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品种范文

2024-06-23

油茶品种范文(精选4篇)

油茶品种 第1篇

1) 树种:普通油茶

2) 类别:优良无性系 (SC)

3) 编号:滇R—SC—CO—001—2008

4) 品种特性:树冠自然圆头形;叶披针形;顶花芽1~2个, 花白色, 花瓣倒心形;果实球形, 红色。树势强, 以顶花芽、短果枝结果为主, 大小年不明显栽后第3年开始开花和结果。平均单果重21.64g, 种子2~9粒, 10月下旬成熟, 冠幅产果量1.45kg/m2。鲜出籽率为42.3%, 种仁含油率54.07%, 平均产油量582kg/hm2。

5)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于云南省海拔2 000m以下, 尤以1 600m以下为好, 酸性或微酸性红壤、沙壤和黄壤的阳坡或半阳坡种植。

6) 栽培技术要点:采用嫁接或扦插繁殖。一般6~8月造林, 栽培密度应因地制宜, 土壤肥厚、山脚, 株行距3m×3m或3m×2.5m, 亩栽74或89株;中等肥厚、山腰, 株行距2.5m×2.5m, 亩栽106株;土壤瘠薄、山顶, 株行距2m×2.5m, 亩栽133株;林粮间种, 株行距4m×4m, 亩栽42株。适时氮、磷、钾配方施肥、除草, 树形采用自然开心形和自然圆头形, 适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2、广油4号

1) 树种:普通油茶

2) 类别:优良无性系 (SC)

3) 编号:滇R—SC—CO—002—2008

4) 品种特性:树冠自然圆头形;叶椭圆形;顶花芽1~5个, 花白色, 花瓣倒心形;果实球形, 青红色。树势强, 各类种果枝均能结果, 大小年不明显, 无采前落果现象, 栽后第3年结果;平均单果重23.82g, 种子2~11粒, 果实10月底成熟;冠幅产果量1.85kg/m2。鲜出籽率为46.6%, 种仁含油率53.83%, 平均产油量784.7kg/hm2。

5)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云南省海拔2 000m以下, 尤以500~1600m为好, 酸性或微酸性红壤和黄壤的阳坡或半阳坡种植。

6) 栽培技术要点:采用嫁接或扦插繁殖。雨季的6~8月份, 造林成活率高。栽培密度应因地制宜, 土壤肥厚、山脚, 株行距3m×3m或3m×2.5m, 亩栽74或89株;中等肥厚、山腰, 株行距2.5m×2.5m, 亩栽106株;土壤瘠薄、山顶, 株行距2m×2.5m, 亩栽133株;林粮间种, 株行距4m×4m, 亩栽42株。适时氮、磷、钾配方施肥、除草, 树形采用是自然开心形和自然圆头形, 适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3、广油9号

1) 树种:普通油茶

2) 类别:优良无性系 (SC)

3) 编号:滇R—SC—CO—003—2008

4) 品种特性:树冠自然圆头形;叶椭圆形;顶花芽2~13个, 花白色, 花瓣倒心形;果实球形, 红色。树势强, 枝条下垂, 各类果枝均能结果, 大小年不明显, 无采前落果现象。栽后第3年开花结果。平均单果重25.70g, 种子2~8粒, 10月底成熟, 冠幅产果量1.82kg/m2。鲜出籽率为40.6%, 种仁含油率57.21%, 平均产油量683.4kg/hm2。

5)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云南省海拔2 000m以下, 尤以500~1600m为好, 酸性或微酸性红壤、黄壤的阳坡或半阳坡种植。

6) 栽培技术要点:采用嫁接或扦插繁殖。雨季的6~8月份, 造林成活率高。栽培密度应因地制宜, 土壤肥厚、山脚, 株行距3m×3m或3m×2.5m, 亩栽74或89株;中等肥厚、山腰, 株行距2.5m×2.5m, 亩栽106株;土壤瘠薄、山顶, 株行距2m×2.5m, 亩栽133株;林粮间种, 株行距4m×4m, 亩栽42株。适时氮、磷、钾配方施肥、除草, 树形采用是自然开心形和自然圆头形, 适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4、广油13号

1) 树种:普通油茶

2) 类别:优良无性系 (SC)

3) 编号:滇R—SC—CO—004—2008

4) 品种特性:树冠自然开心形;叶披针形;顶花芽2~6个, 花白色, 花瓣倒心形;果实球形, 青红色。树势强, 较开张, 各类果枝均能结果, 大小年不明显, 无采前落果现象, 栽后第3年开花结果。平均单果重25.88g, 10月底成熟, 属霜降籽, 冠幅产果量1.5kg/m2。鲜出籽率为44.6%, 种仁含油率53.59%, 平均产油量900.5kg/hm2。

5)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云南省海拔2 000m以下, 尤以500~1600m为好, 酸性或微酸性红壤和黄壤的阳坡或半阳坡种植。

6) 栽培技术要点:采用嫁接或扦插繁殖。雨季的6~8月份, 造林成活率高。栽培密度应因地制宜, 土壤肥厚、山脚, 株行距3m×3m或3m×2.5m, 亩栽74或89株;中等肥厚、山腰, 株行距2.5m×2.5m, 亩栽106株;土壤瘠薄、山顶, 株行距2m×2.5m, 亩栽133株;林粮间种, 株行距4m×4m, 亩栽42株。适时氮、磷、钾配方施肥、除草, 树形采用是自然开心形和自然圆头形, 适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5、广油14号

1) 树种:普通油茶

2) 类别:优良无性系 (SC)

3) 编号:滇R—SC—CO—005—2008

4) 品种特性:树冠自然圆头形;叶披针形;顶花芽1~18个, 花白色, 花瓣倒心形;果实球形, 红色。树势中, 成枝力强, 各类种果枝均能结果, 大小年不明显, 无采前落果现象, 栽后第3年开花结果。, 平均单果重22.49g, 10月底成熟, 冠幅产果量2.04kg/m2。鲜出籽率为43%, 种仁含油率56.51%, 平均产油量1018.2kg/hm2。

5)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云南省海拔2 000m以下, 尤以500~1600m为好, 酸性或微酸性红壤、沙壤和黄壤的阳坡或半阳坡种植。

推介几个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 第2篇

2.湘林1号:2006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树势旺盛,树体紧凑,枝条分枝角度40°左右,树冠自然圆头形或塔形。叶椭圆形,绿色至墨绿色,叶面光滑。花期稍晚,通常于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500克果重有果实15~30个,每个果实有心室2~4个,出籽率46.8%,干籽含油率35%,鲜籽含油率8.87%。丰产性能好,每667平方米栽110株,株行距为2米×3米,适宜在湘、赣、桂、浙等油茶主产区种植。

3.湘林27:1998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树冠自然圆头形,叶片椭圆形、较细长,叶面光滑。花期适中,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实球形或卵圆形、青红色,果径3.0~4.5厘米,500克果重有果实15~28个,每个果实有心室3~5个,壳薄,出籽率50%~56%,干籽含油率34%~37%,鲜籽含油率10.7%。每667平方米栽110株,株行距为2米×3米。

4.湘林34:1998年通过湖南省良种审定。树冠自然圆头形,叶片椭圆形,叶面光滑。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实桃形、卵圆形或橄榄形,青红色或青黄色,果径3.0~3.5厘米,500克果重有果实25~45个,每个果实有心室3~4个,出籽率43.5%~52.0%,干籽含油率36%~41.5%,鲜籽含油率11.0%~12.0%。每667平方米栽110株,株行距为2米×3米。

5.湘林16:1998年通过湖南省林木良种审定。树冠自然圆头形,叶片椭圆形,叶面光滑。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实球形或橘形,有棱,青黄色或青红色,果径3.2~5.0厘米,500克果重有果实15~28个,每个果实有心室3~5个,出籽率53.4%~54.5%,干籽含油率31%~36%,鲜籽含油率7.6%~8.3%。每667平方米栽110株,株行距为2米×3米。

浅谈油茶品种的选择 第3篇

1 油茶品种的分类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 在天然杂交和人工选择的过程中, 形成了多样性的品种类型。

1.1 根据其形态特征、茶果成熟的迟早分类

通常分为寒露种、霜降种和立冬种等品种类型。寒露种花期早, 有利于昆虫授粉, 坐果率高。树体紧密, 分枝多, 夹角小, 叶片小而密, 比较抗风, 果实在10月初成熟, 是早熟品种;其果较小, 果皮较薄, 每果一般含籽1~3粒, 出籽率和出油率较高。霜降种的果实在霜降前后成熟, 是中熟品种, 树体开展, 果大皮厚, 每果含籽3~9粒, 出籽率和出油率中等。立冬种果实在11月上旬成熟, 是晚熟品种, 树体高大, 分枝稀, 树冠开展, 耐寒, 耐阴湿, 果皮常有棱角、较厚, 有纵线4~5条, 每果一般含籽4~10粒, 出籽率和出油率较低。

1.2 按果实的大小分类

可分为大果油茶、中果油茶和小果油茶。大果油茶 (如越南油茶) 我国栽种面积排第3, 主要分布在靠近越南的广西和广东等地。中果油茶 (也叫普通油茶) 是我国栽种最多的油茶树种, 主要分布在广西、四川、浙江、安徽等地。小果油茶 (也叫江西子油茶) 在我国栽种面积仅次于普通油茶, 主要分布在福建、广西、江西等地。

1.3 按油茶花的颜色分类

可分为红花油茶、白花油茶、粉红色油茶等, 五颜六色, 多种多样。

1.4 按油茶果的形态和颜色分类

可分为红球、青球、脐型红桃、青桃、红桃、青桔等等。

2 种植油茶的目的

油茶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茶油享有“油中之王”之誉, 是高级的烹调食用油, 色清味香, 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茶油及其副产品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具有多种用途;茶油还是一种不干性油, 耐久藏, 是战备的重要物资。茶饼既是肥料又是农药。茶壳是活性炭、栲胶、康醛的重要原料。木材坚硬致密, 可作农具。油茶树不易燃烧, 具有防火功能, 是生物防火林带的良好树种。油茶树叶肉厚且常绿, 是良好的观叶植物;油茶果的形态和颜色可分为红球、青球、脐型红桃、青桃、红桃、青桔, 是良好的观果植物;油茶花的颜色可分为红花油茶、白花油茶、粉红色油茶等, 五颜六色, 多种多样, 是良好的观花植物。因而油茶还可用于绿化、美化环境, 也是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良好树种。

因此, 种植油茶树的主要目的有3个:一是采摘油茶树的种子、获取种仁、榨取茶油供食用;二是利用油茶树不易燃烧, 具有防火功能, 起防火林带作用。三是利用油茶树的叶、花和果实的生长特性和观赏价值, 起到美化绿化环境的景观林的良好作用;也具有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良好作用。

3 油茶品种的选择原则

3.1 实现目的原则

在选择油茶品种时, 应首先考虑造林的目的对油茶品种特性的要求。龙川县是油茶种植大县, 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各种油茶, 寒露种、霜降种和立冬种都有种植, 种植油茶树的主要目的是采摘油茶树的种子、获取种仁、榨取茶油供食用。但林农采摘油茶果实的时节习俗一般在寒露过后采摘油茶果实, 再加上寒露种油茶出籽率和出油率较高, 所以应选择乡土选优寒露种油茶 (如黄石小果油茶、粤韶73-11) 种植。考虑到物种的多样性和自然选择性, 也可选择经改良后的霜降种油茶 (如鹤畲中果油茶、佗城中果油茶) 种植。

3.2 适地适树原则

就是指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 顺应自然规律, 选择能适应造林地立地条件的品种进行造林。目前龙川县栽植的油茶品种以寒露种和霜降种油茶居多。近年来龙川县油茶办推广的主要品种是经改良后的霜降种 (如鹤畲中果油茶、佗城中果油茶) 和部分乡土选优寒露种 (如黄石小果油茶、粤韶73-11) 等等。依据气候条件、林农采摘油茶果实的时节习俗和种植油茶的目的不同, 所选种的油茶品种也不一样。

3.3 生物多样性原则

品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基础。

3.4 综合高效原则

以实现目的为前提,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也是品种选择的原则之一。利用油茶树不易燃烧, 具有防火功能, 同时兼有茶油收入。龙川县是山区县, 很多林农依山建房, 房后大片森林, 一旦发生山火, 将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房屋后种些油茶树能起到防火林带作用;又比如特殊建筑:各种线路下 (包括高压线下) 、加油站、煤气站、傍山小区和乡镇街道等周边也种些油茶树能起到防火林带作用;特别是大片森林之间的防火林带更加离不开油茶林带建设, 因为后续管护成本低 (茶油收入也不少) 。起防火林带作用的油茶树不宜过于高大, 又不宜过于矮小, 所以要选择中果油茶, 如经改良后的霜降种 (鹤畲中果油茶、佗城中果油茶) 。这也是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良好树种。

3.5 乡土树种原则

乡土树种是人工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具有稳定的生长习性和可预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6 适应条件原则

在选择油茶品种时, 除要满足上述条件外, 还要适应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造林地苗木来源、劳力条件、技术水平、资金状况等。龙川县不仅是千年古县、中央苏区县还是旅游大县。交通四通八达, 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和赣深高铁 (在建) 都在龙川设站;汕昆高速 (在建) 、河梅高速、205国道、227省道和228省道贯串全县。油茶是良好的观叶、观果、观花植物, 县花———山茶花在美化绿化的景观林带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用于这些地方种植的油茶品种应该是树干高大、果大、花大且艳丽的大果油茶, 特别是大果红花油茶 (如华南红花油茶、越南油茶) 。

摘要:油茶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茶油享有“油中之王”之誉, 是高级的烹调食用油, 色清味香, 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茶油及其副产品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具有多种用途。油茶还可用于绿化、美化环境, 是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及生物防火林带的良好树种。发展油茶生产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而被广泛栽植。通过对油茶的分类和油茶种植目的的分析, 总结了油茶品种的选择的原则, 以供林农和同行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油茶,油茶分类,油茶种植目的,油茶品种的选择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国油茶品种志编委会编辑.中国油茶品种志[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6, 1

[2]广东林业编辑部编辑.广东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3, 3

油茶品种 第4篇

脂类是种子贮存能量的一种形式, 在种子发育成长过程过程中, 脂类在内质网上以三酰甘油形式被输送到细胞内的贮油细胞器—油体, 为种子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油体是植物细胞内最小的细胞器, 其直径为0.5~2.5μm, 且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油体非常稳定, 干燥的种子细胞内或者经过离心分离, 油体间都不会发生融合或聚合, 所以采用石蜡切片法可以观察到油体。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 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等工业产品的原料, 茶油具有色清味香的特点, 而且营养十分丰富, 是优质的食用油, 同时也可用作润滑油等用于工业, 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 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豆油, 与橄榄油相比维生素E含量高一倍, 并含有特殊的生理活性物质 (茶多酚和山茶甙) , 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此外, 科学规划种植油茶林还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环境价值, 《药典》上也早有记载茶油的药用价值。

种子的含油量与油体的关系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几年来也有较多的相关研究, 也证明了油体的大小会影响种子内脂肪酸的积累, 从而影响到种子的含油量。少数研究者对油茶油体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但是关于油茶油体形态、大小及与种子含油量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

为观察油茶油体形态、大小, 研究油茶的油体与种子含油量的关系, 本实验采用了石蜡切片、苏丹III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技术相结合, 对不同含油量的油茶品系的油体大小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初步探讨了油茶种子含油量与油体大小和分布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油茶的油体进一步改造、高油油茶品系选育等提供相关的基础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选择成熟干燥的油茶种子, 4个油茶品系分别是自然群体含油量高的41、含油量低的35以及优体含油量高的5-41、含油量低的湘210。

2.2 试验方法

2.2.1 材料选取与处理

选取外观正常、外表饱满的油茶种子, dd H2O中泡1d软化, 去除种皮后切成长宽为5mm的小块, 放入FAA固定液 (酒精-福尔马林-甲醛水溶液) 中固定24h以上, 放入70%乙醇溶液放置2h, 洗去FAA固定液准备脱水。

2.2.2 脱水与透明

50%乙醇、1h—65%乙醇、1h-80%乙醇、1h-95%乙醇、1h-无水乙醇、1h-无水乙醇、1h-丙酮、0.5h

样品放入有盖容器内, 讲无水乙醇与二甲苯等比例混合, 透明0.5h, 再放入二甲苯5min, 二甲苯5min

2.2.3 切片制作

将蜡屑每隔半小时加入材料中至不熔, 将蜡碗放入恒温箱过夜, 温度调高, 换蜡三次, 包埋用的蜡倒在纸盒内, 镊子尖端加热, 取材料放入盒内, 并摆正。待纸盒内石蜡表明有一薄层凝固, 将纸盒到放入凉水内, 1h凝固, 然后放滤纸晾干, 可用纸包上。用石蜡切片机进行切片并粘片, 放入37℃恒温箱中过夜。

2.2.4 脱蜡与染色

放于纯二甲苯溶液中10min上, 重复三次, 直到没有蜡为止, 蒸馏水洗后加入70%乙醇浸洗, 放置苏丹溶液染色30min, 入50%乙醇分色, 蒸馏水洗。

2.2.5 透明与观察

90%-90%-95%-100%的乙醇溶液中分级洗脱每级10min, 放入25%-50%-75%-100%-100%的二甲苯溶液中透明每级10min。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从4个油茶品系成熟种子细胞内油体的观察图片可看出油茶种子内油体形态多为球形

3.2 不同含油量的油茶种子内油体分布的观察

从4个油茶品系成熟种子的油体观察图片中, 可看出含油量越高的油茶品系细胞染色范围越大, 细胞内油体繁多, 且含油量越低的细胞染色越浅, 细胞内油体分布稀疏, 数量少不易观察, 此结果与相关其他种子油体观测报道相类似。

4 结论

通过石蜡切片、苏丹染色与显微观察发现油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与含油量有一定的关系, 含油量越高, 油体排列越繁多, 面积越大。根据含油量与含油体率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含油量油茶种子的细胞内油体形态、分布的差异性, 可以快速并准确地处油茶种子的含油量高低, 为油茶高油品系选育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摘要:为观察油茶种子的含油量与油体之间的相关性, 本实验采用石蜡切片、苏丹III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对含油量不同的油茶品系种子油体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不同含油量的油茶种子油体的分布和数量油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油茶,油体,石蜡切片,含油量

参考文献

[1]Huang A H C.Oil bodies and oleosins in seeds[J].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2, 43:177-200.

[2]马力.茶油与橄榄油营养价值的比较[J].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7 (14) .

[3]赵传志, 卢金东, 苏磊等.以油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 2008, (2) .

[4]Hu Z, Wang X, Zhang G, et al.Unusually large oil bodied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lower oil content in Brassica napus[J].Plant Cell Rep 2009, 28 (4) .

上一篇:基层诊疗服务下一篇:三个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