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技术效率范文

2024-07-25

政府技术效率范文(精选10篇)

政府技术效率 第1篇

一、政府技术效率的内涵阐释

关于政府技术效率的概念, 学界暂时还没有定论, 主要是零散地存在于相关文献中。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加以理解和分析。

1.政府技术效率起源于组织效率

行政管理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行政组织为基础才得以开展。现代行政学鼻祖, 美国学者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指出, “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 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 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和能源方面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1]该文明确了行政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政府效率。[2]“无论是威尔逊、古德诺, 还是泰勒、韦伯、法约尔, 都是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理论。”[3]他们一直把研究政府技术效率摆在突出位置, 并认为是行政管理尺度的头号公理, 倡导通过政府组织内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力与合作提高政府技术效率。因此, 可以说政府技术效率是起源于组织效率的。

2.政府技术效率包含于政府效率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 政府技术效率与政府效率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即政府效率的界定隐含政府技术效率元素。政府技术效率是广义政府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成政府效率的一个重要层面, 与政府制度效率、政府配置效率一起构成政府效率, 具体涉及政府管理成本、政府组织机构、政务人员素质、政府运行技术、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公共服务数量与质量、财政支出效果等, 包括经济与效率、成本与收益等内容。也可以说, 政府技术效率是政府效率的第一要求。因为, 政府效率首先要求技术上有效, 具有较高的技术效率。[4]政府技术效率越高, 则政府组织技术越先进、政府官员素质越高、政府财政能力越强、政府管理越有效。

3.政府技术效率的重要元素包括人员效率和经济效率

人是组织机构的第一要素, 人员效率也是政府技术效率的首要因素。克鲁格曼指出, 东方最好政府的技术效率突出表现在有效率、有绩效、负责任的行政官员能够提供安全和良好的机会, 以此改善生活水准。[5]福利经济学提出, 政府技术效率在于提高经济效率, 避免市场失效。“不管福利国家的分配目标是什么, 它们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效率功能”, “国家出面对市场进行一定的干预和补充, 不仅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 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6]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的理解, 即政府技术效率是政府效率的第一元素, 涉及政府管理成本、政府机构或组织、公务人员、政府管理技术和方法。政府技术效率包括政府组织效率、行政管理效率、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电子政务效率等内容。[7]

二、乡镇政府技术效率的问题与症结

作为政府效率的一个重要层面, 随着乡镇政府效率的逐步提高, 乡镇政府技术效率也随之提高, 但是由于政府的失灵, 容易导致技术效率问题与症结。[8]对于乡镇政府来说, 其技术效率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主要有四个方面。

1.政府组织效率低: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受政府层级管理的“部门设置对口规则”的影响, 我国乡镇政府实际成了县级政府的翻版, 带来的是部门林立, 机构臃肿, 职权交叉, 效能低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乡镇发展报告》指出, 据有关部门对我国1020个有代表性乡镇的抽样调查显示, 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 其人员平均数58人, 超过正常编制的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 其人员达到290余人, 超编严重。在县、乡、村基层管理架构中, 靠收费和罚款等供养的非编制管理人员约为2000万人。“效率不高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很大的关系”。[9]

2.行政管理效率低:运行成本高, 财政负担重

多年以来, 我国的行政成本都高居世界第一。在过去的30年里, 中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了140多倍, 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也从1978年的4%上升到2009年的26%。高额的运行成本, 给乡镇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介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对我国各级地方债务进行的一次初步摸底显示, 目前我国乡镇政府的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 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10]沉重的财政负担严重制约着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 导致管理效率的低下。

3.行政人员工作效率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乡镇公务员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他们主要集中在管理类和法学类等偏重理论型的专业, 而农、林、牧、渔等适合农村发展的技术型、实用型干部偏少。另外, 影响公务员工作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队伍缺乏健康有序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现在不少乡镇的情况就是要“稳定”的却在“流动”, 而要“流动”的却在“稳定”。以领导班子为例, 乡镇主要领导, 尤其是“一、二把手”往往成为“流动”的对象, 现在干一、二年甚至半年的蜻蜓点水者现象时有存在, 乡镇往往成为他们升迁的临时“实训基地”。而不少没有“门路”的公务员却一直无法流动, 以致对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和创新意识, 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4.技术运用效率低:信息化发展缓慢, 电子政务建设滞后

《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城乡互联网差距持续拉大。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 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 在农村仅为15%。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与乡镇电子政务建设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鉴于现实条件的制约, 乡镇电子政务的建设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与其他层级政府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难以满足现代政府管理的需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国脉互联政府网站评测研究中心测评的数据显示, 2009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选结果表明, 仅与县级政府相比, 乡镇级政府网站建设水平就相差很远。乡镇级政府网站排名前十的平均得分仅为30.38分, 得分最高的也不过70.5分。而县区级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得分前十名得平均分为66.87分, 最高得分达86.7分。乡镇政府在行使管理职能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手段是目前乡镇政府技术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提升乡镇政府技术效率的根本出路

影响乡镇政府技术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体制内, 也有体制外;有主观的, 也有客观的, 鉴于篇幅所限, 主要从“五个保障”来探讨乡镇优化政府技术效率的出路问题。

1.组织保障:重组内部机构, 构建学习型乡镇

组织机构作为政府职能的载体, 在提升政府技术效率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当然, 这不是对人的革命, 而是对体制的革命。”[10]机构林立、人满为患是众多乡镇的通病, 机构改革要以职能为基础, 实现内部机构的有机整合和合理分工。乡镇政府部门的调整主要涉及部门的合并、精减和新增三方面。根据乡镇的特点, 从实际出发, 按照“大部制”的内在要求, 在部门精简的基础上实现职能相近部门的重组,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有序地分工与合作并规定各自的基本职能。另外, 要加强组织学习, 构建学习型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必须“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11]这是任何组织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也是优化乡镇政府效率的组织保障。

2.人员保障:创新机制, 完善公务员制度

从公务员与乡镇政府组织之间的动态关系来看, 两者之间存在着“进入、工作、离开”三方面的过程联系, 其中前两者尤为重要。因此, 首先得严把“进口”关, 合理配置适合解决“三农”问题的优秀人才。“进口”主要是指公务员的考试录用 (包括调入) , 在招考对象上应扩大招录范围, 除了大学毕业生、“村官大学生”外, 还应该放宽工人、农民的准入门槛, 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配置, 真正体现“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选人、用人思想。与此同时, 特别要注意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在重视硬环境建设之外, 特别要建设好公务员工作和发展的软环境,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建立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畅通渠道, 形成尊重人才的风气。

3.技术保障:推行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乡镇电子政务建设

在加强乡镇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特别需要重视以下二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明确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由于“目前政府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还是传统的压力型体制”, [12]在这种体制下常以“排名”论政绩, 加之我国大多乡镇资金不足、基础薄弱, 所以不少乡镇领导认为现阶段发展乡镇电子政务主要是迫于上级压力, 应付上级检查而不得已的事, 其发展思想已偏离了乡镇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标——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创新管理体制, 为公众提供更多便捷优质的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表明, “中国乡村建设, 从力量整合、规模速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看,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政府在其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成为乡村建设的关键推动力量。”[13]

4.物质保障:增源节流, 提升乡镇政府的财政能力

财政能力是政府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政府技术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在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政府必须树立“节流”观点, 培养厉行节约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 “政府衡量在投资上的回报, 目的就是要使政府懂得什么时候花钱, 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花钱可以为它们, 从而为纳税人省钱。”[14]当然, 要做到增强政府的财政实力,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学会“创造”财富。当地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 充分挖掘本地资源, 积极培育和扶持具有地方特点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的收入, 拓宽财源的渠道,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体制保障:理顺乡镇政府的内、外部体制

从内部来看, 就是要革新“乡政”权力运行体系,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党委、人大及内部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增强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独立性。从外部来看, 主要涉及到与县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在与县级政府的关系中, 除了要改革传统的条块分割体制外, 特别是要改变现行的领导干部任免制度, 如何实现乡镇长的直选, 是当前也是今后面临的重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协调“乡政村治”关系上, 从乡镇政府的角度来看, 就是要真正实现由领导向指导、协调和帮助村组织工作方式的转变, 有机协调好乡村关系, 并因此提升乡镇自身的管理效率。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与效率 第2篇

加强环境适应能力,积极适应形势需要。从政府产生的机理来看,政府源于社会的需要。正因为有社会的需要,才决定了政府的各项职能。但政府的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政府存在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其服务的对象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政府在职能上应该积极转变,以适应环境和服务对象的变化。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现代化政府建设的关键。在今天,政府更多的是要善于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变直接管理为主为间接管理为主,变微观管理为主为宏观管理为主。如果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还是像过去那样搞直接管理、微观管理,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基层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很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在无形中使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矛盾加深。面对形势的变化,政府应该积极适应环境,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思维,及时转变职能,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之间的关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加强信息管理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不仅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成为影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注重信息管理的政府,难免出现管理缺位,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成员、组织与国家的利益。政府要加强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自觉树立信息意识,重视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发布,并使之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中得到使用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当代社会的信息资源很多,怎样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中,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地把握好各种信息,是对政府能力的考验。这就需要政府安排专门人员对有关信息进行梳理、加工,针对各种不同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必要的选择,经过研究分析,通过信息汇报与通报制度,把信息反馈给政府组成人员及相关部门,用于政府决策、政策完善、结果通报与业绩考核。通过对信息充分合理的运用,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加强依法行政能力,保证权力规范运行。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法制来保障,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制来调节,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实现需要法制做后盾,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法制的支撑。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政府依法行政所依据的价值尺度,以及能否公平公正地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公共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达到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政府的责任包含有很多内容,其中法律责任是一个重要方面。法律责任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承担依法行政的责任和违法行政的后果。政府应该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更新执政理念,严格依法行政,改变陈旧的行政思维模式,变“权力属于官方”为“权力属于人民”,变政府“权力本位”为公民“权利本位”,变“无限政府、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增强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者和社会事务管理者的作用,避免法律责任的发生。实现依法行政的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特别是要加强对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置于法律约束之下。推行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把目标具体化、责任明晰化,彻底根除行政执法中因为职能交叉而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监督是对行政权力实行有效制约的必备手段,只有加强监督,才能实现行政的效率与公正,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还必须健全监督体系,推进监督制度创新,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形成规范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强预警应急能力,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为顺利。但在发展的同时,仍然蕴涵着大量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矛盾和某些冲突越来越显性化,信访量在持续上升,有组织的群体行动亦呈上升势头,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这些都给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性问题。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健全社会应急预警机制,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政府除了日常的接待上访、处理人民群众的来电来函外,还要定期对本地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深入调研、排查,逐一分析社会各项不稳定因素产生的社会、历史、现实根源以及表现形式、变化趋势,形成处理类似问题的机制,对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构成因素,进行重点剖析,采取果断措施,依靠群众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政府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平时应该多做一些演练,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警机制,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者系常熟市副市长)

政府技术效率 第3篇

1 政府技术效率的基本元素

虽然目前学界并没有就政府技术效率这一概念作出权威的界定, 但从现有的文献来分析, 政府技术效率是广义政府效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府效率内涵的界定实质隐含了政府技术效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元素, 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且呈现出成正比的关系。在科技日益发达并普遍运用于政府管理的今天, 政府效率首先要求技术上有效, 具有较高的技术效率。[1]

(1) 人员效率是政府技术效率的首要元素。"人存政举、人忘政息"道出了自古以来"人"在政府管理中的突出作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充分说明, 人是管理之本, 在整个政府管理活动中, 人始终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Krugman) 指出的那样, 东方最好政府的技术效率突出表现在有效率、有绩效、负责任的行政官员能够提供安全和良好的机会, 以此改善生活水准。[2]由此可见, 人是组织机构的第一要素, 人员效率也是政府技术效率的首要元素。

(2) 组织效率是政府技术效率的基础元素。组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载体, 所有行政活动都必须以组织的形式得以开展。"在行政学科中, 不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 基本的'善'在于效率。行政科学的基本目标是花费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正在进行的工作。因此, 效率是行政价值尺度上的最高原则。"[3]管理科学理论的大部分代表人物一直把研究政府技术效率摆在突出位置, 他们一直大力倡导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政府组织各内设机构的有机协调与同力合作来提高政府效率。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组织效率是政府技术效率的基础元素, 研究政府效率也就必须从政府技术效率着手。

(3) 社会效率是政府技术效率的目标元素。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和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公共责任机制, 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的民主、平等、公平和正义。"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 公共行政对公平与平等的承诺, 都应该与对效率、经济和效能的承诺同等重要。遵循公平和平等原则能够把我们时代的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使我们与未来一代的联系更加紧密。"[4]虽然政府技术效率包含了诸多目标, 但社会效率乃是其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目标元素。

因此,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 政府技术效率它是集政府组织效率、管理效率、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社会效率以及技术运用效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5]

2 影响民族乡政府技术效率提升的基本因素

鉴于篇幅所限, 本部分仅仅分析直接影响民族乡技术效率的几个主要因素。

(1) 相对特殊的外部行政环境。"边远、山区、闭塞、高寒"等往往是对民族乡自然环境的真实描述。而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又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联合国制定的购买力平价每人每天消费2美元的标准来衡量, 在我国至少有60%的民族乡中还处于贫困线以下, 尤其是地处西北、西南的民族乡, 甚至连中部地区的民族乡也同样存在发展缓慢的现象, 以江西为例, 到2010年底, 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上, 全省8个民族乡只有3个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仍有一半还没有达到当地的平均水平。[6]另外, 我国少数民族那种"大分散、小集中,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也决定了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模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这些特殊的管理环境在客观上直接制约着民族乡政府技术效率的提升。

(2) 尴尬的政权性质定位。1954年的宪法确立了民族乡制度, 后因种种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学界没能对此进行深入研究。1992年金炳镐教授对民族乡政权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第一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自此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民族乡这一政权。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对于民族乡政权定位成为研究的焦点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形成了以金炳镐、江家福为代表的"补充说"、以沈林为代表的"独立说"和以匡自明为代表的"综合说"等三种较为典型的观点。正如金炳镐教授指出, 民族乡的性质和地位具有两重性, 即"明确性"和"不明确性"。[7]意即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民族乡不属于一级自治地方政权, 同时又明确指出它是不同于一般乡镇级基层政权。但对于介乎这两者中间的民族乡, 其性质、其地方到底是什么却并没有给予明确加以说明和界定。这种相对"尴尬"的性质和地位间接地制约着民族乡政府技术效率的提升。

(3) 滞后的内外部政府管理体制。从外部体制来看, 主要体现在科层制还处于有待大力完善的过程中。"科层制并未死亡, 也永远不会死亡。作为一种组织方式, 它从未被充分使用过。"[8]但是在现阶段的我国, 基层政府尤其是与老百姓联系密切的乡镇政府 (包括民族乡) 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规范履行基本职责, 本属于常规性的业务办理, 也往往可能需要行贿才能推动。[9]从内部来看, 与一般乡镇政府一样, 民族乡政府内部管理体制在职能定位、机构调整、行为规范、干部队伍建设、财政运转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有机整合等六个方面还存在面临很多的困难。

当然, 制约民族乡政府技术效率的因素还很多, 比如信息化程度低, 电子政务建设滞后;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等, 限于篇幅, 这里不一一列举。

3 民族乡政府技术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1) 政权性质的保障:进一步强化民族乡的"民族性"。民族乡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名称等"形式"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机构设置、人事任免、职能配置以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内容"上。一是机构设置的民族性。每个民族乡需要设立专门负责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专门机构, 配备相应的管理职能和权限, 该机构的行政级别应是副科级, 由建乡民族的副乡长来负责该机构的基本工作;二是领导干部的民族性。《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四条规定, "民族乡人民政府配备工作人员, 应当尽量配备建乡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虽然该条例就民族干部配备比例作出硬性和具体的规定, 但是在遵循乡长由建乡少数民族担任这一硬性条件外,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在政策上就区域内其他少数民族进入政府部门任职给予一定的照顾和倾斜, 如比例一般不能低于少数民族人数在全乡总人口中的比例。三是管理职能的民族性。在配置和行使政府职能时, 不仅要重点加强经济、政治领域的职能, 还需要特别注重挖掘、整理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维护生态平衡以及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间突发事件等社会管理的职能。四是公共政策的民族性。除了政策的制定, 尤其需要突出的是政策的执行, 即如何把上级的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得到贯彻实施。"条例"规定的民族乡优惠政策表现在方方面面, 如第十条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税收管理权限, 可以采取减税、免税措施, 扶持民族乡经济的发展。"这些优惠政策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 发挥政策的效应最大化。

(2) 管理体制的保障:理顺民族乡政府的内外部体制关系。一是理顺外部关系。与民族乡具有直接联系的外部体制关系, 主要包括县乡关系和乡村关系。就县乡关系来分析, 首先是要实行权力的下放, 改革县乡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要"有重点、分层次逐步地把驻民族乡的条条机构和单位尽可能交给民族乡政府的管理体制, 以便使基层政权把可能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集合起来, 把基层社区的各项事业办好。"[10]使得民族乡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政府。二是要建立现代的领导干部选任制度, 上级政府要为民族乡乡长的直选制度创造良好的条件。站在民族乡政府的视角来分析, 要更高效地协调"乡政村治"关系, 就要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为现代的治理方式, 让村组织作为一个平等的治理主体参与到整个政府治理中, 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政府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能力, 从而为构建和谐的"乡村"关系提供了基础保障。二是从内部关系来看, 首先是要理顺"乡政"权力的运行体系, 进一步增强政府在整个政权建设中的权威和作用;其次是要加强内部事业单位的改革, 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的社会化;再次就是以职能为基础实现机构的有效重组, 提升组织机构运转效率;最后就要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建设学习型政府和一支稳定的重视终身学习的公务员队伍。

(3) 物质技术的保障:增源节流,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一是财政保障。增源节流, 提升民族乡政府的财政实力。在坚持"乡财县管乡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民族乡现代财务制度。厉行节约、增源节流应该成为所有政府工作人员的一种基本工作习惯和作风。政府财政实力的增强, 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如何"创造"财富, 一方面学会借助外力, 外力主要是指外在的优惠政策和人财物等基本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学会挖掘"内功", 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的优势, 着力培育、扶持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实现"输血与造血功能"的有机统一, 从而拓宽民族乡政府财源的渠道, 增加财政收入。二是技术保障。加强民族乡电子政务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 包括统一规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技术支撑、制度保障、领导重视, 等等。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明确发展电子政务意义, 要彻底改变那种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动因在于应付上级检查, 顺利完成年终考核的消极被动意识。在内心深处认识到电子政务对于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创新管理体制, 为公众提供更多便捷优质的服务的积极意义。

(4) 人力资源的保障:搞好人力资源管理, 加快建设"三满意"的现代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群众满意、公务员满意和组织满意的"三满意"制度。除了在"进口"环节必须在民族构成和基本素质把好关之外, 还必须特别注意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民族乡来说, 因其所处环境相对艰苦, 常常陷入"人才难求更难留"的困境。因此, 在重视硬环境建设之外, 特别要建设好公务员工作和发展的软环境, 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氛围, 积极引入良性竞争和正激励机制, 建立人才上下、进出相对自由的畅通渠道, 养成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 让他们能安心地为本地各项事业服务好。

总之, 民族乡政府技术效率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对于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的民族乡来说, 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大力借用包括其他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公民等各种外部力量以形成合力, 实现在短时期内民族乡政府技术效率的有效提升。

摘要:政府技术效率是政府效率的第一要素, 其中人员效率是首要元素、组织效率是基础元素、社会效率是目标元素。特殊的外部行政环境、尴尬的政权性质定位、滞后的管理体制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提升民族乡政府技术效率需要在政权性质、管理体制、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关键词:民族乡,政府技术效率,基本元素,四个保障

参考文献

[1]毛寿龙.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24-28.

[2]Krugmen P.M.The Myth of Asian's Miracle[J].Foreign Affairs, 1994 (73) :62-78.

[3]"Administrative Reorganization", 1 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2-193, 1939转引自, 颜昌武、马骏编译.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6.

[4][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04.

[5]唐天伟, 许才明.我国政府技术效率的主要症结及优化[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9) :37.

[6]"十一五期间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EO/BL], 江西民族宗教网http://www.jxmzj.gov.cn/jxmz_1/mzgk/201110/t20111007_176630.htm.

[7]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4.412-413.

[8]]竹立家、李登祥等编译.国外组织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342.

[9]李习彬、李亚.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41.

政府技术效率 第4篇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媒体; 良性互动

近年来,我国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尽管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做了许多努力,但在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当公共危机一旦爆发并且迅速发展时,相关政府部门通过新闻媒体主动发布公共危机的有关信息这一行为看似十分简单, 但是实际执行却非常困难。

1 我国政府与新闻媒体实现良性互动的制约因素

政府部门对公共危机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公共危机的日常管理中,忽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还缺乏必要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致使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库内容贫乏。同时,由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对公共危机信息的垄断和封锁,不利于信息在各级信息管理中有效循环,更无法为政府危机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信息系统条块分割严重,信息互不流通,缺乏统一规划,各省市之间、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政府与中介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使得大部分建成的信息库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信息孤岛”。

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新闻媒体既依赖又想要脱离政府等公共部门的限制,且新闻媒体自身有一定的运营成本,必然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来维护运转,因而就不能完全考虑公共利益,即趋利性的限制。新闻媒体参与和应对公共危机时,都会受外部传播环境与自身缺陷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及时、有效地协助政府部门降低公共危机的影响,甚至有时反而导致了危机的扩大,即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也即是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也是有限度的,其具体原因如下:

其一,我国大多数的新闻媒体在组织、职能、人事、活动方式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严重依赖政府,甚至仍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发挥作用。因为政府的特殊地位及其对我国各项公共事务的绝对权威性,我国的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其二,新闻媒体本身是一种组织,它需要一定的资金去维持自身的运转,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趋利性。当民众的利益与其自身利益相碰撞时,利益的权衡变得极为重要;其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体取得了飞速发展,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问题,个别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仅仅注重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而不考虑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对社会的意识形态造成了新的危害。

2 实现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的策略

新闻媒体在对增强公共危机中政府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能力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公共危机发生时, 新闻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向政府通报该事件, 同时也承担着向公众报道该事件的真相、政府所采取应对和处理该事件的相关行动的职责。由此可见,实现政府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迫在眉睫。

2.1 政府要建立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

传统的新闻发布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现实的需求,如何将传统的新闻发布会和危机新闻发言人机制向建立在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新机制与新模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的存在有助于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必须以新闻法为指导介入到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中去,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媒体的新闻自由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更能规范媒体的行为突显出媒体所具有的公信力及其,与此同时还有利于树立政府公开、高效、亲民的形象。

2.2 明确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各自的角色定位。

我国目前的新闻发言人机制,是以政府传播主体,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的传播机制,但是政府作为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的主导者,存在着信息获取范围窄、不及时等问题,而媒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政府相比,可以更便捷、迅速地和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并且引导他们去参与解决公共危机,这样就大大地减小了公共危机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利于社会的稳定,也调动了最广泛的社会力量。这就要求政府借助于新闻媒体的力量来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因此,政府必须明确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新闻媒体各自的角色定位,有效地运用新闻媒体这一重要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3 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与媒体的沟通。

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及时向新闻媒体公布有关危机的最新进展情况及政府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通过新闻媒体传递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对危机事件有明确清楚的了解,以稳定民心,尽可能减少危机事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要负起责任不间断地对政府的救援情况、现场事故处理、后续安全保障等多方面工作情况进行真实的报道,让广大人民及时了解危机处理情况,同时更要展现政府积极解决、认真应对公共危机的态度和决心,维护政府的信誉,帮助政府更好地降低危机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起到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

2.4 促进媒体自身观念重塑与技能提高。

媒体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职业操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在有关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但要保持新闻的时效性,更要实事求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履行身为媒体的责任,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媒体的话语权、新闻报道权,又有利于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其次,媒体应广泛地开发和运用新兴的媒体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新闻媒体在参与公共危机应对与处理时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在追求及时准确报道新闻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保护新闻对象的合法权益。

媒体在对增强公共危机中政府信息传播能力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危机发生时, 新闻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向政府通报该事件, 同时也承担着向公众报道该事件真相和政府采取行动的职责。危机的爆发会给公众带来危机感和压迫感, 往往这时更容易使公众产生凝聚力, 通过媒体将公众组织起来, 共同对抗危机,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信息的有效传播, 达到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成福, 唐钧, 谢一帆.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政府技术效率 第5篇

关键词:建立法制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观点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近30年的发展史给我国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环境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力增强、经济大发展、市场繁荣、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权力型政府的弊端也逐渐地暴露出来,而且影响面越来越大,比如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给政府形象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为了建立法治国家和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国务院先后出台了《行政法》《公务员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也是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建设高效型、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对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想法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持。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到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理论中去寻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根据甚至理论模型,理论和实践模型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建设我国的服务型政府还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去探索和研究。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对研究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学者和理论界有一些启发,进一步引发学者和理论界对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进而推进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重新确定政府和民众的关系,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切改革的初始点。政府是公民为使自身过上满意的生活而做出的制度安排。政府的性质说到底是一个执行机构、服务机构。从本质上说,政府只是社会与公民普遍需要的一种工具而已。政府是为社会需要、社会利益而存在的,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因此,政府管理模式应体现为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的服务型管理。

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自治能力显著增强,过去那种“强政府,弱社会”格局面临挑战,当代政府所面临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元性的环境,政府部门必须依靠与民众,企业,非盈利部门共同治理与共同管理。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职能的实现是以政府能力为基础的,缺乏有效能力的政府即使在法律上具有广泛的职能,实际上也不会真正有所作为。由于政府所赖以建立的权力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的限制,政府的能力必定是有限的,它不能承担无限的政府职能传统上人们认为政府是用来行使权力,管理和约束别人行为的。事实上,政府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形态,有自己的自身利益,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冲动;行政人员也有利用自己手中权力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心理,这就需要依法对其进行约束。在人们的公共生活中,对于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的最大威胁,莫过于掌握政治权力的政府。在政府权力大于法律的条件下,在掌权者的权力不受到任何外在约束的全能政府所控制的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政府权力具有自我膨胀和自我扩张的内在趋势,极容易被滥用,而公民权利被侵害几乎就是必然结果,则公民让渡权利组成政府的公共目的就难以实现。因此,权力必须得到控制。

2 建设高效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2.1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高效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高效能的服务型政府。目前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大量公共资源怎样合理分配和利用,各级政府在社会建设中承担着主要责任。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又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只有大力加强和改进政府管理程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因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商品、货币、价值、市场关系都是人类劳动的异化,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要通过市场交换范畴曲折地表现并支配和统治人们的经济活动,这是对人类劳动的扭曲和颠倒,是不合理的,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理想。所以,在未来公有制的理想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不需要交换,商品、货币、价值、市场等插手其间。马克思通过其剩余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并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公正性,认为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进而有了剩余价值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所以,资本社会在根本上是不正义的。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公有制社会存在市场关系的可能,而且在价值观上彻底否定了公有制社会存在市场关系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恰恰要统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机制,处理这一前无古人的历史性命题,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上回答可不可能统一的问题,同时必须在理论上回答应不应该统一的问题。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中,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这一系列的制度变迁是不是正义的,是不是文明的进步?这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经济学中价值论问题重又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因为价值论回答的正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合理性及公正性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机械地沿用马克思的价值论,逻辑的结论便是否定引入市场机制改革的历史公正性及合理性。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并探索新的价值论,以在理论上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这既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价值观上面临的历史性挑战,但这更是需要我们处理和创造的崭新命题。

2.2 高效型服务型政府,是不断完善和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我们知道,一切商品的全部共同抽象的本质都包括了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本、劳动、科技、企业家等投入,这种投入,使用货币表示,就是商品价格中的“成本”,同时,每种商品都有其特定的效用,这一效用使用货币来表示,就是商品的价格中的“利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该做的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和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完善下使市场经济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制环境、道德信用环境和市场环境等,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直接干预经济运行。目前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样就很难保证市场经济活动秩序的公正。

2.3

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因为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这是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政府在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也出台了一些自我完善的规章制度,深化了行政审批程序,提出了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同时也非常重视行政监督和反腐倡廉。但是,服务型政府自身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要下大力气努力克服原来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常现象,用法律和法规从愿头上杜绝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良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现象发生。总而言之,是因为我国现在的依法治政体系还没有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另外,现在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期望也必然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政府要切实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我认为要符合以下特点:

第一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二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第三服务型政府也就是法治政府。第四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目前,高效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转变,促进民生政策的政治体制改进。需要我们首先解决的是当代依然存在的对人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划分。那么我们现在存在那些对人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划分?那些是必然的?那些是制度上的?那些是可以尽快解决的?那些是逐步解决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有清醒认识;就是我们通过进行政治体制改进;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对于制度上的不合理划分,就应该是我们急需改进甚至废止的当务之急。比如执政的特权问题和对有关户口相关的优惠政策问题,特权造就政府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等级划分,从而产生两个层面的完全不同的生活状况,甚至滋生平庸、低效、腐败、强权、蛮横等等的执政黑幕,乱收费乱罚款也不能脱开特权的影子;城管的野蛮执法同样存在特权的因素。新的免费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由于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的区分,产生不同的规则,实在是对这一政策的亵渎;至于劳动用工、劳动保护、福利保障、安全事故、医疗事故等等方面,又因为户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处理结果。

3 如何建立高效型、服务型政府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开始转变,各种服务措施不断推出,高效型、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也要看到,服务型政府建设毕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稳步扎实推进。所以我们认为理想的高效型、服务型政府可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要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原来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很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我们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努力提高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3.2 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它包括公共教育、卫生、文化、诚信、道德、就业、分配、社会秩序等很多公共制度建设。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提供,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合理来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因此各级政府要不断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法律建设、制度建设从而扩大覆盖范围,把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把党的好政策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基本满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3.3 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近些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去解决。怎样去克服和解决执法不按法律程序办、主观意识强、滥用权力、乱收费罚款等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必然会严重影响政府的行像和公信力。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行政立法,进一步扩大执法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3.4 明确政府职能转变途径的重要性

首先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强化战略引导职能;强化平衡协调职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观,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强化保护职能。特别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帮助他们和各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其次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方式,把主要任务放在为各类企业的有效服务上,并能够把社会管理的有关职能真正让位于中介组织和行业组织上。

参考文献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日.

[2]魏礼群.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求是,2006年第21期.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肖陆军.服务型政府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政府技术效率 第6篇

就绩效的定义而言, 意指有效率地应用资源, 以提供有效益的服务或产品。一般所称绩效包含效率、效能与满意度。效率强调经济效率、回应效率及生产效率;效能系指产出的质量是否良好, 是否达成原先设定的目标;而满意度指对政府服务的感觉或情感性反应。简单来说, 效率强调以对的方法做事 (do things right) , 效能指做对的事 (do the right things) , 而绩效结合两者即为以对的方法做对的事 (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 。

绩效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行政革新不无关系。政府强调市场机制、顾客导向, 并要求“绩效提升, 成本减少”。如果政府不评估绩效, 就无从知道成功与否, 也无从激励与获得民众支持, 由此可知绩效管理的实施动机与重要性。就绩效管理的内涵而言, 政府机关各单位实施绩效管理须落实责任观念, 为了能够发挥政府机关应有的功能及所负实际责任, 政府机关应以绩效为基础, 以授权取代法规管制, 以成果评价考量取代过程监督。美国大力推动总统管理议题, 其包含5项重点议题:人力资本的策略管理、具竞争力的采购、提升财务表现、强化电子化政府、预算与绩效的整合。这5项议题目的在于提升各机关计划的绩效信息质量, 促使国会与行政部门在制定管理及资源分配的决策时, 能考量并结合绩效信息, 以实质提升政府整体的施政绩效, 向纳税人证明政府运作的效率及成果。因此, 政府的绩效管理状况对其效率建设具有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

2 政府绩效管理对于效率建设的作用

目前, 政府较为强调建设顾客导向型的政府, 要求政府施政能适时满足民众的需要, 因此在施政绩效评估方面也由过去重视投入 (input) 的控制, 转变为强调成果 (result) 的测量, 如对于计划的产出 (output) 、结果 (outcome) 、服务质量、民众满意度等给予高度重视。凭借以成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 使各机关的施政或计划执行的成果成为客观的评价标准, 有助于检测政府对人民需求的回应能力。换句话说, 民众所关注的是政府的绩效是否带来了应有的效果, 而非施政的过程, 因此探讨政府绩效管理对于效率建设的作用问题十分必要, 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绩效管理强调基础预算。预算制度强调预算的控制功能, 因此注重资源如何配置在不同的支出项目上, 要求预算作业的合法性, 对纳税义务人负责。绩效基础预算制度强调的是计划产出与结果, 因此更注重预算制度的规划与管理功能, 追求资源在不同的计划间配置, 从而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也就是提升了政府的效率建设水平。

第二, 绩效管理有利于公共部门形成竞争机制。在公共管理新模式中, 市场机制是其核心特征。绩效评估对公共部门形成竟争机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通过提供各个公共服务机构绩效方面的信息, 引导公众“货比三家”, 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而对公共机构形成压力, 迫使它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 在公共部门内部, 绩效评估和在此基础上的横向与纵向比较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同样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三, 绩效管理能够提供有效的绩效信息。政府引进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可以归纳为:改进效率、改进预算决策、改进财务透明度与课责、节约支出。政府会通过立法的方式, 利用绩效信息改进预算决策, 以提升行政效率、透明度与民众满意度。绩效信息对于政府是非常重要的, 它有助于管理与控制公共服务, 也可以让民意机关监督行政机关是否有效率地使用预算, 它也满足了民众对于政府期望的要求, 因此政府有义务公开绩效信息并对其负责。政府实施绩效管理的最大意义在于改变信息的公开性, 让公务员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绩效管理的价值, 虽然绩效信息公开即绩效测量可能带来争议性, 但可以确保政府更负责地高效率使用资源从而提升政府效率建设水平。

3 提升政府绩效管理对效率建设作用水平的措施

第一, 构建绩效管理与员工的内在动机。正式的管理与控制制度只有在要求公务员执行特定行为时有效, 好的管理应该是以最大化内在动机与需要最少的正式控制为目标。一旦政府决定让公务员以绩效与结果为导向, 它就有义务去激励他们完成目标, 并对结果予以测量。如政府采取策略管理制定绩效目标, 必须考虑结合诱因机制与这些目标, 即目标设定应注意公职人员内在的动机, 可以通过领导方式与参与方式来建立员工任务导向的团队精神。激励公务员注重绩效也可以利用制度设计引进外在压力, 如利用会计与审计系统, 加强计划预算绩效的考核。再如绩效评估制度的改进, 利用问卷或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工具对政策的影响进行衡量。引进竞争机制以加强员工改善效率的压力也是一种方式, 如将特定服务外包, 或重新检讨政府角色, 将民众视为顾客, 绩效测量以顾客的满意度为基础, 从而提升政府效率建设水平。

第二, 提升行政作为的透明度。政府应该提供保护民众权利的程序, 如何使相关程序更为便民与有效是目前评估的重点。整体而言, 行政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即是行政瘦身并提升效率。提倡政府机关瘦身并积极使用信息科技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 使行政部门提供高效率与高质量的服务。政府也应重视行政组织的信息揭露, 倾听民意。

第三, 加强行政咨询 (Administrative Counseling) 。民众对于政府行政可能有意见或建议, 但不知该向谁咨询, 或者已向政府单位询问而仍不满意政府单位的说明或回应。因此, 政府如果要想提升效率建设水平, 就必须为民众提供一定的咨询渠道。民众通过行政咨询渠道反映意见, 相关部门再协调政府机关、行政法人和国营企业, 提出解决办法。这种咨询业务的提供也是政府加强自身绩效管理的有效措施, 而这也能够提升政府效率建设水平。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演进发展, 政府的绩效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绩效管理能为政府效率建设提供巨大的帮助。本文基于对政府绩效管理相关理念的概述, 综合分析了政府绩效管理对于政府效率建设的作用, 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政府绩效管理对效率建设作用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效率建设,作用,提升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初昇.效率政府建设与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 2007 (12) .

[2]刘文俭, 王振海.政府绩效管理与效率政府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 .

资费审批取消提升政府企业效率 第7篇

2014年2月15日,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其中, 涉及到电信业的政策主要包括两项, 一是取消了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审批, 二是取消了基础电信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核准制度。尤其是对于第一项政策, 媒体纷纷认为这将有效推动电信资费的进一步下降, 而普通用户也对政策的执行效果充满期待。

但是, 笔者认为, 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审批政策的取消, 对推动电信资费进一步下降并无直接影响, 但是会有助于政府企业效率的提升。

政府对电信业资费实际早已放权

在取消电信业务资费审批之前, 电信业务资费设立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关于印发〈电信资费审批备案程序规定 (试行) 〉的通知》 (2002) 和《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 (2005) 。

根据上述的政策文件, 政府对电信业务资费实现上限控制, 备案管理的模式, 政府确定了语音、短信、流量等电信业务资费的上限, 只要资费不突破上限, 各电信企业可自行制定资费, 然后在所在地的通信管理局进行备案即可。

上限控制的目的, 本来是考虑到电信行业提供公共物品, 业内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为了防止其借助垄断地位, 不断涨价而推出的政策, 这同自来水、燃气、电力具有相似性。

但是, 由于技术进步, 让电信行业单位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 并具备了降价的空间, 同时电信行业多家企业并存, 并提供几乎无差别的产品, 让用户有充足的选择空间 (这同自来水、燃气、电力等显著不同) , 不断降低资费, 成为运营商们的必然选择。

最终的结果, 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 没有一家运营商会去挑战政府规定的资费上限, 相反却在不断的价格战中, 让实际的资费同那个多年前规定上限的差距越来越大, 他们只是需要将制定出的资费, 到政府部门备案而已。

政府部门实际早已不对资费价格进行管理, 取消一项已基本不被执行的政策, 自然不会对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

电信业资费的降低主要依靠市场

纵观改革开放35年以来电信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到, 行业越是市场化, 资费越低;政府管控力度越强, 资费越贵。近十年来, 是电信业资费下降最快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 两方面的市场化要素, 让电信业资费持续下降。

一方面是电信业单位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 这首先要感谢技术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感谢国家整体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让国内设备厂商、运维厂商不断涌现, 并且能够提供极高质量的产品, 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电信业单位产品的成本, 为持续降低资费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不断加深,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经过多年的发展, 实力趋于均等化, 业务趋于同质化, 价格战成为不可避免的竞争手段。更何况, 在一些市场上, 还有一些小型的运营商, 如宽带市场, 由于规模较小, 它们没有品牌, 也缺乏高质量的产品, 降低价格成为他们几乎惟一的营销手段。而目前, 已经有25家虚拟运营商擦拳磨掌, 要在2014年冲进电信市场。可以想象, 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 而这些虚拟运营商中的相当部分, 长期浸淫在互联网领域, 它们有多种方式获利, 资费低于成本, 对于它们而言并无太大关系, 只要有足够的用户被吸引进来, 并被它们去经营即可。

所以, 市场早已有足够的话语权让资费降低了, 即便政府取消管制, 也不会对资费下降的趋势有明显影响。

审批政策取消有助于效率提升

在电信业务资费审批正式取消之前, 尽管政府事实上并不对具体的资费进行审批, 但是一些流程性的工作, 还是要耗费企业和政府相关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具体而言, 每当运营商推出新的业务资费时, 需要向政府部门撰写材料, 不仅要告知具体的资费形式, 同时也要详细说明为什么制定这样的资费, 而相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在收到材料后, 进行审批, 看看是否超过了价格上限。尽管目前几乎无超过上限的案例存在, 但是相关流程还是需要走的, 同时也需要对资费信息进行备案。

不可否认, 相应政策的执行, 降低了政府与企业的工作效率, 政府需要有人投入时间来完成相应工作, 企业也同样如此。更重要的是, 对于运营商而言, 原本可以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 但是, 由于这一额外环节的存在, 而不得不降低反应速度。不过, 当相应审批制度取消之后, 政府与企业的效率都将得到提升。按照工信部的表态, 其更多的精力将从事前审查向事中审查, 事后审查的方向转变, 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最终消费者的利益。而对于运营商而言, 更是可以从一些流程性的事务当中解脱出来, 尤其是对于那些即将进入市场, 却又不是非常熟悉流程的虚拟运营商而言, 更是利好消息。

简政放权的方向将促进竞争

能由市场解决的事情, 都由市场决定, 政府不做过多干涉, 这已经是普遍的共识, 更是不可逆转的方向, 为此, 本届政府从成立以来, 一直在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将其中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逐一取消。被取消的制度, 正逐步从一些无关痛痒的领域, 向关系各部门切身利益的方向转变。

从政府角度考量供应链效率 第8篇

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邀请我们加拿大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我非常高兴能够成为这次会议的一份子。对我们来说, 每天要应对各种各样的交通形势, 比如汽车安全、火车安全, 以及航空运输安全。目前, 我们的交通运输部里面有5000名员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这个部门主要是测量供应链效能。我会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愿景, 然后介绍一下我们的政策背景, 之后跟大家介绍我们的体系, 最后做结论。

我们的长期理念是什么呢?从亚太地区角度来说, 就是衡量长期供应链的效率。无论是过亚洲还是通过北欧的港口来衡量供应链的运输效率, 对于我们来说, 衡量这些运输港口的效率是我们衡量供应链效率的第一步。大家已经知道, 在加拿大我们有三大港口, 在我的发言中我将会专门针对介绍亚太地区的港口。

对于加拿大的运输部门来说, 就像我们很多发言人说过的那样, 我们必须保证交通体系的高效性, 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体系可靠性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要向那些使用我们系统的人提供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做项目的时候我们在这两个领域展开。我们将它叫做流动性指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成本指标。

流动性指标项目即指供应链效率的衡量。我们衡量供应链体系的效率的时候, 会基于证据、事实来衡量, 是定量的分析。我们的目标就是端对端的效率, 即从货物的出发点到到达点之间的效率。流动性指标项目分成四个阶段, 今天主要跟大家介绍第一阶段的情况。

我们的项目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来开展的。我们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 有一些数据是我们独有的, 有一些数据是从公开的渠道获得的。我们做的测量项目涵盖香港、盐田、上海,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港口。我们总共衡量四个城市的效率, 其中有三个在加拿大, 还有一个城市在美国。加拿大有个非常重要的港口——鲁伯特王子港, 这是一个新兴的集装箱港口。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物流、流程来作相应的测量, 所以制定一个流程和图解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多年中我们一直致力于了解整个物流和供应链情况如何, 还有集装箱运输全程信息的收集。我们所获得的初步结果就是, 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测量结果来衡量我们的效率。

另外, 还有港口利用指标。我们非常关注港口利用情况。我们在加拿大投资了很多的资金, 用于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需要对于这些投资的回报率进行精心的测量, 例如, 温哥华是北美第三大港口, 和许多其他的北美港口相比, 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且温哥华的港口利用效率有很大提升的可能性。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港口利用指标, 比如联运指标和大宗指标。在过去一年中, 我们总结出了一系列港口利用指标, 帮助我们的船东和发货商来监测系统的有效性。

政府采购要以规范和效率为主题 第9篇

围绕三个“以”,采购更规范

以“三段式”管理模式为主线,依法建立运行机制,实现了政府集中采购的法制化、制度化。

建立了“三段式”管理模式。基本框架是将接受采购人委托,编制招标文件,组织开评标活动,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等划分为标前、标中、标后三段,并分置于不同职能处室。“三段式”管理模式逐步构建起责权清晰、运转有序的采购运行机制,促进了政府集中采购活动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以规范和效率为核心,采取八项配套措施,推进政府集中采购有序高效运行。

“三段式”管理模式确立后,中心紧紧围绕规范和效率两大主题,力求实现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有序高效运行。首先,以规范化建设为主题,实现政府集中采购有序运行。其次,以效率提升为主题,实现政府集中采购高效运行。

以构建科学规范的政府集中采购运行机制为基础,不断推进省级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使省级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采购范围不断扩大。二、采购规模迅速增长。三、应急采购能力得到锤炼。四、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关联度更加密切。

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总体上看发展势头是良好的,但在具体实践中也遇到了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采購效率问题

实践中,部分采购项目多次变更采购方式、多次组织招标、迟迟不能签订合同,导致采购周期过长,效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政府采购政策宣传还不到位,依法办事意识不够强,政策理解把握还不透彻,导致部分采购单位或囿于旧的思维习惯,往往不能及时提供技术参数。二是规章制度在操作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于提供技术参数存在排斥潜在供应商、指定品牌问题,对采购入代表在评标阶段提出具有明显倾向性意见问题,对采购人拒签采购合同、拒绝验收等问题,中心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三是采购任务缺乏计划性。政府采购项目多为“一单一批”,大量的计算机、打印机、普通耗材等通用货物一项一采,一年内反复组织招标,既增加了采购成本,更使规模效益无从体现。

(二)集中采购规模问题

1.政府集中采购规模相对较小。中心成立以来,集中采购规模以每年不低于60%的速度增长,从自身来看,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兄弟省市相比,我省政府集中采购规模还有待提高。

2.省以下不适宜实行部门集中采购。目前,省以下没有设置部门集中采购机构,承担部门集中采购的多是社会招标公司,这样的做法名为“部门集中采购”,实为分散采购,模糊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界限,影响了集中采购规模的增长。

3.工程采购难以推进。一是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工程项目尚未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二是《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两法冲突,使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工程招标结果不能得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特别是通过政府采购的新建项目很难办理许可施工的有关手续,致使招标结束后项目难以实施。

(三)规范化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政府供给效率的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政府供给,效率

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影响到小孩的教育。有些农村家庭比较贫困,小孩没有能力接受学前教育,使得农村的文化发展受到限制。政府需要重视学前教育,保证农村学前教育服务。农村小孩需要提高文化程度,需要接受学前的教育,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政府应当结合当前的情况建立相关的制度,提高对农村学前发展的支持,帮助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和问题

1. 没有足够数量幼儿园。

有些农村地区比较偏僻,政府没有重视幼儿园的建设工作,导致数量上存在问题,很多小孩没有办法接受学前的教育。各项设施没有建立齐全,影响到当地的教育发展。有些家长安排子女到城镇等地方上学,由于距离比较远,怕子女受不了这种长距离的辛苦,没有坚持送他们上学,这种情况对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幼儿园中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接受知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小学的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幼儿没有在幼儿园中学习到足够知识,可能跟不上后期进度,影响农村小孩的成绩。

2. 幼儿园建设规模有限。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影响到当地幼儿园的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使得幼儿园的规模比较小,相关的设备有限,影响教学的质量。农村幼儿园和城市幼儿园之间存在一些差距,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会不一样。各项设施和教材没有准备齐全,影响到儿童的学习。很多幼儿园是民办的,收费比较贵。政府支持开办的幼儿园数量比较少,导致农村儿童只能到民办的幼儿园中学习。

3. 教学环境问题。

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举办的幼儿园规模比较小,人员的数量也比较少,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没有根据相关要求建设幼儿园,各项设施也不完善。如果儿童的家离幼儿园比较远,需要安排校车接送儿童上学和放学。但如果雇佣的司机开车技术不高,没有根据相关规定开车,也容易引发校车事故,危害儿童的安全。还有些幼儿园没有完善相关的设备,例如休息室或者保健室等,儿童受伤也不能及时得到治疗。

4. 使用物品比较差。

幼儿园的资源比较有限,没有资金购买新的玩具或者游戏设施。儿童在幼儿园接受比较基础的知识,游戏的场所比较固定,有些设施使用时间比较长,没有重视维护,很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到儿童的安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制度,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5. 幼师问题。

幼儿园任用教师时没有考查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很多幼师对儿童过于严格,甚至有些幼师对其进行体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有限,幼师的工资待遇不高。有些幼儿园任用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教他们知识,可是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儿童的学习效率不高。鉴于此情况,幼儿园需要任用一些年龄比较小的教师,学会和他们沟通,教给他们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可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部分幼师没有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教学,也没有教给儿童一些实用技能。同时,人员流动比较大,不固定,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中影响政府供给效率的因素

1. 供给方法比较简单。

政府没有研究农村学前教学的发展情况,根据以前的形式给予农村供给,实际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使得供给没有达到农村学前教育的要求。有些地区比较偏远,各项设施没有建立完善,幼儿园一般建立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地区,导致有些地区的儿童没有办法接受学前教育。由于幼儿园的数量比较少,儿童家长让孩子进入到民办的机构中接受教育,这样的机构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导致很多的儿童不能享受到政府相应福利。全国幼儿园的数量比较多,要全部供给需要投入比较多的资金。有些幼儿园的规模相对较小,政府需要根据幼儿园的情况进行供给,规模较小的幼儿园供给的效率不高。

2. 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幼儿园需要根据相关规定,给儿童提供服务,可是一些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比较低,教给儿童的知识比较有限。很多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不足,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幼儿园也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没有引导他们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幼儿园教学需要让儿童全面地发展,学习绘画、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可是农村的现状导致儿童能够学习的知识比较有限。对学前的认识不足,需要详细地了解它的内容,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儿童家长需要重视起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辅导他们学习知识。

三、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政府供给效率的办法

1. 增加对农村学前发展的费用。

当地政府需要详细地收集农村的情况,了解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和幼儿园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合适的策略,帮助农村的儿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可以在农村中宣传相关的知识,让家长了解实际的情况和政策信息。发展规模比较小的幼儿园,可以根据距离选择合并,成立规模比较大的幼儿园。政府根据幼儿园的情况给予资金上的帮助,完善相关的接送设施,任用司机时需要考查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要求的司机不录用。应该重视校车的安全,掌握熟练的开车技术。

政府还可以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相关的知识,锻炼教学的能力,帮助儿童更加全面地发展。重视教师素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安排课程内容需要结合相关的规定,教给儿童基础的知识,根据儿童的兴趣开办兴趣班,让他们学习其他的技能,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2. 实现多样化的供给方法。

政府需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相关支持和帮助,可以研究其他国家相关的政策,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可以在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供给方法,这样发挥的作用比较明显。农村幼儿园在开办时,需要重视建设质量和规模,儿童家长要重视幼儿园的质量,选择适合孩子的幼儿园,让他们可以接受比较正规的教育。在教学方面可以给儿童一些方面的补贴,这样起到的作用比较好,可以帮助农村孩子接受学前的教育。家长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信息,了解哪种方法比较适合孩子的发展,做出比较合适的选择。在不同的地方实行不同的方法,可以先进行示范推行,观察起到的效果,然后再推广。定期向相关部门或者幼儿园发放一些补助,改善较困难的情况,让幼儿园购置相关的设备的教材。政府也可以鼓励其他机构资助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这样可以让他们工作比较固定。政府也需要研究各地区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帮助农村的儿童可以接受比较合格的学前教育。研究当前的情况,制定多种供给的方法,帮助农村儿童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当地的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带动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3. 建立比较规范的幼儿园。

在建立幼儿园时需要准备比较完善的设施。重视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建立休息室和保健室,当儿童受伤时可以及时安排他们治疗。准备各项游戏设施,在课下的时间让儿童可以尽情地玩乐。教师需要在旁边照顾他们,注意他们的安全。安排饮食时需要重视营养,维护他们的健康。根据儿童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园总体效率。重视课程的设计,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设计,保证教学的质量。根据儿童的人数可以改善幼儿园的规模,建立相当的设施。

4. 提供多样的服务,建立信息制度。

重视幼儿园环境的维护,在幼儿园中设计比较全面的服务。可以定期安排人员检查儿童的身体情况,制定比较合理的饮食计划。重视学习和运动,在课下安排儿童运动,锻炼他们的身体,可以设计一些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收费情况需要及时公开,让家长了解实际的情况。让家长参与到监督工作中,如果发现不良的收费情况可以向相关的部门反应。

研究农村学前教学的情况,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法,给予他们服务和支持,让农村儿童都可以接受学前教育。幼儿园需要完善各项设施和教学内容,让他们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琳,韩小雨.省级统筹、治薄扶弱,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辽宁省政府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0,(08):3-9.

[2]刘明春.浅析推动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70-271.

[3]顾微微,姚静.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教育评论,2014,(06):42-45.

上一篇:不合格血液下一篇: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