究分析, 结合归因理论将影响学生裁判员临场心理压力来源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比赛氛围和赛场秩序

2.1.1 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过激行为

研究表明, 86%的学生篮球裁判员认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球场上的过激行为对裁判员心理压力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认为影响较大的占7 0%。裁判员在比赛执法时, 有些教练员和运动员故意向裁判施加心理压力。用肢体语言向裁判员表示判罚不满, 有的甚至恐吓推挡学生裁判, 直接影响裁判情绪。尤其是比赛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场上双方队员的小动作过多、动作过大或相互之间恶言挑拨, 引起双方队员打架, 这时整个比赛秩序失控, 因而影响了裁判员判罚的正确性。

2.1.2 观众、球迷起哄及迁怒等情绪行为

1 0 0%的学生篮球裁判员认为观众、球迷起哄及迁怒等情绪行为会加重裁判员心理负担, 认为影响较大的占8 9%。学校的篮球比赛一般是以班为单位的年级篮球赛或以系为单位的全校篮球赛, 由于观众和球迷对篮球规则的理解较为肤浅, 往往会对裁判员的一些判罚存在质疑, 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加裁判员的心理压力。裁判员的判罚稍有不慎, 观众和球迷即刻集体起哄、迁怒和辱骂裁判员, 严重时甚至丢东西投掷裁判员以示发泄, 从而影响裁判员的正常执法工作。

2.2 学生裁判的身份定位和职业道德

高校篮球学生裁判具有双重身份属性, 一方面是公平执法的裁判, 另一方面本身是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学生。许多学生裁判在篮球比赛执法时, 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对自己认识的同学或熟人往往具有情感倾向, 这将使裁判员临场反应迟缓、犹豫不决、尺度不一、错判漏判频繁。调查显示, 认为在球赛中出现“熟人焦虑现象”而产生心理压力的占8 8%, 认为有较大影响的占7 5%。

2.3 裁判员综合业务素质对临场心理压力的影响

2.3.1 篮球规则、裁判法的掌握程度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对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是裁判员判罚的依据, 只有全面理解规则精神的实质才能在临场中做出正确的判断。高校大部分学生篮球裁判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培训课程, 在比赛判罚时主要根据前人经验或凭自己主观意识行事。有96%的学生裁判认为在比赛时由于没有全面了解篮球技战术的特点, 没有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 会导致对自己的判罚行为产生质疑, 从而直接影响到对各种违例、犯规及其他的特殊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判罚。

2.3.2 临场经验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篮球裁判临场经验是指裁判员对以往篮球比赛执法经历和知识经验的总结。 (1) 由于临场机会太少, 没有经验, 经常会出现临场前情绪过分紧张的状态, 比赛进行时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判罚时机, 处理关键球时不够果决。对于球赛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裁判员表现惊慌失措, 缺乏能力和经验解决。 (2) 有的裁判员长期对临场执裁持有畏惧心理, 对以往的临场失败形成条件反射, 从而使得裁判员丧失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降低, 造成裁判员无法正常思维, 失去判断的准确性。调查中显示, 由这两种原因引起心理压力的有1 0 0%, 其中, 8 0%的裁判员认为较为严重。

2.3.3 身体状况即体能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 75%的学生篮球裁判员认为体能状况对裁判员的心理压力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其中, 有6 6%的裁判员较为严重。篮球比赛整场4 0分钟, 争夺激烈攻防转换速度快。裁判员不仅要来回跑动, 而且, 大脑皮层还要不断地接受比赛场上来自各个不同犯规性质、不同方向和不同对象的各种各样的突发性的信号刺激, 然后根据规则中复杂条款进行快速思维判断, 并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应答活动。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状况, 裁判员就会精神萎靡, 体力不支, 跑动中不能及时到位, 造成漏判错判, 形成恶性循环, 也是形成裁判员临场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提高学生篮球裁判员临场心理压力适应性的对策

3.1 摆脱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树立坚定信心

裁判员要看清形势, 克服外界环境干扰。面对压力要坚定信心主动解决, 提高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善用自我暗示, 逐渐形成“压力免疫”。面对球场上观众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和运动队之间频繁的攻防转换, 裁判员必须能够排除消极因素干扰, 增强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对参赛双方要进行全面了解分析, 对双方的攻防特点、阵容阵型、战略意图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当发生冲突时, 裁判员才能遇事不慌做到客观公正。裁判员应积极做好赛前筹划工作, 合理安排各自分工以及特定情况下的跑动路线和站位, 形成一致的联络方式和判罚尺度, 树立威信赢得观众和球员的认可, 从而提高判罚质量。

3.2 裁判员必须熟练掌握篮球规则和裁判法

对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程度是裁判员判罚的理论依据, 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 才可能在临场时做出正确的判断。裁判员要认真学习裁判员理论知识, 对国际上更新或修改的篮球规则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 对产生质疑的判罚标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做到赛前胸有成竹才能镇定心理。

3.3 注重篮球专业技术和理论学习

现代篮球比赛错综复杂, 紧张激烈, 许多违反规则动作隐蔽性强。裁判员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篮球专业和理论知识, 才能对运动员、教练以及球队的战术和特点, 在心中有清晰的定位, 并且根据临场的情况转移判罚的重点。对可能出现的犯规情况做到预见性认识, 缓解在判罚中的心理压力。

3.4 加强临场执裁实践, 善于总结经验

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 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裁判员需要经常参加临场制执实践才能不断巩固对规则的记忆和理解, 建立正确的规则概念, 到达公正准确判罚的自动化。要善于总结以往临场执法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进一步理解和弄清规则的精神实质, 收集重大比赛的资料, 避免在今后的比赛中重复出现相似错误。

3.5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公平执法、合理执法、敢于执法都是篮球裁判员职业道德的反映。学生裁判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对于参赛双方要做到客观判罚, 坚持原则, 不徇私情, 秉公执法。热爱篮球事业努力专研业务, 培养较强的组织观念和严格的纪律性, 只有在公正前提下, 才会有稳定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平越, 孙国民.排球裁判员临场心理浅析[J].湖北体育科技报, 2001 (20) :4.

[2]裴益民.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培养问题的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2 (4) :8~36.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4]吴健逊, 张向群.篮球裁判员心理调控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24) :45~47.

西安市高校 第10篇

本文通过系列研究, 目的在于, 通过对西安市部分高校实施《标准》状况的调查, 发现并分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找出影响和阻碍《标准》实施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今后《标准》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为发展西安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锻炼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陕西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6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重点访谈这些学校的有关领导、体质测试负责人。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法。本研究通过查阅2003-2010年国内期刊、报纸和国家有关文件, 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根据研究需要, 制定调查问卷, 主要从实施的领导机构、人员安排、经费来源、仪器配置、存在问题等对选取的几所高校的有关领导、体质测试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 获得详实资料。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 对西安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归纳总结出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1、《新标准》的调整情况

与《旧标准》相比, 《新标准》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结果见表1, 身高标准体重的权重系数由的0.15下调为0.10。为了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耐力项目的锻炼, 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肺活量体重指数的权重系数由0.15上调为0.20, 1000米和800米耐力类项目的权重系数由0.20上调为0.30。弹跳力与力量项目也有所调整:立定跳远的权重系数由0.30下调为0.20;新增男生引体向上项目, 所占权重系数为0.20。

2、《新标准》测试达标情况

根据《新标准》的规定, 90分以上为优秀, 75-89分为良好, 60-74分为及格, 59分以下为不及格。体质达标情况以达标率对各年级学生的体质总体状况的综合评价, 能够比较直观、简明、概括地反映出大学生体质现状和规律。学生测试达标情况见表2:

表2结果显示:学生总体体质健康水平处于及格状态, 男生不及格率较女生高, 男女生不及格率普遍较高。按照新的标准要求,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1) 身高、标准体重测试结果

身高是反应人体长度, 反应骨骼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体重是反应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等重量综合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受测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成绩评定等级统计结果见表3:

表3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属于正常体重, 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的学生所占比重也较大, 女生轻度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这与女生青春期发育有关系。

(2) 立定跳远测试结果

立定跳远主要反应下肢肌肉爆发力和弹跳力。《新标准》比《旧标准》对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的要求也提高了, 《新标准》中男女立定跳远及格线分别为214厘米和158厘米, 优秀线分别为258厘米和199厘米, 比《旧标准》有所提高。学生立定跳远测试结果见表4:

表4结果显示:学生不及格现象较多, 原因可能是学生下肢肌肉爆发力和弹跳力较差。立定跳远成绩差与立定跳远具有技术性也有一定的关系, 大部分同学在测试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技术方法, 真实的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3) 耐力测试成绩结果

耐力是指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并对抗疲劳的能力。1000米 (男) 、800 (女) 用以评价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学生耐力测试成绩结果见表5:

表5结果显示:受测学生耐力成绩优秀、良好占有很大比例, 不及格相对较少。其原因可能与《新标准》中耐力项目所占总分中分值大有关, 新标准中耐力成绩不及格, 测试总成绩就不及格, 引起了学生的足够重视。

(4) 力量测试结果

引体向上是反映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典型指标, 仰卧起坐是测试腹肌力量和耐力的一个项目。学生力量测试成绩结果见表6:

表6结果显示:受测男生不及格率达到5.34%, 说明男生上肢力量非常差。女生的仰卧起坐成绩明显高于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 项目的选择的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成绩的差距, 这就影响了在总成绩中男生的总体成绩不如女生。

3、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不重视

测试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被测试者的密切配合, 被测试者的配合程度直接关系到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学生对体质测试的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清楚, 如学生根本不知道体质包含的具体内容, 对体质测试的根本目的也含糊不清。同时, 由于很多学校还没有将《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的体育成绩挂钩, 导致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这项工作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造成测试成绩的不准确。

(2) 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 普通高校进行《标准》的测试普遍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学生自主选时测试, 另一种是组织集中测试。这两种方法都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学生自主测试, 要安排专职人员全天候待命, 造成人力的严重浪费, 组织集中测试, 分为课中测或课外测两种。高校教师普遍课时较多, 课外测试会额外增加教师工作负担, 使教师身心疲惫, 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如果课中测试, 由于受学时数限制, 教学进度会受较大影响。调查发现, 针对这种情况, 部分学校会安排一个最后的补测时间。

(3) 测试仪器误差与测试信息反馈不及时

目前高校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是中体同方和北京汇海两家公司的, 该测量系统使用频率较高, 质量要求高, 但实际仪器质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测试仪器质量普遍不过关, 在测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比如卡片不能识读, 只能重新输数字;身高/体重测定速度过慢;肺活量测试读数不灵, 有时偏大, 有时偏小, 立定跳远的仪器起跳及落地时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坐位体前屈时动作不正规以及仪器速度过慢问题;台阶试验测试时学生动作质量、节奏问题, 测试时间过长问题, 测试卡片与受测人错误问题。还有由于个别仪器损坏不能及时维修问题, 从而影响到整个测试进度。调查发现, 90%的学校测试完了以后就和学生没有什么关系了, 没有反馈信息, 使得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测试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新标准》实施以来, 各高校有一个适应过程, 因此测试成绩整体偏低,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情况较差。与旧标准相比, 大学生在身体形态均匀程度不断改善的同时, 营养状况改善更为明显, 肥胖趋势有所增加。大学生心肺功能和下肢爆发力弹跳力不理想, 整体呈下降趋势;男大学生的上肢力量尽管与旧标准同龄大学生相比有所上升, 但不及格比例在各测试项目中最高, 需要进一步加强。

国家测试标准整体与具体实施细节存在脱节, 造成部分高校领导对体质健康测试重视程度不够, 使体质测试工作成了形式主义, 失去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本来意义。测试过程中组织管理混乱, 缺乏统一性、合理性。大部分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宣传力度不够, 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认识不足, 思想上不重视。针对这些情况, 各学校要大力贯彻国家政策, 提高工作效率, 使《新标准》真正地落实到基层中。

参考文献

[1]陈仿军.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定位[J].浙江体育科学, 2003, 25 (3) :42-43.

[2]孙玉金, 刘黎明, 侯迎锋, 等.城市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2) :1702-1703.

[3]侯书健, 王彤.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151-152.

西安市高校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乒乓球选项课 调查分析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69-02

1 前言

在高校,乒乓球运动是深受大学生青睐的运动之一,笔者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淮安市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及其学生对乒乓球选项课动机进行认真的调查与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乒乓球选项课的最佳教学方法,以使现行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改进,为深化乒乓球选项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新路。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样淮安市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的五所高校学生1000名,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项教学文件及相关论文20余篇进行分析和整理。

2.2.2问卷调查法

利用研究对象上课间隙,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86份,回收率98.25%,有效问卷760份,占发放问卷95%,其中男生428人,比例为53.5%,女生为372人,比例为46.5%。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调查结果

(1)关于学生对乒乓球的喜爱程度,有243人非常喜欢乒乓球运动,占30.375%;264人比较喜欢乒乓球运动,占33%;还有32.6%的学生对乒乓球的喜欢程度为一般;剩余的4.025%的学生不喜欢乒乓球运动。(2)关于选项动机,凭个人兴趣的有75.1%的学生,从众心理、跟随同伴的有8.1%的学生,因为没有特长,无项目可选的有15.7%的学生,剩余的5.1%的学生选择乒乓球课的原因,是因为本身已具有一定的乒乓球运动技术基础,隔网对抗不用身体接触,便于不同性别练习者共同锻炼,同时它还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花钱少、易于开展等特点,在健身、娱乐、交友等方面的需求,能较好地得到满足,是开展社交活动的好载体。(3)关于教学设施,有80%的学生还是对运动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明运动场地仍不能满足乒乓球教学的需要;52.9%的学生表明愿意自己出钱买球拍,还有27.4%的学生表示愿意自己买球。乒乓球受天气影响方面,有8.1%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可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关于教学内容,乒乓球教学专业特点有37.5%的学生认为过强,趣味性有12.9%的学生认为较差,娱乐性有32.2%的学生认为不够,课的内容有17.4%的学生认为过于单调。(5)关于考核方法,传统的考核方法只有8.5%的学生认为合理,还有79.6%的学生认为较为合理,5.8%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剩余6.1%的学生无所谓。(6)关于教学模式,喜欢有组织进行的只有13.5%的学生,喜欢自由活动的占21.7%,有61.3%的学生两者兼有,剩余3.5%的学生无所谓。(7)关于课余锻炼,课之余经常参加乒乓球活动的只有30%的学生,学生会偶尔参加的有62.5%的,在参加完选项课之后就不再参加乒乓球活动的也有7.5%的学生。

4 分析与讨论

4.1存在问题

在情感上,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乒乓球课和参加乒乓球活动还是很愿意的,但落实到实际行动经常去锻炼的学生则打了折扣,仅占半数多点,这说明学生在情感与行为上是不一致的。对于参加乒乓球活动的动机学生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就他们作为受教者而言,提高运动技能、强身健体、进行积极性的脑力休息固然是动机的主流,但是拿学分也是他们选修乒乓球课的一个基本学习动机。影响大学生参加乒乓球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积极性的因素是乒乓球教学内容,乒乓球传统教学内容表现出的专业性过强、趣味性差、娱乐不够、内容单调等弊病,是极其突出的。当然,作为施教者,任课老师的专业技能也是影响学生选修乒乓球课的重要动机之一,老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直接影响其上课的吸引力,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乒乓球选项课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则是,缺少场地、器材,也是这个原因,很多学生由于学校的场地和器材因素而不能参加乒乓球运动,因此也就淡化了体育锻炼热情。还有传统的考核方法仅为极少数学生接受,它还存在不利于调动学生参加乒乓球运动积极性的缺陷。

4.2解决办法

竞争性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很有驱动力,他们渴望在竞争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比赛的特性,因此把课外乒乓球比赛作为课堂乒乓球课教学的延伸,创办乒乓球俱乐部等协会,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能促进俱乐部的健康发展。对于球类运动,球性球感很重要,要想练好这些,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能力是一种习惯,习惯则是人生长期形成的,是一个漫长过程的产物,相对而言,老师指导学生锻炼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同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的锻炼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在转换和变化中,要学会学习,要能学习,减少依赖别人的帮助,做到独立而有效的自我学习。教师在教授乒乓球的方法和技能时,不仅注意学生在理解动作作用,还要不断增强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熟能生巧,对于乒乓球馆的管理,球馆的开放时间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课时的原因和同学们的其他课程安排,除了晚上和周末,有些同学没有时间去进行乒乓球运动,或者有时间时场馆不方便,进行锻炼的时间受限制,身心得不到满足愉悦,很难让学生真正做到集健身与娱乐于一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运用比赛、游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教学要有适宜的难度、适宜的运动方式及合理的运动负荷,从而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乒乓球运动,达到练习效果,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激发学生参与乒乓球锻炼的自觉性,乒乓球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要正确引导他们的认识,使学生从“要我练”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我要练”的自觉行为,把长远的需要和眼前的学习要求融于自己内在的需要过程中,应力求选择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性、趣味性。要改革考核评价方法,从提高考核的深度着手,把考试的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拓宽考核标准,不以考试为主要参考,要充分结合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随着高校人数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应加大活动经费的投入,加快体育场馆和场地的建设,来满足乒乓球教学和学生进行乒乓球运动的需要。

5 结语

西安市高校 第12篇

高校体育社会化、市场化是当前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在我国, 高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全民健身这一系统工程的“龙头”或“制高点”, 高校具有绝佳的体育资源优势 (人才、场地、器材、环境) , 社区是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到基层的载体, 是从“精英体育”向“大众健身”过渡的平台。然而, 目前高校体育资源在实际开放过程中, 由于责权利不分, 服务对象模糊, 管理办法混乱, 使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处在一个两难的困境中。因此, 要使学校体育设施向周边社区开放且良性发展, 就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 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211院校”4所 (西交大、西工大、西电科大、长安大学) , 师范类教育部直属院校1所 (陕西师范大学) , 省属院校3所 (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学院) , 共8所体育资源丰富的高校与其周边社区为调查对象, 选取的样本比例是20.5%。

2.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高校体育资源与周边社区体育改革的研究成果和有关社会学、社区建设的著作进行查阅。 (2)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西安8所高校相关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周边社区相关领导和社区群众进行访谈, 收集他们对本研究相关问题的看法或建议, 确保了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高校教师问卷发放64份, 回收54份, 回收有效率96%;高校学生问卷发放350份, 回收331份, 回收有效率93%;社区负责人和社区居民各发放20份和300份, 回收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1%。 (3) 数理统计法:应用Excel2003和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根据问卷及数据特征, 进行频数、百分比、相关分析和显著性分析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

3.1.1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结构

年龄在20~30岁左右的年青人构成了社区体育参与的主要群体之一, 他们在工作之余养成日常锻炼的习惯, 主要动机是缓解工作压力, 调节情绪, 娱乐身心。另一群体是离退休职工, 为了保健养生, 也因为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 想在一起交流, 不知不觉地参与了体育锻炼。这两类人群构成了社区体育锻炼的主要对象, 也是落实“全民健身”的重点。

3.1.2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时间调查结果

社区居民每周活动时间安排、每次活动时间以及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情况, 说明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每周大多在4次以内, 每次活动多控制在2小时以内, 而每次活动时间较集中的选择在周六、周日和每天的早8点和晚8点前。而这个时间段, 正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较空闲时间, 社区居民进入高校进行体育活动是不会较大的影响到师生正常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 这在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所以, 高校体育场地、器材是完全可以向社区居民开放的。

3.1.3 社区居民每年体育消费状况调查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向具有稳定性, 首先满足花钱去健身房锻炼或到体育俱乐部消费健身;其次是用于购买健身方面所需器材、服装等的实物性消费;最后是用于观赏体育类比赛的支出, 另外还有关于扩充体育知识方面的消费。

3.1.4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运动原因调查

社区居民参加运动的原因:选择健身的为29.4%;选择休闲的为19.5%;其次为交流和生活习惯, 分别是16.4%和13.0%;选择最少的是受人影响和展示 (展示自我的运动技能和表现自我) , 同是4.9%。说明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较明确, 就是健身、休闲和交流, 它们占65.3%。另通过对社区锻炼人的进一步访谈得知, 其主要目的就是增进身心健康, 也符合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目的, 即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倡导国民逐步自觉养成健身、休闲的习惯, 享受健康。

3.1.5 制约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运动的因素

制约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运动的主要原因有两类: (1) 客观原因, 即运动场地不足和缺乏体育指导员, 居民认为自身运动技能差、无人组织、指导; (2) 主观原因, 居民认为没时间和收入低。其实, 认真审视这些制约因素, 排除掉没时间、没兴趣、没必要等, 这些情况将随着高校体育资源的开放得到有效的解决, 尤其是运动场地少、运动技能差、无人组织指导和没有气氛等, 社区居民的运动热情将会得到积极的提高。

3.2 高校体育资源向周边社区开放的状况

3.2.1 高校开展社区体育服务的渠道

学生、教师认为高校向社区开展体育服务的渠道, 分别为指导训练、体育竞赛的组织、场馆开放、体育咨询、体育表演、体育经营。访谈调查中得知, 高校教师和学生均对高校体育资源向周边社区开放持理性态度, 被访者认为不管是何种渠道, 只要能积极务实的开拓, 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都有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 高校在对社区进行体育服务时, 应采用多样的手段, 积极务实的进行体育服务。

3.2.2 高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分析

高校师生认为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管理麻烦和体育器材损坏严重, 其次才是经费不足和安全没有保障。另外, 政策不到位也占一定的比例。这充分说明如果要使高校设施向社区全面开放, 必须有一个高效的管理机构。其次器材的维护、经费的补充和安全秩序的保证, 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3.2.3 高校建立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模式

开放型是指按一定程序自愿加入和退出, 行使俱乐部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型是指以一个社区为单位, 采用相对集中的组织形式, 组织各种活动;综合型是指根据实际需要, 采用开放型与组织型相结合的形式。调查显示, 高校学生、教师、社区领导都倾向于支持综合型俱乐部组织形式。以“单位集中组织或以俱乐部为组织形式”是他们的第二意愿;社区居民将“开放型”放在首位, “综合型”其次, 是社区居民希望根据实际需要, 自愿地、比较自由地活动组织形式的真实体现。

3.2.4 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与建立体质监测点, 使体质监测与医务监督相结合可行

无论是高校教师、学生, 还是社区领导以及社区居民都对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后, 建立体质监测点, 使体质监测与医务监督相结合抱有很高的期待和美好的意愿, 认为“很好、有一定效果”的占得比重非常高, 达到75%左右;认为“没效果和无所谓”仅占14%左右。说明“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同时, 建立体质监测点, 使体质监测与医务监督相结合”这个规划是完全可行的, 并对高校体育资源向周边社区开放的完备性起到了有力的补充和保障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1) 社区居民进入高校进行体育锻炼在时间上是可行的, 不会太大的影响到学生的正常体育锻炼。他们运动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健身、休闲和交流。因此, 高校体育资源在空闲的时间可以适度的向社区居民开放。 (2) 制约社区体育开展的因素除了个人因没时间和运动场地少外, 还有经费匮乏、场地得不到保障、缺乏统一管理和缺乏技术指导的重要因素。高校和社区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以此调动高校和社区的积极因素, 协调解决经费不足、场地不能保障和缺乏技术指导的主要困难。 (3)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向具有稳定性, 即首先满足花钱去健身房锻炼或到体育俱乐部消费健身;其次是用于购买健身方面所需器材、服装等;最后是用于观赏体育类比赛的支出。 (4) 高校师生对高校向社区开展体育服务的渠道都是认可的, 依次是指导训练、体育竞赛组织、场馆开放、体育咨询、体育表演和体育经营。被访师生持较为理性的态度, 认为不管是何种渠道, 只要能积极务实的开拓, 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都有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 (5) 高校师生、社区领导都倾向于支持“根据实际需要, 采用开放型与组织型相结合的综合型俱乐部组织形式”开展社区体育服务。 (6) 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同时, 建立体质监测点, 使体质监测与医务监督相结合, 这个规划是完全可行的。

摘要:采用实证调研、数据分析的方法, 对西安高校体育资源向周边社区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传统观念、开放时间、服务渠道、收费标准、责权利的明确化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为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可开放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为学校-社区共享体育资源提供实践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资源,社区,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乌兰, 包铁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2) :62-63.

[2]唐建军, 孟涛, 李志刚, 等.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 2001 (3) :8-11.

[3]沈建华, 李建国.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M].北京:全国群众体育论文汇编, 2001.

[4]徐伟.对建立高校与社区间健身网络工程的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5) :603-604.

[5]许闽锋, 李树怡, 姜达维, 等.对北京、天津、上海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情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1999 (4) :72-76.

上一篇:企业精神文化下一篇:长期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