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治疗失眠范文

2024-08-31

穴位治疗失眠范文(精选8篇)

穴位治疗失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1月, 从本院收治的透析患者中, 选取86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均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男29例 (67.44%) , 女14例 (32.56%) ;年龄19~70 (40.12±10.12) 岁;未婚9例 (20.93%) , 已婚34例 (79.07%) ;失眠病程15~60 (34.83±13.15) d;大学文化12例 (27.91%) , 中学文化17例 (39.53%) , 小学文化12例 (27.91%) , 文盲2例 (4.65%) 。研究组:男30例, 女13例;年龄18~69 (40.36±10.25) 岁;未婚11例 (25.58%) , 已婚32例 (74.42%) ;失眠病程12~55 (34.16±12.87) d;大学文化11例 (25.58%) 、中学文化15例 (34.88%) 、小学文化14例 (32.56%) 、文盲3例 (6.98%)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所以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2) 经临床确诊,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7分[4]; (3) 均在本院长期行MHD的成年患者; (4) 谨遵医嘱, 依从性较高; (5)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6) 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患者, 如安眠药、镇静药等; (2) 精神异常的患者, 如意识障碍、痴呆者等; (3) 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本组43例MHD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流程, 给予失眠干预即可,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健康教育:可以将失眠的基本知识、防治方法及关键性问题等做成健康手册进行宣传发放; (2) 心理干预:护士应积极主动给予患者安抚、鼓励、劝解, 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3) 药物干预:若有必要, 可适当给予失眠患者药物干预, 以缓解患者的失眠状况; (4) 情感支持: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馨, 为其失眠状况的改善提供有利条件; (5) 康复锻炼:还可指导患者加强康复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培养生活兴趣,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

1.3.2 研究组

本组43例失眠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再加用中医穴位按摩治疗, 由专职人员中医辨证施护, 指导患者及家属适当的进行穴位按摩, 每天下午或睡前1h按摩, 1次/d, 3~5min/穴, 具体如下。 (1) 心胆气虚型:指压心俞、胆俞、神门等穴, 可达养心、安神之功效; (2) 肝郁化火型:按摩印堂、天庭、太阳等穴, 按揉涌泉、晴明等穴, 可达降火、安神之功效; (3) 阴虚火旺型:按摩肾俞、涌泉等穴, 按揉神门、太冲、大陵、太溪等穴, 可达潜阳、养阴、安神之功效; (4) 心脾两虚型:按摩合谷、足三里等穴, 按揉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等穴, 可达调理心脾两脏之气的作用; (5) 痰热内扰型:按揉丰隆、隐白、厉兑、中脘等穴, 可达疏脾、解热的作用。

1.4 评价标准

1.4.1 失眠状况

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 分别采用PSQI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睡眠状态进行评价[5]。评分越低, 表明其睡眠质量越好。

1.4.2 治疗效果

(1) 显效:干预后, PSQI<7分, 失眠症状明显改善; (2) 有效:干预后, PSQI减分率≥20%, 但仍≥7分; (3) 无效:未见上述改变[6]。总有效率= (显效+无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检验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两组PSQI评分与同组干预前相比, 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并且, 研究组干预后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MHD患者失眠的发生主要源于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如尿毒症毒素、贫血等, 或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其他表现症状所引起的睡眠中断或睡眠障碍, 最终由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作用而导致失眠的发生。而MHD患者失眠, 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眠睡质量, 也是其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 有大量研究证实, 透析患者在透析前1d及透析后当天晚上的睡眠质量较差[7,8,9]。因此, 改善透析患者的失眠状况, 将有效提高其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失眠在中医学中, 被归为“不寐”、“不得卧”、“目不暝”等范畴。历代中医家认为[10,11], 失眠的病因以“七情内伤”为主, 其病机以“阴阳失调”为病之根本, 或阴虚不能纳阳, 或阳盛不得入阴, 故目不瞑矣。由此可见, 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而中医穴位按摩的目的就在于, 为失眠患者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条件或机制。通过有针对性地中医穴位按摩, 有规律性地刺激相关睡眠神经的穴位, 如太阳穴、神门穴、三阴交穴等, 就可以刺激相关睡眠神经, 以达到调节与抑制兴奋的状态, 使其平衡, 进而改善失眠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 干预3个月后, 研究组失眠患者PSQI评分平均降低了约50%, 其总有效率更是高达93.02%, 临床优势显著, 与常规对照组相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相关文献结论具有一致性[12,13,14,15], 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本文论点。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穴位按摩”来治疗透析患者的失眠症状, 可达到养心安神、疏肝解热的功效, 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进而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特别提醒, 中医穴位按摩侧重调理, 贵在坚持, 切不可一蹴而就。

摘要:2012年1月2015年1月, 从本院收治的透析患者中, 选取86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而研究组则加用中医穴位按摩, 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的PSQI评分由11.47±1.25降至6.05±2.13, 且临床效果总有效率高达93.02%, 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中医穴位按摩对透析患者的失眠症状实施护理干预, 有利于改善患者失眠状况, 值得推广普及。

治疗失眠的穴位有哪些呢 第2篇

内关穴位于掌心面,手腕横纹上2寸(同身寸,即每个人自身大拇指的宽度为1寸,下同),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神门穴位于掌心面的手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可以摸到胫骨,它就在胫骨的后方。这三个穴互相配合,每天按揉5至10分钟,就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所以也应该重视头部的气血供养。在休息或看电视等闲暇时间,我们可以用单手梳理头皮数次。方向是从额头的发际线开始,沿头皮到颈部的发际线终止。这样,五个手指可以分捋头部的督脉、膀胱经、胆经,达到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

根据中医辨证的不同,还可以添加不同的按摩手法:如果是心情烦躁引起肝郁化火型失眠,可以用手指揉擦脚掌心,即我们常说的涌泉穴。这样可以引火下行,平抑肝火。如果是体质虚弱,属心脾两虚型,可以做摩腹手法。具体方法是,躺在床上,用手掌心环绕神阙穴(即肚脐)做逆时针抚摸(注意一定要逆时针)。如果平时多表现面色潮红,感觉手心发热,多属阴虚火旺型,可以揉捏太溪穴。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点按可以交通心肾,安心睡眠。

穴位植线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第3篇

【关键词】穴位植线,失眠,疗效,观察

失眠症,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1]。《黄帝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现代中医学称为“不寐”、“失眠”。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本人对医院从2010至2012年采用穴位植线治疗失眠的疗效进行观察,并收集相关数据,整理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至2012年在我院门诊、住院的失眠患者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3~68岁,平均48岁。全部病例经诊断符合《中药新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2]:①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h;②有反复发作史,且排除精神及重度器质性疾病所致。

1.2 治療方法

治疗组采用穴位植线。主穴:足三里(双) 三阴交(双) 安眠(双) 配穴: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阴虚火旺配心俞、肾俞;肝郁化火配期门;胃气失和配中脘、天枢;在上述穴位上植入羊肠线,操作方法:选择好体位,定好穴位后,按照无菌操作消毒后,镊取一段约1cm长、消毒好的羊肠线,放置在8号注射针管前端,后接针芯(30mm的2寸毫针),左手拇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所需深度,得气后,右手推针芯、左手退针管,将羊肠线植入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穴位处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封贴2-3日,每两周做治疗一次[3]。对照组按常规针刺治疗。

1.3 疗效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中失眠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 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兼症完全消失;有效:睡眠明显好转,时间增加至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兼症基本消失;无效:治疗后睡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1.4 统计方法

观察整理所得数据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表1)

失眠患者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3~68岁,平均4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为20人,其中治疗组男性患者9人,女性患者11人;对照组男性患者9人,女性患者11人;表1显示,两组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经χ2检验,两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t检验,两组的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步认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3两组各时段睡眠时间比较(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两组在延长睡眠时间方面疗效相当,而治疗组在延长睡眠时间方面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各时段睡眠时间比较

注: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分别在第二、四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分别在第六周后、一个月后随访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3 讨论

3.1祖国医学认为,失眠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胃)、肾三脏,其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邪气阻滞、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神志不宁。其病因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论:“不寐证虽病由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异常兴奋状态,睡眠中枢产生的冲动在皮层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失眠发生[4]。

3.2 穴位植线法通过针具与羊肠线在穴内产生的化学刺激作用,并将刺激信息通过经络传入体内。植线法的操作过程包括了穴位封闭、刺血、割治、针刺等疗法,也包含了植线效应和后效应,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疗法[5]。穴位植线在治疗失眠症的过程中能有效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本法通过在穴位上植入羊肠线,肠线液化、吸收产生化学刺激作用持久而温和,兼有穴位刺激疗法和组织疗法的共同作用,直达病位,使穴位的安神作用效果更好发挥,标本兼治。它克服了药物治疗耐药性,依赖性及成瘾性以及针灸治疗作用时间短,疗效不巩固,就诊次数多等缺点。

3.3本研究由于条件限制还存在不足:①样本偏少。笔者所在医院服务地区人口偏少,因此能采用的样本偏少。②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未对本法治疗失眠症的各中医证型疗效进行比较观察,还有待临床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姬军风. 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失眠36例[J]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61.

[3] 符文彬,许能贵.针灸临床特色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

[4] 王叶蒂,郭彩霞等.针灸、艾灸及护理干预治疗180例失眠患者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2012,14.

穴位治疗失眠 第4篇

关键词:失眠,穴位埋线,耳穴埋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不寐

失眠症是指以不易入睡或睡眠短浅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睡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临床上按其时间长短分为一过性失眠(偶然失眠)、短期失眠(数月之内)和慢性失眠(六月以上)三种,多由心理社会因素、生理病理因素以及药物环境因素所导致。穴位埋线及耳穴埋豆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病人认可度较好。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及耳穴埋豆治疗慢性失眠,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①失眠是指以失眠为主症的疾患,无痛处,无不适,无意识障碍及严重的言语障碍,注意区别有无神乱或其他情况已超出失眠的范畴,还应注意鉴别引起症状的前因后果,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制定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执行[1]。②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分≥6分。③后期在治疗中失去联系者,以及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肿瘤、肌肉关节疼痛等影响睡眠的躯体疾病,或既往有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均排除在外。

1.2 一般资料

66例均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诊治的慢性失眠病人(含病房和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11例,女23例,年龄50岁~75岁,平均66.8岁;对照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51岁~74岁,平均67.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A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进行心理疏导、认知指导,不特意应用药物干预,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和耳穴埋豆治疗,埋线取穴神门、内关、安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太阳、心俞、行间和丰隆,先让病人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使用一次性埋线针,用注射法将0~1号铬制羊肠线2 cm埋入穴位内,局部捻转得气后,将线体埋入皮下肌肉层内(羊肠线在穴位内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消毒针孔,无菌敷贴固定,每次15 d,3次为1个疗程。耳穴埋豆是每次取心、肝、肾、脾、神门等耳穴2个~3个,交替使用,病人取坐位,医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镊子夹住王不留行对准耳穴贴敷好。留埋期间嘱病人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天按压3次~5次,每次2 min~3 min。留置时间:夏季2 d~3 d,冬季7 d~10 d,疗程同埋线一致为45 d左右。对照组常规体针治疗,穴位取百会、四神聪、安眠、印堂、太阳、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涌泉、申脉和照海,每次取10~12穴位交替使用,电针1 h(15:00以后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休息2 d,共治疗3次。

1.4 观察指标

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h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2],共有睡眠时间、入睡时间、日间功能、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6项,每项以0、1、2、3计分,详细记录病人的变化情况。以及例行治疗前后的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后行PSQI评定,总分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效,25%~49%为有效,<25%为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6%;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6.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PSQI评定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个别病人有皮肤过敏情况外,无其他不适,且不影响继续治疗,可自行消失。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也未新发现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等异常。

3 讨论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的一种,是病人对睡眠的质(睡眠深度)和量(睡眠时间)的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常表现为入睡困难,就寝30 min不能入睡(焦虑症型);凌晨早醒,导致每夜实际睡眠时间不足6 h(抑郁症型);以及睡眠浅短,觉醒时间增多,每夜超过30 min(神经衰弱)三种形式。失眠症,以及所伴随的焦虑症或抑郁症,属于中医的“不寐”“目不瞑”“不得眠”等范畴,有时涉及“郁病”“癫病”等内容。中医认为病位在心,还涉及肝、脾、肾,由血虚到阴虚,由肝郁到肝火。既存在营卫失和、阴阳失调,又出现升降失常、心肾失交,后导致经络失通、心神失养,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阴不出阳[2]。辨证以虚实为纲,虚则气、血、精、津之不足,实则火、热、气、血之壅塞。至于治疗,扶正气,通经络,调气机,从而达到阳既入阴、阴又出阳之目的。即《灵枢·邪客》所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则愈”。

失眠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无非都是让其达到营卫气血调和,阴阳脏腑协调,气机升降通畅的目的。针灸治疗的目的也围绕此展开:失眠一症,主要病因为心神不宁,首先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宁心安神,为治疗本病之主穴;安眠穴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心脾两虚加心俞、血海、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阴虚火旺加太溪滋阴降火、宁心安神;肝郁化火加行间平肝降火、解郁安神;痰热内扰加丰隆、足三里清热化痰,和胃安神。诸穴合用,调心神、调气血、调脾胃、调气机,共奏补虚泻实、调气养血之功以达经络通畅、阴阳协调之效。而穴位埋线及耳穴埋豆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同体针相比,病人更易接受。同时羊肠线在穴位内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过程中也是一个长期刺激治疗的过程,另外,耳穴压迫刺激可先行发挥治疗作用,二者协调配合作用更突出,并且压耳穴对失眠病人含有心理治疗和良性互动的价值。有研究临床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失眠优于药物[4],耳穴贴压对失眠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5]。心理障碍的好转和认识的变化对失眠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运动和心理疏导在治疗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病人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对失眠的改善意义重大,按要求按压耳穴对失眠的治疗作用不可忽视,含有心理治疗和良性互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34-540.

[2]常诚,姜亚军,邹建东,等.主观量表评价原发性失眠症中药疗效的特性分析[J].河北中医,2006,28(11):829-830.

[3]秦瑞君,李国臣,崔文艺.试析失眠的中医病机[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34-35.

[4]叶翠河,何庆君,何奕辉,等.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8):711-713.

穴位治疗失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长沙市按摩医院失眠专科、门诊及住院部原发性失眠患者96例,所有患者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性15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0.4±7.3岁,平均病程5.3±2.1年;对照组48例,男性1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9.6±9.4岁,平均病程4.9±3.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修订第3版[4];中医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不寐”,辨证分型为肝郁化火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任督点穴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单日取腰背部,双日取胸腹部,交替治疗。

1.3.1. 1 任督点穴

督脉点穴(单日进行):患者俯卧位,医者头前坐位,①拇指揉拨哑门至大椎的督脉一线3~5遍,点按哑门、大椎穴0.5min;②双手中指理颈夹脊(由下而上)3~5遍,点按风池、完骨0.5min;③多指揉两侧的胸锁乳突肌3~5遍,患者俯卧位,医者床旁立位;④单掌推大椎至腰俞的督脉一线3~5遍;⑤叠掌揉大椎至腰俞督脉一线,再拇指点按大椎、至阳、筋缩、命门、腰俞各0.5min;⑥单手掌指关节滚督脉3~5遍,微热为佳;⑦掌揉两侧膀胱经,由轻到重,配合患者的呼吸节律;⑧拇指点按心俞、肝俞各0.5min;⑨最后沿督脉一线用捏脊法(捏三提一)3~5遍结束。任脉点穴(双日进行):患者仰卧位,医者头前坐位,①双手拇指分抹前额,印堂至太阳穴3~5遍;②点按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每穴0.5min,再拿眉弓1遍;③点按印堂、神庭、百会,每穴各0.5min;④双手大鱼际揉前额及面部3~5遍,微热为佳;患者仰卧位,医者床旁立位;⑤医者立其旁,双掌逆时针方向轮状摩腹3min;⑥单掌推膻中至关元一线3~5遍,再拇指点按膻中、中脘、神阙、气海、关元各0.5min;⑦单手掌指关节滚腹部五经3~5遍;⑧掌振腹部3min;⑨最后点按巨阙、期门,每穴各0.5min,手法结束。

1.3.1. 2 穴位敷贴

采用院内经验方,组方: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夜交藤、龙胆草、生栀子;用量比例1:1。上述中药制成药泥,用适量姜汁调制,专业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通过敷贴起到加强药物渗透和保持疗效的作用。单日取大椎、命门;双日取天突、关元。

1.3.2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药,口服舒乐安定2mg、维生素B120mg,每晚1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6]和改进型SPIEGEL量表评定睡眠质量。(2)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和国际通用的SPIEGEL量表结合,采用减分率法作出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adit值()表示,采用Ra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2%(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与治疗后相比,④P<0.05

2.2 PSQI、改进型SPIEGEL量表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改进型SPIEGEL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改进型SPIE-GEL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治疗后比较用显著性差异(P<0.05),结束后1个月治疗组PSQI、改进型SPIEGEL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任督点穴特点[8]是阴阳互调、刚柔相济,以补为主、补中有疏,对身体机能具有良好的平衡调整作用,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督脉点按大椎、至阳、筋缩、命门、腰俞,背部施以推法、揉法、滚法及捏脊法,可振奋滞留在阳脉的卫气,调补全身阳气;任脉点按膻中、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腹部施以一指禅推法、轮状揉法及滚法,可疏导冲、任、少阴、太阴、厥阴之经气,调节一身阴气。点按风池、完骨可疏通气血,改善脑部供血;拇指分抹前额,点按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印堂、神庭、百会可宁神定志安眠。点按心俞、肝俞可调畅气机,舒达肝气;点按巨阙、期门可清肝降火,滋补心血。根据单日为阳数,双日为阴数的中医学原理,单日施治于腰背部,双日施治于胸腹部,能收到调整阴阳平衡的治疗作用。

穴位敷贴属于中医外治方法,根据“补不足,泻有余,调其虚实通其道而去其邪”的原则,我院自制失眠专用中药穴位敷贴,将中药配制好贴于患者皮肤表面的相应穴位,一方面发挥穴位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吸收发挥作用,疗效更长久。方中酸枣仁[9]性酸,甘,归心、肝经,宁心安神,柏子仁安神,合欢皮解郁安神,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夜交藤宁心安神,龙胆草泻肝胆火,生栀子泻火除烦,黄芩苦辛凉,清热凉血;诸药合用,能清肝泻热,宁心安神,同时调整脏腑功能状态,扶正祛邪,协调阴阳,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近年来发现临床肝郁化火型失眠较为常见,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阳多有余,阴常不足;肝主气机,且喜调达,恶抑郁。失眠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其证候多为肝木偏旺,肝郁化火致气血紊乱,阴阳失衡;任督点穴配合穴位敷贴从肝论治[10],清肝泄火、除烦安神。此疗法效果可靠,安全无毒副作用,且远期疗效持久,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任督点穴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任督点穴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改进型SPIEGEL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改进型SPIEGEL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督点穴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显著。

关键词:失眠,肝郁化火,任督点穴,穴位敷贴,疗效

参考文献

[1]葛辛,彭玉清,刘洋,等.亚健康失眠中医证治初探[J].中医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7(7):8.

[2]赵忠新,张照环.应给予失眠更多的关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8(8):513-515.

[3]吴九伟.针灸、中药治疗失眠症295例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9):592-593.

[4]杨甫德,陈彦方.中国失眠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75-37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

[8]王欢欢,胡煜,罗慈华,等,任督平衡法辨证分型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8):35-36.

[9]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穴位治疗失眠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3月-2008年10月, 在我院住院的病人中, 因患慢性疾病久治不愈导致焦虑障碍性失眠的患者23例, 更年期性失眠症19例, 心理生理性失眠7例, 抑郁障碍性失眠8例, 其中男22例, 女35例, 年龄37~76岁, 平均45~46岁, 失眠时间最长6年, 最短5个月, 平均3.7年;所有失眠症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第5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除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1.2 治疗方法

(1) 按揉手法。“按”是以手指拇指端或中指端按压一定穴位, 逐渐用力深按, 按而留穴的一种手法, “揉”是用手指拇指面着力, 固定一定的穴位上, 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的一种方法[2]。 (2) 穴位按揉顺序。先按揉阳溪穴 (手阳明大肠经) , 穴位为腕背横纹桡侧端, 当大拇指上翘时, 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先用右手食指尖按左手阳溪穴2min, 再揉3min, 再用右手拇指尖按左手少府穴1~2min, 揉1~2min。穴位为患者握拳时, 小指指尖所点处, 即第四、五掌骨间 (手少阴心经) 。接着按左手通里穴1~2min, 揉1~2min。穴位为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腕横纹上一寸 (手少阴心经) 。再继续按左手内关穴1~2min, 揉1~2min。穴位为手腕正中, 腕横纹上2寸,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手厥阴心包经) 。上述四穴位按揉完毕, 再换左手按揉右手, 方法同上, 每次20~30min, 每日2次。 (3) 配穴按揉。对个别顽固性失眠患者, 每晚睡前平卧位, 用双手食指从前额发际按揉至颈后10余次, 再按揉印堂 (奇穴) :两眉头连线中点, 太阳 (奇穴) :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翳明 (奇穴) :穴位为耳垂下缘后方乳突的前下方凹陷中后约1寸处。再接着向颈后按揉安眠1及安眠2 (均为新穴) 。

1.3 熏洗双脚方法

取含羞草100g、当归50g、黄连75g、甘草10g、合欢草50g、远志50g六味中草药, 加水4 000ml, 浸泡3~5h, 在慢火煮沸40~60min, 得药液煎汤约3 000ml左右, 将煮沸的药汤导入容器内, 容器内液面上放入竹子制成的网状笼屉, 将双脚放入笼屉上, 外以布单盖严, 进行熏蒸, 待药汤温降至50°左右, 再掀开布单, 将双脚沿容器边沿慢慢放入容器内, 进行熏洗, 每晚睡前一次, 每次约40~50min左右, 熏洗双脚时注意药液温度要适宜, 防止烫伤皮肤。按揉穴位加中药汤熏洗双脚10d为一疗程, 中间休息5d, 再进行下一疗程, 症状解除后, 再用热水每晚泡脚加按揉阳溪、少府、通里、内关四穴位, 每晚睡前按揉1次。

1.4 疗效评价标准

以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诊断标准为依据, 在失眠症患者中, 经过以上治疗, 达到显效标准为:以每夜睡眠中, NREM睡眠 (非快速眼球运动) 与REM睡眠 (快速眼球运动) 交替出现, 每次交替为一个周期, 每夜4~6个周期, 正常成人夜间睡眠6~8h;有效:每夜睡眠中, NREM睡眠与REM睡眠交替出现, 每夜2~3个周期, 睡眠3~5h, 觉醒数次;无效:经以上治疗, 失眠症状无改善, 晨起后头脑不清晰, 烦躁不安, 头痛, 疲劳等。

2 结果

经应用按揉穴位加中药汤熏洗治疗失眠症的57例患者, 按照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价, 焦虑障碍性失眠的23例患者, 显效18例, 有效4例, 无效1例;更年期失眠19例, 显效13例, 有效6例;心理生理性失眠7例, 显效5例, 有效2例;抑郁性失眠8例, 显效4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 显效总数为40例, 有效1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49%。

3 讨论

不良睡眠除了诱发精神错乱之外, 还与感冒、抑郁症、糖尿病、肥胖、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有关, 全球有30%的人群有睡眠困难, 我国最新统计显示, 失眠发病率达40%以上。最新研究发现, 人体长期睡眠不足或处于紧张状态, 会使神经-内分泌的应激调控系统被激活并逐渐衰竭而发生调节紊乱, 大部分失眠患者, 大多选择见效快的安定、安眠药等, 长期服用不仅有依赖性, 易成瘾, 且疗效会越来越差, 剂量越加越大, 甚至超过安全剂量, 引起肝肾功能慢性中毒。该课题应用按揉穴位加中药汤熏洗足部治疗失眠症, 通过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等经络, 可达到温中理气、活血化瘀, 舒筋活络、解除痉挛、促进入眠等功效。6味中草药均可治疗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 有宁心安神[3]的作用。中药汤熏洗足部, 《黄帝内经》认为, 人体脏腑各部位在脚底都有一定反射区在足跟部中央有失眠穴[4], 借助药力和热力, 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 能加速皮肤对药液的吸收, 同时可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促使腠理疏通, 脉络调和, 气血流畅而加速入睡。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57.

[2]李家邦.中医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3.

[3]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6.258.

穴位治疗失眠 第7篇

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2009年1月因住院以后出现失眠症状而接受中医穴位按摩结合情志调理护理共29例, 男13例, 女16例;年龄45岁~69岁, 平均60.2岁;其中冠心病9例, 脑梗死12例, 肺心病4例, 糖尿病2例, 肝癌1例, 食管癌1例;急诊入院12例, 平诊入院17例;平均住院天数32 d。入睡困难19例 (入睡时间45 min~60 min) , 睡眠中断5例 (中断时间1 h~3 h) , 间断睡眠时间均不超过1 h, 早醒5例 (均较发病前早醒1 h~2 h) 。通过给予中医穴位按摩结合情志调理护理, 29例因患病或住院以后出现失眠症状的病人, 16例住院1周内失眠症状得到改善 (入睡时间在30 min内, 睡眠中断时间及早醒时间均不超过60 min) , 10例住院两周后失眠症状得到改善 (其中2例病人住院前每晚靠药物帮助睡眠, 2周后减为平均2个或3个晚上用药1次) , 3例病人用此法无效果。

2 方法

2.1 情志调理法

2.1.1 因人制宜

首先要取得病人的信赖, 态度真诚、热情, 由于病人性别、年龄、性格、体质、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所患疾病等方面的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 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如新入院病人, 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 情绪多紧张、忧虑, 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 帮助病人解决困难;急、危症病人病情急、痛苦大, 缺乏思想准备, 易产生悲观和忧伤, 护士要耐心安慰和开导。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多考虑到预后, 所以精神压力较大, 护士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 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 也可介绍一些成功病例。对情绪易激动的病人待其情绪安定后再进行劝导。

2.1.2 因病施护

了解病人发病的原因和诱发因素, 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消除因病人对疾病模糊认识带来的不必要惊慌。在《灵枢·师传》指出:“人之情, 莫不恶死而乐生, 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 虽有无道之人, 恶有不听者呼?”其含义是:向病人指出疾病的性质、原因、危害、病情的轻重, 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既不轻视, 也不畏惧恐慌, 只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及时规范地接受治疗, 是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同时要告诉病人调护和治疗的具体措施, 帮助病人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 放下思想包袱, 克服苦闷、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3]。

2.1.3 移情护理

护士通过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如聆听舒缓的轻音乐;指导病人做放松功, 每晚睡前调节呼吸, 做到呼吸深、长、匀, 每次15 min左右, 同时做些暗示睡眠的意念等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促使其尽快入眠。

2.2 穴位按摩法

2.2.1 操作方法

①病人取仰卧位, 操作者坐于病人头部前方, 用按法或揉法在睛明穴治疗5遍或6遍, 再以一指禅法自印堂穴向两侧眉弓至太阳穴往返治疗5遍或6遍, 重点按揉印堂、攒竹、鱼腰、太阳穴。然后推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2遍或3遍, 接着用指推法自印堂穴沿眉弓分别推至两侧太阳穴, 再换用其余四指搓推脑后部, 沿风池至颈部两侧, 重复2遍, 最后点按百会、双侧神门、足三里穴。操作时间约10 min。②病人取仰卧位, 顺时针方向按摩腹, 同时按中脘、气海、关元穴, 时间约6 min。操作②主要用于由食滞, 胃气不和所致的失眠。

2.2.2 护理要点

2.2.2.1 操作前护理

分析病人失眠相关因素。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就寝前不做剧烈活动, 晚餐不宜过饱, 看电视不宜过久, 保持情绪稳定, 睡前饮适量温牛奶, 温水泡脚, 不宜饮用刺激性饮料, 如咖啡、茶、可乐等。向病人解释穴位按摩的目的, 征得病人配合。选穴处皮肤有水疱、溃疡、破损或瘢痕时不能按摩。操作者修剪指甲, 以防伤及病人皮肤。

2.2.2.2 操作中护理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 手法正确。观察病人的反应, 若有头晕、目眩、恶心、自汗等不适, 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

2.2.2.3 操作后护理

给病人有利于睡眠的环境, 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 空气新鲜, 床铺物品舒适, 避免光线、声响刺激, 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观察病人睡眠总时数, 睡眠型态的改变情况, 做好记录。

3 讨论

3.1 护病求本

中医理论认为, 七情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 一般情况下, 并不致病, 但如果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 则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经络脏腑功能失常等。临床上常见的失眠多由因思虑过度, 损伤心脾, 心脾两虚;或抑郁暴怒, 肝胆火旺;或饮食不节, 胃中不和所致。本法以情志调理为出发点, 符合中医护病求本的护理原则。

3.2 整体观念

本法穴位按摩取穴分别为手少阴心经 (神门)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攒竹) 、足少阳胆经 (风池) 、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 、任脉 (中脘、气海、关元) 、督脉 (百会) 、手阳明大肠经之穴 (迎香) , 以及经外奇穴 (印堂、鱼腰、太阳) 等。此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以及藏象、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3.3 因人、因证施护

护理人员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失眠的不同症结, 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

3.4 异病同护

此法经临床应用发现, 对不同疾病的住院病人出现失眠症状的均可运用, 而且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病人的失眠状况。

3.5 中医穴位按摩结合情志调理优点

操作简便、易学、行之有效, 便于护理人员运用, 使病人免除针药之苦, 故容易被病人接受。

参考文献

[1]萧蕙.失眠症的中医护理概况[J].护理研究, 2005, 19 (3A) :387-388.

[2]刘勇.老年住院病人失眠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5A) :1138-1140.

穴位治疗失眠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2例颈椎病颈痛并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失眠的诊断标准。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 女性22例;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 (45.63±4.07) 岁;患者病程1~8年, 平均病程 (3.78±1.29) 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 女性23例;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 (45.58±4.15) 岁;患者病程1~8年, 平均病程 (3.68±1.31) 年。两组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从心肾论治方案。 (1) 针刺治疗:于颈百劳、腕骨、神门、照海、太阳等穴位进行双侧取穴, 并行常规消毒, 随后以规格为0.22×40mm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于穴位直刺而入, 刺入的深度约10~30mm为宜, 插入后将毫针略微提转, 运针至得气后将毫针置留患者体内约30min, 留针期间以10min/次的频率行运针; (2) 穴位埋线治疗:将3cm无菌可吸收外科缝线 (山东博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剪成0.5~1cm, 患者采用卧位, 常规皮肤消毒, 取颈百劳、肾俞、心俞双侧穴位, 对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在7号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的前端放置已经准备好的羊肠线, 后接针芯 (针芯前端磨平) , 快速进针刺入穴位 (针尖方向朝向脊柱) , 深达肌层, 当有针感后将针芯继续向前推进, 边推针芯边退针管, 将线植入穴位的肌肉层, 出针后紧压针孔, 检查无线头外露以及出血后贴创可贴。每10天1次, 3次为1个疗程; (3) 艾灸治疗:将艾条切断为2.5cm长艾柱, 插入灸器内的锥形针上进行点燃, 把灸器放置于大椎、肾俞、心俞等穴位, 每个穴位灸2个艾柱直至穴位皮肤泛红。

对照组:实施常规针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方案。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针具与刺法实施治疗。 (1) 针刺治疗:于中诸、百劳穴位进行双侧取穴; (2) 穴位埋线治疗:于颈百劳、肩中俞穴位进行双侧取穴; (3) 穴位艾炷灸治疗:于颈百劳、肩中俞、大椎穴位进行双侧取穴。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PQ (颈痛量表) 及PSQ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作为相关指标, 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PQ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PQ均得到一定改善,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PQ不存在明显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的N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s, 分)

2.2 两组患者PSQI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PSQI均得到一定改善,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QI不存在明显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的PSQ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s, 分)

注: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存在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颈椎病患者由于颈部疼痛症状可直接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 颈椎疼痛的程度与失眠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这是由于颈部的痛感可通过心性神经将上升性网状激活系激活, 并对视丘下部调节系的抑制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同时还可引发睡眠中枢系统功能障碍, 从而导致失眠症状的发生。中医学认为,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颈项部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现象, 均可概括为“不通则痛”, 而失眠的病理机制大致出于心肾不交, 因此, 从心肾论治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并失眠原理便在于经络辨证。我院特对此观点进行了研究论证。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从心肾论治方案进行针灸联合穴位埋线的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NPQ及PSQ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从心肾论治针灸应用于颈椎病颈痛并失眠的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 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并失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某院收治的92例颈椎病颈痛并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 (46例) 和对照组 (46例) , 给予观察组患者从心肾论治方案,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针灸治疗方案, 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PQ和PSQI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NPQ及PSQ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灸从心肾论治应用于颈椎病颈痛并失眠的治疗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颈椎疼痛症状, 患者的睡眠质量也可得到改善,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失眠

参考文献

[1]于鹏, 王谦.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针灸方案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0) :164-165.

[2]吴永刚.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并失眠的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6 (2) :36-38.

[3]傅惠兰, 曲姗姗, 陈俊琦, 等.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4) :650-652.

[4]周靖, 邓志, 代雷.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4, 25 (2) :248-249.

上一篇:脱硝工程论文下一篇:分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