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2024-06-27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精选11篇)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2年1月~2008年12月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原建材医院)资料完整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110例,男56例,女54例,年龄22~69(平均45)岁。其中76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34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10例中伴有胆总管结石10例;胆总管远端狭窄4例,合并胆囊管一胆总管内瘘(Mirrizzi综合征)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30例行C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全胆囊切除术,其中顺行切除术90例,逆行切除术16例,顺逆结合胆囊切除术4例,同时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14例。其中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2例,置"T"型管引流20例。术中发现胆管解剖结构异常18例,包括胆囊管与胆囊总管平行型12例,胆囊管向前或向后绕肝总管、胆总管弯曲和胆囊管开口于左右肝总管汇合处各2例。患者术后置腹腔引流30例,未置引流80例。结果110例均痊愈出院,无胆瘘发生。全部患者随访1~5年未见胆管结石发生。

2 讨论

关于胆囊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近年已取得较大的突破,对揭开胆石成因的谜团,研究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手术方法的改进使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显著提高,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腹部外科手术的一项新技术,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当遇到困难时应及时转开腹手术,所以还不能完全取代开腹胆囊切除术,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仍不失为有效方法之一。术前行B超检查可提示胆囊大小、结石光团、胆管有无扩张等,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有黄疸的患者,B超对胆总管下端有无小结石、肿瘤、异物等发现率低,可选择ERCP, PTC及CT等检查以明确肝胆内外胆管情况。胆囊切除术式的选择应视患者术中的具体情况而定。我们认为,视野不清,为避免损伤胆总管,避免术中出血多,可取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对胆囊三角难以解剖、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游离困难者,可选胆囊逆行切除术;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胆囊三角解剖清楚,可选顺行切除术。本组病例中有2例行顺逆结合胆囊切除术,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手术过程为:剪开胆囊颈部内前方腹膜,再沿着胆囊颈由前向外后方剪开腹膜,靠近胆囊颈部游离出胆囊管、套一丝线打一单环结或打结时只打到胆囊管而不打紧,直至阻断胆囊管内胆汁流出为止,并以此线作牵引,暂不剪断胆囊管,于胆囊三角区内找到胆囊动脉,离断,近端结扎加缝扎或双重结扎。对于一般情况差、肝硬化等手术耐受力差、胆囊三角水肿粘连解剖不清、胆囊坏疽、胆囊壁水肿增厚或萎缩粘连、胆囊浆膜下剥离困难者,主张行胆囊大部切除术。伴有严重心肺疾患的老年患者及急性期胆囊周围解剖困难的患者宜行胆囊造瘘术,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尽管还需2期手术,使患者再次承受手术痛苦,但这一手术全身影响小,尽快引流胆囊炎症,可使患者度过危险期。有选择的对一些病例不放置引流,患者恢复良好。国内外文献对胆囊切除术置引流问题看法有所不同,对胆囊切除术后绝大部分可不放置引流,但术中操作困难,胆囊破裂,胆汁流人腹腔,渗血较多,从安全角度出发,应放置引流[3]。如有遇到胆管漏扎或结扎线脱落,均可有胆汁渗出,放置引流管可将渗出液及时引出,可减少局部和全身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文霞初, 刘晓富, 刘亮.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9, 18 (1) :56-57.

[2]Henkel A, Wei Z, Cohen DE, et a1.Mice overexpressing hepatic Ab-cbl1rapidly develop cholesterol gallstones[J].Mamm Genome, 2005, 16 (12) :903-908.

腹腔镜胆囊切除转开腹临床医学论文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5例,女17例,年龄20-75岁,全组患者术前均经腹部B超检查确诊为LC适应症,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胆囊结石12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0例,其中有下腹部手术史1例,上腹部手术史1例。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间均是在入院后48h内。

①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CO2人工气腹,压力控制在≤13mmHg(1mmHg=0.133kPa)。

②手术过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常规三孔或四孔法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为12-14毫米汞柱,先游离粘连组织,辨别胆囊三角,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并给予夹闭切断,最后切除胆囊。

③术后治疗:抗生素的使用是在患者入院后即开始使用,停止时间是待到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方停止使用。患者在术后24h即给予流质饮食,以补充机体能量。术后48h,若患者没有异常情况出现,则可拔除胆囊床引流。

2结果

在本组资料中的22例患者中,胆囊三角处理困难或出血17例(77.3%),十二指肠损伤1例(4.5%),胆总管损伤2例(9.1%),右肝管及肝总管各损伤1例(4.5%),,均因慢性炎症致三角区粘连分离困难致出血或牵拉,电钩灼伤,我们均采用开腹修补或T管引流并切除胆囊。经治疗后本组资料的22例患者在术后住院10~23d,平均住院时间为14.5d后均临床治愈,并没有发生后续并发症,对全部病例均进行1~5年的随访,有1例患者死亡胆囊癌,其余患者仍健在。

3讨论

3.1中转开腹的原因

3.1.1患者的病理特点

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导致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离困难,Calot三角致严重致密粘连,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单纯追求LC成功率可能使得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升高。本组17例因胆囊三角区解剖困难而中转开腹。本组有1例十二指肠损伤系胆囊三角分离困难导致粘连组织损伤所致。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往往胆囊管处有结石嵌顿,此时三角区组织水肿,组织分离易断裂,增加手术难度,如强行操作,极易损伤而致胆漏。患者的胆管解剖变异,因右肝管汇入胆囊管,右肝管与胆囊管或胆囊管与肝总管并排走行极易损伤。本组有一例右肝管损伤与局部粘连严重强行分离有关,而肝总管损伤与解剖变异有关,均系术中术野有胆汁样渗液给予中转开腹。

3.1.2医师的技术因素

术者经验不足,术中牵挂不当,辨别错误,误将肝外胆道当成胆囊管钳夹,操作粗暴,解剖胆囊时太靠近胆管导致撕裂,以及难以控制的出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4%,因胆囊三角炎性粘连致密,盲目电凝电切导致出血,盲目钳夹,造成出血及胆管损伤,在手术过程中,如遇到分离困难,动脉出血,胆道解剖辨别不清以及出现副损伤时应及时中转开腹,对已发生的副损伤及时给予处理防止不良后果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降低LC中转开腹率的`方法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无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传统上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夹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的时候多选择了钛夹,然而有少数患者因为使用钛夹出现系列的并发症。现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应用无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患者取得的良好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的352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胆囊疾病患者。男241例,女111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2.9±3.4岁。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13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9例,急性胆囊炎58例,胆囊息肉12例。

1.2 手术方法 麻醉方法为气管插管全麻,常规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穿刺方法为四孔,患者保持头高足低,左侧卧位的姿势。将胆囊三角予以充分的暴露,医生可以清晰的识别和查看解剖结构,在紧紧的靠紧胆囊壁和胆囊壶腹这一原则之下,对胆囊动脉首先进行处理,而后对胆囊管再进行处理。有331例病患采用了超声刀对胆囊动脉进行处理,21例采用了单极电凝对胆囊动脉进行了处理。

对胆囊管和胆囊进行处理的主要方法包括了如下几点: (1)套扎器套扎法(234例):使用电钩或者超声刀对胆囊床进行逆行分离,从浆膜上将胆囊剥离下来,将胆囊管和胆囊予以尽可能充分的游离,然后使用用套扎器将胆囊管进行套扎,套扎的具体位置在距离胆总管大约在0.5厘米的位置,一共进行2道的近断套扎,而后进行1道的远端套扎,将胆囊管进行剪断处理,剪断的位置要靠远端。(2) 丝线结扎法(71例):将胆囊管从胆囊颈的地方开始进行分离作业,使用医用4号丝线在距离胆总管大约0.5厘米的地方进行镜下结扎,一共進行2道近端套扎,而后进行1道的远端套扎,将胆囊管进行剪断,剪断的位置要靠远端,此后顺行将胆囊剥离于胆囊床,最终达到切除胆囊的目的。

2 结果

手术时间35~65 min,平均43.5±5 min。术后住院时间2.5~5.5d,平均3.5±1.5 d。手术后,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如下并发症:出血、胆漏、腹腔感染。术后随访1~12个月,都没有出现如下症状:黄疸、背痛、发热、腹痛以及肩痛。进行B超检查,患者都没有出现胆囊窝积液的现象。

3 讨论

对良性胆囊病变进行LC治疗,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夹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的时候,常常使用的为生物夹或者钛夹。杠杆这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夹闭钛夹后,不可能将开合端予以绝对的夹紧,如果能够锁紧前面,则是例外。相比较而言,可吸收生物夹能够将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但是很明显可吸收生物夹的经济成本是相当的高昂的,对普通病人来讲,很难接受。而钛夹钳,在使用了很多次之后,要么不容易夹紧,要么夹闭后,两个夹片很容易错开,这样结扎就不会很牢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下后果就很容易出现和产生:手术中使用的钛夹松动滑脱,手术之后出现出血或者胆漏的现象。再加上钛本身为金属,对组织会产生切割影响,如果出现严重的炎症,组织就会出现水肿,一旦用力过大,血管和胆囊馆就容易被割伤,造成出血现象。如果胆囊管出现水肿的时候,一个钛夹通常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夹闭功能的,一般要用一对钛夹进行对夹,如果不能够夹闭,就会导致胆漏现象的出现,这样就需要使用丝线再次进行结扎。多数时候,需要用电凝、电切技术完成LC,而钛夹则具有导电性,曾经有报道称因为钛夹使得胆总管出现了坏死或者穿孔现象[1]。

手术中使用的机械设备为单极电刀或者超声刀,将胆囊动脉进行封闭切断,将胆囊管进行结扎,尽量将使用金属钛夹进行手术的缺点予以避免。总结本研究中的3种胆囊管结扎方法,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预先将套扎线打好结,套扎之后,因为吸收了水分,肠线就会膨胀,线结就自行紧缩,结扎变得越发牢固,这种方法不但可靠,而且简单,但是经济成本较高。外科手术中,丝线被长期广泛地运用,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丝线不会对组织和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但安全,而且可靠。还有试验证明,相比于钛夹组和银夹组而言,丝线对机体和肝组织的影响非常低。丝线结扎,安全,经济成本较低,还尽可能的减少了因为使用金属异物造成患者身体的不适,适合广泛的推广[2]。第一线结进行的时候,需要使用显微外科打结技术。传统的观点认为,腹腔镜下很难进行打结,笔者自己的经验认为镜下打结经过充分的培训学习之后,并不难。使用单极电刀或者超声刀防波堤凝固技术对胆囊动脉进行封闭,不但安全,而且简单。

进行无钛夹的LC手术,前提为实施手术的医生对LC技术非常的熟练,对于胆囊三角解剖结构和胆囊动脉不但能够进行清晰的辨别,还可以进行很好的处理,这是关键。但是对胆囊动脉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注意胆囊动脉是否出现了或者发生了变异,对胆囊动脉进行清晰的辨别,让其处于游离状态,但是不能太过“骨骼化”,如果可以附带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的话,可以达到更好的凝固作用,止血目的还可以更好地实现。总之, LC手术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无钛夹的方法对胆管动脉和胆囊管进行可靠、安全的处理,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出现。

参考文献

[1]苏兴平,王志礼,张勇,等.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8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3,9(1):87-88.

[2]叶森,张子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1):1034-1035.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传统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常用治疗胆囊病变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随即诞生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为研究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疗效,特对我院收治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86例,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普外科收治,其中男26例,女60例,年龄24~75(平均50.46)岁。经超声、影像学检查等,均确诊为胆囊病变,其中胆囊息肉11例,胆囊结石70例,急性胆囊炎5例。胆囊结石中合并慢性胆囊炎及周围组织粘连者6例,其余为单纯胆囊结石。随机将8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胆囊切除术,患者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于右侧肋缘下做10cm斜行切口,逐渐分离各组织,探查胆总管、胆囊,以深拉钩拉开肝、胃、十二指肠及横结肠,充分显露术野,盐水纱布堵塞网膜孔后,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法切除胆囊。

1.2.2 治疗组

体位、麻醉及切口位置同对照组,切口长度约3~5cm,沿肌纤维分离腹壁。进入腹腔后以大纱布块折叠为卷状,置入腹腔推开胃、大网膜等组织。后以2把拉钩置于胆囊三角区牵拉,使肝门区充分显露,分离胆囊颈、胆囊动脉、胆囊管及胆总管。无损钳夹住胆囊,行逆行分离后切除,胆囊距胆总管位置约0.5cm处切除,电凝止血并检查是否有隐性出血或胆漏等,正常后关闭腹腔,不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出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 9.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的比较χ2检验,基准α=0.05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30~5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10ml,术后疼痛缓解时间4~12h, 3例出现切口液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

3 讨论

胆道及胆囊病变有逐年增多趋势。保守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手术治疗是唯一彻底治愈方法。以往均采用传统胆囊切除术治疗,但切口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2]。

目前众所周知的微创手术为腹腔镜手术,虽然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但价格昂贵,操作难度大。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为介于二者之间的微创术,切口长度与腹腔镜手术相当,且可在直视下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是腹腔镜手术无法比拟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手术难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理想手术方法[3]。早于2002年既有学者认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未来胆囊切除术发展方向,且便于普及。对于基层医院而言,手术技术要求与传统胆囊切除术相当,设备要求低,值得推广。

本组通过传统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对比发现,无论是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缓解时间、术中出血量还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均优于传统胆囊切除术,且并发症轻微,仅少数患者见切口液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充分表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疗效优越。但本院认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最大弊端为视野受限,存在一定风险,临床应用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降低手术风险。对于术前检查应详细观察胆囊位置,若确定有胆管狭窄、胆囊癌、Mirrizzi综合征及门静脉高压综合征,则避免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其次,无法确诊,需开腹探查患者,不适用于本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比传统胆囊切除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基层医院开展,但要严格手术适应症,详细术前检查,制定合理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周劲松.不同体位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9 (11) :1578.

[2]赵小刚, 刘修桃, 葛梓渊.82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2, 33 (3) :314-315.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5篇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梗阻、结石嵌顿、胆囊壁血运障碍而引发的一种急性炎症[1],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胆囊穿孔、胆囊坏死甚至胆汁外漏等,诱发腹腔内感染、胆汁性腹膜炎以及肝内外胆管炎等。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迅速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女性39例,男性32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5.7±2)岁;起病至就诊时间10h~3d。患者入院时均出现右上腹部疼痛、明显压痛、肌肉紧张,Murphy征阳性,肝区叩击痛;伴发热者36例,白细胞计数升高者47例;腹部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胆囊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胆囊壁2~4mm者25例,4~5mm者29例,大于5mm者17例;多发性结石26例,单发性结石45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均留置导尿管及胃管,全身麻醉后气管插管。选脐部作为第一穿刺孔部位,脐部气腹针处使用布巾钳提起腹壁,将气腹针插入,建立人工气腹,压力以12~15kPa为宜。取脚低头高左侧卧位,脐下缘10mm Trocar,置入腹腔镜,紧贴胆囊将胆囊、胃、结肠、十二指肠进行钝性分离,胆囊肿大者在胆囊底部使用电凝钩进行烧灼1~2cm的下口以便对胆囊减压,立刻使用吸引器完全洗出胆汁,避免发生腹腔污染。减压口不应过大,以防胆囊结石滑出;自胆囊颈部使用电凝钩分离胆囊颈部后外侧的浆膜,逐渐移至胆囊颈部前方的浆膜,逐步将胆囊管分离,辨别清楚胆囊颈、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等的解剖关系。上钛夹后将胆囊管、胆囊动脉切断,切除胆囊后彻底止血,再将生物蛋白胶喷洒于胆囊床创面,依据腹腔炎症与胆汁渗出污染程度于肝下置入负压引流管。术后24~48h无血性渗液及胆汁后可拔出引流管,胆囊切除后常规病理检查,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2]。

2 治疗结果

本组71例患者中67例成功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顺行切除54例,逆行切除13例;手术时间42~104min,平均时间(63.2±2)min。术中转开腹手术4例,因胆囊炎症、周围组织严重粘连、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等中转开腹2例,1例是Mirizzi综合征。术中53例患者放置腹腔引流管,2~4d后拔出;术后发生胆瘘2例,量少,4d后自行愈合,无胆管损伤、膈下及肝下间隙脓肿,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5~13d后痊愈出院。

3 讨 论

3.1 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以患者症状发作后72h内为最佳,且越早越好,72h内胆囊主要是急性炎性水肿,粘连并非致密,解剖层次尚清,粘连与浆膜易于分离,手术难度一般不大,可完成[3]。

3.2 游离胆囊 充分暴露胆囊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和周围肠管、大网膜、胃等多有粘连,应细致分离,特别是分离肠管时应紧靠胆囊壁,且慎用电凝。胆囊积液肿大、张力大、牵拉不易者,应于胆囊底部使用穿刺针先行减压。若粘连致密,分离困难,应中途转开腹手术[4]。

3.3 解剖胆囊三角 应遵循“宁伤胆,勿伤管”的原则,细致解剖胆囊三角,但牵拉不要过度。解剖胆囊三角时可从前三角入手,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解剖时不宜一味追求充分暴露肝、胆总管以防损伤[5]。三角区域淋巴结肿大而使解剖层次无法辨清者应从“胆囊后下三角”入手,但务必要紧靠胆囊壶腹部以防损伤门静脉。此法仍不能顺利解剖者可采取逆切法,先将胆囊床的后解剖三角区游离[6]。

3.4 中转开腹 对于胆囊三角粘连致密、“三管”关系辨别不清,腹腔镜下出现无法控制的大出血,胆管损伤或胆瘘,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而无内镜取石条件,胆囊、消化道巨大瘘口,Mirizzi综合征以及高度疑似胆囊癌者,均应中转开腹[7],适时中转开腹有利于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并能够及时处置已发生的副损伤。

3.5 腹腔引流管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不必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但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充血、水肿,腹腔内液体大量渗出,剥离胆囊时易出血、渗出,应放置引流管,这样可以及时引流出渗血、渗液,早期发现出血、胆瘘等,能够减少术后感染[8]。

参考文献

[1] 陈伟.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2):52.

[2] 孙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65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87.

[3] 刘进军,徐根才,张箭平,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73例体会[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4):309.

[4] 崔洪生.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160例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3,3:76.

[5] 杨演清,周伟,林木青,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胆囊炎312例[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22(3):215.

[6] 于兵,赵翰林,王锋.腹腔镜下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08,34(10):1071.

[7] 方永平,罗云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时机选择[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764-3766.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胆囊结石患者40例, 男11例, 女29例, 年龄39岁~71岁, 平均年龄46.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或CT检查明确诊断, 其中单发结石31例, 多发结石9例, 病程1年~10年不等, 平均病程5.3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结石类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术野。对照组于右肋下缘斜切口或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 切口长约10 cm~12 cm;观察组于右肋下缘行一长约3 cm~4 cm的斜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腹直肌前鞘, 分离腹直肌, 打开腹膜, 充分暴露胆囊三角和胆总管, 钝性分离胆囊三角, 胆囊管近端用丝线结扎, 远端用止血钳钳夹胆囊, 防止胆汁漏出。将胆囊沿胆囊底向胆囊颈方向游离并切除, 而后电凝止血, 术后无需放置腹腔引流管, 最后依次关闭腹腔[2]。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并对2组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1例 (5.0%) 患者出现肠粘连并发症;对照组术后6例 (30.0%) 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胆瘘、肠粘连和肠梗阻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4.785, P<0.01) 。

3 讨论

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的经典术式, 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彻底性已无争议, 但是传统开腹术式切口大,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 术后恢复慢;且大切口使腹部脏器大范围地暴露, 同时长时间的手术操作, 使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选择经右侧肋缘下行一长约4 cm左右的小切口, 按肌间隙分离肌层, 无需切断, 用特制拉钩辅助操作, 在解剖分离、切割以及止血方面均十分方便, 且对设备要求不高, 完全可在基层医院开展[3]。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机械损伤较轻, 腹腔脏器暴露时间短, 利于术后恢复, 但在手术的过程中应随时调整拉钩, 使手术视野暴露充分, 更利于手术操作。本资料中, 与行传统开腹手术的对照组比较, 行小切口治疗的观察组在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P<0.01) , 提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但是为提高手术安全性, 术前应严格进行适应证把握, 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和资料认为对于术前B超检查胆囊壁较厚以及≤0.4 cm的继发性胆囊结石患者应慎选该术式, 同时对于极度肥胖、合并其他胆管疾病、严重多发病以及可疑胆囊癌患者均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相对禁忌证。因此术前应严格进行适应证的把握, 以更好地提高手术效果。

总之,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 值得临床推广, 同时该术式对设备的要求不高, 适合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阿曼泰.小切口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7) :54-55.

[2]唐永东.62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8) :168-169.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74例, 术前均经B超、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62例, 女112例, 年龄14~75岁, 平均 (45.3±4.5) 岁, 病程1~10d, 平均 (3.2±2.4) d。临床上均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及压痛, Murphy征阳性, 其中胀痛、钝痛132例, 胆绞痛43例, 右肩或右肩胛下区放射痛107例, 伴发热、寒战56例。血生化检查示ALT增高, 最高135IU/L;总胆红素增高, 最高55.8μmol/L。按照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LC组 (N=108) 和OC组 (N=66)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既往发作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LC组:选择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采用“三孔法”手术, 取头高脚低左斜位, 于脐上缘行1.2cm切口, 插入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 压力维持在11~14mm Hg。插入10mm Trocar, 置入腹腔镜。常规探查腹腔, 采用超声刀钝、锐性分离胆囊周围粘连, 小心分离胆囊三角, 用钛夹或Hem-o-lok夹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顺行或逆行剥离胆囊, 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电凝分离胆囊, 电凝止血胆囊床。术中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冲洗术野, 可使囊壁的充血水肿减轻, 有利于辨别胆囊三角的解剖结构。在明确无出血后释放气腹, 关闭切口。如局部炎症严重、渗出较多, 可放置引流管, 一般术后24~48h拔管。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②OC组:采用传统的经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缘下斜切口, 顺行或逆行完成胆囊切除, 严重者可放置引流管。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由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计算, 用SPSS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 LC组有3例患者因炎症重, 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 分离时出血较多, 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两组手术时间, 住院时间, 术后下床时间及切口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 (8/108) , 其中切口疝2例, 膈下感染3例, 十二指肠穿孔1例, 胆道损伤2例;OC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6% (7/66) , 其中膈下感染2例, 肺部感染1例, 漏胆3例, 败血症1例,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3, P>0.05) 。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壁及胆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胆囊三角粘连严重, 导致局部解剖结构不清, 相对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难度大, 手术技术要求高, 易引起周边组织及器官损伤, 故过去急性胆囊炎一直被视为LC的相对禁忌证[3]。随着腹腔镜手术操作的不断纯熟, 同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把握手术时机, 术中仔细处理胆囊的特殊解剖关系, LC是可以作为急性胆囊炎的一种手术方式[4]。

急性胆囊炎行LC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由于局部炎症使胃肠蠕动减弱造成胃肠胀气;麻醉诱导进气加重胃膨胀, 影响手术操作, 可于术前放置胃管减小胃肠压力。②解剖胆囊三角区时应采用钝性分离, 不盲目使用电凝, 避免损伤肝总管及胆总管。胆囊三角解剖困难时, 可逆行或顺逆结合进行剥离, 游离胆囊后将其上提即显露出胆囊管至切除胆囊。如果粘连严重, 呈“冰冻样”改变, 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床纤维化等, 可行部分胆囊切除术。③胆囊三角区炎症重、解剖不清, 或有Mirizzi综合征形成, 应及时中转开腹, 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5]。④急性胆囊炎水肿严重, 创面渗血渗液多, 甚至存在胆漏现象, 易引起腹腔污染。处理出血时切忌盲目电凝止血, 尤其在是靠近胆管区域, 要充分游离、暴露。术后腹腔放置引流管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意外的胆漏、出血, 及时排出腹腔内积液, 减少腹腔脓肿的发生[6]。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OC组相比, LC组手术时间, 住院时间, 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出血量较少, 切口感染率也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我们认为LC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切口小, 对组织损伤小以及胃肠功能干扰轻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时中转开腹,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急性胆囊炎LC成功的重要保障。虽然目前暂时无法完全替代OC, 但是也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急性胆囊炎切除术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74例急性胆囊炎患者, 分别采用腹腔镜胆囊炎切除术 (LC) 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 (OC) 进行治疗, 比较分析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OC组相比, LC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出血量较少, 切口感染率也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LC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满意, 适时中转开腹是安全实施LC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技术

参考文献

[1]Kondras M, Wojtczak M, Janiak A, et al.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acute cholecystitis[J].Pol Merkur Lekarski, 2007, 23 (134) :92-94.

[2]雷海录, 张康泰, 陈勇, 等.单中心187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分析及预防处理对策探讨[J].中华肝胆杂志, 2003, 9 (2) :79-81.

[3]胡三元.腹腔镜临床治疗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77.

[4]黄建勇, 赵玉亭, 刘建文, 等.急性胆囊炎的腔镜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7, 13 (1) :24-25.

[5]保红平, 方登华, 高瑞岗,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处理[J].肝胆外科杂志, 2004, 6 (9) :432-433.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研究

自从1882年Langenbuch成功实施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术 (OpenCholecystectomy, OC) 以来, 疗效与安全性不断提高, 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经典手术, 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首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 因其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 自此, LC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开展。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行LC和OC手术200例, 并对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行胆囊切除术患者200例, 据病情及手术适应证选择LC或OC术式, 各100例。LC组:男42例, 女58例, 年龄18~66岁, 平均 (42.5±6.4) 岁, 平均病程 (4.2±1.6) 年, 急性胆囊炎7例, 萎缩性胆囊炎3例, 慢性胆囊炎33例, 胆囊结石51例, 胆囊息肉4例, 胆囊结石并息肉2例。OC组:男40例, 女60例, 平均 (43.8±7.2) 岁, 平均病程 (4.0±1.3) 年, 急性胆囊炎9例, 萎缩性胆囊炎4例, 慢性胆囊炎30例, 胆囊结石50例, 胆囊息肉5例, 胆囊结石并息肉2例。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

1.2.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开放式建立气腹, 四孔法, 主刀右手持钩左手持钳, 抓取胆囊, 分离胆囊周围粘连, 显露胆总管、胆囊管, 放入施夹器, 在靠近肝总管侧0.5cm处与胆囊管呈90°钳夹钛夹2枚, 近胆囊颈部钳夹钛夹l枚, 在远近端钛夹之间剪断胆囊管。胆囊动脉钛夹夹闭并电凝切断。电凝分离钩完整剥离胆囊并灼凝整个胆囊床。用胆囊抓取钳经脐部取出胆囊。仔细检查术区有无活动性出血及胆汁漏。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d。一般术后第1d即可进低脂半流食。

1.2.2 开腹胆囊切除术

对肋弓较狭窄的患者多用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 对肥胖肋弓较宽的患者多选用右肋缘下斜切口。进腹后先松解胆囊与周围的粘连, 显露胆囊和肝十二指肠, 探查胆总管是否增粗, 胆总管内是否有结石。对于胆囊炎症不重, 胆囊动脉、胆囊管与肝总管、胆囊管之间解剖清楚者, 行顺行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颈部粘连紧密, 解剖关系不清, 不易分离出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者, 行逆行胆囊切除术。残留的胆囊管长度以0.5cm为宜, 不刻意追求理想的残端长度而做过多的解剖分离以造成胆管损伤。术后禁食水, 持续胃肠减压至排气, 拔出胃管进流食。术后2~3d拔除腹腔引流管, 应用抗生素至体温正常3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计量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一例死亡。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O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LC组术后并发症少于O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创伤大, 恢复慢, 术后并发症多。与传统手术相比, LC在手术治疗胆囊疾病具有显而易见的优点, 术后并发症少, 利于患者恢复。

本文研究发现, 与传统开腹组比较, LC组由于机械的损伤较轻,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疼痛也较轻,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开腹组快,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术后胃肠功能影响较小, 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是常见的, 不伴有临床表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气腹压力愈高, 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愈加明显[1]。电热损伤局部肝组织和肝外胆管的热电效应也会引起术后肝功能改变[2]。LC对肝功能的变化目前主要考虑是由于气腹引起腹内压力增高, 肝功能在短期可以恢复。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综上所述, 随着实践时间的增长, LC已被证明是治疗胆囊良性病变最佳手术方法, 可作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铁, 王曙光, 刘永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气腹压力不同对人体肝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1, 7 (7) :387-390.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19例, 年龄26~74岁, 平均40.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或上腹剑突下疼痛史, 伴有右肩部或有背部放射痛,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黄疸等消化道症状, 且与进食油腻食物有关。临床诊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例,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4例, 胆囊息肉5例, 单纯胆总管结石2例,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4例。其中术前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例, 糖尿病2例, 高血压病6例。本组患者中, 急诊手术7例, 择期手术35例。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切口选择右肋弓角下1 cm, 做平行于肋弓的斜切口, 切口以第9肋下缘与腹直肌外缘相交为中心, 长为4~6 cm, 进腹后先探查胆囊大小, 胆囊张力大小, 与周围是否有粘连, 然后用冷光源小拉钩向外上牵拉显露胆囊底部及肝胆切迹。一般先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胆囊管暂不切断, 必要时胆囊减压, 然后用电刀或剪刀自胆囊底部分离胆囊至胆囊管, 切断胆囊管去胆囊, 将胆囊管残端双重结扎, 胆囊床无明显渗血或胆汁漏出者可不缝合, 术毕可不置引流, 逐层闭腹, 皮肤可用可吸收缝线作皮内缝合。

2 结果

本组42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 有1例患者由于Mirizzi综合征原因而延长切口 (切口长度9~11 cm) , 其余4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中平均出血50 ml, 手术时间30~90 min, 平均45 min, 术后住院时间3~6 d, 平均4.5 d。术中无胆道损伤、无大出血;术后无腹腔出血、漏胆、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发生。95%患者术后第2天可下床活动, 85%患者术后第3天进食流质, 全部患者均平稳出院, 出院后随诊半年至2年, 临床疗效满意。

3 讨论

自从Langenbuch在1882年用T形切口行第一例胆囊切除术以来, 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经历了130多年, 切口不断改进, 但最常用的仍然为右上腹经腹直肌与右侧肋缘下斜切口, 这种切口长度一般为15~30 cm, 主要优点是手术暴露充分, 能处理各种类型的胆囊切除术, 并可同时探查胆道, 比较安全。但是这种切口组织损伤较大, 术后肺部并发症多, 腹部切口瘢痕明显, 并约有20%~50%的患者术后一年内仍感疼痛不适。1987年, Mouret完成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 微创技术得到发展, 避免了腹部大切口的创伤, 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但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需要高昂的设备和特殊的技能。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指切口长度小于6 cm的胆囊切除术, 其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系列器械, 做到小切口直视下的手术操作, 结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内胆道操作的技巧, 达到了创伤小的效果。其无需全麻, 无二氧化碳气腹之忧, 无插胃管、尿管之苦, 无需拆线, 具有创伤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瘢痕细小、医疗设备投资及医疗费用少等优点, 容易开展, 术中还方便胆管造影、胆管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符合现代化诊疗技术标准“无创伤、无痛苦、简便易行”的方向。

但是,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是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前提[2]。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切口长度仅4~6 cm, 术者只能用专用器械在患者体表外操作, 很难用指端去触摸所需钳夹或切断的组织, 缺乏开腹手术的那种手感, 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手术前要结合患者的自身条件和胆囊的局部条件综合考虑, 权衡利弊, 对手术的危险性与安全性给予充分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胆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否为萎缩性胆囊炎、胆总管是否有结石以及胆囊的正确位置。本组有42例患者术中就有1例因Mirizzi综合征延长了切口, 就与术前评估不足有关, 笔者没有盲目追求小切口, 果断地延长了切口, 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对于胆囊切除术各种术式的手术适应证多有报道[3]。笔者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 认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适应证是胆囊结石反复发作者、慢性胆囊炎反复者、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无效者、胆囊良性隆起性病变、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等。对于过度肥胖者、胆囊恶性肿瘤、Mirizzi综合征、胆石性急性胰腺炎、肝内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门脉高压或有出血倾向等都应作为禁忌证。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 还应注意: (1) 要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2) 切口位置的选择, 依靠术前影像学检查以确定适宜的切口, 切口选取得当及适宜的体位和器械都有利于胆囊的暴露[4]。 (3) 切除方式要安全方便, 常用逆行或顺逆行结合方法, 明视胆囊三角结构为始终目标, 避免胆管损伤的关键, 重要的还是胆囊三角的解剖以及胆囊颈和胆囊壶腹的钝性分离[5]。 (4) 不能单纯追求切口小, 如出现意外情况小切口难以处理时, 应果断扩大切口, 以确保手术安全。 (5) 为避免损伤重要组织, 深部打结一定要保证原位操作[6]。

总之,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经济、安全、有效、可行, 具有很多优势, 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尤其在基层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实施的42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术中平均出血50ml, 手术时间3090min, 平均45min, 术后住院36d, 平均4.5d。出院后随诊半年至2年, 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受穗生.临床外科诊疗关键[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76.

[2]董勤, 孟兴凯, 孔广忠, 等.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技巧与疗效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4) :326-328.

[3]Carvalho G I, Silva F W, Silva J S, et a1.Needlescopic elipless cholecystectomy as an efficient, safe, and cost effective alternative with diminutive scars:the first1000cases[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 2009, 19 (5) :368-372.

[4]秦万龙, 郇吉龙, 苟陇伟, 等.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8) :880-881.

[5]孙红绪.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0 (2) :85.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R57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99-01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8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病的通常由胆囊内胆汁郁积、细菌感染、化学刺激等因素引起[1]。近年来,随着国人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故急性胆囊炎以城市居民为多,成年人发病率高,老年人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2]。据数据统计,男女发病比率约为1:2。随着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本病的治愈率是越来越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是胆道外科常用的手术,分为顺行性切除和逆行性切除两种[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大大弥补了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不足,在手术治疗中被广泛认同接受。现就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57.8±3.2岁。患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持续性绞痛25例,伴有呕吐44例,腹胀、发冷、发热38例,右上腹肌紧张29例,压痛或反跳痛37例。炎症类型:单纯性胆囊炎44例(占73.3%),化脓性胆囊炎8例(占13.3%),坏疽性胆囊炎1例(占1.7%),胆囊穿孔7例(占11.7%)。60例患者入院时均经过血常规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病时间在10-72h,平均48.5±1.2h。

1.2 方法

采用腹腔镜切除术,在手术前准备抗感染、解痉止痛等常规药物。手术时采取全身气管插管麻醉,使用特制导管插进腹膜腔,注入CO2约3.5公升[4],压力达到10mmHg~14mmHg之间后在腹部开4个0.5-1.5cm的小洞,解剖胆囊三角区结构,离断并夹闭胆囊管、胆囊动脉,然后切除包括结石在内的整个胆囊。若胆囊体积过大,可将胆囊移至腹壁穿刺口,切开胆囊,吸引器吸出胆汁,或夹出结石,胆囊塌陷后即能将其取出体外[5]。然后于腹腔镜操作下,小心地取下胆囊。若患者大片粘连的胆囊三角不能够分离或者坏疽性胆囊炎胆囊过分肿大以及胆囊穿孔等特殊情况发生时,应及时采取中转开腹手术。

1.3 诊断依据

①白细胞总数>10*109/L核左移。②腹部X线摄片胆囊区可见阳性结石。③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壁厚>3.5mm,内有强光团伴声影。④静脉胆道造影胆囊不显影。⑤CT或MR显示胆囊结石。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6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57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8例顺行性(由胆囊管开始)切除,10例逆行性(由胆囊底部开始)切除,9例顺行+逆行切除。1例患者由于坏疽性胆囊炎胆囊过分肿大以及胆囊穿孔采取中转开腹,2例患者由于大片粘连的胆囊三角不能够分离采取中转开腹,中转率为5.0%。本次手术时间30~120min,平均65.7min;术后患者住院时间5~10天,平均7.2天。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6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没有发生胆道损伤、胆总管损伤等并发症。

3 讨论

本组患者在治疗急性胆囊炎时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逐渐成熟,被广泛医师所认可和接受。其大大弥补了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缺点(创伤大、易产生并发症、针对性差、伤口愈合慢),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创口小、针对性强、住院时间短等优点[6]。同时,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注意的禁忌症:①伴凝血功能障碍者②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而无法耐受麻醉、气腹和手术者③伴急性重症胆管炎者④慢性萎缩性胆囊炎⑤严重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者。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中转开腹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由于急性胆囊炎发病迅速,多以高龄患者为主,病情严重,一旦发现应尽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纠正生理紊乱。在治疗急性胆囊炎时,要针对患者病情,选择顺行性(由胆囊管开始)切除、逆行性(由胆囊底部开始)切除以及顺行+逆行相结合切除三种方法。本组手术中1例患者由于坏疽性胆囊炎胆囊过分肿大以及胆囊穿孔采取中转开腹,2例患者由于大片粘连的胆囊三角不能够分离采取中转开腹,中转率为5.0%。手术中转的原因:①手术过程中出现术野不清楚,某些部位分离具有一定困难②术中出现大出血无法及时控制而导致解剖困难③胆总管和胆囊管粘连情况严重,胆囊颈管或胆囊管结石嵌顿或其它良性病变压迫肝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胆绞痛、胆管炎。治疗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手术伤口小,促进肠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 巴明臣,毛静熙,陈训如等.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时机,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7(1):26-27.

[2] HawasliA. Timing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acute chole2 cystitis. J Laparoendosc Surg,1994,4(1):9-16.

[3] 杜銳锋,张冰.胆囊大部切除术在坏疽性胆囊炎中的应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 106.

[4] Kola SB, Augural S, Kumar J, et al. Early versus delayed lapa2 prosodic cholecystectomy for acute cholecystiti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Surg Endosc, 2004, 18(9):1323- 1327.

[5] 俞荣漳,杨顺俊,付兰民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分析:附48例报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2):1205- 1206.

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11篇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胆囊结石患者64例,均符合胆囊结石诊断标准。男31例,女33例,年龄20~69岁,平均(44.2±3.16)岁;病程4个月~4.5年,平均(2.62±1.43)年;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8例,高血脂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术前处理:患者入院后,检查基础疾病,进行降压、降血糖治疗,纠正电解质平衡,评估结石的大小、部位、年龄,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常规抗感染治疗。②开腹胆囊切除术: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在右肋缘下腹直肌做一12 cm切口,对胆囊与其他脏器用纱布进行隔离,暴露胆囊三角区,切断后结扎胆囊动脉,分离胆囊床,切断并结扎胆囊管,放置引流管,关闭腹腔,给予抗生素治疗。③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对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电刀在右上腹经腹直肌做5 cm切口,切开皮下组织,离断腹直肌,切开其腹横肌和腹膜,运用带光源的拉钩充分暴露胆囊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先松解胆囊和附近网膜的粘连;切开肿大胆囊底部,扩大手术视野,结扎胆囊动脉,离断胆囊管,双层结扎胆囊残端,潜行分离肝脏和胆囊,轻轻向外牵拉胆囊,游离后按顺、逆结合法切除并移出胆囊。使用纱布或电刀对胆囊床止血,切开胆总管前壁,若结石体积较大应抽取部分胆汁,取出结石,伸入腹腔进行打结或利用血管钳打结,放置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混合液冲洗手术野,缝合切口。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天数、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未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②有效:偶有胆囊部位不适,未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③无效:未见好转,发生了并发症,需再次住院治疗。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88%vs 81.2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13%vs 2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围术期指标比较: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9.35±3.19)h、手术时间(33.46±4.32)min、术中出血量(98.22±32.57)m L及住院天数(7.65±2.26)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外科急腹症、多发病,胆囊有结石且长期刺激胆囊黏膜,黏膜发生炎症。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绞痛、厌食、腹胀、呕吐、甚至发热等,反复发作,结石增大和增多会加重病情,累及肝总管[3],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逐渐开始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方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康复快,对腹腔干扰小,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传统的治疗胆囊结石方法是开腹胆囊切除手术,但是弊端多、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恢复慢等,已逐渐被摒弃,当今经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该手术具备腹腔镜和开腹切除术两者的优点,例如瘢痕小、疼痛轻、出血量少、不影响小肠功能、康复快等,且不受医疗条件限制,适合基层医院。根据病情决定切口的大小,医生可直视手术区域,良好的麻醉维持和充分的术野显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中为避免深部组织损伤,及时延长手术切口,胆囊肿大先要减轻压力,用剪刀在粘连间隙仔细剪开粘连组织,分离胆囊体,沿胆囊底体底部切开,逆行游离解剖胆囊动脉及胆囊管[4]。本研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88%,高于对照组的81.25%,并发症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的28.13%,手术与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经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疗效可靠。

综上所述,经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胆囊结石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经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疼痛小、康复快、并发症的发生率低、预后良好的优点。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

参考文献

[1]洪海.对25例胆囊疾病患者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205.

[2]秦广.使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伴有胆囊结石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7):214-215.

[3]张凯波,陈红跃.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伴胆囊炎60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62-64.

上一篇:联盟化平台竞争下一篇:联合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