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艺术类范文

2024-07-25

高层次艺术类范文(精选8篇)

高层次艺术类 第1篇

关键词:艺术院校,高层次人才,核心竞争力,对策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则是人才中佼佼者, 人才中的“高大上”。新世纪以来, 我国高校不断发展, 高校间竞争也从外延竞争走向内涵竞争。内涵的竞争, 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高校发展的标杆, 直接决定了高校的社会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 高等艺术教育应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层次人才的定义

关于高层次人才的定义, 业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所谓“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地区, 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一般包括两院院士、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首席科学家、各级“人才工程”入选者、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通俗地说, 高层次人才就是人才中的“高大上”, 即学历职称层次高、社会影响大、学术造诣上档次。他们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 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 具有活跃的研究思想, 对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具有创造性的构想, 能把握学科的前沿与发展方向, 具有领导和组织本学科中青年学术梯队在其前沿领域保持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是国家创新体系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主要的依靠力量, 同时, 也是人才竞争中最激烈的争夺重点。因此, 能否更好、更多地汇聚高层次人才就成了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和高等学校在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关键。

二、艺术院校高层次人才现状

艺术院校的人才建设和其他院校相比,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科技技术, 提高生产力, 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自然科学人才, 如两院院士、“863”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上世纪末, 国家先后启动了“985”计划, “211工程”建设,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加快和促进了一大批综合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 艺术院校却无一校入选, 全国31所独立建制的本科艺术院校, 至今仍无一校以大学称谓。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 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党和国家对文化的重视, 为艺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为进一步做好艺术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保证。

三、艺术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原则

1. 科学规划。

高层次人才引进要有计划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要从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出发, 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科学设立人才引进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计划,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 制订完备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及考核系统, 使人才工作科学、有序、合理、规范、有成效。

2. 纵向发展。

高校的发展定位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模式。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 但人才的培养, 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的人才要有创造力和创新力, 我们就必须把培养人才的目标自觉地定位为精英教育。要求我们要摒除大而全、小而全横向发展的思想, 集中主要精力发展优势学科, 向纵向和深度发展。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 人才资源也是有限的, 因此,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应该放在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上, 集聚人才, 打造核心竞争力, 形成整体集团优势。

3. 专业对口。

高层次的人才引进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周期也较长, 任何高校都不可能网罗所有的人才, 同样也并非所有的人才都适合该校发展的需要。因此, 高层次人才引进时要避免过于急功近利, 片面追求人才的头衔和光环的现象, 做到专业对口、人尽其才。

4. 注重实效。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目的是加强学科建设, 培养高水平人才及做好年轻教师的传帮带。目前, 不少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时,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只挂名, 并不参与实际的教学和学科建设, 甚至不到校, 有“名”无“实”。挂名人才虽然对学校的名声有一定影响, 但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高关高校生存的最本质要素, 却没有任何的意义。

5. 多渠道。

艺术院校和其他院校相比, 它的实践性更强, 社会性更突出。因此, 艺术院校的人才引进不能机械地用一些头衔去定位, 明星、名人都可以成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象, 文化产业集团、演艺集团、创意产业公司的专家等, 只要能拓宽学校的办学定位, 拓宽学生的眼界, 发散思维, 都应该成为人才引进应该考虑的目标。

四、艺术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1. 引进的人才要具有公信力。

人才是高校的生命力, 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必须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引进的人才在专业领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德高尚、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就, 对学科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为该领域的领军人才。引进的人才要具有公信力, 要有说服力、要有真才实学, 能起带头和表率作用, 其能力和水平要得到所在学科同行的高度认可。严格高层次人才考核机制, 杜绝任人唯亲、因人设岗、弄虚作假, 搞形式主义, 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

2. 立足传统学科, 大力发展新兴学科。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文化产业培养的重要基地, 艺术院校的发展必须紧贴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 努力为社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因此, 艺术院校的人才发展工程既要立足传统学科, 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壮大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 做大做强;同时又要转变艺术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同样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既要有所侧重, 又要灵活多样。大力发展新兴学科, 加强艺术院校与社会文化发展集团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互惠共赢。

3. 加强优势学科团队建设。

“同舟共济扬帆起, 乘风破浪万里航”。团队精神, 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提升教学、科研、创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无敌的团队, 团队中成员精诚协作、扬长避短、分工配合。因此, 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时必须考虑现有人才队伍发展的状况, 知己知彼, 彼此能产生共鸣, 形成合力, 而不能违背人心, 形成内耗。同时,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具有较好的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 能够承担起所在学科的传帮带作用, 薪火相传, 以老带新, 形成精诚团结、分工明确的团队。共同进行教学探讨、课题研究及专业创作。集体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申报、国家和省精品课程推荐、国家和省级展演, 等等。将培养和造就学科发展的接班人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只能育己、不能育人, 只想育己, 不想育人的人才要坚决一票否决。

4. 拓宽艺术人才引进的新思路。

艺术学科的高度实践性决定了艺术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应多渠道、全方位。艺术院校的发展, 不能仅仅定位于引进其他高校的人才, 而应该全面发展。知名学者、著名演员、文化名人都可以成为高校引进的对象, 同样文化产业集团、创新产业公司等社会文化产业同样也是引进的重点。另外, 人才引进的模式应该形式多样, 既可以特聘, 全日制引用, 又可以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的方式柔性引进人才, 集中开展专业课程, 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开设工作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同时, 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 不到岗、不尽责的, 不予引进。

5. 实现人才培养双项发展模式。

高层次人才是各单位最宝贵的资源, 既珍贵又稀缺。因此,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运作并不容易, 如引进不当, 如引进不当, 甚至会导致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恶化, 恶性竞争。另外,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需要引入单位开具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条件, 办理的周期有时相当长, 投入相当大。而且, 有时高层次人才的高待遇、高福利, 也会导致现有人才的攀比和心态失衡, 导致现有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因此, 我们在人才引进时, 应该改变思路, 在把高层次人才引进来的同时, 我们可以将需要培养对象送出去, 送到高层次人才手下定向培养。加强校校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高校之间学分互换。让学生到企业或公司进行社会实践, 直接接受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针对高校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 每年制定名额, 由指定国家、指定学校、指定导师进行定点培训, 直接接受本领域、本学科知名大师的熏陶和培养。实践证明, 这种“送出去”的培养模式远比“请进来”来得更有价值, 成本更低, 效果更直接。这种双赢的人才引进模式, 比相互挖人, 更有意义, 更有价值。

文化艺术人才是文化发展繁荣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务之急。高等艺术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头堡”, 是传承和宣扬中国文化艺术的主力军,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如何加强艺术院校高层次人才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将是艺术院校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

[2]米如群.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发展高等艺术教育[N].光明日报, 2013-04-08.

[3]余斌.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误区和对策[J].人事人才, 2007 (8) .

[4]高福安等.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J].传媒教育, 2010 (5) .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书法艺术 第2篇

关键词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 书法艺术 实用性 观赏性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使用最少的辅助工具,以线条为主承载,色彩单一,虽然墨色变化纷繁,但终只有黑色。现今书法艺术已遍布北美、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人类从事书法艺术的动机依次为:记录需要、交流需要、文化传播需要、审美的需要、装饰的需要等,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 即是“需要”。“需要”这个概念概括了众多的动机,提到“需要”就离不开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通过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基本需要与书法艺术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剖析许多书法艺术本质的问题。

人的需要力量是书法艺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利用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尝试分析书法艺术的形成过程。

生理需要使人们维持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食物、衣服、性欲等等)。这类需求的层次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这些生理需求在所有需求中占基础地位。

从表面来看生理需要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没有多少关系,然而实际上书法艺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文字符号,在史前文化中,人类还处在饥寒交迫的状态,解决不了基本的温饱与需求,为了能获得食物与安全。当时的人类把希望寄托到神灵身上,当时的文字是一种神圣的事物,是人们用来与神灵交流的工具。例如“水书”被称为幼儿文字。由专业的水书先生使用,记录“人筮之书”的文字,普通人不会用。“东巴文”是云南纳西族用来与神灵打交道的文字。“东巴文”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意为“智者”,主要用来书写经文,布道念经、求神算卦。古埃及的文字和彝文也是用于与神灵的沟通。

回到书法艺术中来,由于人生来就有对安全的需要,因此人喜欢一直稳定的事物,而不喜欢未知的事物。所以,人类更希望自己处在一个有秩序的、稳定的环境之中,给人们一个和谐的、自己能控制的并且能给自己带来惊喜的环境。那种想通过某种心灵的寄托或爱好把整个人类组成某种有秩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生存环境。多少也是安全的需要,记得《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中在整个船快沉的时候,没有生存可能的情况下,有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乐队最后的演奏,诸如此类都是通过一种精神的寄托来减少或麻醉自己的恐惧,来制造一种虚幻的安全环境,这也是人处在一种不安全环境下的本能反应。寻找精神寄托时恰恰是作者感情最投入的时候,同样的这时艺术作品才更具有价值。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就会产生,并且以此为中心。

归属与爱的需要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最为密切,它们的表现即是一个人非常希望与其他人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或是社会上其他成员的认可与尊重,它将朝着这么一个方向努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认为个人和社会是有联系的、互动的,不是单一的、鼓励的,一个人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在古代中国没有现代高科技的通讯方法和娱乐场所,古时书家通常会用书信的方式交流感情或探讨问题亦或研究彼此的书法心得。自尊需要,是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威信、自信、独立和自由等等,自尊需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书法艺术可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最近一位文化名人评价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包含了中国人审美的所有标准。”著名书法教育家陈振濂也说:“书法艺术是艺术美中最具有理念意义又最淳朴的美的形式。” [10]所以说书法艺术搞好了可以得到人较高层次的自尊的需要。自实现的需要,是对天赋、能力、智力等等的充分開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不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需求层次的最高位。

通过书法艺术的途径完全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在书法方面有一定的天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完全可以通过书法艺术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书法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也是国粹,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继承和发扬,从古到今有很多人都通过书法艺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如果说通过一种载体来自我实现的话,它完全可以是书法艺术,毕竟它是唯物的可以和自我实现有机结合在一起。

结语

本文通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将需要层次理论与书法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并揭示了书法艺术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的进步带动了书法的发展,书法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通过这篇文章把它阐述出来,让从事书法艺术的人群重新认识自我,也应坚信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书法艺术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也希望书家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附 注

[1] [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著.宗教心理学[M].沈翼鹏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30.

[2] 李德安著.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M].若水译.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2:259.

[3]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 马斯洛的智慧———马斯洛人本哲学解读[M].刘烨编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55,4.

[4]连登岗.华夏文字与汉字的起源[M].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

[5] 李永 高萍 张宇鹏.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宗教信仰心理[M].西安社会科学.2010.

[6]毛万宝 黄君著.中国古代书论类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浅析《兰亭序》艺术美的三个层次 第3篇

一、 材料层

黑格尔曾说:“遇到一件艺术作品,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 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1一件艺术作品从无到有需要创造它的物质材料, 《兰亭序》亦复如是。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云:“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 遒媚劲健, 绝代更无。”;唐代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云:“王羲之《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 书《兰亭序》。”从上述两个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创作《兰亭序》时使用的是鼠须笔和蚕茧纸等材料, 这是否带有他个人使用习惯姑且不论, 但作为艺术作品载体的材料的不同是有可能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产生不同影响的。王羲之在《书论》中云:“若书虚纸, 用强笔;若书强纸, 用弱笔。强弱不等, 则蹉跌不入。”在不同纸质上书写, 与制成笔毫的材料和用笔的强弱有关。笔毫是全鼠须抑或兼毫制成不确定, 但它的特点就是弹性好, 适宜侧锋取势。所以, 艺术作品的材料层的不同, “一方面, 它会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2, “另一方面, 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3。这两个方面是会间接使观赏者在观照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独特的“意味”, 产生特殊的美感体验的。

二、形式层

艺术作品的形式层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要借助于材料, 但

最终又显现为一个的形式的世界。 王羲之在 “ 群贤毕至”“惠风和畅”这样的环境下, 将个人即时人生感怀付诸笔墨化为此作, 其中的笔法、线条、章法等形式因素构成了它的形式层。通观全篇, 每个字形态各异, 即使重复出现的字也极尽变化。首先, 是笔法精妙。纵观它的点画的“藏露”“刚柔”“轻重”“提按”等变化无穷。其次, 是线条流畅。字字运笔畅快, 回笔婉转, 画画相连, 圆润流畅而又变化多端。字与字之间收笔、起笔相互顾盼、呼应, 形成起伏连绵之势。再次, 是章法浑成。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云:“右军《兰亭叙》, 章法为古今第一, 其字皆映带而生, 或小或大, 随手所如, 皆入法则, 所以为神品也。”纵观通篇, 我们注意到王羲之非常注重“牵丝萦带”。如“不知老之将至”的“知、老”, 又如“形骸之外”的“之、外”, “临文嗟悼”的“悼”等。《兰亭序》通篇字与字之间虽不尽相连, 但行笔连贯, 一气呵成, 又如观滔滔黄河, 一泻千里, 不可遏止之势。此外, 纵有行、横无列, 虚实掩映, 疏密有致, 俯仰、相背、欹侧、奇正、参差等特点处处可见, 显示出王羲之即兴书写时那种应运自然、超然物外的心境。上述几个形式层面共同展现出《兰亭序》从局部到整体, 浑然天成, 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

三、意蕴层

《兰亭序》的意蕴层面不仅蕴含在酣畅淋漓的笔墨印迹中,

也蕴含在富有人生哲理和充沛情感的序文中。我们从中不难窥视到王羲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宇宙观等。《兰亭序》是他在一个“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即兴创作而成, 在远望“崇山峻岭”, 近临“茂林修竹”的幽境中,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以“游目骋怀”之眼界与胸襟, 怀抱自然, 体会人生之当下快感, 表达了他对人作为天、地两间之固有者对宇宙、自然所表达出的敬畏之心, 发出“大矣造化工”之感叹。接下来, 以迅敏的遐思和“飘若游云, 矫若惊龙”之笔将“俯仰一世”“放浪形骸”“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等人生感受跃然于纸上, 感慨万千;“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人们欣喜的事物随着俯仰转瞬凋零的岁月也变为陈迹, 何况人生非永恒之世, 不得不听凭造化, 终究“各复归其根”。亦如李清照《武陵春》云:“物是人非事事休”, 引发心中的感触, 夹杂着人生的种种无奈之感。王羲之并不赞同“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的“齐同生死”观念, 但也是抱着“悲夫”之叹, 把当日众人雅集之感一一记叙, 留予后人评说吧。康德说:“有一种美的东西, 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 往往感到惆怅。”, 也许王羲之当时的内心情感即是如此, 涌起一种复杂、澎湃、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无限感慨。一幅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蕴不象类似概念化的规定, 它应该有着更纵深的内核和更宽广的外延,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群对它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和阐释, 不断催生出意蕴的新内容。

综上, 材料层是艺术作品产生的基础, 形式层虽依存于材料层之上, 但材料却又是形式化了的材料, 与形式密不可分, 而意蕴层则是在材料和形式共同作用下促发审美主体引发感兴, 从而生成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艺术美也必将通过这些层面的各自功能和彼此的联系而更好的体现。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复杂的, 难以用概念、逻辑和言语等形式将其穷尽, 它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需要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对其诠释和展开。

参考文献

[1]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6.

[2]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2007.

高层建筑顶部形态设计的艺术性 第4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顶部形态,艺术性

建筑是一门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同时影响人类生存的艺术门类。也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德国先哲康德曾把建筑归为“从属的艺术”, 并以此与雕塑、绘画等“纯艺术”相区别。建筑与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有着远比其他艺术更为严格的主客观限定条件。建筑艺术以巨大的体积迫使人们接受它们体现的意识内容的影响。建筑美的内容是明确的、具体的, 但就其抽象的来说, 建筑美的内容又是宽泛的、模糊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 主要由形体、质地、色彩三项构成。

建筑艺术通过建筑艺术语言, 构成一个丰富复杂如乐曲般的形体体系, 体现了造型的美及一种意境, 从而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建筑艺术还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反映社会的重大主题, 体现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及一定时代的理想、情趣、精神风貌。高层建筑顶部作为建筑的收头部分, 其艺术性于高层建筑的整体美学息息相关。

一、高层建筑顶部形态的美感要素

建筑美感的获得, 主要来自形式上的各种和谐关系与行为的运用。建筑美的意义是由建筑的美“因” (物质的功能“因”和科学技术“因”) 、美“形” (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 、美“意” (精神和意蕴) 、美“境” (自然环境和艺术环境) 、美“感”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等要素所构成。

建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 分别有:韵律、和谐、衬托、对比、对称、均衡、主题、重点、虚实、比例、尺度、隐喻、质感, 等等。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 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比例关系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任何物体只要具备一定的比例关系, 它便初具视觉上的美感。绝大多数让我们觉得美的形式, 都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

比例是物与物的相比, 表明各种相对面间的相对度量关系。尺度和比例一样, 是为了建立和谐的视觉秩序, 比例是达成建筑物体本身的和谐关系, 而尺度是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重复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是美感的共同语言, 是创作和感受的关键。建筑中的韵律是由重复性得来的。在设计的表现手法上可以用连续式、渐变式、起伏式、交错式等。统一与对比之间的取舍与拿捏, 有时仅是一线之隔, 虽然我们希望获得统一中有对比而对比中有统一的原则, 但实际设计的时候并不容易。

除上面所说的美感要素外还有色彩、质感以及对称、平衡等, 这些都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在设计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当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 审美观也在变化, 除了上述的美学元素之外, 还要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 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

二、高层建筑顶部形态的审美意向

从现代建筑的兴起以来, 就将建筑视为空间艺术, 从空间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艺术处理和解读是现代建筑理论的观点之一。在许多设计作品中, 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艺术性。这也是高层建筑顶部设计的创意与生成的价值尺度。

1. 审美的多元化

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审美观念也随之转变, 审美的范畴也因此扩展, 尤其是当代人强调个性的发挥, 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建筑审美走向多元化。在当代建筑思潮中, 因审美倾向不同而形成的诸多建筑派已屡见不鲜, 不论是后现代派或古典主义派, 其实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审美观为基础的。那种现代主义的国际式建筑在风行了近半个世纪以后已不可能再统一天下了, 建筑艺术思潮多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不论是坚持功能主义或是主张后现代主义, 不论是重艺术表现或是重技术和功能表现, 都可以充分的让人们选择, 让社会取舍。

建筑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也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形态多元化一样, 是时代的要求, 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建筑艺术审美的多元化倾向正是当代建筑审美观的主要特征和传统美学向当代美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由于当代审美观的多元化倾向和建筑美学追求建筑艺术性, 使其超出了传统建筑美学所着重研究的“美感”的范畴, 那些构图的平衡、和谐, 以及视觉上的舒适度已渐渐到次要地位, 当代审美观所想要获得的是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当代美学中那种追求非美的倾向, 实际上是对建筑意义进行表达结果, 展示了设计师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受, 这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 它并非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美学的构图法则, 而只是对传统准则的新认识, 只是在建筑美学上追求意义的价值超过了美感的价值而已。当代建筑美学这种从单纯注重审美的客体转向审美主体本身的过程, 无疑为建筑美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也为建筑艺术思潮的活跃与多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已对建筑创作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2. 审美的简洁化

高层建筑的设计趋势逐渐走向简洁化, 在简洁的形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利用纯洁的几何形体进行设计。建筑外观的几何形体一般都是单个几何形体或多个几何形体的组合.在设计中, 则以某些几何图形出现在建筑的平、立、剖面图中。但无论是二维的几何形体还是三维的几何形体, 无疑都是抽象存在的, 通常没有任何的联想。对与建筑形体的几何美的认识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期《建筑十书》就有描述。后来由于受毕达哥拉斯和阿基米德的影响, 建筑家们特别热忠与几何和数学关系上去揭示建筑形式的美的奥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黄金分割比”。

在建筑的造型特性中, 由于建筑自身的空间、结构、材料及功能等限制, 在其最具明显的特征即为几何特性。而利用形体而产生的美, 在新建筑中也同样皆是。建筑形体的造型塑造中, 各种的几何形体都可以用, 它们之间的组合也是各式各样。而个形体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性格, 如:球形及半球形顶给人以圆满感;立方体给人以肯定感;螺旋体形给人以上升感。例如巴黎德方斯凯旋门、贝聿铭的新国家美术馆等, 它们都是表达了现代主义的简约美学概念, 既是利用简单纯粹的几何形体, 以立体主义的眼光看待建筑, 从而赋予建筑以符合数学模数, 几何比例的规则的理性美。

现代建筑的造型美, 除了纯粹的几何形体表现外, 还有以追求线形、无规律为目标的自由美。在这一类建筑中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 使其具有生命力。在这里纯粹的几何形构成并不是形式主义的视觉上的表现, 而是几何图形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自然界中, 自然的感觉可以统一一切形态:简单与复杂、美与丑等对立的因素。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 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 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 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 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 又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 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 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 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2001.

[2]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天锡.建筑审美的几何特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幼儿故事表演艺术的指导层次及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合理,创新,造型

讲故事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故事像一只神鸟, 张开彩色的翅膀, 载着孩子们飞向广阔、新鲜而神奇的天地。幼儿参与故事表演不仅仅能够发展其语言, 培养情操, 更重要的是训练心理素质, 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讲故事的专业技能, 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指导幼儿讲故事的技能方法。那么, 指导幼儿讲故事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见解:

1 合理选材

1.1 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故事进行表演

幼儿都喜欢故事, 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幼儿表演。首先要注意选取那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故事, 主题鲜明, 情节单纯, 既具有教育意义, 又极具趣味性和时代性的作品;其次要注意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适宜表演的故事是不同的, 教师要根据作品的篇幅、语言、内涵的难易程度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材;再次要注意配合表演或参赛的主题, 也可根据政治、时事、纪念日、教学日等内容, 进行选材讲故事。

1.2 选择适合幼儿自身特点的作品进行表演

由于个体差异不同, 孩子的语言、表情、肢体运动、心理素质等状态势必有区别。如果教师不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那很难指导孩子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幼儿能力得到提高。所以, 教师对自己所指导的孩子一定要有准确的认识, 对其优点、缺点、擅长及弱势要有准确的把握。并根据他的特点为其选择或调整所表演的作品。比如, 发音不够准确的幼儿在进行故事表演时教师就应该为其选择错误率低的故事内容, 或是通过肢体动作的丰富来改善发音效果的不足。当然, 课下要积极指导孩子尽量做到发音准确。再比如, 表情不够丰富的幼儿, 教师要选择情节单纯, 感情色彩浓厚的作品来激发幼儿的表情流入。善于表演的小朋友, 自然要选择角色复杂多样, 情节活泼的作品, 以充分发挥孩子的表演能力。

作品选的准, 孩子才有发挥的空间, 从而让孩子在舞台上找到自信和快乐, 否则就失去了锻炼的意义。

2 创新设计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的哈姆雷特”, 对于同一个作品不同的读者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当把文字付诸于声音、表情、动作演绎给人看时, 表演者又进行了二次艺术创造。而幼儿故事表演的这第二次创造多是由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完成, 这对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因为幼儿自发表演是随性的, 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自由发挥, 这种表演形式适合小范围小舞台联欢式的表演。而经过教师指导后进行的表演却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表演。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做到:

2.1 敏锐的艺术想象力

教师对文字的敏锐的艺术想象力将决定其进行艺术创造的水平。故事蓝本是作者创作故事的文字体现, 可要表演出来就要进行艺术处理。比如, 故事《猪的理想》, 这篇故事从文字上分析是一篇教育幼儿要通过实际的努力才能实现梦想的故事, 因此, 哲理性很强。情节安排虽然生动有趣, 可文字叙述没有对话多是心理活动, 且角色单一。家长一般看到这个作品都会觉得不具有可操作性, 也就是没法表演。其实不然, 只要教师插上想象的翅膀, 就不难发现在貌似枯燥的心理描写的背后有很强大的表演空间。小猪雍懒的动作, 小猪哼哼的腔调, 小猪异想天开时夸张的表情等等, 都可以靠孩子的表演体现出来。但前提是, 教师必须先想到, 做到, 在指导孩子时, 才会引导孩子进入意境, 调动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与小猪一起幻想。

2.2 大胆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传统的故事表演形式单一, 多是一人站在舞台上讲到完。如果指导教师可以大胆的进行艺术创造, 或是改造, 使故事表演的形式多元化, 那将会产生非凡的舞台效果。比如, 在《猪的理想》中小猪幻想当舞蹈家时, 配上滑稽的音乐如《小天鹅》、《鬼子进村》、《八戒娶亲》等等, 表演者边跳边演, 这样处理会显得这小猪既滑稽又可爱;小猪想当歌唱家时, 让小猪唱一首时尚且小孩子喜欢的歌曲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 这个环节不仅仅幼儿会喜爱, 在家长和老师中也会产生共鸣;再如, 《鼻子和嘴的斗争》中, 鼻子和嘴争辩时配上一段烘托战场硝烟弥漫气味的音乐, 使得气氛既严肃又幽默。事实证明:新颖独特的设计是调动幼儿潜能的有利武器, 更是抓住观众的有利手段。

3 造型指导

首先是声音造型。就是要根据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个性特征和环境变化, 选择恰当的音色、音高、音量、音长以及准确运用停顿、重音、节奏、语势等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声音形象的塑造。通常体积比较大的动物声音厚重、语速缓慢、音调低沉。比如:大象、狮子、河马、老虎等;体积较小的动物, 声音靠前, 略显轻巧, 语速稍快、音调偏高。比如, 小燕子, 百灵鸟, 小白兔等。个性狠毒的人声音沙哑低沉且语调狠毒。如:《聪明的小猪》里凶狠的大灰狼;个性善良的声音要温和、语调轻柔、甜美。如:《白雪公主》里的白雪公主。头脑聪明灵活的角色通常声音要清脆响亮, 语速较快, 比如:孙悟空;头脑笨拙, 愚蠢的角色通常说话吞吞吐吐, 哼哼唧唧, 如:猪八戒。另外, 骄傲的人说话盛气凌人, 谦虚的人说话平稳;奉承拍马屁的人说话低三下四, 病危的人说话断断续续;强健的人说话铿锵有力等等。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 教师要引导孩子抓住人物的个性心理, 尽可能符合生活真实, 活灵活现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出来。

其次是动作造型。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及幼儿教师必备的指导技能。教师能够根据故事中出现的不同的角色, 不同的情境设计出相应的动作。通常大的动物动作比较缓慢, 如大象, 黄牛, 孔雀等, 小的动物行动比较敏捷, 如小白兔, 小松鼠, 小公鸡等。但并不绝对, 如小蜗牛走起路来就非常非常慢, 小乌龟也很慢。所以, 设计动作时最重要的是动作和角色的性格、身份要符合, 情节的变化也会使动作发生变化。同时, 动作和声音要同步。

最后是表情造型。表情是随着声音和动作的变化而一并变化的, 声音、动作、表情三者必须统一, 且都离不开情节的需要。同一个角色在不同情节安排下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喜、怒、惊、悲、疑、害羞、谄媚、骄傲、激动是幼儿故事中常见的表情。要做到声情并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教师就要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造型, 多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模仿生活。同时, 教师要会调动幼儿放松表演的方法。具体做法:第一, 要高水平示范。第二, 要尊重孩子的创造力。第三, 精益求精注意细节。

高层次艺术类 第6篇

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得公共音乐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各大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反映了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的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一些高校领导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 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填充一下学生的业余时间,甚至认为艺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一些承担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艺术教育课程的意义所在,从而造成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课堂缺乏趣味性,适应不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大多数学生从根本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不到位, 有些学生对公共艺术课敷衍了事,纯粹是为获得学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师资配备不到 位

一些高校尚未设立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把日常工作和大型活动挂靠在团委开展。还有部分高校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交由教务处、团委等部门共同管理,致使各项工作得不到有序的开展。

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门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严重不足。没有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也就难以有计划、连续性地开设各类的艺术课程。

(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 连续性、系统性

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教学力量、办学条件开设课程 , 这就使得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高校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 , 开设的课程门类较少 , 结构布局也不科学、不合理 , 如 : 重技能而轻理论, 重理论而轻实践,或者过分娱乐化 , 缺乏知识性、人文性等 , 导致艺术类选修课质量不高,也有一些高校由于选修课体制尚未完善 , 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和取消受教师的影响较大 , 导致艺术类选修课程因人而设 , 缺乏连续性。

二、高校艺术教育开展的对策

(一)抓住首要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是关键

2011年校长论坛以“美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论题,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从加强美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等角度进行研讨。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普通高校领导艺术教育学习班”,包括主管校长、教务处长等,使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学生对艺术课的认识程度不够,是学校、教师对学生引导不够。例如在选课时,戏剧鉴赏、戏曲鉴赏等课程往往因人数不够而被取消。建议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开辟网络课堂,学生可在系统上试听八门课程,然后选择真正感兴趣的选修课程。

(二)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设立学校公共艺术教研室,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并明确职责,教研室隶属学校二级教学单位机构,并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管理和督导,使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实现健康发展。

各高校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公共艺术教育队伍,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 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加强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身的专业, 也要了解艺术姊妹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开启创作空间。

(三)完善课程设置,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还能满足学生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在课程层次上,要兼顾理论、技能和赏析等多个层次,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课程形式上,要追求多样化, 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

要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重视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抓好大学生艺术社团组织建设,培养艺术骨干,带动全校艺术活动的开展,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抓好全校性的示范性艺术展演活动。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公共艺术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对策。

高层次艺术类 第7篇

罗森奎斯特1933年11月29日出生于北达科他州大福克斯市,在中西部附近长大。在他学习的前期,他在广告墙上画电影人物,巨大的广告牌,使简单的形式从脚手架上看去非常抽象。在此基础上,詹姆斯.罗森奎斯特把图像抽象为近距离的符号的比例感,最后他的创作以肯定有力的的表现手法为主,呈现出复杂的图像层次。1960年以来,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创作大型的碎片化的图像作品,其图像多是来自于杂志,把各不相关的图像并置在一起的风格,用朱迪斯.戈尔德曼的总结语就是“嘈杂的、迅速的、粗俗的、重叠的、公开的、可见的”[1]。图像的复杂层次是从自由联想而不是从有意识的题目演变而来的,他们吸收了立体派拼贴和波洛克的堆满画面的构图形式手段。但是,如果罗森奎斯特的图像的比例和语境中有解释不清的转换,那么这转化需要与超现实主义相比较。但是罗森奎斯特的画面不像超现实一样,画家也不会让对象从属于超现实主义的梦境般的变形。相反,这些图像创造了一种平面的绘画风格,像杂志版面、电视、电影的剪切片段。罗森奎斯特解释道:“事物冲击我们的方式让我惊讶、激动、着迷。”我们都“受到收音机、电视和视觉传媒的冲击,其速度之快、力量之大使得绘画现在看起来很过时,为什么他就不应该用这种广告的力量和趋向及影响来创作呢?”[2]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的1965年的杰作《F-111》,长86英尺,是件全景式的美国大众文化作品的构想,其长度放满画廊主要展厅的四面墙壁,让观众置身在华丽而俗气的迪高荧光红意识流中:画中费尔斯通轮胎的尖锐车辙、预先混合好的蛋糕块,就像雷区,有很多小三角旗,列举了维生素;一个灯泡、一块放大的意大利面条,是人工橙色,好像罐头里倒出来的;一处核爆炸,其上有一把多彩的海滩遮阳伞,一个像画一样漂亮的小女孩坐在发型吹风机下,吹风机的样子就像导弹的弹头。画面中的图像像是在一个复杂交错的混乱环境中,相互重叠着,图像的复杂层次相互交叉,看似不和谐的交织在画面,但通过詹姆斯.罗森奎斯特所使用形象的不和谐性使他的主题更为明确、丰富,暗示了画面中对国家军事问题关注。即使是最不相干的形象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必然联系,这似乎是在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媒介充斥的时代,如果生活不过是一堆自相矛盾的、外来的、有文化含义的思想与形象,那么,其中的任何东西就完全可以用其他同样有含义的外来思想、形象来理解。这些看似混乱、东拼西凑、令人发笑的形象莫名其妙地充满忧伤。因为,这就是我们所身处的困扰的时代。

作品《白色香烟》画在了一个五英尺高的画布上,画面中的所有的内容清晰可见,他使用了碎片化、比例改变以及黑白剪切的方式,及复杂的图像层次,为的是让图像保持在单一的知觉平面上。在画中,它使用了带有形状的画布也强调了作为一件物品的作品的直接在场。罗恩奎斯特解释道:“自然逐渐地被人类修改,直到自然地和人工的彼此混合在一起。”点燃的香烟指向瓶子的开口处,瓶子正好放在一个女人的大腿上方,这个香烟的性隐喻是有意识地挪用广告探索潜意识的性信息的方式,下面倾斜的玻璃杯作为符号反映了这种主题,于是,艺术家用这种黑白的,多层次图像的叠加与重组来驾驭绘画语言。

总之,詹姆斯.罗森奎斯特的作品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其图像的复杂层次是从自由联想而不是从有意识的题目演变而来的,通过所描绘的事物和图像的联想解释他的绘画经验。艺术家反思到:“绘画是一种能力,能把各种感情放到一副画面中,然后尽可能地让这些感情慢慢渗出来,这些感情很多都与你来自哪里有关”。正是这种感情的流露,画面中不同的碎片式的图像符号组合在一起,以便表现出画家自身真正想表达的思想,这也正是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对画面中的图像的复杂的层次的充分的解释。

摘要:当我们回顾艺术发展的道路的时候,其出发点不仅仅在艺术出发的自身,而在于艺术为我们当今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启示。随着历史的发展,60年代出现的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已经把关注点从存在主义转向了符号学(从身份转向了艺术语言),这与当时的新社会及政治现实密切相关。而艺术家对新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在现代油画创作中,媒体图像的表现形式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发展地位,透过当代油画艺术中的媒体符号展现其艺术现象。詹姆斯.罗森奎斯特是波普艺术典型代表人物,大型的碎片化的图像作品,呈现出图像的复杂层次。

关键词:波普艺术,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图像符号

注释

1[1]James Rosenquist(詹姆斯.罗森奎斯特),in Judith Goldman(朱迪斯.格尔德曼),James Rosenquist(Denver:Denver Art Museum(丹佛美术馆);New York:Viking Penguin,1985),p.13.

2[2]James Rosenquist,in G.R.Swenson,“What is Pop Art?”PartⅡ,Artnews,vol.62(February 1964):p.63.

高层次艺术类 第8篇

长期以来,建筑学与建筑装饰艺术这两个既紧密联系又归属不同教学领域的专业,往往习惯站在自身的角度解释各自的研究内容,由此逐渐形成了工学范畴的建筑学与人文范畴艺术学的差异。这种依据学科分类法形成的认知态度,在不同院校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最终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这种对学科分类宗旨的误解,普遍存在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其直接不良后果是对艺术类生源就业预期产生负面影响。因为那些掌握着实用技能的工科生,由于其知识结构更适合社会需要,就业能力明显高于艺术类毕业生。

笔者试图以南阳汉化馆装饰艺术设计为实例,通过建筑与建筑装饰艺术关系的解析,就自己在艺术院校执教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体验,说明艺术教育是有可能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中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是可以较好地结合的。这种探索教学理念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理论问题,它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的时代背景下,对如何培养社会急需艺术人才有着直接的启发意义,也对如何在具体课程中体现大学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组织好教学活动有一定理论借鉴意义。

二、建筑装饰艺术的基本结构

由于建筑装饰的艺术形式因时因地甚至受思潮的影响,往往呈现多变性,因而千百年来对装饰艺术的建筑文化价值褒贬不一,也影响了人们对建筑装饰艺术在传递人类文化作用方面的看法。事实上,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具有隐含于使用中的某种精神意义。当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精神意义体现了人们的社会观念时,建筑才可能完整地发挥出应尽的社会职责。由于建筑体现精神意义的方式过于抽象,人们很难理解建筑的这种职责。建筑装饰艺术的作用就是有效地帮助人们认识建筑的这种社会职责。一切建筑装饰艺术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协同建筑,从各个层面上将这种职责充分地体现出来。正因如此,建筑与建筑装饰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是由于学科分类使艺术教育脱离了原本。据此而论,艺术教育特别是设计艺术教育是有可能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中的。

由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对建筑装饰艺术持不同态度,这种态度的倾向性会影响对建筑装饰艺术的接受认知程度。基本三分法的观点,可以认为任何一个地点的建筑装饰艺术都同时存在三个作用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结构层次。

1. 判断层次

指帮助人们对建筑特征,场所的占有,领域的开合及方向连续性等空间环境性质进行判断的层次。

人们通常基于两种不同层次的含义来理解建筑。第一种含义以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依据的理解,即空间功能属性的理解。第二种含义是感受者对建筑代码的认同程度。建筑的意义是否被认同,可以认为是人们对建筑实体理解和解释的结果。建筑空间由形式化的点、线、面、体实体构成,它们确定了空间外在的基本形状。同时空间特性的识别还依赖环境提供的线索来引导,包括视觉的引导手段。

南阳汉化馆判断层次装饰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装饰式样的不同安排向人们解释博物馆建筑代码的含义,从视觉上引导人们理解博物馆的空间特性。在这一层次上,装饰起到背景的作用。部分感受者尽管可能对自然博物馆的建筑代码一无所知,但也能通过装饰艺术提供的脉络粗略地理解博物馆的意义。从信号侦察理论看,意义多数依靠情境或脉络来体现。脉络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更容易对含混不清的代码作出确切的诠解。这为无意识认识建筑的一般公众理解建筑提供了可能。由于装饰艺术主要是借助视觉的特点在建筑与感受者之间起联系作用,装饰要素的不同安排,或强化或削弱了抽象的空间特性,影响着人们的观感并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

南阳汉化馆装饰艺术设计围绕南阳汉画的特征、场所的占有感、领域边界的开合和空间的通达性及指向性等性质,使判断层次装饰主题传递出的信息,更利于人们理解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宣传的功能。

2. 暗示层次

指对隐含于具体装饰形态中,对建筑精神内涵有暗示作用的装饰层次。包括从空间感、量感、力度感、节奏感与和谐感中引伸出的情绪意义。例如,与具体情境与事件的不确定性相联系的精神内涵。

暗示层次的装饰主要通过式样、质感和色彩三个方面的把握来传达建筑的这种精神内涵。实现气氛创造,启发联想是暗示层次装饰的主要目的。材料通过质感、色彩来影响人们心理,人们通过由此及彼的表象联想体验材料所蕴涵的建筑意义。

例如,南阳汉化馆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大量选用了地方石材,试图借助材料强调原始乡土的气息,来影响人们对于博物馆的感受。同一装饰形态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对人们心理施加各种影响。反之,被人们体验过的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知觉经验也可使环境气氛赋有新的含义。人们可以在这种气氛感受和联想过程中,加深对建筑精神意义的理解。

由于种族、地域环境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面对同样的环境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形状的材料质感及色彩表达的涵义和体验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左。因此,对于装饰艺术来说,无论其式样传达的意义多么贴切,总会留下许多“未确定点”,这些未确定点的意义需要感受者以自己的“心理意象”去解释。解释的过程就是人们用自己的过去经验主动组织和解释式样意义的过程。因此,建筑的精神内涵必须与具体情境相联系才可以接受直至被理解。

据此而论,暗示层次的装饰主题和式样,应反映出当地人对建筑装饰所能达到的认识程度。个性化装饰式样的可解释性是暗示层次装饰的基本特点。

3. 观念层次

指对建筑关键特征的抽象,并可以据此类推更多性质的装饰层次。例如,将建筑分解研究的设计方法。

观念层次装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建筑的关键特征抽象表达为一般概念,并作为一种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概念被人理解。这类一般概念具有帮助人们把客观建筑与心理建筑中的大量关系组织起来,使人们按归类的思维方式提取建筑知识,并根据关键特征来推断与建筑有关的性质。建筑的关键特征主要是通过说明属性的装饰式样,亦即修饰或弱化的定义程度呈现给人们的。

例如南阳汉化馆建筑设计中将室外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当把它类属于室内时,室内概念被深化,其形式被转换,从而获得自然机制参与汉画馆室内环境的新意义。

一般说来,根据观念层次定义形成的装饰手法效率很高,一旦在认知结构中形成比较固定的较为广泛的一般概念后,就能生成与此相关的形态。形象、关联和传递是建筑装饰艺术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形象是指形式与物质结构,如式样及其特征、风格等。关联是指装饰式样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传递则指装饰图形与背景关系及视觉引导系统等。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而存在的,而三要素的互动结果对建筑意义则起到提醒、促进、约束、指示等背景作用。建筑装饰作为与实用功能无关,仅以美化建筑为目标的外饰物,其核心是由装饰要素提供的认知背景对认识建筑的影响程度。一切建筑装饰活动几乎都是基于对上述三种基本层次的理解,通过形态所处的不同位置,以及由诸形态之间的关联与分离的控制手法,唤醒人们对建筑意义主动解释的机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试图表达下述观点:

1. 人与建筑环境的交互关系是从感知觉开始的。而建筑装饰作为凭借感觉要素的安排是传达建筑环境意义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形态识别系统研究应该成为形态可解释性研究的基础。

2. 建筑装饰是一种呈结构性层次状态的实践活动。对客观意义起解释作用的装饰形态,应根据不同情景要求创造,以利于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建筑的不同意义。

3. 艺术教育特别是设计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诸多契合点,我们如果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一定会提高艺术教育的就业预期效果。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艺术院系执教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 基于现代认知理论, 从形态表达意义的角度, 用分析的方法, 提出了三层次建筑装饰艺术的观点。并据此对三个层次的认知特征和作用进行了归纳。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 为建筑装饰艺术形态可解释性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装饰艺术,层次,南阳汉画馆,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装饰.2001, (4) .

[3]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品德渗透下一篇:跨组织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