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2024-07-09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精选8篇)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5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 女性16例, 年龄从18~48岁, 平均年龄为 (26.3±2.6) 岁。所有患者都经资深临床医师和HBV DNA诊断确诊为乙型慢活肝。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2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前12周服用LAM (葛兰素史克制药, 100mg/片, 国药准字H20030581) 1片/d, 并使用ADV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mg/片, 国药准字H20060666) 1片/d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180μg/0.5mL/支, 国药准字J20070055) 180µg/d治疗, 后36周则停用LAM, 继续使用ADV 1片/d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180µg/d进行治疗。共治疗48周。对照组患者服用LAM 1片/d进行48周的治疗。此外两组患者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各种普通护肝药物。

1.3 疗效判定

在治疗48周之后对两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血清ALT复常率和不良反应率进行检测以判定疗效。

2 结果

在48周的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血清ALT复常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参见表1。

注:与观察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 我国目前约有1.2亿HBV患者[3]。因此国内研究人员在此领域作出了众多重大的贡献。邵光辉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丹参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治疗发现有显著抗纤维化的作用[4]。朱丽君[5]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的肝硬化。而本次临床研究则聚焦于活动性肝炎的治疗。

干扰素有抗肿瘤、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的作用, 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结合, 从而抑制HBV的复制起作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一种新型干扰素, 有简便安全的优势, 叫传统的干扰素更适合活动性肝炎的治疗。阿德福韦酯属于无环类似物, 能改善肝脏的炎症, 可以防止活动性肝炎的发展。

本次临床治疗发现,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肝炎较单用LAM进行治疗, 在各项指标上都有着更加的表现, 这在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检测上得到了体现。观察组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血清ALT复常率的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 是临床上适合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肝炎疗效 (2010年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方法 哈密地区中心医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到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5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患者在服用ADV12周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注射液治疗48周, 对照组患者服用LAM进行48周的治疗。在治疗48之后对两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血清ALT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复常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血清ALT复常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综上所述,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 是临床上适合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阿德福韦酯,活动性肝炎

参考文献

[1]邹桂舟, 叶琚, 郜玉锋, 等.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1, 14 (3) :195.

[2]陈文郁, 陈兰春.阿德福韦酯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治疗YMDD变异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08, 147 (8) :3-5.

[3]张兵兵.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9) :3-4.

[4]邵光辉.阿德福韦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3) :105-106.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第2篇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 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 效果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0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pegylated interferon α-2a and ribavirin treatment of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and nursing way. Methods: Our hospital in May 2010 to August 2011 were treated 60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for the study toxicity, are used peginterferon α-2a and ribavirin treatment approach, and to take appropriate care measures, detailed recording and analysis of therapy for this group of patients.Results: After 48 weeks of treatment, 48 patients were transferred to normal ALT, HCV-RNA negative resistance, adverse reactions in some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ere improved. Conclusion: pegylated interferon α-2a and ribavirin treatment modalities easily lead to a series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so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must be targeted treatments.

【Key words】 pegylated interferon α-2a and ribavirin;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 effect Care

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引致,近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式,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其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0年5月到2011年8月收治的60例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年龄为(48.2±4.1)岁,病程为8-18年,平均病程为(11.8±2.0)年。对于本组60例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方式进行治疗。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心疾病患者;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癫痫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式

在治疗前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尿常规以及甲状腺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全程监测,若治疗过程中血小板降低至50 109/L或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降低至0.75 109/L以下,则降低派罗欣使用量,在1到2周对复查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情况,若恢复正常,则调整用药剂量,但是如果血小板降低至30 109/L或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降低至0.5 109/L以下,则立即停药。利巴韦林用量为800到1000mg,3次/d,派罗欣用量为135或者180μg,1次/周,治疗疗程为24到48周。为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患者生化指标、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尿等指标。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

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患者多存在自卑、忧虑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的告知其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此外,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1]。

1.3.2 不良反应的护理

感护理:

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流感,对于此类患者,可以在睡前服用解热镇痛药,并对患者解释流感的发生机理。

骨髓抑制:

治疗过程中,应该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受凉,此外,看患者有无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以及皮肤出血点的情况,若出现问题,则立即向医师汇报。

甲狀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与甲状腺功能亢进两种情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患者甲状腺功能情况,若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甲状腺抗体阳性,可以继续用药,但是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甲状腺药物。

皮疹:

皮疹的发生原因与干扰素免疫调节效应相关,多发生于四肢与躯干,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红色斑丘疹,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解释好该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服用抗过敏药物[2]。

脱发:

在治疗的后期,部分患者会发生脱发的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耐性的解释,让患者明白,脱发是暂时性的,在停药后会恢复正常,并指导患者选择适合的干扰素,忌食辛辣、刺激、燥热、油腻食物。

2 结果

在治疗48周后,48例患者ALT转正常,HCV-RNA转阴性,应答率为80.0%(48/60)。

在治疗过程中有43例患者发生流感(临床表现为寒颤、发热以及全身肌肉乏力、酸痛)、37例发生骨髓抑制、32例有精神症状、3例甲状腺功能异常,6例脱发,7例皮疹,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

3 讨论

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轻微,但是临床表现为肝炎症状,而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病毒能够逃避宿主的获得性免疫,因此,有着抵抗干扰素的作用[3]。就现阶段来说,对于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的常用治疗手段就是抗病毒治疗,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式,但是,采取该种治疗方式患者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流感样症状、血小板较少、白细胞减少、甲状腺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症状、脱发、皮疹等,因此,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这样才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的效果[4-5]。

参考文献

[1]张艳.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及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2011,07(15):295-296

[2]韩贵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24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21(09):117-118

[3]崔玉环.聚乙二醇干扰素d-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8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32(12):472-473

[4]邓培媛,裴振峨,朱素君. 干扰素不良反应综述[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9,32(04):329-330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门诊和住院丙型肝炎患者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19~58(34±6.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慢性丙型肝炎诊断标准。病例入选标准:(1)丙型肝炎病毒(HCV-RNA)阳性;(2)抗HCV阳性;(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10×正常上限值(ULN);(4)总胆红素(TBIL)升高≤210×ULN;(5)近3个月内未接受过干扰素、RBV及免疫调节剂等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及肝硬化失代偿者;(2)有严重心、肺、肾、血液系统疾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精神异常史;(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功能及病毒指标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a(PEG-IFNα-a,派罗欣,罗氏制药生产)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同时口服利巴韦林胶囊1000mg/d。对照组给予普通干扰素5万U皮下注射,每周1次;同时口服巴韦林胶囊1000mg/d。2组治疗时间均为48周。治疗期间每2周查血常规,如患者白细胞明显下降则给予生白胺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辅助治疗,严重者(白细胞<2.0×109/L)则停用干扰素,同时予升白血病药物处理。2组患者除给予干扰素和RBV处理外,未予任何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HCV血清标记物检测: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24、48周和治疗结束后24周采空腹静脉血5ml,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CV-RNA;ELISA法检测HCV-Ab。

1.3.2 肝肾功能检测:

2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24、48周和治疗结束后24周检测肝、肾功能。

1.4 疗效判定

1.4.1 病毒学应答:

根据参考文献[3],病毒学应答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12周血清HCV-RNA(-)或HCV-R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102cop/ml以上;(2)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VR):治疗结束时,HCV-RNA(-);(3)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结束后24周HCV-RNA(-)。

1.4.2 生化应答:

血清ALT水平低于1倍ULN。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毒学应答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明显升高,ETVR和SV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生化应答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疗程结束及随访24周时,试验组患者仍保持较高的生化应答率(P<0.05)。见表2。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除试验组患者1例、对照组患者2例失访外,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均完成随访。2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和流感样症状。除试验组2例患者因白细胞升高较明显而暂停治疗外,其余患者上述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后均能坚持完成治疗。

3讨论

目前我国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3.2%,主要来自输血和器官移植感染,此外静脉毒品注射亦是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4]。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目的是清除HCV感染,减轻肝细胞损害,阻止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干扰素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之一,具有抑制HCV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对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组干扰素(IFN)-α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但因其半衰期短及因抗体的产生,从而降低其疗效,此外重组IFN-α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聚乙二醇(PEG)与IFN-α交联,明显减慢了IFN-α在血浆中的清除速度,延长了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提高了IFN2α疗效。而随着PEG-IFNα-2a在临床的应用,PEG-IFNα-2a和RBV二联疗法亦成为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最有效的药物[5]。

研究表明,不同的HCV基因型的致病性及对药物治疗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通干扰素对基因1型的丙型肝炎患者疗效较差,而PEG-IFNα-2a能获得较好的病毒学应答[3]。虽然我国感染的HCV以基因1型为主,但对所有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基因型检测,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制定更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对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有重要意义。本文联合PEG-IFNα-2a和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普通型IFN相比,取得了较高的病毒应答率和生化应答率,但药物不良反应也较为明显。本试验患者有限,且未进行HCV基因分型,因此对于丙型肝炎的治疗仍增加样本量和更完善的临床试验设计进一步探索。

摘要: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8例给予PEG-IFNα-2a和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普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48周。随访24周,比较2组病毒学及生化应答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明显升高,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疗程结束及随访24周时,试验组仍保持较高的生化应答率(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病毒应答和生化应答,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肝炎,慢性,丙型,利巴韦林

参考文献

[1]Zein N.The 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Clevel and Clin J Med,2003,70(Supp1):2-6.

[2]Kurbanov F,Tanaka Y,Elkady A,et al.Tracing hepatitis C and delta vi-ruses to estimate their contribution in HCC rates in mongolia[J].J Viral Hepat,2007,14(9):667-674.

[3]马丽娜,陈新月,陈杰聚,等.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分析(附89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2):42-45.

[4]付涌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J].中国输血杂志,2008,22(11):873-874.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慢性丙肝25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年龄23~69岁。男18例, 女7例。16例具有输血史, 9例无特殊感染途径。2例为乙、丙肝重叠感染, 均无肝脏失代偿表现、无精神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正常, 心律正常, HCV-RNA≥5.00×102 IU/ml。

1.2 方法

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180μg/0.5 m皮下注射, 1次/周, 同时口服利巴韦林0.3 g, 3次/d, 疗程24~48周。对谷丙转氨酶升高者, 用护肝宁、硫普正罗宁等保肝药物保肝治疗。转氨酶正常后保肝药物停用。

2 结果

2.1 22例4~12周HCV-RNA转阴、抗-HCV转阴2例为乙、丙肝重叠感染者例HCV-RNA转阴, 抗-HBV、HBV-DNA仍然阳性, 1例复发, 均全部全程治疗。

2.2 不良反应本组25例患者均完成了24~48周疗程, 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畏寒发热、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脱发等。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是护理中首要的最重要的措施。由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对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加上治疗时间长且费用高、大多数患者经济不宽裕、对远期效果不了解、自卑、被歧视的心理。因此主动与患者谈心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举一些成功的病历, 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另外, 患者由于抗病毒治疗时间长, 加上要工作, 不能长期住院治疗, 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讲解转氨酶常后可边治疗边工作, 但工作不能过度劳累, 减轻了后顾之忧。对费用问题, 该药虽然纳入医保。但自己也要承担一部分费用, 所以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的重要性, 争取家人给以生活及经济上的帮助。增加患抗病毒治疗的信心。良好的心态是治疗疾病是否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

3.2 感冒样症状的护理

该症状是患者最难忍受的, 因此是护理的重点, 感冒样症状是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用第1次后3~6 h, 许多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头痛、肌肉痛和全身倦怠感。因此注射前护士要主动向患者解释, 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向患者讲解第1次注射后大多有这种反应, 且第1次注射一定要在病室休息一段时间, 医护人员观察不良反应的程度。必要时给以对症治疗。只要坚持治疗, 这些症状会逐步减轻以至可耐受, 一般第2次注射后反应减轻很多甚至消失。但是如果中断治疗即使仅几次, 这些原本耐受的症状又会出现。

3.3 脱发的护理

脱发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后期不良反应之一。因此要向患者讲解这是暂时的, 停药后慢慢涨回来的。同时要准确指导患者减少脱发的方法, 如洗发时尽量用纯天然的洗发液, 多用护发素轻揉慢洗。减少烫发, 染发等, 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E、何首乌等。多吃一些黑豆、黑芝麻之类的食物。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3.4 消化道症状的护理

恶心、呕吐、厌食、食欲下降、体质量减轻。该症状一般较轻, 饮食上鼓励患者增加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摄入, 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类等, 可少食多餐, 鼓励患者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禁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戒烟酒。并瞩患者注意休息, 勿行重体力工作。并告之患者不良反应是可逆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3.5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的护理由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人体白细胞的下降通常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为增加患者自我保护的意识, 向患者讲解血常规检测的意义, 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教会患者自测体温的方法, 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注射部位有无瘀斑。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 遵医嘱给以维生素B4、鲨肝醇口利血生口服,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75μg皮下注射等。增加患者自我保护的意识, 尽量不去公共场所, 注意口腔、个人卫生, 生活作息规律, 劳逸结合, 预防感冒的发生。饮食上可进食一些花生、红枣等。使治疗顺利进行。3.6出院指导是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出院时一定要向患者说明下一次用药的时间, 主动留下科室及主管医生电话, 每月1~2次电话回访工作。要求患者到医院注射, 这样可避免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发生。向患者讲解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测, 切勿轻易停药。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门诊随访或电话咨询。

我国的丙肝发展成上升趋势。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应用将随之增加。但它的副作用大、费用高、治疗时机长。患者缺乏相关知识。因此护士应掌握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的作用与副作用, 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护理、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保证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Firpi R J, Clark V, Seldevila-Pico C, et al.Teh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C cirrhosis afterliver transplantion[J].Liver Transpl, 2009, 15 (9) :1063-1071.

[2]王新宇, 尹有宽, 张继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新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4, 23 (2) :512-63.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第5篇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临床观察

目前我国慢性肝炎致病原因中, 乙肝病毒 (HBV) 居于首位,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次之[1]。HCV常导致患者病情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肝病, 如肝硬化以及肝癌等。而通过及时、合理地抗病毒治疗, 约有50%~78%患者可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2], 故在患者无禁忌证且HCV ̄RN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早期抗病毒治疗。基于此, 本文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a (PEG ̄INFa ̄2a) 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6例慢性丙型肝炎 (CHC) 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7例, 女19例, 年龄22~63 (45.5±3.67)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4) 中相关诊断标准[2], 均排除药物性以及酒精性肝炎、甲状腺疾病、肝硬化和肝癌疑似病症、精神疾病、吸毒、酗酒、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前定量检测本组病人HCV ̄RNA, 数值均保持在104~108的拷贝范围以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 135μg/次, 1次/w, 皮下注射, 联合利巴韦林片, 900mg/d, 口服。治疗组给予普通干扰素a ̄2a, 5MIU/次, 1次/2d, 皮下注射, 联合利巴韦林片, 900mg/d, 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48w, 停药后随访24w。

1.3 观察指标

病毒学应答[3]: (1) 早期病毒学应答 (EVR) 。治疗12w时HCV ̄RNA定性检测阴性, 或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限, 或定量检测降低2个对数级 (Log) 以上。 (2) 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 (ETVR) 。即治疗结束时定性检测HCV ̄RNA为阴性或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限。 (3) 持续应答 (SVR) 。即治疗结束随访24w时, 定性检测HCV ̄RNA阴性或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限。 (4) 无应答 (NR) 。指从未获得EVR、ETVR及SVR者。 (5) 复发 (relapse) 。指治疗结束时定性检测HCV RNA为阴性 (或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限) , 但停药后HCV ̄RNA又变为阳性。 (6) 治疗中反弹 (breakthrough) 。治疗期间曾有HCV ̄RNA载量降低或阴转, 但尚未停药即出现HCV ̄RNA载量上升或阳转。主要不良反应主要为流感样症状、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症状。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组病毒学应答率明显优于治疗组 (P<0.05) 。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白细胞明显下降 (<3×109/L) 4例, 严重溶血性贫血2例, 体重减轻5例;治疗组严重溶血性贫血3例, 其中治疗组白细胞减少的程度及体重减轻高于治疗组 (P<0.05) 。两组患者均伴有轻度血小板减少、食欲下降、月经不调、脱发等不良反应, 均于停药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丙型肝炎易于慢性化, 易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公认的慢性丙肝最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但疗效因人而异, 影响疗效的因素很多。其是在IFNa分子上交联了大分子PEG, 半衰期增加了大约10倍, 每周注射一次即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造成对病毒的持续抑制, 因而可以提高疗效[4]。普通干扰素半衰期短, 存在“峰 ̄谷”效应, 可能影响疗效[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病毒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长效干扰素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而提高疗效, 但也可造成持续的骨髓抑制, 使不良反应相对增加。本研究中4例患者白细胞明显下降, 但经对症处理、减量或延长间隔使用, 均可耐受继续治疗。

综上,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a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优于干扰素a ̄2a, 且临床安全性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茂良, 王珏, 曾爱平, 等.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及其病毒学应答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 (10) :751-754.

[2]惠威, 郭新会, 严艳, 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第一高变区抗体的交叉反应性与抗病毒治疗早期病毒应答的关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5 (7) :630-633.

[3]张晓红, 洪春霞, 许镇, 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 30 (7) :416-420.

[4]蔡仁田, 沈玲, 赵伟, 等.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 (4) :261-266.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第6篇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儿童慢性肝炎,成人慢性肝炎,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慢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有很多,病程绵长,一般均在6个月以上,临床部分患者有显著症状,也有部分症状不明显。而聚乙二醇干扰素是临床治疗慢性肝炎的有效药物,但其不良反应较多。笔者为进一步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儿童与成人慢性肝炎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选取了我院31例儿童和69例成人进行临床对比,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我院于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将其按照年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患者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1.2~16岁,平均年龄(9.2±2.8)岁。其中有15例患者为乙型病毒性肝炎,11例患者为丙型病毒性肝炎,其余患者均为乙型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对照组69例患者中男38例,女31例,年25~61岁,平均年龄(37±4.9)岁。其中有35例患者为乙型病毒性肝炎,20例患者为丙型病毒性肝炎,其余患者均为乙型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阶梯式”加量法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体温、纳差以及皮疹发生情况,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痛、身体乏力、肢体酸痛等情况,对此进行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不良反应对比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即成人病患的不良反应有全身不适、脱发、皮疹、嗜睡、口干舌燥、出汗、耳鸣、腹胀、心慌、消化不良、睡眠质量低,主要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乏力、头痛、关节酸疼、发热等,不良反应率为57.97%;治疗组患者即儿童患者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口角生疮、眼胀等,主要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乏力、头痛、关节酸疼、发热等,不良反应率为93.54%,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种类低于对照组,所占比例则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不良反应情况如表1所示。

2.2 儿童与成人的不良反应的不同点

儿童与成人的不良反应的不同点有以下几种:第一,儿童在用药后一周时临床症状为低温,体温一般在37.5~38.0℃,用药第二周时临床主要表现为高温,体温一般在38.0~39.2℃;成人患者则主要表现为中热,体温一般在38.0~38.5℃。第二,两组患者基本上都于首次用药后的12小时内出现发热情况,而第二次用药时成人多在6个小时左右出现发热情况,儿童患者在在3~8个小时出现发热情况,而第三次用药后两组患者则均于3~5小时出现发热情况。第三,成人患者多数在首次用药后即需要采用药物降温,但从第二次用药后所需采用药物降温的例数降低。

3 讨论

聚乙二醇是一种无毒、水溶的中性化学物质,医学领域通过对其成功研究,研制了聚乙二醇干扰素,属于重组干扰素与聚乙二醇的合成物,是慢性肝炎治疗史上的一次突破[1]。目前,聚乙二醇干扰素不仅应用于成人治疗,且开始应用于部分慢性肝炎儿童的治疗。虽然其治疗慢性肝炎的效果显著,但是临床不良反应也非常显著[2]。有研究报道称其临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发热、乏力、头痛以及关节酸疼等[3]。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乏力、头痛、关节酸疼、发热等,与临床报道相符。同时本次研究中成人患者的不良反应种类多,如全身不适、脱发、皮疹、嗜睡、口干舌燥、出汗、耳鸣、腹胀、心慌、消化不良、睡眠质量低等,而儿童种类较少,有头晕、口角生疮、眼胀等。由此可知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种类低于对照组,所占比例则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患者体温升高情况一般为一过性,部分患者不需要采取处理措施则可自行治愈[4]。且本次研究中所采取的用药方法为“阶梯式”加量法,这就可以有效观察与控制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且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程度。总而言之,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是安全、有效的[5]。

参考文献

[1]唐红梅,陈钫,朱世殊.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儿童与成人慢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0):2303-2305.

[2]张晶芬,王颜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肝炎不良反应及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19(24):187-188.

[3]申红云,徐国彬.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48例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2(7):59-60.

[4]高胜利,吴建成,陈祖涛.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167-169.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80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18~70岁,40岁以下20例,40~60岁54例,60岁以上6例,平均年龄44.7岁。诊断符合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CHC的诊断标准[2]。入选标准:血清抗-HCV阳性>6个月,HCV RNA>1.0×103拷贝/毫升,其中12例HCV RNA>1.0×106拷贝/毫升,68例HCV RNA 1.0×103~9.99×105拷贝/毫升,基因1b型,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总胆红素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ALT低于10倍正常值上限。排除标准:(1)妊娠和哺乳期妇女;(2)合并重要脏器病变(心、肾、甲状腺疾病、器官移植及精神病等);(3)失代偿期肝硬化者;(4)对干扰素、利巴韦林或其成分有过敏史;(5)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

1.2治疗方法: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µg,皮下注射,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质量给予800~1200 mg/d,分3次口服,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甲功、自身免疫指标、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腹部彩超、心电图等。治疗开始后的4周内每周复查血常规1次,以后4周复查1次;每4周检测肝肾功能、血糖;在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检测HCV RNA,最低检测下线为1.0×103拷贝/毫升;每12周检测甲状腺功能、自身免疫指标。治疗结束后12周及24周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HCV RNA等。

1.4疗效判定:病毒学应答包括:(1)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4周时血清HCV RNA阴性(HCV RNA<1.0×103拷贝/毫升);(2)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 EVR):治疗12周时血清HCV RNA阴性;(3)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即治疗结束时HCV RNA阴性;(4)持续病毒学应答:即治疗结束至少随访24周时,HCV RNA阴性;(5)无应答(NR):指从未获得EVR、SVR或ETVR者;(6)复发:指达到ETVR,停药后HCV RNA又被检出。

1.5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差异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80例患者中均完成了48周疗程及24周随访观察。52例(65.0%)获得RVR,66例(82.5%)获得cE VR,72例(90%)获得ETVR,66例(82.5%)获得SVR,8例(10%)无应答,6例(7.5%)复发。

2.2安全性指标:治疗初期,部分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多数患者能耐受治疗。治疗期间6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部分患者出现Hb和PLT下降,在使用提升白细胞制剂及调整干扰素剂量后,完成了治疗疗程;12例出现甲状腺功能指标异常,其中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明显者,应用优甲乐对症处理,2例亚临床甲亢和4例亚临床甲减者疗程结束24周后恢复正常,4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者治疗结束24周指标有所下降,但未恢复正常;3例皮疹,皮肤科治疗后好转,其他不良反应有乏力、体质量下降、食欲减退、脱发、失眠等,治疗结束后均恢复。

3讨论

目前在我国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仍是CHC初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基因1型患者的疗程为48周[2]。SVR是判断CHC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界普遍认为基因1型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所获SVR较其他型感染者更低[3],本研究显示80例患者中66例获得SVR(82.5%),高于国外报道,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年龄较轻,依从性好:年龄可影响CHC抗病毒临床疗效[4],本研究中60岁以上仅有6例,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患者依从性好。(2)病毒载量低,本研究80例患者中68例HCV RNA<1.0×106拷贝/毫升,有报道,治疗前HCV RNA水平越低,获得SVR的概率越高[5]。(3)宿主IL-28B基因某些位点的多态性与CHC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6,7]。我国IL-28B基因位点rs12979860的CC等位基因携带率显著高于欧美,CC等位基因利于干扰素治疗后的应答[6];(4)HCV RNA检测试剂灵敏度不高,最低检测下线为1.0×103拷贝/毫升。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甲状腺功能紊乱、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发生较普遍,但均能耐受,药物安全性好。

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CHC80例,SVR率82.5%,疗效较好。治疗中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及依从性。

摘要: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80例基因1b型CHC患者,疗程48周,随访24周,评价疗效及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82.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CHC疗效良好;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能耐受。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参考文献

[1]Mata M,Kanda T,Yu M,et al.APASL consensus 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algorithms for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Intern Hepatology,2012,6(2):409.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194-198.

[3]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J Hepatol,2014,60(2):392-420.

[4]Huang CF,Chuang WL.Ch ronic hepatitis C infection in the elderly[J].Kaohsiung J Med Sci,2011,27(10):533-537.

[5]徐严,斯庆图娜拉,郎轶宣,等.聚乙二醇干扰素a-2a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3):165-169.

[6]Ge D,Fellay J,Thompson AL,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IL28B predicts hepatitis C treatment-induced viral Clearance[J].Nature,2009,461(7262):399-401.

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5-01我院收治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6~65岁,平均(48.5±1.7)岁。治疗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4~68岁,平均(47.3±2.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标准

(1)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2],患者HBV DNA和HBe Ag均为阳性,ALT指标明显升高。(2)排除免疫疾病患者,血液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妊娠哺乳期女性等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a-2b治疗(商品名:安达芬,生产厂家: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00万IU/支,批号:国药准字S20000012),用药方法为皮下注射,每次500万IU,隔日1次。

1.3.2治疗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生产厂家:上海罗氏制药公司,规格:180μg/0.5m L/支,批号:国药准字J20070055),用药方法为皮下注射,每次180μg,每周1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8周,用药后观察对比疗效。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24周、48周后的HBV DNA转阴、HBe Ag血清转换、ALT复常情况。(2)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其中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均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和χ2检验。P<0.05说明对比差异鲜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比较由数据结果可知,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HBV DNA转阴率、HBe 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发热、皮疹、乏力、脱发、血常规异常上共计出现10例,发生率为35.7%;治疗组共计出现12例,发生率为42.9%。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研究数据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15%以上在5年内会发展成为肝硬化,且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0倍[3]。HBV DNA反映HBV的复制情况,ALT指标则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和病情的进展情况,临床上如何抗病毒治疗、抑制HBV的复制及持续稳定肝功能是进一步延缓病情进展恶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两大类药物,随着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的处理已成为目前临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核苷(酸)类似物直接抑制病毒作用快,但长期服药有耐药风险,复发率高,停药困难,而干扰素除了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在实现持久应答方面更具优势。普通干扰素半衰期短,隔日给药导致患者的血药浓度变化大,容易形成峰谷效应,因此影响临床疗效;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半衰期长,每周用药1次能够使患者的血药浓度处于稳定水平,保证了药物活性,最终提高治疗效果[4]。

本文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结果显示,28例治疗组患者治疗24周后,HBV DNA转阴率为60.7%,ALT复常率为67.9%,高于对照组的17.9%、39.3%;治疗48周后,HBV DNA转阴率为82.1%,HBe Ag血清转换率达到35.7%,高于对照组的50.0%、10.7%。对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和叶欣等人的研究数据相接近[5]。尽管患者用药过程中会有发热、皮疹、乏力、脱发、血常规异常等不良现象发生,但症状相对较轻,且调整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可自行消除,因此不会影响治疗。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提高HBV DNA转阴率和HBe Ag血清转换率,促进ALT指标恢复,实现持久应答,最终达到更高的持久免疫控制。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普通干扰素治疗,治疗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HBV DNA转阴率、HBe 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0例(35.7%),治疗组出现12例(42.9%),对比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能够提高HBV DNA转阴率和HBe Ag血清转换率,促进ALT指标恢复,实现持久免疫应答,是治疗慢乙肝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转阴率,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朱月永,吴银莲.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72周疗程的疗效优于常规疗程[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10):737-741

[2]贾继东,李兰娟.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04(1):113-128

[3]纪永健,李菲菲.HBe Ag早期下降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5):335-339

[4]敖飞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阿德福韦酯单用及联合应用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8(4):214-217

上一篇:针对式教学下一篇:电子监控技术安全生产