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化范文

2024-06-29

洛阳文化范文(精选12篇)

洛阳文化 第1篇

城市文化中视觉形象的重要功能为复杂的城市形象提供了一种经过升华凝练的视觉识别系统, 使人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特征, 把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这种视觉形象既鲜明、简单、易于识别, 又内涵丰富, 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如今, 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城市形象塑造作为城市营销的重要环节。而近年来, 国内已有很多城市通过城市形象设计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具有“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之称的洛阳, 正是处于河洛文化的中心, 是我国第一批通过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其城市文化资源占据绝对优势。然而, 与国内同样拥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相比, 洛阳的城市形象并不突出, 欠缺一定的系统性和有效的城市形象推广方案。如果把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加以整合和归纳, 设计出独特的、醒目的、突出城市文化特色的视觉形象, 通过具有城市文化特点的视觉形象去更进一步的认识洛阳、了解洛阳、宣传洛阳, 从而为洛阳打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创造经济效益。

一、洛阳城市文化特色

1. 洛阳牡丹文化

自唐代以来, 牡丹之盛, 莫过于洛阳。洛阳素有“花都”之称, 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甲天下”, 牡丹也被奉为国花, 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从古至今, 文人墨客观罢洛阳牡丹无不尽舒感慨, 写下“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牡丹文化反映在洛阳人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绣有牡丹图案的被面、衣料;以牡丹为题材的剪纸、花灯;以牡丹命名的食品、街道以及牡丹画家不计其数等等, 都是洛阳人酷爱牡丹的真实写照。

2. 洛阳民间文化

洛阳历经十三个朝代的沉积, 拥有极为丰富和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和民间艺术, 形成独特的洛阳民间文化。

洛阳的“唐三彩”融绘画、雕刻、印花于一炉, 有人物俑, 马、牛、骆驼、鸟兽俑, 还有盘、碗、壶等, 造型典雅优美, 设计古朴自然, 色彩晶莹瑰丽, 形成风格独特的民族艺术品。

在洛阳的民间艺术百花丛中, 河洛大鼓是一株古老的奇葩, 由于流行于河洛流域而得名。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 以洛阳一带流行的小唱本为内容, 在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的唱腔基础上, 融合其他民间曲艺形成的新派系, 因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 流畅通俗、韵味十足而深受洛阳人民喜爱。

洛阳剪纸是洛阳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洛阳剪纸多以花卉为主, 形象或粗犷豪迈, 或造型简朴, 或结构繁茂, 或精巧秀美, 是千年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 它始于周朝, 盛于隋唐,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洛阳宫灯品种繁多, 有白帽方灯、红沙园灯、六角龙头灯、走马灯、二龙戏珠灯等。现在, 每逢元宵佳节、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节期间都会举办大型灯展。

3. 洛阳饮食文化

洛阳人的饮食文化十分独特, 这与洛阳的地理环境以及洛阳的历史均有一定关系。洛阳水席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洛阳水席来自民间, 因武则天的喜爱而曾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宫廷宴席。此后, 又传入民间,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有风味。如今, 洛阳水席完整的工艺流程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饮食文化另一个最重要的组成就是汤类。在洛阳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汤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似乎我们能够想到的食材都可以用来做汤。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丸子汤、豆腐汤、牛杂汤、羊杂汤、不翻汤等等各种汤类无所不有, 形成了洛阳独有的汤文化。

二、洛阳城市形象的定位

城市形象定位是建立城市品牌的基点, 是城市独特个性的灵魂, 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 是一个城市全部优势的凝缩, 是一个城市走向未来的航标。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抓住其核心进行有效定位, 能够形成持久的魅力, 在与其他城市竞争时便占据了有利位置。合理科学的城市定位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的同时, 又无形中促进了城市形象的提升与增殖。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对洛阳提出的功能定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文化旅游城市, 中原城市群副中心, 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 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对于洛阳城市形象的定位而言, 要将这些概括性的语言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符号化, 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具代表性的洛阳城市形象定位的三个方面:

1.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洛阳历史悠久,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1529年的建都史, 足可以称得上是“千年帝都”。在洛阳牡丹不仅仅是花, 其身后的文化内涵, 更有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牡丹文化。

2. 山水园林, 文化圣城

一个洛阳城, 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洛阳城承载了太多中国文明的精髓, 河图洛书、周公礼乐、程朱理学……所有这些都是构成世界华人最引以为荣的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发端于洛阳的五大学术流派 (儒、释、道、玄、理) , 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东方文化, 这些与洛阳休戚相关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华章。

洛阳可谓“山在城中, 城在水中。”市区内有龙门山、周山、邙山和上清官四个万亩森林公园, 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四水汇聚洛阳城。尤其是碧波荡漾、穿城而过的洛河, 以及依河而建的全国目前最大的城市滨河公园——洛浦公园, 是北方城市中绝无仅有的靓丽的水岸风景线, 给洛阳城平添了无限的湖光山色。

3. 科技之城, 工业强市

洛阳是一座工业科技城, 现已拥有机械、石化、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电力等6大支柱产业36个工业门类和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成为了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 洛阳是一个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的城市, 拥有众多国家级、省市属骨干科研院所, 科研人才密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形象建设要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点, 使其成为城市形象的“魂”和“根”。洛阳具有河洛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和典型的地域特色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累积, 在归纳总结出具代表性的洛阳城市形象定位的三个方面的基础上, 从视觉角度塑造洛阳城市形象, 对洛阳城市形象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摘要:洛阳, 地处河洛文化的中心, 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其城市文化资源有着绝对优势。城市文化中视觉形象的重要功能为复杂的城市形象提供了一种经过升华凝练的视觉识别系统, 使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城市形象定位是建立城市品牌的基点, 是城市独特个性的灵魂, 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本文阐述了洛阳城市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具有其城市文化特点的视觉形象定位, 从而为洛阳打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创造经济效益。

洛阳牡丹文化研究 第2篇

姓名:王晓晓

班级:林业专硕15-2班

学号:7150077 指导老师:郑小贤

摘要:洛阳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国色天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寓意着吉祥富贵、繁荣昌盛,一直是作为华夏民族兴旺发达、幸福美好的象征。洛阳牡丹不仅花朵硕大,而且品种繁多,花色多样,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洛阳牡丹栽培的历史开始于隋代,唐代是培育牡丹的鼎盛时期,到了宋代便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与此同时,各朝各代还涌现出一些描写洛阳牡丹的诗词、著作及绘画作品。本文主要是讲述了洛阳牡丹文化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及对洛阳牡丹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洛阳牡丹

发展历程

文化研究

1、洛阳牡丹文化的背景

洛阳牡丹,有一句诗可形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自古以来便有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另外还有诗句形容,“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自隋朝开始,于唐朝达到顶生时期,宋朝便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洛阳牡丹代表着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着吉祥富贵、繁荣昌盛,她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幸福美好的象征。洛阳牡丹不仅花朵硕大,而且品种繁多,更是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等到花开时节,整个洛阳城便陷入整个牡丹花海中,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竞相观赏牡丹的芳容。

洛阳牡丹的观赏部位主要就是花朵,其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在各种场所均可种植,如: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种植专类园;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可筑造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也可呈自然孤植、丛植或片植。也适合布置花境、花坛、花带、盆栽观赏,牡丹的种植与应用相当灵活,种植也更加方便快捷,生长简单,操作容易。也可通过催延花期,使其四季开花。牡丹的根皮可入药,花瓣可酿酒。

2、洛阳牡丹的发展历程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种植,最早开始于南北朝。根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亦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自从牡丹这一名称被发现,也标志着牡丹栽培种植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近代生物学家达尔文编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到,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多年,那是在公元五世纪,即为南北朝初年。所记载的情况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同。

牡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经过文人雅士的宣扬,慢慢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高贵品质,从而建建流传下来。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传统和文化因素构成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软环境[1]。历史上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牡丹文化的社会风气以及丰富的牡丹文化,构成了牡丹文化特有的人文环境。牡丹渲染了人们长久以来所追求的富贵吉祥这一含义,便构成了牡丹的精神文化。其次,自古以来的一些文人雅士在诗文中经常借助牡丹来宣扬自己的高风亮节,便铸就了牡丹文化的内涵。如以冬牡丹喻坚贞不屈的秉性,黄牡丹比喻品行的端庄[2]。

近年来,牡丹花会作为宣传牡丹文化的途径,可谓是把洛阳牡丹的文化最大化最为广泛的宣传出去。自2005年以来,为了扩大花会规模,提高花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终将花会举行的时间更改为每年的4月上旬至5月上旬[3]。大型的洛阳牡丹文化花会的举办,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的有课前来参观、游玩、欣赏。洛阳牡丹花会从开始的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上,逐步地转变为由政府主导为市场化运作,在文化与经济的切合点上做足文章,在市场效力与文化本身的吸引力的增强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扩大了花会的经济以及文化内涵。现如今在洛阳,牡丹书画、牡丹灯会、牡丹花会庆典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庙会、牡丹书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蓬勃已经开展,日益丰富着洛阳牡丹文化的内涵,牡丹广场、牡丹公园、牡丹仙子雕像等一大批以牡丹为主题的城市标识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突显和诠释了洛阳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4]。

3、洛阳牡丹文化研究

3.1洛阳牡丹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作为洛阳牡丹文化构成的部分之一,在食品、装饰、民间花会以及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均有所涉及。食俗方面,例如牡丹菜肴的制作,牡丹花瓣的食用[5]。牡丹装饰方面,如建筑装饰、衣物服饰、生活用品、流通货币、窗花剪纸等等,均将牡丹文化深入到各方面。《牡丹记叙》中记载,“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6]。牡丹文艺作品方面,在牡丹的各产地、主要种植区也都流传着不少有关牡丹的民间文艺作品,它们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在西北“花儿”民歌中, 牡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花卉, 不仅牡丹的花朵, 包括牡丹的根、牡丹的种植方法及生存场所等都有所咏唱, 而且牡丹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表达功能[7]。这种民间文艺与牡丹交融的自然生态, 为我们的旅游开发也都提供了最为理想的空间。

洛阳牡丹花会,在全国范围内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洛阳牡丹花会的办会宗旨从原来的的“活跃大众生活,促进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上升到今天的“花会搭台,经贸、旅游、文化唱戏”,与时俱进,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洛阳牡丹花会已经成为洛阳人民不可或缺的重大节日,成为洛阳展示形象和发展经济的平台,也是洛阳通往世界的桥梁。

3.2洛阳牡丹科技文化研究

牡丹科技文化指的是根据牡丹的栽培、选育、加工、应用等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它可从根本上维系牡丹种植资源的传承、发展,是作为牡丹花卉旅游可持续的保证[8]。一是从牡丹的起源与发展史上研究,李佳珏从生物学角度探讨了各种牡丹品种起源的问题,从而得出中国牡丹具有三个大方面的品种[9]。陈平平从生物学和古籍考证的角度说明了牡丹的起源和分类[10]。在《中国牡丹全书》中,部分章节对牡丹文化史进行了研究[11]。二是对于地域牡丹文化的研究成果众多。《菏泽牡丹》是建国以来第一步牡丹专著[12]。《洛阳牡丹》对洛阳牡丹的发展过程以及她驰名中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3]。三是对牡丹文化的专门研究。《唐宋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研究了牡丹文化的诗词底蕴[14]。左丽娟等对牡丹在园林中的应用作了系统的研究[15]。从古至今,根据以上针对牡丹的研究,在文献所记载的具有观赏、文化价值高的品种应该力求恢复种植,并且努力开发出新的品种。同时,提高牡丹的栽培技术、保鲜技术、延长牡丹的开花时间,使牡丹花常开不败,宣扬更多的牡丹文化。

参考文献:

洛阳文化语文研究性学习浅探 第3篇

一、高中生开展洛阳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让学生参与实践,在探究、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洛阳市第二中学开发了一本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洛阳的文化足迹》。这本书介绍了洛阳古城的城门、洛阳八大景、八小景和洛阳城周围文化气息浓郁的名山。每一节后都附有几个思考题,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这本教材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些素材和研究思路。

研究性学习能力应该从中学时代开始培养,这是新课改的方向,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求知欲强,喜欢探索新事物。一般的研究性学习似乎在课堂上或图书馆中就可以完成了,但以洛阳文化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在课堂、书斋之外的广阔天地中。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实地调研、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二、洛阳文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洛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会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探索的目光。有鉴于此,我校在开设洛阳文化的校本课程之后,组建了多个洛阳文化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做课题,去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

1.选题与分组。洛阳文化覆盖面极为广阔,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选取了洛阳书法、洛阳诗词、洛阳古村落和洛阳街道名四个研究方向,组建了“洛阳的书法艺术”、“探访洛阳古村落”、“洛阳街道名研究”和“洛阳诗词研究”四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每组有一位语文老师全程指导。

2.阶段性推进。小组建成后,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专家讲座、材料归纳和整理,撰写研究日志和考察报告等。洛阳书法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参观洛阳书法家王铎的故居和千唐志斋,查阅大量资料写出了相关论文,大致梳理出了洛阳书法的发展脉络。洛阳古村落组和街道组调查走访了偃师的几个古村落和著名街道,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洛阳诗词组邀请了洛阳文化著名学者、洛阳八中的王恺老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洛阳密码。同学们自己着手编辑洛阳诗词鉴赏的文集。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个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同时推进的,而是先开展一组来带动其他三组,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我们首先开展了“洛阳的书法艺术”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初期学生畏难情绪严重,不知如何入手,老师的指导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生的思路打不开等。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鉴于此,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和提升,并把成果用在其余三组的活动过程中。这样,有效地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效率。

3.展示与评价。洛阳书法小组按照各自分工查阅资料,撰写初步研究报告,形成了《龙门二十品书法艺术研究》《武则天飞白体》《伊阙佛龛碑》《故居忆故人》等多篇研究报告。洛阳古村落组和街道组用PPT的形式对成果进行了汇报展示,由指导老师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洛阳诗词组筛选了近百首洛阳诗词,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类,并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同学们对这些诗词的鉴赏文章并评选出奖项。

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焕发出了强烈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是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所鲜见的。原因正是由于遵循了由行到知的教育规律,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丰富知识。许多原本作文写不好的学生为了撰写成果报告,翻阅大量资料,向老师求教,一遍又一遍地改稿子,直到成功。这对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的条件

多数研究性学习无法得以更有效的开展和更大范围的推广,就是因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将研究性学习看作是某个学科老师单个的教学行为。而我们此次的尝试正是站在学校的层面上,开展这一活动,学校有着丰富的资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阶段,我们由学校出面组织学生、安排车辆,联系相关单位。比起学生自发参观和个别带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例如王铎故居就专门安排了解说员针对高中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答了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问题。

2.开发校外资源。我们常说教育要家校结合,但除了家长会,很少有与家长合力教育孩子的机会。此次研究性学习借助洛阳二中家长委员会,挖掘出了家长资源。例如我们进行实地考察的车辆就是一位家长安排的。我们在举办诵读比赛、征文比赛和书法比赛时,都邀请了有相关特长的家长做评委,有些还对学生进行了赛前指导。这大大促进了家长与学校的交流,对相关学生起到了非常大的鼓励作用。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洛阳文化的相关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亲自到校给学生开设讲座。让他们在中学时代就领略大师的风采,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弥补了本校教师对具体问题专业性不强的缺憾。

3.提高评价的层次。以往,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仅仅局限于某学科老师对研究成果的打分。洛阳诗词组在全校范围内召开了一次洛阳诗词诵读比赛。每位选手朗诵完后,都有一名老师给予有针对性的点评。再由几位老师一起打出分数,最终评出奖项。同时,在会后,同学们对他的表现也会做出大量的、多维度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层次更高,学生的印象极为深刻。更加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我们深知,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够进行这样大力的支持。然而,我们希望自己的经验有助于相关语文老师打开思路。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打开思路,提供多样的平台。尽可能地借助家长、社团等课堂之外的力量。

四、洛阳文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突出表现。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让学生参与实践其中,在探究、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研究洛阳文化的专家学者不计其数,相关书籍浩如烟海。然而洛阳文化的传播面并不广。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身边事物的历史内涵。洛阳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发现家乡之美,体悟洛阳厚重文化的积淀。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而研究性学习正是适应这项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洛阳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相配合。可以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出来。把知识、能力的学习与过程和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改进学生仅仅从课堂和书本获取知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课题基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洛阳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CJYC141803146)的研究成果之一。

北宋时期洛阳文化地位探析 第4篇

关键词:北宋,洛阳,文学

在北宋洛阳文化中心地位形成的过程中, 其独特而浓厚的文化氛围, 更是令后人向往不已。北宋时期, 洛阳士人或纵情山水, 或宴会游园, 或潜心著述, 在文、史、哲等文化领域, 均有不俗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尤其显著。现就文学方面试论北宋时期洛阳的文学成就。

一、洛阳的文学团体

北宋士人在文学上好结社, 唱和不断。当时洛阳中著名的文学团体或群体活动组织主要有谪相钱惟演幕府文人集团 (又称钱幕文人集团) ;以文彦博为首的五老会、同甲会;以富弼为首的耆英社;以欧阳修为首的洛中七友、八老会;以司马光为首的直率会等。

这些谪居洛阳的士大夫结社的活动侧重于文学而不是政治, 但正如前文所言, 富弼与司马光均是与推行新法的王安石不合而去官归洛, 其政治境遇是何其相同。文彦博更是富弼归洛之前向神宗皇帝推荐以制衡王安石的宰相人选, “神宗将许之, 问曰:‘卿即去, 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彦博, 神宗默然, 良久曰:‘王安石何如?’弼亦默然。”可见这些政坛宿老尽管以文学会友, 但并不能排除他们有政治党社的性质, 起码他们有共同的政治诉求和执政理念, 即抵制王安石, 反对新法。但仅以文学而论, 在北宋时期的洛阳, 当以钱幕文人集团最为煊赫一时, 可为典范。

二、主要代表人物

欧阳修 (1007~1072) , 字永叔, 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梅尧臣 (1002~1060) , 字圣俞, 号宛陵先生, 宣城人 (今安徽宣州) 。欧梅二人是北宋文坛名冠天下的领袖, 欧在《答梅尧臣寺丞见寄》中写道:“文会忝予盟, 诗坛推子将。”二人感情甚笃, 互赠诗文, 据统计, “宝元二年 (1039) 欧三十三梅三十八岁, 梅授知襄城, 时谢绛出知邓州 (治所南阳) , 与偕行。五月, 欧至南阳, 与谢梅二人会。九月, 梅至襄城任上。冬, 谢绛卒。欧至襄城 (时欧寄家襄城) , 与梅会, 谈及谢绛, 泫然流泪。赠寄之作:欧有《与梅圣俞》 (四书简) , 《答梅圣俞寺丞见寄》, 《酬圣俞朔风见寄》, 《和圣俞百花洲二首》;梅有《泛舟城隅呈永叔》, 《送永叔归乾德》, 《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 《朔风寄永叔》, 《永叔自南阳至余郊迓焉首访谢公奄然相与流涕作是诗以写怀》。”由此可见一斑。《宋史·文苑传》记述当年欧阳修与梅尧臣在西京幕府的情况是:“钱惟演留宁西京, 特暖赏之, 为忘年交, 引与酬唱, 一府尽倾.欧阳修与为诗友, 自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励, 猜思苦学, 由是知名于时。”

据统计, 二人于西京期间诗作, 欧阳修61首, 梅尧臣126首。在洛期间他们的诗作内容上以描写洛阳当地的风景名胜为主。欧阳修曾叹到, “徜徉于篙洛之下, 每得绝崖倒壑, 深林古宇, 则必相与吟哦其间。”洛阳以园林之美而著称, 邵雍曾言道, “天下名园重洛阳”。秀美的园林自然引得诗人们常于此聚会。这一时期他们的创作心态非常自由, 依韵唱和之作甚多, 比起盛行一时的仅局限于禁宫深院、追求含蓄细腻的西昆诗来, 无疑是一种大大的进步。尤其是梅尧臣, 为开创宋诗新貌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首先, 梅尧臣的贡献是把唱和诗从宫庭引向了名山大川。梅尧臣是以唱和诗出名的, 那首《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篙因诵而韵之》其记叙之能、描写之精、想象之丰富、笔法之雄健、条理之清晰, 堪为一时之绝, 为梅尧臣赢得了极大声誉, 也标志着宋诗彻底走出了西昆体的藩篱。

梅尧臣的第二个探索是拓展了诗的功能, 力求在唐人之外, 别寻一番天地。唐人在抒情的天地里登峰造极, 梅尧臣力求在记叙和议论的天地里拓出一番境界来, 以记事来拓展唐诗的境界, 以议论来深化唐诗的境界, 从而形成自己的“别一番天地”, 这也就是宋诗的新天地。诗歌到了梅尧臣手中, 几乎是无所不能了, 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说理。将诗歌议论化、散文化, 是梅尧臣的擅长, 也是宋诗在唐诗高峰面前别开蹊径的抉择。而元诗、明诗和清诗正是缺少梅尧臣这样的探索者.元明清的诗歌, 才不能像宋诗一样和唐诗分庭抗礼.从这里我们不难明白梅尧臣在宋诗中的作用,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作用。

梅尧臣的第三个贡献是以深沉哀痛的悯农诗, 冲击浮靡的文坛。梅尧臣虽然诗风号为平淡, 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儒家诗教传统。正是由于梅尧臣批判现实主义的诗歌主张, 仁政爱民的政治抱负, 加上接触老百姓的基层官吏身份, 才使悯农诗在梅尧臣手中写出深度来。梅尧臣的悯农诗把笔触伸向了社会的最底层, 由风月花草的西昆馆阁走向了灾难深重的尘世人间, 宋诗局面由此大开。

在唱和诗走出西昆体藩篱的同时, 洛阳士人文赋方面的成就亦为一时之盛。文赋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兴起的一种赋体, 是北宋文坛集大成而求变的风气在辞赋上的集中体现。欧阳修《秋声赋》的创作标志着以散文语势来抒情写志、抒发深邃的人生感悟文赋风格的确立。

此外, 景祐元年 (公元1034年) , 欧阳修亲睹“洛阳之俗, 大抵好花, 春时,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 士庶竞为邀游”, 于是遍访民间, 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 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 包括《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篇。书中列举牡丹品种24种, 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欧阳修, 梅尧臣等这些文人墨客, 用优美的诗词把古洛阳城的风景名胜和自然奇观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使古都洛阳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同时也奠定了古都洛阳的文化地位。

三、结语

作为北宋王朝的皇家圣地和文化宝地, 洛阳成为士人们的乐园。众多的士人赋闲在山水园林之中, 他们清醒地旁观天下, 洒脱地生活和专注地创作。被排斥在实际权力之外的他们由于都来自权力中心, 关心的都是民族与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并且拥有相当庞大的社会和文化资源。于是, 在政治上不得势之时, 重建知识与思想的权威, 确立士人的角色, 成为这些士人的理想。正是在北宋皇权日渐加强, 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渐趋分离的情形之下, 洛阳渐渐成了一个士人聚会的中心。在没有政治权力的情况下, “位益卑, 而名益高于天下”的他们凭借对文化权力的掌握和发展成为文化上的领导者。也正是由于洛阳与汴京的不同的城市风格与环境, 在位与失势官僚间政治趋向以及他们的政治地位与学术声望间严重的不对称, 使宋代的中国真的出现了“政统”与“道统”、政治重心与文化重心的分离, 从而也形成了洛阳的文化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程民生.宋代洛阳的特点与魅力[J].河南大学学报, 1994.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洛阳文化 第5篇

中国谚语云: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

当我站在桥头,才知道洛阳桥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的真正意思。洛阳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海上石桥。它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保存有当年好履长波,跨江海,势若飞虹的雄姿,仍然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

桥头有一棵老榕树。它枝叶郁郁葱葱的,像一个帐篷,这棵榕树万古长青,榕树下有它悉心呵护的石碑,记载着有关洛阳桥的历史文化。原来,据说古时洛阳江四周都是高低无律的民间住宅,虽然小屋只有黑白两面色,但还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屋顶两檐微微翘起,那层层叠叠的墨黑色砖瓦连绵不断,时起时伏,远远望去,不正是像一条乌龙盘旋在上吗?

现在的洛阳和之前的洛阳真是天壤之别。在洛阳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阳桥。古桥是用石头砌垒起来的,而新桥是用水泥和钢筋造成的,架在奖赏,犹如彩虹卧波,十分壮观。新桥与古桥更牢固,虽未经沧海桑田,但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江河的冲刷,桥仍毫发无损,正因为有了这座桥,才能保存着它经历的兴衰。

洛阳文化 第6篇

关键词:旅游 传统文化 创新 当代艺术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城市,提到洛阳,龙门石窟、牡丹花是最容易被联想到的词汇,“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可谓最恰当的概括。“眼球经济”、“无烟工业”——旅游业已成为洛阳的支柱产业之一,可以说这座城市已经具有了自身的品牌。但同时作为一个并非省会的中部城市所面临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单拿洛阳的符号牡丹花来说,山东省菏泽市每年也举办牡丹花会,甚至提出了“菏泽牡丹甲天下”的口号,一度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游客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所以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更要对洛阳的旅游资源加以分析和审视。

洛阳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这旅游的资源无非主要是两大类即历史遗迹和牡丹花卉。花卉种植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所以概括起来支撑洛阳旅游的精神内核其实就是传统文化,也是洛阳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软实力,旅游文化上的强大才是正真的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着纷繁和前进的世界,传统文化不应停下脚步,所以传统文化要面向新时代、要创新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了。

洛阳的艺术市场和艺术活动相对单调、创新不足。依托于“牡丹花城”的背景,洛阳有不小的国画市场,绘画的内容也主要和牡丹花卉有关。甚至一些私人开办的所谓“当代艺术馆”的艺术品场馆和商店也是以传统的国画为主,内容单调,多是商品行画,并没有多少艺术活力,对年轻的游客吸引也不足。所以艺术领域的发展可以有巨大的上升空间。那么要怎么创新?用哪种形式创新?从而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紧跟时代脉搏,以致推动本地旅游经济?

创新是通过现代观念对已有事物的再认识,而具有现代观念特征的当代艺术可谓是一种崭新的形式。用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活动来推动洛阳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当代艺术于1960年代在西方逐渐兴起,在全世界掀起了新艺术的潮流。当代艺术家用理性的观念重新来审视传统的艺术和社会,通过艺术活动来表达崭新的思想和意识,使艺术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当代艺术包括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行为艺术等形式。它突破了固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在艺术史上最早的当代艺术品当属杜尚的作品“泉”,他把生活用具搬到了艺术展厅,表达了“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此后在欧美国家不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当代艺术家,比如克莱恩、曼佐尼、博伊斯等,亚裔艺术家有大野洋子、白南准等。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和思考,在讨论中更被广泛的认识。

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有近三十年的时间,官方或准官方的大展有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大型活动。著名的有2005年法国当代艺术家雅尔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激光音乐会,盛况空前,世界瞩目。

当代艺术具有思想性、表演性、展示性等特点,具有集体观赏的特征,不仅是艺术本身发展上的进步,同时和旅游业有很强的兼容性。

首先,从思想性上来看。以往洛阳花会期间的大型活动主要是文艺表演,而且以流行音乐明星为主,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内涵,和其他地方的类似活动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大小小的明星跳跳唱唱、一哄而散。而当代艺术却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当代艺术就是观念艺术,在作品中体现人的思想和意识。比如1996年法国著名当代艺术家让-皮埃尔-莱诺把一只涂成黄色的巨大花盆在故宫展出;2003年,他的一只红色花盆,被命名为红色聚宝盆,在上海展出并成功出售。莱诺就是通过日常的用品作为其创作的材料,用花盆来表达包容性和美好的愿望,两次来中国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点展示使用了不同的两种颜色,虽然简洁,但是确实这位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在故宫展出的花盆使用了和皇家一样的颜色,但物品确实最普通的器物——花盆,艺术家在似乎在表达着对故宫在时代背景下变迁的直观感受。在上海展出时使用了大红色,似乎是对这个现代的东方巴黎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的赞叹。

其次,从表演性上来看。在中国最近一次比较轰动的当代艺术表演要数2005年法国音乐家雅尔的激光音乐会。雅尔采用了激光和声音相结合的表现手段,扩展了人的视听感受,在光影和声音的魔幻氛围中使人感受到高科技条件下的当代艺术之大美。

最后,从展示性上来看。作为艺术品,当代艺术也需要展示才能产生它的价值。在展出过程中自然就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洛阳新区新建的洛阳博物馆气势恢宏,展出的物品大部分都是古董和文物,缺乏一些现代的艺术品,内容相对单调。所以可以每年在花会期间在博物馆或者在某个室外场地搭建一个临时的展示平台来展示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邀请名家来参展也可以举办大赛。在展出期间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论坛,增加信息传播量和途径。

在当代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调动洛阳本地的资源。比如,洛阳有多所大学,其中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都有艺术类本科专业,该专业的广大师生对当代艺术有兴趣和热情的人也有很多,可以调动他们的热情投入到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活动中来,这样不仅活跃了洛阳的艺术氛围,也激发了在校师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

把当代艺术包括包括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行为艺术等引入到地方城市旅游活动中,使二者结合起来塑造洛阳的新旅游文化。这是对洛阳文化艺术事业和旅游事业的新思考,具有崭新的理论意义。当代艺术使洛阳给人的感觉会更加现代更加时尚,这样不仅不会消弱传统文化的影响反而会更加映衬出传统文化的历久弥香。在现代和传统的交相辉映中,洛阳的旅游业会更上一层楼。

本文为河南省洛阳市社科联2012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当代艺术促进洛阳城市旅游文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206

洛阳里坊特色及其当代文化价值 第7篇

一.里坊的起源

里坊是古代都城的最小单位, 提到里坊起源就离不开古都城的历史, 它是古都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照学界普遍的看法, 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尧、虞舜时代。《帝王世纪》记载“伏羲都陈, 神农亦都陈。又营曲阜。黄帝都琢鹿, 或曰都有熊”, 并且清楚的介绍了古都城的大致情况, 据《初学记》卷二四引《管子》曰“内为之城, 外为之郭。《释名》:“曰, 城, 盛也。盛受国都也。郭, 廓也。廓落在城外也。”[1]

二.北魏和隋唐时洛阳里坊特色

(一) 北魏洛阳城的里坊

据《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五 (以下简称《伽蓝记》) 载“京师东西二十里, 南北十五里, ……庙社宫室府曹以外, 方三百步为一里, 里开四门, 门置里正二人, 吏四人, 门士八人, 合有三百二十里”。[2]这里不难看出里坊不仅非常规模宏大平整, 以标准的长方形修建, 而且还实行了一整套严格的里坊管理机构和健全的制度。

1. 里坊数

关于北魏洛阳城所筑里坊数目, 文献记载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一致。《伽蓝记》曰:“京师东西二十里, 南北十五里……庙社宫室府曹以外, 方三百步为一里, ……合有二百二十里。”[3]《魏书·世宗纪》载, 景明二年“九月丁酉, 发畿内夫五万人, 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 四旬而罢。”[4]这里的“里”和“坊”都指的是里坊, 其数目分别是二百二十和二百二十三, 所以基本出入不大。正如, 孟凡人教授在《北魏洛阳外郭城形制初探》中所说“所述二百二十里, 是指洛阳以北实有里坊数”, 所谓“三百二十坊是指北魏洛阳城可容纳的里坊数”。[5]

2. 里坊分布

《伽蓝记》卷五说:“方三百步为一里, 里开四门。”[6]今天的五尺相当于北魏的一步。《魏书·释老志》说:“不听毁坊开门, 以妨里内通巷。”[7]一般里坊的形制为一里见方, 设有坊墙, 内设十字街, 有小巷, 四面开门。里坊除规整的一里见方者外, 亦有大小不同的里坊并存。《魏书·甄琛传》:“京邑诸坊, 大者或千户, 五百户……。”[8]

3. 里坊管理

北魏时候的政权对里坊的管制很严格, 《伽蓝记》卷五曰:“里开四门, 门置里正二人, 吏四人, 门士八人。”[9]里坊内的居民都有类似于现在的居民身份证, 当被编定在固定的地方, 不得随便迁移。《伽蓝记》卷三说到景明初年, 南齐建安王萧宝寅归附北魏, 被封为会稽公, 赐宅于归正里。后来又进爵为齐王, 并娶南阳长公主为妻。萧宝寅认为与夷人同居一处是件可耻的事, 要求到城内居住。让公主与世宗说情, 世宗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赐宅于永安里。一个被皇上宠爱的人想移居这么难, 说明北魏政权对里坊的管制很严格。

(二) 隋唐洛阳城的里坊

至于隋唐东都城的市场, 较北魏的市场, 更为进步。尤其是李唐一代。据《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市”条引“西京记”曰“东京丰都市, 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 四面各开三门, 邸凡三百一十二区, 资行一百行”。[10]《元河南志》卷一“京城门坊街隅古迹”条“大同坊本日殖业, 隋大业六年, 徙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 开四门, 邸一百四十一区, 资货六十六行。”

1. 里坊的数目

关于洛阳里坊数目根据记载应在一百三十左右。《隋书·地理志》曰:“里一百三, 市三。”[11]《旧唐书·地理志》曰:“都内纵横各十街, 街分一百三坊, 二市。”[12]

2. 里坊布局

根据现在一般的说法, 洛阳里坊墙厚度大约在4米左右, 均为夯土版筑, 其高度大约有一米六左右。《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有卢俌《对筑墙判》文:洛阳县申界内坊墙因雨颓倒, 比令修筑。坊人诉称:皆合当面自筑。不伏率坊内众人共修。”[13]坊墙上辟有坊门, 坊门为重楼。

3. 里坊内的巷和曲

《唐会要》卷八十六《街巷》里记载:“开元十九年敕:京洛两都, 是惟帝宅, 街衢坊市……有公私修造, 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14]《旧唐书·哀帝纪》天祐二年敕云:“洛城坊曲内, 旧有朝臣诸司宅舍, 经乱荒榛。……其都内坊曲及畿内已耕植田土, 诸色人并不得论认。”[15]《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八《韦丹》里记载韦丹得到胡芦先生之邀拜访元长史事, 说二人“相与策杖至通利坊, 静曲幽巷, 见一小门, 胡芦先生即扣之。食顷, 而有应门者开门延入, 数十步, 复入一板门, 又十余步, 乃见大门, 制度宏丽, 拟于公侯之家”。[16]这些材料充分说明洛阳里坊里有巷和曲。

4. 里坊里市场的繁荣

隋唐洛阳里坊里的市场比北魏的市场更繁荣, 尤其是唐代, 更显得突出。据《元河南志》卷一“市”条引“西京记”曰“东京丰都市, 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 四面各开三阴门, 邸凡三百一十二区, 资行一百行”。《元河南志》卷一“京城门坊街隅古迹”条曰“大同坊本曰殖业, 隋大业六年, 徙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 开四门, 邸一百四十一区, 资货六十六行”。又曰“东西南北居两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 三千余肆, 四壁有四百余店, 货贿山积”。

三.洛阳里坊的当代文化价值

通过以上对洛阳里坊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它有很大的文化发掘价值, 对其进行开发, 再进一步打造洛阳文化名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施洛阳里坊的当代价值之中, 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是尽力保持其原生态的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 对洛阳里坊在历史上曾存在而当今已失去的应以历史记载的为摹本进行再造。我们尽力做到, 其他地区没有的, 洛阳有;其它地区有的, 洛阳更新颖, 避免跟风, 力避雷同, 深入挖掘洛阳在文化资源新特色、新价值。

1.里坊的文化内核

北魏时期的洛阳里坊数目已有约二百二之多, 人口达到近五十五万。居民之多, 来源更是广泛。《隋书·经籍志》云:“后魏迁洛, 有八氏十姓, 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 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 世为部落大人者, 并为河南洛阳人。”[17]此外这里还是商贾和手工业者云集之地。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达创造了条件。如里坊的命名就是例证。其别具特色:孝义、孝悌、孝第、孝敬、敬义、仁义、依仁、宽仁、修仁、修民、延年、延寿、宜年、宜寿、安丰、安武、安贵、安明、笃恭、绥民、嘉平、熙宁。这里既有儒家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的核心词汇, 又有北魏孝文帝的拓跋鲜卑的民族文化遗迹。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原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被四方民族所接纳认同, 更能体会到其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气魄。

2.里坊文化产业区

以北魏和隋唐时期里坊的布局和管理特色为依托, 以代表洛阳形象的牡丹花、龙门石窟、天子六驾、洛阳水席等为品牌, 形成里坊产业区。比如可以形成牡丹里坊区、天子六驾里坊区、龙门石窟里坊区、古玉里坊区、青铜器里坊区, 以及影视里坊区、文化影像里坊区等等重现洛阳昔日的繁华景象。以里坊为纽带, 注重对洛阳文化价值的深度开发, 推动文化资源保护和市场开发有机结合, 注重开发其知识性、独特性、趣味性、游乐性以及神秘性的特点。从而, 把洛阳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科研考察、文物博览、休闲度假、赛事展览等为一体, 并融汇古今文化名都。

总之, 洛阳里坊不仅仅是过去洛阳市民栖息的场所, 而且是洛阳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活生生的见证, 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的浓缩和结晶。因为其是真实的, 所以是不可取代的。也正因为其不可取代, 所以洛阳里坊在当代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洛阳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而里坊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 我们对其进行普查、搜集、整理, 一方面要重视文化遗产本身的特点, 另一方面和当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适应, 大胆创新, 从而开辟洛阳文化发展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唐) 徐坚等《初学记》卷二四, 中华书局, 2004年版。

[2][3][6][9] (北魏)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4][7][8] (北齐) 魏收:《魏书·世宗纪》, 中华书局, 1974年版。

[5]孟凡人:《北魏洛阳外郭城形制初探》,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82年第四期。

[10] (宋) 李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 中华书局, 1963年版。

[11][17] (宋) (唐) 魏征等:《隋书·经籍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版。

[12][15] (后晋) 刘眴等:《旧唐书·地理志》, 中华书局, 1975年版。

[13] (清) 董诰等:《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14]宋) 王溥:《唐会要》, 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

洛阳牡丹红茶加工品质及其文化探究 第8篇

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国牡丹全书》记载:牡丹花味辛,性寒,无毒。花可醇酒,花朵晒干,可以做牡丹花茶,有美容养颜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牡丹花瓣中含有13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糖类、黄酮类、多种酶、7种常量元素、5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营养物质,具有防癌、抗癌和降血脂的作用。

红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500多种,有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有机酸等多种有机物以及钾、钠、镁、铜等28种矿物质,各种成分之间的组合比例十分协调,红茶不仅具有一般茶类的生津清热、利尿、抗菌、抗癌、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益思、减肥、提神消疲等保健效果,同时它属于全发酵茶,性味甘温,擅温中驱寒,能起到化痰、消食、开胃的作用。茶多酚被氧化之后会产生茶黄素和茶红素,茶黄素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具有抗癌、抗突变,抑菌抗病毒,改善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等多种生理功能。红茶富含微量元素钾,冲泡后,70%的钾可溶于茶水内,可增强心脏血液循环,并能减少钙在体内的消耗。由于红茶中含有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作用类似于抗氧化剂,能防止中风和心脏病。2002年美国医师协会调查得出,常饮红茶可强健骨骼。

洛阳牡丹红茶兼顾牡丹花养生保健功能和红茶暖胃养颜效用,富含茶黄素、茶红素、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和黄酮类物质等成份,具有生津清热、调养气血、活血化瘀、顺畅经络、健胃润肠、延缓老化、养颜美容、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使国花与国饮相得益彰,是牡丹文化和茶文化的一个创新。

1 牡丹红茶品质特征

牡丹红茶以武夷山茶青或洛阳嵩县茶青为主料,洛阳花为辅料,采用武夷山正山堂高端红茶工艺与创新技术,由师傅全程精心制作,将茶叶与牡丹花瓣有机融合,适合当今茶叶市场求鲜、求新、求美、求健康的消费需求。

洛阳牡丹红茶属茶中珍品,洛阳牡丹红茶品质特征:洛阳牡丹红茶外形条索紧细隽秀,色泽金黄乌润,苗锋毫显,外形匀整;汤色金黄透亮,花瓣飘逸舒展;香气清幽带甜香;滋味甘醇鲜爽,回味悠长;叶底匀整软亮,花底显现。

2 洛阳牡丹红茶工艺研究及其理化变化

2.1 品质影响因素及研究技术路线

采用对比分析、正交试验方法对洛阳牡丹红茶加工过程中的茶花比例、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筛选优化研究。

2.2 洛阳牡丹红茶加工过程的理化变化

洛阳牡丹红茶通过专家感官审评,结合国家标准所要求的仪器设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完成测定工作。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采用GB/T8303—2002测定方法;

水分测定…………采用GB/T 8304—2002测定;

水浸出物测定…采用GB/T 8305—2002全量法测定;

茶多酚类测定…采用GB/T 8313—2002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

氨基酸总量测定…采用GB/T 8314—2002茚三酮比色法测定;

咖啡碱测定…采用GB/T 8312—2002咖啡碱比色法测定;

总灰分测定……采用GB/T 8306—2002测定方法;

粗纤维测定…采用GB/T 8310—2002丙酮法测定。

洛阳牡丹红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多酚类化合物19.55%,咖啡碱3.12%,氨基酸总量3.93%,水浸出物41.14%,水分4.39%,总灰分4.80%,粗纤维含量7.56%。

3 洛阳牡丹红茶加工关键技术及工艺

通过工艺优化试验,得出洛阳牡丹红茶最佳工艺参数:茶鲜叶萎凋温度45~50℃,历时6~7h;牡丹花瓣萎凋温度35~45℃,历时6~7h;茶花拼合之后,揉捻时间30~45min;发酵温度35~45℃,历时8~9h;烘焙温度113~117℃,历时2~3h,即可制得品质最佳的洛阳牡丹红茶产品。

洛阳牡丹红茶具体加工工艺如下:

(1)采摘鲜茶叶芽尖或一芽二三叶,摊放于木质结构的三层青楼,在45~50℃温度下对鲜茶叶进行6~7h的通透式萎凋,使鲜茶叶呈现萎蔫状态;

(2)采摘鲜花,去除花蕊,将花瓣薄摊于竹匾上,厚度3cm~5cm,于35~45℃下对鲜花瓣进行6~7h的通透式萎凋,使鲜花表面水分迅速散失,鲜花瓣呈现萎蔫状态;

(3)将萎凋后的茶叶和花瓣进行拼合,茶花比例为:10:1;

(4)进行20~25min揉捻机揉捻,再进行10~20min手工揉捻;

(5)将揉捻后的花茶进行解块,并用摇筛过滤,条形状的花茶筛下,团块状的花茶继续用手工揉至均匀;

(6)将揉捻后的花茶于35~45℃下进行8~9h的发酵;

(7)将发酵后的花茶于110~125℃下进行2~3h烘焙,即可制得品质优异的洛阳牡丹红茶。

4 国花国饮相得益彰,文化融合绽放异彩文化

牡丹红茶,一是国花,一是国饮,二者美妙融合,相得益彰,绽放异彩。

牡丹五彩缤纷,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自古以来,人们把牡丹作为幸福、美好、繁荣和昌盛的象征。牡丹作为药用植物始于秦汉时代,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从此牡丹和药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隋代(581-618年)牡丹进入宫苑,牡丹与园林园艺学发生了关系;牡丹与艺术结合紧密,最早载入《诗经》的就是牡丹文化的起源,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便进入了绘画领域,从而形成了与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

中国为茶的故乡,从神农入药到食用、煮饮、点茶、冲泡,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同时在种植、制作、饮茶中与人的活动相结合形成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容博大,涵盖民俗、美学、音乐、地理、艺术、五行、文学等多领域,同时把中国的三大主流传统文化儒、释、道融贯其中,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洛阳文化 第9篇

在此思想认识的基础上, 洛阳师院把2009年定为“班级文化建设年”, 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为目标, 以班级组织、班级制度、班徽班歌设计等为主要内容, 以“博爱、勤学、成才、创新、和谐”为核心理念。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都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负责检查通报活动的落实情况, 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 高度重视、加强沟通、积极配合, 通过动员会、壁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手机报等途径广泛宣传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 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为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在“班级文化建设年”活动启动仪式上, 洛阳师院院长时明德公布了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评职称的“优惠”条件:辅导员评职称单列, 评中级职称必须有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他说, 学校各级领导用心良苦, 希望能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 使辅导员、班主任受人尊敬, 得到认可, 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增强班级凝聚力, 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9年10月16日, 洛阳师院对学生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学生工作者、优秀辅导员和优秀班主任进行了表彰。对获得“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的院系奖励3000元, 对获得“学生工作贡献奖”的单位奖励2000元。一批深受学生爱戴、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也受到了表彰, 学校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橱窗和编写事迹材料等途径广泛宣传其感人事迹, 还特意邀请了已毕业的优秀学生回校, 为在校学生讲述他们和老师的故事, 以激励在校生以学长为榜样, 尊敬、理解老师。这些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沟通, 师生感情得到进一步深化。

12月1日, 洛阳师院开展了首届“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民主推荐, 由院系学生会具体组织实施;评选、考核过程严密细致, 保证了候选人推荐和选举的公平、公正。

12月6日, 洛阳师院开展了首届班级文化成果展示活动——班级故事暨班徽、班歌、班训设计大赛。各班将班级文化成果制作成展板在文化长廊进行静态展示, 每个院系推荐1个班级参加全校的大赛, 在大赛上以PPT的形式集中展示班级文化成果, 解说班徽、班歌、班训设计理念, 展示班级文化建设特色活动, 讲述班级成长故事。学校根据院系参赛作品的总体质量、各分项目的开展情况及组织参与情况进行评比, 设立“综合奖”“单项奖”和“优秀组织奖”, 对获奖院系重点表彰。在大赛开展的过程中, 各院系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 加强指导和管理, 展示作品强化创新、突出了专业特色。

12月10日, 洛阳师院举行了首届大学生学业规划设计大赛, 辅导员、班主任在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学业的同时, 增强了作为学生学业规划导师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也提高了指导学生学业规划的能力, 深化了班级文化建设成果。

博爱篇

2009年12月22日,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又有3名学生获得了“爱心基金”。“爱心基金”是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大学生自发成立的, 他们希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学生。

2008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班是“爱心基金”的发起单位。该班班主任刘爱菊在大学即将毕业时身患重病, 当时她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学校领导及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领导、老师经常去看望她, 组织师生奉献爱心, 在大家的关怀与帮助下, 刘爱菊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 她不计报酬留在了母校, “希望能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期间, 在刘爱菊的感召、熏陶下, 该班把“撒播爱心, 照亮心灵的角落;传递温情, 驱散人生的风雪”确立为自己的文化核心。

程芳芳是“爱心基金”发起人之一。在评选国家助学金受助对象时, 她发现有几名家庭困难、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为了把机会留给其他学生而主动放弃了申请, 这让她很受感动。“想以个人的名义为这些暂未受到国家资助的学生提供帮助, 但又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程芳芳把这个想法与周围学生交流时, 发现好几个学生也有类似的考虑。于是, 她们决定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 以集体的名义提供帮助, 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学生。她们的设想很快得到班主任及学院领导的支持, “爱心基金”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方便管理, 爱心基金会成立了管理委员会, 制定了基金章程, 完善了受助条件:对生活俭朴、勤奋学习、家庭条件特别贫困的学生优先考虑, 而对学习不努力、一学期内有两门不及格或有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的学生将取消资助。目前, 爱心基金会已累计募捐1万余元的“爱心基金”, 先后帮助了6名贫困学生。

爱心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期间一个最普遍的标志, 像这样的班级故事还有很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在不断传递、联结, 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构建。

勤学篇

“如何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那些曾存在的自由散漫、缺乏学习热情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目前, 校园内学生之间主动交流、相互学习之风渐起, 勤学善思的氛围日益浓郁。

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期间, 各班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结成创业、考研、资格考试等互助小组, 各小组定期组织活动,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良好的交流平台促使大家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 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

美术学院2008级书法班、绘画班根据专业特色成立了“艺术沙龙”, 以“自主创作——专家点评——调整再创作”的方式开展活动, 学生在艺术理论、品评、鉴赏、创作方面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每周六晚上, 他们邀请美术学院教师或当地书画家举办书画作品点评会、赏析会和观摩会。学生先对某一作品的取法、意境、笔法、风格等方面畅所欲言, 相互点评;然后由老师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总结, 对需要调整的问题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 之后让学生进行再次创作。通过“艺术沙龙”活动, 这两个班学生的创作水平整体上得到了明显提高, 2008级书法班的丁伟、刘铎等5名学生在全国性的书画比赛中分别荣获了一、二、三等奖。“开展活动以来, 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学生知道怎么去学习了。”美术学院辅导员陈可乐说。

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历史学班被誉为“书香班集体”, 该班学生以“桑梓古韵”为题, 寻找身边的历史;以“百家争鸣”为引, 探求诸子思想;学生“溯源天籁”, 共同追溯历史的渊源;讲解“汉代服饰”, 深入了解属于汉民族的古典文化。“国学论坛”为学生畅所欲言创造了一片天地, 为学生交流历史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们在一起探讨历史知识、阅读文化经典、传承礼仪文化, 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 形成了浓郁的学习风气。

“乘科学发展之帆, 启数学人生之旅。”数学科学学院2007级应用数学班立足专业, 努力营造“勤学”的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提炼出了“团结奋进, 展示数学魅力”的班级理念。该班学生积极参加徽标设计大赛、数学故事演讲比赛、数学文化电影欣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还把班级经常开展的数学游戏活动发展成全校性的数学乐园活动, 让全校师生都来感受数学文化的艺术魅力, 形成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不同专业的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习, 既增强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创新能力, 也提高了学习成绩。“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正在让班级成为学生‘发挥我们所长、享受我们的专业’的乐园。”洛阳师院党委副书记张辛卯由衷地说。

成才篇

2009年11月, 数学科学学院2007级应用数学班105名学生组队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他们在竞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曾碰到的问题, 大家便从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开始学习。饿了, 开水面包;困了, 课桌为床;争论过, 迷茫过, 甚至想过要放弃。然而, 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老师们的耐心指导、身边同学的鼓励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信心。最终, 他们取得了“1个国家级二等奖、3个省级一等奖、17个省级二等奖、13个省级三等奖”的骄人成绩。竞赛中大家发扬了勤学善思、敢于突破的精神, 这正是该班班级文化凝练的精神核心。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期间, 音乐学院各班相继举办了班级艺术实践演出, 演出累计达1105场次。在一次次的演出中, 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培养了良好的艺术修养, 专业水平日益提高, 沟通、合作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从班级艺术实践演出中逐渐成熟、脱颖而出的节目也获得了多项大奖。二胡齐奏《战马奔腾》获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专业组一等奖, 舞蹈《俏花旦》《新韵秧歌》分别获“中国2009世界邮展暨河南省第27届洛阳牡丹花会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二、三等奖。学校在洛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中获特别奖, 在河南省教育系统“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中获洛阳赛区金奖、河南省总决赛一等奖。这些骄人的成绩都来源于班级文化这块营养丰富的热土。

政法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生团结友爱, 互助互帮。目前, 该班共有75人准备报考研究生, 他们成立了考研互助小组, 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制订考研计划、共同学习、相互督促、交流心得、共享考研方面的信息;他们还建立了考研公共邮箱、考研QQ群、考研贴吧等交流平台, 并邀请往届考上研究生的学兄学姐加入这个平台, 帮助大家答疑解惑, 这对正在备战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一年来, 该班先后有11名学生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奥运征文大赛上获奖, 该班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省级先进班集体”, 还被推荐为“国家级先进班集体”候选班级。

创新篇

“自从这些学生帮我想出这个点子后, 我的生意比以前好多了, 还是大学生有想法……”洛阳师院附近东华市场一家饭店的老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感激。原来, 洛阳师院商学院一个班级的学生, 根据这家饭店的环境位置、特色菜品, 想出了“天天都有特价菜”的营销方案。一经试用, 饭店的生意日渐红火……

如何以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 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创新潜能?商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 把培育班级创新文化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2008级市场营销班以创新、实践为班级理念, 组建了营销策划团队和创业实践团队, 前者为学校周边的饭店、商店等设计营销策略, 后者尝试自主创业。从最初的四处碰壁, 到后来的小有起色, 再到现在的大有成就, 学生们正享受着创新的成功和快乐。在这些“先行者”的影响和带动下, 原来的“观望者”也开始积极参与, 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许多想法付诸实践。一年来, 全班自发创建10个创新实践团队, 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 整个班级的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周末为师生义务维修电器, 暑期下乡为乡亲们维修家电, 简单的工具伴随着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7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的学生, 从校园到繁华的市区再到偏远的农村, 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形成了“创新性实践”的思路, 以创新成才为主导的班级文化蔚然成风。“你的项目是怎么做的?”“这个小发明的电路设计还要找老师请教一下。”学生们之间交流专业知识, 讨论发明心得, 刚开始只是想创造出一些“新点子”, 没想到点子出来后, 越钻研越有趣, 越创造越快乐。以该班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校队, 在第七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获得了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鼓励奖的好成绩。

管理科学系师生在收集“管理名言”的过程中感受管理精神、提升管理理念。该系精选出部分名言建设了“管理专业文化长廊”, 打造了“星光灿烂评选”的活动品牌, 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学生把专业学习和传承礼仪文化结合起来, 通过查找资料、相互探讨、请教老师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冠礼、笈礼、婚礼等古代礼仪, 并以舞台剧的形式再现了唐朝的婚礼等盛景。他们借此来传播先人所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 形式新颖, 效果明显。

政法学院的学生提起创新也很有心得, 他们说:“虽然不能像理工科院系的学生那样有很多发明创造, 但是我们‘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一样可以有很多创新之举。”2008级社会工作本科班的吴彦云自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后, 明显感到自己比以前“忙”了徽、班服、班歌、班旗、印章;有的班级有班级QQ群、班级留言本、班级博客;所有班级都有主题班会, 形式多种多样, 如“说句心里话”“今天我们相识”“敞开心扉”等, 他们诉说着成长道路上的快乐、忧伤, 互相鼓励, 共同成长。

除了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团结合作、彰显个性外, 各班还开展了适合各自情况的特色活动:联欢、游园、为自己的班级过生日……在2009年第一场大雪来临之时, 管理科学系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班的78名学生织了80多条围巾送给老师和父母, 师生、家庭关系在这种爱的表达中更加和谐。该系2006级行政管理班在班徽征集的活动中, 全体学生共同设计了象征“来自11个省份的56名学生、行政管理专业”的班徽。该系领导对此次活动充分给予关注及认可, 激励该班再接再厉, 结合专业自我管理, 逐步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不久, 该班又写出了自己的很多。该班的创新活动很多, 也都很有意义, 学生对各项实践活动都跃跃欲试, “社区帮扶”“模拟社区”“未来社区管理者”“未来公务员计划”“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等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反响和评价。

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这一特色在洛阳师院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和谐篇

班级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 它需要一种形式加以认定与表现。洛阳师院各班级注重凝练自己的标志, 建设自己的班级交流平台。有的班级有班班歌, 设计了班服, 制定了班规。该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为梦想和将来共同奋斗、打拼, 逐步形成了“团结共进、亲如家人”的班级核心理念。

关注天气预报是政法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生杨园园的新习惯。每到周末, 她都要和同学到洛龙区安乐镇水磨村教乡亲们跳健美操, 这份“差事”始于一场意外。2008年4月的一天, 一阵争吵声引起了政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安锋的注意, 原来该院一名学生骑自行车与骑电动车的水磨村村民王怀芹意外相撞, 一次性赔偿协议签了几天后, 王怀芹的伤情突然出现变化, 她的家人就找到了学校。一方是上学靠助学贷款、生活靠勤工助学的学生, 一方是要操持家务的唯一劳力, 了解情况后, 安锋向王怀芹提了个建议:您受了伤, 生活出现了困难, 我们安排一个团支部, 组织学生常年无偿对您进行帮扶援助。起初, 王怀芹还有些半信半疑。如今, 她已基本康复, 学生们一样到她家打扫卫生、帮她带孩子, 还将爱心洒向了全村:清理非法小广告、演示模拟法庭、义务教健美操等。

本不和谐的开始, 却有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现在该班已将水磨村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这种爱心传递丰富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建立“洛阳师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班级如一条传递友爱的纽带, 既增进了学生、师生之间的友谊, 又促进了班级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的和谐发展……

洛阳师院学生处处长曾涛介绍说, 班级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 一是得益于学校及各院系领导的重视和辅导员、班主任的认真负责。班级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担任, 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精神的鼓励、政策的支持, 使每位辅导员、班主任都能热情地投入班级工作, 他们不仅在专业上引导学生, 还在班级文化特色凝练、学生个性发展方面上认真负责, 闯出了一条班级文化建设新路。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鼓励、督促学生积极参与。青年学生思维活跃, 善于创新, 他们群策群力,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凝练班级特色要与专业相结合, 与班级人员构成、年龄、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相结合, 才能切实发挥作用。

2009年12月30日, 河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张光明、《河南教育》 (高校版) 杂志主编高杨等专程赴洛阳师院调研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张光明对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说:“高校是高尚社会道德、先进思想观念的传播者与引领者。学生工作应以理想信仰为导向, 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 引导学生们成人、成事、成才。洛阳师院的班级文化建设很好地贯彻了2009年全省高校学生工作会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精神, 将‘全员参与学生工作’落到了实处, 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经验值得借鉴。”

洛阳文化 第10篇

1、历史文化优势

洛阳古称豫州,因地处于古洛水之阳而得名,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大古都之一。对于洛阳古都而言,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我国最为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与军事交流中心,有着非常的丰富历史文化,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也是我国经历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主要城市,被人们称之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洛阳的文化底蕴非常的丰厚,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都曾云集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的牡丹文化历史悠久,是一座享有盛誉的牡丹花城,同时洛阳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有着悠久工业历史。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甸和悠久的工业传统是文化创意产业肥沃的土壤,也为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驱动力。

2、工业底蕴优势

洛阳是中国最早的老工业城市,有着悠久的工业文明。计划经济时洛阳就作为中原地区的工业化的龙头城市,带动着中原地区其他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洛阳还安排在了前苏联对中国援助的重点项目,这些不断造就了洛阳作为老牌重工业城市的基础。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的工业城市经历着从工业化向后工业时期的转型,传统的工业见证了洛阳的发展,凝结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对于老厂房等工业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不仅传承了洛阳工业文明的历史文脉,更是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市的更新,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最佳选择。

二、洛阳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它赋予产品高附加值,带来丰厚的利润,赋予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洛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产业较少,主要为政府主导、大力扶持和推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公众的参与度较少。由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洛阳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逐步的扩展:2010年,洛阳正式建立了“河南集邮文化创意园暨洛阳集邮文化创意基地”;而在洛阳西工区所建立的“幸星国际动漫学院洛阳艺新校区”,作为后期对洛阳原创动漫产业发展不断地输送人才;2012年洛阳的首个以牡丹画为主题的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全市文化产业的首批示范园区;而各个成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如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天旗工艺有限公司、洛阳粤钮青铜器有限公司,则是洛阳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在国内外一二线城市兴起的在工业遗迹中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从而创造高附加值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带动下,洛阳出现了首个由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里外。2016年“重走丝路洛阳启程”中国·洛阳(国际)创意产业博览会举办。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洛阳城市文化空间构建的价值分析

1、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洛阳经济的发展。

洛阳作为当时重要的工业化城市,其工业的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繁荣的同时也为洛阳地区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洛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已不可避免。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依靠人的创意,并由其创意延伸出来的相关产业,并不需要利用过多的土地资源,而且还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物资的消耗与浪费,并且能够在降低投入的情况下得到更高的回报,从而也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的重要产业,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在与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以及环境资源保护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其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在于由人的创意延伸出来的高附加值,不仅能给产品或者服务带来了实用价值,还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附加值,最终不断提高和增加产品所表现的经济价值。洛阳工业化发展在针对于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时候,应当对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以及服务体系进行相应的提高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回报价值,也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所必须选择的最佳途径。

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洛阳的城市更新

现如今,随着洛阳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相应的产业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升级,对于工业化投入的资本也随之越来越大,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前进都形成了极大的阻碍,这也使得许多大型企业将自己的发展区域转移到城市的周边,这种区域的迁移使得在城市中间遗留下很多陈旧的工厂以及破旧的厂房,从而使得洛阳城市的发展及再生问题变得格外的紧迫。在城市的发展进程当中,所有留下来的种种印记和古老的遗迹,发展到现在都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系,凝结着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发展历程,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它是一个城市所独有的价值及魅力所在,也是与其他城市所不同的因素所在,如果遭到破坏,那么对于本地区文化的的系统性就会遭受破坏,从而影响当地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于洛阳城市再生而言,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与时俱进,协调各方面的问题进而实施解决方案。拆掉这些结筑凝着一个城市记忆的旧建筑,不但感情上难以割舍,而且破坏了城市的发展脉络,中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将原本比较陈旧的建筑、厂房经过重新构建,打造出全新的文化创业产业园,进而对其进行发展和推广,这种发展方式不仅能够保存原有的在发展过程当中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旧工业厂房和建筑文化,还能够运用现代的加工产业来促进现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对洛阳今后的经济、文化等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具有无污染、智慧型以及高附加值等特点,通过产权化的运用能够达到更为丰富的财富增值产业,也是对现代服务业进行重构的主要体现,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老城市中心所具有的一些原始加工制造业,从而为创意产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以及经济收益以及更高的经济效益。

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保护洛阳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宣传洛阳文化

在发展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过程中,将旧城区的老厂房、老仓库作为发起点,或者是围绕着地域特色的历史自然遗迹来建造,一片废弃的工业区,由于大量的艺术家聚集于此,创意产业使这些闲置的仓库、厂房被重新利用。建筑在外观的立面上保留原样,根据具体使用的需要,艺术家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对其内部空间进行现代的处理,颇具有超现代主义的风格。创意产业主要是基于传统地域文化重新构建出来的,从而满足游客以及当地居住者的不同需求,而在这些区域,都长都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融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区域的构建通过对这些古老的文化以及历史进行集成从而传达特有的地方文化特点。而对于洛阳来说,其历史悠久,同时也是著名的工业城市,因此,城市存在着大量的历史自然遗迹,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又会融入大量的现代工业遗址,随着当地的不断推广遗迹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不断修建,从而为当地文化的传承遗迹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提高洛阳的城市凝聚力、竞争力

某一地域所形成的文化特点,都是依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人文气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沉淀下来而形成的,这种漫长的沉淀过程能够极大的增强一个城市的凝聚力,使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与其他城市所不同,同时也会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以及凝聚力。洛阳地区经过不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构建,从而以洛阳文化为中心的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不断扩大,这种构建方式不仅能够使得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发展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城市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作为一个具有高辐射特点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美化,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吸引外来的游客进行观光,从而带动本地区更多行业的发展与提升。除此之外,产业园的发展,还可以对当地附加值进行提高,增加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从而增强区域竞争能力。

四、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能够再次对洛阳老工业区进行重新规划和利用。设计者通过对创意文化产业的不断植入,可以运用当地所遗留下来的工业遗迹加上现代化的工业技术重新构建出更为全新的工业遗迹,从而对洛阳地区城市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遗迹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发展模式的促进能够更好的对城市历史文化及独有的文化特点进行传承发展。以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核心、以知识产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些发展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洛阳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相符合,并且能够与当前洛阳城市当中所提倡的营造全新型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给洛阳带来丰厚的效益。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崛起,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高附加值、强大的植根性、高辐射性等特点使其在整个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影响与日俱增,同时它也是顺应城市更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其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竞相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在二三线的中小城市发展还很缓慢。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雄厚的工业传统,为洛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文化城市带来巨大的潜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将为洛阳带来巨大的效益。

洛阳“水席” 第11篇

我们几位远客在洛阳文友的热情引领下,来到了一家饭店。宾主落座后,每个人的脸上都呈现出迫不及待的神情,个个“跃跃欲吃”!

“走菜啦!”随着服务员的一声畅喊,“水席”开始了。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盘“牡丹燕菜”,细丝煲汤,汤润菜滑。尝一口,酸辣香郁,鲜嫩清爽!“什么东西做的呀,这般好吃!”我们连品带看,竟未辨出食材来。洛阳朋友说:“这道菜是用萝卜做的,据说还是武则天发明的呢!”萝卜居然也能做到这般精致,确实让人佩服!众人赞叹之际,又有几道菜端上了桌。每上一道菜,洛阳朋友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番。随着佳肴鱼贯而上,大家开怀畅饮,大快朵颐。一边品尝美味,一边接受着中原古都食文化的熏陶。

见我们对“水席”颇为陌生,洛阳文友介绍,“水席”在当地也称“官席”,因为据说此宴席乃武则天发明的,从宫廷传到民间。之所以称为“水席”,源于两层意思:菜肴全部有汤,“汤水相和,细水长流”;席上菜肴吃完一道上一道,如流水一般不间断。“水席”共有8个凉菜,16道热菜,共计24道菜。并且均有“讲究”,如“四镇桌”,包括:牡丹燕菜、葱扒虎头鲤、云罩腐乳肉、海米升百彩;“八大件”,包括:快三样、五柳鱼、鱼仁、鸡丁、爆鹅脯、八宝饭、甜拔丝、糖醋里脊。别看“水席”菜多,上菜却是有章有法,秩序井然,充分展示了洛阳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张弛有度。

“水席”是洛阳的“特产”,放眼神州,唯此一家。在品尝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水席”竟然将饮食文化与治国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中原食文化中颇为出色的一笔。比如8个凉菜,传统上就分别称为“服、礼、韬、欲、艺、文、禅、政”。一个字代表一道菜。如“政”是用鹅脯做成,让人立时想到“载舟覆舟”的治国之道;“文”是用青笋调鲤成菜,笋为竹魂,竹为文友,文成天下之理(鲤)。

洛阳“水席”囊括了蒸、熘、煮、炖、焖、煲、卤、泡、烩、涮、熏等各种烹饪技艺,真可谓是集中华烹调艺术之大全,荟神州饮食魅力之精髓,让人在饕餮之余,深刻感受到千年古都的深厚内涵和弘阔的外延。这一点,不仅从菜肴的味道上可以深刻领悟,还可以从菜肴的形式上寻到佐证。如“牡丹燕菜”,萝卜丝细如春风拂柳,中间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一朵硕大的牡丹,大有“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之势,可是,谁能想到,那朵硕大艳丽的牡丹花,竟然是用鸡蛋做的。还有一道菜名曰“料子凤翅”,是用玉米棒与排骨合炖而成。端上桌来,真让人赏心悦目,不忍下箸!

有人说,中国饮食文化之根基脉衍之地,唯有洛阳。这话不无道理。不过,洛阳朋友觉得这样的命题似乎太大,还是“水席”映射出洛阳的世故习俗和人文气脉,彰显着洛阳人的朴实无华、热情好客,更为切实些。

菜,是一道接一道,果然如流水一般;我们是一阵阵醉意朦胧。不单单是地主的热情与真诚,也是为千年“水席”所飘逸的亘古幽香所陶醉。

(编辑汤知慧)

洛阳文化 第12篇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足球作为体育大家庭的一份子,己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竞技项目之一,其价值超越了纯粹的体育项目范畴,成为集政治、经济于一身的文化现象。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没有文化的足球如同沙漠足球,缺少生机和活力。因此,将足球融入到文化当中,让足球运动从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这对于把握足球的发展方向,提升中国足球的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校园足球文化为切入点,探析洛阳市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过程中有关足球文化体制建设的状况,为今后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带动更多的足球爱好者参与足球运动,推动足球运动健康、持续发展。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洛阳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体制建设为研究对象,对洛阳市目前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67所学校进行调查。

2.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年来与本研究相关文献,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论著等进行筛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洛阳市67所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发放问卷。使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3 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选取洛阳市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进行调查,将调查数据带入线性模型,得到个学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现状。

学生足球专项活动经费(M1)指标分析:洛阳八中专项活动经费为20万/年,是所调查的布点学校中最多的。王祥小学,西下池小学,每年的经费为10万/年。英语学校,科大附中为5万元/年。景华实验小学、洛阳市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市第一中学为2万元/年,其余学校为几千元不等。

足球长是否满足学生足球锻炼的需要(M8):洛阳市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67所学校中,拥有足球场的占到总数的88.4%,没有足球场的学校占到11.6%。足球器材的新旧率保持中等程度居多,占到总数的49.4%,优等、差等分别占到45.7%和4.9%,能够满足日常教学训练。

有无足球教练员(M20):71.8%的学校拥有专业的足球教练员,但进一步调查得出,虽然大部分学校拥有足球教练员,但这些教练员一般由在岗体育老师兼任,缺乏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

足球课的出勤率(A3)指标分析:67所布点学校中出勤率在80%以上。

学生人均每周课外足球锻炼的次数(A4)、学生人均每次课外足球锻炼的持续时间(A5)指标分析:安徽路小学、东升二小、英语学校每周都有5次足球锻炼,部分学校每周有3-4节,其余大部分学校的足球课都在1-2节。

每年学校是否举办足球文化节(A17)指标分析:45所学校举办过足球文化节,洛阳市实验中学、洛龙六中、龙盛中学、洛阳市第四十七中学每年都定期举办校园足球文化节。

学校是否有校队(A21)指标分析:安徽路小学、英语学校、洛阳八中、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比赛成绩名列前茅。个别学校过分重视竞赛成绩,忽略校园足球文化体制建设。

每月校队足球比赛的次数(A22)指标分析:白马小学、洛阳市第十二中学、洛阳市第五中学、东方三小每个月的足球比赛都在20次以上,其余学校大都在10次以内。

学校曾经是否培养出足球明星人物(S3)指标分析:安徽路小学、珠江路小学等,有班级“小球星”:有的学校能够培养出足球明星人物,像东方三小的肖智,洛阳市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乔魏,科大附中的马延峰,而洛阳市第五十九中学培养出的明星就比较多,有门文峰,陆峰,刘翔,王宇景。

学生对足球训练是否持积极的态度(S6)指标分析:青少年学生大都对足球训练持支持的态度。可以看出,足球在学生当中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学校是否制定出足球相关的管理办法(13)、学校是否制定出与校园足球活动相关的实施办法(14)指标分析:53所学校都制定了足球活动相关的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基本保证了校园足球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是否制定出足球教练员的奖惩机制(18)指标分析:36所学校制订了教练员的奖惩机制。但存在奖励制度不健全,打消教练员带队积极性,抑制校园足球竞技水平的提升。

学校是否制定出足球课的相关规定(110)指标分析:56所学校制订出了足球课的相关规定,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规定,但未能纳入到学校所颁布的正式文件中,在制度层面,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

4 洛阳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体制建设的路径

4.1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拒绝功利化

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是增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水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坚持由教育部门主导,体育部门支持的思路,实现“教体共管,以教为主”的新常态。体教结合将是未来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由之路[1]。学校负责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2个讲话的重要精神,转变观念,加大对校园足球、阳光体育运动的正面报道,积极调动老师、家长对于校园足球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和重视程度,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普及与推广。

4.2 加强经费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将校园足球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投入,加大对我市校园足球活动的经费投入、加强经费监管,大力推广校园足球活动。市委市政府、教育局、体育局等部门整合各方资源,广泛吸收各种社会资金,争取广告赞助,建立足球赛事电视转播权竞争机制,并成立发展基金会,用于支持校园足球的场地改善、器材更新、师资培训等。同时加大足球彩票公益金对足球的支持,以用于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文化建设,国际化交流活动等,推动我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4.3 建立健全校园足球活动中教练员的保障体制和奖励体制

通过选拔招聘机制的创新,引进优秀的退役运动员、足球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投身基层足球训练,做好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就业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练员的培养工作,将布局城市定点学校体育教师培训时间计入到每年的继续教育学时,将业余训练与比赛纳入教学工作量,将教练员带队比赛取得的成绩、获得校园足球培训资格结业证书,转化成相对应的评定职称条件。

4.4 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构建系统性、多元化的竞赛体系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政策是组织为解决面临的问题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过程[1]。校园足球作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周期、多投入、缓见效”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校园足球工作必然是长期的、艰苦的。因此,坚持文化先行,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夯实校园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同时,以“发展高校足球,培养足球人才”为宗旨,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学生足球联赛,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足球队,建立大学一高中-初中-小学四级校园足球竞赛机制,有活力、分层次、有衔接的足球大框架随之产生。并以大学足球发展为龙头,引导一批好高中,带动一批好初中,培养一大批好小学,建立职业联赛、区域等级联赛、青少年等级赛事、校园足球赛事有机衔接的体系。不断加强校际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推动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的互促互进。

5 小结

总书记的711批示为足球改革和校园足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项国家工程。校园足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与之相配套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711指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校园足球工作需要遵循的依据。我们也不难看到。中国足球的发展、振兴,不是三年、五年、十年,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是一个常态,而不是昙花一现。因此,我们要厘清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脉络,广泛动员青少年参与,形成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遵循足球规律,加大对校园足球物质文化建设的力度,重视校园足球精神文化的培育,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制度文化的保障,引导校园足球行为文化的构建。

尽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道理还很长、很艰辛,但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以足球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使足球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成为陪伴学生成长的生活方式,成为学生的精神寄托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足球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肖子亮.足球文化内涵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5):26-28.

[2]杨一民,营造良好环境推进足球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4,2:15-16.

[3]马连鹏,张鲲.现代足球的民族精神与中国足球的文化缺失[J].体育学刊,2006(06):29-32.

[4]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6(1):107-109.

[6]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02):213-216.

[7]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领导心理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