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教学

2024-07-03

护理心理学教学(精选12篇)

护理心理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护理心理学,职业情感品质

心理学是一门以全体人为关怀对象的学科,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 他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的人类与过去相比, 拥有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充分的自由、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教育及娱乐等, 照理说人类应该比过去更幸福, 可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我们社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却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类20世纪最大的困惑。Seligman正是抓住了人类生活面临的这一困惑, 在上世纪末的美国心理学界兴起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指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为: ( 1) 在主观层面上, 主要研究个体主观体验, 强调个体要乐观地面对未来、幸福地感受当下和满足地看待过往; ( 2) 在个体层面上, 主要研究关于积极力量的人格品质, 包括爱、勇气、美德、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等, 并希望找到一条促使个体具备这些人格品质的途径; ( 3) 在群体的层面上, 涉及公众品质, 包括责任、利他、容忍性及职业道德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 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的提出, 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积极心理学不否认人生命中存在痛苦、创伤等消极方面, 其目的是呼吁一种更为平衡的心理学观: 心理学家应更关注人类的幸福和健康, 为正常人过上健康有爱的生活提供技术支持, 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积极心理学也关注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 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目前, 不同领域学者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进行的一系列研究, 其中临床护理研究结果表明, 强调人性的积极面有助于护士和护理对象获得满足感。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特点, 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 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目前, 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传统的主流心理学 ( 病理或消极心理学) 的影响, 从一种相对较为消极的取向模式下更多关注的是病人的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的解决。在临床护理中, 心理护理更多针对病人消极的心理情绪、心身体验给予排解分析, 而对人类自身潜在的积极的发展因素未予以重视。积极心理学为临床护理和护理心理学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根据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积极心理的角度对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提出一些探讨, 以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积极心理学在目前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科体系中既年轻又尚不成熟的支柱学科, 其研究范围与护理学一样离不开“人、环境、健康、护理”。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既要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 也要培养、建构人类的积极优秀品质。护理心理学较护理学更关注与“增进和保持健康”紧密联系的心理学问题, 更多地以内在心理因素或社会文化因素为中介, 通过提高社会文化条件、激发护理对象的心理潜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等途径来达到护理目标。1990年,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奋斗目标, 从而使护理事业进入以人的整体健康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这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能够处理对身体健康己有所损害的问题, 更要处理对个体心身健康有潜在影响的问题; 护理人员还要能够对自己的心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保健。

1. 积极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人员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 他们认为只有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是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护理工作繁重、复杂, 一些护士自认为自身处在“不利处境”,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甚至有离职倾向。护士如能正确看待职业, 从职业带给自身的获益出发并珍惜这份职业, 无疑将助其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减轻职业倦怠。胡菁等人提出培养“护士职业获益感”, 以“益处发现”引导护士感受职业的获益, 可逐渐增进护士与职业的情感, 激发工作热情, 提高职业认同感, 增强护士留职意向。积极心理学家发现无助可以习得, 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 还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国外学者Cohen - Katz、Mackenzie等的研究报告了“正念减压疗法”能有效降低护士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提升护士幸福感水平。此报告与国内学者方彩萍等采用“心理日志法”使参与的护士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习得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生活可提升护士主观幸福感的结论一致。可见, 积极认知干预对护士职业心理健康和工作评价均有显著影响。护士若能更多关注护士在从业过程中获得的积极体验、建构积极的应对策略, 可改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使护理团队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此外对护士积极力量进行测量 ( 如心理弹性问卷、乐观型解释风格的测量等) , 可挖掘优秀护理人员具备的普遍品质, 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吕文艳等对22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 证实气质类型和乐观倾向对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有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护士人群中职业倦怠重度者占8. 8% , 中度者占40.3% , 护士若能更多地以积极视角评价其职业中的压力、倦怠等“不利处境”, 或许有望为培养护士优秀品质、缓解护士心理问题、实现护士自我价值另辟蹊径。

2. 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心理因素重要作用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心理护理也逐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为整体护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北美护理诊断协会 ( NADAA) 通过的128种护理诊断中有一半以上与心理社会方面的功能有关, 大约1 /3的护理诊断是纯粹的心理障碍问题。传统心理学已有实践证明我们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 积极心理学指出“减轻痛苦与增进幸福是两个独立的变量, 完整的心理学应该既是减轻痛苦又是增进幸福的科学”。因此,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时, 除搜集病人痛苦的经历外还应收集病人曾经满意的经历, 以一种真诚的方式与患者探讨创伤的痛苦, 帮助患者挖掘自身积极的品质与能力, 使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促进他们心身健康。大量国内研究显示收集患者的“愉快因子”, 应用快乐因子刺激疗法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主观上的疼痛感、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方面起到显著效果。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缺失来认识患者的心理问题, 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心理护理计划。国内外学者在临床上对患者采用积极心理干预方法, 可起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增强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到护理心理学教与学中

1. 教师用积极言行引导护生培养积极职业情感品质

护理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以及对护理专业的态度, 对护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行为及职业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性作用, 教师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能对临床实习护生职业价值观起到稳定作用。护生的职业态度随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 护生的职业态度将影响护士队伍的稳定和护理事业的发展。作为本课程的授课老师可采用情感教学法调动护生的积极性, 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激发护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自觉性。男护生对于护理专业有其独特思想行为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或课间应多与男护生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男护生。此外, 教师可结合自身经历, 让护生懂得一名优秀的护士要学会把精湛的医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相结合, 护理职业生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教师除在课上做好积极心理示范外还可以用一些社会上积极典型的事例使护生认识到心理护理的价值, 进而引导护生提升职业认同感, 树立职业自豪感, 形成稳定而牢固的积极职业态度。

2.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护生积极心理和人格的培养

护生对心理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 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关于心理学理论的内容大多较为抽象和枯燥, 还处在单纯灌输知识的状态, 较少将理论知识和护生实际生活需要联系起来。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 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 积极的情绪状态 ( 如快乐、主观幸福感) 和积极人格 ( 如乐观) 在人际交往、面对应激和保持心身健康上有很大的帮助。有报道显示护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分水平要低于大学生常模,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心理测验或团体活动让他们学会主动关注自身良好品质, 正确认识自我, 知道哪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培养, 自身有哪些心理潜能可以开发。课程中结合危机干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自杀行为, 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 鼓励护生成为生命的守门人。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自由及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同时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 强调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发扬人文关怀精神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内科护理学 第2篇

学习能力一般的特点。医学专业的知识点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因此部分医学高职学生反映掌握医学知识较为费力。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护理学专业课,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它与其他护理课程联系紧密,在临床护理的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2],同时在护理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的分值。如果学生无法熟悉掌握该课程知识,将影响其今后的其他课程学习、护士资格考试和临床工作,故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情景教学法是由教师组织和学生配合,以护理某一情景病例为内容的教学方法。在该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具有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从而实现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教学法,已实施了两个学期,教学效果良好,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共118名学生实施情景教学法, 2017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共116名学生实施普通教学法。

护理心理学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    学前教育   教学方式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护理学生的护士资格证考试、就业及工作中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加之由于现在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低、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学生往往会觉得《护理学基础》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通过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讨论,与学生私下交流,笔者反复改进教学方法,现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特殊的学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现在的中职生多数是由于初中成绩较差或中考失利而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很多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是太了解,同时由于学习基础差而缺乏学习信心。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笔者并不着急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安排了几次特殊的教学内容。

1.做好学前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向学生介绍护理专业内容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今后就业的方向、就业前景。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明确了学习目的,他们才知道现在需要“做什么”。

2.播放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

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播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高尚的职业。如播放“非典”时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事迹、“5.12”地震中护理人员奋力抢救灾区受伤民众的视频。

通过几次特殊的学前教育,学生对《护理学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二、新兴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找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是15—18歲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身为90后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方式多。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小组讨论法”来教学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方式。在学习新课程之前,精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案例,并留下问题,让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收集相关内容,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了团结协作。

2.课中充分调动学生,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通过课前的准备,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各小组学生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则负责总结、补充。这样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3.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学习知识

中职学生大多学习自觉性不高,想要巩固学习知识,布置课后作业是不错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布置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作业,既重温了学习内容,又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鼓励学生动手,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操作能力提升

《护理学基础》课程,除了理论知识以外,实践操作也是重点之一。

1.示教方法多元化,加深学生印象

在一般的示教中,教师的示教方法较单一,常常示教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练习。由于教师示教时间短,有些细节学生在练习中不易掌握。经总结,在操作课时,教师先示教一遍,到学生练习时,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做一遍,这时,学生手中有练习的用物,跟着教师做,边看边动手,这样操作中的细节学生较为容易掌握。

2.练习方法多元化,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操作时较有兴趣,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操作课枯燥、累,慢慢就失去了兴趣。喜欢“玩”是学生的天性,怎样让学生既能“玩”又能“学”呢?把“角色扮演法 ”运用到实践练习中,是个将“玩”与“学”结合在一起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操作内容排练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将操作内容融入情景剧中,这样学生在“玩”中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四、适当安排见习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见习课,可以将理论学习的内容及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话带学生到医院见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医院见习,学生可以很快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医院中的实际案例、操作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通过医院见习了解当今护理技术的发展情况,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素质。

护理心理学教学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校护理专业2012级“3+2”五年制高职1班、2班学生共120名,均为女生,年龄16~18岁,平均年龄(16.87±0.72)岁。1班为实验组,共60名;2班为对照组,共60名。两组护生年龄、学制、第一学年期末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护生均使用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心理学基础》第一版。

1.2 教学方法

两组均于第二学年开设护理心理学基础课程,由相同的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两组教学课时相同。

1.2.1 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以讲授法为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逐一讲解新课,然后回顾重点和布置作业。

1.2.2 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和护生特点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具体方法如下:(1)语言描述想像情境: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护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描述,引起护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解情绪的作用时,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起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然后请护生思考分析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情绪有何作用,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2)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现代技术手段直观再现模拟情境。例如在讲解知觉的特性时,通过一系列图片直观地呈现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在讲解心理干预方法中的放松疗法时,结合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课前要求护生扮演指定行为的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思考、评定和反馈。例如在讲授护患关系中敏感问题的沟通时,分别请护生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和护士角色,使护生真实感受不同的角色。(4)社会和临床实践感受情境:让护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养老院、社区和医院等场所与不同年龄、不同病情和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直接接触,从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1.3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课程结束后,两组均围绕护理心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撰写实验报告,由同一位教师阅卷评分。最后取理论考试与实验报告平均分作为护理心理学基础考核成绩。(2)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发放自行设计的教学法评价问卷,共6个项目,要求护生从“是”与“否”中进行选择,只统计回答“是”的护生数量。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2.2 两组护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见表2)

3 讨论

3.1 情境教学法可有效激发护生的学习动机

研究结果显示,情境教学法可有效激发护生的学习动机,这与陈丽华等[2]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结果一致。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3]。情境教学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护生在自己关心、熟悉的情境中引起适度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护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提高了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3.2 情境教学法可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提高学习效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通过再现临床情境,增加了护生的感性认识,使护生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并通过有效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通过形象的感知来理解抽象的概念、理论,缩小了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同时,在组织、实施角色扮演和进行社会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护生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表1和表2可知,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考核成绩、培养护生的各种能力,这与刘文秀[4]用情境教学法对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估一致。

3.3 情境教学法可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积极情感

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道德和审美标准进行相应的情境设定,护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审美情趣及对护理职业的荣誉感。本研究中,实验组71.67%的护生认为情境教学法更容易培养积极情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4 情境教学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因此,与临床接轨的情境创设是关键。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结合护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激发护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培养护生把心理学技能及知识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的能力,如心理干预技能、护患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培养护生树立专业信念,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24-28.

[2]陈丽华,汪娩南,廖晓春.情境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尝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12-14.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护理心理学教学 第5篇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换,对高职院校毕业的护理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心理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最后总结了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模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转变,在患者的整个诊治过程中,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护士必须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及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状况,拟定科学、全面、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

基于以上医学模式的转换,作为高职院校,就应该在护理专业教学内容中涵盖全面的护理心理学。由于高职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导向是学生的全面就业,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中护理心理学不管是学校的教学安排还是高职学生对其的认知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来说,将心理学技巧巧妙的应用与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

1.1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以下,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在教学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再加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维就难以拓展,不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在行为控制方面也难以自控,面对外界诱惑,意志力显得较为薄弱。

1.2 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规范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存在打架、骂人、厌学、说谎、逃学等诸多的不规范行为,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还常常在考试中做出作弊的行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稍有不满意就会做出伤人行为。由于心理不成熟,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社会经验、恋爱心理、抗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亟需教师解决的问题诸如缺乏对自身、对社会的全面认知,容易被社会诱惑等。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针对学生心智不成熟、行为规范较差、对事物难以准确认知的现实情况,护理心理学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技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不断促进教学水平和授课效果的提高。

2.1 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如何使教学课堂更具有有效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护理心理学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之外,还必须保证整个课堂的教学处于良好状态,同时,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单单拿课堂来说,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必须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用智慧去精心打造。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即每堂课随机在班上挑出一位学生把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事情讲一下,同时将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事情分析。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同学们创造性的发挥。如果把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当作教学一项任务对待,就很可能流于形式。但是,从以往课堂上所有的表现来看,根本不需要担心这种教学设计的不合理性。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班里的学生就开始跃跃欲试,在这个时间内,课堂充满了太多的鼓掌声和欢笑声,学生们早已迈进了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和思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2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是以理论专业知识、心理学分析技术为基础,在团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开展的心理辅导形式。对象是团体,就是指课堂学生小组,在课堂上,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在班级团体之间进行学习互动,保证个体在互相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认知、体验,从而对自我进行认识,进一步改善与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规范学习行为,端正学习态度,促进个体潜能的激发,提高适应能力。

通常,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学习,班里的同学之间虽已熟悉,但班级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心理学教学设计可在第一节安排滚雪球这种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选择两名同学进行相互介绍,接着将两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四人小组,介绍分两两进行,然后将四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八人小组,介绍分四个人对四个人进行,最后排演出八人小组的`节目,通过在班级内表演,竞争出名次。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活动在同学们之间熟悉的基础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同时还可以为以后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措施打下成功的基础。

2.3 科学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材料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授课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一定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材料,只有科学选择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材料,才能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授课的课堂材料,尽量将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喜欢的、关心的、与生活密切的事情内容材料是教师的首选,这样做也完全是为了做到对学生负责。比如,在教师讲到情感情绪时,教师一定要选择好与情绪控制相关的案例,在采用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时,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冲动是魔鬼的真正涵义,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在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心理学教学设计并不是在一堂课上准备唯一的活动,要不断丰富教学材料。研究证明,高职学生通常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时间只有30 min,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 min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努力打造具有交流情境的课堂

高职院校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是课堂主体,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因为有大部分学生怕教师的提问,担心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个问题,在心理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教学方法的理念对课堂形式进行完善。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性格外向的同学直接面对班上的同学进行回答,同时对他进行表扬;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让坐着回答,然后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回答,同时不时的进行鼓励和表扬。

3 心理学设计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成果

3.1 设计理念具有科学性

心理学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有可操作性强和临床适应性强的两个主要特点。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深奥、晦涩、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在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人际沟通、行为规范等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3.2 设计内容可操作性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的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相对缺乏,通过心理学教学设计,增加了学生实践环节,每一项教学内容与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密切联系,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3.3 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心理学教学的方法,确保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语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体会 第6篇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学    教学体会    教学改革

妇产科护理学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立的护理及相关理论体系。妇产科护理学研究女性在生命各阶段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能及时、准确地对女性的健康问题作出判断,为妇产科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1]。因此,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工作中应培养出适合临床护理需要的专业知识过硬、护理技术精湛、临床思维清晰、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笔者从事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工作多年,现将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工作作一回顾。

1.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体会

1.1教师必须强化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

现阶段的临床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扎实掌握相关医学专业知识,还需对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知识都有涉及。与此同时,这些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以敏锐的洞察力捕获学科前沿信息,并时刻关注临床新指南、新技术的应用等,与时俱进地及时整理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打下基础。

1.2学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必须有充分的前期知识积累。

护理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开展妇产科护理学的学习,此时的学生已具备医学基础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基础,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相关知识都已大部分掌握。比如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部分,要求学生能对以前学习的解剖学、生理学重新温故知新,在此基础上侧重于女性的独特解剖生理等方能得心应手。学生在学习产科、妇科的常见病种时,更需运用健康评估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知识要点,因此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期间就要一步步稳扎稳打地系统学习。医学知识总是环环相扣,不容半点懈怠。

1.3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占有一定比例。

在大力鼓励开展不同形式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块在目前依旧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课堂教学依旧是教学环节中较重要的一部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妇产科护理的启蒙者,通过教师认真讲授,学生可以知晓妇产科护理的基本知识、理论和临床运用规律,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避免在以后的自主性学习中走过多的弯路。

1.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令教学事半功倍。

通过历年教学观察,学生对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实物、图像、视频,开展形象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声形并俱的妇产科标本、图像、视频使学生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强化了记忆效果。如观看正常分娩、剖宫产手术等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分娩的经过,提高感性认识,有利于课题教学的开展,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特点,也可以使学习达到直观、生动、灵活的效果,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1.5重视实训教学。

妇产科学是一门对实际动手、动脑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实训教学正是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的重要环节,通过有目的的实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模拟真实临床实境中深层次地理解理论知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理论课学习的内容,开设相应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内容包括:产前检查、产程观察、异常产褥的临床表现、产科常见手术配合、妇科常见疾病见习、病例分析等。

1.6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课后及时复习,不断总结消化,强化基础记忆。知识的牢固记忆及掌握,仅靠听课时间是不够的。每次课后必须花费一定时间,结合教材、笔记,课后不断反复强化复习,学会主动归纳,总结要点。妇产科的知识其实非常有意思,和学生自己及其身边的人息息相关,所以,在上课饶有兴趣的基础之上认真巩固复习,一定能收获颇多,从而不断反思,触类旁通,系统掌握。推荐学生做一些配套习题,这样不仅可以对知识点查漏补缺,更有利于系统掌握所学内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带到课堂上和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分析讨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1.7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临床指南也在不断更新。由于课时有限,教材内容有限,仅靠课堂时间掌握妇产科护理学的知识肯定不能满足以后临床工作及研究需求,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反思批判精神,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以安全、有效、合理地护理患者为追求。积极参加妇产科实验及创新课题研究,努力培养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意识,并从中磨砺学习者的科学精神。

2.妇产科护理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适度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掌握学习技巧,令事半而功倍。除了总论的内容,各论的体系非常相似,不外乎概述、护理评估,常见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这几个环节,因此,学生在学习各论常见病种的过程中,就按照这个体系记忆掌握。一些学生认为,护生不是医学生,不需要掌握那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经过,发病机制不需要学习,其实不然,只有切实理解发病的原因、机制,才知道为何会有这样的临床表现,才能理解为何要这样治疗护理。因此,虽然教学大纲并未对发病机制有过多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理清思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2积极开展高仿真模拟训练。

实践性教学是妇产科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仿真模拟教学可以解决临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与学生人数较多之间的矛盾,可以提供类似临床真实场景给学生充分锻炼的机会。本校护理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妇产科护理模拟实验区除设有产床、婴儿辐射保暖台、抢救车、心电监护仪、胎心监护仪,中央供氧、负压吸引系统、呼吸机、输液泵等常规设备之外,还配有SimMom综合模拟人,以及配套设置了设备控制室、多媒体同步示教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采用SimMom综合模拟人系统的高仿真训练。高仿真教学在妇产科护理教学工作中行之有效,备受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地方。比如每个班级开展模拟教学的课时数偏少,如若在今后的实践课时中多增加高仿真模拟的次数,势必增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需要设计并积累不同案例,尽可能模仿出真实的复杂的临床环境,同时,努力探索更适宜的教学方案,切实强化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2.3确立更合适的评价体系。

学生成绩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2]。其构成包括学情分析、学生作业、各种测验、课堂讨论、实践成绩、PBL评价成绩、病例讨论等,记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结语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最主要的临床课程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途径,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是激励教与学的根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的妇产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单伟颖.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第1版).

护理心理学教学 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护理心理学教学,学习成绩,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主题, 将临床实际护理案例作为教学材料, 并通过师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 达到教学最终目的[1]。本文旨在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特收集100名14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100名, 采取随机分组方式, 将其均分两组。观察组50例, 男生17名, 女性33名;年龄15-18岁, 平均年龄 (16.5±2.5) 岁。对照组50名, 男生16名, 女生34名;年龄15-18岁, 平均年龄 (16.3±2) 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即根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大纲, 由教师进行课堂指导教学。观察组采取案例教学法。即根据课程教学, 结合临床护理实际案例, 通过学生与教学在课堂中交流讨论, 从而达到课堂护理心理学教学目的。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2.1精选教学案例。在案例选择方面,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精心搜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案例资料, 并针对合适案例进行加工、整理, 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讨论,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更多的知识。1.2.2有组织性的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探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针对复杂案例, 教师应从旁协助,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讨论, 从而培养学生临床应变能力, 而当学生取得一定成果时, 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1.2.3对学生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在课堂结束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存在的不足, 给予相应的指导, 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学习方向及目标,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1.3 评价标准[2]

期末时, 由教务科在教学题库中, 随机抽取题目生成统一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 观察对比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满分100分) 。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情况对比

观察组学生总合格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段、优秀段对比

观察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段、优秀段分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情境教学上的基础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 并引入实际案例, 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学会探索和反思[3]。换言之,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具体教育情境描述, 在学生在创造的情境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4]。

本文通过对100名14级护理专业学生实施案例教学法发现, 观察组实施案例教学法, 学生合格率为98%, 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方法合格率为88%, 观察组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段、优秀段分别为 (83.2±6.7) 分、 (87.2±4.2) 分, 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段、优秀段分别为 (80.3±7.2) 分、 (83.1±3.5) 分,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合格率、成绩合格段及优秀段分数对比,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进一步证明了案例教学在护理心理教学中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 采取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考试合格率, 提升学生合格段及优秀段成绩, 值得教学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润珞.案例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4) :10-11.

[2]郑亚楠, 黄鑫.《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10, 08 (25) :2341-2341.

[3]李淑杏, 陈长香, 赵雅宁等.多种体验教学在《护理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8) :762-763.

护理心理学教学 第8篇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教学,人才培养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护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特点, 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 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1], 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伴随着“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 《护理心理学》及相关课程在护理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据统计, 2004年北京市95%的抗抑郁剂处方出自综合医院[2]。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护理学专业本科、专科学生而言,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在未来的护患沟通、心身疾病的护理、入院后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现等方面很有帮助。因此, 从培养高级护理人才角度来看, 加强社会、心理方面相关知识教学势在必行。

1 《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学专业课程多、任务重, 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制较短, 因此学业压力更大。繁重的课程任务使护理学专业学生在听课时有很强的选择性, 对于《内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临床课程学习较为认真, 而对于《护理心理学》之类的课程多为应付了事, 平时少学或不学, 出勤率低, 考前突击, 及格了事, 这很显然不利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学人才培养。

2 对策

2.1 改革考试方式, 提高学生出勤率

考试仅仅只是检验学生学业掌握情况的一种方式, 但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护理心理学》教学效果是不够的, 应该看课堂教学效果[3]。笔者认为, 《护理心理学》课程成绩应该由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 每次上课可以留出5 min~10 min完成一项作业。根据不同章节作业不同, 如在临床心理评估章节要求学生完成人格体液问卷或艾森克个性问卷;在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章节可以留一个病例要求学生设计心理治疗的方案;心身疾病的护理章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设计出对某种心身疾病的护理方案, 这样既可以提高出勤率, 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临床心理学知识, 对未来的护理工作有所帮助, 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2.2 以问题为中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式[4]。作为本科、专科护理学专业的学生, 经过多年的教育, 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护理心理学》这一类实践性很强、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科,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合适, 以启发等师生双向交流的方式更好, 如在健康、应激与心理社会因素章节中让学生讨论自己常用的或观察到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在心理学基础章节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掌握《护理心理学》基本理论。

2.3 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因素所致疾病越来越多, 《护理心理学》很多内容, 如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等章节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理解, 但考虑绝大多数护理学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并非心理干预。因此, 这一部分最大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 能够使入院较为紧张的病人放松, 更好地接受治疗。在没有心理治疗实习机会的情况下, 可以开展放松疗法的录像教学, 由学生观摩学习、讨论, 之后发言, 再由教师点评, 也可以由教师讲解放松疗法的具体过程, 帮助学生掌握放松疗法具体操作技巧,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临床实践技能, 又能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在紧张状态下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果时间允许, 还可以布置心理情景剧作业, 让学生分组表演, 模拟心理治疗的过程, 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及如何进行心理治疗, 达到教学目的。

2.4 适当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医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但《护理心理学》课时相对解剖等课程学时数较少且每一章节之间联系较少。因此, 实验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 如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记忆实验, 帮助同学了解自己的记忆特点, 在知觉部分讨论各类错觉, 也可以在临床心理评估章节安排瑞文智力测验,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自身心理特点, 达到教学目的。

2.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护理心理学》完全采用“满堂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不合适, 而应该以启发学生课后思考为主, 如可以布置关于神经衰弱治疗方面的作业, 学生通过查阅各类资料, 提高自学能力, 增加学习热情。

2.6 适当调整授课内容

《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应该以贴近临床实践为目标, 在学时不变的基础上对于在其他课程有所涉及的章节应适当调整。如生物理化因素所致疾病其他护理学相关课程有所涉及可以略讲或不讲, 而对于心身疾病的护理章节, 在《内科护理学》等相关学科均有涉及, 可以讲授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少数典型的心身疾病, 其余时间可以安排学生讨论引起各类心身疾病的心理原因, 更好地理解心理致病因素。加强心理护理方法等章节, 增加病例讨论的比例, 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总之, 护理学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求《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应付考试, 真正意义上学到《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 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护理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

[2]吕秋云.综合医院心理问题案例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1.

[3]季颖.浅谈成人教育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2) :21.

基础护理学教学刍议 第9篇

1 保持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严师出高徒, 在以往的教学和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适合现在的教学领域, 对学生总是显示你的威严, 久而久之, 学生从惧怕产生了厌恶, 直至厌学。所以要用爱和尊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首先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爱自己的学生,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放学后, 和学生以朋友身份相处, 这样学生才能尊重你, 才能接授你传授的知识。解除师生间陌生和惧怕的心理, 针对那些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尽量避免严厉的指责和排斥, 而是走进学生们的心里, 尽量找出不学习的根本原因, 解除影响学生学习的压力因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兴趣, 才能上好基础护理课程。

2 做好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2.1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

通过教学, 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一定的认识, 明确学习目的, 使学生能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认识护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护理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医疗和护理, 既有分工, 又有紧密配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认识, 在讲胃肠活动的观察及异常变化时的护理时, 特别要讲清楚护士为病人进行二便的护理的意义, 在于观察病人排泄物的性状、量、颜色、气味等。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护士工作有很强的科学性, 不但体现对病人的关怀,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大小便的观察能够发现排泄物中的异常变化及时为病人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2.2 善于提出问题, 重视激励因素

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尽量让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而活跃。在授课时, 营造学习的氛围。要善于提出问题, 即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又锻炼了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们展现自己的机会。即使答错了也要对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每一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只有激励因素, 才能使学生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提高学习效率。

2.3 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护理技术操作理论, 使学生练有基础。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原理、原则、重点、难点, 要讲深讲透。要用具体事例加以阐明论证, 并充分联系已学的知识, 进行分析,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操作要领力求简单明了。这样使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 而达到正规、系统、熟练与全面掌握的目的。授课时, 要注意激发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和自觉掌握知识。教给他们思考问题和推理问题的方法。如讲完脉搏测量后, 就提出短绌脉如何测量的问题, 使学生理解脉搏短绌是由于心肌收缩强弱不等, 当心肌收缩弱与心输出量少时虽可以产生心音, 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搏动所致。因此, 启发学生要同时听心音以判断病情[2]。

2.4 真人实践操作, 示范教学

基础护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必须强调技术操作的练习, 如:用课堂示范和课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在示教室进行练习等。一切操作均应从严、从难、从实际出发, 使学生达到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 又使操作步骤做得准确无误。教师应做好正规的示范, 然后让学生复示, 并进行分组练习和小组讨论等, 使学生能从中掌握操作的技巧和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操作技术, 事先可利用多媒体、电视录像或幻灯片等使学生先对操作有一感性认识, 然后再由教师做分解和连贯的技术操作, 使学生能对该操作得以掌握。在课堂演练时, 要重视课堂练习的组织和要求, 并耐心地进行细致的辅导, 练后应组织讲评。除几项特殊的操作不能用真人操作外, 其余都用真人实际操作来代替以往用模型进行护理技能操作的模式。每次操作先由教师亲自做病人, 每个动作都要正规、细致、严肃、认真。然后让学生自动分组。角色互换。每个学生都有操练和当患者的机会。即体会了做护士的辛苦, 也能理解病人的痛苦。要让学生敢做敢练。克服胆怯的心里[3]。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操作的印象, 又可培养学生对基础护理学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相互练习, 以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

3 目标教学, 定期成绩检查与考核

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理解能力制定学习目标, 目标一定要因人而异。过高会丧失学习的信心, 过低又会失去激励作用。所以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检查和考核。考核的目的是检查了解学生对其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 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 也是搞好基础护理学教学的一项重要措施[4]。考核分数包括平时课前提问记分, 课堂测验记分, 制定护理计划记分, 期中考试记分, 期末成绩记分, 操作技能记分或毕业考试记分等, 通过考核记分以了解学生对基础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掌握的程度, 也是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在目标检查的过程中也考核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达不到目标的学生加强学习和训练, 力求在理论和实践都能达到合格的标准, 为以后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4 结语

在整个基础护理教学中, 要加强三基训练和三严作风。培养学生具有严谨、认真、负责、仪表端庄的工作作风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小松.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梁珍红.临床模拟情境综合演练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14) :79-80.

[3]周银玲, 宋丽华, 王咏梅, 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 2005, 6 (5) :35-37.

社区护理学教学探析 第10篇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因为其融入了职业健康因素、慢病社区护理、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社区诊断和居家护理、社区突发事件预防与救护等多方面知识, 充分展示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6个领域的理论及实践内容, 是多学科内容的精粹。面对当前社区护理学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和社区护理事件资源少的现状, 为使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趋于合理, 笔者就近3年社区护理学教学实践作一归纳, 具体如下。

1 教学过程

1.1 教师备课

鉴于社区护理学的特点, 教师要认真备课, 同时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功, 社会知识面广, 思路清晰, 反应敏捷。如讲授职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医学统计学等知识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寻找典型案例。

1.2 学生预习

要求学生对每个章节都进行预习, 预习方式多样化:通读了解知识点;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 如空气、水、食物、放射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在学习“社区突发事件预防和救护”章节时, 笔者参照大量历史资料进行讲解, 并要学生预习后以小课题形式讲课, 完整叙述火灾、水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急救程序和预防措施。课前预习使教师讲课更加轻松,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有看法、有联想、有讨论, 掌握知识较快, 并且能举一反三。

1.3 案例教学

教师通过认真备课, 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和消化, 将典型案例引入教学。例如讲“职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章节时, 除教材中的例子, 笔者还列举了近几年各地发生的典型事例, 如修建蓄水池、沼气池等。在慢病护理教学中, 突出社区护理特点, 使用社区诊断教学方法:P (社区问题) E (与问题有关的原因) S (社区问题的临床表现) [2], 使学生掌握学习社区护理学的正确思路。

2 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走进社区是为了验证社区护理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为学生将来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按教学大纲要求, 实践课上, 笔者以小组和个人形式安排学生走进社区, 走进居民家庭, 让学生了解三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架, 了解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设置、服务半径和服务内容。

3 确立三级教学目标

社区护理学教学在延续基本教学目标 (掌握、熟悉、了解) 的基础上, 增加了实践能力目标[3]。

(1) 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如讲授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 要求学生掌握空气的组成及为什么氮氧化物、硫化物、碳化物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同时, 联系临床加入一些新知识, 如一氧化氮和妊娠期高血压的关联。

(2) 熟悉专业知识。如房间中家具的摆设、社区环境的设置和管理等, 要求学生多看多想, 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3) 了解已学过的知识。如内科学中慢病的身体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护理评价, 人际沟通课程中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等, 这些都需要学生了解。

(4) 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检验实践能力的标准,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 不但能动嘴, 也能动手。例如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护、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护、烧伤烫伤的救护等。

4 教学效果

3年来笔者完成了护理专业11个班近780名学生的社区护理学教学任务和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训任务,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社区护理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伴随着我们的努力, 社区护理学教学体系会越来越完善, 教学模式会越来越丰富, 专业价值会越来越凸显。

参考文献

[1]冯正仪.社区护理[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周俊山, 尹银.对人口老龄化下的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49-52.

护理心理学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急救护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学》是护理学主干课程之一,是综合应用护理知识的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急救护理知识,我们在护理本科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现对教学实践和课后调查情况加以总结分析:

一、实践与改革

(一)强调因材施教

护理本科学生的特点是专业基础水平较好,有较强的求知欲,理解力强。针对这一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内容适应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就让学生参与,除开展预习外,分组制订抢救预案、练习、竞赛、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突出专业重点,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急救护理特点

本课程从急危重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入手,培养学生横向联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中注意从护理角度出发,重点阐述对病情的观察、分折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使学生明白作为一名护士当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应做什么、怎样做,包括对急诊病人要首先从呼吸、循环、体温、脉搏、意识、瞳孔等直接与生命有关的方面来观察判断病情,结合病情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抢救准备工作,主动协助医生及时进行救治等。

(三)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需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故应加强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1.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1)丰富单项实训内容。

首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急救护理技术,包括徒手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气管插管、心电监测、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吸痰、吸氧、微量泵和注射泵的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其中前4项技术为临床重要急救技能。实训与理论学时数比1∶2,丰富的实训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增设创新性实训。

单项实训锻炼了学生某一项急救护理操作技能,但在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急救思维、综合急救技能、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其不足,我们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创新性急救护理实训——综合性实训。在单项实训结束后,教师以真实临床病例为背景设计一套综合性实训预案,预案涉及到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心电监护等常用护理技术。在综合性实训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急救护理学中的常用急救技术,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静脉输液、吸痰、吸氧等技术。综合性实训强化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紧密衔接,淡化了不同课程实训内容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急救技能,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

(1)变演示性实训为探索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是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示教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模仿,因而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索性实训中,教师不直接讲授仪器的使用方法,而是提出学习要求,如学习某仪器控制面板按键功能、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课前自学实训理论,实训课上要求学生分组看仪器说明书和实训讲义,观察并练习仪器部件用途,启迪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总结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尽量小组讨论解决。这种学习方法实现了由模仿操作向探索尝试的转变,通过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变机械性实训为情境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指标,学生缺乏真实感知和体会,往往机械记忆演示的步骤,实训变得机械化。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改善实训教具,引进多具全功能急救模拟人,模拟血压测量、心电监护、输液、气管插管等操作,增加了仿真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无创的操作尽可能用真人实做代替用模型操作,如伤员搬运、包扎、吸氧、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等,同学之间相互演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变封闭式实训为开放式实训。

为确立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护理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实训课前每组学生与实验室老师预约登记,约定实训日期和项目,自行准备实训仪器,辅导教师针对预先演示的实训方案进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训,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造力,培养了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3.完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在原来单项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时实训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环节,使考核过程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平时实训考核。

平时成绩考核贯穿于全学期的各项实训中,贯穿于每项实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实训操作阶段,考核学生能否按规程、仪器说明书正确操作,有无钻研精神,操作是否严谨、认真,仪器、物品有无损坏。实训报告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实训报告项目是否齐全,步骤是否准确,卷面是否整洁。

(2)期末理论考核。

期末理论考试中增加病例分析题,题型设计突出体现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四)应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

在讲解各专科的急救护理知识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将重点放在对病情的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上,并启发学生思考在医生到达之前应做些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例如讲到“创伤”这部分内容时,先选择颅脑、胸部外伤病人的实例,进行讨论。围绕这一病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简要询问病史来了解原因,通过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初步判定伤情并进行评定其创伤的程度,创伤的紧急处理原则和重点护理措施。通过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提出合理的紧急处理意见,参与制定护理方案等。

二、课后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急救护理学》教学实施效果,我们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2个年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采用问卷式,共发调查表170份,回收170份,有效率为100%。结果表明:

1.学生普遍认为,开设《急救护理学》课程十分必要,让她们学会并掌握了多种急救技能,为到临床实习和将来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能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98%的学生反映,围绕病例展开讨论,有利于对教学要点的理解和掌握,她们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且24%的学生提出理论授课应更多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

护理心理学教学 第12篇

1 成人护理教育的特殊性

1.1 学员的学习目的明确

从成人护理教育学员的学习特点来看, 学员大多来自基层的医疗单位, 有一定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 有一定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对教师也带着审视的目光。他们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和更新固有的知识, 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与普通高等护理教育相比, 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独立性和应用性。

1.2 集中授课, 课时较少

成人护理教育的大多数学员都要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 并且可能已结婚生子。成人护理教育在管理上一般采取的是业余时间集中授课的学习方式, 每次2周~3周, 课时严重压缩。

1.3 学员之间合作较差

成人护理教育中的多数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单位, 短暂的学习以及年龄差异, 使学员之间沟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 与普通本科护生相比, 他们就显得缺少活力, 课堂气氛不活跃。

2 《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探讨

2.1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安排侧重点

成人护理教育的课堂教学存在明显的矛盾, 课时较少但教材内容繁多。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特点, 本着学科基本结构、基本内容与学科新进展相结合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首先, 必须是儿科临床护理实践中常见病、多发病患儿的护理知识, 例如, 腹泻患儿的补液护理、缺铁性贫血患儿的补铁方法、佝偻病的预防等, 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其次, 教学内容还应反映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水平, 例如, 近年发病率增高的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婴儿抚触法、婴儿游泳及新生儿疼痛管理等等,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更新和提高, 感到学有所值。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知识传授的侧重点, 由于成人护理教育的学员第一学历偏低, 而且我国原来的护理教育模式基本与临床医学相同, 重视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忽略或忽视了护理的主动性。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 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 应加强对成人护理教育学员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 例如有关婴儿喂养、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重点四方疾病的健康指导等, 以满足临床护理需要。

2.2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出发, 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成人护理教育学员不再像普通本科生那样简单地渴望通过临床病例情景获取对一个疾病的认识。因此, 单纯地举例会因缺乏新鲜感而难以引起共鸣。另外, 由于他们多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能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 所以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注意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如涉及患儿的护理知识时, 可以选择提问、讨论的方法, 让学员介绍自己所在医疗单位常用的一些措施、小革新和小发明等, 这样可以使学员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做到教学相长。另外, 课堂上还应注意帮助学员记重点, 学员的学习时间紧凑, 又要应付一些记忆性强的考试, 所以在课堂上对重点部分给予强调, 并尽可能编成口诀、打油诗等形式帮助学员强化记忆, 简化学习过程。例如, 在讲小儿运动发育时可以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 七滚八爬周会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可总结为“三出五深两周消, 黄轻食佳精神好”;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可总结为:“苍白无力肝脾大, 食欲减退喜食泥, 烦躁萎靡智力差, 心率增快心扩大, 免疫低下易感染”等。提高学员的课堂学习效率, 使学员不仅能学到新知识, 而且可以轻松通过考试。

2.3 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 集色、形、光于一体, 直观形象, 新颖生动, 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 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讲述“婴儿喂养、正常足月新生儿的护理、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时, 采用播放VCD的方式,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增强他们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2,3,4,5]。

2.4 指导学员上网、阅读和评价相关的科研论文

通过指导学员阅读和评价相关的科研论文, 可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能力及临床科研能力。通过这种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员的综合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以此达到成人护理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 从事儿科护理的教育者必须重视成人护理教育的特殊性, 根据《儿科护理学》课程的特点, 结合成人护理教育的发展要求, 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使成人护理教育学员真正学有所获, 在理论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摘要:针对成人护理教育的特点, 提出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安排知识侧重点, 使学员的知识得到真正的补充和提高;通过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学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采用启发式提问、讨论、指导阅读相关科研论文等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成人,护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沈通桃, 孙建宏.成人医学教育中麻醉学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7, 9 (3) :303-304.

[2]史丽荣.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护理研究, 2009, 23 (8C) :2237-2238.

[3]段红梅, 王惠峰, 郝玉芳.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护理研究, 2009, 23 (5C) :1400-1401.

[4]张淑彦, 张宏, 梁红.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培养护生护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2C) :556.

上一篇:大学生失业保险的认识下一篇:目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